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范文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华孝道文化讲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

篇1

作为浙商,潘锦海在新疆商场上可谓叱咤风云。2000年进驻新疆,成立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新疆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百货”,这是潘锦海和团队发出的豪言壮语。开业后,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乌鲁木齐市百货零售业掀起了全新的营销风暴。精准的市场定位,专业的管理团队,新颖的营销理念,为新疆零售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生活无限精彩尽在汇嘉时代”,汇嘉时代百货的这一口号在当时家喻户晓,由此奠定了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百货领头羊的地位。不到十年时间,随着汇嘉时代库尔勒、喀什、昌吉分店的开业,标志着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将市场延伸到新疆各地州,“汇嘉”品牌这个无形资产价值已经达到1亿元人民币。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激发了潘锦海感恩社会、孝敬人民的善念。在多次参与救灾捐赠和其他慈善活动之后,潘锦海总想做一伺:有组织的、长期性的慈善工作。借着国学文化盛行而形成一股热潮,他决心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作出一点贡献,“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由此诞生。

2010年6月23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核准,由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刮发起并注册200万元成立的“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正式启动。这是新疆第一个专门服务于孝爱慈善事业的民间组织,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敬老、爱老,传授、弘扬孝道文化,帮助他人行孝为宗旨,致力于面向全社会进行传统孝道的传承。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还计划每年拿出300万~500万元用于该基金会活动。

“取名‘十分孝心’,含义是我们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公司每销售100元,就会拿出10分钱注入基金会,同时也是希望人人都能在行孝时十分用心。”潘锦海这样解释。

谁都知道,“十分钱”就是一毛钱,这里不说“一毛”而说“十分”,这就重点突出了这个双关语的深层意义――完全彻底、诚心减意。这个解释让人们充分理解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

孔夫子有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个人的品德修养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而这种积累最先就是从家庭关系开始的。孝道可以说是最原始、最根本、最简单的人格修养,它由血统关系而引发,以养育成长的反哺为最基本形式出现,衍生出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懂得了孝道,就可以推而广之,到了社会上就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上级服从尊敬,对平级友好互助,对下级爱护谦和;由此还可以扩大到遵纪守法、克已奉公、助人为乐、团结合作等等许多做人的良好品德,成为在社会上受人尊敬,在事业上有作为的人。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组成的,所以提倡孝道、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民族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社会风气的醇化,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潘锦海发起成立“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余会”就是从根本人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新疆稳定、共建和谐社会而做出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就在“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正式启动的当天,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人民会堂主办了一场以“弘扬中华孝道,温润和谐社会”为题的大型公益性讲座,邀请香港东方智慧开发研究院院长、资深国学大师南柏先生为主讲嘉宾。这场面向广大市民,并可领取免费门票的讲座,一下子吸引了3000多名各界群众,空前的盛况出乎潘锦海的预料。

讲座中,南柏先生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听众无论年龄大小、文化层次高低,都听得出神忘形、时悲时喜,从心底里折服大师的讲演。讲座后,人们在家中、在单位、在公共场所,还有在报刊上评说纷纭,大谈感受,这场讲座在乌鲁木齐市引起了一阵轰动,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还记住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

除了安排讲座,在潘锦海的大力倡导下,“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正按计划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弘扬孝道”公益性活动:如与《晨报》联手推出“爱满首府――百名孝子评选活动”,同时招募了5位讲师赴上海培训,学习孝文化;向市民免费发放《孝经》、《孝立人生》光碟;在户外张贴孝爱名言警句,组织志愿者进社区举办少儿孝爱文化学习班等。

宣扬知孝,激励行孝,促进家庭和睦。潘锦海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许多老人面临着有没有人赡养、有没有人关心、有没有人引导如何安度晚年的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倡事亲行孝,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也关系到优秀民族传统美德是否能够传承下去的大事。过去在这方面丢失了许多东西,现在再不补救就危险了。我们这一代人做好了,下一代才有希望传下去。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生活和工作,精神状态非常重要。拿工作来说,开心和不开心工作效率差别就很大。家庭里有了孝文化,就有了和睦的基因。如果我看见一个员工笑得灿烂、笑得阳光,就知道他的家庭是幸福的,心情是好的,工作也一定能干好。”

篇2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

一、活动时间

二、组织领导:

组长:略

副组长:略

负责人:略

成员:班主任

三、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孝悌文化,做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四、活动内容

1、背诵经典诗文,传承中华孝悌文化

为使本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学校已在校园宣传墙上张贴了《弟子规》和《三字经》等经典诗文,要求各班组织学生积极吟诵和背诵,1—3年级要求背会《三字经》,4—6年级要求背会《弟子规》,结合经典诵读月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诗文吟诵比赛活动。

