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现状,其次论述了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现状,最后探究了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发展趋势,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
水产养殖;病害现状;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相关的病害防控任务也异常艰巨。本文分析了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现状,阐述了未来我国水产病害控制技术主要发展趋势。
1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现状
1.1疾病的种类比较多。在世界上,中国的水产养殖量比较多,是唯一一个超过捕捞量的国家,并且水产养殖的种类是比较多的,主要有鱼类、水生植物。贝类和甲壳类等。同时形成规模化的水产养殖的种类已经超过等了60种,但是每种养殖的水产品都会受到病害的侵袭。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对我国养殖水产品的造成侵害的病害的种类已经在200种以上了,其中具有几十种的常见病,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是水产品病害常见的病原,在2006年,病毒性疾病占生物源性疾病的11.02%,细菌性疾病占生物源性疾病的57.63%、而真菌性疾病占生物源性疾病的4.24%、寄生虫性疾病占生物源性疾病的24.58%。
1.2复杂的发病情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因此我国水产养殖具有较大的跨度,在此基础上,养殖水产品的水域环境也呈现各种各样的类型,主要有海洋、湖泊、池塘和水库等,从这种情况来看,我国水产品养殖的水域环境确实比较发杂,这样一来,水产品的病害情况也会呈现很多类型,造成复杂的现象。因为不同的养殖条件和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的不同都会促使水产品病害呈现不同的状况。此外,水产品的种苗能够实现全国的互换,并且呈现较为频繁的状况,增加大了病害的多样性,而病害发病的时间和频率也不固定,由原来的季节性发病转向全年性的发病形式,对我国水产平养殖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1.3重大疫病暴发流行。对于水产养殖行业来说,重大疫病的暴发和流行对其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降低了水产品养殖的成活率,对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利益损失,在重大疾病的发病期间,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例如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水产品类型是草鱼,但是由于受到出血病病害的侵袭,我国的草鱼数量急剧的下降,大量的死亡,而其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了90%;而我国的主要出口水产品类型对虾,在受到白斑综合症或者是桃拉综合症病毒,那么对虾也会大量的死亡,死亡率在85%左右,这样的话,不仅降低了对虾的数量,还对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出口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而特色养殖品种患鳜鱼如果受到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侵害,那么其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病害的侵害。
2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现状
2.1轻预防重治疗,病害防治观念较为落后。我国水产品养殖人员往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在养殖水产品的过程中,不加强水产病害的预防,而是在水产受到侵害之后才采取防治措施进行治疗,这样一来,不仅防防治效果不明显,还会浪费大量的药物和人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人员的病害防治意识较差,同时也没有综合的掌握水产病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造成水产病害的防治水平大较低,仍处于初级防治阶段,在控制水产病害的过程中主要使用方式是化学药物,而对于水产品病害风险预判和管理的能力比较缺乏。
2.2药业落后,研发能力不高。在防治水产病害过程中,使用的药物通常是从农药和兽药当中移植出来的,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包括药理学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而防水产病害的过程中吗,药物使用的程度和药物的给剂量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存在使用药物治疗没有针对性,没有起到任何的疗效在,不但如此,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存在很多的弊端。
2.3缺乏快速诊断病害的能力。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水产病害快速诊断技术还不是很完善,缺乏技术指导和依据,肉眼、凭经验行事是基层病害工作者对病害检测过程中的方式,普遍存在误判误诊现象。而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比较低和设备配备也不很完善,病害快速诊断技术严重缺乏。
3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发展趋势
3.1病害风险评估。在进行水产养殖过程中,很有必要对水产动物进行疫病风险评估,然后在根据评估的结果去制定风险管理措施,这样能让水产动物疫病的传播有所控制,缩小疫病流行的范围。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就是根据决策需要,并将科学作为评判那些不确定事件的过程,作出逻辑判断,然后再结合现代数学方法还有专家的经验,这样一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就建立成了,通过指标值得确定和权重的确定,还能够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模型,在确定风险程度的时候主要是利用合适的阀值来确定,还可以依据风险因素所占有的权重比例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政府在防控重大疾病的时候有效应用了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支撑体系,在国际上很多疫病防治研究领域也有效应用了病害风险评估,其应用价值还是非常高的。
