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11:09: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关键词】培养 创造性思维 儿童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60-01

一 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不仅在各幼儿园、学校的课堂中都开设美术课,社会上的各种美术辅导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但缺乏创造力是中国孩子在绘画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还有“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以及当前流行的“跟风”现象,过早地把孩子的思想禁锢起来,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如果机械地临摹卡通画、简笔画成了孩子们学画的主要内容,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照着别人的画或实物画,就会失去绘画的创新。

二 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并寻找答案。儿童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均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加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没有心理上的“惰性”的;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三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并非“生而知之”,而是“教而知之”、“学而知之”的,甚至会如逆水行舟一般“不进则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潜能,只要得到适时而科学的开发,都可以成为高创造性的人。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必须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

1.激发孩子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它才会入迷,入了迷就会钻得深,学习才能有效,只有让孩子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知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幼儿在学习中才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才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在组织幼儿绘画活动时,首先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但同时也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如选择孩子身边刚发生和最熟悉的事物,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情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游戏和动物是孩子们的最爱,这些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还能为孩子的创作提供表现的空间。

2.让绘画成为游戏,让游戏成为生活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爱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差、绘画技能临摹水平低,这些特点使得一些孩子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如果教师能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的绘画规律,把孩子的绘画过程看作是游戏的过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3.组织开展多形式的课余活动,拓宽知识视野,发展儿童的个性

在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学内容题材广泛,贴近幼儿生活,但大都停留在平时所积累的零碎经验的层面上。扩展幼儿视野,带孩子走向大自然,让孩子在观察、体验中进行绘画,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同时也为幼儿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4.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要善待幼儿的过失,让孩子在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比如,在课堂上,要多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萌芽,多问问他的想法,只要孩子说出他的意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表扬,渐渐地,孩子们才能敢于大胆想象绘画,在绘画中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5.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不能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会抑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像与不像去评判儿童画,要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儿童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是不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轻易否定孩子,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另外,给孩子适当的范例引导是必要的,但创造的余地应留给孩子。

综上所述,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保护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使孩子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创造思维 宽松氛围 几点探索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是后盾,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作为一线幼教教师,个人认为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才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并有探索的欲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四至四岁半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黄金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

2.语言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

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那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活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文字的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感情载体,语言的意义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制约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客观事物的概念储存工具,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它的承担者。因此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佳的“物质外壳”。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直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生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也就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这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佳手段之一。诚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培养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幼儿园传统语言教学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甚至不乏创造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如:故事教学,常见的是教师讲,孩子听,再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回忆情节;诗歌教学,不少教师一味机械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背诵为止;原本是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故事续编、生活经验讲述等,往往被教师束缚在所规定的范围里,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多不可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体验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孩子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坚持“兼容并蓄,支持鼓励”。

1.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多欣赏、少讽刺;多支持、少反对;多引导启发、少消极灌输。受生活体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按成人的标准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小班孩子有些词还不会用,会用方言来表达,这时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极力地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用语言回答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消除孩子语言表达的压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表达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只看见他们说得好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要善于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不同语言水平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以此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滞后的孩子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3.掌握提问技巧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而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问题要提得“巧”而“活”,要尽量拓展孩子思路,具体做法是:⑴注重问题的多样性;⑵注重问题的启发性;⑶注重提问的开放性;⑷注重孩子自己提问。

三、几点探索

1.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语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很不错。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孩子的思维还处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维不清。扩散思维是开放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时,能迅速反馈并处理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我品尝了艰辛和快乐。艰辛之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快乐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活动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只要我们广大同行坚持不懈,为孩子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沈心燕:《让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幼儿教育》,2000.

