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

文化意识的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意识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培养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summerkeepex.ercisesduir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upthe‘one—dragon’servicecentertoprovideacoordinatedprocessserviceforforeigninvestorsinobtaining叩·proval”。“一条龙”译成“one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expectone’sson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ManypeoplesaythatQingdaolooksbeautifulfromafarbutfarfrombeautifulonceyouareinit.ButI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2.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文化融人”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鸣,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译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的目的。

篇2

论文关键词:口译 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培养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summerkeepex.ercisesduir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upthe‘one—dragon’servicecentertoprovideacoordinatedprocessserviceforforeigninvestorsinobtaining叩·proval”。“一条龙”译成“one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expectone’Ssonto becomea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expectone’sson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ManypeoplesaythatQingdaolooksbeautifulfrom afarbutfarfrom beautifulonceyou areinit.ButI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2.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文化融人”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鸣,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译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的目的。

3.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广泛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互相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文化敏感度,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积累口译实战经验。

篇3

论文关键词:英语文化意识英语思维功能意念教学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体制也日臻完善。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法精髓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和学习西方教学模式.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语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此交流工具,人们逐渐打破“哑巴英语”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在分析意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功能意念教学法角度,探讨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一、文化意识、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

文化意识决定思维模式。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继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模式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形成并反映文化意识。因此,说英语的民族具有抽象、分析、直线性客体思维。说汉语的中华民族则具有形象、综合、螺旋式主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恩格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柏拉图)。这些众所周知的哲理性话语向人们展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索绪尔,1999:157),把语言归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中。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也是思维运作的表层形式之一。Www.133229.COm于是“学习英语的表层价值是掌握新的交际工具,而其深层价值则是增添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张后尘,2000:316),因为“人用知性进行感知.边思维边说话:人通过反思而与整个思想连带关联起来的每一状态都有助于更好地思维,同时也不断地提高着他的说话能力”(赫尔德,1999:76)。显而易见思维与语言是内容与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思维而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培养,结合功能意念教学法,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与汉语的不同思维方式

二、功能意念教学法的概念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从以教学法为中心向交际内容、交际目的为中心过渡。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发挥语言(外语)的功能作用的教学法,被称为功能意念法。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积极发挥语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语言表达关于询问、命令、请求、商谈、断定等,最终达到主观交际的目的。功能意念法提出了八点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心理作用、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超语言手段。它从交际要素的角度研究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从而导致了独立的交际教学法学派(也称交际教学思潮)的产生。意念指观念、思想;功能指表达观念、思想的语言。但是,人们的观念、思想千差万别,究竟如何筛选和分类呢?功能法的取舍标准是人们的社会需要。功能意念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它的方法论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近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反复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功能,在我国教学设备更新及电化教学普及后,功能意念教学法被引进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功能意念教学法恰能有效地发掘和培养其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法,将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在功能意念教学法视角下。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两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在教学相长的同时,对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有所心得。邹韬奋先生在谈及自己的英语教学体会时.说:“不要忘却我们在英文课堂里要尽量用最好的法子达到我们学习英文的目的。”(张后尘,2000:303)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按学生需要取材,由内容决定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功能意念教学法的灵活使用,加强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诱发与强化,使英语教学得以环环相扣.最终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

首先.从静态角度透过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现象,总结出各自的思维规律和文化意识。比如,人们常说某人“挥金如土”,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英文则是“spendmoneylikesoil”,实际上英美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究其原因是人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英文原版作品再现作家生活年代的真实生活场景,其中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形成规律,激发学生从作者的思维角度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在异域文化中思维得到转变.逐渐养成在英语文化意识支配下学习英语的习惯。

其次,从动态角度透过英语影视作品。总结人们实际运用英语的动态思维规律。观看英语影视作品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到社会现实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练习发音的和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影视材料,引导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幼儿;中华文化;感恩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83-0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在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有既有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勤劳智慧开拓创新的品质。尤其是在辉煌灿烂的文化中流传下来的感恩意识,更具有时代价值。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家中的“独苗”宠爱有加,导致众多幼儿感恩意识缺失。正如哲学家荣格所说“幼儿有两张门神的面孔,一张面向着人类的过去,一张面向着人类的将来”。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而这种童年时期感恩的缺失也将给幼儿未来一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有利于幼儿感恩家庭意识的培养