3.2在远程诊断技术方面。水产养殖病害远程诊断系统建立为水产养殖病害的预警预报及诊断治疗提供了信息快速传递,分级管理平台。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构建开发的鱼病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预测提供了新途径。我国水产养殖病害远程诊断平台是建立在以B/S结构为主的Web浏览器平台上,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相结合,及时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利用水产病害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诊断技术,建立了水产病害专家数据库和水产病害文献资料库,通过“水产病害远程诊断技术系统“建立的业务应用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按点部署的视频采集子系统,实现了数据传递、自助查询、在线交流等功能,可提供电子答疑、用药指南等咨询服务,以可视、交互的方式,实现病害的自助诊断和专家远程诊断。
3.3免疫调节剂方面。应用免疫增强剂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机体抗病能力有所增强,免疫调节剂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防御反应并诱发宿主防御反应,尤其是对高低等无脊椎动物所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国应用先天性免疫增强制剂在水产动物中还是比较多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免疫防治制剂,有海藻多糖、糖蛋白以及几丁质等等,最典型的就是中草药制剂,这些防治制剂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水产动物中。比如罗氏沼虾在受到应激刺激以后,其机体生化指标还有抗氧化能力有会有所变化,要在应用大黄蒽醌提取物的话,就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在投喂含有壳聚糖的草鱼饲料时,可以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而对草鱼头肾、脾脏溶菌酶活性、头肾NO含量等有显著上调作用;海藻硫酸多糖和壳聚糖对刺参主要组织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刺参免疫增强剂使用;香菇多糖和黄芪多糖可以显著促进鲤鱼免疫细胞的活性,并促进白介素基因的表达。
4结论
总而言之,水产品的种苗能够实现全国的互换,并且呈现较为频繁的状况,增加大了病害的多样性,而病害发病的时间和频率也不固定,由原来的季节性发病转向全年性的发病形式,对我国水产平养殖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康安娜.黑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研究[J].黑龙江水产,2012(6).
[2]方朝辉,徐小雅.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现状与前景[J].农业与技术,2012(10).
[3]张志华.河北省启动水产养殖病害精准测报试点工作[J].河北渔业,2009(7).
[4]王建平.浙江宁波市水产养殖病害预测报网络简介[J].科学养鱼,2007(5).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综合防治
一、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
1、改良水质。
改良水质有三种方法:注入清水、注入粪水、清塘;通过对池中有害物代谢,杀灭病原体,有效改良水质。
2、调节温度。
一般带病害虫喜在20℃左右生活,调控水温,破坏其生活环境,使其不能成活。
3、进行生态防治。
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二、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1、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应做好病害检查,隔离。潜伏期过后,检查无病在进行投放。
2、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严格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养殖过程中,有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事非致病微生物。前者是导致病害的因素,后者是调节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药物投入的同时,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对有益菌也会造成危害。
3、对消毒剂的控制。
消毒剂分为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氧化剂消灭病菌能力弱,非氧化剂的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
三、进行生物防治
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四、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治
1、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养殖健康时,微生物优势种群起到的一定的作用。它既能使有益菌类存活并且生长,还能控制有害菌类生长繁殖,维系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调节稳定性。
2、慎用抗菌素药物。
滥用抗菌药的后果非常严重,会产生副作用、依赖性、抗药性;因此要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盲目使用,以防止鱼的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
3、施用微生物制剂。
可以在养殖对象的体内或体表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如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光合细菌(PSB),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预防疾病,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另一种由肠道厌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用于鱼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调整,对于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效果。
