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1:09: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科;需求;问题;对策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惠机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机化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辽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重要省份,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于江苏、黑龙江、山东、河北等省,有待全省农机科技战线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迎难而上。
“十二五”时期,辽宁农机化事业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机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为辽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从农机科技创新角度看,辽宁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与山东、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明显不足,体现在农机工业整体实力较弱、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机龙头企业偏少、农机高科技产品很少、农机产业化程度较低等方面。结合多年农机科研工作,总结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人才短缺。科研创新队伍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关键技术造诣较高的拔尖人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科研队伍老化断层问题严重,青年科研骨干比例偏小,后备科技骨干人才缺乏。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前瞻性不够,设计思路拘泥于机械设计层面,对液压、空压、自动控制等技术缺乏探究和运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结合不紧、运用不够,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农机农艺各自为政,影响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适用性,降低成果应用的效能。四是成果转化率不高。项目研究缺乏连续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时有脱节,科技成果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重研究、轻转化”观念依然存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有待形成,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五是科研投入不足。经费不足成为科研单位的共性问题,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省级科研经费明显缩减,国家级项目争取困难加大。六是技术推广重视不够。偏重于农机科研,技术推广重视不够,缺少稳定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和成果展示基地。七是学科建设滞后。按项目定人员,没有按学科建设开展工作,主导学科不突出,研究目标缺乏专一性。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现有的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新机制。
2辽宁农机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2.1不利因素
1)从国情省情看:国内外总体经济形势不乐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周边环境影响长远。尤其是辽宁省目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直接限制农业领域和科技领域的投入,不利于科研事业发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2)从农业形势看:辽宁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农业发展环境条件和内部动能发生深刻变化,水资源严重匮乏,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短缺等严峻形势对农业科技提出新要求。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已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命题。3)从科研形势看::一些重要农业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国际国内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益加剧,但辽宁省科研投入收紧,课题申报途径上移,国家级课题申报竞争激烈,课题资金申请难度加大,对农机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4)从市场形势看:国家及省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机市场拉动作用明显,农机化发展面临黄金期,但农机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装备需求空间缩小,农机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大宗粮食作物———玉米价格近年来连续走低,直接降低农民的购机热度,农机滞销现象已然显现。
2.2有利因素
1)从全国形势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机购置补贴、保护性耕作和深松作业项目补贴等扶持政策的连年实施,成为拉动农机市场发展的引擎,农机科研事业发展正当时。2)从辽宁形势看: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辽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作为辽宁社会经济的稳定器,依然会受到重视。同时,农机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组成部分,其落后状况急需重视改善,发展空间广阔。3)从农业视角看:农业供给侧改革给农机科研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目标任务中,尤其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方面,农机科技和农机化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4)从行业角度看:农机科研工作是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与农机系统建立的密切关系为未来农机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农机管理系统还是农机技术推广、农机质量监管等体系,无论是项目申报还是科技推广、科企对接、建设基地等,行业体系资源十分宝贵,是农机科研工作赖以依靠的力量。5)从现实发展看:农机农艺融合让农机科技的合作空间更广,农机农艺相互适应、互为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互为合作,将大大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拓宽科技创新空间,用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前。
3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对策
充分抓住农机化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难得契机,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主动探求农机农艺的融合点和农机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的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夯实学科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服务,注重成果转化,助推全省农机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3.1抓好学科建设,突出优势特色
深刻理解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打造国内领先学科、做强重点学科、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学科和区域(或行业)特色学科”的新要求,着力在重点学科和行业特色学科上下功夫。一是巩固旱作机械化和水田机械化领域技术优势。重点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施肥、秸秆田间处理等领域开展农机农艺融合下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推广,把重点学科的传统优势发挥出来。二是突出行业特色优势。农机化具有行业特殊性,其优势发挥可以拓展到农业全领域。无论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还是其他农业产业,离开农机化就无法实现节本增效。三是突破学科界限。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线,以课题主持人为主体,根据项目需要,结合学科交叉,组建跨区域跨院所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打破以研究室为单元的固有研发格局,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效果。
3.2引进培育人才,打造创新团队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而缺少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恰恰是制约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所的理念,解决长期存在的人才短缺和年龄断层难题,才能维系辽宁农机科技事业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引进人才。把住进人关,引进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全省农机科技创新活力。二是培育人才。设立青年基金,鼓励青年脱颖而出,为中青年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尽快担当创造条件。关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使其跟上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三是打造创新团队。按照学科建设需要,结合本人专业水平,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科团队。切实增强团队意识,激发创业创新激情,为农业科研事业培养中坚力量,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台。
3.3把握需求导向,拓展创新空间
解决为何研究和为谁研究问题,把握研发方向:一是围绕项目需要搞研发。注重项目研发物化效果,对研发样机尽力改进完善,使其成为可以转化生产的成熟产品,推进项目产业化,实现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二是根据市场需求搞研发。深入农业一线,了解农民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算2017年第3期刘琳: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3好投入产出账,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三是结合产业发展搞研发。抓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机遇,在红薯、杂粮、花生、大豆、食用菌、中药材等小作物上做好机械化大文章,在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方面发挥机械化的作用。四是契合行业发展需要搞研发。找准农机化各环节的薄弱点、农机农艺的结合点、产学研推的合作点和服务农机农业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农机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刘琳 单位: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3):179-181.
