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5:3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意义 存在问题 对策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 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生态农业能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是遏制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协调、稳定”农业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
一、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如种植业广种薄收,重用轻养;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全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而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土地等农业资源越来越紧缺。这要求我们确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可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内涵式、技术型农业发展的道路,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1999年农业部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国农业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效益的老路,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生态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另外,我国成功加入WTO后,进口粮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农民收入,加重我国农民贫困化程度。
而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变废为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的5.12亿吨减少到2003年的4.367亿吨。2004年上半年粮食出口106.2亿美元,而进口粮食143.5亿美元,粮食赤字37.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却持续增长,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和农产品的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粮食等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个。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区,粮食总产增长幅度一般都在15%以上,单产增长10%以上。可见,生态农业是我国在新世纪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
4.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使农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严重超标,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而生态农业的生产原则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并且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因而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观赏价值。生态农业以生态与环境建设为基础,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状况的协调、互补,净化水质、土壤、空气。所以经常处于生态农业环境条件下,人的身心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减少疲劳、恢复健康大有裨益。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以清新的田园风光让游客亲近农业、亲近自然,从而愉悦于人,陶冶情操。如北京1998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年接待游人378.72万人次,河南省濮阳市2000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共接待游人20万人次。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工程模式、试验示范、生产管理以及建立植物基因库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全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
1.理论落后于实践,缺乏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我国有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而生态农业模式本身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只有在理论成熟的情况下,才能推动和指导生态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但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尚未进行很好的总结。
我国还缺乏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仍未形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的生态农业格局,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低。在技术推广方面,因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引入农业经济的速度缓慢。
2.生态意识较差,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生态意识较差,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的具有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对于提倡和实施生态农业很难接受。致使那些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等技术不易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和运用。
3.服务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服务滞后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4.生产规模小,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深度发展,必将走向农业产业化,但由于中国还是实施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体制,使得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也影响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多级转化利用,故农业的规模效益问题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农业政策亟待完善。农业是弱质产业,如果没有农业政策的综合性保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靠掠夺资源来维持扩大再生产,更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但目前的生态农业政策,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我国除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和其他一些指导性文件外,对全国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文件,这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
三、加速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电视、报刊、标语以及课堂教学等形式宣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广阔前景,形成建设生态农业的广泛共识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氛围。不断更新观念,把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2.依靠科技进步,注重高新科技含量。生态农业就是科学技术农业,涵盖了农业的工业化,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酶转化工程、发酵工程等等。就是一种“帮助农民科学地选择优良品种、土肥措施、排灌方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栽培技术、作物轮作制度、农业与相应工业的合理配置等,以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加农业产出,以及永续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才能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拉长,才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才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由此而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开展建设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和保障体系、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的科技攻关。同时要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强化科技培训服务,推广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为了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操作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的力度,建设技术培训的保障体系。我国幅员广阔,农业资源和生态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分异显著,所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各不相同。各地应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在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型中,加以科学选择、改造和运用,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更新、发展,以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认真规划决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根据我国各地域的气候、水源、土壤、地质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科学划区,确定各区目标任务,并指导研究制定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产业决策。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集约经营、多业结合,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基本保障。国家农业政策是各级生态农业建设的最基本保障,目前生态农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生态农业的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的利益不明显,利润率较低,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多项补贴。国家更应抓紧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建设成果能够发挥作用。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更要鼓励农户投入。生态农业是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工程,也是多行业、多部门协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根据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现状制定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规划,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各项制度,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6.培育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经营体制创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分散性经营的农民,多数人素质不高,水平低,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更不符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因此,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推进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提高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组织生产、推销产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铁军: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4):11
[2]岳云: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现状及推广前景展望[J].甘肃农业科技.2005,(12):7
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新型农业。它在实践上力图克服“石油农业”所带来的危机,其目的是企图将农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石油化学基础上。实际上,生态农业源于生态学思想对农业生产的指导,要求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推动乡镇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味具有重大作用。
