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范文

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14:5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

篇1

1.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劣势

1)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性。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结论

篇2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基础课程 差异化教学 自然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众多高校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土地科学、地理科学等,甚至测绘工程类专业得到开设,促进了相关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科学认识。①由于高校性质的差异,如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及地矿类高校等,自然地理学课程在开设过程中,教授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②③受到高校自身发展过程的影响,对于自然地理学教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得到更多的应用。④

作者所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测绘学为基础,先后开设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以上4个专业均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但课程性质在专业间存在的差异,课程教学学时也存在差异。比如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32学时、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48学时。

针对测绘类和地理类专业中自然地理学课程性质、教学学时的差异,作者认为,测绘类专业与地理类专业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及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教学。

1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1.1 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自然地理学课程覆盖内容较广,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地球表层的诸多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依据教学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涉及内容需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类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专业基础课,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多与地理相关,在该两个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涉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均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作者所在的矿业类高校而言,地理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倾向于测绘类、地矿类、土地类。据此,教学内容中地质、地貌内容需要重点讲述,有必要单独开设地质、地貌概况类课程,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及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论外,在实际应用及生产方面,侧重于资源环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态学)教学内容也应该加以重视,增强学生水文学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未来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为之后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48个学时的教学,明显不能满足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欠缺,应将自然地理学教学学时提高到80个学时左右,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后,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使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超过100学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就业来说,作者所在高校倾向于计算机编程技术、测绘、土地规划等方向,除编程技术为特色外,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就业方向较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学生侧重于技术方面,对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则以强度适中为主。虽然自然地理学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比,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依赖较轻。故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要详细讲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思想及软硬件等内容,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地理信息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关系认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就业方向的认识。但是,就目前教学学时来说,学时偏少,可以提高到64个学时左右,增强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及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达到80个课时以上。

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是测绘类专业,但遥感技术与应用专业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依赖性要高于测绘工程专业。尽管二者的教学均为32学时,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异。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多集中于工程部门,野外实践较多,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倾向于地质、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气候和植被方面内容适中,土壤内容较少。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讲授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最大的掌握专业相关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应用与测绘工程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就业初步定位摄影测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基础理论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结合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该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内容应该侧重,水文、气候内容适中,考虑到仅有32个教学学时,根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又设定地貌、植被为重点讲授内容,地质、土壤次之,水文、气候最少。尽管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从之前的16学时增加到了现在的32学时,但32个学时的教学学时也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将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提高到48学时更能满足教学学时的需求。

综上,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二者皆为地理类专业,但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前者需要将自然地理学各要素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与解释地理现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将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引入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促进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范围。测绘类专业中测绘工程专业应侧重于地貌、地质、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侧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以上4个专业均需增加理论教学课时才能满足自然地理的教学需求,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时,也需要增加实验课程教学学时。

1.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过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以及吴成基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以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为主,该教材已经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学本科教学中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易于理解与学习,是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教材,应用范围较广。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对于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来说,仍需要进行适合相关专业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具体建设可以结合上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减。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需要增加实验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学即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自然地理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教材内容可以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似,但侧重于自然地理学的计算机应用方面;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以地质、地貌和水文内容为主,精简原有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中,选择野外实验和实践内容,作为该专业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内容;遥感技术与应用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应以地貌和植被为主,扩充二者的内容,精简其他内容,增加自然地理学与遥感的结合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教材也可选择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的部分进行学习。

综上,教材的差异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关注,亦作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2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包括诸多环节,其中最主要的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在上文已述,主要是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各专业自身特点,将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验教学过程因实验室还在建设过程中并未开设,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损失。我校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环节主要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的野外实践学习,包括溶洞地质、滑坡和崩落、地垒与地堑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环境、土壤侵蚀监测等实践内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后,相关实践环节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仅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设置,其它专业均为其专业实习,如土地调查实习、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实习等。这里主要讨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环节建设,其它专业涉及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内容均可参照。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重要的学习过程,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契合点。就目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环节时间较少,仅2周时间。考虑到实习过程主要在陕西省境内,去掉周末,仅剩10天时间,对于诸多自然地理学要素的实践学习而言,显然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太短,可考虑增加到3周。目前实习内容以地貌实习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垒与地堑等内容,植被、土壤、水文、气候方面的实践环节较少。结合实验室建设内容,土壤、气候实践环节内容可以融合起来,植被环节实习与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实习相结合,水文与土壤侵蚀监测相结合。可考虑将实践环节增至3周时间,学生可供实践的时间为15天,地貌实习4~5天,人文实习1~2天,土壤、气候环节1~2天,水文、土壤侵蚀监测内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内实践理论教学时间,以及1~2天的实习报告写作时间,构成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内容。

3 结语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关系到众(下转第99页)(上接第79页)多本科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应当结合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较为成熟的、完善的差异化教学过程,形成适合多种专业自身特点的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研究(JG14033)”

注释

① 戴仕宝,王岽.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85-88.

