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

篇1

一、用良好的工作心态展现优雅与智慧

优雅是一种是愉快、宁静、平和的心态,智慧有着润物无声的妙处。优雅是优雅者的优雅,智慧是智者的智慧。优雅教师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优雅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赞赏和肯定,优雅的教师,有着执着自信的人生态度。无论工作与生活中是苦是甜,都能积极乐观,追求自身的完善,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从容面对,张弛有度,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二、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在这催人成长上进的环境中,只要你踏实肯干,就一定会成长。优雅与智慧的教师定是学识、礼仪的传递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用书香来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用自己的言行来熏染学生的一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个人素质。

优雅与智慧的人生是挑战自我的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牵引生命之舟不断前行。要以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业绩培养对职业的热爱,能抓住机会让自己成长起来的。

三、以身示范,小事中让学会生活礼仪优雅

行走在校园中,不随手扔杂物,看到杂物能够主动弯腰捡起,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做榜样。上课时,和气、文雅;下课时,要与学生礼貌告别,保持愉快的心境。在校园里与学生相遇时,能够面带微笑地回应学生的问候;生活中,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气质,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四、相处之中,学会用行动书写优雅与智慧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构建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56-01

陶行知先生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也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因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所以,数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一次智慧之旅,知识在这里得到发展、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生命在这里得到张扬。基于此,笔者仅以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谈谈如何构建数学教学智慧课堂。

1、以学生熟悉的环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本节课,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学生耳闻目睹的校园这一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校,因为这熟悉的环境就在他们身边,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学生兴趣盎然,此刻我抓住这教学的最佳时机,出示教材主题图:“观察校园的一角,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四边形”,教学的导入自然有于恰到好处。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没有矫揉造作之涉,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突出的展示了情境创设服务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课的导人。

2、以旧知的复习作铺垫,揭示课题

由已知到未知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认知规律,深刻的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教学智慧的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观察到黑板是长方形、垃圾箱的正门是正方形、校门和楼梯处有平行四边形、人字梯上有梯形、……,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提出:在这么多的地方都存在着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把对四边形概念的复习落到了实处;二是提出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准确回答后再次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这以前我们已经掌握,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点呢?不需要学生回答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揭示学习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看似平常,但平常之中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奠基,严格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

3、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经历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实施新课程之后,课改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且死记硬背而提出来的。本节教学,首先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确定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学生在前面的画图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测中提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抓住其本质特征教师提出:两组对边平行指的是哪里呢?经过学生指、书空比划,教学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立刻提出质疑,这两组对边真的是分别平行吗?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探究中的猜测,早已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他们已有知识的储备对眼前的问题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分别说出了用画平行线、测量平行线间距离和延长三种方法,进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独立探究,它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教学的具体行为;提出质疑,科学验证它旨在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4、以静止的预设为基础,注重生成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课前预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静止预设”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达成绚丽辉煌的“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智慧生成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教学的过程也绝不是预设的再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应该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

本节教学梯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辨别一组平行四边形,在出现菱形时,好多学生都说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与自己的课前预设不一致。面对这一生成,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说:你认为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发了学生间的争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统一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上来。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教师,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做到了预设与生成并重,大大激发了师生智慧。

5、以练习为桥梁,承上启下

篇3

关键词:整合;教学内容;横向拓展

当学生学到与天体宇宙等相关的内容时,将课文内容与科学学科相结合,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宇宙知识,了解到科学家们更多的科技成果,感受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改变,以及科技先进发展的产物对人类生活的帮助。如学习《太阳》一课,从远古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讲起,再通过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密中国古人对宇宙天体的神话认识,感受科技飞速发展和将神秘现象一点点揭开的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知兴趣。在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给学生们讲解太阳、月球、地球都是浩瀚宇宙中万千星体中的一颗,讲解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规律和原因,从而引申到科学学科的《天气》一课中风、雨、云形成的原因,讲授气象台预报天气,在太空放置了许多颗气象卫星等现代科技。把离我们似乎很远的天体,瞬间拉到生活中无时不在的位置,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了解的宇宙气象问题,以及生活中观测的大自然现象。学生在将神秘的天体知识与生活实际体验相联系的同时,也在交流中练习了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分工配合的能力,在相互交流中也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学习到了别人身上的长处。又如,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家乡环境大调查,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结合科学学科内容设计课外实践n――校园生物大搜索,学生来到校园观察哪些植物是盆栽,哪些是土栽,哪些是果树,哪些是观叶的树木?给果树分类,分析一下学校绿化特点,画出校园绿化图。再观察地面上的花草,大致分类,将不知道名字的花草树木做详细标记,在微机课上查阅资料解决。再结合课文,看到有些地方环境破坏很严重,思考给动植物、人类带来了哪些灾害?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气候、环境变坏的一些事例,从中得到呼吁,树立了更强的环保意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课堂。备课中将学习内容合理整合,才能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收获,乐于学习。比如,学习《赵州桥》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文化,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给学生播放歌曲《北京的桥》,听听歌曲中唱了哪些桥?在建造上有什么特点?你能想象得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伟大构想吗?你想到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了吗?再讲讲“卢沟桥”的奇特建造,那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以及“卢沟桥事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被欺凌的耻辱,知道万恶的日本侵略者对我们祖国和人民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讲解赵州桥上神奇的车辙印和驴蹄印的神话故事,这些仙踪仙迹更给赵州桥带来一丝神秘和伟大。让学生谈谈自己还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建筑?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讲讲自己旅游的见识。学生有的说攀登过万里长城,它蜿蜒曲折、雄伟壮观,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岗,屹立在祖国的东方;有的说看过兵马俑;有的说去过家乡的罗通山城,登上t望台,柳、梅、辉三县尽收眼底;有的说看到过现代建筑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的鸟巢……在谈论中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到祖国的富饶、伟大,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再让学生拿出笔在画纸上画桥。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见识和眼界也都得到了拓宽。

合理整合课堂,对学生教育效果更大。同时,将知识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本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思考,多研究教材内容,同时也应多翻阅其他学科教材,做好横向联系的搭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还应学习其他学科,从中获得灵感,才能拓宽教学面,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勤勉有道,寓知于境,兴崇文之风