古语云“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家庭关系中同辈关系要求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彼此气息相通,如同树枝相连。家庭是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最小的一个单位集合。家庭的安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今天的幼儿是明天国家的主人,幼儿现在的成长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众多中华文化所提倡的感恩美德之中,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感恩美德。《诗经・小雅》里曾经这样提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孝的源泉是爱。是子女给予父母的爱,这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忠孝两全”“上书救父”“哭竹生笋”……在中华文化之中有着众多关于感恩的故事。难以设想一个对父母都不心怀感恩的人会在发达之后回报社会贡献国家。

中华文化感恩故事的背后是告诉幼儿要尊重、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关爱谦让,目的只是给幼儿以正确具体的认识,帮助幼儿理解感恩,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感,并非是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故事中具体人物的行为。在中华文化的感恩美德中,传达给幼儿的正是这种对父母天生的感激意识,在意识到恩情难忘的同时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并且让处于学前期的幼儿逐渐接受好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感恩美德。

1.有利于幼儿感恩父母养育意识的培养。我国古代圣贤的典籍之中有诸多此类的记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句诗行里蕴含的是浓浓的母爱深情,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来到这个世上最先接触到的人。中华文化中感恩美德有着许许多多关于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感人故事,中华文化中孝道的理念一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和歌颂的。

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专门的比较和论述中认为:较之于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更加重视的是关于孝的文化。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爱周围更多的人,进而去热爱自己的祖国。想激起幼儿感恩父母的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中华文化中诸多感恩的题材与内容正切合了这一要求。

2.有利于幼儿感恩回报父母意识的培养。“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古文典籍中记载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替父亲暖被窝,这是一种自小的习惯陶冶。父母授予我们生命,予我们以教养,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具体的内容是教给幼儿如何孝敬父母知恩图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正是由于有了父母的结合才有了下一代的一切,对父母的感恩是人性之始。故曰:百善孝为先。所有家庭成员都以孩子为中心固然不可取,但感恩也并不是要让孩子对家长只有遵从。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传承经久弥新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会衍生出更多常读常新的内容,这才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感恩孝敬父母乃是做人的良心和准则。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回事,意识到之后能够知道回报父母是另一件事。中华文化为幼儿感恩美德心智的发展、感恩美德自我的完善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华文化的感恩美德内在伦理规范决定了这一点。

3.有利于幼儿完善自我感恩意识的培养。中华文化中把“孝悌”放在了完善自我之前。《三字经》中表述:“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其中所要传达的是孝悌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领,德才兼备的人是这两点都能做到的感恩之人。

幼儿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年龄较小的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最初的评价也源自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中华文化中诸多有利于幼儿感恩意识的故事,幼儿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有着特定的吸收性心智,幼儿特有的吸收性心智,不断从周围吸收知识和经验,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幼儿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中华文化感恩意识所传达给幼儿的内容有利于幼儿的感恩美德完善,有利于幼儿提高自我的感恩能力。

二、中华文化有利于幼儿感恩师长意识的培养

在中华文化蒙学典籍《弟子规》中常有尊敬师长、内外孝悌的教诲。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称尊师,勿呼名,对师长,勿能见”,对师长的尊重在中华文化中细化到生活中小的细节。孟子曾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孔子也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文化中所提倡和倡导的感恩美德之一。不论结草与衔环都是一种投桃报李的感恩态度。

1.有利于幼儿对知识尊重意识的培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中华文化感恩师长思想的具体表述。师长所传递给幼儿的多是做人的知识与道理,感恩师长则尊重师长所传递的知识,使幼儿在成长的早期阶段就有一个感恩人际关系的概念。教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对教师的重要支撑是对知识的尊重,中华文化本身就是正在传承中的知识。

对教师的尊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人类智慧和文化的尊重。因为教师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传承者。正是在师长的引导之下才开始了对人类知识、人类文化的系统的学习,幼儿感恩师长、尊重师长反映了幼儿对尊长背后知识的尊重。知识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人类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来自于间接的经验,而这种间接的经验则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类本身的尊重。

2.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要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就要对知识感恩。程门立雪、孟母三迁,中华文化里有着许多感恩佳话。知识之所以能成为知识,是因为在历史发展中作为知识的任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不是对先人智慧和经验的否定,而是对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