篇3

【关键词】别出心裁;独具慧眼;求异创新;因势利导;随心所欲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也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21世纪又是人的智力潜能的世纪、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性思维的世纪。创造性思维又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适应飞跃发展的社会,必须用创造性思维教育下一代,使他们具备极强的创造力,所以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趋势。美术作为一种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观察、感受和认知能力,能激发儿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欲望,顺其他们的稚性,发展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成了现代素质教育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形式,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创造就是打破旧的,建立新的。因此,要培养少儿的创造能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从有限思维到无限思维,从常规思维到创造性思维。因此,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独创性

表现为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如牛顿发现人们年年都看到苹果落地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因为他具有独具卓识的慧眼和思维的独创性,他把认识事物的第一要素——“观察”同思维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创造。一个观察力极强的儿童能发现画面以外的东西,就是别出心裁。比如:老师画出一圆,叫同学们添画,结果有的同学把圆添加成太阳、苹果、圆圆的脸蛋、游泳圈、面具和各种动物的头等,五花八门,各自具有独特创造性。

2.发散性

也叫求异性,表现为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按常规寻找变异。经过选择,寻求最佳方法,注意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如故事:一画家、一卖气压计的商人、一科学家、一工程师各自测量教堂高度的方法,结果画家以看一下图纸设计就以最快、最准的速度测出了教堂的高度,这就是画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运用,选择最好方法而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灵活、新颖的扩散性思维方式。

3.灵活性

人们在解决千变万化的事物的创造性思维中,不只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集中性思维),应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相互配合,突破刻板僵化思维的束缚。如在几年前我市学生头脑运动(奥林匹克竞赛)中就出现过一题:“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还有几只?”竞赛结果令人震惊,有人说:“1只也没有,都给吓跑了”;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9只,因为10减去1得9”;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1只,那是小鸟的妈妈,别人可以飞掉,但她不能飞”;有人说:“打死1只还有无数只,那是死鸟的伙伴,它们来看死去的朋友”;有的说:“打死1只,还有9只,因为那9只都是聋子,没听见”。多么感人,令人倾情啊。这样的回答既合情理之中,而又于意料之外。思维开阔,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范啊。

二、儿童创造性的三个阶段

一是直线想象阶段,为初级阶段,只能思维想象出事物的一般关系。如画《跳绳》,就只画单人跳绳或多人跳绳。

二是自然思维阶段,为中级阶段,思维想象更进一步。如画《跳绳》,在课间,背景画上许多同学或教学楼;在山坡上,画上满满的草背篓,几个小朋友在打好草后跳绳。

三是跳跃联想思维阶段,是高级阶段,从一个领域联想到另一个领域,是一种灵感思维。如画《跳绳》,几个扎着长辫的姑娘将绳子套在两棵小树上跳绳,头顶上画的小鸟对他们叫着,象是说:“小姐姐们,请爱护树木,那是我们的家”。这种奇思妙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升华。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设置宽松的环境及情景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刺激。一种是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在校时师生间、同学间所形成的关系氛围。在学习活动中,少年儿童们拥有自动选择的权力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轻松活动的状态,有利于激发他们努力进取、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家庭、社会环境,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能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条件好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各种活动工具的提供如各种纸、颜色、笔等,从外能够参与参观展览,参加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有了这些条件,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使他们不受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创作等,开展好各项美术活动。但在活动时对他们不能带有任何的强迫性,而是要求儿童们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思想及情感。所以,要萌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创造环境,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无拘无束地观察、思维、表现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导观察培养儿童好奇心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驱使去探索、去创新,实现自我愿望的一种内驱力,它是学生积极进行‘智慧’、‘迁移’的巨大潜能,是求异创新的内在激素。”因此,引起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它说理性的科目,它是一种有形、有色并有一定情节的艺术活动,它要靠认真观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激励才有利于敞开儿童心灵的大门,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创作的欲望。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去认识大自然和周围世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指导他们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走到街上,要注意观察人们的活动及建筑物的形状;观察动物时,注意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动态;观察花卉时,注意它们的色彩及生长变化。大自然、大社会这种活教材,对少年儿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对他们的创作收集素材,使他们能创造性地表现周围的现实生活。

