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0:18: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临床医学概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临床医学概要》考核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实行课程考核方案改革,真正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考,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及适应将来职业岗位对临床专业知识的需求。
【关键词】
临床医学概要;考核方式;改革
《临床医学概要》是对临床医学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要性描述的专业课程[1]。其教学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诊断常见病的基本方法[2]。我校目前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医学影像、检验、药学、康复等专业,学好本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然而目前在我校《临床医学概要》的考核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此特做一总结,并提出几点改革思考,具体报道如下。
1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目前考核现状目前我校临床医学概要考试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采用闭卷方式,侧重诊断与内外妇儿的基础知识,注重与影像、康复、口腔、检验、药剂学等专业的相关性应用。题型主要以客观题和选择题为主,所占比例为60%,评分量化。考察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面广,可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其中多项选择题,考核要求较高,答题必须准确全面,为历年失分较高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病例分析题,所占比例分别为8%,16%,16%。名词解释、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的把握,要求较高,需要准确记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病例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各问题之间有序贯性,要求较高,失分亦较多。
1.2考核存在问题(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难度较低,单项选择题中病例型题所占比例较低,历年考题重题率较高,变化较少。各重点章节所占试卷比例缺乏统一量化。(2)本课程基础知识相对简单,未开设实训课程,缺乏实训考核。(3)平时成绩计算缺乏量化标准,客观性不强,出勤率、练习、问答所占成绩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占成绩尚未完全纳入总成绩。(4)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成绩尚未纳入现有考核体系。
2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2.1课程设置该课程为研究临床内外妇儿等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与防治的概要纲领,偏重于疾病的最基本知识,涉及疾病种类繁多,应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注重广度,弱化深度,力求精简,加深其他专业的比例,增加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
2.2考核内容和方式考核内容分布上应以诊断基础、内外妇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适当增加其分值比例,达到85%左右,少见病、疑难病尽量少涉及。考核难度中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控制在90%。在最后的病例分析题中,应选择典型病例,适当变换新题。在考核形式上单选题中可增加病例式题型,侧重实际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减少多项选择题,可尝试病例组、病例串型题,适当引入一定比例的执业助理医师真题。具体措施有:(1)建立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概要题库,选好题,选精题,把握准重点,尽量实现题型多样化。平时为学生提供章节针对性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指导与巩固。无实训考核,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2)对考核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充分注重考试后的成绩分析环节,并及时反馈,真正体现考试的价值,达到有效指导与合理调整后续的教学与考核过程的目的。(3)过程考核中出勤率、练习及课堂问答较随机,应规定出准确的成绩所占百分比,要求授课教师严格遵照执行,并进行有效监督。(4)对毕业学生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纳入考核体系,真正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3课程考核预期效果
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要课程进行考核改革,使理论考核试卷真正达到题型多样,覆盖面全、侧重重点,兼顾难点,难易适中,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实际掌握水平的目的,真正提高考试质量,实现考试价值。尝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训技能考核模式,实现考核的多样化。切实完善过程考核,实现全程化并有效实施,真正实现考试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与现代化考核方式相接轨。并最终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考,用考核引导学生学习,用考核检验学生学习的考学相结合的目的,实现考学的良性循环,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及适应将来职业岗位对临床专业知识的需求。
4课程考核改革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理论考核涉及到标准试题库的编写与修订、学生练习题的挑选、出题教师的选定与统一培训、试题的保密、计算机概率分析、试题标准化评估等多个环节,且考核过程涉及的项目较多,具有随机性与一定的灵活性,对毕业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具体实施尚有困难,需要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及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技能考核尚需进一步探索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方法与标准。
参考文献
[1]潘朝旺,陈粹凡.高职药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的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3,3(2):77-78.