③ 黎遗业.高师自然地理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2):86-88.

④ 陈效逑.“自然地理学”穿心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24-27.

篇4

英文名称: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主管单位:黑龙江测绘局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测绘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5867

国内刊号:23-1520/P

邮发代号:1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5

1.1教材针对性不强

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而言,测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测量学是采集和获取地球空间定位数据,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库的一门测绘类课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关测绘综合实习的教材都倾向于测绘类专业,没有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材,且教学大纲和内容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应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测绘综合实习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弥补与扩张,强调其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对地观测体系、遥感、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密切结合,更好地为数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1.2测绘实践实验课时数偏少

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新方法、新仪器都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增加,从而导致本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测绘实习课时内只能掌握基本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的实战操作而对全站仪等先进电子测量仪器仅限于认识层面,造成许多学生不会操作全站仪。需增加测绘综合实习课时以便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原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能让学生有充分时间了解全站仪并熟练应用全站仪进行角度、高差等测量。

2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的成效,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老师和领导非常重视企业平台等在测绘实践课程中的作用,积极与南方测绘、南通测绘院等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以这些企业为依托建立测绘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以达到资源共享。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同时在参观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测绘实例展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测绘综合实习采取了相对自由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引入了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开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老师主要是布置相关任务,介绍测绘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讲解工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具体的测绘工作由实习小组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时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为了避免团队中个别学生的滥竽充数现象,在实践中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测量仪器并熟练了解各项技术标准,直到满足技术要求为止,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当测量结果误差超限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应重测直到实验数据满足技术精度要求为止,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3综合实习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测量学实验课是认识测量仪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通常是根据实验课时数与理论课时数的比例关系,确定实验课的考核评分办法确保每个学生具有单独进行仪器操作的机会。测绘综合实习主要过程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应实际任务,是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8人左右。在实行新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前,实习成绩的评定往往是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打分,个人考核是由组长在小组内进行比较、权衡,这样缺乏纵向的、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且组长往往顾及同学情谊平均分配成绩,不能很好体现埋头苦干同学的付出。为了改善这种平均主义的现象,实习考核改变了以前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考核的办法,考核对象细化到每位学生,按照其出勤、实习表现、分析测量误差的能力表现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核。同时,考核成绩与学生在测绘实习过程中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测量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评价指标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仪器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考核占50%,该项考核指标是从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考虑;团结协作能力占20%,由小组组长和组员认定;实习报告占20%。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技术总结和分析、实习心得体会和对实习及教学方式的意见与建议。考核机制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专业素养。通过目前2011级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和反馈情况看,这种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巩固了学生测量技能。

篇6

【关键词】测绘;监测;应用;GPS

测绘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都在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发挥其重要的服务职能。

一、新型测绘技术的含义

(一)测绘技术的含义

测绘是测量与绘图的总称。测绘学为研究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提供数据,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而提供的活动。

(二)新型测绘技术的含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当前测绘技术已从传统的模拟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它以传统测绘技术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形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

二、新型测绘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

(一)3S集成技术

GPS技术可以实时、精确的提供物体的三维坐标信息,但无法获得地理的属性信息。RS技术能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但在实时与精度上不足。GIS具有信息查询分析和管理功能,但数据的获取与更新很困难。三者的集成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3S本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而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遥感技术、定位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向GIS和RS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提供足够的数量、精度、可靠性、完整性的空间数据,通过空间分析、预测、决策,确保地理信息优化系统的解决。

1.3S集成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应用

以数字信息为主的管理系统,它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应用3S技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公路数据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公路从规划、勘测、设计到施工、运营等环节数字化管理,将公路的路网、路况、管理机构及人员等海量信息通过3S集成技术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等功能,使公路达到预期效果,因此3S集成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1]

2.3S集成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空间信息科学,而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所以3S集成技术在数字城市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中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应用前景。利用RS信息,经纠正、处理、形成正射影像图,进一步目视判读后,可编辑成各种专题图,经扫描或手扶跟踪数字化后成为数字地图,进入到GIS中,实现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派生出新的图形、图件,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2]

(二)PPP单点定位技术

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利用单站GPS就可以达到几厘米的精度,即传统的RTK的精度,其作业不受距离限制、不需要基准站支持,这无疑大大提高高精度定位作业的灵活性,降低作业成本。

PPP单点定位技术应用:

GPS-RTK的正常工作需具备基准站和移动站要同时接受五个卫星的信号;基准站和移动站要同时接受卫星的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以及移动站迁站过程中不能关机等要求,所以PPP单点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RTK作业盲区、精密海洋工程测量、海岸线测量、海洋测量、大面积航空摄影测量、土地测量(开发造地、土地整理)等方面。

