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5: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高校开展公共舞蹈教育是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引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而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必要性,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力方面来看
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1)全部参与。它不只是少数人的、高精尖的舞蹈人才的舞蹈活动,是正常人美育需要的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2)普及性水平。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而是重在学习基础的、简单的、常识性的舞蹈文化培养。
形体舞蹈课,通过对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规范训练,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够协调自如地运动。而大学生在学习了舞蹈语汇后,可以支配自己的躯体,抒感、宣泄激情。当他们需要歌唱抒感,就更需要通过肢体来加以演绎。舞蹈是一种易普及的艺术,它比音乐具体形象,比戏剧简单容易,适合表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通过舞蹈可以协调肢体,调节文化学习造成的不动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自信心,使人摆脱腼腆和拘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充分展示当代学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二)从公共舞蹈教育的作用来看
舞蹈训练是一种肢体训练过程,它不但可以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还因为舞蹈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考察后,作出了如下介绍:“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舞蹈课的训练,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1996年,国家教委又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再到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修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美术等艺术课程。而舞蹈发挥其肢体语言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各类艺术教育形式共同存在。
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块:(1)形体与气质的塑造。这一课程是老师教授学生训练形体、塑造气质的方法。学习舞蹈基本功,最大限度地开发肢体的表现力,学习常用的技术技巧和舞蹈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学习舞蹈剧目,培养正确抒发感情、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2)中外舞蹈艺术经典作品赏析教学。是通过视频媒介,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古今中外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风格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舞蹈的美学特征,唤起他们内心向往美的追求。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知识的形象化的教育和一个合理的舞蹈艺术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二)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1、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观看舞蹈音像资料,以“画面”中那些优美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进入自然的舞蹈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用形象、精炼的语言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再通过肢体示范教学,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动作,使得同学可以直接模仿,并用心理解和体会动作要领。但是随着高科技慢慢渗入教学,有了多媒体、电视教学等,更能成为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毕竟舞蹈是表演艺术,它是通过肢体来表达的,在教学中加以电视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需要传达的意思。
3、结对帮扶教学
根据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虽然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领悟掌握得快一些,就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把领悟慢一些或动作出现错误的与掌握得快一些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纠正错误,避免动作的错误出现。
(三)高校大学生舞蹈团队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带动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抽样调查,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舞蹈队。而这些团队中的同学多是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学习后,涌现出的一批骨干分子。因对舞蹈的热爱,自发成立的舞蹈团队。近几年,高校非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各类舞蹈大赛的比比皆是。就拿江西第二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来看,共48个节目进入复赛,非专业组23个节目,比例占了一半。虽然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表演上达不到准专业的水平,可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信地表演,充分展示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遇到的“瓶颈”
1、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
迄今为止,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同志一直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共舞蹈教育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供休闲娱乐而已。艺术教育机构只是团委工作下的文艺干事兼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舞蹈教研室,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等艺术教育专门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的18%。
2、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中强调,各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配备专职的师资力量。就说北大、清华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都不到十名,那普通高等院校就更是无法按国家规定来配备;再从学历上看,从事高校公共教学的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只占25%,可见学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提几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构想
首先,加大各校领导的重视,从认识上要重视,真正明确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认清大学生普及舞蹈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再者,建立起公共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专门机构,由他们专门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最后,应配备根据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0.15%~0.2%的专职教师,还应配给相应的教学场地、设备和需要的各项活动经费。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出的,在2006年秋季全面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对该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保障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目标
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
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四、保障
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各校应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
目前尚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尽快予以解决。
由以上《方案》我们不难判断我们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方案里着重阐述的方面外,公共艺术教育还应该是具有培养懂得欣赏并能够参与艺术类活动的互动人员的作用,以促进、传承、繁荣我国艺术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培养再多的专业艺术家,而没有欣赏他的人群,那么这个艺术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专业人士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再好,如果没有民间的爱好者的互动,那他就失去了他应有的价值。在公共艺术课开设内容上除了概要中提出的音乐、美术、影视欣赏类的课程外,我们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建筑欣赏、景观欣赏类的课程和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等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易参与性的门类,以丰富我国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公共艺术首先具有公共性,建筑和景观是和艺术相关的门类,它具有公共性。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虽然是体育门类,但我们确实有不能否认它的艺术性,而且他们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形式,把它们纳入到公共艺术课一定会收到欢迎的。
在对南昌师范专科学校、丽江师专、沈阳农业大学、东方大学城、江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2008年期间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情况的随机抽查后,可以这样概括公共艺术在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的情况:从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种类和课程的开设内容比较,综合类院校开设的情况比非综合类院校要好,,师范类院校比非师范类院校比非师范类院校要好,本科院校比专科院校开展的好。以下是受调查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情况一览表:
从上表分析,我国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的开始还没有形成特别完整的体系,对课程开设的标准还没有统一,开设的情况基本是依据本校现有的师资,开设和本校现有的师资对口的课程,大大限制的公共艺术课开设的全面性。其中某些学校已经对《方案》里课程开设的内容做了外延,如开设了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等《方案》里未提及的课程,这是该高校在领会了《方案》的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在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据方案的精神和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始的现状,我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探索性建议,以期我国的公共艺术课能够得到全面的推广,在完成《方案》里的目标外,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欣赏能力的和参与能力的非行班出生的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
1.内容开设上,按门类分,我们可以开设有音乐、美术、建筑、景观、欣赏类体育有关的欣赏课或者实践课。
音乐课程可以开设国内外各色各类的课程,如外国歌剧、话剧、滑稽戏曲等等,国内的京剧、昆剧、黄梅戏等等,还有国内外的乐器,大家可以使欣赏这些剧情,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排练,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不是除了欣赏课还是欣赏课,没有参与的内容。
美术课程,除了大家名人的作品欣赏和史论性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基础的实践课程,素描、色彩等,以进一步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建筑和景观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流派的建筑和景观,也可以教授学生们制作一些模型,以加深对建筑欣赏的体积感的体验,因为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图片给同学们展示国外著名建筑,让大家动手制作模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遗憾。
欣赏类体育有关的课程,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有易实践互动的特点,开设起来比较的容易。有体育场地的地方就能进行的一个课程。
2.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课内的选修课形式,也可以是课外的社团形式、比赛类的活动促进以及讲座类的大课都可以。
选修课形式,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基本是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的,通过把要开展的公共艺术课,安排成课表,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个形式比较好组织,易推广,是一个比较好形式。
社团形式,这个也是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已经实施的,比如合唱团、校武术队、体操队等这些社团形式,其实这种形式还是个精英组织,把有这方面才能的同学统一组织起来,进行一起重点培养的手段,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提高,在对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方面,这个社团作用功不可没。他可以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互补。
比赛类的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话剧比赛,传统戏剧比赛,乐器比赛阿,开展这样的比赛活动可以带动同学们参加选修公共艺术课的热情。
讲座类的大课,一般请知名的大家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方面的指引,对原有艺术知识面的一个提升作用。大家来讲课肯定不会时间很长,简短的大课,内容绝对精华,来自于大家多年经验的提炼,传授给同学们肯定有对艺术认识的增进作用。
