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范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5: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篇1

论文摘要: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高校开展公共舞蹈教育是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引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而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必要性,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力方面来看

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1)全部参与。它不只是少数人的、高精尖的舞蹈人才的舞蹈活动,是正常人美育需要的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2)普及性水平。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而是重在学习基础的、简单的、常识性的舞蹈文化培养。

形体舞蹈课,通过对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规范训练,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够协调自如地运动。而大学生在学习了舞蹈语汇后,可以支配自己的躯体,抒感、宣泄激情。当他们需要歌唱抒感,就更需要通过肢体来加以演绎。舞蹈是一种易普及的艺术,它比音乐具体形象,比戏剧简单容易,适合表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通过舞蹈可以协调肢体,调节文化学习造成的不动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自信心,使人摆脱腼腆和拘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充分展示当代学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二)从公共舞蹈教育的作用来看

舞蹈训练是一种肢体训练过程,它不但可以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还因为舞蹈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考察后,作出了如下介绍:“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舞蹈课的训练,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1996年,国家教委又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再到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修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美术等艺术课程。而舞蹈发挥其肢体语言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各类艺术教育形式共同存在。

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块:(1)形体与气质的塑造。这一课程是老师教授学生训练形体、塑造气质的方法。学习舞蹈基本功,最大限度地开发肢体的表现力,学习常用的技术技巧和舞蹈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学习舞蹈剧目,培养正确抒发感情、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2)中外舞蹈艺术经典作品赏析教学。是通过视频媒介,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古今中外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风格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舞蹈的美学特征,唤起他们内心向往美的追求。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知识的形象化的教育和一个合理的舞蹈艺术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二)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1、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观看舞蹈音像资料,以“画面”中那些优美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进入自然的舞蹈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用形象、精炼的语言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再通过肢体示范教学,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动作,使得同学可以直接模仿,并用心理解和体会动作要领。但是随着高科技慢慢渗入教学,有了多媒体、电视教学等,更能成为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毕竟舞蹈是表演艺术,它是通过肢体来表达的,在教学中加以电视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需要传达的意思。

3、结对帮扶教学

根据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虽然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领悟掌握得快一些,就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把领悟慢一些或动作出现错误的与掌握得快一些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纠正错误,避免动作的错误出现。

(三)高校大学生舞蹈团队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带动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抽样调查,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舞蹈队。而这些团队中的同学多是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学习后,涌现出的一批骨干分子。因对舞蹈的热爱,自发成立的舞蹈团队。近几年,高校非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各类舞蹈大赛的比比皆是。就拿江西第二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来看,共48个节目进入复赛,非专业组23个节目,比例占了一半。虽然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表演上达不到准专业的水平,可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信地表演,充分展示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遇到的“瓶颈”

1、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

迄今为止,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同志一直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共舞蹈教育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供休闲娱乐而已。艺术教育机构只是团委工作下的文艺干事兼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舞蹈教研室,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等艺术教育专门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的18%。

2、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中强调,各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配备专职的师资力量。就说北大、清华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都不到十名,那普通高等院校就更是无法按国家规定来配备;再从学历上看,从事高校公共教学的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只占25%,可见学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提几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构想

首先,加大各校领导的重视,从认识上要重视,真正明确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认清大学生普及舞蹈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再者,建立起公共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专门机构,由他们专门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最后,应配备根据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0.15%~0.2%的专职教师,还应配给相应的教学场地、设备和需要的各项活动经费。

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出的,在2006年秋季全面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对该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保障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目标

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

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四、保障

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各校应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