我校的学风是“恭诚有恒,勤勉有道”,要求学生对学习要有恭敬、诚实的态度,始终保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同时注重培养科学的方法。培育良好学风,课堂是关键。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能够促进良好学习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为此,教师一是要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科学确定教学三维目标。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实现基于生本互动、生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有效学习,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三是要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恰当地运用组合、分解、对比、归纳、演绎、因果等思维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框时,笔者通过视频资料设置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在诗歌会、大合唱、才艺秀等活动过后,市北高中第二十六届“原道”校园文化艺术节又迎来了书画摄影比赛与海报、书签制作比赛。通过书法、国画、素描等作品的展评,很好地体现了市北师生良好的书画功底;喜爱摄影的同学则举起手中的相机,寻找、发现校园里的“真、善、美”,记录美好校园的美丽瞬间;学生制作的海报、书签设计巧妙,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市北学子的青春风采和创新能力。然后设问:(1)我校为什么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2)你参与了哪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项目?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3)结合教材知识,谈谈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人生态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校每年开展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原道”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凝聚了学生的智慧、热情和努力,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悟,通过学校文化素材的生动呈现,结合学生的亲身实践,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官体验和真实情感,实现学生充分的课堂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感悟,兴崇文乐学之风。

二、怀德养正,寓情于境,树浩然之气

我校将“怀德养正,志学敦行”作为校风,要求师生常念德行,有浩然正气,要志于学习,做到知行统一,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道,强调实践的作风和能力。高中政治课对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行的养成和人的社会化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校风教育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教师一是要创设生动德育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帮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实现思想道德提升;二是要注重情感因素,做到以情育情,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认知;三是要发挥文化感染作用,做到以美育情,有效运用本校文化资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四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导向激励、控制调节功能,将相关书本知识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框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势,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以校为本、立足社区,面向社会,让更多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投身社会服务。通过与吴桥街道、北大街街道、黄巷街道、刘潭社区等建立共建关系,积极融入社区、服务社区;通过暑期社会寻访实践活动,感受家乡巨变和祖国建设成就;加大“市北高中爱心基金会”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扶贫济弱美德在市北蔚然成风;利用寒暑假开展交通协勤活动,加强交通安全宣传……这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学校原道文化。然后设问:(1)你参加过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请你谈谈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2)参加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些学生亲身参与的志愿活动,处处体现着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真情关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此外,笔者还结合我校延安支教教师的感人事迹讲解人生价值的实现,结合校园节日节庆活动讲解优秀文化对人影响、结合学生中“自强之星”“勤奋之星”的生动事例讲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知识。这些校园中的人和事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事例分析中实现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启智达人,寓意于境,究事物之本

我校的教风是“抱朴守拙,启智达人”,其意为:教师要持守质朴的本真,保持职业神圣感和心境的平和,启迪智慧,成就学生,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体现在教学上,教师一要以德育人,以自身的德行操守、敬业爱生和责任担当教育和感染学生。二要启智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有效提问,在教学重难点提问、在知识混淆点提问、在学生遗忘点提问、在新旧知识连接点提问,提高预设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探究。同时要指导和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平等民主的提问环境,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注重问题的生成性。三要活动育人。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有机融合,校园处处是课堂,课堂内容皆生活,实现课堂的延伸拓展,提高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时,结合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活动,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背景材料:

我校原道科技社自从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研究,坚持以活动促科技教育发展,积极备战各类科技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我校学生共获得9项国家专利,在第23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张栋、华天浩、林超研究的《家庭阳台堆肥桶的研究与创作》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获得一等奖,潘娟湘老师的《控制系统演示仪》获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二等奖,赵赟钦、陈一鸣、陈威龙同学研究的《正、余弦函数绘图工具》,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获得三等奖。设问:(1)我校积极开展科技特色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2)从哲学角度来讲,我校开展科技特色教育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我校是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领悟“原道”的精髓。还比如,结合学生野外拓展训练、“每天一节体育课”活动等,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分析“原道”校训的精神实质来讲解追求真理的品质,结合学生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讲解人大代表的产生,结合学生校园消费现象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等。这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有利于将书本知识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活跃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四、公民情怀,寓行于境,履青年之责

我校育人目标是“笃正自强,公民情怀”,即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修身立业之道和处世为人之道,让学生明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公民的思维推己及人,勇于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时期,道德失范和标准多元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给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教师一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和乡土的重大社会主题事件,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把观察和思考渗透到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反思自身。二要关注学生生活,把握学生学情;应用学生生活,活用教学方法;回归学生生活,提升教学效度。三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意识;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树立家庭责任意识;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环保意识,逐步培育学生的公民情怀。

例如,在讲授《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校门口的广石路位于无锡市北部城区,是沪宁铁路、内环江海路以北一条重要的东西向城市主干道,同时也是中心城区与石塘湾地区联系的主要道路,是石塘湾工业园、金山北工业园的重要货运通道。在上学和放学期间,车辆进进出出的新立交停车场和道路上来往穿梭的货车对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构成了很大隐患。我校“原道地学社”的同学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了该问题,建议尽快搬迁新立交停车场,改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假设你是该事件主角,你会怎样正确地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呢?

同学们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不仅系统掌握了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和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的要求,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笃正自强,公民情怀”的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之中。我们还通过邀请学生参与校园景观设计、宿舍文化设计、膳食质量监督、班级管理金点子等活动来渗透“原道”校训教育,注重浸濡与熏陶,倡导内省与自觉,促进探究与合作,突出实践与体验,实现学科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相互融合与有机统一。

篇5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特色品牌;教育研究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今天的大学生从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这表明,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很可能会从一个“人才”变成学校乃至社会的一个“包袱”。作为老师,原来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现在的老师要有长流水,能够不断喷涌。但长流水要有源头,这源头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要保障教师的终身学习得以实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学习型特色学校。下面就如何建立学习型特色学校,谈谈我校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建设学习型特色学校的框架图如下: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提升教师的主要途径就是构建学习型特色学校。首先要建立农村学校对学习的良好态度,通过营造一种支持农村教师学习的态度、提供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承认教师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每个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鼓励教职员工要虚心学习、了解哪些压抑学习的因素、知道如何激励教师学习等途径实现;其次,建立学习的奖励机制,对于教师的学习,通过发表文章、内部交流、颁发证书等途径进行表彰;再次,消除农村教师创造性的压力,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最后,提供相应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如确定学习日、教研活动规范化等。