3.保障方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完全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实施,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各类艺术专业人士的指导,所以配备优良的艺术类师资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法宝,各类学校在引进师资队伍的时候适当地要考虑好这方面的要求。
4.目标,我们进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还应该具有培养懂得欣赏并能够参与艺术类活动的互动人员的作用,以促进、传承、繁荣我国艺术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探索性浅见,希望我的这几点见解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更深入的实施下去,与时俱进。
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是重要的内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只有将通识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此能够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得到真正的重视,进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就通识教育理论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好高素质、全面性的人才。通识教育理论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为公共教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为学生传授公共艺术方面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的意义
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强化人们的艺术修养以及鉴赏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创新性思维,[1]促使其更加全面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身心都健康发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并且内容设置上标准不统一,与通识教育理论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要求不相适应。各地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时,缺乏明确的标准,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性,没有对教学内容科学的安排。此外,课程容量比较小,学生选择少,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次高校的艺术实践性内容比较少。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是近些年来,高校艺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艺术教育只是艺术理论的教育,没有为大学生搭建艺术性的实践平台,缺少专门的艺术教育部门。[2]最后,公共艺术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各种方案、规程等也逐渐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在人员、资金以及设备等投入不足,艺术教育缺乏实用性,与学生的就业没有直接联系起来,艺术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有些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很少,设备、活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通识教育理论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1、强化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
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教学的重要支撑,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化的教育和艺术理论知识的教育,需要将艺术作为载体,加深学生对艺术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更好的体验文化内涵。[3]所以高校要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及教学方法的重视,科学的设置教学形式,促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丰富课程教育的形式,通过文理、选修以及必修等方式使高校学生的艺术爱好得以满足,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明确是针对少数学生,还是全体艺术爱好者的。使得高校中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公共艺术教育,使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课的同时完成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借鉴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将公共艺术活动等业务爱好纳入到正式的公共艺术教育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建设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在设置艺术课程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学校的艺术氛围,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展现其才华。学生在表演以及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校园艺术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安排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关工作人员,这也能够充分强化学生管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及想象力,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团体是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应注重学生的特点以爱好,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艺术团体的建设使得一些有艺术爱好的和专长的人集中到一起,对于艺术教育的开展以及艺术文化的传播是极为有利的。当前很多高校都纷纷建立艺术团队,为学生搭建自由的艺术实践平台,吸收每一位热爱艺术、具有艺术思想的人,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实现更好地发展。
3、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我国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行测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应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与标准,[4]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并且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可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当前高校都基本上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生需要选修两门以上的艺术类课程并修满学分,同时在选修课中国选择艺术类课程修满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这样就能够使所有大学生都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为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选修学时不能少于72学时,使得学习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在考核方式上也需要做到多样化,并严格执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四、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积极落实通识教育理念,将人文、科学以及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人文以及科学精神,凸显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加强艺术课程以及社团实践活动等开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能够在通识教育理论下促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顺利、高效推进。
作者:刘秉一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团委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英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103+105.
[2]莫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31:101-103.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异化;回归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公共艺术教育及其独特作用愈来愈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反思,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创造潜能的有力支撑,成为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实效分析
为了解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宁波市4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35份,有效回收率为87%。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7.9%,女生占62.1%;文科学生占52.4%,理工科学生占47.6%;城市户口学生占45.3%,农村户口学生占54.7%。调查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190后大学生艺术素养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具有比较明显的艺术偏好。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而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人数相对较少。对于中、西方艺术,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对于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优于艺术技能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文科生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处于较高水平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女生、城市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且时间较长的人群。关于“影响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兴趣,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被排在第二位,学校的艺术教育被排在了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并没有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提升艺术素养的最重要因素。
1.2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评价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各种校园艺术活动。宁波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艺术选修课、校园文化艺术节和邀请艺术家或社会艺术团体进校园专场演出。本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形式与资源、教师素质、课时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评价为中等偏下,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为中等,而对教学内容、形式、资源等3项的评价均低于中等水平。其中,艺术课程形式与资源的得分最低,这说明他们对目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有的学生反映,公共艺术课程仅仅简单地介绍几位艺术大师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讲授一些艺术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1.3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活动现状评价分析
通过对艺术活动的主题、形式、宣传、内容以及大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艺术活动往往由学生中的部分艺术骨干参与,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很少能真正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明确的艺术教育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希望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
1.4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综合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来研判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主要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学校艺术氛围”两方面进行考察。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不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他们艺术素养和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方面效果不好。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评价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文科生的评价总体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2.1异化现象分析
从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很多高校已经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渐已得到凸显。但是,公共艺术教育暴露出不少问题,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
2.1.1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门面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被普遍地认为是心灵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真善美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应该是雅俗共赏、兼容并蓄,但不少普通高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明显带有装点门面的性质,并没有按照课程化的标准来实施。学校组织学生精心编排的一些文艺节目,只是在大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对外宣传或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时汇报演出,以体现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于是,艺术教育就成为了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装饰教育。
