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4:5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探索有效教育模式和途径,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课堂教学、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医学职业精神医学生培养
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水平。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对医学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建构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模式,探索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2005年12月由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此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1] 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对从医人员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2]等等,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3]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 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职业精神是一致的。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第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相结合。考察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关键的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会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第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第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医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要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病人。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即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的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最有效果的教育模式。
(一)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关键词:医学职业精神;内涵;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63-02
近年来,医学职业精神(medical professionalism)不仅成为医学人文研究的热点问题,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医学的使命应该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医学技术是为生命健康服务的基础,而医务人员的品格修养、道德水准更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医学知识技能是医生执业行医的基础,而医学职业精神则是医生执业行医的灵魂。
医学技术在近现代社会取得了极大进步,但医学的飞速发展导致过度推崇医学的“技术性”,削弱了医学人文关怀的本性,以致在现实中对医德低下的指责、对天价医疗费用的抱怨以及医患矛盾纠纷的吵闹声不绝于耳,而且在医学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技术怎么运用、如何实施以及使用限度等问题,这些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医学技术自身能判断的。
回顾医学发展史,很多医学史家也是极力反对把医学划为纯粹自然科学范畴的,比如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威尔肖早在1849年就指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论断;著名医学史家西格里斯也说过“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使人适应他的环境”[2]。当然这些医学史家把医学性质看作为社会科学不是降低医学的技术属性,而是强调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属性,人文关怀在医疗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轻视了对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发展其实也是丧失精神性的。
医学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靠养成,由其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性质所决定,即在所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而成。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的发展。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本职工作,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该是连续的过程,医院也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发挥职业道德的自律作用。多年来我国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大都致力于以上价值观念的输入,卫生部在1988年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主要包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廉洁奉公以及严谨求实等基本规范。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加入并推行由美国内科学委员会等多家机构联合推出的《医师宣言》这一医学职业精神。2005―2015年,已经连续举办十届的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关于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医师宣言》指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其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3]。
虽然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的前提应是患者首先信任医生有能力为其治疗疾病,但是伴随着医疗体系的现代化、医学技术的高科技化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内外医疗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授David J.Rothman提到,随着医疗实践的改变,美国医学职业精神面对的新问题是群体执业和为陌生人提供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而医患信任问题在我国非常复杂,涉及医疗体制、政策,医院文化,医务人员职业操守、沟通能力以及解决纠纷的机制,等等诸多方面。目前,患者选择信任的医生首要考虑的是医学技术原因,大量患者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就医,同时由于患者对医学技术的局限和疾病的不确定性缺乏科学的认识,并对于医疗存在结果导向的评价,当结果不如意时,尤其是在巨额负债、患者死亡的情况下,便可能发生各种信任危机甚至违法暴力伤医事件。[4]相应地,医生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风险,存在防御性医疗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医患间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法律固然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以法律的精神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和患者的正当权利,同时也通过对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施以惩戒,以保证正常的医疗活动得以合法地进行。在强调医学法律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提升医疗卫生工作的品质,赢得患者的由衷信赖。[5]
医学伦理也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尊重患者是其最本质和核心的要求。[6]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而不是只把患者作为获得经济效益的客体,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伦理的意识在国内的医师群体中被逐渐强化,这是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良好趋势,因为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只有在健全的医学伦理意识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在有序、规范、文明的秩序下更好地发展。医疗行为的对象是患者,需要处理好与各种患者的交往。正如医学史家西格里斯所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医学职业对从医人员的人道、爱心及奉献精神的要求等远胜于其他行业,而且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医生都按照这种职业精神的要求践行医学这份崇高的职业。现代医学职业精神要求医师具有更多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与患者交往的能力。
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传统医德强调伦理道德的因素,表现为更倾向于通过医务工作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及个人的仁爱之心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征,在其本职工作岗位上会有良好的行动表现。道德品质是医师外在行动表现以及对职业环境正确认知的基础。医师面对的患者,拯救的是生命,其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需要更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此外崇高的职业理想也是医师在各自岗位上不竭奋斗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医师职业精神体现出的是医疗行业对公众的承诺,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中,不能忽略个人的恻隐之心对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影响。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应该站在社会公正的高度,考虑医疗机会的公正平等和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等问题。这就要求医学从业人员有公正的品格,并且具有社会正义感,尽量将机会和资源优先给予最迫切需要、最应得的人。[7]医学职业精神要求的不仅包含尊重关怀患者、维护患者利益,还包含把全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体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医学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从传统医德确立的“医乃仁术”的仁爱原则,到人与人彼此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关爱是理想的人际关系,也是医患关系的理想愿景。但是传统医德思想不以患者自主决定为核心价值,而以对患者有利为首要目标。例如告知患者实情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不利的话,医生常被要求不告知患者实情,对患者利益的判断是以医生和家属为准,有时不能体现患者的最大利益,这是问题所在。例如在尊重患者自主性的同时,如果在患者的决定明显失当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应该如何取舍。医学职业精神虽然主张尊重患者的自主性,尊重自主性已经被很多学者奉为生物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时医学职业精神也要求从业医务工作者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严格训练,保证医学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在医学实践中医务工作者需要有医学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它要求整个行业置患者的利益于首位。
在医学实践中,医务工作者也需要有精神的引领,有价值的支撑以及道德的坚守,这样不仅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有利于医务人员很好地发挥职业素质。
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技术化和专业化的行业,无论是在技术上、伦理上还是医疗实践活动中都更趋向于高度的专业自治,这就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具备专业的医学职业精神。此外,在当前强调和谐医患观的时代背景下,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也有助于医师更好地实施诊疗活动,精湛的临床技能需要良好的沟通意识与技巧的辅助,方能在临床医师岗位上发挥出最佳的水平和状态。
参考文献:
[1]于芳,徐玉梅.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评价研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五[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7):54-56.
