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在线课程的优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
1992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正式建立,信息资源向公众开放,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共享。在此境遇下,一些大学开通了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把课程资源传送给学习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在线课程并未对所有的人开放。2001年4月,美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了要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师生提供教学讲义、笔记、作业等各类教学资源的计划。至此,在线课程正式成为了开放式课程。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行动的主要项目,在线开放课程计划旨在使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公众所分享。2003年10月,在线开放式课程网站正式对外了覆盖了两千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一经就吸引了众多学习者。但是这些教学资源基本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并没有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地设计,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平台。可汗学院在2006年推出了微视频课程,微视频课程推出后,因为它充分关照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适合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这一时期,耶鲁大学也了视频讲座。但是这些视频课程虽然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观摩学习,但是依然缺乏互动性。针对这个问题,2008年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门子开发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MOOCs。MOOCs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开放课程,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改变了以往开放课程缺乏交流平台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开放课程的实效性。
就我国而言,从2003年到2010年这7年间,我国相继建设了3790门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加入了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牵头构建的MOOCs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拿MOOCs来说,由于上线没有限制,课程没有限制,地区没有限制,使得在线开放课程的规模越来越大。且资源规模也越来越大,资源从本地架构到了云端,实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一是学习的媒介形式越来越丰富,从固定的PC客户端发展到移动的手机、平板等客户端。二是学习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过去的纯文字学习到后来的纯视频学习再到现在的多形式的互动学习,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三是学习的方法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过去的单个学习到现在的协作学习,从过去的碎片化学习到现在的系统化学习。但是就目前来说,在线开放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问题。传统的课堂学习就存在个性化学习空间和时间不足的问题。在线开放课程也存在这一问题,没有指定相应的个性化学习鼓励政策,缺乏交流与互动平台,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此外,在线开放课程还存在碎片化学习弱化了学科专业学习效果、与课堂学习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等问题。
二、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实现方式
(一)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发展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课程结构的规范化。在线开放课程属于终身教育当中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对课程结构的规范化要求很高,需要教育者针对教育目标设计出学习的环节与程序,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平台,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可以说,课程结构的规范化对于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进而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课程结构设计可以以二级结构组织若干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可以安排视频、测验、讨论等活动;二是促进课程内容资源形式的规范化。一方面,要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流畅和清晰地呈现给学习者,且要避免教学资源与学习者所用的浏览器、操作系统等不相兼容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做到教学资源与学习者的互联网浏览习惯相符合。此外,各类课程内容资源都有着常见的质量和格式规范,要按照这些规范设计、组织和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比如视频格式,一般采用MP4格式,H.264编码方式,分辨率在1280*720以上,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25分钟,片头一般不超过10S;三是课程制作与运行流畅的规范化。在线开放课程从设计到制作再到运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模块,主要包括线下制作和线上建设两个方面。线下建设即课程制作要按照由总体到局部、自上而下、分模块推进的原则,使各个阶段的任务清楚、模块清晰。线上建设即课程运行也要实现规范化发展,其目的是形成完整和独立的线上教学周期,使平台内部形成一系列的关于课程推广、课程审查等的管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二)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个性化发展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课程内容设计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关照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团队通过搜集交流平台上常谈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作出解难答疑视频,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开展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形式,适应了在线开放课程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二是促进授课风格的个性化发展。事实证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除了视频样式等技术层面的改进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个性化的授课风格。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授课风格离不开个人气质、知识积累、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经验等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在这些方面发展自己,并在语速语调、神态表情、课程案例选择等等方面都要加以关注;三是交互手段的个性化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线开放学习越来越重视交互手段的发展,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大部分学习者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中处于独立学习的状态,缺乏与其他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只是处在临时浅层交流状态。为此可以采取创建学习QQ群、微信群聊、百度贴吧等交流平台,方便课堂交流。也可以开展常态化的见面会,将交往的场所从网络转移到现实当中,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
[2]宣葵葵.美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 : 特征、影响及争论[J].高教探索,2014.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11703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对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水平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水平。可以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决定了课程总体发展的水平。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曾经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中,国家教育部门固有的权威地位导致其作用的过度透支,由于幼儿园和教师自身的原因,使得教师在课程中作用的缺位。因此,应积极探寻教师在课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幼儿园课程的内涵解析
关于“课程”一词的出现,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他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1]。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其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首先提出“课程”一词,把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教育界一直众说纷纭,不同的幼儿教育专家对其有不同的阐述。虞永平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指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综合性的和有益的经验。”[2]李季湄指出:“幼儿园课程是达成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3]冯晓霞在其主编的《幼儿园课程》中把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中进行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4]通过对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分析得出,幼儿园课程主要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要素。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幼儿园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编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可教授的学科或科目,因此,“课程”即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课程的教授者,所以“课程的执行者”是传统的课程观念对教师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一个角色定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一直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专家学者们编制的课程执行,这样做一方面符合国家对幼儿园课程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在短时间内能看到执行的成果。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比较低,教师不需要思索,只需照本宣科,从而减轻了工作负担。由于传统观念和国家的政策支持,这种单纯的“执行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幼儿园教师很少主动地去设计和编制幼儿园课程,只会选择适合自己组织教学的幼儿园课程和教材。即使有的教师尝试自创一些教育活动,但是大多数教师还是选择采用和借鉴现成教材和资料,因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5]。教师渐渐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只需把握好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手段、形式,而教学内容背后隐含的课程理念则无关紧要,也无需研究或探寻。
2) 课程实施缺乏自觉性和创新性。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理论,我国采用的是辛德等人的观点,将课程实施分为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和课程缔造取向[6]。当今幼儿园教师普遍采取的课程实施取向是忠实取向,因此在课程实施中采用的是课程执行的课程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是按照已有的教材照本宣科,扮演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角色,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和研究以及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考虑。
3) 课程评价缺乏全面性和自主性。幼儿园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师和幼儿的行为、教育质量以及幼儿教育总体社会价值的重要工作。根据评价的主体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是指对幼儿园内或自己的课程实施效果作出评判的一种评价方式;外部评价是指由专门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体情况作出评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在追求效益和质量的今天,教育界普遍将课程评价工作视为一道测验题,仅仅把升学率或分数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课程评价时有的完全由园长来进行,或让不同班级的教师互相测查,将对幼儿课堂表现的检测结果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标准[7]。因此,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一方面幼儿教师失去了课程评价的自,另一方面教师出于功利性质的角度出发,重视外部评价,而忽视了自我评价和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2.2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如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国家政策以及幼儿园发展机制等,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专业知识匮乏、专业能力水平较低、缺乏自主意识和上进心等等。
第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幼儿园教师缺乏主动编制与开发课程的意识。幼儿园课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专家建议的课程、书面的课程、教师支持的课程、传授课程等。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课程编制的任务主要是由专家和学者来完成,并且国家通过政策的颁布上升为国家意志,教师无权也无须考虑,只需履行传授的义务,因此缺乏对教材的领悟,也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其任务只是按照统一编制的教材有效地执行课程的内容。可见,课程专家建议的或政策宣导的课程与教师支持的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8]。
第二,幼儿园的发展机制是导致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出现缺失的因素之一。教师缺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园长出于幼儿园发展的某些功利性考虑,在课程评价中忽视了教师的自我提升,缺乏对教师自我评价的鼓励。同时,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缺乏合作和交流。
第三,教师的自身因素也是导致教师在课程中作用缺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和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专业素养较低导致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加之职业倦怠使得教师缺乏上进意识和进取心,教师对课程编制和实施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因此,教师亟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3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作用的重塑
3.1课程编制――由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定位是从师幼的关系角度来讲的。但是,在实际课程建设中幼儿教师不仅要与幼儿互动,还应与专家和其他教师以及管理者互动,参与课程开发中的每一个环节[9]。在对课程不断改革与反思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忽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会产生很多弊端。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行动与声音”,因此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当下我国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一种现实需要。教师应在《纲要》的指导下,根据班级中幼儿的真实情况,首先确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课程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组织简单易行并适合本班幼儿学习的活动。幼儿教师应认识到无论何种课程模式,首先要理解它的精髓,并在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情况下,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就能达到教育目标。在我国现实的条件下,教师应注意多扬长避短,综合利用多种课程模式。
3.2课程实施――由消极实施者变为积极开发者《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课程实施者,不应只一味地盲从于专家设计的方案,而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创造性研究者和开发者,同时走进幼儿和研读幼儿,在课程实施时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幼儿原有的经验,多关注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差异,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课程实施。
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幼儿的特点自发地开发并生成课程,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智慧。教师通过反思教学活动,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园本教研,积极与园中教师和专家探讨,在研究过程中不断预设和生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新的教学智慧,探索出新的课程实施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同时,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同时应处理好幼儿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幼儿的实践活动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以及面向全体幼儿和注重个体差异的关系[10]。
3.3课程评价――由强调外部评价到兼具内外评价课程评价对于课程的发展以及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在课程评价中要发挥主体作用,不能仅仅由园长来垄断对课程评价的权利,或者把同行亦或是家长等其他人的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参考因素。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幼儿园的管理者、社会和专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课程评价时要参考外界的建议,因为他们的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实施的真正成效,但对课程评价来说,他们不是完全的卷入者[11]。此外,教师在课程评价中要兼具内外部评价,多对自己的课程实施进行反思,并且在评价时多关注幼儿的发展,少一些功利性。课程实施的评价不是为了制约和刺激幼儿的发展,更不是为了评出“优等生”,而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幼儿园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最终是通过教师教育行为才能得以体现的。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在课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针对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现状,国家、幼儿园以及教师三方应形成合力,重塑幼儿教师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养,致力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方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2] 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09214.
[3] 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8.
[4]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5]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中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J].早期教育,2004(8):45.
[6] 鲍同梅.从课程实施的视角看教师课程自[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820.
[7]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2):1316.
[8] 关永春.论基于教师个人体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9):46.
