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1:4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地质灾害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是利用一定强度的水泥砂浆在有效深度的锚孔底端与围岩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锚固体,锚索在预应力作用下,将不稳定的山体部分稳固的与稳定山体组成整体,确保边坡的稳定,不使构造裂隙进一步发展,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
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这一项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以工程实例,介绍该工艺方法,以便对于类似工程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工程概况
天津某地拟建钢厂建筑场地长850米,宽700米,占地面积约595000m2,场地为低山前丘陵斜坡地貌,地面起伏较大。边坡加固工程工作区域标高655.0-687.0m,高差32m.岩石风化程度较大,岩体结构破碎,崩塌严重,边坡呈不稳定状态。针对这些情况,设计部门采用了预应力锚索组成的框架梁防护结构加强边坡防护。
本场地工程地质特点:
第一层黄土状粉质粘土:褐黄-黄褐色,硬塑,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姜石及白色钙质条纹,具有大孔隙,局部有碎石,层厚1.0-45m。
第二层粉质粘土:褐黄-黄褐-红褐色,可塑-坚硬,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姜石及铁锰质氧化物,层厚0.5m-13m。
第三层石灰岩:青灰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多呈短柱状和长柱状,见溶隙,厚度2.0m-23m。
加固方案
本边坡加固工程方案为土层锚杆、岩石锚杆、预应力锚索,总长198.6m,加固面积7300 m2。
1、土层锚杆采用Φ25钢筋,锚孔φ90mm,水灰比为1:0.38-1:0.45水泥浆常压灌浆,锚杆长度12m,间距为1.5×2m,挂双层网喷射混凝土,混凝土标号为C20,厚度15mm。
2、岩石锚杆采用Φ25钢筋,锚孔φ90mm,水灰比为1:0.38-1:0.45水泥浆常压灌浆,锚杆长度8m、12m两种锚杆,间距1.5×2m, 挂单层网喷射混凝土,混凝土标号为C20,厚度10mm。
3、上部锚索T=800KN,L=20m,锚索采用6束Φ15.24 mm钢绞线,下部锚索T=1000KN,L=18m,锚索采用7束Φ15.24 mm钢绞线,锚孔φ130mm.钢筋混凝土网格梁连接,标号C30,梁间喷混凝土C20,厚度10cm。
四、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施工
1、框架施工
预应力锚索框架是边坡锚固工程的抑制构件,由于它的形成将整个被加固范围内的临空面表面受到框架平面的覆盖,从而使加固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同时,它又是预应力钢绞线锚固结构的锚垫着落点。因此,它的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预应力锚索的加固。在混凝土灌注前,必须将锚具中的螺旋钢筋、波纹管和锚垫板按设计要求固定在横梁与竖肋交点处的钢筋上,方向与锚孔方向一致,摆放要平整。在锚索下孔注浆后,即进行结构框架的施工,施工采用分片进行,每片由2-3根竖肋及其横梁、顶梁、底梁组成,两相邻框架接触处(横梁、顶梁、底梁)留2cm宽伸缩缝,用浸沥青木板填塞。由于框架底面受坡面凹凸情况影响,凸出部位采用局部打凿,凹入部位,采用C10混凝土衬垫,再进行钢筋安装。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锚索张拉。
2、锚索施工
(1)测定锚杆钻孔位置
根据设计,施工前将锚杆钻孔的孔位、倾角和方位给定,打入标桩。开钻前还要对钻进安装进行复测检查。
(2)浇注孔口承压垫板
用风钻在垫座底平面位置的岩石上打上钻机底脚螺栓孔。注满砂浆、捣实并插入螺纹钢筋,用C20混凝土浇注孔口承压垫座。垫座中央埋置与钻孔同心的导向管。承压垫座的承压面必须与锚孔的轴线保持垂直,垫座孔道中心线要与锚孔轴线重合。
(3)安装、调试钻机
钻机安装要做到“正、平、稳、固”。用测量方法检查钻机的方位、倾角、水平度和开孔钻头落点差。检查合格后进行试车。
钻孔
锚索孔钻孔,采用潜孔锤钻进工艺。钻进过程中,要防止卡钻、埋钻事故的发生。在严重破碎的岩层钻进时,可在钻孔内灌制水泥砂浆,待凝后再扫孔钻进,这样可有效保证钻孔的规整,确保锚索顺利下入和注浆。
②清孔
当钻孔钻进到预定深度后,对钻孔进行清孔。清孔采用空压机送入高压风清孔,达到孔内无岩粉和杂质为止。
③锚索制作与安放
锚索制作:(1)锚索长度按照锚索参数表确定。(2)锚索的治理要求,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钢绞线表面无裂纹、毛刺、机械损伤等其他有害物质。(3)锚索制作。锚索下料时必须采用机械切割,严禁使用电弧切割。量出锚固段和自由张拉段长度,做好标记,将钢绞线插入导向帽内。安装时要套上定位支座,定位支座必须保证锚索在孔内居中。
锚索安放:锚索入孔前必须进行下列各项检验:(1)锚孔内及孔口周围杂物必须清除干净;(2)锚索应无明显弯曲、扭转现象,防护涂层无损伤,否则应修复。(3)锚索中的进浆、排气管道必须畅通,阻塞器必须完好;(4)承压垫座不得损坏、变形。
④内锚固段灌浆
锚固灌注水泥浆标号为M40,水泥标号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不大于0.4,为加快进度,在浆液中掺加早强剂,为保证压浆的可靠性和密实度,采用孔底排气压浆法。
⑤锚索张拉段及外锚墩处理
锚索张拉锁定后,进行二次灌浆。当砂浆达到锚索台座时,可停止注浆,封孔口,从锚具量起,留100mm的钢绞线,将多余段截去,然后浇注锚头保护墩。
⑥锚索的张拉与锚固力的锁定
预应力锚索在锚固段的固结浆液、承压垫座砼、砼网格梁等的承载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进行张拉。各种锚、夹具在使用前进行外观、硬度和静载锚固性能检查,锚索张拉采用穿心式自动液压千斤顶,千斤顶的油压表和油泵要事先经过检验标定。压力表精度不低于1.5级,其常用读数不宜超过表盘刻度的75%。张拉开始时先对锚索进行单顶预张拉2次,拉力为10KN,以提高钢绞线的受力均匀度。张拉时,要隔时分级施加荷载,直至压力表无返回现象方可进行锁定作业。若预应力损失过大,需进行整体张拉和重新锁定。锁定张拉力的大小可用两种方法确定: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及张拉锁定时预应力钢绞线变形量计算得出。锚索张拉完成后,要立即灌浆,直至砂浆外溢为止。
3、喷射混凝土
梁间喷混凝土C20,厚10cm;土层支护挂双层喷混凝土C20,厚15cm;岩层支护挂单层网喷混凝土C20,厚10cm。该工程于2009年8月施工完毕,顺利通过交、竣工验收,经过三年多的现场观察和监测,该边坡未出现失稳及滑塌现象,边坡稳定,既未发现原有结构开裂处有裂缝产生,也未在其它地方发现新有裂缝,证明这种加固方法是成功的。
五、结语
高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较为复杂,合理确定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工艺及程序,才能避免边坡失稳,造成损失,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施工技术是一项成熟的锚固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面可以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一、提高认识,全县迅速投入到抗战救灾工作中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到灾害现场亲自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其余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乡镇党委第一书记下沉到基层一线,查看灾情、安抚灾民,指导群众抗灾自救,要求各乡(镇)、村、组、隐患点、监测人员按照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科学避让的原则,把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确保人民群众生命不受伤害。一是强化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县国土资源和气象局密切合作,联合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确保预警预报准确传达到个乡镇及监测点。二是强化汛期值班。进一步细化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强化信息保畅、监测预警和主动防灾等工作要求,确保防灾应急时效性。三是抓好关键区域、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和在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范,将防灾工作落实到操作层面。四是加大部门间协调和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得以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二、强化责任,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
全方位推进,形成地灾防治强大合力。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实行关口前移,以村为主体,村民为群测群防员,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实践中所体现的积极作用,筑牢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道关口。着力构建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地质灾害防灾体系,进一步落实各级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经信、教育、公安、城乡建设住房、交通运输、农业水务、安监、旅游、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承担行业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发挥各自监测网络优势,及时协调处理地质灾害。进一步严格汛期值班,实行定期巡查,确保地质灾害险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应急处理。确保在建治理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加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申报立项力度,进一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力度,做好灾后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为把地质灾损失降到最低。按照“防治不留死角、监管不留真空”的原则,努力做到地质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对确定的重点地灾防范区实行领导包片负责,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汛期期间实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建立台账。
一、工作原则
(一)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以人为本,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能够通过工程治理消除隐患且投入不大的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威胁人数多、治理投入巨大的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彻底摆脱隐患威胁;对目前危害不大的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以监测为主,远期考虑采取简易工程、搬迁避让等措施。对治理、搬迁难度都较大,隐患长期不能解决的重点地灾点,采取通过专家调查论证,实施工程消除主要隐患。