曾有人根据孔子教诲而编写成了一本关于人们生活规范的幼儿读物,在其中具体罗列论述了弟子在家出门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与规范。其中有诸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感恩规定,充分发挥感恩意识,发扬中华文化中感恩美德,以助于幼儿感恩意识的养成。

3.有利于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只要一个人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他就必然要投身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是处于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投身其中的。中华文化有着许多的为人之基、处事之要,这些为人处事的、机要的感恩功能,就是促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要素。人,除了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社会人,在自己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在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同时,还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幼儿只有在正确把握好为人处世机要的感恩基础之上,才会更好处理人际关系,幼儿期是处于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良好的感恩教育,对幼儿终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华文化中认为人要感恩的观点,诸多典籍中记载的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都将影响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中华文化有利于幼儿感恩自然意识的培养

在古代蒙学典籍《千字文》的开篇就说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如今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人类正面临各种严峻的考验与威胁,各种各样的污染随处可见。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永远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在生产都是以自然界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对自然的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意识。中华文化有利于幼儿对自然生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让幼儿对生养人类的自然产生更深的感恩。

1.有利于幼儿对自然生命规律感恩理解和认识。在这样一个不断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似乎必然伴随自然资源的损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篇这样说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自然生命本身有着客观的规律,一旦破坏这种规律对自然本身以及人类世界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这样论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恩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我们的先人早在千年之前就认识到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出了许多诸如“取物不尽物”“取物顺时”的生态伦理感恩观念。中华文化中有着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感恩伦理,这种感恩伦理在今天看来对人类更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2.有利于幼儿感恩自然意识的养成。自然孕育人类,只有在热爱自然的感恩前提下,其他一切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才会落到实处。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热爱自然讴歌河山的感恩内容,历代文人墨客也都乐于欣赏并且讴歌祖国的感恩自然美景。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对于处于年龄阶段较小的幼儿来说,对其感恩自然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人类的生命源于自然,生命的发生发展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感恩自然就应该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融入点点滴滴的感恩之情。时值当下流行的“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人们倡导和提倡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的背后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深沉的感恩。生命源于自然,自然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生命感恩的教育。

3.有利于幼儿珍惜生命意识的养成。“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在传统文化中就连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被认为关系着世间万物自然的规律,不能毁坏损伤它们,生命很显然就被提到一个更高的感恩地位。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均把对生命的感恩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是古人给我们饱含深意的教诲。中华文化中教给我们的是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的感恩态度。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到最后时刻决不放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珍贵的,同时生命也是脆弱的,一旦失去,永不复生。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感恩自己的生命,把更多的爱给更多的人。

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关于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问题也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由车祸、溺水、跌落、烧烫伤、中毒、窒息、自杀、他杀等意外伤害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儿童的首要原因。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在这样一个“生命教育”被提到一个很高高度的时期,幼儿阶段对珍惜生命意识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珍惜生命,这也是中华文化所传达给幼儿的感恩意识。

大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教育当一个人把所有知识都忘却之后,心底能有所触动,教育也就成功了。中华文化传承至今,至于其中的感恩成分并不是教给幼儿学习古人“卧冰求鲤,事必亲躬”,而是给幼儿一种精神的启发,理念的传达胜于形式的输导。当幼儿在获得别人的帮助之时能有所感激、感动、感恩,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成为幼儿感恩意识培养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立山.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94.

[2]张锡生.中国德育思想史[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3.

[3]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

[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文化渗透

加强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及注重文化背景的导入,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统一英语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思考,最后达到广义范围下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更好地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一、让思维中的意识活跃于课堂

思维中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文化意识亦是如此,语言老师只有使这种意识渗透于课堂的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感悟语言,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领悟技能形成的方法,体验情感价值的变化,应该是英语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随着课改的深入,英语教学将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就会营造,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会调动,就能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英语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存在着诸多的局限,使得学生无法应对文化的敏感性,让语言教育者无法洞察其内心,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对这种文化的适应能力显得较为脆弱。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以文化为导向,寓文化思想于语言的教学中,在学习和交际中,以文化丰富语言,创造多彩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和谐、融洽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有助于学生寓学于乐,激励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效果也是尤为显著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符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特点的。