[9] 杨琼轩.新课改中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评论,2004(5):9.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两个平台呈现在广大教育者面前,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陈至立部长在去年10月25日的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的定义。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而这种全新的教学要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驾御和支撑。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首先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定义,“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为了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素质的要求,“2061计划”将现行中小学12年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体结构”、“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综合概念”、“智力技能”等12类。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中,你看不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 加拿大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信息化社会延拓了传统教学的物理时空,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再是仅仅掌握一些既定的知识,更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具备一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事实上目前的几乎所有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一本书,就和传统的文件或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这本书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A、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语文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既不便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与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一体化电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语。B、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等,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但是若按传统的线性、顺序方式把这些不同特征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则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C、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做不到的,而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需利用超文本特性设置和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和扩展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支持个性化教学。 信息资源要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满足教师因材施教对资源的需要。它支持教师经验的互动交流,支持教学系统内部已有和不断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网上教研活动及其活动结果的资源化因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从受教者的角度来看: (1)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传统CAI只是强调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网络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2)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探讨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所谓可视化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多媒体动画、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可视化时空之中,使其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教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可视化教学的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感知”可视化 使学生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得到形象化感知;使学生观察到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实质性细节,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认知过程,减少由于学生经验和观察兴趣的差异所造成的“先天性”基础差距带来的学习疑难和教学困惑。 B、“想象”可视化 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性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想象思维的基础对象是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时空特征,学生利用可视化的时空图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 C、 知识”可视化 知识是人对事物存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它表现为概念、方法、规律等各种抽象形式。学生往往会死记硬背,或者是工于对知识内涵的逻辑性理解,而并不注重知识所描述的对象的真正行为。用大量凸显内涵要素的抽象或具体形态的外延表现内涵,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D、推理”可视化 推理是人借助概念、规律和形式逻辑从已知发现未知的思维过程。在推理过程中用可反馈的信息进行干预,是训练推理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E、“思想”可视化 这里指的思想是在具体学科中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很抽象,不可能用简单的概念、公式、定律等形式对学生表达清楚。但学生掌握这些思想对学科学习至关重要,使思想形象化将对学生理解学科思想、培养学科素质产生巨大影响。 F、 “观念”可视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出发点。建立认识一类事物的观念是认识事物最重要的过程。所有学科都建立在观念基础之上,学科的基础性发展也体现为观念的变化,突破观念束缚是创造性素质培养的核心。但一般学生对观念的理解很困难,将观念描绘成可视化的资料非常重要。 (3)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持互动化教学。 1)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挖掘。 隐性知识是人们已经认知但未能用各种媒体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创造性。应当鼓励学生不要仅仅从书本上学习,还要学会从交流中、从信息资源中学习。隐性知识一般有两类,一是尚存于人脑中的知识,如经验、意识等等;二是隐藏于大量信息之中,需要经过智能系统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分析方可挖掘出来的知识。显性化是指通过互动的教与学过程,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用媒体表达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2) 使隐性知识共享、互动,实现知识创新。 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一般是在交流活动过程中完成的。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大家的隐性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进行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让信息技术有计划地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同时也各科教师在具备把握信息技术,自觉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有意识、按步骤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环境获取知识。为此必须要求教师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被不断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废掉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都必须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 2、李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 《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3、吴季松,“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 4、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教育研究》
转贴于
关键词 教育技术;幼儿园课程;信息技术
国内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比较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
二十一世纪,由于计算机、电子通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丰富了信息技术的内涵,极大地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物理基础,是科学实施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育技术对当前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幼儿园课程实施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对于构建与课程相匹配的立体信息环境,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思考:教育技术目前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现状如何?教育技术运用到幼儿教育将会对幼儿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在幼儿课程实施中的运用?等等。
一、教育技术的运用将给幼儿教育带来质的飞跃
1.教育技术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中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发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为学习者提供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不同的学习个体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幼儿教学环境即可以实现班级教学,又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兼顾了幼儿的个别差异,让幼儿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
2.优化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
目前,教育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领域主要有四种方式,即多媒体投影教学、多媒体交互式教学、个别化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媒体传播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桥梁。恰当使用教学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使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而且画面的色彩性、动感性、趣味性等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课程实施过程能有时间以儿童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3.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
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实施过程,无意识地培养了幼儿的信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哪些媒体是做什么的,可以产生哪些效果。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将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从娃娃抓起并不是说要让幼儿掌握多少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是应该根据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出发适当培养其对新事物的感知与了解。
4.促进家校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利用平台,记录幼儿的成长情况,以供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成长进行评价,使教师和家长可以即时交流幼儿的成长情况,提高家校信息的共享。
5.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教师可以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远程交互式教学平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Blog等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解决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差异问题,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二、教育技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运用现状
1.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观念与意识很淡薄
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用来做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对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亟需回答的问题,由于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到位的原因,致使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到位,甚至连教育技术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知道教育技术的却对其概念的认识有误,常常犯把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的错误。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害怕被新技术所取代而极力反对技术进步,形成了技术应用的阻碍着,这也使得教育技术的观念与意识没能在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得到广泛的认识认可。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得设计构建新型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2.传统的教学工具仍是主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只是陪衬
当前的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采用的教具大都是传统的教具,如黑板、粉笔、录音机、实体道具等。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较少,有用也只是象征性地作为陪衬,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使得一些媒体设备成为了摆设,闲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3.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在教育技术素养方面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对媒体的选择较为盲目,缺乏对媒体的整合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媒体的使用目的性不强,对媒体的运用常常只发挥其单一的功能,不懂得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效应。由于缺乏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素养培训,面对琳琅满目的计算机软件和媒体设备,教师常常感到茫然,也缺乏必要的自信,不知道如何选择和有效运用、如何为儿童做适宜的指导。
(2)缺乏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人员和设备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主要还停留在“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幼儿教育由于处在教育的起步阶段,幼儿园教师未能在信息技术水平及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进行相应的提高,使得她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更是缺乏。此外,幼儿园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制约了幼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时,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专业化素养,就不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难以适宜发挥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三、对于改善当前教育技术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1.幼儿教师是教育技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幼儿教师要认清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利用新技术不是追潮流,媒体设备不应该仅仅是摆设。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知识,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完善专业素养。
(2)善于选择媒体提高媒体的整合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学教学媒体日益现代化、多样化要实现对教学媒体进行有效的利用就首先要熟悉教学媒体的特性,幼儿教师在熟悉了教学媒体的特性之后还应该能够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媒体的组合以求达到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幼儿教师应遵循这几个原则: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媒体特性;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2.社会应该在促进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肩负责任
(1)开发更多有益的、实用性强的教育软件。过去的十几年,我国面向学龄前教育阶段的软件,尽管在数量上、内容上发展迅速,但是在软件质量上却不容乐观,更多交互性强、智益性高的教育软件还有待开发。只有这些教育软件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获得教师的认可,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幼儿教学的热情。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必将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教育技术不能在幼儿教育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还不高,对媒体的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应该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为教育技术能更好地运用幼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力平.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余武.教育技术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3]杨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王俊萍.中小学学生教育技术素养标准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自主探究 服装构成 优质课堂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宽,这就要求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应“因时而变”,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装构成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启迪设计灵感,培育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效率的高低则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天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深远的指导意义。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提高本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本校服装构成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教”不单纯是要求学生“懂”,还要让学生“会”,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效率、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达成学生“学”的能力和效果。新型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服装构成课的授课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这门课的课程性质。服装构成课不是训练学生表现能力的课程,而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授课教师一开始没驾驭好,学生也就会对这门课程兴趣淡薄。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而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以往在讲到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时,以教师“讲”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和模仿的状态,往往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而乏味。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同样是讲点线面构成,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首先结合流行从网上搜索不同服装上的点,如点状四方连续花纹、纽扣、立体花等在服装中应用的范例。充分发挥时尚流行资讯在教学中的作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的参与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自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使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指导地位,诱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充实,并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创设情境,努力营造创新意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优质。在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和创意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创意过程中要树立自我否定的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要敢于打破惯常的设计创意思维定势,从多角度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服装构成作为一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完全站在自由的立场去追求造型的可能性、材料的开发性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应考虑到如何让专业基础课紧跟时代步伐,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总结和寻求出更适合于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采取“保留基础,注重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训环节,学习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检验动手技能呢?那当然就是设计作品。改变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将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专题研究、上课表现、社会调研等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并对整过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在展示学习成果时,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对学生“当堂训练”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研究该课程与其它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与考试评价方式体系的相互衔接和相互支持问题,使之纳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它们整合条件下的作用。
高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等部分。服装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通常不分专业都由基础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授课,这种授课体系往往会导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内容上选择一刀切的方式,换了专业、换了学生,却不换教学内容,教学和训练缺乏专业针对性。这种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课剥离开来的作法,其后果就是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服装构成课教学不能与后续专业课进行有效的衔接。学生不知道学习构成是为了什么,更不了解怎样运用到实践当中。服装构成课程教学需要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理解程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调整。
