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范文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18: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

篇1

【关键词】集成系统;设计方案;在线服务

前言

据统计,近年以来,随着国家的“国家地理公众信息平台”“天文地理图”等大型项目的展开,我国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提供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这些运用从本质上改变地理信息传统服务提供模式,实现共享地理信息平台下多类型、多源、多尺度等类型的资源信息的在线服务、综合利用以及跨区域部门信息地理资源的互信互用和应用集成。为了合理整顿异构、多源信息地理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软件、数据资源的优势、研讨在线系统集成方案以及探究在大型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本文针对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集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以DCI-ESB服务总线与SOA的架构思想的集成系统技术为例,详尽研讨了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案,为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集成策划方案和研讨技术提供参考。

1 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集成内容分类

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的系统集成过程主要分为系统业务功能集成、地理信息数据集成以及地理界面集成3个内容方面。其内容方案集成分类如下:

1.1 系统业务功能集成

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功能集成一般通过如下3种方式实现。

(1)基于进程通讯制度的系统功能集成

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一般都会采用松耦合的方式,在进程时通讯机构来实行。这样在进行多个系统集成时,可减少考虑它们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环境影响,在原有的系统基础上是没有影响的,无需重新构造。

(2)基于相互操作的系统功能集成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建造相互操作的接口,实现系统之间的紧密集成。这种集成方式是紧耦合的,只有按照相同标准和规则建立的接口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实现功能的互相调节。

(3)基于WEB服务的系统功能集成

这种方式通过构建WEB服务实现不同的系统间的功能集成,不同的系统只要包上一层SOAP协议的“外衣”,完成系统之间的相互通信。同时,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关系松散耦合是相对的。不同的系统服务和平台可以在任意节点的网点上分别实现并且对外提供服务。WEB服务采用分散式技术处理,使得不同系统的集成更便捷、更容易、更速度。系统集成进行时,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于XML的标准的系统间的通讯协议实现系统间功能和数据的相互操作。

1.2 数据集成方案

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数据集成主要采用以下3种方式。

(1)数据迁移方式

该方式适用于相对于较为简单的系统,新的需求已经覆盖了这些系统功能。原系统可以终止使用。

(2)基于数据关网的虚拟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其主要的特点是仍然存在与原始系统中,只要在其他系统中建立一个原系统的虚拟影像,并通过访问数据网关,但数据的更新还有原始系统管理。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集成时,核心系统可以直接访问子系统的集成数据,如同访问本地数据库一样。

(3)基于数据副本的数据集成方式

该方式可在不同的系统中建立数据副本,有了副本的数据系统可以访问本地数据库和更新数据。这样,访问的概率会变得特别高,对于一些更新率迅速和访问量大的系统可以采用这种集成方式。

1.3 系统界面集成方案

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不同系统间建立相应的链接,系统可以通过同一入点来访问不同的系统界面;二是利用本地的数据建立新的访问界面,与其他的系统界面集成方案。

2 基于DCI-ESB的在线服务系统集成设计方案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以苏州城市研究有限公司研发的DCI-ESB服务总合为例,结合一体化发展框架和插件试功能板块,研讨地理信息在线服务集成方案。

2.1 基于DCI-ESB服务总线的集成系统

实现服务的地址公开、透明化和协议透明化,以松耦式实现服务于服务系统集成。总线设计以SOA为准则,构建于微内核体之上,基于中间件之间,并且可以与主流的应用服务契合无隙,因而具备事件驱动、面向服务、面向消息的特征,实现了充当服务智能化集成与管理中介灵敏活跃的基层平台功能。

2.2 一体化展示应用终端集成

主要技术路线是把各个子系功能系统进行逻辑划分、归类,通过一体化构造框架集成实现统一的用户登陆与验证,形成相应的功能组合放到相应的容器框架里,从而实现前端功能的应用聚合与一体式管理。集成框架采用在全局上“微内核+可扩展的系统插件结构”进行构建。该方案需要有一个合约以保证插件能够与插件容器契合,这个合约的定义为一个API的规范和配置。随着信息化到来,电子业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实现空间相对的整合与分享,为政府提供服务平台。为了满足人们对未来与科技的不断变化的新需求,社会急需建立一个位置信息服务、交通路线查询、社会信息查询服务、社区信息查询、网络购物、旅游等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地理信息服务。

我们都知道“闭关锁国”的危害,所以,地理信息服务需要从以往封闭式的形式从而转变成开放式、公开式信息服务。将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多样式的服务方式结合,形成地理信息服务系统集成,并不断出现新的发展,变化,形成新的解决方案,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技术广为人知,与现下的主流形式融合。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进入发展阶段形成的,是指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联合体或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协议,通过多样式的形式,向社会提供完整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地理信息分布、地理信息发散、地理信息融合等一线应用。

3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方式

Google Earth 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推出、面向全球的多分布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问世,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信息完整、丰富,能够及时的将最新的影像记录,然后保留在其软件下。在这一设计的出现下,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便捷与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理信息技术服务这一项技术的高度重视,再加上社会的广泛使用与推广和需求,我国在信息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绘测局于2002年制订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从国家的基础层次上为地理信息服务做出规范,按照规定我国将国家、区域、城市三个层面的地理空间的基础构造,为政府、企业以及公众提供多种地理信息服务;二是在2002年建设部批准了“数字城市示范工程”,制订了《数字城市示范工程技术导则》,在技术的层面上为信息技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4 结语

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多源化,构建地理资源化,充分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公众提供“高效、灵活、统一”的发展平台,是每一个绘测地理信息技术的劳动者的“理想对象”。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技术是有效的将各类信息资源、软件技术统一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利用现有的地理信息和技术,研讨了地理信息在线服务集成构建的设计。后续研究将重点围绕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以及快速发展更新问题、不同的软件之间的问题以及技术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作为典型的信息产品形式和信息服务形式,是信息消费重要组成部分。从规模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规模增速持续保持在25%以上,预计“十二五”末,产业年收入将超过4万亿元,其中相当部分与信息消费有关。这为我国扩大信息消费市场、实现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从应用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已渗透融合到经济社会及日常生活各领域,工业软件、社会管理软件和生活、娱乐软件消费都将扩大信息消费空间。从内容看,由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孕育出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大数据服务及地理信息位置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将不断丰富信息消费内容。

推动其他消息消费领域发展

信息消费还包括对智能终端产品、数字内容及网络信息服务的消费。无论是终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还是数字内容的生产、转换、加工和投送,亦或网络信息服务的生成、传输与提供,都需要以软件作为基础和支撑工具。例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产品的发展和应用普及,与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服务紧密关联,如果没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支撑,这些产品功能和性能就会大大受到限制。同样,支撑信息服务的运营平台支撑软件,以及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运营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信息内容制作效率和制作质量的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也都在促进信息产生、收集、汇总、分发和使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实现信息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篇3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50-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空间信息技术是指采用现代探测与传感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与环境参数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存储、传输、显示、应用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2]。

近年来,在物联网概念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信息技术迎来了应用与发展的新机遇,并逐渐显示出了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与应用,对于促进多方的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显现。

1 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概况

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获取并处理大区域地球空间及其动态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单项技术还是在综合集成上,都得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均纷纷出台相关的发展策略与长远规划。目前,在空间信息获取上,全球对地观测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多源、多时相、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在空间定位技术上,则以GPS、GLONASS、伽利略和北斗星系统为代表,在静态动态定位精度、运行可靠性以及实时数据上都得以改善与提高;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上,GIS作为集地理、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综合性学科快速发展,其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组织和管理,更关键的是GIS提供了对信息的认识表达、综合分析、理解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和模型,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信息分析功能,业已成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内涵与技术手段,是空间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核心,并向系统结构化、集成化、网络化、三维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应用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一系列研究。目前的应用已走出军事、测绘等传统领域,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工程建设、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电信、商业、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大众服务行业,并形成了规模强大的空间信息产业[3]。

