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班级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范文

班级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11:09: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班级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班级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

篇1

一、班主任在营造隐性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题,需要不断挖掘、研究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片面理解,认为把班级布置得漂亮就可以了。窗明几净的教室固然漂亮,但那只是显性的环境文化建设。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班风等诸多隐性文化建设,才是我们要着力打造的。

如何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树立积极向上的优良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一方面要全面料理班级内发生的大小事务,另一方面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在思想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班级中,班主任的定位与作用正在悄然改变,应该把班级这个最小的教育单位营造成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家园。因此,需要营造优良的班级隐性文化,更注重观察和引导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心理倾向和情绪反应,将校园文化建设同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抓好班级内软环境建设。如学生制作贴纸画、书法及其他作品装饰教室并设计展示栏,长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优秀文章,根据班级情况要求班委或小组定期编辑和出班报,等等,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存在。我感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自主体会美,比单纯地说教好多了。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隐性文化环境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觉醒和教育学习压力的不断加大,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00后”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观念,缺少集体感与参与感。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将班级精神文化这个隐性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一)采用制度和措施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有或无,更体现在其起到的作用。在班级建设中,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制定和监督各项班级制度,并逐步修改。包括《班级公约》、《班干部分工及职责》、《劳动分工及职责表》等。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学生日常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觉遵守和监督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学生的意识深处牢固树立起班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在的教育是个性张扬的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与爱好,发挥自主管理的内驱动力,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结合班级特点,以班主任为主导、班干部为辅,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格局。形成知道哪些事应做,哪些事不要做的正风正气。

(二)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

班主任需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不断挖掘班集体文化的典型和榜样,不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育活动,不论校内表现还是校外表现,凡是符合班级文化特征、积极向上符合班级实际,并且可以促进班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或生活典型事迹都应该推广,这是班主任营造良好班级隐性文化的有效办法。同时班主任不能以成绩论英雄,学习成绩在小学阶段固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但绝不能成为评判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在树立典型、好榜样方面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这些班内宣传平台。抓好班内优秀典型,对学生有最直接的现实感召力。

(三)传承经典文化,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更是历史的明镜,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将传统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并加以发展,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加强学生紧迫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是在班级营造积极向上、拼搏努力学习氛围的必要文化基础。结合当前实际将优良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之中,可提高学生的接受度。班主任一定要明确不同阶段学生要传承的经典文化的内容及传承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是为了让学生在优良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在积极向上氛围中培养学习各项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荣辱观,其核心仍是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打造好班级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

篇2

关键词 高校 隐性 文化 系统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and its Integration

HUANG Yeyu, YAN Xiuhua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Abstract The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chanisms of Higher Education, it's made up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cultural spirit of a university, and it's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university system, there are various cultural implied of the invisible culture of mining and integration, the basic idea of integration is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school uniform cultural system, thereby 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Key words college; invisible; culture; system; integration

1 高校隐形文化及其存在的方式

1.1 高校隐形文化的含义

隐性文化是相对于显性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类型和层面 ,主要是指观念和风气,而显性文化则是规章制度、标志性建筑等。对一所大学来讲, 由于其主体的层次差异以及空间的相对独立性,隐性文化不仅仅是观念和风气 ,还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和载体, 包括显性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管理理念以及对大学文化的理解层次,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师德和学生的品德以及校园文化等,总体上来说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2 高校隐性文化的存在方式

高校隐性文化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一些事物组成的总体。它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根本属性。高校作为一个系统包含了诸多单个要素,如学校内部运作的人、财、物以及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包含家长、社区、社会。在学校系统内部各要素间与外部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高校隐性文化就存在于这些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中。

1.2.1 党政部门隐性文化系统

党政机关文化是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性格、心理等发展的载体,这种社会文化的中介性亚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观念形态层,高校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形态与社会内部相联系,又与学校外部相联系。这种文化首先表现为政治思想和教育事业的志向,其次表现为职业道德上的全面性。再次表现为行为习惯上的规范性。同时,这种文化还表现在心理品质上。二是制度层面,高校党政机关有的规章制度,是构成党政机关文化的重要方面,它约束着每个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是机关文化发展的客观基础。其包括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行为制度、考核制度等。三是物化层,物化层是指高校党政机关工作的环境、办公设施与文化网络等,是机关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大体包括:工作、生活环境,办公设备和设施,一整套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多种形式的培训,报刊、资料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联谊活动,公文、电脑知识竞赛和岗位练兵,机关工作人员的级别或职称的评定等等。

1.2.2 教研部门隐性文化系统

教研部门隐性文化系统,主要是指那些符合教育目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学校领导的正确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教师的文化、图书馆的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及宿舍文化。所谓教师文化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等。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文化相一致。在任何学校中,教师文化总是规定着学校的价值系统,确定学校的传统等;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亚文化形态,是图书馆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学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抱负、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班级文化是班级个体成员的互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同化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和行为。宿舍是学校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是学生在宿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意识和行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等构成的非制度性文化,是学校隐性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1.2.3 后勤部门隐性文化系统

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家求学的莘莘学子和教书育人的老师,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企业定位的不同。除了有形的外显文化,服务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方法等高校后勤良好的形象是属于隐性文化,具体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处处都浸透着、蕴藏着后勤职工踏踏实实的努力,求实的观念、踏实的作风以及亲情的隐性文化。

1.2.4 学生社团隐性文化系统

学生社团是学校重要的德育资源,是隐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高校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使学校固定班级“动态化”,班级的界限被淡化了,学生群体不断趋向小型化、分散化和个性化。学生社团不仅在组织生成和活动方式、组织性质与运行机制、组织功能与运作规范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学生组织着较大差异,而且在影响方式上更是不同。学生社团有着明确的宗旨和目的,并有计划地进行社团活动,这就使社团成员有意识地参与活动学到经验,是一种显性的作用方式。但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的隐性影响却多于显性影响。

2 高校隐形文化的功能

隐性文化作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它是属于教育影响因素。作为教育影响因素的隐性文化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功能;二是个体人格发展功能。

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体系对于社会的发展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前瞻性、预期性,由于它具有这些特性,所以对社会对人就能起到引领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要挖掘隐性文化,从而构建同显性文化紧密相连的高校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的引领功能,隐性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功能具有两面性: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前者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个性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而后者则起着消极作用。

(1)知识结构发展的功能。学生从隐性文化中所习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的知识,但是却也涉及到知识性的内容,它对学生的理性知识、逻辑认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隐性文化对学生学术性知识发展起直接作用。隐性文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和促进学生非学术性的因素来影响和促进学生学术性知识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获得离不开一定的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是由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等构成,它们对学生知识的发展起着“共振”、“感染”和促进作用;隐性文化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学术性内容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感性经验的积累,隐性文化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积累的途径。

(2)非认知因素发展的功能。隐性文化所特别需要的是态度体验、情感体验,而正向的、积极的隐性文化所特别能给学生起促进作用的,也就是态度、情感、兴趣、想象、直觉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3)丰富感。高校中,隐性文化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它反映了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的历史,也反映着学校的价值规范、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因此,学生置身于学校中,沐浴着经过规范、设计的学校文化,可以获得对社会和生活中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生活的感性经验。学生从学校文化中各种美好事物的切身感受中体会和领悟到学校隐性文化的“真谛”。

(4)陶冶情感功能。高校的隐性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学校环境中各种教育情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感。隐性文化它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心灵得到升华,修养得到提高。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充满爱的语言使学生心里感到暖洋洋的,心情舒畅,引起情感上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就会增强学生对这种情感的需要,加强情感动机,逐渐形成学校特有人际情感环境,并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对师生双方发挥作用,陶冶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智慧,直至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5)行为规范功能。隐性文化从实质上看就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环境,而任何一种文化环境对人都有一种强制性。隐性文化通过隐蔽的、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和参与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它通过一些特殊机制如暗示、舆论、从众等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特有约束和规范作用。隐性的学校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取向起着软性的强制作用,它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约束力量,而且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使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会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规范自己的行为。