五、消灭敌害生物,保护养殖对象
1、消灭水生昆虫。常见的害虫,有红娘华、水斧虫、田鳖、水螅、松藻虫和水蜈蚣、蚌虾、剑水蚤等。对付这些水中害虫,在放养前全池泼洒生石灰,以消灭其敌害生物。鱼苗放养以后,则针对具体害虫分别泼洒敌百虫、硫酸铜和灭虫精等,予以杀灭。
2、捕杀危害养殖对象的敌害。应采取诱捉、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六、施用生长物质,提高养殖对象的生理机能
1、应用稀土防治鱼病。
采稀土适量,可用来防治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鱼的食量,增加鱼的抗逆性,从而达到鱼的防病防治效果。
2、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质。
从植物中提炼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生物体内神经传导和酶系平衡的作用,对蛋白质合成,加快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抗突变、提高免疫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七、进行药物防治,合理用药
1、对症下药。对鱼病来说,合理使用药物,不但能很好的治疗,对调节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促进繁殖生长、提高饲料和肥料效应都能起到带动作用。科学的选药,就是对病体及养殖环境低毒、无害、少残留,又本低的良药。
2、合理施药。有三种方式投药:(1)与水混在一起用药。药用遇水后杯水稀释,全池喷洒。(2)混饵给药,在给鱼喂食时,将药物混入食中然后调匀,药物剂量要合理搭配。(3)注射给药。不是普遍使用,只用于免疫时用或给鱼催产时用。
3、提高药效。
1场地选择
无公害水产养殖只要水质适用,水量丰足,均可用为水源。必须对水质加以分析,看看有无对鱼类有害的物质。要充分结合各季节养鱼生产注、排水措施,确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尽可能选用无污染的湖库岔来建设连片的水产无公害养殖基地。不宜选在距离交通线过远的地方,以利养殖物资及养殖产品的运输。远离周边有污染的工矿企业。
2池塘清整及消毒
清塘是无公害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修整池塘,清除过多淤泥(保持20厘米左右),池底暴晒20天以上,使淤泥中的有机物充分分解和转化,达到改良底质作用。清除敌害生物,每亩(667平方米)用70~80千克生石灰消毒或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消毒处理。
3调节水质
整个养殖期间应采取“3调”措施。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1次,10~15天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6~9厘米,3~5天换水1次。调优,即调节pH值,要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1次,用量为每公顷海米水体深150千克,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调活,即施用光合细菌调活水体,每公顷用量75~90千克,每半月施用1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通过“3个调”措施后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pH值7.5以上。
4苗种选择
选择良种是获得增产、高效的前提。应选择反映敏捷、个体好、生长快,具有较强的抗病及抵御不良环境的养殖品种。可减少病害发生率,降低养殖风险,还可避免大量用药对水体造成危害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增强效益。水产常规品种有草、青、鲢、鲤、鳙鱼等。
5放养鱼种
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立体空间养殖动物共生互利原理,实行多品种、多规格立体混养套养。放养数量、品种根据池水深浅、水质、饲料等条件决定。对水温较低,水质清瘦的池塘每亩放苗种300尾左右,其中草鱼180尾,鲢鱼75尾,鲤、鲫、鳊鱼各10尾,鳙鱼20尾;对水草较多的池塘每亩放草、鳊鱼各100尾,鲤、鲫、鲴、鲢、鳙各20尾;对水质较肥,天然饲料丰富的池塘每亩可放养长12厘米以上的鱼种鲢鱼250~300尾,鳙鱼50~60尾,草鱼100~150尾,鲤鱼50~60尾,鲫、鳊、鲴鱼各25~30尾。
6合理投喂饲料
饵料是水产动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是其营养的来源。饲料质量的好坏和投喂技术,直接影响养殖效果和生态环境,劣质饲料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还会在养殖过程中大量的产生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动物性饲料要新鲜适口,不带致病细菌;青饲料要青嫩爽口,人工配合饲料符合饲料卫生指标及限量参照《无公害食品鱼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选用质量和规格与养殖对象相适应的优质饲料。饲料在水中要稳定,虾料4~6小时,鱼料2小时。颗粒类型及大小要适合养殖对象取食,10克以下鱼种选粒径为0.5~1.5毫米的破碎料;10~15克的幼鱼选粒径为1.5~3.0毫米或长度4~5毫米的柱状颗粒料;50克以上选粒径4~6毫米或粒长6~8毫米的柱状颗粒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科学投喂,根据天气,水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7强化日常管理
加强巡塘,定期测量水温、溶氧、pH值等。调节水质,消毒杀菌,使水体保持在适宜的状态,开增氧机,使水体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观察池水变化,适时排老水,加入新水,或冲水,使养殖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8防治病害
无公害水产养殖对病虫敌害生物的防治极为重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预防措施主要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水体、饲料、食物、工具彻底消毒,遇环境剧变可全池泼洒纯中药制剂以减缓应激作用,尤其是梅雨季节,饲料易被霉菌污染,可在饲料里添加中草药制剂来增强抵抗力。勤巡查,及时清除敌害生物,一旦发病及早诊断,确定病因,对症下药,按《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规定,使用高效低毒药物治疗,尽量用中草药或生物制剂,不能用抗生素。