[2]艾钢阳.医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
[3]Collier R. Professionalism:the "good doctor" discussion.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2012,184(10):E517-818.
[4]David J. Rothman,David Blumenthal.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10,(65):236.
[5]Patenaude J;Niyonsenga T;Fafard D. Changes in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during medical school:a cohort study. CMAJ,2003,168(7):840-844.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德精神 内涵 意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医学院校的精神文化在于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德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德精神的内涵
关于医德,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医德即医学伦理道德。纵观古今中外,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乃医德的一体二面,统一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人文维度。”二是,“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医德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笔者综合几种医德的概念,提出医德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形成的精神。例如,白求恩精神就是医德精神的典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医德精神不仅受阶级道德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公德的约束,体现了社会公德的要求。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同时又不断补充发展,具体来说现代医德规范包括以下几点:
(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服务精神。
1988年12月15日国家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第一条提到:“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一般说来,医患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医务人员处于主动地位,引导病人在医疗上进行合作的关系,因而对服务者来说不仅要有优良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要从病人特殊心理角度出发,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笔者认为服务是一种意识,更要形成一种精神,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对病人认真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职业,认真履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对病人认真检查、认真诊断、认真采取治疗方法、及时为病人解除痛苦。其次要做到尊重病人,每一位病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和同情,所以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病人怀着一颗同情和关爱之心。最后要做到为病人保守秘密。病人的心理是异常脆弱的,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保护。医务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职责,学会换位思考,把病人的身心健康共同纳入到服务中去。
(二)热爱医学工作的敬业精神。
无论何种职业,敬业精神都是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体现在对工作负责,在行动上竭尽全力。作为医务工作者,敬业精神更是医德的具体表现,对病人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更好地贯彻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医疗市场背景下应强烈呼唤敬业精神,提高医疗界整体医德水平。
(三)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同样是医德精神的具体表现。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本分和内在工作,而不是作为牟取利益的工具,医务人员不应该为了满足个人而损害病人的利益。
二、医德精神的意蕴
医德精神的意蕴即医学生以医德教育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弘扬医学道德、职业道德的精神所在。
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依据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医德精神教育,培养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将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专业教师对当今的医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实践活动的锻炼、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进行陶冶、熏陶,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刻,就意识到医生的使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将医德精神教育作为医学生的职业前教育,才能在源头上注入医德的活水,将使社会整体医德精神进入良性循环。
三、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德对医学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医德的规范作用下,医学科学发展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如果失去了医德的束缚和禁锢,将会破坏伦理和生命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甚至可能会对社会及人类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保障。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是专业技能加高素质,所以医学人才除了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有高素质。因而在对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育才”,而应该更多地考虑“育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才能使医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学人才。
(三)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解决医患关系和不正之风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普遍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得部分道德素质不够高的医务人员思想产生变化,出现了违反医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医院与患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就是加强医德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医德精神教育。
四、医德精神意蕴的渗透
(一)校园文化中医德精神的陶冶。
在医学院校中要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个雕塑、一幢建筑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所以,将医德渗透入校园文化中,从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从学术讲座、科学实验以及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都可以融入医德的元素,从而提高学校文化水平的同时使医德被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开展弘扬医德精神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医德精神的魅力、感受到高尚的医德精神对尊重生命的心灵触动,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二)课堂教育中医德精神教育的熏陶。
普遍来说,学生接受最多的教育来源于课堂,所以在课堂教育中加入医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公共课,还是选修课,专业老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医德精神。另外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单独开设医德教育课程,从大学生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就让他们逐步的接触、了解、学习医德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医德素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德精神的锤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医德认知和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此方面,学校不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场所,比如医院,让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临床类医学生在其临床实习阶段更需要在实习中要求自己,在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中学会与病人交流、沟通、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的医德教育更直观、生动、具体,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实践教育中, “通过‘适应’、‘巩固’、‘提高’和‘发展’等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努力让每个同学都成为‘品德高尚、体魄健全、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新世纪的合格大学生。”
医德精神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将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的神圣和价值是值得每一个人尊重的!对于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更应该懂得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自身的医德素养,弘扬医学精神,不仅是对生命本体的敬畏,更是让全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索生命本源的价值所在,去善待、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更加理解生命价值,领悟生命神圣,尊重生命平等生存权。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吴皓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吕世军,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注释:
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许静.医德内涵探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6):49-50.
李本富.医学伦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8,第33页.