总而言之,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作为服装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真正将课程改革、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课堂;乐趣;创新
一、为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落实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能通过学生的内因才会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未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研究之前,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适时、巧妙地设置使学生感到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才能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不然的话,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积极主动的进入学习情境,也就体现不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没有向下一步分析探究的自然过渡,他们会对下一个过程感到突然和不知所措,自然也会影响下一个过程的有效进行,从而影响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境设置还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规律揭示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设置情境来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研究探索过程自然有趣和富有激情。
二、通过使学生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落实过程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许多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孕育、发展过程。教学中只有对知识内容深入剖析,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才能把融于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也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过程性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周密安排,精心策划。在合理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以后,把整个研究探索过程分成几个步骤。如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发现猜想、分析验证等,各步可设置重点提问、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各项活动要把握的原则是:提问要适时、有效,不要随意提问,更不要不注意研究问题的梯度,提出的问题跨度过大,使学生不好回答或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思考;采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认真考虑哪些问题值得讨论,这些问题应是研究探索的问题的关健环节或学生意见有分歧、思维有障碍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和小组的合作交流都要有个人充分思考和小组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保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了解掌握讨论交流情况,以便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教师不要因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而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避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得不到时效而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猜想结果的验证和最终结论的形成都要由学生自己做、自己说,不妥之处由学生自己完善。方差公式的研究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不少老师说,只要记住公式,会用公式做题就行了。岂不只这样糊里糊涂地给学生一个公式,学生不知道公式是怎样产生和发展形成的,记不住,用不活,当然也谈不上落实过程性教学目标。“方差”是在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以后学习的,教学时老师可这样引导:生活实践中有时候需要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能说明问题吗?能与不能让学生举例说明。用平均数不能说明,我们用众数或中位数能说明吗?仍不能说明。我们能不能用平均数做一个标准量,求出每组数据中各数与平均数的差,通过这两组差值来比较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通过这些差值也很难看出这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我们把两组差值分别加起来如何呢?显然,由于正负相抵,用求和得到的两个数也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避免正负相抵,使问题得到解决呢?学生通过讨论,一定会知道只要把每一个差值求绝对值或进行平方,然后再求和,和数大的那一组数据的波动性就大。研究到此,问题解决了,方差公式也产生了。这个公式不是通过什么数学原理、公式推导出来的,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设置的。这是一个新知识的诞生过程。
三、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解决落实过程性教学目标
关键词:在线课程;危机;社会燃烧理论
高校危机是指忽然爆发在高校内或高校人员之中的事件,事前毫无征兆,且这次突发性事件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因此需要高校管理人员立即做出相应的决策的紧要关头。[1]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免费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理念,具有免费开放性和大规模性的特点利于实现更广泛的教育公平。据朱文元院士社会燃烧理论,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就好比社会燃烧理论中的燃烧材料,助燃剂是MOOC对于传统的线下课堂的众多优势。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高等教育应该从燃烧的最基本条件燃烧材料出发,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一、燃烧材料
根据社会燃烧理论,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与之相反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投资收益率的反差现象将会是未来高等教育产生危机的燃烧材料。随着年份的推移我国高等教育个人学杂费的支出日益提高,年增长率也在逐年上升但与不断提升的高等教育成本相比,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上升,因教致贫的现象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在线课堂MOOC因其低成本、高质量的特征将会对现有的线下高等教育构成威胁。
二、助燃剂:在线课程MOOC的优势
(一)免费开放
在线课程MOOC是面向所有人的网络课程。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免费下载和学习。MOOC为以前因为经济等原因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一条学习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二)移动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着学校安排的课程进度接受教师提炼的知识点,而在在线课程MOOC中,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地点和内容,进行非线性学习。因此,在线课程MOOC具有很大的便捷性。
(三)高质量的课程
MOOC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一堂课程内容配备的完整性。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点火温度
由于危机的最大特点是其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未来危机发生的引爆点难以预测。因此高等教育的危机可能因为任何一件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所引起。危机将会与以下两个社会背景有关。
(一)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
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使得在线课程MOOC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这将促进MOOC课程设置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学习内容和方式,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范围。未来通过在线课程MOOC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将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手段。[7]因此,未来的学生也许会更倾向于在线课堂MOOC的学习方式。当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得通过在线课堂MOOC来进行时,传统的线下的高等教育模式将不再具有竞争力,高校生源危机将一触即发。
(二)未来职业教育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知识总存量将不断激增、知识更新周期时间也将大大地缩短。因此,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在线课堂MOOC或许因其可移动、易获得性等优势而成为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主要平台。在线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自定学习进度,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将会对现有的高等教育所开展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各种职业培训班等造成巨大的冲击。
四、未来高校如何应对危机
针对迅速崛起以及在快速发展的在线课堂MOOC,高校应该深入分析把握其将会给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所构成的威胁。现有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在线课程MOOC的优势,并积极做出相应的适应性的改革举措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化危机为转机。
(一)发挥实体校园文化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实体的高效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是全方面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的锻炼活动来得到强健的身体与意志的磨练;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来学会社会交往和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未来的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独有的小社会的校园氛围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二)高校自身开发在线课程,促进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现有的高等教育应该鼓励高校教师把自己的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分享给全世界的学生,同时接受公众的检测。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将在线课堂的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的教师答疑有机结合。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解惑者。教师只是负责帮助学生选择在线学习的内容,规划学习方案,同时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
(三)调整课程比例,探索新的课程模式
未来高校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理论课的讲授,更多得致力于提高在线教育所不能够取代的实验课程的质量。未来的在线课堂也许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一些“非核心”的课程的学习兴趣。未来的高效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验课程内容的讲授,发挥线下高等教育中实体课程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7-71
[2]秦东华.公共关系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许中华,雷育胜.高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4):445-447
[4]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8
[5]单飞跃,高景芳.成因的社会物理学解释―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6):26-33
[6]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8
[1]丽贝卡・奈特.在线教学颠覆商学院教育[EB/OL]http:///story/001047178,2012.10.29
[8]谢新观,丁新,刘敬发,张冀东.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职教云素描在线课程设计应用
一、归纳学习点
素描作为艺术类基础课程,在国内开设历史较长。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体、结构、明暗、透视、比例等知识点与技能点成为该课程之基础。要将素描课程转化为在线课程,就需要把握这些重要的知识技能点。随着专业的发展,针对绘画类和设计类,素描教学出现了不同分支。设计类素描在形体、结构、明暗、透视、比例的基础上,分化出符合设计类专业的结构素描和装饰素描。结构素描用线条表现物象,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在表现中将观察测量与推理结合,往往忽视对象的光影、质感;装饰素描是以素描的表现形式对被装饰物进行形式美感方面的思考和加工处理,即通过装饰性的概括,进行有规律的重构与创造。作为讲究与市场结合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素描教学中注重结构素描和装饰素描是必然的。因此,结构素描和装饰素描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此次素描在线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基于这样的分析,将素描在线课程的学习点归纳为20个,其中基础知识5个、结构素描7个、装饰素描8个。基础知识包括点线面造型元素、比例、轮廓与结构、透视、空间、构图;结构素描包括单个几何形体、多个几何形体、静物组合,是基础知识的实践;装饰素描部分包括平面化、概括取舍归纳、组合构成、秩序化、简化、装饰表现等。这样的建构,既包含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素描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技能点,又使每个知识点各自独立,便于教师有选择地重组学习模块。至此,素描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完成。
二、重视过程表现
素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示范、讲解、改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线上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示范视频以及对作品的评讲进行教学。素描表现重视整体性、准确性,教师需要通过视频记录素描表现的全过程,包括构图,整体—局部—整体的表现过程,用轻重虚实等不同的线条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透视、结构以及后期调整,等等。评讲也是重要环节,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课程中和课程后创作的作品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缺点,并通过视频记录评讲过程。在此次素描在线课程开发时,教师应重视过程表现,通过视频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可视的形象、连续的过程,尽量使在线课程与以往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一致,减少信息的流失。剪辑时,教师在重点环节保持正常节奏,在刻画和修改等次要部分则加快速度,以免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产生视觉疲劳。同时,重点环节应保持原始的配音,部分环节在后期剪辑时加入新的配音或字幕,使素描的要领在过程展示中得以体现,并加深学生的印象。重视过程表现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在线课程教学的弊端,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特性,用影像记录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观看影像就相当于观看教师的一次示范。
三、基于职教云的课程建构
当课程拍摄、剪辑完成后,就可以在职教云开设此课程。教师通过账户、密码登录系统后,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团队、班级、导学、教材、课程设计、题库、作业、考试等信息。课程简介即介绍素描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时、适用对象、学习目标等信息;教学团队除主持人外,还可设置为同一课程的其他教师;班级可导入正在学习该门课程的行政班;导学用视频的方式介绍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选择正在使用的教材,也可加入辅助教材;课程设计是课程建构的核心,把前期的设计设置在职教云平台上,需要建目录,再把已经做好的PPT、视频等资源关联到目录上,该入口还提供从资源库、MOOC学院导入课程;题库设置有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类型,作业中有附件作业的类型,可以弥补不能上传图片(线下作业可用图片方式保存)的缺陷;考试只有题库考试和登分考试两类,不适用于素描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总之,虽有一些遗憾,但职教云平台还是能够支撑素描课程的在线教学,并且在存放资源、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在线课程教学
素材上传并设置完成,便可开展在线课程教学。职教云平台将签到、讨论、作业、考试、课件、投票、小组PK、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测验、评价、学生总结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手段和环节运用于在线课程教学,并分成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模块,使网络在线教学具备以往课堂教学的特点。素描在线课程统计具体信息如图1所示。教师在素描在线课程教学时,更多利用手机App进行操作,手机已经是学生常备的工具,使用也更方便。如,签到、讨论、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测验、评价等模块在手机上完成,在电脑上学习课件效果更好。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线上、线下的切换和结合。如,签到时间如果固定,部分学生就可能会利用漏洞冒签,这就需要教师变换签到时间或者常规考勤了。由于素描课程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一定要求,对于课件学习,教师可安排课外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则在课堂上线下进行,以通过线下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教师对于讨论、评价等模块要及时反馈,否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其参与度下降。在线课程教学在生成数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统计分析板块会保存数据,以便教师查找相关数据,这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后期研究很有帮助。
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在线课程、开放学习项目等,都有一个核心词——“开放”。在远程教育领域中较早走向“开放”的典范是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把“开放”列为立校之本,在学校网站的介绍中这样描述了学校“开放”的定位: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技术应用的开放;新经验和理念的开放。这个“开放”的含义表达了英国开放大学对参与其学习项目的学生、学习手段、学习地点和办学理念的定位,引领英国开放大学成为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明确了远程教育界对“开放”的理解,也让教育界对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有了清楚的认识,现在也成为分析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在线课程中“开放”含义和意义的一种视角。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启“开放课件”计划,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启动了教学资源自由共享的先河,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帷幕,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及实践教育活动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1]。在其后的实践中,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做法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的认同并加入到其中。同时,随着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的普及,开放的理念影响面越来越大,“对全体使用者免费提供”成为人们对“开放”的一种理解。开放教育资源深远影响一直在延续,为教育改革与创新带来新的思路[2]。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序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成果,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课程资源,质量不断加强提高,而且大部分的优质课程资源都可以在网上免费共享,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名校、名专业和名师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推广作用,产生了一定社会效益。2012年起,另一个“开放”走入大家的视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国内称“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多来自于世界知名大学,课程内容丰富,向全球学习者免费提供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圆了不少学习者的名校梦,因此倍受瞩目。随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术型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人员都在讨论其理念和实践方法。大规划开放在线课程的“开放”包含课程从教学计划、资源、授课视频等资源到教学活动、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价等过程的全面开放[3]。在开课期间,教学团队有计划地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完整地实施在线教学过程。学习者加入到开放在线课程中,能体验到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和过程性,能得到教学方及时的学习指导、问题答疑和作业批改等学习支持服务,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时代和技术赋予了在线课程发展的机会,其主动、自由、灵活的特点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至此“开放”的进程也从资源走向了教学过程[4]。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展,各种观点也随之涌现出来,提出了开放在线课程是否会替代传统课程,开放在线课程系统开设是否会冲击学校教育,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等问题。可见,随着“开放”理念一次次地进入教育领域,“开放在线课程”带给教育机构、教师和学习者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疑问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发挥优势,捕捉机会,需要教育机构、管理者和教师对“开放在线课程”有正确的认识,既不盲目推崇也不抗拒排斥。为此找寻以“开放”为宗旨的远程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带着思考和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和讨论“开放在线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是一种发挥开放在线课程的优势并利用它来变革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分析的构架
开放在线课程,名词中界定语为“开放”,核心词落在“在线课程”上。因此,如果要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围绕界定语和核心词进行。根据哈吉特•歇乐泰等在对以色列开放大学技术教学应用项目实施的分析中所采用的三维架构,以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指引,这里使用技术应用、教学法和机构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5]。分析框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利用分析框架,从技术、教学和机构三个维度围绕四个问题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会引发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吗?在线开放课程为什么给中国教育界带来如此大的触动?从远程教育的视角出发,在线开放课程有什么样的特点?在线开放课程给远程教育课程和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
三、开放在线课程的分析
(一)开放在线课程会引发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吗?
