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1:09: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科;需求;问题;对策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惠机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机化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辽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重要省份,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于江苏、黑龙江、山东、河北等省,有待全省农机科技战线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迎难而上。
“十二五”时期,辽宁农机化事业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机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为辽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从农机科技创新角度看,辽宁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与山东、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明显不足,体现在农机工业整体实力较弱、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机龙头企业偏少、农机高科技产品很少、农机产业化程度较低等方面。结合多年农机科研工作,总结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人才短缺。科研创新队伍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关键技术造诣较高的拔尖人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科研队伍老化断层问题严重,青年科研骨干比例偏小,后备科技骨干人才缺乏。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前瞻性不够,设计思路拘泥于机械设计层面,对液压、空压、自动控制等技术缺乏探究和运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结合不紧、运用不够,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农机农艺各自为政,影响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适用性,降低成果应用的效能。四是成果转化率不高。项目研究缺乏连续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时有脱节,科技成果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重研究、轻转化”观念依然存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有待形成,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五是科研投入不足。经费不足成为科研单位的共性问题,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省级科研经费明显缩减,国家级项目争取困难加大。六是技术推广重视不够。偏重于农机科研,技术推广重视不够,缺少稳定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和成果展示基地。七是学科建设滞后。按项目定人员,没有按学科建设开展工作,主导学科不突出,研究目标缺乏专一性。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现有的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新机制。
2辽宁农机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2.1不利因素
1)从国情省情看:国内外总体经济形势不乐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周边环境影响长远。尤其是辽宁省目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直接限制农业领域和科技领域的投入,不利于科研事业发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2)从农业形势看:辽宁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农业发展环境条件和内部动能发生深刻变化,水资源严重匮乏,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短缺等严峻形势对农业科技提出新要求。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已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命题。3)从科研形势看::一些重要农业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国际国内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益加剧,但辽宁省科研投入收紧,课题申报途径上移,国家级课题申报竞争激烈,课题资金申请难度加大,对农机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4)从市场形势看:国家及省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机市场拉动作用明显,农机化发展面临黄金期,但农机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装备需求空间缩小,农机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大宗粮食作物———玉米价格近年来连续走低,直接降低农民的购机热度,农机滞销现象已然显现。
2.2有利因素
1)从全国形势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机购置补贴、保护性耕作和深松作业项目补贴等扶持政策的连年实施,成为拉动农机市场发展的引擎,农机科研事业发展正当时。2)从辽宁形势看: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辽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作为辽宁社会经济的稳定器,依然会受到重视。同时,农机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组成部分,其落后状况急需重视改善,发展空间广阔。3)从农业视角看:农业供给侧改革给农机科研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目标任务中,尤其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方面,农机科技和农机化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4)从行业角度看:农机科研工作是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与农机系统建立的密切关系为未来农机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农机管理系统还是农机技术推广、农机质量监管等体系,无论是项目申报还是科技推广、科企对接、建设基地等,行业体系资源十分宝贵,是农机科研工作赖以依靠的力量。5)从现实发展看:农机农艺融合让农机科技的合作空间更广,农机农艺相互适应、互为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互为合作,将大大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拓宽科技创新空间,用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前。
3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对策
充分抓住农机化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难得契机,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主动探求农机农艺的融合点和农机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的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夯实学科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服务,注重成果转化,助推全省农机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3.1抓好学科建设,突出优势特色
深刻理解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打造国内领先学科、做强重点学科、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学科和区域(或行业)特色学科”的新要求,着力在重点学科和行业特色学科上下功夫。一是巩固旱作机械化和水田机械化领域技术优势。重点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施肥、秸秆田间处理等领域开展农机农艺融合下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推广,把重点学科的传统优势发挥出来。二是突出行业特色优势。农机化具有行业特殊性,其优势发挥可以拓展到农业全领域。无论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还是其他农业产业,离开农机化就无法实现节本增效。三是突破学科界限。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线,以课题主持人为主体,根据项目需要,结合学科交叉,组建跨区域跨院所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打破以研究室为单元的固有研发格局,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效果。
3.2引进培育人才,打造创新团队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而缺少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恰恰是制约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所的理念,解决长期存在的人才短缺和年龄断层难题,才能维系辽宁农机科技事业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引进人才。把住进人关,引进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全省农机科技创新活力。二是培育人才。设立青年基金,鼓励青年脱颖而出,为中青年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尽快担当创造条件。关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使其跟上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三是打造创新团队。按照学科建设需要,结合本人专业水平,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科团队。切实增强团队意识,激发创业创新激情,为农业科研事业培养中坚力量,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台。
3.3把握需求导向,拓展创新空间
解决为何研究和为谁研究问题,把握研发方向:一是围绕项目需要搞研发。注重项目研发物化效果,对研发样机尽力改进完善,使其成为可以转化生产的成熟产品,推进项目产业化,实现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二是根据市场需求搞研发。深入农业一线,了解农民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算2017年第3期刘琳: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3好投入产出账,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三是结合产业发展搞研发。抓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机遇,在红薯、杂粮、花生、大豆、食用菌、中药材等小作物上做好机械化大文章,在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方面发挥机械化的作用。四是契合行业发展需要搞研发。找准农机化各环节的薄弱点、农机农艺的结合点、产学研推的合作点和服务农机农业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农机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刘琳 单位: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3):179-181.