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总体水平不高,推广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农民科技素质差,影响生态农业普及。生态农业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是传统农业无法企及的。而我国的农民长期受传统农业的熏陶,满足于吃饭问题,对农业科技发展关注程度普遍较低,主动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意愿不强,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推广。
二是农村土地分散,制约生态农业推广。我国实行分田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农村温饱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而散”的农村生产力,严重滞后于规模化发展的时代需求。而生态农业追求的是规模效应,带动整个农村转变生产方式。
三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参与,而我国由于受城乡两元化发展的影响,农村人才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巢化严重。如何吸引人才回归,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四是生态农业发展周期长,经济效益显现慢。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追求的是规模效应,经济效益的显现不会立竿见影,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造成农民投资生态农业的意愿不强。
以上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困局,找到一条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笔者认为,破解以上问题必须贴合我国农村实际,稳步推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优势,提升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生态农业理念先进,农民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对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民,要区别对待,不可一刀切。如果搞强制执行,那样会挫伤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反而事倍功半。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民素质高,接受能力强,适合搞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落后地区的农民,机械化程度低,适合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生态农业小区。
二、以工业化的思维运作生态农业,提高生态农业区的农民收入。
传统农业以家庭为组织,主要种植粮食农作物,品种单一,主要满足于家庭饮食需要,不能很好的挖掘土地潜力,不能综合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工业化思维讲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有超前的规划意识,按现有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由近及远,由简到繁,逐渐落实规划的目标,从而很好的推动生态农业沿着科学化、规模化、持续化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制定规划时要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用系统、整体观念,进行全面规划,做好总体布局。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以新型合作社发展作为契机,拉动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新型农村合作社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普遍得到农民的理解和参与,对于下步生态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农村合作社具有整合和带动作用,操作模式灵活多样,但是标准统一,运作规范,有效解决了农村分散经营的不足。把农村合作社的先天优势与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是带动农村发展的一剂良方,也是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搭建农业科技平台,培养新型农民。
针对当下我国农民科技素养普遍较低,生态意识普遍不强的实际,政府应该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科技难题。搭建科技平台,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回归农业的一个重要方法。让科技人才愿意留在农村,对于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生态农业不仅仅是观念和理想,更是现实中迫切需要实现的实践产物,它遵守了科技原则、效益原则更富有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与民间互动,破解生态农业推广难题,是当代中国责无旁贷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
1.r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2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3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解决对策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2.2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
2.4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关键词】乡镇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利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同、入社、入股等模式,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传统农业中融入现代工业、商业、保险以及信息等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种、养结合,慢慢形成一整个系统化的农业一体化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农业活动中的某个或者多个农业产品,根据该产品的供销状况,建立起一条龙的工、农、货、运等一体化农业模式。通过农业一体化,可以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环节的协作,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运行体系,可以让传统农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价值,真正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经济中的产供销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统一到同一个经济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规模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农业产业化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
1.2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的,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产业化变革的深度以及影响力,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行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从传统的生产部门逐渐向现代产业方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型组织结构逐渐转变为新型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自由联合这一层面上;此外,农业产业化还将传统农业技术结构发展为现代农业技术结构,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面貌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
2.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是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以及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在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农村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够成熟,一些乡镇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下农民家庭实际利益的损害。其次,一些乡镇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以及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完全接受,因而也无法对农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直接导致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滞后。此外,一些乡镇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进行支持,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资源等条件无法有效的得到满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后,乡镇地区的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小,信息比较闭塞,都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诊就是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些乡镇地区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比较狭小,无法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产业化经营。同时,乡镇地区的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作物灾害以及病虫信息等无法及时传播,都会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
3.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对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乡镇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进步,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发展趋势更加的理解和支持,更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弄明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需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乡镇地区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例如,在乡镇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科专业协会、农村广播电视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宣传教育活动,让农业产业化深入人心,逐渐在乡镇地区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的促进新型农村,新型农民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3.2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建设和完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得力助手,巩固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需要对组织财产进行划分,将组织财产归全体社员所有,对财产利润进行分配,同时,也需要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让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经济合作组织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3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在一些条件有限的乡镇地区,达不到很大的经营规模。可以有条件的,逐步的进行适度规模的土地产业化发展。根据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同时结合户籍制度、小城镇发展政策等,让农民真正意义上同土地脱钩,实现土地的集中化、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乡镇地区的耕地制度进行变革,采用耕地流转制度,从而促使一些拥有耕地却不用来进行农业发展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乡镇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3.4推进乡镇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市场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在乡镇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最终将农业信息转化为乡镇地区的农业收入。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乡镇地区农业信息闭塞的现状,为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产品信息以及灾害病虫害信息等,使弄明能够真正依托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生产,进而获取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此外,信息化建设还能够让农产品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取更大的价值。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各地区需要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以及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亮.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资本问题探析[J].理论动态,2013(25).