1.问题分析开放在线课程为教育机构或教师通过互联网向学习者提供了无参与限制的远程在线课程。从机构维度来看,开放在线课程是真正向所有学习者开放的课程,任何人只要使用设备登入网络,就可按需要选学课程,无需先注册进入任何教学机构,也不需要支付学费。从支持媒体和技术维度看,开放在线课程利用网络课程和实施远程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都在网络中开展,需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中各种模块的功能来支持教学、学习和管理各个环节。从教学维度看,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随时进入、随时离开,自主决定参与课程学习的程度,乃至是否继续或结束学习;就教学组织方式而言,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学计划齐备、过程完整、教学组织较自由和管理较宽松;就教师而言,参与课程的学习者来源和数量都不明确,在学情况随时变化,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考虑随时变化的学习者和不确定的参与度,不确定性较高。从以上三个维度分析可知,在网络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的支持下,开放在线课程中学习者具有更大灵活度和自主性,学习者在学习进程、学习地点、学习环境等方面高度独立自主,可自主决定课程学习参与程度和继续与否,因此带给学习者新意。也正因此,其在管理上和教学活动组织上比一般远程课程更需要技术的支持和灵活教学组织策略的实施,带给教育机构和教师新的挑战。但在教学实施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开放在线课程并非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其教学过程与远程教育中的在线课程教学没有本质变化,较大的区别就是免费学习和自主参与。因此开放在线课程的开放是指向所有学习者的开放和对所有学习方式的开放,是对远程教育“开放”宗旨的最大化彰显。开放在线课程给常规教育带来的是“开放”观念、程度和范围上的冲击,而不是课程形式、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根本变革。2.案例分析:MOOC、LOOC与BOOC等多种形式的在线课程MOOC是具有了“大规模”和“开放”两个特点的在线课程,它的实现过程体现了远程教育课程的特点:教与学的分离、在线教学活动及教师学习支持服务实现的教与学再度整合。这类课程的学习有计划、管理和学习安排,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手机通讯软件等自主地学习,但如要取得认证需服从课程的管理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这与其他在线远程教育课程是相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学习者的限制较少,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某一MOOC的学习中,没有地理、院校、基础学业水平和专业的限制,更没有考评的限制,可见MOOC是在线课程中“开放”给全球学习者的那部分课程,只是在线课程中的一部分。当前除了MOOC这种开放在线课程外,还有LOOC(LocalOpenOnlineCourse)、SOOC(SmallOpenOnlineCourse)和BOOC(BigOpenOnlineCourse)等多种形式的开放在线课程,也有如小规模个别化在线课程(SPOC)等其他类型的在线课程。无论在线课程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教学过程如何调整,从远程教育教学的观点看,它们都是远程在线课程,都利用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过程和教与学的再度整合[6]。因此,抛开现象看本质,作为免费开放给公众学习的在线课程,开放在线课程并非是一种革命性的全新课程形式,它只是真正开放了教与学完整过程的在线课程。开放在线课程是远程教育“开放”理念真正的实现,是开放层次的扩展。
(二)开放在线课程为什么给中国教育界带来如此大的触动?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聪明人推出新思想,愚昧人将它广为传播。”这种传播是指没有经过思考的人云亦云,因此在新理念和新想法出现时,要思考并了解它们被认同并传播的原因。三年来开放在线课程给我国教育界带来的触动和影响很大,在大家广泛传播这个观念时,更需要思考其中的原因。1.开放在线课程给教育机构带来的触动从机构的维度来看,开放在线课程的出现,让教育机构(如普通大学和开放大学)不得不思考自己在课程开设、课程管理和课程营运上的变化,因此必然引发机构对决策、管理和发展的思考。对教育机构的分析,可以用SWOT分析模型(如下图所示),通过确定教育机构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来进行。对普通大学和开放大学,开放在线课程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优势与劣势各不同。(1)普通大学的分析普通大学在学科和师资积累上具有绝对优势,多年人才和学科发展的积累对开设高质量的开放在线课程可说是“储备充足”。同时,普通大学由其学术声望、严谨的教学及完善的管理而产生的社会认同度通常较高,如果开设在线课程,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大,社会影响力也大[7]。利用已有的优势,普通大学在开放在线课程到来之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策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变化开设在线课程,从容应对,既扩大学术影响力,为社会提供基于课程的教育服务,还能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普通大学完全有基础抓住开放在线课程带来的发展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大好机会,而这些却是我国远程教育院校难有的优势。当然,普通大学在具有机会的同时,也面临风险。其实感受到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表现,正如任伯良所说“想创造机会,却不想冒风险,那是不可能的。”任何时候机遇与风险都是并存的。普通大学面对的风险之一源于其常规课程、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高度结构化,这意味着灵活度较少。学生在对课程不满意或不满足时,没有太多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学生只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已有的课程及管理。在没出现开放在线课程前,这种情况的劣势还不明显,但在开放在线课程出现后,冲击不可避免地外显出来。在内容丰富、教学风格多样的开放在线课程中,学生自定课程、自定学习步调、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都得以满足,因此他们纷纷选学开放在线课程,并将学校的常规课程放在国际或全国水平来比较,再难满足于学校原有的课程了。为应对这种情况,普通大学要思考如何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和管理,考虑和解决将开放在线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的方法,思考如何认证学生在开放在线课程中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如何改变已有的课程管理体系,提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各种课程的方法[8]。普通大学只有积极的面对才能改变劣势,避过风险,如果还依靠当前国内高校学分没有互认这一条件观望和等待,那未来将更难适应“数字土著”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更多挑战。普通大学面对的风险之二在于大多数教师在线教学经验并不丰富,也还没很好地掌握在线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普通院校的教师们通常认为把教学资料和自己的授课过程录制成视频放上网,设计些在线作业,在网上开几次在线讨论就是在线课程了。其实,在线课程并非简单地将课程及教学从教室搬到网络上,它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方法和学习活动设计,如果教师缺乏对在线教学的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那么开设在线课程存在风险[9]。当在线课程仅是将课堂搬家到网上,学生的学习感受可能还远不如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开放在线课程热闹登场后,被学习者在失望中放弃。为此,普通大学在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时,应该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在线教学,如何设计在线课程及在线学习,如何组织在线教学,如何管理在线学习过程,如何提供学习支持服务[10]。掌握方法后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开设出在线课程,而不是进行课堂搬家。美国加州的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中,权重较高、评价子项较多的项目是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效果,而教学团队的组成、学术背景和团队结构等考核项非常少,这值得国内业界借鉴。(2)远程教育院校的分析对远程教育院校来说,虽然缺乏高水平学术研究积累、高水平师资团队和较高社会认同度等优势,但却有着多年远程教育的经验、远程在线课程积累和远程教学实施与管理的经验。远程教育院校多年来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掌握了灵活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的方法,在开放在线课程开设上,与普通高校相比,普通高校面临的两个风险却正好是他们的优势。远程教育院校可以灵活和主动地根据学生和社会的要求组织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学团队,将原来已有的在线课程开放给学习者,或快速开设新的开放在线课程。他们有对在线教学规律、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丰富的远程在线课程积累和对在线学习者的了解,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决策将哪些在线课程开放出来,开放到什么程度和开放的时机。因此相对普通大学,远程教育机构在开放在线课程出现后,表现得较从容。远程教育院校已拥有在线教育的成熟平台、在线课程的积累和在线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开设开放在线课程时,投入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和管理等的成本相比普通大学较低,可行性和可能性也都较高。早在十年前,英国开放大学开启了OPENLEARN项目,当时业界只将它当作是开放教育资源的项目,现在再深入了解其项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可知道,它所开放的不仅是课程的资源或资料,而是课程的学习机会和教学过程,已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开放在线课程,只是当时没有加上MOOC之类的名词,因此没有成为热议的主题。现在,英国开放大学继续开展了开放在线课程项目——未来学习“FutureLearn”,为欧洲及全球的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开放在线课程。远程教育院校多年生存在与普通高校、国外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的竞争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竞争求生存和发展,所以当面临新的冲击和竞争时,他们相对从容。如果远程教育院校的课程质量得到提升,逐步转变自己在学术研究、社会认同度上的弱势,定能在开放在线课程的实施中发挥优势。2.开放在线课程给学习者带来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可以从教学的维度来分析。首先,学习者在开放在线课程中体会到的变化是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中,课程、学习内容和进程等都由教育部门和院校决定,课程体系及内容高度结构化。学生在大学之前大多没有机会体验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和进行学习。今天当开放在线课程突然给了他们这种选择机会时,立刻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的学习者真正接触和体验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课程,他们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选择权、主动性和灵活度,对比之下自然会对当前学校的常规课程有更多诉求,必然给常规课程和教学带来挑战[11]。其次,学习者在开放在线课程的学习中真正体验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可以随时决定自己的去留,如果继续学习就留在课程中,要放弃可以随时离开;如果想取得课程证书就要按要求认真完成每项学习活动,如只想学习课程内容不在于证书则可以仅阅读资料和听讲座;甚至申请加入后一次也不参加课程的学习也可。为此他们不会有不良记录,也不会产生经济损失。这是学习者从未体会到的自主,降低了他们参与课程学习的压力,学习时心理上很放松,与常规课程教学的严格管理完全不同,体验了到完全不同的自主[12]。正如乔治•华盛顿所说“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学习者一旦体验了这种学习的方便和自主,就会希望更多课程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因此他们会对学校的常规课程教学发出改变的要求,给当前学校教育带来冲击。根据美国的数据统计,2012年有47%的初中学生要求参与在线课程,45%的高中学生要求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到2010年为止,参与在线学习的中小学生数量达到了600多万。在我国,当前中学生对在线学习的需求还没有这么明显,但随着技术和在线学习的普及,需要也会逐渐增加。如果学校不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学校教育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开放在线课程带给学习者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学习者会由此对常规的学校课程和教学发出求变的呼声[13]。3.开放在线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开放在线课程使所有教师都得到展示自己研究成果和教学特色的机会,无论学校是否同意,教师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开设开放在线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知识和开展教学。但是也会产生多个相同课程并行,任课教师要同时与全国、甚至全球的同行同时执教,身不由已地处在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竞争和比较中,这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带来极大的挑战。教师们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充足的准备,开设出高水平的课程,教学有特色,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学生们自主选择参与不同教师开设的开放在线课程,“如何参与”“是否完成”,都给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支持服务带来挑战,需要教师有足够在线教学能力才能应对。在线教学对常规院校的教师来说是个新事物,他们需要了解和学习如何开展在线教学,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引导教学活动,因此感受到挑战是一定的。教师们需要正视在线教学的不同,尝试调整、改进甚至改变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在线教学的需要。相对而言,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在对在线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开放学习的认识、在线教学方法的掌握等有较多经验,他们掌握方法,积累了经验,因此开放在线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看,开放在线课程都给普通大学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多方面影响的合力所展现出来的是不小的冲击力,而这一合力对远程教育院校、教师及学生则相对较小。
(三)如何从远程教育课程和教学的视角来看待开放在线课程?
在线课程通过网络实施教学,是当前远程教育中常见的一种课程形式,近年来也逐渐被普通高校采纳,开放在线课程则是其中免费给所有学习者学习的那部分课程。开放在线课程相比普通在线课程,明显的特点是免费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管理宽松,而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管理等则与普通在线课程相似,学习者在其中的学习活动也与普通在线课程相似。以下从教学和机构两个维度,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1.课程设计与教学远程教育中,课程教学开展的基本过程是:学习者注册入学后,根据自身情况从学校提供的课程目录中选择课程(每一门课程参与学习者的范围对机构和教师来说是已知的),然后根据课程安排,自定计划地自主学习。如果学习者想取得课程成绩,学习过程必须完整,即需要完成各项作业、参与学习活动,完成最后测评。为了支持学习者的学习,课程开放给学习者前,教学团队已经制定了教学计划,设计了学习活动,制作好学习材料,设计了学习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后,教学团队按教学计划组织在线学习,提供支持服务。远程教育中,教与学活动准分离发生,但是在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和应用工具的支持下,教与学再度在网上教学活动中得以整合,学习者自主完成教学机构组织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后,即可取得课程成绩。开放在线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也是如此。课程教学团队在开课前已设计好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计划、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学习者注册进入课程即可开始学习过程[14]。开课后,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及内容和学生特点,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过程与其他在线远程教育课程无异。不同的是开放在线课程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免费提供给学生,约束较少,学习者在其中体会到比在其他远程课程中更多的自,甚至能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取得认证或学分。当然,这也考验学习者的学习自控力和自觉性,并不是每个学习者都能很好把握,同时也需要教师灵活组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需要[15]。2.机构管理及课程管理远程教育中,机构对课程和学习者及学习的组织管理,虽然结构化程度比普通大学有所降低,但对课程的开设仍要按专业、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进行,不可能完全按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同时,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和完成度都有要求,如果学习者不能完成课程学习,会有所记录,并要经过申请等才能改选或重修课程。而开放在线课程开设可由院校决定,也可由教师团队甚至个人决定,课程设置自由度较大;课程管理完全由课程小组进行,学习活动的管理与常规远程教育课程相同,只是学习者参与程度由学习者自主决定,教学团队不会对此太多约束。从远程教育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开放在线课程在教学过程上与常规在线远程教育课程并没有根本性不同。
(四)在线开放课程给远程教育课程和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
开放在线课程是更具灵活度和免费提供给学习者的在线课程,因为其带入“开放”这一特点,它给远程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如开放的入口、开放的出口、开放的过程、开放的资源,从而给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选择和灵活思路,也能促动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1.技术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提供给来源更广泛、数量更大的学习者学习,对教学平台的稳定性、兼容性、学习过程的跟进和监控都要求更高,对技术支持的稳定性和平台功能的适当性都提出考验。尤其是参与者数量多、多媒体资源(特别是视频)数据量大,对后台服务器、网络的性能和教学平台的功能提出了较高要求[16]。2.教学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采用了远程在线课程和教学常用的过程和方法,但由于学习者频繁变化,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开放教学资源的引入、学习过程管理及学习评价上也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采用一些新的策略,如采用非传统的认证方法。这些新方法和策略将给普通远程在线课程带来新的启示。3.机构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给了教育机构及教学团队更多机会,让他们的教学实力和教学积累得以展现,也可令更多学习者有机会了解办学机构,从而能吸引学习者参与机构的常规课程或进入正式学习项目中。远程教育机构开设开放在线课程时,可定位在防御性、进攻性、市场营销型、变革教学型、营销性、研究性等对自己最有利的出发点上[17]。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项目推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更多学习者认识并认同他们的课程和教学水平,从而正式注册进入英国开放大学学习,具有营销和变革教学双重作用。远程教育机构把握开放在线课程的机会,调整好开设开放在线课程的定位,制定好有关的措施和方法,可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远程教育院校既需熟悉开放在线课程,又需对其进行更深入分析和理解;既要从容淡定,又要密切关注,利用已有的远程课程教学积累和开放的理念,在开放在线教育的实践中会更有作为。
四、结束语
关键词: 个性化学习; 学习分析; MOOC; 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63-04
Research 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supported by MOOC
Ni Jianhong1, Liu Yongfeng2
(1.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ibei 050041, China;
2. IT Center, ShiJiaZhuang college of Army command)
Abstract: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OC, explain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supported by MOOC. Focused on the key issues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to put forward five views, i.e., to establish correct personalized learning concept; to construct high quality excellent learning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alysis; to build the necessary support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for learning; and to build a good environment for onlin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personalized learning; learning analytics; MOOC; key issues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线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日益完善,有组织地开展在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MOOC的出现为这种可能提供了很好的系统支撑。
1 个性化学习与学习分析
1.1 个性化学习
至今为止,个性化学习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心理特征、教育基础、发展需要甚至生活背景等个性化特点,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方法、策略的学习模式[1-2]。与此对应,针对学生个性特征为其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方法、策略的教育方式就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育虽然视角与主体不同,但遵循的个性化理念是相同的。
个性化学习的核心要义在于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适应自身特点,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这也是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最大区别。
学生是个性化学习的中心,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方式以及进度;教师是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既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又能确保学习方向的正确性;教师的指导还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1.2 学习分析
学习分析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3],即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数据,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并据此提出学习预测、意见建议和干预措施等[9]。
学习过程数据是学习分析的基础,数据越全面、细致、准确,分析结果就越有价值。要在传统教育中实施学习分析需要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专门的数据采集,这会增加额外成本,而在线教育实施过程会自然产生大量可供分析的数据,因此在线教育是学习分析的最佳应用领域。
学习分析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支撑技术。个性化学习的“个性化”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各个方面,如何指导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佳的“个性化”路径,是指导教师(或相关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足够的数据支撑下,学习分析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近乎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规模、长时间开展有组织的个性化学习开辟了道路。
2 MOOC现状与特点
2.1 定义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通常面向公众开放的在线课程[4]。由于其面向大众而不限定特定人群,所以一门课的选课人数经常会成千上万。MOOC以在线资源和大规模互动参与为目标,除了提供教学视频、教案课件、习题测试等在线教育常规内容外,还提供课程社区等互动交流途径。
2.2 现状
MOOC自2012年从美国兴起,建设热潮迅速席卷世界。目前除美国三大课程平台(Coursera、Udacity、edX)外,世界各大学和教育内容提供商纷纷建立各自的平台,发展各自的内容,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为世界各地的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7-8]。
MOOC在国内发展也非常迅猛。很多国内大学不但与世界知名MOOC平台开展合作,也积极建立自己的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爱课程、超星慕课等课程平台不断涌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为国内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6]。
2.3 特点
MOOC是传统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它吸收继承了传统在线教育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特点。