[2]梁海辉,罗超.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31-32.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学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42 ― 02
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取得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相较于以往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高校教师逐渐认识到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从资金保证方面和管理配套方面都加大了对本科生科研的支持力度,并缔造了诸如“挑战杯”等赛事作为“指挥棒”;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本科生逐渐认识到本科期间的科研训练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表达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的意愿,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实践。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快速发展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无法回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长期从事本科生科研实践的指导老师,本文将重点阐述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暴露出的一些管理问题和学术伦理问题。
一、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管理问题
我国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直到“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才开始实施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而浙江省也相应出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以下简称“新苗”)〔1〕,各个学校也推出相关院系的项目计划。与之对应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吸引了大量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2〕。学生项目立项、结题、发表文章及挑战杯获奖在奖学金评选、研究生保送名额上都有相应加分。这些措施无疑在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一)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多、散、小
除“国创”与“新苗”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外,各个学校还推出了校级项目,甚至学校的二级学院还推出了院级项目〔3〕。这些校、院级项目经费多为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在科研实践中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但却会耗费了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大量精力。而部分学生为了多拿项目,往往存在多头申报等问题,由于精力有限导致部分项目只立项而不结题。科研指导教师由于无法有效统计本科生具体拿到的项目数,从而无法精确计算经费使用方案。
(二)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存在项目权责不明
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一般都是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孵育而来,一个以本科生前期实验得来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申报而得到的学生项目,必然是前期花费了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其费用往往超过学生项目的经费。理论上,学生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应该由指导教师来决定,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科研项目的支出从流程上不需经过指导教师签字即可完成,导致部分学生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处于事实上无人监管的状态,客观上也不利于发挥导师指导学生申报项目的积极性。
(三)科技创新项目支出及结题条件苛刻
目前浙江省“新苗”资助金额为1万元,相比于“国创”,其项目数较多,相比于校、院级项目,其金额较大。但相对而言,其支出及结题条件过于苛刻。相关规定5千元可自由支出各类实验开销,剩下的5千元必须在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应等级的期刊论文后方可支出,这同样是结题的必要条件。但这实际上给指导教师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要满足该项目的支出及结题条件,无疑将牺牲一部分数据,因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结果往往只是许多优秀的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团队实验结果的一部分;如果放弃剩下的5千元,将面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结题,导致所带的本科生团队积极性下降,人员流失。另外,学生项目支出报销流程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以本文作者所在的医学院为例,必须学院主管领导签字,方能报销,而学院主管领导往往身兼医院职位,工作十分繁忙,报销周期无形被拉长,从而导致学生报销意愿降低。
综上所述,如果上述现象长期存在,学生和导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必然降低,以作者所在的实验室为例,目前除特殊情况外,已不再申报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而以往,以本实验室为依托平台所获 “国创”和“新苗”项目累计达十余项。其他实力较强的兄弟实验室也有类似情况,这种现状显然是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相违背。因为导师不同意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对本科生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打击,从而不利于导师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并且上述实验室往往实力较强,科研经费充裕,因为项目的原因放弃实力强的实验室和优秀的导师对本科生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而加州伯克利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评价指标采用学分绩点制为主,而并非单纯采用为唯一考核指标,可作借鉴〔4〕。
二、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学术伦理问题
学术伦理是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行为规范,是学术自治范围内必须遵守的规范,其基本原则为诚实、负责、公正。只有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才能合宜有效进行,并获得社会的信赖与支持。学术伦理关乎大学生今后的科研道德,必须予以重视,如果大学生出现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等行为管理者和导师仅仅因为本科生年龄尚小、不懂事为由,对此事不放在心上,或者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导致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形成不重视学术伦理的风气,认为自己用小聪明得到了大便宜,严重者甚至蓄意造假,将来必将酿成大错,管理者和导师难辞其咎。本文作者在实际指导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中观察到有几个重要的学术伦理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
(一)科研数据的可重复性问题
大学本科生由于不像研究生那样有较长的时间从事科研实践,边角余料的时间往往不足以完成一项完整的科研项目,部分本科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做实验时往往不够重视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得到一组较好的数据便认为已经顺利获取最终的实验结果,但这却恰恰犯了科学研究的大忌。科学研究强调数据的可靠和真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验的可重复性是极其重要的,一组数据必须经得起反复测试,以不同方法可得到验证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导师,必须反复强调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二)研究成果权属问题
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一般都是在导师所在实验室由导师指导下完成,所有研究成果及试验方法等机密应当归属于导师所有,但也存在个别学生成果权属意识不强,认为实验由自己完成,自己对实验技术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机密有处置权,为了换取利益,将实验室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案等随意交给其他实验室,导致导师所在的团队损失惨重,这种现象虽属个例,但一经发生,影响极坏。这就要求管理者和导师平时就必须格外强调成果权属问题,同时导师也有必要对实验室核心配方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报奖材料夸大及造假问题
近年来各种针对本科生的学术比赛越来越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国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无疑,各种比赛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包装能力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的刺激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许多学生为了让自己团队的申报材料看上去更强大、炫目,往往采取联合报奖的方法,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但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相关人员的知情权。更有甚者,伪造应用证明、成果转化证明等材料,令人触目惊心。这一方面说明指挥棒出了问题,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和导师的默许甚至鼓励危害就更大了。这些问题,如果是由于无知造成的,一定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果是蓄意而为的,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听之任之,等本科生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荣誉,成为标兵,精英教育演变成恶徒教育就悔之晚矣。
三、结语
本文的目的并非否定各种本科生科研项目或奖项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这些刺激本科生从事科研训练的措施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更接地气。而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指出问题,解决问题,为这些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建言献策。
〔参 考 文 献〕
〔1〕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08): 41-42.
〔2〕王林桂, 尹绍武, 林琛.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06): 130-132.
