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5: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篇1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引起思考,将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阐述,积极探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作者:韩丽娜 单位:西京学院至诚书院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2]余忠,刘燕娜,肖友智,戴永务.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9,12:104-107+110.

篇3

1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12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6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1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AACSB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21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AACSB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1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1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Capsim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Film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Excel、Spss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RealConnection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篇4

【关键词】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各类人才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体系一方面是体现高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构建;另一发面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反映,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学院为了全面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考虑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深入研究,把加强学生实践环节与课程体系的优化做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点、突破点与重点。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这也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过去单一的课程构建、刻板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大致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要求为准,以“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为原则,可以建立起“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在“平台模块”中,必修课分别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个平台组成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专业模块与任选课课程群构成课程的5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模块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相关,任选课程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

1、通识教育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院学生必修的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与身体素质,培养其基本能力的教育类课程。

2、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是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或实践研究的学生而设置的,并要求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3、专业主干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主要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设置的,并对该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三个基础平台针对学生必修专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模块”则是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个性要求而设置,包括跨学科选修课程群、学科选修课程等课程,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优化。

1、优化课程内容。从宏观上综合评估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确定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根据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工商管理专业的所需学科与课程支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精选。

2、优化课程类群。在充分考虑多因素的基础上,包括学校教育资源的可充分利用性、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的关联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严谨科学地对所有课程进行关联划分:划分课程类群,课程类群在课程子系统的定位与其需要完成的功能。

3、优化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分别准确定位5类课程子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相互关系,从宏观上科学把握学时、学分与课程门数的分配比例,使“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最优。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突出教学重点。

1、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英语开课的学期与授课时数适当增加,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在英语上达到国家六级水平。广泛开展双语教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要求至少有一门专业选修课用英语讲课或使用英语教材,保证学生外语学习时间与质量。对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学生,要强化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要加强学生的课外上机训练,特别强调专业课教学、专业基础课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2、强化学科基础。结合工商管理课程,拓宽专业面与领域,可以开设现代经济理论、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强化学生必需的扎实、宽广的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

3、明确专业方向,开设深层次专业课,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在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要有精通某一职能的一技之长,又要有掌握复合型、应用性的知识结构与跨行业的综合技能。因此,课程设计上,可以开设一些细化专业课,每个专业的学生修满本专业的学分,以保证在这个专门领域中有所专长。

四、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上,运用单向“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单一的注入式教学,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能力培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尝试推行多种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课题讨论等,贴近社会与实际生活。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应用性的发展,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教学手段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更新之中,而且涉及面广,联动性强,这些都要求学校必须采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考试方式可采用开卷、小论文、口试、课程设计等方式进行。而调查报告、小论文与项目设计等在工商管理专业上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也使学生更贴近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语:总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系统研究,积极参与,整体推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5

1.普通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而做着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由于受各种外在和内部条件的制约,对于培养出优质的管理类人才还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还是更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对于创新能力这一重要的部分还是有很大的缺陷。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考试的时候按照笔记来背这门课的知识内容,为求得成绩合格而学习,在实践环节往往只留于形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也很少主动的提问和互动,只倾向于老师抽人回答问题的传统模式,这些都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脱节,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一般的高校专业课程学习的流程基本相同,都要学习财务、人力、会计、运筹等方面的知识,但对专业技能的积累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专业的教学特色更是无从谈起的,最后导致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知识都是只知片面,而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最重要的是毕业后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的惨淡现象。

2.民办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民办院校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手段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育则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传递知识的方法还是传统的以口述的方式来讲解相关知识,而且,民办院校较普通本科院校的不足还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民办大学的学生由于资金的缺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相对于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而言,专任教师的数量则明显不足,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民办大学由于资金和现实的一些原因,其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书本的讲解内容多,具体的方法少,具体的业务少,教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与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不够,对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有效地途径和手段。民办大学的师资力量主要依托于公立大学,而公立大学能它提供的教师则大部分是闲置师资和退休教师,而随着国家扩大大学教育的规模,公立大学的学生人数大幅度的增加,民办大学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师资聘用问题,缺乏稳定的师资力量。

