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特征分析范文

生物特征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1:4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特征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特征分析

篇1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今后信息交流的热点,成为各国争先发展,各个产业部门最为关注的领域。

1.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使安全性经受新考验

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电子商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最有潜力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数之一。人们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2.电子商务的国际化趋势使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2、基于生物统计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

1.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

生物识别技术是以生物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身份验证技术。它依靠人体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生物识别技术是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它不需要记住复杂的密码,也不需随身携带钥匙、智能卡之类的东西。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实现自动化管理。

2.生物识别技术分类

虹膜识别技术:通过对虹膜的特征结构进行检验,进而确定用户身份。这种方式方便可靠,无需物理接触,具有惟一性、稳定性、可采集性、非侵犯性等优点。

视网膜识别技术:包括虹膜技术与角膜技术。角膜扫描是用低密度的红外线去捕捉角膜的独特特征,血液细胞的惟一模式就被捕捉下来。它具有使用者和设备非接触、视网膜不会被伪造等特点,但由于要求被扫描者在它读取角膜信息时直立不动,很难获得用户的普遍接受,另外,角膜扫描仪对于盲者和眼睛患病的人是无效的。

面部识别:通过对面部特征进行识别。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图像,记录一些核心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形成模板;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通过特定算法将图像变成数字信号,最终产生匹配或不匹配信号。面部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

签名识别:也被称为签名力学辩识,它是建立在签名时的力度上的。它分析的是笔的移动,而非签名的图像本身。签名力学的关键在于区分出不同的签名部分,有些是习惯性的,而另一些在每次签名时都不同。它容易被大众接受,但随着经验的增长、性情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签名也会随之改变。

声音识别技术:是一种行为识别技术,识别设备不断地测量、记录声音的波形和变化,并将现场采集到的声音同登记过的声音模板进行精确的匹配,从而确定用户身份。是一种非接触的识别技术,用户可以很自然地接受。

指纹识别系统:它通过对指纹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采集、分析后,与模板库中存储的指纹对比,自动、准确地鉴别出个人身份。用来采集指纹图像的技术为光学技术和电容技术。光学技术需要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电容技术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片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的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3、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基于生物特征的验证技术愈加显示出它的价值。生物密码时代呼之欲来,生物识别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有效地鉴定个人的身份有着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执生命密匙,启身份之锁”,在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流的知识经济崛起时代,身份的鉴定有了来自生物体自身的密匙,横跨这两大科技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愈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前景。

由于各种生物特征的识别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单一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各自的局限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始向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方向发展。当然生物识别技术并非万无一失,与数字密码识别技术相比最大的缺点是,一旦当事人的生物特征被仿制,很难像改变密码一样更改自身的特征。

4、结论

从目前的应用现状看,生物特征是最好的验证方式,个体的生物特征不易丢失,不易仿造,是个体在出生的时候就获得了的惟一的、先天的身份证明,这份证明是由最可信,最具权威性和通用性的大自然发放的。总之,随着电子商务成为信息交流的热点,生物识别技术将获得空前的发展空间,多生物识别技术共同应用是大势所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安全体系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徐雪梅:浅谈保障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5)

[2]王飞刘毅:可信计算平台安全体系及应用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7(3~3)P76~78

篇2

关键词:生物质能;资源总量;新疆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09-02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不仅造成了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而且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受到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这种持续了数百年的能源供给及消费模式,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才能真正使人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意义上说,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久保障和不竭动力。

作为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是指所有可以作为能源使用的源于植物的物质。而植物的成长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阳光与植物吸收的CO2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把太阳能转变成生物质的化学能固定下来。因此,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能,是太阳能的有机储存 [1]。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和水生植物可作为燃料使用的部分,合理采伐的薪柴、原木采伐和木材加工的剩余物,能源植物,人畜粪便,农副产品加工后的有机废弃物,有机的废水、废渣,城镇有机垃圾等。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燃烧供热,二是供气或发电,三是生产液体燃料。

新疆是能源供应大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但是作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其枯竭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同时作为传统的农牧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对于维护新疆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生物质能资源总量的估算

新疆地域广大,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为对其进行合理的估算,本文把新疆生物质能资源分为四类:一是农作物资源;二是薪柴资源;三是人畜粪便资源;四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

1.农作物资源。农作物资源以农作物秸秆为主,农作物资源量是以农作物产品的产量进行推算的,首先宏观的确定产品与秸秆的质量比值。如产出1KG玉米,估计就有2KG玉米秸秆,其谷草比(产率)为2。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估算公式

式中,Sn为秸秆资源量;i=1,2,3,…,n为资源品种编号;Si为第i种作物产量;di表示第i种农作物谷草比(产率)。

新疆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豆类、薯类、棉花、油料、甜菜、蔬菜、果用瓜、苜蓿等。新疆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麦、豆类、薯类、棉花、油料、甜菜、蔬菜、果用瓜、苜蓿的产量分别为62.52万吨、359.22万吨、396万吨、24.26万吨、20.69万吨、101.36万吨、290万吨、40.3万吨、586.93万吨、1 173.99万吨、338.67万吨、205.47万吨,根据新疆2007年农作物产品产量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公式估算,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值为4 073.558万吨,折合2 154.912万吨标准煤。

2.薪柴资源。新疆薪柴资源丰富,薪柴资源量可以通过下述三类估算方法进行估算:1)森林采伐木和木材加工的剩余物,可用作燃料量按原木产量的1/3估算。2)薪炭林、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疏林的收取或育林剪枝,按林地面积统计产柴量。3)四旁林(田旁、路旁、村旁、河旁的林木)的剪枝,按树木株树统计产柴量。假设有一片较大的地域范围,里面有几个区域,2)和3)中各种林木在不同的区域里拥有不同的情况,统计这片地域范围的薪柴资源量,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Sx为统计地域范围的薪柴资源量;i为统计地域范围的区域数,i=1,2,3,…,n;j为第i区域内的林地种类,j=1,2,3,…,m;Fij为第i区第j种林地的面积;Yij为第i区第j种林地的产柴率;Qij为第i区第j种林地的可取薪柴面积系数(取柴系数);Tij为第i区第j种四旁林的株树;Xij为第i区第j种四旁林的产柴率;Yij为第i区第j种四旁林的取柴系数;W为统计地域范围内年原木产量;1/3为原木加工产生的剩余物比例。

2007年,新疆薪炭林面积为1 256公顷、用材林面积为3 300公顷、防护林面积为60 704公顷、经济林面积为51 958公顷、四旁林为2 937.07万株。根据薪柴资源估算公式的估算值为21 355.22万吨,折合12 193.83万吨标准煤。

3.人畜粪便资源

人畜粪便资源量,是以人口数,禽畜存栏数,年平均排泄量为基础进行估算,在计算儿童、幼畜的粪便资源量时,要乘以成幼系数。统计公式如下

式中,C为人畜粪便资源量;i为资源的来源类别,i=1,2,3,…,n;Pi为第i类成人或成畜的数量;Ai为第i类每个成人或成畜的年粪便排泄量;Ri为第i类儿童或幼畜数量;Bi为第i类儿童或幼畜的成幼系数。

新疆2007年人口总数为2 095.19万,牛、马、驴、猪、山羊、绵羊2007年底存栏数分别为486.98万头、86.09万头、113.92万头、237.9万头、608.1万头、3 475.34万头。根据人畜粪便资源量估算公式的估算值为1 081.864万吨,约折合540.932万吨标准煤。

4.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和服务业垃圾、少量建筑垃圾等废弃物所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和产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城市人口、居民收入、燃料结构、饮食习惯、城市建设以及季节变化等的影响。根据新疆2008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估算,新疆2007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40.19万吨,约折合39.46204万吨标准煤。

根据对新疆农作物资源、薪柴资源、人畜粪便资源和城市生活垃圾的估算,新疆生物质能资源总量26 850.832万吨,折合标准煤14 929.14万吨。

二、新疆生物质能资源分布特征分析

由于新疆地域广大,各地区自然条件各异,因此,农作物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大小不同,资源量各异。林业发展程度不同,薪碳资源量不同,林木种类、面积差异较大。人畜粪便资源的分布将随着人口集中度及畜牧业发展的不同而不同。生活垃圾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

本文利用新疆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新疆2007年各主要地区的生物质能资源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为:喀什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农作物资源比较丰富,分别为737.8012万吨、426.6608万吨、342.0262万吨、341.8427万吨。喀什地区、克孜勒苏自治州、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薪柴资源较为丰富,分别为7 771.191万吨、2 806.759万吨、2 328.804万吨、2 097.703万吨。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人畜粪便资源较为丰富,分别为357.5358万吨、185.2862万吨、119.6185万吨。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较为丰富,分别为141.6万吨、48.19万吨、27.3万吨、18.25万吨。

同时,各地区生物质能的分布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克孜勒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的人均生物质能分布密度较大,说明上述三个地区的人均生物质能资源占有量较大,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喀什地区、克孜勒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生物质能资源分布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资源量较大,具有便利的资源获得性。可以对上述地区的具有区域优势的生物质能资源进行集中开发利用。

三、对生物质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人类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以传统的直接燃烧方式利用它的热量,直到20世纪,特别是近一二十年,当人们对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有了普遍提高,对地球固有的化石燃料日趋减少有一种危机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寻求能源持续供给的今天,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才有了快速的发展。根据新疆生物质能的资源总量及分布特征,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应该因地制宜。

1.针对新疆广大的农牧区,应该主要采用直接燃烧技术及生化转化技术。通过改进炉灶燃烧技术、锅炉燃烧技术和压缩成型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污染、保护环境。发展小型户用沼气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牧区生活用能的能源品位,而且也符合循环经济的理论。

2.针对新疆城镇地区,如乌鲁木齐市、伊宁市等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较大的城镇,应该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高效厌氧处理及发电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程度,以及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及发展热电联产技术。

3.针对农作物秸秆集中地区,如喀什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应该集中利用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及秸秆制取液体燃料乙醇技术,在薪柴资源集中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薪柴燃烧发电技术,集中供电,调整生活用能结构。通过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秸秆气化技术和秸秆制取液体燃料技术,不仅利用规模大、利用效率高,还可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缓解日益进展的能源危机。

4.针对能源植物种植面积大并集中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能源植物制造乙醇、纤维素制造乙醇、生物柴油及间接液化技术(天然气、柴油等),并做好产业化示范、应用及工程示范等。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关黄柏;黄檗;活性成分;区域性特征;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In the present research, 674 wild medicinal material samples of 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were collected from 31 sampling sites in the whole distribution of its original plant Phellodendron amurense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under the premise that the stem diameter of sampling plant, sampling position and time were controlled And the sampling sites were set at the interval of a latitude The content of 6 kinds of active ingredients, palmatine chloride,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phellodendrine chloride, jatrorrhizine hydrochloride, magnoflorine, chlorogenic acid, etc in the medicinal materia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most active ingredients in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sampling sites Among them,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from Liaoning region had the highest content of active ingredients, followed by Beijing and Jilin regions, and that from Heilongjiang region had the lowest content The stud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expl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constituent and artificial planting regionalization of high quality 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Key words]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Phellodendron amurense; active constitu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analysis; clustering analysis

doi:10.4268/cjcmm20161006

黄檗的干燥树皮,除去粗皮晒干后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关黄柏[1],关黄柏常用于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生物碱作为黄檗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被认为是药材关黄柏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过敏和降血糖等药理活性[24]。作为常用药材,关黄柏是多种中成药的原料药,市场需求很大。由于生存环境恶化,对关黄柏的需求增加以及黄檗自我更新障碍影响资源恢复等原因的长期存在,黄檗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分布范围越来越小。黄檗已被列为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和国家Ⅱ级保护物种[56],野生资源受国家法律保护,目前国内市场对关黄柏药材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79],关黄柏药材的长期供应只能通过人工种植加以解决,确定形成优质药材的生态适宜区域,是保障优质关黄柏药材生产的重要研究内容。2013年以来,作者对整个黄檗分布区所产野生关黄柏药材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及绿原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用于评价各地所产药材的特性,以期为关黄柏药材的人工种植及规范化生产提供客观、准确的优质药材生产依据。

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会发生复杂变化[10],只有在实验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生态条件与次生代谢产物之间相关性研究的结果才有可能客观、真实。在本研究中,对采样策略进行了严格控制,以保证样本的可比性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以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作为关黄柏药材质量检测的指标性成分,但黄檗分布广泛,成分复杂,单独2个成分不足以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全面评价,为此,建立了同时测定关黄柏药材中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盐酸黄柏碱、盐酸药根碱、木兰花碱、和绿原酸等6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检测方法[11],并在此基础上对黄檗的区域性化学特征进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点布局