2、阅读中华24孝道故事,沐浴民族孝心之风

学校在宣传墙上张贴了24孝图,并配了故事情节。各班级在此基础上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到图书室借相关书籍组织学生阅读,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3至6年级每个班向少队部交不少于10篇读书心得。

3、跟随父母参加至少一次田间劳动

3至6年级学生由班主任积极倡导利用周末时间跟随父母参加至少一次田间劳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农业劳动的繁重和辛苦,体悟父母操劳种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做理解父母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少队部将跟踪做好活动记录。

4、开展“我的孝敬日”

开展“五个一”活动。即4—6年级:洗脚、剪指甲、沏茶、做一顿饭、洗衣服。

1—3年级:洗脚、捶背、清洗碗筷、沏茶、叠衣服

各班级利用主题班会,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分担父母的辛劳,从而学会体贴父母,尊敬父母。少队部届时将会把活动记录表发给各班级,学生实践后认真填写,交给班主任。

5、结合中华孝道传统和经典诗文开展主题讲座

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对中华传统孝道的了解和对部分要求背诵的经典诗文的初步理解,让学生接受文明传统教育,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从而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做人常理。

6.“感动与分享”家长交流感言

主题:我和我的孩子。

篇3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

篇4

地震逃生 用生命探索生命

许笑天说,经历大难不死的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幸福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满足和感受,同时也有磨难。往往经历一场大灾难之后,人们才知道生命的弥足珍贵,幸福感就会愈加强烈。

采访许笑天,第一感觉就是他是个乐天派,笑容灿烂,总是将喜悦与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笑文化,并创建“广维笑文化生命价值体系”,希望实现“笑的梦想”。

提及唐山大地震那段不堪回首的特殊经历,许笑天说是一场噩梦,想起来总会不寒而栗。因为就在那场骇人听闻大灾难中,他一夜间失去了父母等11位亲人,心灵受到重大的创伤。极度的悲哀,曾使他突然不会哭也不会笑了。那段时日,他精神恍惚,浑身没有力气,做什么都没有心气。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灾后综合症,各项指标正常,主要靠心理调节。他到处求医问药,效果均不佳。

许笑天后来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练习微笑可以调节心理性疾病。回到家里,他在镜子前练习微笑,开始压根儿就笑不出来,神经好像麻痹了一样。坚持练到15天时,脸上开始出现笑容,练到一个月时,奇迹终于出现了,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他的脸上。

同时,许笑天发现了笑的秘密:笑是可以训练的,快乐是可以创造的。他悟道:只要心灵强大,就能战胜一切灾难;只要心理健康,身体就会强壮。从此以后,许笑天走出悲伤,成为笑面人生的乐天派。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许笑天发现,人们笑容少了,愁容多了,健康亮出了“红灯”。亚健康状态煎熬着人们,随之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风湿骨病、抑郁症、癌症等,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如何让人们快乐起来笑起来健康起来呢?许笑天揭开笑文化养生之谜,创编出“三笑养生”、“笑健操”、“笑走操”、“笑美操”训练方法。他提出情致养生“笑、唱、跳”,运动养生“美、飞、跑”,经络养生“拍、打、敲”九字大养生观,不用一针一药,靠自我科学有序的笑运动完成。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许笑天自费录制“笑笑歌”、花钱买了台广场扩放机,天天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人民大学义务推广“笑健操”。好多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风湿骨病、抑郁症、癌症患者均收到疗效。

文化溯源 用笑文化传播孝文化

许笑天说,为了深入研究“笑文化”,他通读了很多经典古籍,力图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千年文化中找到“笑文化”的根脉与源头,继承、发展并汲取创造的灵感。从“笑”字由来到“笑”字书法,从“笑”字成语典故到“笑”诗名句,从“笑文化”溯源到笑民间艺术“出土彩陶”,从粗俗的民间笑话到舞台上雅俗共赏的相声艺术,从电视脱口秀到春节晚会语言类小品节目,涉猎广泛,研究深入,逐步了解到中国“笑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

许笑天认为,解码“笑文化”,就从这个“笑”字说起。《说文解字》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本义:因喜悦而开颜,或出声。笑,喜也。“笑”是一个会意字,从竹(竹子)从夭(弯曲),竹子被风吹弯且发出声响,如人笑时,常会曲体弯腰发出笑声而得名。

许笑天说,笑字由上面“竹”字头和下面“夭”字组成。竹子是自然界绿色生命中最顽强的植物,竹笋能从顽石底下拱出来,在阳光下节节长高,可见生命力极强。笑,是快乐的象征,是正能量的标志。历代文人墨客,书法家、书画家、诗人、作家都将“笑”字当作创造的灵感与源泉,书圣王羲之、诗圣李白、文学家坡留下墨宝佳作,万世流芳。

