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18: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篇1

【考点一】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考点归纳】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答案:A

【考点归纳】

【考点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考点模拟题】

成长记录档案袋属于( )评价。

A.差异性

B.发展性

C.社会性

D.自我

答案:B

【考点归纳】

【考点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

【考点模拟题】

教学反思的类型不包括( )。

A.纵向反思

B.横向反思

C.系统反思

D.集体反思

篇2

关键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任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53-03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Competence—based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培养学员履行其岗位职责所必备能力为中心,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反映了教育学规律,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多样性取向,符合人本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军任职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军事职业教育活动,它以生成或提高军队特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这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我军任职教育,对我军任职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树立能力本位教育教学观念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体能的健全、智能的发展和技能的完善,主张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自由与独立以及个体价值的实现。从中可以看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个体积极自主地、动态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能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的能力观把能力与工作任务融为一体,强调能力的可见性,抛开了把能力理解为抽象的心理要素的传统观念,“会做什么”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思想,使我们从在抽象层面理解能力转向在具体内容层面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更为有效地培养学员职业能力的目的。

我军任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观念上,较多地沿袭学历教育的传统做法,如学科主导的教学指导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观、以传统方法为主的教学手段观、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观、行政管理的教学管理观等。面对日益激烈的军事竞争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军任职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理念,注重学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彻底打破“以教员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任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切实抓好实验、实训、实习等三个关键环节,确定与任职教育特性相适应的教学观,如需求牵引的教学指导观、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观、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手段观、主动学习的学习观、服务管理的教学管理观等,从而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军事人才。

二、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主张确定能力图表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即“开发课程”,它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某一职业的行家组成“开发委员会”,“开发委员会”组织会议,经过集中讨论和分析,提出从事该职业人员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和相应的各种专项技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主张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的基础。首先,通过职业分析来确定能力标准;然后,按能力标准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确定学习科目,进而从易到难安排教学。这种以能力标准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教学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员精湛的专业能力。

我军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强调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这造成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弱,使得学员上岗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适应期,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在能力本位观指导下,我军任职教育教学应根据不同任职岗位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某种职业岗位能力的军事人才,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注重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学习、训练和实际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或岗位能力要求为其教学目标;按照职业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来设置专业、以培养军事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制定合理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专业理论教学是根据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组合,构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模块,强调学习模块的实用性,而不再苛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实践教学是按照岗位准入资格的要求对学员进行实践训练,要求学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员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能够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从而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协作精神,鼓励其与他人合作攻关,这样,学员走上岗位后,才能主动适应部队需求、适应社会变化发展,从而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黄刚娅(1958-),女,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与培养研究”(编号:TER201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85-03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焦点,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融职业的社会需求与教育的个性需求于一体,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端是指具备胜任产业链高端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具备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掌握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具备职业迁移及岗位提升能力,创业创新素质与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岗位群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相对接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通过组织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特征要求高职教学模式应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经验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对照2008年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相关条目要求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见表1)。

(一)基本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应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有规范的职业行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学。

(二)职业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2及3-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3、5-1、5-2及6-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教学资源利用能力,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为课程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三)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与应用能力等。按照评审指标4-2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开展项目导向的教学,与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还应取得与其执教专业相同的或相关的中级以上如工程师等非教师系列的资格证书,具有企业经历,能胜任专业实践教学,有技能操作示范教学和完成产品或项目的能力。6-2评审指标提出学生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情境,不断地研究和调整教学观和教学行为,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开发能力。高职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是更加突出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整合不仅是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的需要,更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按照1-1和1-2评审指标,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教师应具有开展行业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能力,能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课程标准制订能力。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指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标准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并以此作为确定课程目标,选取与整合教学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规范课程教学过程的依据。高职教师应具有制订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3.课程整体设计能力。2008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应包含以说课为主的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因此,“说课程整体设计”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形式之一。

(五)面向社会能力

评审指标1-2、2-3和4-1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的能力。教师要有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合作、服务社会的能力;能与企业合作,参与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和应用性课题研究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一)缺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高职高专1215所,高职教育占了半壁江山,但目前我国尚没有相对成熟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体系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职业准入体系不健全,标准空泛模糊,“双师型”概念模糊,对其内涵理解不一,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对教师能力的评判,主要是对“职前”相关能力的入门检验,对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强调不够。这使得不少教师关注点仅停留在课堂,对高职教育、社会经济和学校的发展几乎不关心。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未颁布相关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评价制度,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成果,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少的高职院校仅将理论教学的课堂听课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而忽视了占人才培养方案中40%以上的实践教学评价。对理应在评价指标设定中占权重较高的评价点,如理实一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现场技术操作演示能力、技能指导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则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