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22-02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人们原有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强有力冲击,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与职业精神的坚守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整个社会包括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越来越谈漠,表现为缺乏职业理想信念、情感与责任,重功利漠视生命,重技术轻视人文道德,对待患者缺乏感情和尊重,沟通不畅,致使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也激发了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在加大对医疗卫生硬件投入的同时,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也越来越大,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主要后备力量的医学专科学生,也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对医学专科学校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使他们不仅获得精湛的业务能力,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它表现在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及在追求医学崇高的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和尊重态度,尤其是尊重和热爱患者的生命,重视患者的权利、人格。尊重患者会促使医生形成高度的职业良知及职业责任感,容易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在执业过程中得到患者积极配合与理解。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让病人得到足够的关怀,有效地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全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专科学校学生素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专科学校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对医学专科学校来说,要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培养符合医学执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必须对学生素质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据笔者从2009年至今对本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当前医学专科生综合素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想信念缺乏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部分学生出现轻奋斗重享乐,轻集体重个人,轻奉献重索取的现象,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远大理想,功利思想严重。在笔者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并不是出于本人对医学的热爱,而是出于对医生这一职业好就业、收入高的预期,缺乏对医学专业神圣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不能树立献身医学,为医学事业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的远大报负,容易受到金钱、名利的诱惑。
2、心理素质较差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5.6%的学生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诱因主要有医学专业学习任务重、专业教学模式与以往中学时期不同而遭遇的学业适应问题;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过大,不能正确看待和承受挫折;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学不能很好沟通,人际关系不和谐。
3、人文素质较差
医学院校绝大部分专业只招收理科生,学生重理轻文,缺少创造性思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流畅地书写日常应用文和医学文书,不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历史的了解、现实人生的感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对周围的人态度冷漠,团结协作能力差。
三、医学专科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如何塑造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一直是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但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中缺乏对其职业特殊性的足够关注和有效教育,也就是缺少帮助医学生树立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教程。
我国的大学教育一直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这种体制导致了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医学教育中更为明显。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繁重,相比较医学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学制短,更容易出现专业课排挤公共课,把思想教育及人文教育边缘化现象,导致无论从课时安排,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经费投入上都远远不及专业课。而医学专业课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已没有精力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往往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是合格的,但却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说话生硬、态度冷淡,容易引发医生与患者之间信任危机,既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又容易引起医疗纠份。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医疗纠纷发生达上百万件,由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纠份就占其中的21%,并且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反思。
在近年来的医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用人单位不再单纯关注毕业生的文凭、各种资格证书,而着重考察毕业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态度、沟通能力等,相信这对于推动医学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必将产生巨大作用。
四、医学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它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如何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精神的医学生,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职业学校普遍形象欠佳,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管理相对松散,工作有相当难度。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增加班级凝聚力,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优化班风、学风、校风,提升学校品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专业型、技能型卫生人才。医护人员担负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重任,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属于人们关注的特殊职业。作为医护人员培养的摇篮,职业精神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卫生教育工作者,作为与学生紧密联系并对学生影响颇深的班主任,我近年来,潜心于班级文化建设和职业精神培养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积极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探讨班级文化的内涵、班级精神与班级凝聚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好、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最终促使每位学生实现生涯规划;积极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升专工作增光添彩,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校园锦上添花。
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教室的布置,最重要的是班级精神的形成,在班级精神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影响是最大的,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将直接决定班级的灵魂,规范的制度与管理是班级稳定的保证,学生自主管理是班级发展的前提,而职业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最终成果之一。
二、努力进行职业精神培养
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科学精神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精神;严谨求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继承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为医疗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医务工作者提高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爱人与爱技术是平行的”等,都是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生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三、医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从医生的职业精神的内涵特性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忠诚的职业信念。医生一旦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就意味着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其二,真诚的职业态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约有80%的医患矛盾的原因是因医生态度和责任心引起的,这足以说明医生将诚信精神体现在职业风貌上的至关重要。其三,守信的职业作风。医生的守信是对于患者的责任和承诺,是建立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医疗规程上,医生最好的信用是治病救人,诊治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水平,造福人类健康。
四、 班级文化建设中对职业精神培养的渗透
1、 人文精神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关爱和尊重病人,并把病人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以求善、求美和注重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班级管理注重个人感受,强调任何人均是不同的个体,关注班级集体利益才会有个人利益;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犯错,但错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也就是处罚,错了可以但不允许再犯相同的错误,其它错误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谅;谁都会有事儿,也可能有心情不佳的时候,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理由请假,但有一点,一学期每个人只有一周的请假或旷课时间,预期将不接受任何请假,而且,作为一个班级,每节课最多只接受5人以下的请假等。总之 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追求人性化。
2、 综合素质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不但是传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更要团体合作、与人为善:如医护沟通、护患沟通的能力与技巧,文艺修养、道德修养、法律修养等方方面面,这不是简单的课堂就能够解决的事情。我的做法是:首先营造拼搏进取的班风、积极向上的学风;其次促进同学们的团结合作、尤其是竞争式合作;第三,组织各种各样的、连续的活动,如各科知识技能竞赛、书法比赛、学生游戏等。除了第一学期是我在组织和有意识的引导外,所有的活动我都是放手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不求最好、只要最好,我们的口号是:我能,我行,我最棒!第四,鼓励看课外书,引导正确舆论。我曾经有意识的告诉同学们几部书,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杜拉拉升职记》、《老人与海》等,甚至我还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给诵读部分经典。现在,班内已经安装了多媒体系统,我还在班内规定了电影时间,每周二放学后晚自习前和周日,现在,大家都在看《我是特种兵》。
3、 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我做的工作有:首先强调课内习惯包括坐姿和学习方法、作业完成,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课外习惯,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导。另外多开展一些活动。举例来说吧,我班的教室、寝室卫生均实行连坐,也就是值日生和监督员共同负责制,而且监督员远远多于值日生,只要在某处发现问题,首先找的是值日生,挨批评的是值日生,但最后受处分的是所有的监管人员,也就是基本全班一半的学生。这样就逼着同学们认真、主动、彻底。