当我问到“笑文化”与“孝文化”的关系时,许笑天脱口而出:“笑到孝道,感恩知报。天天博父母开心一笑,就是最好的孝道。”

许笑天认为,笑容的“笑”与孝道的“孝”虽然是两个同音不同义的字,表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但细想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儿女孝,老人笑,一笑尽百孝。由此可见,笑容的“笑”是孝道的灵魂所在,如果儿女为父母行孝道反叫老人不开心,那就不是真孝道。

许笑天推广“笑孝文化”,身体力行,从身边做起。他把自己的工资收入大部分用在笑知识普及上,用自觉的志愿行动为大众造福,不计回报。他创办了“笑爱会”,他经常带领“笑爱会”志愿者到学校、企业、社区、敬老院做公益活动,受益人近百万。

如今,许笑天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笑文化研究实践上,他对笑与心理学、笑与行为学、笑与养生学、笑与社交学、笑与经济学、笑与美学等诸多学科做过深入研究探讨,撰写多篇论文和著作,在有关刊物发表、出版社出书并发行。并创建出“广维笑文化生命价值体系”,该体系分为四大系统、两大平台。

授业解惑 用感悟启迪人生

许笑天也是位出色的讲师,他的讲课风格快乐而幽默,经常博得阵阵喝彩。他提出:笑开心之门,绽放美之花,笑传正能量的快乐人生观。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快乐的同时,也让别人快乐。

为推广笑文化,许笑天创办了笑文化讲学堂,创编出“笑传正能量之笑人生价值”系列讲座,将笑文化融入到运动养生、营销管理、婚恋家庭、社会交往四大模块之中,树立快乐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笑的训练方法。

与此同时,许笑天为了传播和丰富发展笑文化,不仅创编了笑文化生命价值创富体系,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撰写论文,著书立说。如今已经出版的《笑出健康》一书,就介绍了关于笑的养生、操的运动、练的方法,深受读者的欢迎。

篇5

摘 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的孝道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建构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要真正实现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必须重视孝道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内容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衔接,在教育模式上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孝道教育 传统文化 德育

作者简介:陈建浦,男,浙江省浦江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沈卫华,女,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今,面对社会变革、制度变迁、全球化挑战下的道德困境,传统孝文化的德育价值再次受到中小学的青睐。许多学校为缓解学校德育的困境,尝试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将孝道引人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以及教育模式方面尚未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只有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孝文化潜在的现代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孝道教育既要实现道德教化功能,更要重视文化传承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伴随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巨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力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化起点和基本内容的孝道,更因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作为“德之本”的孝,其最初的涵义是敬亲养亲,是一种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伦道德。它既符合人类的自然天性,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又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同时,孝道作为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信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在各地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将其引入学校德育有利学校开发和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学校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难题。另外,孝的内涵经过不断的理论改造与创新,范围从最初的家庭道德向社会道德、政治道德乃至人类道德拓展。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利其与学校德育的全面对接,从而在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理想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因此,为破解学校德育的困境,许多中小学纷纷把孝道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希望借助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提升学校德育的效果。

然而,现代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又不应止于此,孝文化本身的传承以及以此为切人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是其更重要的目标。学校教育历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使命,这一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与迫切。这是因为全球化的浪潮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带来不少的冲击:异域文化的强势入侵消解着本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被破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和文明土壤,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是国家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个体的精神家园和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促使年轻一代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而孝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决定了以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孝文化不仅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德行标准、政权维护的思想工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民族文化的演进和传统政治的进程。它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儒家思想的仁、爱、智、信、义都可以从孝文化中找到渊源,而且也是释、道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可以说孝文化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绕不开的内容。同时,经过几千年统治政权的推广与强化,孝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生活基础,这为孝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推行孝道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并以此为起点了解和认同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精髓和时代特点,形成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

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孝文化,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要借力于学校的平台。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借助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要以此为切人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当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通共赢时,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才得以真正全面地体现。

二、孝道教育内容的构建应与学校德育衔接,注重规范性与系统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内容已不符合时代精神,甚至与当代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就需要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语境的表达,才能使学校孝道教育真正发挥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功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对孝道的现代解读往往比较随意,各行其道。大部分学校把孝道教育等同于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使孝道仅局限于私德范畴。另一些学校则是从孝道思想中随意截取部分内容,组成几个相互独立的主题,突击搞几次活动、作几场讲座,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种对孝文化碎片式的解读和随心所欲的肢解使学校的孝道教育零碎而分散,缺乏有机统整,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孝文化,更难对它产生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孝文化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孝道教育与学校德育无法全面融合,优势互补,难以产生持续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改造必须在系统梳理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学校德育全面融合。