目前尚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尽快予以解决。

由以上《方案》我们不难判断我们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方案里着重阐述的方面外,公共艺术教育还应该是具有培养懂得欣赏并能够参与艺术类活动的互动人员的作用,以促进、传承、繁荣我国艺术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培养再多的专业艺术家,而没有欣赏他的人群,那么这个艺术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专业人士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再好,如果没有民间的爱好者的互动,那他就失去了他应有的价值。在公共艺术课开设内容上除了概要中提出的音乐、美术、影视欣赏类的课程外,我们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建筑欣赏、景观欣赏类的课程和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等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易参与性的门类,以丰富我国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公共艺术首先具有公共性,建筑和景观是和艺术相关的门类,它具有公共性。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虽然是体育门类,但我们确实有不能否认它的艺术性,而且他们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形式,把它们纳入到公共艺术课一定会收到欢迎的。

在对南昌师范专科学校、丽江师专、沈阳农业大学、东方大学城、江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2008年期间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情况的随机抽查后,可以这样概括公共艺术在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的情况:从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种类和课程的开设内容比较,综合类院校开设的情况比非综合类院校要好,,师范类院校比非师范类院校比非师范类院校要好,本科院校比专科院校开展的好。以下是受调查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情况一览表:

从上表分析,我国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的开始还没有形成特别完整的体系,对课程开设的标准还没有统一,开设的情况基本是依据本校现有的师资,开设和本校现有的师资对口的课程,大大限制的公共艺术课开设的全面性。其中某些学校已经对《方案》里课程开设的内容做了外延,如开设了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等《方案》里未提及的课程,这是该高校在领会了《方案》的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在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据方案的精神和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始的现状,我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探索性建议,以期我国的公共艺术课能够得到全面的推广,在完成《方案》里的目标外,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欣赏能力的和参与能力的非行班出生的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

1.内容开设上,按门类分,我们可以开设有音乐、美术、建筑、景观、欣赏类体育有关的欣赏课或者实践课。

音乐课程可以开设国内外各色各类的课程,如外国歌剧、话剧、滑稽戏曲等等,国内的京剧、昆剧、黄梅戏等等,还有国内外的乐器,大家可以使欣赏这些剧情,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排练,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不是除了欣赏课还是欣赏课,没有参与的内容。

美术课程,除了大家名人的作品欣赏和史论性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基础的实践课程,素描、色彩等,以进一步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建筑和景观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流派的建筑和景观,也可以教授学生们制作一些模型,以加深对建筑欣赏的体积感的体验,因为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图片给同学们展示国外著名建筑,让大家动手制作模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遗憾。

欣赏类体育有关的课程,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有易实践互动的特点,开设起来比较的容易。有体育场地的地方就能进行的一个课程。

2.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课内的选修课形式,也可以是课外的社团形式、比赛类的活动促进以及讲座类的大课都可以。

选修课形式,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基本是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的,通过把要开展的公共艺术课,安排成课表,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个形式比较好组织,易推广,是一个比较好形式。

社团形式,这个也是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已经实施的,比如合唱团、校武术队、体操队等这些社团形式,其实这种形式还是个精英组织,把有这方面才能的同学统一组织起来,进行一起重点培养的手段,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提高,在对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这个社团作用功不可没。他可以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互补。

比赛类的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话剧比赛,传统戏剧比赛,乐器比赛阿,开展这样的比赛活动可以带动同学们参加选修公共艺术课的热情。

讲座类的大课,一般请知名的大家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方面的指引,对原有艺术知识面的一个提升作用。大家来讲课肯定不会时间很长,简短的大课,内容绝对精华,来自于大家多年经验的提炼,传授给同学们肯定有对艺术认识的增进作用。

3.保障方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完全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实施,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各类艺术专业人士的指导,所以配备优良的艺术类师资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法宝,各类学校在引进师资队伍的时候适当地要考虑好这方面的要求。

4.目标,我们进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还应该具有培养懂得欣赏并能够参与艺术类活动的互动人员的作用,以促进、传承、繁荣我国艺术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探索性浅见,希望我的这几点见解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更深入的实施下去,与时俱进。