(二)统筹兼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把地质灾害的避让搬迁与山区扶贫异地安置、乡村规划调整、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等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对受威胁户进行搬迁安置。鼓励搬迁户进城入镇进行购房安置。
(三)补助为主,实物和资金相结合原则。搬迁安置补助分实物补助和资金补助两部分。实物补助包括过渡房的修整、提供安置用地、集中安置点的“三通一平”等,资金补助包括拆迁、过渡安置及搬迁补助等。
(四)建一拆一补一原则。搬迁户搬迁后,以户为计算单位,建一拆一补一。一户一宅,原来居住房及生产用房必须拆除,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补助。
二、我市目前地质灾害现状
通过1:5万地质灾害详查和2015年汛后核查,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隐患点共153处,其中崩塌72处,滑坡65处,不稳定斜坡11处,泥石流2处,地面塌陷处3处,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除天湖街道外全市的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成因除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外,还与频繁实施的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三、治理目标任务及工作安排
经征询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意见,结合调查、核查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分期治理原则,2016年计划实施危险点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20处,涉及37户123人。其中,搬迁安置15处22户77人,工程治理5处15户46人。搬迁避让工作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工程治理计划于2016年汛前启动招标程序(详细见附表)。
四、费用概算
(一)搬迁避让费用
参照现有的搬迁避让补助标准,具体如下:
(1)安置补助款:按5万元/户拨付;
(2)奖励资金:在规定时间内搬迁完毕并将旧房拆除的奖励1万元/户;
(3)2层及2层以上砖混结构房屋按楼房面积另行补助200元/平方米。
初步估算,本次搬迁避让共需资金为171万元。
(二)重点隐患点工程治理费用
工程治理费用包括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费用。5处工程治理初步估算约需570万元。
(三)续建项目
包括4个工程治理项目和3个集中搬迁安置项目,其中工程治理项目勘查、设计已完成,因省国土厅和财政厅正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项目审查意见还未下发,意见下发后将进行施工招投标,搬迁避让集中安置项目中西津办事处罗溪海山为2012年项目,因征地费用增高(原计划100万,实际为310万),及安置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及小区绿化等),预计增加费用400万元,中溪石口刘村和南极杨狮茶厂搬迁集中安置项目为2014年项目,2015年启动项目,计划2016年底完成。续建项目总共需用资金1884万元。
(四)设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主要指一些未纳入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或纳入隐患点但未纳入年度治理计划,或突发性的小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由于影响人员少,搬迁成本高,但可以采取简易的工程进行治理(这类点在我市较普遍),建议市政府每年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0万元。由各乡镇、街道自行进行治理,项目报财政、国土审核备案,根据审计结果,按50%比例实施“以奖代补”补助,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五)监测及应急费用
监测费用主要包括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员补助、简易的监测仪器、装备的购置费和汛期、防台期间转移危险区人员等应急处置费用,预算为80万元左右。
以上费用预算合计为2905万元,其中2016年项目资金预算1021万元,续建项目1884万元。
五、经费来源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规定,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由市政府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解决,另外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由市政府先行垫付:
(一)避让搬迁“以奖代补”项目:若获立项,每户可获3万元补助;
(二)治理工程“以奖代补”项目:若获立项,则按申报的实际治理费用的45%比例补助;
(三)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资金:每年约60万元。
六、管理及实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因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避让搬迁资金由政府负责落实;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相关责任人(单位)负责组织治理和避让搬迁。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统一组织实施。
治理工程竣工后,政府投资的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竣工验收,验收通过后明确有关单位管理和维护。市财政主管部门负责治理资金审核和拨付。责任人(单位)负责治理的由责任人组织竣工验收,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验收通过后由责任人(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七、资金使用与管理
项目资金由市财政统一管理,按标准及时拨付补助到位,其中避让搬迁补助资金在农户搬迁完成后一次性全部兑现,并公布避让搬迁户补助资金发放情况。工程治理资金按进度、按程序拨付。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副主任、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宣传、财政、建设、规划、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新农办、供电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
(二)强化资金管理。地灾防治专项资金应严格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截留、坐支、挪用。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除责令将资金收回外,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通过学校、人口聚集点、隐患点和在建工程、矿山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突发地质灾害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5月18日—20日配合县防震减灾局组织了全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进行了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通过集中宣传教育,使受威胁群众明白了所处位置地质灾害类型、预警信号、撤离路线、临时安置场所等内容,做到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辖区管理,确保责任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了辖区负责制,与乡镇所签订了《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政府与县政府签订《县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分工,要求各乡镇、在建工程、矿山企业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扎实推进我县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情况
今年汛前、汛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三次,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7处(滑坡218处,崩塌19处)。其中年至年7月以前的老地质灾害隐患点177处(滑坡164处,崩塌13处),已纳入动态调整项目,其中85处隐患点已纳入避让搬迁,42处隐患点已纳入应急排危工程治理,其余50处隐患点落实监测预警;年8月年至年3月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1处(滑坡37处,崩塌4处);7月以来,我县连降暴雨,排查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19处(滑坡17处,崩塌2处)。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建立了监测防治档案,特别是对威胁人数较多、险情较大的灾害点纳入县级重点监测。对每个隐患点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设立地灾警示标志和警示线。7月7日上午县局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传达落实省“7.4”视频会议及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国土所干部协同乡镇人民政府对全县地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将在建工程和矿山企业(重点为砖厂)一并纳入排查范围。向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发送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图片,对在建项目、矿山企业的地灾害隐患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并制定《突发地灾害隐患应急避险预案》。
四、加强监测,扎实开展灾害预警工作
每一个隐患点至少落实一名监测人员,并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人和重点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每遇灾害性天气,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到监测人员和群众中,今年共预警信息3000余条。
五、建立台账,加大治理工程项目和搬迁工程推进力度
为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防灾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三本台账,定制张挂《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管理体系图》和《县南、中、北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服务采购已挂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共计42个,其中竞争性谈判20个,固定单价比选22个,已经进入招标程序。积极与乡镇政府及相关单位沟通,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县乡基础建设相结合,实验中学应急避难场所项目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8月底竣工;已将石龙乡政府后办公楼滑坡等三处列入治理项目。
