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1

关键词 就业 心理 调适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并已成为影响当前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不及时加以有效调适,有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其他后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调适方法。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高职毕业生群体是一个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处于“边缘人”地位,心理尚不成熟,受多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各种心理内在原因的影响及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心理问题。

1、恐惧自卑焦虑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据有关调查表明,全国每年有20%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他们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又担心因学历低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并且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心中没底。处于焦虑状态的高职毕业生会出现情绪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等心理现象。

有些高职毕业生还会存在自卑心理,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抱有自卑心理的高职毕业生往往由专业不热门、学历过低、身体素质差、性格内向等原因导致,他们经常觉得自己的“技”不如人、矮人一等,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业求职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跟别人竞争,特别在遇到求职挫折困难的时候,他们的自卑心理显的尤为明显,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自负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高职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院校为示范性高职院校,或因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等,或因自身条件优秀而为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筹的自负心理,他们往往好高骛远,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往往表现为“这山看着那山高”,他们看这个单位不顺眼,看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结果是错过就业机遇,难以及时就业。

3、盲目攀比与攀高心理。

据有关调查表明,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具体表现为:攀比工作地点,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单位和行业,攀比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高职毕业生表现为:他们要么暂不就业等待好单位来临,要么朝三暮四频频更换工作岗位,导致跳槽率增高,违约现象增加。

4、消极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十分依赖自己的亲人、朋友,尤其是父母亲。抱有这种心理的高职毕业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人、亲戚、朋友给自己找就业路子,或者自认为自己拥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着学校帮忙落实用人单位,这样与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合拍,其最终结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不能顺利就业。

5、盲目从众心理。

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信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抱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没有理性分析,而是盲目认为只要单位给予的报酬多,所处工作的地理环境好,条件优越就行。特别是在招聘会上,看到哪个招聘单位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他们没有理性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作很好的分析,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不管所谋职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随大流找一个用人单位,到最后要么毁约,要么出现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从业的压力。

6、急功近利心理。

据调查,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功利性太强。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去发达地区和工资高、待遇好的用人单位,为了满足眼前的物质利益不惜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有一些毕业生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

1、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调整好求职心态至关重要,应该用平常心去应对挑战,认清自我,摆正位置,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能真正回答“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等问题,确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职业期待是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高职毕业生要做到对自己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环境及职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评估自己的社会支持因素;要对就业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对自己和就业环境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2、努力克服自卑与焦虑。

克服自卑和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自信,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要相信现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而且一定还可以更好,给自己设定前进的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目标的追求上来。

3、学会消除依赖心理。

要消除依赖心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责任感。树立“大学生就业时大学生自己的事情”的理念,积极行动起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主动寻求社会、家长和学校的支持,真正百分之百为自己负责,只有愿意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有可能担负起社会责任。

4、树立终生择业的理念。

用人单位对专业有一定的要求,但专业对口不是最重要的,它们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能,特别是有过管理经历的学生干部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择业是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被用人单位拒绝,但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职业是很多的,只要勇于竞争,耐心选择,敢于决断,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

5、杜绝盲目攀比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在工作岗位、薪水、待遇等方面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别人盲目攀比。在没有清晰自我认识的情况下,过高评价自己的实力,当别人超过自己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杜绝盲目攀比的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培养自己共赢的心态,看到别人的付出和实力,真心为别人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在欣赏别人的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努力锻炼和提升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6、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高职毕业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去改善自己的心境,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事实上,参与竞争就难免要遇到挫折,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其实这并不是坏事。良好的就业心理调适可以帮助高职毕业生正确对待挫折,把它看作是锻炼意志,提高能力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程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53-68.

[2]张继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0-103.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 日常学习 复原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复原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 高中生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一词最早提出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的,被认为是儿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种恢复调节的能力。随着复原力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复原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者Martin和Marsh就学生复原力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生成功应对学校日常学习活动中典型的学业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我国学者徐浩岚和邹晓丹在《试论青少年的教育复原力》一文中认为“教育复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尽管有明显的逆境存在,但个体通过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能力。”根据众多研究可将中学生复原力概括归纳为:中学生在克服日常性学习所带来的挫折困难以及应对竞争等诸多压力时所产生的能够以一定的标准维持自己行为的平衡,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通过心理暗示达到自我情绪修复的能力。

1.2 高中生复原力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不盲从但思想认知不成熟。同时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升学竞争,外界环境等干扰使得其复原力具有诸多特点。其一,环境调控性。由于高中生处于思想认识发育阶段,外部环境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难,挫折,充满竞争环境,更能激发其产生复原力。其二,自我恢复性,随着高中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其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情绪的掌控也达到新的高度。在环境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调解意识。因此高中生复原力并不是用完为止,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恢复调节,从而产生新的动力。其三,日常发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其面临的学习问题难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复原力随着其对问题的测量会有所增加,这也使得其复原力在学习的机遇和挑战中得以不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难度系数。其四,循序渐进性。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建构适当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的。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可知,培养高中生复原力是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其复原力的发展形成。

