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设施调研范文

公共设施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17:24: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设施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设施调研

篇1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一是在镇村两级干部中,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二是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应切实摒弃缺少资金不好管的畏难情绪,切实把公共设施管护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篇2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调度会议精神,通报情况,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动员各级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认真抓好这一惠民工程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上午大家参观了县、区和县的几处工程建设现场,开阔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受到了启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刚才,同志传达了全省会议精神,同志通报了全市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也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总的感觉,大家能够全面落实省上和市上的决策部署,工作目标实、措施强、力度大,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全面研究分析,继续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调度。近期,省委、省政府将到各市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进行观摩,其中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观摩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也将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对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搞好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全市农民住房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启动农村住房建设15766户,占全年任务的144%;启动危房改造2943户,占全年任务的74%;其中启动农房集中建设项目10862户,占全年任务的98.8%。廉租住房建设完成省下达任务的75%,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87%,棚户区改造完成52%。除棚户区改造没有与时间同步外,其他基本与时间同步。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单项任务完成率达到100%的县区是:区、县、利津县经济适用住房开工率达到100%;县廉租住房开工率达到100%;利津县棚户区改造完成率达到10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从省政府8月30-31日在召开的调度会通报来看,我市情况是一好一差、好中有差。“好”是指农村住房开工建设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9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差”是指各类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2146户,占全省下达任务的4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本周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通报了年省委、市政府对我市的科学发展考核成绩,涉及住房保障工作的有两项指标:一是年度住房保障任务完成率,权重为12分,我市得分为9.62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1分;二是累计住房保障户数占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比重,权重为8分,我市得分为5.97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7分。这些说明我们的一些工作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市委常委会决定,从今年起,如果列入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科学发展考核的工作低于全省平均分,相关责任部门不得评为先进,不得受到表彰。今年省委、省政府仍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年底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要根据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以及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每个县区工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意见。到9月底成效还不明显的,由市政府约谈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各级也要认真分析原因,拿出强力措施,争取这项工作得到快速提升,确保在今年的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确保拖全市的后腿。

从当前的具体工作来看,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经过我们积极地实践和探索,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用地、信贷等支持政策都已明确,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也很清楚,之所以有些县区、有些环节的工作上不去,关键原因还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够。二是各县区工作进度不平衡。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方面,从这次调度会的通报来看,县和区任务完成较好,在全省139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列第2位和第19位。但也有个别县区列全省倒数第一,被郭省长点名批评,市政府被责成向省政府作出书面说明,提出改进措施。这其中有该县区偏远村庄较多、人口偏少、布局分散,实施农房集中建设难度较大的客观原因,但更多还是由于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实、办法不多造成的。该县区要尽快查明原因、找准对策,向市政府作出专门报告,经市政府批准后尽快报省政府。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方面,也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有的县区廉租住房项目尚未开工,有的县区廉租住房项目仍未落实,有的县区棚改解决廉租住房项目仍未落实;全市还有11个去年和前年的中央投资廉租住房项目没有竣工。三是工作方式方法不够多。影响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紧张、土地指标利用、建设手续复杂等。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县区的思路还不够宽,方法还不够灵活,制约了工作开展。对于上述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坚决保证完成全年任务。

二、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村住房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今年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任务是:新建农村住房1.1万户、改造危房4000户。要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快工程进度。对于已开工的项目,要抓住雨季结束后施工的黄金季节,增上施工器械、力量,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过程控制,确保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对于未开工的项目,要及时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各类手续的办理搞好跟踪服务,力争尽快具备开工条件,9月底前全部开工。

(二)要严格落实政策规定。政策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扶持政策及工作推进机制的意见,进一步优化细化资金、用地、信贷、户籍政策、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构筑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支撑体系。尤其是要加大农村住房建设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力度,抓紧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规划编制和报批,扩大增减挂钩范围和规模。要逐步简化工作程序,缩短挂钩资金兑现时间,保障农房建设资金供应。#p#分页标题#e#

(三)要抓好重点推进。要按照“点上出典型、片上创模式、面上保总量”的原则,重点抓好城中村、园中村、城边村、乡镇(街道)驻地村、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和经济强村率先整体改造,带动工作全面协调推进。区重点抓好城中村、镇驻地村和镇驻地村村居改造项目;区重点推进镇镜湖花园、镇社区和街道村村居改造项目;县重点抓好新城花园、同悦花园、盛通花园和同心花园农房集中建设项目;县重点抓好黄河南展区合村并点及街道办民丰佳园农房集中建设项目;县重点抓好小区、新村和水城农房集中建设项目。

(四)要做好分类指导。要坚持“多策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思路,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路子和方法。对城中村改造项目,要逐步完善各类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对乡镇驻地村改造项目,要采取合村并点的办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广泛运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建设农村住房,探索组建市、县区城乡建设投融资机构,作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的土地转换平台和投融资主体;探索以县区为单位进行整村改造项目捆绑贷款或进行投融资,同时鼓励镇级建立以土地、固定资产等财产资源为基础的投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建立担保反担保机制,广泛筹集资金用于农村住房建设。要坚持典型引路,结合正在开展的试点项目和试点村镇创建工作,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走出我市的特色路子,逐步在全市推广。

(五)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要搞好社区设施配套,统筹安排道路、供水、供气、供暖、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幼儿园、敬老院、警务室、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周边环境建设,实现与农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切实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对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基层党建、社区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物业管理等新问题新情况,要认真研究解决,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六)要抓好质量安全。要把农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纳入工程建设程序,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实施全过程监管,在项目选址、地质勘察、建筑设计、施工组织、材料选用等环节严格把关。要组织农民选派代表参加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不出问题。

三、全面完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市政府确定的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是:年底前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项目要达到年度建设项目的60%以上。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狠抓施工进度。要对列入今年建设计划的项目,逐个进行检查督办。已开工的项目,要加快施工速度,争取提前竣工;未开工的项目,要逐一进行调度研究,落实责任到人,抓紧完成各项前期手续办理。尤其是在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方面,近日国家和省下达我市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奖补等资金即可分解下达,各县区要抓紧落实到项目,确保前年和去年的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年内全部竣工,今年的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9月底前全部开工。600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计划任务,住房城乡建设委要迅速分解和下达,并切实抓好落实工作,确保年内新建600套公共租赁住房。

(二)要加快货币化补贴步伐。我市今年的货币化补贴工作已全面展开,但均未补贴到户。各级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明确标准,严格程序,组织搞好保障对象资格认定,确保让那些真正需要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尽快拿到补贴。区政府要尽快组织所属街道、社区设置专门窗口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居民家庭的住房保障申请实行日常化受理,按照“社区受理、街道初审、区有关部门复审、市级审批”的程序,完成保障对象认定工作,确保市级住房补贴工作顺利完成。

(三)要多渠道解决房源。各级要深入调查研究,明确目标方向,科学合理编制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城镇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通过努力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上长期租赁住房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实行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以后新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按照商品住宅建设规模的一定比例搭配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作为政府住房保障房源。

(四)要强化责任意识。10月份,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联席会议将对各市进行检查考核,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地方实行约谈、通报批评直至实施问责;对完成情况好的,将给予表扬奖励,并追加补助资金。希望各级领导同志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确保不被约谈、不被通报、不被问责。

四、确保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在当前来看,也是直接考验着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必须要全面加强组织调度,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农村住房和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由市政府负总责,县区政府是具体责任落实主体。各县区主要领导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重大事项要亲自抓,重点项目要亲自过问;分管同志要靠上盯上做好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搞好综合协调调度,为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督查调度。市政府继续把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列入对县区政府的政务督查考核。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要建立定期调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有关情况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抽调专人到各县区进行实地查看,对进度缓慢的,现场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责令整改,全市通报。要建立领导同志包点制度,对每个县区都要抽调一名县级干部负责,点对点进行指导,特别是要加强对工作落后县区的指导帮扶力度。

篇3

根据市文化局《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今年3月底、4月初区文体局对辖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平时工作掌握的情况,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及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对辖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基本情况

区辖区内设有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共有基层综合文化站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68个,村文化活动室9个。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区按照“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一)实施精品文化社区创建提升公共服务档次。

一是制定下发《区创建精品文化社区实施方案》和《精品文化社区考核验收细则》,按照“社区申报、街办审核、领导小组审定”的工作程序组织开展创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文化社区。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2012年共投入250万元,为社区配置文化活动设备。三是将区政府八件实事办理与小区环境改造整治和创建优质文化服务窗口相结合,整体推进实施,新增12处群众性体育设施。