4、 慎独:“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淮南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里告诉我们,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慎微,慎微见精神,慎隐,慎隐见诚信,慎恒,慎恒见真功
职业精神是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职业价值观和理念体现。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学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为行业内和全社会所肯定、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标准及职业风尚的总和,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群体性与个体性结合、实然性与应然性结合,体现医务从业人员对真善美的职业价值追求[1]。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解读
医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具备高尚的医德,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人文关怀、利他主义和高度责任心。而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逐步养成。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要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外,多途径、多举措开展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培育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价值观,培育人文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促进医学发展,维护人类健康。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建构医学职业精神维度
1.价值维度――以理想信念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理想信念与职业价值观辩证统一地存在,而且相互影响和转化,反映的是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体现人的精神追求、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医学生信仰什么,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信仰目标偏差必然导致职业价值观的偏差。随着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的多元,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某些医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追求淡漠、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追求物质享受、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困扰着医学生,再加上还没有真正进入职业角色,仅仅是接受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医学生容易产生职业价值观偏差。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2.理论维度――以医学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专业素质教育。“医学伦理学是人文医学教学的主轴,它贯穿于医学实践各方面的始终,医学的宗旨和医疗职业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准则,无不是医学伦理理念的凝化,医学伦理也是医生的必备品质[2]”。作为核心人文医学课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比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开课率和课时量相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等已经比较紧张,教师无法充分结合临床实践及医疗热点,更谈不上提供实践机会。另外,我国的医学伦理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缺乏既有专业背景又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没有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等问题,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犹如纸上谈兵。
3.文化维度――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的文化传承。我国医德体系的历史悠远,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仁者爱人、清廉正直、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的传统职业操守和品德。这些职业道德对我国历代医者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仅依靠传统的职业操守和品德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和医疗实践的现实,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模式对医学生、医务人员的从业理念和职业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指导和教育效果。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提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简称GMER),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7项最基本能力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以及伦理等”[3]。即除了具有高超的医术外,更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医学生“寻常的关怀心,俗世的悲悯心”的医学人性光芒,就是当代对医学职业精神更加精确的定位。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明确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将其作为执业的要求和准则,树立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并指导医疗实践,将职业标准和从业要求明确化和制度化。
4.环境维度――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助力的环境影响。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医学道德精神价值的意义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精神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4]。大学校园不仅是建筑楼群的集合,更应该代表一种文化和精神,将医学职业精神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底蕴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医学的真谛。学风建设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5]。要以社会服务为平台,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发展现实和科技发展现实,促进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路径和模式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引导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切实增强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一是丰富教学内容。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学生的眼界前所未有的开阔,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问题也应更广泛,如国情教育、国际热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着重要在“敬业”上引导学生热爱岗位,遵守职业规范,践行医学生誓言。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室为固定地点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同附属医院、社区、医药企业、社会机构等进行联合,进行参观学习和访问调查;“请进来”就是请医学专家、人文教育家等专业人士开设职业精神教育和人文教育专题讲座。三是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以生为本、忠于职守,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于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来说,要积极构建他们的身教德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教,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分析判断、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2.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抓手,丰富医学职业精神的专业内涵。在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用医学伦理学观念去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应尽快修订教学大纲,将医学伦理学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增加学分和评价机制。以专业课教学为基础,切实增强伦理学思想的渗透力。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伦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现代医学大家和古代名医的生平纪事和学习、求学经历,或者播放影片、纪录片,组织讨论、情景模拟等。在实验操作中,提倡节省动物实验对象,尽可能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痛苦的仁爱思想。解剖课程上形成对尸体捐献者默哀的教学惯例,提倡对生命致以尊重,对逝者致以哀思。在临床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结合正反案例,大力弘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崇尚科学、谦虚博爱的职业精神,反对缺乏仁爱、唯利是图的医德沦丧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有层次、有重点的教育体系,适应职业精神教育本身和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
3.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形成医学职业精神的文化传承。传统医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精髓内容:仁者爱人、悬壶济世的职业要求;不图钱财,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虚心向学、善于钻研的学习态度;服务病患、认真负责的工作宗旨;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不断研究、勇于开拓的创新追求[6]。这是长期以来古代的医者在行医过程中总结、形成、传承下来的优秀职业道德和准则,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精髓,古代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值得当代医生和医学界认真研究、践行的文化传承。除了传统医德外,古代的优秀医者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不惧兵荒马乱危险,上门为病人诊治的扁鹊;被“誉满杏林”的名医董奉;“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的北宋医家庞安时等医者典范,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贯穿于职业精神教育中,比简单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把这些优良的医德传统和当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使良知、正义、责任、人性等意识进行内在树立和升华,才能达到人文关怀道德教育目标[7]。对于医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态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为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打基础,而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反过来也会促进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强化,使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就是人学。“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的这句充满人性光辉的箴言道出医学不是冷冰冰的仪器和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正视医学人文教育的地位,调整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注重医学职业精神中的人文价值取向,充分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情感、德行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践行“以学生为本”理念,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利益,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转化为“服务学生”柔性化管理,对学生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会“入脑、入心”。
4.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促进,培育医学职业精神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通过校园美化,打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将校园布局、建筑特色、景观设置、校园绿化、道路建筑命名等环境因素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充分结合,为师生提供美观、高雅、文明、庄重的大学氛围。此外,还可以在教室和宿舍张贴古今中外名医大家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在宣传栏宣传励志性的医学小故事;在校园内开辟植物园以供学生学习和劳动;精选医学家的人物雕塑美化校园,供学生瞻仰。