(6)发展想象功能。学生从学校隐性文化中所习得的主要是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想象力。隐性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的直观性,各种非制度文化的情境性,学生课外阅读的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形象性等等,它们对扩大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表象具有很大的作用。

3 整合高校隐性文化的基本思路

高校隐性文化的资源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影响的各种非显性文化资源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优化和淘汰、调整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科学完整、动态高效的隐性文化系统。基本的思路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合理的配置隐性资源支撑体系,形成与显性文化紧密联系而又各自发挥作用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隐性文化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隐性文化资源的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3.1 归类整合

按照系统的方法把学校的隐性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形成隐性资源支撑体系。首先按照高校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整理归类,根据各个部门的具体功能整理出本部门的隐性文化资源,根据科学性、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形成系统隐性文化体系。首先是教科研体系,在教学科研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归为第一类,这一类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是教学形态隐性文化的载体。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会和获得预期的学术性知识的同时,还会无意识地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自发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态度、情感、兴趣、意志和信念等,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隐藏于各种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是潜在的,主要包括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人格榜样、教师的期望、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以及奖惩方式等。其次是活动性文化体系。包括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党团活动、学生会、各种校内外活动、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文化艺术节、勤工助学、毕业论文或设计、专业实习等文化隐性体系。再次是渗透性文化体系。这类隐性文化包括校园物质、自然景观、校风、班风、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学校传统文化等等的隐性文化体系。

3.2 结合有形文化,塑造大学文化精神

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方向性选择决定了学校隐性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高校办学的特色分为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学术氛围、学校精神是高校办学的隐性内容;显性内容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科环境、内部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徽标等。高校隐性文化建设应重视大学的风格,以办学理念入手,使学校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建设有机结合。高校应坚持学术性价值为导向,尊重学术、尊重人才,为学术自由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活跃的学术风气,坚持办学质量,瞄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借鉴他国高校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文化氛围,这是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营造高校的人文氛围,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这是我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体现,需要高校在办学理念中突出学校人文精神建设。高校充分挖掘学科知识本身所隐含的精神因素,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将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人文精神“呈现”出来,高校要通过学校的文化活动,如学校组织人文素质讲座,学生在各级组织领导或指导下或自行组织开展的各种有利身心健康、开拓视野、辅助学习的活动以及教职工在各种组织中的活动来加强学校的隐性文化建设。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校园、运动场等各种建筑布局及环境设计也可以透析出学校文化的学术性品位。在高校隐性文化建设中,人文环境建设和人文精神所占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世界名校之所以能长久保持旺盛活力,归根到底是其在漫长岁月中培育了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高等学校是传播和创造人类文明的阵地,培育人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文化环境,良好的隐性文化熏陶,这种隐性文化有硬件的如造型独特的建筑、绿树与花草的校园等,更主要的是软件的,反映在校风、校纪、教风、学风、教育者的言行作风以及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无形的,渗透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奋斗目标、学科建设、规律模式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我国高校校长在以后的大学校园建设、发展中尤其需要重视的方面。

3.3 整合校风,促进隐性文化资源的最优化

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后勤服务作风集合为整个学校的校风。在影响校风的诸种要素中,领导作风,尤其是校长的作风对校风形成起关键作用。校长的作风决定领导集体的工作作风,领导集体的作风决定学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领导优良作风的延伸和扩展,学校领导者的风格对学校的校风产生重要的影响。抓好校风建设,使整个学校充满浓厚的学习气氛,学校领导思想上要活跃,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对广大教师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关心,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信赖的文化气氛。

3.4 构建团队学习和研究文化,融合教研学文化为一体

(1)打造新型书院文化。通过学习安排,使学习、研究的意识渗透并内化于日常性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团队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亮点汇集,教师文化修养、人文积淀、专业素养共聚形成一种新型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的典雅与礼仪、兴国振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师生们心中激荡,并不断内化、积淀,形成了群体崭新的精神面貌:有底蕴、有智慧、有魅力。

(2)系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挖掘并整合学生社团隐性文化。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社团。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团骨干队伍素的高低直接影响社团的形象和社团工作的质量,必须注重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加大对社团骨干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力度,实行公平竞争和公开选拔制度,特别是社团干部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条例,从制度上提倡社团干部应具备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深入同学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技巧,使他们成为社团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推进社团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3)塑造新型后勤组织文化。作为一个组织,高校后勤应该更多的体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高校后勤要成为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要达到后勤服务育人的目标,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离家求学的莘莘学子和教书育人的老师,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企业定位的不同。要建立成功的后勤企业文化:首先,后勤的领导者要倡导一种文化,做“文化的创造者”或“推行者”,一个领导者对本部门的文化走向和文化积累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每一成功的组织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优秀的领导者所留下的烙印。第二,建立优秀的后勤文化,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和造就一支适应后勤社会改革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展先进文化。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要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职工坚持服务和育人的正确方向,帮助职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后勤风气。还要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后勤工作同样需要广博深厚的学问,后勤工作本身也是一门学问,绝不能将后勤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后勤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系统工程的完成必须要靠大家的齐心合力、合理安排;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后勤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具体细节上的事情。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后勤是学校、同事是同学、领导是老师、工作是作业、工资是助学金,进入高校后勤就得从培训开始,并且培训将伴随着在此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培训,让新的服务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方法赢得师生的认可,使高校后勤为高等教育发展做出长久的贡献。

3.5 整合行为文化中的隐形系统文化

人际关系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良好的人际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学校主隐文化主要靠学校群体成员传承,尤其是教师群体。我们知道,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类化的现象,当学校中多数人的态度或价值观念等一致时,必然会影响学校中的其他成员,迫使态度或价值观念与之不相符合的个体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或价值观念或顺从,而学校的主要隐性文化则是要使某种观念在学校群体中达到一定的附着面。

参考文献

[1] 杨俊一,王俊杰,贺旭辉.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分析与行动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7(17).

[2] 韦良,李星华,杨世信.大学隐性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0.

篇3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是指教育环境建设,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搞好班集体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人文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德育文化建设等,深刻理解它们对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级管理;教学管理

一、引言

文化,字典上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校园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在日常教学、教育中所形成的校园意识财富,可理解为:真,真理化;善,道德化;美,艺术化三个方面。而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集体的整个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班集体不只是要适应学校文化,更要能改善并影响学校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学生只有在一个有优美文化的教室才能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一方面要建设教室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搭配好教室内各种设施的颜色,这样才能给人显现一种自然、整洁、平静的教室协和文化。此外还要建设有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要加强对教室墙壁的利用与布置,例如,要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等展示班级学生精彩生活,展示团支部团员风采。要利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建设班级QQ群、微信群,开发建设班级文化网页,建立与家长交流沟通互联网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设符合班级学生特点、彰显学生个性的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在创建班级文化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让班级文化和建设更能体现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布置班级文化的过程,他们可以重新审视自我,表现自我,对于自我有了肯定,进而可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很自然得到了提升,同学们在这样开动脑筋的同时,集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样就可以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另外,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重要阵地是教学工厂,因此搞好实训工厂的文化环境建设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车间文化建设是专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统一的最好体现。良好的专业文化环境,有利于熏陶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学生在逼真车间的场景中生活、学习、实习、有助于及早地进入角色,进入状态。橱窗、实习车间统一布置,有本专业技能发展历史,有行业企业精神,有历届学生参加市、省、国家的各项技能大赛等获奖作品的陈列与介绍等,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产教加工,力求与现代企业生产场景接近,学生走近实训基地如同身临其境。