二、普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

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是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和外贸等需要众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农业、信息业和金融业等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多的但是普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应聘上岗管理职位的人才却是寥寥无几的,因为工商管理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很难满足这类岗位的职位要求,他们的水平还远远不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大多数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不停地忙于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五花八门的,多数做的是销售和财务等方面的工作,或者备考国家公务员。

2.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希望能在学术上得到更高的肯定,获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有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到了国内对于管理人才培养的缺陷后,选择去国外“镀金”希望能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中得到更有价值的收获,相比较我国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来说,大多数企业对于受过国外培养的管理人才还是从某种程度上给予认可的,这也取决于进修学生真正具备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他们在拥有了优越的条件和优势后回到国内来崭露头角,实现自我价值。

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培训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2.对毕业生的要求

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四、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素质培养

针对我国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我总结出一下几种方法:

1.加速教育方式的改革,突破传统单一式教学方法

要想能够培养出全方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学校必须要改变现在传统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学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的实习机会,把实习项目也当做必修课程,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案例学习、角色扮演、企业家讲座的学习的活动,让同学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进步。

2.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传统的教学课程主要是以必修课为主的理论学习,学生们一味的追求必修课成绩的合格,而忽略了选修课的兴趣培养,对于充当着辅修作用的选修课却不能实现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发挥补充辅助作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十分可惜的,所以有效地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分配是很重要的。为此,可以以学分制为基础,向选修课制逐渐过渡,即在学分基本不变的基础之上,降低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的学分。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使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达到更有效地学习效果。

3.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

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学氛围不浓。因此应逐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影响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首先对于专职教师而言,他们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组成成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因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培养其双师型素质。

4.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6

 

一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看,尽管近几年来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与工商管理教育蓬勃发展的现实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现行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单一,结构不完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使得学生既不能很好理解管理学的内涵,又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近几年来,在现有课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弱化了对管理学骨干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2.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工商管理类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感悟,因此管理类课程有一显著特点,即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但是在目前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教材等诸多因素,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有一定距离,或者与实践结合不紧,以至难以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了一大堆理论、方法,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造成对“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3.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4.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 、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体现有组织、系统性、高起点、立意新、整体性的特点,遵循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遵循四个原则。

 

前瞻性原则。课程设置的前膾性就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应具有预测功能,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所设置的课程要能满足21世纪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谁能准确把握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编制、实施与评价方面的巨大潜力,谁就有机会从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崭新课程体系。

 

强化基础原則。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强化三个层面的基础:首先是支架性基础课程,如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和行为科学等;其次是管理学的基本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等;再次是素质型基础课程,如法律、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课程。

 

柔性化原则。柔性化原则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在主要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柔性化决定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色。首先课程设置要有弹性,要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要使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随时动态调整的功能。

 

市场导向原则。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选取等方面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实际的要求。市场导向原则要求高校应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确定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三、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1.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优化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成功做法,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确立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整体化设计,明确应涉及的学科群及学科子类,并进一步细化为应开设的相关课程,最S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开设的先后次序。

 

2科学配置理论课程结构体系,搭建能力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可设置“四层次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1)通适教育课程。即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开设。这部分课程,如思想品德修养、哲学、法律基础、大学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为必修课,其他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美术、艺术等课程,宜设立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完一定的学分即可。(2)工商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即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以便为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便于学生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即必修课,是对工商管理人员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4)职业迁移模块选修课程。职业迁移模块选修课程是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配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设置的。具体有旅游管理模块课程、市场营销模块课程、运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模块课程、金融模块课程、国际商务模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课程等。

 

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课程为依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选修课程,则以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和学术讲座为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训练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3.将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各高校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起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结合;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创业教学环节的教学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结合,充分保障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4.压缩、精选专业必修课,增大选修课范围,增择课程的应用性与针对性

 

