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

课程建设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建设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研究

篇1

【关键词】初级指挥院校 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和尺度,具有导向、强化和判定作用。由于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也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及教材、教学设施等基本条件建设以及教学组织管理等内容。

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要先进

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导专业教学全过程和全部教学工作的总观点、总看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管方向的,偏离了这个方向,课程建设就失去了生命力。其要求和特征是:遵循初级指挥专业院校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统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通过教学双方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合作互动,实现学员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要科学合理

院校课程目标是院校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由于它具有导向、调控、中介和评价功能,因此它是院校课程结构、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既为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规定着院校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又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和准则。所谓课程目标要科学合理是指,第一,课程目标要体现军校教育目的的要求,与培训目标具有一致性;第二,课程目标要适应学员身心发展的需要,具有系统整体性和立体层次性;第三,课程目标要确切具体,易于把握,便 于实施,具有高度的明确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综合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课程内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要素。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优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先进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注重上:一是注重打牢基础。无论哪一门课程,都能抓住学员工作实践中最常用、最具迁移性和增值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对学员的发展具有长效性、稳定性的功能作用的知识,打牢基本素质,夯实发展的基础。二是注重更新内容。跟踪学科前沿,精选经典内容,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做到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进入课堂。三是注重实际应用。教学内容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岗位、贴近学员实际,针对性强,实用管用,实践指导性强。四是注重综合创新。具有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跨学科的交叉边缘课,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选修课,重大课题的专题课。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手段服从服务于课程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标志和手段。主要体现在三个善于上:一是善于发挥教员教学的主导性和学员学习的主体性。能够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师生互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启发诱导,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教给学员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指导学员自主地获取知识、探求真理。二是善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灵活组织学员课堂讨论,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思维习惯。既重视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科学方法、思维品质和人文精神;既重视开发智力,更注重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使传承知识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三是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能够开展虚拟和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五、课程体系要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培养目标,由课程及其相关的各种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有序而完整的系统。课程的整体优化, 是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其要求和标志应是:军、政、文、体各门课程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学科课程、课题课程、综合课程、养成课程等有机结合,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一课堂和二课堂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级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构成,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支撑,明确各类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课程之间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相配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军事科学相融合,指挥、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训练效果。实现整体优化,达到打牢基础、拓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的要求。

六、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要规范

课程的实施是通过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完成的,加强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和组织保证。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办法,以保证课程建设有效地进行。各种制度要指向明确,标准适当,表述准确,条件周延,便于落实、检验,能够促进和保证课程建设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陈铁柱.《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研究》.2011年8月.国防工业出版社。

篇2

[关键词] 会计资料勘验; 教学方法; 实训; 改进

会计资料勘验是对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勘验、检查,从中收集犯罪的证据,查清经济犯罪事实的一门学科。作为公安院校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专业课程,会计资料勘验课程通过分析经济犯罪案件中会计资料形成的原因、常见的错弊表现形式,总结勘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会计资料的具体类别,有针对性地提出勘验的具体要点。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犯罪案件中常见的会计资料勘验的基本步骤、相关勘验技能,为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后续专案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犯罪侦查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概述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资料勘验的含义、任务,会计资料勘验的会计学基础理论,勘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账户的具体勘验方法等。其中的难点在于灵活掌握勘验的方法,正确、客观地分析和掌握涉案的会计资料,准确地收集相关的证据,认定犯罪事实。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始终把理论性、技能性和创造性作为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建设的中心,把课程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会计资料勘验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并经过实践教学的锻炼后,能够胜任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岗位需要的一门专业技能性课程。

2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教学设计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的教学必须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纸上谈兵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训力度。将课程教学改变由过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做法,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上,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经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办法,即在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前提下, 通过实践、实验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物操作练习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点及技能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训课的设置则充分地体现了当前公安教育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真正掌握会计资料的检查的技能,为侦查破案服务。

3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具体教学方法

3.1 启发式

本课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面对抽象的专业术语,很难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会计资料勘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边听课边思索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2 直观法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设置了实训教学的内容,因此该课程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凡涉及有具体实物可供展示与使用的,尽可能地真实化,使学生能对涉案会计资料的勘验检查处理有实际的切身体验;对非常抽象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对单证账表的了解和说明,大量采用真实的图示类比、由浅入深的直观教学。

3.3 案例式教学

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生来说,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及具体查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方式以加深理解,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融会贯通。

4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中的实训教学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中实训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会计资料勘验知识的模拟实训过程。通过具体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会计资料勘验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对经济犯罪案件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资料勘验的基本业务处理流程,为毕业后从事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具体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会计资料勘验课程中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经侦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本课程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

5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5.1 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切实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对实际业务的认识和操作能力,随时把握本课程的前沿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鼓励授课教师多参与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实践活动,了解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提高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

5.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多地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搭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搭建自学平台,并完善网络课堂的架构及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吸收和拓展;完善网络答疑系统、网络习题库、案例库等,形成完善的互动立体学习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20102

1网络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简介

1.1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出“三层次教学设计”,满足学生自学和辅助课堂教学的需要,建设方便学生自学、交互和考核的网络课程。

1.2建设目的

创建较高水平的富有学校特色的网络示范课程,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辅助方式,为学生自学和选修提供网络课程资源。

1.3建设方案

初步制定网络示范课程建设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示范课程建设的基本栏目与基本要求、评审程序、合格验收标准等),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修订。该项目从网络示范课程的栏目设置着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层次进行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突出实用性,对原有精品课程的栏目数量砍掉约一半,只保留方便学生学习的10个基本栏目,并提出了基本要求;提出了“三层次教学设计”,强调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充分整合;实施课程全程录像,丰富教学资源,建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示范课程。

2网络课程的实践

笔者所在院校建设的网络示范课程均为医学类基础或主干课程,影响范围广、受益面大,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设计和应用效果,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形式丰富、设计科学的学习资源。

为进一步分析建设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对145名学生和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二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65名,三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50名,一年级新生30名(学习的课程以基础类课程为主,全部上网),教师10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参与教学并且主持建设网络课程)。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各学科普遍重视利用三层次教学设计进行课程建设。三层次教学设计是按照课程整体、章、节(单元)3个层面制定的教学设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表现形式:在课程简介中体现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在学纲中体现章教学设计,在学习纲要中体现节(单元)教学设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体现出“三层次教学设计”的网络课程的学生达73%。

各学科能够充分利用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多媒体素材与课程内容整合。大部分教学内容均按章节顺序编排,结构明晰,检索方便。88%的学生认为自学网络课程导航十分便捷。

学习纲要栏目课程内容系统完整,并充分与多媒体进行有机整合,撰写出学生容易看懂的多媒体电子教材,结合授课录像等辅助学习,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学到一门课程的知识。有87%调查者认为网络课程能满足自学课程需要,与大多精品课程及OCW(开放课程课件)仅给出教学大纲和多媒体课件不同,学习纲要受到学生欢迎。

(2)各学科比较重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各学科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视频、动画、名词术语、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参考文献、专题网站等资源类型。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点”,学校非常重视,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全校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使教师制作水平逐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教学管理部门及同行的认可。

