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景点文化内涵范文

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景点文化内涵

篇1

[关键词]文化内涵 辽宁旅游景点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L13BYY007)成果之一。

杨华(197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

王志永(1971-),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等。

世界范围内,随着有着“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因此,旅游景点翻译不但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外国游客的功能,更有传播中国悠久文化的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读者接受能力为重点”。规范化的旅游景点翻译既是创建国际化旅游区的最基本要求,又能很好地体现国家(地区)整体文明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辽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与否,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区及其所在地区的吸引力,增加旅游外汇收入,而且还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开拓了新的渠道。因此,辽宁旅游景点英语规范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内涵因素

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因为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中西双方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在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过程中如果忽视文化内涵元素,往往会导致旅游文化信息的误译。

在翻译旅游景点中的中华文化内涵的汉语宣传资料时,我们应该从文化角度来发掘其真实表达含义。例如在介绍明末著名的美女“陈圆圆”时,尽管以“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闻名于世的陈圆圆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外国游客对其可能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如果只是把“陈圆圆”简单地翻译为“Chen Yuanyuan”,尽管也达到了传达原语信息的目的,可是却不能让外国游客产生最佳关联,因而也就达不到其语用目的。反之,如果我们把其翻译成“Chinese Cleopatra”(中国的克娄巴特拉),“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是古代埃及历史上的著名女王,作为一个知名美女,其形象存于无数的西方文艺作品里,她的故事在众多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出现。我们以此来表明“陈圆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和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Cleopatra”在西方民众心目中所享有的地位是相当的,外国读者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基于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资料英语翻译策略

(一)音译(transliteration)加注释法(noting)

所谓“音译加注释法”是指在翻译国内景区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某些惯用语及相应词汇表达方式等进行解释或注释的翻译策略。注释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增词法的一种,但其不是针对文化背景而是针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同义解释,可以令读者加深印象。例如:位于金石滩景区的“鹰嘴岩”—“Yingzuiyan(Eagle Beak Cliff)”,“孤山”—“Gushan(Solitary Hill)”等,对于上述这些景点名称,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将其翻译成汉语拼音,国外游客因无法判断其价值所在,自然不会产生太多的兴趣。又如位于沈阳故宫中的“太和殿”,可译为“Taihe Dian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或“Taihe Dian 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该种译法把中外文化都包含在里面,充分运用了跨文化意识,国外游客更容易理解景点内涵。

在翻译景区汉语资料里所隐含的词汇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例如在介绍源于东北满族服装的女性礼服——“旗袍”时,可以翻译成“chi-pao(a close-fitting woman’s dress with high neck and slit shirt)”;“风水”,则可以译成“feng shui (a Chines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harmonizing the human existence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it’s supposed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from 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二)增译法(amplification)

“增译法”是指鉴于旅游宣传资料的“实用性强”等诸多特点,在翻译时要求有针对性,即译文要符合原语宣传资料所介绍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源远流长,在向外国游客翻译介绍时,需要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添。比如在介绍相应的古迹文物时,总要涉及到朝代名称及历史人物,而国外游客对此通常所知甚少,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我们适当地增添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例如:沈阳故宫内一段介绍“清代乾隆年间”可以翻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种补充公元年份的翻译方法可以让外籍游客熟悉中国的历史朝代及人物等。鉴于此,我们在翻译历史朝代及人物等时,可以适当添加相关背景资料来补充介绍该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功绩等,以此来加深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又如,沈阳一旅游资料在介绍清太宗皇太极的北陵时,说它是“Northern Tomb”,较为不妥!在这里,旅游资料的译者没有将普通老百姓死后所葬的“坟”,即Tomb和天子皇帝死后的葬身之地“陵”,即mausoleum区别开。这样非常容易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产生误解:以为太宗皇太极的北陵就是一般普通的坟。将其翻译成“Zhao Mausoleum”则会更确切。

(三)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e)

所谓“文化替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当我们不能在目标语中找到和原文本对等的表达方式时,可以把译语读者对原文不了解熟悉的事物替换成目标语语境下意思表达相近的事物来帮助理解的翻译策略,又叫“类比”。在介绍旅游景区涉及到的中国历史人物、事件等时,此策略尤为常见。国外游客(目标语读者)可以借助其自身背景文化来深切感受中国的独特文化风味,换而言之,本策略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例如: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可以替换翻译为“Switzerland of Orient”,“观音菩萨”可以翻译为“Goddes of Mercy”,“清明节”则被译为“Chinese Easter”等,这种翻译的译文的生动表达既利于外国游客记忆又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改写(paraphrase)

历史发展的唯一和独特性使得我们在翻译汉语旅游资料中有关景区历史古迹等的时候都要面对许多特定学科的术语。对于国外游客(目标语读者)而言,这些特定学科的术语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领会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目标文本的信息功能不可能实现。基于此,在翻译有关景区资料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可以把类似术语改写成相近或内涵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沈阳故宫中的一段介绍:“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病逝于盛京,十月葬于昭陵。”Hong Taiji died of illness in 1643 at present day Shenyang,Liaoning Province, and he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在沈阳故宫里的这段介绍中连续出现了“崇德八年”“盛京”和“昭陵”三个历史专业术语。对于这段景点的介绍,如果我们采用上文提到的注释法的话,可以想象该段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语译文读上去乏味枯燥,简直就是文字的堆砌。反之,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如果把本段介绍里的时间术语改写为公元纪年,即“in 1643”, 再将当时所处时代“清”的地名“盛京”改写为今天的地理位置“Shenyang”,那么该段介绍的英语译文既流畅又准确,对外国游客而言,其可接受性也大大地增强了。

三、结束语

作为世界了解当今辽宁重要的窗口和渠道之一的旅游景点翻译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以游客(读者)为导向,在翻译旅游景点文本时,务必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为了尽可能减少文化差异给中外交流沟通带来的交际障碍和误解,我们还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采用恰当的翻译法,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在尽量保留中国文化内涵因素的同时,牢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综合运用翻译策略,不但可以让旅游景点翻译充分发挥其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篇2

随着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也是蒸蒸日上,中国更是在这之中深受欢迎的目标旅游地区。而旅游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景点英语的翻译它不单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不但要传播与景点相关信息,还要吸引外国游客的注意力,进一步引起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关于旅游景点的准确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一、跨文化含义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目前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就是跨文化的体现。文化与语言是两个重合的圈子,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也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特点鲜明的文化,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也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特有的烙印,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映射。

二、旅游景点名称的功能

景点名称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标志,与一般的地名相比,它不单告诉旅游者景点叫什么,它更重要的是向游客传递了它是什么与它有什么,所以归纳下来,景点名称具有信息与文化功能。当前时代来说旅游的魅力已不单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感受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内涵,了解旅游景点与自己生活的地区相异甚本文由收集整理至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度,所以基本每一个旅游景点都被内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载体,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与文化习惯,而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客人来说,他们除了希望可以领略当地的山水风光外,更希望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旅游景点的文化风情,增强文化交流。此时,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所起到的文化功能就至关重要,它要保证在与原名称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尽可能传递出它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时,译者要保证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基本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传递相关信息,借此达到文化交互、增强读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的目的。