文献记载,黄檗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南、宁夏等省(区、市)[1215]。然而由于过度利用及自我更新障碍等原因,使得黄檗野生资源面积逐渐缩小,目前东北三省和北京地区是黄檗的主要分布区,而黑龙江省的资源存有量最大。黄檗为阳性植物,苗期耐阴能力较强,成年属喜光树种,喜湿润,在土壤腐殖质深厚、排水较好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沼泽、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不良,分布稀少[1516]。此外,由于人为干扰、开垦农田等原因致使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黄檗野生资源分布极其稀少。目前,野生黄檗仅分布在燕山山脉东北部、千山、长白山、张广才岭、完达山、小兴安岭以及大兴安岭东南部林区,极少有较大面积的人工种植。

根据以上特点,确定实验样本采集范围为:燕山山脉东北部、千山南麓为最南端,向北经长白山、张广才岭,至最北端小兴安岭北部,以1个纬度为间隔沿山脉自南向北,每1个纬度设置1~4个采样点,横跨东北地区主山脉东西两个坡向,南北跨越9个纬度,从 3980°N(庄河市长岭镇)至 4878°N(乌伊岭区双河林场),经度从 11543°E(小龙门自然保护区)至 13050°E(勃利县通天二林场),样点基本覆盖黄檗的主要分布区。

12药材样本采集

121采集部位《中国药典》中关黄柏药材来自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研究发现,黄檗成年植株不同器官、部位中生物碱的含量存在差异,小檗碱和药根碱在根韧皮部中含量最高,而巴马汀则在树干和侧枝的韧皮部中含量最高;同时还发现,黄檗树干韧皮部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方位差异不显著,但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主要药用成分的含量逐渐降低[17]。本实验统一在黄檗树干胸径处(离地面13 m)取5 cm×5 cm的树皮,除去粗皮,取其韧皮部作为样本。

122采集季节药材的采收期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不合理的采收会影响药材的品质、疗效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等。通常,皮类药材的采收在植株的生长期,即5―9月,此时植物体内水分、养分输送旺盛,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韧皮部与木质部容易分离,而且由于生长期分裂旺盛,较易恢复[18]。此外,研究发现黄檗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在不同季节中存在差异,不同的成分在季节变化中不尽相同,但均是夏、秋季高于春季[19]。因此,本实验的样本统一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采集,以保证药材采收期的一致性。

123采集植株黄檗中主要药用成分的含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多,对野生树木的年龄进行无创伤界定比较困难,而树龄与胸径存在极显著正相关[2021]关系,在有关野生林木的研究中常用胸径替代树龄进行相关比较研究。有研究报道,树龄8年以上的黄檗树皮中,盐酸小檗碱含量达到药用要求并开始趋于稳定,在树龄10年时盐酸小檗碱含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树龄的增加有微弱下降的趋势,但并不显著[22]。种植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内16年树龄的黄檗,胸径为10 cm左右,经测定韧皮部中巴马汀和小檗碱的含量均达到药典规定标准。基于以上信息,本实验采集样本的个体均要求:胸径大于10 cm,各样点的个体须为处于相同林分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成株,以最大程度减少个体差异和树龄因素对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样本株茎级结构见图1。

124药材样本信息共采集了31个样点的野生关黄柏药材样本674份,各批次样本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张昭研究员鉴定为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的干燥树皮,保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资源中心。样品采集信息见表1。

13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关黄柏药材中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盐酸黄柏碱、盐酸药根碱、木兰花碱和绿原酸等6种活性成分,并按照张阳等[11]的方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各样点药材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分别测定31个样点药材样本中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盐酸黄柏碱、盐酸药根碱、木兰花碱和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规定关黄柏药材中含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不得少于060%,盐酸巴马汀(C21H21NO4・HCl)不得少于030%。通过含量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样点药材样本的含量差异较大。从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来看,31个样点的药材中有4个样点的平均含量低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060%,分别是S18,S23,S25,S28号样点,均分布在黑龙江省;从盐酸巴马汀的含量来看,31个样点的药材平均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030%。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样点中有近13%的样点所产药材的指标性成分含量达不到《中国药典》的要求。

31个样点的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的平均含量差异较大,各样点样本中盐酸小檗碱的平均质量分数在499~2101 mg・g-1,盐酸巴马汀的平均质量分数在307~1042 mg・g-1,盐酸黄柏碱的平均质量分数在125~494 mg・g-1,绿原酸的平均质量分数在096~358 mg・g-1,含量差异均达3倍以上;盐酸药根碱的平均质量分数在019~044 mg・g-1,木兰花碱的平均质量分数在681~1453 mg・g-1;盐酸黄柏碱和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在各样点中均相差2倍以上。

22药材活性成分聚类分析

以31个样点的关黄柏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的平均含量为分析对象,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选用平方欧氏距离(Euclidean)计算样本间相似性测度,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地域关黄柏药材中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盐酸黄柏碱、盐酸药根碱、木兰花碱和绿原酸等6种活性成分的树状聚类图谱,见图2。

由图2可见,最短距离法将31个样点的关黄柏药材聚为2类,其中第Ⅰ类包括S13,S16~S20,S22~S29,该类样品中的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均较低,包括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含量未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不低于060 %的4个样点,即S18,S23,S25,S28号样点,其中S13号样点位于吉林桦甸市红石镇,S29号样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鹫峰森林公园,该地的黄檗为人工播种林(无人工管理),植株间距约15 m,由于过密植株生长状况不良,剩余其他样品均来自黑龙江省。第Ⅱ类则包括S1~S12,S14~S15,S21,S30,S31,该类中的样品来自北京、辽宁和吉林,各样点样品中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平均含量较高,明显高于第一类,包括6种次生代谢产物平均含量均很高的S4号样点的样品,采自辽宁凤城市凤凰山景区。

聚类分析图清楚地描绘了各样点关黄柏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对关系,含量较低的样点(第Ⅰ类)绝大部分位于黑龙江地区,主要包括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2个山脉的样点,该地区的黄檗中6种活性成分在整个分布区内含量最低。含量较高的样点(第Ⅱ类)主要为辽宁、吉林和北京地区的样点,包括燕山、千山和长白山3个山脉的样点,该地区黄檗中6种活性成分在整个分布区内含量最高。

23各产区药材活性成分差异性分析

将各样点按省市进行分组,考察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北京市四地关黄柏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含量情况,见图3。辽宁省产区药材中绿原酸平均含量最高,明显高于黑龙江省和北京市,与吉林省相差不大;木兰花碱平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黑龙江省和北京市,与吉林省持平;盐酸巴马汀平均含量最高,明显高于黑龙江省和北京市,与吉林省基本一致;盐酸小檗碱平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与北京市药材含量相差较小。黑龙江省药材中盐酸黄柏碱和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含量最低,明显低于其他3个省市。盐酸药根碱平均含量在药材中最低,在各省市之间变化很小,无明显差异,见表3。

4个产区关黄柏药材中盐酸巴马汀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药典标准;黑龙江产区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普遍较低,部分样本的含量达不到国家药典标准;辽宁产区的药材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国家药典标准,且处于黄檗整个分布区内的最高水平;吉林和北京产区的药材则处于中间水平。数据显示,黑龙江产区关黄柏药材中药典规定的2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均低于其他省市,而辽宁产区关黄柏药材中6活性成分的含量均最高。

3讨论

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辽宁地区关黄柏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含量明显高于黑龙江地区,从生态条件来看,黄檗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湿热的环境中,而黑龙江地区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年均温等均低于辽宁地区,生长在黑龙江地区的黄檗其生长期也明显短于辽宁地区。关黄柏药材主产区为东北三省及华北北部,尤以黑龙江地区资源最为丰富,因而被认为是主要道地产区。仅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黑龙江地区关黄柏药材中药典规定的指标性成分含量较低,部分样本甚至低于药典要求,结果提示应对关黄柏药材基于中药疗效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探讨仅以生物碱类成分作为关黄柏的质量控制指标是否恰当。在现有质量管理框架下,对关黄柏药材种植进行规划时,可重点考虑辽宁产区。

不同地域黄檗中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各地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的不同,从北京所在的燕山,到辽宁、吉林所在的千山、长白山,最后到黑龙江所在的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南北相差9个纬度,各样点的温度变化幅度及降水量变化很大,土壤环境中各元素的含量也可能相差迥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很容易导致黄檗中各成分的含量差别较大,希望本研究结果能为深入探讨生态因子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黄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

[2]李峰,贾彦竹. 黄柏的临床药理作用[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91.

[3]侯小涛,戴航,周江煜. 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498.

[4]吴嘉瑞,张冰,张光敏. 黄柏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60.

[5]傅立国. 中国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527.

[6]秦彦杰,王洋,阎秀峰. 中国黄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中草药,2006,37(7):1104.

[7]丁乡. 关黄柏产销现状与后市浅析[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3):23.

[8]杨明,丁立威,丁乡. 关黄柏产销趋势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2013,15(4):336.

[9]杨保成. 关黄柏资源枯竭需求热价攀升[J]. 中国现代中药,2008,10(5):43.

[10]张阳,刘海涛,张昭,等. 生物碱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51.

[11]Zhang Yang, Zhang Zhipeng, Liu Haitao, et al. Quantitative and chemical fingerprint analysi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dried bark of wild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based on HPLCDADMS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s methods[J]. Anal Methods, 2015, 7:2041.

[12]马福. 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56.

[1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3(2):100.

[14]周正,陈喜军,薛贤茂. 世界主要用材树种概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15]李静贤. 中国野生黄檗资源研究和保护现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2896.

[16]于俊林,张昭,张本刚,等. 长白山黄檗基本情况调查及保护[J]. 中草药,2006,37(3):461.

[17]秦彦杰. 黄檗主要药用成分分布规律[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18]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9]徐丽娇. 东北地区天然黄檗种群生物碱含量差异多尺度分析[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20]刘彤,夏春梅,胡燕妮,等. 天然黄檗不同季节主要生物碱含量差异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 2013,35(4):27.

篇4

关键词:入侵植物;区系特征;种类组成;东北三省

入侵植物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危害人畜健康,给入侵地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已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局的调查显示,我国是遭受植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东北三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存在植物入侵问题。本文对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进行统计,并进行区系特征分析,以便更好更详细地了解当地遭受植物入侵的状况,为当地植物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位于东经115°20′-135°,北纬38°43′-53°24′,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在寒温带和暖温带。年均降水量350-1200mm,平均气温为-4.8-11.3℃,无霜期为140-170d。东北三省植物区系汇集,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区内还有面积较大的湿地。这些因素为入侵植物的定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中心,铁路与航空连接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拥有较多口岸城市,贸易频繁。同时,该地区拥有一批重要的港口城市,每年大量的物流和人流经此进入东北地区。这些为植物入侵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入侵植物种类组成

经统计,东北三省入侵植物共111种,隶属27科82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24科68属95种,单子叶植物有3科14属16种。从入侵植物的种类来看,菊科植物21种,占总外来入侵植物的18.9%,是入侵植物种类最多的科,也是入侵植物含20种以上的科;包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14种,占12.6%,豆科11种,占9.9%,苋科10种,占9.0%;含5种以上的科有茄科、十字花科、石竹科和旋花科,各科分别有9种、9种、8种和5种,各占8.1%、8.1%、4.5%和4.5%;3种的科有车前科和大戟科,各占2.7%;2种的科有锦葵科、藜科、柳叶菜科和紫草科,各占1.8%;1种的科有白花菜科、凤仙花科、堇菜科、蓼科、木樨草科、葡萄科、漆树科、伞形科、桑科、莎草科、亚麻科、罂粟科和雨久花科,各占0.9%。

从生活型来看,东北三省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多样化,但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07种,占总数的96.4%,构成了入侵植物的主体在草本植物。其中一年生草本有78种,占总入侵种数的70.3%,多年生草本植物19种,占26.1%。其他落叶小乔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和落叶藤本植物各有1种,分别占0.9%。

2.2 入侵植物区系分析

从入侵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隶属于分布区系的14个类型,其中世界分布类型有21属40种,占入侵植物总属数的25.6%;其次是泛热带分布有15属21种,北温带分布14属17种,二者分别占总属数的18.3%和17.1%;所含属数少于10个的分布区类型分别是旧世界温带分布7属8种占8.5%,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有6属6种占7.3%,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有5属5种占6.1%,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有4属4种占4.9%,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欧亚和南非洲间断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分布均是2属2种,分别占2.4%;中亚分布、温带亚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间断分布均是1属1种,分别占1.2%。总体分析,入侵植物中世界分布成分最多,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三者共占61%。