为实施素质教育,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髙等院校课程设置先进经验,压缩必修课,增大选修课范围。通过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5.注重实验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性,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合格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将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纳人整个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在课内实践方面,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案例分析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举办工商企业现实问题系列讲座,聘请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三是在相关的课程中设立实验教学项目,开设专门的实战性课程,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将为学员营造更加接近实际的商业环境,使其能在现实与理论的互动中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国内高校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21-03

2012年由教育部新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它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等十个专业。[1]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造成各方向知识不精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数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这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进行岗位定位,造成就业迷茫。为了以专业特色建设为导向,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笔者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对比分析了21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的对比分析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专业化人才。这一任务要求高校首先明晰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2]前者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后者涉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鉴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研究首先对比分析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其特色化的定位。

在所选择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21所高校中,985工程大学6所,211工程大学6所,地方性普通院校9所。从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主要集中在培养以研究创新能力为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研究与应用能力并重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和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三类上。其中985工程大学基本定位于第一类,部分定位于第二类;211工程大学基本定位于第二类;其他普通院校部分定位于第二类,多数定位于第三类。

(二)专业特色分析

调研的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强调并形成了专业培养特色。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山大学特别强调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北京建筑大学提出“以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课程体系,以建筑、房地产相关行业知识为依托平台”,实现“学科与行业交叉与综合的培养目标”,突出服务于北京城乡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等相关行业的培养特色。

综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三类:一是在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强化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英语能力、数量分析能力等,此路径更适合于985工程院校或优秀的211院校;二是结合学校的背景和优势,强化办学特色,比如北京建筑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三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要有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来保证和支撑。[3]通常,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可以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性如何,特别是模块化课程和特色化课程是否凸显了专业培养特色等;二是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先修与后修课程的衔接关系,即关联性课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三是学时的分配情况,如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4]

(一)专业特色体现的课程模块对比分析

调研发现,在一些专业培养特色及目标明确的高校,已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课程。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了凸显其国际化特色,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等课程,且其全部核心课程采用国际知名商学院英文原版教材,配以英语或双语教学模式。北京建筑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概论、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行政管理、建筑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等行业类课程。

(二)核心课程及课程衔接关系的对比分析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包含的核心必修课程如图1的中心圆所示。在这些必修课基础上,不同高校会根据自己的侧重,额外选择2-3门必修课。在限选和选修课上,各高校略有不同。根据限选与选修课的类型,可分为六大类,即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制造企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不同高校根据其侧重点选择开设相应课程,如图1中间层所示。

在教学计划表中,通过建议修读的学期和先行课程,体现出课程间的先修与后修关系,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顺序基本相似,这些关系主要体现在基础核心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上。但通识性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模块化课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由关联性课程形成的能力体系在大多数培养方案中仍难以体现,也缺乏详细的说明。

(三)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对比分析

研究对调研高校的学时学分情况进行了对比,表1为其中5所课程体系资料较为完善,以培养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情况。

上表中宁波大学的实践环节学分标记了“*”号,含义是总学时中已包含独立实践环节的学时,其他大学的总学时中未包含独立实践环节。自主学习模块是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节,比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模块、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设置等。从总学时情况看,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总学时在2700-2800之间。但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占比重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大多数的高校在选修课上,设置了以专业方向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定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大同小异,课程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调研的21所高校,除了学校层次不同,对应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略有区别外,培养目标的整体描述基本类似,课程体系也大同小异,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未发现创新性的改进。一些高校尽管提出了基于行业或特定领域的特色化培养目标,但仅仅设置了几门相应的课程,从课程体系来看,并未对特色化目标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也缺乏特色化组合。有的高校提出的培养目标甚至难以在课程体系中找到印证。

(二)课程体系设计缺乏指导思想,衔接性和系统化程度不强

从目前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看,尚缺乏系统化的设计指导思想,多为参考不同高校培养方案情况下课程的堆积。这也形成了两方面的弊端:一是通识类课程与后期课程衔接不足。二是专业课程培养的能力分散,学生难以学精。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较多,在缺乏围绕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思想指导下,各教师的讲授风格和侧重点不同,知识上的衔接性也不足,这使得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懂一些,却掌握不深。