一、搭建读书交流平台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而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就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积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例如,为了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在书海中润泽心灵,我校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每学期都会定期向教师推荐读书书目,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定期进行交流。读书分享会上,与会教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评价自己平时教学的得与失,重新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服务自己的教学实践。这些读书分享会,搭建了教师读书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习成果得到了共享,让所有参与教师享受了一次精神的盛宴。

二、搭建合作互助平台

搭建合作互助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同伴互助不单是教师间知识经验的简单传递和相加,它更能形成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共生效应。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例如:2014年10月8日,廉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组织名师下乡送教活动和名师带徒活动,让我校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我校还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如:我校每年都评比“十佳学科带头人”和“十佳教学新秀”,评比这些优秀的骨干教师和教师新秀,经常性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促进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搭建科研交流平台

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师要强化教研科研意识,学会研究,参与研究,研究出成果,做到以研究促提高。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找到内在规律。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使互动式、参与式、开放式教研走近教师,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独特见解的发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旨向,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大力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论的指导作用、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和科研成果的助推作用。

例如,我校举行青年教师科研沙龙,沙龙主要将视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与教学理论;2、教育科研方法;3、课程开发策略;4、课改前沿信息等。在这四个方面,我校都取得显著的成绩。据统计,全校已立项或结题的省级课题就有2个,廉江市级课题4个,课题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论文获奖的奖项达到23项市级以上获奖,且获奖档次高。

四、搭建竞赛展示平台

篇6

关键词:传授知识;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全民受教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埃德蒙・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快速成长的特殊年龄段。他们面对着生理、心理双重的发育和发展,又伴随着社会阅历扩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当竞争与升学的压力同时存在时,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升学、就业众多方面,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都接踵而来。比如,当老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心思越来越难捉摸时,当学生面对困惑举棋不定、内心挣扎时,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就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正确面对挫折和矛盾,为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手段。

下面就对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采用多元化方式,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学生真应该学习些心理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比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规律,掌握技巧可以更牢固、更快捷地记住公式、记住要点;学习性格的知识,通过提高对自身完善的了解,矫正每个人性格中的弊端,锻炼和完善人格。高中生是具备一定阅历、理解、分析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谈话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感悟;可以运用开展心理活动课、班团活动、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提供心理知识的宣传。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调查认知,学会自我保健。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运用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性,带动、熏陶、感化学生

青春期的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被感染和带动的。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和利用高中生在这一时期的特质,通过在校园、年级、班级,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情境布置,巧妙地宣传伟人、名人、偶像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利用寓情、寓景、寓教、寓理的方式,借助伟人、名人、偶像等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激发起学生的敬仰之情、效仿之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示范和鼓励,为整个校园增添人文色彩,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最有利、最积极的氛围和环境!

三、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让学生真正读懂健康,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带回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评定,是从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来说的。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1)正确的人生态度;(2)满意的心境;(3)和谐的人际关系;(4)良好的个性;(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有了这个标准,学生就有了规范,在面对困境和波折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思维,不至于离谱得太远。

四、教育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机制,全民受教,生命不止,受教不息

篇7

关键词:学生;情境;兴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44-03

梁实秋先生说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只有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语文课堂回归到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的课。实际上,一节好课无一例外的是,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切是那样水到渠成,一切是那样引人入胜,一切是那样扣人心弦,一切是那样充满活力,这一切都会成为教师和学生一次难忘的经历。苏教版第十二册《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通过对六年学习生活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这篇课文安排在最后一课,就是想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感。

【案例设计】:

师: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辛勤培育的老师,此时此刻你们心中一定感慨万千,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吧!(教师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生静静地欣赏)

师:这支优美的歌曲,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生:朋友之间的深深离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

师:丁雪飞老师在小学毕业时,就是怀着这种情感,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一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吧,看看是否能产生共鸣!在能产生想法的地方做记号,并简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简评:这样设计是在在奠定了离别时大家依依不舍的情感基调后,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写写想法,让学生很快进入自由轻松的教学情境。

师:你们读完之后一定会清楚了作者的思路,作者主要回顾了自己六年生活中哪些情景?

生1: 初入学校时的情景。

生2:六年的学习生活。

生3: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师:是呀,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多媒体出示这一句:“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师:读一读这句话,就围绕这句话,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学生小组内先交流,然后指明一个小组回答)

生1:什么是画卷?

生2:怎样的画卷?

生3:为什么说六年的学习生活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呢?

师:好的,就这个片段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卷的呢?(自己自读课文)

生:选择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进行了描绘。

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过的一天,我们太熟悉不过了!

师:是呀,就在这样的一天天中,你们茁壮成长,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更感受到童年的快乐,这就是母校的给予!你们能说说对母校的感受吗?

生:对于母校的培育之情,我们不会忘记!

师:母校给予你们的精神财富,能把你们心中的这种感激之情读出来吗?

(生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简评:这是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从写作方法以及情感的互动上,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相贴近,本段内容采用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师:我们不会忘记快乐的校园生活,也不会忘记母校的点点滴滴,更忘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

师:先各自学习课文的六、七自然段,再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各自感受最深的地方。

(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进行自学,并有序交流。接着一个小组先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出示学生交流的句子:

生1:在我们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生2:这句话是对老师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师:深入一下,这里“天使”、“大树”、“海洋”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再次交流,体会比喻的妙用)

师:老师有这样的一道练习,要大家来完成,可以小组共同完成。

投影出示1: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在我们心目中,您是______; 您是______ :您是______。

师:在这离别之际,你想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送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

生2: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投影出示2:

在这离别之际,敬爱的老师,我要___我要___。

生3:我们要送您一束花,让您在疲惫的时候,可以闻到花香,驱除一天的烦恼和劳累。

……

师:古今中外,赞美老师的诗词歌,成语,名言有很多,根据你的特长自由选择说一说。

生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生3:夜以继日 呕心沥血。

……

简评: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组内交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又加以一定的知识拓展,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发挥小组优势,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有效碰撞,不断提升各自的学习能力。

[总评]:

1.课前钻研,深入浅出。钻研教材,首先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领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这篇课文关键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作者对学校和老师深深的眷恋之情。处理教材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其次要考虑到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三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备课前都能深入地钻研教材,又能浅出地处理教材,而且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那么他在上课时一定会游刃有余,精彩就会“如约而至”,迸发出动态生成的火花。