[2]梁海辉,罗超.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31-32.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学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42 ― 02
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取得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相较于以往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高校教师逐渐认识到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从资金保证方面和管理配套方面都加大了对本科生科研的支持力度,并缔造了诸如“挑战杯”等赛事作为“指挥棒”;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本科生逐渐认识到本科期间的科研训练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表达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的意愿,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实践。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快速发展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无法回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长期从事本科生科研实践的指导老师,本文将重点阐述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暴露出的一些管理问题和学术伦理问题。
一、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管理问题
我国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直到“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才开始实施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而浙江省也相应出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以下简称“新苗”)〔1〕,各个学校也推出相关院系的项目计划。与之对应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吸引了大量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2〕。学生项目立项、结题、发表文章及挑战杯获奖在奖学金评选、研究生保送名额上都有相应加分。这些措施无疑在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一)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多、散、小
除“国创”与“新苗”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外,各个学校还推出了校级项目,甚至学校的二级学院还推出了院级项目〔3〕。这些校、院级项目经费多为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在科研实践中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但却会耗费了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大量精力。而部分学生为了多拿项目,往往存在多头申报等问题,由于精力有限导致部分项目只立项而不结题。科研指导教师由于无法有效统计本科生具体拿到的项目数,从而无法精确计算经费使用方案。
(二)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存在项目权责不明
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一般都是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孵育而来,一个以本科生前期实验得来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申报而得到的学生项目,必然是前期花费了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其费用往往超过学生项目的经费。理论上,学生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应该由指导教师来决定,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科研项目的支出从流程上不需经过指导教师签字即可完成,导致部分学生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处于事实上无人监管的状态,客观上也不利于发挥导师指导学生申报项目的积极性。
(三)科技创新项目支出及结题条件苛刻
目前浙江省“新苗”资助金额为1万元,相比于“国创”,其项目数较多,相比于校、院级项目,其金额较大。但相对而言,其支出及结题条件过于苛刻。相关规定5千元可自由支出各类实验开销,剩下的5千元必须在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应等级的期刊论文后方可支出,这同样是结题的必要条件。但这实际上给指导教师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要满足该项目的支出及结题条件,无疑将牺牲一部分数据,因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结果往往只是许多优秀的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团队实验结果的一部分;如果放弃剩下的5千元,将面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结题,导致所带的本科生团队积极性下降,人员流失。另外,学生项目支出报销流程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以本文作者所在的医学院为例,必须学院主管领导签字,方能报销,而学院主管领导往往身兼医院职位,工作十分繁忙,报销周期无形被拉长,从而导致学生报销意愿降低。
综上所述,如果上述现象长期存在,学生和导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必然降低,以作者所在的实验室为例,目前除特殊情况外,已不再申报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而以往,以本实验室为依托平台所获 “国创”和“新苗”项目累计达十余项。其他实力较强的兄弟实验室也有类似情况,这种现状显然是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相违背。因为导师不同意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对本科生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打击,从而不利于导师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并且上述实验室往往实力较强,科研经费充裕,因为项目的原因放弃实力强的实验室和优秀的导师对本科生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而加州伯克利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评价指标采用学分绩点制为主,而并非单纯采用为唯一考核指标,可作借鉴〔4〕。
二、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学术伦理问题
学术伦理是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行为规范,是学术自治范围内必须遵守的规范,其基本原则为诚实、负责、公正。只有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才能合宜有效进行,并获得社会的信赖与支持。学术伦理关乎大学生今后的科研道德,必须予以重视,如果大学生出现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等行为管理者和导师仅仅因为本科生年龄尚小、不懂事为由,对此事不放在心上,或者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导致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形成不重视学术伦理的风气,认为自己用小聪明得到了大便宜,严重者甚至蓄意造假,将来必将酿成大错,管理者和导师难辞其咎。本文作者在实际指导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中观察到有几个重要的学术伦理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
(一)科研数据的可重复性问题
大学本科生由于不像研究生那样有较长的时间从事科研实践,边角余料的时间往往不足以完成一项完整的科研项目,部分本科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做实验时往往不够重视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得到一组较好的数据便认为已经顺利获取最终的实验结果,但这却恰恰犯了科学研究的大忌。科学研究强调数据的可靠和真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验的可重复性是极其重要的,一组数据必须经得起反复测试,以不同方法可得到验证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导师,必须反复强调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二)研究成果权属问题
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一般都是在导师所在实验室由导师指导下完成,所有研究成果及试验方法等机密应当归属于导师所有,但也存在个别学生成果权属意识不强,认为实验由自己完成,自己对实验技术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机密有处置权,为了换取利益,将实验室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案等随意交给其他实验室,导致导师所在的团队损失惨重,这种现象虽属个例,但一经发生,影响极坏。这就要求管理者和导师平时就必须格外强调成果权属问题,同时导师也有必要对实验室核心配方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报奖材料夸大及造假问题
近年来各种针对本科生的学术比赛越来越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国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无疑,各种比赛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包装能力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的刺激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许多学生为了让自己团队的申报材料看上去更强大、炫目,往往采取联合报奖的方法,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但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相关人员的知情权。更有甚者,伪造应用证明、成果转化证明等材料,令人触目惊心。这一方面说明指挥棒出了问题,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和导师的默许甚至鼓励危害就更大了。这些问题,如果是由于无知造成的,一定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果是蓄意而为的,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听之任之,等本科生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荣誉,成为标兵,精英教育演变成恶徒教育就悔之晚矣。
三、结语