[关键词] 畜牧业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来,我县围绕肉绒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产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全县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青年骨干等为重点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与场区指导、分散培训与现场示范、专家把脉与技术服务、印制手册与资料发放等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了科技入户培训工作,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为了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变化,本文主要讲述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华池县畜牧业现状
该县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羊场建设力度。新规划建设的养羊场达到65个,已建成投入生产的32个,正在建设20个。在规范羊场建设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羊场。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已建成1000只羊场5个,存栏量500只以上的羊场11个,300只以上的羊场68个。建成了山庄乡白沟养羊小区,入驻羊场2个,养羊大户5户,小区羊只总存栏量达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县羊只饲养量总数为46.68万只,其中:存栏32.86万只,出栏13.82万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6%。全县上半年新增养羊户2951户,养羊户累计达到8293户,占总农户的32.04%;建成养羊合作社20个。全县养羊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养羊户人均收入1160元。
二、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从创新投资来看,表现为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经费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科技投入有限,财政情况十分困难,即使华池县畜牧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还是没有形成企业、社会、群众、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机制。今年,县财政拿出108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15台青贮粉碎打包分装机和55台粉碎机,但由于电网改造进行滞后等因素,大部分农户没有动力电,畜牧业机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产力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对农民来说极为突出,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2.从创新体系来看,表现为服务网络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尽管近年来华池县初步建立了领导、服务、培训、示范4大体系,农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网络服务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乡镇兽医站作用职能发挥不够,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出现断层,村一级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说,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是制约着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从创新能力来看,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和产业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种、粗放养殖等低技术含量项目为主的是畜牧业科技应用方面的传统方法。导致大量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术在高科技中也无体现;连机械粉碎饲料、定期防疫与驱虫等常规技术也不能落实;在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方面也明显落后。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到10户(家), 全县没有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对畜产品的开发处于饲喂、贩运等低级加工阶段,增值能力不强且科技含量低。
4.从创新体制来看,表现为管理模式滞后和行政命令干预
长期困扰全县畜牧业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机制不灵活,创新体制不适应导致的。即使华池县在畜牧业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模式和体制的束缚还为完全摆脱掉,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管理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不成熟,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上作用发挥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预严重。如:近年来在老促会的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绒山羊养殖,为每户投放5只绒山羊,但由于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的真实考察不完整,在加上农民养殖技能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各种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致使华池县羊产业发展多年未能显现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业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敲定一个项目计划盘子,作为工作任务下达给农口各单位实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门忙于组织开展月检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单位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常常以点代面,导致畜牧业科技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推进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确定畜牧业科技创新思路
应在战略思路上对华池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重大调整,根据县情实际和形势的发展。重点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上求突破。要围绕农村产业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注重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与生产,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努力在设施养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设施应用技术以及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为目标,结合“退耕还林(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在营林种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在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求突破。重视省级种羊场等规模化养殖场的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切实加强传统饲喂方式的技术改造,在解决一批在全县范围内带有关键性、共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2.强化科普宣传培训
广大农民始终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体。要利用各类宣传工具,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特别要用县域内外的科技致富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教育群众,增强科技意识,把学科学、用科学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部门要配合乡(镇),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靠现有技术力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室内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并要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大学生创业基地等阵地作用,选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适应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华池县现有的畜牧业科技中介组织还没有形成体系,如:华池县养羊协会等的服务功能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重点从开发农村技术市场入手,要积极发展畜牧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立足高起点、高附加值,利用临近陕西和宁夏市场的有利条件,发展以活禽贩运和畜产品深加工、储藏、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另一方面是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农产品购销服务队、 科技咨询服务队、畜禽疫病防治协会等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开拓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从简单的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治向技术培训、人工授精、订单销售等综合业务发展, 使中介服务朝着“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
4.切实抓好畜牧业从业人员再教育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的联合,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有计划地对现有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轮训再教育,特别是对获取专业职称的农民技术员,应尽快做出规划,强化再教育,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畜牧业科技人员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结成对子,引导示范,带动提高,培养出新的乡土人才,不断壮大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逐步解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养不起、留不住的问题。同时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华池县的经济开发建设,缓解人才紧缺的矛盾,推动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秋霞,王风,高崇岳;重视草料产品质量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J];甘肃农业;2004年11期
[2]夏素银;严学兵;王成章;李海艳;;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年07期
[3]刘克胜,,李向东;华池县推广合同养羊效益高[J];甘肃畜牧兽医;1995年06期
[4]王子劭;优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张富涛;杨晓春;田力;禄永峰;华池畜产强县的崛起之路[J];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03期
[6]孙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强市跨越[J];牧业通讯;1995年03期
[7]徐忠;启东高效规模畜牧业迈上新台阶[J];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12期
[8]葛翔,刘少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5期
[9]冯天太;正宁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21期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6-0101-04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肩负着未来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重任。他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和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品质;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大学文化生活,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国际竞争战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他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另外,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应用到生产中,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所有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高校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都把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3] 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启动阶段到正规阶段,再到深化阶段,已经发展为跨学科团队间的较量,成为向生产力转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人数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本质改变,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进入高校的学生存在着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因此,只有学校的部分社团,例如机器人社团、创业社团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课堂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精力较少。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学生对本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不了解,高校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教育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这也影响了科技创新教育及活动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不健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各高校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奖学金挂钩;而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等一同作为评定奖学金的综合测评成绩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抱有趋易避难的心态,选择与科技创新平行的文艺体育等作为综合测评的加分项,这容易造成“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的丰富课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的误导;有的高校将科技创新作为充抵课程学分的途径,但是其评定需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或者、申请专利等,这些奖励措施要求较高,令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当前许多高校的传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紧张,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课程考试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加分比例较小。
(三)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突击性强,不利于长远发展
从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各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多依附于各项科技竞赛,但是科技竞赛容易形成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功利性强等弊端。例如,机械电子类的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经济管理类的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地质测绘类的山东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等等,这些竞赛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突击性强。再如,机械电子类专业的科技创新竞赛参赛形式是根据竞赛要求提出一种创新结构并用三维软件表达出来,然后提交作品,比赛结束后创新活动随之也就结束了。这样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含量低、周期短、连贯性差。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看,它注重的是短期功利,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和物质保障
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常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了解有限,对研究方向、目标和所用理论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二是缺乏场地、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因此,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遍面临缺乏专门的指导教师、缺乏活动场地和相应的实验仪器、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资金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4]
(五)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独创性和实用性
由于学校指标或者教师项目需要,目前很多科技创新课题是由指导教师牵头提出基本思路,找一些学生来承担部分子课题,这就造成了学生执行老师意图、被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局面,学生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没有摆脱对老师的过度依赖。这样的科技创新课题对大学生来讲没有达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师高层次的专业指导以及足够的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含量往往不高,多是依据他们日常简单的兴趣爱好而定,因而在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据调查,2012届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仅占60%,其中还包括对口度非常高的医学、工学等专业,而40%的大学生就业不对口。这项数据既显示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也说明了高等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同时这更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尔·盖茨曾谈到,在21世纪重要的竞争方式改革中,高等教育扮演着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因此,各高校要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配备骨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建立起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积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5]