2.课堂教学,简单扎实。语文课应上得扎实,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让语文学习真正实在起来。如这一课的练习环节: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_____,您是_____,您是 _____。

意在让学生先理解把老师比作“天使”、“大树”、“海洋”的目的,进而让学生想到用更多的事物来感受老师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精神。当然语文课还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撑场面。语文课堂力求“简而精,单而丰”。一堂简单的语文课教学内容须简约,做到合理裁剪,大胆取舍;教学过程求简化,力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教学媒体要简便,为“我”所用,简单方便;教学语言应简洁,做到精练、简洁、准确、生动,最重要的是这堂课学生有所收获,学到知识,掌握了要点,体会了情感,领会了方法。

篇8

一、教师幸福地享受教育教学生活

“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是一校师生幸福生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35页)。教师也是人,也渴望着幸福。而教师的职业又是一个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情绪较为焦虑的职业,他们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要面对许多来自家庭、社会的琐事。我倡导“幸福治校”的观念,提升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幸福指数,旨在让教师有一个较为宽松和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以愉快的心情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投入教育工作,并把幸福和谐的情绪带给学生。因此,关注教师幸福指数的提高是校长应该做和必须做的。那么如何为教师营造幸福快乐的环境而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呢?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校为教师开设多种业余活动。譬如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社会实践、读书讨论、网上论坛、视频对话等活动,开展一些节庆庆典、休闲娱乐、兴趣比赛、茶话座谈会等,给教师一个十分轻松和向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使教师感受家一般的感觉。当然,这些做法更加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是建立“时间短、效率高、学生愉快学、教师有幸福感”的课堂。要想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师生负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入手,变讲堂为学堂。分好学习小组,采用捆绑式评价,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对学生做好理论上的培训;二是从教师入手,变教案为导学案,改变学教模式,真正把教师从“嗓子嘶哑”的职业状态中解救出来。

三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更多地融入人性和人情味。譬如教师生日送个蛋糕或一份小礼物,组织教师和家属进行联欢和外出活动,对贫困或生病的教师进行集体帮扶和照顾等。我曾遇到两位患癌症的教师,他们躺在病床上给我写下了两千多字的信。有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尊敬的李校长:您是我值得信任的领导,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部下,您的兄妹!”还有一位教师在信中说:“李校长,您和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们这么关心我,我一定要战胜病魔,活下去!尽快回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来,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发挥我的余热!”教师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关怀,更多的是一次次的心灵沟通和感情交流,同样,教师在这样的学校工作热情大,幸福指数高,进而能把这样的幸福激情延伸到广大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在繁重学业的压力下自我解压,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的学校管理。这既是现代教育理念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身心压力和严峻的现实给我们管理者提出的严峻课题。对教师要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担心,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束缚,多一点放手。这样能极大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团结、协作、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

五是校长由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转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学校加强教师之间以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减少教师由于孤立导致的自发行为,从教师作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动。创造条件让教师更积极主动地从事教学科研,让教师明确学校对他们的期望、责任,同时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供持续的反馈和成就的认同,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让教师过得更好,活得更幸福,发展得更快,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六是充分发扬民主通力经营学校。一所有品位的学校,必须要有一个有智慧、有经验善于苦心经营的校长。因此校长一方面必须学会点燃激情、激活灵感,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使他们在平时的偶发事件中展现自己的智慧,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形成和谐的合力。在解决问题时,要及时决策,通力合作,感情投入,加强沟通,化解误会,家长满意,师生健康,校园和谐。另一方面,还要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纠正教育的误差。让家长们都有一个新的认识:孩子的成长与家长息息相关,负有重任。有了一份责任和情感基础,只要学校在管理方面已经尽力而为了,即使有意外事故发生,家长也会理解,解决问题的态度就大不相同了。有了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化解矛盾或纠纷的途径就更容易了,更重要的是家长们不但不会把责任推卸给校方,反过来还会减轻学校的责任。

二、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

校长不仅要把教师的高效工作和幸福生活时刻放在心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乐于学习,快乐成长”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王琪老师在《好校长——一个永恒的主题》一文中指出:“好校长便是一个乐队的指挥……在他的引领下,每一位演奏者都用心灵演奏,将幸福与智慧的音符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孩子们的心灵在这些美妙的熏陶下日益坚韧、成熟、美丽、幸福。演奏者们也因这美妙的体验而幸福一生。”(《办好学校的策略》36页)由此说来校长要把“让学生勤奋学习,快乐幸福成长”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是“为人”的教育,还是“人为”的教育。一些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的学习,以致越来越不喜欢学校而退缩;教师为什么走进校园、走进教室时,紧锁的眉头总是不得舒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教育“人为”因素较多,或许是由于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怨声载道。为什么我们有的学生虽然走进了校园,却失去了生活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多年来,我们习惯了“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业绩”,把结论性的单一评价当成唯一的标准。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需要人性的判别。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唯一的成才,只有把成“人”与成“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课堂教学有个性,有活力,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在工作和学习的前进道路上为那些“学困生”和“表现落后的学生”开足“绿灯”,使他们放弃自卑,减轻心理负担,轻松上阵,真正使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

第二,我们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由“带着知识走向课堂”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摒弃“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考,你答”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交流的课堂、互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坚信自己能行。改变教学方法,引导教师用心、用情、用智、用爱唤起学生的成就感。在师生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做人的尊严,从而实现由“他教”向“自我教育”的转变。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课堂魅力,让学生的心为之激荡,走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里和学校里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第三,我认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应是朝朝暮暮集腋成裘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校从学生经常接触的最细小平常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个性,让学生从生命和灵魂深处获得做人的尊严。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农家子弟,上课不敢发言,课外怕见到老师,行动上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强烈的自卑感严重地压抑着学生活泼的天性,影响了他们美好个性的形成。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感觉,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有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微笑着挺起胸膛做人,我们认为,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重要。为此,我要求教师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采用激励性小组捆绑式评价学生。去年六年级班的一个学生,第一次考试成绩居于班级倒数第三名,他的班主任老师对他说:“好!”那位学生莫名其妙地瞪大眼睛,这么糟糕的成绩,好从何来?老师又继续对他说:“你不用担心别人超过你,这样你一身轻装上路,不是更容易赶路进步吗?”果然,这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会有所上升,最后六年级期末质量检测的成绩排名居然在全班第三,这就是保护学生尊严的最好诠释。

