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

篇1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为此,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订2004年教学计划的同时,成立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小组。为使研究结合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聘请当地建筑业界有名的专家(21人),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研究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指导。笔者就我院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谈几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由此,我们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首先,我们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南阳两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下表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需要说明许多企业的老技术员、老质检员经验非常丰富,但没有学历(综合归为建筑工程中职毕业),另外,由于高职是近几年才出现,许多技术人员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建设监理专业出现得也较晚,监理员大部分也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根据调研情况,建筑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现场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是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监理员。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其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可见下图。)由此,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新晨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见下表),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连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论证和计算;在《建筑设备》中增加了建筑电气的一些基本知识,删减了《建筑电气》这门课程。同时,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现代前沿知识,在专业扩展知识这个模块中增加一些课程,如《建设监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等)、专门技能实训(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我们一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改革某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管理。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篇2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施工原理与施工方法。熟悉现代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分析在项目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它与测量学、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1当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课程的认识,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还没有完全认识,对它的重要性还不是很清楚,加上课程内容比较复杂、繁琐,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实际工程过程中出现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但是这在教材中却没有体现。所以这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会给学生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使用不上;在实际操作中用到的知识,却没有了解。另外,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内容比较繁琐、复杂,教材中很多的内容与其它的课程都有重复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感觉多学一遍是在浪费时间,从而产生厌恶的心理。

(3)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施工工艺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快的发展速度。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听老师讲解,看教材上的图片或是仅有的几次现场参观,但不能到施工现场实际观看体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由于学生脱离实际,对于一些设备、部件、施工工艺等本应该一看就明白,但是老师常常都努力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课程有消极的心态。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和科研改革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建筑施工课程没有统一化,内容单一,从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性。随着职业培训计划的实施,课程内容增加,要掌握的建筑信息量也逐渐的增多,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黑板、粉笔教学,费时、费力,如果不进行改革将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变化和速度是比较快的,教导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必须更新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须的,如土方机械施工、桩基施工、模板、试验工程等典型项目,可以录制视频教学或购买VCD CD-ROM,使学生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当视频或者CD录制下来,可以重复利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另一个例子是使用电子教案,这样能够省去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时间,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操作,提高信息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图片、色彩、动画、视频等的效果,这样与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相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记住的东西也比较多,这就让很多的学生记感到无聊,不喜欢听这门课。如果在教学过程直接纯粹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生,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仓库,忽视或是省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会大大降低;如果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积极的思考,做到师生同步,一定能充分调动这门课程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到的土墙支撑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根据不同的条件要有具体的支撑方法,并且结合国外的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一些基本的施工工艺,如墙体施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教材讲解,学生无法消化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如果可以购买或现场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及动手能力,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在技术上引起的质量问题可以使用一些工程实例和学生进行讨论,如墙体裂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启发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熟悉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生要学以致用,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有能力,当学生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内部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让学生爱学习这一课,让他们学会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

2.3课程内容系统,交叉科目内容整合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将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什么样的建设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架构。在这方面,我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结构仍然分为两部分,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桩基工程、模板、钢结构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砌筑、防水和装饰工程、测试;应用技术包括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地下建筑设计、资料整理、项目案例等。很多的专业知识之间都有相似性,我们应该注意教师的总结。无论是房屋建筑,装饰或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设计原则和安装方法的基本要求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在结构和(下转第89页)(上接第60页)不同构造规格上。定向应用的专业知识,教师应注重教学案例讲解,案例分析。例如:在建设工程活动,钢材加工,焊接,安装没有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不同。从测试、准备、运输、安置,以及其他建设最终固化工艺混凝土,都在不同的项目现场相似的,并且可以结合不同的工程学科或不同项目的课程讲授,如果将这种相通或近似的施工过程进行统一的讲解,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时间将大大减少。

2.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施工经验。为了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每年必须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每隔几年教师发送到建筑公司,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让先进的施工技术达到专业学科前沿。此外,可以聘请高级工程师,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注册监理工程师参加的讨论,教师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和地区行业的条件。

3结语

除了上述方法,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要努力改革教材,将去除一些旧知识,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让学生及时更新所学到的知识,带施工技术的老师走出课堂,从而提升教师实践的能力。通过这些改革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起到了的积极作用,学生们也加强了他们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吴瑜.谈如何突出职业化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地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2] 李晶晶.浅谈中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措施[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2).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辅助;安全计算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高职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后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1]。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等重要基础岗位为培养目标,学生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以及后期的努力从而晋升管理岗位,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重心。

2. 工程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实现工学结合

2.1 资源有限的课堂教学

目前不管是“把课堂搬到工地”,还是“把工地搬到课堂”,前者毕竟资源有限,学时有限,工地现场考虑到安全、效益等也不会时时向大量的学生开放,因此实现有难度。后者也由于搬到课堂的“工地”都是图片或者视频,而现场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因此学生接触到的实际工程也是有限的,有时甚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施工技术中。然而目前的建设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规范也在不断的革新完善,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安全、进度等的计算也开始不断向更简单、更安全的方向发展。目前已有许多相关的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以方便工程成本、安全等的计算。

在这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筑施工技术课堂的教学仍旧以黑板和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多媒体也通常只是用来向学生播放各种图片和视频。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它最优势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于是课堂教学的步伐并没有跟上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此外该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密切相关,为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熟悉一些相关的工程软件,需要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就接触到实际工程中的常用软件。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通过教会学生使用目前建筑行业常用的工程软件,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挂钩,一定程度上实现工学结合。