本文的目的并非否定各种本科生科研项目或奖项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这些刺激本科生从事科研训练的措施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更接地气。而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指出问题,解决问题,为这些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建言献策。
〔参 考 文 献〕
〔1〕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08): 41-42.
〔2〕王林桂, 尹绍武, 林琛.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06): 130-132.
[关键词] 畜牧业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来,我县围绕肉绒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产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全县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青年骨干等为重点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与场区指导、分散培训与现场示范、专家把脉与技术服务、印制手册与资料发放等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了科技入户培训工作,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为了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变化,本文主要讲述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华池县畜牧业现状
该县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羊场建设力度。新规划建设的养羊场达到65个,已建成投入生产的32个,正在建设20个。在规范羊场建设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羊场。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已建成1000只羊场5个,存栏量500只以上的羊场11个,300只以上的羊场68个。建成了山庄乡白沟养羊小区,入驻羊场2个,养羊大户5户,小区羊只总存栏量达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县羊只饲养量总数为46.68万只,其中:存栏32.86万只,出栏13.82万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6%。全县上半年新增养羊户2951户,养羊户累计达到8293户,占总农户的32.04%;建成养羊合作社20个。全县养羊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养羊户人均收入1160元。
二、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从创新投资来看,表现为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经费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科技投入有限,财政情况十分困难,即使华池县畜牧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还是没有形成企业、社会、群众、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机制。今年,县财政拿出108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15台青贮粉碎打包分装机和55台粉碎机,但由于电网改造进行滞后等因素,大部分农户没有动力电,畜牧业机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产力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对农民来说极为突出,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2.从创新体系来看,表现为服务网络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尽管近年来华池县初步建立了领导、服务、培训、示范4大体系,农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网络服务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乡镇兽医站作用职能发挥不够,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出现断层,村一级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说,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是制约着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从创新能力来看,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和产业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种、粗放养殖等低技术含量项目为主的是畜牧业科技应用方面的传统方法。导致大量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术在高科技中也无体现;连机械粉碎饲料、定期防疫与驱虫等常规技术也不能落实;在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方面也明显落后。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到10户(家), 全县没有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对畜产品的开发处于饲喂、贩运等低级加工阶段,增值能力不强且科技含量低。
4.从创新体制来看,表现为管理模式滞后和行政命令干预
长期困扰全县畜牧业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机制不灵活,创新体制不适应导致的。即使华池县在畜牧业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模式和体制的束缚还为完全摆脱掉,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管理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不成熟,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上作用发挥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预严重。如:近年来在老促会的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绒山羊养殖,为每户投放5只绒山羊,但由于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的真实考察不完整,在加上农民养殖技能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各种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致使华池县羊产业发展多年未能显现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业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敲定一个项目计划盘子,作为工作任务下达给农口各单位实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门忙于组织开展月检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单位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常常以点代面,导致畜牧业科技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推进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确定畜牧业科技创新思路
应在战略思路上对华池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重大调整,根据县情实际和形势的发展。重点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上求突破。要围绕农村产业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注重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与生产,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努力在设施养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设施应用技术以及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为目标,结合“退耕还林(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在营林种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在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求突破。重视省级种羊场等规模化养殖场的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切实加强传统饲喂方式的技术改造,在解决一批在全县范围内带有关键性、共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2.强化科普宣传培训
广大农民始终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体。要利用各类宣传工具,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特别要用县域内外的科技致富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教育群众,增强科技意识,把学科学、用科学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部门要配合乡(镇),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靠现有技术力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室内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并要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大学生创业基地等阵地作用,选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适应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华池县现有的畜牧业科技中介组织还没有形成体系,如:华池县养羊协会等的服务功能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重点从开发农村技术市场入手,要积极发展畜牧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立足高起点、高附加值,利用临近陕西和宁夏市场的有利条件,发展以活禽贩运和畜产品深加工、储藏、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另一方面是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农产品购销服务队、 科技咨询服务队、畜禽疫病防治协会等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开拓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从简单的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治向技术培训、人工授精、订单销售等综合业务发展, 使中介服务朝着“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