2.3 入侵植物的来源地分析

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中,尚有9种未查到来源地。根据102种入侵植物的来源地看,来自美洲的有48种,其中北美洲的有28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27.5%;南美洲有4种,占3.9%;美洲热带有3种,占2.9%;尚有13种是南北美洲均有的种类,占12.7%。其次是来自欧洲的25种,占24.5%。12种来自亚洲,占11.8%;6种来源于地中海区,占5.9%;5种是欧洲及亚洲共同起源,占4.9%;3种来源于非洲,占2.9%;2种来源于欧洲及西亚,占2.0%;另有1种来源于欧洲及地中海,占1.0%。

3 讨论

东北三省的入侵植物^前人有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下列三点:(1)与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多数菊科植物生长发育快,果实数量多,具有适宜传播扩散的结构和机制,甚至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成为入侵植物种类最多的类群;禾本科植物可能是引种水稻、高粱、大麦、小麦等作物时,稗、野燕麦等杂草种子夹杂其中被携带入境。草本植物中一年生植物生活史短,产籽量大,扩散繁殖较快;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因其的块根或根状茎无性繁殖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凭借其繁殖周期短、繁殖体量大、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入侵植物最多的类群。(2)与立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彭少麟等的研究表明,来源于相似气候带的外来植物竞争力较强,入境后成为入侵植物的成功率较高。东北三省和北美洲基本处于同一纬度范围,自然环境相似,因此从北美洲来的植物比较容易适应东北的气候环境。(3)与人类活动有关。外来入侵植物的远距离传播离不开人类活动。东北地区交通发达,旅游、贸易等蓬勃发展,与外界交流频繁,使外来植物更容易入侵该地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理特征;行为特征;鉴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不断进入日常生活,传统使用口令、密码或身份证号等来辨识身份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渴求。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再需要身份证号或密码,也免去随身携带智能卡之类物件的烦恼,它是根据人自身所拥有的东西,是人的个体特性,目前生物识别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当中。

1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历史

最早采用生物特征来鉴定人的身份可追溯到古埃及人采用测量人的尺寸来鉴定身份。指纹识别起源于古代的中国,而在美国和西欧,指纹识别技术也使用了有一百多年。1986年从事掌纹识别的RecognitionSystem,Inc.成立。1987年Drs.Flom&Safir研究虹膜获得专利。1990年从事签字识别的PenOp,Inc.在英国成立。1994年Drs.Atick,Griffin成立了从事人脸识别的Vi⁃sionicsCorp。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

每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一定适合所有场合。例如有些人的指纹是很难提取特征的,患白内障的人虹膜会发生变化等。在对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领域中,人们往往需要结合多种生物特征来实现高精度的系统识别,提高鉴别系统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是未来身份鉴别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3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内容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一般包括“生物特征采集子系统”“图像预处理子系统”“生物特征提取子系统”“生物特征鉴定子系统”和“生物特征数据库子系统”,以及系统识别的对象——人。在“生物特征数据库子系统”中建立了生物特征与相关身份信息的对应关系,并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生物特征鉴定子系统”通过模式识别方法,把待识别的生物特征与数据库子系统中生物特征进行比对,按照事先确定的筛选条件(阈值)决策来确定是否匹配成功。

4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种类

生物特征包括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生理特征有指纹、人脸、手形、虹膜、人体气味和DNA等;行为特征有签名、声音、步态、击打键盘的力度等。

5基于生理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

5.1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的优势是该技术是较早被开发应用的,作为研发历史最为长久的生物识别技术是比较成熟的。提取指纹设备小巧方便,相应的价格成本也比较低。其缺点是指纹的采集是接触式的,人工操作比较耗时,可接受性较差,而且指纹也可以通过手术或者一些有创手段得以改变或者破坏,因此不是最稳定和可靠的身份识别手段。

5.2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与其它生物特征识别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方便高效,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以及识别。(2)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3)由于人脸脸部存在相似性,不同个体的区别不大,所有人脸的结构都相似。再加上现代妆容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还是有很大的识别难度。(4)人脸的易变性,人脸的外形其实并不稳定,可以通过脸部变化产生很多表情,而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人脸的视觉图像差别也较大。此外,人脸识别还受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3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的优点有:虹膜本身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基本不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另外同一个人双眼的虹膜,包括双胞胎的虹膜特征都不会一样,相似概率为亿万分之一,所以虹膜识别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性高。在各项生物识别技术中,仅次于DNA。当然虹膜也有缺点:获取图像不是很方便,一般人眼和设备要保持在20cm-40cm,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用户交互效果并不很好。另外虹膜识别技术依赖光学设备,需要红外灯配合红外镜头才能取到用于身份识别的虹膜图像。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比如亚洲人和非洲人的虹膜是黑色或者棕色。由于很难将图像获取设备的尺寸小型化,设备造价高,所以无法大范围推广。

5.4视网膜识别

有人认为视网膜技术识别的可靠性和准确率要高于虹膜识别,所以基于视网膜的身份识别技术也是非常可靠、值得信赖的。视网膜识别技术的优点相似于虹膜技术,比如无法伪造,不会磨损,更不会老化,也不受疾病影响。缺点是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证明在使用视网膜技术对用户进行检测时,是否对用户的健康有影响还需进一步确实。

5.5掌静脉识别

用掌静脉进行身份认证时,获取的是手掌内部的静脉图像特征,而不是手掌表面的图像特征。因此,掌静脉识别不同于指纹识别,它不存在因为手掌表面的损伤、磨损、干燥或太湿等带来的识别障碍。另外,和人脸识别技术相比,掌静脉识别时摄像机应对不同光照环境、双胞胎和化妆等问题时人工智能算法更加容易自我学习和调整。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1)手背静脉的永久性尚未得到证实。(2)存在无法成功注册登记的可能。(3)采集设备要求特殊,相关设计比其它生物特征获取设备复杂,价格高,难于推广。(4)由于优秀的人工智能算法不多,只有极少数厂商能应对海量掌静脉数据的瞬时比对。

5.6人耳识别

人耳识别有基于二维图像的人耳识别、基于3D的人耳识别和耳纹识别。人耳识别和常用的几种生理特征识别技术相比有以下几个优势:(1)人耳识别相比于虹膜识别方法其人耳图像的获取更加便捷。(2)和人脸识别方法比较,人耳获取的图像要小很多,相应颜色也比较一致,因此对数据的处理量更小,更方便。另外,人耳识别方法不像人脸识别会因脸部化妆、表情等变化而受到影响。(3)相比指纹识别接触式的获取方式,人耳图像非接触式的采集方法更容易让人接受。

5.7红外温谱图

由红外设备获取能够反映人身体各个部位热量值的图像称为温谱图。获取温谱图的方法和拍摄普通照片的方法类似,它的采集是非接触式的,非常隐蔽的,更不具侵犯性,所以它的可接受性是比较高的。然而人体的温谱值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8基因识别

基因识别的特点简单点来说就是唯一性、强识别性和防伪。但是它最大的优点也是最让人担忧的,因为在制作“基因身份证”时可以测出这个人基因有哪些缺陷,有哪些疾病易感基因等,这些都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伦理上的问题。所以基因识别的可接受性还有待商榷。目前基因识别是在特定实验室完成的,耗时较长,和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比起来在便利性和及时性方面是处于劣势的。

6基于行为特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6.1签名识别

签名被认为是身份识别的最广泛的行为特征之一,是人类最常见的确认他们的身份的社会和法律认可的方式之一。相关的写作习惯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它们主要受视觉知觉、协调、灵巧、成长、写作系统、社会关系、写作频率、教育和民俗等几个参数的影响[1]。因此一个人的签名不是一生中都固定不变的,这为签名识别的准确率提高了难度。

6.2步态识别

步态识别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中算是起步较晚的,目前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还只是起步阶段。和人脸识别不同的是,步态识别不只是采集到人脸图像就行,它是要采集到步态图像的序列,因此它处理的数据量比人脸识别要大很多,应用到的算法也复杂许多。步态识别的采集装置只需要一个监控摄像头就行,简单、经济。它对采集的距离要求比人脸识别低,只要能看清走路的姿态就行,甚至可以背离摄像机,这是人脸识别所不能的;另外它也不需要像人脸识别那样具备较好的光照条件,因此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6.3声音识别

声音识别与其他生物特征相比优势在于:(1)声音提取方便,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可接受性强。(2)获取声音的设备简单方便,比如麦克风,价格相对比较低廉。(3)和其它生物特征身份识别相比可以实现远程身份辨认,比如通过手机或麦克风可以实现网络远程登录。当然声音识别也有一些缺点:(1)声音在人不同的年龄或是身体状况、情绪等情况下获取会有所差别。(2)不同的采集设备或采用不同的信道对声音识别也会有影响。(3)环境噪音对识别有于扰。(4)混合说话情形下,人的声音特征不易提取。(5)同一个人的磁带录音也能欺骗语音识别系统。

7总结

在上述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每种识别技术都各自有优缺点,在应用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在一些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当中,往往会采用两种甚至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验证[2]。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生物识别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曾晓云.基于探测网格的离线签名认证方法[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3):90-92.

篇6

[关键词]杨丽萍 舞蹈艺术 原生态 特征 启示

一、 什么是原生态舞蹈艺术的特征

第一,精神价值特征显著。舞蹈之美具有感化心灵的作用。原生态舞蹈数百年来在自发自觉中形成,以人体来记述自然,记述美的理念。通过充满灵性的舞蹈语言,传递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民族歌舞的特质。通过这种舞蹈语言,呈现出一个族种对审美的追求,并最终为之陶醉、为之膜拜。原生态舞蹈起初伴随的是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非出于艺术与审美的动机。人们对舞蹈的审美创造、选择和认识更多地是出自于一种实用观念的需要,虽然其中也含有审美、娱乐的因素,但都是次要的,这种审美观念直接地体现为一种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人生的要求和愿望。原生态舞蹈告诉了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

第二,民族宗教特征明显。宗教与舞蹈同是一种精神的、感悟性的体验,他们在诞生之初都是为了获得某种神秘力量的体验。原生态舞蹈是在原始形态下形成的舞蹈,与原始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在探究原生态舞蹈伊始,把宗教对于舞蹈的影响,以及由舞蹈所带来的宗教性体验的探索放在首位。如图腾崇拜在于其隐藏在背后的宗教力量,以及由这种社会力量带来的神圣感、民族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原生态舞蹈就是通过集体对图腾崇拜的表现,或本身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的动作表现,作为舞蹈语言,使其成为与图腾相同的力量而获得群体认同的符号,满足和实现集体意识的归属心理。这种力量便是宗教的,这是在群体中所激起的情感意识,投射到他们意识的外部,就成了宗教化了的舞蹈①。

舞蹈艺术家们在诠释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时经常会放弃过去批判性的话语立场,明确表示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显示出了作为艺术家对于民间话语系统(比如血亲话语、情爱话语、信仰话语、仁义话语等)相当亲切的话语认同②。舞蹈家们关注原生态民间舞在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能够领悟到原生态民间舞的“精神”价值特征。

二、 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的原生态特征内涵

杨丽萍从小在云南长大,受到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在加入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后又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此期间里,通过跳“孔雀舞”扬名海内外;1992年,赴台湾表演获极大成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表演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家;1994年,杨丽萍所编创演绎的《雀之灵》,获得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2003年,杨丽萍担任自己作品《云南映象》的总编导,并且由自己主演;2009年,原生态舞蹈作品《云南的响声》再次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杨丽萍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其原生态内涵特征相当明显。

1、以朴实的生活场景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杨丽萍的舞台表演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她的舞蹈与我们心灵深处所想要的东西竟相吻合。杨丽萍的舞像是在舞动着灵魂,灵和魂都是人们熟悉的意象,她的舞蹈展现了人的内心境界和一系列的意识活动,这种超然自得的神态、淡泊的态度、强烈的情感表达,让世人望尘莫及。杨丽萍的舞蹈风格,表现为一种静态美,她大胆和成功的地方就是她把舞蹈本身的动态美成功地转换为静态美,表现得自然真实,因为这些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杨丽萍感悟生活,感悟自然,体会到的都是真真切切刻骨铭心的东西,她用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语言,朴实地构建人们梦境中的乌托邦,意境如诗如画,美丽动容。

2、艺术形态和表现形式极具民族文化特质

杨丽萍的舞蹈艺术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并被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我国大陆的一场少数民族文化风暴,它展示了云南民族原生态歌舞的文化本原的特质,提升了原生态歌舞的知名度,并使人们增强了对原生态民族歌舞艺术的重视,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舞台上的还原,让人们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征”和“人类进化的印记”。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统一观念和意象,比如各民族的人文文化、服装和服饰的审美观念等等,都在无形之中诠释着各个民族的灵魂和特点;一些服装的图案等实质上是人类和自然世界的心灵沟通,这种沟通显示着人们的良好品质:互相关怀和自我爱护,人性尊严的争取,自我价值的提升与实现,对命运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追求。不用刻意的雕刻和动作,也不用技巧或者夸张虚假,只是互相吸引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民族和自己所属地域的气息,这样逐渐地延续和发展,就形成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民族底蕴。