教学录像与精品课程也不同,并非仅仅录制几节示范课,而是对课程全程录像,涵盖了理论课和实验课;对重要的知识点录制问答录像;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录制讲座录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录制过程中严格把关,为防止出现“课堂教学视频化,纸质教案银幕化”,在录制前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对教学时间、教师仪表等方面也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并且每个教学录像都设置了目录索引,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课程资源”、“课程录像”和“学习纲要”是3个最重要的学习栏目,所占比例分别达到调查者的22.70%、19.15%和16%。

(3)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认可。关于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网络课程能辅助课堂教学的人数占96.05%;认为网上自学课程与课堂教学是并列学习形式的人数占61.35%,需要观察的人数占27.45%;认为网上自学课程高于课堂教学学习效率的人数占44.45%,后者高于前者的人数占33.05%,二者一样的占22.50%。结果表明,网络示范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多数认为网上自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并列的学习形式。

师生充分肯定了栏目的设置,认为能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体现课程整体、章、节(单元)三层次教学设计,凸显多媒体学习纲要和课程录像两大建设重点,实现自学、交互、自测等功能,总体评价:基本成功、比较满意、值得推广。网上自学课程是与课堂教学并列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重要意义。

(4)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的优势。与精品课程相比,网络示范课程从学生视角出发,简化栏目设置,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录像包含全部教学内容,不同于精品课程仅展示少数几节示范课;重视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学习纲要设计,不是精品课程和开放式课件(OCW)中课件和教学大纲的简单罗列。

3网络示范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课程录像的问题

笔者所在院校有专门的精品课程录播教室,课程录像采用自动录播设备制作,将教师视频、声音、教师电脑屏幕同步录制生成“流媒体课件”,具有制作周期短、分段导航、临场感强、降低对网络带宽的需求等特点。但是,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录制过程中因不需要学生参与而缺乏激情,课程录像的互动效果不如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学录像时间太长,与课堂教学不同,学生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

3.2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不足

一般认为,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网络上所有可能对教学活动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看,网络教学资源在支持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需要经历信息共享、教学支持和特色构建三个阶段。

校网络示范课程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还处于第一阶段,课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随着建设的深入,各学科积累的素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教师缺乏规范管理与设计,缺少对学习资源的特性分析(如针对性、 启发性、整合性、扩展性等),对这些素材的质量、难度等级和技术标准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个别课程还存在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与效果的现象,另外由于缺乏资源数据库的支持,师生上传和检索资源也受到限制。

4总结和建议

4.1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长期、不断更新,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积极改善网络辅助教学的设施和条件,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笔者所在的院校已初步建立了网络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网络课程建设规划,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鼓励、引导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建设。除了对网络课程有经费支持外,建议网络课程建设应用成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成果同等对待;选设一些公共课程或选修课进行网上学习与考核,给出相应学分,促进教师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4.2加强教学资源应用与更新

建议学校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共同建设、使用网络课程,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非提供给的资源越多,学生学习效果越明显。资源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资源太多,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4.3加强网络课程宣传与应用

建议通过校园广播、电台、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网络课程的宣传推广,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促进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对建设效果较好的网络课程面对社会开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文捷,王永波,王涵,等.三层次教学设计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3).

[2]蒲善荣.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5).

[3]李俊生.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5).

[4]张润芝,张进宝,陈庚.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硏究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篇4

关键词: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自IBM公司宣布Java成为其程序开发的主导语言开始,Java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实用代码开发的需求,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Java语言中,这进一步促进了Java语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Java语言体系的膨胀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校在Java语言内容讲授方面呈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这进一步拉大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如何弱化甚至解决这个鸿沟,已经成为Java语言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追踪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Java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程序开发基础,基本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本文将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构想进行阐述。

1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由于Java语言的开源特性,在SUN公司被收购之前Java语言的更新来自于几个方面:SUN公司完成的内容更新、一些研究组织完成的内容更新,甚至所有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者完成的内容更新等。这使得Java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其内容就急剧膨胀。早期的内容侧重于通用程序的开发,而今天的内容开始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的应用程序开发,以适应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缩短的需要。针对指数性增长的Java语言内容,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以及向学生讲授哪些信息等成为内容更新的重要研究内容。

1.1Java语言内容的采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可以搜集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例如在SUN公司被收购前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可以下载一些测试程序,可以取得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等。通过对一些知名数据库的搜索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著名的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输入特定的关键字也可以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此外,通过最新出版的书籍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目前,课题组对Java语言内容进行采集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和书籍。

1.2Java语言内容的整理

从Java语言内容采集阶段取得的信息是庞大而且种类繁多的。若逐一整理、归类,则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毕竟课题组教师的人数和时间是有限的。课题组提出了全局整理和局部归类的方法。所谓全局整理就是构造一个服务器组,按照Java语言内容的来源存放所下载的内容,例如从SUN公司主页下载的内容就存放到SUN的目录下,并且可以通过建立子文件夹进行内容管理。所谓局部整理就是根据目前的需要,建立主题文件夹,该文件夹包含主题相关内容,后期的内容选择和归纳针对该文件夹进行。

1.3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

大学本科教育以讲授基础内容为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辅。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思路,在对Java语言内容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开课前的半学期遍历拟更新主体的文件夹。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仅仅了解该内容,而且能够使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1.4Java语言内容的讲授

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围绕着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然后完善相应的教学材料,例如讲义、教案等。在开课学期,把研究的内容讲授给学生。

完成Java语言内容的动态更新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毕竟学生毕业后需要到企业中去。目前,获取企业需求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与企业中使用Java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程序员沟通、通过登陆企业需求网站了解企业对Java语言的需求等方式。根据所取得的企业需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Java语言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通过Java语言内容动态更新阶段取得的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2课程体系的完善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然而,如何建立课程团队,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如何把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等也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阐述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2.1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早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概念,针对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这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合理的。然而,就Java课程而言,正如这种语言所倡导的开放源码一样,需要的是相关学科的不同思路的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求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观念有些陈旧,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就Java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研究组以教Java课程的教师为主,还包含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师。这种组成结构从外观上看是拼凑,然而通过课程团队内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1)从面向过程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的过渡问题;(2)如何从应用的角度,如数据库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Java语言;(3)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的测试问题;(4)探索不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的异同,便于学生学习其他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2.2 “教学-自学-提问-上机-总结”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向学生讲授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在内容的讲授中采用强调“知识涵盖和重点突出”的方式,不仅仅使学生了解Java语言,而且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在第二个阶段,给学生留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有些同学对本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些同学即使掌握了,在下次课也没有印象。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第三个阶段,在下次课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对上次课重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给不自觉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地“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第四个阶段,充分利用上机时间使学生深入地掌握Java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个阶段,安排时间对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中国有句古话,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思想,并且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课题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发现收效是比较显著的。