⑴ 大规模在线教学
MOOC的基本属性仍是在线教育,大部分课程面向公众开放,选课、上课高度自由,因此大部分成功的课程选课规模都在几千至几万人。如中国大学MOOC总注册人数有1000多万,首页推荐课程选课人数大都在万人以上,热门课程高达十几万人。
⑵ 碎片化学习体验
MOOC吸收了微课程等碎片化学习理念,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科学划分知识粒度,教学视频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充分体现碎片化风格,方便用户利用各种时间开展碎片化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便利性。
⑶ 注重教学组织
尽管以在线形式开展教学,但MOOC教学尽量模拟线下教学流程,营造线下教学氛围,使得教学更有组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常MOOC课程会设置固定的上课时间、随堂作业、阶段作业(及截止时间)等,促使学员按照正常授课流程和节奏开展学习。
⑷ 注重互动交流
所有成功的MOOC平台都提供较为完善的教学互动功能,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专属学习讨论区。受教学模式和选课人数限制,MOOC课程通常无法开展全面的个别辅导,而学习讨论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在一个活跃的讨论区,学生的任何问题通常都能得到授课教师、助教或活跃学员的积极回答,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充分的互动交流让选课学员有集体学习的沉浸感,对提高学员的课程归属感、课程完成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
3 依托MOOC开展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⑴ 时间和空间的高度自由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基本保证。
MOOC继承了在线教育的优势,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扩展了教育的时空范围。
⑵ 相对严格的学习管理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组织约束。
传统的在线教育主要关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而对学生如何学习不作要求,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行掌握,放弃了对学习的所有约束,这让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MOOC在实现传统在线教育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团队、统一新课进度、布置随堂作业、设置作业期限、严格课程考试、提供认证证书等各种措施,对学习过程实施基线控制,既不影响学习的个性化,又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学习的整体稳定性。
⑶ 灵活充分的互动交流为个性化学习的群体升华提供了充分支撑。
MOOC非常重视互动交流,其中既包括学生与教师团队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选修同一门课程的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成熟的MOOC平台都提供多种互动交流手段,特别是为每门课程开设专属交流社区,并将学生的社区活跃度作为课程评价的指标之一。有些MOOC平台还吸收社交网络理念,通过专有平台或第三方平台提供社交化的互动学习体验,开拓了学习交流新领域,为在线学习交流提供了新方向。充分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消解个性化学习的孤独感,提升学生的协作、思辨能力,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群体升华,实现个性化学习的价值最大化。
⑷ 大规模在线教学为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学习分析虽然出现较早,但真正蓬勃发展则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大数据技术是当前最热门的信息技术之一,其本质特征在于采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快速处理那些用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大规模复杂数据。要实现高效的学习分析,就必须尽量利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以获得尽量准确的结果。MOOC平台的大规模、开放性课程模式能够产生大量高度关联也高度复杂的学习过程数据。这些特征非常契合大数据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大数据实施学习分析的绝佳对象。
4 依托MOOC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关键问题
⑴ 树立正确的个性化学习理念,是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必要前提。
个性化学习是非常先进的学习理念,但正因为如此,它还远非尽人皆知。要想充分利用先进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开展个性化学习,就必须对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学习的充分个性化,又不会因为学习方式的变化而无所适从。例如,如果认为个性化学习就是不要规范和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学习,那必然会背离个性化学习的初衷,陷入自由主义的漩涡,走向学习的对立面。
⑵ 建设体系完善、质量过硬的学习资源,是开展个性化学习的物质基础。
虽然MOOC平台理念先进,但只能提供功能支撑,要很好的支撑自主学习,还必须围绕课程提供必要的自主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同步课件、讨论题、实验指导、阶段测试、课程作业等等,为自主学习奠定物质基础。一套体系完善、质量过硬的课程学习资源,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导致个性化学习的群体性失败。
⑶ 利用MOOC平台数据优势进行切实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分析,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个性化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个性化学习方案,但这同时也是影响个性化化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体系都有充分了解,二者缺一不可,但在线教育的开放性对此形成了极大的挑战――教育服务提供者无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也就不能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从而大大影响了个性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分析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工具,而MOOC平台的数据优势则为学习分析提供了最佳实践环境。充分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学习过程数据,提供精准、完备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既是MOOC平台的目标,也是教学团队的责任,其中教学团队根据分析指标预置学习方案,MOOC平台通过学习分析向学生提供最佳方案组合,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
⑷ 建立必要的学习保障和约束机制,是确保学习效果的制度保证。
如前所述,传统在线教育平台通常只注重提供资源,几乎没有教学组织,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完全不可控,学习效果难以保证。MOOC平台则让教师团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提供开课控制、随堂作业、课程考试、发放证书等学习控制功能和各种交流互动功能,这是MOOC区别于普通在线教育的特色优势所在。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功能,建立起必要的保障和约束机制,可以大大提升整体学习效率,提高课程完成率。
⑸ 构建良好的在线交流环境,是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交流学习与无交流学习相比,在学习效率和可持续性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课程难度越高,这种优势越突出[5]。研究表明,在线教育通常在浅表知识学习上更易于成功,而在深度知识学习上成功率要低得多[3]。其中本质原因在于,深度学习因难度较大而更容易受挫,但独自学习、交流不足对挫败感的放大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线教育要获得更大成功,就必须充分重视学习交流问题,构建良好的在线交流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交流,通过交流实现更高效的知识获得。MOOC平台大都非常重视学习交流,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功能,只要充分重视、善于利用,就能为学生提供高效的交流渠道,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
5 结束语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7月)强调,要“建立网络环境下开放学习模式,鼓励更多学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跨校课程共享与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准入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支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在线教育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个性化学习则是在线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作为当前主流的在线教育技术,MOOC的开放性、互动性、学习组织理念和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功能提升了个性化学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个性化学习支持上具有独特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把握和解决好其中的关键问题,就能够组织大规模、科学化的个性化学习,把在线教育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蒋志辉.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建构与策略优化[J].
中国远程教育,2013.3:48
[2] 顾小清,张进良,蔡慧英.学习分析:正在浮现中的数据技术[J].
远程教育杂志,2012.1:18
[3] 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慧教育的科学力量[J].电化教
育研究,2013.5:5
[4] 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
[5] 刘安.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J].中国教育网
络,2013.9:28
[6] 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
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
[7] Masters,Ken.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J].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11.
[8] Yuan,L., Powell,S.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http://publications.cetis.ac.uk/2013/667,2013.
关键词 在线教育 开放式导学 教育平台
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线教育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这一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能在师生之间实现教学信息的快速交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课程教育。但同时,由于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方式单一、互动交流封闭等问题,在线教育难以大范围推广。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积极探索“开放式导学”模式,提高在线教育的导学性、多元性和互动性,扩大在线教育的应用范围。
一、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含义
在线教育(E-Learning)也称为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的网络化教学活动。而“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则强调教师在开展在线教育时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互动方式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导学性、开放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该在线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自学是相互融合、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教师应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同时通过教学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1]。在有效“导学”的基础上,该在线教育模式还注重教学内容、师生交流、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以避免传统在线教育的封闭和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在线教育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生学前辅导、公共课和选修课等“非重点”的课程中,以此节省学校的课程成本,调节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开课地点以及师资等方面的安排[2];二是专门性的网络学校课程,如职业网校、新东方网校、华图网校等,在所有课程教学中开展在线教育,学生所学的大部分课程都通过网络开展,以此实现随时随地的职业性教育和在职性培训。由于在线教育缺乏监督性和互动性,目前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难以发挥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而“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则能有效应对当前的推广困境,有利于在线教育模式的普及应用,值得学校和教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3]。
二、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传统的面授教育转向在线教育时,需要预先在学习心理、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上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在线教育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传统的在线教育在学习环境上和面授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难以较快地适应新环境。而“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能够营造开放性、互动性和导学性的学习环境,和学生以往所接受的面授教育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而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网络化学习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开展有效交流和学习[4]。
2.提高在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开放式导学”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海量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搜索多方面的学习信息,提高信息搜索、筛选和学习的能力。而教师在设计具有导学性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和指导性的在线教育资源[5]。这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此外,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平台以及微博、论坛等开放性社交平台进行知识信息共享和讨论,进一步扩展课程资源信息的传播渠道,提高了在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3.提高在线教育方式的专业性
目前不少师生受传统在线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在线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在线教育时难以适应网络化学习的新特性,而出现学习进度慢、效率低等问题。而“开放式导学”则凸显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让师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在线教育与面授教育之间的区别,尽快适应在线听课、在线互动、在线测评等网络化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网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在线”教育[6]。此外,通过探索“开放式导学”等新式在线学习方式,教师能够形成更专业化、更深层化的在线教育技术,促使在线教育进一步普及。
4.加强在线教育过程的保障性
“开放式导学”在线教育模式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动、在线合作等,能够改变传统在线教育模式的“视频+作业+测评”流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化、合作化学习能力[7]。此外,“开放式导学”能够营造开放性的考评环境,让教师和同学在互动学习中开展过程性测评及考核,增强了在线教育的监督程度[8]。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开展过程评价,教师能有效改变传统在线教育以学生登录时间、作业及考试成绩进行评分的状况,有效加强在线教育过程的保障性。
三、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内容设计
1.引导学生制定导学计划
为了有效实现“开放式导学”,教师应改变以往制定统一化学习计划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学习能力及时间安排来制定导学计划,从而提高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向学生讲解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难易程度、重点分布、应用要求、考核方式等,让学生进行自主选课,进而制定针对具体课程的导学性学习计划[9]。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导学计划,对不合理的部分提出调整、修改建议,提高学生自主计划学习任务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参考学生的学习想法,整合班级学生的导学计划,对教学资源搜集、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以及考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适当调整,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性支撑和技巧性支持,引导他们开展有效的在线学习。
2.开展导学性教案设计
在虚拟化的在线教育环境下,师生、生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和条件,导致教师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降低了在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设计教案前开展开放性的在线交流活动,以民主、平等的理念和学生开展互动,从中了解并收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教案设计的针对性[10]。此外,教师还应发挥“开放式导学”的优势,提高教育引导作用。例如在备课时分析和整合每一章节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表述方法,并引入丰富的教材案例资料,让学生在开放性资料的引导下加深思考,并积累实践应用经验,提高在线教育的实效[11]。
3.设计自主性在线作业练习
教师在设计“开放式导学”的相关作业练习时,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作业练习的知识覆盖面。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交流开放性的优势,突破课程教材知识的局限,引入多元化材料和习题。同时,教师在设计题目时也应增强题目条件的开放性,如理科作业习题上,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设计具体问题,进而自行作答;文科类作业题则设置开放性的答题方向和评价方式,让学生自由作答[12]。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充分锻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在线练习的多元性。教师在布置在线作业时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制定内容丰富、题型多样的作业练习,以便更好地测评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在线作业的有效性。
4.组织互动性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联系班级教学和个人学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开展生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合理扩大小组合作的范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到合作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为此,教师应落实以下工作,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一是制定科学的合作准则。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规则和评价方式,并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赋予其小组组织权力,去制定合作计划、反馈学习情况、进行活动考勤、收集和整理组员作业等。明确的合作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线教育监督不足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地参与到小组交流讨论之中,避免出现“边缘人”而破坏在线学习氛围。二是落实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小组成果纳入到期末考评之中,提高对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态度的重视,强化小组互动的秩序性和实效性。
四、在线教育“开放式导学”的有效实践方法
1.增强在线开放式导学的互动性
传统的在线教育以人机交互为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导致学生出现知识面狭窄、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在线教育的开放性和导学性,教师应积极组织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交流。首先,教师应扩大在线教育的互动范围: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完善在线教育平台,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具有交流性的栏目和模块。二是强化师生交流互动。教师应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回复学生在网络教育平台里所提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出导学性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在线课程学习。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在线教育环境下,学生们缺乏实地交流的基础,容易在小组合作中出现隔阂。教师应定期组织线上活动,如语音交流、视频互动等,提高学生之间的了解度和互动性。其次,教师还应拓展平台应用。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专门教育平台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微博、微信、QQ、论坛、帖吧等开放性的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加入同一交流群,并在微博、微信上互相关注,通过互相评论、分享和转发等强化在线学习的互动性。
2.兼顾面授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在线教育中,学生的面授到课率往往较低。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探索高质量、高效率的面授教学模式。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将以往的“权威引导者”转向“平等合作者”,改变面授课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开放式导学”的特色,面授课上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设置具体题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互动讨论。其中,组织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包括案例式讨论、研讨型交流、辩论型互动等。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出勤率。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定期的面授课检查,以问卷调查、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监督学生的到课情况,并向教师了解面授效果,强化对面授教学的监督和引导。
总的来说,“开放式导学”这一在线教育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融合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优势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性,提高在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专业性和保障性等。教师应自觉提高在线教育能力,发挥导学性作用,引导学生制定导学计划,并结合具体学情设计导学性教案,开展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在线教学、在线作业练习和小组合作,提高“开放式导学”的多元性,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
――――――――
参考文献
[1] 李艳艳.谈基于PLE平台的网络教育个性化导学原则[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
[2] 孙艳萍,江小青.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天津、上海、安徽省级电大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3] 胡志金.论远程教师多维导学能力的研究视角与培训方略[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4] 杨仁聪.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辅导教师的价值体现[J].教育探索,2010(7).