1.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4]。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了“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明确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 [5]。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2008年,欧盟智慧系统整合科技联盟(EPOSS)发表《2020的物联网:未来蓝图》的报告。2009年,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关注。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了其物联网战略。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 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我国也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的核心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并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也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国家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与基础性研究同步,物联网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仓储物流、假冒产品的防范、智能楼宇、路灯管理、智能电表、城市自来水网等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精准农业传感技术的精确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领域体现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并将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

2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2.1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认知的基准与标准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计算与通信技术构成的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存的空间中。在这个对偶空间中,既有存在从物理空间中获取信息形成信息空间的组成过程,也有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提供信息的反馈过程[6]。物联网系统需要认知物理空间,并促进两个空间的深度融合,而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与基准问题则应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等内容,这些也恰是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空间信息技术在确定空间信息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上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间接上奠定了物联网系统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基准。另一方面,标准化是任何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物联网系统由于其自身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而伴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空间信息标准,包括括数据的格式、精度、质量以及信息的分类编码、安全保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直接被物联网系统标准化所借鉴,至少在空间数据与信息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成果。

2.2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空间信息

人们接触的信息中约80%和地理位置相关,物联网系统中空间信息更是占据重要地位,空间信息技术则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空间信息。随着3S技术(RS、GPS、GIS)的进步以及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现已实现对于目标的实时与非实时分类识别、跟踪定位和监测监管。一方面,随着制图学与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业已形成多层次标准化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并直接影响到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7]。另一方面,RS和GPS也是物联网系统获取相关空间信息的途径之一。其中,RS作为宏观观测地球的手段,其数据的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传输与处理的实时性显著增强,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形成空间影像动态数据库;GPS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也不断提升,且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到广域,从事后处理到实时定位,足以为物联网提供高精度的实时定位信息,另外,GPS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息。

2.3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集成管理与数据挖掘

物联网本意是要将物体与物体通过传感器、网络等联合为有机整体,要将物体的特征特性转换为数据进行信息传输交流,这些数据具有异构、分散、多源、海量和时空动态等相关特性,这给系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带来了挑战。物联网系统必须将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聚合与分析处理,才能保证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空间信息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空间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业已形成先进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成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GIS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在空间分析能力上更是其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显著标志。

空间分析是为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而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建模的系列技术,物联网系统的特征要求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达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挖掘、推理,并达到智能决策与服务的目的。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在数据管理与处理上已从传统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转变[8]。为适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空间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还将向泛空间信息分析、协同实时处理、智能推理、面向公众服务等方向转变[9]。

2.4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可视化技术

人占据物联网系统中人与物的信息交互的主导地位。有研究表明,人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相对于其它途径和方式,图形图像信息最易被人们直接识别,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解释为直观的图形,从而简化、便捷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

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复杂的多源、多维空间数据,空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其可视化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机、人/物的信息交互效率。此外,GIS的发展已从传统的2维地图发展至2.5维与真3维空间信息系统,其基于空间数据库构建的虚拟环境与情景模拟技术日趋成熟,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系统建设也已在应用方向逐渐普及,这些都将在新时代物联网的建设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人的思维科学将进一步融合,人也会成为物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其大前提则是需要借助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保证人与物、人与虚拟环境、人与空间信息的交互。

2.5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其他相关技术支撑

空间信息技术除了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处理、可视化等领域以外,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很多其他相关技术支撑。例如,在物联网中人与物的物理空间是连续的,而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大多为点数据,在获取连续的空间数据上则需要空间信息相关技术的支撑。遥感就是获取大范围数据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物联网系统中,借助其与相关点数据的关联反演也是当前通过点源数据获取大范围连续数据的技术方法。

另外,早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空间信息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应用基础平台与相关支撑技术,例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平台与技术、移动GIS平台与技术等。在这些平台之上又成功地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如导航、智能购物等公众LBS服务,又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大区域范围的应用。在这样一些应用上,已经出现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这些已建成以及正在发展的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平台与技术基础,很多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可以基于上述平台,添加物联网的传感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系统功能,例如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等[10]。

3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

有学者指出物联网的概念脱胎于应用,其相关技术与应用雏形早已出现,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平安家居和医疗健康等等,而这些领域中很多都是空间信息技术传统与新兴的应用领域。在即将来临的物联网新时代中,空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应用案例和知识积累也将为物联网应用与建设奠定基础。

3.1 空间定位技术应用

空间定位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由军方转向民用,已形成巨大的应用市场,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有导航、物流以及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物联网系统中,空间定位技术提供了人、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物联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例如,人和物的跟踪定位,在安全、物流、远程医疗、LBS服务等相关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间定位技术势必被这些领域物联网的建设所应用。

3.2 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是空间信息技术中最具历史的技术,在地质、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等调查监测、分析预测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作为一种传感技术,遥感将在这些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中成为系统信息源之一,也必将因其具有低代价大范围连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当前物联网传感器以点信息源为主的情况下,遥感获取的信息恰是物联网建设应用中有待发掘的蓝海领域。

3.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涵盖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空间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和GIS 应用建模等诸多方面[11],因此,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中,GIS不仅可以提供功能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换、分析、管理和应用,还可以提供对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认识、分析与数据挖掘、表达和决策的技术和模型。随着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出现了物联网与GIS的集成应用[12],一些物联网的建设也直接基于GIS而设计开发,因此GIS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

4 结 语

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理念与科技创新不断出现,但有学者指出物联网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传感、网络、计算机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撑。徐冠华院士曾在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提到,空间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产业化和实用化方面还有相当距离,而物联网概念的诞生及其在各领域的发展恰为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因此,清醒地认识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集成结合对于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物联网研究报告[R].北京,2009.

[2] 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2006,31(1):9-15.

[3] 李清泉.关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地理信息世界, 2004,2(4):5-8.

[4] GATES B, MYHRVOLD N, RINEARSON P. 未来之路 [M]. 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Tunis, Tunisia:ITU telecom World, 2005.

[6] 徐光祐,陶霖密,张大鹏,等.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对偶关系[J].科学通报,2006,51(5):610-616.

[7] 史照良,龚越新,曹敏,等.测绘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0,33(3):3-5.

[8] 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1050- 1055.

[9] 刘耀林.新地理信息时代空间分析技术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4):21-24.

[10] 李清泉,李必军.物联网应用在GIS中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2010(5):7-11.

篇4

【关键词】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起步晚、规模小、底子薄,整体发展滞后。近几年,随着省内经济发展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增加,产业整体发展增速有所加快。

(一)产业规模

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5.1%;从业人员11672人,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60万元/年,同比增长16.0%;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亿元的企业1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8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家,上市公司1家,筹备上市的企业5家。

(二)产业集聚

2013年,贵州省已初步建成贵阳软件园和数字内容产业园,正在推进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遵义软件园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建设。

(三)产业结构

2013年,已基本形成以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互联网和电信增值服务、智能电网、节能系统、数字安防、数字内容及多媒体、电子商务等多个业务领域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产品涵盖电子政务、食品医药、公共卫生、装备制造等行业,累计登记软件产品592个。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产业规模小,产业收入占GDP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收入主要来自于软件产品和系统集成,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和设计开发业务收入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链不完善,企业平均资质水平低。

(二)产业聚集度低

企业入园率低,分布散,入园企业占比只有40%左右,而成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入园率一般在80%以上。产业聚集度不高,不利于发挥整体优势。

(三)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

专业人才数量少,研发人员占比低,高学历人才不足,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产业规模小、吸引力弱、缺乏有效的项目支撑、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培养的人才严重外流。