(二)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应用机制。应充分发挥各专业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实践基地的作用,支持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购买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科技创新和锻炼能力的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各院系的实验室,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科技部门应协同合作,设立“挑战杯”等各类科技创新专项资助基金,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化管理,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间的团队合作。
第三,建立一支高层次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承担的工作作为教学工作量,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评定职称的基本要求和必要任务,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这种开放式的指导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出发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建立起实际工程观念,缩短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走向社会职业生涯的磨合期。[6]
(三)要不断创新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科技创新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据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技术进步一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50%。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出口方面取得巨大发展,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依靠技术进步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199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在GDP中所占份额不足1%,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4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证明在中国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二)创新是衡量大学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高等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高等学校[2]。衡量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其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术水平的核心内容就是学术创新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强化。
(三)创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激发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3],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应该把创新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1.从科研队伍看
独立学院起步于本世纪初,办学时间不长。办学初期,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当前,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这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上好课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有精力和意愿从事科学研究,客观上仍然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的传帮带,科研团队更是无从谈起。
2.从科研硬件设施看
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形成独立完备的科研硬件设施,实验条件都比较艰苦,经常有与母体学校公用实验室,借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等情况。很多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因为实验室、仪器、药品和经费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半途而废。
3.从经费资助看
学校一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一般在1000~2000元间,而且必须通过中期考核才能拿到资助,很多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都是从指导老师其他科研项目中垫付前期的研究经费,而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占多数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科研经费的数额,制约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存在和发展。
4.从研究周期看
一方面,现在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期限大多为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实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到创新的实验结论,很多学生限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应付了事,因此就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和项目的完成。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制一般为四年,没有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很多立意新颖的课题,由于受到学生学制限制,研究周期不够,而不得不终止创新项目。
(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1.从指导老师看
指导老师有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又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多,却不能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上得到实际反映,从而使教师逐渐失去了指导学生的内生动力。
2.从学生看
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业基础不太扎实,学生缺乏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知识储备和研究自信心,学院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方面缺乏适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一些学生存在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情况。
3.从项目验收看
一般是通过“结果”,即项目成果的质量及答辩进行评选[4],而对于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过程”,即成果是如何产生,参赛者在整个过程中具体作了什么贡献,花了多少时间,则较难认定,而这整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正是创新教育应特别关心的问题。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科创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再上一个台阶,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氛围。
据了解,学院仍有部分同学对什么是科技创新,怎样参与科技创新存在疑问,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太高深,离自己很“远”。根据近四年的数据统计,学院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参与率较低,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据初步统计,学院目前仅有不到10%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仅靠这部分学生,很难有效调动其他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势在必行[5]。让已经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发起,吸纳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同学进来。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集结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主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
目前,独立学院每年都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作品进行评比,即仅针对“结果”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对“过程”予以肯定和激励。例如,在科创项目的研究团队之间开展科创实验操作能手竞赛活动,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给学生一个探讨交流实验心得的平台。同时,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目前部分大学生科创项目浮于表面,做表面文章的不良倾向。
(三)探索完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
独立学院可以逐步探索、完善学院资助、科研经费资助和企业合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一是完善现有的学院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加强资助监督和指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与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契合度,使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逐步融入教师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中寻求资助。三是应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建立良性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涉及学院、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要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就必须有效调动其他两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一些母体学校成功的经验来看,可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找平台,给老师以补助。一是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承担教师科研助手的工作职责;二是独立学院的定位为教学型学院,教师的科研任务重,学院可以统一组织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其中的实践环节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课题组。学院按照适当的标准,适当计算学分;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时间适当算作教学工作量,给予课时酬金。
参考文献:
[1]陈雨柯.中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2(2).
[2]李光.论大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4).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关键字】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唐山市科技局2010指令计划项目“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0150201C-8-1)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创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唐山市将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其中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唐山市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初具规模,对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了多方面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唐山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并建有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基本构建起服务范围广、层面多、内容丰富的科技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平台,从而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服务地域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系统分析目前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发展思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唐山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尚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和技术层次低,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与此相对应,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平台建设资金缺乏
目前,唐山市支持创新产业成果转化的区域资本市场、社会投融资市场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用于科技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较大的研发效益,致使唐山市的整体科技实力不强,科研机构的力量薄弱,规模小、人数少。
(二)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平台发展乏力
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对科技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目前唐山市科技人才总量及结构与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面临着急需引进人才和防止人才外流的双重压力,人才缺少状况依然严重。当前,知识创新的创新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目前唐山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严重不足,特别是研究型高等院校尤其缺乏,同时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也不多,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促进科技人才聚集并形成规模效益的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三)科技创新资源尚未有效利用,统筹安排有待提高
目前,唐山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且行业分散,相关产业、关联技术的研发平台没有建立,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尚未延伸成产业链,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尚未真正形成,且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及同类城市。可供共享的科研资源还十分有限,利用京津科技资源不足,驻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有待提高。目前唐山市尚存在科技自由归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局面,在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文献资料方面,还存在封闭、分散的现象,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科技条件与创新需求脱节,资源利用效率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活动多以出成果为导向,以争取政府奖励、、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而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且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这就使得科技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供需断层”矛盾突出,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环节转移,特别是缺乏适应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技术需求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五)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市场化与组织化程度不高
唐山的科技中介机构,大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创新相关的科技中介体系赋予不健全。虽然已经成立了多种多样的科技中介机构,但绝大多数中介机构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企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还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唐山市要不断聚集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以支撑科学发展。
二、唐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思路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深层次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工程,是一项涉及科技、经济、人才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企业、院校及相关单位共同参与,从而形成“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因此,今后唐山市要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相结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与资金多元化扶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采取稳定支持模式与竞争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平台建设要与区域创新布局相衔接,创造一个既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又有政府适当参与的为创新资源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服务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创新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健全平台投入机制、整合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针对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具体功能依托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其次,要按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在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服务体系健全、功能设施配套、管理运行规范、高新技术聚集力强的科技创新平台。
再次,建立健全平台建设运行的共享监管机制,通过成立由投入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科学论证平台建设的立项,实施民主监督,提高平台建设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平台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啸,朱星华.浙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3).
[2]张利,李强.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科学管理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09,28(5).
[3]吕庆磊,方策,李金明.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及创新特色[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4]刘毅.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75-77.
[5]黄宁生.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J].广东科技,2009(2):101-102.