(二)全面落实“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

一是认真落实《省文化厅关于印发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坚持两馆公益性作用,根据群众需求,强化公益服务,新增设了艺术体操、书法、绘画等项目,免费开放项目11个,免费服务群众3万人次。二是延伸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按照各级文化部门要求,结合“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服务作用。文体局与各街办先后联合举办了“童乐书法”公益性培训班、“钢琴进社区”文化普及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家长一致好评。

(三)大力打造三级图书资源服务品牌。

一是充分发挥区图书馆平台作用,突出文明创建活动主题、组织开展青少年阅读调查、为青少年读者送书、小志愿者服务、绿色上网免费阅读、优秀爱国主义影视节目展播、读书心得体会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积极争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二是开展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工作,重新盘点农家书屋现有资产,进行分类登记,并启动“创建模范农家书屋”、“争当优秀管理员”活动。三是完成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网上信息核报工作。积极引导图书室和农家书屋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培育一批生命力强、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书屋,充分利用基层服务点网络资源优势,建成便民高效的服务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整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不想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机制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尚欠完善。按照区文化建设的要求,部分作为重点项目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精品文化一条街还停留在初期阶段。一些已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也存在问题,如基于设计水平和财力,部分街办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布局不尽合理。

(二)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甚合理。这些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及体制等原因,从总体上看,葛洲坝、夜明珠、西坝、经济开发区等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施数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偏低,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待强化。一是经费投入亟需增加。尽管这些年来文化事业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费增幅明显偏低。目前,虽然各基层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已建成,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更新必要的文化用具和书刊。二是管理激励有待强化。近年来,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公共文化设施,特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功能设置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场所管理缺少财力的支持和长效管理机制,以至于有些文化活动场所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三是投融资体制有待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过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人员力量有待充实。目前,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基本上街道和社区文体专干均同时负责其他事务,这导致日常工作上出现滞后或疏漏,这也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效。

(四)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有待整合优化。虽然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社区图书室藏书更新、流转速度太慢,无法满足群众借阅。但同时,辖区行政单位较多,大型企业、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多,体育设施齐全,却没有做到真正对外开放。

三、相关建议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当前,应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要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与城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当前,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应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群众需求相适应、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格局,加快规划并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优化调整文化设施布局。如可以考虑将市区的文化区块、文化街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二是在城市新区开发、小区建设中,一方面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在区域配套建设中,必须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明确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切实做到城乡开发到哪里,公共文化设施就建设到哪里。

篇4

关键词:共青团;社会实践;协同育人;调查研究

一、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一直以来,高职共青团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实践中的社会实践,与其他实践样式的重要区别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密不可分:是以社会为场所、为对象,以加强与社会联系为目的的实践。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这就要求个体抛开个人主义,发挥集体主义,实现人的整体性,从而达成目标。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获得思想道德的直接体验,这也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德育功能。另外,从社会实践的设计来说,方案中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理念,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都是“志愿”“助人”等伦理的社会实践样式,实际效果表明,这些经过设计的实践样式具有较好的德育效果。

(二)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本身能够有效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活动中,每个人必须学会合作、妥协、沟通、情绪管理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人进行接触,必须学会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加速“社会化”,团队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具有维度广的特点,形式多样,这就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学习,在面对困难时更要求学生具备整合知识的能力,主动思考,发挥创新能力,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实践内容。另外,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寻找差距、规划未来方向的机会。

(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了解国情、感受社会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催化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从认知到感受再到认同。

(五)提高就创业核心竞争力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面就业创业市场,让其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能够让大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特长,弥补差距,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寻求终身事业发展。

二、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开展了高职共青团实践协同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同时结合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其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男女比例分别是21.3%和78.7%,其中,普通学生占47.6%,学生干部占52.4%。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是61.2%、18.4%和20.4%。

(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满意度评价

在询问对自身社会实践满意程度时,有45.4%的大学生表示满意,50.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满意,仅有4.3%的学生表示并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学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可。45.2%的人认为“应该参加,是必修课”,54.3%的人认为“值得尝试一下”。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方面,学生根据参加的社会实践,勾选有助于获得能力的项目中,“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的认同度处于前列,分别为81.2%、66.2%和60.5%。同时,大学生们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同,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取得成效的体现。同时,有98.2%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以后的就业和个人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在问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排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根据大学生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询问了被访者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活动时忽略个体差异性”和“并不关注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三项为最高,分别为44.8%、40.8%和35.4%。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期待值和成效很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社会实践育人中瓶颈很明显。

(五)社会实践育人需要改进的情况调查

就高职院校多年来在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了说明,同时询问了被访者就所处年级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结果依次为: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联动管理、班团建设和顶岗实践服务等,分别为63.2%、43.5%、40.8%、39.5%、36.7%和31.3%。

(六)企校合作背景下,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情况

调查从企校合作出发,询问被访者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有何建议,给出了以下几项建议:“多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多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企业导师参与设计”,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1%、65.3%和42.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已经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积极为就创业做准备。

三、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顶层设计,统筹安排

社会实践并非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并非团委一个部门的工作,有必要将其纳入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各高职院校统一管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部、团委、各院系要联动起来,建立全校性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诉求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活动成效。第一,从活动覆盖面上下工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校动员,让每一个学生享有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不将实践活动主体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社团骨干。可从实践学分奖励、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第二,从申报形式上进行改进。通过自上而下布置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一旦立项,给予相应经费,安排指导教师,对于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项目后期另外给予奖励。第三,跳出项目申报的误区。解放思想,承认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项目申报,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端,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开放式申报。

(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给予工作量考核,这样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专业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也会更加负责,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大一、大二和大三各有侧重点,社会实践也会各有侧重,通过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以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与就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赵博,林正航,郑云峰,李博洋.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以清华大学“五个结合”社会实践育人成效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4(5).

篇5

北京西客站于1995年9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1月21日开通客运列车,使用已将近20年。随着城市的快速进步和发展,西客站作为交通枢纽和城市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原有功能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使用上的不便日渐明显,原有设施的破损既影响使用,也影响交通枢纽的形象,新设置的出入口导向不够清晰等问题有待完善。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所在单位受西客站委托,着重针对西客站的出站大厅,即西客站地下B1、B2层出站系统,进行调查并提出改造建议。

2现状调查

2.1 B1、B2层出站厅交通分析

对西客站地下B1、B2层出站厅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诸多问题。如图4所示,楼梯、扶梯数量虽多,但不成体系,彼此相距甚远,之间无导向性指示,设计的位置也有待于调整。同时,由于北2出口紧邻地铁出站闸口,使得B2层出地铁闸口处人流交错,人群不能及时得到疏散:从地铁出来的人流不能迅速地由地下到地上一层进站大厅而完成换乘;另外,从北1出站口的人流如果选择换乘地铁,也将在地铁闸口处造成拥堵现象。

B2层东侧的高铁北1出站口疏散距离较短,到达人流只能先出到室外的下沉广场,再坐扶梯直接上地上一层换乘地面公交。如果选择换乘地铁,将沿横穿通道向西并向南穿过大厅,路线过长也会与地铁北侧出站人流相逆行,造成拥堵。

同样B2层南1出站口,虽然可以迅速地从南侧地铁口疏散,但现状人群大多选择地面公共交通,但面向南侧疏散的距离过短,又有通往B1层的台阶形成高差阻碍,使得此处也成为造成异常拥堵的原因之一。

2.1.1盲道问题

(1)只是在B2层地铁出口北侧、B2层东侧高铁北1出站口通地上北广场,以及B1层南侧通往南广场处有集中的三处盲道布置区。三处相对孤立,彼此之间没有盲道连接,缺乏连贯性。

(2)B2与B1层都有大面积无盲道引导区域。

(3)盲道铺设路线上有的地方有障碍物阻挡,不能保障盲道的通畅。

(4)盲道有残缺处,如盲道端头(转换到楼梯、电梯处)无触摸式盲文提示导向。

2.1.2垂直交通问题

(1)楼梯过多,增设的爬楼车只设在B1层。

(2)扶梯位置隐蔽,通道过长。

(3)缺少垂直电梯贯通整个立体交通,且缺少从B2层直接到达地上一层的垂直电梯。

(4)从地铁直接到地上一层进站层,没有明确路径及导向标识。

(5)南侧B2与B1层之间高差大,只有楼梯,无坡道及扶梯连接。

2.1.3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是大型公共交通综合体的一个重要系统,现在已经有被大家广泛认可并使用的国际通用标识符号及通用颜色的标识标准。在同一空间存在的标识应明显区分出不同的功能种类,让人能快速地从很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并迅速做出选择,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人流交通。

例如,西客站地下B1、B2层出站大厅的标识系统可以分为:进站导向、出站导向、换乘导向(公交及地铁),以及服务设施导向(包括无障碍系统)这四大类。当同一区域里几种类型的标识同时存在时,建议用醒目的颜色来区分各类功能。