2.3 “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效果来确定,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至今,研究组已经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上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课上部分实例演示+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确定了“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互动遵循着“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鲜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参与思考,以变被动为主动。针对Java程序设计而言,一个鲜活的实例胜过长篇大论。此外,通过欣赏方式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课程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发现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3网络平台建设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本校的课程搭建了网络平台,例如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数据库网络平台、数据结构网络平台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搭建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巩固所学内容,并对相应课程有更深入的掌握。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平台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窗口,更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进行了几年的建设后,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材料,而且可以允许学生上传作业、通过留言板完成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等。然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用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手段,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教学引导、教学内容扩充、案例扩充、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资源站点推波等方面。

3.1教学引导

对于刚开始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学生而言,网络平台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一些具有较好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期的学习陋习不能从网络平台获益或者获益很少。因此,教学引导应成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内容包括:针对具有不同Java基础的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路线;学习内容的连续性;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间的联系等。

3.2教学内容扩充

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内容的局部删减。然而,删减的内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以便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或者与教师进行私下沟通以扩充知识。此外,提供与每堂课相关的大量电子材料,以便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3案例扩充

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对每堂课的内容添加一些相应的辅助案例。通过逐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从熟悉Java、掌握Java,到热爱Java。

3.4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

目前,在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面,网络平台主要采用的是在线答疑、E-mail沟通以及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等。在线答疑的缺陷是教师不可能24小时在线,E-mail沟通的缺陷是缺乏实时性,而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的缺陷是交互性差、周期长。实际上,今天网络提供给了我们很多的交流方式,如BBS、视频聊天等。这些方式经常被用于用户间的沟通,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着把它们应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些方式的采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而且通过学生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解决早期方法的缺陷。

3.5资源站点推波

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事Java编程、或者热爱Java编程的人的加入,与Java语言相关的资源站点与日俱增。如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Java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些经典的资源站点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总之,Java程序设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很多需要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给Java程序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获取Java语言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甚至如何推动Java语言的发展,已经成为Java程序设计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弱化甚至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刚,薛海龙.《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9.

[2] 张刚,牛连强.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7.

[3] 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刚,牛连强,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8.

篇5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79-02

在大连交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源自大连交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的教改探索与实践。多年来学生的就业数据表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为各中铁局,从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相关研究工作。例如,2010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84.6%,2011届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79%。由此可见,开展《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服务于混凝土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只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方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水平混凝土技术人才的需求。2010年大连市混凝土行业共完成混凝土销售量1600万立方米(包括建筑、交通、市政、港口用量),实际产值48亿多元人民币(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同年,大连市重点项目“地铁”工程全面开工,预计2013年底竣工。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发、检测人才的大量短缺,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专业知识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课程建设,一方面使学生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从各个环节进行完善。

一、课程建设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是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课,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混凝土材料涉及面广,行业范围宽,通过《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建设,可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熟悉业务,成为混凝土质检、研发或监理部门的工作技术骨干。在授课时系统阐述了混凝土行业最新的国家标准,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使学生全面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内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先进理念与标准。同时,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更新。作为应用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为“理论够用,重在应用”,因此,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做了如下调整:主要介绍混凝土材料组成,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生产技术,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预拌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模板工程、混凝土的浇注等。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及特殊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混凝土的检测与测试等内容。其中,在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上加大理论知识的深度,特别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的核心及重点,因此应当深入介绍公式的理论推导及例题计算演示。其他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大的,进行略讲或删减。在混凝土施工工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钢筋材料,当混凝土发生劣化时,钢筋锈蚀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2.课件制作。《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施工工具、混凝土制品与施工现场的内容,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合理编排课件内容及添加图片等方式尽可能把实际施工现场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全方位理解课程内容,并在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尽快熟悉业务,胜任相关工作。

3.网络教学建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的电子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等。同时,在课程的教学博客中发表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行业知识介绍等,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课程,可大大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督促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灵活地学以致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①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往往会使他们印象深刻而加深记忆。采取启发式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②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混凝土配合比章节涉及大量的计算,通过计算方能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抗压强度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通过随机提问学生、让学生来黑板前做题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各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③采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混凝土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剖析,加强学生对规范施工的重视。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部分内容时,通过对某楼发生的严重混凝土质量事故进行分析,针对事故产生原因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质量事故,有的甚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通过案例的陈述,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深刻理解严格遵守施工规范的重要意义,将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④鼓励学生自学。对于教材中单纯描述性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最新的动态。通过自学,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核,采用口试、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等综合考核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已形成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混凝土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房地产法;课程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136-02

1房地产法课程教学目标

“房地产法”是我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房地产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房地产法的体系;熟悉房地产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房地产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房地产开发的主要环节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房产交易的主要法律制度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房地产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房地产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用以调整房地产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房地产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房地产权属法律制度、建设用地制度、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法律制度、城市规划管理法律制度、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法律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房地产权属登记法律制度、房地产税费法律制度、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住房公积金法律制度等。由此可知,房地产法教学不仅涉及民法基础知识,还广泛涉及经济法、税法等法律知识。因此,提高房地产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法学知识,还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

2房地产法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房地产行业的人才需要

过去十几年,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5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如果在21世纪中叶可以达到这种水平,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形成了对房地产开发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从近几年对各行业职位需求的分析来看,房地产行业的职位需求数量居前列。作为当今的房地产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相关法律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策划及房地产经纪工作。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在从事诸如房地产销售等中介行业工作时,经常会涉及到相关法律知识。可见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因此在物业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行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建设革,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有很大的必要性。

2.2从房地产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当前的房地产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在它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房地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与完善,而我们的教材总是存在滞后性,造成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我国的房地产专业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的专业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也不完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相应的教学教材和案例都比较少,这就给房地产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从房地产法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分析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法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房地产法学习中的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单一的教学形式造成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限制,使得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后会感觉手足无措。在学校的考核教学工作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考核,这就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3房地产法课程建设措施

3.1建设教学团队

专业是兴校之基石,而师资是强专业的根本保障,优秀的师资团队应该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先进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成员组成。而建设这样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指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到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估价事务所、房地产中介机构挂职,深人企业一线。“请进来”是指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估价事务所引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行业专才或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专业建设研究和实施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资源专业教师参加房地产执业资格考试。

3.2拓展教学内容

房地产经济活动涉及的社会关系复杂,房地产法课程框架体系应该是一个以调整房地产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为主,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内容也要参与适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拓展教学内容,以房地产策划、房地产经纪和房地产估价相关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为主线,重点简述房地产开发的主要环节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房产交易的主要法律制度来安排教学,建构了“以法理为基础,以房地产法律为核心,以房地产部门规章为主干,以其他有关法律规范为补充,以房地产业务内容为主线”的框架体系。在教学中,既讲法律对房地产经济关系的规范,又把法律、法规与现实政策结合起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体剖析、讲解。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改革教学方法

房地产法不是一门很强理论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实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房地产法的教学按照一般的法律法规的传授方法,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必须使用案例教学法将干涩的房地产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相结合,是学生能够将原本抽象法律运用变成形象具体的运用,从而更好理解掌握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更主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之中学生能够用这样的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之中的问题。一般现在的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变成学为中心,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从而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终使学习变成轻松的事情。