3、艺术表现主题不离自然和谐与生命生活

杨丽萍以孔雀舞闻名,并始终在倡导和实践原生态舞蹈艺术,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广大舞蹈爱好者和观众肃然起敬。杨丽萍对民族文化源头的追寻和坚持不懈,几乎受不到外界的影响和现代文化的入侵。她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始终围绕这样的主题:以图腾符号作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体作为主体的仪式性,以民间生活作为主要基调的大众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示生命生活的本质性。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与其中一个或多个主题内容相关。这也正是杨丽萍的高雅之处,是她用尽一生的精力去揣测、摸索、创新和发扬的艺术创作源泉。

三、杨丽萍原生态舞蹈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舞蹈艺术的启发

杨丽萍被誉为“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浪高一潮,现在她的孔雀舞名扬国内外,是舞蹈界最流行的孔雀舞跳法。杨丽萍热爱原生态舞蹈,积极用心地实践,坚定不移地推广,是一名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各个经典舞蹈和舞剧中所体现的民族风格、艺术形态、音乐搭配、艺术加工、舞美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舞蹈本身的原生态特征,而且流露着杨丽萍原生态艺术深刻的内涵。她美轮美奂的舞姿,对舞蹈的热爱精神,对舞蹈的诠释,在我国当代舞蹈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她本人及其他的原生态舞蹈艺术作品带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发。

首先,杨丽萍跳的原生态舞蹈表现出的那种爆发力,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欲望、热爱,这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做下来的,体现着人类的本能。杨丽萍富有东方美的各种舞姿靓丽活跃,是赋予了灵性的,已经成为专门的特色符号。比如《云南映象》中所有的舞蹈元素都具有云南的典型特色,诠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杨丽萍的舞蹈灵性取之于天地交合阴阳协调,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她的舞蹈艺术独具一格。原生态的民间舞创作,需要淡化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角色身份,要用贴近老百姓的思维,否则就无法反映出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③。《藏谜》浸润着杨丽萍对舞台艺术更高的追求。看着杨丽萍不断地重复自己,虽然跳着同样的动作,但她的每一次舞蹈,都是一次重生,一次民族文化的重现。

其次,杨丽萍用行为告诉我们舞者要具有生命的活力,继承先祖的原生态的东西,同时要不断地创新展现出活灵活现状态的舞蹈艺术精品。杨丽萍原生态舞蹈之所以如此的成功,源于两大要素。第一是诗化的舞蹈语言,舞者跳舞是用肢体语言把舞者想表达的含义和内涵表现出来,这需要热爱舞蹈的激情、不怕困难的耐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其次是要寻求艺术的本真回归,我们看到的是杨丽萍的惊艳,但在其背后,是杨丽萍对舞蹈的酷爱和付出④。我们需要的是将舞蹈与民族的特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不屈的精神去开发、去探索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舞蹈者也是一个付出者,不怕付出和牺牲,追寻艺术的本真和本原。另外,任何一个舞蹈者都需要扩大自己的格局和视野,要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决心和定力,并踏实付出努力。

这也就是杨丽萍原生态舞蹈艺术的震撼力为什么如此的强大,让观众如此感慨的原因。她对舞蹈的热爱、熟知和造诣,更是需要一颗执着的心、一份对生活艺术的痴情与感悟。广大舞蹈者应该以杨丽萍为榜样,在原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百花齐放,使我国各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艺术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从而促成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①张怡. 试论原生态舞蹈特征 [J]. 青年文学家,2010(5):32

②古丽米娜·麦麦提.试论杨丽萍原生态歌舞剧的特色——以《藏谜》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 :25-26

篇7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人均医疗服务量 广东省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相对而言,广东省的人均公共服务享有量也在随之快速提高,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广东省的人均公共服务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均医疗服务是人均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正是基于此,从广东省人均公共服务的表现之一的人均医疗服务量入手,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发展的区域空间特征,以期为缩小人均公共服务的空间差异提供基础与依据。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主要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是对数据的空间相关联的相关研究方法,它是检验某一现象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单元的现象相关联的重要指标,其测算结果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

全局空间自相关:在于描述某现象的整体分布状况,判断此现象在空间是否有聚集特性存在,但并不能确切地指出聚集在哪些地区。常用的指标是Moran’s I。公式如下:

式中:N、n表示空间单元的数目,xi为观测值,为xi的平均值。为研究范围内空间单元i与空间单元j ( i,j = 1,2,3,4 …,n ) 的空间连接矩阵。

Moran’s I 需作显著性检验,一般采用Z检验,如下式: ,式中:

Moran’s I的值的结果介于-1到1之间。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且绝对值越大,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越大,即空间上具有强聚集性或强相异性。反之则反,当值趋于0时表示此时空间分布呈随机性。

局域空间自相关:有别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除了度量区域内空间关联的程度外,最重要的是能找出空间聚集点或子区域的所在。本文采用Local Moran’s I 来度量局域空间自相关性。从本质上讲Local Moran’s I 是将Moran’s I 分解到各个空间单元。即空间联系局域指标。对于某一个空间单元i ,其LISA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n,,,含义同公式(1),

LISA 的Z检验为,式中:。

按上式计算出的每个为全局Moran’s I的一部分,的绝对值越大则表示子区域i具有较高程度的空间关联性。

2.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的数据来自《广东省统计年鉴》,选取广东省各地级市2000年、2004年和2006年的医疗机构数、医院数、床位数、医院床位数、卫生工作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等7个指标,通过统计软件SPSS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找到七个指标的旋转矩阵图,得出每个指标对主因子的贡献率,将其作为七个指标的权重,再进行几何加权得出各市医疗服务量的综合得分,将此得分除以各市人口数(为方便计算,计算结果均扩大107倍,以整数参与计算),计算出各市人均医疗服务量,利用 ArcGIS软件,得出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医疗服务量的空间特征。

三、 测算结果与分析

空间自相关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繁琐,计算量较大,本文采用Anselin设计的软件GeoDA进行计算。

1. 各地级市医院服务数目的全局空间自相关

利用GeoDA计算出广东省各地级市2000年、2004年及2006年的各市人均医疗服务量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表1)。

表1 2000,2004,2006年广东省各市人均医疗服务量空间自相关系数值

年份 2000 2004 2006

Moran’s I 0.0995 0.1162 0.2002

由表1可知,广东省各地级市在2000年的时候人均医疗享有量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而至2004年及2006年逐渐出现了空间自相关特性。

2.广东省医疗服务量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1980年代以来,广东省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图1-3(a)显示出2000-2006年以来广东省来人均GDP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1722元、18461元,两者之间比较接近。至2006年,广东省人均GDP为24750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高达41156元,相当于广东省人均GDP的两倍,已远远高于其它地级市的人均GDP,其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省内其它城市,可见其区域差异在逐渐拉大。相较之,结合图1(b)发现,人均医疗服务量在2000年的时候集聚特征还不明显,区域差异不大。广州市和韶关市要稍高于其它地级市,沿海一带城市除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湛江市,其它地级市人均医疗服务量并不高。空间自相关特性表现不强。图1(a)显示,2000年深圳、东莞和中山市的人均GDP居于全省高水平。同时图1(b)显示,深圳、东莞和中山市的人均享有医疗服务水平相对全省其它地级市来说反而较低。粤西的湛江市人均GDP较低,茂名市较之湛江市稍高,然而湛江市的人均医疗服务量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茂名市却处于低水平。这种情况在粤东地区也有所表现。梅州市的人均GDP在全省偏低,潮州和汕头市人均GDP均高于梅州,然而其人均医疗服务量均低于梅州市。粤北的韶关和清远等市人均GDP水平在全省处于偏低水平,然而其对应的人均医疗服务量在全省处于偏高水平。由此可见,2000年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呈现正相关特性。

至2004年,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东莞、中山等市的人均GDP相较之2000年,人均GDP增长了大约一倍。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在全省处于高水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之珠江三角洲地区较慢,其人均GDP在全省处较低水平。图2(b)显示了2004年深圳和中山市的人均医疗服务量有所增多,在全省已达到中等水平。而东莞市的人均医疗服务量在全省仍处于低水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医疗享有量有所增加,粤西与粤东地区的人均医疗享有量在全省偏低。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除东莞市)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初步的正相关特性。整个广东省的人均医疗享有量水平已出现较为明显集聚现象,人均医疗服务量高的区域逐渐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了初步的空间自相关特性。

2006年东莞和中山等市的人均GDP在全省仍处于高水平,其人均医疗服务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山市已达到全省较高水平,但东莞市在全省仍处较低水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已远远高于省内其它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它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图3(b)显示了人均医疗服务量高的地区也更加紧密集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粤西、粤北的人均医疗享有量已逐渐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除东莞市)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各市的人均医疗服务享有量正在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而逐渐加大。

以上数据表明,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已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且区域之间差异逐渐拉大,逐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性。高位的逐渐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低位的逐渐集中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然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高位的东莞市,其人均医疗服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负相关,东莞市人均医疗服务量并未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居全省高位,相反处于全省低水平。

3. 各地级市的医院服务量的局域空间自相关

(1) Moran散点图

Moran散点图是用于研究局域空间的异质性,其表现形式为笛卡尔直角坐标系,横坐标为各空间单元标准化后的属性值(研究对象的值,下同) ,纵坐标为标准化后的由空间连接矩阵决定的相邻单元属性值的平均值。散点图的四个象限按其性质分为“高高”(第一象限) 、“低高”(第二象限) 、“低低”(第三象限) 、“高低”(第四象限) 。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高高”表示某一空间单元和周围单元的属性值都较高,该单元和周围单元组成的子区域即为通常所说的热点区,“低低”(盲点区) 的含义与此相反,落入这两个象限的空间单元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即有均质性;“高低”表示某一空间单元属性值较高,而周围单元较低,“低高”则刚好与此相反,落入这两个象限的空间单元表明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即异质性突出。例如在2006年的Moran散点图中,落入“高高”区(第一象限)的地级市有广州、惠州、珠海、深圳、佛山、中山等市,他们的人均医疗服务量较高,且周围地级市的也较高。落在“低高”区(第二象限)的地级市是东莞和清远市,其人均医疗服务量较低,但周边地区较高。落在“高低”区(第四象限)的地级市是韶关和梅州市,其人均医疗享有量水平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而其周围地级市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低低”区(第三象限)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西两翼,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并尚未重视加强对医疗服务建设的投入,人均医疗服务量较低。通过绘制2000年、2004年及2006年的Moran散点图得知,近几年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水平在逐渐集聚,逐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图4)。

(2) LISA聚集图

从Moran散点图中可以看到,广东省医疗服务水平的空间特性已逐渐转向空间二元结构,但没有指示各个区域空间自相关的程度,LISA值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LISA值是衡量空间单元属性和周围单元的相近和相异程度的指标。利用GeoDA软件,计算出广东省各地级市2000年和2006年的人均医疗服务量的LISA值,绘制LISA聚集图(图5)。

由图5(a)知,2000年韶关和清远具有显著的LISA值,中山市的LISA值显示为“低高”,表明当时广东省粤北地区的人均医疗服务量较之珠江三角洲地区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粤北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至2006年,中山市由“低低”区跃入了“高高区”,东莞市进入了“低高”区,表明经过了6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除东莞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了人均医疗服务量水平,在全省处于高位。汕尾市进入了“低低”区,表明了粤西地区的医疗水平发展速度较之全省较低,其人均医疗享有量在全省仍处于低位。表明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未能加大对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尚未提高人们的人均医疗服务量。清远市由“高高”区落入了“低高区”,表明清远市的人均医疗服务享有量相对全省来说地位处下降趋势。由此说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粤东、粤西两翼及粤北地区的人均医疗服务量的差距在逐渐拉大,逐渐呈现出空间二元结构。

四、 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GIS空间分析法的技术特点,并以其中的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当前广东省各市人均医疗服务量情况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了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的现状及发展的时空变化,并对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作了相应的研究。

研究发现广东省人均医疗服务量逐渐显示出空间自相关特性,已呈现出空间二元结构且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人均享有量低的地级市主要集中粤北及粤东、粤西两翼。通过分析得知,珠江三角洲地核心地区广州市人均医疗服务量在全省处于高位,并逐渐辐射至的惠州、佛山、深圳等地。而东莞市的人均医疗服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负相关关系。针对广东各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医疗服务量的相关关系,各市应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人均医疗服务量,才能真正解决人们“就医挤、就医难”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麻永建.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空间自相关研究[J]. 经济纵横,2006(2)