2 日常学习中对高中生复原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调适消极的学习情绪

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高中后,学生知识需求量增加,学科思维模式进一步强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和思维转换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学生产生弃学或是厌学情绪,加之当今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学生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一搏,让“唯成绩论”之风盛行。因此,培养学生复原力有助于适当减缓学生学习压力,予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将正确的教育意图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恢复学习动力。

2.2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学习的效果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 健心篮球运动处方 实施效果

1.引言

有文献资料表明,目前高中生具有轻重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有学者在各校医院进行过调查统计,高中生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比率占学生看病总数的24%,且呈上升趋势。据调查,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除健身外,另几个最显著的动机就是减除心理压力、调节大脑功能和协调人际关系。所以,为高中生们研制多种既健身又健心的运动处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方法,是提高高中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篮球活动是高中学生中的一种最普及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从社会心理学分析,参与篮球活动实际上就是进行特殊的社会活动。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高中生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施效果

2.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制定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疾病的症状主要有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的这些典型的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多种具有典型特征的篮球活动作为处方内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种类型的篮球活动健心运动处方。

处方一:

适合对象: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斗牛”活动: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

活动情境:前提是该生喜爱篮球“斗牛”活动;2―8人(如有女生则为双数);七八节自习课到晚餐前后,人数较多时按输赢轮流下场。持续时间与每周次数:1h左右,每周3次。

注意事项:按相互熟悉程度自由组合或按水平分组。

处方二:

适合对象:有神经衰弱或躯体化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自我罚球比赛;2―3人轮流罚球比赛;规定分数(如满分为10min)的罚球比赛;规定地点(如不同投篮角度的5个点)的罚球比赛。

活动情境:晚餐后操场上1人(本人)或2―3个同伴(有2―3人时最好其中一人是异性)。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3次。

注意事项:每次随意确定一种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可依心境而延长或缩短。

处方三:

适合对象:有人际关系敏感或有敌对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形式的传球接力、运球接力和投篮接力。

活动情境:选取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形式,4人以上,最好男女都有。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次。

注意事项:每次练习都不固定同伴与组别,指导者应在活动适时表扬鼓励合作行为。

2.2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自愿要求参加“篮球活动实验”(即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试,按测试结果实施其不同的运动处方。如在焦虑因子或抑郁因子得分大于2分,则指导其按“处方一”进行篮球活动;在躯体化因子或强迫症状因子上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二”进行篮球活动;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或敌对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三”进行篮球活动。其中,参加“处方一”练习的有20人,分三组;参加“处方二”练习的有8人,分二组;参加“处方三”练习的13人,为一组。实验时间从2006年2月至2006年6月,共16周。

2.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效果评价

参加“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41名学生在其阳性症状指标上,实验后都比实验前降低,其中有26人的得分降低到具有统计学上的0.05显著水平(见表1)。这说明,本研究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高中生心理障碍的改善确实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讨论交流,了解到参加实验的高中生们绝大部分都充分肯定了这种针对性的篮球活动形式,感觉良好,喜欢和愿意参加这种处方形式的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应用于有心理障碍的高中生,其理论分析与初步实验表明:实施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改善高中生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

3.2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

3.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包括适宜对象、活动方法、活动情境、持续时间与次数及注意事项。与健身运动处方所强调的靶心率的不同之处是,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所强调的应是活动情境,因为没有与调适高中生心理障碍相适应的活动情境,就达不到改善高中生相关心理症状的目的,也就收不到健心的锻炼效果。因此,要特别强调在实施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时,创设与之相应的活动情境是关键。在高中生使用篮球活动作为健心运动处方时,最好有懂得心理保健知识的体育教师的指导。在指导中应注意调控练习者的情绪,让他们在活动中不过于在乎活动本身结果,而在乎在其过程中是否得到乐趣。

参考文献:

[1]龚耀先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

[2]朱唯唯.体育运动对高中生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J].体育与科学,1999,(20).