一、县级科技管理面临的困境
按照《县(市)科技工作导则》,上级科技部门考核标准,以及编制部门的职能划分,县级科技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可谓“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但实际上,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好;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了;只能疲于应付,夸夸其谈,无所作为。
1、缺乏调控手段。县级科技部门的工作职能没有审批权,执法权,甚至某些工作的中间环节转报权也没有;尽管能为基层提供服务,由于“能耐”有限,效果甚微;名义上每年有数目可观的“科技三项经费”,由于到位率很低,加上没有收费项目,实际除去机关必要的开支,基本上拿不出更多的钱办大事。从而与其他部门相比,位文秘站网-置不高,功能不强,“名声”不大。
2、工作不能彰显作为。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自身努力不够,工作不能融入地方工作主旋律,难以介入地方经济发展。有时尽管也搞些“科技活动”、“下乡活动”,但受各种因素掣肘,结果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成为应付科技考评的“花架子”工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显示。
3、文字材料繁琐冗长。我来科技部门三年,感触最深的就是文字材料太多。一是考评多,材料厚。现在每年几乎要搞三个考评:科技进步考评,党政目标责任制考评,年终工作考评,还有一些突击性的考评。每个考评都是一大本“含金量”并不高的材料,很像“懒婆娘的裹腿”。另外,这些考评取得的效果如何?这些上报的材料谁都看了?是不是值得推敲。二是统计多。我的感觉,有些统计不是重复的就是没有价值。譬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年终统计报表。什么是民营科技企业?你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做了什么?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大家都心照不宣。三是申报材料繁琐。现在搞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科技评奖等,都要报很厚的文字材料,有些表格栏目前后重复;企业对此颇有微词,认为科技系统的项目材料多,成功率低,项目经费少,“过程”复杂。
4、队伍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县级科技部门单位小,办公条件差,人数少,平均年龄偏大,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渠道不多,积极性也不高,难以胜任工作开展。在这支队伍中,由于待遇低,“精英”流失,还要花很多精力应付各种文字材料,也就没有更多精力去做“正事”了。
二、创新县级科技管理工作的策略
做好县级科技工作,切实发挥县级科技部门的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坚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努力外,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到:“争取领导重视,寻求部门配合,创新工作思路,彰显效益作为”。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要正视现实,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1、科技工作要争取领导重视与部门支持,努力强化功能
领导重视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关键。科技与科技部门是两个概念,领导重视科技进步并不代表重视科技部门。现在领导事务很多,工作繁忙,不可能对部门工作都“高度重视”,需要我们主动争取。一是省市要加大对县级党政科技目标责任制的考评力度。这种考评力度不是体现在汇报材料上,而是在考核形式上要有较高级别的领导带队;在考核内容上,尽量简化,只考核实质性指标和工作,如科技与发展事业经费实际到位百分比,科技激励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领导在重视科技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实事等;在考核手段上,要把科技工作的考评结果纳入地方领导政绩考评范围,使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县级科技进步的“加油站”。二是省市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县级科技工作的扶持力度,包括适当帮助县级科技部门改善办公条件。三是县级科技部门要经常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工作,邀请领导参加重要科技活动,请求领导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
部门配合能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科技部门人手少,职能有限,经费缺乏,信息不畅,对一些重大活动、重要工作不能唱“独角戏”,须与其他部门寻求配合与互相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现在上级对科技目标、科技进步考核,也是相关部门的工作集成,科技部门也能借此机会,分解科技工作内容,充分发挥科技领导小组组成部门的作用。
2、科技工作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到有的放矢
“满天星斗不如一轮明月”。县级科技部门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抓手,展示亮点。首先,要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和科技发展目标,继续搞好工农业科技项目申报;二是抓好科技考核奖励工作。目前科技部门数目不多的事业经费如果支持项目只能是杯水车薪,不如将这笔钱用于奖励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宣传普及、科技目标考评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三是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服务。除帮助策划、包装、申报项目外,还应力所能及地在成果鉴定、技术合作、融资担保方面做好服务。四是与农业系统合作,抓好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并着力建设一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其在提高农民种养及经营技术、优质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起到培训、示范、辐射作用。
3、科技工作要紧扣地方工作主题,坚持有为有位
县级科技部门在按照上级考评要求开展工作以外,还应该有“自选动作”,并优质、高效完成党委、政府交付的各项工作。要把握时代“脉搏”,领会上级意图,围绕党委政府
的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让领导读懂“政绩”。目前,招商引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县级科技部门要利用申报项目、引进成果、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和机会,大力宣传,主动出击,争取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做出优异成绩。
4、科技工作要注重社会效益,应当责无旁贷
科技宣传和科学普及是县级科技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样值得重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席陈佳铒院士一针见血地说过: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科学普及的意义,决不亚于“两弹一星”。针对存在社会上的各种迷信思想,传统落后观念,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科技部门要通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与科协组织合作,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生活的普及,提高公众的素质和修养。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报道典型科技成就,使全社会了解科技部门,支持科技工作,尊重科技人才。
5、科技工作要抓好队伍培训,不断提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技术瞬变、知识更新、学科交叉的时代,新思维、新事物、新领域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做好县级科技工作,仅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更需要知识、能力和理性。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探索与实践,才能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素质,担负起工作重任。
关键词 农科院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26-03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methods were described,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such a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nnovation methods can't be taken seriously enough,the theories research of innovation methods aren't enough in agricultural field,the lack of investment to innovative methods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marginalized areas of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methods,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experiences of innovative methods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innovative method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innovation method;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创新方法是科技创新的手段,也是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创新方法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1-3]。根据“创新有规律、创新有方法”这一重要观点,我国高校应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持申报的“创新方法在农业科技计划中的应用”获科技部立项,开启了创新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农业高校的推广试点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3所涉农院校是本项目试点推广的主要单位,其试点工作已初显成效。本文在总结梳理全国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创新方法试点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全国其他高校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提供借鉴。
1 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科研方法创新。2007年,总理先后2次对创新方法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科技部积极推进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设立了创新方法专项。2008年,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肯定了“创新有规律、创新有方法”这一重要观点[1]。黑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成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目前,全国已有创新方法试点省28个,培育创新方法试点企业719家,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启动了国家创新工程师和培训师认证工作。国家创新方法工作开展重点面向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其中重点任务之首为“开展科学思维层面的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4-5],而高校既是教育系统,又是科研单位,是国家创新方法工作推广主体中的三大群体之二,而培养高素质人才对高校而言责无旁贷,因此国家推进创新方法工作为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近年来,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已经逐步得到诸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学者的重视。其中部分高校也在创新方法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科学研究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