通过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整体学习氛围。从新生入学教育起,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如新生医学生宣誓、参观校史馆、举行升国旗仪式、军事训练、校训精神解读、校史校情学习等,增强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二、三年级着重营造和谐、健康、丰富、活跃的学风氛围,重点组织专业学习活动;在四、五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临床和实习,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医德医风的养成教育。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安排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抓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时机,利用板报、广播、宣传栏、校报、网站等各类载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内涵。如通过举办护士集体授帽仪式、送文艺下基层医疗机构、优秀医务工作者来校作报告、医学知识竞赛、各类医疗操作技能竞赛等医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增强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现状 现实意义 改革启示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
二、培养人文精神在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人文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达到20.0%~25.0%,英国、日本也占到10.0%~15.0%。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时数大约占到总教学时数的8.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相对而言,中国的医学生接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修、基本原理概论等都是基于理论学习,却也占据了人文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有一项针对我国10所护理院校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中开设人文课程最少的仅有6门,仅占教学时数的6.2%,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也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1]可见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课程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的师资水平依旧比较落后。殷小平曾以“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仅占25.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5.2%,‘不满意’的学生占19.5%。”此外,在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作者指出:“学生们反映,即使是人文科学类的课程,许多也是徒有虚名,教室并未讲出有吸引力的内容。”“学生们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73.9%)、交互式(61.2%)和小组讨论(44.2%)。事实上,枯燥的理论不仅很难将鲜活的人文精神点燃,而且必然促使医学最终对医学精神本身的背离和异化。”时代与生命的对医学生的要求是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三、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略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收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少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更是带着这个行业在社会中有着高收入的功利色彩。“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后面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他们在踏入这个业甚至是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所强调的学习内容。专业知识是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伦理实践,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利用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相辅相成,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与关怀。可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滞后,“医者仁心”的传统道德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目前社会上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关系紧张,人们对医生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医患纠纷屡见不鲜,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如医疗条件有限,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 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等,但其最根本原因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校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一组组震惊人们眼球的数字,一个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都是对我国医学教育敲起了警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呵护、关怀。
四、人文精神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启示
首当其冲,是要调整人文精神的课程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是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味。第二层面是使医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医生职业、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珍视人喝生命。第三层面是融人文精神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充分发掘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的同时,发挥人文力量对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把这种提升带到今后的实践中,把握医学这一生命科学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只讨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不够的,需要让它作用于我们的信念,在医疗实践中得以实现。因而各医学院校应该发动各项可利用资源,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与课后的实践中,开展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两者互相促进,培养出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未来。期待着医学发展的历程会进一步朝向人类寻求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朝向人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思想、尊重灵魂、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前进。
[关键词] 医学院校; 雷锋精神; 道德观念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是这一社会特殊时期的中间力量,担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进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总体状况是积极向上、健康明朗的,学生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具有较高的认同感,追求全面发展、理性务实,表现出良好的时代风貌[1]。但是,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于道德标准的改变使得当今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现状
1、自我意识加强,奉献精神淡漠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在家里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被四位老人和父母宠着长大的,这样的生长环境,再加上现在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这些学生从小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认为所有人围着我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奉献精神也就随着这样的成长环境而越来越少了。
2、享乐意识严重,责任意识淡漠
现如今90后的大学生群体,很多报考志愿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的,而是报考那所大学有一定的把握录取,才报考哪个,这就存在学生其实不是很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战胜自己继续攻读目前专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说服自己或者现目前的专业比较苦,比如医学类、理工类等等,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如转专业、退学等等,不能实现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
3、追求得过且过,钻研意识淡漠
现如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价值导向,使得当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期间追求的是60分万岁,超一分多余的现状,对于自己的专业只要求考试通过,平时投身于各种娱乐活动,在考试前几周进行一个突击复习,考试过后将书本全扔的模式,试想这种状态可以真正学到知识么,更何况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平时的积累和研究是多么的重要。
二、雷锋精神对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帮助医学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后大部分都是白衣天使,白衣天使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试想如果我们医生都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心只为自我的利益,我们生病了还敢去求救医生么,这样我们的社会会变成怎样?因此,加强雷锋精神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涵进一步的了解,不断加强自我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强医学生的奉献精神
白衣天使需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对得起这个社会给与医生的这个称号,9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严重缺乏奉献精神,这对于医生这个行业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通过学习雷锋事迹,领悟雷锋精神可以增强当代医学生的奉献精神,从而为以后的医生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
医生是一个崇高、受众人尊敬的职业,伴随着这份荣耀,它也是一份非常辛苦的职业,他需要医生时刻以病人的利益为重,有时候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时间,哪里需要医生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哪里,流行性爆发地区需要医生,灾区需要医生,任何突发现场都需要医生,这就需要医生真正爱自己的这份职业,只有将职业变为自己的事业,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弘扬雷锋精神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2]
三、医学院校如何学习雷锋精神
1、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网络、报纸、观看影片、座谈会等形式全年对雷锋精神进行大力宣传,而不仅仅停留于每年的3月份学雷锋活动月进行宣传。通过大量的宣传,从思想上让当代学生对雷锋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2、加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雷锋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义诊、支教、社会实践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到周围的人们,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和帮助他人的幸福感。
3、相应的奖励机制应该健全
今天的中国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更多地讲究经济效益,人们在强调集体主义精
神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人利益的兼得。相应奖励机制的建立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中去。[3]比如:可以将参加雷锋活动的多少和贡献和当年的奖助学金的评定进行挂钩,也可以作为当年一切评优的基础,通过此项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也可以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对于以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决定作用,雷锋精神的学习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进而对于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肖丹,论雷锋精神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高教研究,2013年第17期.