(三)GPS—RTK联合全站仪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和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RTK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GPS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1.GPS-RTK联合全站仪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以GPS-RTK和全站仪结合的手段进行地形图测绘,大大减少外业的工作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在卫星测量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采取全站仪进行有效补充,为我们圆满完成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但在绘图过程中仍要绘制草图一边内业成图,接下来将将从坐标数据的传输入手,实现移动站接收机通过蓝牙等无线手段将数据传输到便携电脑和掌上电脑,这样无需绘图而直接在外业成图,内业修改也可以防止测错、漏测现象发生。

2.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GPS测量技术参数主要包括:设计精度、观测计划、设计基准和网线。在确定设计精度时,应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需要,选择工程或城市GPS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平均边长小于1K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千分之一,GPS接收机标称误差a

三、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新型测绘技术的转变,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显著成绩,以空间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他作为社会发展的服务行业为我国的创业时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今的发展时期,测绘技术更需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创新应用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领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为政府的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其职能和社会需求它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测绘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测绘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强测绘工作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表现,地理信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高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对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已从传统的模拟时代跨过数字走向信息时代,已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家政府部门的决策,测绘技术和产品在各个行业起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中,贺志勇,张肖宁.浅析3S集成技术与公路建设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3(3).

篇7

关键词:数字测绘技术 应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P25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先进科技水平的发展,测绘技术逐渐完成了从模拟测绘技术向数字测绘技术的转变,并已经建立起以网络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的测绘体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数字测绘技术水平已逐渐步入世界的先进行列,下面就将结合数字测绘技术的相关特点,分析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策略。

一、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发展,将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水平应用于测绘系统中,是我国的测绘技术成功实现了从模拟测绘技术向数字测绘技术的转变,测绘的技术和方法也实现了多样化,尤其是测量的精准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几个方面,下面对其的应用做以详细的介绍。

1、数字测绘技术在全球定位系统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是一种全新的测绘手段, 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测绘当中, 为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测绘手段。GPS 是卫星授时测距导航或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 它具有操作便捷、功能用途广、测量用时短、定位精度高的特点,应用 GPS 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连续的时间、速度、动态三维位置等信息。 在现代社会,GPS技术在数字测绘技术中的应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其主要的应用领域有:房屋地形测绘图及工程细部的测绘,工程调查工作的主要部分是工程细部测绘, 运用 GPS 技术可以使街坊及街坊内界址点间距的误差范围缩小,使测绘的准确度得到大大的提高,并且,对于一个区域内的地形的测定只需要一个人背着仪器就可以进行,并能够应用绘图软件进行地图的测绘,降低了测绘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进行测量施工临时水准点的测量时, 如果采用传统的测绘技术测量,就有可能会导致出水准点距离较远,而如果采用 GPS 技术进行测量,会在提高测量准确度的同时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2、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现代信息科学及其延伸的一部分, 它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简称为GIS,它主要利用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测绘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由于其运用了众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手段,它可以应用于地理数据的分析、采集、管理、三维显示、存储、成果的输出;地理空间的预测预报、提示、辅助决策等功能,所涉及的功能异常的强大,随着未来科技水平的发展,GIS系统,会向着应用社会化、系统智能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的方向发展。

3、数字测绘系统在地面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地面测量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指的是数字化成像技术与地图数字化技术。地图数字化技术是在对原有的地图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的基础上,使已有的地图能够在精度、比例尺寸上都能满足数字化的要求。该技术应用于数字化转化仪器中,如扫描矢量化、手扶跟踪数字化等。 该数字化的成像技术是为了改善传统的成像技术绘图繁琐、数据处理繁复、程序复杂、作业艰苦等特点而出现的。 它具有便于保管、劳动强度小、更新方便、精度高、易于等特点。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在很过工程建设领域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原图的数字化,该技术适用于一个没有完成数字地形图的地区需要完成数字地形图的绘制, 它能够充分的应用现有的地形图,再加上数字化仪、扫描仪、计算机等工具,再配备相应的数字化软件,即可以开展工作;应用于地面数字测图,如果在进行绘图时,没有可以参照的大比例尺寸的地图,就可以采用直接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进行测图,这样得到的地图的测量精度也很高,可以将误差范围控制在五厘米之内。 将此技术应用于数字地球,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一加载于一个地理坐标框架中,然后以数字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

二、数字化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就是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信息,加载于一个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中按数字的形式存贮于计算机,任何机构或个人均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足不出户便获取所需的信息做到。数字地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复杂,涉及部门多,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团体能单独承担,它需要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技术和众多应用部门的配合。测绘作为地学和信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空间基础信息的获取、处理,向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货物等工作已历史地落在测绘工作者肩上。可以说,数字地球始于测绘。我国测绘部门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对传统测绘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改造。传统的光学定位技术已被光电技术、GPS 技术所取代,传统的白纸测图已被数字测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所取代,以地面测量为主向以卫星定做(GPS)、卫星遥感(RS)测绘等高技术为主的对地观测方面转变,被动的静态测量向动态的实时测量方面转变。测绘部门在数字地球基础框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了全国 A 级、B 级 GPS 网;完成了全国 1∶ 100 万、1∶ 25 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数据服务设施;建立了国情和省情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研制成功了从遥感立体影象自动建立数字地面模型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研制成功了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字正射影像 ( 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图(DRG)等“D”产品生产线。数字地球的雏形已经形成。