2 现状
在前苏联,以TRIZ 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 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在美国、韩国、日本和北欧及西欧一些国家,不仅在高校开设 TRIZ 相关课程,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相关创新教育[6-7]。在我国,以 TRIZ 理论为基础的创新教育刚刚起步,部分高校积极投身创新方法推广普及试点建设工作,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科学研究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创新方法推广普及积累了经验[1]。目前,以TRIZ 理论为代表的创新方法在我国高校中应用主要有3种形式。
2.1 高校科研人员应用TRIZ理论进行科研辅助创新研究活动
如河北工业大学以檀润华教授领衔形成了一支研究创新问题团队,围绕TRIZ理论、TRIZ理论的实际应用技术,以及约束理论(TOC)、AFD理论、大规模定制、破坏性创新(DI)等前沿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并承担了“多技术创新方法集成理论与应用研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中国农业大学将TRIZ应用到中小企业投资风险评估研究当中,成功地解决了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评估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将TRIZ应用到“提高山区丘陵果园高枝剪切断能力”“拓宽悬浮式管道喷施作业方式的作业幅宽”“研发集成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技术”等共6个课题的研究中,个别科研人员学习创新方法后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专利申请呈“井喷式”发展,2年内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5项获得授权,15项已获公开号。浙江大学也将TRIZ理论引入到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了一些全新的研究思路。东北农业大学基于TRIZ理论,改进设计了振动式深松中耕作业机深松部件中的过载保护装置结构,改善了深松铲的入土角度,提高了作业性能,减少了能耗。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加编著出版了《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方法战略研究》,并共同参与了2011年和2013年科技部基础性研究专项(创新方法专项)项目,进一步探讨创新方法在农业院校应用推广的模式与机制。
5.5 加快创新方法学科体系建设
创新战略,教育先行,构建以农科院校为主体的农业创新方法学科建设体系是确保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举措。农科院校作为国家农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基地,在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面理应率先垂范,在创新方法的学科体系建设中使命重大。包括根据涉农学科特点,广泛开展农业领域创新方法理论研究,建立创新方法理论研究体系是创新方法学科建设的首要条件;开设创新方法相关课程,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培训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方法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改善教学条件,为创新方法教育提供各种技术设备(如购买CAI软件等)也是创新方法学科建设的必备条件。
6 参考文献
[1] 张斌,陈广胜,范德林.高校创新方法推广普及试点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3.
[2] 易剑,金能,聂秋根.TRIZ理论培训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7):286-287.
[3] 李晓,刘钺,杜风光.创新方法在流程型企业中的应用探讨[J].创新科技,2013(1):22-23.
[4] 于东红.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4-127.
[5] 偏利英,席爱华.我国农业领域创新方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286-287.
[6] 张海燕.创造学与我国高校创造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4):21-23.
[7] 汪瑞林.自主创新 方法先行:看创新教育理论(TRIZ)在高校的应用[N].中国教育报,2008-04-11(003).
[8] 梁雪梅,支庆庆,谷斌.基于创新方法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研究[J].广东科技,2010(6):25-27.
[9] 李瑞广.TRIZ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湘潮(下半月),2012(5):116-117.
[10] 王文红.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4):42-45.
[11] 冯高阳,郭金明.试析高校在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中的作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3-6.
【关键词】黑龙江省;创新基金;问题;对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主要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专项资金。我省于2006年设立了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创新基金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作用,为引导社会资金和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创新基金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创新基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支持方式、强化管理体系,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截止2012年底,国家创新基金累计投入220.9亿元支持了近4万个中小企业项目。在国家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我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的项目911项,资金总额5.39亿元。通过国家创新基金与省创新资金的有力结合,我省科技资源的配置得到合理的优化与整合,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技术成果得到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我省创新基金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组织,严格项目管理
与省财政厅建立会商工作机制,达成共识,合力推进。发挥地市、科技园区作用通过培训会和利用电话、网络、媒体等向企业方泛宣传。出台了创新资金管理办法,从支持范围、申报条件、扶持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完善工作流程,制定了创新基金管理权力运行制度,使创新基金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透明。
(二)成立服务机构,做好咨询把关
成立了创新基金服务中心,专职负责我省国家和省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受理和辅助管理工作,从项目的挖掘、申报、论证、推荐到项目的监理、验收等,都有专人负责,向企业讲解国家政策、申报办法、申报流程和网络工作系统使用等,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给予解决,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和按期实施。
(三)科技金融结合,转变支持方式
把科技金融与创新创业大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赛代评,积极组织大赛参赛企业与金融、投资机构对接,对通过大赛获得贷款融资的企业和大赛优胜企业,省创新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给予优先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基金工作的开展。
三、我省创新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作模式存在缺陷,易滋生投机行为
随着项目申报数量逐年增多,企业为申报成功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提高自身项目指标,管理单位对企业项目很少进行实地考察,缺少了对企业的直观感受,使一些技术创新性不高的项目获得立项,挫伤了其他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验收合格率。
(二)资助额度较低,企业申报热情不足
单个项目平均支持强度多年没有增加,对众多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这些资金在一些高科技企业里可能都不够买一台较先进的机械设备。位于哈尔滨、大庆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易于获取申报信息,对申报创新基金的热情较高。欠发达地市和边远区县,对创新基金的认知不足,制约了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三)支持方式单一,资金规模偏少
我省创新资金多年来一直采取无偿资助方式支持企业,近年来又改为贷款贴息方式支持,支持方式单一,不利于企业尤其是初创期小微企业发展。我省创新资金多年保持2000万元没变,预算明显不足,简单的贴息补助方式不适应初创期小企业创新发展需要。
(四)引导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我省创新资金由无偿资助向贷款贴息转变,贴息门槛过高,且创新基金引入的金融机构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对于风险较大的初创性项目一般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放贷,投资担保机构也很少介入,企业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沉重压力。
四、我省创新基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基金宣传辅导
通过新闻媒体等不断扩大创新基金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欠发达地区为工作重点,举办创新基金培训班或深入走访企业,宣讲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并对企业进行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发挥中介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关注创新基金,提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
(二)加大创新基金财政投入和扩大资助覆盖面
构建省、市、区、中介、专家多层次的创新基金服务工作体系,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因地制宜设立数额适当的地方创新基金,发挥自身优势,调动支持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广开基金源头和加大资金注入,进一步扩大创新基金资助覆盖面,提升单个项目资助力度,以支持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及技术产业化。
(三)优化创新基金运作模式,加强检查和跟踪
委托专业服务机构或地方科技主管部门考察企业申报材料内容是否属实,如果有夸大作弊之嫌不予立项,一定时期内也不再受理该企业的项目申报。对种子期企业以无偿资助为主,对于初创期企业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多方式并用,对于成长期企业重点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探索采取先立项后补助支持方式。对立项项目加强中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项目验收合格率。对验收合格的项目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加强跟踪服务。
(四)发挥基金引导作用,促进多元融资和服务
以创新基金为抓手,制定积极的社会资本引入政策,加强财政支持及税收优惠,进一步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有效吸引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信用担保等社会资本投入,形成高效率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力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中介结构能力建设,拓展服务范围,确保服务质量。
一、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一)对合作酒店的调查