第四,让学生获得尊严,爱是前提,爱也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始。对学生而言,爱是前进的动力。一个学生只有从心底知道老师在真正地爱着他,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由外在影响转化为内在的行动。学校提出小组评价制,要求用赏识代替指责,用鼓励代替批评,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赏,让学生得到肯定,享受成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篇9

关键词:智慧;爱心;教育学生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必须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班级。多年以来,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班主任。

一、善于运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班主任“身体力行”对学生行为影响的重要性。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虽不是一位品德极为高尚的施政者,但起码要做一位优秀的传道者。

本学期为了使我所带的二(1)班的学生在思想与学习上都能有一些长进,我先从德育入手,强化德育教育,实实在在把德育摆在第一位。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因此,要求学生勤奋守时,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不迟到一分钟,从不拖堂一节课;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先做到在校园碰到学生,主动微笑向他问好;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做到学生有困难,我决不袖手旁观,而要热情帮助……正是在平日的工作中,力求用我的做人标准与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的班级,去熏陶我的学生,我所带的班级才一天天进步起来。

二、巧妙运用言语、目光激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此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道德的典范……”

在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叫赵锦,长得高高大大,很是调皮,在课上总是停不下来,爱做小动作,并且还去打扰他的同桌。在开学一个星期后,我把他叫来了。他一进来就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对他说:“坐下来,我们俩好好谈谈。”他很吃惊地坐下来。“老师想请你说说自己的优点。”“优点?我没有优点!”“怎么会呢?我觉得你有好多的优点:你能够主动帮老师的忙,搞卫生时,你能主动拿拖把去拖地……”我把他身上的闪光点都一一讲出来,听着听着他终于知道,原来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感觉到老师有点喜欢他。所以在谈到他的缺点时,他能认真听取,并下决定从此改正错误。在与赵锦的互动中,平常的谈话、聊聊他爸爸妈妈的工作等,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言语,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

孩子在教师的赏识激励下,就会有相应的积极表现,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无论是赵锦,还是和赵锦一样的孩子,都需要教师关注的目光。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教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教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批评,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他们所渴求的,就能让他们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三、努力调动积极因素经营班级

由于班中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要使全班几十名学生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时事事都能保持步调一致,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队伍一旦建立起来了,班级领头羊的地位也就有了确定,相应的,班级的班风、学风也会随之改变,越变越好。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教育名言。当班干部队伍建立起来后,我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他们知道各自的职责,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指导、纠正后,我就开始试着让班干部接手了,班级中的纪律、早读的领读等,班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渐渐地,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做起来毫不吃力,十分轻松。

在本学期,我们二(1)班也来了次班委改革,在班长职位后面,又增添了一名“值日小班长”的岗位,由学生自己来报名竞选,协助班长管好班级中的卫生、早读以及纪律等工作,小班长值日一天,负责班中一天的大小事。一周选出最佳值日小班长。这样的举动,大大地调动了班中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越干越有劲的氛围,都能把做到值日小班长作为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即使是短短一天也干得格外起劲。

在实施值日小班长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总结了班级班风的创建:只要在实施前精心导航,善于用人,接着千方百计去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好集体,这样对于班级的管理,就能事半功倍,水到

渠成。

篇10

一、超越文本的含义

(一)让阅读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

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文之树生命常青的命根,更是阅读教学的命根,若脱离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面对“枯枝朽木”而陷入死水一潭之中。在阅读教学中,要超越文本,必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即一要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二要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对生活的理解,个性化、生活化地“解读”文本,即创造性阅读。

(二)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基于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容量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吕叔湘先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课本的4.5倍的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规律,超越文本。

二、提升阅读教学价值的举措

怎样超越文本呢?我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了以下超越文本的尝试与实践。

(一)善用空白。

“空白”处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借用修辞,置疑不答,言此意彼。这些“黄金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方沃土,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打破束缚。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调查研究,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即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特别强调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活课程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想得到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中,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打开”课本,“激活”教材,以课本为契机,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大课堂,让语文课“清如许”。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做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

(三)高屋建瓴。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超越文本,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超越,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给学生以方法的引导,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极具生成的系统,整个教学过程就变成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主动质疑、共同释疑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机勃勃的智慧场,在这样的智慧场中,何愁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浮光掠影呢?学生也会在以后的阅读质疑中,运用一定的质疑角度,在质疑与析疑中提高解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四)抛砖引玉。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那么如何搭建桥梁,努力使学生从文本走向广泛的课外读物,从而增长见闻,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成长于课外”呢?这需要教师的“抛砖引玉”。

曾看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对名家进行介绍,没有作家作品的累赘复述,只是三言两语,却极具震撼力。“沈从文,小学毕业,大学教授,代表作《边城》,如果你去书店,买上一本,湘西风情尽显眼前。”多么巧妙的语言,那是教师智慧的展示,不仅仅是对作家作品的简单介绍,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这不正是我们让学生爱学语文的一个好的源头吗?这不正是我们为学生打开的一扇文学之门吗?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痴心不改的钻营。用这样有激情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学生就会具备积极学习的意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读美文,读时文,读经典名著,读热销儿童小说,拓展课内外阅读时空,引领学生走进绚丽的母语殿堂呢?这是智慧教师孜孜以求的。

可以说教师的睿智在于抛砖引玉,让学生有“魂牵梦萦”的遐想,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妙不可言”的感受。

先哲说:“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增加思想的质感、生命的厚度。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课外阅读真正进入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后,就会使生命变得鲜活。

鲍比・迪比特说:“在学习方面,学生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语文阅读改革要体现学生的这种价值,就要让学生积极地拥有阅读过程,自主地拥有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应用语言的权利,使生命活力在超越文本、博览群书、与书为伴中尽情闪现,从而使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曹玉龙.“读”出作文水平[J].江苏教育研究,2007,8.