[2]王玉龙童隆,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青年与社会,2013年9月.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3.3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456-02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64
医疗卫生系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的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在亘古至今都显得尤为重要,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整体素质。随着全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中,国家和社会要求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师对患者、医院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科室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医师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迷茫,不能顺利解决医者、患者、社会三者的利益。当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革命在不断推进,社会各界特别是患者对医院、医师的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医患关系恶化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目前形势下重新审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医患和谐关系非常紧迫和必要。
一、医学人文素养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医学人文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以医学价值为核心,以哲学思维推理追寻、探究为方法,以人和人的世界(医学人和医学人的世界)目的为归宿,以“我思”(医学思想、医学精神)寻找医学灵魂,从而获得医学界和医学人“我在”的综合性学科。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指的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实践医学临床服务中建立和凝炼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国家社会倡导并肯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业理念、职业素养及职业风尚、行为准则的总和[1]。这是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慢慢沉淀积累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而就,这种精神要求广大医者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呵护病人的健康,用自己的所能维护病人的最大利益和身心幸福,在医疗服务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精益求精,按照现代循证医学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防止差错事故,自觉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
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修炼,从15世纪中叶就先后提出了“大医精诚”、“主修神养”、“救死扶伤”等职业精神的雏形,但由于当时的通讯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原因没有形成世界统一、全民公认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标准。直到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倡议,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共同《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这一宣言的诞生得到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支持和认可,从根本上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2]。《宣言》从医学本质、医学道德、医学人文、医者内涵、医学伦理、执业准则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业务能力救死扶伤、提高医者素质、维护患者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专业都要秉承“高尚诚实的道德品质、尊重生命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技术”,这是当今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医疗卫生系统对自己的价值和职业行为的反思和规范[3]。因此,在《宣言》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的医学文化和新时期的医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当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思考和概括,对“尚德敬业、精诚济世”在我国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三、尚德敬业、精诚济世的内涵探析
“尚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章》,“德,国家之基也”,本意为品德为先、敬业修身、唯真至善、诚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204LX323)。
作者简介:王东栋(1981-),男,广西陆川县人,助理馆员。
通信作者:农乐根,男(壮族),主任技师。
信立人。古代的医疗卫生行业,百姓对医者的德行要求非常高,常曰:“医无德者,不堪为医”。所以,古人认为“崇尚道德”是成为“良医”的必要前提。“崇尚道德”,是指行医之人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心行仁道,手施仁术,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提倡的“医者,是乃仁术也。”培养高尚的道德、纯正的品行、实事的态度、悲悯的情怀,这是医者怜悯生命、仁爱社会、救死扶伤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施行人道主义的仁爱精神贯彻到临床医疗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的要求。
“敬业”本义为专心致力学业,爱好与业内同行探讨、切磋学问。《礼记·学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之说,“敬”者,重也,时刻追求为之奋斗,甘愿为理想事业贡献毕生精血。“业”者是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称谓,是指医院技术人员之专业技术和医院建设发展的大业,涵括了医院、职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健康而奋斗的目标。“敬业”一词为今天大众广泛应用,其要求勤奋、好学、执着、奉献的品质以及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的思想尽含其中。明确了把从事生命健康作为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去追求奋斗,告诫我们要不谋私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
“精诚”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大医精诚》一文,唯有达到医术至精、医德至诚之境,方能成就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苍生“大医”。“精”,指专业熟练、医术精湛。在当代,医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方法,精益求精,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用手中的医学知识解民病痛、保民健康。“精诚”是精于医学、诚于人品之义,反映了医务工作者对良好医风、高尚品格的不懈追求。“精诚”要求医者时刻救死扶伤,常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待有疾求救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如至亲之苦,感同身受地一心赴救。同时还不可恃己所长,邀射名誉,经略财物,在诊疗服务、治学科研、为人处事上都要言行诚谨,戒弄虚作假。 历史就有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济世的说法,《后汉书·费长房传》典有“悬壶济世”一词。“济世”指普惠天下,救济苍生,守护健康,关爱生命,解救患者于病痛之中。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及“古之大医者悬壶济世”,告诫医务工作者要运用所学之医学知识和技术,以博爱之德、仁义之行,惠人济世,救死扶伤,为人类、为社会、为守护生命和健康做出贡献。 这也如我们国家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精神相同相累。
“尚德修业、精诚济世”是 “中国医道”和“西方医学”思想的结合体,从本质上凸显了医者本色,具有鲜明特色个性。前者传达医德修养,核心为“德”;后者诉求当今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医技、精神、价值,核心为“济”。知行一体,融汇贯通,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激励告诫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爱岗敬业、仁爱生命,达到精湛医术与优良医德完美结合,用“精诚之心”全心全意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最高使命,它包含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着时代文明的崭新内涵,是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诠释,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医风和人格上所遵循的原则、规范与准则,折射出“中国医者”的人生感悟和共同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所追求的文化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明捷,张前德.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4):304307.
[2]中国医师协会.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289290.