[4] 曾庆泳,暖.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 经济地理,2007(4)

[5] 郭仁忠. 空间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孟斌,王劲峰等.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5(4)

篇8

关键词:生物特征;RFID;电子护照;安全性

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数字加密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应运而生。简单地说,生物特征电子护照是在传统护照中嵌入电子芯片,并在芯片中存储持照人基本资料和生物特征信息的新型旅行证件。

1 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应用现状

在ICAO颁布标准之前,早在1998年马来西亚护照就已经使用了生物特征电子护照。截至2013年,亚太地区已经有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伊朗、泰国、菲律宾、黎巴嫩、巴基斯坦、伊拉克、马来西亚、文莱、塔吉克斯坦、新西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台湾地区等十多个国家使用了生物特征电子护照。欧洲地区,欧盟成员国为确保个人身份证明的可靠性达成一致共识,要求各国必须在2010年3月前启用包含指纹的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目前,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开始使用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德国、俄罗斯、奥地利等。在美洲,美国、加拿大、巴西、委内瑞拉等国也开始使用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在非洲,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已在西部非洲和南非等地推广开来。

2 生物特征电子护照技术现状

生物特征电子护照之所以在不长的10年间,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它使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电子加密技术不无关系。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辨认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唯一可自动识别和验证人体的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主要的生物特征有指纹、面相、虹膜、掌纹、步态、耳廓等。另外生物特征电子护照采用电子芯片作为其生物特征信息存储和数字加密的载体。它所使用的芯片比标准的RFID要复杂,同时读写距离也较一般的RFID芯片要短,以Infineon(英飞凌)公司的芯片为例,其读取距离仅限于10.5厘米之内。采用电子芯片的护照可进行数字加密,要侵入芯片必须知道它是如何加密和进行程序化的,这样便有效增加了外部破解的难度,提高了护照的安全强度。

随着应用的推广和科技的进步,生物特征电子护照也历经了技术的革新。2006年,国际民航组织推出了电子护照的第一版技术标准,选定面像作为必选的生物特征,指纹和虹膜作为可选的生物特征。2007年, 国际民航组织建立了公钥簿(Public Key Directory,简称PKD),公钥簿为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电子护照的验证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平台。标准颁布后,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在世界各国普及开来,这一阶段的护照芯片中主要存储有持照人的身份和面像信息,同时被称为第一代电子(生物特征)护照。而近些年来,提高护照防伪特性的呼声日益高涨,仅有持照人的面像信息已不能满足防伪需要,各国开始考虑在电子护照中添加指纹等唯一性生物特征信息。目前,德国等部分欧盟国家开始颁发含有持照人指纹信息的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称之为第二代电子(生物特征)护照。

3 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安全性分析

尽管使用生物特征技术和数字加密技术,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相比传统护照拥有更高的防伪能力,但因为生物特征技术和电子芯片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和安全隐患,仍然导致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

3.1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识别率影响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的使用

不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生物特征电子护照,它们都存储了持照人的面像信息作为生物识别的信息依据,但面像识别技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当拍摄光源不足时,面部识别的错误率可达50%,即使在一切光源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其准确率也只能达到90%。同时为了提高面部识别率,一些国家规定旅客拍摄护照相时严禁露齿而笑,必须露出整个脸庞、表情端庄、嘴唇紧闭,严禁申请人对着镜头做鬼脸,其他一些规定还包括相片中人的眼睛要睁开及清楚可见,头发不能遮掩眼睛,佩戴眼镜者镜片不能反光,镜框亦不能遮眼睛等等,这些限制都会影响到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指纹识别技术相对成熟,其识别成功率高达99.6%。尽管如此,考虑到个人指纹的隐私特性,只有少数国家立法在第二代生物特征电子护照中使用指纹信息,其普及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很难解决生物特征电子护照有可能存在识别率不高的问题。

3.2 现有生物特征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伪造识别,对护照的安全构成了较大风险

根据媒体报道,一位日本数学家在曾多次对市场上使用的生物识别仪进行伪造识别。他用不干胶条粘贴使用过的玻璃杯,获得了玻璃杯上残留的指纹样品,接着再根据指纹样品制造假的手指;法国国防秘书处信息安全指挥中心专家菲利浦・沃尔夫也指出,通过合适的仪器收集某人眼部的图像特征,然后进行伪造,就可以通过虹膜识别仪的识别。因此伪造假的生物特征也给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的安全性能敲响了警钟。

3.3 由于护照芯片厂家不统一导致护照的误读、读取信息不完整或读取失败

一项检测表明,一些读卡器无法检测出电子护照芯片的存在,许多设备能检测出芯片,但是无法读取资料,或者对预期能显示的信息内容含糊不清。造成这种测试结果的原因是尽管芯片及读卡器的供应商都依据ISO 14443 国际标准和统一的参数进行生产,但将众多厂家的技术统一在一起仍然是个复杂的问题,以致技术人员仍然需要为读取某些护照而调试读卡器。

3.4 为保证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的真实性完整性而设置的多种安全机制也存在漏洞

国外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对生物特征电子护照的各种安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建立在PKI、数字签名以及智能卡技术基础上的多种安全手段,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可能会存在有安全漏洞。

4 如何增强电子护照安全性的几点建议

4.1 实施可选安全机制,特别是扩展访问控制

目前ICAO仅规定了被动认证是强制使用的安全手段,其他都是可选项,这对于真实实施的生物特征电子护照方案是相当不利的。主动认证、基本访问控制、扩展访问控制的加入,将较大幅度地增加护照的安全性,特别是为了保护生物特征数据不被随意读取和滥用,扩展访问控制应当成为必须增加的保护手段。

4.2 及时获取和更新证书

在电子护照的整个安全体系中,数字签名和PKI体系是其安全基石,而相应的各类证书的真实有效性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安全性。目前的体系中,通过ICAO的公钥簿以及其他外交途径传递的各类证书,其安全性和实时性都有待改进和提升,应该研究其他更优方案。

篇9

关键词: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特征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35-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收入不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且市场的发育给人们的消费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城乡居民的食物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由2000年的46.5%到2009年的36.7%,城镇居民则从40.7%降到38.0%;而且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 辽宁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现状

2009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的猪肉为17.24kg,牛羊肉7.00kg,禽肉为5.20kg,蛋类为16.11kg,水产品为15.02kg,而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消费的猪肉为17.80kg,牛羊肉为0.72kg,禽肉为4.10kg,蛋类为10.23kg,水产品为5.20kg,由此可得,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量相差不大,牛羊肉消费量相差6.28kg,禽肉消费量相差1.10kg,蛋类消费量相差5.88kg,水产品消费量相差9.82kg。

2 辽宁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城镇居肉、牛羊肉、禽肉、蛋类、水产品消费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4.87%、9.82%、6.61%、29.66%、19.04%变为2009年的28.46%、11.56%、8.59%、26.60%、24.79%,从变化趋势来看,猪肉消费量占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比较大,牛羊肉和禽肉消费比重有所增加,蛋类消费比重略有下降,水产品消费比重增加最多。说明水产品越来越受辽宁省城镇居民的青睐,而猪肉和蛋类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

农村居肉、牛羊肉、禽肉、蛋类、水产品消费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5.72%、1.85%、7.75%、29.82%、14.86%变为2009年的45.75%、1.93%、10.98%、27.40%、13.94%,猪肉的消费比重变化不大,仍占到总消费量的45.75%,牛羊肉消费比重略有上升,禽肉消费比重增加最多,蛋类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水产品消费比重略有下降。说明禽肉越来越受辽宁省农村居民的青睐,而水产品和蛋类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

总体来看,在辽宁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中,猪肉的地位一直比较稳定,仍然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主要动物性食物消费品种。牛羊肉的消费偏好变化不大,禽肉消费增长比较明显,蛋类消费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的水产品消费比重增加较大,农村居民的水产品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

3 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关系

辽宁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到2009年是逐年增加的,由2000年的5357.79元增加到2009年的15761.38元,增加了194.18%。城镇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0.7%下降到2009年的38%,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由2000年的49.90kg增加到2008年的60.57kg,增加了21.38%。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随着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省城镇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也增加了。

辽宁省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从2000年到2009年是逐年增加的,由2000年的2356元增加到2009年的5958元,增加了152.89%。农村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6.5%下降到2009年的36.7%,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由2000年的31.89kg增加到2009年的38.04kg,增加了19.29%。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随着辽宁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省农村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也增加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省城乡居民在人均动物性食物消费方面,无论是消费总量还是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辽宁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随着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省城乡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也增加了。

(2)从消费结构来看,猪肉和蛋类是辽宁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的重要品种。

(3)辽宁省城乡居民在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方面都存在差别。

从消费总量上看,城镇居民的消费量一直大于农村居民,2009年城镇居民的消费量比农村居民高了22.52kg。

从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比重一直低于农村居民,而水产品消费比重则一直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牛羊肉消费比重比城镇居民低得多,2009年城镇居民的牛羊肉消费比重为11.56%,而农村居民的牛羊肉消费比重仅为1.93%。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和消费结构都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统计年鉴

[2]黎东升,查金祥.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基本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2003,(10)

篇10

【关键词】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产排污;一般特征

0 引言

一般来说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序多、操控要求高。有时要得到一个化工产品需要经过几十个工序,动用上百个设备。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任何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都包含若干个化学反应、产物分离、物流输送流程、热量传递等单元式的生产过程。因此,为了便于对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产排污一般特征的认识,可将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分割成化学反应、物料分离、物料输送流程及热量传递、物料的计量包装等单元式的工艺流程。在认识化工生产产排污一般特征时,从单个流程开始认识,逐个分析击破,最后再将污染源汇总,达到了解化工生产产排污特征的目的。

1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的组成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可分割成物料输送、传热工艺、化学反应工艺、物料分离工艺以及物料计量、包装工艺等单元式组成部分,需要强调的是将化工生产工艺分割成单元式工艺流程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认识工艺流程产排污特征的一种理想化设想,在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这些单元式工艺流程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界限,它们都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1.1 物料输送工艺流程

物料输送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将物料从一个设备输送到另一个设备工序安排的程序。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很多设备,也将需要将物料在各设备之间转移的工序。由管路、储罐和输送设备组成的工艺流程即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输送工艺流程。物料输送工艺流程是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纽带,是将各生产设备联系在一起的生命线。合理的输送工艺流程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降低能耗,反之亦然。

1.2 传热工艺流程

传热工艺是在化工生产工艺过程中控制温度、压力工序安排的程序。化学反应和反应物料的分离都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进行的,用来控制化工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下进行的,用来控制化工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工艺流程即为能量传递工艺流程。合理的能量传递工艺流程能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极大地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它也是衡量该生产工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1.3 化学反应工艺流程

化学反应是化工原料在反应装置里进行化学反应得到新产品工序安排的程序,它是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的核心部分,它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该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很明显,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一个或多个化学反应,只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生产过程才是化工生产过程。

1.4 物料分离工艺流程

物料分离是将化学反应工艺流程中的生成物分离成高纯度产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有时也称之为传质工艺流程。原料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会同时发生很多副反应,也就会产生很多副产物。而化工生产是要根据工艺要求得到较纯物质,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就必须将发生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从而得到较纯的物质。实际上,之所以认为化工生产过程复杂,主要表现在反应混合物的分离过程复杂。一个产品的分离可能包含吸收、精馏、过滤、萃取、结晶、干燥等多个工序。化工生产物料分离工艺流程是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的主要部分,它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该产品的收率情况,也是衡量该生产工艺水平的主要指标。

1.5 物料计量、包装工艺流程

计量就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对原料、中间产物、产品进行量化的过程。包装是为便于产品的储运、对外供应而进行的一种操作。在化工企业中,物料的计量、包装是化工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准确、快速对物料计量、包装对确保整个化工装置生产过程的安全连续运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重要作用。

2 产排污一般特征分析

分析化工生产中的产排污通过将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分割成单元式的工艺流程,从单个流程开始逐个分析认识,将复杂的流程分段梳理,达到了解掌握整个生产流程产排污情况的目的。笔者以某公司天然气制亚氨基二乙腈生产工艺为例,将化工生产根据单元式工艺流程分段划分对其产排污一般特征进行分析。

2.1 物料输送过程的产排污

物料输送过程中的产排污主要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易挥发原辅料,在生产过程中贮存、使用等环节,不可避免地产生挥发气体,排放废气主要发生在两部分:生产系统和储运系统,包括无组织逸散和有组织排放。将产生的挥发性气体通过管道集中收集处理后排放可转变为有组织排放。