1.1课程内容广泛,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欠缺
临床医学概要包括诊断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内容。内容繁杂、枯燥、且涉及面比较广,加之学生对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理论学习,很多内容不能理解,故学生认为临床医学概要难学、枯燥、复杂,产生畏学心理。教师对于多数知识点不能深入讲解,而学生则很少能进一步钻研。进而造成虽然学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将来应用于专业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临床工作,学这门课程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所以也不认真学习,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进行临床医学概要的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大难题。
1.2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在对高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的教学中,大多数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从概念开始,依次讲解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而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在一些相关课程中已学过,属于重复内容。而在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高分,这种不能突出实际能力的教学已经在学生中引起逆反情绪,所以,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其次,临床医学概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课程中几乎没有安排临床见习机会,致使学生无法把书本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相结合,致使许多基本知识点无法理解。一些典型的体征,如肺部的罗音心脏杂音等,无论教师怎么讲其特点、性质,都不如学生亲耳听到一次的印象深刻和记忆牢固。当前,对于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常规检查方法仅从书本上讲解,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把书本上的知识主动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1.3教学设施及更新滞后
国内高职卫生院校一般无附属教学医院,学生不能及时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从事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的教师不能经常做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轮回培训。教师知识老化,临床知识动态把握不准确,前沿医学知识及技术手段不了解,造成教学病例陈旧、不典型,这些矛盾均制约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的教学发展与创新。
2教学实践改革
2.1灵活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注意知识连贯,旁征博引。在课堂讲授时既精于化繁为简,又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语言流畅、旁征博引,恰当地联系临床和基础的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列举生动的病例,尽量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并易于牢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过程,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掌握好节奏,采用明快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地授课。精讲多练、递进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适当联系生动的临床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最后,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心绞痛一节,可利用多媒体把患者发作时的表现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记忆深刻,对于理解心绞痛典型表现效果非常好。
2.2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目前,高职医学专业大都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自身办学定位不相适应。卫生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应用性[2]。高职医学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职业特色、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相关医学类专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各专业毕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及时增加新的知识点和实用性内容。我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目标要求,自编教材,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收到良好效果。
2.3强化教师队伍
高职医学教育是否办出特色,教师队伍非常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培养一批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人才[3]。应该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见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或在高级学校或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聘请院外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做兼职教师、定期培训、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师生座谈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可适当让学生接触临床,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教学讨论。
2.4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界限,对于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实验课时更是缺乏,因此,可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内容放在实验课讲授,或通过示教练习、观摩来完成,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4]。
1更新教学手段
我们利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迅速传递信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生动化,微观世界宏观化,既增加了信息输出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1]。同时兼顾视频、录像等辅助手段,及时快速地将新知识点和新技术加入实验教学中,加快实验技术更新速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基于网上实验教学(校园网,利用仿真软件完成部分实验内容的活动)具有资源共享性、时间不限性、内容开放性、实验交互性的特点[2],构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网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我们正在尝试微生物学网上实验教学模式,以促进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成。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模式多种多样,要求老师巧妙运用,发挥各自优势。对于内容较简单的实验,我们运用提问式教学结合讨论式教学[3]。即在预习基础上,针对实验目的、意义及方案进行提问,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自己见解,然后老师总结实验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疑问、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随后让学生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若学生的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则继续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及解决方案。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即在预习基础上,将实验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逐一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其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此外,问题-实验-解决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也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实验课堂的氛围相当活跃,不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3开设开放性、创新性实验
除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外,实验课还承担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任务。本教研室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室,鼓励一些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综合性实验,比如药物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该实验突出药学特色,内容包括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实验小鼠的基本操作技术(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灌胃等)、免疫功能的检测(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巨噬细胞吞噬和趋化功能测定、T细胞亚群测定、B细胞功能测定)、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抗体或溶血空斑形成实验(细胞因子的检测、CTL和NK细胞杀伤活性测定),体现了多种实验方法、技术和多层次的实验内容。前期曾作为开放性实验,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通过锻炼,学生初步掌握了多种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一般步骤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在此基础上,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进行科学研究,学校选取思路较新颖的课题作为创新性实验给予经费支持,并根据内容推荐指导老师,进行点拨,既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又有效利用已有的实验资源。
4改变评估体系