三、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测绘的技术手段及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换代,测绘部门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开始向着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测绘技术体系的核心逐渐发展成为融合 RS 遥感集成技、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技术。 测绘服务已经从专业化、标准化的低于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高动态、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诞生是测绘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高精度的遥感影像扫描系统及激光扫描绘图机等技术的研制成功,使地理信息的显示、提取、输出等技术得到了彻底的革新,目前,测绘部分已经基本实现了测绘产品的数字化、 测绘工艺流程的系统化、测绘装备的现代化。 要想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加强空间数据采集、图形图像处理、空间查询等功能的自主软件的研发,在未来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中,融入更多的仿生学技术、物理学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不断的创新思想,取得新的技术进步,使数字化测绘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

结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也逐渐完成了模拟测绘技术向数字测绘技术的转变,数字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测绘的成本大大的降低,测绘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数字测绘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能够不断的探索创新,研发出新的技术及软件,使数字测绘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寰,马琳.浅谈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4).

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数字测绘;应用与发展;研究

测绘技术以其及时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模拟向数字现代化转变。

一、  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手段和方法也逐渐实现了多样化,尤其是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数字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技术,具体分析如下:

  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全新的测绘和测量手段,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测绘过程之中,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定位测量手段。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称是“卫星授时测距导航或全球定位系统”,它可为用户提供连续的、动态三维位置、时间和速度信息,具有定位精度高、测量用时短、功能用途广、操作简便等特点。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极高的精度与使用方便等特点,在现代测绘过程中成为一项不可多得的技术。应用领域有:工程细部测绘和房屋的地形测图:工程细部测绘是工程调查工作的主要部分,利用全球定位技术可在街坊外围及街坊内界址点间距误差缩小,确保测绘准确度,并且只需一个人背着仪器即可将一个区域内的地形测定,并利用绘图软件绘制,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确定和测量施工临时水准点:工程测绘水准测量,采用了传统的测量技术。由于没有严密的预算与考察,可能导致出水准点距离比较远,采用GPS测量确定,能更好协调外业观测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作为现代信息科学及其延伸的一部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现代信息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IS技术主要利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测绘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技术。因其采用了诸多科学技术,优势不仅在于集地理数据采集、分析、管理、存储、三维显示以及成果的输出,还可以进行空间的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强大丰富。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理信息系统将向着数据多维化、数据标准化、系统集成化、平台网络化、系统智能化以及应用社会化方向发展。

    2、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技术

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技术是指地图数字化技术与数字化成像技术,地图数字化技术是对原有的地图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对已有地图假如其现势性、精度以及比例尺等都能满足要求。该技术可用于数字化转化仪器,主要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数字化成像技术是针对传统的作业艰苦、程序复杂、数据处理及绘图繁琐等出现的,具有精度高、更新方便、劳动强度小、便于保管应用及易于等特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多数工程建设中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原图的数字化:该技术适用于一个地区需要用到数字地形图而一时因其他因素控制而没有完成的情况,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图,配备计算机、数字化仪或扫描仪,再配以数字化软件即可开展工作;地面数字测图:如果在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采取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进行测图,而且得到的地图精度比较高,可以控制在5cm的误差范围以内;应用于数字地球:该技术就是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加载于一个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中,按照数字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之中,即可得到想要的信息。

二、 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测绘技术手段与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测绘部门开始建立以地理信息来获取和处理自动化、网络化及应用社会化的现代信息测绘体系。高精度的遥感影像扫描系统以及激光扫描绘图机等技术装备的研制成功,彻底革新了地理信息的提取和显示、输出技术;同时,自主研发具有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图形影像处理及空间查询功能的地理信息基础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新型的4D数字测绘技术和工艺流程日趋成熟,测绘部门已经基本实现了测绘装备的现代化、工艺流程的系统化及测绘产品的数字化。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可谓是30年来我国测绘发展史上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以及社会评价最高的成果之一,而未来我国的数字测绘技术将继续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物理技术以及仿生学技术密切协作,不断创新思想和技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语:总而言之,数字测绘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创新,以实现数字测绘技术和产品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参考文献: 

[1]魏志寰 马琳.浅谈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4).

[2]贺平.试析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科技博览,2012(09).