(四)产业内部竞争激烈

受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程度高业务,产业内部竞争严重。同时省内企业缺乏有效的合作,导致大量高质市场流失。

三、产业发展机遇

目前,贵州省正在深化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引领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同时,随着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不断增强,行业应用和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强劲。充分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有望实现加速跨越发展。

四、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优化空间布局,发挥聚集效应

以贵安新区、贵阳市、遵义市为核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核心产业园区,重点建设云计算基地、物联网基地、电子商务和软件服务外包基地。

(二)壮大现有优势产业规模

抓住服务“两化”深度融合机遇,以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应用。推动电子政务、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运维、咨询和培训在行业领域应用。推进网络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办公、多媒体娱乐、游戏、定位服务在智能终端领域应用。加强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数字影视动漫产品制作,推进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内容产品研发和应用,促进新文化产业发展。

(三)拓展新兴领域产业规模

积极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云计算产业园区,通过重大项目带动,积极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推进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深度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转型升级。结合省内发展条件,积极开展应用软件开发外包、呼叫中心外包、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服务外包、信息系统维护外包和动漫渲染服务等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抓住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机遇,推动自主应用软件开发,实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重点突破。

(四)完善投融资体系

创造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健全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提升软件产品价值,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基金,支持中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创业。建立行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支持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鼓励社会机构创建人才培训中心,加强高级技术人才、实用性人才培养。

(六)培育企业壮大规模

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带动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人才、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引导中小非公企业走差异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带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 区域搜索统计 纵横断而图 图层信息

管网符号设置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口益扩大,城市排水管网设施管理工作也口趋复杂,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更加庞大,图形、文字资料也越来越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排水管网资源管理、空间分析、查询统计与辅助优化等工作,实现城市排水管网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适应城市水务管理门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实用、简洁、灵活、方便、高效的思想出发,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借助GIS技术空间可视化、图形直观化的特点,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城市排水管网G IS管理工具,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资源管理、规划设计、查询统计、维护更新、分析优化以及信息共享等功能,从而满足土地管理各项业务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为水务管理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决策,提供城市排水管网地图空间可视化辅助分析平台。

一、GIS技术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几要生产力的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同。GE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经过20多年的吃速发展,基于G IS技术的地图可视化服务解决方案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促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解决环境资源、工程规划、防灾减灾、城市资源管理等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规划、监测、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GIS技术可以把所有描述地球的海量空间信息数据整合在一起,分类、分层叠加,完整地表达客观地理世界,自动进行空间分析,提出决策方案,并借助网络技术信息共享,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风景区管理等各个方面。

利用GIS技术,人们可以方便地查询到全球的地理空间数据,只要轻点鼠标,改变分辨率,就可以看到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城市、街道,通过超级链接甚至可以查到详细的有关植被、动物、人口、环境等城市排水管网附属资源相关信息数据(雨水及污水蓖子、雨水及污水检查井、雨水及污水通风井、雨水及污水管线等)大多与地理空间位置分布紧密相关。采用这一技术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对这些资源信息数据进行空间表达展小、查询统计、空间搜索分析、网络布局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等,最终为城市水务管理部门对城市排水管网资源进行有效、科学地综合管理提供便利的空间信息支持和地理空间可视化技术服务平台。

二、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采用C /S和s /S相结合的复合型体系结构。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城市排水管网数据的编辑、综合管理、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等。由于C /S模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满足对GS图形数据的大量复杂操作和对系统响应时间的要求。因此,基于系统安全性和速度要求,将排水管网数据的录入编辑功能放到C /S模式下实现。除了数据的录入和编辑功能外,在C /S模式下的所有功能,在s /S模式,都子以实现。

三、系统功能设计

(一)系统参数设置。

系统提供权限管理、专题图层设置、原始资料目录设置与浏览、排水管网符号样式自定义设置、登陆系统口志管理等功能。

(二)G IS基本地图操作及空间分析。

系统设计GB基本图形操作功能(地图放大、缩小、漫游、多种方式选择等)> GIS基本空间分析功能(距离量算、面积量算)。

(三)G IS空间分析及综合查询统计。

系统设计排水管网设施的综合查询定位、区域空间搜索统计分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定位、地图标记、管线专题纵横断面图等。

(四)G S空间数据及数据库维护。

系统设计GB排水管网专题图数据与数据库数据更新维护,同时保证数据的同步一致性。

四、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一)数据库技术;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三)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

五、系统应用示范开发

采用V isual Basic: d 0可视化程序设计开发语言,基于L SERV ER 2000数据库平台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组件完成深圳市龙岗区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系统各项指标依据上述设计思想进行设计开发。实践证明,系统能够满足深圳市龙岗区水务局排水管理部的应用需求,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结束语

基于GIS技术平台的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是将GB技术与排水管网空间分布专题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的管理、空间分析、规划设计、资源合理配置等。它作为城市市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道路、排水等其他公用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紧密联系。利用新一代的组件式G 1S软件(A rd}巩M aplnlgSupelVIap等)设计开发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图文并茂地表达了城市排水管网的空间分布方式,使用户操作起来简洁、方便、灵活、实用、高效。此外,易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修文群,池天河.城ili地理信息系统(G1S) [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南疆三地州 农业信息 技术层 服务模式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也越来越具有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立体化等特征。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多元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体现了当前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从传统封闭到开放交互、信息载体从单一到复杂、信息流动从单向到多向等信息服务新模式。南疆三地州地域辽阔,多为山地或荒漠边缘地区、农村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和农业生产、游牧业生产都比较分散,利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等)无线上网信息服务方式比较适合当地的地域生产情况,更符合三地州少数民族信息服务更注重二级人际交流方式的特点。

2012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超过整体网民的增长情况,年增长率高达18.1%,手机即时通讯以3.52亿用户数量、83.9%的使用率成为手机中最热的应用。通过2012年8月作者在南疆三地州的问卷调查,38%的农牧民利用网络获得信息,仅次于传统的电视传播渠道。

资料来源:2012年8月本研究问卷。

二、从信息技术层面构建南疆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南疆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技术层构建,是指充分利用手持移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终端设备,采取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如QQ、微信、微博、blog、bbs、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段来构建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使农牧民能更快、更准、更全、更深和更有效地获取所需农业信息。技术层面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对于解决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跨越“数字鸿沟”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特色农业QQ群+农业技术推广站信息+地理信息模式GIS

特色农业QQ群(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QQ group)。建立南疆三地州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等农业信息主题QQ群。QQ群使人的沟通从一对一到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实时交流模式,推动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入一个“沟通的新时代”。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特色农业主题QQ跨越三地州地域辽阔、多为山地、荒漠地区、居住生产游牧分散等地理问题,为农牧民提供农蓄牧业产、供、销、农技、政策等即时性、互动性信息。

农业技术推广站(agro-technical station)主要负责本地区农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旱作节水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重大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预报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和农田墒情与旱情监测;负责组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信息咨询、技术讲座培训,发展科技队伍;承担种植业有关重大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信息工,等等。总之,农业技术推广站是立足于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技术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特色农业QQ群+农业技术推广站信息+地理信息GIS模式”。以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气象地理站牵头建立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农资信息等多主题农业信息QQ群。农牧民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随时在QQ群中发送、接收农技信息或询问农业技术、政策、天气、地理等所需农业信息。多年来,南疆三地州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早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侵袭,造成农畜牧业、林果业损失严重,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新问题,可以通过QQ群及时获得各种地理气象信息,积极应对,做好预防自然灾害的准备。解决对气候变化给农牧业、林果业、农畜牧业发展带来的损失,通过农业产供销QQ群信息服务打开特色农牧、林果产品的销路,避免因滞销所带来的损失等。