3.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 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蒙台梭利指出:“如果儿童具有自己内在的发展模式,就应允许这个内存向导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引导儿童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指导少儿绘画活动时,允许并鼓励少儿个性的发展,要顺其儿童的稚性,因势利导,发展其个性,充分尊重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潜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印象,随心所欲、尽情表达。不但可以画出云、雨,而且可以画出人们根本见不到的“风”来,长颈鹿长长的脖颈可为动物们搭桥,过河嬉戏,乘着月船,遨游太空,吊着月儿打秋千、鱼肚开花等,人们看了似乎滑稽可笑,根本不合情理,但儿童就可大胆尝试地发挥丰富的想象,以满足自己的主观愿望。因此,发展儿童个性在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中起了重要作用。

4.正确对待儿童作品 是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儿童作品完成后,非常渴望成人的赞赏和认可。因此,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一定要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善意接受一切孩子的画,以发现他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作画。只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不重学习结果,尽可能尊重学生作品多样性,珍惜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时不能说“不能这样画,应该那样画。”而应以“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来代之,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动脑、动手没有白废。所以,正确评价儿童作品是提高少儿审美能力、创作热情和进一步发现少儿创新火花的过程。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特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21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儿童经历的是创造性思维初步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占主体地位的基础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保护和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使命。

一、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儿童时期处于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思维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但由于知识经验较为贫乏,思路所受的约束很少,他们的创造力却空前的活跃。小学阶段儿童的创造非常常见,不仅在语言上往往能出其不意,来个“童言无忌”,令成人大吃一惊,比如:《两小儿辩日》中孩童对于太阳大小延伸出的讨论,连圣贤孔子都哑口无言;在行为上更是常有惊人之举,全然的“离经叛道”,令人瞠目,例如:童年的爱迪生模仿母鸡孵鸡蛋,这种行为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却反映出了爱迪生极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其未来的创造发明起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这一时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具有以下特征:

1.简单原始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直观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思维。儿童最常采取的探索方式极其原始,往往就是到处摸到处看,把东西直接拆开等,这种创造性探索方式反映出儿童创造性思维仅仅源于好奇的本能驱动,是原始自然的。

2.广泛开阔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覆盖面很广,他们在生活中几乎是处处留心,缺乏知识经验使得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非常好奇,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他们参加的所有生活活动领域中,无论是吃饭、说话,还是玩耍,几乎处处都能找到创造性思维的影子。

3.灵活流畅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还有着灵活流畅的特点。他们在进行创造时不像成人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而是灵活多变、迅速流畅,具有很高的效率。儿童少有受到成人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以灵活机动、畅通无阻地进行自由的创造。

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具体该如何开发创造性思维,各国科学家的研究也见仁见智。单从小学语文课堂角度出发,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开展科学高质的创新教育

要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更不可少。教师要多读育儿方面的书刊,不断充电,在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摒弃自己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坚持科学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真正适合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套用教育理论“公式教育”只会毁了孩子,将孩子打造成没有个性的平庸之辈,这在相当程度上会阻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拓展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1)合理使用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被视为“创造力”的天敌,但在教学中,标准答案却也辅助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本身是具有灵活性的,答案也并非一个。合理地使用标准答案,首先要审核标准答案是否正确,然后在作业和课堂提问中鼓励孩子进一步思索,最后与标准答案比较,判断创新尺度,让孩子感受到创造的成就与快乐。

(2)给孩子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地传授不仅作用有限,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比如,自由造句、通过想象说话等,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自己领悟探索,提出新的问题,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3)教学设备中体现创新

长年面对同样的黑板讲台,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沉闷厌倦。陶行知先生把母鸡带到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设备中推陈出新,进行自己的创造。比如,黑板的磁铁可以用卡通图案,家里的玩具用品可以改装成为新颖的教具,甚至可以让孩子来改造教室环境,激发其创造性。这些新奇的教具会把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开展大量的思维训练

(1)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任何思维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是进行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观察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否。在语文课堂中,最能锻炼孩子观察力的就是作文教学。苏州小荷作文大赛多次运用实景观察、当场写作等新题材来考核孩子的作文水平。这些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写作,一些普通的事物,哪怕一幅画、一个人、一支笔,都能在不同学生的观察下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2)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是一种非逻辑的,以

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它常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且,发散思维是创造的起点,它没有一定规范,没有一定方向,也不墨守成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特征,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教师要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事多写”,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很多独特的想法就是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讨论、情境对话、辩论、续编故事等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创造。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生活中处处留意他们智慧的闪光点,时时鼓励他们的探索与创