除了以上导向型标识外,还有信息类标识栏。此类标识摆放的位置十分重要,既要放在醒目的地方,又不能阻碍人流交通。在整个建筑室内外交通体系里,应使用同一种标识底图系统,这样使用者才能在连贯的信息提示下,识别自己变化的位置,并及时调整自身的方位,以便达到最快的疏导效果。

2.1.4无障碍系统标识

无障碍系统标识涉及的范围广泛,有通行指示、服务类信息指示、提示类标识等。目前无障碍系统标识已经在国内规范上得到标准化确认,同时与国际标准相统一。如图9所示,是常用的15种无障碍标识的符号。西客站目前使用的无障碍标识,需要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2.1.5无障碍设施系统

无障碍设施系统应在遵循相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与舒适。西客站的无障碍设施在硬件与管理上都有待改善。

2.2出站系统调查

2.2.1 B2层出站系统

(1)B2层的3个火车出站口,可直接与地铁相接,能很好地疏导人流;但是如果选择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就会造成B2层北侧通道拥挤现象;而3个出站口中,只有北1号口可通过室外下沉广场的扶梯直接到达地上一层乘坐公交车; 其他两个出站口需要先上到B1层再到地面层,在B2及B1层会形成流线交错,人员混杂现象;尤其是火车出站人流会和从地铁出站的人流交汇。

(2)从B2层地铁出站的人流,去地上一层的公交站或火车进站大厅转乘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现状没有从地铁出站直接到地上一层的垂直电梯或连贯的扶梯。

(3)B2层北侧通道上的私家车及出租车等候区,过于接近出站口,会造成拥堵;而西侧下沉广场及B1层北侧的出租车等候区使用率不高,到残疾人坡道处也无导视标识及盲道连接。建议可以调整等候区域位置或者范围,来解决功能分区不合理的现象。

2.2.2 B1层出站系统

(1)连接B2、B1层的扶梯位置隐蔽,人流都集中在两侧的楼梯上,造成人流移动缓慢。

(2)同样从B1到达一层进站大厅的扶梯位置也不明显,且无明显指示标识,建议整个扶梯向南侧开敞处调整。

(3)B1层通往北广场通道及两侧商业店铺使用率低,并缺乏休息座椅等设施,建议重新调整业态及设施。

(4)南侧通往B1层的楼梯及扶梯,离B2层南1出站口过近,旅客出站就要上台阶,尽管有扶梯仍不能很快疏散人流,是造成南侧楼梯口前拥堵的主要原因,此处的管理也存在着问题,有待改善。

3改造及建议(设施改造及标准)

针对西客站现有的无障碍设施,我们做出了改造建议,除了增设盲道、改造破损设施以外,还建议增设语音导视系统等各类设施来完善西客站整体的无障碍体系。

本报告书及设计改造建议,通过对西客站B2、B1层出站大厅的现场调查、实地踏勘,提出了西客站出站大厅交通疏导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着重考察了出站大厅无障碍系统与设施状况,一并作为问题点,作为设计上所要改造的内容。

通过对无障碍系统的研究,以及参考了国内外无障碍设施案例,我们针对西客站现状,我们提出需要对以下四个系统进行改造:1)信息标识系统;2)平面交通系统;3)立体交通系统;4)无障碍设施系统。

篇6

一、目前本镇工程招投标工作存在问题

1、招标环节弊端重重。

一是工程总量不清。没有详细的工程结算单或施工合同进行招标。

二是规避工程总量。为了避免招标,人为把工程项分解到低于×××万元以下。

三是信息不畅。

2、工程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工程顺序缺位。工程招投标前未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不根据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二是项目监督不力。招标后,放任施工老板自行施工,不请党员或群众实施监督,造成工程质量差,变成豆腐渣工程。

三是随意变更预算。有的工程由于预算不详细、不精确,施工方就会向业主提出更改工程中的内容、施工材料、材料品牌、材料数量,增加工程量等要求。

3、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尤其在预算造价、造价审核、资金拨付、工程决结算等环节上都存在着一些漏洞。有的老板甚至在无详细清单、无证人、无合同的情况下,仅凭一张领条就领取工程款,尤其道路修理工程,是否施工都不清楚。

4、人为调整工程价格。

一是对有些项目压到低于成本价,使所有老板不愿做然后再与自己意向中的老板抬价。

二是在无人招标的情况下,又抬高工程价格,甚至按信息价或低于信息价,给意向老板施工。

5、“挂靠现象”普遍存在。外借施工企业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来参加招投标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工程往往因为被转让者信誉差,工程质量差等原因,导致群众意见较大,严重影响了招投标工作的形象和威望。

6、验收计工程量。在实际验收时,只有老板和项目负责人进行丈量,为了个人目的,应计工程量,从而造成集体资金流失。

二、对策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镇在20**年建立了统一招投标平台,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严把三关:主要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具体做法是:

1、把好“事前”关,即抓好前期控制。

确保×××万元以上、×××万元的所有工程项目必须进入镇招投标平台。同时鼓励×××万元以下的项目一并进入招投标平台。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一是抓“告知”。凡有小型工程项目建设,各村、各部门首先必须填写《工程项目建设申请书》,报镇纪委及镇招标采购交易管理办公室。二是抓“程序”。特别是对于村组织实施的工程项目,必须由村班子集体讨论,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三是抓“上报”。对实施的工程项目,各村必须上报村级重大事项申报表批准后提出小型工程招标申请,由主管部门、招采办审核,镇长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2、把好“事中”关,即抓好中期控制。主要是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一是招标信息到位。对于每个工程项目原则上采取公开招标,通过县招管委小型工程招标平台和镇政府、涉及行政村的公告栏等张贴招标公告,招标信息,公告时间不少于3天,期间由镇招采办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

二是注重平台阳光操作。对于办公楼、厂房等土建项目必须提供施工图,由村委托相应资质的人员编制工程量清单,经镇招采办相应执业资格人员进行审核,或者镇招采办帮助村编制工程量清单,分发给各投标人,从而在统一招标平台上阳光操作。

三是严格招标操作规程。自招标文件发售至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合同估算在×××万以上不少于10天,其他项目不少于5天。开标会议在镇人大、纪委、联村、村财务监督组长的监督下,由招标人主持,各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和投标保证金提交后,由业主和全体监督人员共同制定项目最高限价,根据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向招标人推荐1-×××名中标候选人,并在政务、村务公开栏张贴预中标公示,公示结束后招标人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如有法定原因的招标人依序确定其他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招标人在确定中标人后7日内发出中标通知书,并报镇招采办备案。

3、把好“事后”关,即抓好后期控制。要保证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就必须加强监督,小型工程项目也如此。为此,干窑镇建立了工程监理、镇村干部、群众代表“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

一是工程监理监督到位。对于每项小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均聘请监理单位,从专业的角度加强监督管理。工程监理人员与镇招采办人员负责指导群众如何看懂施工图,在施工中督促施工队伍按图施工。

二是镇村干部监督到位。镇招采办经常下工地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发现问题用相机留下影像,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顿。镇招采办还每年邀请县、镇人大、党代表对全镇项目建设进行执法检查二次,监督全镇工程建设的质量。每个小型工程项目还均有一名所在村的村干部负责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三是群众代表监督到位。每个工程项目选派老党员或老干部作为群众代表参与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建设管理。村选择两位老党员或老干部配合业主代表和专业监理人员,两位老同志一位在浇筑现场,一位在搅拌现场,浇筑现场老同志用“一、一、二”方法进行监工,即:一根绳、一把尺、二块砖头,保证各分项工程的厚度。同时,监督施工人员浇捣混凝土时的振动程度,确保各项工程的密实度、平整度。搅拌现场老同志还监督好搅拌原材料的用量,在每天施工结束时,清点水泥袋数量。对于房屋建筑工程,发给老党员一张钢筋理论重量表和线锤,要求对承包人进场钢材分批抽查钢筋每米重量,确保钢筋截面积,用线锤确保垂直构件的垂直性。

三、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镇依托村务监督小组和村纪检小组,通过培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监督。

1、营造“要监督”的氛围(1)延伸网络。根据目前村级廉政监督的需求,我镇建立了立体式监督网络,各村已建立了一些党外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工程项目监督小组、重大村务决策监督小组),党内成立了纪检小组,从而形成了党内外监督并重的体系。