【关键词】 农业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耕地面积相当可观,而农业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日趋现代化的走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农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提高,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气象工作部门在内容、方法及途径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层面上相对较弱,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适应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给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有局限性,这些灾害由于一些属于不可抗力的灾难,如洪涝灾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倡以减少灾难发生的源头为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的同时,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多措并举的完成此项工程。
1.2 农业设备陈旧,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在当下这个以科技为主导、以技术引领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还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较少,依然靠传统的测量手段来作业,技术人员落实不到位,农业气象服务不能同步地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当前的一些气象部门仍然靠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之提供服务,这种紧靠单一的情报服务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需要我们的气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调整,灵活转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即能更好地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1.3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尽管在农业气象监测时有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监测软件应用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各地业务不尽相同,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覆盖性不强,科技含量低,领域窄,广泛性差,想要尽快全面业务数字化还比较困难。同时,多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发现,有很多不符合我国气象法律法规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相对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以开发新技术为主,发展农业气候资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农业气象部门服务,农业气象部门要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以及森林气候资源相关数据库。同时,要善于抓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为区域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2)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转变服务方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为农业服务,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发展成果,开展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系统化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基层气象服务提供支持,体现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双向结合。
(3)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领域仍然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相对有限。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气象的投入,强化理论知识研究,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对于农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冻及暴风雪等,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够减少农业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气象站、气象所,这样能够更加及时给人民以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短息信息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对一些虫害等区域性病害,可以通过前期的预警来更好地减少农业损失。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能够更好地把业务及应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联系实际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夯实科研技术,强化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与传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出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努力使气象为农业服务面向政府、面向大众,面向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民,面向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生态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双赢效益,才能使气象真正的为现代化农业所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卿.层次分析法在云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权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33.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223-01
1 发展规模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彭阳县在红、茹河流域5个乡镇30多个村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4万亩。设施蔬菜以辣椒为主,实现了周年生产;设施食用菌以杏鲍菇为主,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设施林果以油桃、杏子为主,实现了春提早生产。全县设施农产品年产量15万多吨,其中辣椒4万吨、食用菌2600吨,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辣椒和食用菌产区。大棚早春茬以甘蓝、西兰花为主,亩均收入1500多元,夏茬以辣椒为主,亩均收入6000多元,秋冬茬以菠菜为主,亩均收入1500多元,全县设施农业年产值2亿多元,其中辣椒6000万元、食用菌2000万元,提供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设施农业已成为彭阳县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户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
但是,对于彭阳县这样的传统农业县而言发展新型的现代设施农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滞后。彭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民群众习惯于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之基础设施滞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成本高,农民群众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轻质量,过多地看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深刻,对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度低,发展意识不强烈,发展氛围不浓厚。二是历年建设的部分大中拱棚有所损毁。在“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设5年规划”期间,彭阳县设施农业建设虽然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任务,但2007-2008年搭建的大中拱棚由于质量、材料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大部分已损毁。三是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建设1亩日光温室平均投资1.4万元,大中拱棚投资0.8万元,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补贴,但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制约了设施农业向较高层次发展。四是水资源缺乏。随着设施农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用水量急增,虽然按照“依据水源定布局,依据水量定规模”思路进行发展,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的影响,设施农业用水出现不足现象,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的效益提升。五是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不高。由于资金短缺、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等原因,目前集约化育苗、滴灌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和电动卷帘机、暖风炉、自动通风装置等新设备推广应用率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2 对策建议
1)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政策扶持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物质技术来装备。特别是现阶段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刚刚起步,群众的认识度低,加之建设资金缺乏,需要一定的政策来扶持、必要的项目来支持,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抢抓国家坚持西部大开发及宁南山区冷凉蔬菜基地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信贷、科技推广、市场建设等项目和政策资金,并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各级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滴灌节水设施和卷帘机的补贴标准,逐步实现水肥一体化和卷帘自动化;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保鲜、销售、流通等问题,提高群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形成以农民投入为主、政策项目支持为补贴、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设施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政府补贴政策,鼓励保险企业开展设施农业保险,降低生产和市场风险。
3)机制创新注入设施农业动力。近年来,通过农技部门努力,组建辣椒产地零售市场5处,配套预冷贮藏库14座,开辟了福建、广州等一批新的辣椒贩卖市场;引进龙头企业4家,组建蔬菜专业协作组织12家,营销大户25家,构成了以“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重要方式的产业化开展格式。树立了掩盖西安、兰州、宝鸡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和信息、技巧交流互动机制,确保了90%以上的辣椒和食用菌完成内销。以彭阳县农产物经纪人协会为龙头,实行以“五个一致(一致品牌、一致规范、一致包装、一致价钱、一致信息)”、健全“五项机制(健全信息互动机制、健全便民收买机制、健全诚服气务机制、健全运销机制、树立健全鼓励促销机制)”、强化“三项职责(乡镇职责、县农产物协会、职责部门职责)”为重要内容的辣椒贩卖机制,辣椒贩卖行为逐渐标准,贩卖价钱稳步提升。