[5] 江小青.社会学角色理论视野下的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6] 桂步祥,周桔.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系统完善之探析[J].成人教育,2010(10).
[7] 方华,熊若宇.对构建电大远程教育“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8] 孔邵颖,郭宏亮.基于建构主义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10).
[9] 孙长忠.远程教育基层教学点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10] 洪庆根.在线导学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5).
[11] 王军锋,张亚斌.云计算环境中的“四学”远程开放教学模式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 MOOC 慕课 爱课程 中国大学MOOC 图书馆 图书馆学
分类号 G250
DOI
10.16603/j.issn 1002-1027.2015.06.003
2012年,继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之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中文译为“慕课”)在全球兴起。同年底,教育部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始规划并于2013年起草MOOC背景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性文件。2015年4月,历时近两年,历经10余次修改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z2015{3号,简称《意见》)正式。《意见》的将推动我国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本文综述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就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图书馆学人如何进一步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1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1.1 发展历程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始于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1)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200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z2003{1号),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通知》将精品课程定位为“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提出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等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07{1号),“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启动精品课程集成系统项目,以便集中展示和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共建设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43门(详见表1)。
(2)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11{6号),正式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该项目的建设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即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其中,2012年、2013年入选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建设的,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2011年8月25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z2011{12号),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建设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7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
2012年和2013年教育部分别发文,批准2012年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1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建设1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继续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推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顺利开展。
(3)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
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结合国际上2012年以来MOOC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教育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规划并制订《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意见》旨在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提出7项重点任务:(1)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4)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5)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6)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7)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意见》为在MOOC背景下继续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指明了道路。
从教育部历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从国家精品课程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再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整体进展与国内外教育大环境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并逐步形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在MOOC基础上发展的SPOC(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等多种类型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这几类在线开放课程的演变承继关系如图1所示。
2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现状
2.1 总体成就
(1)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陆续上线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2011年11月9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正式开通,由清华、北大等名校名师倾力打造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20门上线。同时,通过镜像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视频公开课已立项1011门课程,上线810门课程,总讲数为5794集。
2013年6月26日,教育部召开首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上线会,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改版后的“爱课程”网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资源共享课已立项2911门课程,上线2630门课程,资源总条数超过72万条。
(2) MOOC及平台发展喜人。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开通,首批16所高水平大学的56门课程上线。5月20日,首批10门MOOC正式开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爱课程”网与网易公司联合建设,以“爱课程”网为主导。“爱课程”网负责平台的整体设计,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为开课老师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审核课程内容,全程跟踪开课进度,制作证书、发放证书等;网易负责平台开发和技术支持,并利用多年在互联网运营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对外宣传推广等;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两个官方人口:“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在强强联合的促进下,中国大学MOOC发展迅速。2014年9月17日,中国大学MOOC用户人数突破100万,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2014年12月2日,中国大学MOOC选课人次突破100万。截至2015年6月底,“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已与国内的40余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合作,推出MOOC265门次,SPOC 204门次,总访问量高达1.16亿人次,选课人次接近220万。以参与建设高校及课程团队数量、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等稳居国内MOOC平台之首,而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
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之外,其他较成规模的MOOC平台还有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2015年5月23日于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教育部选取了“爱课程”网、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作为MOOC平台代表,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高等教育应用”板块进行展示。
2.2 “爱课程”网的集成优势
“爱课程”网在承担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成平台功能和服务,助力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相继推出三项标志性成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坚持立足国情,自主建设,以公益性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较大的集成优势,主要表现为:(1)集聚与融通全国高校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SPOC等多类在线开放课程。(2)参与建设的高校、课程团队最多。(3)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全国第一。(4)首家发放学习认证证书,提供SPOC服务。(5)独家全程提供全学科编辑服务。(6)完备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7)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服务。(8)首家构建中心站、省节点、校园课程平台三级应用服务体系。
自2011年以来,“爱课程”网坚持公益性为本,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提供近4000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受到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2014年1月4日,“爱课程”网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5年1月9日,“爱课程”网荣获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新产品金奖”。“爱课程”网已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集聚优质课程和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3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
《意见》是政府层面的用以规范的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根据《意见》的指示和部署,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朝着建设与应用同步、开放与专业兼顾、公益与市场结合、引进与输出并重等方向发展。
3.1 建设与应用同步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最终是为了用。不管是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还是MOOC和SPOC,应用于教学是关键。应用正是MOOC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相比的优势所在。《意见》强调,要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着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经为高校提供了7种建用并重的方式:(1)学生免费自主学习MOOC,学校认定学分。(2)学校组织学生免费学习MOOC,并认定学分。(3)本校老师自建MOOC,并在MOOC基础上为本校学生建SPOC,兼顾大规模的优势和个性化的需求。(4)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不配老师),常见于文化素质教育类的通识课。(5)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配老师),老师在SPOC中为本校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视频、作业、测验等资源和应用MOOC的策略。(6)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的SPOC,用于本校教学,相当于不对外公开的“小MOOC”。(7)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SPOC,用于本校教学,并与特定的高校共享,常见于校际共建共享的情况。
3.2 开放与专有多元
MOOC和SPOC都必须基于平台,因此,平台的选择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设平台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建设周期也较长,并不适合每个学校去建设。“校校建平台”生长出一批难成气候的“小土豆”,既不利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与共享,也是一批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普遍担扰。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接受访谈时强调:“高校搭建慕课平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并不主张高校都搭建难以形成规模的小平台,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服务等方式搭建专属的慕课应用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此,教育部将在国内已运行的具备良好公益性、开放性的平台中择优遴选几家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并鼓励高校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爱课程”网推出在线课程中心云服务,已经为40余所高校建立适合高校个性化需求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平台,支持高校MOOC和SPOC建设与教学应用,并提供方便高效的管理功能,受到高校的欢迎。
3.3 公益与市场结合
《意见》指出,坚持公益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拓展资源与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方式。这一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于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奠定了制度基础。以“爱课程”网为代表的平台在保证基本学习免费的前提下,已在认证证书收费、云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费、课程租赁等方面进行了市场化的有益探索,初步形成可持续运营的方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爱课程”中心负责人吴博看来,“除了学分认定之外,还有管理与应用,学校、机构、平台方要形成一个良性的科学化机制,整合技术和应用资源,促进社会参与,促进课程得到最大效率的应用,这是一个生态,要建立起在线开放课程的生态化体系,才有发展前景。”
3.4 引进与输出并重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跨越国界传播,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意见》指出,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应遵守我国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教育服务的具体承诺,并择优推荐。学校或平台承担课程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的直接责任。鼓励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鼓励优先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课程。《意见》这一条款既表明了官方对于MOOC引进与输出的态度,又明确了引进与输出的责任主体,实际上确立了引进与输出并重的原则,为规范我国MOOC的输出与引进工作定了基调。
4 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就斐然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注重课程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就毫不逊色。在精品课程建设阶段,图书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截至2010年,图书馆学、档案学类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有9门是以图书馆学核心课程申报的。这为其后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图书情报类共人选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成就斐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MOOC兴起后不久,马费成教授的“信息管理学基础”和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两门课程在改造为资源共享课后,又于2014年9月率先转型为MOOC,这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的课程建设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并树立了可供借鉴的典范(见表2)。
4 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作为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无可争议的新常态。MOOC与图书馆具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起点,主要表现为:(1)均为重要的教育平台。(2)均有广泛的公益性。(3)均以用户为中心。(4)均注重应用。因此,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图书馆,还是图书馆的联盟或学术组织,如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线均大有可为。
4.1 图书馆及其联盟或学术组织