[2]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篇11

(一)隐性课程及其德育价值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隐性课程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得到升华。隐性课程之于专设德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德育价值的优势在于: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宽广的涉猎范围和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便捷,以及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和领悟产生的深刻作用,都是显性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多年来隐性课程已成为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课程设计和执行的一部分,成为有意识地设计的课程框架的一部分,失去了隐性课程最初的无意识、不自觉的原始形态。经过设计的隐性课程,保持了潜在性、持久性,避免了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积极的教育价值。所谓利用隐性课程实施德育,就是把不自觉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变成自觉地教育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学校德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专门开展的德育活动上,忽视了“非德育活动”,即常常忽视那些不是为了道德教育而设计却产生了道德影响的活动。如英国学者伯克认为,学校的建筑、校园景观、空间、教学设施以及布局装饰等,是学生的“第三位老师”。如高德胜教授所说:“一项管理,如果是依靠学校的权力让学生牺牲自己的正常权利来维持的,那这项管理的道德性就令人怀疑了。”[1]他认为学校空间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因为空间会说话,但所说的话可能是道德的“好话”,但也可能说不道德的“歪话”,这却是学校德育所不希望看到的。

(二)教师作为隐性课程:是实施者也是资源

隐性课程无所不在,但其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教师。隐性课程按影响的来源可划分为校外隐性课程和校内隐性课程。如社会风气、影视文化等都可称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影响的校外隐性课程。在学校,最常被重视的隐性课程是校园文化。所以,强调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让校园里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成为近年来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去建设、去维护。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不仅仅指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要让整个校园成为德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还应深入到师生个体身上,尤其是教师身上。这一点对于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利用隐性课程实现处处育人的教育理想,最为直接、便捷和有效的方式是抓住细节、利用自己。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曾说:“恰当的行为举止与礼仪修养,是学生学习成功地关键因素之一”。[2]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育的契机随时都可能出现,但又极易稍纵即逝。教师如何能够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并使随时出现的教育机会都能够发挥积极的教育影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工作中,重点在各项工作的细节处寻找与学生沟通、实施德育的机会。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件;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都要善于捕捉教育机会,注重教育引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对细节的重视、把握和处理,成为教师利用教育事件,把握教育契机,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教育过程中的细节一般包括突发性的和常规性的两类。前者存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一般无规律可寻,有赖于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机会的眼睛和心灵。后者则存在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获得。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善于利用工作细节的教师除了要热爱教师职业和学生之外,还应具有强烈的教师职业身份意识以及对教育事件的敏感性,并能借助于自己丰富的教育智慧,把握教育细节、教育时机,最终使一种教育的可能真正成为现实。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意识和教育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化可能教育为教育现实的智慧,教师的身份意识再强、对教育事件的敏感度再高也无济于事,反而会给教师工作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身份意识太强,会给学生一种难以亲近的错觉,久而久之导致师生关系过于死板、僵硬,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没有处理教育事件的能力,对于任何一种教育事件可能都产生高度敏感性的教师而言,更为不幸,轻者会变成学生口中的“管家婆”,重者则沦为政治说教的牺牲品,在学生面前毫无威信可言。因此,身份意识和敏感性是教师把握工作细节、抓住教育机会的前提,但也有赖于教师的教育京师范大学公民与智慧以及德育专业能力的提高。没有后者,教育细节等任何具有德育价值的隐性课程终将难以发挥其作用。这些智慧和能力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和长期的自我学习来实现,还依赖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潜心学习与积累。这种积累与学习主要包括对相关书籍和案例的学习,以及对自我工作经历的反思与整理。善于观察、敏于思考以及处理事情的艺术和技巧是个人学习和积累的关键。而这一切就是教师把握细节、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所必须具备的态度和品质。教师把一个细节转变为教育事件的过程和必备素质是:能够发现学生的举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细心、关心、爱心)——正确理解孩子的举动(需要教师对教育敏感、自信以及对孩子们信任)——恰当引导,积极地影响孩子(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技巧)——教育自己、积淀教育智慧(需要教师的反省)。这是一个理想的教育过程,从小事出发,悄悄地影响学生,最后也引起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深刻思考。

二、角色期待:发挥教师隐性课程的育德作用

对于教育而言,教师的表情就是丰富的语言,“身教”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孔子口中所说的君子善假于物,同时更应该“善假于己”。教师善假于已就是指教师使自己成为教育的工具,成为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育人功能。教师的笑容、眼神、言行都可以成为教师工作的法宝。因此,教师善假于己的关键在“立己”,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适合于自己的最佳的职业角色,并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如何挖掘自身这一潜在的德育资源?首要的任务就是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恰当运用自己的优势去教育、影响学生。一般而言,教师的言说、书写、眼神、笑容以及任何肢体语言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都可以成为一种最有价值的隐性课程。这里主要谈谈教师的言说和书写如何成为一种最有价值的隐性课程,以便为善于书写和言说,或者为有志于在书写和言说中寻求教育影响力的教师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一)善用书写

书写对于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认为“坚持写日记有助于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工作或奋斗的目标”[3]。擅长书写的教师、勤于书写的教师,可以利用书写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间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效果。擅长书写的教师、勤于书写的教师,更应该利用书写,使书写成为师生互动的工具,直接实现育人功能。传统的书写形式包括教师的反思日记、作业评语、学期鉴定等;而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师书写方式还包括教师自己的博客、班级博客、微博等。恰当运用“评语”,巧妙书写,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教化和感化,也可以利用网络书写来完成教育任务。如教师自己开博客,不仅是对已有私人书写,尤其是日记等书写形式的延续,也将成为教师内省、反思的途径,弥补了教师私人书写无法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弊端,它有可能成为增进师生理解和交流的途径,尤其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师,从而实现对教师的理解。教师为班级开博,可帮助师生、生生实现良性互动与交流,营造温馨、融洽的教育氛围,更能有效处理一些教育问题。叙事是教师书写的主要方式,叙事研究已成为教师提高研究能力、进行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叙事?邓友超博士在其专著《教育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中有详细论述,他认为教师要有“抓拍”“形构”和“阐释”故事的能力。[4]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邓博士的主要观点。教师专业生活中散落着很多故事,但并非所有的都有被叙述的可能,关键在于教师用心程度或“抓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是否用心,是否“抓拍”到故事,比把故事讲完整更加重要。抓拍故事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分析意识,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有研究发现,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区别是,专家教师能把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已呈现出来的问题。杜威说得好,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形构”故事要求教师具有观察能力。所谓“形构”,就是把故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对后两者的处理将直接决定一个故事精彩与否。拿情节而言,要有过渡、有悬念、有。叙事“需要情节展开,也就是说需要变化、差异。任何变化都是叙事的一个环节。……仅描写不足以产生叙事,但叙事并不排斥描写。”[5]只有这样的情节才具有邀请性——邀请他人来阅读与对话。形构故事的关键在于通过观察积累素材。当教师形成了有意义而且具体的研究问题后,积累丰富的论据就很重要了。“阐释”故事要求教师具有分析能力。叙事的目的除了让人欣赏一个故事外,还应该有点“弦外之音”。提炼故事的意义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从故事本身论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教师如何避免这两种情况?第一,提高理论总结的能力,使阐释切合主题。阐释一定要与故事隐含的道理高度一致。第二,要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有感而发,不为阐释而阐释。