篇9

[关键字]测绘 地理信息 科技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14-1

0 引言

测绘工作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提保障性工作,是一个国家地信信息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从八十年代初期,测绘业开始着手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我国测绘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测绘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整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测绘生产中生产速度慢、更新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地图印刷质量较低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测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领域,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测绘高新技术集成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参与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尚待进一步拓展。 本文就如何促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以下建议。

1 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和优化升级,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将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研究建立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加快信息更新步伐,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第二,加强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推进各级测绘部门之间以及测绘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不同数据源、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应用。第三,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测绘部门分级管理、标准统一、种类齐全、互联互通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实现测绘部门基础地理信息快速传送和充分利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

测绘地理信息人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勇敢地举旗亮剑,提出24 字总体战略,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坐标。新理念的形成,让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实现了由“测绘”向“测绘地理信息”的嬗变;让我们更加与时俱进,推动数字中国向智慧中国迈进;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测绘工作模式,开辟了地理国情监测新领域;让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两条腿走路。只有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快”的灵魂、“干”的精神、“好”的品质,才能发扬好“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地理信息精神。

3 加强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竞争制胜之本,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一流的学术思想、一流的技术成果,需要有一流的人才。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现有科技人员,增强科研与生产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优秀测绘科技人才,逐步开展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的选拔评审,充实和壮大测绘科技创新队伍;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测绘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管理水平。建立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鼓励测绘生产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测绘生产一线;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并作为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和验收中设置人才培养指标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骨干和基层单位技术骨干等组成的测绘科技人才队伍。

4 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5 总结

坚持以测绘信息化带动测绘事业发展全局,促进测绘工作在完善体制机制、科技自主创新、快速传送信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提高测绘部门的利用、监管、保障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全局为着眼点,以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重点,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健全测绘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显著提高测绘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测绘保障。

参考文献

[1]记者,周湛.推动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大发展[N]. 中国测绘报. 2011-06-03.

篇10

【摘 要】本文分析了GI专业当前社会需求,针对实际教学中显露出的问题,分析了整体优化GIS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调整GIS专业培养方向,理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社会需求与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对其他石油类院校GIS专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GIS课程体系;GIS专业培养方向;GIS专业建设

1.前言

随着互联网及社会经济的发展,GIS专业已经逐步发展到GIS产业,西南石油大学在2003年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历经12年4届毕业生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我校的GIS专业秉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石油类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同时基于新世纪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及大数据大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GIS人才。

目前石油院校具有石油特色的GIS专业的总量较少、开设时间较晚,难以适应大数据时展的需求。基于以上现实,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对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石油类高校的GIS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坚持地球科学作为认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作为系统论基础,“大地学”作为专业论基础。”

2.大数据时代背景及GIS专业现状

2.1大数据时代背景

大数据时代术语最早是由全球知名资讯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在我们目前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斥着大数据的身影,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浪潮,更加推动大数据时代在各行业领域的扩展。而在GIS行业中,多年来一直提到和追捧的海量数据也慢慢过渡到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时代给GIS行业乃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2石油大学GIS专业建设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220余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四川省大概有12所高校开设GIS本科专业,在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中,主要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包括地质学科,测绘学科、计算机学科、石油工程及天然气学科和其他应用行业学科等。

以目前我校GIS专业建设为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设置在地质工程和油气地质专业领域,在长期的培养方案中,已经慢慢形成“数字油田”本科方向,主要适应“三桶油”对GIS专业的需求,但是随着地理信息逐渐形成产业以及石油行业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的影响下,现行的培养模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GIS专业的需求。

3.石油类院校GIS专业建设思路

3.1根据社会需求导向优化培养学生方向

柳林等在对多部门人才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的GIS人才分为五类:分别是技术型岗位人才、操作性岗位人才、应用型岗位人才、科研型岗位人才和复合型岗位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方向分为以下不同岗位:GIS应用开发工程师、GIS数据处理工程师、GIS技术服务工程师,这三大方向也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3.2立足传统3S实习,加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

3S实习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传统的实习内容,可采取与相关社会行业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如可以安排学生在相关国土测绘部门实习,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测绘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专业软件来采集、处理测绘遥感数据。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实践教学辅助平台,引入GIS技术,结合目前我校地科院的油气地质虚拟仿真实验室,改革现有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野外地质实习过程的网络管理、虚拟实习的全部过程,辅助学生探索性实习以及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

3.3课程教学与专业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坚持把第二课堂的实习、竞赛、实训等生产实际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各类专业竞赛的实践教学,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个类别的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Supermap杯全国GIS开发大赛,通过竞赛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4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坚持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原则, 加强GIS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专业课教师承接各项产学研服务项目,教研室组织教师对项目中的难点进行攻关,提炼实际项目中的科学问题,推动科学问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尤其高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推广,并在适当时机进行技术孵化,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产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4.总结

截止2013年,全国从事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已达2.3万家之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产值达到2600亿元。伴随着GIS产业的快速发展,GIS专业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改革和调整来应对产业的需求。西南石油大学GIS专业在目前现有本科培养方向之外,更多的结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当前“大数据,小专业”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理念,将GIS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融合,真正实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我校GIS专业发展在石油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优势;同时通过本文,为同类院校设置GIS专业建设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汤国安,龙毅,李云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9):45-47

[2]崔铁军.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A].中国GIS协会第四次GIS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王永兴.我国部分高校GIS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福建地理.2001(3)

