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0:18: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学能力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不难看出,反思意识、反思能力本身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培养与训练。
一、创设反思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反思性教学情境,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组织有效的反思教学活动。
以一位教师的《找规律》“猜图导入”教学为例。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把它们摆排在黑板上,分别是圆、三角形、正方形。(当排列出这样的二组后提问。)谁来猜一猜,接下去老师会摆什么图形?
生1:接下去老师会摆圆。
生2:再接下去老师会摆三角形、摆正方形。
师: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呢?
生3:这些图形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都是三个一组。
生4:每组都是按照圆、三角形、正方形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
一句“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呢?”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不仅使学生明白这里的“猜”是带着思考的、有依据的,不是乱猜、瞎猜,而且直接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重新探寻与深度思考,使学生的视角直接指向对“规律”的探索。
二、抓住反思契机,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必要手段。缺少了反思,探究就很难深入,学生对问题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要抓住反思的契机,使学生学会反思。
还是以该教师的《找规律》教学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算式17÷3=5(组)……2(个)后追问:谁来说说17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3?商5是指什么?余数2又是指什么?
生1:余数2是指超出了二个。
生2:余数2是指超出部分的第二个。
生3:余数2是新开始一组的第二个。
师:这就是说第17个图形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
生4:第6组的第2个。
师:第6组的第2个应该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第六组图形老师并没有摆上去,你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的?
生5:因为第一组中的第2个图形是三角形。
生6:因为每一组图形的第二个图形都是三角形,所以第六组的第二个也是三角形。
师:我们来摆一摆,看看是不是三角形。
验证以后,师继续提问第18个、第19个图形又分别是什么图形。
……
有效的探究活动,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群、问题链组成。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讨论交流,到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探究过程,不仅有效解决了“怎样算”与“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还成功突破了“余数是几就是第几个图形”这一教学难点,实现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感悟,并顺利地运用规律解决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问题的结点回到问题的原点,又从问题的原点走到问题的结点。整个过程,反思起了关键作用。
三、渗透反思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等进行反思
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反思,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的过程、运算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以及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教师适时有效地渗透一些反思性教学内容,能较好地优化学生思维的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为例,该教学可重点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性教学活动。
在教学例1时,当学生完成填表后,可引导学生反思“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通过操作得到的结论是否一致?”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对错进行甄别与反思;在教学例2时,当学生完成填表后,可明确要求学生反思“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使学生充分体会“不重复不遗漏”这一要点的重要性。
学生面对问题情境时的心理状态往往只关注具体的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目标,以找到正确答案为成功标志。他们常常会倾心、倾力于找寻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方法或结论,而一旦找到答案或结论就有了大功告成的满足,很少再去就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作策略性的反思与再认识。以上两个反思性教学活动的渗透,则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既解决了策略的“方法性”问题,还有效解决了策略的“科学性”与“严密性”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策略的“全面”认识。
四、在错误处加强反思,养成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
学生在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时,会经常性地出现诸如“6.48—(4.48+0.9)=6.48—4.48+0.9”的错误。一些教师常常感言“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运算规律的运用,但学生还是会屡屡重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导致学生屡屡重犯的原因,除了学生对运算规律理解不透,不检验以外,主要还是学生在计算时不能自觉反思。可以说,越是容易的问题,学生越容易忽视反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过失多作反思,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就此题而言,教师可从算式的基本意思着手,引导学生反思题目的基本意思是从一个数中减去两个数的和,而不是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再加上一个数。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算式6.48-(4.48+0.9)、6.48-4.48+0.9、6.48-4.48-0.9的不同意思,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五、做好“评价与反思”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自我反思
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性教学活动的设置与安排是不可或缺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从五年级开始,就在“整理与练习”的收尾处设置了“评价与反思”的自我反思性教学评价活动,比如五年级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整理与练习”中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能得几颗,就把几颗涂上颜色。
“评价与反思”这一自我反思性教学评价活动,它不再是数学知识的直接教学,而是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以此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反思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反思来理解消化学到的知识,提出新的看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尤为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化学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不是随意提出一个问题,而应该多方式、多角度地来设置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是设置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中化学的知识已经相对比较专业,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提出现实问题,如:空气质量检测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出的?空气中的污染物都有哪些成分?它们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反思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可以让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二、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习题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变式,学生可以清晰明确地理解化学反应、化学现象的产生。而在变式教学中,常常有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情况,这种题目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反思哪种方法能够最快捷地得出答案。比如:24molH2S在30molO2中燃烧能够得到多少量的SO2?对于这个题目,大多学生会用比较常规的解决方法,先计算O2的量,再计算SO2的量,但是还可以用原子守恒法、配平法、待定系数法、关系式法和按得失电子数进行十字交叉计算来得出最终的结果,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对解题方法的反思中找到适合自己、更加便捷的思路。
三、提供自主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来,因此,化学教学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机会,而不是多进行观摩类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多给学生进行思考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只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法来重复实验步骤。比如,在讲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实验,并观察具体的现象,从而得出结论,而后教师再进行相关的总结,并引出下面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更加轻松。