传统孝观念经过历代儒家的理论拓展和统治者的实践强化,已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内涵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让学生理解孝道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影响。孝道思想包括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孝的爱亲养亲的内涵,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将这种具体性的爱亲向一般性的爱人转化,进而爱社会,爱整个人类,爱世界万物,把孝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结合起来。这样,孝道的德育资源才真正全面地得到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传统孝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现代意义及未来趋势,完成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全面融入学校德育实践中。首先,这种现代的诠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保持一致。由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源泉,因此把传统文化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事实上,正是因为几千年来,历代正统学说对孝观念的道德教化价值进行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挖掘、拓展与完善,才使它得以从最初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逐渐演变为家庭伦理乃至政治伦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提升个人修养、维系家族、凝聚社会,衍续文明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传统孝道只有被赋于顺应时代需求的解释和理解,才能在当下发挥其潜在的德育价值,才能面向未来绵延不断。所以,学校的孝道教育必须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统一性,把孝道教育与青少年德性养成结合起来,并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与学生心理需求给予符合现代语境的表达。其次,针对孝文化内容庞杂的特点,为了使孝道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德育实践,我们可以采用“模块”的理念,把逻辑关系紧密、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近的内容整合成主题化、综合化的德育模块,如规范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和立志教育模块等,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其中规范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自然和社会,具体包括生命知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学习习惯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具体内容有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立志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形成学生的生命自觉,促进学生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发展,内容有“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毅力教育。这样,孝道教育既可以全面地渗入学校德育,从而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又能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使之更具开放性与生命力。

三、孝道教育的模式应强调平等地对话与交流,鼓励反思性建构与批判性思考

孝道历经千年传承,文化资源丰富,经典读本层出不穷,民间孝德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孝道教育也因此离不开经典教材重温,传统民间孝德故事学习,古代优秀德育思想借鉴。但是现代孝道教育要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迸发活力,彰显新价值,除了正确的目标定位、现代化的内容改造以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而不是如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孝道教育那样,教育者凭借权威地位,以“独语”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孝道的知识与外在的规范体系,辅之以机械的操练与模仿,形式大过实质。

第一,在教育中应改变单向度传递信息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要借力传统孝文化提升实效性,不能只满足于对孝文化知识以及伦理规范的浅层认知。孝道教育的旨趣远不是孝知识与外在规范体系的传递,而是在于孝文化精神内涵的影响,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从认知上,更重要的从情感上、信念上对孝文化的精髓产生认同感与亲近感,在道德情感与动机上认同孝文化中所蕴含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并自觉地外化为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孝德知识,释义古代经典读本,讲述古代民间孝德故事,未必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事实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对孝道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由于中国近代对传统孝文化的落后性和消极性进行过猛烈抨击和彻底否定,孝文化远离学校教育,许多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主要源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往往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等同,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伴随外来文化的夹击,孝文化在这些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经常是保守而封建的,落后于世界和时代,应该被淘汰。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内心的这些认知与情感上的冲突,通过平等对话,双方敞开内心,共建彼此信任。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对孝文化的前认识。对于那些有悖于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绝对的长者本位、服从权威等思想,不是一味地回避遮掩,而是应当允许学生质疑,甚至主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分享,观点的碰撞、反思与修正,形成视界的融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孝文化的两重性:认可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理解和悦纳其中具有继承价值的如孝亲敬长、珍惜生命、忠实诚恳、承志立身等思想;对孝文化的局限性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观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非理性地全盘否定而是应该探索如何突破这种局限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能让他们在对孝文化全面认识与理性反省中,萌发文化主体意识,完成对孝文化在知、情、信、意上的反思性重构,激发自身在孝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责任感,并赋于孝文化以新的理解和内涵。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实现孝文化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道德判断力与道德情感的过程。

第二,孝文化教育的形式与取材要回归学生生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要。这是德育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孝文化的载体一一古代经典读本以及民间孝德故事,大多以古文的形式出现,对学生来说艰涩难懂,年代久远,与自己的生活距离遥远,不易勾起兴趣,更难引起共鸣。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到传统孝文化与学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开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德知识与观念、构建“孝文化”的隐性课程、开展主题和形式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等各种途径来推进孝德教育。让抽象的孝文化转化为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在理解、体验和践行三个层面上引发学生道德思考和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在教育内容的取材上,应避免哗众取宠、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脱离学生生活的形式主义做法。教育案例、活动主题、隐性课程资源等都应尽可能地源自于学生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能反映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冲突与矛盾,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如举办“助力高考”、“草坪养护行动”、“光盘行动”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孝义之星”的评比活动,利用校园文化长廊、黑板报、升旗、集会等形式和场合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感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传统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文化受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