2.2品茗安全计算软件简介

该软件是将施工安全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针对施工现场的特点和要求,根据相关国家规范和地方规程,为施工技术人员编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管理提供便捷的一款工具软件。包括脚手架、模板、临时工程、塔吊、降排水、起重吊装、混凝土工程、基坑工程、钢筋支架、垂直运输设施、冬期施工、爆破工程、施工图、浙江省标模板等十四个模块。

该软件严格按现行施工及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计算,提供临时工程、吊装工程、垂直运输、基坑工程、塔吊、模板、脚手架、钢筋支架、降排水及其他工程等CAD详图,及垂直运输、基坑工程、塔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安全资料规程CECS266-2009、模板、临时用电、脚手架等工程类检查管理用表。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创建工程文件,添加所需的模块类型,生成各种模块的计算方案的完整计算书,包括计算依据、计算过程、计算简图及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弯矩、剪力、变形图等。生成计算书,查看计算结果符合要求后,可直接生成施工方案。可根据工程参数自动绘制标准、完整的方案施工图,导出CAD图形文件,并可直接插入施工方案。另外可以直接生成报审表、技术交底,便于快速审查计算结果,添加相关的节点详图,实例照片等,生成技术交底,同时可选择或自定义危险源类别,采用指数矩阵法和LEC法两种权威评价方式确定危险源等级等。[2]

2.3案例基于品茗安全计算软件运用的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实训

2.3.1 实训目的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应了解施工方案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建筑施工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脚手架工程,则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而其安全计算和危险源分析评价将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高职教育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要求是掌握脚手架的设计、搭设、安全性能的评价,搭设质量的监督等。而对于脚手架的认知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为方便学生对脚手架的理解,需辅以图片、视频、展示扣件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设置了工种操作的实训项目,其中已经包括了脚手架的搭设及检查,同时1:1建筑模型也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现场的实践场地,学生对扣件式脚手架的基本搭设要求及质量监督验收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然而专项施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度较大,涉及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如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比较复杂,而且需要引用和查阅的规范过多,计算量巨大,而且许多施工单位的项目部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有施工现场经验的人才,这就导致了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的编制流于形式,甚至个别技术人员盲目照搬照抄。[3]于是脚手架安全专项方案的电算化就成为必然。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之后,可以利用品茗脚手架安全计算软件根据建筑物的情况设计外脚手架,并对脚手架进行安全计算与危险源评定,从脚手架搭设的方式、高度、步距、跨距、连接件的连接方式、连墙件的构造形式等方面层层进入,仔细分析,从而对自己设计的脚手架进行安全性的数据验算与分析,然后根据计算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同时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软件的时候对存储在软件中的规范手册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学习,达到高职教育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要求。

2.3.2 实训过程

扣件式脚手架主要计算的是脚手架各主要配件的结构可靠性,如强度、变形等;脚手架立杆的整体稳定性;连墙件的强度、稳定性;地基承载力;脚手架最大搭设高度;脚手架配件用量等[2]。

①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一栋建筑,设置建筑类型、建筑高度、长度、宽度、层高等基本参数。

②根据建筑参数设定脚手架搭设高度,即自立杆底座下皮至架顶栏杆上皮之间的垂直距离(规范中规定单排脚手架最高为24米,双排脚手架为50米,超过五十米必须设置双立杆)、计算脚手架材料用量,包括大小横杆、直角扣件、旋转扣件、脚手板等。设置步距、立杆纵距或跨距、立杆横距、内立杆离建筑物距离、纵、横向水平杆布置方式、横杆与立杆连接方式、地基土类型即地基土直接承载来自脚手架立杆及上部结构的荷载,所以必须知道地基土类型才能了解地基土的承载力、连墙件布置参数,按照脚手架的步、跨来设置的,一般有二步二跨、二步三跨、三步三跨等。根据我国长期的使用经验,连墙件的设置常采用二步三跨、三步三跨设置。

③按照设置好的脚手架参数生成计算书,根据计算书中有不合格的计算结果的提示进行参数更改,但应充分考虑建筑与脚手架实际情况。

④调整参数至计算合格后生成计算书一份、技术交底一份,根据该计算书编制相应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一份。

2.3.3 实训成果

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上交完成的脚手架安全计算书一份、技术交底一份及施工方案一份,由教师评价学生对软件应用及对脚手架搭设相关规范的掌握程度。

3. 结论

通过对品茗安全计算软件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对工程实际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接触到了工程中常用的软件,并且在对软件的学习练习中学生对建设工程的步骤、建设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而对先修课程进行了巩固,同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做好了铺垫。由于本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为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设施的计算、监督、验收以及相关规范,而仅仅依靠课堂纯理论教学是不能达到的,因此需要相应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另外通过对实习生在工地对软件操作以及对实习生指导老师的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及施工设施安全的检查监督。毋庸置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通过工程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培养,为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胜任岗位基本工作打好基础,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也实现了工学结合,达到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6-88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文化;构建

0.引言

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一般往往呈现出校园人文背景的欠缺性。而这种人文的欠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目前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不论在课程设计、设置、模式,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课程间的关系均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阶段中。而“课程文化”往往是处于从属或忽略的地位。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与“建筑工程”的关系认识不足