三、旅游景点翻译跨文化运用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景点翻译时融入跨文化意识更容易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旅游翻译既是一种饱含趣味的工作,又是一项很严肃的话题,进行旅游景点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国外游客,又把外国文化在最适当的场合下介绍进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讲究求“真”,也就是通过语言意义、文化信息处理、地名和景点名称拼写、景点和历史人物名字的翻译以及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许多名胜古迹在取名之时有它丰富而又独特的含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运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去译,而应将跨文化意识运用于其中,运用音译、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游客也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与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某些敏感词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含义,掌握好译文的分寸。

四、跨文化意识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

景点名称一般包括人文景观名称和自然景观名称,我们从语法结构上分析的话,可以表示成为专有名称加种类名称的形式。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好比城市的名字或人的姓名;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从内容上来说,旅游景点的专有名称描述性成分居多,其包含的信息相对广泛与复杂,景点的种类名称标示了景点类别,相对而言意义比较固定、明确。

若是从名称翻译的实现途径上看,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旅游景点印刷品的翻泽和景点名称标牌的翻译。无论是简单的名称表述,宣传品介绍、景区标示或者是导游口头翻译,在翻译过程都应当尽量做到准确、传神,最大限度地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源语信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

上面提到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准则实际上包含了对等理论也包含有“归化”策略,除此之外,还要求译者采用 “异化”策略。旅游过程中的文本资料对于游客来说,它背后所涉及的丰富内涵及背景文化远高于资料本身,一方面要使目的游客理解景点名称,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以满足外国游客或读者体验异域文化特性的要求。由于景点名称蕴含特定的文化,其翻译就应该尽可能地强调内涵意义的翻译,让外国入获得有关该名称最基本的了解、感受、联想等,否则就达不到国际间文化交流的目的,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时,“异化”翻译策略,尤其是文化上的异化就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一策略突出源语语言和文化特征,尽量移用源语种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和传统,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对源语文化最大化的认知和体会。当然,在注重文化与语言上的“异化”和“归化”策略的同时,也要掌握翻译方面原本的增词,减词,省词等综合技巧的使用,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篇3

【关键词】品牌塑造;旅游文化;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单一的观光行为发展成了文化品质的提升,旅游文化成为一种备受青睐与向往的旅游形式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旅游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产品”属性,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旅游者赞赏与认可,对消费者的心里产生某种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旅游文化作为产品和普通产品一样,需要品牌的包装设计与形象塑造,即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1]。

一、旅游文化的意义

旅游文化不仅仅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旅游途径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文化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使旅游更具有品位性与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旅游者的追求与向往。此外,旅游者还可以通过旅游,学习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当地的居民,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文化不是实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种获得精神愉悦与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促使旅游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升华旅游者的人生境界与生活品味,增强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2]。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满足旅游者文化的需求,丰富旅游内容,使旅游更加具有趣味性、历史性与文化性,发挥出现代旅游业最大效益功能。

2.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旅游文化为指导,不仅要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还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点的品位与格调,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了旅游资源开发庸俗化的趋势,使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特色。

2.2旅游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源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行为驱使的结果。现代的旅游不在是单纯的观光行业,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审美需求。随着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农业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旅游者对文化享受的不断追求[3]。

2.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接触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并不受到影响。虽然每一个旅游者的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欣赏与理解,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得到世界旅游者的认可,而且不受旅游者的国家、文化背景、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有形旅游文化的欣赏可以使旅游者了解异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2.4旅游文化规范与制约着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有着规范与制约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目的是保证旅游活动质量与旅游行业的规范性,强化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保护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2.5旅游文化强化了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族群的认同。旅游文化的实质就是旅游者对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化的想像。对于一些古老的地方,由于地方特有的建筑、音乐、舞蹈或者戏剧等原因受到旅游者的喜欢,一些濒临灭绝与濒临坍塌戏剧、建筑等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下来,得到当地居民与政府的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重新获得生命与灵魂,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旅游者的向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成为一个可供市场与族流的方式。如少数民族文化表演活动,强调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他们走向族群部落。旅游文化的发展将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重新塑造了族群文化,强化了族群的文化意识。

2.6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越是少而不易得到的东西越是珍贵,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越是濒临消亡与灭绝的东西,越是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旅游文化将现代商品机制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解决了地区文化封闭、滞后的问题,促进了地区现代化旅游文化的发展[4]。

三、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

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与消费者进行心理沟通与认同,提升旅游当地的市场竞争力,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旅游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消费者依赖与认可的标记。

3.1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景点的特色挖掘,展现出旅游景点的与众不同。旅游业是一个既有典型的经济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的一个行业。旅游景点特色的挖掘,表现出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是打响旅游品牌的重要战略。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旅游品牌向旅游者传递了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等。如山东的旅游特色泰山与孔庙,北京的旅游特色长城与故宫等。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产品的质量,不要滥竽充数以次充好,影响整体的形象,也不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所以旅游景点的特色要做到独一无二,而不是大众化。

3.2建立宣传平台,注重品牌传播。宣传平台的建立是旅游品牌宣传的过程,也是旅游整体形象塑造的过程。旅游景点的品牌需要经过宣传平台的宣传,获得广泛旅游者的认同。在现实中,宣传平台不仅起宣传的作用,也要注重品牌文化特色的创意、制作与推广。宣传平台主要有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通过不同途径的宣传发挥出旅游品牌的作用。此外,宣传平台还可以采取文学作品、旅游活动、政府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既可以起到旅游文化宣传的作用,又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3.3总结凝练旅游景点承载的科学精神。在对旅游景点文化品牌塑造的同时,注重凝聚当地文化传承的精神特质。犹如佛家点化人,文化的作用就是化人,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旅游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是当地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精髓,对于培养与教育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旅游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时注重总结凝聚旅游景点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注重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手段还原历史,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对旅游景点文化精神的传承与科学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总 结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是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也是旅游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灵魂,不仅体现了旅游景点的文化风采与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形象[5]。

【参考文献】

[1]郭胜.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品牌塑造[J].社会科学家,2009(6):116-119.

[2]冯志,鲜乔蓥.旅游文化功能转换与旅游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转型[J].视觉艺术,2009(11):165-168.

[3]颜澄,梁雪松.旅游企业文化品牌塑造及文化营销战略[J].营销策略,2013(11):027-028.