二、让跨文化意识在活动中不断拓展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就目前教材而言,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尚有欠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做一名优秀的“接力手”,搞好文化传承工作,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摄入量,丰富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或一味的灌输,使得语言教学失去了趣味性,有悖于现代英语教学中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众所周知,现代英语教学要想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去研究。因此,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必须在师生互动中渗透文化意识。《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言能力由五个方面组成: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但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后三个方面而过分重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只要求学生做个安静的“听众”。换言之,学生们只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索取者。英语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策略能得以提高,文化意识能得到培养,情感态度能得到发展的最佳学习环境。相反,它演化成了他们学习应试技巧的地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原本应该是趣味横生的英语课也就很自然而然地变得索然无味了,英语学习的快乐学生也就无从体会了,自然就无法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的正常发挥了。能否在课堂中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英语课堂充满燃烧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能否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当然,如果主体,如果都有较深的文化意识背景,那他们在这种交际活动中就更能表现得游刃有余了。

三、让传统意识在文化渗透中逐渐褪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被认为应该是上大学以后的事了。注重笔头表达能力及循规蹈矩单纯依照高考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运用语言交际能力低下,从而使语言交际的功能流于形式。等他们真的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后,却不能适应深层次的英语学习,在交际过程中因处处碰壁而面临太多的困惑。所以这时的他们不是“聋子”,就是“哑巴”了,以至于不能适应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也不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为社会服务。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英语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当前经济与政治国际化趋势对英语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正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因此,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则显得更为迫切。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展开训练,对学生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进行强化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与渠道,如开展一些语言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大大促进语言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语言的学习、意识的学习,从而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情感认知意识在课堂激励中进一步深化

情感认知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应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至少要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即语言在交际使用时要体现得体性。具体地说,一个人要与别人进行成功的交流,除了要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外,还必须懂得在实际的情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不断地根据对方的话语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五、让个性与潜质在知识拓展中不断发挥

要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质,拓宽文化导入渠道,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从平时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在课堂创设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情境。要做到这点,这就必须满足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堂教学拓展的宽度与广度,就要切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个性差异,以文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好英语既要兼顾内还要兼顾外,如有选择地看英美原著、英语原声电影电视等。

总之,我们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心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积极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Skehan,P.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3]英语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05.

[4]教育艺术,2007.2.2007.5.

[5]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韩炳华“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

篇6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

5结论

篇7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互为载体,两者相互渗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师的重视。外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知识,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分析了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探讨了外语教师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最终提出了培养和提高文化意识的措施。

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师的重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为条件。因此,语言教学必然包括文化教学。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必须精通英语。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文化交际能力,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教学活动,在教授语言和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重视传授文化。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包括语言知识学习和非语言知识学习,非语言知识学习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对学习者很重要。语言中的文化教育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外语教学共同关注的热点。

1、文化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可以说语言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文化构成语言表达的基本内容,它促使了语言的形成,又促进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就会导致在交流时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会使交流出现障碍,使交际双方都十分尴尬。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外语教学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注意引人文化的概念和思考方式,从而产生优良的教学成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2、外语教师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外语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认识的局限。

在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文化意识薄弱。一些教师由于受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很少专门地有意识关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没有像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培养那样知识重视文化教育,缺乏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意识的自觉意识。

而且,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是考试制度为主的教学式,仍然处于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完成教学进度,抓住语言要点,督促学生识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学的主旋律。这使得外语老师不同程度的忽视跨文化意识,使得教师在教学时不会或者很少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

2.2缺乏在目的语国家生活的经历。

我国目前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们虽然教授外语,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在目的语环境生活的切身经历,缺乏在真实情景获取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机会。因此,在教授跨文化背景知识时只能采用文本资料为工具进行教学,过分拘泥于从教科书学到的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把西方社会的某些习惯看得太绝对了,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对一些习惯缺乏全面了解。

举一个例子:吃饭谁付钱?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一般吃饭有各付各钱的习惯,这是众所周知的AA制,由受这一“常识”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循AA制。实际上,在西方社会,朋友间请客吃饭,谁付饭钱并不能一刀切,也要视情况而定。因为没有切身的体验,这种肤浅的了解就在所难免了。