造。为了孩子的未来、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毕义星.创造性教学能力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小学生创造开发实验与研究”课题组.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与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青年专项课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程良道,但汉礼.创造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篇5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作力,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实现思维的延伸,能在不同方面实现创新,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推动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为儿童提供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和时间,对体育项目不断摸索,从中挖掘儿童的潜力,通过儿童的不断训练与摸索,会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制度不断提出,儿童思维的拓展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在开展体育项目教学时,认识到儿童的能力后,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关键,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应充分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稚气的特点,可能一个简单的举动都是一个创新,且每个儿童的思维都具有独特性与其特性,根据儿童的这种个性来选择顺应该特点的课程,将儿童的优势全部迸发出来,从中激发儿童的潜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体验才能挖掘其内在潜力,而小学体育正符合了这一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更为开放、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进而在不断参与与体验过程中获得能量,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趣味性教学内容的设置,利于儿童的成长。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与启发并行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独立,活泼好动,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约束与管控能力弱,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体育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体力,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紧紧抓住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儿童全面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注重引导与启发并行,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不断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自身经历作为重要内容,与儿童共同分享经历,能让儿童保持放松的心态,为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环境中提供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儿童展示多种趣味性的体育项目,以此来激发儿童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儿童想象力,利用图片、音乐、Flas等元素来丰富课堂,美化课堂,能让儿童在后续的体育实践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2.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

通过对现代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不断减少,儿童对教师会产生恐惧感和自闭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为此,在体育课堂中应用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体育课堂开展之前,教师应与学生展开游戏互动,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思想意识,为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供基础。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设定教学游戏,让小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表情和叫声,如袋鼠、猎豹等,尤其是对动物跑、跳的动作进行训练,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而深层的讲解,例如在前翻滚教学中,“小刺猬为了把食物带回洞穴,会将事物穿插在自己的刺上,同学们知道小刺猬翻滚的动作是怎样的吗?”然后,教师对前翻滚进行演示,并利用道具对前翻滚予以演示,让儿童发挥自己想象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尝试,给予儿童充足的发挥空间。

3.具备丰富的教学条件,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辅助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开展,必须全方位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要具备丰富的教学条件,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充足的实训机会,以避免教学设施缺乏而导致学生无条件进行训练,学生缺乏尝试的机会和条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体育教学中,单双杠、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子、跳绳等教学设施是必备的,能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训练条件,在不断训练中不断挖掘出小学生的潜力,有利于激发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踢毽子练习中,可以开展单人踢毽子练习,也可开展多人花式踢毽子模式,既能增强儿童的合作意识,也可提升小学生的踢毽子能力,尤其在花式踢毽子练习中能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结束语:

篇6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性教育改革内容的不断颁布和落实,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尤其是小学体育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仅有利于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还极大地推进了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激发儿童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它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就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可能看似平常普通的一个动作实质都是一种无形的创新,并且班级中儿童的思维都是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通过教师的科学教学,进一步形成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当前阶段中,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1.体育教师并不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中的小学生,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都可以在进行参与体育课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快乐。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观念的严重滞后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体育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式地采用过去的教学理论进行体育教学,严重缺乏体育教学的创新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追根溯源,都是因为部分小学教育院校并不重视体育课程的科学开发。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是沿用过去传统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并没有全面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2.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我国大力推崇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在家庭中都是被爸爸妈妈一直娇生惯养到大的,基本没有参与过正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更谈不上体育训练。为此,儿童在进行小学学习之后,大多数的儿童忍受不了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强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学习品格,我国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耐力的训练。还有体育教师在进行增加学生耐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班级中的学生表示十分不理解,更无法支撑下来。学生往往选择不停抱怨,甚至去和体育教师进行协商。而一部分体育教师就会因此而产生怜悯的情感,从而放弃学生的耐力训练,或者进一步地降低训练的强度,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还会使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模式变得杂乱复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时刻铭记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切实地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3.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合理