篇4

【关键词】荣县;旅游资源;分析;开发;建议

引 言

荣县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区,是自贡市通往乐山市的必经之路,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且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存在着具有一定价值的人文景观。由于现今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荣县政府对县城内的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加以重视,开始投资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建设,如政府下拨巨款对吴玉章故居进行重新规划等项目,面对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荣县旅游资源具有潜在而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下,分析研究该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力地挖掘其存在的旅游潜质,努力发挥出其最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三种效益的全面共同进步。

一、对荣县旅游资源的分析

荣县作为自贡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县城境内的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景点包括了双溪水库、吴玉章故居、桫椤谷、荣县大佛和荣县二佛寺等。以下是对几个旅游景点做出的详细分析。

1.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差异性大。旅游资源类型分明,同种类型的资源少,资源特色突出,差异性大,是荣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如双溪水库是以水库为主体,以山林、溪流和各种景观建筑物为背景的水库观光游憩型的旅游风景区;吴玉章故居属于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是为了纪念吴老,重建的故居和陈列馆;桫椤谷是以桫椤植株为主,再加上以天然瀑布、湖泊、原始丛林以及各种植物为背景的集生物景观和水域观光为一体的纯观光型自然景观;荣县大佛与二佛寺是荣县较少的同类型旅游景点,都是宗教与祭祀场所类型的旅游景点,同属于综合人文旅游地。由此可见,荣县旅游景点所具有的特色各不相同,便于形成各旅游景点不同的品牌优势。

2.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荣县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吴玉章故居,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被誉为自贡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扬着吴老的爱国精神,为青少年的教育做出榜样,同时,故居内吴老所使用过的各种物件,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人物的合影,都时刻展现出其所包含着的历史文化及其文物价值;荣县大佛中的现世佛和荣县二佛寺里上千尊的佛像集中体现出了深厚的宗教文化,与荣县当地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县城独具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保护任务重。荣县不同景点中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其不同的旅游价值。如双溪水库是国家级的水利工程区;吴玉章故居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桫椤谷是省人民政府亲自命名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在现如今,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政府极力倡导保护环境的背景下,桫椤谷中的自然植被都被保存得非常完好,更是具有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构成了桫椤谷的一大资源优势;荣县大佛是世界上第一大释迦牟尼佛,是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的第二大石刻大佛。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是荣县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支撑,要确保对旅游资源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维修,并加大保护力度。

4.地理位置良好,交通便利。荣县距离自贡市区38公里,乐山市区100公里左右。自乐雅公路(省二级公路)横穿整个县城境内,为县城通往各区提供了便利。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各乡镇的道路均为三级水泥路。荣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且各景点之间相隔较近。双溪水库坐落于城北,与城东的荣县大佛隔城相望。荣县二佛寺位于老县城西南,与县城隔河相望。吴玉章故居位于双石镇的蔡家堰村,距离县城只有14里,还可通过雅安路直达市区。桫椤谷是距离县城最远的旅游景点,位于荣县西南48公里的金花乡境内,但即使如此,在县城里也有直达景点的汽车。良好的地理位置为荣县旅游资源提供了优越的开发条件。

二、荣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景点规划不合理。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的基本问题之一。由于荣县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发展不甚重视,导致景点在功能分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游客服务中心是每个景点发展旅游的基本组成之一,而荣县旅游景点在规划时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空间位置;在文化商业方面,没有规定明确的场地空间,同时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导致一些没有固定位置的小摊位随处可见,破坏景点的整体美观。景点在规划上的不合理,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通过调查发现,荣县各旅游景点的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缺乏足够的垃圾箱、公厕、停车场、标识牌等方面。如景点内垃圾箱的数量较少,且相隔距离较远;公厕数量少,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不易寻找,更有甚者,景点内仅有少量的需要收费的厕所,不存在公厕;停车场的位置划分不明确,或者场内面积小,导致时常出现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景点内标识牌较少,有些甚至是通过建筑物的墙面来进行方向指引。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严重损坏了景点的对外形象,阻碍了旅游景点的发展。

3.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荣县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属于纯观光游览型的,只是单纯地向游客们展示景点内的各种旅游资源,供旅游者观赏、玩乐。普通的旅游产品,或是根据景点内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设计出的符合景点主题定位的特色旅游产品则不见踪影,景点内只有少量的与景点旅游主题无关的产品,如荣县大佛入口右侧不远处的龙都香茗专卖店。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景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从而阻碍了景点的发展。

4.营销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低。荣县旅游资源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吴玉章故居,不时地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吴老的爱国精神。然而各旅游景点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广泛的市场认知,对拓展旅游市场不够重视,营销宣传力度小。目前,荣县各旅游景点主要还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以至于其知名度局限于县城境内及周边地区,其他地区的省内游客对荣县的旅游景点大多都处于听说过或不知道状态,只有极少数的旅游爱好者对此有所了解,而省外的游客更是不甚清楚。这就直接导致了荣县旅游景点的低知名度。

5.缺乏相应的旅游线路。合理的旅游线路不仅能够使游客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加游客的人流量,还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然而,荣县旅游景点之间合作性不强,旅游管理部门及景点相关高层管理人员对此没有予以重视,并未加以引导设计出独特的旅游线路,导致游客在对各景点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先后顺序上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造成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浪费,既耽误游客的既定行程,又使游客对荣县的旅游景点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降低各景点游客的人流量。

三、对荣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统筹规划,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之前,邀请专门的旅游规划团队对旅游资源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分析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其目前已开发的和潜在的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在遵循市场导向、特色性、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合理开发和规划。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为了避免破坏环境的平衡,尽力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行,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为荣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前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荣县旅游景点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如根据景点范围的大小以及各建筑物之间相隔的距离长短,合理设置垃圾箱和公共卫生间;根据景点所处的位置、游客量的大小以及停放车辆数量的多少,对停车场的空间位置及面积进行合理划分;根据景点内各建筑物的所在位置、相互间的距离及道路的走向,在相应的显眼处放置建筑物方位标识牌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能有效优化当地的旅游环境,为景点旅游的发展增加资本。

3.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景区吸引力。旅游产品是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下产生的,它是旅游收入增长的潜力所在,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荣县的旅游景区不能只是注重景区内本身存在或者新开发的旅游资源,应根据旅游景区内资源的特色,注重创新,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景区游客量的不断增加。