3.4建设教学资源

房地产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宽,而课时数量有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能完成教学的状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运用大屏幕投影仪、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料的建设。

3.5完善考核评价

由于房地产法课程实践性较强,同时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在现实案例方面。以往在笔试测试中很难全面的测试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整体掌握情况,只能考核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很难考核出法律法规的现实运用情况;同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即使有案例分析的考题,也仅能就少数法规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测试,而且试题多偏重理论性,不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生活中的现实案例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建议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法律制度知识采用笔试测试,仍采用闭卷考试方式,重在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现实案例采用实训的方式,即让学生结合课堂所讨论的案例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案例,运用所学房地产法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考试成绩的构成包括以下三方面:(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由作业、出勤和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2)案例分析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结合课堂所讨论的案例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案例,运用所学房地产法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根据报告质量和课堂参与情况给予案例分析成绩。(3)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远山,余秀宝.房地产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2]汤腊梅.房地产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篇7

关键词:色彩构成;艺术设计;课程建设

一、色彩构成对于艺术设计的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重要性色彩的构成主要是根据构成的原理,把色彩按照一定关系法则调配与组合出与美好的色彩关系相适合的色彩构成。它主要由色彩生理性、物理性与心理性着手,深入研究色彩调和与配色原理,同时经位置、形状与面积等搭配的关系,分析色彩构成的规律,以提升色彩的敏感度。主张由科学角度去研究色彩,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色彩,但是学生只可以掌握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理解色彩构成真谛。色彩构成的课程强调的是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改变学生传统思维,使得学生充分理解理视觉的规律。

二、色彩构成的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效果

在学生学习色彩和心理、色彩基本的原理、色彩调和、色彩混合以及色彩对比以后,可以完成与色彩构成相符的作业。然而,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也不积极思考各种知识间的相关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对固有的色彩知识进行学习,而且需要重视后续学科延展性。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专业课程中结合色彩构成,具体如下。其一,使学生在杂志社寻找服装模特的图片,然后复印成规定图片,进行剪裁。其二,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同类色彩强对比一张,相对应弱对比一张;互补彩强对比一张,相对应弱对比一张。强度比指的是高纯度的色彩对比,而弱对比则指低纯度的色彩对比。上述作业不仅考验了纯度、色相与明度对比的关系,而且考验了学生掌握冷暖与鲜灰调的情况。同时需要学生配置图片中模特服装色彩,但是这个过程要学生重视的是色相的对比准确性,服装和模特之间色彩搭配的关系协调性。其三,在搭配好色彩的整体关系以后,需要重视细节搭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练习服装花纹、衣服配饰以及头饰等色彩的配置。

三、把色彩构成作为实例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对策

1.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1)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水平与能力属于课程建设关键因素与前提,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艺术设计的专业有自身特色,加之存在职称结构与学历偏低的问题,所以在艺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时,需要分析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情况。在建设色彩构成的课程过程中,需要从崇高的职业道德、学术的水平高、结构科学合理以及教研能力强等目标着手,建设一支高学历与高职称教师队伍。学校还要实时组织教师去国外交流学习,提高教师团队业务能力与研究能力,进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2)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顺利地进行。在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时,不仅需要积极开展课程建设,而且需要落实与教学改革、研究相关的项目,给课程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联系课程建设、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以及地方院校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系统,确保课程建设正常进行。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发表教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对阶段性课程教研成果进行总结。

2.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条件的建设

(1)建设课程教材。教材建设与课程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教材属于课程教学前提。现阶段,我国教材的出版业发展比较迅速,艺术设计的基础教材越来越丰富,教师选择的范围比较广。尤其色彩构成的教学建设情况比较好,在艺术设计的专业选择教材时,需要按照学校艺术设计的专业适用性,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色彩构成教材。另外,在应用教学的环节中,需要加设色彩、设计等周边辅助的教材,应积极进行电子教材的建设;还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色彩构成的课程讲义进行编写;对色彩构成的课程教材进行改编;拓展艺术设计的专业教材知识;对色彩构成作品库与习作集进行收编。(2)建设实践教学。学校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与动手操作的能力。近几年,在应用与理论方面艺术设计的专业均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新时代。相对而言,艺术设计的专业属于一种新专业,不管是计算机硬件设备,还是相关项目实施,都处在逐渐发展的阶段。就目前而言,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无法与新时代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置,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有机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按照课程应用性与综合性强特点,对课程实践的教学环节进行规划,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艺术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建设

(1)重视知识综合性与系统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实践合作精神。由于色彩构成的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学生在学习基础原理与理论知识以后,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艺术设计实际创造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色彩构成形式美的法则、色彩应用方法当作主导,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明确创新的重要性,教师还要评价学生创新情况。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5~6个人组成一组,通过课题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经课程实践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使得每个小组都可以完成一套设计的作品,教师还要展示一些优秀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对学生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精神进行锻炼,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2)对艺术设计的科学教学手段进行改善,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在传统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主要是把教师当作主体,学生只可以被动地听课,这种教学模式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学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可以采取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形象化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只可以是主导地位,学生才是主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限制,增色训练实践、课堂交流与作品鉴赏等环节,实现学和教共同进步的目标。此外,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把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必要时鼓励学生结合色彩知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广告、环境艺术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的专业中,均可以应用课程结构建设与延续性教学的手段,改善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重视学生创意发挥,调动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培养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有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设计[J].艺术科技,2014

[2]杜英蓓.凸显创意色彩——绘画基础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必要性[J].教育界,2014

[3]杨艳.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价值与实现——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与探讨[J].东方文化周刊,2014

篇8

关键词:课程;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11-03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形成的着力点,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1 课程建设的定义

课程是指教育内容的进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建设指的是为了推进教学进程的实现所包含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分量的总和。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的建设,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2 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

探索和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是课程建设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先导,主要内容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要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首先要有一流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严谨治学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包括: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建设,知识内容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等内容的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它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结合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建设。

(4)教学条件建设。它是课程建设重要保证,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开放性、先进性、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等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包括:科学、规范、系统和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资料和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的建设。

3 我国国家层次课程建设的路径(近15年)

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精品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MOOC、微课 ”等过程,加上即将推出的“系列微课”,现在统一称之为“精品开放课程”,下面简单的介绍。

3.1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开始于2003年,截止2010年底,教育部组织建设了3909门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985和211高校。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也达2万多门。

精品课程建设出现,对当时各高校的课程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对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精品课程建设离当初的想法渐行渐远,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精品课程建设脱离教学实际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了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平台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一些精品开放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2)建成的精品课程不少,但比较零乱,不成体系,名校、名师和“大家”的作品少见。

(3)建成精品课程资源不足,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后期维护跟不上,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严重滞后。

(4)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正确,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现象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开放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教高厅〔2012〕】2号发文强调: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

3.2 精品资源共享课

资源共享课除了要提供全部教学单元的录像外,突出基本资源共享。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专业性强,主要的受众群体是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受众群体狭窄。

3.3 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教师授课录像为展示内容的一种开放教育,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有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类和专业导论类两种类型,其中科学文化素养类推荐单位为部属院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导论类的推荐单位为本学科国家级教学指导委员会。