依据大量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院校不仅无法保证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会经常性地出现此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缺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为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需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立即采取一些解决方法,进一步保证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1.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知识性的引导和启发

由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生年龄小,自身的思维构建能力比较薄弱,生性活泼爱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体育课程又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体力,所以,应做到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儿童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使其更加高效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影像、画面、音乐、Flash动画等教学元素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

当前阶段中,班级中小学生数量比较多,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间不同性质的创造能力。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客观因素的不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成效也有所不同。为此,在小学教育阶段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性和兴趣爱好,进而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比较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体育学习的学习目标,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篇7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钢琴教育家列昂尼德·巴伦博伊姆提出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培养儿童弹钢琴的技能;注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听觉,发展其音乐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这三个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但是很多教师则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应用这三个要求。

一、启蒙阶段是儿童钢琴教学的关键阶段

笔者认为,在对儿童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的是儿童学钢琴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加强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以及即兴演奏和创作的能力。在不同的时期,儿童学习钢琴演奏也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在17、18世纪期间,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儿童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儿童能够演奏各种音乐作品,还要求他们能够 对音乐作品进行第二次的创作,使其在不同的场合同样能够演奏;

其次,在十九世纪,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要求儿童的弹奏技能要非常高,使他们面对不同难度的音乐作品都游刃有余;

最后,自上个世纪以来,对于儿童音乐的教育越来越普及,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儿童具有较高的演奏能力,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表演能力,将儿童潜在的能力激发出来。

二、培养儿童创造性音乐思维的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家在演奏某一音乐作品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主要是将各个音符复杂的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听者的心理感受都是由钢琴演绎者决定的。而钢琴演绎者的个性特点、文化内涵、知识水平、艺术趣味等是作品演绎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抽象的事物,那么钢琴演绎者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将这一抽象的事物表现出具体的内容,使人们更够直观感受到。目前,人们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养儿童的演绎技能,反而忽视了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音乐思维,这就无法真正提高儿童的艺术水平。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音乐思维:

1、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但是我们还需要重视的是儿童对作品的在创作能力。一个成功的钢琴演奏者,演奏技术必然重要,但是还需要在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以及文化内涵融入在其中,这样才能够使音乐深入人心,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启蒙阶段,我们更加需要对该素质的培养加以重视,否则就会导致儿童只懂得弹奏而无法感染到人们的内心。

2、提高儿童的信心与兴趣

在对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逼迫学生练习钢琴,而是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喜欢钢琴,与钢琴交朋友,让他们习惯练习,这样才能够培养儿童的能力。

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需要,必须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良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进程与步骤,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新的曲子时,不仅仅要注意新曲子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要考虑到学生最终是否能够完成这一曲目,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求钢琴教师非常熟悉钢琴教材,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良好的教材组织结构,了解不同教学进程中前后衔接的教材在音乐知识、弹奏技术、音乐感培养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钢琴水平及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安排保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良好、持续的学习动力。

3、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教育

儿童音乐表现的动机各式各样,而且还因年龄而异。所以鼓励儿童音乐表演刨造力的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并与多种情况相适应。在这些情况中圣兰伯尔强调的学员的个性和成功与不成功行为的具体情况。在当代,要求客观、全面地分析学员音乐表现的呼声很高。对学生成绩和错误进行明智而善意的分析,可以成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其音乐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一般说来,每个教师,在他夸奖或者责备一个儿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的个性,至少当事情涉及到某个年龄的学生时,夸奖可能使其从此更加努力,也有可能使其变得更加自负。不适宜的责备同样会产生有害的结果。总之,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一一是过于着急,还是由于不应有的马虎;要弄清楚,儿童为什么成绩上不去一一是因为能力差,还是偷懒等等。

此外,对勤奋、扎实的儿童要多加鼓励,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即兴发挥的能力;对天资聪颖的儿童则要注意加强技术练习,在不扼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让他们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对年龄偏小的儿童要注意选择明快的作品,注意更换练习的内容和掌握学习的节奏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则要注意让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