(1)推进终身学习的新工具。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拓展了教学时空,激发了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为推进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及所辖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利用MOOC优质视频、测验作业系统和互动交流机制为读者服务时更为得心应手,图书馆只需要解决MOOC与读者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辟专区,提供学习的终端设备,解决网络流量费用,为老年和特殊读者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等。杭州市图书馆自2014年下半年起组织老年人集中学习MOOC,前两期的课程是由“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供的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武汉大学潘迎春教授的“简明世界史(一)”,深受老年读者欢迎。
(2)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新形式。
学科馆员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之一。MOOC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们接受起来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人文社科类教师和年长的教师尤其如此。学科馆员在提供服务时,可有意识地介绍和推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如“爱课程”网免费提供近4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近300门MOOC等),加快教师适应的步伐,帮助教师们抓住时机,更快地将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馆员还可作为课程的团队成员或助教参与MOOC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与深化服务的形式,而且还有助于馆员的职业成长。
(3)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样式。
馆员继续教育是馆员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MOOC的兴起既为馆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其游戏化的任务设计使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碎片化的短视频更为馆员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便利。MOOC本身的考评机制也减轻了管理的成本。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于2014年9月1日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线以来,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广西图书馆学会及多家图书馆均组织馆员学习并凭成绩或证书认定继续教育的学分。据统计,第一学期结课时共有1.5万人参与学习,1218人获得证书,其中在152名申请认证证书者中,有41人来自图书馆,占27%。
(4)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宽。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在多屏时代成长的新生代读者眼中,阅读的媒体与符号的区隔更趋淡化,纸书、电子书,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均成为阅读的对象,“大阅读”的时代将会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终身学习重要方式的MOOC,也将成为广义阅读的一部分。图书馆推广MOOC的应用与服务,也就成为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5)公益性的合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MOOC是以公益性为基础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但公益并不等于免费,更不意味其他主体可以随意传播。MOOC课程是与平台绑定的,其公益性的权利主体是平台,在该平台或网站上的学习和观看都是免费的,但一旦脱离平台或网站的传播均应得到该平台或网站的授权,擅自“离站”或下载服务均是侵权的。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必须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在合理使用范围内,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服务目标用好公益性资源,或与公益性平台合作,征得其同意,真正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的积极正面的助推者。
4.2 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作为半官方的图书馆学专业的学术组织,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在推动MOOC建设方面负有宏观指导作用,而且还应为MOOC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支撑,通过MOOC推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并最终为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落实“国标”的重要抓手。
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本科图书馆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制定的终极目标与意义所在。人才培养是以课程教学为单元进行的,而MOOC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因此,落实“国标”,作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产物的MOOC是当下重要的突破口。教育部要求必须在“国标”中有所反映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也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可见,从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人手,可获一举两得之效。
(2)协调推荐的应有之义。
从整个学科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协调和推荐优质课程是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协调,即对不同学校同一课程建设MOOC的轻重缓急的合理调配。所谓推荐,即为集体决议的MOOC课程提供专业推荐意见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推荐意见。根据“管办评分离”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学科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多承担遴选评估的职能是大势所趋。因此,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其被动接受指令,还不如提前规划,主动将协调、推荐MOOC建设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根据《意见》精神,图书馆学MOOC课程的选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识课或公共课,如信息检索、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名著导读等;二是专业核心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列有图书馆学基础、文献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专业)、信息服务、信息分析、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各校优势予以调配。同时,应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优势与带头作用,积极推进北京大学“信息素养”MOOC建设,鼓励武汉大学在已建的两门MOOC的基础上扩充图书馆专业系列MOOC或SPOC。
应看到,图书馆学在多数学校仍属弱势学科,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发挥集体力量有计划地遴选并加大推荐力度,加大课程在所属学校中的分量,增加图书馆学优质课程面世的机会。
(3)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重点。
《意见》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而协同创新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天然优势,因此,多校协同的课程尤其是课程群将主要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来组织。在这方面,计算机类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走在了前面。近来,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倡议并联合组建“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组成由相关高校自愿参加的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计算机教育共同体,旨在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MOOC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高计算机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外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4)校际共享的突破口。
校际MOOC课程的广泛共享与应用,是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深入的体现,也是《意见》实施的难点。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的工作会议暨系主任联席会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设置相关议题,推动在学科与专业内部达成共识,共享建设成果。
(5)培训交流的生力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MOOC建设已经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根据教师的现实需求和技术发展,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牵头组织,开展MOOC或SPOC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进一步推进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事实上,图书馆学已有一批MOOC建设的负责人(如马费成教授、黄如花教授)、教务组织者和研究的先行者,也不乏感兴趣的馆员和教师,完全能够组织起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多样的培训与交流活动,整体提升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水平。
5 图书馆学人的作为
5.1 学MOOC
无论是图书馆员,还是图书馆学教师,要想在MOOC背景下有所作为,首先要以“学生”身份去注册并虚心学几门MOOC,最好能拿一门MOOC的证书。只有与众多学习者一起看视频、做作业、参加讨论,才能完整体验到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更深理解MOOC老师是如何设计和组织知识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也才能体会MOOC学习者的真实感受,还会对MOOC平台的功能有感性认识,为自己参与或主持建设MOOC打下基础。
此外,学MOOC、拿一门MOOC证书,还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最好方式。据悉,天津市教委要求高校给学完MOOC的老师提供若干奖励,以鼓励老师在建设MOOC之前先学几门MOOC,加深认识。河南大学校领导则规定:教务处每个同志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先学一门MOOC,申请纸质证书的费用由学校支付。
5.2 用MOOC
对于教师而言,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教学示范。教师可以从观摩其他老师的MOOC中借鉴教法,改进教学。例如,许多从事文检课教学的馆员和教师在学习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后,把黄老师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此外,有条件的老师和馆员还可以在其他老师建的MOOC的基础上建立本校的SPOC,用于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而学习过MOOC、了解MOOC的馆员,能够更好地解答读者的咨询,向读者推荐适合他们的免费的“潮课”或学习资源;或为教师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等。
5.3 建MOOC/SPOC
条件成熟的教师或馆员,可以尝试自己建设一门MOOC或独立SPOC,或参与建设一门MOOC,成为某门MOOC的团队成员或助教。通过建设MOOC或独立SPOC,完成一个教学周期,能够增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融合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前来参加“爱课程”网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爱课程”网是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标志性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的五年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课程质量审查、加工,课程上线、运行和维护,以及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优质服务,在广大高校乃至全社会引起了重大反响,受到了广泛好评。截至2016年12月底,共上线、维护和持续更新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878门,参与的高校有721所,参与的老师有3万余名,课程学习讨论、评论、教师答疑互动等有效信息有450万余条。在高质量完成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同时,“爱课程”网及时适应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慕课特征和要素,借鉴和采用国际知名慕课平台先进技术,广泛调研国内高校和教师的应用需求,自主研发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的平台功能与课程服务,于2014年5月8日正式开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融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和通用性于一体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20万,学习人次超过2 000万,已有21万多人获得学习证书,每天活跃用户超过20万,社会反响良好,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慕课公共服务平台。3年来,“中国大学MOOC”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探索中国特色慕课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联合高校,建设高质量慕课课程。截至目前,开课高校已达100余所,已开设652门1328期慕课课程。与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首批“思政课”慕课。优化创新,推动精品开放课程转型升级。自主策划和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在线课程、中国大学先修课(CAP)、国学经典系列慕课、走进数学系列课程等,并与计算机、图书馆学、电子电工、电子商务等十余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展慕课课程群建设。
二是注重应用,探索慕课应用新模式。已为117所高校提供在线课程中心云平台服务,支持高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包括MOOC和SPOC),与126所高校合作开设SPOC共1329期,支持38.6万在校学生开展混合式、翻转式教学。与江苏、福建、河南等省合作建立省在线课程中心。“爱课程”中心平台+学校在线课程中心的云布局方式,受到广大高校的欢迎。MOOC+SPOC+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全国高校逐步推开,反响良好。
三是把握需求,不断升级迭代移动学习和支持服务。为适应学习者应用移动终端学习快速增长的需求,2015年5月,中国大学MOOC启用移动客户端,并率先在国内推出在线测试、考试功能,凭借其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便捷的用户体验,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和肯定,下载量不断攀升,目前用户数已接近400万。2016年,“中国大学MOOC”APP荣列苹果公司AppStore“2015年度精选名单”,成为该年度唯一入选该名单的教育类APP。
四是加强培训,持续激发建设和应用的原动力。为全国400余所高校4000余名教务处干部、教育技术中心管理与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慕课建设、课程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培训,受到广泛好评。“爱课程”中心承办了两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培训班”,来自全国70余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30余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务处管理人员和教师共40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各省、各校推进本区域、本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是健全制度,确保平台各类信息安全。坚持学校审核和推荐制度,建立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和责任编辑制度,为每所高校、每门慕课提供一对一编辑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严格把关,全程跟踪开课进程和各教学环节,确保论坛留言与讨论既热烈又有序,确保信息安全。
面对风起云涌、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在线教育,“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振奋。如今,“爱课程”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行业翘楚,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与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相契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这种模式有四大亮点:
第一,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出版社以高校教材为主的出版业务,积累了丰厚的作者资源,而作者是高校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主体,从教材建设延伸到课程建设,再从课程建设升级教材建设,正是“互联网+教材”的应有之义,课程建设与新型教材建设的联结点正是“爱课程”网;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全学科编辑为“爱课程”网的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和编辑后盾。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秉承“服务、咨询、研究”的宗旨,在全国高校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为“爱课程”网的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爱课程”网优势互补、三方联动,使“爱课程”网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明确了专业化的平台建设与服务定位。“爱课程”网自成立之日起,采取的就是平台与课程建设主体分离的第三方平台模式,尊重课程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及课程老师这一教育教学最根本的规律,“爱课程”网则专注于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培训、组织、审核、编辑、和运营等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与高校建立了较好的互补合作式发展的关系,实践证明成效是不错的。