(三)在学时和学分分布上,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偏低

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需要在实践磨砺中形成。因此,任何类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强调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深化专业知识的应用。调研的各高校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从15%到33%不等,其中有5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学分比重低于20%。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略有不足。

(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单一

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所见到的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块较少,形式主要集中在第二课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形式上。传统的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及相对陈旧的课程知识结构,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目标,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地方普通高校,需及时了解区域发展和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务实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制定满足特色化需求的培养目标,根据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这要求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做好三点:一是走出高校,构建校企合作,了解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二是基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和高校背景,明确特色化专业培养方向,聚焦专业知识能力,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三是及时跟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需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展的知识和技能,避免象牙塔式的空洞理论教学。

(二)在培养目标基础上,形成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指导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缺乏整合,学生学习后难以形成整体观。究其原因,在于课程体系缺乏设计思想,课程松散,主线缺失,与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形成一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学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为了达到整体性和一致性,可借鉴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设计思想[5]和基于目标分解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6]将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能力要求细化到相关的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训练形式中,构成目标层级体系,并让具体的课程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求,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 [7],使其目标与总体目标相一致。

(三)加强实践环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色,整合课程实验与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处理好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关系,处理好相关理论课程与集中实践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在学时和学分的分配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切实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与锻炼

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为此,高校应强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素质拓展模块。首先,设置学生自主学习模块,弥补第一课堂理论应用不足的弱点。在自主学习模块中,可以网络形式给予学生学习训练资料和考核任务,基于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课外必修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锻炼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基于主题、任务和情境而展开的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创新和技能训练活动等,锻炼其解决问题及创新性思考的能力。再次是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开放性实验。针对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设置相关实验项目方向,学生在方向性引导下设计项目试验目的,编写实验大纲,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在这一过程把握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给予分析深度和分析方向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育部[OL]2012.9.http://.cn/gaokao/2012-10-12/1124358

003.shtml.

[2] 王峰,黄忠东.澳大利亚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及课程体系比较[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25-128.

[3] 杜才平,邢晓红,陈昌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41-44.

[4] 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41-143.

[5] 栾立明,林艳辉.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82-184.

篇8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21

Research 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System of Private Colleges unde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ckground

FAN Wanjian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e articles studied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ivate college. It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 System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Such as it should reasonably adjust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ratio, adjust the propor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urse modules and so on.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urses system

0 前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专业,全国已有五百多所高校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但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共性趋同和特色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大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觉得找工作非常困难不受企业欢迎,另一方面企业在苦苦寻觅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可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最佳途径。而要落实真正的校企合作,必然对工商管理专业现行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作出重大改变,这对传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无疑是一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巨大机遇,能抓住机遇作出改变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学校无疑会得到快速发展,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只有十来年历史,其学生特点与一本二本及高职高专有较大差别,如果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沿袭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显然不妥,民办高校应该抓住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遇,根据民办高校生源素质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传统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普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教学理念的制约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滞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出现了较大背离。集中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僵化雷同,不能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翻开不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差别不大,开设课程也基本相似,只不过是课程开设的学期顺序、课时多少等的差异,很难体现不同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特色。

二是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如果没有教育部对于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应该达到15%的教学评估要求,估计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比例会大打折扣。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过于注重工商管理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理论课教学比重普遍偏高。而实践教学由于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实践教学场地、设备、资金、合作企业、实践教学人员以及更高水平更灵活的教学管理等等都与理论教学要求差别巨大,需要更大资金投入和教学改革投入,上述诸多因素的存在既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例的提高又使本身比例不高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或者为了迎合目前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比例表面看起来在课程体系中比例达到甚至超过25%,但真正能落实到位的实践教学环节却不多。

三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比例设置不尽合理。一般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所占比例过高,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比例普遍偏低,这大大限制了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四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死板,缺乏灵活性。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实践性、动手能力以及较强知识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四年学习中要择机能深入工商企业参加各种管理实践。这样矛盾就出现了,高校教学强调计划性而工商企业提供的管理实践岗位却具有随机性,工商管理学生如果选择工商企业提供的随机性管理实践机会就很难按时参加学校安排的基本固定的各项课程学习,也就意味着学生将很难毕业,学生无奈下一般只能放弃难得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机会,这极大地制约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教育部大力号召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作为传统长线专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转型,对不合时宜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为培养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扫清障碍。