以给学生安排作业为例,对钢琴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往往乐于接受或容忍较难的作品,而学琴兴趣较差的学生则不愿意接受那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作业。有的学生成就感意识较强,希望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获得心理满足,这样的学生往往把驾驭一首非常难的作品看做是获得更大满足的条件,因此愿意教师给更难的乐曲;反之那些成就意识较低的学生则没有很多目标的吸引力,因此对较难的乐曲往往觉得是一种负担。这些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都应该是教师在决定作业难度时的参考因素,否则就会由于受到动机方面的阻力而影响整个教学安排与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培养儿童创造性音乐思维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对各种教科书、钢琴教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总结出钢琴演奏入门教育的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钢琴教学的基础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还必须作出大量的辅助研究。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中国儿童音乐意识程度的音乐和语言材料;要确定欧亚传统音乐语言的基本规律,以便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被儿童掌握;还要顾及现代中国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对学校提出的目标等等。总之,深入地分析、适当的借鉴一定会有助于提高我们钢琴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篇8

一、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培养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近年,很多体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出体育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贯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本研究从实证角度支持了这些观点。实验过程中,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实验班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思考的机会、自己设计的机会、自我练习和自我检查的机会,师生互议,相互观摩改进。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开动脑筋、分析评判,在思考中练习动作技能。教师应采用延迟判断和鼓励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倡互相尊重和支持。从一学期的训练结果看,将开放性教学法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研究,笔者得到下面两点启示:

1、不同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进行。

虽然不同学科的创造教育都应遵循一般的创造教育原则如开放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等,但学科不同,教学特点和问题解决特点不同,在某一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学科。客观上就需要采用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动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

2、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关,还受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理念影响。

何谓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如何,体育教学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如何,怎样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怎样的,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又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对待创造性学生等,教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等。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忽视甚至否认体育教学的创新价值,停滞于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接受式教育模式,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实验的中后期,实验教师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目前,一些研究者提出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创新意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影响。我们发现,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对挖掘体育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如何。什么样的小学体育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可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本文除探讨了不同教学法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外,还考察了创造性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智力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创造性倾向对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显著,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亦接近显著程度,说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这是目前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也应遵循系统的观点,与创造性人格有机结合。一位学者曾总结许多著名的创造教育模式,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于认知方面,忽视了创造性人格的训练。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对创造性人格训练的忽视,影响了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稳定性,使儿童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创造性个体,这是体育教学实践要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体育教学中儿童智力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应摆脱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智力理论和传统的测量工具的局限把智力、创造性思维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体育领域中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这也提示我们,不能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或标准评价儿童在不同领域或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表现是不同的。本文不支持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相关的看法,这与我们采用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测量方法有关,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测量工具多注重儿童的空间表征和分析理解能力,智力量表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也主要用于测量儿童的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表征,反映儿童的分析能力,这样,测量工具本身的相关必然会导致创造性思维和智力测量结果的相关。这样的测量工具适用于数学、语文等学科。但不适用于体育教学,因为这样的测量工具与儿童的身体活动联系甚微。本次研究采用主观评判法测量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更多地反映了儿童的动作思维、直觉思维,与儿童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相联系更贴近体育教学实际,反映体育领域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而本研究所用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并不充分反映体育领域中的智力水平,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考察。在体育领域,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与我国学者的观点一致。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可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系统的发展过程,应与创造性人格训练相结合,同时考虑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创造观、学校的创新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应与体育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训练才更有效,评价才更真实。

参考文献:

[1]蒋守铭.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体育教学,1999.5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儿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16-01

一、前言

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启蒙和培养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始终贯穿有意识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经逐步从基础课堂走向更加开放化的平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或引导性的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挖掘,成为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体育教学通过情景创设的方法,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将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体育活动对创造性思维的推动作用

体育活动一直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活动,体育课在校学生中具有相当高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起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真正做到有益身心的体育课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儿童思维的创造性。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除了按照课程大纲要求的必要训练科目以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种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游戏等。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组织时,应当注重体育游戏的穿插,并营造一种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体育游戏可以采用富有情节的设置来进行安排,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和气氛的渲染,将学生带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意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游戏的真实情景,提高体育锻炼的兴奋点。儿童的思维本身就具有相当强的发散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场景想象的非常具体,可以将操场想象成为森林、太空、池塘等,令学生进行角色性的扮演。例如,森林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追逐,通过游戏来接触动物之间的习性与生物链上的先后关系等,学生们接触的情景越多,从中得到的知识也就越多,想象的空间也越大,从而一步步实现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过程。