4.加强营销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荣县的旅游资源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自贡市就是其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为了提高知名度,荣县旅游景点目前应当拓展的旅游市场主要是省内其他地区及省外的游客。在对荣县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后,主张主要采用网络或者是广告、媒体等宣传面广的营销方式,详细介绍各景点内的各种特色旅游资源,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提高景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5.设计旅游线路,突出资源特色。旅游线路是旅游者、旅游企业或相关部门以及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旅游景区的开发、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旅游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遵守以需求为中心的市场原则,特色性原则,热、冷点兼顾原则,不重复原则,以及交通安排合理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荣县各旅游景点的资源特色、景点所处地理位置的交通走向以及景点相互之间的距离长短,分别按照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在旅途中的时间、旅游者所乘交通工具以及旅游者意愿和行为等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出不同的旅游线路。通过设计旅游线路,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荣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1襄阳文化与旅游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著名旅游景点的成功做法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将文化和旅游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内涵,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就会显得空洞和缺少价值。如果缺乏赏心悦目的景点,只注重文化的宣传,旅游就会显得厚重和无趣。通过对襄阳市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分析发现,对文化的利用程度不高,文化和旅游之间过于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1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具备时代特征襄阳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24家,这24家景区很分明的划分为了文化资源景区和自然资源景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景区,都没有过多的进行开发,只是简单的利用其天然的文化或者自然优势。比如古隆中、水镜庄、李宗仁纪念馆等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简单的向游客展示历史留存的文化古迹,而没有开发一些符合现代游客特征的娱乐项目,导致游客感觉枯燥乏味,体会不到旅游的快乐。而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利用天然的自然奇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高山流水等来吸引游客的眼球,并没有利用美丽的自然开发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项目来增加旅游的亮点,导致游客感觉缺少点什么。1.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襄阳市很多文化遗产被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如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几个,进入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0多个。除此之外,还有历史遗留的文物或遗址400多个,可见襄阳市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么多的历史文物遗址,真正充分开发利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却寥寥无几。几百个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只有24处,其他的文化遗址大多破旧不堪、空留一个外壳。有的文化遗址甚至连外壳都没有保留,只留下一个名字。襄阳的民俗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比如皮影戏、襄阳花鼓等只能在当地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没有专门的单位组织表演。1.3文化与旅游融合渠道过于单一目前,襄阳市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只是简单的根据现存的文化遗址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旅游深层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表演的文化节目过于深奥。旅游景点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节目演艺,它可以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同时给游客更多的娱乐享受。但是襄阳市的很多文化旅游景点过分重视节目的高端性、文艺性,忽视了吸引游客这一因素,导致文化演艺节目不能雅俗共赏。第二,缺乏文化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娱乐场所可以为节目演艺提供舞台,同时为游客提供文化娱乐的去处,但是目前襄阳市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街。同时,一些提供表演场地的临时娱乐所在灯光、舞台的设计上不够规范、标准。第三,制作、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较少。旅游商品是一个地方旅游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比如西安古城最为著名的旅游商品兵马俑,游客旅游结束时都会买上一些兵马俑或送亲朋好友,或留作纪念。但是,襄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2文化市场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

2.1树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选择旅游去处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较高、景色宜人的景点。要想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襄阳市必须树立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将文化价值观深入到旅游行业;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时学会用旅游的观念思考问题,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2.2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旅游景点不能单纯的依靠遗留的文化古迹,还要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将文化故事展现在游客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所在。目前,襄阳市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应该借鉴其他各地旅游景点的做法,比如河南开发的清明上河园项目,将当时的东京汴梁市井画面诠释得淋漓尽致,星际宾馆叫做“官驿”,表演节目“杨志卖刀”“、包公迎宾”、“气功喷火”等异常精彩生动。2.3扩大、修复、重建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对于目前已经进入国家A级景区的旅游景点,扩大其规模,同时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对于一些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文化景点,投入资金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从而使文物古迹能够很好的保存并遗留给后代。总之,当前襄阳市的旅游文化景点规模普遍较小,向游客展示的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枯燥,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景点规模,丰富文化展示的内容。

作者:杨翩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present translation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in China. And it made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ourism translation materials.

关键词: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策略

Key words: 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42-01

作者简介:杨华(1977-),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外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0 引言

我国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对外宣传资料的质量不尽人意,信息传达不够准确,从而严重了影响了中国旅游景点乃至中国文化的形象,阻碍了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从旅游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现状出发,基于其文体特征,对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1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现状

1.1 语法和语义错误 在一些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中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外国游客一旦看到这样的旅游宣传资料是无法对该公园产生美好的想象,更别说前来旅游观光了。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使用混乱等;在语义方面由于译者过分追求汉语和英语的一一对应,逐字死译,出现了中式英语,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1.2 审美情趣的缺失 对一些景点和菜名的旅游宣传资料,如杭州西湖景区的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景点,它们的名称中蕴含着东方的意境美,被直译成Lingering Snow on Broken Bridge, Hua Gang Guan Yu,这些景点名称中所承载的意境美和韵味就全然不复存在了。

1.3 文化负载不足 许多对外旅游翻译材料没能很好的将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的信息传递出来,使旅游景点失去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对外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将它们所承载的中国特色文化的信息正确的传达出来,而吸引外国人来华旅游,宣传中国文化。

2 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策略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因此在进行翻译行为时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料的翻译时应尽可能使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既准确表达原文的中心意思,又要表现出旅游景点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1 音译和意译 对于景点中地名、城市、乡镇、以及村庄名称的名称可以采用完全音译的方法。完全意译有益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的保留。当牵涉到一些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时,需要使用音意相结合译法,即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方法。许多山、河、湖、海、港岛等的名称也多采用此法。如果景点名称属于汉语的“单名”,为照顾音韵,应将通名音译出来。

2.2 增添和解释法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对字词句的字面意义进行解释并适当增添有助于理解原文内容所需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唐三彩是唐代一种多色釉的陶瓷,以多彩斑斓的釉色,鲜艳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为特点;在翻译时增添对唐三彩的进一步介绍,那么游客肯定会对唐三彩的印象更加深刻。

2.3 类比 类比手法指在源语文化中找不到目的语文化相对应词的时候,使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同类典故、成语等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如将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春节比作圣诞节等。

2.4 删减 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考虑英汉变大的差异性,适当删减对译文理解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提炼原文的主要信息。例如中国人的文章在描写完景点后,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名诗来验证自己的感受。然而,诗词毕竟是最难翻译的,无论是以形式还是以口头形式,能将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恰如其分地传达给外国的读者和游客,增加游客的游兴,应该是每个翻译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但是这些诗词翻译过去,常常会造成译文臃肿和累赘,甚至扭曲原意,反而妨碍了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

3 小结

只有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上述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旅游宣传资料的目标,即将对外旅游宣传资料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介绍、宣传中国历史内涵、文化特色;吸引国外游客来华旅游,发展、繁荣我国旅游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终带动我国旅游相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纪世昌.中国旅游指南[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篇7

关键词:隐喻;英译;文化内涵

一、前言

在旅游景点英译过程中,隐喻的应用非常广泛。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与普通英语翻译中隐喻的构建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又存在特殊性。其中旅游景点英语中的目标域可以是普遍的事物,也可以是游客文化语境中的事物,而且游客文化语境中的事物常常是目标域的最佳选择。如果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能恰当理解隐喻,就可以缩小中西方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英语国家的读者或懂英语的游客更好地服务,进行更好地交流,就能更好地把贺州旅游资源和文化宣扬出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同时丰富相关的翻译研究和语言学研究,扩宽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因此本项目以贺州的旅游景点资源中的隐喻现象为研究对象,对贺州旅游景点英译中需要理解和使用的隐喻进行分析和构建,并对其如何进行应用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旅游英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隐喻相关研究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做出了解释。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隐喻作为极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提及另类领域经验的一种隐喻认知活动。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自1980年Lakoff & Johnson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La-k off认为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都源自概念隐喻。因此,隐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束定芳(2003)“为了论述需要,简要回顾了西方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现象的研究情况”。林书武(2002)“以隐喻的归属问题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刘振前(1999)对比分析了解释隐喻本质的三种理论:类别包含理论、认知理论和功能理论。陈治安和蒋光友(1999)综述了典型的隐喻理解理论:比较观、相互作用观、语用观和认知观,并指出“隐喻的认知观从人类独特的隐喻思维能力人手,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个问题”。

现代隐喻理论是旅游英语隐喻构建与普通英语中隐喻构建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因为旅游英语和普通英语都属于英语,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另一个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使用隐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得不被动地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来谈论缺乏语言表达的事物,其表达工具就是隐喻。另一种是主动使用隐喻情况,有现成的语言表达法,但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选择一种非常熟悉的事物谈论目标事物。