三、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创设良好舆论氛围,培养造就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真正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从人管人向制度管理人发展,最终实现文化熏陶人的最高管理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抓好班级文化建设,而要把班级文化建设搞上去,就必须使每个班级成员都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与和谐班级创立间的关系,提高对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班级文化建设理论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一个班级一旦建立,班主任就要组织全体成员学习讨论,可以引导大家学习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深入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经过讨论后,集思广益,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让所有成员投身班级文化建设的事业中,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铺平道路。

(二)抓实物质文化建设,为人文精神文化奠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精神,物质文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要真正搞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全校统筹,班级参与,在相映成趣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这些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先对校园环境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建造校园文化设施,让高耸的白杨、挺拔的松柏、银杏与碧绿的草坪、冬青、翠竹相互映衬,形成百科全书般花园式优美环境。应该说,这些校园物质文化设施是班级物质文化设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个班级再进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在教室布置国旗、挂名人名言、地图、设立图书台,在楼道挂名人画像,真正形成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物质文化环境,为班级成员打造良好的文化建设平台,让这些物质文化设施陶冶班级成员的情操,塑造班级成员的美好心灵,激发班级成员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班级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显性文化建设与隐性文化建设并举,开创班级文化建设新格局。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看,班级人文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但是作为人文精神文化的隐性文化必须通过可见可感的显性文化来实现。一个班级,从组建到结束不过三年时间,这就需要班主任组织班级成员立足实际,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一般来说,需要在组班初期根据班级成员的构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或朴素自然、或体现深厚文化底蕴的、对班级成员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性的班训、班风、学风、班规等等,要让这些显性文化上墙,上学生手册,让每一位班级成员时时经受这些文化熏染,同时,要使这些显性文化内化为班级成员的精神和行为,实现显性文化向隐性文化的转变。内化过程可采取讨论会、演讲会、写感想、谈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这样,将显性文化建设与隐性文化建设并举,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四)以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班级文化建设进程。班级文化是人的文化,其终极目标是将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觉行为和精神品质,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班级成员开始,只有班级成员的行为和精神品质与班级文化精神吻合统一,才能使班级文化精神永葆青春,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精神内化为人的行为与精神品质的催化剂。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必须将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不仅让班级成员在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班级文化的熏染,而且利于班级成员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活动让班级成员人人参与,便于培养班级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每周一次主题团会活动便于培养班级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精神;每月一次的读书演讲比赛活动不仅能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便于班级成员真正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每学期举行一次的班级歌咏比赛活动和诗文创作朗诵比赛活动更能有效提高班级成员的文化素养;每学期举行一次的书画创作竞赛行动也能为班级文化建设搭建更坚固的平台;每年一次的“学雷锋活动月”活动是将班级文化精神内化为班级成员精神品质和自觉行为的有效手段。

(五)稳步推进学科文化建设,拓宽班级文化建设途径。学科文化是一个知识系统,是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具有文化的特征。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强学科文化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总之,要全面理解与把握班集体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搞好班集体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人文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德育文化建设等,深刻理解它们对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建设好班集体文化,就一定会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一个极具凝聚力的集体。

参考文献:

[1]梁桂.中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2007,1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构建模式;管理;作用

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培育新生一代的圣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能够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而且对学校风气、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影响。

1 校园文化的分类

(1)所谓校园文化,就从它的产生来讲是指师生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2)所谓校园文化,从它的组成来看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人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层面的文化组成;(3)所谓校园文化,从它的表现性来分,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二者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总和,形成了学校存在的特色。外显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可以起到调节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的作用。内隐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亦即学校精神,是影响人们行为模式的根本,是校园文化蕴涵的力量和涵义。

2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所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

2.1 环境育人。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娱乐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可以焕发激情、催人奋进。在学校,要想有一个好的环境,必须要搞好文化建设,创设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让大家感受文化,也创造文化。第一,修建文化艺术长廊。第二,创设校刊,使学校有一个文化载体。第三,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因此,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相当重要。当这种文化一旦成为学生的精神,必然给他们无穷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2.2 校风育人。校风是一所学校传统的风气和作风,是学校成员所处的精神环境,它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上,而且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领导的作风。校风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影响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好的校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

2.3 活动育人。活动是校园文化中运动的部分,它是教育教学的延伸,也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有效结合。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3 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值得教育者重视和参考的:

3.1 “充实”,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

3.2 “革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

3.3 “唯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重点,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和重视校园文化的前沿地位 。

4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管理者认识的局限性。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辩证的统一。但是,由于很多管理者认识的浅薄和狭隘,割裂了两者的依存关系。具体表现在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真正认识而引不起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或根本不了解其文化特点,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按部就班陈陈相因,不思改革创新,忽视建立本校特色,工作死气沉沉;或停留在美化环境、治理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钱财搞绿化、硬化、房屋更新。

4.2 忽视校园文化的整体性。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包括很多因素,不仅仅反映在表象上,主要体现在内涵之中。搞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有轻有重,不能有所偏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整体性出发,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但是,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忽视了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重显性文化,好急功近利;轻隐性文化,以为徒劳无功。究其原因,是管理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捞取政绩,或是管理者的更迭,或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短期行为,你有你的目的和做法,我也有我的目的和做法,莫衷一是。这些行为势必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失调。

5 强化校园文化管理功能的措施

5.1 研究学校文化特征,整体规划,强化落实。学校管理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在艺术的建设物质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的同时,精心的创造精神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性和导向。所以,学校管理者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本学校固有的文化特征,找出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不良习惯与作风。正确认识现有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思想要求、行为习惯,正确分析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摸清学校的人际关系,从这些方面把握学校的文化特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校园文化的各项要素,建设积极向上、有朝气、有品位、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是相对不变的,规划的实施要有序性分段落实,重点强化养成。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真和实。“真”就是实事求是来真的,“实”就是认认真真落到实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的建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实施:一是重视基础教学,使文化课和专业课充分发挥起自身功能;二是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而不能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渗透,提出校训口号以及明确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促使师生员工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品德高尚,行为文明。

5.2 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全员参与。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无处不在,它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性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学校的全体人员,要形成人人议论、人人参与、人人引以为豪的气氛,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关注、部分人满意,更不能只是领导集体取得共识就行了。

教师不但要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要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发展,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5.3 外显文化建设和内隐文化建设要并重。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外显文化建设和内隐文化建设并重,把握好整体的同时要突出本学校的特色。

5.4 与时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尤其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前进就会落后。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也必须与时进,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时代精神,确保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在设计物质文化建设和创建精神文化氛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和互动化,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既具有教育性,还具有管理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才使学校工作引向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2005,01

[2] 王积众.《校本研究指南》,2006,03

[3] 石中英.《教育哲学》,2007,06

[4] 张向葵.《小雨心理学》.2003,10

篇5

[关键词]学校文化;美育价值;价值取向;美育功能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均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明确美育的教育战略地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改进美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美育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对学校教育实施美育的认知尚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把美育单纯作为艺术教育来思考,美育教育只是由音乐和美术教师来完成。学校的美育教育过于单一化,未能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受应试教育功利化、升学率的影响,对美育价值缺乏认识。由此看来,学校加强美育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强化对美育价值取向的认识

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与社会家庭美育教育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与特点。其中之一体现在其价值理念上。现在一些学校对美育价值的理解最缺乏的是其价值取向上,这对学校美育的实施非常不利,只能使美育精神实质的贯彻落实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美育的价值取向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有审美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创新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等不同的定位。

审美价值取向是指美育具有审美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认知与能力,从而达到美感教育的目标。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美育导向中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心性的锻炼、养育、锤炼和塑造,并通过这些价值取向的引导达到心灵美境界的提升。

