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

课程建设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建设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研究

篇1

【关键词】初级指挥院校 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和尺度,具有导向、强化和判定作用。由于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也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及教材、教学设施等基本条件建设以及教学组织管理等内容。

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要先进

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导专业教学全过程和全部教学工作的总观点、总看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管方向的,偏离了这个方向,课程建设就失去了生命力。其要求和特征是:遵循初级指挥专业院校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统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通过教学双方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合作互动,实现学员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要科学合理

院校课程目标是院校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由于它具有导向、调控、中介和评价功能,因此它是院校课程结构、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既为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规定着院校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又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和准则。所谓课程目标要科学合理是指,第一,课程目标要体现军校教育目的的要求,与培训目标具有一致性;第二,课程目标要适应学员身心发展的需要,具有系统整体性和立体层次性;第三,课程目标要确切具体,易于把握,便 于实施,具有高度的明确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综合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课程内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要素。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优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先进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注重上:一是注重打牢基础。无论哪一门课程,都能抓住学员工作实践中最常用、最具迁移性和增值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对学员的发展具有长效性、稳定性的功能作用的知识,打牢基本素质,夯实发展的基础。二是注重更新内容。跟踪学科前沿,精选经典内容,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做到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进入课堂。三是注重实际应用。教学内容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岗位、贴近学员实际,针对性强,实用管用,实践指导性强。四是注重综合创新。具有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跨学科的交叉边缘课,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选修课,重大课题的专题课。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手段服从服务于课程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标志和手段。主要体现在三个善于上:一是善于发挥教员教学的主导性和学员学习的主体性。能够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师生互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启发诱导,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教给学员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指导学员自主地获取知识、探求真理。二是善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灵活组织学员课堂讨论,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思维习惯。既重视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科学方法、思维品质和人文精神;既重视开发智力,更注重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使传承知识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三是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能够开展虚拟和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五、课程体系要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培养目标,由课程及其相关的各种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有序而完整的系统。课程的整体优化, 是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其要求和标志应是:军、政、文、体各门课程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学科课程、课题课程、综合课程、养成课程等有机结合,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一课堂和二课堂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级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构成,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支撑,明确各类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课程之间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相配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军事科学相融合,指挥、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训练效果。实现整体优化,达到打牢基础、拓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的要求。

六、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要规范

课程的实施是通过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完成的,加强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和组织保证。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办法,以保证课程建设有效地进行。各种制度要指向明确,标准适当,表述准确,条件周延,便于落实、检验,能够促进和保证课程建设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陈铁柱.《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运行模式研究》.2011年8月.国防工业出版社。

篇2

[关键词] 会计资料勘验; 教学方法; 实训; 改进

会计资料勘验是对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勘验、检查,从中收集犯罪的证据,查清经济犯罪事实的一门学科。作为公安院校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专业课程,会计资料勘验课程通过分析经济犯罪案件中会计资料形成的原因、常见的错弊表现形式,总结勘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会计资料的具体类别,有针对性地提出勘验的具体要点。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犯罪案件中常见的会计资料勘验的基本步骤、相关勘验技能,为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后续专案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犯罪侦查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概述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资料勘验的含义、任务,会计资料勘验的会计学基础理论,勘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账户的具体勘验方法等。其中的难点在于灵活掌握勘验的方法,正确、客观地分析和掌握涉案的会计资料,准确地收集相关的证据,认定犯罪事实。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始终把理论性、技能性和创造性作为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建设的中心,把课程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会计资料勘验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并经过实践教学的锻炼后,能够胜任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岗位需要的一门专业技能性课程。

2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教学设计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的教学必须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纸上谈兵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训力度。将课程教学改变由过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做法,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上,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经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办法,即在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前提下, 通过实践、实验教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物操作练习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点及技能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训课的设置则充分地体现了当前公安教育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真正掌握会计资料的检查的技能,为侦查破案服务。

3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具体教学方法

3.1 启发式

本课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面对抽象的专业术语,很难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会计资料勘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边听课边思索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2 直观法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设置了实训教学的内容,因此该课程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凡涉及有具体实物可供展示与使用的,尽可能地真实化,使学生能对涉案会计资料的勘验检查处理有实际的切身体验;对非常抽象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对单证账表的了解和说明,大量采用真实的图示类比、由浅入深的直观教学。

3.3 案例式教学

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在校生来说,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及具体查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方式以加深理解,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融会贯通。

4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中的实训教学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中实训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会计资料勘验知识的模拟实训过程。通过具体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会计资料勘验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对经济犯罪案件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资料勘验的基本业务处理流程,为毕业后从事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具体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会计资料勘验课程中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经侦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本课程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