四、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应成为考核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并将此要求贯穿于教师从入职初期,到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趋于成熟的发展全过程,引导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参加行业企业和校内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促进教师在较强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掌握专业技术,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考核

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等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服务社会视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咨询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解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难题;参与技术改造、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和研发等,并将教学改革成果与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工作中。

(三)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相统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要既符合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需要,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引导教师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

(四)时代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新技术的产生,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囿于各自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以及教师的构成等因素,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指标的设定、评价的实施过程、结果的引用等方面,都应体现时代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和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五、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结果引用

(一)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对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为依据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引用

1.科学引用,促进发展。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方面,做到评价有理,考核有据,以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2.分级考核,动态管理。针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对处于不同发展期的教师进行分级要求。聘期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让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带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全面发展。

3.激励导向,体现特色。测评结果的引用应体现对教师发展的激励性。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在教师进修培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懂理论、会技能”的教师倾斜,特别是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六、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是一个现实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师职业认证体系的构建应在加强研究前提下,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制定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标准,在部分院校和区域、行业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以达到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篇4

一流的职业教育,一流的专业学校他们少不了遗留的教师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提升中职学校专业老师教育能力就成了学校需要改变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一、引言

教育的质量好坏很大原因取决于教师质量的高低,中职学校的教育能力如果失去了老师的综合质量那么就会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学生的质量,在现在的经济快速发展下,提高老师的专业教育能力就可以说提升了学校和学生的综合质量,所以提高老师教学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首先老师没有自我的责任感,并且他们对自身的专业追求也越来越模糊,他们的个人发展目标变得混乱,从而只能单纯的给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同时对于中职学校自身来说,学生的素质过低,不好好学习的情况下,让教学难度变大,从而老师的积极性也被打断,久而久之就有了消极的怠惰思想,这样怠惰的情绪一旦出现,老师肯定是已经违背了教育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同时对学生过度的放纵和松懈,让学生出现了经常上课睡觉、玩手机等问题的出现,并且对学校的科研任务,指导学习都变成单纯要完成任务指标的命令,从而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责任感和发展自身能力的合格中职教师。[1]第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师范学院出身,而是更多的非师范学校的学生,那么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心理培训,或者说有的老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把控节奏或者说根本没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自身基础都是薄弱的。曾经有人进行过研究,在教师资源上,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中学教师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从教育教研还是上课能力上都有这很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了我国的教师来源方面和教师的职业教育素质方面来说,根本达不到标准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完善和加强。[2]第三,从教研的积极性上来看,中职学校老师对于教研的意识也是相当的薄弱,他们的思想认为的是,技能教育才能培养的核心任务,从而只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这些任务的培养也是他们绩效考核的主要评审点,其实正确的中职老师所面临的任务不应该只是这样,他们同样要掌握着专业评估和各项比赛的课程建设,但是他们却不擅长让教育和教育工作进行完美的结合。第四,中职学生本来就是底子十分薄弱的,如果把成绩看作是他们的评价标准的话,也许在漫长的时间下,他们就变成了我们口中的“双差生”,但是,老师没有想过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真正正学不会的“笨学生”在一味的评定标准下,本来底子就弱,这样更是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学生在中学时期就进入了中职学校,他们的身心都是不成熟的,这就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在课堂的纪律上学生们无法严格的要求自己,这也让老师在教学的忙碌当中还要进行多种学生的突发事件,无法静心下来进行一定的科研准备和学习,在繁忙的工作过程当中疏忽了自我素质的升华。第五,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历程当中,虽然有辉煌的成就,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在社会上口碑越来越好,这都是得益于学校自身师资的素质水平高,在目前专业建设的潮流当中,这些老师才应该是教育的中流砥柱,担起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担,不要过于追崇技能大赛等评比,不要让这些传统的“指标”来干扰到教师成长的经历,从而让教育回归本质。