我们对合作过的星级酒店就校企合作意愿及要求、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及酒店能为学生提供的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各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访问的酒店均对校企合作感兴趣。其重要原因有:第一,酒店人员流动率较高,实习生可以弥补酒店岗位的空缺;第二,实习工平均工资比正式员工低。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第三,实习生均为在校学生,比较容易管理。对于合作要求方面,酒店均提出对学生身高、英语水平等作为主要要求。对实习时间长短问题,多数酒店提出不得低于6个月,还有个别酒店希望延长至1年。在对学生满意度方面,酒店普遍表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生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关于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多数酒店着重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希望实习期可以安排在大四年级,并延长至8~12个月;二是希望招收其他专业的实习生,以增加实习生人数;三是希望对实习生在实习期后可以继续在酒店工作;四是希望学校对实习生有严格的管理奖惩制度,以防学生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或因其他问题擅自离职。
(二)对实习学生的调查
在对实习学生的调查中,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对所实习酒店满意、是否对实习时间满意、是否有就业意愿、对酒店行业认可度及对酒店实习生管理满意等方面。关于是否对所实习酒店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实习环境、工作强度,但有少部分宴会部的学生对工作强度持抱怨态度。对实习时间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6个月的时间刚好,如果再延长实习时间,会产生消极情绪。关于是否愿意就业及对酒店行业认可度问题,大部分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酒店行业很辛苦,并且不看好酒店行业的职业生涯发展。关于酒店对实习生管理方面,部分同学反应酒店对实习生缺乏激励及培养政策。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整理及分析对酒店以对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校企双方利益有分歧
学校与酒店之间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学校希望为学生谋求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工作福利及培训机会。而酒店属于人员流动率高,且劳动密集型企业。酒店希望用大量的实习生来缓解正式员工流动率高的状况及弥补岗位的缺口,而不是为实习生提供更多的福利及发展机会。
(二)实习时间不固定
由于校企合作的酒店不固定,对于实习的时间及周期也不太固定。但学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并对实习期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都导致了酒店专业难以与酒店的合作达成一致。
(三)学生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脱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期多在大三年级,周期为半年至一年。在此期间,学生会忽略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回到学校后,难以适应学校上课的节奏及课堂环境。
(四)注重职业化,不注重培养人才
酒店对实习生的职业素质比较重视,如工作能力等方面。而缺乏对实习生的人文关怀,如发展空间、培训机会等。这也是在校企合作中,存在毕业生和酒店双方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对合作企业进行全面考察,并进行深层次合作
学校应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在签订协议前,学校应坚持原则,维护学生的利益,对实习生轮岗、加班、培训等方面与酒店进行协商,并在协议中有所体现。对于学生一些合理建议也应该积极与酒店沟通。
(二)结合校企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学生的实习应满足学校及酒店双方的需求。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对酒店实际情况,及学校教学安排情况进行调整与协调。尽量满足学校的教学安排,也满足酒店旺季用人的需求。
(三)在实习期间,选派学校任课教师到酒店进行理论教学
为避免学生在酒店实习后,很难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建议在实习期间,选派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到酒店进行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实践中与理论知识脱节。同时,教师在酒店期间,也可以与学生进行访谈,及时提出一些建议及反馈。
(四)除了学校及酒店制定的相关合同外,学校和酒店应加强和注重对实习生进行人文关怀
[关键词] 农业 农机 科技创新 推广 投入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48-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型产生,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形成所存在影响不言而喻。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我国提高农业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农业机械化当中,农机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是一项关键内容,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最直接方法,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换言之,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也很难落实。因此,本文从农机科学创新与推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
一、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水平应当具有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改革的实力。但是,在我国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体制问题、农业相关人员素质问题等等,阻碍着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进行。下面,我们就来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存在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不健全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是保证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体制不健全使得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缺少前进的动力。我国对于农业的关注力度很大,并没有忽视农业发展当中的扶助。在我国的基层单位当中,都有专门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这些机构本应当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助力于我国现代农业化进程。但是,因为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的不健全,这些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设备落后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要实现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真实作用,就要保证我国农机科技推广设备的先进性。但是,在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当中,农机科技推广设备落后,手段也不先进,这就使得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素质低下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就是工作人员,而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与山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低下,使得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工作质量没有保证,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进程也会因此而变得缓慢。
4.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要落实到与农业相关的每一户农家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但是,我国对于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投入还不充分,使得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在设备与手段、人员之上都没有要达到农业现代化的水准。
5.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与农艺存在矛盾
我国农作物品种繁多,一些农业在农机的帮助上,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作业,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动力。但是,一些农业品种的生产工艺对于农机有着特殊的要求,农艺水平对于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二、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因此,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脚步不能停下。我们必须严格整治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对其中的阻碍进行解决。
1.完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制度
制度是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应当以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明确我国各级区域内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的职责,使其发挥机构对于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指导与带领当地的农户进行农机改革。
2.加大投资,更新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对于工作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的投资与改进,在合法的范围内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为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3.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大培训力度
我国的农业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到固定地点进行农机培训。使其掌握农机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保证其在工作当中的实践能力。其次,要加强相关行业内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力度,丰富其农业农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当中。
4.协调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与农艺的关系
我国的个别农艺与农机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人员应当加大与农民的交流。第一,可以以优化其农艺的方式使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第二,可以以优化农机科技的方法使农机适应于特殊农艺的发展。总而言之,要促进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一定要处理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当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我国的农业部门与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人员认识到工作当中的不足,使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可以全面实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参考文献
[1] 陈军.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03).
[2]王先云;彭代龙.加快发展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稳步推进中部省份农业现代化[J].湖北农机化.2009(01).