美育作为培养人的审美素养、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人生的美学情趣和教育的审美境界的一种手段,在强调追求美育的精神和实质过程中,要注重它的创新取向。因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人的心理情感激发、人的智力发展、创新思维的促进,尤其在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力等方面,能使人进入最佳的创造心态与情境。创新价值取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能把关育的功用限制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框架中。因此,学校的教育过程要从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人的创新情感、创新个性、创新评价、创新机制、创新文化,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加强美育综合改革,借助美育促进德智体美有机整合,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

伴随着当代社会审美的变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空前加速,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学校的教育角度来审视。美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具有如下不同梯度的变化:学校美育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重建,致力于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审美经验的结合;学校美育内容要向社会、数字化网络审美文化拓展;要培养对各种审美视觉符号、影像、社会现象的解读能力。

学校的美育教育要凸显多元审美意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审美观转化,开阔学校美育视野,从而促进学校美育迈上新的台阶。综上所述,一所学校的美育教学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能否使美育教育走上正确的轨道。无论是管理者或教育者,对美育的价值取向的认知,都将成为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关键要素。

二、从显性文化中挖掘美育内涵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育人目标之一。美育融入学校的全过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美育的特点是美育性质的外部表现,它以感性形象为载体,始终离不开生动感人的具体感性形象,所以,美育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感性形象为载体,这是由美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对美的教育不能靠讲抽象的理论。而应该以形象化的教育,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吸引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引起的美的愉悦感、和谐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并将美感上升到与自然特点高度相统一的情感,进而从中悟出其中的哲理,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心理的激动、感情的共鸣、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美育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物化来鲜明呈现理念、内涵和价值观。即从学校的显性文化中有意识地再现美育的内涵,所谓显性文化是指一种硬文化,它看得见,摸得着,也就是物质文化。学校中的显性文化能彰显美育内涵的有很多,如学校的校园雕塑(简称校雕)设计,它不单单是一种实体艺术作品,还是学校文化内涵的要素之一,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栽体。笔者曾经因教研活动和参与新课程培训到过几所学校参观,发现有的学校对校雕的设计赋予其美育的含义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谈不上具有审美价值,只是学校校园环境的一种装饰而已,没有充分展现其美育内涵的意义。相反,有的学校对校雕的设计,不仅反映该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与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关感。

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的校雕设计就经历由单一纯艺术造型转化为具有关育特色的艺术创作过程。学校先后请了四五位美术学院教授参与校雕设计,有几个设计方案都因为不符合学校文化的审美要求而被淘汰,最后选择了能突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方案。校雕以半抽象的表现主义风格表达腾飞的主题,矗立在校园的文化广场上,为学校师生插上实现梦想的翅膀。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景观,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和社会。

在创设美育氛围的显性文化建设中,学校可利用文化墙、文化长廊、背景浮雕、主题雕塑、班级文化专栏和校园绿化融入美育,努力完善有利于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品牌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唤起学生对美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位于校门口的浮雕壁画的设计,除了注重在造型上通过凹凸起伏突出空间感和立体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外,在材料选择上以黏土鎏金的形式表达古今中外科学家追求科学发展的情景,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又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在德育墙上。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漫画的形式诠释出来,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深入领会其核心思想的价值理念,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弟子规,它虽简短精悍,却蕴含着我国经典传统文化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儒家的经典文化,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人之道先于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校特地设置了弟子规的文化长廊,学生不仅从中学习了做人的准则,其人性和心灵也受到很深的陶冶和净化,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生境界得以更快提升。

三、从隐性文化中凸现美育功能

学校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属于隐性文化,也是一种软文化,它与显性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与载体。

从美育发展目标来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建立在“以美立校,和谐发展”和“以美育人,个性发展”的管理理念基础上。管理上应富有人性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化解思想,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民主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师生的审美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南安市实验中学办学17年来,相继制定职称晋升量化细则、“名师工程”和学生奖学金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构建师生激励机制。学校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建设良好的美育观念文化,就要从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目标规划、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中发挥美育的功能,积极打造以美育人的特色文化理念,促使师生在校园中具有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和谐的审美观。学校里以造型的校训墙。邀请了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字,通过文学大师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必须经历成长中的磨难和考验,才能使内在蕴含的巨大潜力获得激发。校训墙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精神实质也起到完善学生品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美育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不仅包含美术、音乐,而且还包括学校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师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方面。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明素质的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并物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行为文化与美育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和栽体,能优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提升人们各种美的品质。

笔者认为,关不仅包含环境美、语言美、心灵美,还包括行为美,形象美。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对于师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遵循行为美的原则,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具备外在美和内在美,让人感觉无论你在哪里都是美的化身,你的仪容仪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能让人感受美;你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道德文化修养处处都能展现美,从而让美成为一种特色。让美形成一种文化。为了打造浓厚的校园行为美文化,学校经常对师生开展文明修身教育,要求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严于律己,恪守职责,身正为范,善于处理、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中学生行为守则》,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对学生不断开展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校规校纪。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并利用家长座谈会沟通家长与学校的情感,对家长教育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学校均安排各年段班主任进行家访。总结学生在行为上的优缺点,使学生在多方督促中形成良好行为美的习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领悟美的内涵。

四、从课程实施中推进美育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的美育课程常常被挤占;美育课程资源配置不达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长期处于一般的状态: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压力,家长为了解决学生的升学问题,片面追求应试教育,一味强化专业化训练,致使一些学校的教育活动偏离美育目标,在美术、音乐、体育及各科教育中忽视美育的渗透,不把美的挖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世界优秀文化与我国悠久民族文化的挖掘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遵循美育的原则,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以丰富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提供给学生感悟美的机会,去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忽略了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美育的联系。如此等等,说明加快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已迫在眉睫。而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学的一个关键是,要切实落实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方针,把美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美育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课程实施上。学校要确定美育发展的规划与发展目标,积极落实美育工作的要求,注重美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密切联系,加强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关的关注,学会以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从各科的学习中发现学科间美育的关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育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人性获得提升。

其二,在具体举措上,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要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加大美育投入,增加美育教学的科研经费。完善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如设置音乐、美术多媒体教室;书法、舞蹈、合唱团、手工制作专用教室;美术兴趣小组教室等。学校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应制定课程美育目标,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注重美育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见下表)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拓宽美育教学的途径,加强美育的渗透与整合,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南安市实验中学每学期以美育为主题举办一次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观摩课,或借班同上一节课,或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节,营造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创设为学生提供欣赏美、表现美的舞台,加强各学科对美育课程渗透的探讨。与此同时,学校要在校园网、文化走廊建立美育资源共享平台,并在社区、乡村设置美育课程宣传专栏,提升人们对美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区的美育素质,扩大美育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整合学校与社会的美育资源,对其他学科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更多地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相互渗透,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检验课程实施美育的有效性。

其三,在评价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如对学生学习美术的评价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仅让学生完成一幅画就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对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只认识五线谱。唱一首歌曲,而应该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审美素养的考察上。南安市实验中学对学生学习美术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学会用线造型画一幅素描,或用色彩工具简单地画一幅色彩画,懂得欣赏中外一些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风格,学会对生活中的艺术现象进行评价。

谈到对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艺术素质质量测评制度,不断研究艺术学科的考试考核方法和途径。规范艺术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三年、一年或每学期对艺术学科教学质量测评一次,并把学生每次测评成绩与中考和高考升学录取链接,加强艺术学科的督导与考核,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艺术学科的重视。学校要把美育课程活动的管理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精细化管理。同时,学生在课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建记录制度,例如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参观学校、本地美术作品展览,欣赏高雅的艺术表演,学习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课堂学习美术、音乐和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表现,都要作为美育课程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