天然气制亚氨基二乙腈项目生产系统排放集中在氢氰酸装置液氨净化工序、氢氰酸反应工序、甲醛装置甲醛合成工序、羟基乙腈装置羟基乙腈合成工序产生的NH3、甲醇、甲醛等挥发性气体,主要发生的节点在反应釜阀门的泄漏及原料液输送转移过程。储运系统排放集中在氨罐区、甲醇罐区、甲醛罐区等,主要污染物为NH3、甲醇、甲醛等挥发性气体。

2.2 传热工艺过程的产排污

传热工艺过程中的产排污主要指生产中的集中供热、供汽系统所排放的污染物,天然气制亚氨基二乙腈项目具体是指废热锅炉(包括尾气燃烧炉和有机废液焚烧装置)产生的锅炉废气和锅炉排污水。

2.3 化学反应过程的产排污

化学反应过程通常是一个密闭的工艺系统,产排污一般特性为工艺过程产生的不凝气体和反应废催化剂。天然气制亚氨基二乙腈项目具体是指反应装置产生的尾气和废催化剂,其中尾气成分以CH4、HCN、CO为主,属可燃性气体,处置手段为尾气吸收后燃烧排放,主要污染因子包括烟尘、SO2、NOx等;废催化剂包括氢氰酸装置氢氰酸反应器产生的废催化剂、甲醛装置甲醛合成产生的废银催化剂等。

2.4 物料分离过程的产排污

物料分离过程由于化学反应过程副反应众多,反应混合物成分复杂,为得到较纯物质使得分离过程复杂,产排污点众多。天然气制亚氨基二乙腈项目废气污染环节包括亚氨基二乙腈装置多次离心母液焚烧产生的焚烧废气、亚氨基二乙腈装置晶体干燥、硫酸铵装置晶体振动干燥过程中产生粉尘,以及硫酸铵装置硫铵液浓缩结晶过程产生浓缩蒸汽;废水污染环节包括氢氰酸装置天然气预处理过程产生的水洗脱硫废水、亚氨基二乙腈装置原液结晶过程产生的分离废水、亚氨基二乙腈装置反应液急冷、蒸发过程产生的急冷废水;固废污染环节包括原辅料天然气、液氨过滤净化产生的废活性炭、有机废液焚烧装置产生的炉渣等。

2.5 物料计量、包装过程的产排污

物料计量、包装过程中的产排污主要指生产的产品在计量包装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所排放的污染因子产品中所含成分为主,以气态、粉尘的形式排出。

3 结论

通过将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分割成单元式的工艺流程,分析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产排污一般特征如下:

3.1 可将复杂的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分割成物料输送流程、化学反应、物料分离、热量传递及物料的计量包装等单元式的工艺流程

3.2 物料输送过程中的产排污一般为生产中所使用的易挥发原辅料,在生产过程中贮存、使用等环节产生挥发性气体

3.3 传热工艺过程中的产排污主要指生产中的集中供热、供汽系统所排放的污染物,通常以锅炉污染物为主

3.4 化学反应过程通常是一个密闭的工艺系统,产排污一般特性为工艺过程产生的不凝气体和反应废催化剂

篇11

【关键词】老龄化;人体工程学;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R6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社会的重视。“人性化”的社会倡导我们更多的关注老龄人群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在这种理念引导下进行家具以及相应环境的设计,将极大地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而面对日益迫切的需求,如何更好地设计出适合的家具产品就成为了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作为设计人员应该从充分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利用科学分析法和深入细致地调查获取这一类人群对家具的切实需求,设计出在功能和外观上都尽可能符合老年人行为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家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体工程学角度研究老年人群有别于其他人群的体质特征;二是从无障碍设计角度关怀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1 人体工程学与无障碍设计

1.1 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系统中人和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的科学,致力于应用理论、原则、数据和方法进行设计,以求将人和整个系统达到最佳。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运用其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并于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而把人体工程学原理引入到家具中,目的就是为了优化用户和家具产品、家居环境之间的界面,力求使人、物及环境的系统达到最佳组合,从而发挥出最好的作用。

1.2 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求,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较早认识到了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极大地改善了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甚至对广大普通人群的生活品质也有提高。

我国引入无障碍设计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也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建设部已下发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2001年8月21日起开始执行。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干道、主要商业街、广场、医院等采用了无障碍设计,城市住宅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也开始起步。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无障碍设计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普及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人们的居室以及家具日用品等,很多都还没有无障碍设计的考虑,成为了无障碍设计的盲点。

1.3 人体工程学在无障碍家具设计中的介入: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对环境和用品有更多的依赖性,无障碍家具设计就是考虑到这一群体的特点,在设计中采取的“人性化”措施使家具更适宜他们生活。而人体工程学作为人体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科学融合交叉的新兴学科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其聚焦点在于“协调人与产品的关系”,在家具产品中则主要着眼于优化“人-家具-室内”的关系。无障碍家具设计要得以科学合理地实现,人体工程学的介入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人体工程学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特别强调其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实验和计算,在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为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椅子,其高度常定在390mm~420mm之间,根据就是人的坐姿时的基准点(坐骨结节点)为准进行测量和设计,高度不够会使体压集中,并让人在起立时显得困难;高度过高会使两足不能落地,时间久了血液循环不畅,肌腱会发胀而麻木。对现代家具进行设计,要力图做到“人-家具系统”相互和谐。

在无障碍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人体工程学在家具和其他相关设施的设计上妥善处理功能与造型,以方便人们的日常动作行为,从而帮助有障碍人群独立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人体工程学,作为研究人体在生活、工作等行为活动中的适用度的重要依据,将是研究无障碍家具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主要着眼点在于对居住环境的各个空间中的家具进行尺寸分析及功能研究,使之符合目标人群的行为、生理、心理需求,给他们带来便利,满足他们的需求。

2 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变化

老龄化问题也是我国21世纪要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寿命长了,老年人也就多了。2005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因此,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老年人也是无障碍设计关注的重点人群。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无障碍设计是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的,这值得我们设计人员关注和重视。

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机体老化、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系统、组织和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导致机体活动减退、生物效能减低、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和器官应激能力衰减。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骨骼系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不断萎缩,其人体尺度也发生相应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在身高。老年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在28~30岁时身高最大,35~40岁之后逐渐出现衰减。一般老年人在70岁时身高会比年轻时降低2.5%~3%,女性的缩减有时最大可达6%。除此之外,老年人的肌肉及骨骼系统衰退,反应和灵活程度下降,肌肉的强度以及控制能力也不断减退,一般人70岁时的肌肉强度只相当于30岁时的一半。(2)感知能力:老年人的感觉器官会衰减,一般首先是听觉和视觉发生障碍,视觉主要表现在眼角膜变厚,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多出现老花眼。老年人还会出现辨色能力下降,对近似色的区分力下降,判断高差和有少量光影变化的能力也会减弱;听力衰退则主要表现为高频声音不敏感,所以交谈时经常需要很接近;触觉味觉嗅觉也会随着感觉细胞的衰老和减少逐步减退。(3)思维能力:人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及计算能力,都是人的智力组成内容。根据智力测验,最佳智能状态在25岁左右。进入老年后,记忆力和反应速度的降低较为明显。

2.2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随着老年人生理衰退,心理状况也悄然发生改变。而在中国由于现代社会“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的出现,缺乏和子女交流的居家老人心理的变化较之以往更加明显。就心理学角度而言,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一般不再从事生产性工作,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一种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一种是表现为急躁固执易怒,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2)依赖感:老年人由于社会和个人生理原因,会偏向于依赖性增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依赖、生理上依赖和社交上依赖。(3)怀旧情绪:人到老年,思想不再像年轻时候乐于憧憬未来,而更倾向于回顾过去,说话做事都带有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生活的节奏突然放缓,老年人的心态也更趋向于安静详和的状态。(4)行事小心:心理研究表明,老年人做事情较为趋向稳扎稳打,不会轻易冒险,行动上比较小心,不是很在意所花的时间。

3 老年人家具设计原则

根据老年人群的身心特点,运用人体工程学和无障碍设计法则进行家具的造型、色彩、功能、材料等方面的设计和确定时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做法,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达到安全、便利和舒适的效果:

(1)尺度和造型:老年人的无障碍家具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家具的尺度,由于老年人身体尺度的萎缩,家具的工作台面高度应适当降低,柜类家具的储存空间高度也需要和正常成年人有所区别。可另一方面,老年人的体重和身体围度却一般会比普通成年人大,故人体家具如椅子沙发等宜宽大稳重而不宜小巧。造型方面,由于老年人的怀旧情感,应避免采用年轻人所偏爱的现代几何造型,宜传统造型风格,但表面装饰也不宜太过繁杂,避免清洁工作量加大。另外为了适应腿脚不太方便,需轮椅或坐姿行动的老年人,厨柜、卫浴柜的下方宜留出容膝空间。另外,造型上应该更加强调安全性,可以多运用一些无尖角、圆滑的形体,以减少磕碰、擦伤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2)色彩和材料:色彩方面从老年人偏宁静的心理状态出发,应该使用柔和统一的色调,以增加家具的平静、庄重、高雅的感觉。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视力敏感度降低,因此如果有功能提示的区域应用较明显的色彩或图案加以强调。

材料方面首要因素是环保健康,实木类材料为首选,人造板材应达到国家E1级环保标准。表面涂饰以哑光漆为好,椅子座面靠背宜采用柔软舒适的软包材料。尽量减少玻璃、金属等质地较硬容易造成伤害的材料。

(3)功能和细节:由于我们的设计对象的身体机能的衰退和不足,往往难以轻松地把握自己的动作,同时判断力也下降。因此,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家具的功能,辅助他们方便使用,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人体家具和准人体家具可增加一些辅、保护性的设施,如扶手、安全抓杆等,使用者可用手臂支撑来弥补下半身肌肉力量的缺点;卧具可以增加电动或机械升高斜倚功能,方便起身;柜类家具的储存空间划分宜简单明了,内部可安装照明灯,高处可以加入升降装置,方便取放。

4 具体设计分析

在这里我们根据基本功能进行分类的设计分析。

4.1 家具设计实例:①人体家具:这是一类直接支撑人体的家具,如椅、凳、沙发、床等。老年人在家里的大部分活动都需要和这一类家具有关。(1)坐具类:对于椅、凳这种坐具来说,加入扶手可以方便人起坐时抓握,增加身体平衡的支点。因此,有扶手的椅子是比较适合无障碍设计的;在坐具尺寸上,座面宽度应使用较大些的尺寸,对于体重较大的老年人来说坐起来更加方便,活动起来更加自由;另外,座具的背倾角和坐倾角可适当偏大,以增加其舒适性。沙发的设计首先要从人体工程学角度确定其倾斜角度和坐深,如人体坐姿的倾斜角度和坐深较大,会使人起身更为费力。另外沙发的坐垫靠垫不能太过柔软,人的腰椎将得不到有力支撑,因此应该注意使其软包填充更具有韧性和弹性。此外,沙发周围加上脚踏、杂志搁架等功能附件以方便老年人的休闲生活。②床具类:床的长宽设计宜采用大尺寸设计,即满足大身材对床的要求。另外由于人在睡眠时姿势经常变化,为使人睡眠时舒适,也应该按大身材来设计。可用身高的P90 或P95为上限,两侧再各留100~150 mm 的余量,建议采用尺寸为1000mm×2050mm。对于下肢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应该在床的一侧或两侧安装扶手,方便上下床,而床面高度应与轮椅高度接近(500mm)。为了便于起身还可以使用电动升降装置调节床具的上半部分角度和高度。③ 准人体家具:此类家具的功能部分与人有关,代表类型为桌、台等。桌子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容易导致人的肌肉疲劳,长期如此可能会出现颈椎问题;过低的桌子则会使人感到书写不适,肩部疲劳,胸闷,起坐吃力等。对于下肢活动不便的人,可在桌子的侧面安装扶手装置,以便辅助走路和起立支撑。而下方容膝空间也要比正常的最低580mm高,以方便腿部进出。如为轮椅使用者更需要加大为750mm左右。④贮存类家具:贮存类家具主要为柜架类家具。对于带有抽屉和顶柜的柜类,不宜有低于双膝的抽屉和高过头的顶柜,以减少人的躬身和爬高,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且使用省力。另外其家具饰件如拉手的体量不宜太小,也不宜棱角太过分明,可以考虑采用镂铣方式与抽屉柜门面板一体化处理。同时,抽屉滑轨柜门铰链要选用高品质的五金配件,确保家具开启轻巧省力。柜门的设计宜采用推拉门或者折叠门,避免采用平开门,因为平开门需占用较大的空间且不利于轮椅使用者开启或关闭。

5 总结

老年人无障碍家具是通过设计来弥补他们在家居生活中的行为障碍。设计者应更多地研究老年人群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充分应用人体工程学,才能真正做出符合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无障碍设计,构建一个真正相互尊重、平等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尚秀芝、刘振华.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临床用药原则[J]. 中国医药指南,2011,10.