[4]柳林,卢秀山.面向社会需求的GIS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0(6)

【作者简介】

汪宙峰(1983-),男,安徽东至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省级教改项目 (编号:X15021301

篇11

关键词:地理信息;软件;比重

1. 概述

当前,我国各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城市规划建设、资源环境管理、工程勘测设计等领域对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各个行业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对地理信息提出迫切需求;政府决策、公共应急、节能减排等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方面,地理信息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产品持续增长。随着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我国地信发展的强劲势头已呈明显趋势,所以,对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学生进行如何定位及确定培养方向,是未来高职院校紧随行业发展不可缺失的一步。

2. 地理信息软件学习的必要性

2.1专业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对于大多数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的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硬件设施好的学校,配备有GPS接收机,但是即使这样也很难做到提供给大批学生实习使用。在地理信息专业学习这一块学生所能涉及到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地信软件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相当匮乏,个别学校即便有此软件的学习,也只能做到对软件功能的简单认知,根本达不到应用操作的程度。所以,如何在目前测绘发展趋势的情况之下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就需要我们在这一方面增加软件学习在总课时中的比重。

2.2 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需求

随着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发展,人在外业工作中所占工作量的比例越来越小,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小,而更多的是被电子仪器所替代。地理信息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科学。目前,它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科学,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矿、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所有的这些作用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来完成。例如建立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摄影测量及遥感数据的处理等,尤其是随着“3S”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GIS软件从GPS及RS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综合集成,使其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针对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学生的教学以及中小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讲,数字化测绘这项工作,目前常规的测量手段仍然需要借助于全站仪、RTK等仪器进行有码或无码作业,工作程序一般为白天野外测量,晚上内业成图,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外业,耗时费力。 随着3D激光扫描仪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外业时间和人力,通过外业的工作量转移到内业中来:即减少仪器测量的工作量,增加成图的工作量。而一般的高职院校还没有给学生提供这些学习测绘软件的环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能跟不上测绘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很有必要在这一块增加软件学习在总课时中的所占比重。

2.3 项目实践应用的需求

     目前,地理信息领域方面的软件也比较多,应用也比较广泛,像MapGis、ArcGis、SuperMap等等,测绘方面的绘图软件主要是南方CASS及AUTOCAD。同时,由于很多不同软件制作完成的电子图件之间的数据格式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利用各个软件的优点来完成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完成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整理,第一步需要测量仪器进行外业数据采集,第二步可用cass进行内业展点绘制实测图,第三步可用ArcGis处理影像图,第四步可用MapGis绘制现状图,第五步可用cass或cad绘制规划图,在此过程中可用SuperMap这个软件进行土地权属统计。最后,可用相关的工程造价软件(如智多星或广联达)进行经费预算,直至最后完成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的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此过程中很大的工作量需要软件来完成。

3. 在课堂中开展专业软件学习的对策

测绘软件的学习是伴随着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入而设立的,要求是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之下做到重在应用、重在实践。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测绘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开设门类,现将《数字化测绘》、《控制测量》、《地籍测量》,《GIS原理及应用》这四门课程作为例子来说明,通过调查省内几所开设测绘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以上四门课时量总时数设置情况,大致可得出其理论时数、仪器操作时数、软件操作时数比重值大致如下:

表1-1    调整前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分配比重值对照表

   类别值          数字化测绘        控制测量      地籍测量      GIS原理及应用

   理    论           2                 3             3                4

   仪器操作           1                 1             1                0

软件学习           0                 0             0                0

此表反应了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测绘专业教学中实习侧重于对仪器的操作,为满足现今测绘行业朝地理信息产业大步迈进的趋势及满足测绘行业未来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突出和加强软件教学所占课时在总课时中的的比重,同样以以上四门课程为例,对调整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分配比重设置如下:

表1-2     调整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分配比重值对照表

类别值       数字化测绘       控制测量      地籍测量       GIS原理及应用

理    论        1                2             2                2

仪器操作        1                1             1                0

软件学习        1                1             1                2

4.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省内大多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仍以理论学习和仪器操作作为教学内容及现今地理信息产业的大量需求,有必要在高职高专测绘专业教学中加强软件应用实习的比重,使其紧跟时代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 但如何才能使这种比重调到一个最佳的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廷臣,顾磊.多媒体技术辅助测绘专业教学研究[J].测绘科学,2008(11):226-228

[2]褚喆,陈贺.中等职业学校测绘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648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12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要搞好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与设计,要搞好规划、征地、设计、建设,不能没有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和测量数据。而这种测量数据和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必须是准确、详实、现势性强的数据和图件。这种测量数据和地形图,就是最基本的基础地理信息,也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