[3]邢福东.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谈农机化发展[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0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稳定,国家的粮食基础就能稳定,解决好农业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经过我党不间断的努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逐渐深入,农村、农民和农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积极分析农村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型涉农高等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任务是完成国家制定的科研课题,然后获取相应奖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将其作为升职、晋升的依据,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很多内容都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导向,重视文字研究,轻视成果应用,重视科技研究,轻视科技成果开发,重视结果轻视成果转化,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模式十分单一,很多科研成果区域同质化,导致了产学研、农科教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有效结合。
1.2市场利用存在问题
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改革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现阶段,这个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1.3农业科研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省基础农业科研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较少。从最近几年我省自然科学奖的获得类型分析,从事农业科研获奖的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了我省农业科研基础力量还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更好的适应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甘肃省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在农作物种子资源、新的农作物品种、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物技术中、农产品保鲜加工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方面做出突破,做好重大技术创新工作,解决我省现阶段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设备储备日趋下降等问题,确保在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2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就现阶段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说,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人员待遇不高,现有的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项目经费不足。甘肃省科研队伍存在严重不稳定的现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重要科学成果的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和储备。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必须要加强产业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建设应该以培养现代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率先引进重点学科,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开发和高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环境,建立一支适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2.3将深化改革和完善功能相结合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涉农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这两者的分工、不断优化办公结构,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科研体系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的合作,将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部门的功能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4积极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运行体系
积极实行甘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实验站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而企业技术科研中心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从而保证能够形成一个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
3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我们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难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最终促进甘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艳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周平,曹成茂,杨林宽,何花,吴俊,蒋先锋,方小山,梅建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甘肃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任务的通知[J].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10)
[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33)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2-02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相关的师资、软硬件设备没有相应的配套,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优良的学风、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院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传统“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学风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同学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认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风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内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决定学习方向和动力。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非常明确,努力学习为考取理想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对大学的学习没有及时的作出适应性调整,不知进入大学后该怎么学,对大学生涯也没有规划。
(2)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纪律松弛。
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态度。部分同学不喜欢所学专业,专业思想不牢固,所以学习兴趣不浓。加上很多同学进入大学门槛后,思想上放松,学习纪律松弛,学习散漫,睡懒觉、旷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课余时间,不少学生去网吧或在宿舍打游戏,作息时间不规律,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习的态度决定学习的效果和努力的程度。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在高校中不断蔓延扩大,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把大量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社团活动、交友、游戏、兼职等方面,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目的性,得过且过,认为大学可以轻松混文凭。
(4)学习氛围不浓厚,沉迷网络普遍化。
学习氛围影响学习效果。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课余时间宅在宿舍玩电脑、打游戏等,有的同学自控能力差,看到宿舍成员打游戏也跟着玩,这些都不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另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沉溺网络的现象普遍,而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缺乏上进心,导致竞争意识的缺乏。
2 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院校领导高度重视,关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制定了相关的实施办法和激励机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活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ACM国际程序设计大赛世界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Java程序员竞赛,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呈良性态势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
科技创新组织与其他社团组织有鲜明的不同,它是以科研活动为主,专业要求较高,需要配备专业型、科研型的指导老师。目前,我校没有给科技创新组织聘请专业指导老师的相关制度,由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而辅导员大多数没有计算机类专业背景,难以给予专业性的针对性指导,因此,科技创新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物资难以保障。
科技创新组织需要有充裕的科研经费、充足的科研设备以及科研场所来保障活动的开展,而目前的科研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需求。
(3)组织成员专业知识薄弱。
和其他社团组织一样,科技创新组织的成员大多数为大一、大二的学生,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基础还不坚实,没有丰富的活动经验,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4)师资缺乏,科技创新氛围不够。
专业指导老师人数不多,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有限,导致很多对科技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加入团队中,不能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3 基于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风建设的对策
(1)完善科技创新组织的建设,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
科技创新促进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系统化、高效化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制度的健全、人员管理、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进行完善。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指导老师责任制,由辅导员统筹科技创新活动的常规工作,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聘任相关专业的老师为指导老师,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和任务,给予参加竞赛老师教学工作量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指导老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另外,通过专业老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把教学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建立课内与课外的互动,促进教风与学风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教”与“学”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以科技创新促学风建设(历建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型,在组织成员中需融入更多高年级学生的力量,以“老”带“新”,传帮接代,经验共享,形成良好的传承局势,促使组织活动顺利开展,涌现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
(2)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与基地的保障机制。
①经费保障。
加强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创新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目前,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校行政拨款;一些企业以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基金形式冠名赞助,如2011年“合生珠江”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校友与社会人士捐赠,如2013年校友及赞助商支持下开展的“有米杯”IT农场手机游戏及应用设计大赛。我院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专项资助学生创新项目,运用“优胜劣汰”机制优化项目筛选,严格要求项目管理。近年来,我院领导、教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创新资金来源,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加大经费的投入,扩大学生参与面,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得到科技创新项目经费。
②基地保障。
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支撑,稳定的创新活动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学院开放计算机类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通过整合人机交互(HCI)工作室、温氏互联网新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土地资源监测监管科技创新等团队,定期开展技术交流讲座和专业技术小型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申报,为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另外,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办学,目前有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软国际北京实训基地,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利用实习实践的机会,组织科研团队在企业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构建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和平台。
(3)构筑系统的科研创新活动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构筑系统、完整的科研创新活动竞赛体系,是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创新人才涌现和交流的有效载体(陆慧娟等)。近年来,我院根据计算机类学科特点,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体系:一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全球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Esri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GIS应用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竞赛体系;二是以广东省电子商务大赛、创业创新训练项目、计算机作品赛、Java程序员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省级竞赛体系;三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优秀本科生“红满堂”培训计划、“丁颖杯”课外学术竞赛等为代表的校级竞赛体系;四是以学院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的电脑技能、网络技能、软件开发等为代表的院级竞赛体系。自2010年以来,我院学生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38项,省级竞赛中获奖152多项。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经验分享,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要充分利用国际及国内各区域举办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的平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扩大科技创新的影响面,通过树典型,广宣传,从而推动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4 结语
以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拓展学生知识层面,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又是关系着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发展(孙宝成)。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完善科技创新组织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与基地的保障机制,构筑系统的科研创新活动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历建刚,周广生.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动学风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77-78.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2.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
4.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内蒙古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内蒙古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
二、内蒙古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二)健全政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