(2)配强力量。我们确定村纪检小组一般由3-×××人组成,设组长×××人,由村支部副书记或委员担任,其他成员从非村干部的党员中选择政治觉悟高、思想作风正、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老党员或从村班子离任的党员和优秀中青年党员中产生,其他现职村干部不再进入纪检小组。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由×××人组成(其中一名成员与纪检小组成员交叉兼职),设主任一人,并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下设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工程项目监督小组、重大村务决策监督小组四个组,每个小组由×××人组成,设组长×××人。监督委员会主任和其他成员分别兼任四个小组的组长和组员,实行交叉任职。今年我们又利用村换届之际,配强了二个组织的力量,把政治素质好、政策法律意识强、热情为村民服务、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敢于监督、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村民充实到队伍中。

(3)安排场所。我们在各村都落实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统一制作了门牌、印章、上岗证,督促村落实了工作经费。同时,我们还要求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村纪检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对于阻挠正常工作或打击报复相关成员的,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4)落实待遇。为了鼓励监督小组人员的积极性,镇纪委要求各村对各小组人员除了发放误工补贴外,镇纪委也出台了考核办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在年终进行考核奖励。

2、提升“能监督”的能力

(1)抓学习培训。近年来,镇党委高度重视监督队伍的建设,构建起以镇党校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二个组织的定期培训制度和会议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监督组织培训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使监督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监督效果更具水平,为村级班子的廉洁程度更上一个新台阶,也保证我镇农村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2)重工作交流。为加强我镇的各村二各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平衡性,镇纪委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针对各村存在的问题,共同筹谋划策,共同探讨好的工作经验,一推进村级党风廉政建设。

(3)明职责职权。没有制约的权利必将产生腐败,基层组织也不例外。为此,我镇对各行政村下设的村务监督小组,村经济合作社监督小组等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权利,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同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不越权或滥用权利,村党支部、村民委也对其架空权利。

(4)评先进表彰。年底,镇纪委将对村纪检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进行检查、测评和考核,建立实绩档案,年终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列入镇对村级全年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3、发挥“真监督”的效果

篇7

周峰(2009)提出在该课程中引入完整的工作流程,并以实际工作带动学习。周宏敏(2010)根据市场调研工作流程设计了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李红强、马晓琨(2010)阐述了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指导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和相应的课改措施。徐龙志、袁淑清(2011)探讨了基于真实项目的体验式课程设计与教学项目的教学流程设计,并指出了该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王晓娜(2012)认为该课程需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将调研知识和实践性教学有机相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陈学忠(2012)提出市场调研课程教学的“三大目标”和应培养的“四项专业技能”与“九方面社会能力”,并以市场调研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了相应的课程内容。目前市场调研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从“基于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社会需求”等角度展开的。由于思考角度不一,导致很多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没能具体深入到实践深度,或者实践未能达到公司岗位职责要求和业务要求。因此,本文欲将公司运作模式应用到《市场调研》课程教学中,设计完整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可操作性较强,可应用于所有经管类院校。

二、市场调研公司运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分析

本文讨论的公司运作模式是指市场调研公司在接收客户委托的市场调研项目后,为完成该项目所设置的公司结构,及业务运行方式。

(一)公司项目运作模式分析

公司项目运作模式显示,市场调研公司中和项目运作相关的部分主要分为三块:研发部、访问部和数据部,这三个部门由项目管理部运筹管理。研发部主要负责在项目前期面对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调研意向,为客户设计完整的市场调研方案。访问部的工作主要是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和资料,访问部人员需要根据研发部设计的抽样方式,寻找和选取合适的被访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或访问。数据部的主要职责是在收到问卷以后,将问卷答案录入数据库,然后对调研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市场调研报告。

(二)公司项目业务流程分析

根据对调研公司项目运作模式和部门职责的分析,结合教学过程的可行性,简化归纳项目业务流程如表1所示。

三、基于公司运作模式的《市场调研》课程设计

(一)教学整体思路

本课程欲通过基于调研公司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市场调研公司主体部门的岗位职责与分工,并能参与设计市场调研方案、实地调研、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等实际调研工作,完成调研项目。教学整体设计以理论教学与实践相交叉完成的模式。其中理论教学以公司项目组织的部门岗位职责分专题授课。实践过程模拟公司项目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实施,由老师团队构成的项目管理部,组建学生团队,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划分,其中研发部成员由乐于钻研、文笔较好的学生组成;访问部成员由喜欢社交、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数据部由细致认真、对数据较为敏感的学生组成,由专题老师对这三个部门分别进行强化指导。从研发部、访问部、数据部各派一名成员组成一个项目小组,项目由三名成员共同完成。

(二)专题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将参照公司项目部门的职责和业务流程分为四个专题授课,如表2所示。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学会各实践流程如何操作,学生需掌握设计调研方案,包括调查方法的选择、调查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案的设计,学会如何组织实施调研,录入与分析数据,进行市场预测,撰写调研报告,为完成项目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模拟公司项目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实施,让学生全程参照此模式和流程完成一个完整的市场调研项目。经强化培训的各部门团队,各派出一位成员组建一个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将按照公司业务流程从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研、数据录入与分析到撰写市场调研报告依次进行,最后完成项目答辩,每项业务流程由其对应部门的学生担任组长,主要负责,详细如图1所示。其中各流程都有其输出结果,需经有关部门审核,才能继续下一流程,审核部门参照公司业务流程,具体见表1。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体系是基于公司运作模式设计的,分为部门考核、项目考核和平时表现三部分。其中部门考核由教师组建的项目管理部评定,部门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但采用实践考核的形式。项目考核分业务流程,根据已给定的考核权重,由项目管理部和各流程负责的部门共同考核各流程的实践成果,主要考核学生项目实践成果和实践能力。平时表现的考核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两种形式。详细如图2所示。

四、教学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成都公交 导视系统 可用性 功能

引言

可用性是研究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用户角度所看到的产品质量,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可用性是现在研究产品功能性、可靠性、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向度。在这份可用性报告中,以典型案例为对象,对比成都其他公交车车内导视系统的总结测试结果,模拟测试可用性。

1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方法采用现场试验法。

2 实验对象:车上人员

(1)实验仪器:实验仪器有佳能D550相机。

(2)实验内容:对车内导视系统的要求;对车内导视系统的熟悉度;对车内的逃生装置的关注;对安全标语字体的要求;对安全指示的关注等。

(3)实验流程:通过调研,发现各时每站下的人数,选取10个中长途、10个短途,受访乘客有儿童、青年、中老年人,在受访者到达目的地之前向受访者发放问卷,浏览完问题做答。

3 实验讨论

(1)典型测试对象的导向系统认知。从测试结果看来,对功能性、安全性导视系统要求很关心,但对导视系统熟悉度不高,有20%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同时在导视系统逃生方面,50%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对逃生装置有关注,对于使用方法不了解,这给公交车安全驾驶和乘客自救留下隐患。

(2)实验流程。该流程是对导视系统的简要描述,主要从坐车时段、年龄层作为区分受访人的主要方面。首先在高峰时段,车流量大,这个时候导视系统是发挥作用的时刻,由于人多,位置设置不合理的指示性标志会被遮挡,中老年人视力下降,字体会影响他们对安全导视系统的识别。以下主要就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字体问题、导视系统指示被遮挡问题、导视系统指示位置是否可见问题。

实验1:

设在早晨7:30分高峰时段,观察20个人,年龄层包括儿童、年轻人、老年人,观察发现当公交车挤满人后,多数人看不到路线图等导视系统指示,有2名老人因没看清路线图上的文字,坐过站,两名年轻人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并把座椅边侧墙上的老弱病残座椅标志挡住了。

字体问题是导视系统中关键的一部分。人变老时,眼睛的晶状变硬,视觉的感受能力下降,因此,相对于近距离的物体,老年人对相对远距离的物体更能识别,同时字体大能够方便老年人辨识;关于路线图,当字宽1cm以上时,多数老年人在1.5m以内能够看得清,当字体宽度小于0.6cm时,即使在1m内也很难看清楚。由于路线图一般放置在车辆前部斜上方的车顶处,正常人站立情况下距离在1m-1.5m,所以字体的大小必须加大到1cm宽以上,同时要加粗字体,才能够满足老年人对于路线图的阅读。

人流高峰期,引导标志被遮挡问题。当人员拥挤时引导标志容易被遮挡,调查显示70%的乘客在拥挤环境下不会注意到安全标识,在人流量大时标识也必然会被遮挡,所以最好是将提示语设置在座椅靠背背后和车顶棚斜上方。后面乘客只要坐下就能看到提示语,斜上方的指示标语基本能够与视线平行,更直接地被乘客读取,起到引导作用。

实验2:

实验对象:笔者本人。

实验内容:笔者乘坐下午14点普通时段的119公交车,更换车内不同位置,观察车上导视系统标志是否能够出现在视野中,其中包括路线图、安全锤、请勿站立标志、老弱病残专座标志等。