针对药学微生物实验课的特点,我们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考核办法———综合性考核,包括随堂操作、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常规考试以及实验设计等考核。尤其是实验报告,我们要求学生着重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侧重发现实验不足,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最终寻求解决的办法。实验设计则考核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上述综合性的考核,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加课堂讨论和认真做好实验操作,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利用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1.1重医轻药
我院属于基层中医院,长期以来医院注重的是临床科室,强调经济效益。将药学科室视为辅助科室,很少派药学人员出去培训或外出学习,“重医轻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医院管理层认为一个医院的好坏靠的是医师的技术和先进的检查仪器设备,医院药师在工作中不发错药、配错药就行,所以“临床药学服务”的概念没有深入并得到很好的重视。长此以往,使得一部分药师自然也认为对待患者不发错药就行,至于如何用药那是医师自己的问题,导致其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缺乏积极性,知识老化和陈旧。加之我院是基层医院,面对的农村患者居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只相信临床医师的诊断、治疗、用药,这也使得临床药师在医师用药参与方面成为空白。
1.2药学服务系统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药学服务系统既包括传统的药剂调配,也包括以住院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2013年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并应经过规范化培训;同时规定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近年,我院由一名副主任药师牵头,配备了两名工作经验丰富的主管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由于药师大都是中专毕业,以前主要承担药剂调配,临床药师所需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临床基础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缺乏医师和患者的信任,从而不愿也不敢进入临床从事用药服务工作,使临床药学的工作模式受限。
1.3药物的信息收集和药讯编写水平有待提高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院有多数科室没有接入互联网,获得新信息的途径有限,药师要想了解某个药物,需自己通过不同渠道去查,使得我院临床药师收集、整理临床所用新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信息滞后,有时不能及时整理编写成药讯供医师参考。
1.4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受到制约
受医院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我院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方面的工作开展得不够。如一些治疗窗窄、但患者又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地高辛、华法林钠等),我们对患者只是做到了限量和警示,不能及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5缺乏必需的设备
开展药学服务除了药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外,还需要配备一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我院用于血药浓度监测的只有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由于其专属性差,容易受血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在测定前必须进行抽取、分离。单独用于测定血药浓度时常常受到限制,使得临床药学服务其中的某些项目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2几点建议
2.1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院领导应根据国家有关的药事法规和本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与策略,把药学服务工作提升到与临床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培养临床药学人员,派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和参观,向临床药学工作开展好的医院取经。现有临床药师要加强学习药学技能和必要的临床知识,如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物动力学、内科学、外科学等,更好地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2.2引进人才,逐渐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招聘临床药学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临床药学工作中来,在现有临床药师的带领下,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业务,逐步成为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2.3加快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及时掌握每种药物信息对于医师在用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院应加快发展,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应用系统,以方便药师能够及时、准确地整理好药物信息,为应用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4开展用药咨询服务,提升药师在患者心中的地位
我院应设立药物咨询窗口,通过患者对有关用药方面的咨询,来加强患者对药师指导用药方面的信任。如一位医师为一名过敏性哮喘患者开具了富马酸酮替芬作为止咳药,酮替芬有嗜睡副作用,建议患者最好晚上服用。对于不同的药物,我们试着告诉患者怎样服用能把治疗作用提高而把副作用降到最低,通过开展合理用药咨询,使广大患者了解药师的工作不仅是调剂处方,还可以指导合理用药,提升了药师的地位。
2.5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提升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
临床药师在掌握了一定的医学、药学理论知识后,要多接触临床,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我们在一次参与临床用药工作时,发现一名感冒患者用了氨溴索和溴己新化痰,氨溴索是溴己新的体内代谢物,在患者病情不是很严重而且考虑经济的情况下建议只用一种,最终接诊医生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使患者的用药更合理、有效、经济。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药师在临床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更好地发挥了临床药师的作用。
2.6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强化药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作用
由医务科组织,药剂科安排相关药师参与每月一次的处方点评工作。在点评过程中,我们根据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原则,来评价处方。内容包括:是否有用药指征,是否选择最佳药物,是否按正确的用量使用,有无重复用药,有无联合用药或是否正确联合用药,用药是否经济。采用处方点评制度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和安全,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2.7积极开展治疗药物监测
困境:
我们在做医药临床推广时,对于客户的选择都有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譬如:28定律、长尾理论等。对于不同的客户,我们给与了比较科学的价值分型:Very Hight、Hight、Middle、Low。目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源,做成最大的产出,请注意,并非“最优”的产出。面对资源投入,有时候,我们发现对于那些“高价值”的客户,我们想进一步的提高销售份额,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大多数营销人员冥思苦想,但有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眼光“紧紧”而又“仅仅”定格在当前“高价值”客户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投入,忽视了对整个客户群体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贻误了扩大市场的机会。
因此,我们引入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成本。
大家都有过众多考试的经历,从60分提高到90分,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要想从90分提高到100分就相对困难一些。边际成本就是揭示了这个道理。
在经济学中,多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带来的成本就称为边际成本。例如,厂商生产了100单位的产品,总成本是150元,那么平均成本是每单位1.5元。假设生产100单位的产品,成本是150元,生产101单位的产品总成本是152元。那么从100单位开始算起,多增加1单位产品,边际成本是2元。显然边际成本不同于平均成本,要高于前100单位的成本。换言之,从第101个单位开始,厂商的边际收益是少于边际成本的,如果要取得最大利润,是不应该生产的。
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如果追加的成本小于增加的收益,我们可以继续投入;如果追加的成本大于增加的收益,我们可以停止这种追加,因为已经没有了最优化的投入产出比。
回到医药营销,我们推广临床产品时,客户A每月的产出是100盒,我们进行的投入成本是200元,如果我们希望客户A提高产出到120盒,考虑到目前的医药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为此相应的要增加投入50元,那么增加的20盒成本就是50元,要远远高于前100盒的成本,那么这样的投入,我们就要审时度势了,而不能光考虑多出来的20盒收益。因为如果我们把这50元的成本转向其他客户,有可能会产出40盒的收益!!
大多数的医药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都是非常努力,对于自己客户的界定都能很好的遵循“28定律”,目光锁定在20%高价值客户的身上,以“维持”目前的销量,突破非常困难。面对指标压力,无从下手,继续和竞争对手拼“资源”,毅然从现有客户中进行挖掘,认为,只要能上量,投入多点无所谓。殊不知,这种行为最终只能使自身更加被动。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是有约束条件的。
边际收益最优化原则的结果: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前一单位水平达到。
对于医药营销的客户选择与管理,实质上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的每一个客户做到对其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启示:
边际成本告诉我们,对于医药的临床推广,要树立以下思想逻辑步骤:
1、 当前的不同价值客户的处方产出是出于什么阶段,他们各自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是如何的
2、 特别是处方的绝对值相对多的客户,分析其处方动态,运用边际分析法,决定是否增加相关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