2 校企合作背景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历史包袱少,应该抓住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机遇,大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工商企业真正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民办高校大多自普通高校转设而来,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借鉴或者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体系,这样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就存在上文探讨的各种问题。为了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在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该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要从教学观念转变和软硬件保障方面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重新设计扫清障碍。民办高校要从高层管理者一直到基础教职员工要清楚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意义,不转是慢慢等死,只有抓住机遇转型才能有美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从师资、资金、场地、设备、教学管理,以及合作企业建设等方方面面做好软硬件方面的筹备。

其次要根据深入校企合作要求对现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保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校企合作腾出空间。也就是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比例。通常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比例一般占到全部课时80%以上,甚至有达到90%以上的,这与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求严重不符。根据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业务素质高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实践教学比例应该至少达到25%以上,如果条件允许情况下能达到30%~40%则更好,因此应该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服务;二是调整不同课程模块比例,为校企合作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入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把理论方面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学好,然后到企业实践加以运用,因此应该根据上述要求,对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课时比例进行合理调整,需要加大专业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模块课时,特别是与校企合作密切相关专业课程比例应该适当增加,而适当减少通识课模块及学科基础课模块课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到工商企业实践时已经储备了足够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在现实与工商企业合作中,很多企业也针对性地要求提前对学生进行专门专业课程培训;三是将校企合作贯穿工商管理四年学习的不同时期,灵活设置课程体系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冲突。传统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一旦设定后,教学管理就会按照既定课程体系计划执行教学任务,无特殊原因一般不能进行随意改动,这与校企合作要求下的灵活根据实际生产实践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产生矛盾。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个矛盾,在体系设计时就要有一定灵活性,除了预先将校企合作各个实践环节合理穿插于工商管理本科四年学习的不同学期,同时应该保留一部分机动灵活时间模块应对合作企业的不定期的实践教学安排,以保证校企合作能够真正开展,相应实践环节能落到实处。

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实现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更新,然而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并适用于现代化企业。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管理技能优、职业素养高的新生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普遍比较传统,大规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欠缺,因此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显得已迫在眉睫。

一、工商管理R等瞬排嘌模式的现状

市场经济在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我国企业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此时代背景下,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对工商管理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教学,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教什么”是课程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更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多延续传统设置,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方向课等在不同年级开设,课程之间缺乏传承和延续,显得课程体系凌乱无序,课程基本上仍然以“传授知识”为导向,不能满足并突出新形势下培养新型专业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另外不同课程之间的结合与衔接缺乏,不能整体有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因此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设置是不尽合理的。

(二)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

社会、经济变革对现代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职业实践甚至是整个工商管理教育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在诸多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譬如人才知识维度、能力掌握、实践创新、个性化教育、学习能力等。普遍存在高等院校在学生知识的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养、专业素养的塑炼以及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与现代化企业需求的差距较大,更不能适应职业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三)实习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大多存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尤为突出。工商管理这一职业素养要求高、信息技能精、专业知识更新快的专业,对专业实践实习的要求较高。普通高校学生可通过专业实践实习达到汲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也是衔接毕业工作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性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最为不足的是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性高,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导致实习实践效果差,这种情况必将会直接造成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适应慢、专业能力差。

二、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要以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导向,构建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实习实践教学。

(一)重构课程体系设置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同时科学的课程设置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科学重要因素,普通高等院校应切实做到强化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在专业课基础课的设置、专业必修课的编排、专业任选课的开设等方面既要体现灵活性又不乏系统性、科学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在入学之初的一、二年级统一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课程,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高年级根据择业就业需求开设专业任选课、职业技能课,更好地衔接就业与工作。

(二)强化实习实践

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伴相生。工商管理专业本身既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专业,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是培养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关键,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并且学校要积极联系现代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应积极建设校内的模拟实验室。

(三)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提升学生研究学习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等组织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实习实践环境和技能提升平台,为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塑造夯实基础。应该合理诱导在校大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以产学研为例的人才多方合作等培养模式,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我国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实习实践环节薄弱等不足的现状,本文基于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通过重构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强化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通过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提升学生研究学习能力。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涉及高校、企业、政府、学生个人等多方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来完成,值得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1):92-94.