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题原因解决对策

一、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2.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 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3.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和有效的教育手段。

4.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

(二)学校因素。

1.学习和高考的压力。

2.集体活动少,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4.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5.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多高中没有心理健康课及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这样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地方去咨询。

(三)自身因素。

1.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青春期闭锁心理。

3.恋爱。目前很多高中生都出现早恋现象,在恋爱问题上处理的不当。

4.高中时期是人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

(四)社会因素。

1.不良网络的影响。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随处可见的网吧,非法不良网站的建立,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2.社会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方面的建设都还在探索中,社会中还存在一些“假、丑、恶”等不和谐现象。

3.教育界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4.近几年来就业难的现实,社会竞争压力大。

5.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心理学研究起步比较晚, 全国多数学校的高中生的心理学知识还比较贫乏,他们不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使产生了心理障碍,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知道求助于心理医生,或羞于见心理医生。

二、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学校方面。

1.端正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其次,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热爱学生,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再次,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最后,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2.大力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积极向学生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与医疗机构取得长期的联系,对高中生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

5.针对高中教师的心理特点,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

6.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7.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8.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9.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 家庭方面。

1.端正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和睦的家庭氛围。

3.亲子对话. 通过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模式。

4.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5.尊重孩子。

(三) 学生自身方面。

1.制定阶段性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2.增强自信心。

3.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4.协调人际关系,善待他人,沟通心灵。

5.调适自我意识。(1)提高自制能力;(2)确立人生抱负。

(四)社会方面。

1.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 依法打击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

2.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犯罪事件等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书刊、影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工具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全社会加大投入力度,净化社会空气, 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中学生健成长的环境, 编织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3.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4.各级领导应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犯罪事件等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书刊、影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工具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全社会加大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阳萍.浅析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今日南国,2008,2:77-80.

[2]吴文菊,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151-153.

篇5

关键词:心理疏导;生活与哲学;社会阅历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了解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摆正认知,实现良好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机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与哲学教学资源,渗透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群体共性,将心理疏导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心理疏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明确目标。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将这种需求融入教学目标,才能让心理疏导真正发挥作用。生活与哲学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群体。没有高一的新鲜也没有高三的紧迫,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成绩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但也正因如此,学校、家长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让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莫名焦虑和孤独感,分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挖掘心理冲突的根源,学会管理情绪,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二、巧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挖掘冲突根源,实现情绪宣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知识点也最为抽象,难理解。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做了一个互动环节――我和我的对话。用PPT投影“过去的一年,我 ,因为 ;现在,我 ,因为 ”。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横线上相应地填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原因,并请大家写好后客观真诚地向一位同学(可自选)倾诉。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进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显,在这里的情感表达是意识的表现,而且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则是客观的物质表现,物质决定了意识。这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无故低落、烦躁背后的真实因素,正视心理冲突的根源。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情绪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也能拉近双方关系,加深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课后作业,更是启发了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进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实现自我状态的调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换位思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借助社会上热议的青年与老年人让座之争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后,启发学生: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体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必然的,在我们体验到矛盾斗争性带来的困扰时,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呢?

很明显,宿舍、班级人际关系冲突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和谐人际关系。

三、丰富社会阅历,优化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语言的艺术、语速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表达不同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冲突根源,实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优化语言表达,丰富社会阅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开展互动,心理疏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心理疏导是我国明确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得很多,但是以它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心理疏导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渗透心理疏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

篇6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2-01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篇7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调查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可见厌学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不少学生认为政治课大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面对这种情况,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学好、用好政治课。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篇8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农牧区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不良心理倾向。

2.班主任能够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班主任能够连贯、系统地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成长予以关注,必要时进行辅导,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高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后,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我教育,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的工作,是提高班级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接纳、尊重和理解,使班级日常管理更加轻松。

二、农牧区高中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厌学情绪

高中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家庭关系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首当其冲,某些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动辄大吵大闹,极大地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其次,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对高中生思想水平滑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们一味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再次,由于某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情趣,产生了怠惰的心理倾向,无心于学习,甚至开始迟到、逃课、撒谎。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缺乏对自身的准确了解、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身持否定态度的消极内心体验,常常表现为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得过且过、悲观失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的成功是自身无法企及的,内心渴望同样的成功体验,梦想着一鸣惊人、梦想着超越别人,却胆怯、轻视自己,严重缺乏尝试的勇气,更怕尝试失败后遭遇嘲笑和冷落的困境。

(三)早恋倾向

早恋问题是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表现出爱慕之情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在当今风靡网络的爱情故事以及电视荧幕催人泪下的泡沫剧的狂轰滥炸下,学生的心理防线被击溃,高中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催生尝试的意识。

三、农牧区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营造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多数是由于心理产生了负面情绪。为使学生身心良好发展,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适宜于健康心理B成的环境,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观念。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建立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积极的合作,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积极奋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过于严肃、呆板的态度,必然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营造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时,教师尤其要注意班级氛围的民主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以民主、宽松的班级文化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以此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二)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教师可以多渠道采取措施,例如,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外活动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在详细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系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使学生自觉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在自我调节或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保证心理健康发展,促使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三)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说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个别疏导,以此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际,更不愿意主动吐露心事,而且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时,就要求教师平时多观察学生,留意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并主动接近学生,多关爱学生,与之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使学生在初步信任教师的基础之上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障碍,使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教给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处事方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自我调适的能力。