篇3

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是重要的内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只有将通识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此能够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得到真正的重视,进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就通识教育理论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好高素质、全面性的人才。通识教育理论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为公共教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为学生传授公共艺术方面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的意义

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强化人们的艺术修养以及鉴赏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创新性思维,[1]促使其更加全面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身心都健康发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并且内容设置上标准不统一,与通识教育理论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要求不相适应。各地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时,缺乏明确的标准,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性,没有对教学内容科学的安排。此外,课程容量比较小,学生选择少,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次高校的艺术实践性内容比较少。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是近些年来,高校艺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艺术教育只是艺术理论的教育,没有为大学生搭建艺术性的实践平台,缺少专门的艺术教育部门。[2]最后,公共艺术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各种方案、规程等也逐渐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在人员、资金以及设备等投入不足,艺术教育缺乏实用性,与学生的就业没有直接联系起来,艺术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有些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很少,设备、活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通识教育理论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1、强化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

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教学的重要支撑,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化的教育和艺术理论知识的教育,需要将艺术作为载体,加深学生对艺术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更好的体验文化内涵。[3]所以高校要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及教学方法的重视,科学的设置教学形式,促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丰富课程教育的形式,通过文理、选修以及必修等方式使高校学生的艺术爱好得以满足,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明确是针对少数学生,还是全体艺术爱好者的。使得高校中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公共艺术教育,使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课的同时完成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借鉴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将公共艺术活动等业务爱好纳入到正式的公共艺术教育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建设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在设置艺术课程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学校的艺术氛围,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展现其才华。学生在表演以及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校园艺术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安排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关工作人员,这也能够充分强化学生管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及想象力,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团体是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应注重学生的特点以爱好,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艺术团体的建设使得一些有艺术爱好的和专长的人集中到一起,对于艺术教育的开展以及艺术文化的传播是极为有利的。当前很多高校都纷纷建立艺术团队,为学生搭建自由的艺术实践平台,吸收每一位热爱艺术、具有艺术思想的人,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实现更好地发展。

3、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我国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行测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应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与标准,[4]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并且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可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当前高校都基本上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生需要选修两门以上的艺术类课程并修满学分,同时在选修课中国选择艺术类课程修满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这样就能够使所有大学生都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为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选修学时不能少于72学时,使得学习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在考核方式上也需要做到多样化,并严格执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四、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积极落实通识教育理念,将人文、科学以及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人文以及科学精神,凸显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加强艺术课程以及社团实践活动等开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能够在通识教育理论下促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顺利、高效推进。

作者:刘秉一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团委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英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103+105.

[2]莫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31:101-103.

篇4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异化;回归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公共艺术教育及其独特作用愈来愈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反思,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创造潜能的有力支撑,成为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实效分析

为了解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宁波市4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35份,有效回收率为87%。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7.9%,女生占62.1%;文科学生占52.4%,理工科学生占47.6%;城市户口学生占45.3%,农村户口学生占54.7%。调查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190后大学生艺术素养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具有比较明显的艺术偏好。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而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人数相对较少。对于中、西方艺术,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对于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优于艺术技能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文科生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处于较高水平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女生、城市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且时间较长的人群。关于“影响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兴趣,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被排在第二位,学校的艺术教育被排在了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并没有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提升艺术素养的最重要因素。

1.2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评价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各种校园艺术活动。宁波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艺术选修课、校园文化艺术节和邀请艺术家或社会艺术团体进校园专场演出。本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形式与资源、教师素质、课时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评价为中等偏下,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为中等,而对教学内容、形式、资源等3项的评价均低于中等水平。其中,艺术课程形式与资源的得分最低,这说明他们对目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有的学生反映,公共艺术课程仅仅简单地介绍几位艺术大师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讲授一些艺术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1.3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活动现状评价分析

通过对艺术活动的主题、形式、宣传、内容以及大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艺术活动往往由学生中的部分艺术骨干参与,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很少能真正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明确的艺术教育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希望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