5 会计资料勘验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5.1 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切实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对实际业务的认识和操作能力,随时把握本课程的前沿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鼓励授课教师多参与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实践活动,了解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提高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

5.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多地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搭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搭建自学平台,并完善网络课堂的架构及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吸收和拓展;完善网络答疑系统、网络习题库、案例库等,形成完善的互动立体学习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20102

1网络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简介

1.1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出“三层次教学设计”,满足学生自学和辅助课堂教学的需要,建设方便学生自学、交互和考核的网络课程。

1.2建设目的

创建较高水平的富有学校特色的网络示范课程,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辅助方式,为学生自学和选修提供网络课程资源。

1.3建设方案

初步制定网络示范课程建设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示范课程建设的基本栏目与基本要求、评审程序、合格验收标准等),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修订。该项目从网络示范课程的栏目设置着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层次进行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突出实用性,对原有精品课程的栏目数量砍掉约一半,只保留方便学生学习的10个基本栏目,并提出了基本要求;提出了“三层次教学设计”,强调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充分整合;实施课程全程录像,丰富教学资源,建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示范课程。

2网络课程的实践

笔者所在院校建设的网络示范课程均为医学类基础或主干课程,影响范围广、受益面大,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设计和应用效果,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形式丰富、设计科学的学习资源。

为进一步分析建设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对145名学生和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二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65名,三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50名,一年级新生30名(学习的课程以基础类课程为主,全部上网),教师10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参与教学并且主持建设网络课程)。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各学科普遍重视利用三层次教学设计进行课程建设。三层次教学设计是按照课程整体、章、节(单元)3个层面制定的教学设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表现形式:在课程简介中体现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在学纲中体现章教学设计,在学习纲要中体现节(单元)教学设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体现出“三层次教学设计”的网络课程的学生达73%。

各学科能够充分利用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多媒体素材与课程内容整合。大部分教学内容均按章节顺序编排,结构明晰,检索方便。88%的学生认为自学网络课程导航十分便捷。

学习纲要栏目课程内容系统完整,并充分与多媒体进行有机整合,撰写出学生容易看懂的多媒体电子教材,结合授课录像等辅助学习,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学到一门课程的知识。有87%调查者认为网络课程能满足自学课程需要,与大多精品课程及OCW(开放课程课件)仅给出教学大纲和多媒体课件不同,学习纲要受到学生欢迎。

(2)各学科比较重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各学科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视频、动画、名词术语、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参考文献、专题网站等资源类型。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点”,学校非常重视,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全校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使教师制作水平逐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教学管理部门及同行的认可。

教学录像与精品课程也不同,并非仅仅录制几节示范课,而是对课程全程录像,涵盖了理论课和实验课;对重要的知识点录制问答录像;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录制讲座录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录制过程中严格把关,为防止出现“课堂教学视频化,纸质教案银幕化”,在录制前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对教学时间、教师仪表等方面也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并且每个教学录像都设置了目录索引,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课程资源”、“课程录像”和“学习纲要”是3个最重要的学习栏目,所占比例分别达到调查者的22.70%、19.15%和16%。

(3)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认可。关于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网络课程能辅助课堂教学的人数占96.05%;认为网上自学课程与课堂教学是并列学习形式的人数占61.35%,需要观察的人数占27.45%;认为网上自学课程高于课堂教学学习效率的人数占44.45%,后者高于前者的人数占33.05%,二者一样的占22.50%。结果表明,网络示范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多数认为网上自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并列的学习形式。

师生充分肯定了栏目的设置,认为能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体现课程整体、章、节(单元)三层次教学设计,凸显多媒体学习纲要和课程录像两大建设重点,实现自学、交互、自测等功能,总体评价:基本成功、比较满意、值得推广。网上自学课程是与课堂教学并列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重要意义。

(4)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的优势。与精品课程相比,网络示范课程从学生视角出发,简化栏目设置,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录像包含全部教学内容,不同于精品课程仅展示少数几节示范课;重视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学习纲要设计,不是精品课程和开放式课件(OCW)中课件和教学大纲的简单罗列。

3网络示范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课程录像的问题

笔者所在院校有专门的精品课程录播教室,课程录像采用自动录播设备制作,将教师视频、声音、教师电脑屏幕同步录制生成“流媒体课件”,具有制作周期短、分段导航、临场感强、降低对网络带宽的需求等特点。但是,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录制过程中因不需要学生参与而缺乏激情,课程录像的互动效果不如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学录像时间太长,与课堂教学不同,学生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

3.2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不足

一般认为,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网络上所有可能对教学活动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看,网络教学资源在支持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需要经历信息共享、教学支持和特色构建三个阶段。