根据江府办[]27号文件下达的避险搬迁任务,已将29个乡镇85个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324户群众纳入了避让搬迁,现已完成263户。地质灾害搬迁工程严格按照灾后重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协同乡镇干部联系搬迁农户,协调解决其搬迁困难。建立了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确保地质灾害搬迁工程规范高效推进。
六、建立规范值班制度,加强值班监管
为全面了解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我局制定了详细的汛期值班制。要求值班人员每天按值班抽查制度抽查一定数量的隐患点,即平时,抽查不少于10%(2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中雨时,抽查不少于20%(4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大雨时,抽查不少于50%(10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暴雨及以上时,抽查100%,详细了解各隐患点监测人员的到位情况、隐患点变化情况及巡查记录落实情况等。对发现监测人员未到位、电话不畅通的,查明原因并要求其整改;对发现隐患点险情发生变化的,迅速赶往现场查看,了解具体情况并联系地灾专家现场勘查,提出新的防治建议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管道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总体要求,将地灾治理任务纳入管道工程总体设计计划,与管道施工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灾害点的地质特征,在保证管道及施工人员、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力求治理工程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针对中缅管道工程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按照《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报告》的技术要求,首先基于线路微调,进行避绕,明确地灾体与管道的相对关系,依据“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防的总体思路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避为上策;治的总体思路是:结合避绕,能不动则不动,必须动则少动,保证安全。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的整体设计思路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防护手段安全通过地灾危险区。无论何种灾害体,管道线路避绕都是优选方案,无法避绕时,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地质灾害体对管道工程的危害分为2类:①对管道本体的危害,②对人员、设备安全的威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需要全面考虑与建设相关的、对地灾有影响的因素,如扫线、管沟开挖施工作业对灾害体的诱发作用,地灾设计必须明确地灾防治方案的施工与管道扫线、施工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管道施工受到地形条件限制的难点地段,重点分析同沟敷设段施工方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化地质灾害施工图设计,针对地灾易发段的特点,对施工扫线、施工机具摆放、管沟开挖、营地建设等提出相应建议。对管高横坡敷设地段,尤其是岩层顺层横坡地段,以不扰动、少扰动坡脚、反压坡脚为原则进行施工。地灾设计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应该根据施工方法,结合气候影响、人为扰动情况进行动态设计。中缅管道沿线雨量充沛、山高坡陡,极易形成地质灾害,管道施工、运行难度大。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应该与气象条件、水工保护和水土保持相结合,做好施工应急预案,进行动态设计。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特点
地质灾害治理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特点:①以避让优先,避大治小,避重治轻;②不能仅治理地质灾害,而要重点关注危害管道的因素;③从对管道危害最轻的部位通过;④尽量减少对灾害体的扰动;⑤对已知地质灾害进行永久根治,不留后患。各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特点各有不同。(1)滑坡。线路优化、进行避让。无法避让时从滑坡后缘滑体厚度较薄处通过,以较少的治理工程量满足管道的安全要求,杜绝从滑体中前部滑体厚度较大处经过。管道上、下山坡段遇滑坡而不能完全规避时,管道应纵向正穿滑坡体,尽量避免斜穿,减少对滑坡体的扰动。此外,明确地灾治理施工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2)泥石流。避免管道从泥石流沟中经过,当不能完全避开泥石流沟时,则从泥石流堆积区通过,且适当加大管道埋深。当管道穿越小型泥石流沟(或活动性冲沟)时,选择基岩埋深浅的位置且使管道埋于基岩内。(3)崩塌。管道线路应避开危岩、危石发育的陡崖、厚大的松散堆积体。当不能完全避开时,则从地形相对较缓且易拦挡落石、滚石的堆积区通过,并避开危石滚落冲击破坏区。(4)岩溶。管道线路应该首先避开地表塌陷坑发育地区或者地表岩溶漏斗、溶槽、溶坑发育地区。对于地表岩溶现象不发肓而勘察发现的岩溶,管道以垂直岩溶带通过。对于浅层干溶洞,以碎石回填。对于岩溶向下延伸较大的溶洞,无论是否有水皆不宜填塞溶洞,亦不宜采用灌浆、灌混凝土的方法处理溶洞。对于该类溶洞,当跨度较小两壁较完整时,以楼板形式覆盖;当两壁完整性较差且跨度较大时,则以梁跨形式穿过。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审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文件及图纸审查工作首先以贯彻初步设计的理念为基础,以现行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避让方式优先进行管道优化,以管道与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关系为根基,对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各类地质灾害设计的审点不同。滑坡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滑坡范围、规模是否己查清。滑动面(带)判别是否合理,力学参数取值是否准确;②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否清楚;③滑坡的力学类型及地质模型、宏观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稳定性系数计算和剩余下滑力(推力)计算是否正确;④管道线路是否有优化和避让空间;⑤选择的支挡方式是否合理,支挡位置是否可行;⑥支挡参数的取值是否合理,设计选择工况是否合理,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⑦支挡工程量是否恰当,支挡工程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及结合方法是否合理。崩塌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危岩、危石分布范围;②崩塌落石范围,危险区域是否己查清;③危岩(危石)崩落路径分析是否合理,落石滚落速度计算及冲击破坏的冲击力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④拦挡防护方案是否可行,拦挡设置工程位置是否有效,工程量是否合理恰当;⑤拦挡工程是否与自然地形有效结合,是否与管道施工、管道运营有效结合;⑥崩塌堆积体会否产生滑动及其对管道的危害。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是否已查清;②管道经过断面的地质结构和岩土特征;③泥石流的流速、冲刷深度,尤其是管道通过处的泥石流冲刷深度和建议管道埋深;④对管道形成破坏力的各种因素分析是否透彻,防护措施是否得当;⑤泥石流沟与大沟的关系,尤其是泥石流堆积挤占大沟时则使大沟变窄,大沟流速加大,冲刷深度加大,冲切侧蚀能力增强,该情况下管道防护设计是否加强。岩溶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岩溶延伸方向、规模大小是否已查清,岩溶与管道的空间关系等;②溶洞壁、洞顶岩性及其完整程度,溶洞的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③治理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治理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④设计计算是否正确,治理工程量是否合理。
四、结论
(一)雨季多发。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二)规模较小。地质灾害点为小型,影响范围一般涉及一间或几间房屋。
(三)灾前征兆不明显。地质灾害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发生时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员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四)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采矿活动,工程建设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已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综合分析,我市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主要在*、松门地区。这些地区岩性以火山岩的风化层,残积层为主,人工削坡建房比较普遍,又是台风经常登陆的地带,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与引发条件,是今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三、重点防范期
汛期(4—10月)是我市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过程雨量大于100mm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具体工作。
各级政府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水利部门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交通部门做好道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落实工作;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汛期检查
1、防灾工作检查
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汛前对各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防灾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市政府。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和速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加强汛期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点的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告。市国土资源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召集有关部门组织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应急处理对策。
3、汛期值班
台汛期或强降雨,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电话:86139760,*,传真:*。