三、贺州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与应用

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是一种涉及多元文化的活动,是一种涉及语言规律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多学科知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构建过程中,理解的目的是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包含的文化信息,因而不能脱离原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表达环节要符合译语的规则,将理解的原语意义准确贴切地表达,于是不可避免地与译语所属的社会文化相联系。既然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包含着不同参与者对不同社会文化理解的过程,所以对旅游景点英译中的隐喻的构建受制于原语和译语各自的社会文化。所以翻译者作为隐喻构建的中介,必须同时熟悉本国文化和对象国文化这两种文化,才能做到对隐喻翻译的/忠实和通顺。如果忽视隐喻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翻译往往就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

贺州旅游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贺州地区的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也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在旅游景点英译过程中,隐喻的应用非常广泛。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与普通英语翻译中隐喻的构建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又存在特殊性。其中旅游景点英语中的目标域可以是普遍的事物,也可以是游客文化语境中的事物,而且游客文化语境中的事物常常是目标域的最佳选择。贺州,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翻译者在其景点英译中进行隐喻的构建时,进行隐喻构建时想要凸显的相似点把始源域投射到相应的目标域,不能仅仅局限于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对仗上,要注意隐喻的文化内涵,把握景点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幽默和态度等,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构建方法,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分歧或不理解。对于隐喻的翻译不能仅仅局限在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都恰如其分的对仗上面,而是应该注意到隐喻中的思想内涵,把握原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幽默、态度等,这样文章才能通过翻译者的转化为更多的读者带来与原文一致的阅读感受。一般情况下,根据隐喻的特点,我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对贺州旅游景点隐喻进行构建和应用。

第一种方法是对喻体进行直接翻译

如果贺州旅游英语句式中出现的隐喻的目标域属于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事物,源语和目的语的双方都非常熟悉,我们称之为常规隐喻。要构建和应用这些常规隐喻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对隐喻进行翻译。这种常规隐喻的构建方式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分歧或不理解。我们可以根据想凸显的相似点把始源域投射到相应的目标域进行隐喻构建。比如说在构建姑婆山景区中的景点“四海兄弟”这个隐喻时,可以直译为“Community Brothers”。又比如姑婆山景区中另一个景点“玉龙归槽”可以直接构建为“Jade Dragon Back Home”。

第二种方法是对喻体进行转换

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很多隐喻实际上用到的喻体并不是一致的,这需要我们对两种文化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在贺州旅游英语翻译中进行英语的隐喻的构建和应用时,翻译人员需要通晓两国文化。只有在懂得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异的情况下,深刻理解其内涵及其表达的功用,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对隐喻进行更好地构建和应用。比如在描述姑婆十八水景区时,我们可以用“仙境”或“世外桃源”, 即“paradise“ 和“Utopia”进行隐喻构建。

第三种方法就是进行映射对等

有些时候,在贺州旅游英语翻译中进行英语的隐喻的构建和应用时,我们对意向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又不能进行喻体的转换,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映射对等的翻译,争取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在贺州旅游英语翻译中进行英语的隐喻的构建和应用时,我们会发现有进修没办法置换喻体,同时强制置换可能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映射对等的翻译。比如在构建姑婆山景区中关于“仙姑庙”这个隐喻时,如果直接转换为汉语拼音,外国人很难理解“仙姑”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对“仙姑”这个词与英语中的“God”进行映射对等。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旅游英译中隐喻构建与应用必须高度重视作品中涉及不同文化的隐喻。英语隐喻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方式。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进行英语的隐喻的构建和应用时,译者若没有两种文化深厚底蕴,是很难翻译高质量的作品的,也就很难起到传播文化的媒介作用。因此,不同文化影响着隐喻的构建和应用,并且导致了译者翻译时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进行英语的隐喻的构建和应用时,要尽量达到能够传递思想的目的,使英语隐喻的构建和应用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 97-100.

[3]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l):38-45

[4] 刘振前..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28-31

篇8

【关键词】襄阳;民间文化;旅游经济

1 襄阳文化资源种类的分析

襄阳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汉代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的所处地,所以至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因而襄阳成为当今比较著名的文化古城。正是存在如此雄厚的文化底蕴,才为襄阳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将襄阳的文化市场总结如下。

1.1 三国文化

三国演义中有四分之一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襄阳,可以说襄阳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目前,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仍然保存完好,比如古隆中、鹿门山、水镜庄、襄阳古城等,这些遗迹已经成为襄阳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文化将散发出更具价值的魅力。

1.2 楚文化

春秋时期,楚王将都城由丹阳迁移到现在的襄阳,从此之后襄阳成为楚国数十位君王的王都,直至楚国被灭,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能在襄阳看到众多的楚文化遗迹,比如楚皇城、古墓群、洪山寺村古罗国城遗志等。除此之外,襄阳还与众多楚国著名的文人雅士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是屈原为官的地方,是宋玉的故乡,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诗词经典。

1.3 红色文化

襄阳不仅是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还是近现代革命的根据地,这里培育出了很多勇敢、智慧的革命家,比如黄火青、峰,目前襄阳还保存着革命时期为纪念峰而建设的纪念馆。还有一些革命中心至今保留完整。教科书中编写的关于小的模范战役就是发生在襄阳。革命者肖楚女曾经到襄阳传播革命的思想。这些都构成了襄阳宝贵的红色文化。

2 襄阳文化与旅游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著名旅游景点的成功做法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将文化和旅游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内涵,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就会显得空洞和缺少价值。如果缺乏赏心悦目的景点,只注重文化的宣传,旅游就会显得厚重和无趣。通过对襄阳市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分析发现,对文化的利用程度不高,文化和旅游之间过于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具备时代特征

襄阳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24家,这24家景区很分明的划分为了文化资源景区和自然资源景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景区,都没有过多的进行开发,只是简单的利用其天然的文化或者自然优势。比如古隆中、水镜庄、李宗仁纪念馆等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简单的向游客展示历史留存的文化古迹,而没有开发一些符合现代游客特征的娱乐项目,导致游客感觉枯燥乏味,体会不到旅游的快乐。而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利用天然的自然奇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高山流水等来吸引游客的眼球,并没有利用美丽的自然开发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项目来增加旅游的亮点,导致游客感觉缺少点什么。

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襄阳市很多文化遗产被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如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几个,进入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0多个。除此之外,还有历史遗留的文物或遗址400多个,可见襄阳市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么多的历史文物遗址,真正充分开发利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却寥寥无几。几百个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只有24处,其他的文化遗址大多破旧不堪、空留一个外壳。有的文化遗址甚至连外壳都没有保留,只留下一个名字。襄阳的民俗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比如皮影戏、襄阳花鼓等只能在当地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没有专门的单位组织表演。