3.4 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几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全过程

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4 我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做法

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材均参照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浪潮的到来,受理论讲解力求体现“必须,够用为度”的影响,学校把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绑定在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先后申报学校《IT 蓝领系列专业办学方向探索建设》、《IT 蓝领软件人才的素质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块的构建及应用》、《应用型大学课程的样板建设研究――以为例》等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调研,了解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形成了计算机类各个层面的培养模块,并将能力培养模块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题组率先完成了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教学大纲、上机实训大纲、自编了上机实训手册等一些齐备的课堂教学资料编写工作。2007年3月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

4.1 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2007年年初,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自此《C语言程序设计》和其他课程一样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转型的问题。本着突出应用特性,课题组理清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路是:

(1)高职高专阶段课程建设的成果、资料、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能丢,在搞清楚《C 语言程序设计》(本科)的规格和内涵之后,将相应的积累和经验移植到本科课程建设之中,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

(2)围绕学校创办“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双师型、社会型教学团队”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3)打造精品开放课程。有步骤,分层次将《C 语言程序设计》打造成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4)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满足广大师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到2020年末,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站、微课等)全部上线,做好跟进维护工作,让优质资源发挥应用的作用。继续完善《C语言程序设计》及其配套教材修订工作,力争把教材做成应用型的精品,完成《C 语言程序设计》系列微课的录制。

(5)加强团队建设,打造梯度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争取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争创学校和省级的教学名师。

4.2 对课程建设的教学定位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第一门系统地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基本结构,理解计算机科学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算法,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培养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表达形式和流程控制的方式。理解模块化程序化的基本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2)能力培养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读程序、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突出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以及算法描述与基本算法实现的能力;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集成化程序开发环境的使用和程序的调试方法;初步具有利用程序设计技术求解实际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4.3 研究制定了我校《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按照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设计”。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设计的。

(1)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分布及能力基本要求(以“结构控制”知识点为例)

[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常用的结构控制 用读/写及赋值实现顺序结构的程序 掌握 熟练第掌握C 语言的各种语句的使用,熟练输入/输出等库函数的调用;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流程控制语句实现三种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掌握几种重要的算法(求和、统计、求数列等)的算法思想及其实现;了解几种常用算法的思想 重点: 三种基本控制的实现,各种流程控制语句的正确使用

难点: 多分支、循环嵌套、分支和循环结构的嵌套,常用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用if、switch语句实现分支结构的程序 掌握 分支结构的嵌套 掌握 用while、do-while

、for实现循环结构的设计 掌握 循环嵌套的控制与执行 掌握 break、continue语句的使用 掌握 分支和循环结构嵌套的特点和应用 掌握 一些常用算法设计思想,部分算法的实现 理解 ]

(2)实验实践教学设计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首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编程演示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的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理解程序、模仿程序、改写程序到编写程序的实践训练,逐步强化学生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教学分为“演示实验”和“知识单元实验”两个部分。知识单元的实验有验证性和设计性两大类,前者是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的,后者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独立进行问题求解、程序设计的能力。下表给出了“分支结构”知识单元的实验方案。

实验教学中课程实验方案(以“分支结构”为例)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标 建议实验项目 3 分支结构 掌握分支、多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办法;

掌握排除语法错误的基本技能 案例:超速判断、出租车计价,成绩转换,纳税问题

项目:比较大小,分段计算居民水费、计算天数、简单计算器、出租车计费系统 ]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型程序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综合应用能力、复杂程序的调试能力,要让学生深刻体会程序设计的全过程,初步体验软件工程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文档的写作能力。加强团队工作中的个人责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示例:

作物产量统计系统

问题描述:输入某村各户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以便统计全村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以及向亩产较低的农户提供参考数据。作物产量统计系统中每条记录包括各户村民的编号、户名、种植作物种类、亩数、产量等信息,主要实现作物产量等信息的输入、打印、查找、排序、统计等基本管理功能。

基本功能:

输入n户村民及其种植作物的基本信息,并将输入的数据存入文件。

统计全村各类作物的总产量,并将结果写入文件。

计算各户各种农作物的亩产量,输出计算结果。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对全村各类农作物的亩产量进行排序,将排序的结果写入文件。

按户查找指定村民的作物信息。

设计要求:

在输入村民及其作物种类等基本信息时,要求输入完一户村民的所有种植作物及其产量等信息后再输入另一户村民的基本信息。

5 我校在《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课程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是学校内涵建设的理念,自2010年以来,《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取得了如下成绩。

(1)微课《冒泡法排序》和《汉诺塔与递归算法》2015年参加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本科)比赛” 分别湖北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数组元素的冒泡法排序和选择法排序》参加全国决赛获得“优秀奖”。

(2)教学研究项目《基层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教材)》参加2013年“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三等奖”。

(3)课程《生活中的C程序设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2014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本科层次的“精品课程”。

(4)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2010年被教育部“教指委”评定为“优秀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被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评定为2012全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本科教育)“优秀教材”。

(5)编辑出版《C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习题解答》3个版次共6本教材,发表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论文7篇。

(6)指导的学生从2012年起参加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C/C++类),多人次获奖。

(7) 将《C语言程序设计》按照知识点重组录制成“系列微课”共65讲,时长1350分钟,该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门将专业知识碎片化重组后以“微课”形式进行展示的课程,我们坚信,只要进入该课程的学习者,一定会有所获。

6 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课程建设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课程教学是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的,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有他特点和规律,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多样性、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条件;排除“不确定性、非物理性、外部性”的干扰,才是还原“学校教育质朴真实的面目”的,凡是“追求短期内量化、有形的物理绩效”都是严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2)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

近10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把“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本科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由于各校理解上的差异,对待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在课程建设的效果和结果上不尽相同,近10年来,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共建设精品开放课程不少于二万门,建成的这些课程比较零散,成体系的不多,特别是名师,名校、“大家”的作品甚少,如果把各名校、名师、“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他们的眼光,用他们的智慧来打造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均衡、信息共享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作用,是做好“课程建设”基本保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建功立业的,所以课程建设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做好,课程建设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课程建设的周期长,也有可能长时间出不了成果,还是需要一批愿意奉献的人来完成。所以,就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4)加强“教学设计”,是目前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学设计”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课程的基本描述,课程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拟定,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等, 在目前环境下,实现教学的辅助手段很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辅助手段,都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授课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8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建设高校强国,到2020年底推进一批学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只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认真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开发优质资源,才能使“双一流”建设方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李金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理论探讨与有效实践[J].科学决策,2008(10):83-84.

[3] 夏晓华.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育,2007(10):59-60.