首先坐在前排位置,仅仅能看到安全锤和老弱病残专座的标识,看不到路线图和其他安全标语。坐在老弱病残区的位置仅看到安全锤和警示标语,看不清路线图和其他警示标语。坐在老弱病残区后面位置,因为广告牌的遮挡,看不到安全锤和路线图,同时发现在1h的乘车时间内,总共下车的15人中,有3人下车前就站到了禁止站立的区域,占到了总数的20%。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车内各个区域的导视系统在前半部分能够清晰地传递功能,在车后部导视系统几乎失去作用。说明公交车的后车厢是导视系统引导功能发挥最差的地方,同时也是导视系统覆盖率最低的地方,亟需提高导视系统的覆盖率。

4 乘客反馈意见

一是希望路线图能放在车棚顶两侧,并前后都能放置;二是信息指示牌的改进方面,能够增加换乘信息,显示当前到站情况和行进方向。

篇9

1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分析

1.1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在此次调查抽选的十五个村子里,全部拥有自己的健身路径器材,村庄五百米内均有篮球场或者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的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状况但也间接地反映了随着烟台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据统计烟台市各县市区半数以上实现“五个一”工程(即一个田径场、一个综合体育健身馆、一个中型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一个游泳池或室外篮球场)。烟台市已建省级或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地)14个,目前5964个村安装了基本的健身体育器材,占行政村总数的90.1 %;据专业机构数据显示,烟台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2平方米,并形成了“十五分钟健身圈”。烟台市80%以上具备场地建设条件的行政村安置了健身器材。当今社会便捷的交通使得烟台体育公园、健身中心等这类大型专业体育场馆也成为部分农村居民的选择。

1.2社会体育服务项目发展

烟台市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体育在施行《全民健身条例》的同时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出台《烟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其中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占主要部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基层落实的监管。目前烟台市已建成全民健身活动站点3681个,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的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为周围村镇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场地服务;通过政府、企业、体育组织等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不仅能丰富农村居民的闲暇时间,还可以增进村民对农村社会体育的认识;虽然无法实现各个村落建设独立的体质监测站但全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定期对农村居民实行体质监测活动,以确保对烟台市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掌握,方便有效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和服务;烟台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过一万人,并在各村落设置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并配备便携式音箱。

1.3社会体育人才队伍培养

调查过程中,烟台市农村居民对于社会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是体育健身咨询和指导,超过六成居民把它放在首位,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有限,各种媒体信息复杂混乱,巫需科学的健身指导和咨询。这使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一些体育爱好者以及政府部门人员,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体育管理人才工作于日常的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科学指导、活动规划等工作,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达到1 lays人,目前体育人才的培养依托高校、业余体校、体育单项协会、俱乐部等建立培训基地,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左右。

2完善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2. 1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体育的认知程度

针对农村居民对于社会体育的认识并不全面,许多居民还存在一些旧思想老观念,为了更好的建设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农村居民对社会体育的认识,了解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资料、专家下乡宣讲等形式积极宣传政府有关政策文件,提升农村居民认识。组织村民骨干进行农村社会体育的实践和宣传,通过实践效果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2. 2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多样性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

根据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鼓励村落以及各类体育组织举办运动会,在举办竞技类运动会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心理趣味运动会,增加更具娱乐性以及体现团队协作的项目,并在比赛中互相学习与交流;可举办篮球等体育项目的联赛,通过村镇组织比赛选拨出优胜队伍,进行决赛,利用常态化的赛事举行促进社会体育持续有效发展;各村镇适时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增进家庭内部交流以及增进邻里间互相了解。

2. 3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要从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大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投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烟台市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器材和场地设施。针对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场馆建设不足现象,在村落聚集地建设基本体育场馆,为各个村镇配备基本的健身路径以及篮球场地。根据各个地区较为聚集的体育活动配置相应的器材工具。

2. 4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烟台市的社会体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健身俱乐部以及各类体育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社会体育的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缺少针对农村的体育组织服务,大多的体育活动还是靠政府组织,缺少灵活性。应该加大民间体育组织的建设,通过民间体育团体组织村民开展定期的体育健身活动,并通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加强村民以及组织之间的交流学习。

2. 5加强农村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

针对农村社会体育人才的数量不足、专业素养不全面完善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农村社会体育人才队伍,根据各村镇农村居民人数配置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体育学院、业余体校、俱乐部等部门进行专业培训,利用专业人才进行县市区的全覆盖,定期进行审查考核,对达到要求的进行级别提升,对未达标的进行相应处理;加大对社会体育建设作用以及意义的宣传力度,提升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对居民进行定期的健康知识讲座,创立专门的服务网站进行健康知识更新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社会体育活动开展卓有成效的村庄和城乡进行表彰,对突出个人进行嘉奖,将社会体育开展状况列人当地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范畴;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健康人社区”,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印制健康指导资料,对于不科学的健身习惯应该及时制止并纠正。

篇10

【关键词】高校住区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 规模 布点

1基本情况

1.1区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位于西安市南郊,北邻太乙路,南邻,西邻雁塔路,东临太乙路,教学区与生活区由建设东路一分为二。

1.2人口与规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总占地面积4300余亩,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生活区占地面积14.2Ha,共有6500人,约2500户,户均2.6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2100人,老龄化率32.3%。2100名老年人中离休干部的人数为50人、退休职工共有1460人,其他人员590人。建大住区人口数量分布如图1.1。

图1.1建大住区内的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1.3建设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始建于1956年,经过不断的建设翻新,现在住区内有不同年代建设的48栋住宅楼,以多层住宅为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住区生活氛围与环境较好,具有人气、活力。

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布点与规模

2.1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的总人口为6500人,在人口规模上处于居住组团与居住小区之间。但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将建大住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应配建居住小区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规范中要求居住小区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建大住区基本都已配建。未配建的有托儿所、邮电所、储蓄所、综合食品店以及公厕,其他设施均已配建;规范中认为适宜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市场、停车场、热交换站以及防空地下室等,建大住区内也已配建;除此之外,建大住区内还配建有规范中在此级别并未要求配建的设施,如附属中学。总体来说,建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完善。

2.2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模

通过将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与规范规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总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其中,除商业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千人指标不达标之外,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或超出规定要求。

按照规范中对居住小区中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要求对比建大住区内已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发现,教育设施中,幼儿园的用地面积超出规范要求的面积,附中附小的面积均不满足规范要求;文化体育设施规模远小于规范要求,无法满足住区居民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医疗卫生设施由于除服务住区本身居民之外还要服务于学校学生的原因,因此规模大于规范要求;其他设施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综合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控制指标与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两个方面对比可见,虽然建大住区千人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具体到住区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之中,依然存在规模不足,无法满足住区居民使用的问题。

2.3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 分析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一书中认为,居住小区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一般在400-500米之间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与住区之中的人群[1]。如图2.1所示,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进行分析可见,由于建大住区呈东西向狭长形态,而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因此,在空间距离上能够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位于住区中部的校医院、贾平凹纪念馆等设施,而位于住区西部的高层业主活动中心、高层下的场地以及住区东部的附中旁场地等设施仅能满足部分居民的日常使用,对其他居民来说,距离较远,使用不便。

2.4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与老年人出行时间距离 分析

根据王江萍的《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对老年人出行活动特征的分析,老年人在外出活动中根据出行时间、范围以及活动半径可划分出不同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包括基本邻里活动圈、区域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成活动圈[2] 20。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高校住区中的人群活动,因此,按照基本邻里活动圈和区域活动圈来对时间距离进行划分。其中,基本邻里活动圈符合老年人5分钟的步行距离,约180-220m;区域活动圈符合老年人10分钟的步行距离,约450m。[2] 20

如图2.2所示,通过对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老年人出行的时间距离划分可以得出,对于住区西侧的居民来说,在满足5分钟时间距离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可以到达离退休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早市及高层下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对于居住在住区东侧的居民来说,在同样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居民能到达贾平凹馆前场地、附中及附中旁场地。因此以上公共服务设施是住区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而在老人10分钟步行距离的区域活动圈中,住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样存在无法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要求的问题。

图2.1建大南院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距离 图2.2建大南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时间距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综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两个要素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进行分析,可见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点位置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使用要求。沿着东西向道路带状布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住区居民出行距离拉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便。

篇11

关键词 公用设施;赵王河公园;调研;菏泽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园公用设施是直接服务和满足游人基本需求的功能性环境要素。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们在低层次的生理、安全等需求不能满足时,是无法产生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需求的。也就是说,用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公用设施往往决定并影响了游人的游赏心情。基于此理论,笔者通过对菏泽市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现状的调查以及游人对其评价,分析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为城市公同公用设施的设计和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1】。。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