2.1.2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附属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为了造就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道德教育是其延伸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达到辅德益智。然而不少高校将独立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德育、智育的附属教育,这就丧失了其基本特征和内在生命力。
2.1.3艺术教育被异化为“才艺教育”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通过对包含美术、舞蹈、音乐、戏曲、话剧表演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不少高校把艺术教育视为某些艺术门类单纯的才艺教育,忽略了学生艺术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才艺技能化倾向,因而扼杀了大学生的艺术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原因分析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境,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薛芳认为:一是由于学校观念上的误区,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社会原因,激烈的国际竞争导致了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局面,社会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为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构筑了平台。[1]重庆大学的蔡岳建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很快退潮的原因主要是观念准备不足、教师准备不足、学生准备不足和物质条件准备不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应是提升观念层次、构建教育体系、加大投入、改善管理、开展科研活动。”[2]李瑞指出:“考察高校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识误区……;(2)定位误区:以招特长生,建骨干艺术团,争拿全国奖项为目标,忽视了对艺术教育急切需求的庞大整体;(3)课程设置误区:不从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需要考虑,没有作全面的课程设计,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形成单一化教学的不均衡局面;(4)教学误区:艺术师资来自专业院校居多,惯常使用其擅长的‘技法教学’,忽略了非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精神、情感、自觉领悟的内在需求。”[3]也有研究者用一句话概括了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4]苏玲教授建议:“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利用阵地等资源优势,把公共艺术教育同个人技能培训结合起来。”[5]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实际调查,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异化现象,原因主要在于:(1)观念之忧。由于受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高校在规划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导致远离功利的公共艺术教育被边缘化。这中间不乏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观念的问题。学校为开选修课而开选修课,为搞艺术活动而搞艺术活动,说到底,就是对艺术教育还缺乏真正的重视。(2)师资之痛。目前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常常由宣传部长、团委书记来主管。相关课程也常常因人而设,缺乏课程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从整体来看,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教师文化底蕴不足,教学不规范,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影响了艺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3)课程之惧。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并未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现有的教师资源开设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三无”现象———无教学计划、无教材、无教案。有的高校则完全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做法,根本不看教学对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体现公共性,没有摆正位置。
3“公共”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回归路径
只有在“公共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回归应有的正途。
3.1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多途径、多层次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和表达的。艺术世界丰富无比,涵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诸多艺术形式。艺术教育具有多样的内容层次,如艺术理论、艺术赏析、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这种特点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多样化的,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实践活动。所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要开设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联系,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艺术交流,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3.2以培养艺术素养为目的实施教育
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演唱家、演奏家、演员或者学者,而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一切活动都要以艺术内容为载体和媒介,引导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注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认知艺术、感悟艺术、表达艺术。
3.3注重艺术体验与艺术参与
艺术体验是掌握艺术形象、感知艺术情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强调学生对多样艺术内容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才能更好地发现艺术的美。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实践和体验应该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水平是次要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就会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不由自主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
3.4施教对象的公平原则
在高等院校,每一位大学生均应享受平等的艺术教育权利,均应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其公平原则,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使素质教育全面地、真正地落到实处。
3.5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公共艺术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要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促使学生成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娟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l]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4-85.
[3]李瑞.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4]李顺庆,秦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6):19-21.
我国公共教育发展历史比较久远,但是由于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发展并不完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艺术教育也想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足,比如在经济利益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呈现出并不是以提高人们艺术素质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经济力的追逐;另外我国公共艺术教育混淆与艺术教育的区别,很多高校把艺术教育当做专业教育,仅仅限于一些特长生的教育,实施上公共艺术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具有的教育权利;而且我国的公共教育师资队伍水平较低,经费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高校公共艺术发展的因素。
二、我国公共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新世纪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公共艺术被看做是促进社会进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重要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强调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高校学生积极的接触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高校的主要优势是多学科的综合,学生出来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公共艺术教育具有情感和认知教育的双重功能,通过视觉、听觉等艺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带动其他学科学习。在素质教育下,我国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学生除了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外,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艺术精神。这样学生才能在踏入社会后更加游刃有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欣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行为美、素养美、精神美的现代化综合人才。
三、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
(一)大力普及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本身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他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仅仅将其视为专业课进行教育,这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必须对高校这种观念进行纠正,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使公共艺术教育渗透高校校园的方方面面。具体的方式首先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艺术概论》公共课,在高校普及艺术课程,然后结合开设一些选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比如《音乐鉴赏》、《书法赏析》、《美术鉴赏》等,通过课堂教育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针对的一般是非艺术专业生,这些学生艺术基本知识比较差,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在教学课时的安排方面可以相应的增加一些艺术课时,让学生由充足的时间了解艺术、学习艺术;其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绪。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师。艺术教育的提高同样也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高校要发展公共艺术教育,首先要有一批综合能力强、专业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公共艺术师资队伍要以专职教师为主,而且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的需求,这是提高艺术教育的关键。所以高校在注重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艺术教育人员的培训、艺术交流、国外考察等,提高艺术教育人才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提高艺术师资队伍的质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在校园内普及公共艺术教育。
(三)把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出来建立课堂体系以外,还必须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发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领略美的真谛,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大力发展一些具有美誉功能和德育功能的素质艺术活动,向校园关注艺术文化,比如时装表演、才艺大财、演讲比赛等,这些校园艺术文化活动能够全方位的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高校贯彻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切实加强高校艺术教育,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但是各地区、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艺术教育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将立足于客观、现实、创新的角度,结合民办高等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着重阐述民办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方向,旨在有效地引导民办高校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扎实组织实施艺术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认真制定符合民办院校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规划是艺术教育的发展的“软件”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召开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推出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江苏省在2003年研究制定了《江苏省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江苏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责任和措施,为艺术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部于2006年3月8日制定《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其目标与公办院校是一致的。但是民办院校的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从民办教育的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艺术教育,就需要制定适合民办院校的艺术发展规划,将公共艺术教育的规划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制定公共艺术教育的年度计划和活动方案,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的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必须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治宜、讲究实效,遵循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适当增加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与配套保障是艺术教育的发展“硬件”