校网络示范课程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还处于第一阶段,课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随着建设的深入,各学科积累的素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教师缺乏规范管理与设计,缺少对学习资源的特性分析(如针对性、 启发性、整合性、扩展性等),对这些素材的质量、难度等级和技术标准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个别课程还存在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与效果的现象,另外由于缺乏资源数据库的支持,师生上传和检索资源也受到限制。

4总结和建议

4.1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长期、不断更新,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积极改善网络辅助教学的设施和条件,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笔者所在的院校已初步建立了网络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网络课程建设规划,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鼓励、引导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建设。除了对网络课程有经费支持外,建议网络课程建设应用成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成果同等对待;选设一些公共课程或选修课进行网上学习与考核,给出相应学分,促进教师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4.2加强教学资源应用与更新

建议学校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共同建设、使用网络课程,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非提供给的资源越多,学生学习效果越明显。资源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资源太多,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4.3加强网络课程宣传与应用

建议通过校园广播、电台、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网络课程的宣传推广,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促进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对建设效果较好的网络课程面对社会开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文捷,王永波,王涵,等.三层次教学设计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3).

[2]蒲善荣.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5).

[3]李俊生.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5).

[4]张润芝,张进宝,陈庚.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硏究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篇4

关键词: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自IBM公司宣布Java成为其程序开发的主导语言开始,Java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实用代码开发的需求,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Java语言中,这进一步促进了Java语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Java语言体系的膨胀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校在Java语言内容讲授方面呈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这进一步拉大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如何弱化甚至解决这个鸿沟,已经成为Java语言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追踪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Java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程序开发基础,基本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本文将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构想进行阐述。

1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由于Java语言的开源特性,在SUN公司被收购之前Java语言的更新来自于几个方面:SUN公司完成的内容更新、一些研究组织完成的内容更新,甚至所有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者完成的内容更新等。这使得Java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其内容就急剧膨胀。早期的内容侧重于通用程序的开发,而今天的内容开始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的应用程序开发,以适应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缩短的需要。针对指数性增长的Java语言内容,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以及向学生讲授哪些信息等成为内容更新的重要研究内容。

1.1Java语言内容的采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可以搜集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例如在SUN公司被收购前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可以下载一些测试程序,可以取得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等。通过对一些知名数据库的搜索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著名的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输入特定的关键字也可以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此外,通过最新出版的书籍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目前,课题组对Java语言内容进行采集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和书籍。

1.2Java语言内容的整理

从Java语言内容采集阶段取得的信息是庞大而且种类繁多的。若逐一整理、归类,则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毕竟课题组教师的人数和时间是有限的。课题组提出了全局整理和局部归类的方法。所谓全局整理就是构造一个服务器组,按照Java语言内容的来源存放所下载的内容,例如从SUN公司主页下载的内容就存放到SUN的目录下,并且可以通过建立子文件夹进行内容管理。所谓局部整理就是根据目前的需要,建立主题文件夹,该文件夹包含主题相关内容,后期的内容选择和归纳针对该文件夹进行。

1.3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

大学本科教育以讲授基础内容为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辅。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思路,在对Java语言内容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开课前的半学期遍历拟更新主体的文件夹。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仅仅了解该内容,而且能够使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1.4Java语言内容的讲授

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围绕着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然后完善相应的教学材料,例如讲义、教案等。在开课学期,把研究的内容讲授给学生。

完成Java语言内容的动态更新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毕竟学生毕业后需要到企业中去。目前,获取企业需求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与企业中使用Java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程序员沟通、通过登陆企业需求网站了解企业对Java语言的需求等方式。根据所取得的企业需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Java语言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通过Java语言内容动态更新阶段取得的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2课程体系的完善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然而,如何建立课程团队,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如何把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等也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阐述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2.1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早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概念,针对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这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合理的。然而,就Java课程而言,正如这种语言所倡导的开放源码一样,需要的是相关学科的不同思路的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求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观念有些陈旧,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就Java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研究组以教Java课程的教师为主,还包含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师。这种组成结构从外观上看是拼凑,然而通过课程团队内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1)从面向过程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的过渡问题;(2)如何从应用的角度,如数据库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Java语言;(3)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的测试问题;(4)探索不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的异同,便于学生学习其他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2.2 “教学-自学-提问-上机-总结”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向学生讲授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在内容的讲授中采用强调“知识涵盖和重点突出”的方式,不仅仅使学生了解Java语言,而且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在第二个阶段,给学生留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有些同学对本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些同学即使掌握了,在下次课也没有印象。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第三个阶段,在下次课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对上次课重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给不自觉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地“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第四个阶段,充分利用上机时间使学生深入地掌握Java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个阶段,安排时间对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中国有句古话,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思想,并且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课题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发现收效是比较显著的。