4、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后,市、镇二级政府应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
(三)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安排防治资金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完成*、*、*等3处地灾点治理,在治理完成前,继续加强监测。
*崩塌
监测责任人:*电话:*
防治责任人:*电话:*
*崩塌
监测责任人:*电话:*
防治责任人:*电话:*
*村滑坡
监测责任人:*电话:*
防治责任人:*
涉及交通、水利、建设和旅游等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治理,在治理完成前,需加强监测。
第二条 县级专项资金来源: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
若各乡镇申报的项目总金额超过每年专项资金数,县人民政府另行研究解决。
第三条 县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因自然因素引发或难以确定引发责任人、应由县级立项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专项资金具体使用主要包括应急调查、搬迁避让工程、工程治理及应急治理工程、监测预警工程、治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宣传教育、购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设备等。
第四条 县级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设立专户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__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专款专用,保证效益的原则。
1、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上报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立项,其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5%:35%:30%比例分担;
2、大型地质灾害治理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后,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5%:35%:30%比例分担;
3、中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查批准后,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按50%:50%比例分担;
4、小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由县级财政出资解决。
第六条 县财政局根据批准的项目及经费申请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设立的专项资金账户,各乡镇财政部门在收到县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后,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的账户,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建立专账,单独核算,支出按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七条 凡经批准立项的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县人民政府及时解决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并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第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要预留质量保证金。保证金按项目总经费的10%确定,待项目验收通过后,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予以拨付。
第九条 地质灾害项目资金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主管部门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将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列入本项目开支,不得虚增项目成本。
第十一条 由各乡镇组织实施的项目,乡镇财政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情况,在次年的2月中旬前以书面形式报告县财政局和县国土资源局。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项目完工后,由县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组织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凡经检查审计认定不符合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理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精神,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省、市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提高对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等特点,防范难度极大。近年来我区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为做好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决策依据。但是,由于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加之易受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其中,强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根据市气象台预测,年主汛期于7月初开始,9月底结束,8月份有热带风暴影响地区及近海。依据我区降水的气候特点,确定我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每小时降雨量大于50毫米、日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时段。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维护当地群众及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强化措施,切实做好我区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落实责任,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落实防灾责任制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认真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组织地质灾害调查和培训,建立群测群防网络,指导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以下简称两卡);协调地质灾害专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监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承担全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协调指挥和日常管理工作。
风景区管理局有关处室:负责风景旅游沿线及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范围为:⒈、景区售票口以内;⒉景区游览区内;⒊景区门禁以内;⒋风景区检票口以内;⒌景区内三水检票口以内;⒍景区售票口以内)。汛前对已有的隐患点进行排查并做好监测变化情况记录,对排查出来的新点登记造册,设立警示标志,做好两卡填制发放工作;根据隐患点的危险等级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区水利局:负责其管辖水库的安全监测。指导街道办事处、区社对其管辖水库加强监测,防止引发地质灾害。
区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县道沿线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特别关注212省道石老人、雨林谷段、返岭—青山段两侧公路切坡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设立警示标志,危险性较大的隐患区域要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区城乡建设局:负责建设工程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防止人为工程建设活动引发深基坑垮塌、塌陷、切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区市政公用局:负责建成区市政基础设施范围内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特别是关注市政道路两侧护坡区域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设立警示标志,危险性较大的隐患区域要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区教体局:负责辖区内中小学校舍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
区房管局:负责建成小区防地质灾害威胁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所辖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组织实施;组织完善抢险物资储备,应急救援准备(避险场所等);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防、监测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设立警示标志。督促指导社区落实汛期专人监测值班制度,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已有的隐患点进行定期监测并做好监测变化情况记录,对排查出来的可疑情况要及时上报处理。
(二)落实预案,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国土资源分局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适时进行修订,做好与本区应急管理部门总体预案的衔接,提高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开展应急疏散避险演练,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
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落实预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按照“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学校”的要求,加大对预案的宣传力度。风景区管理局有关处室要结合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的实施,组织机关人员及游客进行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和演练工作。今年6-7月,由街道办事处主办、国土资源分局协办,在青山社区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三)切实做好1:5万地质灾害调查和成果应用工作。