关键词:海水养殖;池塘养殖;海参;透明度生产;调控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1 主要技术措施
1.1 春季调控
化冰后的池塘,水体透明度很高,清澈见底,这个阶段海参刚结束冬眠,摄食旺盛,马上会进入生长的快速期,如果透明度过小,则底栖硅藻繁殖缓慢,海参会因缺少优质饵料生长缓慢。管理上应在大汛潮多排水少进水,逐渐降低池塘水位,以尽快提高池水温度,投放低温型微生态制剂和适合硅藻生长的营养盐,促进硅藻类生长,为海参提供优质饵料同时,还避免了海参受强光的直射,创造海参良好的生长环境。透明度控制在能够隐约看见池塘底部为宜,直到春季开始捕捞海参。
春季后期是能否控制住大型藻类泛滥的关键时期。大型藻类正常生长必须具备3个条件:孢子、营养盐和光照。正常海参养殖池塘中,藻类孢子和池水营养盐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故适时调控好透明度,阻断大型藻类生长的光源,是控制大型藻类生长可以实施的有效手段。
春季后期为方便捕捞海参,一般要再次降低水位,此时(水温15℃左右)大型绿藻也开始生长,因此,在水位降低、开始捕捞的同时,应及时施用有机肥和农用复合肥,待捕捞结束后马上加深池塘水位,在池水温度18℃左右,由于肥料的作用,浮游藻类会快速繁殖起来,一般10~15d,池塘已看不见底,起到抑制大型藻大量繁殖的作用。这个阶段必须密切观察水色、透明度的变化,如果发现甲藻等大量繁殖,要加大换水量,换水后仍不见好转,可在局部发生水华的区域施用漂白粉进行杀灭。换水后再适量投放微生态制剂,进行生物调节。如果发生微藻死亡等使透明度大幅增加的情况,应查找原因,并迅速大量换水,立即追肥。通过换水更新水质,重新引进海区微藻类,并追肥使其快速繁殖,以保持池塘水色,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低于池塘水深30~40cm水平。
1.2 夏季调控
进入春末夏初高温期,各种大型藻类也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在温度、光照适宜情况下,大型藻类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大量繁殖的大型藻类会迅速吸收消耗掉池塘的营养盐,造成池塘中其他浮游植物难以繁殖。因此,从春末夏初即开始实施降低透明度操作非常关键,透明度达到了低于池塘水深30~40cm水平,大型藻类生长所必需的光源就会被阻断,因其大量繁殖的基本条件缺失,最终将被控制;如果没降下来,大型藻类一旦大量繁殖生长,再想通过生物办法控制几乎不可能。因此,夏季在加深水位的同时,保持和控制池塘水色、透明度应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的是透明度不是越低越好,过低会造成海参夏眠的池塘底部夜间严重缺氧,导致海参发病甚至死亡。这期间还要特别注意观察池塘上下风头不同的透明度,由于风力影响,将水中浮游植物和悬浮有机物吹向池塘下风,故下风处水浓,透明度小,经常会出现池塘大多数区域透明度合适,但在池塘下风处局部透明度过小的现象,这时一定要采取局部及时投放二氧化氯杀灭部分浮游植物的措施,以免造成该区域夜间缺氧。
1.3 秋季调控
夏末秋初随着天气转凉,池塘水温逐渐回落,海参夏眠结束前应降低水位,有底部增氧设备的池塘应在凌晨打开,以便快速降低池塘水温,为海参结束夏眠快速出礁创造条件。同时要采取措施提高池水透明度,可根据透明度情况施用二氧化氯或生石灰,将池塘透明度降到能够看清池底(与春季要求接近)。较好的透明度会再次催生底栖硅藻大量繁殖,为海参夏眠结束后摄食提供充足优质的天然饵料。
2 小结
根据海参周年的生长规律,春秋两季要调大池水透明度,创造适宜硅藻生长的条件,使海参能够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增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水产科学教研室,陕西 杨凌712100)
作者简介:熊冬梅(1982-),女,重庆人,讲师,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学、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Email: xiongdongmei@nwsuaf.edu.cn
摘要: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而实践课程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名特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技术,本文结合秦岭地域特色对该课程实践部分的项目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使地处西北的水产专业本科生学到过硬的名优鱼类的增养殖技术。
关键词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改革;实践课程
为培养出适应水产行业生产一线需求的技术骨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专业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改革体系等方面结合西北地区特色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各种名优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成体饲养管理技术及病害防治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笔者根据近年来该课程实践部分的讲授经验,并结合往届学生所提意见对该课程的改革作如下探讨。
1结合西北地区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课程以曹克驹主编的《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为教材,该教材合并了《名特鱼类养殖》、《名特无椎动物养殖》、《两栖爬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不仅避免了重复,还增加了课程实习的时间,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1]。但实践课程没有统编教材,授课教师以理论课教材为基础,根据实习基地特点,组织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由于我校地处西北地区,毗邻秦岭山麓,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相对较多,因此笔者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两点:① 讲授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点突出秦岭地带冷水性养殖品种的种类和特色;② 以西北地区价格相对稳定、育苗及养殖技术基本成熟的代表性品种为重点内容。根据以上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重点讲述了一些代表品种,如匙吻鲟、娃娃鱼、杂交鲟以及细鳞鲑、黄河鲤等地方品种。