其四,教师是美育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学校各个学科的教材都充满着美,散发着美的气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多用美的姿态、语言、节奏和板书熏陶、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平时要多阅读有关美育的书籍、文章,多参与培训、教研,提高自身美育修养。

篇6

关键词: 班级文化 功能定位 功能实现

班级文化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它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塑造优良班风班貌,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定位

1.道德发展功能。

班级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柔性的道德教化,启发学生内心的一种理性约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通过从班级文化中学习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促使自己的行为结果符合社会期望。学生还可以学到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进程中,靠榜样自身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大家接受认同的道德规范。这些榜样示范作用,能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另外,班级文化的隐性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此外,显性的教室环境文化、隐性的观念与舆论,刚性的各种制度、柔性的理性约束等多样性的班级文化手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总之,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以其目的的隐蔽性、榜样的示范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实施影响,实现对全体成员的同化,促进全体成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2.教育管理功能。

首先,表现在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班级物质环境的美化与布置、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班级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内容的建设,既涉及智育的培养与发展,又涉及美育的培养与发展,还涉及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所包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有着无形的教育力。

其次,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管理功能。具体来讲,有评价指导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三方面。评价指导功能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目标导向性和文化导向性。规范约束功能表现在:一是通过班级文化中一系列”法”的体系约束学生;二是通过良好互动,让学生理解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自律。激励凝聚功能表现在:一是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整合,尤其是对班级主流精神的整合;二是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观导向、舆论氛围、示范榜样,会激发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突出“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多用隐性教育,通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又要开展专门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教育的设计、实施、反馈建设班级文化。

2.合目的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利用主客观条件,以实现我们所预期的文化,方向性原则是指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两者的结合,指要处理好班级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实现教育目的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3.指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指导性原则指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指导、辅导,使班级文化的教育、凝聚、制约、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指导的整体格局。自主性原则指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督促。两者的结合,是指班级文化建设,教师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干涉太多,应提高自身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三、班级文化功能实现的途径

1.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树立班级核心价值观。

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应在班级创立之初,广泛征求每个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并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因素来确定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一旦确定,切忌朝令夕改和空洞肤浅。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是被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并愿意遵循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班风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因此,班级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

2.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要在原则把握、价值判定、方向抉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保证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党员干部是班级的优秀分子,是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只有学生干部主动关爱同学、服务同学,关键时刻身先士卒,其他同学才会心悦诚服地配合班级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建设班级文化。

3.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

(1)创建特色班级物质文化,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班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静态的班级文化要素。课室的整齐与洁净、板报墙面的提醒与激励、窗台角落的生机与勃发、班级网络媒体的开放与互动等班级物质文化凸显班级理念,暗示、引领、督促学生融入氛围,奋发向上。因此,班级物质环境布置要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让学生走进教室都有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侧面都能说话,都在微笑,都在育人。

(2)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文化,形成优良的班风班貌。

完善班级管理机构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干部、学生党员为骨干的班级管理机构。至于班级管理制度,可以采用五大机制,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是竞赛机制,鼓励同学之间你追我赶。二是代谢机制,班干部不断地循环,常换常新。三是协调机制,组建“协调小组”,以协调班委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督导机制,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法”。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五是引导机制,注意提高学生对班级自我管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3)传播良好班级精神文化,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形态,是在班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隐性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促进作用及班级特色活动的推动作用来传播。一般说来,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主题班会课的严肃性与辅导员的责任心;强化主题班会课的科学性与主题内容的系列性;强化主题班会课的有效性与组织实施的艺术性。班级特色活动必须注重主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多样性原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要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活动建设,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党支部建在班上及其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项目号:2012BKZZB12;

篇7

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与管理者,要明确的是如何顺应发展学校文化,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在学校文化视域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通过有效的途径全方位地对五年制师范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年来在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五年制师范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建设方面的因素。前者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改变的,但学校建设自身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五年制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容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质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然而针对五年制师范生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职业道德教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二是方法理想化。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理想化一直是五年制师范生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们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三是方法简单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不辞辛苦,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令学生难以接受。他们不懂得对五年制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是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不懂得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四是工作单兵独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单兵独进由来已久,且较为普遍。学校往往仅重视思想政治课、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忽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五是评价机制形式化。总理曾指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正是强调良好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长期性。这是职业道德教育区别于一般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一特点要求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

三、提高五年制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在教师教育方面,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做到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功能感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教育学生。各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为这里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紧密联系具体情境的。另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用教师人格激励学生。在学生培养方面,从生活细节开始,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五年制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多少豪言壮语的惊人之举,更多的是在细节中落实。学校先从“知”上做工作,首先是“知规则”,讲解为什么要靠右行,并在楼梯口做了右行标志;然后在“情和意”上做工作,进行倡议和发动,让学生自觉主动靠右行;最后在“行和训”上做工作,训练落实到位。在班级建设方面,开展班风建设综合评比活动,促进班集体“争优创先”。由学生会为龙头,制定学校班风评比办法、标准,确定评比项目——升旗仪式队列、课间操、行为规范、卫生责任区、花草责任区、学生出勤、纪律遵守和不定期抽查,发动保卫人员、护校队干部参与评比工作,每周定期进行评比、登记,统一量化,以年段为单位,成绩优秀的班级授予流动红旗,成绩不理想的班级则限期整改。把班级的常规工作进行细化,统一衡量,有效促进班集体“争优创先”工作的长期开展,使校园环境、教学秩序、校风建设不断优化。在校园建设方面,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为此,可以从学校文化的显性和隐性方面对学校的每一个环境都进行精心设计,让这些环境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管理水平。五年制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探索,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年制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讲方法,求实效,我们的五年制师范生必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者:胡超杰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博客空间;教育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60-04

博客空间不是简单的网络日志,也不是一个仅为个人发表看法的网络平台,而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典型性的在线教育媒介。在博客空间示例下建构教育文化,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建构具有先进性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具有典型性的教育实践范式,并将优质教育资源呈现于博客空间这样的公用网络平台之上,将优质的教育文化转化为社会学习共同体的开放性、公益性资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做出有益尝试;二是建构具有教育文化特质的博客空间,在博客空间中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和教育活动,尤其是开发教育文化微课程,依托博客空间的即时互动等特性,充分发挥博客空间的在线学习、评价与管理功能,在博客空间平台上建构开放性学习范式,尝试慕课学习形态,让学校教育文化示例于博客空间,进而在博客空间的互动反馈中优化教育文化。据此而确立的博客空间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质研究,既具有现实的行为价值,又具有前瞻性的深远意义;既具有个体学校的实践价值,又具有教育文化的普适价值。简言其研究目的:一是建一所具有教育文化特质的实验学校,二是建一个教育博客网站,并将二者整合为具有普适价值和推广意义的在线教育范式。

一、“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博客文化

博客是网络媒介,在微信、推特等社区网络流行的大数据时代,博客似乎已经落伍,但将一个学校网站上的博客媒介做出“博客空间”这样的在线教育网络平台,需要对博客空间做出文化定位,而这样的文化定位是让博客空间独具教育文化特质的前提,所以博客空间不是一般意义的博客,而是“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博客空间。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空间”,是充分依据“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理念,突显“以文化人”的教育文化功能,挖掘区域教育文化潜质,建立基于教育文化先进特性的实验学校和具有典型范式的多元虚拟教育共同体,充分展示教育的实践、理念、资源、评价、科研、课程、精神、智慧的在线教育社区。因此,博客空间的建设是基于“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文化特性,并结合卓越学校理念的开发和推普,构建具有典型性的虚拟教育空间,研究教育文化的价值引领,着重在德性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文化、网络社区文化等方面进行典型性实践研究,在教育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文化载体、文化自觉以及文化引领等方面形成实践性个案示例,以此影响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将优质教育资源回馈于社会。