国土资源分局要按照《关于做好1: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汇交及成果验收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今年汛期前全面完成调查工作。根据目前野外验收成果,组织技术力量,确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要隐患点,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应急预案工作。
(四)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作。
国土资源分局要认真按照上级的要求,在区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配合下,切实做好“街道办事处青山村滑坡”和“街道办事处返岭前滑坡”搬迁避让相关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实施搬迁避让任务。
三、突出重点,抓好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区域防范工作
根据年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及1:5万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全区目前已查明大小地质灾害隐患89处,其中街道2处、街道12处、街道15处、街道20处、风景区40处。区内地形比较陡峭,坡面超过30度的山坡因修建梯田和存在砾石及不稳定岩石等原因,在降雨强度大、坡积物浸润饱和、排水不畅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坡面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各街道办事处、社区要组织专人巡查,尤其是重要地质灾害点危险区域落实专人监测,发现险情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全区重要地质灾害危险区:
一是青山、返岭前滑坡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分布在街道南部滨海地段。
二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宅街道东部、北部及风景区内。
三是浮山关停采石场回填绿化区域。
四是风景区旅游沿线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景区范围内,是省、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工程治理。年区将投入财力资金,对危险性较大的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风景区管理局有关处室也应对风景区范围内重要隐患点编制治理方案,进行工程治理,重点采用护坡加固、爆破清除等工程措施消除隐患。
二是预报预警。年我区将投入专项资金,在等四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预报预警示系统。
第一条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适用于本办法。但地震灾害的防御管理除外。
第四条防治地质灾害,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第六条从事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诱发或者加重地质灾害。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鼓励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运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
第二章规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调查。
第九条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十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防治目标;
(三)防治原则;
(四)易发区和危险区的划定;
(五)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六)基本措施;
(七)预期效果。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地质灾害
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第三章预防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内容包括: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重点;
(二)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四)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
第十三条对地质灾害应当实行动态监测。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监测规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负责监测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监测规范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上设立明显标志。
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各种活动。
第十五条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三)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第十七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行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
(一)发生时间;
(二)发生地点;
(三)成灾范围;
(四)影响强度。
第十八条地质灾害的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
地质灾害长期预报,是指五年以上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报。包括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
地质灾害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五年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临灾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第十九条地质灾害长期预报和重要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地质灾害的短期预报和一般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
地质灾害的临灾预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
群众监测点的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
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四章治理
第二十条地质灾害治理责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界定。
第二十一条主要由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主要由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诱发者承担治理责任。
地质灾害治理责任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供地质灾害治理所需经费;
(二)制定或委托制定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三)向有关部门报送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四)承担或委托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治理责任人拟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应当符合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按规定的程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治理方案有重大改变的,必须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
第二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应当依据经批准的治理方案。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对已有的地质灾害险情进行监测,制定出现突发性异变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第二十四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必须经治理方案的审批机关组织验收。
禁止侵占、损毁或者破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确有必要变动、关闭或者拆除的,必须征得原验收机关的同意。
第二十五条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领取资质证书。
第五章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六条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给予表彰与奖励。
(一)在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任务时,组织严密,指挥得当,防治得力,出色完成任务者;
(二)从事生产建设时,防治措施有效,防止诱发或者防止加重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防治地质灾害成绩突出者;
(四)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取得显著防灾效果者;
(五)保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成绩显著者;
(六)在抢险救灾工作中,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抢救群众有功者;
(七)有其他特殊贡献,成绩显著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视不同情节处以警告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数额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活动的;
(二)故意虚假的地质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的;
(三)侵占、盗窃、毁损或者破坏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工程设施的;
(四)阻碍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的;
(五)不按防灾预案要求承担监测预防任务的;
(六)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责任者,不履行治理责任的;
(七)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的;
(八)其他危害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
【关键字】地质灾害,工程,设计,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具有自身的防治战略以及相应的勘查内容和评价办法。在地质灾害工程中,实施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工程的性质、地点、规模、方式以及终结的时间都是取决于具体发生的灾害。了解了地质体的设计与治理将能够使地质灾害工程正常进行。