2.3对英语国家价值观不确定。

外语教师对英语国家价值观的判断出现明显的困惑。一个简单的例子: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送客时一般都要陪客人走上一段路程才向客人道别分手;而在英美等国很少有这种情况,在家门口道别是最常见的礼节,丝毫无怠慢、失礼之嫌。再举一个例子:朋友病了,你该怎么做?在中国,我们一般要买点水果,礼品等去探望以表示关心;而在西方,人们认为探望病人,打电话询问病情都会影响病人的休息,他们会“do nothing"。但多数外语教师不了解这种差异。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切身体会,的确难以把握细节。

3、外语教师文化意识培养的措施

3.1文化知识的构建。

外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养,丰富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首先要掌握普遍文化知识,即文化的基本概念、构成、特点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要大量接触目的语文化,广泛地阅读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尽可能地熟悉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观念等。其次,要加强祖国文化的修养。中西并重,才能更好地了解所在地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即了解目的文化、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群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异同。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假期集训,网上学习等形式,开展跨文化系列讲座,尽量做到全面、客观、系统。

3.2文化能力的培养。

建立外语骨干教师国外培训基地,为外语教师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增强其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也可以利用外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外语新闻、外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这样可以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材料的选用,有意识既注意语言能力的提高,又关注文化能力的培养。将自己的文化体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领会、掌握,更易促进文化能力的培养。

3.3文化意识的产生和应用。

自己作为一名现代外语教师,要有提高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教学的意识。要意识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意识地丰富自身外语国家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传授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能力。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跨文化交际的经历,愿意去了解不同文化。并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主动进行交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篇8

 

关键词:口译教学 局限性 跨文化意识

1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功能角度看,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社会劳动,实现社交交流,语言的这些特点就使得语言承载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很多语言学家纷纷指出,如果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也会透过语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来,比如英语中的“taboo”现象以及宗教的产生对语言词汇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要达到英语口译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国际上著名的口译专家danie gile曾经说过:“译员就是演员,艺术性地将从原语中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这里所说的艺术性,便是强调口译人员不仅仅是死板的翻译机器,而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的加工处理者,而这加工处理的工具便是口译人员自身对语言背后相关文化的熟练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从以上诸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切实地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口译技术,打造口译艺术,促进中外交流。

2 当前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对知识的应用趋于被动,使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口译交流的目标对口译人员提出的高要求。实际的口译知识习得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不但要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固有的口译技能及操作原则。然而,面对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学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时代脱节,再加上本身实际口译训练的不足,就更加难以达到高水平口译的要求。

2.2 口译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相关文化知识指导下的非自发性、能动性的交流过程。但是,英语口译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旦进行口译演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文化与口译技能的结合应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

2.3 知识系统离散化,方向性不明确。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往往是广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现象而解释,没有突出来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核心。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种语言背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其文化的价值内核。比如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它便从属于印欧语系,而在印欧文化中的大多数民族都会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性思考,逻辑性强。所以类推而来,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点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形象思维,侧重直观感受,讲究意境。这无疑对我们的口译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观的学习,比如“fame”一词,在培根的随笔集残篇《of fame》中应在该译为《论谣言》,而不是《论名声》。因为在词源中,“fame”一词产生于罗马神话中一个制造谣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贬义的色彩。这些都是透过语言现象去挖掘其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得到的。这也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内容不能过于泛化,而应该有目标、有条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口译知识习得的指导性作用。

3 英语口译教学的相关性建议

就怎样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byram认为首先应该学习文化,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对文化的内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亲身进入到文化环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跨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语言教育学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导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理解以及应用的文化障碍、较为系统的文化导入、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参考后者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

提出以下的指导性建议:

3.1 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lado曾经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四个部分。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角度为我们英语口译教学的措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或者是词组后面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选材上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new york times诸类的权威性报刊,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学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储备系统。

3.2 有系统地文化知识导入。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目的,保证方向性明确。比如在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环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差异”的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龄较高的一组社会群体,意义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语中,则是指年纪大、毫无用处的人。另外,在宴请礼仪文化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认可的。他们会想,招待不周,为什么还要请我们呢?还有,在生活礼仪方面,英语欧美人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国性思维反应:“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广泛性知识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口译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而且加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也必须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中国诸多的成语、谚语、寓言以其独特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广泛性知识的导入,要求我们既要区别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寻找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口译推到艺术的境界。

4 结语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口译的交流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实践性家教学,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相关语境,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对书本文化知识的把握。通过以上指导性建议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额文化学习意识,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关障碍,最终真正地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起着积极地作用。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