二、智慧的、精神的、课程的、科研的、评价的空间

教育文化不是单一的学校文化,也不是一元性的校园文化,而是包含教育文化现象、文化形态、文化载体、文化自觉和文化引领的文化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博客空间示例下的教育文化特质研究,正是基于此建构了智慧的、精神的、课程的、科研的、评价的在线教育范式。

从文化现象层面建设虚拟教育文化共同体。其目的是:研究典型性的教育文化个案,并在大数据时代建构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教育博客空间;研究具有普及性、示范性的教育博客空间建设,推广并普及“博客空间”在线教育。虚拟教育文化共同体是实体教育文化共同体的理想化和网络化,如东县实验中学利用网络将上海育鹰学校、浙江丽水实验学校等三所学校建构为“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将特色学校和区域教育文化有机融合,依托博客空间的信息互通与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将教育文化做到最优化。江浙沪“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的目标指向为:一是卓越学校建设,主要以如东县实验中学的教育文化呈现为主体,兼顾联盟学校、联谊学校,博采众长,优化教育文化资源。二是卓越学校联盟建设,主要依托“博客空间”建设,统筹友好学校和联谊学校,形成具有典型化的教育文化特质个案。卓越学校众采江、浙、沪、新、青、甘、陕、湘、川教育文化精华,在2014年11月又与美国威廉斯堡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力求教育文化的中西合璧,以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差异与教育文化特质共融,以教育文化的差异性外显丰富为兼容并蓄的教育文化特质。三是学校教育文化与家庭教育文化、社区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文化共融,回馈社会,呈现出智慧的教育文化现象。

从文化形式层面构建教育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构建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铸造有精神有灵魂有文化的“全面”的人,精神引领是教育文化特质的核心,在塑造完整的、自然的、社会的、公民的教育中,教师是具有精气神的教师,学生是思想活跃的学生,家长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家长,这是理想的德性文化。博客空间的构建主要是在先进文化的精神引领之下,营造人文教化氛围,借助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全体践行的范式要求,让博客空间成为教育的精神空间。博客空间不仅营造着师德师范的引领氛围,同时也倡导着学生以及家庭的德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以先进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先进文化濡染学生品性,以先进文化辅助学习型家庭建设,惠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家庭教育的科学有效,惠及社会教育整体提升,呈现出精神的教育文化形式。

从文化载体层面建立在线学习课程体系。学校将微教学、微学习和微评价等微型课程引入到博客空间,在开发创新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借鉴慕课等在线学习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校本化的博客空间课程文化,将课程、课堂科学地构建在博客空间平台上,将学校教育课程和学校特色课堂科学构建于一体,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理交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统一于一体,从辅助课堂教学和互补学校教育两大方面建立在线学习课程。辅助课堂教学,即依托博客空间拓宽课堂教学的外延,延伸课堂教学的触角,实现课堂教学的效度,提高教育质量。互补学校教育,即依托博客空间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将隐性教育课程在博客空间显性化,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沟通,科学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优化教育的整体功效,使其呈现为多元化课程的文化载体。

从文化自觉层面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博客空间以教师专业自觉和教师教育研修为路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科学地将搭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载体运用到教师专业自觉、生命成长以及教师研修管理之中,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的他律模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理想――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博客空间示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科研的文化自觉。

从文化引领层面形成互动共生的在线评价。博客空间具有信息互动反馈的即时特征,具有在线评价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共生性,在解决了评价机制的不可控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家庭与学校教育等评价形式,以即时互动改变评价环境,以公平公开营造评价氛围,以在线评价和考试评价互补来加强评价管理,以量化和质化科学统筹,呈现出先进文化引领的教育教学评价形态。

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文化的首要特质

教育文化的特质首要为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文化历史积淀和创新发展的产物。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育文化发展,这是教育文化的根本特性。教育是上层建筑,从本质上看是精神层面的,学校的教育文化首先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只有办学理念超前,才能引领学校教育实践的先进性。如东县实验中学创办于世纪之初,“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中学生”的办学理念,是人本教育和德性教育的范例,学校发展的物质性是可以量化的,但质态的发展则是先进文化的最好诠释。

教育思想的关键又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如东县实验中学将“学会超越,追求卓越”确定为教育理想,这是学校的价值追求,也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具有追求卓越的学习理想,教师具有追求卓越的教学理想,学校具有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根本,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走向和未来的发展。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所以,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的学风、教风、校风才具有文化的先进性。

四、行动与课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长形态

博客行动,改变着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文化的认知观念,改变了教师、学校对教育文化的践行方式。博客空间是实体学校教育的数字化模拟环境,也是教育的精神家园。规章制度是外显的教育文化,而校风、教风、学风则是内隐的教育文化,博客行动构建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氛围。借助博客空间这样的表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超群的办学特色、独有的人文精神打造卓越学校,则是博客行动的关键。学校联合江浙沪等学校建构的“东方丽鹰”共同体,践行了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博客行动。如果说这还只是教育文化的环境性现象,那么校本的活动则是教育文化的活动性现象了。学校在养成教育活动中,以“四个学会”“每日十问”“十六个从头做起”为抓手,将礼仪文化精致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举手投足间;在素质教育活动中,以“三校”(少年军校、青年团校、父母学校)、“五节”(科技节、读书节、歌咏节、体育节、艺术节)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形式,将活动文化有机地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在校本教育活动中,以“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态)、“感恩教育”“性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育,将德育和德性有机融合,科学提升了学校德性文化。虽然这是一种活动呈现,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有了校本的教育活动,才具有教育文化的行动特性,而教育文化的行动特性,则是教育文化的现象成长。

博客课程,是记述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考,深入教育实践,提升文化品位的动态过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长样式。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传承性,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固化为课程时,则具有了文化特性。学校以教育博客为特色,固化为共写随笔的教师文化;以南黄海课程、乒乓课程、名著导读课程、社团课程等固化为了地域特征和生本趣味的课程文化;以图书连廊、文化展板、报栏专栏固化为了书香学校和班级的环境文化;以“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的课堂模式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固化为了“协进”课堂文化。博客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形成了学校多样化的文化样式,博客课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而教育文化正是传承与创新的产物。

五、传承、变革与创新是教育文化形成的基本路径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指出:“只有使一切事物具有生气和一切事物得以在其中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息,才是真正的学校应有的本质。”可见,教育文化的特质在于“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文化自觉,也是文化引领。在文化自觉与引领下形成的文化精神,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变革,更需要创新。

传承文化精神,积淀文化内蕴。如东县实验中学虽创建于21世纪初,但因其是从江苏如东高级中学分离而来,人本教育的价值体系,精致教育的管理文化,和谐教育的教师文化,高效课堂的教学文化,多样化的课程文化,也在传承中发展而来。学校在十六年的传承和整合、变革和创新中,拥有了如东县实验中学特有的“协进”教育文化精髓。“协进”教育文化成为了学校的价值体系,也是教育文化的精神所在。

变革文化范式,拓宽文化视域。教育文化具有传承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变革文化范式,才能拓宽文化视域,才能滋生出新文化。学校随着县城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县域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原有的精品教育文化定位已经不适应时展了,所以,学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变革文化范式。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班级,所以学校的第一抓手是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班级文化标识和文化氛围作为考量班级管理的绩效标准。班级文化标识主要指班级文化布置,在校本的统一前提下充分彰显班级个性,让班级文化既具有校本书香班级氛围,又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班级文化氛围主要指课堂的教学生态建设,以学为主、小组协进、教师引领是考量教学文化氛围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作为学习生态的考量依据,以此构建“协进课堂”文化范式。学校的第二抓手是备课组文化建设,将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文化单元来建设,以荣辱与共、精益求精、协作共进为价值引领,以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布置等为“同”,以二次备课、基于学情、个性教学为“异”,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进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大同”范式。正是因为“协进”文化的价值引领,造就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超越的文化特质。