(一)经费投入。
开展艺术教育是需要投入的,没有一定物质、设施、经费等保障,若想求得良好的艺术教育效果则是困难的。对此,民办高校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促进艺术教育。
1.落实场地器材
江苏省高校拥有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300多个,并配备了音像资料、艺术图书阅览室、音像资料视听室和名族器乐、电声器乐、管弦器乐等设施。南京仙林大学城内的10所高校均建有艺术教学大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承办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了现代化舞台剧场。省内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及艺术场馆,但在场地和器材方面的投入与公办高校还有很大差距。
各民办高校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专用教室、排练室,配备艺术教育器材,如乐器、服装、道具、设备等。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艺术教学器材配备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每学年由艺术教研室根据要求制定配置方案,逐步落实,让列入教学计划的限定性艺术选修课与学生第二课堂艺术活动共享场地和器材资源,避免盲目重复投入。
2.列出专项预算。
公共艺术教育要争取专项费用,列入民办高校的年度预算之中,按照计划项目来执行。民办高校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寻求社会方面的支持,整合社会资源,邀请社会机构、企业等单位以冠名或者捐赠的方式支持公共艺术教育,在校园内设立艺术教育专项基金,为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万人以上规模较大的民办高校应建立艺术教育中心,配备专(兼)职艺术教育管理干部和专(兼)职教科研人员,负责全校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及其他类教育或部门间协调等工作。规模较小的民办院校可以成立艺术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教学科研和指导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因为有了学校艺术教研室,就会改变原先艺术教育零敲碎打的局面,能够统一研究、规划、落实整个学校的艺术教学计划,确保各项艺术教育任务有计划、有组织、有监控地执行。
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以艺术教研室牵头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有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总务后勤、招生毕业生分配处及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各单位应认真履行所承担艺术教育的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其中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研室)、教务处主要负责第一堂课艺术教育;团委、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第二堂艺术教育。
2.选拔和合理配备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
教育部规定,艺术教育师资配备的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为宜。民办院校可以从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中挑选各类艺术师资。同时对所有的艺术类教师应当提供培训、观摩、进修、学习的机会,使其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艺术水平,逐步探索适合民办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团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负责学生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担任公共艺术教育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聘任部分校外兼职教师。
民办高校应重视、关心艺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有歧视、忽视和倾向,应当尽力为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并且在职称职务评定、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待遇一致。
3.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
民办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公共艺术教育的合理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很少有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的要求,因此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非常重要。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又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及学校的教学决策。将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与教师的教学和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逐步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
三、积极探索开展符合民办院校学生特点的艺术教育活动是艺术教育的“载体”
(一)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大课堂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本身就是由多种艺术学科交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可尝试性地将各类关联课程整合为凸显特色的课程群,建立新的教学系列模块,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相联的教学模块。
在课程的横向布局上,覆盖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等方面;在纵向结构上,应兼顾理论传授、精品教授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配合普及素质教育。开课形式可以考虑开设四种类型的课程教学模块:欣赏普及型课程模块,基础训练型课程模块、技能提高型课程模块,排练课程模块。
通过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模块教学,使学生艺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二)营造人文艺术校园的大环境
1.办好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作为校园艺术教育的“盛典”,校园艺术节是校园重要文化艺术活动。民办高校必须重视艺术节的组织工作,努力把艺术节办成一个大舞台。艺术节不应是艺术专业人才的艺术展示活动,而应当是人人参与的活动,人人都是观众、演员和工作人员。即使没有艺术才能的人也可以通过艺术节的活动开始步入艺术的殿堂。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活动都可以确保经典活动延续,创新活动推出,给大学生创造更多接近艺术、体验艺术、享受艺术的机会。
2.把艺术教育与专业学习融合。
在校园艺术实践中,努力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不断拓展高雅艺术活动载体,深化高雅艺术活动内容,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受众面”。通过艺术的“真、善、美”来培育专业的“精、实、新”,促进艺术教育由外到内,由虚到实,推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3.走出去、请进来,增进艺术交流。
民办高校不能轻视艺术交流。一方面,学生到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如到音乐厅、美术馆、艺术馆等,增强对不同类艺术实践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邀请著名艺术团体来校演出,邀请著名艺术家、艺术名人开设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对艺术品内涵的理性把握。
(三)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大品牌
1.继续推进高雅艺术活动进校园,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们对高雅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有利于培养高尚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2.打造精品大学生艺术社团。
江苏省教育厅在2009年通过院校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的方式,选出了一批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其中多个社团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民办院校艺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3个高校的社团跻身于“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
民办学校要把握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机遇,根据自身的条件与需求,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务实创新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高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贺春华.谈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
一些高校在开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时候,会在大学生的角度上利用独特的教育方法来完成学生的培养工作。在此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权利和意识将得到尊重,并将自身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能实现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最终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
1.1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年龄大概处于17岁和23岁之间,正是处于青年时期,该年龄段青年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相对成熟的思想品质,另外,还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状态,能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拥有自己的见解。面对此类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高校必须要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
1.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存在差异高校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学子,由于生源所在地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和学子的生活环境等存在差别,导致不同的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同,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必须意识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各个层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1.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比较多当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进入大学之后,就要不断依靠自学来充实自己,自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了帮助大学生获得充足的艺术知识,高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还要为提供一些社团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从而让个性不同的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从而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
2素质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2.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教育的本质属性旨在实现个体社会化,提高受知识储量,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受教育者的品格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本文所说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向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该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当今时代,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却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所以素质教育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当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时候,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为了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恰当的鉴赏工作,教师要传授大量的艺术理论,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许多院校还会举办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从而与国家教育部门培养艺术修养较高的人才的目标相匹配。
3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效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缺陷
3.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还未得到明确纵观高校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停滞、发展、后退和再发展的四个过程,因而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较低,一些高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会减少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数量,甚至停开该类课程,此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3.2不同的高校领导者还没有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但是不同的高校领导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因而使得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公平竞争。