4)科技服务支撑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其重点在科技推广服务和农民素质提高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当前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服务滞后的问题,彭阳县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国家就业政策向农业部门倾斜,充实到县乡农业技术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县域专家和技术队伍;加强对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创新考核奖励机制,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充分施展拳脚;积极发展村级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使其成长为“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有力补充。二是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水平。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及农技人员的现场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赴外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让种植农户掌握必要的生产种植技术、一定的营销知识,力争每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每个基地有一个科技服务团队,指导示范带动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生产经营要求,健康持续发展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关键字】:农村林业;突出问题;现状分析;有效措施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实践证实,发展农村林业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林业的发展对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转型上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农村林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良好形势的同时,也存在突出性的问题。
1 农村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1.1 农村林业各地区发展比例失调现象严重
据调查统计,我国森林总面积2.08亿公顷,而森林覆盖率却只达到了21.63%,远低于全球的31%的平均水平。[1]而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天然林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人工林所占的比重。从各区域的发展情况上看,部分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广,其密度远高于国家相应标准。但部分地区总体覆盖面积却远远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林业发展极度不平衡。此外,我国森林总资源储备的不足、林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偷伐乱伐等现象的发生,对农村林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
1.2 农村林业发展中资源没有实现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村林业发展仍需依靠政府指导,常常不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林业种植凸显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及林业的长远发展,只是根据某一时期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展种植,往往选择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对整个林业结构缺乏针对性的调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不良影响,进而造成农民利益损失,降低种植积极性。
1.3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科学合理化的管理体制
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的强制性上,缺少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性协调;农村林业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运行的经费相对较少,各部门在政策落实以及工作完善上缺少执行力,严重影响农村林业的发展;[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林业在技术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更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林农只能跟着感觉走,自己动手求发展。
1.4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
在我国林业相关政策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即使形成了制度也是不符合我国农村林业发展的。例如,在林业税上,林业税不仅品种纷繁复杂且对于林农来说税负很重,并伴随着不规范的收税现象,在税费使用上仍存在不透明;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的不彻底,有的并没有落实,有的地区甚至在享受着政策的好处却还没有种树。另外,由于农村生活比较闭塞,再加上管理部门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农民知之甚少,使得农村林没有增进反倒减少现象的出现。
1.5 农村林业发展服务化意识不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行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与全球化,更注重行业的服务意识。而农村的林业发展却距离这两方面很远,更不用提服务意识了。农村林业的经营,主要老当地的自产自销的经营策略,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对于林业深层次的加工更是远远落后与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可持续发展更难以实现。林农本身的服务意识就弱,再加上政府没有大力度的投入与指导,使农村林业的大规模发展陷入僵局。
2 农村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林业绿化覆盖率未能达到相应标准
就当前农村林业种植水平来看,种植覆盖效果不够明显,未能达到相应的标准。耕地、林牧场退化以及沙化趋势控制效果较差,部分地区仍旧水土流失严重,没有从根本改变粮食以及其他生产成本过高情况。[3]近几年的沙化以及荒漠化数据显示,控制力不足,控制效果有限,荒漠化的趋势并未得到良好改善。其主要原因还在农村林业发展过于缓慢,而水土流失的速度要远比建设的快很多。所以,在改变生态上没有太过明显的成效。
2.2 耕地与林木用地矛盾被激化
从古到今,我国的耕地使用面积就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全部依靠耕地,正所谓“靠山吃山、靠地吃地”,节约土地的意识不足。进而激化了耕地与林地用地的矛盾。长时间以来,山区农民大量的砍树扩大耕地面积,又不注重保护,给植被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的局面,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背离。
2.3 产业化、特色化进程缓慢
随着国家林业种植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不容忽视。部分地区根据这些林业特色,进行了花卉的种植以及果树的种植等等,并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从产业化和特色化上看,未能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化结构,特色优势并不突出,规模也相对较小,进而导致推动林业发展助推力量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快速飞跃的根本需求。[4]
2.4 森林旅游业没有发挥出带动作用
森林旅游业已经成为现下农村经济转型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在森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其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主要表现在:体制上没有打破国有经济垄断局面;在人才管理上,更是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才培养;建设资金的匮乏,在基础设施上还不够完善,在加上宣传力度的不到位,使得森林旅游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未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在处理上也没有可依据的法律条文,有些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在森林旅游业产品开发上不足够吸引参观者,对于人文景观的建设以及开发上不注重与人们旅游需求相结合,严重制约了森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5 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
就目前来看,我国山区农村能源主要还是依靠砍伐树木来获取,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有些偏远农村,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其他能源的采购困难以及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出现了无植被可烧的现象,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甚至出现难以恢复现象。因此,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更是各地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
3 农村林业在今后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国家必须对现在的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并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杜绝农村林业管理上的不规范。农村林业管理部门更应根据本地区林业发展的特点,建立健全林业监管体制,形成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使林业管理过程有法可依,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保障农村林业政策以及管理落到实处。在监管体制中,明确林业监管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农村林业发展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林场进行监督,实现农村林业管理的合理科学性。
3.2 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林农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决定着林业发展的整个态势。因此,必须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才能够使林业在建造上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要加大对林农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普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做好指导与培训,定时定点地为林农开展讲座,或者委派专家或者技术指导下基层,为林农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
结语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虽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但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使之为生态恢复以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农村林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活跃了农村市场,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促进农村林业发展转型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前进为子孙后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家顺. 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2]王洁. 农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
[3]刘宁. 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4]蒋志东. 浅析玉溪生态立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对策[J]. 云南科技管理,2011,01:34-37.