四、利用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应试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的弊端,但是,就现在的人才选拔、考评机制来看,还不能完全摆脱考试,当然,在国外来看,考试与评分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别成绩,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比如,经过考试,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究竟有哪些内容没有吃透,并通过回顾式学习来解决自己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通过考试测评来进行反思的习惯,把考试当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作为竞争的结果。总之,化学教学中反思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反思教学通过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来让学生养成自动思考、敢于怀疑、善于发现、优于总结的学习模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风雷.化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关键词:校本教研;数学教学;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徐树富,任教于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监督人,也是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者。教师需要在组织、参与和监督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进行观察,收集有关教学以及自身在课堂扮演角色的资料,通过内省(回忆、分析)教学过程,对自我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力求教学更臻完美。
这种观察、分析、评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行为有着极强的推动力,能够促进教师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及特点
1.反思
反思即元认知,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认识的认识,反思较一般思维活动层次要高。通过反思,人们获得不同于感觉所得来的内部经验,使自己的认识得以升华,使自己的实践行为趋于合理,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自我得到发展,特别是形成一种反思的能力。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作为教学参与者对自身过去教学经验的反馈,是教师通过实践深入观察,反省自身教学,评价教学经验,发现新问题,大胆提出改进教学的假设,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假设加以验证的活动或过程。概括地说教学反思具有以下特点:
(l)教学反思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和参与教学,以教学为基础,从观察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行为和过程出发对教学进行研究,大胆提出新的教学设想,建立和发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理论。
(2)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的研究,但这种研究不同于专家的理论研讨。教师对教学的新构想、新方法是通过他们对教学的省思而产生的。
(3)教学反思中教师研究的课题须从教学中挖掘,是亟待解决并对教学有实际改进意义的问题。
(4)教学反思周而复始,伴随教学始终,需要教师长期不断地系统观察、思考、假设、验证。
3.数学教学反思
一般说来,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通常,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对数学教学进行反思:首先是对教学实践中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其次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假说进行反思。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数学教学反思,特别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重新认识、再评价和经验总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弥补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次,有利于教师由传授型向学者型转换。当代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所谓“学者型”主要体现教学研究和反思上。教师除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
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增强传递处理信息的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学科的教学测量及评价的能力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最后,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道德感的重要方面就是责任感,而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教育行家,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发展学生。
四、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从多角度进行。
可以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也可以对蕴藏在数学表层知识下的极为丰富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规则、模式等深层知识进行挖掘。
可以从历史角度反思数学知识,主要是探究数学知识生动活泼的产生发展过程,搞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取有关数学知识的历史材料;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数学知识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它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性。
可以从方法论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反思数学知识本身的方法论意义,其次要能从方法论角度去解剖数学知识,将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活动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数学教材角度反思,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特点,教材变迁,知识的呈现形式,教材的加工处理,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功能等进行反思。
2.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反思,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学习基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数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而且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3.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决策过程,教学行为过程,教学结果,教学技能与技术有效性的反思,也包括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五、数学教学反思的途径
1.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包括对自我及对方的观察,当教师组织、参与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对自我提出疑问。
一方面,对课堂整体情况提出疑问:“本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态度反应是否热烈?”“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是否积极?”教师的自我疑问实质上是基于对教学双方的观察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因而教师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感受进行观察、审视、总结教学,实质上也是对自我进行观察。
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作好详细记录,以供课后总结教学时使用。
2.写好日志
日志就是把观察时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与学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写出来,是分析的根据,认识的来源。写日志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给自我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对教学经历作书面描述和反馈,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新的认识。
写日志既要详细又要及时。当天的见闻必须当天记录下来,否则时间一过便印象不深,追述不全。随后想到的也应在日志中及时追记下来,标明时间。行文中一定设法把听到的话与自己的感想或评论区分开来。
3.评析交流
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校本教研把教学过程中最典型的、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并请来教育专家、教研机构专家或大学学科教育专家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它们进行全面深人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索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这是要求更高的教学反思。
4.自我评估
通过反思,教师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所评价,然后会努力提高自己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教师的努力获得成功时,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同时批判性反思通常能给教学和教师专业进步带来更深刻的变化。
教师们应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估,以确定自己在数学教学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改变,形成改变的策略,监测实施这些策略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教学,批判性地反思自己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探究教学过程所得到的情况在许多方面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对教学的设想,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它可以导向对教学更丰富的认识和对教学及学习过程更好的理解,它还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基础,因此,它是专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行动改进
教学行动改进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后,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步骤或某一具体方面展开的小规模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独立操作,也可与他人一起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共同探讨、审议一堂课的设计,其中不乏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然而正是通过经验与理念的共同作用,在交锋、协调中才得以完成经验的重新整合。
参考文献
[1]吕文模.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策略研究[J].创造教育,2000(1).