(二)智能手机WiFi+微信+微博(Blog)+BBS+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通常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即需要支持GSM网络下的GPRS或者CDMA网络的CDMA 1X或3G(wcdma、cdma-evdo、TD-scdma)网络。

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又叫802.11b标准。WiFi在掌上设备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智能WiFi手机、平板电脑就是其中一份子。用户可以在WiFi覆盖区域内快速浏览网页,随时随地接听拨打电话、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音乐下载、数码照片传递、流媒体、网络游戏等。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大运营商不遗余力地对WiFi热点覆盖,几乎任何地方都能搜索到三大运营商的WiFi信号。

微信(Kik)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2013年注册用户过3亿,完全免费,适用于手机网络GPRS/EDGE/3G/WiFi。微信附身于手机,打通了传统电信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以轻盈的新媒体技术重新构建了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

微信特点:1.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2.支持多人群聊;3.支持查看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LBS功能);4.支持腾讯微博、QQ邮箱、漂流瓶、语音记事本、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5.支持视频聊天;6.微行情:支持及时查询股票行情。利用微信来发展即时的农业信息服务,可及时满足农牧民急需的各种信息需求。

微博(Microblog)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主要特点: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100万听众,你的信息也会在瞬间传播给100万人。2013年新浪微博目前拥有4.5亿的注册用户。微博的属性是最适合在移动端发展,比较适合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农蓄牧业地域辽阔、分散聚居的地理特点。

农牧民通过微博平台,既可以在微博上浏览所需要的农业信息,也可在微博上各种农业信息内容供别人浏览,并适时发起“今年种植什么作物收益最好”、“特色农作物销售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今天天气预报”等主题讨论,与人们即时交流各种农业信息,全面盘活农业信息文化资源。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即电子公告牌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电话调制解调器拨号或者Internet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BBS是最经典的聊天室论坛交流方式,是一种非实时交流的电子信息系统。BBS也泛指网络论坛或网络社群,一般情况下每个BBS论坛都有其相应的讨论主题。南疆三地州可以建立多种主题的BBS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智能手机WiFi+微信+微博(Blog)+BBS+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南疆三地州农村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和生产都比较分散,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提出的。用智能手机WIFI短信+微信+微博+Blog+BBS等无线上网手段获得各类特色农业信息,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无线上网运行机制,把农业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送到千家万户、专业组织和龙头企业上来,形成各类专业组织带农户,以产业链、生产链、销售链、旅游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链构筑农业科技信息无线传播的主干线,从而建立起三地州别具民族典型特色的新型多元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三)手机农技短信+地理信息GIS+气象信息模式

手机农技短信(Mobile phon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essage)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相关部门及时将有关农业的气象、技术、突发自然灾害等信息及时发送给农牧户。这种方式的主要优势是:一是针对性强。手机短信有实用、准确、可读和时效性。二是到位率高。信息技术本身就可以监测到手机漏发并及时补发。三是覆盖范围广。信息服务内容覆盖了水稻、蔬菜、瓜果等主导产业,包括了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突发气候、病虫情报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等实用性强的资讯。四是服务对象反馈效果好。如北疆的手机报服务就很不错。

“手机农技短信+地理信息GIS+气象信息模式”。征对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居信分散和生产方式以游牧放养为主,固定上网不太现实,利用手机短信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农业信息服务效果。在游牧过程中,结合本地的GPS地理信息和气象信息服务,可以为少数民族在游牧中随时了解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和所需的农蓄牧技术短信,从而提高畜牧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天气、迷路对游牧畜牧及农产品的影响,使农牧民通过农技短信解决急需的生产技术问题,提高游牧民的生产能力,加快了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提高当地游牧农民的经济效益。

(四)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文献传递+农牧户模式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iphone、ipad、Kindle、PSP)等手持移动终端,实现自由定制咨询问答、新闻、公告、新书推荐、定题信息推送、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有四大功能:与OPAC系统的集成,实现纸质馆藏文献的移动检索与自助服务;实现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阅读;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实现馆外资源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构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是当今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深层次服务之一。

文献传递(Document Delivery)是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它具有快速、高效、简便的特点。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但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也是当前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文献传递+农牧户模式”。模式促进农业信息服务跟上当前信息服务节拍、向深层次信息服务发展。现在,国内外的信息服务不仅仅是文献查找,更向信息主题服务、知识内容服务等方面转型。南疆三地州也必须充分利用高校数字图书馆核心业务方式来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将当前信息文献检索的创新检索技术切入到南疆三地州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中来,对本地的农牧户进行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可以使农牧民获得更多、更新、更快、更深和更全面的农业技术信息,促进三地州的农业技术服务向深层次发展,与内地看齐,从而达到加速三地州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构建以上四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顺应了少数民族信息服务“二级人际传播作用大”的特征,满足了少数民族农牧民信息服务的人际传播偏好和风俗习惯。将当前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领域是推进三地州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也是破解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数字鸿沟”等难题的有效手段。以上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使农牧民在游牧生产中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各种农业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农牧民生产力,为实现南疆三地州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綦群高,赵明亮,谷辈.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牧民农业信息需求意愿实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

[2]宋建华.新疆南疆三地州农业产业结构及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10(2).

[3]赵君哲,綦群高.新疆南疆三地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A].中国老教授协会.《“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中国老教授协会,2009(8).

[4]孙亚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D].乌市:新疆财经大学,2010.

[5]居来提·热合买提,李文君,月尔妮莎.喀斯木.南疆三地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

[6]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2.

[7]王斌,刘勤朝,韩红芳等.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

[8]刘凤莲,刘志安,郑孝礼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讨[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7).

[9]贺占军.5年内国家将补助投资534亿元支持新疆南疆三地州加快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01-06001.

篇7

关键词:GIS平台;校园;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59-01

一、数字化校园与GIS平台

校园数字化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管理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建设GIS平台是校园数字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GIS平台可以涵盖校园内的建筑、地貌、道路及铺装、植被等诸项元素,不仅可以帮助管理方进行统计、分析,为规划、决策、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还能方便师生进行对校园各实体的信息查询以及提供出行的地图参考等延伸的公共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GIS)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的来临,理论上来说,GIS可以运用于现阶段任何行业。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GIS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从学科的角度,GIS是在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从功能上,GIS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

简单的说,GIS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空间对象的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操作对象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根本区别。

GIS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并且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些年,GIS更以其强大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功能,在GPS及路径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二、传统GIS平台

早期的GIS使用的是传统的C/S结构,仅仅能在小范围的局域网内使用,需要花钱购买GIS公司的GIS平台产品然后找地图数据提供商购买地图。再到后面的B/S结构开始流行,需要购买相关公司的平台以及对应的空间数据引擎对地图数据进行切图以及。其实基于空间数据的应用应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但实际上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在市场和应用方面的差别,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而且在技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GIS,如果要深入应用需要两大支持,第一是数据;第二是平台,两者缺一不可。而GIS公司面对的不仅是昂贵而又不兼容的数据,更有复杂而难用的GIS平台。因此搭建一套GIS系统,大半以上的投资都花费在数据上,另外的精力又花费在难用的GIS系统平台,所以投资不小成效却不大。

三、Google Maps API的使用以及相关技术应用

如今,Google提供了免费的数据和平台,了相关的数据接口API,需要的就是一些开发和集成。Google的互联网应用有着非常好的开放性:面向使用者,Google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互联网产品线;面向应用开发者,Google则为绝大多数产品提供了可在第三方应用中调用集成的API接口。

从功能性角度看,开放API目前已经覆盖到信息服务、存储服务、计算服务、消息服务、检索服务等WEB应用的各个层面。很多情况下,需要的服务不仅仅是提供浏览器可访问的数据。此时,Google提供的API允许客户端软件在不使用浏览器的情况下也可以方便地访问和处理数据。同步方式是一个有效和常用的提供聚合内容的方法,数据API提供了一种扩展内容类型的机制,特别地,它允许使用同步机制发送请求和接受查询结果。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特征与内容;体系建设

By urban survey unit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establishment

Fang Meifu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 elaboration survey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production, the chief feature and the content, proposed that the urban survey enterprise establish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construction goal and the way.