4.切实抓好畜牧业从业人员再教育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的联合,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有计划地对现有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轮训再教育,特别是对获取专业职称的农民技术员,应尽快做出规划,强化再教育,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畜牧业科技人员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结成对子,引导示范,带动提高,培养出新的乡土人才,不断壮大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逐步解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养不起、留不住的问题。同时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华池县的经济开发建设,缓解人才紧缺的矛盾,推动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秋霞,王风,高崇岳;重视草料产品质量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J];甘肃农业;2004年11期
[2]夏素银;严学兵;王成章;李海艳;;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年07期
[3]刘克胜,,李向东;华池县推广合同养羊效益高[J];甘肃畜牧兽医;1995年06期
[4]王子劭;优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张富涛;杨晓春;田力;禄永峰;华池畜产强县的崛起之路[J];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03期
[6]孙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强市跨越[J];牧业通讯;1995年03期
[7]徐忠;启东高效规模畜牧业迈上新台阶[J];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12期
[8]葛翔,刘少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5期
[9]冯天太;正宁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21期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101-04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肩负着未来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重任。他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和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品质;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大学文化生活,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国际竞争战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他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另外,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应用到生产中,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所有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高校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都把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3] 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启动阶段到正规阶段,再到深化阶段,已经发展为跨学科团队间的较量,成为向生产力转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人数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本质改变,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进入高校的学生存在着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因此,只有学校的部分社团,例如机器人社团、创业社团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课堂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精力较少。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学生对本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不了解,高校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教育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这也影响了科技创新教育及活动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各高校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奖学金挂钩;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等一同作为评定奖学金的综合测评成绩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抱有趋易避难的心态,选择与科技创新平行的文艺体育等作为综合测评的加分项,这容易造成“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丰富课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的误导;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作为充抵课程学分的途径,但是其评定需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或者、申请专利等,这些奖励措施要求较高,令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当前许多高校的传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紧张,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课程考试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加分比例较小。
(三)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突击性强,不利于长远发展
从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各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多依附于各项科技竞赛,但是科技竞赛容易形成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功利性强等弊端。例如,机械电子类的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经济管理类的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地质测绘类的山东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等等,这些竞赛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突击性强。再如,机械电子类专业的科技创新竞赛参赛形式是根据竞赛要求提出一种创新结构并用三维软件表达出来,然后提交作品,比赛结束后创新活动随之也就结束了。这样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含量低、周期短、连贯性差。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看,它注重的是短期功利,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和物质保障
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常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了解有限,对研究方向、目标和所用理论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二是缺乏场地、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因此,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遍面临缺乏专门的指导教师、缺乏活动场地和相应的实验仪器、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资金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4]
(五)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独创性和实用性
由于学校指标或者教师项目需要,目前很多科技创新课题是由指导教师牵头提出基本思路,找一些学生来承担部分子课题,这就造成了学生执行老师意图、被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局面,学生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没有摆脱对老师的过度依赖。这样的科技创新课题对大学生来讲没有达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师高层次的专业指导以及足够的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含量往往不高,多是依据他们日常简单的兴趣爱好而定,因而在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据调查,2012届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仅占60%,其中还包括对口度非常高的医学、工学等专业,而40%的大学生就业不对口。这项数据既显示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也说明了高等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同时这更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尔·盖茨曾谈到,在21世纪重要的竞争方式改革中,高等教育扮演着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因此,各高校要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配备骨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建立起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积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5]
(二)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应用机制。应充分发挥各专业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实践基地的作用,支持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购买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科技创新和锻炼能力的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各院系的实验室,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科技部门应协同合作,设立“挑战杯”等各类科技创新专项资助基金,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化管理,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间的团队合作。