篇9

一、园本文化建设要突出“园本性”

幼儿园因其自身师资、幼儿和家长来源的不同,以及所处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形成了自身的整体特色,即“园本性”。它是确立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目标、内容、途径的首要依据。因此,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建设务必要突出“园本性”,在了解、认知本地域的文化背景、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在传承和发展本地区、本园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的现时文化和特色,建构出融合自身历史文化、周边文化资源以及具有创新学前教育理念的园本文化。

二、领悟和理解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的内涵

优秀的幼儿园园本文化孕育着团队精神,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是幼儿成长、教师发展、园所发展的基石;更是幼儿园的一种内在气质,一种独特个性,一种教育品牌。

我们在构建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对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进行一下梳理: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片面理解为幼儿园文艺活动的组织;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片面等同于标语、口号的张贴;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视为幼儿园的形象设计;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仅仅等同于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建设;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建设脱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后果不言而喻。

三、园本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为突破口

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建设风貌,是它有别于其他幼儿园的重要标志,它能集中体现一所幼儿园独特的底蕴和品质,具有隐性的、深层次的“品牌效应”,是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

1. 关注幼儿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尊重人的价值。幼儿园可以从弘扬“健康向上、淡泊名利、关爱和谐”的园本精神入手,培养教师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及“对幼儿的情感和态度”,尊重幼儿的人格和需求,对幼儿倾注“母亲”般的情感,读懂幼儿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

2. 提升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和教育着幼儿。幼儿园可从“加强教师的品德修养”、“培养教师的审美情趣”、“关注教师的仪表行为”、“激发教师的潜在能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来培养和提升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成为无声的教育手段,使幼儿园成为行为教育的典范。

3. 对幼儿教师体现人文关怀。用“尊重、关爱、赏识”去唤醒幼儿教师内心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潜能,使教师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与幼儿园荣辱与共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我们最期望和最难得的效果。幼儿园可以从“尊重和理解教师”入手,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关注教师的生活、关注教师的需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等等。

(1)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等心理因素,是影响幼儿教师自我提升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幼儿教师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势必会让她们奋发向上,有爱心、责任心和创造力。这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保证。

篇10

关键词:制导课程;建设;研究;实践

1 引言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随着军事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否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已经成为各国为之努力的一个重点。远距离精确打击是武器装备的一个发展方向,为了紧贴岗位,紧贴装备,对新型的制导课程的建设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新型的制导课程整合了原理和实践,是依托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在以往的课程中课程原理抽象,课程内容复杂,难以组织,教学效果不明显。通过两轮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发现:课程内容偏多不容易讲清,重难点不突出不容易记得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进一步依托课程标准,理顺课程内容体系,摸索出了一条“以三维模型说明构造、以动画理解原理、以微课、视频理解使用,以慕课加深维修”的课程建设新思路。

2 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是服务于专业的抓手,课程建设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2.1 创新建设思路,科学分析,把握建设重点

在对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课前预习,调研分析了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初中和高中毕业的知识背景造成了他们知识结构差异很大。在入校学习之前,他们有的服务于机关,有的来自于基层,对制导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的认知程度相差很大。为了建设好课程,提出“按照四个逐渐,面向岗位需求”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即构造、原理、使用、维修的四个层次逐渐形成能力,重点面向岗位需求。并广泛征求不同学科资深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将教学重点确定在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上,突出实践性,适当淡化繁琐的公式推导。

2.2 精心编排内容,注重知识系统性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模块和单元,精心编排制导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按照先概述,再原理,后技术,最后实践的顺序进行编排,引出典型制导方式以点带面,避免重原理,轻实践的不足。适当增加实验环节,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还有,教学课时如果太少,更不能对对教材每章内容的讲授面面俱到,否则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失去兴趣点,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如何将最重要、最必需的知识进行传授将是课题组面临的一大问题。经过调研与分析,我们将课堂讲授内容分为两种基本制导体制,通过讲解应用来介绍概念,并进行及时的演示。我们还在教材之外有针对性地引入外军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展,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激发出了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2.3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增大模型、微课的制作

随着慕课、微课的兴起,很多原理性的课程都可以借助三维模型。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好教学条件,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现在的制导原理涉及到的各种导弹、精确制导弹药部件多、构造太过复杂。比如导弹飞行过程中各矢量在不同坐标系的转换关系,概念抽象又难于记忆,实际计算过程很容易出现错误。一般的讲授方法都是结合平面图示进行,就算辅以简单动画仍然难以给学员解释清楚。针对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将三维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辅助教学。利用3DVIA软件改造模型生成构造动画和原理动画,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微课的制作将重点问题零散化,借助名校网络平台资源,可进行课下的自主辅导与学习。

2.4 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增强教学互动

在制导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模块化教学,设置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之间都有一定的辑关系。实际上,这是一条形成能力过程中的逻辑链条,它每个大的模块就是形成能力的每一个步骤。在模块中设置单元,按照不同的专题进行设置。

注重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管理,注重全过程教学互动。可以因材施教,适当培养2-3名“学习苗子”,通过他们的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可以通过其他多方面设计来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修改课程标准时要及时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优化调整,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

2.6 建立良好机制,大力培养名师

对于一个学院来说,名师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名师来说,一门课的影响是深远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选出名师培养对象,经过“给任务、压担子、送一程”,集中全力进行培养。

3 结束语

为适应未来我国的国家安全需求,打牢基础,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岗位时能够冲得上,坐得稳。结合制导原理课程自身特点,结合课题组整理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努力探寻课程建设方法和建设模式。

篇11

1课程目标及特点

模具被誉为“制造业之母”,是机械制造业中传统的加工基础。而冲压模具在模具行业中的比重非常大,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必设课程之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冲压模具图纸,会分析模具工作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冲压成形工艺、制定成形工艺方案、设计中等难度冲压模具、会初步分析冲压件质量缺陷的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加工、金属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二是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模具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表格,学生要会综合和合理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最终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冲压模具类型相对独立,主要针对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进行了模具结构认知与设计;四是设计思路多种多样,根据零件或产品的生产批量,材料的种类和厚度,工件用途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

2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

2.1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依据。2014年7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师进行了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等多方的走访与调研。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下对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行了整理。最终得出模具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与冲压模具相关的工作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的装配与维修以及少量的模具营销。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学习过程就是职业活动的情景再现。内容编排上主要包括冲压设备的操作、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拉深模具设计以及冲压模具的安装与调试等专业核心技能,以适应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

2.2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知识点的堆积。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我院模具专业针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选用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有很多其它表现形式,如进行精品课程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需要模具专业教学团队进行系统的分工与合作,完成相关的调研、与自身实训条件配套的实训指导书、还有课堂视频的录制、组织参与相关赛事、教学方法改革、团队建设等。最后完成资料汇总和整理上传。还可以发动学生,积极探索挖掘课程特色,进行微课教学。

2.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校内实训指导书、校本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等。校内实训指导书应根据本专业实训室目前所能提供的实训设备、加工条件、工量检具进行组织编写,同时结合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中的设备、行业企业生产中用到的设备等都应进行拓展和介绍。校本教材是指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满足“学中做、做中学”需求的教材,一般仅适合自身专业特点、自身实训条件不便于公开出版的教材。校企合作的教材特别适合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充分利用合作优势,根据完成企业工作岗位任务所需求的技能素质要求,将工作任务科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可编写出推广性极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材。