【关键词】以人为本;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1.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在多元化的时代,更加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医学生是医学院校校园的主体,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2002年共同发起和倡议《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1],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20世纪90年代左右出生的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主体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正在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处于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观逐步形成阶段。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生在校的主体地位,真正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加强他们的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缓解医患矛盾,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做好基础工作。
2.当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医学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医学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方面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结构欠合理
许多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课程位置不清,课时少,关注和重视度均很低[2]。各类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设置目的性不强,只侧重于课程的知识属性的灌输,而疏忽了其内在价值性。同时,这些课程目前还缺乏与整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使得它们仍然较独立于医学课程之外,不能充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3]。
2.2 非医学背景教师对医学知识了解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非医学背景教师容易认为医学只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忽视了建立人文素养课程的真正目的是将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在价值影响给学生,而不是一味侧重人文素养课程的知识属性[4]。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等非医学专业课程,完善学生的自我修养,并为其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支撑。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解概念和理论, 而没有注重其实用性。另外,非医学背景教师对医学知识不够重视, 容易导致所教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脱节, 学生兴趣不高,也不能实现课程的宗旨。
3.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3.1 教学中融入医学元素
传统的非医学学科教学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所以医学生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而学习,并不能将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意义[5]。教师恰当地结合医学知识进行学科教学, 既可以达到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融合, 有助于改善知识结构,改变狭隘的专业观,也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帮助[6]。
3.2 辅导员队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引导
辅导员在高校中是最为接近学生的教师群体,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活动组织等大量工作,很多辅导员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对学生的引导和导向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应该重视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运用辅导员的有利资源引导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命观、价值观,进而在医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3.3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一是加强校园校貌环境建设,通过建立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二是加强人文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利用橱窗、校内刊物、广播、网络等大力宣传中外历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达到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
3.4 加强医疗实践,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来说,外部的教育影响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被他们所理解、消化和吸收,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体现知行统一的医疗实践,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必须胜任的社会角色的价值,强化他们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的观念,对病人一视同仁的观念,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等,使学生接受生动而深刻的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精神得到升华。
3.5加强以榜样召感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加强校园内外医学职业精神教学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40多所医学院校,包括70多所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建有校史馆的约达90%,但建有专门的以弘扬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题的医学教育场馆寥寥无几,其比例非常低[7]。因此,医学院校在扩大规模的建设规划中,应有系统地建设以弘扬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题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园等示范性教育基地。这些展室、展馆等要展出人物的生平事迹、贡献成果介绍、珍藏物品和个人塑像,要让参观者有视觉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被一种高尚的力量所吸引、所启迪。同时,要把参观这些展室、展馆建设成为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干部培训、新教师培训、新医务工作者培训的必修课。医生、护理人员入行前必须在先辈们面前宣誓,为将来献身医学许下庄重的诺言,让毕业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将精神铭记心灵。
参考文献:
[1] ABIM基金,ACP-ASIM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倡议.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1-2.
[2] 汪滋民,李明,蔡郑东.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87-88.
[3] 梁进.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学科教育的全球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6(4):1.
[4] 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23(1):98-99.
[5] 祝世娜.医学院校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知识学习[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71-74.
[6] 杨练武.新形势下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4):4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humanism construction and humane care from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humane care point of medical personnel to the patients, emphasized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humane care to medical services, so as to make patient satisfaction, really provide good service and make effectiveness.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Key words: medicine humanism;humane car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89―02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倡导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凡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1 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1.1 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1.1.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1]。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区域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西文中,“人文精神”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1.1.2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
1.2 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怀照护、爱护[2],是指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着重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追求医学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倡导真善美。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2 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在专业学习上,踏实谦虚,厚积薄发;与患者的沟通上,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明白医务人员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患者卑微、权贵,无论贫穷,巨富,道德水准,文化背景等,均一视同仁。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①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培养医学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②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注重医学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仅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医疗卫生的建设和发展的期望。③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3]。倡导医学人文精神,重视医学人文关怀,是新世纪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基础 医学人文关怀贯穿着历史,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医董奉心怀慈悲,为贫苦病人精心诊治,关怀备至,为治病既不收费,也不收礼,只要求被诊治者在其门前空地上栽一棵杏树作留念。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独成一景,“杏林”成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千古佳话。对于疾病,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视角往往不同,在医生看来很平常的病症,有时患者却感觉很严重。其实,医生不是治病,而是医人。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情”。患者不良情绪易导致自身病情加重,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使患者掌握疾病的保健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赢得患者的满意。
2.2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以致医生们对疾病的诊疗越来越依赖仪器设备,失去了与患者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使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却越来越远;引进一流设施设备越来越多,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易造成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医务人员中树立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之间和谐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它可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因此,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方法。
2.3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重塑医务人员形象的希望 医学人文精神来自于医务人员对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感悟和体验。要使医生摆脱“医匠”的影子――虽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医学人才,但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只会替患者治“病”而不会医“心”,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杰出的医生,不但有学术、医术上的造诣,还要有睿智及广阔的人文胸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塑造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形象。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每一个医务人员应懂得一个完美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4]。
3 医学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从古到今,人们的期望,都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作为医学的理想模式。
3.1 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才的医学人文培养和教育 新世纪新形势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典型案例、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等,进行医学人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老专家、学科带头人等的言传身教作用,将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医学人才能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加以理解、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良好品质。使医学人才在精通专业理论技术的同时,拥有博爱、宽仁的人文品质,努力培养有技术、有责任感、有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医生。
3.2 关爱患者,用心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 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中,这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在医疗服务中,无锡市二院将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我院开展的“满意在二院―双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和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关爱患者,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务人员的言行、举动,及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尊重患者的权利,注重患者心理,因势利导,加强沟通及心理疏导,促进医患和谐,切实增强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温情、温馨的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技巧和能力,将用心温馨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以实际行动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医疗服务逐步向人性化迈进的今天,我们在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更需要人文关怀。临床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病理―生理―心理需求,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温馨、贴心、放心、省心,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6,5(1):1―4.
[2]王菊吾,叶志弘,蔡学联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和内涵[J].护理研究,2005,19(1):1―2.