2.3 文化与旅游融合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襄阳市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只是简单的根据现存的文化遗址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旅游深层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表演的文化节目过于深奥。旅游景点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节目演艺,它可以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同时给游客更多的娱乐享受。但是襄阳市的很多文化旅游景点过分重视节目的高端性、文艺性,忽视了吸引游客这一因素,导致文化演艺节目不能雅俗共赏。第二,缺乏文化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娱乐场所可以为节目演艺提供舞台,同时为游客提供文化娱乐的去处,但是目前襄阳市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街。同时,一些提供表演场地的临时娱乐所在灯光、舞台的设计上不够规范、标准。第三,制作、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较少。旅游商品是一个地方旅游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比如西安古城最为著名的旅游商品兵马俑,游客旅游结束时都会买上一些兵马俑或送亲朋好友,或留作纪念。但是,襄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3 文化市场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

3.1 树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选择旅游去处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较高、景色宜人的景点。要想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襄阳市必须树立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将文化价值观深入到旅游行业;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时学会用旅游的观念思考问题,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

3.2 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

旅游景点不能单纯的依靠遗留的文化古迹,还要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将文化故事展现在游客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所在。目前,襄阳市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应该借鉴其他各地旅游景点的做法,比如河南开发的清明上河园项目,将当时的东京汴梁市井画面诠释得淋漓尽致,星际宾馆叫做“官驿”,表演节目“杨志卖刀”、“包公迎宾”、“气功喷火”等异常精彩生动。

3.3 扩大、修复、重建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对于目前已经进入国家A级景区的旅游景点,扩大其规模,同时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对于一些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文化景点,投入资金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从而使文物古迹能够很好的保存并遗留给后代。总之,当前襄阳市的旅游文化景点规模普遍较小,向游客展示的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枯燥,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景点规模,丰富文化展示的内容。

【参考文献】

篇9

徐州,古称彭城,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已有6000年的灿烂文化。徐州境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点:云龙山风景区、云龙湖风景区、汉文化景区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徐州市的一些主要景区(云龙湖景区、汉画像石馆、汉文化景区等)进行了走访,对景区内的景点名称、景点牌示解说、导游图、景点文物资料和景点介绍的翻译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很多翻译存在问题。

1.翻译现状

1.1一地多名,译名不一。个别景区的主要景点的译名存在一地多名的现象,会让外国游客看起来一头雾水。 例如,关于“本文由收集整理汉画像石”的翻译存在"the han pictorial stones"和"the han stone-brick painting "。又如,对于“文物”一词的翻译,有的译为"art piece",有的译为"object"。

1.2拼写有误。有些景区在翻译上甚至还存在不少拼写错误,这种简单的错误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的景区的分类垃圾桶上写着"other wast",很明显是少了字母e,应译为other waste。汉画像石馆内的"八棱柱"译为"pillar with eight side",此处的"side"应该为复数形式"sides"。

1.3机械翻译。有些译文一味按照原文机械翻译,使得译语读者感到困惑,不知其所云。例如,汉画像石馆内的“车马迎宾”一词被译为 "chariots going on a journey",这是属于生搬硬套的翻译,应译为"chariots welcoming visitors"。 楚王陵汉兵马俑馆的"主入口"一词译为"hots enter the mouth",是典型的字字对译,应译为"the main entrance"。

1.4中式英语。旅游景点中,中式英语的滥用不仅让国人嘲笑而且让外国游客一头雾水。例如:在汉画像石馆内的"宴饮六博图"被译为"feast and liubo"。"六博"原本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此处的音译不能将将其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译为"six people's chess game"更好。又如,在景区讲解员的介绍中将"普通话讲解"译为"common language guides",这是典型的中式翻译,应译为"mandarin chinese guides"。

1.5文化内涵缺失。旅游翻译过程中存在大量具有独特中国文化内涵词、词组和习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那些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国外游客往往无法产生认同感以及情感共鸣。 例如,汉画像石馆内的"龙凤呈祥柱",译为"pillar with phoenix and dragons"。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至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所以应译为"auspicious pillar with dragon and phoenix"。又如,汉画像石馆内的"青龙柱"被译为"pillar with dragons",没有将"青"的意义表达出来,在古代,以青代黑,青龙即黑龙,应译为"pillar with black dragons"。

1.6词不达意。译者在采用或误用省译的方法时,容易丢失一些重要信息,造成词不达意的错误,会使游客不能领会到其深刻内涵。如,汉画像石馆内的"双龙柱"译为"pillar with dragons",此处没有将"双龙"的含义体现出来,建议译为"pillar with double dragons "。而楚王陵的展品"玉耳杯",是一个耳状玉质杯子,译为"the jade ear cup"不能明确地将耳杯这个意识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译为"the ear-shape jade cup"更妥。

2.解决措施

旅游翻译错误不仅让国外游客不知所云,而且对徐州的景区、旅游乃至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正确的英文翻译代表了徐州乃至中国的形象,对于翻译中出现如此多的错误,调研小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翻译人员要有专业素养。译者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首先,译者不仅要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要深谙两种文化。旅游翻译中常常包含许多文化因素,如著名历史人物、典故、趣闻轶事、景点名称的由来等。其次,译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旅游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不同于其它科普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译者要学习相关翻译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建立专业的旅游翻译队伍,保证景区翻译的一致性。

2.2旅游景点翻译应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方能使用。此外,新设立的景点的翻译,要经过英语专家审定。

篇10

关键词:目的论;旅游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82-03

一、舟山市旅游宣传资料外文翻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以来,人们对舟山新区的飞速发展指日可待。依靠舟山的天然优势,港口业、渔业、旅游业将成为舟山市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在这其中,旅游业将是展现舟山市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一个窗口。要想使舟山市走向国际化不仅要靠港口业和渔业,旅游产业更是展现舟山这座美丽海岛的名片。

近几年来,舟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舟山市拥有普陀山、嵊泗列岛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岱山岛、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全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海。目前共有已开发景点1 000 多处。截至2011 年,全市共有A级景区11 处,其中普陀山为国家首批5A 级景区,朱家尖、桃花岛为国家4A 级景区,秀山岛为国家3A 级景区,沈家门渔港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桃花岛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市累计发展休闲旅游村(点)93 处,其中,市级以上渔农家乐特色村(点)33 处(含省级渔农家乐特色村点19 处)[1]。然而,目前舟山市旅游业在对外宣传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舟山既没有一个专门的官方权威的英文版网站介绍舟山的各个旅游景点,也没有任何旅游公司向外推出有效的中外文对照旅游指南,使得国外的游客对进一步了解舟山市造成了障碍,无从下手;第二,目前民间所流传的各种舟山景点翻译资料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其中存在一些中式英语,导致外国人看不懂,不能感受到舟山市独特的风土人情,严重阻碍了舟山市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进而导致失去国外客源,长此下去将会对舟山市的旅游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不利于舟山市的长远发展。所以,舟山市旅游宣传资料外文的正确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试图用德国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舟山市旅游景点的翻译现状,努力探索一条旅游翻译的新途径,促进舟山旅游文化的对外交流。

二、翻译目的论的理论依据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根据行为学的理论首先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活动[2]。 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活动(包括口译)都是一种行为,而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一个目的(Vermeer,1997:12)[3]。目的论共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4]。(Venuti,1995)