[5]方志. 新形势下中国林业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对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基层的走访[J]. 林业经济问题,2014,03:285-28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龙江
一、黑龙江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14347个,其中农民成员148671个,带动农户110万户,从事种植业合作社的7496个,占总数的52%;养殖业3991个,占总数的28%;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225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个、运输的324个、储藏的合作社48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的合作社182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3%;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106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其他行业合作社1071个,占合作社总数7%。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上述状况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严重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
(三)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主权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五)匮乏资金以及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出资额为89.72 万元,比全国户均81.05万元高出8.67万元,但并不证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原因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没有验资程序,只是由成员相互认可并在申请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记载即可,真正出资到位的极少;其次是农民以实物出资不需进行评估和过户,而实际上这些实物基本上还在农民自己手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再次,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三)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区畜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一、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是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户的牛羊5月上圈到夏季牧场,10月返回农区进行圈舍饲养,属于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夏季牧场牲畜只有圈没有舍,多是散养。尽管大通县畜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圈舍在大小、采光、保温等方面设计的不科学;饲养管理粗放,饲喂的粗料多精料少;畜禽圈舍环境潮湿、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即使一些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也存在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超期使用、大部分种畜禽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的现象。畜牧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市场、技术及政策信息不畅通;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多是散养,规模小,大规模专业化养殖较少。现今农户外出打工的很多,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加上从事养殖业效益低,因此农户的总牲畜存栏量逐年下降,导致养殖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3、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通县畜牧业经济内部缺乏主导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各个产业分散发展,发展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近几年,霍林郭勒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虽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其规模数量仍有限,加工业严重滞后,现有几家畜牧业加工销售企业加工销售能力有限。
4、重大动物疫病潜在隐患大。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外省市引进,农村规模小、分散饲养的现状,使疫病的传播和发生潜在危险大,加之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大。因此,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5、发展资金不足。当前,霍林郭勒市暖棚养畜已显示巨大的增收潜力,畜牧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发展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一般养殖户缺乏资金,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发展壮大。业务部门缺乏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科技培训等资金,因此要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二、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为促进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不仅要明确大通县畜牧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而且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及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的发展,优先考虑对主导产业起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带和主导产品群。积极争取畜牧业有息贷款和政策性贷款,多渠道争取畜牧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的方法,扩大畜牧业的投资来源,鼓励农牧民投劳投资。进一步实施畜禽良种补贴政策,积极将动物防疫经费支出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2、明确畜牧业主导产业。霍林郭勒市有辽阔的天然草地,环境洁净,土壤、水、牧草均无污染,具有发展高原绿色畜产品的优势。同时,霍林郭勒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风情,畜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草原绿色环保牛肉类制品加工和酸奶、液态奶加工业绝对处于主导地位,使这部分产业优先发展起来,并通过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饲养业、皮革加工业等畜牧业产业及部门的发展,形成整个大通县畜牧业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发展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营。霍林郭勒市畜牧业必须充分立足草场面积大的资源优势,以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为导向,以畜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品,突出发展高原牦牛、奶牛、肉牛、肉羊等产业,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扩大鸡场仔鸡生产规模,以满足大霍林郭勒市及周边地区的需求量。构建与现代畜牧业生产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生产供应体系;构建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实现畜牧业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发展特色畜牧产业为基础,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吸引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来投资兴办产业;以科技为本,进行标准化规模生产,以树立自己的优秀品牌为要求来建设龙头企业。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还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茂盛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3.办社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发展,许多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或贷款支持;第三种类型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由于办社目的不明确,出现了许多“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合作社。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2.加大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有要求、愿意组建合作社的农民和组织,帮助他们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尽快建立和完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帮助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使其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规范合理,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及其社员的管理、技术和合作知识地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道春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迅速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仍然缓慢而滞后。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就必须关注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一、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1、专业知识贫乏、单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音乐师资的缺乏,很多音乐教师是兼带音乐课的其它课程教师,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专业知识非常贫乏。另外,农村音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而农村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缺少接受专业音乐培训的机会,因而在音乐素养,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缺憾。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时,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另外, “重技艺轻理论”、忽视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的现象也很突出,导致了一些教师专业知识单一。由于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教育教学的支撑,这些教师教学时往往照搬音乐教案,在教学中缺乏自己的思考,其结果是经验无几,专业发展不尽人意。