第三,坚持公益性为主的服务原则。公益性是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爱课程”网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5年来承担着推动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任,受到了全国高校的普遍认可和赞誉。“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通后,仍坚持公益性为主,作为自发学习的单个主体,不论是高校学生、老师还是社会各行各业学习者,都能享受随时随地自主免费学习课程及获得免费证书的服务,也为高校老师观摩、借鉴名师名课的经验,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大开方便之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服务使“中国大学MOOC”收获了满满的声誉。
第四,坚持以解决高校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高校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方面存在的不足,“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推出一大批以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的慕课,采用MOOC+SPOC的方式,促进大规模学习互动与校内专属或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高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了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责任担当。
陈宝生部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2016年视察华中师范大学时,充分肯定华中师大教育教学信息化成果,对高等教育领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网上来云里去,“互联网+”搞教育;线上学线下教,教学创新好平台。我想这两句话也是对“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功能作用最生动贴切的阐释。2015年以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等文件,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课程平台认真贯彻一系列文件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工作蓬勃开展:我国高校上线的课程数量快速增长;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稳步推进;中国慕课国际影响力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模式受到国际关注。
在看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工作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还需要破解一些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一是课程建设由点到面仍需努力,社会认知的“小众”局面还未改观,离领导要懂、教师要会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普及距离还较远。二是课程类型由通识课的一枝独秀到各类课程的百花齐放还需要时间。三是重视建设到应用驱动、建以致用还需突破,从各自为战的资源“孤岛”到充分应用共享的课程集群转变还需努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一些高校还在观望或消极等待,有的什么都想搞、什么都想抓,优势特色不明显,成果成效不突出。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国在线开放课程下一步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好几关系。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线开放课程受益面(学习人数、结课人数、教师参与人数)需要一定规模,校内需要一定规模,对外公开更需要规模,没有规模的课程就失去了“慕课”的优势和本来面貌;但也不能为追求传播效果忽视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应该建立起高校、老师、平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课程质量。在这方面,“爱课程”网的责任编辑制度应该提倡。
二是建设和应用的关系。全国各类各层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重合度,又有多样性。不闻不问地闭门盲目建设必然会出现重复交叉,对国家来讲就是资源浪费。高校要理性地对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领会好政策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建设一批优势学科特色课程,培育一批新兴高精尖课程,推广应用一批弱势学科急需课程,牢固树立“用即是建”的观念,审慎选择,真正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纳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工程之中,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推动高校教育方式方法革新和教学改革取得突破。
三是点和群的关系。高校要处理好课程建设和应用点与群的关系,既要遴选有基础的课程优先建设应用,做出示范,又要以点带面,系统规划本校优势专业、特色学科的课程建设,力求整体提升。要充分发挥各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学会各分会等专家组织的作用,与公共服务平台合作,着眼各学科的课程群构建,以区域联盟、学科联盟等形式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与应用。
四是公益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高校和平台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的三个不同主体。要处理好政府与平台、高校与平台以及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这是持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自己的优势和职责,与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将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用到实处,将关注点聚焦于课程内容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规范化制度建设,厘清各自责任、细分需求,明确公共服务平台应尽的义务,明确高校的实际需求,做好公益性原则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有序的竞争环境对所有平台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平台与平台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当前环境下,各平台面临的问题是共同把“蛋糕”做大,因此需要建立起竞争的“规则”,以共赢为目标加强合作,营造一个良性竞争、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在线教育网站基本情况
根据网站运营主体来看,目前我国开办在线教育网站机构主要有传统教育机构、综合门户网站、新兴网络机构三类。
1、传统教育机构开办的在线教育网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校、中小学、职业培训机构等传统教育机构最早开办在线教育,涵盖了各年龄段的学习对象,开展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项内容,包含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根据在线教育的办学主体,又可细分为两类:
(1)政府办学机构主导。政府办学机构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代表性的在线教育机构有:国家开放大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北京四中网校等。本文以国家开放大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为例进行分析:
A、国家开放大学(http://ouchn.edu.cn)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主要定位为成人教育。截止到2011年6月,建有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23门,广播电视大学精品课程107门,14000多学时的数字化视频资源和近750门网络课程。
B、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jingpinke.com)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主办,主要服务于全国广大高校师生。内容涵盖全国本科和高职院校各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名师主讲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课程、欧美亚高等学府的4000多门开放课程、国内外知名企业优质课程。其中,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66门课1929集,2003-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185门课4141集,名师名课共28门课150集。
(2)民营办学机构主导
民营办学机构主要是各级各类培训学校、文化教育传播相关公司。在其综合性官网中,开辟了视频教育版块。代表性的在线教育机构有:新东方、巨人网校、沪江网校等。本文以新东方、巨人网校为例进行分析:
A、新东方视频(http://v.xdf.cn/index.php)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主要定位为各年龄段外语类考试培训。网站主要由考试解读、英语学习、小语种、出国考试、百家讲堂、公开课等部分组成。课程总数无官方统计,站内搜索关键词:搜“英语学习”970个、搜“公开课”1000个、搜“小语种”348个视频(有交叉)。
B、巨人网校(http://juren.cn)由巨人学校主办,主要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课程体系涵盖小一到高三各主干科目课程。
2、综合门户网站开办的在线教育网站
随着在线教育市场逐步扩大,各大网站普遍看好其发展前景。网易、新浪、搜狐、优酷、腾讯、百度、淘宝、奇虎360、超星等综合门户网站纷纷开办在线教育网站版块。如新浪公开课、搜狐视频教育频道、优酷教育频道、腾讯精品课、百度教育、淘宝同学、360教育在线、超星慕课。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网易、超星、淘宝门户下属网站为例进行分析:
A、网易云课堂(http://study.163.com)于2012年12月底正式上线,注重学习,是一个满足大众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平台,面向全国用户。现有超过2000门课程、9900份学习计划、28400课时、280700份笔记、19300道真题的庞大课程资源。其课程体系偏重实用技能,内容主要涵盖高等教育、IT与互联网、兴趣爱好、生活家居、外语学习、职场技能等。
B、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于2010年11月1日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提出“传播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与智慧”口号,注重公开、共享,是一个单向知识传播平台,服务于全国用户。提供哈佛大学等世界级名校的公开课。其课程体系偏重人文社科,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网站现有中国大学公开课526门、TED785门、Coursera354门、国际名校公开课355门课程。
C、超星慕课(http://mooc.chaoxing.com)含有学术视频129980集、专题及课程7839门、名师5850位、博导4320位院士285位,35万授权作者、150万本电子书。其立足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按学科分类,主要服务于全国广大高校师生。
D、淘宝同学(http://xue.taobao.com)于2013年底推出,主要是搭建交易平台,把优质的平台商、机构、教师、课程等资源聚合起来,服务于全国用户。网站主要由课程分类、限时抢购、今日直播推荐、精品课程、学习动态等部分组成。其现有课程?1436?门,内容主要为语言、职业认证、音乐文艺、生活、亲子类课程。
3、新兴网络机构开办的在线教育网站
除了互联网巨头外,众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公司也纷纷进军在线教育。其代表性网站有:传课网、51talk、课程派、YY教育等。本文以传课网、51talk为例进行分析:
A、传课网(http://chuanke.com)主要是搭建交易平台,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开设学校,服务于全国用户。用户可以同时拥有校长、教师、学生三重身份。该网站由传课网、传课KK、直播教室三部分组成。传课网是主体网站;直播教室是实时教育平台;传课KK是客户端,可以学习、管理课程,也可进行用户之间即时通讯交流。该网站获得了百度1000万美元B轮投资。
B、51talk(http://51talk.com)是真人外教一对一授课模式的网络英语学校,服务于全国外语学习用户。用户可选不同外教,也可固定几名外教进行一对一学习。聚焦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培养,这种独特新颖的专题教育模式,可为众多致力发展大而全的在线教育机构提供不一样的发展模式。该网站获得了DCM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
二、在线教育网站用户体验
笔者对以上三类常用代表性网站进行深入体验,发现它们在课程布局、结构形式、特色优势等方面有着较大不同,分别简要陈述如下:
1、国家开放大学。该网站课程分六类:视频公开课、网络核心课、名师经典课、五分钟课程、国内精品课、国外公开课。因课程来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下属分支机构、其他网站或自主开发提供,故其课程内容、结构、形式等显得不太统一。该网站特色是开通了“学分银行”,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是学习者获取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新渠道,自学成才的新途径;另有“五分钟课程”可提供专题性的碎片化学习。不足之处是课程章节数不全,教学内容少,知识系统性差;教学资源不全;师生交流感弱,社群关系尚未建立。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站课程教学资源比较丰富,课程页面布局合理。每门课程由四部分组成:课程概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课程内容(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实验实践、例题习题、参考教材)、互动交流、相关课程。该网站特色是课程结构较合理,资源较丰富。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度总体不高;师生交流感弱,社群关系尚未建立。
3、新东方视频。该网站课程内容主要是各年龄段英语考试、英语学习、小语种学习、人文社科公开课等。教学形式主要为视频教学。该网站特色是注重应试知识讲解,教学内容针对性强。不足之处是课程章节知识系统性不强,专题讲座过多,师生交流不够。目前,线上课程系统性、影响力远不及线下教育。
4、巨人网校。该网站课程内容主要为中小学各科课程。网站课程主要由课程录像、课程详情、课程大纲、评价列表几部分组成。网站提供少量免费体验课时,课程收费一般为300-500元/门。教师群体较年轻,教学气氛轻松。该网站特色是培训对象细分精准,从小一到高三,按年级按科目细分;付费课程能激励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不足之处是网站访问量较小,这与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动机不强,付费学习习惯没建立起来有关。
5、网易云课堂。该网站是目前国内实用技能课程数据量较大的在线教育网站。课程页面有视频教学区、课程目录、笔记、问答区,返回课程首页后还能查看学习该门课程的其他人,学习该课程的人还学过其他课程列表。该网站特色是学习体验较好,查看学习进度方便,学习系统性强;学习者可将笔记公开,也可评论、收藏他人笔记;自定学习时间,系统能提醒学习;可为课程打分;能进行师生问答;用户有个人主页,可看他人感兴趣的课程和主页,同学之间可相互关注,社群关系较好;界面布局专业美观。不足之处是课程建设完成度还需增强;目前仅支持IPAD客户端。
6、网易公开课。该网站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课程数据量较大的在线教育网站。每门课程有视频教学区、章节列表区、跟帖区等,提供笔记、划词翻译、收藏等工具。该网站特色是世界级名校公开课较多,分类较细,用户跟帖评论量较大;支持各种移动客户端便于移动学习。不足之处是师生间难以开展交流。
7、超星慕课。该网站是目前国内课程数据量最大的在线教育网站。课程体系按学科、学校分类,课程主要由课程介绍区、视频教学区、章节列表区、资源下载区组成。该网站特色是课程数据总量大;依托其庞大的专业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课程能引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提供教学资源下载;课程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完整;教学内容充实,课程建设总体完成度教高;界面布局合理,美工精美;提供各种移动客户端下载。不足之处是学习进度管理、社群关系还有待增强;目前该网站访问量较少,与其课程建设数量、质量不成正比。
8、淘宝同学。该网站目前仅允许教育机构上传课程,限制个人。课程页面主要由视频区和目录区组成,略显简单。付费课程可免费试看5分钟,课程收费一般为1-200元/门。淘宝有优良的电商基因和庞大用户群,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在线付费教育的突破点。该网站特色是聚合各中小教育培训机构,搭建在线教育交易平台;开设了白富美、高富帅特色课程;限时抢购有利于课程的商业营销;直播课程是一种新颖的学习体验,即时交流性强;开辟“互助社团”,有利于聚拢社群人气,体现“同学”共同学习特征;用户自定课程收费标准及方式。不足之处是课程建设完成度不高;学习体验感觉一般,暂不支持移动客户端;学习者人流量少。
9、传课网。该网站主要有技能、考试、中小学、生活文艺课程类型。课程页面主要由课程简介、课程目录、课程评价、学生信息、老师信息、课件、购买收藏排行区组成。
该网站特色是开创个人在线售课新途径;可同时拥有多种用户身份,符合“术业专攻、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传课KK客户端使用方便,学习交流、社群互动体验较好;直播课程即时交流性强;技术平台易用性好;用户自定课程收费标准及方式;支持各移动客户端便于移动学习。不足之处是课程建设总体完成度不高。
10、51talk。该网站允许师生用QQ或skype进行视频交流。教师一边语音通话指导,一边用英文打字辅导表达。教师发送课程页面链接,学生打开后可以看到教师的同步教学操作。课程有页面区和即时通讯区,有中英语言界面选项,有翻译工具提供。语音和文字对话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用户可以免费预约体验课程。课程收费约为15元/节。该网站特色是打破一位老师对多位学生的在线教学模式,每次上课保证一对一教学,针对性强,师生交流沟通更有效,学生体验更佳,学习效果更有保障。学生可体会不同老师的语言风格和口音习惯。该网站专业性强,能较好地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不足之处是外教多为非主流英语国家的老师。
三、比较与分析
笔者用站长工具评测以上10个有代表性的三类在线教育网站,对其网站的访问量和排名参考值进行分析,综合之前的研究,得出如下数据比较表:
在网站数据方面,预估百度流量反映了每日通过关键词检索访问该网站的预估流量大小,百度权重、站长排名反映该网站关键词检索程度及访问量大小。因每日网站检索流量变化,以上数据仅能体现所测当日网站访问流量,不能作为客观准确不变的排名依据,但可作为网站访问量的当日参考依据。排名靠前的是网易公开课、新东方视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这与网站上线时间早、学员动机强、用户人群多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排名靠后的是巨人网校、超星慕课、国家开放大学,说明网站规模、课程数量并不是决定访问量的决定因素,还与网站用户定位、用户数量、用户习惯、推广方式、上线时间等因素有关。
在课程数据方面,课程门数、视频数量靠前的网站是超星慕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易云课堂,靠后的是51talk、巨人网校。这说明大型学术机构、行政机构、商业门户因其经济实力强、重视程度高而建设较好,而中小培训机构因其用户群体较小,专业性强,课程数总量不高。
在学习体验方面,传课网、网易云课堂、超星慕课、51talk总体较好。传课网多用户身份、客户端、社流体验较好;网易云课堂学习过程、进度管理等学习体验好;超星慕课内容完整、资源丰富、界面美观;51talk一对一教学针对性强,师生电脑教学画面、声音、文字信息同步,学习交流体验好。其他网站相对体验一般,原因主要是内容不全,形式单一、交流不畅等。
在特色优势方面,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和五分钟课程较有特色,为在线学历教育、碎片化学习做了探索;淘宝同学打造在线教育交易平台;传课网也做交易平台但开创了个人销售网课先河;51talk一对一教学模式体现了外语在线教育特色优势。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易云课堂、超星慕课的课程布局较合理、资源形式较丰富。
在开放性方面,淘宝同学、传课网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免费为机构、个人课程;超星慕课对高校课程收费;而其他网站则以自己组织课程为主。对用户收费方面,淘宝同学、传课网允许者定付费,51talk、巨人网校对用户收费,此外网站则以免费为主。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