3.3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素养过低一些教师在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时,并没有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向受教育者灌输艺术方面的知识,没有为大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因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实现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3.4大学生没有认识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调查可知,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毫无瓜葛,当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之后,许多大学生并不能认真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一旦大学生接触新的艺术作品,就无法将自身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利于实现感情上的共鸣。
4提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主要方法
4.1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确保各大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执行情况。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有关部门还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确保相关制度的执行,另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4.2要提高高校领导者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高校领导艺术认知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出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畸形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宣传工作,从而让每一个高校领导者都能正确理解公共艺术教育,并意识到该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为大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提高大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
4.3逐步提高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及时向大学生传授充足的、层次较深的艺术知识。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艺术素养较高教师的培养力度,然后督促各大院校聘请优质教师来完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另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己,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准确、先进的艺术知识。
4.4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大学生如果没有端正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那么就无法获得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必须要向大学生介绍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采用形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热情,从而慢慢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5总结语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意义;问题现状;发展策略
项目名称: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级教改项目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建设
G64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行业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元化,培养全方位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普遍性追求。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专业艺术学生除外的广大学生,此种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将会成为未来高校教育的现实倾向。然而,当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众多问题,只有研究和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未来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才宽阔。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发展意义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全面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全面提升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尽管作为高校的公共课,教学对象也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尽管教学的要求不同于对专业学生一样要求深刻,但是广泛涉猎却是可以的,其教学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操的陶冶,多方面知识的拓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无论对于个人的现实还是长远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1]首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接触和了解艺g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全方面视野,尤其是艺术视野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公共艺术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重要的作用,用艺术的宣传作用创建一个祥和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现状
1.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以及高校不断调整教学目的与要求,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教学成绩,对于培养综合的高素质人才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验。尽管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成绩,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的。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存在诸多普遍性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发大精力去解决,去探索一条适合未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2.虽然国家对于高校的公共艺术要求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平稳的发展才能长久。尽管国家高层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的高校并没有对公共艺术教育加以足够的重视。很多只是做一个表面的形式,而且,还有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分类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空间不够,教学资源缺失,公共艺术课的老师缺失,不能够为众多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体验。
3.目前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越来越蓬勃,众多的非艺术院校的大学也纷纷建立起艺术专业。然而,建立艺术专业并不等于公共艺术教育开展得好,反而是因为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门的艺术专业,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甚至有些高校尽管开设了公共艺术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更多关注有天赋和能力的学生,而偏向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初衷,并没有为大多数的非专业学生给与更多的关注与资源支持。然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该种问题现状的方式有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探究。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是受众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欣赏水平不一,使得公共艺术教师的教学课程难以全面展开,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显现。因此,发掘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案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2]因此,在学生一步入大学校园就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素养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策略
1.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是存在着众多现实问题。尽管国家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众多高校对公共艺术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因此,国内的众多高校首先要调整教育理念,要培养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加大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而是要从本质上解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众多问题。
2.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主力无可厚非的是高校主体,因此,各大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公共艺术课程这一边缘性的学科,要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努力,以培养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有了足够的课程设置,还要进行明确的、科学的艺术课程分类,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及需求的课程。此外,还要引进多元的教学模式,形成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易接受和欣赏艺术,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虽然当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但是存在的各种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要寻求解决措施。各大高校要拥有专门的公共艺术课教师,要为公共艺术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此外,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拓宽非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其高雅的艺术情操以及基础的艺术欣赏能力。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师在面对不同次的学生时,要把握教学的主流,不要造成偏向。[3]
4.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除了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目的,还要发现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要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群体时,面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既要注重教学的普遍性,也要注重教学对象的特有个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但是却极其使用的方法。另外,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需注重校园艺术环境的创建,只有形成了一个富含艺术气息,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才能平稳发展。
结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却存在着众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那么,未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庆青.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探微 [J]. 艺术教育,2014,(3)
[2] 张科海.立德树人视角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公共艺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陕西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是以“智育”为中心,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向。近年来,虽然在理论上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过程中的许多实质性问题达成了某些共识,但还存在“重学科专业教育,轻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大部分民办高校缺乏人文思想的根基和浓厚氛围,其结果给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遗留了极大的弊端。尽管部分学校领导也采取了若干促成与推动的举措,但却缺乏切实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致使公共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在西安众多民办高校中,受我国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教育观念以及注重就业率的大形势下,在实际的办学理念上依旧是偏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内容缺乏本土艺术特色现西安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和影视方面,且多以欣赏课为主,内容缺乏本土艺术特色。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八门:《音乐鉴赏》、《艺术导论》、《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公开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量甚至远超过公共艺术课程。比如,影片赏析,网络上的名人讲解影片赏析绝大多数都比在校教师讲的透彻生动。因此部分公共艺术课程逐渐呈现出陷入尴尬境地的趋势。实际上,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融入本土艺术特色,比如陕西省高校就可以把陕西皮影艺术、剪纸艺术、泥塑艺术融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去,一方面传承了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地域性,唤起学生的熟悉感,认同感。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该具有引导课外活动的作用,在民办高校中,学生的艺术思维相对公办高校更为活跃,他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但很多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都有欠缺,仅仅依靠学校艺术社团和一些零散的文娱活动来点缀校园生活是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平台,很多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化为艺术素质修养。