2、专业能力欠佳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音乐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由于音乐专业培训费用较贵,农村音乐教师们经济能力有限,使得许多教师较难获得优质的在职培训,这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欠佳。笔者调查还发现多数农村音乐教师很少读教育理论书籍,用他们的话来讲:教育理论是纸上谈兵,对教学实践没有什么用处,读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另外,许多农村音乐教师们教学时很少在教学中进行音乐教学研究。在这种按部就班、机械循环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极为缓慢。
教师的沟通交往等综合能力也直接关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发现一些农村音乐教师由于交往沟通能力不强导致他们的音乐课堂成为放任型和冲突型两种不良课堂。在放任型课堂里音乐教师任由学生的喜好来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比如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音乐老师就把播放流行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课程的要求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无从说起。而在冲突型课堂里,教师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使得音乐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冲突和对立的“战场”。这种不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导致音乐教师们自我效能感下降,职业倦怠显现,很多音乐教师逐渐敷衍教学,得过且过,专业发展因此停滞不前。另外,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也体现在教师与同事的沟通中,良好的沟通能力使他们相互学习,汲取经验,这显然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专业信念有待加强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活动观,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对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⑴教育信念作为沉淀于教师心智中的价值观念,总是以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控制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行为往往是其教育信念的实现和表现)。⑵长期以来,音乐课程在农村是副科地位,许多音乐教师看不到自己职业的价值而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这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使他们无心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因此难以获得专业发展。还有很多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他们认为音乐课只是唱唱歌、听听音乐、教教识谱。更有些教师认为农村孩子音乐基础差,新课程的要求在农村无法实现,因此对音乐课程改革采取消极看法。在这种错误的专业信念指引下,这些音乐教师不是积极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能力,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过时、错误的教学法,这种错误的教育信念导致他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也阻碍了教师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个人层面
1、 坚定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育信念与他们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音乐教师们有必要理解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并视教学为生活中的乐趣,充满热情、心情舒畅地进行专业学习并在教学中思考、研究,这种满怀激情的工作状态有助于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另外,农村音乐教师们需要对音乐教师专业有正确的信念,以指导个人努力的方向。例如,他们应该明白音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以及如何拥有这些专业素质;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应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面对农村简陋的教学条件,音乐教师需要增强哪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等等。音乐教师正确的教育信念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学会正确归因
音乐教师能否对农村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归因也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一些农村音乐教师将农村音乐教育落后归因于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校音乐设备缺乏,学生音乐素质差等外部因素,在这种错误归因下,他们认为自己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就算学习了先进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这种环境中也运用不了,于是怨天尤人,失去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反思、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音乐教师们认识到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与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密切相关,就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从而思考如何通过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来改进音乐教学。因此,正确归因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利用网络资源
农村教师常年工作在农村地区,发展空间相对狭隘,信息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信息技术的跨时空性将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也为农村教师与其他地区教师架起了沟通的桥梁。⑶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让农村音乐教师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音乐艺术的学术动向和前沿的教学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更新观念,跟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激发专业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另外,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网络课堂、网上期刊杂志报纸、各种音乐网站等等都可以成为农村音乐教师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好帮手,网络的快捷方便也弥补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以及外出培训费用贵带来的农村音乐教师进修难的问题。
4、坚持教学反思
波思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音乐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个人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探讨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⑷教师们在教学反思中能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专业意识,从而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专业上的欠缺,激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最终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制度层面
1、完善教学设备
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缺乏与音乐教学配套的图片音响资料,甚至连教学用的乐器都不能保证的“简陋”条件成了农村音乐教师们顺利进行教学的拦路虎。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一些教师养成了得过且过,敷衍教学的习惯。因此,学校通过完善教学设备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能让音乐教师们感受到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增强了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便于音乐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
2、为教师减负