“建筑工程”指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以及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扩展到建设工程又可以包括路桥、水利等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人文”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那么“人文”在建筑工程方面的解释就是:人们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风格独特、光辉灿烂的丰厚的建筑文化。人文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是做什么的,“人”为什么话着,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目前高职的大学教育指导思想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这导致高职教育沦为职业培养场所,直接影响到建筑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回归,人文主义培养在建工类学生中的教育重要性显而易见。这点上,与纯粹人文教育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目前建工类专业课程,由于对人文教育认识较少,甚至一味的盲目追求工学结合,设置上极少甚至不考虑这块,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显得投入不够。

2.课程改革中的文化研究投入不够

这块主要表现在:

(1)对建筑工程整体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严重不足。文化与课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文化就没有课程,文化滋养着课程,为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又制约课程,制约着人对课程的价值的追求,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选择和实施。课程则又以一种特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表达文化,再现文化,传承和创造文化。任何一种课程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之中,课程与文化是一体同构的。因此,课程改革的发动,新课程的设计等都有其文化的动因和要求。建筑工程类部分课程的设置虽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部分课程的改革力度也较大,但人文研究的力度始终不够,使得改革后的课程依然显得苍白,人文关怀不足。

(2)对课程实施层面的文化研究不足。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在实施中对新的课程计划的贯彻实效如何。课程设计的再好、再完美,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课程实施领域是制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对课程实施领域的研究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建工类部分新课程也实施了一些新探索,但在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宜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上便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文化指标基本为零。

另外课程培养目标中除了能力目标方面,关于文化涵养方面也存在缺失。

3.人文意识淡漠

建筑工程类专业属于理工科类专业,这类专业,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似乎只与理论、技术、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岗位适应性等联系上,而人文应该与文科类专业有关。这固然与我国历史发展背景不无关系,正就是这个原因,建筑工程类专业关于文化内涵建设少人提及,甚至在建筑文化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空白,即使存在,也是建筑史等报告类,专题类,如蜻蜓点水式在教室里讲授的介绍类课程,其评价体系也非常低,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完善作用也不明显。

人文教育不仅仅在于课堂灌输式教学,人文教育应该更多的存在于实际行动。基于目前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不论在单门课程还是在整个课程体系,课程文化的思想以及课程文化内涵基本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的前后因果并不十分清晰,任课教师关于课程的文化挖掘力不够,课程实践性不强,导致师生对于课程文化体验不深刻。

由此,建筑工程类课程体系文化构建以及不同建筑文化对于课程文化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建筑文化为例,从秦砖汉瓦到钢筋水泥,从古希腊建筑到拉丁美洲风格建筑,建筑文化一经产生便在不断的变迁中,不同的建筑文化碰撞在一起,必然导致文化模式的变化,例如中西合璧式建筑。这便产生了建筑文化的适应性问题,而不同课程内容在建筑工程类课程文化体系构架下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的解决,便顺理成章地必然是文化体系构架课题研究的必经之路。

4.课程体系文化构建的理念和思路

高校工科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科技知识教育,二是科学思维(思想)教育,三是科学方法教育,四是科学精神教育,这四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建工技术课程体系文化构建的理念和思路应坚持人文和科学的融合。

从理论和实践上规划课程文化构建改革思路:(1)让学生获得胜任的工作岗位并掌握适应当代社会建筑工程职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习惯和态度;(2)让学生从建筑工程主导文化典型的道德、理智、精神和艺术的资源中习得核心的知识、传统和价值,以作为职业生活的指路明灯;(3)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进行学习,以便发展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并了解感情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即发展自我的精神;(4)培养积极、灵活并具有主见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知道通过研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来全面构建自己的知识;(5)学习并真实地体会参与和保持一个建筑工程业从业者所需要的思考能力、知识、信念和价值观;(6)对那些限制自我和他人不合理性进行考察,并向它们提出挑战,同时培养能动地改造职业环境(建筑工程行业环境)所需的信念和能力。

由此改革所培养学生的最高境界将是“师”,而不单单是“匠”。一个有富有思想的建工类技术人员。 [科]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北京: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

[2]张文海.加强高等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03).

[3]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4]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绿色理念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62-02一、绿色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土建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一门研究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分部及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和方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而绿色施工技术正是近年广泛推广与宣传的十大新施工技术之一,是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也正因如此,我国的发展从当初的追求速度转变为在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追求健康持续地发展,所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然成为我国的发展方针。在我国整个社会发展耗能中,建筑业占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1]。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体现、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2]。而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和创新的应用,可以为我国现阶段建筑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条件,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理念在建筑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将会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场革新,它不但对建筑的整体规划、外形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过程和材料的使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还对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融入绿色理念,则是我们高职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尽早了解这一理念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理解绿色理念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理念技术的相关知识,结合当前绿色理念建筑的发展趋势和生产实践,掌握绿色理念的施工技术,将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理念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融合的探索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是由太阳城集团投资创办的华商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该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了满足当前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缓解当前该行业资源消耗量巨大的现状,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中,不断地推进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建立以绿色理念为主导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授课计划

绿色施工技术包含众多不同方面的技术,有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采暖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技术,绿色混凝土施工和应用技术和绿色施工环境效果检测技术等[2]。要将所有技术都纳入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因为绿色施工技术包含的方向众多,在授课计划设计的时候要对准下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绿色技术不同。我系在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授课计划偏向于掌握土建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对于工程造价专业,授课计划偏向于掌握绿色施工技术的施工工序;对于建筑装饰专业,授课计划偏向于装饰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施工技术和绿色建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授课计划的修改要反映建筑市场人才的需求和对岗位能力、知识更新的变化,做到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动态修改。修改后的授课计划要以绿色理念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强化,把绿色思维渗透到整个课程教学中来,使绿色理念与建设施工技术融为一体。