篇9

【关键词】新疆;南疆;高中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能力要求也随之提升,改变过去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是指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围绕确定的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研究的目的

1. 帮助了解当前高中生自主学习发展情况:

现实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水平发展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进行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工作。

2. 为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提供指导策略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线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本质缺乏认识,有些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不足,有些教师即使对自主学习有很高的热情,由于理论知识与策略知识的匮乏,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还缺少经验。

三、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1)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何学会学习。”中国目前提出了推行素质教育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高中阶段自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将来进入大学及走进社会始终能保持继续不断学习的一个基本能力要求。

(2)高中阶段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自主学习对高中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看:

①情绪比较稳定协调,基本上能保持较好的心境,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能把握好时机和分寸。②行事有较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调节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和毅力,基本上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③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习,有正确地学习动力,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④自尊、自重,能正确地认识悦纳自己,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能适度追求和满足自身需要。⑤了解高中男女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异性同学有广泛友好的接触,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较强的抵制能力。⑥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目标和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位身心健康的高中生,以上的六点标准表明都与自主学习能力有关,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但南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头痛的事,在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反应不能很好把握好时机和分寸;行事没有明确的目的,自制力和调节力低;在学习中没有正确的学习动力。

高中生升入大学的大多年龄处于成年,从我国的整体教育情况看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形式,从小学到高中,老师从头跟到尾;而上了大学,教师只有在上课才能看到。大部分的学习要靠自己安排,自我管理,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往往就很难适应这样的学习环境。很多大好学习时间就渐渐流失在沉迷于电子游戏玩耍中,学习及各种能力的锻炼也就被荒废了。

而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性会得到更好的展示,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在大学的学习中更上一层,继而发展为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关键,并进而扩展为终生的学习能力。

2. 实践意义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工作;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90—01

高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学业教育的基础环节。从目前来看,很多学校在过度这种事对高中生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对德育教育有所放松,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现存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热衷于网络。资料表明,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通过手机移动上网的人数已经增至3.35亿人,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在人口比例中高达69.3%的人群通过手机移动上网。高中生作为上网的主流人群之一,早已习惯于把网络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他们还能通过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在日常学习和精神交流中缓解压力。然而,过渡沉溺于网络,自然会对学业造成不利影响。

(二)强调学业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心理疏导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取知识,高考中得到高分,而不存在贫与与否的区别,因此,很多学校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从而忽视了心理疏导性效果。事实上,很多高中生目前由于学业压力过大而产生了很多不良心理状况,因此,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准确地洞察这些不良后果的存在,就无法对高中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纠正,从而也就无法保证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来获得好成绩。

二、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完善策略

(一)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充分利用网络作为高中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者通过采用更多的有效途径并在及时、准确把握高中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变化趋势的情况下,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德育教育工作。

第一,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网络自由化和渗透性的特征,创建特色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可借助网络技术,在广覆盖的前提下实现点对点的个别化教育。例如,学校可定期对高中生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并通过网络而非面授的形式开设相应的教学套餐,使心理敏感脆弱的那一部分高中生能够给在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第二,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利用闲暇时间广泛和深入阅读心理学经典理论,逐渐从穿套的“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与学生平等“耐心倾听、互动交流”的双向反馈模式。这就需要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各个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业务爱好,并悉心建立健全相应于每名学生的QQ、E—mail、博客甚至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的信息库,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或者班级之间建立QQ群,从而能够更方便地通过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定期开展有效的思想沟通。

(二)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第一,把心理教育与行为指导有机结合。如前文所述,自我封闭和人际关系紧张是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对贫困生适当的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并把树立良好心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贯穿始终,使广大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怀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并通过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来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有效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二,在学业之余适当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心理压力增大的时候,采取多种有效方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通过对不良情绪的合理宣泄来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这一做法对心理障碍较大的高中生尤为必要。

第三,支持高中生群体专门组建心理研究协会。由他们广泛搜集各种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材料,并在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引领下策划、组织和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让高中生通过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系统掌握自身心理问题的产生前因以及不良后果,并掌握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彼此鼓励和帮助的良好氛围下增强受挫能力,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在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三)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第一,可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动下,从学校的整体角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诸如师生座谈、跨校沙龙、校企联谊、时事讲座、心理游戏、足球比赛、音乐及舞蹈比赛等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且易于接受的活动,这一过程事实上也是形成校园文化的良好途径。在各种校园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要把握好各种活动的目的、宗旨以及形式,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会、校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各种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方面,可以发挥特闷参与意识强、具有朝气的特点,放手交给学生组织进行承办和协调,从而发挥出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的作用,并在组织活动的每一阶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给予正面评价,使他们的自信不断得到增强。