3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改革

3.1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反映了每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能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更是评价学生学习效率高低的准绳。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讲授时应紧抓特点。如在讲解压力机设备课程时,由于压力机参数很多,假如不进行一些资料的准备,对于这些参数特别是装模高度、闭合高度等参数的学习就很枯燥,也很难掌握。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性认知,可以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上,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压力机,面对面的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适时地进行互动式教学,如在讲授冲压的变形方式时,可让同学们先想想生活中利用冲裁、弯曲、拉深等方式获得的冲压件有哪些,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在学习这三种冲压方式时,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掌握哪些工艺特点?最后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总结,并给予评价。

3.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应紧跟实际生产。本专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充分展示。如本专业教师在某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企业锻炼时,参与了某款汽车驾驶座左、右侧支板的冲压工艺的设计。随后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就此企业生产的冲压件实例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应更注重实践二字,可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资源。如本专业实训室在还未添置压力机设备时,就先采购了一批厚度为0.2mm、0.5mm的薄铝材,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常见形状的冲压件的钳工制作。既锻炼了学生钳工技能,又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3.3评价方式改革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应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那么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结束时,简单的一张试卷成绩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单薄无说服力。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学习特点,选择科学的、有效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综合成绩分为三大块: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检测、课程设计。平时成绩包括课前考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完成情况等部分,每部分所占比重应让学生全面清晰的了解。期中和期末检测是对冲压生产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概念、工艺方案及理论计算掌握程度的测验。课程设计则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善于查阅文献资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分析冲压件结构特征、设计工艺方案、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难度模具的设计任务。通过设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冲模设计方法,促进学生能更快地胜任模具设计工作。

4教师团队建设

篇12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应和非职业类高等教育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能力载体上。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为例,阐释能力载体的选择和基于能力载体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和组织。

关键词:

能力载体;高职专业课程;市场营销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课程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怎样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将学科体系资料的简单删减和修补,而是基于职业能力对相关知识体系的解构和重构,要制定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设计全新的教学任务,精心组织教学。下面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组织管理技能》课程为例,具体说明基于能力载体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本文中,能力载体是指职业能力所依附的外在形式。

一、课程的确定要充分体现职业性———从能力体系到能力面

通过调研、分析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能力体系被确定为“懂市场、精销售、能策划、会管理”。《组织管理技能》课程是为了实现“会管理”的专业能力面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组织管理技能》课程和《管理学》课程有本质区别。后者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导向,突出知识的介绍,职业能力在课程中得不到系统的体现,不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性。而前者突出职业能力的系统性,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和系统。

二、课程标准主要明确能力线载体———项目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应该是基于职业能力的标准。离开载体的能力是空中楼阁,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首先应该明确能力线载体。选择能力线载体须遵循的原则有:承载的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对象对能力载体从熟习到陌生。例如,《组织管理技能》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线载体:简单(规模和管理幅度小)非盈利性组织管理、较复杂(管理幅度较大)非盈利性组织管理、复杂(规模和管理幅度大或层次多)非盈利性组织管理、非公司制企业管理、公司制企业管理。根据选择的能力载体,结合实现能力目标中可能用到的主要知识点,制定完整的能力体系目标如下:

1.简单(规模和管理幅度小)非盈利性组织管理技能能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制定科学的领导标准,选出团队领导,进行简单的分工和科学的决策,完成简单的团队任务。

2.较复杂(管理幅度较大)非盈利性组织管理技能能对团队任务进行科学的分解,能进行合理的授权,能迅速高效地处理够沟通中的障碍,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团队任务。

3.复杂(规模和管理幅度大或层次多)非盈利性组织管理技能能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能选择合适的领导,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进行科学的分工,能对活动过程进行控制,能制定合理的评判标准,完成较复杂的团队任务。

4.非公司制企业管理技能能运用滚动计划技术对企业工作做计划,能对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能对企业任务进行分解,能为企业设计岗位,招聘适合的员工。

5.公司制企业管理技能能运用网络计划技术为企业做计划,能确定公司的治理结构,能为公司确定长期计划,能为公司确定分支机构并选择合适的职业经理人。

三、课程设计主要明确能力点载体———学习任务

课程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具体的能力点载体,即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例如,《组织管理技能》课程设计包含了14个学习任务。其中,第三个项目———复杂非盈利组织(管理幅度大或层次多)管理技能根据课程开设学期的活动安排选择了3个学习任务:推销竞赛组织技能训练、系奖学金评比活动组织管理技能训练、高校学生会活动组织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和学生活动相互配合、相互呼应。课程对相关学生活动起到了指导、训练的作用,学生活动对课程起到了强化和考核作用。

四、实施方案以学生任务为导向

实施方案是课堂组织的关键步骤。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两部分:学生任务和教师任务。学生任务是学习任务的引领,工作任务书是学生完成课堂工作任务的纲领性文件。工作任务书中要明确每次任务的任务目标、任务步骤、需要用到的辅助工具、参考资料、任务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式等。教师的任务是辅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包括:解释任务、介绍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和练习、答疑和考核。在任务的实施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任务的难点,深入到任务团队中和学生一起解决疑难,及时控制任务的进度。例如:在项目三的第一个任务推销竞赛组织技能训练中,难点是学生制定的竞赛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其中包括组织结构、分工、授权和控制。因此在学生通过演练发现竞赛现场组织混乱后,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混乱的不同方面的原因,指导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五、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和问题

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以能力载体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方法已经覆盖了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好评。但是,该方法也有局限性,即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推销实务》、《统计与市场调查预测》、《组织管理技能》、《促销方案设计》、《商务谈判和礼仪》等课程应用该方法的效果较好。而理论性较强或较宏观的课程则不太适合使用此方法,比如《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基础》等课程应用该方法的效果差强人意。同时,采用该方法的课程是以职业能力的系统性为导向,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欠缺,甚至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建议配合增设一些知识性较强的选修课或者增加学生课外阅读任务,以弥补学生知识体系的短板。

作者:谢泽力 单位: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日语教学;翻译理论;课程建设;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64-03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本课程主要针对日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是笔译方向和口译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核心课程。2012年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开始在日语专业招收翻译专业硕士,其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笔头与口头的翻译能力,帮助学生胜任我国企事业单位内的一般翻译工作。而本专业2012级、2013级所有翻译专业硕士均修读了本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向各行业、各用人单位输送具有较强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从业人员而设立的。课程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用真实的翻译材料(会议发言提纲、演讲录音、企业介绍、产品目录)进行翻译实践,另一方面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理论,使学生不但从实践上知道如何做翻译,并且在理论上获得升华。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即便接触到未曾学习过的行业(领域)的资料也清楚应该如何着手翻译,怎样获得最好的交流效果,使不懂外语的人毫无障碍地理解原作者的意思。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初步笔译与口译技能,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翻译技能意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途径

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条件。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通过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一是要选择、编写一系列适合本课程的教材;二是要形成特色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三是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促进社会效益的生产;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课程建设的重点如下。

(一)教材建设的情况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二者同等重要。一是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教程、学术书籍。二是各类辅助、补充材料,如自编讲义和翻译实践材料等。为了使教材满足教学目的的需要,我们执行的是审慎选用教程和自行开发教学材料的“双轨制”。