笔者此次调研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赵王河公园的公用设施现状以及游人使用情况的实地考察,拍摄照片,获得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的原始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制作问卷,用于向公园游客发放,在游客填写问卷的同时,笔者有计划地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游客调查有关公园公用设施评价意见或探讨相关问题,然后收集他们对公园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和评价方面的数据信息,将调查结果量化,并进行用后评估【2】。

1.2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赵王河全长约5公里,是菏泽市区主要的生态景观河道,也是主要的旅游观光道路。赵王河公园是在赵王河的基础上,自2004年4月开发建设的城市公园。

此次调研以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为研究对象,公园公用设施的具体内容和范嗣参照《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中的规定,主要包括公厕、园灯、公用电话、果皮箱、饮水站、路标、导游牌、自行车存放处等【4】。

2.公园公用设施的调研和结论

2.1公园主要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游人对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例如厕所、垃圾箱、座椅、洗手台等设施的需求量普遍较大,标识设施、健身器材、园灯需求量次之,公园游人主要为周围居民,夜晚的游赏活动较多,所以他们更关注公园照明。调查中也发现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对于公用电话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表一)。

表一:赵王河公园各种公用设施需求量调查结果

公园公用设施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游人对垃圾箱和健身器材最为满意,其次是园灯以及标识设施,游人对使用较多的公厕、洗手台的满意度不高,这说明游人一般倾向于关注自己使用的设施,对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设施常表现为少评判甚至不评判。因此,对于游人满意率几乎为零的公用电话来说,一方面是由于设施自身存在不足,更多的是由于游人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这类设施。

2.2公园主要公用设施存在的问题

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种类较多,形式多样,各类设施在功能、布局和设置等方面差异较大。笔者对公园中人们常用的主要公用设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存在的问题,希望为公园公用设施改进提供切实的方向和依据。

2.2.1 公厕

游人对公厕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是不卫生和数量少两个方面,尤其是不卫生方面,公园公厕的日常管理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每当游人量大,且集中(如节假日)时,公厕的使用频率高,尤其是女厕,不能满足需求。

2.2.2垃圾箱和座椅

垃圾箱和座椅的数量不足、设置不合理以及标识不明等问题反映较少,可见垃圾箱和座椅基本满足游人的使用需求。部分反映有损坏、更新不到位,高达 72%;其次是不美观,为 58%;这些都说明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对公园公用设施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2.2.3路标和导游牌

游人普遍反映路标和导游牌不够显眼,并且表示语言不够清晰缺乏趣味性,整个公园连平面图都很难找到。这跟公园规模和游人数量,以及陌生游客对标识的依赖性有关。

2.2.4园灯

由于政府强调市区亮化的建设,赵王河公园对照明设备还是做得比较到位,不仅从功能上达到要求,从美观上来讲游客普遍反映也不错,但也存在有损坏、更新不到位的问题,这说明游人对夜晚灯光夜景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2.2.5健身设施

公园内供游人娱乐和锻炼的健身器材保护较好,游人对于公园内健身器材的使用率较高,约60%的游人对健身器材的数量不太满意,特别是晚上和节假日游人较多的时候,健身器材的使用会显得很不宽裕,认为应该在公园内多增加一些其他的健身设施,以方便更多的人使用。

2.3结论

通过对赵王河公园的调研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菏泽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园公用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在设计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现简单总结一下 :

(1)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的种类设置比较齐全,并且现在也配有游园车。(2)游人对公园某些公用设施(例如公厕、洗手台等)的需求和满意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等问题,满意度不高;

(3)不同类型的游人对不同种类的设施需求不同,对不同种类设施存在的问题反映也不一样;

(4)游人对公用设施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

(5)存在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的问题。

3.关于赵王河公园公用设施的建议

第一,在公园公用设施的设计上给予重视。应将公园公用设施设计纳入公园环境整体设计之中,针对赵王河公园的风格和游人需求,进行公园公用设施的设计和建置【5】 。

第二,注重公用设施的自身功能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设施的不同功能特点进行设计,同时注意选材和加工的科学性,例如标识设施的文字和背景关系要符合人的视觉规律;垃圾箱的投放口要符合人体工程学【6】。

第三,注意公用设置布局的合理性。由于公用设施体量小、数量多,要注重设施之间的系统性,避免对环境造成太多干扰。

第四,注重公用设施的环境装饰性。公园公用设施的艺术造型是游人对设施更高层次的需求,公园公用设施对公园环境具有装饰性。设计者应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公园整体风格的解读,将诸如形态、色彩、质感、文化内涵等因素运用到公园公用设施设计中,让公园公用设施成为真正的公园环境景观要素,成为公园景观体现者【7】。这一点赵王河公园内的“书法广场”算是典范,菏泽有“书画之乡”的美誉,所以这个可以供游人娱乐的场所就体现了菏泽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第五,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减少原有磁卡电话的设置,提供能满足游人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如手机充电装置、网络通讯装置等。

第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维修管理。公用设施种类多、布局广、数量大、日常管理工作量较大,不仅需要日常的清洁工作,还要进行公用设施的定期检查,保证其有较高的完好度。同时也应该应制订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保障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道德素养,在游赏风景的同时能够珍惜、爱护公园设施。

4.结语

通过对菏泽赵王河公园内公用设施的调研,笔者意识到对于公园环境的“细节”――公园公用设施,在形式美设计、功能设计以及后期管理,应该给予重视。从小处做起,让公园公用设施更好地服务于游人,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园的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2004,19(4):174―176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3]闫红梅.菏泽赵王河公园规划浅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2OO5. (CJJ 48―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段渊古,王宗侠,曹宁.园林小品与环境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

篇12

关键词 吊箱围堰;结构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U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141-02

钢围堰、钢吊箱围堰是深水构筑物基础施工的主要阻水方式。为了给深水构筑物及承台施工提供无水的干燥施工环境,通常设计钢吊箱围堰作为临时阻水结构,吊箱围堰侧板和底板上的封底混凝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无水区域,方便施工。钢吊箱围堰在大跨度、大深度的大型桥梁桥墩的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1 钢吊箱围堰的结构设计

1.1 设计依据

根据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钢吊箱围堰的结构设计一般要结合工程的基础施工设计图纸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及《钢结构设计手册》进行设计。

1.2 设计条件

1.2.1 水位

钢吊箱围堰施工时的最低控制水位和最高控制水位,要根据拟建工程所处水域的常年水文变化曲线来确定。

1.2.2 围堰尺寸

围堰的尺寸要结合拟建工程的基础承台尺寸以及围堰侧模和承台的制作安装空间,根据水文部门的监测数据推算出施工时的最高控制水位,这样就定出了围堰顶面的标高;经计算得出封底混凝土最小厚度后,再推算出围堰底板顶面的标高;同时初步拟定围堰内支撑的标高。

1.2.3 计算工况

设计计算要结合围堰施工的几个阶段分为:围堰拼装下沉阶段、围堰内浇注封底混凝土阶段、围堰抽水及承台施工前准备阶段和承台施工阶段。

1.3 结构设计

钢吊箱的结构构造由底板、侧板、内支撑、悬吊及定位系统组成。下面笔者就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1)底板的结构形式

通常情况下,底板由钢模板和型钢构成。就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型钢网格分配梁底板以及空间桁架式底板。这两种结构形式各自具备优缺点,其中型钢网格分配梁底板的优点有:快捷方便、施工加工量小、底板安装工期短;其缺点是:分配梁底板刚度较小,当设计偏弱时,底板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从而导致浇注的封底混凝土受拉开裂,质量不易保证。空间桁架式底板的优点有:刚度较大,竖向变形小, 容易保证封底混凝土质量;缺点是:底板加工工艺复杂,加工速度慢,工期较长。综合分析比较这两种结构形式,型钢网格分配梁底板具备的安装快捷简便,施工安装工程量较小,型钢所需的材料数量与空间桁架式底板基本等量,所以型钢网格分配梁底板运用的比较多。

2)侧板的结构形式

钢吊箱抵抗水平向静水压力、水流力和波浪力的受力构件就是侧板。侧板构造形式分为单壁围堰和双壁围堰。单壁围堰,顾名思义其只有一侧壁板,结构比较简单,方便加工和运输;缺点是必须现场拼装,下沉时受水流的影响较大,下沉较为困难,如下沉中发生侧倾等问题就不好调整。双壁围堰的下沉施工就方便的多,两层壁板中间存在隔舱,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在于下沉过程中调节隔舱内的水量来调节吊箱的位置;但其结构复杂,预制拼装的难度较大。

3)内支撑的设计

内支撑的组成部分分为内团梁、水平撑杆及竖向支架三个部分。内团梁安装在侧板内壁牛腿上,在吊箱侧板的内侧。内团梁的主要作用是将侧板传递的荷载传给水平撑杆。水平撑杆主要是增加围堰的刚度,通过对吊箱侧板的支撑减小侧板变形和位移,竖向支架则是为了支撑水平撑杆,这样一来,还可以减小水平撑杆的自由长度。竖向支架的上端与水平撑杆焊接, 底端焊接到底板上。