第二,从班级的角度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班级是高中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及其重要的基本单元。一般而言,学生们与班级同学之间关系的好与坏,会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由于学生之间各自具有不同的家庭环境、文化差异和兴趣爱好,从而会造成每位同学在价值观取向、言谈举止以及生活习惯方面各有不同,一些学生在缺乏足够人际交流技巧的前提下,很容易在互相之间形成交流障碍,尤其是对于一些在学习和生活中太过压抑、情绪不易外露的学生,一旦释放出不良情绪,往往很难再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学校要加强班级文化的整体建设,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培养,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从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挚感情,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也就由此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心理卫生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11

关键词:spss软件 能力素质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55-02

1 SPSS软件类聚分析相关理论

聚类分析又称为群分析,是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系统聚类法、K一均值聚类法、模糊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等,下面介绍一下K一均值聚类法与系统聚类法[1]。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算法首先随机从数据集中选取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中的距离,把样本归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心所在的类。计算新形成的每一个聚类的数据对象的平均值来得到新的聚类中心,如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样本调整结束,聚类准则函数已经收敛。

具体的算法至少包括以下3个步骤:

(1)将所有的样品分成K个初始类,并计算各个初始类的中心坐标;

(2)通过欧氏距离将所有的样品重新分类,分类的原则是将样品划入离中心最近的类中,然后重新计算中心坐标;

(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的样品都不能再分配为止。

SPSS软件中K一均值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聚类分析中的K-均值法,将原始变量与标志变量分别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选取迭代方式与聚类数。在保存按钮中选中聚类成员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在选项中将statisties中三个复选框全部选中,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K一均值法聚类分析结果。

2 高中生能力素质筛选

2.1 能力素质与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也叫胜任力)(Competency),

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把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任何个体特征[2]。

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基于能力素质相关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做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并构建出针对各种行业、各种部门、不同管理水平的通用和特定的能力素质模型。

2.2 李克特五点量表法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一构念的这些项目是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是无意义的。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其基本步骤如下:

(1)收集与测量的概念相关的陈述语句;

(2)将每个测量的项目划分为“有利”或“不利”两类(一般测量的项目中有利的或不利的项目都应有一定的数量);

(3)选择部分受测者对全部项目进行预先测试,要求受测者指出每个项目是有利的或不利的,并在方向-强度描述语中进行选择(一般采用所谓“五点”量表: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所谓(不确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4)对每个回答给一个分数(一般有利项目按5、4、3、2、1分,对不利项目的分数就为1、2、3、4、5);

(5)根据受测者的各个项目的分数计算代数和,得到个人态度总得分,并依据总分多少将受测者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6)选出若干条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有较大区分能力的项目,构成一个李克特量表。

3 高中生能力素质验证及其与成绩关系研究

3.1 研究对象

在应试制的高中学生培养模式下,评价高中生是依靠分析其考试的成绩。因此,本文以高中生个人能力素质与对成绩影响为出发点,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对海淀区某重点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某高二普通班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具体方式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0份,问卷回收率为80%。问卷设计借鉴之前的研究,制定了包含7项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量表,采用上述的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对被试者的个人能力素质进行测量,并抽取该班学生某次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应用SPSS 软件的进行分析研究[3]。

3.2 高中生能力素质的确定

个性素质即一个人内在的特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表现。高中学生成绩的好与坏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有来自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更与自身思维能力、知识量和运用知识的熟练度有关。在对高中生能力素质文献分析、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归纳总结,确定了自信心、坚韧性等7项高中生能力素质 [4]。

3.3 高中生能力素质研究模型

该文基于能力素质及能力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并在文献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3个维度,7个要项的高中生能力素质能力模型(图1),用于分析高中生能力素质以及其与成绩的影响关系,以期对于高中生培养提供建设性启示[5-7]。

3.4 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

(1)数据信度

研究需要对数据以及结构从信度、效度几方面进行考评,才能做到完善。本文的研究运用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即克朗巴赫α系数(Chronbach’s α coefficient)法对研究生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克朗巴赫α系数表示量表的内在一致性,是最常用的信度考评指标。一般认为α系数需要达到0.7以上。克朗巴赫α系数法克服了分半信度的缺点,它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更为慎重的估计,因为它相当于将任一条目的结果同其他所有条目的结果作了比较。

SPSS软件中一致性系数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度量中的可靠性分析,将需要的变量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在模型按钮中选中α系数,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数据可信度分析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α值愈高,则表示问卷信度愈高。

从(表1)中检验结果显示各分量的Cronbach’s α值均高于0.7,说明问卷信度较高,可知问卷的内部结构较为良好。

(2)数据效度

效度:主要考核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相关系数、区分效度。内容效度主要涉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所能代表主题的多少。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