由于课程目标要求既传授翻译知识,又不可偏废理论,因此希望能选用理论与实际兼顾的成熟教程。但是实际上兼顾这二者的教材极其难得,经过反复考虑,笔者最后选定了岩波书店编的《翻译家的工作(翻U家の仕事)》,大野晋的《日本语练习集(日本Zぃ》这两本原版材料作为教材。为了使学生对平时教学中较少接触到的商贸、科技、市场营销等行业的翻译材料有足够的了解,笔者还选择了《现代科技日语》、《互动日语》、《外贸函电日语》、《市场营销日语》、《实用导游日语》中的一些例文进行讲解和练习。

为弥补原版教材理论上与最新、最前沿的“跨文化交际学”结合的不足,笔者穿插使用自编翻译理论讲义,以期让学生清楚对于说明书、技术报告、广告、产品目录一类的“无名文本”应该使用“交际翻译”的技巧。即翻译必须从使读者最无障碍的阅读出发,而不能逐字死译,完全忽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应对翻译教学时间长、见效慢的问题,笔者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学生尽管被翻译专业录取并修读了相关课程,但还是经常反映缺乏信心,不知道是否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同样用人单位也不仅希望看到毕业生的“文凭”,更希望学生通过自身成果的展示,证明其有一上岗位就能较快进入工作角色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联系了上海三联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中华书局等有译介出版活动的出版机构,由教师牵线,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简单的翻译实务中去。这既扩大了本专业翻译的影响,又为毕业生就业拓展了道路。

第二,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日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为翻译服务,才能做到“授之以渔”。笔者在课程中不仅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设计教学材料,而且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探索翻译技巧。笔者还自制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第三,灵活变通的练习、改作方法。学生带自己的译文进教室,教师点评后由其他学生提问,师生一起讨论,初稿返回后修改,再进行一次讨论,总结修改心得。每个月学生都有一次这样的机会,不但可以增加高质量的翻译机会,而且让学生认清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三)教学内容的建设

传统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取决于所选定的教材和课程考试覆盖的内容,因此或多或少存在僵化、静态、落伍、不实用的缺憾。旧有的基本教材,往往没能够及时地“与时俱进”,存在翻译理论薄弱、内容选材不广,只注重词句翻译而忽视了整个语篇的翻译。并且由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均以孤立的单句为译例,有些例句甚至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与政治色彩,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契合度不高。

课程中笔者选择了最新出版的原版教材,并且并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立足于课程的目的,为培养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灵活、开放、机动的特点。

有鉴于此,各种性质的授课内容比重大体如此:翻译理论(含方法、技巧)占20%左右,跨文化交际理论占10%,翻译实践占50%,译作(包括笔译作品和口译录音)和改评占20%。

本课程授课计划如下所示:

1~2周:翻译史、翻译各基础理论、跨文化交际学概括性的介绍。这时学生普遍还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只能对各理论有初步的印象。不过这些概括性的理论会在其后的课程实践中得到具体、感性的再现和印证,使学习者逐渐学会并习惯在理论下进行翻译活动。

3~4周:培养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法律文书,并进行改作讲解。例如剖析中文中没有的日语自他动词的区别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5~6周:教授学生掌握日语文章的一般结构,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新闻报道,并进行改作讲解。笔者以最新、最权威、最富职业气息的标准来选择新闻报道,得到了学生相当正面的反馈。

7~8周:介绍日、中两国语言中的敬意表现,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商务信函,并进行改作讲解。商务信函的写作有其固定的格式,学生实际操作中往往翻译得过于口语化而失去了翻译的职业性,这是在课程中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的。

9~10周:介绍日、中两国语言的“中断”和“音色”对信息传达的影响。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商务计划宣讲的口译实践。“中断”和“音色”往往是口译实践中最容易忽视的因素,学生在本科的学习中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重要性,因此对“中断”和“音色”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1~12周:介绍日语的节奏对描述性信息的影响。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外语导游实践。

13~16周:介绍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滑稽、愤怒、感伤等激烈的音色表现。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讲口译实践。

17~18周: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对一般通俗性学术著作进行笔译实践(仅对笔译方向学生实施)或对一般学术会议进行模拟口译实践(仅对口译方向学生实施)。最后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最终评估。

三、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

我们要打破传统单调的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互动方法,避免教师直接讲出解决方法。笔者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从而期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课程在建设中体现出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课题进行论文的写作。2012级翻译专业硕士只有2个学生选择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课题,约占33%。2013级已经有5人表示要选择翻译理论相关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论文的专业,约占50%。为此,本专业教师将严格把关,使学生能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质量毕业论文。

其次,毕业生就业较为对口、顺利。2012级拟毕业的专业硕士,已有1人被沿海地区合资企业的翻译岗位提前录取,占17%。有3人将在高校中从事日语教学相关工作,占50%。接下来,本专业教师将进一步对2013级翻译专业硕士的就业活动进行指导并提供帮助。

最后,参加本课程的学生的翻译作品顺利过稿,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完成的国际会议论文翻译也已顺利过稿,论文集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后我们还将联系其他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

四、结语

面对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中,笔者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概念,明确了翻译应以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立足于现有条件,尝试进行对课程的大胆改革,使学生既可以学习日语专业知识与技巧,也可以在原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就《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现状而言,目前我们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应该说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但与一流大学的精品课程相比,尚存差距。特色体现在我们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和“实用性”方面。差距在于我们硬件投入(同声传译室,语音识别系统)以及翻译教育测试理念的滞后。与国外(日本)的同类课程相比,我们理论应用得更为超前,而国外的同类课程比我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目前,本专业致力于在培养一流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实施以外语知识、翻译技能、交流技巧为人才培养基点的培养规划,突出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以期培养出具有扎实外语基础、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高级翻译人才。为此,笔者还将在以下几点做出进一步的努力:第一,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大量增加学生一对一的口译练习条件;第二,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赴日本实习的机会;第三,在课程测试中更多体现学习过程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欲。

参考文献:

[1]青木保.异文化理解[M].东京:岩波书店,2001.

[2]山口仲美.日本语的历史[M].东京:岩波书店,2006.

[3]岩波书店编辑部.翻译家的工作[M].东京:岩波书店,2006.

[4]大野晋.日本语的练习册[M].东京:岩波书店,1999.

[5]大野晋.日本语的教室[M].东京:岩波书店,2002.

[6]贝田桃子.小论文的练习[M].东京:岩波书店,2003.

篇1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探讨高校精品课程的课程概况、进入方式、可使用性、运行质量及互动交流等状况,旨在发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精品课程建设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运行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27-04

作者简介:赵凤梅(1978—),女,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多媒体录播教室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13-02)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开放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成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视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开放式课程项目的概念,向全世界学习者无偿提供世界级的优秀课程资源。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国高校以及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 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由此进入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十几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精品课程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缺憾?笔者拟以我校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分析探讨,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参考建议,促进我校精品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国家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谢新就.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分析[J].教师,2011(2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