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在教学音乐课程的同时还兼有其他课程,他们往往要备好几种不同的课。有调查显示,一学期平均每周课时在16节以上的农村音乐教师多达50%,另外还要组织课外活动、为节日编排文艺节目。繁重的工作让一些音乐教师即使有心想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农村音乐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学校为音乐教师们“减负”,让他们专职于音乐课程的教学,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充电”、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从而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3、为音乐教师培训进修提供财政支持
音乐课在农村中小学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常忽视了音乐教师们的培训,音乐教师培训进修费用一般由教师个人承担。但许多农村教师家庭负担较重,加之音乐专业培训所需费用较贵,培训进修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学校有必要把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经费列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中,为农村音乐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激励他们沿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4、完善年度考核机制
笔者调查还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在教师年度考核中更多地关注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学生考试分数、升学率、教案、出勤率等,而那些上进好学的音乐教师在年终评比时并没有更多优势,这造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局面,成为音乐教师们专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机制之中。学校应每学年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在学年末对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年终评比密切结合起来,使那些自觉提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促进教师们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5、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
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人人爱学习的校风,以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具体形式如下:1)网络培训。学校利用网络为平台,为教师们播放教育理论专家和教学名师的学术报告、各种专业课的教学视频、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录像,并要求听课教师记听课笔记、写课后感。2)阅读和论文撰写。学校每学期为全校教师制定“读书规划”并要求教师们写读后感和撰写论文,将读书笔记完成情况与情况与年终评比密切结合。3)教学教研活动。按不同专业分组,采用集体备课、平行研究课(即一课多讲)等校本研修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合作和学习的机会,形成浓厚的团体合作的教研氛围。并定期就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的难点、重点进行讨论,让每个教师畅言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迪,经验共享。
审视当前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农村音乐教师们自身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学校政策和制度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我们相信,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了,农村音乐教育质量一定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第231-232页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张进良,何高大,信息技术支持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0,(5)
[4]谢友明,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途径[J] .教育探索,2005,(5)
[5]冯宇红,指向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文化建设探析[J] .教育探索,2011,(2)
[6]Jacobson, Wayne.Learning, culture, and learning culture.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96-47
作者简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3.办社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和贷款支持;第三种类型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由于办社目的不明确,出现了许多“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合作社。
4.在组织领导方面,主要问题是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方法不当。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对合作社的概念、性质、作用认识不清,有的把专业合作社仅看作农业服务组织,没有将其看成新的经济组织。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工作上不力,有的对合作社发展只讲数量、不求质量;有的只做表面文章,不求实质效果。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2、加大管理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有要求、愿意组建合作社的农民和组织,帮助他们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尽快建立和完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帮助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使其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规范合理,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及其社员的管理、技术和合作知识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3、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区政府在今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下一步应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促检查,落实好已有的扶持政策,督促已出台的政策兑现到位。另一方面还应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政策的其他需求,研究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对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品牌创建、自营出口、农超对接、产品展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出台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和交易向加工深加工转型的政策和措施,引导种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加工生产型合作社转型,加大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引进力度;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营销拓展能力、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六安市农业绿色发展;土壤肥料;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81-03
1 土壤肥料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 土壤资源是对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作物的粮食。肥沃、无污染的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统计资料表明:我市人口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我市农业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1.2 科学合理施肥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等;合理科学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含量持续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等;合理施肥能减轻农业灾害,合理施肥使作物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我市农业绿色发展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我国有限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的农业发展现状,施用化肥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对实现我市农业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3 土壤肥料对提高耕地质量和种植水平有促进作用 检测农田土壤养分均衡状况,通过多种农艺措施,以提高耕地投入产出率和肥料利用率为目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实施耕地质量监测,加强地力建设,因地制宜对耕地进行修复、整治和改良,合理施肥、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对防止土壤退化、改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六安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强土壤肥料工作可以有效的指导耕地质量保护与调控,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提高地力,提升六安市农业种植业生产水平意义重大。