一、地质灾害工程的设计
地质灾害工程中设计很重要,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结构,研究它的成因机理以及灾害发生的条件。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工程中,要求立足于实际问题中,用成熟的理论将问题解决。认真探索新理论和新工艺,在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全程模式。
(一)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概念设计,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完善整体设计。因此建立一种源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工程的概念设计体制,在设计中应该完全适应地质体的自然态势,对自然结构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增强自然的稳定性,不能将其随意的进行改造,应尽量的适应自然地质的具体环境和特征。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将设计和工艺优化,按照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好对象。在开工之后,要综合的听取建设,监理和施工方面的意见,将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总体设计
根据地质保护对象的工程等级确定工程的设计标准,结合设计的技术规程、规定等技术文件,制定出有效控制灾害工程治理的设计思路。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挖基坑、边坡等施工时,作出施工安全的检测设计;对主体工程进行工程效果作出检测设计。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项设计
根据地质灾害体,列出本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如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施工的质量要求。对于主体受力的桩、锚等进行质量检测,列出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数量;针对辅助工程设计的堆渣场挡土墙等作出分项设计并纳入预算中。
(三)地质灾害施工设计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作业中存在很多设计步骤。比如现场的设计,反馈设计,分析设计,监理设计,代偿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下面分别对这些设计进行介绍(1)初始的反馈设计。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进行现场设计。其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判断,拟定初始的方案,主要包括对方式的选择,施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于设计的各个层次中。(2)计算机分析设计。在初始反馈设计的基础上,下一步该进行计算机分析设计了,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将初始反馈的资料量化,提供出更为准确的工程施工方案。此种设计有一定的缺点,由于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以及设计对象的不确定,计算的结果会出现定性使用的现状。(3)系统设计。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广泛的把握实质性的问题,防止在原则上的失误。(4)代偿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针对关键地段施工时,添加的一项施工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储备,增加对地段施工中的安全系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代偿设计在指导施工中的程序、强度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中地质体变形,减少灾害。(5)二次反馈设计。主要进行工程开挖和造孔的施工中,能够检测到之前未能够想到的一些意外状况,根据相应的反馈设计,能够更精细的对整体进行设计。(6)可靠性设计。地质灾害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来自防治对象自身存在的设计参数有较强的离散性。因此,计算模型也和实际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不同,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之下,选定可靠度或可靠指标当作设计准则。这样就可以在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下计算出失效概率,判断工程的可靠性。(7)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设计的操作性非常强,对设计工程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虽然说设计的各种观念有所重复,但是这些总是在不断的优化。
二、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连续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尽量排除在地质灾害工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在治理时,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性强,要按照治理工程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进行治理。依据所治理的地质灾害特征、环境,拟定防治的工程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别。如:对滑坡的治理,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支挡、加固和排水;对泥石流的治理采取拦截、疏导和保护等措施;不同的工程类别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优选的治理方案。一般的治理工程方案选择单一的工程类型或者结构工程类型,还有的选择不同种工程类型进行,总之根据防治效果选择不同的防治类型。此外,还要想到工程的累积效果,保证维护后的长期使用;还要根据特殊的地质灾害设计专门的工程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工程位置使防治的强度要达到防治的目标要求。
三、结束语
经过深入的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过半的因素是人为的。所以要减轻灾害的发生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相关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关的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使得地质灾害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向红;闫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巨能攀;向喜琼;黄润秋;;滑坡治理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部门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预防和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针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特点,我区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积极主动地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汛前、汛中、汛后的不间断巡查和排查,特别是抓好强降雨后检查管理力度,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要求,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两卡”发放等各项制度的落实。由于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在强降雨多、闪电雷击频繁等恶劣天气下,辖区内没有发生一起地质灾害事故,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二、年度辖区内地质灾害趋势及防治措施
我区局部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致灾地质条件已经具备,在汛期降水量较大以及其他人为工程活动诱发条件下,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我区正常年份雨季于6月中、下旬开始,9月底结束,其间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据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记录,汛期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为主。
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如下:
(一)山西侧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
山西侧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位于山西北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0—15米,长约250米,由冲积物组成。山体由于开山修路,对边坡进行过切坡,但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随着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有掉块现象。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道路及车辆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街道办事处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对崩塌体进行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崩塌体滑落路线上采取建立挡土墙、植树造林或建立缓冲坡等措施,以消减崩塌体势能;
五是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如遇险情及时通知受威胁居民进行避让。
(二)山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1.山中部危岩于山的中部,公路的南侧边坡,山坡坡度为80—85度,局部呈“倒坡”,潜在崩塌体高约5—6米,宽约2—3米,厚约2米,体积约为30—36立方米。受人工开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危岩体坡顶裂隙发育,呈水平、垂直分布,部分危岩基本脱离母体,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道路上的行人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街道办事处
2.山西坡不稳定边坡,位于水利局宿舍东侧山西坡,山坡坡度约为75-80度,局部可达85度,不稳定边坡高20-22米,长约77米。受人工开挖、风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部分危岩基本脱离母体,破碎严重,在降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小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区域内建设单位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堵塞滑坡裂缝,在后缘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沿裂缝下渗;