在明确水产养殖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结合西北地区渔业生产实际”为指导思想。例如讲授“鲟类养殖技术”时,重点讲述目前汉江流域兴起的大规模匙吻鲟网箱养殖技术;在讲授“鲑鳟鱼类养殖”时,重点讲授秦岭山区利用溪流水或山泉进行冷水鱼类养殖,如金鳟、虹鳟和秦岭细鳞鲑等;在讲授“大鲵的养殖技术”时,针对陕西汉阴、汉中和宁陕等地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以及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问题,重点讲授大鲵健康养殖技术;在讲授“龟鳖类的养殖技术”内容时,增加了陕西安康和紫阳地区富硒甲鱼的养殖技术等内容。
2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2.1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名特实习采取了实验室解剖实训、校外生产实习劳动和参观特种水产品养殖场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解剖实验课主要包括翘嘴鳜、匙吻鲟、丁、倒刺鲃、江鲇、斑点叉尾鮰等品种的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和雌雄鉴别等内容。校外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学生在安康水产基地参与匙吻鲟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工作,以及鳜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过程。组织学生参观了陕西安康长明甲鱼养殖场、汉阴县大鲵生态养殖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与切身体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2.2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水产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示范站和陕西省合阳县养殖场,基本满足课程实习所需要的条件,然而这两个基地的实习内容相对单一,水产动物种类有限。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着手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输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升华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多方共赢[2]。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校企合作,让水产专业学生接触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为今后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做好储备。根据往届学生去浙江、湖北和海南等地的水产公司和企业实习返校后的总结来看,企业实习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应对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下一步试图探讨校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深度合作育人。
2.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悉生产环节、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2]。当前,名特水产养殖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有所欠缺,技能不够全面。以生产促科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参与科研与推广工作,参加相关的学术经验交流会[3]。三年来,课程组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和教改论文共计10余篇。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老师积极到学校的安康试验站进行基层锻炼,参与到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推广和科技开发工作中;还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基层锻炼活动以提升业务素质;利用寒暑假期到名特水产品养殖公司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到西北五省的苗种繁育企业历练和学习鱼类苗种繁育新技术,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可聘请企业专家或高级技工与专业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实习环节授课,达到整合企业和学校双方师资的效果。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学生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类的课程考核比理论课的考核要难一些,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以实习报告为依据给学生打分,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能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动手水平。为此,笔者经过反复讨论认真思考,提出采用边讲边练、现场考核动手能力的方式进行。实习成绩由3部分组成:参与生产活动的平时表现(30%)+ 动手能力和技能(40%)+ 实习报告(30%)=100%。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学生增强了学习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该课程也更符合西北地区特种水产养殖的特点,内容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笔者今后将为提高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本翔,杨东辉.《名特水产养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