(二)合理言说

教师如何言说?与书写相比,言说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更为重要,如果说书写是台下“十年功”的话,那么“言说”就属于台上的“一分钟”。教师的言说主要分为“说什么”和“如何说”两大问题。“说什么”关注的是内容问题,而“如何说”侧重的是方式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6]:第一,“教诲式”或“教导式”。教师是以长者、智者、有知者的身份,对学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说话,讲授知识,传述真理,劝诫人生,教师自身的优越感和对学生的真诚并存。这种话语模式常常表现出温和、诚挚、热心的特点,最容易受到推崇、褒扬。第二,规范式。如果教诲式等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真诚情感的话,那么规范式更接近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道德宣讲,一个侧重于以情动人,另一个侧重于以理服人。这种话语模式的关键词是“应该”。第三,命令式。如果说前两种权力渗透的形式是隐性的,那么第三种模式便是显性的权力表达,它往往不容商量,必须贯彻执行,常用的关键词是“必须”“要”。第四,惩罚式。这种模式既不讲情,也不讲理,而是裸的权力再现,通常以祈使句或“不……就……”“……否则……”的句式表达。在这类言说方式中,教师常常扮演强势的言说者,拥有言说的绝对权利,而当权利在言说者之间出现了绝对的不平衡时,言说也就变成了影响与被影响的单向活动,而不是言说者之间的有意义互动。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教师言说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说”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上述几种比较常见的言说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主要包括对言说机遇的准确把握、对言说意图的委婉表达、对言说内容的审美化润色、对言说方式的技巧性处理。有时甚至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巧妙运用可以事半功倍。譬如,在言说时机准确把握方面,有研究就认为在学生遇到挫折、出现错误、身体不适、受了委屈、有牢骚怨气的时侯,教师找其谈话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对言说的审美化改造要求教师作为言说者,态度要真诚,驾驭言说的能力要娴熟。两者相比,真诚比娴熟更重要。真诚来自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心。娴熟则来自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是教师教育智慧和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对言说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或者语言的净化,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责罚,而是怎样责罚。如批评,一般情况下就是一种典型的惩戒式言说模式,但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审美化改造,就可分为赏识性批评、沉默式批评、奖励式批评、后果式批评、幽默式批评、激将式批评、故事式批评、谈心式批评等。[8]

篇12

和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系统工程,要建设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控制平台——科研强教。因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的核心教育资源,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追求每个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境界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标准。现就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教育的关系谈谈体会。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相互作用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主要表现:

1、教师所教内容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也就是说教师能够带着学生走向教案,也能带着教案走向学生,更能让教案跟着学生走!实践证明,与学生关系和谐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反之,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容易被学生所忽视或使学生表现出排斥等心理障碍。

2.教师有一种人格的感召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指示和劝导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3.有利于师生交往,产生共振效应

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同样是对学生的表扬或赞许,出自关系和谐的教师之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鼓舞,而出自感情不深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之口,可能会使某些学生反而觉得是一种不幸,因而不再重新出现那种良好行为;关系和谐的教师即使是对学生轻微的谴责,远比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作的严厉处罚更有“震动”和教育力量。

4.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景,学生就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反之,学生会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体验,而教书育人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否则,极难达到育人的目标。

5.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否则,就阻碍了这种迁移。

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此重要,怎样构建这种关系呢?用爱!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中国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这种爱是一种唤醒,激励,指引,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的、高级的情感。 转贴于

1.用“师爱”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德国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的个体,是一批批尚未成熟的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作为教师是天然的唤醒者,要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在设计新句型“How much is it?”的导入教学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大叠人民币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趁势告诉学生:Wow!So much money!接着,我指着一张一元的人民币问学生:How much is it? 学生很自然地回答:It is one yuan. 图片下面我就展出“How much is it? It is ...yuan.”这个句型,引导学习在理解中朗读这个句型。接着,我依次展现2元,5元,10元,100元的人民币,我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让学生用句型“How much is it? It is...yuan.”来讨论这些图片。正是由于我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民币激发了学生学习 兴趣和课堂的参与热情,并利用人民币的不同面额来引出教学句型“How much is it? It is...”这种情景化、情趣化、生活化的教学途径,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2.用师爱激励学生成长

每个人生命都是独特的,学生由于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他们之间千差万别,自负,自卑,自私,自控能力差。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励他们成长。善于站在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生活积累的高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感受,快乐他们的快乐,体验他们的体验,这样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灵性,启迪学生的智慧。

3.用“师爱”指引学生的行为

意大利作家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学生可能在学习上各有所长,但在做人方面都有所欠缺。批评学生的过失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批评学生要掌握分寸,把握三个原则:一要对事不对人;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三要批评学生错误的同时在心里想着他的对的地方。当学生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暗示或进行个别交流,不在公开场合加以训斥或给学生判“死刑”,以宽容之心给他改正的机会。而当学生优秀的时候翘起大拇指公开表扬,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

篇13

体验式引导,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空间,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强调教师的实践组织。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凭借自己情感、直觉和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和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从过程教学的角度而言,体验式引导是品德教学的极好形式。

一、?体验社会,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品德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孩子们说起道理都能说个一二三来,但行动上,却是言行不一的。原因何在呢?