2.3 “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效果来确定,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至今,研究组已经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上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课上部分实例演示+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确定了“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互动遵循着“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鲜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参与思考,以变被动为主动。针对Java程序设计而言,一个鲜活的实例胜过长篇大论。此外,通过欣赏方式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课程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发现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3网络平台建设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本校的课程搭建了网络平台,例如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数据库网络平台、数据结构网络平台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搭建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巩固所学内容,并对相应课程有更深入的掌握。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平台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窗口,更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进行了几年的建设后,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材料,而且可以允许学生上传作业、通过留言板完成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等。然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用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手段,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教学引导、教学内容扩充、案例扩充、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资源站点推波等方面。

3.1教学引导

对于刚开始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学生而言,网络平台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一些具有较好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期的学习陋习不能从网络平台获益或者获益很少。因此,教学引导应成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内容包括:针对具有不同Java基础的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路线;学习内容的连续性;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间的联系等。

3.2教学内容扩充

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内容的局部删减。然而,删减的内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以便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或者与教师进行私下沟通以扩充知识。此外,提供与每堂课相关的大量电子材料,以便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3案例扩充

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对每堂课的内容添加一些相应的辅助案例。通过逐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从熟悉Java、掌握Java,到热爱Java。

3.4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

目前,在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面,网络平台主要采用的是在线答疑、E-mail沟通以及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等。在线答疑的缺陷是教师不可能24小时在线,E-mail沟通的缺陷是缺乏实时性,而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的缺陷是交互性差、周期长。实际上,今天网络提供给了我们很多的交流方式,如BBS、视频聊天等。这些方式经常被用于用户间的沟通,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着把它们应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些方式的采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而且通过学生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解决早期方法的缺陷。

3.5资源站点推波

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事Java编程、或者热爱Java编程的人的加入,与Java语言相关的资源站点与日俱增。如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Java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些经典的资源站点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总之,Java程序设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很多需要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给Java程序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获取Java语言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甚至如何推动Java语言的发展,已经成为Java程序设计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弱化甚至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刚,薛海龙.《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9.

[2] 张刚,牛连强.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7.

[3] 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刚,牛连强,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8.

篇5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79-02

在大连交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源自大连交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的教改探索与实践。多年来学生的就业数据表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为各中铁局,从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相关研究工作。例如,2010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84.6%,2011届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79%。由此可见,开展《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服务于混凝土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只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方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水平混凝土技术人才的需求。2010年大连市混凝土行业共完成混凝土销售量1600万立方米(包括建筑、交通、市政、港口用量),实际产值48亿多元人民币(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同年,大连市重点项目“地铁”工程全面开工,预计2013年底竣工。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发、检测人才的大量短缺,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专业知识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课程建设,一方面使学生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从各个环节进行完善。

一、课程建设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是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课,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混凝土材料涉及面广,行业范围宽,通过《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建设,可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熟悉业务,成为混凝土质检、研发或监理部门的工作技术骨干。在授课时系统阐述了混凝土行业最新的国家标准,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使学生全面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内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先进理念与标准。同时,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更新。作为应用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为“理论够用,重在应用”,因此,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做了如下调整:主要介绍混凝土材料组成,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生产技术,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预拌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模板工程、混凝土的浇注等。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及特殊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混凝土的检测与测试等内容。其中,在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上加大理论知识的深度,特别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的核心及重点,因此应当深入介绍公式的理论推导及例题计算演示。其他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大的,进行略讲或删减。在混凝土施工工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钢筋材料,当混凝土发生劣化时,钢筋锈蚀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2.课件制作。《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施工工具、混凝土制品与施工现场的内容,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合理编排课件内容及添加图片等方式尽可能把实际施工现场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全方位理解课程内容,并在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尽快熟悉业务,胜任相关工作。

3.网络教学建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的电子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等。同时,在课程的教学博客中发表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行业知识介绍等,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课程,可大大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督促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灵活地学以致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①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往往会使他们印象深刻而加深记忆。采取启发式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②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混凝土配合比章节涉及大量的计算,通过计算方能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抗压强度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通过随机提问学生、让学生来黑板前做题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各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③采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混凝土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剖析,加强学生对规范施工的重视。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部分内容时,通过对某楼发生的严重混凝土质量事故进行分析,针对事故产生原因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质量事故,有的甚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通过案例的陈述,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深刻理解严格遵守施工规范的重要意义,将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④鼓励学生自学。对于教材中单纯描述性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最新的动态。通过自学,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核,采用口试、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等综合考核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已形成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混凝土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