第三,建立一支高层次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承担的工作作为教学工作量,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评定职称的基本要求和必要任务,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这种开放式的指导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出发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建立起实际工程观念,缩短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走向社会职业生涯的磨合期。[6]
(三)要不断创新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科技创新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据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技术进步一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50%。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出口方面取得巨大发展,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依靠技术进步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199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在GDP中所占份额不足1%,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4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证明在中国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二)创新是衡量大学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高等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高等学校[2]。衡量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其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术水平的核心内容就是学术创新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强化。
(三)创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激发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3],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应该把创新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1.从科研队伍看
独立学院起步于本世纪初,办学时间不长。办学初期,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当前,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这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上好课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有精力和意愿从事科学研究,客观上仍然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的传帮带,科研团队更是无从谈起。
2.从科研硬件设施看
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形成独立完备的科研硬件设施,实验条件都比较艰苦,经常有与母体学校公用实验室,借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等情况。很多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因为实验室、仪器、药品和经费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半途而废。
3.从经费资助看
学校一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一般在1000~2000元间,而且必须通过中期考核才能拿到资助,很多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都是从指导老师其他科研项目中垫付前期的研究经费,而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占多数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科研经费的数额,制约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存在和发展。
4.从研究周期看
一方面,现在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期限大多为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实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到创新的实验结论,很多学生限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应付了事,因此就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和项目的完成。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制一般为四年,没有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很多立意新颖的课题,由于受到学生学制限制,研究周期不够,而不得不终止创新项目。
(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1.从指导老师看
指导老师有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又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多,却不能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上得到实际反映,从而使教师逐渐失去了指导学生的内生动力。
2.从学生看
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业基础不太扎实,学生缺乏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知识储备和研究自信心,学院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方面缺乏适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一些学生存在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情况。
3.从项目验收看
一般是通过“结果”,即项目成果的质量及答辩进行评选[4],而对于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过程”,即成果是如何产生,参赛者在整个过程中具体作了什么贡献,花了多少时间,则较难认定,而这整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正是创新教育应特别关心的问题。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科创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再上一个台阶,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氛围。
据了解,学院仍有部分同学对什么是科技创新,怎样参与科技创新存在疑问,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太高深,离自己很“远”。根据近四年的数据统计,学院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参与率较低,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据初步统计,学院目前仅有不到10%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仅靠这部分学生,很难有效调动其他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势在必行[5]。让已经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发起,吸纳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同学进来。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集结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主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
目前,独立学院每年都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作品进行评比,即仅针对“结果”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对“过程”予以肯定和激励。例如,在科创项目的研究团队之间开展科创实验操作能手竞赛活动,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给学生一个探讨交流实验心得的平台。同时,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目前部分大学生科创项目浮于表面,做表面文章的不良倾向。
(三)探索完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
独立学院可以逐步探索、完善学院资助、科研经费资助和企业合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一是完善现有的学院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加强资助监督和指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与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契合度,使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逐步融入教师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中寻求资助。三是应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建立良性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涉及学院、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要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就必须有效调动其他两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一些母体学校成功的经验来看,可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找平台,给老师以补助。一是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承担教师科研助手的工作职责;二是独立学院的定位为教学型学院,教师的科研任务重,学院可以统一组织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其中的实践环节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课题组。学院按照适当的标准,适当计算学分;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时间适当算作教学工作量,给予课时酬金。
参考文献:
[1]陈雨柯.中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2(2).
[2]李光.论大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4).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