[2]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3]李田华.浅析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企业,2016(01):75-76.

篇10

课程设置及体系结构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实行“1+1+2”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增加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模块的设置原则:课程设置上必修课相对稳定、选修课及时更新。按模块设置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以及第二课堂教学七大模块,及相互之间的模块整合。

落实学分制

(1)平台课程建设。学校将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规划设置一些最为必要且最有价值的课程作为平台课程的重点建设,努力使学生掌握大学里最为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把最良好的教学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平台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及学生兴趣需求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归口分级管理,由本学科最为资深的教授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力争把最为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本科教学第一线。(2)课程资源共享,必修当中有选修,选修当中有必修。目前,多数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都是按照学院、系、专业来配置。不仅在校级层面上,就连在院级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的也不多,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够的教学资源显得更加紧张。

优化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企业管理中易变的技能。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应坚持以能力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军训、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构建了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本、专业和综合素质提高。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全人”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整体知识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深化和完成。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教育改革实践的全过程。

坚持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书本知识,教师辛苦,学生乏味。所以,要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师生互动机制

篇11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1)突出通识教育课。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

(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

(3)精选专业方向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

(4)扩展综合课。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篇1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就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目标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做了初步探索。

一、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改革目标是:由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者和未来的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争取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手段上实现大突破,逐步构建起与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强调领导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训练。上述目标,将成为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模式改革的中心出发点。

二、改革内容

(一)构建并完善应用型“精细化”

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商管理专业,我们计划采取分方向建班方式,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具体方向,固定教室,采取小班型研讨式、案例型授课模式,探索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分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精选必修课、特色组合选修课、模拟实验(实训)课和自主实践课等。在课程设计及安排上,突出几个重点应用方向:一是外语的总体水平及听说训练;二是计算机实用技能训练;三是管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四是管理案例分析能力训练;五是毕业设计和创业计划能力。

(二)实施课程体系配套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拟在课程体系上做如下配套改革:1.选修课程设计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导向。课程设计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出口的需要。为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考研或后续学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各方向至少要开设一门采用研讨式或双师制授课的研究导向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研究导向选修课程,可以规划未来考研专业或者辅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如有(独立或与教师联名,参照学院的科研期刊奖励划分),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2.推进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实验。在课程属性上,除了必修和选修之外,还要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多种需求,并相机采用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侧重于研究型,一个侧重于应用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实施本科生研究型(考研生)和就业型两个导向,全方位开展上述教学改革与实验。同时,我们也将就考评方式进行相应创新和改革,争取实现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结合(如平时和期末各占50%),也将通过实验室建设来支撑考试条件和考试手段。3.增加专业涵养类课程。增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如心理学、文学欣赏、国学修养、孙子兵法等,增厚学科底蕴和涵养。这些课程应该尽可能往前面学期安排,避免和专业课选修冲突。此外,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素质构成,目前在我系是缺项。可在教学方案调整中增设心理学此类课程,依托人力资源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相关实验与测评课程,或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联合,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开辟面向本科生的心理测评、辅导和咨询体系。4.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包含实验课程但不局限于此。在新的方案设计中,尝试将课外活动和课程结合起来,作为“弹性学分”设置。如把《招聘也测评》课程与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结合起来,把《创业管理》课程与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结合起来,并取得相应晋级成绩可以免修此课,并获得此课程学分。同时,也可学习其他院校经验,开设横向或纵向课题的自主实践课程选修,将课程与老师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对此种课程预留弹性学分。如工商管理的创业课程主线(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方案大赛-经营决策模拟);人力资源的就业训练主线(就业指导(测评)课程-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模拟实验)这样的课程安排和弹性学分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有效的安排学习计划,整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招聘、社会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实施教学管理配套改革