2.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3.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这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缺陷: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好的译文有不同的看法;另外,如果目的原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刚好相反,那么我们就会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忠实性原则。因此,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Nord,2001)[5]。

目的论对舟山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目的论认为翻译所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目的法则不仅摆脱了“等效原则”对旅游景点名称的指导,更有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发挥目的语的优势,使译文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三、目的论指导下旅游文本翻译问题的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在舟山市的民间流传一些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包括在舟山市政府官网的英文版中对舟山市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英汉互译时,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英汉文本特征和表达风格的差异。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增添删减,句式变换,虚实结合,使得旅游文本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标准,可更好地发挥旅游文本的传达功能,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使外国游客对舟山市的旅游文化喜闻乐见。

现有的官方与非官方的舟山市部分旅游景点翻译列表,如表1所示。

无论对于人名、地名还是各种名称的翻译,无外乎音译、意译和音译结合几种方法,更常见的是拼音标注法,直接用汉语拼音代替翻译。但是,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达到使译语读者明白所表达的内容,更应该向他们传达一种美的感觉、美的享受,这样才能刺激游客的旅游欲望,达到宣传的效果。就如毛荣贵先生所倡导的那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言求美,表达趋美,人类语言之共性也。如汉语形容女孩的脸为‘鹅蛋脸’(oval face),而不说‘鸭蛋脸’,为求‘联想之美’也;又如汉语曾有‘学会数理化……。’之说,而不说‘学会化理数……’,为求‘音韵之美’也。比如,英语称人行横道线为zebra crossing(斑马线),为求形象之美也;又如,英语戏称从事第二职业者为moonlight (to nwork at another job,often at night,in addition to one’s full-time job),为求‘幽默之美’也。”[6]所以旅游景点的英译要音美、词美、句美,还要意美。在目前的旅游翻译中是以拼音法为主,但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以向译语读者传达信息为目的,适当调整翻译策略,要把景点翻译出美的感觉。

初春时节,桃花盛开,舟山桃花岛自然成为游客旅游的首选。在舟山市政府官网的英文版中对桃花岛的翻译是Taohua Island,这里使用的是音意结合的方法,“桃花”二字使用的是完全的音译,汉语拼音Taohua,对于中国人来讲,Taohua无须解释大家就能体会该词汇的人文信息,不仅代表一种具有美好感情的植物,而且还是金庸小说中的武林圣地。然而,在于大多数外国游客不了解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文化的情况下,他们并不能体会桃花岛的主要特色是桃花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者可以感受她的武侠气氛,译语读者只知道这是一个island,所以这里使用意译会更恰当。选择适当的增添手段,找到英语中桃花的对等词汇,译为The peach Blossom Island,将桃花的内涵表现出来,至少让游客知道这个岛屿是关于桃花的,特色在于桃花盛开、处处生机,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于桃花岛的丰富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进一步的景点介绍中获得。

为了实现旅游文本的呼唤功能,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在旅游翻译的技巧和手法上往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增添删减,甚至有时候还要对原文进行更改,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和读者口味,做到内外有别,以便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贾文波先生认为,在内容与形式相冲突时,在不损坏原文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可对原文进行大胆的调整甚至改写,句句对应的译文不见得就是好译文[7]。海天佛国普陀山,民间有一种翻译是Sea Sky and Buddhism Kingdom Putuoshan,在舟山政府官网英文版中的翻译是“Mount Putuo――Buddhist Paradise amidst the Sea and Hevean”。前者完全是逐字逐句翻译的,汉语和译语之间的完全对等,严格按照词汇的顺序,没有考虑到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句式表达风格,其中普陀山的翻译是完全音译,这会导致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普陀山的信息值很高,所以应该准确传达出含义。这个译文既无美感也没有传达出这个景点的特色所在;后者的翻译较前者规范了许多,其中,普陀山的翻译是Mount Putuo,“普陀”一词为古印度梵语“Potalaka”(普陀珞珈)音译,出自佛经,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即普陀山。这里选择音译的Putuo,是因为名称的翻译应该尽量简短有力,朗朗上口,所以没有必要在名称中把普陀的含义表现出来。虽然普陀的意思表达不出来,但是至少游客知道这是关于山的景点,了解景点的属性。海天佛国的翻译为Buddhist Paradise amidst the Sea and Hevean,将其内涵表现出来是,在水天相接之处有一个佛教圣地――普陀山。这个翻译不仅向译语读者准确传达了信息,也尽量将景点特色表露无疑,充满了梦幻浪漫色彩,这座神圣的佛教殿堂坐落在东方的一座海滨之城――舟山市。

情人谷作为舟山市的特色景点之一,渐渐的也被游客熟知,其中的景点具有甜蜜美好的特色,如:鸳鸯林,团圆桥,定情石,合抱岩等。这些景点设置在碧蓝色的海边,让广阔的大海见证情人之间的坚定誓言以及真挚的感情,其中有一个景点的名称叫做海枯石烂,意味着到海枯石烂之时,情人之间的感情仍然存在,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和愿景。对于爱情,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象征着美好与甜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在译文中要尽量传达出这层意思,吸引游客的向往之情。第一种翻译是最常用的拼音翻译,Qingren Valley 这种翻译肯定是不合适的,译语读者在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语言)的情况下,不明白Qingren指代的是什么,没有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情人在名称中的信息值较高,所以为了使游客明白,有必要把情人二字翻译出来。显然第二种译文选择意译更恰当,但是还要注意到用词的准确性。情人的英语对应词汇有lover和valentine,那么,选择哪个词汇更合适呢?其中lover的英文解释是partner (use a man) in a sexual relationship outside marriage,汉语解释为(婚外恋的)伴侣,情人(通常指男性),多指婚外的关系。Valentine 的意思也是(情人节时的)情人;以及小孩对喜欢的同学,未婚的对象之间,已婚的配偶之间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lover 容易引起歧义,相比较使用valentine 会更合适,综上,情人谷译为the Vale of Valentine更合适。即传达出来这是一个适合情人旅游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爱的旅游景点,译文也具有音韵之美,以此吸引游客。

结语

旅游翻译重在传达信息和感染读者,所以,对原文信息的选择,一定要根据翻译目的译入语读者的需要来决定。当然旅游文本的翻译也有美学标准和文化观念问题。所以,要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讨论文本功能的特征和翻译策略,考虑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探索出一条更加规范的舟山市旅游文本翻译之路,希望不仅仅是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还有旅游景点介绍的文本翻译,将舟山市旅游景点的译到规范有力,促进舟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舟山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晓辉.舟山海洋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旅游经济,2012,(10):149-151.

[2] 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35-37.

[3] Vermeer H J.Sc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Reading in Translation Theory,Andrew Chestman(ed)[M].Heidelberg:

universitat,1989.

[4] Venut i,Law rence.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M].London &New York: Rout ledge,1995:20.

[5] Nord,Christinane,t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SFLE PRESS,2001.

[6]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

[7] 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4):33.