创新文化行为,皈依文化本质。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有两个来源:一是学校历史的积淀,二是学校所处地域的丰厚文化资源。这只能说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势来自于这两方面,但教育的相通共融性决定教育文化可以在实践中创新文化。“江浙沪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是沟通江苏、浙江、上海教育文化的共同体,集三地教育文化优势,不同地域的教育实践创造了更适合学情的文化,这是交流中创新了教育文化。学校作为全国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将新教育的“数码校园”“师生共写随笔”“书香校园建设”等行动整合为“博客空间”在线教育,将特色文化整合为教育文化,这是整合中创新出教育文化。学校高质量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又以“博客空间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质研究”为课题申报并成长为江苏省“十二五”精品培育课题,这样的“博客”文化本身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出教育文化。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教育文化的生命特质。

传承文化精神,变革文化范式,创新文化行动,教育文化才能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皈依教育文化特质――人的精神和生命教育。

Education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Blog Space

HAN Ming & LI Xu-dong

(Rudo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Rudong 226400, China)

篇9

教育的根本何在?在我看来,教育的根本其实在于涵养,或者说熏染。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人为环境,设置得好有好的影响,设置得不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说教育的根本在涵养,包含着价值预设在其中。当然,熏染应当是美好的熏染,这才能称得上涵养。教育这样一种美好的特定环境,使置身其中的人耳濡目染,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荀子说:“以善先人者之谓教。”《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教育人,先要有“善”,这“善”可能是师长的善言、善行、善举,也可能是来自书中的圣贤之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背后体现的教育理念正是本文所说的涵养。社会学家先生曾回忆他在伦敦求学的经历,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并未讲过什么正式的课程,而是采用小组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心得,自己只是适当地点评或者插话。在那种氛围中,费先生受到一种无形的影响。

据说当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见面就是谈学问。有时候,学生请教问题时警报响起来了,大家跑到防空洞里后还在接着谈学问。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解读“钱学森之问”时提及:“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的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朱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我想,这种文化和氛围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学精神,置身其中的人受到的正是一种“不言之教”。

教育工作中经常提及的陶冶法,也符合教育的涵养本性。烧制陶器,冶炼金属,都要放入火中锻炼。以陶冶隐喻教育,正符合教育的本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之根本在“育”不在“教”,在“行”不在“言”,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涵养是一个人具有宽阔的胸怀,具有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涵养教育主要包含如下4个方面:一是情绪调控方法的教育;二是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教育;三是滋润养育、培养能力的教育;四是积蓄、保持修养的品质教育。

涵养教育使人活泼而不放荡,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张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每个人都是塑造自我的心理工程师。涵养教育不是束缚,而是解放。机会往往只有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普通人而言,机会就像小偷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懂得如何避开困难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困难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拿不定主意时,选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水推舟,也许就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靠的不是能力、机遇,而是观念及信仰。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想改变命运,先要确立信念。教育亦然。一个受过涵养教育而具有相应能力的人,首先在举止言谈方面比平常的人多了一份稳重和成熟;在做事的时候,会深思熟虑,总像有一份时间表那样,有条不紊;不会莽撞茫然,总是那么有自信,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在考虑自己的同时更会考虑其他人及社会。总之,他会既有外在的修养,又有内在的气质。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魅力往往体现在涵养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涵养教育就是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细处着力,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环境,以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其一是静。

“静生慧智,定纳百川。”少说话,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因为嗦嗦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在课堂上特别容易影响到其他学生。古语云:“三思而后行。”而我认为,作为学生,首先必须考虑到自己处于集体所在的课堂,应“三思而后言”。要知道,即使是在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上,累赘多言也往往令人讨厌。想说话了,就先对自己说,然后再在别人愿意听的情况下去交谈 。

其二是缓。

古语云:“谦谦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认为,有时候应该是“讷于言而缓于行”。“缓于行”是为了避免方向性、方法性及原则性的错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因为急,往往考虑不周,匆忙应付,难免会有纰漏,甚至会发生大的错误。而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通过比照,得到经验,记取教训,以找到更高效的办法,寻得成功的捷径。学生读书正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其三是忍。

面对同学之间的纷争,不要气愤。“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气愤伤身体,气愤也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宰相肚内好撑船,公侯头上能骑马”,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以及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有些事情不妨观静观其变,顺其自然。

其四是让。

涉及到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不能退让,自己要立场坚定。遇事尽量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意见对,就不应固执己见,按正确的意见办,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五是淡。

对名利,对金钱,都应看淡些。很多东西并非是必需的,而且,得失也是辩证的,某些方面损失了,在别的方面常常会有所获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人往往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容易求得心灵的平静,越是能体会到平凡的幸福。

其六是平。

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一个人的思想仅可以存在于他有权利作决定的范围内。平凡的人,尽管活得不够精彩,但可以在份内工作中做出成绩。而当有机会得到供自己展露思想的空间时,就可以显示其不平凡了。

上面六点,可说是笔者总结的一些人生智慧。那么,作为一校之长,又当如何培养学生有涵养,继而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呢?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及模式,简称为“一体系四模式”。

“一体系”就是课程教育体系,即通过书法、绘画、国学、学科(包括语文、历史、品德、体育及数学、英语等学科渗透)的教育提升学生素养,“四模式”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模式、国学教育模式、课堂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来推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有以下4种模式。

第一,文化教育模式。

漫步于学校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名言夹画和故事夹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百善孝为先”等经典名句,呈现在墙壁上、柱子上,格外引人注目。徜徉其中,仿佛欢饮了一盏盏好茶。拾步楼梯,《曾子杀猪》、《弃官寻母》、《孟母三迁》等一个个经典小故事俯仰即是,看后仿佛饱尝了一道道佳肴。途经教室走廊,《三字经》、《弟子规》、《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映入眼帘,读来又仿佛畅饮了一杯杯美酒。

名言夹画和故事夹画均固定在简约大气的木框内,按内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底图。它们或意境悠远,或文雅古朴,或厚重隽永,每一幅都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启迪。

壁画按照楼层分设主题。一楼以“德育”为题,选取了经典典籍中关于道德的相关名言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德育小故事及《弟子规》内容;二楼以“勤学”为题,选取了“惜时”、“勤勉”等名言和名人学习小故事,其中浮雕生动传神,刻画了小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等故事;三楼以“礼仪”为题,“让枣推梨”浮雕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小儿推让食物,谦恭礼让的典故;四楼以“师德”为题,强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人师风范,有浮雕“尊师重教”、教育家孔子头像及其相关名言;五楼以“孝道”为题,以语言和画面为经纬编织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人伦观念;六楼以“忠诚”为题,饰有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耳熟能详的爱国名言,还有“精忠报国”小浮雕,塑造了岳飞正气凛然,报效祖国的形象。

整个校园显性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画面图文并茂,雕塑形神兼备,富有视觉美感,形成了校园独特的走廊文化、楼道文化和廊柱文化等多种体系。学校充分利用条理清楚、主题鲜明的“国学长廊”这部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科书”,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国学教育模式。

让国学融入课堂是我校的教育特色。我校精选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的经典篇目和广为流传的经典唐诗宋词,后期还结合宝安区教科培中心编制印发的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一、二、三册,对各年级学习内容进行统一设置。

各班每周一堂经典诵读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在课堂上渗透国学,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诗文,熟记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在背中求思,思中求进。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组织经典诵读:一、二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三、四年级学生背诵《弟子规》、经典古诗;五、六年级学生背诵《论语》。