(三)师资队伍力量不均衡,结构不合理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根据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在高校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一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由公共艺术中心和文化与艺术学院的教师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共有专兼职教师共1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1%(低于0.15%一0.2%)。如果商贸学院所有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都能为全校本科生上一门公选课的话,师资问题可有大为改观,但是多数艺术教师在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课之后,其工作量己经满足或超额完成了,这样的结使得师资短缺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一部分师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民办高校固有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就业率的片面保障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因此导致了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隐患直接在多数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实就业压力下,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更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学生人文和艺术潜能的挖掘。很多民办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被放在甚至还不如选修课的地位上,开课时间被放在晚上或周末进行。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问题;改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从公共艺术启发而来。”我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也把包含公共艺术素质在内的“六艺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公共艺术教育应当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不少高校已经把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通才教育的重要部分,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类选修课。但目前高校公共艺术公选课开设过程普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 。
(一)公共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技轻艺的思想,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认同,很少开设艺术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一些艺术课,也是僧多粥少,选择有限,层次不高。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有的或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装饰 ,仍流于形式和表象 ,对其仍没有从根本上引起重视。“艺术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
(二)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大学生公共艺术知识贫乏,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但是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只重视专业学习,忙于考级,对学习公共艺术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学生的公共艺术素质普遍较低,在我国高校 ,大学生选修公共艺术课的人数普遍较少,即使选修了公共艺术 ,其学习态度也难以与其他课程相比 。
(三)课程设置与公共艺术教学效果不协调。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包括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的内容随意性大、因人设课的现象随处可见等。公共艺术公选课可供公选的课程往往不多,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缺乏内在联系,涵盖不全面,没有整体的构想。
(四)现有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念陈旧。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相关知识文化的融会贯通;重视技能教学而轻视审美教育;重视智商教育而轻视情商。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审美为核心,强调人文主义关怀是悖逆的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五)投入不足,缺乏教学设备、资料、场所等是等艺术教学的物质保障。适当规模与层次的音乐教室和大学生艺术活动场所是艺术教学和实践的必备条件。
(六)师资力量薄弱。做一名合格的公共艺术教师比当一名优秀的演员更为艰难。根据调查,很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匮乏。
(七)传统的公共艺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往往只研究教的过程,而不考虑学的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公共艺术实践的必要性、现代科技手段的灵活性,甚至仍采用陈旧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差,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的甚至对公共艺术产生畏惧的心理。
(八)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没有科学合理、具有统一标准的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与评价制度,以至于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于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没有标准可依。这样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强,人们关注的还是一些表面现象,一些表演比赛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形成障碍。
二、探索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多年来从事公共艺术方面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育目标。
现代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这一核心,制定具体而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系统。不能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停留在仅仅让学生掌握歌唱或某种乐器的技能技巧上,而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公共艺术审美能力为核心,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明确的目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应该围绕这一任务来进行。
(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
美国政府于1994年以法律形式通过了一项法令,把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艺术课程增列为与数学、自然科学、英语同等地位的核心课程。中国的高校也应转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在内三者思想观念。管理者有前瞻性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师有基本的公共艺术及教育理论武装,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有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兴趣,这是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立足的最主要的因素。彻底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与国际公共艺术教育相一致的中国高校多元文化公共艺术教育观;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充分吸纳世界各国文化养分,使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能符合国际公共艺术教育观念,又能体现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特色 。
(三)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
目前能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但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四)运用多样的先进的技术改进教学
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和效益。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公共艺术教学设施与手段。
(五)在教学方法上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教学方法要以激发兴趣, 引导审美情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主要手段,寓教于乐,结合公共艺术艺术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既传授理论与技能,又互动地、双向地进行审美交流,彻底改变学生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不强、独创性不强等问题,扩大学生公共艺术学习视野,增强学习能力。
(六)选编适合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教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必须具有简明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必须注意普及与提高的结合,系统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七)增加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的正常进行
学校要购置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科研所需的物品,这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那些艺术工作开展得好的高校,往往也是经费到位,教学设施与条件齐备的学校。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公共艺术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需要一支热爱公共艺术教育事业、有较高的公共艺术专业水平与技能、学识广博、乐于进取、勇于创新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
(九)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
公共艺术教育担负着教育人、塑造人、武装人、歌颂人的重要责任。通过积极、健康的公共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阵地。利用艺术的独特作用,以激励广大学生立志成才,争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面对存在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作出相适应的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方法,为培养新世代的综合型人才做出大学教育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庆华,刘振球.实践、兼容与参与――地方高校公共艺
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思考[J].艺海,2010,(1)
[2]许蕾. 走向综合化的艺术教育――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
育课程建构的有效途径[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音乐欣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优化;发展;研究
引言
随着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定位音乐教育,如何将教学资源有效地整合到整个教学中,也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有效地反映教学对象的价值,如果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可以向学生传达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并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审美观的提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来培养,同时,音乐欣赏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作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1.1建设高校公共艺术思政教育平台。高校日常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艺术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在高校建立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的同时能够接受思想政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道德情操得到了熏陶,通过音乐欣赏感受艺术中的真善美。对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效果,起到了熏陶教育的作用。1.2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人才的集合地,校园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公共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打造独特、典雅、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容易被师生所接受。让公共艺术教育深入师生心中,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艺术的魅力,喜欢艺术,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学生亲身感受了艺术的美,提高了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帮助作用。1.3学生人文素养与文化视野的提高。人文素养通常指人气质、境界、人格、素质等的综合素养,在高等学校进行公共艺术的教育中,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让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对生活有所感悟,提高综合素质。