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阵是否为单位阵,即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立,在因子分析中,若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可以做因子分析,若不拒绝原假设,则说明这些变量可能独立提供一些信息,不适合做因子分析。

SPSS软件中一致性系数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降维中的因子分析,将需要的变量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在描述按钮中选中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效度分析结果。

该文运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其系数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有上表可知高中生数据的KMO值均大于0.7,P小于0.05,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5 高中生能力素质验证

运用SPSS软件对能力素质数据进行重要性程度得分情况如(表3):

由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其中“坚韧性”、“理论知识”、“科普知识”、“解决问题”均值都大于3.8,说明这四项能力素质对高中生来讲都是很重要的,是高中生在学习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

(1)高中生K-均值聚类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因此,使用主科考试成绩来评价高中学生的“绩效”是比较合适的。本文运用SPSS软件的K-均值聚类分析,针对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将该班的学生分为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两个部分[9-10]。进行聚类分析可得聚类分析结果。由聚类结果分析得出:第二类中心各变量得分均高于第一类,故认为第二类为优秀高中生,第一类为一般高中生。显著性分析表明,Sig值小于0.005,故聚类效果好。由每类例数得出:一般高中包含20个样本,优秀高中生包含20个样本。

(2)高中生能力要素分析

该文针对一般与优秀高中生的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在自信心、坚韧性、理论知识、科普知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心理调适等7项能力素质特征上,优秀高中生与一般高中生具有明显差异,即优秀高中生的能力素质分量评分均比一般学生要高。通过上述7项能力素质特征能够把优秀生和一般生区分开来。由此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高中生能力素质特征项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学校应该依据上述7项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方案。

4 结语

该文借助能力素质相关理论,筛选出7项高中生能力素质,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高中生能力素质和成绩影响的关系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文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优等生与一般生在7项能力素质上差异很大,学校可以通过对上述几项能力特点对高中生进行有序的训练。

该文研究对于当前应试的高中生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Zhang Su mei.The Application of SPSS i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J].Springer,2010:978一981.

[2] Mohan S, Rajah T, Spencer SM. The Indian CEO competency model:Keys to Outstanding Indian Corporate Leadership in our tim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Perspective,2008 (3):201-203.

[3] 何琳.SPSS软件在广西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分析[J].广西教育,2011(9):99-101.

[4] Lyle M.Spencer,Signe M. 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Wiley, John&performanceS-ons Inc. Pub, 1993.

[5] 邓修权,康云鹏,席俊锋,等.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02-110.

[6] 鲁娅妮,段磊.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模型构建[J].网络财富,2010(10):178-179.

[7] 候杰泰,温忠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 刘菊香.用SPSS统计软件对学生综合成绩的因子分析[J].统计教育,2006,16(1):53-56.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 政治 教学 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某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我想应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也理应如此。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钦州港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加上政治课也不是主科,思想认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偏差,认为政治课大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钦州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钦州港学生的具体情况,本地学生由于钦州港的开发对建设,本地学生的家庭相对有钱,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而外来的学生有很多是家长来钦州港经商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教育的真经。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与适度的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

篇13

1 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1 客观因素。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社会环境,严重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1.2 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2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2 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加上政治课也不是主科,思想认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偏差,认为政治课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课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多数家庭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父母,分析市场行情,指导家庭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在消费观念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理智消费,量力而行,培养健康的消费观。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2.3 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爱,是教育的真经。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与适度地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

篇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与世界接轨成为了国家新高考改革的内在动力。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涯教育“运动”就是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在这里,我对生涯教育与辅导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现状进行简要阐述,梳理高中生涯教育的内在脉络和内容,从而为高中生涯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借鉴与支持。

一、生涯教育辅导相关理论的简评和生涯教育现状

(一)生涯教育相关理论简评

高中生涯教育试图通过自我认知、外部认知协助高中生进行职业、专业、大学和学科的生涯决策以使他们获得成长、成才和成功。它展望学生未来的发展,也着眼于学生当下的选择[1-3]。作为舶来品,来自于西方国家的生涯教育辅导相关理论大多存在其适用范围。这里我对主要的理论做一些简单阐述。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的不足在于其匹配的前提是个人的特质和工作的性质是固定不变的,而事实上,这两者都是在变化之中的。且本身这种过于强调“人职匹配”的观点,往往可能导致匹配精确的难度性和可信性。

霍兰德的人格与环境类型论的不足在于关注重点是做抉择(如选专业、职业等)且没有探索和做决定的障碍(如未来发展可能性、非理性信念)。处在身心发展中的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经历和体验缺少的缘故出现非理性的信念或忽略了未来的可能性。

舒伯的生涯发展论的不足在于它虽关注生活角色之间的冲突与不平衡、关心自己的未矸⒄梗但忽视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的影响。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论的不足在于关注澄清非理性信念、学习新技巧或经验,但在试图解释个人的教育、职业爱好和技能如何形成并如何影响生涯选择方面的具体机制说明较少。