2.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技术)是新兴的一种建筑辅助技术,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核心的理念是各A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3]。

我院在2016年开展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根据自生的兴趣好爱,安排实践项目,使学生切身地体验到BIM技术的全过程工作,为今后的在BIM技术下的绿色施工打下基础。学生们对融入BIM技术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的了不错的效果。

3.建立实践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015年,学院新建一间仿真模拟实训室,该实训室中所应用的仿真施工技术软件均采用绿色施工技术,使学生们更加广泛地接触绿色理念运用在各种不同地方的施工技术。仿真模拟实训抛弃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用一种类似游戏的模式让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下,学习各种不同的绿色施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为实践课程打下基础。另外,学院在原有的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上增加配置绿色建筑技术设备,建立校内绿色建筑技术实践中心,让学生们更加感性地掌握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理论。具有绿色理念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加注重动手能力,课程的实训课时能很好地培养这一能力。我院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队伍在绿色施工技术方面的素质,专门请进绿色施工技术名师担任外聘教师,同时送出一部分专任教师到绿色施工技术试点项目学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经验,将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从项目中带回课堂中,让学生们能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技术。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载体。绿色建材是指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低能耗制造工艺,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4],是实现绿色建造的物质基础。绿色建材的使用是施工技术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不应该忽视。学院以绿色理念为导向,在材料实训室中加入新型绿色材料,用于辅助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开设,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训课时中加入绿色建材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绿色建材的含义、种类、基本特征、初步评价标准,引入新材料在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绿色建材随着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也会发生更替,学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更新绿色材料实训室中的绿色建材,做到与时俱进,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对绿色建材的兴趣,学院会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建材市场,了解最新的绿色建材发展前景。

结束语

如今,绿色理念的施工技术逐步在全世界推广,其发展潜力巨大,尤其在我国,但由于国内从事建筑行业者绿色理念意识不强、甲方追求速度、绿色技g行业标准未能尽早落实等种种原因,导致在我国开展绿色施工技术遇到困难,所以更好地培养高职土建类拥有绿色理念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在传统的施工技术课程中加入绿色理念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达到对学生在施工过程中拥有绿色理念的应用能力上的培养。首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在保留传统的重点知识点下进行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绿色理念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删减了陈旧和重复的的内容,从而更加满足市场要求地培养拥有绿色理念的建筑人才。其次,开展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室和升级材料实训室,加大实验教学方面的比重和应用,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的机制,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比重,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朱艳峰,路浩东.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84~86

[2]段恺,赵文海,梁红兵,单彩杰.《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之绿色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1,40(336):38~42

篇6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核心课程,也是从事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等岗位的必要专业技能。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做学一体化教学目标,任务的可动手操作性成了关键因素。由于建筑施工本身体量大、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大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典型任务的动手完成上遇到了困难,故目前的教学形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效果不够理想。BIM技术的出现,将引发建筑业的一次革新,同样也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 BIM技术简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信息建模”的简称,最初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建筑与计算机学院的查克伊士曼博士提出。其被定义为:“建筑信息建模是将一个建筑建设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几何特性、功能要求与构件的性能信息综合到一个单一的模型中。同时,这个单一模型的信息中还包括了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的过程控制信息。”目前对于BIM定义尚未统一,例如:认为BIM是虚拟施工(virtual construction),即建筑信息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化的4D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此外,还有认为 BIM 是参数化建模(parametric Modeling)、虚拟建造(virtual building)、数字沟通(digital communication)等等。

目前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现状如下。

(1)基于BIM的设计可视化展示。

依据施工设计图纸,利用Revit等系列软件创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安装的BIM模型,对设计成果进行动态的可视化展示,使建筑工程项目参见各方能够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评定施工的可行性以及预先发现在今后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提前解决,避免今后人力财力的损失。例如右图所示一个楼宇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BIM模型,可直观地反映出该阶段的施工特性:场地布置、结构构件及结构选型、结构空间布置、施工机械布局、管道排列、材料堆放区等等。

(2)基于BIM的碰撞检测。

将所创建的建筑、结构、安装等BIM模型,通过专业的碰撞检测软件,进行结构构件及管线综合的碰撞检测和分析,可直观地看到建筑物内部构件的相互位置以及建筑构件与设备安装管线的走向位置。以便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施工中的设计变更,避免事后结构上开孔、设备安装困难等问题。

(3)基于BIM施工模拟,优化施工方案。

BIM技术将以动态的三维模式模拟整个施工过程与施工现场,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对施工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其中包括场地布置、人员安排、材料准备、机械设备、空间冲突、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等。同时,4D施工模拟还包含了临时性建筑,大型机械设备(如起重机、脚手架、施工电梯等)进出场时间,为节约成本、优化整体进度安排提供了帮助。

2 虚拟施工

虚拟施工通俗地理解就是基于BIM技术,利用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虚拟施工,从而对将建造的工程施工过程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把握,进而发现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同时也为参见各方提供一种可控制的、无破坏性的、无安全风险的多次重复模拟施工的试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水平,消除施工隐患,防止施工事故,保证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与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增强施工过程中管理。