2.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上存在两个极端。第一,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音乐鉴赏课成为音乐理论课,教师很少使用现代媒体,讲课也很枯燥。第二,重感性轻理性,只听不讲或者讲的不够。这相对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加强教师的素质提高。公共艺术艺术教育的基础是有素质较高的教学教师,同时对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教学课程,如果音乐教师的素质不高,就会影响教学效果。2.3对音乐鉴赏课不够重视。在高校中,音乐欣赏被列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选修课,导致从教师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重视不够,无论是课时设置,还是课程评价,随意性比较强。在学校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多是消极的,甚至仅仅只为混个学分。
3.音乐欣赏课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音乐欣赏教学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传授音乐文化和美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的课程。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发挥音乐欣赏课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3.1纳入流行元素。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入时尚元素,比如,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民歌《茉莉花》等综合音乐素养,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引入一些流行的改编后的茉莉花曲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审美体验来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和比较,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同一首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3.2选择好的作品,促进音乐欣赏中的文化积累。在教学中选择好的音乐作品,比如“松花江上”等时期民族救亡的经典之歌,它使学生感受到遭受侵略和战争的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和思想性的作品,能引发积极的精神渴望,也可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它的文化价值。3.3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双重效应。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在专业层面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自我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各种方式接受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使教学多样化、个性化,就必须不断创新艺术教学方法。
关键词:河南省;公共艺术;评价体系;遵循原则;方法建议
序言: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教育厅对全省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进行了四次检查评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河南教育厅于2011年5月27日,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经验交流及现场会议。从教育厅的领导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对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河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通过交流,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河南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走到今天,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是有些学校的领导重视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够;二是艺术教育的机构不够健全;三是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与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及评比方法有一定的关系。评价体系像个无形的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是驱动器,给公共艺术教育以动力。同时评价体系也是管理体系,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进行分析,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及建议。
一、对河南高校公共艺术评估体系的分析
原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有A级指标四项;B级指标十项;C级指标二十四项。教育厅近十年来,每三年检查一次,各高校从事专业及公共艺术的教育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共检查了四次。取得的成绩不必多讲,主要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重文件,轻实际。
检查领导重视程度一项。仅从文件中检不重视是不全面的。应从实际出发,即看文件,也看实际的重视情况,比如,可将领导参与艺术活动作为其中评比的内容。将避免检查“虚“的东西,把“虚“与“实”结合起来,更有说服力。这样,艺术教师也能更好的说服学校领导重视艺术工作。
2.重行政,轻学习。
对于行政命令,各校领导都能执行,但也可能是违心的,如何做到从被动的“能执行”到主动的“愿执行”,必须有个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识首先到位,工作才能到位。比如,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公共艺术教育会议时,要求主管学校艺术工作的校级领导参加,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即可通过评价体系的驱动力,推动学校领导的认识能力快速提升,以推动学校艺术工作的开展。
3.重学生活动,轻教师活动。
在艺术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容忽视,但教师作为引领艺术教育的群体也应重视起来。不仅艺术教师参加艺术活动,学校的非艺术教师也可以加入到艺术活动中来,把非艺术教师参与艺术活动作为评估指标之一,将有利于推进高校艺术质量的全面提高。
4.重课程,轻教材。
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较为复杂,教材是第一课堂必备的物质基础。由于各高校的领导不够重视,包括部分系院领导的不理解,在书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不愿征定艺术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并且各学校所选教材不一样,有以作品欣赏为主的教材,有以理论为主的教材,有以大综合为主的教材等。为了加强教材的建设,教育厅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编写1-3种教材供选择。避免使用教材的随意性,盲目性。另外,评价体系中应对不定教材的学校一票否决。
5.重数据,轻效能。
艺术教育经费是评估体系中的一项指标,并且占评估分值较大。各高校由于受条件的影响,经济实力不一样,有基础的学校每年划拨50万甚至100万没问题。但是有些学校划拨10万都有困难,并且花同样的钱,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评估中既要看绝对的专项经费数,又要看经费占全校经费的百分比。另外要看专项经费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效能如何。这样,就可避免检查中的不公平现象。
(二)评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短期评价,轻长期评价。
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评价都是在一两天之内完成的,不管过去,也不评估未来,这样是不科学的。学生的生源如何?原来的基础是什么样?经过两到三年的艺术教育后变化提高如何?都要作为评估的内容进行分析。既查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情况,也看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艺术教育的发展后劲。将当前评估和以前评估结合在一起,给出评价,既有横向比较,也关心纵向的变化情况,这样就能从多角度立体化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2.重材料汇报,轻实地考察。
由于时间的原因,评估组专家对查看核实材料听取汇报尤为重视,实地考察虽然也在评估之列,但重视还不够,不能深入研究。对场地,设备只看“静”的,不看“动”的,只能听取被评估学校的领导介绍,看不到教师与学生的创作过程,也不能了解学生的创作感受,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是获得较为全面的艺术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
3.重共性,轻个性。
全省一个评估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公平,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等个性情况,则又是一种不公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只能是横向比,不能纵向比,缺少全面性,客观性。百年老校与五年左右新校,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国家教育部直属和市属院校,他们人、才、物的基础有着较大差异。包括生源的质量等有着巨大差别。因此,只看共性,不照顾个性是不科学的。
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应遵守的原则
根据以上对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现对原来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改进的原则建议。
(一)应遵循多元化的原则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1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是各个人文教育学科综合公共艺术学科形成的,该学科的内容是针对公共艺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践证明.该学科包括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本质内容、价值观念、创作技巧、审美方式等内容.对于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包含的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怀,并将艺术的价值发挥出来.也因此使得公共艺术的教育成为了美学学科教育以及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目前,国内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个高校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里,公共艺术教育是不或缺的内容,所以各大高校也对其越来越关注.而之所以要设立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国内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各大高校应该加快步伐.不过,就因为各大高校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公共艺术的教育发展并不全面.
2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教育相关部门就颁发了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对艺术教育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非校内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艺术课程、校内的艺术活动等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教育设施先进的学校把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公共艺术的教育相融合,二者彼此补充,使得二者的教育水平都有所发展提升.不过具体的实施过程里,却遭遇了很多的戳着和困难,而且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高校中的研究人员或是授课老师对艺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比如因为现实功利的心态,高校中艺术教育的表现就是各种学生艺术组织形成了学校的艺术的艺术文化,还有美学学科的教育只是通过各个名目繁多的公选课来实现,这与真正的艺术教育内容相差胜远.根据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以及讲课形式还有最终的艺术考核来看,艺术教育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只以书本内容作为重点,并没有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没有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而且授课是有课时限制的,所以很多高校的老师主要注重书本知识内容的讲解,比如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的类别以及各个艺术家的艺术理论等等,有时会带同学们参观相关的名人艺术.实际上,艺术的价值是在于其拥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并且能够表达自由的思想,而各大高校的教育形式,使得艺术的教育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完结以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依然只是片面的,只记住了相关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发展史,或者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名词等,这和艺术内涵的本身就不相符.其实,在艺术教育中,并不用过分强调艺术学家的成就,也不用过分强调艺术的发展历史,对于艺术的概念只需简单带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思维,并给学生们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而不是让其成为纸上谈兵的艺术生.
2.2艺术教育在讲课形式上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只以老师为讲课中心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里,每个班级都是有相应的人数限制的,而且课堂上老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主动的,课堂氛围也比较死板,对于艺术教育,学生大多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录和背诵.此外,很多老师因为受教育时代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当下信息时代的授课方式,对于多媒体教育缺乏了解,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对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艺术交流,更是比较困难.所以课堂的讲课方式缺乏多样性,艺术作品的展示不够生动,所以学生不能真切地接近、感受艺术.还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不会进行变通,也不会拓展知识,教条式教育使得艺术教育失去了本真.因为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艺术教育缺乏生动而丰富的授课方式,使得艺术教育古板而失去了艺术真正的内涵.