1.4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综合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来研判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主要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学校艺术氛围”两方面进行考察。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不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他们艺术素养和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方面效果不好。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评价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文科生的评价总体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2.1异化现象分析

从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很多高校已经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渐已得到凸显。但是,公共艺术教育暴露出不少问题,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

2.1.1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门面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被普遍地认为是心灵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真善美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应该是雅俗共赏、兼容并蓄,但不少普通高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明显带有装点门面的性质,并没有按照课程化的标准来实施。学校组织学生精心编排的一些文艺节目,只是在大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对外宣传或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时汇报演出,以体现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于是,艺术教育就成为了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装饰教育。

2.1.2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附属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为了造就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道德教育是其延伸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达到辅德益智。然而不少高校将独立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德育、智育的附属教育,这就丧失了其基本特征和内在生命力。

2.1.3艺术教育被异化为“才艺教育”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通过对包含美术、舞蹈、音乐、戏曲、话剧表演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不少高校把艺术教育视为某些艺术门类单纯的才艺教育,忽略了学生艺术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才艺技能化倾向,因而扼杀了大学生的艺术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原因分析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境,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薛芳认为:一是由于学校观念上的误区,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社会原因,激烈的国际竞争导致了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局面,社会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为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构筑了平台。[1]重庆大学的蔡岳建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很快退潮的原因主要是观念准备不足、教师准备不足、学生准备不足和物质条件准备不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应是提升观念层次、构建教育体系、加大投入、改善管理、开展科研活动。”[2]李瑞指出:“考察高校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识误区……;(2)定位误区:以招特长生,建骨干艺术团,争拿全国奖项为目标,忽视了对艺术教育急切需求的庞大整体;(3)课程设置误区:不从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需要考虑,没有作全面的课程设计,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形成单一化教学的不均衡局面;(4)教学误区:艺术师资来自专业院校居多,惯常使用其擅长的‘技法教学’,忽略了非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精神、情感、自觉领悟的内在需求。”[3]也有研究者用一句话概括了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4]苏玲教授建议:“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利用阵地等资源优势,把公共艺术教育同个人技能培训结合起来。”[5]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实际调查,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异化现象,原因主要在于:(1)观念之忧。由于受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高校在规划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导致远离功利的公共艺术教育被边缘化。这中间不乏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观念的问题。学校为开选修课而开选修课,为搞艺术活动而搞艺术活动,说到底,就是对艺术教育还缺乏真正的重视。(2)师资之痛。目前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常常由宣传部长、团委书记来主管。相关课程也常常因人而设,缺乏课程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从整体来看,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教师文化底蕴不足,教学不规范,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影响了艺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3)课程之惧。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并未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现有的教师资源开设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三无”现象———无教学计划、无教材、无教案。有的高校则完全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做法,根本不看教学对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体现公共性,没有摆正位置。

3“公共”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回归路径

只有在“公共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回归应有的正途。

3.1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多途径、多层次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和表达的。艺术世界丰富无比,涵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诸多艺术形式。艺术教育具有多样的内容层次,如艺术理论、艺术赏析、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这种特点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多样化的,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实践活动。所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要开设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联系,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艺术交流,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3.2以培养艺术素养为目的实施教育

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演唱家、演奏家、演员或者学者,而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一切活动都要以艺术内容为载体和媒介,引导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注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认知艺术、感悟艺术、表达艺术。

3.3注重艺术体验与艺术参与

艺术体验是掌握艺术形象、感知艺术情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强调学生对多样艺术内容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才能更好地发现艺术的美。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实践和体验应该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水平是次要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就会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不由自主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

3.4施教对象的公平原则

在高等院校,每一位大学生均应享受平等的艺术教育权利,均应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其公平原则,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使素质教育全面地、真正地落到实处。

3.5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公共艺术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要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促使学生成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娟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l]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4-85.

[3]李瑞.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4]李顺庆,秦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