学生道德品质的认知、道德情感的生成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理解、感受和领悟。什么是美,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善良,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在认知的同时去理解、在感知的同时去领悟。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校园中的小事入手,紧抓身边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采访――亲历――交流”四个过程,体验香烟给环境卫生带来的危害。一是组织学生在校园里、马路上寻找烟头,进行数量统计。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一平方米大的一块地上,能捡到13个烟头――学校暑期基建时建筑工人扔的。通过观察,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体会烟民乱丢烟头的危害。二是指导学生采访相关班级的班主任、学生,谈对包干区里捡到这么多烟头的想法;指导学生采访街道保洁员,了解社会上人们的文明习惯情况;带领学生采访行人,请他们谈谈对环境卫生的看法。三是组织学生深入到校园的包干区,街道上,帮助捡拾烟头,体会其不良行为危害。四是开展学生交流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有的谈到人们对不良行为习惯非常痛恨,有的谈到有时自己不觉中也会破坏环境,很后悔,深感不文明行为害人也害已……纷纷表示:文明行为,从我做起。

体验式引导,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进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二、?学习社会,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只有遵循情知互动的规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才能取得实效,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例如,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让同学们利用平时的休息日,参与家务劳动,参观父母工作的场所,体会劳动的艰辛,感悟所学知识,升华品质行为,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我采用的方式:1.?实践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家务劳动,有条件的随父母参加生产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联系课本所学知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深入理解,进一步明确知识点。2.?谈话法,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长辈、问网络、问课本来解决问题。3.?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收获方式来体现农业的发展。4.?总结法,生活体验与课本知识、网络信息相结合,写出自己的实践感受。

从同学们参与生产劳动的日记可以看出,起初参与活动热情很高,干活也很有劲,随着劳动的持续,感知劳动的艰辛便不想干了,再加上家长的心疼,好多同学的锻炼没有完成,但是却深深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加之多数学生都是普通劳动者的孩子,活动更加深了对劳动者的尊重、理解与同情,激发了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三、?认识社会,培养孩子认识社会,提高思考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品德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目标。我注重从孩子认识社会入手,提高思考社会的能力,从小培养人文情怀。

例如,在《身边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认识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目前需要面对的贫富差距较大,弱势群体生活较困难等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谈话法和体验法。一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手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社会热点,突出时事热点,创造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社会问题意识。如让学生看自己的免费书本,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用学生身边的热点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帮助了解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二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采访农民工,去孤儿院看望智障孩子,去为孤寡老人服务等,亲身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疾苦。学生被他们的生活状态所震撼,感慨良多。

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思考社会的能力,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冷静的思考方式,并产生了对弱势群体的深深的同情,也初步建构了孩子的公民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激发了他们长大后“铁肩担道义”的理想与担当。

篇14

本文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沁阳永威、安庆慧德的办学经验,就学校文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师生

在沁阳永威,一草一木皆育人,从教学楼到办公楼,每一面墙壁都写上了标语,走廊上下两层的128根柱子,镶上了128面镜子,每面上头都有一句经蔡林森校长精心设计出来的话,比如“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和争执,以保持和平获取友谊,进而争取合作”、“潜能无极限,爱拼才会赢”等等,这些镜子就像是一位位教师,在无声地教育着学生,规范着学校的一言一行。而在安庆慧德学校,“启迪智慧、崇尚美德”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更是时时渗透时时化,那温馨高雅的墙体文化让墙壁开口说话。首先,慧德高中给每栋楼房起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慧德楼、博学楼、慎思楼、笃行楼、娴熟楼、感恩楼等,让每栋楼房的名字育人。其次,每栋楼房的走廊上或张贴学生自己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建立自信;或张贴“嘘——小声点”的宣传画,让学生一到教学楼就养成“不敢高声语,恐惊好学人”的良好习惯。

精短隽永的格言文化让师生积极向上。一方面,慧德高中利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为师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每个学生选择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个班级经常向学生推荐名人名言,从而营造一个充满正气、学风浓厚、团结向上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举行“凡人格言”比赛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对理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所思、所想、所悟用精炼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友情提醒”、“校长寄语”是安庆慧德高中的另一大亮点,也是教育师生、关心师生、激励师生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众多年轻教师希望能迅速成为优秀教师的强烈愿望,友情提醒像灯塔及时为他们指明方向:“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只能称职;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才能优秀;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生命,则能创造辉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友情提醒,犹如一位导师不断矫正教师思想言行的偏差,让教师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制度促发展——制度文化让每位师生品行得到修炼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但是如果这些思想和理念只为少数人所理解和接受,还称不上学校文化,必须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这就要求校长除了对全校师生思想引领外,学校还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蔡校长到沁阳永威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但他没有把洋思搬到永威,他在充分调查永威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亲手起草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每一项都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和修改定稿。这些制度“细”、“全”到事事有章可依,不留空白。慧德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是经过全体教师讨论和修改、并在实践检验中反复修订、完善,既充满着人文关怀,又规范科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慧德高中备教批辅考制度》、《慧德高中教师十二不准》等制度成了教师行动的指南,是教师迅速脱颖而出的保证。《慧德高中学生一日常规管理细则》、《慧德高中星级学生评比标准》等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慧德学生的综合素质于细微处显精神,偌大的校园每天都是“三无”——无清洁工、无垃圾箱、无纸屑;晚熄灯铃一响,寝室立刻会出现“三无”——无人走动、无人讲话、无人亮灯;教室更是“三无”——无时不安静、无处不干净、无人不学习。习惯成自然,人人自觉,才能蔚然成风。文化的自觉,我们的学校有了糖的味道,蜜的甜蜜。制度落实的关键是检查和考核。在永威,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一天不能拖正是这种人性化的制度、精细化的管理,从洋思到永威才能获得初步成功。

当今的学校,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日益严重。以往的学校管理理念中,我们比较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这对管理目标的实现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情感、信念等柔性因素的长期培养,解决了“不可那样做”或“只能这样做”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为什么我这样做”和“我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但是永威、慧德学校却做得很好。因为他们在文化管理上着重强调以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和行动模式。

三、校本能强校——校本文化引领每位师生成长、成功

文化是管理出来的,文化也具有管理作用,而且用文化管理的学校必定是有底蕴的学校。如果说制度管理是管理架构中的钢筋铁骨,人文管理是管理架构中的血肉之躯,那么文化管理就是管理架构中的灵魂所在。慧德师生,人人奋进人人牛。长期以来,邓昌武校长都是慧德早上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的人之一。坚持自学,并将自己所学的精华编辑成《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参考。思想的引领让广大教师一致认为相识慧德是幸运的,走进慧德是幸福的,文化管理达到了更高的管理境界——文化自觉。教师自觉地树立为师信仰,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自觉践行学校公约,自觉成为表率,自觉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