戈特弗里德森的界限、妥协与自我创造理论在中学生涯教育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帮助人们重新思考童年的选择而又不损害他们现在的选择;鼓励对选择的现实思考而又不限制梦想;呈现复杂信息而又不让他们被海量信息击倒。其不足在于对能力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对职业抱负水平的影响缺少研究。

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的生涯认知发展论适用于通过发展认知从而推动生涯认知的发展,适用于终身的生涯发展。其不足在于理论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少相关的工具用于落实。

生涯混沌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涯以及难以预测的生涯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但该理论没有提供可以借鉴的框架,给生涯教育实践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从以上七种生涯相关理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诞生于西方社会中的生涯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大陆,特别是处于身心发展中的中学生群体时有一定的局限。它们都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来探讨生涯发展,而不是从统摄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生涯发展。

(二)生涯教育实践的现状

在现有的国内文献中,来自本土专家学者较系统和具有影响力的相关理论论述较少见。特别是指导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实践的系统论述文献比较少。目前各地区使用的教材或读本大致按照知识模块来进行生涯教育:自我认知、外部认知、生涯管理和素养拓展,部分地区的做法是按照年级的方式来区分[4-5]。而这些做法虽然适应了学校的学管理,但却忽视了个体层面的生涯发展差异性与生涯教育需求的完整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层面为高中生涯教育搭建一个框架或模型作为实践参考。

二、高中生生涯角色发展阶段模型

借鉴国家生涯规划师认证班生涯发展阶段模型,我认为高中生的生涯阶段上也呈现出类似发展阶段:生涯角色唤醒、生涯角色适应、生涯角色定向、生涯角色发展、生涯目标调整、生涯角色平衡和生涯角色准备等不同的阶段。学生若是在某个阶段没有很好地度过便容易形成生涯发展的困境,影响其在高中生涯的发展。因此,我建议根据学生在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困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高中角色发展阶段模型见表1。

1.生涯角色唤醒。该阶段旨在为高中生角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涯发展基本内涵、意义等知识准备,唤醒他们的生涯发展意识。

2.生涯角色适应。该阶段旨在通过熟悉环境、了解要求、明确资源等方式以让学生的身心适合新角色的要求与任务。该阶段若没有发展好往往是自身资源(能力、外在资源等)不足造成的。

3.生涯角色定向。该阶段旨在明确角色期许与外在发展要求,结合自身条件作出发展定位与计划。该阶段发展不好往往是因为方向不清。

4.生涯角色发展。该阶段旨在根据角色定向之后进行任务确认与任务实施。高中生在该阶段需要结合高考选拔要求和未来社会的基本要求不断地学习,获得有关知识,培养与发展有关能力,了解与认同有关价值观念等。

5.角色目标调整。该阶段旨在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客观条件与定向之间的差距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获得突破与发展。

6.生涯角色平衡。该阶段旨在因自身的顾虑、影响因素太多或者投入失衡时作出调整,进行重新平衡。

7.生涯角色准备。该阶段旨在为高中毕业生下一个阶段(升学或谋生等)的发展提供基本知识、技能和观念等主客观准备,方便高中毕业生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

三、高中生生涯角色发展阶段问题及应对

根据高中生生涯角色发展阶段模型,我对不同角色发展阶段任务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方法进行阐述。这些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形成了高中生涯教育的内在脉络,而针对问题的应对方法就是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涯角色唤醒阶段

该阶段主要的问题是有没有良好的生涯角色意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和学生讨论读书的目的,与学生谈谈生活的理想。对生涯规划知识的相关介绍有助于学生对生涯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讨论读书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理解接受教育与人生发展的联系;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展望未来能够让学生反思当下。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针对没有较好生涯意识的学生,可以通过新生的入学教育、读本、讲座、辅导课、班会课等方式来开展。

(二)生涯角色适应阶段

有没有较好的角色适应是该阶段主要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资源意识,明确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辅导协助学生进行人际适应;面对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变化,辅助学生进行学习适应;为面对适应过程中的冲突问题,与学生探讨如何处理。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没有较好适应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班会课、辅导课、讲座、读本等方式来开展。

(三)生涯角色定向阶段

该阶段的问题主要有五个:高中生有没有较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有没有得到体验与确认;个人不同心理倾向的职业指向有没有一致;高中生选择升学的方向是否清楚;有没有做好高中规划。

1.在高中生有没有较好的自我认识方面,我认为主要从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潜能)和价值观这五方面来着手。由于高中生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兴趣,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气质,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性格,发现与发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并鼓励学生从实践和体验中确认自己的价值观。