【Key words】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遥感(R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通信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测绘产业正经历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的历史性变革。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使常规的测绘作业方法、生产管理、测绘成果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测绘体系已被数字化测绘体系取代,正向信息化测绘体系迈进。

城市勘测单位紧跟测绘科技的发展步伐,根据城市测量的特点和需求,积极以“3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了从传统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历史性跨越,用数字化测绘生产淘汰了传统的模拟测绘生产。逐步建立了集数字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网路通讯技术、软件开发与数字测绘生产、数字化测绘产品于一体的数字化测绘体系,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测绘体系的发展历程

1.1 模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过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勘测企业根据测绘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设备更新,纷纷购置自动化测绘仪器(如GPS、全站仪、数字水准仪等),引进或开发数字测绘所需的软件或系统,积极开展以“3S(GPS、RS、GI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数字化测绘生产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产品应用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到二世纪时九十年代后期,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和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常规模拟测量方法和手段,用数字化测绘产品取代了纸质模拟测绘产品,建立了以“3S”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测绘技术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向现代数字测绘的跨越式发展。

1.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产生:随着“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信息社会建设的蓬勃发展,对测绘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测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测绘技术和数字测绘产品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测绘仪器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测绘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数字测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使数字测绘向更高、更现代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向信息化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测绘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向现代数字测绘的跨越式发展之后的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特征及核心内容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有效、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一体化生产、管理以及分发服务,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技术与产品社会化,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和保障的一种新型的测绘体系,是数字化测绘体系发展的升级和跨越,是我国测绘业在实现由传统模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特征: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测绘运行主体由测绘企业内部封闭式运作扩展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大众用户开放式协同运作,测绘功能由单一测绘产品生产转向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测绘生产由定时、静态生产向实时、动态方向转化,测绘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运行环境由专业、局部的网络化转向实时有效的、彻底的网络化,测绘产品由提供单一的、封闭的、供专业部门需求的数字化测绘产品转化为向全社会、多部门提供多元的、社会的、满足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测绘产品,测绘服务由向专业部门提供测绘产品升级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使用的信息化测绘产品、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等,测绘信息共享的安全和产权问题由无序的、不规范的状态走向遵循信息共享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2.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内容涵盖极其广泛,不同的测绘企业因其服务对象、产品性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城市勘测企业而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内容应包括:测绘仪器智能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产品信息化、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及社会化。

(1)测绘生产自动化: 随着传统模拟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的转变,GPS测量、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等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测绘,实现了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的测绘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及快速化。对三维数据获取、地理信息实时更新采集进一步智能化、自动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测绘生产自动化就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智能化、生产管理及办公自动化、测绘服务网络化为特征的测绘生产体系,它包括: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及更新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智能化,数据管理及更新实现实时化和动态化,生产管理和指挥调度自动化,成果应用和服务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2)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信息化及数字化主要表现在实时化、动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存储、管理、更新和服务等。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测图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智能化技术,地下管网探测自动化技术,变形与形变自动监测技术,地籍与房产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多种技术集成等。

(3)测绘产品信息化:测绘产品信息化主要表现在测绘产品的精度更高、信息量更丰富、现势性更强、形式更多样化及标准化、应用真正社会化,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形式的数字化、社会化,空间数据的信息化,数据应用的可视化、网络化等。

(4)测绘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传统测绘和数字化测绘的服务方式都是向特定的单位或群体提供专用的测绘成果,具有服务对象特定的专业化特点,而信息化测绘服务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测绘产品,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浏览和访问所需的地理信息,享受地理信息服务。

3. 城市勘测单位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

城市勘测单位是以城市测量为主的测绘企业,主要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城市管理等提供基础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服务以及特定的工程建设提供测绘咨询和测绘保障,测绘产品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城市控制测量、城市地下管线、城市工程测量、城市专用地图、城市土地现状调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其他城市专用测量成果等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服务,具有测绘范围较小、测绘成果面窄、服务对象广泛等特点。因此,城市勘测企业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从城市勘测企业的特点出发,既要满足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

3.1 建设目标: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开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多种技术集成,建立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大力开发现代地理信息产品,增加测绘产品的多样化、信息化水平,拓宽测绘产品的应用领域,实现测绘产品的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测绘生产的管理模式、生产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逐步实现测绘生产的网络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管理;加强技术培训及人才引进,不断提高测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德才兼备、技术精湛、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测绘科技人才体系;提高测绘服务质量,进一步拓展测绘市场,建立测绘市场客户网络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测绘服务网络化及信息化。

3.2 建设途经

(1)充分认识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测绘的重要作用突出、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测绘保障、测绘产品和测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信息化测绘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意见。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重要基础,城市勘测企业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快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及时向信息化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测绘成果和测绘服务,对推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勘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积极推进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发展:积极开展GPS、RS、GIS、INS、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激光成象雷达、数字摄影测量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研究,从而实现全天候、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准确、实时、动态采集和处理。大力开展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空间信息自动提取的研究,实现数据处理智能化;开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动态三位景观的虚拟再现研究,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

(3)信息化测绘生产模式的研究:认真研究并完善信息化测绘生产流程、指挥调度、质量控制等,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制定与信息化测绘生产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自动化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国际管理标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逐步建立以国际管理标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体系。

(4)多样化、社会化、信息化测绘产品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空间数据自动生成实用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4D”测绘产品以及三维景观再现的开发与应用,深入开展空间地理数据再生产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空间控制基准、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信息、市政管网信息、地球物理信息以及工程测量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测绘产品体系。

(5)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测绘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测绘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以城市建设为重点、面向全社会的测绘服务客户网络,逐步形成以市场信息牵引、快速生产、数据准确、信息反馈渠道顺畅、服务及时、服务周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

(6)加强测绘标准体系的完善与研究:积极开展地理信息化标准工作的研究,加快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地理信息采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数据格式及转换标准、交换共享与应用服务标准、数据安全与保密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地理信息提供、安全保障、信息共享、社会化应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和法规。

4. 结语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测绘产业正在向信息化产业转化,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已成为城市勘测企业乃至整过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途径等是每一个测绘科技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根据城市勘测企业的特点,结合城市建设的需用和国家信息化测绘建设的要求,提出城市勘测企业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相关问题,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信炎.信息化测绘:一个新的战略方向――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杨凯[R].中国测绘学报,2006.5.16

[2] 宁津生、杨凯.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J]. 测绘科学,2007.3

[3] 测绘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

[4] 国家测绘局.关于加快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6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第三方物流企业;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2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资流通量迅猛增长,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逐渐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与国际接轨,必须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国际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最基本的技术支撑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1 信息化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影响

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较高的技术保证、技术支持与信息沟通的渠道。

条码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化运营的重要技术手段。EDI在第三方物流中的应用就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客户等在其各自的应用系统之间利用EDI技术,通过公共EDI网络,自动交换和处理商业单证的过程。将EDI技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的自动补货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订单处理系统等集成使用之后,可以实现商业单证快速交换和自动处理,减低营运资金及存货量、简化采购程序、改善现金流动情况等。也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响应。[1]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射频技术可应用于产品防伪、自动收费、物品追踪,尤其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射频技术在第三方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可分为商品的入库、出库、存储、运输跟踪、配送等。RFID技术可以加快供应链的运转,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效率。