1、测绘地理信息的工作流程

1.1数据的采集

在测绘的初期,需要对现实世界客观对象进行不同的抽象,离散,以连续对象实体在GIS中分别以栅格以及矢量两种方式存储在GIS系统数据库中。栅格数据由存放唯一值的存储单元的行以及列组成,栅格数据集的分辨率依赖于地面单位的网格宽度,矢量存储方式则是利用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对象。

1.2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数据的处理依赖于各公司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通过输入到GIS系统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拓扑建模,将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测量图形与GIS图层中相同的区域进行图层的叠加分析。

1.3GIS系统的空间分析

前两个阶段做好数据处理的预处理工作之后,GIS便可以利用得到的数据来进行空间分析,对图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空间物体的空间位置以及相互关联去对空间事物进行研究以及定量描述。

2、当前我国地理测绘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国家扶持政策

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只是处于初期阶段,急需国家的扶持政策,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遥感技术产品主要来源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我国在引进他们遥感数据产品的同时,也得接受他们的相关技术标准,导致我国在标准制订方面没有自,受制于人,发展滞后,急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支持行业发展。

2.2缺乏优秀的专业测绘人才

人才是地理测绘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保障地理测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地理测绘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培养的专业测绘技术人才逐渐增多,但是高素质优秀的专业测绘人才不多,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影像技术的人才是少之又少。新形势下,测绘事业单位的职责和服务对象、范围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其编制和职责应与时俱进,合理调整,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2.3测绘设备设施老化,急需更新换代

地理测绘是了解灾情、救灾决策的重要手段,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仪器装备更新换代快。我国目前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滞后,更新慢,技术手段落后,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测绘地理信息大国,然而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创新力这两方面还比较欠缺,与测绘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先进的高、精、尖测绘仪器装备,测绘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测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重点测绘领域的技术对外技术依赖性强。

2.4测绘技术的创新有待提高

多年来,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处于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追赶状态,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我国卫星导航的应用系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95%以上的技术,是步美国GPS卫星系统的后尘,这种情况长期存在。我国严重缺乏自主的核心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测绘技术的创新有待提高。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缺乏高端的地理信息产品。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3、对策

3.1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为了推进地理测绘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快出台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对地理测绘产业进行明确定位,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要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支持和鼓励地理信息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相关优惠政策。

3.2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地理测绘队伍建设,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重视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测绘人才;其次,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工作,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测绘人才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整合人员梯度,构建以大专为基础、本科为主力、研究生为骨干的测绘人才队伍;再次,重视领头军的影响和作用,培养一批测绘行业科技带头人和专家型人才,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创造有利条件便于他们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做好测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地理测绘队伍。

3.3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及应用

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逐步更新升级现有设备的功能与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测绘装备与技术。争取配套的设备专项,实现队伍的设备、设施升级换代,切实推进现代化测绘装备建设向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的建设进程。建立完善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加快推广普及先进测绘设备与技术的应用。

3.4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先进测绘软件设备得到了引进,地理测绘行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的方向将向测绘生产智能化、网络化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延伸。为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地理信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极推进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研发。

4、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地理测绘也进入了信息化,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化,正朝着信息化测绘的方向发展。为促进新时期地理测绘制图工作的发展,我国需要出台地理产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地理测绘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整合科技人才分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优化地理测绘行业的创新环境,促进新时期地理测绘行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秋义,王春卿,郭建坤.建立测绘地理信息企业标准体系的思考[J].测绘标准化,2012,01:1-3.

[2]龚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66-69.

[3]姜正芳.浅议如何提升上海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水平[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98-101.

篇13

[关键词]基础测绘,发展,测绘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57-01

一、基础测绘的定义、城市基础测绘的主要目标、特征

基础测绘通过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事业。

1、基础测绘的定义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2、城市基础测绘的主要目标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基础测绘设施建设要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C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城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为建设“数字城市”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3)建立健全基础测绘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勘测产品价格机制。

3、城市基础测绘成果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城市的建设发展,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都是以基础测绘成果作为平台。(2)公益性:基础测绘其服务对象是政府及各个部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为之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3)商品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六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除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基础测绘成果实行有偿使用,但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

二、城市基础测绘主要内容

基础测绘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为国家各个部门和各项专业测绘提供基础地理信息而实施的测绘工作的总称。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平面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与维护,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更新,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普查整测与动态管理,城镇地籍测量,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对立与维护等内容其中前三项是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三、我国城镇基础测绘发展现状

国家基础测绘设施工程的实施,推进了由传统的纸质测绘时代迈向现在的数字时代的步伐。“数字中国”,“数字省(市)”,地理信息空间基础框架建立工程已经启动。目前,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已接近尾声,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形成了1:10000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库和1:500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系统,基本实现了测绘技术的数字化改造。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测绘领域,使得许多传统测绘技术手段与测绘信息处理技术都有了质的飞跃。