2.在自我认识有没有得到体验与确认方面,我们知道了解自己是需要一段漫长的体验与确认的过程。所以对于体验与确认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从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己。我们可以举办成长体验营、生涯研习营等活动,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其他的实践活动,例如学校社团、兴趣小组、校外实践、研学旅行等实践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断地拓宽他们的视野,告诉他们人生有多少种可能。

3.在个人不同心理倾向的职业指向有没有一致方面,当我们在协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可能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的职业指向会出现不一致而造成无法较为明确地定向。这很可能是因为以下这几个问题没有弄清楚:职业了解不清、资源与可能性了解不足和决策能力不强。对职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该选择什么,对资源与可能性的了解告诉学生该放弃什么,而决策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知道该明确什么。我认为对行业、企业、职能或职业的探索,对自身决策风格的探索和对决策工具的掌握,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家庭资源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作用都对学生的生涯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

4.在高中生选择升学的方向是否清楚方面,当学生做出升学选择时,根据新高考改革学科选择的要求,他们需要确定专业与大学。这时我们有必要带领他们一起探索专业和大学。考虑到理想(目标职业、目标大学和目标专业)与现实(成绩、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等)的差距,我们需要协助其权衡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备选专业、大学。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例如研学旅行与拓展体验等)帮助学生确认其选择。同时,我们需要协助他们树立这样一个认知: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5.在有没有做好高中规划方面,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专业和大学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政策解读,辅导学生做好高中三年的规划并勾画生涯路径。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没有较好生涯定向、需要进行选考学考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辅导、个体咨询、社会实践、系统测评、宣传手册、讲座等方式来开展生涯教育工作。

(四)生涯角色发展阶段

对于选择谋生或走向社会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未来适应力,在高中三年的生涯中是否有阻碍因素,他们有没有学业发展可能,这是该阶段的三个主要问题。

1.在如何提高他们的未来适应力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自我管理与素养拓展。在自我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在目标管理、压力管理、休闲管理、个人理财、自我教育、健康管理等主题上进行必要的教育或辅导。在素养拓展方面,我们可以从规则意识、礼仪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教育或辅导。

2.在高中生是否有阻碍因素方面,如何培养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顺利应对并提高抗挫折能力是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抗逆力也叫心理韧性。国外学者认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是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因素。我认为培养学生抗逆力主要可以从培养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乐观心态和获得人际支持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抗逆力的培养,让学生能有效应对高中生涯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顺利完成高中生涯任务。

3.在学生有没有学业发展可能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力是应对学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认为应该从阅读与预习、互动与听课、记忆与复习、结构化思维与审题、学习方法与风格、考试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辅导。同时,若有必要,可以增加元认知、注意力、学习习惯、自主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针对遇到生活挫折和学业发展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讲座、班会课、个体咨询或辅导课等方式来进行。

(五)生涯目标调整阶段

该阶段的问题主要是:理想(目标职业、目标大学和目标专业)与现实(成绩、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等)是否一致。其中有没有优势学科和是否有最佳学科组合是最应关注的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角色发展(特别是学习力的培养)之后,如何让升学的重要衡量标准――成绩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当然,学生可以自主抉择。

在这个阶段,如若学生遇到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我们有必要和学生讨论其他可能――报考相似专业的可能、进入学校转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的可能。除了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之外,我们在必要的情况下应与学生探讨职业转型的可能。当然,进行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志愿填报指导是必要的。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目标与现实匹配方面出现问题或考虑成绩利用最大化方面的学生。该阶段可以通过讲座、教学辅导、个体咨询、系统测评等方式来进行。

(六)生涯角色平衡阶段

当高中生在进行生涯抉择的时候,与重要他人意见是否一致是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若他们与重要他人意见不一致,我们有必要帮助其认清自己的人生角色与期待,使其理性面对冲突的情况,懂得如何协调与平衡。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遇到生涯角色冲突或选择困难的学生。该阶段可以通过讲座、演练、班会课、个体咨询或辅导课等方式来进行。

(七)生涯角色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问题主要是:当高中生选择谋生或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时,我们如何协助他们做好生涯角色准备。我认为如若选择谋生,就需要从如何就业、创业和学会自我保护这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如果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则需要从如何面对复读生活、体验和规划大学生活、学会自我保护这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面临毕业(升学或谋生)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讲座、教学辅导、个体咨询、实践体验等方式来进行。

四、结语

有别于目前主流的生涯教育知识模块化、年级化,我通过建立高中生角色发展阶段模型,梳理高中生角色发展需要的内在脉络,试图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和充实目前主流的生涯教育实践工作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生涯教育的o导效果,完善生涯教育实施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一敏.中学生生涯教育理论与实务[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6.

[2]钟思嘉.生涯咨询实战手册[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0.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周晓璐.中学生职业生涯咨询[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