2 信息化环境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

2.1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滞后 现在,我国只有少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较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和客户服务的低水平。由于我国物流软件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公司规模偏小,经验积累不够,目前国内一些物流软件厂商提供的软件功能尚不够完备,系统间集成能力较差,产品开发工程化的能力较弱,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适应性尚待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加快订单的处理,也很难让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调查表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中,55%的公司表示系统可以支持大型跨地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90%拥有自己的外部网站。然而,仅有14.3%的企业对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建设MIS时有一定的盲目性。[2]从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供应商就可以看出,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上对自己的需求并不了解,像对远望、亿康、招商迪辰等专业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提供商的认知率远远不如用友、金蝶等传统软件提供商,在此基础上就更加缺乏对能够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MIS(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

已选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很多欠缺,不能符合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发展要求。调查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不仅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处理能力缺乏,而且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严重滞后。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中所需的EDI技术、条码技术、网络数据应留有接口,但是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是“信息孤岛”。虽然接近9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网站,但能提供服务的不多,70%仅限于介绍企业的业务范围、基本状况等,只有25%能提供订单、在途货物、运费支付查询等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 EDI应用明显不足,只有28%的公司实施了EDI系统,其中11%的公司的EDI系统覆盖了主要业务数据。

2.2 公共环境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公共平台。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各自为政,各自研究属于本企业的物流方案,没有统一的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导致各个第三方企业之间的物流方式的不一致性,这样就大大的加重了企业成本的付出,而且这种缺乏统一的公共平台,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如第三方物流信息的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而我国在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3]第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由于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就导致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反之也影响信息系统的使用价值。

3 信息化环境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

3.1 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充分应用 信息化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成为物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面质量管理(TQM)、管理信息系统(MI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至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弹性制造系统(FMS)、公司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理论和技术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同等重要。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蒲剧,使得物流活动范围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行业也通过信息技术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应用适合本企业业务流程和客户需要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而实践证明,提升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还是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技术。

3.2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可以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平台通过Internet可以将不同分布地区的不相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到一起,这样才能把散的订单信息整合到一起进行集中调控,这样能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物流而言,主要通过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根据平台共享的物流业内信息,拓宽自身业务范围。

为了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技术解决与物流活动有关的采集、传输和共享问题,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必要建立区域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物流信息平台,使得物流运输和制造、商业企业以及海关、交通、港口、银行等各行各业协同工作,使物流能够真正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

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研究、规划、制定和协调与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各自所管辖范围内的物流公共平台的运行等的监管工作;具体制定国家、地区、口岸的物流发展规划,并根据各级政府的政策取向协调地区间、口岸间的物流发展规划。此外,政府应该对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一个通用性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政府还应该对物流信息安全制定强制性标准,以保证物流信息传递和应用的有效性;政府还应该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作业和服务标准,这样能够带动物流现代化,为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指导,也是建立物流公共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对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信息化建设中既没有技术,又缺乏人才,更缺乏经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能够组织各方力量,尽最大努力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总之,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意义非常重大。同时也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企业应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信息化水平,以适应供应链一体化对高水平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然后,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方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注重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潮流。但是各种原因造成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受阻,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努力,从而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芝网.第三方物流企业营运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区民小区 数字化 社区构建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近年来“数字化社区”构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对于“数字化社区”建设已经处在计划阶段,而有的城市已经开展了“数字化社区”的实验工程,可见,“数字化社区”构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构建数字化社区的主要目的

要想真正了解“数字化社区”的构建目的就要首先了解“数字化社区”的概念,“数字化社区”的含义是由“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引申而来的。“数字城市”一般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对城市的设施建设进行实时的动态采集、动态监测的信息技术。是一种具有分辨率高、检测范围广、跨时空的综合技术系统。其建设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数字化社区”是指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社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在社区范围内在政府、物业机构、以及物业服务、居民和各种中介组织间构建互相交流服务的网络平台。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基础设施基本要素中的重要要素。而数字化以及城市化的构建目的也必须是统一的,就要对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社区规划逐渐趋于数字化,对社区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提供高效的服务,要把数字化社区做为一种服务手段,为促进社区高效发展以及制度化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数字化社区的功能和需求状况分析

数字化的社区建设综合服务网络具有行政管理、信息采集、便民利民信息的服务功能,能够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法律、气象状况、医疗设施、教育培训、旅游、家政、娱乐等的一系列服务。能够不断的对各级的政府电子政务、网上的办事服务以及社区的公共服务进行推进。对重点的政务信息、就业咨询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社区保障、失业救助服务等服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结合当下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不断的推进社区法律服务、家政服务以及文化教育等的信息资源开发。

在数字化社区建设过程中,信息源的建设是主要任务,通过对数字化社区的相关功能的分析,要对数字化社区需要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并可作为数字化社区的基本需求。

(1)提供便民利民的公共信息服务。在对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过程中,一定要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可以通过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等多种方式,对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进行构建,以使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得以满足。

(2)对于特困居民以及失业居民的信息数据。开展社区就业活动,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服务。提高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3)退休人员的信息数据处理。在社区的数字化构建过程中,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社区管理人员要配合社会保险部门做好养老金的发放和领取工作,能够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

(4)社区的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文化体育场所是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用数字化的技术能够对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实时的监控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还可以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让社区的居民能够在活动中提高知识水平。

(5)对于疾病的预防信息。做好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对一般的常见病的诊疗预防方法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对居民疾病信息的收集可以使社区的居民健康得以保证。

(6)外来人口信息。对于小区的人口流动过大,加强人员的管理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外来人员的信息一定要进行准确的核对,并做好登记工作,是促进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

社区治安信息。社区的治安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是切实保障居民安全的必要手段,在社区数字化构建过程中,要对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进行有效的建立,积极推广运用各种先进的安保技术,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措施能够有效的对社区居民的安全进行保护。

三、数字化社区的构建框架

(1)对于社区综合平台的构建。社区的综合平台是一种信息平台,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络构建的,服务的对象是社区的居民。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些便民服务、慈善捐赠服务、助残救困服务、司法援助等公益服务进行有机组合和有效管理。这种平台可以通过社区便民服务网站,以及社区居民的求助热线和智能呼叫系统进行构建。

(2)社区的综合化管理系统构建。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按照社区地理信息以及人口信息,对涉及社区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社区组织、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的应用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这种综合的管理系统适用于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需要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房产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使数据信息能够更加的实时、在线、使社区管理和决策更加准确规范。

(3)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系统是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居住区的公共场所、视频信息、住宅安保信息、住宅内部事故报警信息、以及火灾报警信息等统一到社区智能管理系统上,以使社区居民的安全得以保障。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居民小区数字化社区构建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表现了信息技术对于小区各项建设都带来了便利的服务,极大了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使社区管理更加的科学、高效,有效的体现了构建社区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篇1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发〔20*〕30号)和《*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发〔20*〕9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测绘工作,全面提高测绘对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服务水平,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测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测绘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强测绘工作,全面提高测绘服务保障水平,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测绘工作涉及国家秘密,地图体现国家和政治主张,确保测绘成果安全,维护国家版图尊严和地图的严肃性,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至关重要。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测绘工作,近年来,全市测绘队伍不断充实,测绘技术不断提高,基础测绘规划逐步完善,测绘保障作用不断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测绘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测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落实基础测绘规划为重点,以提高测绘科技水平为手段,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体制,加大投入,切实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快基础测绘,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加大基础测绘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市、县基础测绘规划,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力争在2009年完成市区、永昌县城区、河西堡镇区1:500—1:*00地形图更新测绘工作;到20*年,实现其他乡镇及重点乡村1:*00—1:2000地形图测绘全覆盖;到20*年,基本完成城市1:*00—1:5000地形图及影像数据库,市域1:*000—1:50000地形图及影像数据库建设。依法规范城市坐标系统,适时开展城市坐标系统清理工作。