六安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2014年在六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绿色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绿色发展是指经济增长摆脱对高排放、高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的依赖,实现生产与生态、增绿与增收相协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大力推进优质粮、石斛、茶叶畜禽、油茶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建设具六安绿色食品农业生态经济体系。
实行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市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根本。六安市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壤肥料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不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市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对土壤肥料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市农业的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2 土壤肥料农业生产利用现状
六安市地处皖西,位于东经115°20′~117°14′,N北北纬31°01′~33°40′之间,属北亚热带北缘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区,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大市。据测土配方施肥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六安市共有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人为土等4大土纲;黄棕壤、山地棕壤、初骨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9大土类;黄棕壤、 粘盘黄棕壤、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棕色石灰土、潴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等18个亚类;59个土属、139个土种。土壤亚类面积为134.3万hm2,耕性土壤亚类面积为67.35万hm2。其主要障碍因素为瘠薄配肥型、灌溉改良型、障碍层次型、盐碱耕地型、渍涝排水型。复种指数为98%。
2013年,六安市化肥施用量(折纯)为36.97万t,其中:氮肥16.31万t,磷肥4.06万t,钾肥0.81万t,复混(合)肥15.79万t;但目前我市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为1∶0.32∶0.25,钾素投入的不足限制了氮、磷的有效利用,化肥利用率不到40%。与此同时,每年产农作物秸秆420万t以上,由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局部地区随意焚烧秸秆现象严重,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民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不良影响。由土壤肥料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我市农业绿色发展。
3 土壤肥料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5县3区虽然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区域全覆盖,但是耕地质量下降和施肥不科学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影响了绿色农业发展乃至绿色发展规划,其主要表现为:
3.1 耕地土壤缓冲性能下降 由于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耕层变浅影响了土壤耐旱、蓄水、降渍等抗逆性能力,农作物连作引起土传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明显下降,导致作物根系下扎困难,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本居高不下。
3.2 土壤养分非均衡化 由于对农田的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导致耕地养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根据全市土壤肥力监测结果,主要类型土壤缺素面积达44.47万hm2。耕地土壤养分失衡不仅减弱了作物抗倒伏、抗涝旱、抗病虫能力,而且影响了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
3.3 土壤环境质量趋于恶化 耕地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典型调查显示:市郊区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普遍存在农药、重金属残留等问题,相当地区的耕地质量和产地环境已不能满足粮食安全生产和其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饭不香、瓜不甜、菜无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4 环境污染日趋明显 由于肥料使用不科学,导致肥料中的N,P,重金属等元素向土壤中输入的速度与数量超过土壤净化作用的能力,造成在土壤中积累的自然动态方向占优势,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特别是氮肥和磷肥过量施用后由于大量淋失所造成的地下、地表水污染,以及所导致河流、湖泊、水库、塘坝的富营养化现象,含镉量过高磷肥施用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肥料施用方法不当也会引起环境问题,如氮素化肥浅施、撒施或施后不镇压,往往造成氨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硝态氮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而逸入大气,造成污染。另外,由于肥料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害大发生,加大了农药的施用引起污染。
4 解决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问题的建议
土壤肥料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保持和延长土壤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壤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为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提供可用资源,实现从原来的以向自然索取为基础的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主的农业增长方式,向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4.1 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措施 目前我市乃至全国土地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现有法规也执行不到位,导致耕地保护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工作措施,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和破坏耕地,加大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力度,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加强耕地资源的研究等都是解决目前土壤有效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4.2 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高土壤肥力 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行动以及六安市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数字化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力度,逐步实现对我市土壤肥料的有效应用的准确监测,实现对土壤肥料应用情况的准确把握。切实掌握土壤内部氮、磷、钾的分布状况。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通过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化验室、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肥料试验基地对土壤、肥料、植株等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确定潴育型水稻土土壤养分预警指标体系、植株营养诊断指标体系、肥料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进而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控制体系及其技术。通过全国及省、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向农业部、省市农委、市及市内各县市区政府反馈信息,供其决策、参考。向农户、肥料生产企业、农业科技人员通报,以指导其科学用肥、肥料生产、土肥实用技术推广。
4.3 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力度,减轻土壤压力 要抓住当前秸秆禁烧的有利形势,建立秸秆还田和高温堆肥的长效工作机制。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既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减轻土壤的压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利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转化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设施基质原料关键技术、作物秸秆生产秸秆板材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猪饲料原料关键技术,研制复式混合高温发酵菌剂,使得作物秸秆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高效的发酵,变成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
4.4 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肥力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还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
4.5 在关键区域建立科学合理施肥保护区 我市有6大水库,除供六安市外,还要保证合肥市的生活用水供给。因此,要在水库周边及供水设施周围建立保护区,调整集中供水水源地一定范围内耕地的施肥结构,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补贴、配方肥补贴、大力推广高效、长效肥料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