2.适当的激励,刺激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进步。体育活动的另一方面魅力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最初级的竞争,从中获取胜利,得到肯定与成就感上的满足。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荣誉感基础,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争取的信心,从而推动学生继续参与体育活动,跟随教师思维引导的步伐。从竞争激励的角度来看,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需要有较强的内心主动意识来驱动,对学生的鼓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肢体上的协调,同时可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从克服身体极限到树立坚强的意志,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周围的事物积极对待,善于思考,表现出思维的清晰性与独创性。

三、体育活动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结合右脑的潜力开发来组织体育活动。众所周知,右脑是人创造能力的管理区域,很多人将右脑开发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生理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不无道理。体育活动正好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这样的契机,通过体育活动全面锻炼的优势,对儿童的右脑机能进行一定的锻炼,促使学生在发展左右脑协调工作的基础上,给予右脑更多的锻炼,降低对左脑的过度依赖。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放松每天用来写字、吃饭的右半身躯体,强化左侧躯干的灵活性,从而刺激右脑区域积极运转。

2.注重观察力与求异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很多体育游戏中,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来发现其中的窍门,并最终赢得胜利。这一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求异思维一种鼓励,发现问题之后能不能够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并达到最终赢得游戏的目的。观察力与求异能力的结合,很好的诠释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在这种体育活动中,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通过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体育活动之所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体育活动带来的趣味性,体育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的开发,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动脑的习惯,而不是将体育教学当做单一的肢体运动来对待。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同的体验,一方面可以融入体育教学,更好的配合教师指令,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强化思维训练,使思维锻炼与身体锻炼同步完成。新时代的体育教学应当具有更加深远的教学意义,在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思维教学的重要辅助课程。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的启蒙与引导,是小学教育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落实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体育教育在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同时,也是一种间接化的思维训练过程,从体育活动而引发的好奇感与丰富的想象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最根本的来源。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与群体特性,还应当注重与儿童沟通的方式,从而形成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思维活动的兴奋点。由此看来,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可以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知识层面训练的补充方式之一,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篇10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课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以往的教育模式。纵览小学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儿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创新,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观点,国外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很难找到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中加以分析。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科学研究也表明:三至九岁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这种能力或是发展、或是培养、或是泯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因此,在儿童阶段的教育中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只要进行美术活动就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呢?不一定。那些成人化的美术教育模式以及机械枯燥的“训练”方法,不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发展,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如何在儿童美术活动中自觉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黑格尔认为:“世界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艺术为主结合其他一切审美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且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才能保证美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并让学生提高美术创造意识。本课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创新,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支持平台,利用现代科技及网络支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三、美术课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是探索学校、教师、学生在美术教学环境下如何创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运用多方面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深入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多方位地传授艺术知识、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点:1.创新意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造型游戏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树立起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的意识。2.利用各种媒材、工具美化身边环境的意识。3.有对美术作品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4.在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中有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创新热情主要表现在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对创造的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振奋,动作节奏一环紧扣一环。5.优化创新品格。小学美术教学中优化创新品格主要表现在创作作品时有正确的创新动机、创新的勇气和胆魄,在创作活动中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

保护儿童早期的绘画原创力。原创力即儿童未被破坏的形式美感。在早期(6-7岁)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开始就过多地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以保护原创力为主要内容,保护儿童的纯真和稚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线描练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注意周围的环境,并且把生活中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他们的意识、行为及对社会事物的观察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可塑性,教师不懂这些规律,就很容易扼杀他们具有的最美的品质,将影响今后的身心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模仿不是艺术,也培养不出艺术家,对其他学科的创造能力也有一定影响。模仿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重,模仿的越多,依赖性就越大,对创造力的形成影响就越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表扬那些通过自己观察、想象完成作业的学生,而对除临摹外,不敢动笔,画面拘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如活动感知法,情绪激励法等)尽快纠正其方法,使他们尽早养成独立观察,自我表现的习惯。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纠正,任其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在临摹中散失贻尽。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创造力 培养