4)支吊系统的设计

以钻孔桩的钢护筒为主体和依托,由纵、横梁,吊杆及钢护筒组成悬吊系统。在护筒内侧牛腿支点上设置横梁,这样就将悬吊荷载通过钢护筒传递给桩基。吊杆的作用是将吊箱自重以及封底板的重量传给纵梁。吊杆下端固定于底板的吊杆梁之上,上端固定于支架的纵梁上。纵梁的作用是支撑吊杆,并将吊杆传来的荷载传给横梁。

2 钢吊箱围堰的施工

2.1 钢吊箱组装

吊箱制作完成后,应在加工场地进行试拼装,并将拼装好的每组吊箱进行编号。根据编号的顺序拆卸分片,先最底端再最顶端依次运输至平台顶。吊箱的拼装按照施工组织方案的步骤在钻孔平成,先后安装下沉吊箱吊杆及底梁,逐块拼装底板、底节吊箱、中节吊箱和上节吊箱。要求吊箱的拼装尽量不要中断,应整个吊箱一次拼装完毕,逐节下沉到位。安装吊杆时,穿过平台顶工字梁,用吊车下放底梁,然后连接吊杆及底梁。

2.2 钢吊箱下沉就位

对组拼好的吊箱进行全面检查、调整。下沉时,由指挥人员统一下令指挥,操作人员每次下落时指挥人员随时观察吊箱顶部是否水平及底部有无障碍情况。若发现吊箱下沉不均匀或倾斜时,应及时找出问题,调整水平后方可继续下沉。吊箱下沉速度为2m/h,全部下沉后进行标高精确调整。

2.3 灌注封底混凝土

吊箱围堰进行封底混凝土主要有4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作为平衡重的主体;其二是阻止水的渗漏;其三是抵抗水浮力在吊箱底部形成的弯曲应力;其四作为浇筑承台混凝土的承重底模。钢吊箱围堰施工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封底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施工时要从下游开始依次倒移向上游进行;应针对水位深度、水流速度、灌注面积大小等因素采取多点位的泵送混凝土快速灌注。在水封前,用自制的钢丝刷(或用射水的方法)将封底混凝土厚度范围内的钢护筒外壁表面附着物清除干净,以保证封底混凝土与钢护筒壁间的粘结力。浇筑封底混凝土时会置换出围堰内的水,可以在吊箱侧板上部开口或用水泵抽水等方式排水。

2.4 拆除临时吊杆

吊箱内部的支撑随着承台混凝土的浇筑逐层进行拆除。这样可以在下一承台继续使用,节约成本。一般情况下,在灌筑承台混凝土48h后卸下吊杆,拆除底模下的托梁。底模与侧模连接螺栓拆除后,就可以先拆短边侧模,然后依次拆除长边的侧模。

3 结论

由于钢吊箱围堰的施工工序简单、易于操作, 其在桥梁施工中广泛运用,压缩了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工期,大大减少了封底混凝土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明祥,杨春生.钢吊箱围堰的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4,5.

篇13

一、州基本概况

省州地处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个开发区,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总人口438.4万人。全州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绮丽,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素以苗家的吊角楼、侗家鼓楼及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为特色,有“杉乡、林海”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农业大州。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原因,州广大农村大村寨多,连片居住突出,房屋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随处可见,仅50户以上自然寨就有3453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288个,这些村寨又多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85%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历来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火灾“重灾区”,农村消防工作难度大,防火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可以说,州是坐在“火堆口”上谈防火。

二、州近年来农村防火工作经验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省农村消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1999年,全省农村消防工作试点启动。2003年来,省政府在州从江、锦屏两县开展农村防火试点的基础上,已经改造了木房8.8万栋,茅草房12.1万间,修建了消防水池(塘)1.2万口,安装了消火栓1.3万个,配置了消防泵5200台,改农村“老虎灶”为节柴灶17.8万个,建成沼气池99万口,还于2006年制定出台了《省农村消防管理规定》。

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总队几届党委班子和全省广大消防官兵的辛勤探索和反复实践,在州先后总结推广了“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改工程”、“八个落实”等一系列经验措施,三大法宝即:“义务消防队、消防水池、手抬机动泵”。四个结合即:一是使农村防火试点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实施,协调发展;二是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四是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打牢农村消防基础。五大改造即:水改、寨改、房改、电改、灶改。八个落实即:一是领导责任要落实;二是组织制度要落实;三是安全措施要落实;四是教育培训要落实;五是隐患整改要落实;六是宣传工作要落实;七是消防器材配备要落实;八是达标、验收要落实。这些防火经验使农村火灾高发猛发的势头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特大火灾由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6-7起下降到近年的1-2起,农村火灾财产损失从2001年的4614元/万人下降到目前的1935元/万人。

三、州农村防火工作薄弱环节及问题

从总体上看,因我州经济总量较低,对消防投入不足,加之受历史、习俗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州农村火灾隐患量大,火灾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烧了一个寨、毁了一片林、贫困数代人的现象没有得已根除,民族大村寨、旅游村寨甚至农村防火试点村寨仍时有火灾发生,甚至一年烧掉一个旅游大寨(2003年3月6日,州从江县丙妹镇銮里村因村民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特大火灾,受灾89户,直接财产损失45.1万元;2004年4月19日,州黎平县大稼乡大稼村因村民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1户,直接财产损失51.1万元;2005年7月17日,有着5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的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上寨发生火灾,除47户村民家当尽失外,还使约5000份“国家级”珍贵文献——清代林业契约化为灰烬。这批林业契约文书是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安徽“徽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2005年9月19日,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因村民酒后卧床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3户,死亡3人,直接财产损失68万元;2006年4月14日,州黎平县南加镇茅贡乡地扪村因瘫痪病人在卧室用火取暖不慎,引发火灾,受灾42户,死亡1人,直接财产损失43.1万元;2007年2月13日,已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琵琶大歌”之乡——州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因小孩玩火,引发特大火灾,受灾162户,直接财产损失97.2万元,整个大寨几乎全毁)。这些火灾事故,不仅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更损毁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的珍贵的无形资源——这些村寨灾前仍保存着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信仰、习俗、节庆、仪典,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各民族古老的手工技艺更是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些保存有大量人类文化遗产“活化石”之称的民族村寨,在中国乃至世界已不多见,堪称“无价之宝”,其无形资源价值损失之巨,无法用金钱衡量,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历史遗憾……。少数民族自治州至今仍是我省乃至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民族聚居密度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农村火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国农村火灾看,农村火灾看”,每年仍有近万名群众因火灾返贫。

农村消防工作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年来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未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消防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大意义和关联性,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够,农村消防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制落实不力;二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村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实施建设项目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未能有效整合,形不成合力;三是为保护珍贵的民族旅游和文化资源,必须保留住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木房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文化,保留浑然一体的大寨风貌,但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硬件”、“软件”保护措施十分滞后;四是科技含量低,未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技术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五是农村消防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经费保障不力,整治农村火灾仍停留在低层次和“治标”上,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政策资源;六是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发展缓慢,稳定性差;七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不普及,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素质不高,抵御火灾能力弱。

四、州农村消防工作对策措施

实现州农村消防工作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抓好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省人民政府2007年第144次省长办公会批准实施的《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11年,使全州试点村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基本落实,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基本建立,人员、装备配备达到标准,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消防安全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村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抓好以州为典范的农村消防工作的整体推进,开创农村消防工作新局面,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政策、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农村消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涉及部门多,社会关联面大。要遏制农村火灾高发、防止火烧连营的重特大火灾,必须坚持治穷和治火相结合,“挖穷根,送火神”,打破“越烧越穷、越穷越烧”的恶性怪圈。因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分清责任,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由政府统筹发改委、综治办、国土、建设、财政、民政、农业、乡镇企业、畜牧、农机、水利、电力、移民、扶贫、民宗、文化、旅游、林业、交通、安监、保险、环保、信息产业、公安、消防等部门,成立多边、多形式的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抢抓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山区综合治理等重大机遇,以解决好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讯等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农村的“山、水、林、田、路、寨、房、灶、气、电、信息”进行综合治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数年,彻底扭转连年火烧连营、上万农户因火返贫的被动局面。

(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建设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也是农民,必须充分激活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他们才能以足够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政。府引导扶持,防止急功近利、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要。

(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以国家立项为主,财政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捐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充分调动政府、乡村、农民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群众参与度。由于农民捐了钱,他们参与讨论、监督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更高,可有效预防“豆腐渣”工程。同时应建立健全“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长效建设和管理维护机制。