2.3艺术教育的最终考察知识针对理论知识,并不能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潜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艺术
因为以上提到的原因1和原因2,艺术教育的考察形式也是考试,采用闭卷或者是开卷的方式,通过概念性内容的填空、艺术名词的解释以及相关名人名言的简答理解还有对某一艺术观点的论述等考核学生的艺术知识掌握情况,在以上考核的题型里,只有最后对某一艺术观点进行论述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自由写作,其余的基本都是通过背诵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依然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由各种概念、各种专业术语等组成的艺术早已失去了其生命,就算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学生依然对艺术并不了解,对艺术的创作也没有作用,更不用说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放到公选课中是对艺术学科的认可,也可以普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与学校中存在的艺术组织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不过都能够发展艺术,只是由于我国的国情、社会情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就是将艺术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即可,从而忽略了艺术素养的培养,忽略了艺术思想的传播,也忽略了艺术创作的引导.就目前而言,国内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大高校所进行的教育皆是为学生以后的生存打基础,并且在教学时老师所传授的教育目的也是此,使得学校的教育过于现实功利,学生在学习时的功利心过重,导致其最终学以致用时的心态也过于现实功利,缺乏审美情趣.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3.1对各个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培训,并对其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培养
现在依然会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还有一些老师受教育的学校就是艺术学校,虽然其具有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但是教育方式并不够丰富,而且很多老师在受教育时重点也是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艺术教育的老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但是给学生们授课,还有学校中与艺术相关的工作都会有所涉及,比如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讲座等,但是这部分工作并没有相应的报酬,教师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就会过于应付,而且,过杂的工作内容使得教师无法对艺术进行自发的深入的研究,对于其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来不及思考.而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首先要求教学的老师本身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对于艺术学科不仅有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学科的评价等,除此之外,还要求授课的老师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所以在各大高校的艺术学科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不但可以对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有所提升,还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建立符合每个学校本身状况的通识教育艺术课程系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相关项目表示:“每个高级院校都能够依据学校本身所在区域、学科建设等具有的教育特长,同时还有老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可以建立多种具备特色的艺术性选修课以及各种类型的专题演讲,从而达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对于某些学校来说,这类选修课也可以加入学分.综合性高等院校其学科较为丰富完善,教学能力也非常高强,对于艺术学院里面有关艺术的教育方面能够建立综合科目以及艺术选修课,同时对于课程的教育上可以采用自由选修的方式进行,对于课程的构架上实行横跨型方式进行.对于某些大学来说,其不具备完善的学科系统以及分布不均匀的师资力量,对于艺术教育这一公共教学课程来说,可以实行分布必修方式以及核心课程模型教学,有关课程的构架方面可以实行并列性架构,从而达到完善课程构架不完善的缺憾.某些高等院校由于历史的关系出现了比较单一的学科结构或者是单科性学校,这使得他们在专业面上非常狭隘,在创建通识教育系统上非常困难,艺术教育要联系上团委、教务处以及美育等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建导论科目、跨学科综合科目以及共同核心科目.当前中国很多大学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高校联合体,他们连同建立了共享性通识教育系统,并且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远程教学、评价以及考核等.同时还能够请一些社会上的艺术家以及民间艺术大师来做指导教师.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达到学生和艺术家的现实交流,从而让艺术方面的课程得以完善.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科目在建立过程中应当有固定的学分,具有一定的课时量,具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一定的师资资源,同时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有效率的进行,不需要过于专业化,但是要做到覆盖度更广,并且在教育全程中应当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同时每个学校应该依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符合自己的通识教育系统,比如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师资资源以及学科条件等.
3.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和普通的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不但要完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对于艺术的创作能力、艺术思想等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就是说,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针对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在评估方面,考试的方式就可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但是艺术素养、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思想等的评估,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所以要做出评估并不容易.进行科学的评价时必须考虑到教育以及学习这2个角度,这样才能确保教与学能够可持续性的增强.在评价老师工作成效以及学生学习成果时必须以通识教育的目的为评价基础.在评价教方面应该考核课程管理.艺术科目具备课内外练习、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既严肃又活泼的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必须加强规范化建设.在评价与考核学方面,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方向.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哈佛大学使用的方式大多数为家庭作业、论文、参与讨论问题的程度等等;1980年左右很多美国大学都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来考核学生,这种方法主要是收集整理学习的有关作品以及创作和表演的数据、影像、文章、报告等资料,然后在总体评价学生.我国在建立艺术教育评价系统过程中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融入自身的条件来建立.
4结语
“通识教育”向我们打开了一种新型的理论以及教育思路,让我们能够深层次的考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以及实行方法.传统的艺术选修课程是不能够达到教授艺术知识目的了,而且当前课程中融入某些实践型、体验型以及研讨型等课程是具备时尚和前沿优势的,同时还应当转变成创造性以及审美鉴赏方面,从而上升到审美人格的高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大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建立一个第一、二课堂互相提高、第二课堂同学校文化建立相互促进.在当今高等院校中,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以及生命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本人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教育应当是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本人认为只有品质却没有知识是很脆弱的,而只有知识却没有品质同样很危险,时刻威胁着社会.当人没有完整的人格,同时还不能够认识到生的意义时,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危害.艺术教育需要用其独特性,在艺术欣赏以及创作阶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人格以及心理构造,帮助大学生建立成具有生命和人生充满热情的“综合人才”.这种综合人才具有很多优良的素质,其中包括视野开阔、思维独立、想象力丰富、胸襟宽广、抱负宏大、使命感强烈等,这些优良品质都应当在通识教育的引导中让教育者明白,然后利用艺术教育的方式得到塑造.在各大高校中,艺术学科的教育只有在通识教育的帮助下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通识教育也对艺术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教育标准,各个高校的老师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与专家都对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做了相应的规划.完善艺术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的教育体系,也进一步对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进行了实践,在将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会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会有所改进,而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晓明.加强师资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
〔2〕孙亮.高校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DB/OL].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2006-03-08.
〔4〕冯元元.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下的艺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5〕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革新与实践研究[J].教育求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