Discussion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names in Zhoushan from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REN Xiao-meng

(Management School ,Zhejiang Ocean college,Zhoushan 316004,China)

篇11

旅游景点建设开发所属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旅游业主体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文化旅游产业定义:

1、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文化旅游产业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日本心理学家今井省吾指出,现代人的旅游动机分为三种:(1)消除紧张感的动机,包括交换气氛、从繁杂中解脱出来、接触自然;(2)自我完善的动机,包括对未来的向往、接触自然;(3)社会存在的动机,包括朋友的友情、大家一起旅游、了解常识、家庭团圆。

不同的旅游动机决定了游客选择不同旅游市场的心理模式的不同,根据游客选择旅游的动机不同,游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观光型。分为以自然景观为主型和以人文景观为主型。

2.学者型。此类游客的目的性较强,多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3.健身型。以强身键体为目的,这种健身及疗养型的旅游增加幅度较大。

4.猎奇型。以年轻人为主,希望凭借自己的体力、智力去征服自然。

5.商业型。主要足迹在各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比较强。

二、旅游市场的细分

根据以上对旅游者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将旅游市场划分为以下几类:

1.文化旅游: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报告》指出,在21世纪,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度增长,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层次发展。

2.生态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3.乡村旅游: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起,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

4.工业旅游:这个词或许在今天的中国还相当地陌生,但在发达国家却已经开展得相当成熟。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东芝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工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并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探险旅游: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多样化的需求,很多旅游者不仅希望从旅游中获得对异地文化和风情的感知,更渴望在旅游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营销模式的制定和运用

根据以上对不同旅游者类型和旅游市场的细分,制定以下相对应的营销模式。

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生态旅游既要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又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营销是十分必要的。

(1)目的地形象绿色营销:指为目的地设计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生态消费观念的旅游形象,它包括生态旅游景区地名、徽标、广告标识语、景区交通工具乃至垃圾箱的外观设计,这些设计都要符合绿色标准并且能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解释大自然的特点。

(2)行为绿色营销:是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绿色化,即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导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责任以及具备有关生态学和保育原则,心理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以及经济承载力。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绿色营销来为旅游者设计一个愉悦的生态旅游环境,让游客感受到真正回归大自然的喜悦。

2.文化旅游——“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通过营造其文化特色来吸引旅游者实为准确地营销模式。以下将从外部宣传和内部景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宣传——借势文化营销:即借用电影和电视来宣传文化旅游景点的悠久历史和内涵。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以此唤起人们对北京故宫这一文化旅游景点的向往。

(2)内部景点——主题文化营销:即通过挖掘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势,对这一旅游景点进行的主题文化营销。例如在永州,就根据其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每年定期举办一到两次大型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如“中华舜文化旅游节”、“国际瑶文化旅游节”等。通过主题文化营销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而且增进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了解,为不同知识需要的游客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3.乡村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一种通过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来创造价值的营销方式。

(1)娱乐体验营销:即通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娱乐诉求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策略。让旅游者在乡村的蓝天碧水、广阔无垠的田园中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身心的释放。

(2)角色体验营销:即通过让游客角色置换,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例如可以在乡村旅游景点推出“农家乐旅游”、“采摘节旅游”等。

(3)文化体验营销:即从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诉求出发,借助与文化相关的产品、设施及服务来塑造一种文化氛围,从而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的需要,达到营销目的。例如我们可以以祭祀建筑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和乡村农耕文化的文化体验活动为主。

4.探险旅游——“定制营销”+“体验营销”

(1)“定制营销”,即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市场细分——把每一位顾客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的营销方式。由于探险旅游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根据各人的不同专业探险知识和体魄制定不同的探险旅游项目的定制营销成为首选的探险旅游营销模式。

(2)“体验营销”,就是通过探险体验,帮助旅游者真正达到挑战自我的目的。游客可以通过体验激流探险、岩洞探险、海底探险、登山运动等活动征服自然,树立自信,珍惜生命。

5.工业旅游——“形象营销””+“知识营销”+“体验营销”

工业旅游不同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旅游,它能给予游客更多的是展现工业文化,感受工业文明,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同时又能够给企业增加收入、传播形象。因而工业旅游的营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象营销”——即借助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等形成的形象力来展开的营销活动。企业通过塑造优美的工业环境吸引消费者,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感染游客,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说服游客。

(2)“知识营销”——即通过耳闻目染向旅游者传播相关的工业知识。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人流”的简单结合,而是要把工业的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要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钢铁企业可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设计知识营销的方式。

(3)“体验营销”——工业旅游的魅力,也就在于在为游客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制造出多种体验。游客们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工业产品时会产生好奇心,迫切希望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当汽车工人、炼钢工人的滋味。例如在德国奔驰公司,游人可以参观奔驰车的总装线,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最后还可以直接把车买走。

面对迅速变化的旅游市场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营销模式的综合运用,还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旅游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使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必须加快旅游营销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其适应消费人群和市场细分的需求。

篇13

曲阜是文化旅游城市,重要的旅游景点有“三孔两庙一陵”其中,“一陵”指的就是寿丘与少昊陵。寿丘与少昊陵位于曲阜城东约四公里地方,即今天的曲阜旧县的东北角。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当前,以“孔府、孔庙、孔林”为该地主要旅游线路,三孔接待游客数量逐年上升,而寿丘与少昊陵却人迹罕至,2011年,曲阜少昊陵、周公庙景区荣膺国家3A级景区,但至今少有旅游团体专程赶往寿丘与少昊陵游览观光。在新媒体形式下,寿丘与少昊陵的旅游营销战略应启动。

一、寿丘与少昊陵史料

史料佐证,寿丘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宋代皇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宋真宗将曲阜改名为仙源县,迁移县城于寿丘的西面,并在寿丘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景灵宫奉祀黄帝。少昊陵即少昊的墓葬处。因少昊为五帝之一,故名少昊陵。史料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寿丘与少昊陵所在的万石山、云阳山,是曲阜最早的两处古迹,但至今仍为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寿丘与少昊陵的现状

当前,寿丘与少昊陵作为一处历史文化景观面向世人开放。近年来,曲阜寿丘遗址通过全面系统考古勘探,发现少昊陵遗址和景灵宫遗址等重要遗存,并将进行复原。

三、寿丘与少昊陵的旅游营销方式

寿丘与少昊陵是曲阜境内文化韵味丰厚的旅游景点,新媒体形势下,要加大对此文物景点的宣传,扩大景点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一)传统的媒体宣传。新媒体宣传依托传统媒体的宣传,寿丘与少昊陵的旅游营销,应立足传统媒体,主流报纸、杂志等展开合作,呈现景区风貌、宣传景区特色。

(二)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宣传。作为文物旅游景点,设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的客户端,向游客介绍景点的基本情况、展示景点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三)运用影视资源,宣传景点。建国以来,以黄帝、少昊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不断出现,景点旅游营销者,以敏感的旅游营销触觉,挖掘景点旅游营销的内涵,与影视节目展开合作,推广景点。

(四)开展文化创新活动,从社会上征集黄帝、少昊卡通形象,扩大景区人文宣传,制造有具有文化特色且享有专卖权的景区卡通吉祥物。以此扩大黄帝、少昊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寿丘与少昊陵的文化影响度。

四、寿丘与少昊陵的旅游营销策略

篇14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