(四)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建设。火灾的特殊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的生产发展,三者相互交织。不解决好农村火灾问题,国家再投入多少,都会被一把火烧光,陷入再投入的“无底洞”;没有良好的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资金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州或省政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火灾为重要支点,在全面摸清州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底数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差异性,以州或省政府名义,将州农村消防工作涉及的“寨改”、“房改”、“灶改”、“水改”、“电改”、“路改”等农村消防建设项目与其它项目工程进行捆绑,作为整体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甚至国务院申报,由国家作为试点项目立项支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投入,不宜再拖。若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农村消防工作的很多困难将越拖越大,损失越大。

(五)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完成紧迫、易行的建设项目。改变农村消防安全状况,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一盘棋的思想,对花钱少或不花钱的、易实施的、需求紧迫的项目工程,可发动群众抓紧建设,能搞什么项目就先上什么项目(如公路不通的先修路,水源缺乏的先建高位消防水池等),能快则快,并改革政府支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办法推进建设。特别要优先解决“水”和“火”的问题:①治“火”问题。从州历年的火灾看,多数火灾都是群众烧柴用火引起,不安全、不卫生,而且严重威胁着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安全。面对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农村开发利用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是新农村建设中能源结构的一场革命。我们必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护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旅游资源安全,改变农村人畜混居、传统养殖等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解决好农民脱贫、发展、治污、防病、消防安全的角度,大力推进改“老虎灶”为节能灶工作,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改烘烤为晾晒;引导、支持农户广泛利用农作物秸杆干馏炭化技术,使用环保型秸杆炭化炉等新型产品,将落叶、杂草、小灌木、树枝锯末等制造成人造木炭,可很好地解决燃料问题,杜绝柴草进寨,减少村寨和森林火灾(产业化批量生产还可缓解工业用木炭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力推行以沼气池为核心的“一池四改”工程,增加沼气池建设的指标和补贴标准,建成质量好、容量足够的沼气池,保证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火需求,发展卫生厩,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应用等,改变农户落后的生活、养殖习惯等,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样既减少了林区和村寨的火灾荷载,解决了肥料、燃料和污染问题,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村民致富门路。②治“水”问题。很多小火酿成大灾,关键因素是无水灭火,群众只能望火兴叹。因此要统筹人畜饮水工程、渴望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小型公益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一并解决,尽快完成消防水池、消防泵、水带水枪、消防管道、消火栓等为重点的消防设施建设。特别对建在山腰、山顶的缺水大村寨或林区村寨,要坚决防止寨火、山火交互发展,在寨旁、山顶抓紧修建大容量的、蓄存雨水良好的高位消防水池(或水库),铺设环状消防给水管网,设置取水点,配发消防泵、水带水枪,组建义务消防队等,保证每村每寨随时蓄有上千立方米的水(该水源平时蓄积的余量部分可作为农民开展生态家园建设的生产生活用水,一旦发生寨火或山火,就是扑灭初期火灾的消防用水),有效扑救初期火灾,避免火烧连营。

(六)对有积极性、条件成熟的县、镇、乡、村和农户,省、州政府可先垫付规划和建设启动经费,尽快组织实施,抓好示范村寨的建设改造工程,更好地发挥示范村寨的示范带动作用,所垫付的资金再向国家申请补助。尤其对晚寨村的恢复重建,应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完成规划,能启动的项目尽快启动,发动群众抓。紧建设,可边建边补、先建后补。

篇14

*在20多年前开辟了国内技术市场工作的先河,陆续成立了国家、省、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大量中介服务单位。技术市场工作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延伸和继续,是提升科技竞争力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是各类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

现就技术市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做如下探讨:

一、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法制环境和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交易能力和中介服务能力

科技部将20*年确立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并提出5年内健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目标。决定把提高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培育一批在能力建设、制度规范和网络化协作等方面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并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依靠中介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目前科技部正积极研究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启动有关条例的制定工作。

各级政府应切实把发展科技放在经济建设的先导地位,并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尽力给足优惠政策,优化技术市场的法制环境。辽阳市最近以政府令出台了“辽阳市技术市场管理办法”,以规范辽阳的技术市场秩序。

各级政府要营造既了解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动态,又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既懂政策、业务,又懂管理的团队。做好技术市场的监管工作。

辽阳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拟建立各行各业(包括经济、管理、金融等)副高职称以上科技、管理人员专家库,为政府重大战略规划、重大事项确定、重大项目论证和重大工作部署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省内各市都应当建立专家库并联网。

技术市场要根据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技术市场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完善健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强化对技术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从而提高素质和水平,增强技术市场的交易能力和中介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二、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以*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经济战略规划,理清六城市科技资源状况、产业布局与产业整合、发展模式、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辽宁把钢铁、石化、汽车和电子信息作为“十五”期间的四大支柱产业。在“十五”规划十五大类重点产品中,明确把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彩电及数字视音频产品、软件这三大类作为重点发展的拳头产品。

各地区要根据各自的产业结构特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优势互补,配合辽宁省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拳头产品,确定各自的优势所在,找准自己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要抓住重大的拳头产品,抓好重大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集团和企业。

配合辽宁中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辽阳的策略是北打*牌(即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为机电装备制造业配套),南打鞍山、本溪牌(即配合鞍山、本溪联手发展冶金及金属加工),内打特色牌,做强做大化工、化纤、塑料三行业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冶金加工、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技术市场工作要牢牢抓住经济战略发展规划,配合好政府中心工作,一切为中心工作服务。近日,辽阳市政府举行了由市重点项目办公室和市科技局共同主办的项目信息会,经过筛选和论证,的重点项目有化工、化纤、塑料58项,冶金及金属加工15项,机电及装备制造业11项,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6项,共计100项,投资金额绝大部分为500万元以上,最高达10亿元。辽阳今年要抓好2000万元以上的5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为了强化项目招商,积极主动与域外客商接触,通过项目吸引资金,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辽阳技术市场办已将上述100个项目在“中国技术联播”辽阳专页上网。

三、加强多层次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国际间技术贸易

*技术市场20多年前开创了我国技术市场的先河,20*年又创佳绩:技术成交额达30.39亿元,其中2341项(成交额13.06亿元)被*市及辽宁省吸纳;1667项(成交额17.02亿元)输出辽宁省外,对国内形成很强的辐射作用。同时,国际间技术交易、技术出口大幅度增加。2002年、20*年国外购买*技术120项,总成交额达2.42亿元,是“九五”期间总和的8倍。加强了国际间技术交易。并且也为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辟了渠道。与奥地利建立一个技术交流交易的渠道和平台。加强了与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美国技术转移中心、日本技术交易所等相关机构的联系,使*的技术交易向国际化迈进。建立起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渠道,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是辽宁省与*市共同组建的,将全省科技资源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易,架起了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桥梁,实现技术与资本对接,是技术资本化的一种创新形式,是技术市场功能的延伸。通过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创建权益性的资本市场,对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全国常设技术市场之一的*为中心,牵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技术市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资源共享。辽阳技术市场接受中心城市*技术市场的辐射,与之主动接轨。

构筑可促进技术大流通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中国技术联播”是科技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所建立的全国网上技术市场。各地级以上市有一个专页,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共同办好“中国技术联播”,目前有的市尚未加盟。同时现有一些区域性技术市场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应当整合资源,融入到“中国技术联播”大系统中,实现全国技术市场网络资源共享。同时也可实现全球范围的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四、创建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跳出“项目科委”小圈子,谋化科技发展的大文章,科技部门要当好“科教兴市”大合唱的领唱,“科教兴市”才不只是一句口号。技术市场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市场也要在技术、人才、资本对接中当好领唱,才能有利于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同时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努力。

1.技术市场要办好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技术交易活动,紧紧围绕辽阳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与协作,针对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筛选,引进好技术项目。同时要办好“中国技术联播”辽阳专页的信息工作,使之融入到全国技术市场网络的大系统中,打开面向世界的合作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同时也通过“中国技术联播”和各种渠道引进全国的技术信息为辽阳市的项目建设年服务。

2.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协调、撮合金融机构、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单位、民间资本、国外资本与技术对接。

摸清辽阳市民间资本情况,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引导一批具有一定资本的非科技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化,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这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的愿望。

加强科技投资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建立投资质询、投资顾问、科技评估等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在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关键作用。这些机构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强力打造高新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市场。鉴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经成为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努力开展多层面一系列人才信息交流活动,搭建高科技人才信息交流的平台。辽宁省中部6城市技术市场应建立高科技人才专家库,形成联网,同时与人才市场密切合作,形成各种层面人才资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政府要制定能吸引高科技人才流入本地的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