[2]高桥仪平(著)、陶新中(译). 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3]胡景初. 现代家具设计[M]. 中国林业出版社.

[4]张蓓、程俊飞. 无障碍设计原理在老年人家具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7,3.

[5]刘敏. 住宅室内空间的家具配置[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06.

[6]刘颖、田庆丰. 独居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J]. 医药论坛杂志,2009,13.

[7]Standards For Barrier-free Design[S]. ONTARIO Government Facilities,2004.

[8]Sara J. Czaja. Human Factors Research Needs for an Aging Population[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1990.

[9]胡宏伟、串红丽、杨帆.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3.

[10]王晨光、李秀荣. 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7.

篇12

关键词:酸雨污染;监测数据;污染现状;污染特征;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11-03-3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课题(编号:2005CB4222)资助

作者简介:王安群(1962―),女,江西吉安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01-05

1 引言

湖南省位于中国南方中部,居北纬24°39′~30°38′,东经108°47′~114°15′;面积21万km2。因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境内最大河流湘江而简称“湘”[1]。我国对酸雨研究较晚,1972年开始了对酸雨的监测,1982年进行了酸雨普查,湖南省属于酸雨的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对酸雨的成因研究以及防止酸雨的对策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利用湖南省2000~2009年10年的降水常规监测数据,对酸雨污染、特征、分布及发展趋势进行比较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2 布点、采样与数据处理

酸沉降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大气环境质量等,鉴于这一点和本课题要求,采取以代表性区域点为主,城市区域点和背景点为辅的网格布点法,同时兼顾以下要求和标准。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湖南省设立36 个监测点[2]对酸雨进行了连续监测,自北向南分别为岳阳、常德、益阳、张家界、吉首、长沙、株洲、湘潭、邵阳、怀化、衡阳、永州、郴州、娄底。大气降水的主要测点设立在市区,其中长沙、株洲、常德、怀化、益阳、衡阳6个城市设立了对照点。测点均按照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采样,实施逢雨必测,2000~2009年共收集了16 871个降水样品,本文引用的湿沉降数据主要是SO-4浓度、NO-3浓度、pH值和酸雨降水频率;干沉降为SO2和NO2数据。

酸雨采样分手工采样和自动采样[3]。从2004年开始长沙株洲、湘潭、岳阳、怀化、娄底和吉首7个城市配置了降水自动采样器。衡阳、邵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等地级市与有关县级市为手工采样。

监测结果处理,降水pH值的月、年均值计算采用氢离子浓度雨量加权法。SO-4、NO-3浓度平均值按雨量加权算术平均值计算。

3 2000~2009年湖南省酸沉降监测情况

3.1 2000~2009年湖南省降水pH值年均值和酸雨降水频率情况

2000~2009年10年间,由表1可见,全省138个pH值年均值,pH值大于5.6的有19个,占13.77%,pH≤5.6的数据为119个,占86.23%。pH值小于4.0(含4.0)的占3.62%,pH≤4.5为25.36%,pH值在5.0~5.6之间(含5.6)占15.94%。10年pH值年均值均小于5.0的城市有长沙、株洲、怀化和娄底市,占城市的28.6%,10年pH值均值均小于5.6的城市除长沙、株洲、怀化、娄底外,还有邵阳、常德、益阳、吉首共8个城市,占城市比例的64.3%。

2000 ~2009年全省酸性降水频繁,降水酸雨频率(平均值)排序依次为怀化(91.25%)>长沙(85.3%)>益阳(77.6%)>常德(77.3%)>株洲(75.6%)>吉首(71.9%)>娄底(68.1%)>张家界(60.7%)>衡阳(55.1%)>湘潭(52.0%)>邵阳(51.5%)>岳阳(48.9%)>郴州(16.8%)>永州(13.8%)。

表1 2000~2009年14城市降水pH值年均值及酸雨降水概率(%)数据

3.2 2000~2009年湖南省降水pH值月均值和酸雨降水频率情况

2000~2009年全省每月酸雨频繁。降水酸雨频率20%~30%的占1.67%,30%~40%的占2.5%,40%~50%的占13.33%,50%~60%的占15.83%,60%~70%的占18.33%,70%~80%的占31.67%,大于80%的占16.67%,降水酸雨频率出现较为集中的区域在70%~80%。2000~2009年10年全省每个月的降水都为酸性降水,其中pH≤4.5占42.5%,pH范围为4.5~5.0占45.0%,pH>5.0占5.0%(表2)。

表2 2000~2009年湖南省降水pH月均值及酸雨降水频率(%)数据

3.3 2000~2009年降水中离子含量和主要影响因素

4 湖南省酸沉降特征

4.1 酸雨污染区域分布明显

2000~2009年统计的湖南省主要城市pH值以及对酸雨控制区的划分中,年均pH值在4.5以下的城市被列为重酸雨区,同时根据国家对于“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的要求,评价湖南省酸雨的污染情况,Ⅰ级平均值pH>5.6的少(无)酸雨污染的城市有郴州、永州市,占14.3%;Ⅱ级(pH5.0~5.6轻酸雨区):衡阳,邵阳、岳阳、湘潭、张家界,占35.7%;Ⅲ级(4.5~5.0中酸雨区):株洲、常德、益阳、吉首、娄底,占35.7%;Ⅳ(重酸雨区):长沙、怀化,占14.3%。

从全省各城市降水pH等直线(图2)分布及湖南省酸雨的空间分布看,pH略有下降,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排放大量的SO2及当地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对酸雨污染的地区分布影响较大。酸雨污染尤以长沙和怀化严重,属于酸雨严重地区。所以湖南省酸雨分布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谷地和以怀化、吉首为代表的湘西北地区。

4.2 降水pH值的季节分布,酸性降水季节差异明显

全省酸性降水频繁,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春季和冬季的pH值相对与其他两季值较低,pH较高值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总体来说春季<冬季<夏季<秋季。降雨量超过1 000mm/月的月份主要在5~8月,5月的平均降水量最大。总体上,1~7月份酸雨发生频率和降水酸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从8月份开始,酸雨发生频率又逐渐升高。1月份的酸雨频率最高达79.65%,7月份最低为43.48%,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最严重的为12月份,其次是2月份;有9个城市的10年pH年月均值全部小于5.6。

4.3 10年间降水质量变化趋势

为了衡量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及其在统计上有无显著意义,采用国家环保具推荐的Sperman秩相关系数法来检验湖南省酸雨的发展趋势,运用连续10年的监测数据,选用降水pH值、酸雨频率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0年期间,全省14城市中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降水pH值呈上升趋势,酸雨污染略有缓解,其他10个城市降水pH值呈下降趋势,酸雨污染加重趋势明显,张家界酸雨污染加重趋势明显,呈显著性下降趋势。

4.4 湖南省酸雨为典型的硫酸型污染

降水的酸碱性是阴阳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年、月的离子统计值可知,全省城市降水中阴离子主要以SO2-4为主,阳离子则以NH+4和Ca2+为主,为典型的硫酸型污染。这是由煤烟型空气污染所决定的。

全省酸雨具有分布范围广,降水pH≤5.6的等值面积大,酸雨频率高和降水pH值等特点,为国内严重的酸雨区之一。

4.5 干沉降对降水酸度的影响

SO2浓度排名的是株洲、长沙、吉首、湘潭、张家界、怀化、常德和衡阳,这些也都是pH值较低以及酸雨频率较低的城市。而永州和郴州SO2是全省最低和次低的城市,相应它们也是湖南省的无酸雨和轻酸雨地区。NO2含量前5名的是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和怀化。因此,空气质量SO2和NO2浓度较高的城市,pH值较低。

4.6 湖南省酸雨面积变化趋势

由图2可见,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的pH等值线可知,在2000~2005年间,湖南省的酸雨面积由原来的以怀化、湘江谷底的重酸雨区,向西北方向扩展,面积上使整个张家界、常德的湘西北地区都为重酸雨区;而以邵阳为中心的轻酸雨区向西移动,出现了郴州非酸雨区、永州为轻酸雨区。从2005~2009年间,在维持以上的情况下,湘潭、益阳地区的降水pH值有所提高,酸雨污染情况有所缓解,总的来说10年间的酸雨面积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5 湖南省未来酸雨的发展趋势预测

10年来湖南省不断加大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国民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在此期间,交通运输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继续加强、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为主导地位,并且虽然煤炭在总能源中的比例下降,但是总量在增加,见表4。

表4 单位GDP能耗(标准煤/万元)与每年的耗煤量[4]

同时石油、天然气需求旺盛,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将有所缓和,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随着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类民用车辆迅速增长。至2009年底,全省民用车(汽车、电车、摩托车、拖拉机、挂车和其他类型车等6类车)拥有量为583.24万辆,比2008年底增加124.32万辆,增长27.1%;机动车驾驶员671.91万人,增长20.4%。2009年,全省平均每天新增民用车3 406辆。

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未来湖南省的大气SO2 浓度和S 沉降亦呈现增加态势,同时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大,NOX的浓度和N的沉降同样呈增加态势,而两者又是影响湖南省降水pH值的主要因数,因此,湖南省的降水酸雨有加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湖南概况[R].长沙: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08.

[2] 湖南省环境保护局.2000~2009年湖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R].长沙:湖南省环境保护局,2009.

[3] 许 晶,万小卓.湖南省酸雨普查现状、污染控制对策及监测工作建议[J].湖南有色金属,2004(6):33~36.

篇13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农药;防治

1.郑州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

1.1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入侵,主要病虫种类出现更多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近年来,由于我市物种的引入,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原产于世界各地区的园林植物的危险性以及检疫性病虫害,如:从2008年开始,郑州市市树法桐梨网蝽和方翅网蝽疫情大爆发,造成迎宾路、中原路等景观道路大面积法桐受害,不仅严重影响道路景观,而且曾一度威胁法桐正常生长。

1.2引进的植物品种单一,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条件

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引进的草坪植物多为禾草类(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和白三叶草,行道树主要是法桐、国槐、黄山栾等,缺乏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这种人工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食者(包括多种生物)和天敌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很难建立起来。这个时期,刚入侵的病虫害由于缺乏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制约,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就会在这些充沛而且连续的植物食料上迅速生长繁殖,造成大发生。1998年和1999年郑州市冷季型草坪银纹夜蛾盛行就是明显的例子,当时整条中原西路西三环至西四环段的草坪在3天时间内整体被食光,几乎不见绿叶。

1.3 防治手段单一

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学防治,因其使用方法简单,见效快,效果好,特别是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往往成为唯一有效的措施。但是化学防治也存在许多弊端,使用不当能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使某些害虫、病原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造成用药浓度越来越大,安全性越来越小,防治越来越困难。

1.4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

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日见复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行道树、街头绿地中的花卉、树木,往往会受到下水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诸多地下设施的影响,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或废水也时刻影响着植物生长,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株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差,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郑州市中原路为例,由于汽车尾气、空气排放物等污染造成整条道路法桐叶片变小(我们戏称袖珍叶片),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连续多年生长不良,严重影响观瞻。

1.5害虫天敌难以生存,由于城市绿地人为干预严重,很多昆虫的天敌,如鸟类、寄生蜂等难以存活,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受害虫、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虫、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植物受病虫为害后的症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3.1苗木检疫

一些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病虫害可以随苗木的种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条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园林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传播到新区,扩大其危害范围。因此,严格执行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3.2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越冬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3 栽培管理预防法

这是综合防治中的一项基础措施,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和发展对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情况等具有一定要求的原理,抓住影响病虫数量消长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改变病虫的适生条件,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3.1 选育抗病虫害品种 结合我市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育抗病、虫的园林植物品种如银杏、大叶女贞等,并在育苗、出苗时严把病虫携带关,这是防治郑州市园林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3.2 适地适树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采用常绿落叶结合的方法将地被植物、乔灌木复层种植,通过科学地搭配树种,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促进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植物对病虫危害的自我调控能力。

3.3.3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在圃地内考虑合理轮作、合理密植以及合理配置花木等原则。从而避免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增强苗木的抗病虫性能。露根栽植落叶树时,栽前必须适度修剪,根部不能暴露时间过长;栽植常绿树时,须带土球,土球不能散,不能晾晒时间过长,栽植深浅适度,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措施。