五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六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三)坡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坡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位于中井村南侧,山公园对面。山体由于开山修路,对边坡进行过切坡,使两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0—15米,岩层岩性主要为厚层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受地质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岩石破碎,因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随着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有掉块现象,存在失稳可能,对道路及车辆人员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工业区管委会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四)山北坡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
山北坡人工削坡位于山西北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5-20米,最高约25米,长约200余米。区域前期曾开展过破损山体治理工程,近期受人工开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边坡坡面上形成高陡边坡,坡顶裂隙发育,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施工人员及车辆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对崩塌体进行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五)山人工削坡及渣土堆坡
山的中西部、西部、西南部(政法学院内),存在三处安全隐患点:
1.山的中西部,危岩于山坡中部,山坡坡度约为60-70度,危岩体体积约为20-30立方米。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危岩体坡顶裂隙发育,裂缝宽度0.005-0.02米,在降雨作用下,坡体前缘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操场上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山的西部,由于长时间堆放建筑垃圾,形成巨大渣土山,堆体坡度约为70-75度,坡高5-10米,长约为400米。坡面无排水设施,坡体外侧主要在土质边坡上修建了毛石挡土墙,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局部毛石挡土墙已出现破损及开裂,在降雨及震动影响下,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山的西南部,边坡由人工切坡修建而成,坡体坡度约为65-70度,局部可达75度,坡高3-5米,长约为198.5米。边坡主要由基岩及其风化层组成,坡面无排水设施。由于未对坡面及坡顶进行有效的处理及处理不到位,坡面危岩分布,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省政法学院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六)采空塌陷地质灾害
废弃矿井,由于铁矿开采后,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造成山体出现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现该处废弃矿井已多次出现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形成的崩塌体立面高约35-40米,长约50-60米,陡崖上部还存在贯穿东西方向裂隙,且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崩塌体前缘堆积崩塌物,体积约600-800立方米,崩塌巨石呈方形,最长约3米,宽约2米,厚约2.5米。在崩塌体的前部分有6处2层楼房,人口约12人,崩塌物距对楼房仅5米,对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龙洞街道办事处
防治措施:
一是设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警示牌;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发现险情、灾情及时上报;
三是对小型崩塌、滑坡体实施人工排险;
四是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制定好撤离计划。
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辖区地质灾害实际状况,制定《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同时对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会同相关部门,拟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条件的组织进行一次应急预案演练,以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若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到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处理,同时做好险情、灾情上报工作。
(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在乡镇国土资源所推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抓好“五到位”工作,即:
(1)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
(2)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
(4)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5)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到位。
(三)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灾害速报制度,保证防灾信息畅通。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落实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24小时值班等制度。对辖区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地段,要指派专人监测,汛期各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值班人员要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重要岗位实行主副制度,并切实安排好节假日应急准备工作,确保有足够的应急力量随时启动应急预案。如遇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迅速报告,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调查,及时主动地向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在区政府统一指挥下,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认证负责地进行应急处理。同时,进一步做好“两卡”的填制和补发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真正明白怎样防灾、如何避险。
(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加强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跟踪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因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有关单位要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责任落实到人,组织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五)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消除隐患;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防治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算、自然条件不适宜居住的,应实施受威胁人员搬迁避让。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处于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委托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未做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项目,政府将不予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此外,建设单位要对建设项目周围破损山体和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周围破损山体整治方案,治理破损山体,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建设活动中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坚决杜绝挖坡建房、修路,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要将各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滑坡,地质测绘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省承担了45个滑坡地质灾害点的应急勘查与治理施工图设计工作。通过本次地质灾害应急勘查与治理施工图设计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料。本文主要介绍滑坡应急勘查工作布置原则与勘探方法。
一、勘查工作布置原则
震后滑坡勘查工作为应急勘查,同时也是一次性勘查,滑坡勘查手段的选择、勘探(剖面)线的布置、工作量的确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满足查明滑坡体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及进行稳定性评价的需要;(2)满足拟采用治理工程措施布置和施工图设计的需要;(3)遵循“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突出;(4)充分利用已有地质成果,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综合手段,提高研究程度;(5)多种手段互为补充:震后勘查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浅井、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勘查;(6)勘查工作部署遵循有关规程、规范,树立“质量第一”和“为下道工序(设计、治理)服务”的质量管理观念。
二、勘探方法
(一)收集资料。充分收集工作区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图像、气象、水文、地震、降雨资料、前人滑坡调查和监测资料,以及当地防治滑坡的经验。