虚拟施工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施工环境,进行施工现场布置,比如道路施工、办公区域布置、生活区域布置、材料堆放、加工区域布置、大型设备安装布置。依据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虚拟施工,完成动态三维模型成果,进而优化施工方案、为后面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帮助,避免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3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激情,实现课堂与岗位零接轨,形成做、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而言,实现该目标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能够让学生动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由于建筑施工本身体量大,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大等特点,导致学生可供操作的任务较少,无法实现在做中学的目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BIM技术的虚拟施工将能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虚拟施工将使得原来不能动手实现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虚拟实现,通过虚拟完成工作任务将要求学生自主去学习基础知识,了解施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最新规范。解决工程施工中的构件定位、施工工序、临时设施安装构造要求、施工工艺的确定,人员机械材料的准备,现场的布置等一些基本职业技能。进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做学一体化目的,同时通过小组的完成也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其次通过实际的工程项目虚拟施工,将使学生对工程施工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实现了课堂与施工现场岗位任务紧密结合,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清晰的认识,同时经过反复的虚拟施工,可以使学生尝试选择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施工机械、不同的材料等等,分析对比其对建筑施工质量、进度、费用、安全等方面影响,有利于对施工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法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是我系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两个大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不管学生毕业以后是从事建筑施工还是工程监理都会用到该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知识。

基于它的核心地位,它与建筑工程类其他专业课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具体特点包括:1)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3)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4)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二、目前教学中现存的普遍问题

(一) 教师教学方式老旧过时

目前我系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授课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

(二)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介绍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工艺等实际操作过程,是很具体、很零碎的内容,这区别于以前的那些具有较强理论性和逻辑性的课程,学生们觉得好多内容都应该记,但又记不住,有种抓不住重点,不知该如何去学的感觉。学习完后往往感觉似懂非懂,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

(三)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我系的专业老师都是从内地高校直接招收过来的,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仅靠自己在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解进行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施工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对施工工地是什么样的,工地上的人、材、机是怎样操作运行的没有概念,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所以上课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教材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

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出现,再加上教科书本身的编写就滞后于工程实践,因此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就显得有些陈旧,使教学不能与工程实际同步。

三、 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一) 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上好本课程的第一堂课是关键。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建筑施工技术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课程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过程和构造要求,而且一些施工工艺和构造要求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很难见到,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某些施工技术、工艺,采用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本人在对这种平时学生很难接触到的施工工艺、构造要求进行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重视实例教学。实例教学是课堂上模拟实践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授第四章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时,本人将学生直接带到我系的混凝土实验室,在讲解了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的原理后,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各种材料的称量、试配。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明白含水率是区分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与施工配合比的关键,把握好砂、石的含水率是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试配的关键。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邀请建筑企业中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

(四) 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

由于教材内容大都具有滞后性,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与工程实际同步,大胆舍弃过时的、不实用的旧知识,增加补充新的、实用性强的有关知识,结合本地区实际给教材注入新内容,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五)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为加强实习教学质量,在系领导的支持下本人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延长实习周数,将建筑施工技术的整周实训放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时,学生在第五学期的一至八周都在工地上,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施工技术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训、实习。

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人数众多,施工单位考虑到安全及怕受到影响等因素,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可以与建筑公司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为施工单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接受学生和教师到现场实习,并指定专人负责指导,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来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3.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学生根据实纲的要求到有关的企业联系实习工地。我系所招收的学生90%的生源都来自于自治区下设的六个地区,分别是: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昌都、阿里。我们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将愿意回各地区实习的学生分配到各地区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工地。这样把学生分散开,既可以缓解实习基地紧张的压力,又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前与自己家门口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要培养出真正的适用型人才,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长期不懈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并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不断的、更加努力的探索,为找到更加适合本土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通过剖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借鉴加拿大外语教学“浸入式“教学法概念,分析了建立“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与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具体方法。构建“浸入式”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始终处于建筑施工现场学习理论知识,缩短认知进程,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研究;浸入式教学,直接实践;间接实践

“浸入式”教学是指用非母语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革新,这种教学法创始于加拿大,至今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和全球化的影响,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传播和发展,其实质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始终置于第二语言环境之中,使传统的、孤立的第二语言教学向第二语言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1]。

借鉴外语学习中的“浸入式”教学法,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构建“浸入式”的教学环境,改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即通过直接和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建筑施工现场学习理论知识,缩短认知进程,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一、建立浸入式教学实验环境的必要性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讲授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种工程施工原理、方法及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规律,重在培养学生对复杂施工工艺过程及组织管理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把握能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理论枯燥,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多、学时少、教学目标高,课程讲授难度较大。课程中大量的施工工艺实践知识主要以

教师

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而言,只听教师讲解、只看图片资料,而不亲临施工现场观摩,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该部分内容,教

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教师而言,有些机具、构件言语表述费劲,学生也似懂非懂。因此,让学生接触施工现场意义重大。

(二)建立“浸入式”建筑施工现场教学环境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建立“浸入式”教学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建筑施工现场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实践教学是建立“浸入式”教学环境的主要手段。一种是带领学生直接接触施工现场,另一种是引导学生通过间接实践接触施工现场。在该课程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实现“浸入式”教学环境至关重要。

二、构建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

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建立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得以实现。在直接实践体系构建中,除了通过课内实验环节获得直接实践经验之外,更要从构建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高度,系统地整合专业资源,将课外实习、生产实习、产学研实践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