转贴于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更要学习英语文化。没有文化背景作为支撑的语言,往往是苍白的,缺乏灵魂的,不合时宜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在另一种文化下,很可能就是冒犯。比方说,在汉语文化背景下,问别人How old are you?是表示一种关心和亲切,可是放到英语文化背景中,就是不敬和冒犯,因为英语国家人士认为年龄是自己的隐私,是不受侵犯的。句子的语法、词汇都完全正确,可因为文化的差异,语言效果可能截然不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永远将属于其范畴的语言置于掌控之中。掌握英语文化有助于正确运用英语语言。因此,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文化意识可以使交际更加得体,可以帮助我们与英语国家人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有效地达到交际的目的。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只重视学生语言形式是否正确,读的是否流畅,结果造成学生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顾及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并由此引起误解或落下笑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提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其原因在于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由此可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二级(小学6年级毕业时)、五级(初中9年级毕业时)和八级(普通高中毕业要求)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初中毕业时(五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4)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5)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6)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7)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8)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9)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10)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11)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12)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3)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14)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文化导入的目的:一是积累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二是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和在使用英语使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读、写、译)的自觉性。在文化导入的全过程中,教师都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所导入的内容须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所选材料要适度,内容代表主流文化,有兴趣性。

篇11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冲突,而导致的交际失误是难免的,如问候语、恭维语、自谦语、称谓语、祝福语、禁忌语、角色用语、吉祥语、委婉语的使用上,中西方人士之间也往往出现一些尴尬。

二、 产生差异的原因

首先,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其次,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想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为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的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

三、 在英语教学时,我们应怎样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进而减少与以上类似的尴尬呢?

1.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感受和体验文化

我们的传统观念主张孩子要服从老师和家长,要听大人的话。于是在课堂上就形成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师有着相当高的权威。而西方国家讲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Thank you.”和“I’m sorry.”长幼之间平等对待。因此,在教学中从一开始就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尝试,学说英语,鼓励学生质疑。不应放过学生给老师的每一次帮助,并且勇与承认自己的过失,一句简单的“Thank you.”或“I’m sorry.”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把民主和平等的气氛带进了教堂。课堂上有时需要进行角色表演,在课外需组织一些与英语学习有关的party, 这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监督者,而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在运用语言进行对话,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存在。

2.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 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教师需注意就语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语随文地进行解说,指明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习俗。如中国自古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说法。而英美人习惯让客人自主,随意,比较尊重个人意愿。英文“请客人吃苹果”若问“one apple?” 旨在征求客人的意见,而学生如说“Have some apples, please.”就带有些勉强。

(2) 在课堂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学习外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常常会出现一些Chinese English. 即使他们对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时,仍会出现错误。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组织有一些以学生为主的联系活动,如: 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等,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学说英语。如学习了水果和食品的词汇后,组织学生动手做salad沙拉——这一西方国家所特有的食品。

3. 通过节日民俗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现在,过“洋节”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学校里的孩子受父母的周围同伴的影响,也对各种“洋节”津津乐道。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在庆贺节日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一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给学生讲讲圣诞故事和圣诞习俗,听听歌曲Silent Night, 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同学间互赠贺卡,感受彼此的友情,同时不妨与中国的Spring Festival(春节)比较一下,看看中西方最大的节日有哪些异同。

篇12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精读课 文化意识

英语专业的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称为综合技能课,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基础段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是所有基础段课程中课时最多,学分最高的课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他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重视。鉴于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非常重视英语专业精读课课程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编写的《精读英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语专业精读》等。但仅有好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词、短语、语法、修辞和练习的讲解上,更应重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精华。

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意识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符合目前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注入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非常薄弱,这一问题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延续,但近年来有所改观。

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谓的二年级现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休克表现为因为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疑惑、排斥、苦恼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英语专业二年级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们由大一时的积极操练英语在转变为大二时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排斥英语。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过大,使学习者产生畏缩退却的心理,因此在精读课中输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这一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铺路。