[关键词]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93
1 引 言
作为与广大劳动群众联系最紧密、服务窗口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医疗卫生行业被社会界与舆论界给予较高的行业标准,严格、严密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随之应运而生。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不仅能够树立医疗卫生行业的高尚形象,而且对于树立医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备受关注,不仅严重冲击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也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因素、医学因素、媒体因素、患方因素、医方因素,但无可厚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树立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之中与缓解医患关系直接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哪些?缓解医患关系应重点树立何种职业精神?以上是文章需要重点回答的三个问题。
2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医疗界乃至社会舆论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理解颇多,但是内涵的理解始终围绕两组词“职业”与“精神”。如: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五心――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上进心;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态度、奉献的精神等。综合学者的观点,加上本文的理解,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对象,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只有服务好人民群众,才能开展并顺利实施医疗卫生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宗旨,医疗卫生行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力以赴贯彻这个宗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医务人员需谨记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无论何时,医疗卫生人员应将解决患者的疾苦作为首要任务,关注患者,爱护患者,向每一位患者传递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关爱生命,善待患者的大爱精神,这也是医疗卫生行业最为基本的职业操守。
第三,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医学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医疗领域的未知因素仍很多,加之新病毒出现,病类的增多,医疗行业积极探索的路仍旧很长远。这就需要医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服务。
第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备受关注的国际JCI认证组织(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在认证标准别推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强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声音,尊重患者的权益,指出应将患者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此外,多年的医疗工作实践也表明,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五,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优良的医疗卫生行业氛围是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能够增强医生职业操守的自律与他律,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的凝聚力,提升医生敢于奉献、敢于进取的积极性,提升职业道德。
3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颇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在新闻、网站等媒体之中频频上演,而究其根源,不外乎医生与患者、社会、媒体等因素。但缓解医患关系,作为事件首发地的医疗卫生部门应当首先总结工作之中的不足,力求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树立其在人民群众当中白衣天使的形象,营造和谐的氛围。缓解医患关系过程中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也备受医疗管理部门关注。最近,全国多个省市积极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宣传工作,以期能够缓解现阶段的医患矛盾,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点在其内涵之中显露无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医患关系的缓解保驾护航;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良药;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技术保障;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有效手段;和谐的医疗卫生氛围,为医患关系的缓解培育良好的土壤。综上所述,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是现阶段医患关系缓解的主要方向、重要手段,也是其他行业疑难问题解决的标杆。
4 如何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缓解医患关系
通过以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的系统梳理,以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阐述,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4. 1 加大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应着眼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患者至上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可重点加强对优秀案例学习、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物的宣传,以期能够达到示范的作用,宣扬行业中标杆,以此为模范,重点培养,集中学习。对于医患关系处理过程中有卓越成绩的个人予以口头表扬或者奖励,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 2 努力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
缓解医患关系,应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行业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如此,才能在处理突发医患事件的过程中,及时掌握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解决医患事件。而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推崇医疗卫生职业技能的传递;其次,重视医疗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最后,保持对医疗卫生行业前沿信息的敏感度,时刻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知识经济的前沿。
4. 3 强化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个道理在医患沟通过程之中同样适用。医疗部门在培养医务人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也应重点培养起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如何因人而异,在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可组织人员对其进行现场学习,将优良的沟通能力传承下去;对于沟通能力欠缺的人员,对其进行授课培养之外,还可在工作之余,鼓励其参加研讨会,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高难度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共同学习。
4. 4 积极构建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
沟通积极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首先应力求使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成为医疗卫生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其次,弘扬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使之成为职业操守的主旋律,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安身立业的精神家园;最后,努力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凝聚力,共同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构建和谐医疗卫生氛围,不仅稳定医疗卫生人员在应对医患关系时的情绪,增强其信心,同时,也能够稳定患者对医疗卫生部门的抵触情绪,使之能够客观处理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时玉红.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医患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171-172.
一教人懂事,二教人做事,三教人做人,第一种是知识获得的层面,第二种是知识运用、能力锻造的层次,第三是人文内化、精神提升的境界。第三种功能也即人文教育,是三者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受教育者只有不断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
二、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
1.从课程结构来看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随意整合课程、压缩课时,甚至直接删减人文类课程。据调查,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数大约占总学时的8%,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法、日为10-15%。课程设置失合理,课程体系欠完善。目前,医学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混乱,普遍存在重专业、重书本、重功利,轻人文、轻实践、轻素质现象。
2.从师资队伍构成上看
复合型教师力量不能满足人文教育需求。从医学专业教师角度看,一方面,职责定位不明确,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承担的是“传道,授业”的单项教育职责,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另一方面,医学专业课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缺少临床经验和岗位体验,对岗位和职业的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的要求把握不够。从人文教师角度看,人文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并缺乏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工作实践体验,再加上很多人文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满堂灌的单纯说教模式,人文教育被套上冰冷的外衣,炽热的情感和美的力量被封存冰冻,学生无法体会人文教育的温情与美感。
3.从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来看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独占鳌头。长期以来,在初等教育应试目标的思维指导下,科学知识的教授在教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将考试、拿证、毕业、就业作为学习的直接动力和终极目的,轻视、忽视、甚至排斥人文学科的学习。而高校更为学生的这种需要开辟“绿色通道”,大大挤压原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开办各种医师资格类培训教育,这种工具理性思维助长了大学教育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发展。综上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未来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因此,各高校必须下大功夫、做足功课,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三、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1.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
只有先“成人”,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具备人生体悟的能力和人道精神,才能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医务人。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转变现有功利的职业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技能医学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做事”和“做人”的完美结合。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依赖人文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学院校,其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技术。
2.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