一、 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在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又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1、 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

2、 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二)、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

篇12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从而,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二、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13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学前教育;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95-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创新时代的崛起,迫切要求教师加速创新人才培养,而儿童创造教育肩负着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奠基的时代使命。但仔细研究我国的教育现状,培养出的学生多是思维固化的,他们对同一事物有同样的想法,很少有创新性思维。因此,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现在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学前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绘画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善用引导式提问方式,不断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锻炼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绘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绘画教学一直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学前儿童的思维非常活跃,具有很大的创新能力,而且他们喜欢绘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绘画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学前教育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绘画教学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绘画,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学生画出的花朵都是五个花瓣,太阳都是黄色或者红色的,苹果都是红的,这种模式下产生的学生思维僵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要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绘画时可以给学生限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自由进行创作,尽量避免对学生思维的干预。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进行绘画教学时会给学生一个绘画主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绘画,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教师只站在一边观察,不影响学生。由于学前儿童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画出的小猫颜色、形态各异,有些甚至将小猫拟人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肯定,不断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 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通过实践的帮助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本质上的提升,而不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忘记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同r,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学生及时沟通,发现他们在时间过程中的不足,并适当指导他们。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对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较好地释放他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会遏制他们思维的发展,这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点。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结合他们的能力范畴和知识储备,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带着学生识字时要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这个字,接着教学生“二”,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并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使用自己寻找出来的规律去将“三”这个词表现出来,进而将它们实践的效果最大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三、 家庭氛围的改善

仅仅通过学前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在生活中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氛围,不要去遏制孩子天性的释放。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在生活中不断得到提升,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师在其中需要扮演一个调剂者的角色,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慢慢地改善。教师也可以给家长出一些主意,让家长主动去构建良好的生活氛围,完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和家长的交流过程中会向他们了解学生的爱好和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再和他们商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让家长们明确培养自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更加积极地帮助孩子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孩子创造性思维被扼杀的现状。

四、结束语

在当下学前儿童教育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变得更加轻松,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符合当下教育改革的需求,能让学生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年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1(08).

[2]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9(05).

篇14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造性思维

儿童从一开始来到人间就开始了模仿、学习以及创造,人的创造能力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但是我们的教育确实从小就开始对幼儿进行教训,这样不许做,那样不许做,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等。实际上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完全不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时候,他们还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情况下,就被教训了多次,甚至惩罚了多次。本来他们对外在世界还有很多的好奇心,很有激情想去观察一下,想去尝试一下,但是,被这一道道的禁令,一次次的惩罚限制的不敢想、不敢做了。幼儿的想象力、好奇心就这样慢慢长期坚持的教训惩罚禁锢的消失了,甚至自觉地开始讨厌害怕了。因此,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我想,首先教师必须有创造精神,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观念陈旧,那么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反而会扼杀创新能力。教师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一种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引导儿童一起创造,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的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获得探索行动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主动的进行探索实验,不论成功与否教师都要以饶有兴趣的态度去参与、观察、引导、肯定。

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是来自日常生活、游戏,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

四、启发式提问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毫无疑问,儿童需要成人的引导,需要成年人传授他们知识,但是,这种引导和知识的传授一定不是成人直接地给予而是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做,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儿童都是科学家,我们不论向他们提出什么问题,他们都会找到一定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是符合我们成人的理性思维,但是这对于儿童来说,他是在努力解决一个问题。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甚至对我们成年人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游戏、绘画、劳动及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去讨论、去观察、去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五、重视在游戏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可以进行正规的学习。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思维想象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是民族之魂。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也深知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幼儿思维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的发展。

六、设计活动,鼓励创新

幼儿是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学习。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游戏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给幼儿创新游戏的各种条件,包括提供场地、时间、材料等。在创新游戏中,不轻易干预幼儿的活动,用侧面引导,直接指导的方式鼓励幼儿独立地、创新地开展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