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中选取了与希腊罗马神话有关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该文章选文有趣,让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希腊神话,从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马丁路德金在该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经中的典故,让学生们深深感到圣经对当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明白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道理。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英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不仅要对前面提到的两大文化渊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可让学习者更具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本中得以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第一课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课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国人,他们都是把英语作为写作语言而国籍并非英语国家的作家。这样的选材无疑对英语学习者将来面对多元文化有着莫大的好处,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世纪人才。当然,文化意识的学习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围,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对这些理念意识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地道程度,能使学习者早日摆脱中式英语。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任务对精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本中出现词汇、习语、语法现象及课后练习,更要不断传输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意识。目前大部分精读课老师只是粗泛地讲解一些课文出现的notes,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精读课教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1)作为对精读课的补充,布置与文化意识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圣经简读本,希腊罗马神话简读本及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等都可为非常理想的补充读物,通过对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者对一些英语典故,习语有更深入地理解。

(2)设定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进行对比分析,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写出和说出更地道的英语。

(3)通过多媒体及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完《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单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据该作品拍摄的电影《喜福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通过英文原版的杂志,如《国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视作品如《圣经之谜》作为学生的课外赏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渊源,培养其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课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文化及高级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误会。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师应努力改进传统的精读课授课方式,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识,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中探讨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使精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技能课。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篇13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21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问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冶’、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也与日俱增,培养大批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这个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思得尤为重要因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圄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两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语言是社会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进行类型化,并认识世界。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青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的无意识性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产生交际失误。而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又常导致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距离拉远。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推动学生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度认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语文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沟通融合,促进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拥有博纳四海文化的广阔胸襟。

3.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component),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存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艾化意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只有教师拥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引领和帮助学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识地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2.转变教学思路.营造英语丈化氛围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将知识讲练和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1)创设日常英语文化环境。在班级张贴介绍英美文化的图片、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存日常学习环境中积累和巩固英语同家有关历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识

(2)积极拓宽英语文化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观看、收听英语影音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小说等作品,从多感官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3)广泛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或报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切身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曰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地文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词汇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英语板报、广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文化情境。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培养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2)语法教学。教师绝不应只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要将逻辑思维、篇章语境、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体验语言内涵。

(3)语篇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4.培养交际策略,注重交际能力养成。

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可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联系名人刻苦自学外语成才的典型事例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语言中感受英语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励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做pairwork或groupwork,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就不要插手。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又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问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层次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视剧、编排课本剧等。通过多层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篇14

一、文化意识的涵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如何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多元化的,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包罗万象。文化有优劣之别,而无高下之分。简单地说:文化就是知识。 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指的就是目的语,即英语所在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还有和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文化与英语的教学如影随行,是教学中不可能忽视的必然存在。 文化意识绝大多数的时候被很多教师单纯地理解为文化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们会讲授Christmas,Halloween,Easter的由来等内容,但往往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由于不能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时常不够得体、恰当,甚至不顾交际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风俗,引起很多误解甚至会落下笑柄。

二、文化意识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直接载体。学会目的语的同时必须掌握这一语言的相关文化;掌握语言携带的文化,才能学会语言。 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意识不能孤立出来,它需时刻伴随着语言教学,由于它含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质,所以在教学中往往被削弱,形成了中国式的英语,这也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必须明了文化意识不容忽视,否则英语教学将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但由于文化的影响,学生仍然不能进行无障碍的交流,甚至一些比较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学生在理解上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偏差。究其根源,是因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语法教学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加强中西文化的教学,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将有利于认知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奠定相互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正常交流,减少用语失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作品文章,体会不同的文化素养。而文化意识的内容又需教师们去深入挖掘,初中英语教材虽然浅显,但能够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来创造性地整合这些文化内容,达到通过掌握语言知识,理解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

1、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知识来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教材的编排适合英语教师深度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内容,而且这类内容随处可见。当然教材并非书本本身,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比如,英文作品片段、英文报纸等很多材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学生对英语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从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完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人们精神的重要的代表,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完整的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瞬间。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可以真实地反映文化的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外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巩固英语的基础上,了解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特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和重新的认识,从而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知识。由于文学作品情节扣人心弦、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作品当中去,使学生走进别国文化当中,更好地对英语把握。 通过日积月累,让学生学习到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2、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是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对比法、讨论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具体方法。使用对比法时英语教师可以将许多领域的文化知识进行对比,比如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中国节日和美国节日的不同、汉语和英语的构造和读法等,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国际知识;讨论法的使用可以师生共通,讨论氛围越热烈说明学生的情绪越高涨,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材以及当前世界的时政热点话题,提出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型辩论;任务教学法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比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 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 family(大家庭)、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3、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