一是,到施工现场进行短期实践。教师需精心选择典型工程的典型施工阶段,对重点工序、重点工艺或者课堂理论讲授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现场实习,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对重点知识点的认识。

二是,与专业课外实习相结合。与专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相结合,教学计划中将生产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

进行,通过理论教学环节为生产实习奠定基础,进而通过生产实习及后期课程设计等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是,利用暑期产学研实践活动机会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产学研实践一般历时1~2个月,时间较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进行多次实践活动。因此,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应积极对学生的产学研实践进行规划、安排、引导和控制,通过单位推荐、教师参与指导、问题反馈等

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增加实际工程经验。

为了改进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必须充分发动社会资源,与工程建设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校外生产实习基地。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模式培养良好的院企合作关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

受课时及其他多种因素的限制,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构建相对较难,学生参与直接实践的机会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扩展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构建的范围,从整个专业建设的高度系统地考虑学生“直接实践”经验的获得;另一方面,应重视构建大量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即采用大量的“间接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观摩大量已有的工程实践资

料,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知识学习间接接触工程实际。直接“浸入式”与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构建可使学生

获得更多面对施工现场的机会,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解决学生直接实践机会少的关键在于,将有限的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实践推广扩展,引导学生通过大量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达到间接实践的目的。

(一)通过建设多媒体资料库培育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

收集、整理大量与建筑施工相关的工程图片、录像视频、动画等是多媒体资料库建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达到以丰富的图形、逼真的视频动画、生动的音响效果,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缩短认知进程,使课堂教学环境达到一种“虚拟施工现场”的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取“间接实践经验”,弥补课时较短,实践时间不足带来的缺憾。

1.多媒体资料库的建设

(1)收集整理教师参与的实际项目相关技术资料、图片、录像等。从事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实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经验,收集整理这部分资料极具优势。教师由于亲自参与,讲解更具针对性,学生积极性、参与度较高,在课堂中展示相关施工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收集工程施工的图片,并配合不同课程内容模块,包括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吊装工程等进行整理分类,建立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应的图片库。

(3)收集、整理、优化各种音响视频教学资料,包括录像、视频、动画,以备教学所需。

(4)调研并购买部分建筑施工专用录像、视频资料。

(5)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课程所需动画,制作现场施工录像、视频。

(6)编制多媒体资料库使用手册,方便使用。

2.通过“建立联想法”,促进间接“浸入式”教学

当前,大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停留在图片、动画等浅层印象上,许多施工间接经验由于没有实际体验,无法建立与直接工程实践的联系,更不能加以利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间接“浸入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将讲授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将他人的实践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而非仅仅展示多媒体教学资料。可以采取“建立联想法”,即采取“间接—直接—间接”的步骤,使间接实践与直接实践逐步转化,增进学生对施工现场与多媒体资料库之间的联系,强化知识转化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某一施工工艺之前,教师先展示施工现场图片,播放录像或视频(间接方式);然后利用课内直接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现场参观(直接方式);之后,再回到课堂,展示现场曾经看到的图片(间接方式),并进一步通过讨论促使学生建立施工现场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对于接触工程实践少的学生,应通过反复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具备将间接实践转化为直接实践,进而将他人的经验适量转化为自身实践经验的能力。

(二)通过开展扩展学习,丰富“浸入式”教学环境

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外扩充性资料,包括课外参考书、专业期刊,网络资源等。

(1)网络资源。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浏览和关注施工技术相关网站,了解大量典型的施工案例, 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施工管理经验等。

(2)推荐相关辅助自学教材和杂志。为了更好地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可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录,并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推荐相关书籍与专业期刊。如建筑施工类刊物《施工技术》《建筑技术》等,鼓励学生阅读, 增加知识面,间接接触工程实际。

(3)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方案。在网站提供相应的规范规程与工艺标准链接,如(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基础钢筋绑扎施工工艺标准》等,供学生下载学习。

在引导学生使用扩展性资料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逐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钻研精神。

(三)实施讲座教授模式,补充间接式“浸入式”教学环境

聘请具有相当理论知识,特别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以此补充扩展间接式“浸入式”教学环境, 巩固学习效果。

四、结语

“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建立,让学生感觉始终置身于特定的施工现场教学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增进对建筑施工的感性认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强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2] 付铅生,朱海荣.经管类专业浸入式教学实验环境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6-18.

[3] 宁宝宽,鲍文博,黄志强.信息化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 李晓光.多媒体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建峰,张艳,袁卫宁,等.土木工程施工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C]// 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6]徐淑红.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系统化改革思路与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 2010(04):133-13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mers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YAN Xiaoli

(Management Institu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P. R. China)

Abstract: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平法;钢筋算量

1 引言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职业能力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

[作者简介]周永(1968- ),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湖北 黄冈 43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2010年度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397,课题主持人:周永)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3-02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组织训练等方面的选择与安排。要使一门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高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基于职业能力,积极探索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岗位分析和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合一”为主要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课程综合化考核等原则,认真做好职业能力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构思与设计。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建筑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模拟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把专业知识、理论、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对专业人才目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预算员等。在对实际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本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控制要点;熟悉与施工有关的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各类质量验收规范。能力目标包括:能根据图纸要求组织工人按施工工艺流程指导施工;能在施工中有效地进行质量和安全控制;具备对施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理念设计