四、目前我国城市基础测绘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追求经济建设,忽视了基础测绘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意义认识不够深远,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编制基础测绘规划,更没有将基础测绘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至于信息化建设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测绘法制建设滞后,未制定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加上政府缺乏对基础测绘的有效宣传,致使大众没有认识到基础测绘的作用,基础测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2)缺乏测绘数据共建共享机制。由于测绘数据的共享机制未完全建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事业单位为满足自身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自筹资金组织施测,造成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重复测绘的现象,导致基础测绘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造成测绘基准不同,技术标准不一,成果质量不均等现象。

(3)测绘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区测绘人才分布不均衡,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财力问题,对基础测绘投入少,造成基础测绘队伍经费来源不足,人才身沿海城市流失的现象严重。

(4)缺乏开发,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测绘仍然是劳动密集式生产,只是停留在对一些软件的表面应用上,测绘技术单位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矢量建库而获得经济效益。而缺乏对数据的归纳整合,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咨询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基础测绘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的能力不足,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软开发能力薄弱,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测绘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基础测绘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测绘产品不够丰富,社会化程度不高,现阶段,我国的测绘主要应用在国土,城建等一些建设部门,并没有走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太小,同时,现有产品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缓慢,种类少,致使一些用户使用比较困难,侵权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究,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基础地理信息现实性差,造成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后,不能适应应急需求。

五、对我国基础测绘发展的建议

(1)明确职责,加大宣传。(2)建立地理信息的共享工作机制。(3)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4)加大基础测绘的应用服务范围。大力推动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拓空测绘应用服务范围,推进大,中比例尺等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努力开发网络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公共产品,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统计地理信息平台,公共应急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深层次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篇14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发展 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发展目标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 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规划还提出,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值突破1000亿元;而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000亿元。倍增的规模将给地理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五个部分构成,及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模型和系统管理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和数据处理及分析人员。其中,核心部分是硬件、软件系统[2]。

2.1 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是构成GIS的物理外壳。根据句构成GIS规模的不同,分为基本设备和扩展部分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包括计算机主机、存储部分、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扩展设备部分包括解析测图仪、图像处理系统、多媒体系统、虚拟现实与仿真系统、各类测绘仪器、GPS、数据通信端口、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它们用于配置GIS的单机系统、网络系统等不同规模模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一半GIS应用系统、导航GPS系统和能够与传感设备联动的GIS。

(1)GIS单机系统模式。GIS单机系统是一台计算机为核心,由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共同组成的GIS硬件系统,提供单用户操作。

(2)GIS企业内部网系统模式。GIS企业内部网系统模式是有计算机企业网、服务器群、客户机群、磁盘存储系统(磁盘阵列)、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支持客户/服务器(C/S)模式的GIS系统,提供一个机构内的多用户操作。

(3)GIS因特网系统模式。GIS因特网系统模式是有因特网、服务器群、客户机群、磁盘存储系统(磁盘阵列)、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支持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GIS系统,提供因特网上许可用户的多用户操作。一般是由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共同组成的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的混合模式。

2.2 软件系统

GIS的软件系统构成了GIS的核心,关系到GIS的功能。GIS软件系统的层次结构按照从高到低分为,GIS与用户的接口、通信软件(用户界面、通信软件);

GIS应用功能(二次开发系统);GIS基本功能软件(商业化的GIS工作平台);

标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系统、系统库、程序设计等);网络管理软件、工具软件;操作系统。

GIS基本功能软件是由GIS软件商开发的,提供GIS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的商

业软件。多数GIS工程应用首先是基于这个商业平台,经过二次开发来完成的。目前,ESRI公司、Intergraph公司、MapInfo公司占据GIS市场的主导地位。当前,GIS软件可运行于Unix,WindowsXP、等操作系统,多数软件都提供不同的操作系统的软件版本。

根据GIS概念和功能,GIS基本软件由六大子系统组成,即空间数据输入与格式转换子系统、图形与属性编辑子系统、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子系统、空间输出与表示子系统和用户接口。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应用模式可以分为两类[3]:一是,科学研究工具。对于科学计算结果的获得和分析,把GIS作为科学研究的辅助手段。它主要应用于有关地学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它不仅需要用到GIS通用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还要用到各种专业分析模型。二是,办公服务系统。办公服务系统应用于涉及空间数据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以提高管理效率、制定好的决策和实现组织目标。

3.1 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来进行分区划片的,在某种农作物的气候可种植区内还有不同的地物类型,不同的农作物要求不同的地理环境。

3.2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

基于GIS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1)模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评价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2)将污染物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进行复合分析,确定受污染影响的人口数目;3)预测在给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4)确定不同点源对整个研究区污染总量的贡献;5)为污染整治,如降低排放量、甚至关闭某些污染源,提供决策依据;6)如果要增加污染点源,可以比较不同的方案(如烟囱的位置,高度等),从中选择最优方案;7)在城市规划时,作为确定不同用地(居住、工业、商业等)的分布。

4.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开忠,沈体雁.试论地理信息科学[J].地理研究.1999(03)

[2] 张青锁.地理信息系统介绍[J].河南地质.2000(D3)

[3]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