1.加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研讨式与案例的有效保障。一些课程平时成绩占60-70%,进行过程考核的实验。2.创新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可扩大比例至50-70%,期末采取题库式计算机随机抽题考试。专业选修课程,在平时过程考核的基础上,期末可以采取课程论文答辩、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3.推动专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生成。由各专业汇同学院发展本科生实习基地,打造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篇13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要有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来保证和支撑。[3]通常,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可以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性如何,特别是模块化课程和特色化课程是否凸显了专业培养特色等;二是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先修与后修课程的衔接关系,即关联性课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三是学时的分配情况,如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4](一)专业特色体现的课程模块对比分析调研发现,在一些专业培养特色及目标明确的高校,已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课程。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了凸显其国际化特色,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等课程,且其全部核心课程采用国际知名商学院英文原版教材,配以英语或双语教学模式。北京建筑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概论、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行政管理、建筑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等行业类课程。(二)核心课程及课程衔接关系的对比分析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包含的核心必修课程如图1的中心圆所示。在这些必修课基础上,不同高校会根据自己的侧重,额外选择2-3门必修课。在限选和选修课上,各高校略有不同。根据限选与选修课的类型,可分为六大类,即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制造企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不同高校根据其侧重点选择开设相应课程,如图1中间层所示。在教学计划表中,通过建议修读的学期和先行课程,体现出课程间的先修与后修关系,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顺序基本相似,这些关系主要体现在基础核心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上。但通识性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模块化课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由关联性课程形成的能力体系在大多数培养方案中仍难以体现,也缺乏详细的说明。(三)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对比分析研究对调研高校的学时学分情况进行了对比,表1为其中5所课程体系资料较为完善,以培养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情况。上表中宁波大学的实践环节学分标记了“*”号,含义是总学时中已包含独立实践环节的学时,其他大学的总学时中未包含独立实践环节。自主学习模块是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节,比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模块、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设置等。从总学时情况看,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总学时在2700-2800之间。但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占比重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大多数的高校在选修课上,设置了以专业方向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定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大同小异,课程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调研的21所高校,除了学校层次不同,对应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略有区别外,培养目标的整体描述基本类似,课程体系也大同小异,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未发现创新性的改进。一些高校尽管提出了基于行业或特定领域的特色化培养目标,但仅仅设置了几门相应的课程,从课程体系来看,并未对特色化目标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也缺乏特色化组合。有的高校提出的培养目标甚至难以在课程体系中找到印证。(二)课程体系设计缺乏指导思想,衔接性和系统化程度不强从目前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看,尚缺乏系统化的设计指导思想,多为参考不同高校培养方案情况下课程的堆积。这也形成了两方面的弊端:一是通识类课程与后期课程衔接不足。二是专业课程培养的能力分散,学生难以学精。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较多,在缺乏围绕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思想指导下,各教师的讲授风格和侧重点不同,知识上的衔接性也不足,这使得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懂一些,却掌握不深。(三)在学时和学分分布上,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偏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需要在实践磨砺中形成。因此,任何类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强调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深化专业知识的应用。调研的各高校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从15%到33%不等,其中有5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学分比重低于20%。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略有不足。(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单一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所见到的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块较少,形式主要集中在第二课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形式上。传统的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及相对陈旧的课程知识结构,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4

一、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回顾及特点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商业诚信环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教师梯队合理,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都比较快。以美国富乐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自1957年建立以来,以其应用型和研究性的传统而闻名,并不断地科学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领探讨工商管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从目前美国高等学校商学院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和DMA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性与领导性。

(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高校商学院管理类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3)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介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和构建强大的现代技术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各类信息。

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从目前经济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特点如下:

(1)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经济学分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原工业经济或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现实企业类管理问题存在偏差。推荐阅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2)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的教育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把国外MBA课程直接复制到本科教育中。

(3)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呼声好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果,要么是课程设置水土不服而流产,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而使得许多课程难以开出或降低要求开设。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课程而展开。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适用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