以施工员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把专业知识、理论、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采取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实训、工作零距离对接,注重知识的应用,加强能力训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我们在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分析、岗位任务分解、细化、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学习情境开发,形成具体的课程方案,把实际的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本课程立足于高职高专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培养目标设计上,体现能力本位的理念;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转变;在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上,体现了动态过程和开放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我们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模式,对原来的学科体系知识进行拆分、解构,基于行动导向体系进行教学内容重构,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我们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每个学习情境中都安排有技能训练项目,针对施工员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无缝对接”。 根据建筑施工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主动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及时补充建筑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我们主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能力培养层次化。我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通过单元教学任务―单项技能训练任务―综合训练任务的学习和训练,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第二个原则是课程教学案例化。我们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真实案例分析,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第三个原则是课程内容任务化。按照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任务,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序化,形成一个个的单元学习任务。第四个原则是课程实施项目化。以项目驱动课程,以项目为中心集成教学内容,围绕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蕴含在项目教学之中。

按照这四个原则,我们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基于施工员、建造师岗位职业标准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把整个课程划分为8个学习情境、12个技能训练项目。8个学习情境是地基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模板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和装修工程施工,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2~4个学习任务。12个技能训练项目中,单项技能训练项目8个,综合技能训练项目4个,8个单项技能训练项目与前面的8个模块相融合,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4个综合技能训练项目是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剪结构施工综合实训、钢结构施工综合实训。

四、教学方法设计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这是职业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适宜采用的方法。这里的行动,是指职业工作过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我们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虚拟到真实,由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工地,融学习过程于真实工作过程中,进行立体化教学。

1.项目教学法。也叫六步教学法。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我们在实施教学时,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来实施。

2.案例教学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大量的真实工程案例,以著名建筑物、典型高层建筑、城市地标建筑,如世界十大高层建筑、世界最高建筑、中国最高建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奥运场馆,以及黄冈市、武汉市、各省会城市的最高建筑或标志性建筑等真实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开展案例教学。

3.模拟教学法。在校内建筑工程实训中心、虚拟实训室,模拟施工现场氛围、环境、设施条件,模拟真实工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其间,乐在其中。

4.角色扮演法。对于技能实训项目,我们组织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按照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扮演实际工作角色,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完成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

5.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掌握程度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学习或训练小组,分别布置繁简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层次分组进行教学或实训,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层次进行考核。

6.现场教学法。对于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以及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我们在黄冈市内,联系一些有代表性的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地,进行现场教学。而且,近几年我院投资了两亿多元建设新校区,我们有时就安排学生在学校的工地上,进行现场教学和施工实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按照或模拟工作过程,体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第一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环境、实训环境的开放,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或校外施工现场工地,开放的场地,模拟仿真或直接利用施工现场的设施条件及氛围环境开展;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开放与创新,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头脑风暴,学会创新。第二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基于施工员实际工作过程,精心设计各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精心布置单项实训或综合实训项目及训练方法,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第三是教学过程的职业性,突出施工员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一致,学习过程尽可能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

2.构建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职业学习过程中具体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过程分解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建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等(如下表)。

3.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引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或症结(训练)―提出对策,选择最佳方案(推进)―实施计划,解决问题(实施)―验证方案、改进计划(改进)―能力测试与考核(考核)。以上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整体教学的引入过程、训练过程、实施过程、考核过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充分体现教学规律。

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高职教学新理念,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突出施工员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职业需要和时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依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选择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具体项目,组织好校内校外的项目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提高技能,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06-1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篇11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影响;促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进步,也在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更是十分明显。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能够更好地把握该门专业的进步。

二、研究科技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影响的意义

1.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总结,在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已经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依据点,而且建筑环境就是把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住宅需求达到了先进技术的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应用,而且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相结合,给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才能把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全面的空前提升,通过自动化和专业化的技术改进,把各生活基本条件带动起来。

2.是对先进技术进一步引进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把与居民生活最基本相关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专业进一步的利用,也带动了建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建筑环境管理就是给建筑工程本身点明了注意事项,所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的单一性增添了更多的实际增分点,因为建筑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建筑环境的全面规划和科学分析,再加上设备工程对建筑物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填补,从而给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实际意义。

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未来发展走向的具体表现,实施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使高校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给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利用和开发中,相关专业的开展例如:电气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管理、空调制冷技术等一系列的增强建筑环境实际质量的面向现代化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也加快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

三、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技术环境。计算机能对建筑热湿过程及空调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使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最优化决策及运行中的最佳化调节和管理成为可能。此外,通过CFD模拟能使空调气流组织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保证工作区空气环境的情况下,减少空调负荷和扩大进排气温差。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设计方法正在发生从静态的设计情况的分析到动态过程的研究的转变,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要求已越来越高,住宅不再是只向居住者提供吃住的场所,而是朝着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交、工作以及享受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现代化装备和最新的高科技成果都已被运用到智能化的住宅中,信息社会的所有特征都能在这样的住宅中找到。我国也已经明确要求21世纪商品住宅的建筑都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出现和发展。智能建筑首先在美国出现,美国智能建筑学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几个基本要素即从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服务性的大楼。我国则以大厦内所配置的自动化设备来衡量智能建筑。新加坡规定智能大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室温、湿度、灯光、保安、消防等,以创造舒适的环境;二是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进行联网;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讯设备,并向国内外进行联网。