(二)加快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按照《金昌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紧密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需求,构建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更好地满足政府、企业以及人民生活方面的服务需求。成立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开发利用。认真做好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工作,加快测绘成果档案信息化建设,确保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安全。建立部门之间、军地之间、政企之间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地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资源调查、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公共安全、位置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三)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测绘成果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测绘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公益性测绘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开发适用的测绘产品。积极开展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综合分析工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测绘保障机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处置工作提供及时的地理信息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发推出适用的公众版地图,开展公益性地图网上服务。

三、强化统一监管,维护测绘市场秩序和国家安全

(一)建立健全测绘管理机构。按照《测绘法》、《*肃省测绘管理条例》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统一监管的要求,以主体合法、职能落实、事权清晰为目标,依托现有测绘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市、县(区)国土部门测绘管理职能和人员配备,将测绘行政执法纳入国土综合执法。市、县(区)国土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统一、协调、效能的原则,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加大测绘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测绘资质管理,从事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提供等测绘活动必须依法取得测绘资质证书。加快建立测绘市场信用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测绘执法监督,严厉查处无证测绘、超资质范围测绘、非法采集提供地理信息、侵权盗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竞争有序的测绘市场。健全测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建设项目、房产测绘等项目的测绘质量监督制度。加强对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到我市测绘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测绘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测绘成果和地图管理。要严格执行测绘成果及目录汇交制度,加快国家法定测绘基准的使用,尽快停止其他测绘基准的使用。有关部门、单位进行专业测绘时,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不得重复测绘。凡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建设工程测绘项目,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事先报同级国土部门进行审核,未经审核,发改、财政部门不予立项、拨款,完成的测绘成果必须依法及时向同级国土部门无偿汇交。企业自行投资开展基础测绘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必须由国土部门批准,成果向国土部门备案。做好测绘成果保密和使用监管工作。强化测量标志保护和维护工作,切实落实测量标志管理,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地图市场及互联网网站登载地图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侵犯地图知识产权等行为,引导地图市场健康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测绘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测绘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把测绘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测绘管理薄弱和基础测绘投入不足的问题。要细化分解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分工协作,全面落实。各级国土部门要抓好基础测绘保障和测绘统一监督管理工作,抓好基础测绘年度计划的实施,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制度,开展地图市场和网上地图监管联合执法。发改部门要会同国土部门加强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衔接,做好基础测绘项目审查立项工作。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要会同国土部门建设政务地理信息平台,示范带动公用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财政部门要会同国土部门制订公共测绘投入和监督的具体实施办法,规范基础测绘分级投入。科技部门要支持国土部门测绘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在科技计划中对测绘科技创新给予支持。

篇12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特点;工程测量;重要性;技术;发展

工程测量统指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测绘工作,它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后管理阶段所进行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测量工作。为了提高工程测量的质量,应该在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基础上,要采取一定方法措施,努力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使之能够在工程测绘中得到更广泛、更实际的应用。

一、信息化测绘的主要特点

信息化测绘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其建设目的一个是为了在建筑工程的测量方面,开发更为先进的测量技术与方法;二是为了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由于测绘行业的本质属于服务性行业的特殊性,根据测绘行业的两个终极目标,总结信息化测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信息化测绘的服务层次上看,信息化测绘在巩固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2)从信息化测绘的服务模式上看,我国以前的测绘技术属于被动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测绘技术已经发展为主动式服务。(3)从信息化测绘的质量问题上看,信息化测绘作为现在新型的工程测量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工程测量的效果信息化测绘在服务质量上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高速高效的完成工程测量工作,还必须提升工程测量项目的价值。(4)从信息化测绘的服务效果上看,信息化测绘行业的测绘在执行时,不仅要适宜相关的环境,还要在测绘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对工作进行总结,提升信息化测绘的工序标准。

二、信息化测绘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

2.1提升测量工作的精准度

传统工程测量主要采用手动测量方式,在测量精度上难以得到保障。另外,由于工程测量的数据分析在没有普及信息化技术时是人工计算的,对于较复杂数据往往按照一定方式取舍。虽然能够缩短计算时间,但在精度上无法保障。信息化技术将测量数据用软件进行精密计算,不仅极大提升了运算效率,还能够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2.2提升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测量数据需要为工程建设计划起决策作用,因此数据应越详细越好。传统测量只能够对目标工程表面进行数据采集,对于地表以下部分以及动态性部分数据较为困难。另外在数据测量表现形式方面,其内容与成像在信息化技术的保障下为测量人员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分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有效性。

2.3降低测量工作的强度

传统测量数据需要测量人员目标工程现场进行测量获取,一般而言,需要将测量设备全部运往测量点,并且手动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且有时需要对测量目标进行动态性数据检测,需要长时间驻扎在工程地点,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推动下,测量人员只需将设备安放在目标地点即可。设备会自动将数据实时发送到计算机终端上,无需测量人员长期驻地测量。

三、信息化测绘的关键技术

3.1地理信息系统(GIS)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在新时期下,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集成技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普遍重视。在工程测绘中,运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位置,用计算机精确定量,把测绘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从而起到极大地提高工程效用率的作用。

3.2智能移动测量技术

智能移动测量技术包含许多方面,在现阶段,智能移动技术主要包含移动信息传输技术、空间同步技术、传感技术等。通过移动技术的运用,操作人员可以在野外进行工程测量,并将数据实时发送到操作中心。传统工程测量若是在野外进行,往往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测量人员需长时间驻扎在测量地点将观测数据手动记录。而智能移动技术可以将观测数据或拍摄图像有效传输与提取,让测量数据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增强了工程测量的灵活性。

3.3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主要有轻小型低空遥感平台的发展,实现低空数码影像获取,满足大比例尺测图、高精度城市三维建模和各种应用需要。还有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和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等应用。数字摄影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属于较为新兴的一项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在使用影像匹配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及影像识别处理技术的条件下对工程展开数字化测量,数字摄影测量能够为目标工程数据信息提供4D模式的动态展示。但由于这项技术在实际研究中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当中。

四、工程测绘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建议

4.1发展趋势

目前出现的高科技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是指空间定位、卫星和航空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地面的一体化测量技术等。现代化的测绘技术主要是通过当前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配套,对地理信息的产生、收集、整理、检测、传递、储存、识别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应用,满足测绘工作的需要。当前的测绘技术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入利用和开发地理信息的数据和资源,实现现代化,其中涵盖了测绘技术的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数字化和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未来的测绘工程,必然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测绘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4.2工程测量的发展建议

(1)研究和建立现代工程测量体系。工程测量既是测绘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直接服务并贯穿于工程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工程测量不仅是一门学科、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服务,一种解决方案。当前,有必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工程测量体系,并在该体系的指导下开展工程测量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训,业务拓展和技术服务。(2)研发和应用工程测量新技术。工程测量相关的发展对于提高服务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先进实用的工程测量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3)做好工程测量标准化协调工作。我国在工程测量标准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颁布实施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和标准协调机制,致使一些标准之间出现精度和重要技术指标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当前有必要研究制定统一的,权威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建立适当的标准协调机制。(4)注重工程测量成果的质量安全。这里应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颁布并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二是从事工程测量服务的机构应建立并实施适宜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建立较为完善的工程测量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和市场信用机制。

五、结束语

工程测绘是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现代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程测绘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为了能够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发展测绘技术,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工程测绘。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测绘技术;工程 ;测量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工程测量是测绘学科中最为活跃的分支科学之一,是测绘技术在各项基础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及方法被应用的工程测量之中。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现代的测量技术使得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也逐渐变得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因此,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应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这样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