3.3.4合理配施肥料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如猪粪、鸡粪、人粪尿等,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无机肥如各种化肥,其优点是见效快,但长期使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会产生不良影响,故两者以兼施为宜,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这些年就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轮施的办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5 加强园林植物的抚育管理 及时修剪,以增强树势,结合修剪清除被病虫感染的植株、病枝及剩余物,以减少病虫来源,例如,郑州市工人路国槐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危害严重,防治效果不甚理想,我们采用重剪虫害枝的办法进行防治,两年后基本控制了该道路蛀干害虫的危害。

3.3.6 清洁园圃 大多数病虫的病原物(菌)或越冬卵均在枯枝落叶或杂草中越冬,因此在冬季全面清理枯枝、落叶和杂草,可以大大地减少各种病虫源。2001―2003年郑州市西站东街国槐尺蠖爆发,每到6、7月份,整条街道国槐树叶仅剩叶脉,人在下面行走,一不小心虫就落在身上,我们也曾进行连续喷药,但由于树木高大,效果不理想,2004年冬,我们全面清理了道路两侧的杂草,并进行了硬化,结果一下子就控制了尺蠖危害。

3.3.7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冬季树木的冻害、日灼,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杀死在树皮里越冬的螨类、蚧类等,还能阻止翌年天牛成虫产卵,起到既防冻又杀虫的双重作用。

3.4 推广应用天敌防治技术 无公害防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是今后防治虫害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中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还有利用黑光灯、性外激素、激光等现代科学技术消灭害虫,或使其产生遗传性生理缺陷,导致雄虫不育,提高防治害虫的水平和效果。

3.4.1 以虫治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和蝽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肿腿蜂防治双条杉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

3.4.2 以鸟治虫 保护和利用益鸟来防治害虫,如利用啄木鸟防治双条杉天牛;利用灰喜鹊来防治松毛虫;家禽也可利用,如养鸡防治国槐尺蠖。

3.5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1987年郑州市园林植物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使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

3.6 物理机械防治法 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使用工具、设备或创造害虫所喜欢的物质条件,利用光、热、辐射等机械、物理以及人工防治等方法防治害虫,此法因简便易行,又无污染。如,用插放杨树只把诱杀棉铃虫成虫,就是一种不错的病虫害防治办法

3.6.1 灯光诱杀 利用夜蛾、刺蛾、毒蛾、螟蛾、枯叶蛾、叶蝉、金龟子成虫等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设置黑光灯在其成虫发生盛期进行诱杀,这种方法郑州市碧沙岗公园用的较多,效果也相当明显。

3.6.2 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秋季下树越冬的特性,在树干上绑扎草绳,引诱害虫在其中越冬,翌春解下草绳可杀灭害虫,郑州市迎宾路已连续多年用该方法防治法桐草履蚧,成效显著。

3.6.3 以激素治虫 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诱杀害虫。目前已经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化合物达1000多种,其中商品化的有280种,在我国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等性外激素已被广泛用于虫情预报。

3.7 人工防治

刮除树干国槐尺蠖卵块,刮除树干上的介壳虫,剪除病枝、病叶等都是人工防治的范畴。

3.8 正确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选择性强、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主要作用解决突发或大面积严重发生病虫害。其优点是功效快,便于机械化和大面积应用,受影响的因素较少,但也存在着杀伤天敌、产生抗性、污染环境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3.8.1 抓住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气象的变化直接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 就温度而言,大多数农药适宜的施药温度是20~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一般应选择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15时以后的晴天时间施药,降雨对农药的使用效果影响较大,雨水可冲淡、冲刷掉叶面上的药剂,如在喷药后24小时内下雨需要重新喷药。

3.8.2 抓住病虫害最薄弱的环节和最有利于大量杀伤的时机施药 一般病害在整个侵染循环或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农药的反映和敏感程度有显著差别,病害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植物阶段,是他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对药剂比较敏感,抗药能力最弱,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特别是卵孵化期和幼虫的蜕皮期是施药的最佳时期。

3.8.3 要抓住保护对象对药剂不敏感期施药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的植物对农药的反应不同,幼苗、开花阶段耐药力较差,长势很弱、营养不良的植物就更易产生药害。

3.8.4 抓住天敌的安全期施药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注意保护天敌,以维护生态平衡。如在天敌昆虫的卵期或蛹期施药则可以达到控制害虫保护天敌的目的。

3.8.5 对可以兼治的病虫害。要实行兼治,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避免污染环境和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准确掌握每种药剂对每个防治对象的使用浓度和极限浓度。

3.8.6 要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尽量减缓防治对象抗药性的产生,同时根据防治目的,选择适宜的农药剂型来提高防治效果 对于不同的防治对象,应根据它的特点、植物和环境等因子选用不同的药剂剂型进行防治。如防治食叶害虫,一般采用乳油、可湿性粉剂;防治地下害虫一般采用粉剂、乳剂等配成毒土处理土壤等等。

在现阶段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时,应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植保工作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将各种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安全有效地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保证园林绿地的观赏品质,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弄清病虫害种类进行科学防治是保证城市绿地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河南林业科技》.2007

篇14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床位于云南文山县境内,地处滇东南褶皱一系,属于中到大型钨矿床。本文从这个矿区的地质构造入手,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控制机理进行探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区成矿的主要构造因素是花岗岩和围岩的接触带,挤压抬升是形成此矿的基础。这些成果对在该矿区继续找矿和研究成矿规律的构造因素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文山钨矿;矿区地质;勘探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云南东南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锌、钨、银、铅等矿产的产地。分布着像白牛厂、个旧以及都龙等很多个超大型和大型的多金属矿床。经过对云南省文山官房矿区进行勘察,已查明此钨矿床已达到中型矿床规模,矿石的种类为矽卡岩白钨矿,根据专业人员的规划,该矿山的未来年处理矿石能力可达7万吨,该矿区的生产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1.矿区的地质背景

文山官房矿区的地质构造位于滇东南—富宁褶皱以及束薄竹山穹窿的南翼,在区内有震旦系屏边群地层出露,是复理石建造的,在屏边群之上为寒武系假整合,下部是由浅海相石英砂岩建造的,从下往上逐渐变为由浅海相和滨海相碳酸盐以及砂泥质建造。本区的地质构造是环绕越北古陆环状的弧形,而且其间自北向东方向的断裂穿插,这主要是在晚印支运动中形成的。在该区域的构造隆起位置和断裂的两侧有酸入岩,这些侵入岩发育在华里西期和燕山期,主要有都龙岩体、南温河岩体等,有很多锌、钨、银、铅等矿床是在这些岩体边缘和地区发现的。

2.矿区地质情况

官房矿区的西南和西北部出露于寒武系,其他部分出露于第四系。冲庄组、大丫口组以及田蓬组自下而上排列,主要的含矿层位是后两者。地层自北向南慢慢变新,因为受到花岗岩体的侵入,引起了变质作用,所以有广泛的角岩和钙质矽卡岩在矿区内形成。矿区总体属于单斜构造,褶皱不发育。在矿区中部有一条正断层,东西走向。官房矿区地处薄竹山花岗岩体的西南边缘,此岩体沿着北西向展开,长轴约为17km,短轴约为9km,接近130km2,是花岗岩浆多次侵入所形成的复式岩体,这是云南东南最大的复式岩体之一。

3.矿床的地质特征

官房矿区矿段中部有三个主矿体,赋存在大丫口组灰岩和黑云花岗岩的接触带,在距离主矿体30米到90米的矽卡岩、大理岩和角岩中一般有次要矿体以及小矿体分布。矿体一般为层状或透镜状,极不规则,总体方向为从南到西,倾角为35°左右。矿体厚度是2米到18米,平均厚度为8米左右。矿体中钨的品位在0.14%到1.31%,矿体的厚度变化系数是62%,厚度比较稳定。矿体品位的变化系数是90%,主要成分的分布均匀。矿石的成分复杂,含有的主要金属有:白钨矿、黄铜矿、黄铁矿、黄铁矿以及闪锌矿等。含有的主要非金属主要有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等,另外含有少量的绿泥石、石榴子石和透闪石等矿物。矿石主要有粒状变晶结构、胶状结构等。钨矿以及伴生矿物一般呈粒状,还有少部分呈自形和半自形粒状晶;矿石主要为块状和浸染状构造,还有少部分是细脉状构造。从总体分析,文山官房矿区的中钨品位比较高,钨矿化和矽卡岩存在紧密联系,矿体由褶皱、断裂以及接触带共同控制。

4.对矿区的勘探分析

通过分析官房钨矿的形态特征和产出部位,可以查明该矿区是由接触带构造控制的。通过分析坑道以及钻孔工程的勘探成果,可以判断出碳酸盐和花岗岩的接触带构造以及东北和东西向的断裂构造、东西向的褶皱构造都是和成矿有关的构造。

4.1.接触带构造

从整个区域上分析,燕山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沿着西北向断裂和东北向褶皱侵入,然后在西北向断裂和东北背斜的汇合处形成薄竹山花岗岩体。该矿于薄竹山的背斜南翼,矿体产状和岩层产状基本一致,也就是矿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岩体由东北方向侵入矿区,和围岩成斜交接触,有的局部是整合接触。以下对文山官房钨矿区的接触带构造分为超覆整合接触和倾斜整合接触以及这两种类型的特点和对成矿的影响。下表是官房矿区岩体的接触带构造特征。

4.1.1超覆整合接触

在该接触类型中,岩体的接触面内倾,超覆在围岩上面。围岩的岩层整合接触。这种情况中,寒武纪灰岩被黑云二长花岗岩超覆在之上,构成矿层顶板。由于它渗透率低,岩性比较致密,所以是一层天然的遮挡保护层,这样就不会使含矿流体渗透散失,有利于厚层矽卡岩和矿体的形成。在那些灰岩层较薄,而且底板是粉砂质泥岩作为保护层的区域,被夹在两个保护层之间的灰岩更容易被热液充分作用,从而可以形成更加稳定和厚层状矿体。

4.1.2倾斜整合接触

在该接触类型中,岩体的接触面外倾,和围岩的岩层整合接触。在接触带中,围岩层间有裂隙发育,导致矽卡岩化以及矿化大都为顺层交代,形成的透镜状和层状矿体都是形态简单并且有一定的规模。倾斜接触整合中上下两个封闭层是由花岗岩和角岩构成的,接触面本身是上升热液很好地通道,在中间的大理岩由于上升热液的作用形成了6到28米左右的矽卡岩和矿石带。在该矿区内,经常可以见到矽卡岩和矿石中带有灰岩残留。该灰岩残留层的规模可观,而且被两侧的矿体分开,从而分成了两个矿化带。

4.2断裂构造

该矿区的主要破坏构造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正断层。断层的倾角40°到80°,倾向为0°到9°,该断层的破碎带宽1m到6m。破碎带主要含有断层角砾和断层泥。整个寒武系岩层被该断层切穿,在野外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该断层形成的破碎带,黄铁矿化在破碎带中作用明显,花岗岩为破碎带中的主要破裂岩,在破碎带及其两侧采集样本,经过化学分析,得出:断层中破碎岩钨含量为0,这就表明该断层在花岗岩成岩后才形成,并且和钨矿的成矿不在同一时期,后来又经过取样分析,发现该断层的上盘是矽卡岩,下盘是花岗岩,说明该断层是在钨矿的成矿期之后才形成的,所以该矿区的部分矿体已经遭到断层的破坏。

4.3褶皱构造

文山官房矿区内的主要褶皱构造是位于矿区西北部的东西向团山背斜。该背斜是东西轴向,长度约为700m。中寒武统的大丫口组第二段是该背斜的核部地层,背斜的两翼是大丫口组第三段。南翼的地层产状为140°∠40°,北翼60°∠35°,倾角35°左右,枢纽呈北西倾伏,属于比较开阔的斜歪倾伏背斜。

5.结束语

文山官房矿床主要由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带、断层构造以及褶皱构造来控制的。花岗岩体的接触带构造类型有超覆整合与倾斜整合接触两种。岩体和围岩的接触面以及大理岩层间的裂隙对矿体的形成非常有利。该矿区的主要矿体分布在围岩的层间裂隙中。从地质构造角度预测在该矿区的中部和西北部有可能找到和文山官房矿区相似的钨矿床。

参考文献:

[1] 郑平.湖南衡南杨林坳白钨矿床构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4).

[2] 徐耀鉴.黄满湘.湖南东山钨矿控矿构造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5(5).

[3] 解洪晶.张乾.祝朝辉等.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岩石学及其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J].矿物学报.2009(4).

[4]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R].云南省蒙自县白牛厂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