坚持开展每周一首诗的诵读,坚持“一日三餐”(早读、课前读、中午前读经典诗文)诵读。清晨,在校园中,伴着微微晨曦,总是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语文课前,各班不时地传来阵阵诵读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诵读古文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

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课,每月一节经典诗文研讨课,形成我校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即:激趣引入――读顺原文(借助拼音)――知晓大意(据注释)――感悟道理(结合生活)――导述言行(结合自己谈认识)――拓展延伸(名人警句,诗文……)。低年级段多用直观性的教学形式来引导理解,中年级段的按照示范、仿照谈理解或感受,高年级段尽量与语文课本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深浅度。面向全体,尽量让多数同学参与进来,积极投入学习。同时,语文科考试中加入国学教育的内容:一、二年级在口语考试中考查必背经典句;三、四年级加了默写经典句;五、六年级加创设情境题,对应填写所背经典句。此举既促进了教师对国学教育的重视,也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

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融合的纽带与桥梁就是行为文化。松和小学在尽力构建高雅显性校园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全体师生把文化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注重精神塑造,培养优雅文明、从容高贵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我们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精神,依据《小学必背古诗词七十首》、《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和《常礼举要》等篇章,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经典诗文伴我成长》(上、中、下),全体师生人手一册。本套校本教材集学习资料与拓展练习为一体。书中设有“家长与老师的话”栏目,请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以达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每课后面编有“我还会背”版块,便于学生在学习了此文后,把自己喜欢的相关诗文积累在书上,让学习得以延伸。书后还有诗配乐的歌曲,让学生在乐曲的哼唱中积累经典。对于书中所选诗文,要求学生了解大意,读熟会背,并努力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每个教室门前,每周都会更新一首经典诗文,让学生每周至少背熟一首经典诗文。每个月都有以年级为单位的有主题的经典诗文诵读展演,每个学期都有全校性的经典诗文大型节目展演。通过朗诵和展演,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经典诗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文化。另外,围绕“我诵读我快乐我成功”这一主题,精心打造教室文化。建立班级经典诵读争星榜,每月得星最多的命名为“班级小名士”;设立“快乐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收藏、记录快乐的笔记本,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交流;运用“今天我最亮”展示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风采的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在校课余时间书声朗朗,整个校园溢满书香;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天播放古典诗词欣赏和古典音乐节目,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同时,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有意进行渗透。如美术科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画,画中的诗;音乐科则利用“诗歌就是合乐歌唱的音乐”这一特点,给诗歌配上恰如其分的曲调,让学生合乐歌唱……教师们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在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吟诵经典;在一则则隽永精妙的故事中,明理燃情;在润物无声的滋养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每学期,学校高、中、低年级段在学校大操场进行国学展演。每个年级段都有一个主题,如低年级段的“孝敬篇”,中年级段的“礼仪篇”,高年级段的“诚信篇”,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国学展演。通过经典诵读及国学展演活动,学生找到了民族的根,获得了民族的源动力。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学生的身边,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流露于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第三,课堂教育模式。

课前齐诵《坐姿歌》,书写齐读《握笔歌》。摆放整齐的课桌,陈列有序的书本,端庄的坐姿,优雅的握笔,迅捷一致的起坐,和蔼亲切的师生问好,落落大方的应答,琅琅的课前经典诗文诵读……一道独特的课堂风景线呈现在松和校园。

多年来,我校潜心探索课堂教育模式的构建,提出用优秀课堂常规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养的创新构想。从课前课后的礼仪习惯、坐姿习惯、写字习惯以及课堂上的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团结合作等入手,规范学生、培训学生,形成一整套规范良好的课堂流程。教师们不断完善课堂常规,追求课堂亮彩,使优秀课堂常规成为学生行为规范而不刻板、参与踊跃而不松散的有效课堂常规模式,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俨然在人生的小天地中成长。

书法课教师带领学生沉浸于书法的世界。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体察提按、转折等用笔的美,刚柔、粗细等线条的美,浓淡、枯润等墨色的美,俯仰、向背等结构的美,以及疏密、穿插等章法的美。另外,还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各家书体的美,如先秦书法的稚朴古雅,魏晋书法的奇逸开张,唐楷书法的法度森严,明清书法的个性张扬,直到现代书法的异彩纷呈。从甲骨文的瘦削到金文的凝重,从大篆的随意到小篆的规正,从隶书的柔美到楷书的严谨,从行书的灵动到草书的狂放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因此,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学习、观赏和评点,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书法实践中产生审美体验,受到审美教育。

书法艺术可以感化人、陶冶人,使人的情感、意志、体魄等得到深化甚至改变。练习书法,能使人薄弱的情感更加丰富,软弱的意志更加坚强,消瘦的身体变为雄健,毛躁变为稳重,粗心变为细致。练习书法也就是练心、练身、练性灵。

音乐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洗涤一个人的灵魂,完善一个人的性格,激发一个人的意志。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而且还会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改变。任何艺术的语言,相较于音乐的旋律,都失去了应有的光彩。音乐是最迅速敏捷、最深入持久地打动人心的艺术。音乐对人的身心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轻快的音乐使人舒适、安宁,雄健有节奏感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它的不同节奏、旋律、音调、音色等,可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国美术教育界都在努力克服早期美术教育的种种缺点,发挥其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发展、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以便能更完美地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教育的开展应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山美、水美、自然美”与环境教育。

在美术风景课(包括:风景画欣赏、色彩风景写生或国画山水等)上,我们在教会学生欣赏作品、教会学生风景画画法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引导学生好好欣赏一番画中乃至自然里的美景,在感受“山美、水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到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已经超越了环境自身所具有的承受能力,认识到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沙漠化加剧、热带雨林衰落、野生物种减少等环境问题,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寓美术教育于环境教育之中,引发学生对自然的丰富情感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二是“名家、名作、名人效应”与理想教育。

在欣赏名家名作的过程中,多向学生讲述名家的志向、生平事迹和学习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名家的人生经历,了解名家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利用名人效应,使学生对名人产生崇敬、向往的心理。美术作品中,不乏历史上的伟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题材,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间,以能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名人为偶像,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是“赏美、懂美、崇尚美”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美术欣赏方法,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在各种美术活动中感受美。从而,引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向往之情和对真、善、美的最高价值的不断追求愿望,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修养得以提高,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正是由于课堂上的熏陶,我们的毕业生进入中学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有素的作风、良好的素养令初中学校十分满意。家长们也说:“孩子在学校能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我们非常感谢和放心。”

第四,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在开展各种涵养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会让教学处与德育处联合起来,将传统国学弘扬的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和规范礼仪的示范,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尊师友、习礼仪”等名句,既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更要求他们把名句内化为行为,用行动诠释行为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于是,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尊师爱友之风盛行。

学校大力开展涵养教育以来,师生风貌和学校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行为习惯符合礼仪,真正展示了我校涵养教育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有孝心讲文明。学生比以前懂事多了,知礼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教师也更加尊重了。学生懂得了回家以后给家长端上一杯水,说上一句知心话。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时,学生会在他们的礼仪和感恩行动中显示出他们高度的涵养。

诚实守信。学生懂得了知错就改才是个好孩子。放学时,学生能够按时回家,晚归如实汇报,有事及时与家长打招呼。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按时完成作业的人多了,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完成作业的人少了。课堂上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以前教师一不在就胡闹的现象没有了。做诚实人,使学生责任感大大增强。

勤俭节约。大部分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以前普遍吃饭比较挑剔,花钱也大手大脚。自从诵读学习《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经典名言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现在,即使掉在饭桌上的一粒米学生也会捡起来吃掉,花起钱来更是精打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