四、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影响的结晶――绿色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科技进步的一种基本体现。随着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现代,人类的建筑也经历着由被动地适应大自然到主动地寻求舒适的进程。然而,在人类不断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现代工业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如大自然遭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人类已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和文化体现,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建筑就随之而生。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具备了“绿色”性态,即适应大自然的一类建筑。它在能源消耗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少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等;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利用构造处理技术来达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少利用设备力量满足人类需要;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地少占用土地。

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所有或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保温能力和空气密闭能力,充分利用土壤蓄能、水分蒸发吸热、“烟囟”效应、建筑绿化等自然空调手段来改良室内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装置和人工照明系统,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现代科技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们的祖先虽然为如何利用大自然作了良好的阐释,但由于缺少现代科技的支持而无法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支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发了大量人性化的建筑设备,使建筑实现真正的舒适,可以说现代科技造就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在建筑中尤其是建筑使用阶段合理采用可再生新能源,对改变住区能源消费结构,节约采暖、空调等生活能耗,降低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综合节能技术途径有:①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②通过开发新型建材提高门窗气密性。绿色建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使之成为现实。现代科技将成为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成果,成为21世纪的建筑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调研

在开展专业建设的活动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开展调研工作。可以派专人去一些名校进行调研,收集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资料,还可以观察并了解他校的教学结构体系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以便为学校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做一个铺垫,为学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调研后的反思

我国高校在1952年创办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四十多后,一些高校才陆续建立该专业。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1998年国家教育部研究决定,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这就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专业的由来。到了21世纪,全国有许多高校已设立了该专业。

3.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上,我们要加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课件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等。为了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如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适当的培养模式,构建两个体系,对于核心课程要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等。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更好地把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脉”,就要更为深入地探究现代科学技术对其造成的深刻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从严,吴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88-89.

[2] 孙世国.21世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趋势刍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01-102.

[3] 吕志涛.新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与可持续发展[J].江苏建筑.2013(11):25-29.

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实训课程;课程开发

在未来10年内,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仍然会呈现上涨趋势。而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及校内优势资源,切实落实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此,高校必须切实落实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此全面保障该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适宜性。

一、国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融入现代化教育理念

虽然现今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大范围普及,但受教育者自身观念及校内资源等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在开展实训课程开发工作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开发理念与模式,即使引用了相应的项目化管理及校企合作开发的模式,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未对其进行本土化处理。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缺乏,很难切实将现代化教育理念融入该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之中[1]。

(二)实训课程教学过程过于偏向理论化

高职院校设置实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但大多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教材的选用上,多直接沿用本科高校的教材,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存在过于偏向理论的实际问题。此外,受实训基地规模等的限制,大部分学生都需要以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训类课程,而由于该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系统指导,实训课程效果不明显。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的要点

高职院校在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及其相关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国家的优厚政策,以项目化实训课程开发的方式,切实开展校企合作,促使学生通过实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该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确保学生能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并促进各种能力的有效整合,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就该课程体系的具体开发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并落实实训课程开发工作

结合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实际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起以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基础的实训课程开发理念,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重点突出实训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可以将结构设计、材料质量检测、施工组织方案、招投标方案编制及相应的AutoCAD、天正和各类BIM建模软件的应用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重点突出部分模块的实践应用教学,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并结合本专业实际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并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化标准设置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提升实训课程的教学成效[2]。

(二)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校内优势资源来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给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实践操作平台,确保其能够掌握设计、监理以及施工相关的专业技能。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切实加强与相关建筑类企业的合作,以项目化为导向,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项目化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执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革新实训课程评估体系

在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工作,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后,为保障所开发实训课程的有效性,落实对该类课程的持续性优化,必须加强对其课程评估体系的革新工作。参照建筑工程的全寿命期的管理模式,教师应该建立起动态化的课程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实训态度、能力提升水平及各项综合能力水平等进行系统评估,建立动态化的评估方案,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控制,以此提高课程评估的有效性与精确性。

三、结语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者必须结合该专业实际特性以及社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指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为学生提供项目化的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化管理的实训过程之中,提高实训成效。

参考文献:

[1]邱耀.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优化:基于九江职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2(36):80-81,87.

篇13

1、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哲论和"三个代表"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 育;

2、专业基础课: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与设备、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经济管理学基础、建筑制图测绘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习;

3、专业主干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与建设监理、建筑结构;

4、实训项目: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篇1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的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部[2006]16号文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设计,以下简单介绍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邀请建筑行业专家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行动领域,按照教学法转化为学习领域,进一步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到工作结果进行相应学习情景的开发,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开发校本教材等教学材料,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条件、课程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本课程以建筑施工技术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通过案例、虚拟项目等手段构建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相关专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建筑施工技术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一定的施工问题,组织建筑施工、进行施工管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职业素质。具体来说,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及熟悉施工准备工作;掌握土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主体工程施工工艺、临时设施、质量验收、安全文明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砌体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机械设备、安全文明施工及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熟悉建筑节能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

2.2 能力目标

能独立识读施工图纸并进行技术交底;能进行施工测量放线;能对原材进行质量检查及制作试件;能独立编制分部分项施工方案; 能依据图纸、施工规范与标准、方案等指导施工;能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自检与验收。

2.3 素质目标

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

3 课程设计实施

4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技术人员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课程评价重点核查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对课程提高优化提供建议。

5 结束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对培养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研究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项芹,成志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2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