(二)现场踏勘。现场踏勘是编制勘查设计的依据,本次应急勘查,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都特别重视现场踏勘,项目主管部门还安排专家对项目实施单位踏勘进行现场指导。现场踏勘需要确定以下几方面内容:(1)确定具体勘查对象的位置;(2)现场判断灾害体性质、规模(范围)、稳定性状况、发展演化趋势;(3)现场确定通过勘查应查明的关键问题;(4)现场圈定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和工作方案;(5)现场初步确定勘查工作布置方案;(6)现场初步确定可能采取的治理工程措施与具体布置位置。
(三)地形测量。地形测量坐标系统尽可能采用西安80坐标系统,受震后勘查条件限制,允许采用自定义坐标系统,自定义坐标系统需要建立不少于3个基准点进行控制,按E级控制点埋桩保留,便于今后施工阶段放线,并能够与西安80坐标系对接。测量范围应包括滑坡后缘壁至前缘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到滑坡可能影响的范围。测绘范围一般都外延50m,当采用排水工程时,应对滑坡体外设置排水工程所在地区进行测量。
(四)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勘查工作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勘查方法,也是在勘查工作中走在前面的一项勘查工作,并且是应急勘查的重点工作。
工程地质测绘主要任务是判别滑坡的真实性,查明滑坡区地质构造特征(岩土体分布、岩性段划分、岩体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等)、地形地貌和微地貌特征(滑坡体的平面形态、表面坡度等),调查测绘滑坡体各种变形迹象,分析滑坡的力学特征,准确判定滑坡活动块体范围和界线。
工程地质测绘要依据地形地貌形态、岩层露头及一些地表和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迹象,作出是不是滑坡及其大致范围、规模和稳定状态的判断,并预测工程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①工程地质测绘采用的平面、剖面图比例尺与地形测量比例尺相匹配,图面上大于2mm的地质要素应按比例表示,对特殊的地质现象可放大表示。
②工程地质测绘的每个地质观测点均应作好原始记录,并应有观测点的平、剖面示意图或素描图、照片等。代表性观测点还应采集相应的标本。
③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包括地形地貌特征测绘、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滑坡体特征测绘、滑坡体变形特征及活动迹象测绘、水文地质条件测绘、人类工程活动调查、灾害损失和影响调查等。
(五)勘探。震后滑坡勘探方法主要有钻探、槽探与浅井,受地形及时间限制,普遍采用了槽探和浅井,钻探控制使用,只布设在主勘探线和拟建防治工程部位。
(1)勘探线布设。勘探线布设是为了揭示滑坡体内在特征,进行稳定性评价,满足工程治理设计要求。在滑坡体上要布设勘探线,根据勘查目的选择不同的勘探方法。勘探剖面采用钻孔、浅井和探槽进行控制,具置可根据勘查目标及现场施工条件适当、合理调整。
(2)钻探。钻孔勘查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查明滑坡体物质组成及结构、厚度,滑床特征,绘制滑床顶面高程等值线图或相应的滑体埋深等值线图,配合进行取样、水文地质试验等工作。
(3)槽探。槽探是在地表开挖的长槽形工程,一般不加支护。探槽常用于追索滑体边界、构造线、断层,揭示地层露头,了解堆积层厚度、岩性等。多布设在滑坡的边界和地表裂缝部位,一般垂直于岩层走向布设,以期在较短距离内揭示更多的地层。
(4)浅井。浅井常用于直接观测滑体结构和滑面(带)特征、采集原状土样,并配合进行大重度试验。
(六)试验。主要试验项目有大重度试验、抽水试验、土样试验、岩样试验、水质检测等。
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是试验的重点,抗剪强度的取值直接影响滑坡体的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及治理工程设计,必需通过试验取得准确的抗剪强度(C、Ф)值。根据滑坡性质、组成滑带土的类型与结构,结合滑坡目前的稳定状态,宜选择以下的试验(测试)方法:室内滑面重合剪,剪切试验的剪切方向应与滑动方向一致;滑带重塑土或原状土多次剪,以求得滑带土残余强度。为了评价滑体在饱和状态下的稳定性,对原状土还需要做饱和快剪。
(七)变形监测。地表变形监测主要采用宏观地质调查与相对位移监测法。监测周期一般为5天一次,遇到异常情况适当缩短监测周期。每次监测均应用专门表格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分析,遇异常情况时,迅速书面上报监管部门,情况紧急时应做灾害预报。
三、结语。滑坡勘探手段众多,勘探手段应根据滑坡体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及进行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拟采用治理工程措施布置和选择,同时满足施工图设计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路堑边坡;整体失稳;治理
1 前言
由于路堑边坡常年暴露于大自然中,受到雨水冲刷和风化作用后,极易形成滑坡体,并且在水或其它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滑坡现象。发生滑坡主要与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有关。在山区路堑边坡易发生崩坍、滑坡、泥石流,这是由于斜坡重力变形和顺坡运动对路基造成的,与路堑边坡所在的地质地貌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仅就在边坡调查中对路堑高边坡及滑坡病害一些基本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原则问题作出分析总结,以期对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提供参考。
2 路堑边坡失稳原因分析
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内在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构造和坡形等。外部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工程活动、气候条件、风化作用和植被情况。对于山区高速公路,地质条件是造成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就开挖的路堑边坡而言,坡形和水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两个重要因素。
2.1 路堑边坡受地质条件的影响
路堑边坡的破坏按规模可分为:边坡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边坡整体失稳的破坏类型主要有弧形滑动和崩塌、倾倒;局部失稳的破坏类型有坠落、崩塌、倾倒、块体滑动、岩屑或土体流动等。由于丘陵山区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各种边坡破坏类型都可能出现,评价边坡的稳定性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路堑边坡由于地质条件发生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残破积土、崩坡堆积物、风化碎石土构成的边坡易产生整体滑动破坏和局部塌滑变形;
(2)灰岩残积土坡易产生滑动、流动变形破坏。尤其是土石界面附近强度更低。常沿这一界面形成滑坡;
(3)古滑坡位置易出现滑动破坏;
2.2 路堑边坡受坡形的影响
在山体和山坡上开挖路堑,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岩土体将向开挖面产生应力释放,如果开挖坡形设计得当,开挖边坡的应力达到新的平衡,边坡可以维持长时间的稳定。如坡形选择不恰当,边坡在应力调整过程中将会由于变形过大而导致失稳破坏。 因此,要保证路堑边坡的长时间稳定,首先,要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坡形。边坡形态包括3个因素:开挖坡度、开挖高度和地形。开挖边坡过陡过高,其稳定性降低,易发生破坏,地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源自地形对降雨入渗和地表径流起着控制作用,较缓地形由于汇水面积大而增加入渗水量,水对边坡的影响主要是水压力和水的软化作用。水的入渗,使边坡岩土体将承受孔隙水压力、裂缝水压力、动水压力作用。水压力增加了路堑边坡的下滑力,使边坡的稳定度降低。水对坡面的冲刷作用也不容忽视。
2.3 工程情况对路堑边坡的影响
路堑边坡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挡土墙顶面高度不足,塌落的土石方沿挡土墙顶面滑落,严重的滚入路基排水沟内而影响排水;
(2)挡土墙没有设置足够的排水措施。而使挡土墙所承受的侧压力逐渐增加;
(3)挡土墙前期施工过程中,个别施工段没有按规范施工,砂浆不饱满、强度不足、砌体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使挡土墙产生破坏;
3 公路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3.1 公路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
从公路边坡的研究现状和治理工程采取的措施来看,公路边坡工程设计有以下特点:
(1)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边坡有不同的特点,同类边坡和灾害也会因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稳定状态等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对每个边坡的治理部位和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也是互不相同的。所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边坡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2)应急设计。边坡形成虽然都有一个较长的孕育过程,但其发生灾害却往往具有突发性。为了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边坡灾害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查、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3)综合防治设计。单一的治理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荷载,从而导致工程失效。因此,针对每个边坡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次到位,也应在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3.2 边坡治理的基本原则
边坡治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应以少的投资、短的工期,达到设计基准期内安全运行,并满足所有预定功能。即在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在预定功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工期和投资的经济性3个方面达到要求。
①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治理工程仍能保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地质灾害。
②在正常荷载组合条件下,治理工程应保证地质灾害体无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公路通车和附属建筑物安全的地质灾害。
③边坡防治工程的永久性工程的设计服务(使用)期应满足公路使用期限。
(2)应充分收集与工程设计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为治理工程设计的依据。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可能发生的自然地质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和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新的地质灾害。对这些灾害应在勘察、评价、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