关键词:反思 提升 教学工作
为什么要教学反思?波斯纳(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表明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已获得的教学经验,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促进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骨干教师认为反思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认为反思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可见,反思对教师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新教育理论下,倡导教学反思的教育理念已走过一段时间了。刚开始时,我对上级要求的写教学反思当作是一种任务来看待,没有积极行动起来,甚至对太过频繁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持抵触情绪。直到自己遭遇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后,我才越来越理解反思的重要性。
一、课前反思,是更新自我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
教学作为一种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反思的实践立场就很自然地建立在师生的沟通之上,把沟通看作一个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的过程。记得我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年,就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很有兴趣的,因为我不喜欢上你的课,所以现在对思品课不感兴趣了。”我听了,刚开始又羞又怒,差点跳起来骂人。心想:我为了备好课已经买了好几本参考书,并且每次把上课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有些控制不住地恨起那个学生来。一意孤行的教学历程可想而知,结果情况越来越糟。幸好有骨干教师的善意提醒和帮助,我放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走近学生,走近课代表,了解不喜欢我上课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因后,我开始积极充电:经常买有关教育或教学专业书,或是眷恋于教育网站如“教育在线”,或是主动与同行们交流、探讨有关教学问题。在教学前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拓宽知识和信息收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爱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课前考虑好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恰当组合,教学环节如何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如何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课堂鲜活起来,以调动起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终于慢慢开始喜欢上我的课。
二、课堂冲突反思,是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反思型过程中,我学会用一种真实的、言行一致的方式来检查自己的实践。寻找自己的问题和倾听他人的谈论,不是为了外来赞同的声音,而是为了学生内部认可的声音。
有一次上九年级的课时,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听这课没兴趣,有点不太在乎这“小三”科目,便抄写英语笔记,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学生的表情有着的是惊诧,更多的是不服的眼神。在继续讲述内容的过程中,我看着学生的变化不断反思,这些学生为什么不爱听课?我的行为符合为师之道吗?学生怎么看待这件事?明白了是自己粗暴的手段替代了爱心教育,把学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课后与学生谈话中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毕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后来我在下一节课上课时,当着全班的面给学生道歉,有的学生不理解,我解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就这样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于是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与我说,请我为她们出主意。我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课的学生,还是没上课的学生对我都很亲近。我在学校哪怕再累,只要与学生相处,烦恼就没有了。学生只要看我脸色不好,都会说,老师别太累着了,多休息,保重身体。
三、课后反思,是帮助自我在教学中获得理性的升华。
面对各种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需求,我们老师会不知不觉地被学生的各种爱好所牵制,为了防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知识和社会的联系,分清主次。这样老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与新课标联系在一起,是否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我每天上完课后,我常常对自己一天来所上的课进行回顾,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情景,仔细反思成功的是什么,失败的又在哪里,本节课学生存在的问题下次上课时该怎样解决,上课期间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很留意。
四、同行交流反思,是提高自我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观摩其他同事的课堂,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此外,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可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和问题,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通过同行之间的对话、讨论,可以深入探索,扩展教师的知识面,面促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使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让他们敢说肯说,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即使说错也要鼓励而不是责骂,只有犯错才会不断的进步。
二、加强教师、学生、教材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对老师的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师积极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三、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种死板教条、灌输式教学已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学生是被动的获取知识,整节课下来很疲惫,而新课程则要求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他们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感受到学习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真正的实施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个研究课题或让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实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高超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五、让爱走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