1.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摄影测绘技术

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数字摄影测量的应用时较为广泛的,先简单介绍一下该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它可以提供数字形式,影响形式以及线划形式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影像匹配技术以及模式识别等多种理论与方法。是以全数字形式摄影工作站出现,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摄影测量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使得航空摄影测量呈现出大面积、大比例尺的地形测量图,这也是地基测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使得摄影测量技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大步迈进。

常规的成图测量需要经过特别艰苦的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并且还需进行绘图操作加以完善,这种测量过程完成周期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日新月异的工程建设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等各种测量的高科技软件的问世,使得工程测绘有传统成图方法向数字化成图方法转换。我们可以通过专门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的设备、微机与数控绘图仪的连接来构成由数据采集与处理知道图形编辑与绘图自动化。目前,数字化的影像测绘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大城市的大比例尺图、地形图、地基图等各种图件的绘制工作中。而纸图、软盘等数据的存储载体的使用也为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影像测量技术夯实了基础。

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不止这些,还有地图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成图手段等技术,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技术:

(1)地图数字化技术

地图数字化技术是指在建立各种GIS系统时,对原有地图进行了简单的数字化处理,这在建立数据库的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工作量,也使得在测绘工程中各部门都投入了比较大的人力和财力。而对于已经有了纸质的地图的情况,如果纸质地图中的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都能满足要求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仪器或软件将该纸质的图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再经过人为的编辑和修改等工序后便可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

(2)数字化成图手段

在传统的工程测量中,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常规的成图方法的缺点是野外工作量大,作业相当艰苦而且作业的程序比较繁杂,同事还有复杂的内页数据处理和绘图的工作,这样就导致成图的周期比较长,而且转化过程也会使得测量的数据的精度大幅度地降低,这样就很难适应现在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数字化的成图技术具体是将地表上的地理要素转换为数字量,然后由一些新发明的处理数据的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内容丰富的图形的模式。它具有高精度、低劳动强度、且方便更新、便于保存及应用、易于等优点。目前看来,数字化成图和技术有两种模式,分别是数字侧记式和电子平板式。其中,数字侧记式具有精度高、省时省力的优点,这样便具有较高的成图率。

2.工程测量中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问世使得定位与导航的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工程测绘测量定位带来了技术上的大飞跃。而用传统的测水准、测角、测距等方法的传统定位技术,已经逐渐被高精度、高效率的GPS测绘技术所替代。而这一技术最早是美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的,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分析,终于在1994年全面形成,成为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定位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一般的工程测量通常要完成许多比较麻烦的操作,例如,布置控制网、桩位放样及检测等几道手续,时常会用到经纬仪、全站仪等传统测量器具来进行测量数据与采集、布设线形与环装控制网的工作,这种测量方法受到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效率不高。而以GPS为主的静态定位方法却不用管天气如何,地形怎么样等干扰因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进行高质量的测绘。GPS接收机的改进更是促进了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再者加之美国的SA技术的接触,这些发展与进步都使得GPS技术在测绘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3.地理信息技术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即GIS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遥感测绘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的综合体,其技术优势不仅是集合了地理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处理、存储等各种功能,而且还表现在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的功能。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的技术。目前,地理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特别是土地开发与城市规划工程中去,它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科学技术,而且也已经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在各方面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球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等可以用来建立各种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GIS技术具有数据库的的存储量和图形输出的能力,这是该技术在工程测量内的极大优势。数据库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根据工程测量的需要完成软件的成图操作,这样便可以提高工程的设计进度,而且还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大幅度降低户外的测量工作以及测量难度。因为这种技术具有劳动强度小、测量精度高、更新与管理方便的优点,这些优点使得在工程测量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更有力的推广。

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目前利用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这种技术具有数据时效性、可比性、综合性、以及大面积的实时观测等多种极大优势,使得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球观测,从而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遥感影像还可以有效获取中、小比例的形图数据,对城市地形及地基的测量都有很大的帮助,提供了有效的测量手段和方法。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总量在不断增加,测绘新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代测绘技术也在不断朝着实时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不断转发展与进步,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一线测绘工作者要在实践中感悟与摸索,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针对现代测绘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问题,成图标准问题,以及图形数据结构和GIS借口问题等,都需要我们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标准,适应发展的需要,以更好地促进工程测量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4

【摘 要】本文分析了GI专业当前社会需求,针对实际教学中显露出的问题,分析了整体优化GIS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调整GIS专业培养方向,理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社会需求与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对其他石油类院校GIS专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GIS课程体系;GIS专业培养方向;GIS专业建设

1.前言

随着互联网及社会经济的发展,GIS专业已经逐步发展到GIS产业,西南石油大学在2003年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历经12年4届毕业生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我校的GIS专业秉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石油类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同时基于新世纪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及大数据大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GIS人才。

目前石油院校具有石油特色的GIS专业的总量较少、开设时间较晚,难以适应大数据时展的需求。基于以上现实,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对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石油类高校的GIS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坚持地球科学作为认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作为系统论基础,“大地学”作为专业论基础。”

2.大数据时代背景及GIS专业现状

2.1大数据时代背景

大数据时代术语最早是由全球知名资讯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在我们目前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斥着大数据的身影,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浪潮,更加推动大数据时代在各行业领域的扩展。而在GIS行业中,多年来一直提到和追捧的海量数据也慢慢过渡到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时代给GIS行业乃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2石油大学GIS专业建设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220余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四川省大概有12所高校开设GIS本科专业,在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中,主要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包括地质学科,测绘学科、计算机学科、石油工程及天然气学科和其他应用行业学科等。

以目前我校GIS专业建设为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设置在地质工程和油气地质专业领域,在长期的培养方案中,已经慢慢形成“数字油田”本科方向,主要适应“三桶油”对GIS专业的需求,但是随着地理信息逐渐形成产业以及石油行业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的影响下,现行的培养模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GIS专业的需求。

3.石油类院校GIS专业建设思路

3.1根据社会需求导向优化培养学生方向

柳林等在对多部门人才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的GIS人才分为五类:分别是技术型岗位人才、操作性岗位人才、应用型岗位人才、科研型岗位人才和复合型岗位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方向分为以下不同岗位:GIS应用开发工程师、GIS数据处理工程师、GIS技术服务工程师,这三大方向也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3.2立足传统3S实习,加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

3S实习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传统的实习内容,可采取与相关社会行业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如可以安排学生在相关国土测绘部门实习,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测绘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专业软件来采集、处理测绘遥感数据。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实践教学辅助平台,引入GIS技术,结合目前我校地科院的油气地质虚拟仿真实验室,改革现有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野外地质实习过程的网络管理、虚拟实习的全部过程,辅助学生探索性实习以及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

3.3课程教学与专业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坚持把第二课堂的实习、竞赛、实训等生产实际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各类专业竞赛的实践教学,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个类别的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Supermap杯全国GIS开发大赛,通过竞赛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4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坚持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原则, 加强GIS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专业课教师承接各项产学研服务项目,教研室组织教师对项目中的难点进行攻关,提炼实际项目中的科学问题,推动科学问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尤其高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推广,并在适当时机进行技术孵化,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产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4.总结

截止2013年,全国从事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已达2.3万家之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产值达到2600亿元。伴随着GIS产业的快速发展,GIS专业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改革和调整来应对产业的需求。西南石油大学GIS专业在目前现有本科培养方向之外,更多的结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当前“大数据,小专业”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理念,将GIS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融合,真正实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我校GIS专业发展在石油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优势;同时通过本文,为同类院校设置GIS专业建设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汤国安,龙毅,李云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9):45-47

[2]崔铁军.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A].中国GIS协会第四次GIS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王永兴.我国部分高校GIS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福建地理.2001(3)

[4]柳林,卢秀山.面向社会需求的GIS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0(6)

【作者简介】

汪宙峰(1983-),男,安徽东至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省级教改项目 (编号:X1502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