三、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教育研究的能力是学校办学的一个指标,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实训教学的同时感受到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让他们在毕业后自我创业也好,成为公司技术人才也罢,都可以找到自我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现在教育不断变迁下的发展。第一,建立起一个提供给老师们交流学习的平台,老师的成长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的,同时不停的学习也让他们有了更强的研究欲望,根据目前的专业老师现状,我认为,可以先让老师学习一下教育学、人文素养学以及科研规范。只有这三门课程老师能够进行足够的掌握,那么老师无论在教育上,思想上,还是人文情怀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感染,同时还缓解了老师对科研的冷淡。在这样的大平台交流下,老师不断的听取专家的讲座,网上的课程建设,最终可以耳听目染的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系统化的进行教育教学。第二,在学校内营造好一个良好的科研气氛,由专家学者调查得出,一个事物的气氛可以感染一切,如果课堂有学习的气氛,那么所有的同学都会被代入进来,科研也是一样,一个完美的科研气氛,可以让老师忘却“任务”的这个问题,从而变成自觉的行为,和所有老师共同进步,在这样宽松舒适的科研氛围中,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让那些年轻一代的老师更快的成长。从而带动起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第三,职业学校他们的起点一直是很低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技能来考察老师的工作,忽视掉了老师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因为老师也是有内在需求的人,他们可能因为惧怕等原因而不去进行系统的科研,提高他们的积极兴趣,从而忘记传统的评比,以提升自己为目标下,自愿的进行。同时学校也要针对目前老师的现状,找到他们的兴趣特点,从而发展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着力点上给予“手术刀”式,一针见血的指导,从而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朝一夕慢慢成长的,如何开出教育之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浇灌施肥,在足够的耐心下,不刻意的“拔苗助长”水到渠成的进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我们帮助课堂成为学生们开心的地方,助力他们成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忆雯.中职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策略[J].职教通讯,2016,(26):49-52.

篇5

对“行为导向”的认识众说纷纭,德国职教专家特拉姆在《综合经济形势中的学习、思维和行动——在商务职业培训中运用新的工艺》中对“行为导向”界定为: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三个层次。“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行动”中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里的“课堂”不仅指职业学校的课堂,还包括参与培训企业的培训课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学生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听众,而是一个“行动”者;学生为了完成课上的任务,需要通过上网、查文本材料、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信息源,以收集更多的资料;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职业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具备“关键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多维人格(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等)。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20%,视觉30%,视听50%,自己动手90%。只有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才能真正地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实施难度较大,对教学系统内外部条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

2 影响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发展的因素分析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法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成为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其影响因素如下:

2.1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传统技术传承模式——“师徒制”的现代继承

欧洲在中世纪末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师徒制”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式的,看似简单,却完全体现了实践的特点。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加大,职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统的“师徒制”的技术传承模式的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转化到现代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的结果,就是使教师充当“师傅”的角色、学生充当“徒弟”的角色,强调动手能力和学生参与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师徒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构成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潜在灵魂,它是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

“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职业教育是社会、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行为”这些观念己经成为德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这是由德国教育的普遍性决定的。为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关系民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大计。受此影响,德国企业大多愿意合理地承担职业培训费用,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把提供职业教育费用看成是本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投资,认为不断承接职业培训,施以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适应本企业,在学生毕业时,企业就可以把那些受过良好培训并熟悉本企业生产的年轻人留下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持续保持产品的质量与竞争优势的关键,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培训出杰出人才的必要渠道。这些社会共识使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创新,有了充足的物质上的保证,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2.3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指导思想、功能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它也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产生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具体表现为:(1)“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之后,生产培训中主要用到的以指导学员动手操作为主要活动,以“手把手”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员“能力”的提高和“行为”发生改变为目标的教学法才得以从培训企业的课堂进入职业学校的课堂,进而演化成为一系列“行为导向”教学法;(2)“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很多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应用时,常常需要向培训企业借用一些生产设备,同时学生和教师都要经常去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保证了企业愿意提供这种帮助。

2.4 以实践技能为主、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构成和特点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要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常常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德国职业学校有两种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近乎于职业实践。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虽然也有语文、数学、外语、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主要是专业实践知识。一方面,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教学内容都带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一节课的知识容量通常较小,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使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然会着重选择那些有利于传授实践知识的“行为导向”教学法。

2.5 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且对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和效用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最佳教学方法选择。总体来讲,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或实用型)人才。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学目标的提法十分具体: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教师更应该通过课堂改善学生状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或人格能力)、语言能力、生存能力等,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指明了方向,是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2.6 高素质师资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包括在职业学校中的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众多的培训企业中的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德国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实训教师都是企业的雇员,有专职也有兼职。实训教师通常是职业学校的往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2~5年后,到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和各类“专科学校”进修获得证书,参加并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考试,获取担任实训教师的资格。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运作非常规范、公平、成熟、普及,这样就保证了教师较高的整体素质。在师生关系上,他们都十分注重融洽师生关系,一般学生会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便于交流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轻松随和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气氛也为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提供了合适的氛围。

3 借鉴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的提高,淡化了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措施。

3.1 政府、学校齐心协力,大力兴建实践基地,让职业教育走向“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要促使企业养成积极对待培训的态度和观念,愿意与职业学校合作,成为实践基地,可以多方受益。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中接触企业,直接了解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在职业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早早建立岗位意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工作,尽快为企业创造出效益;另一方面,实践基地使教学过程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利于职校教师的培训。同时,职业学校也不能只是等、靠、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走出去,就近向合适的企业寻求合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学生。先让职业教育走入“双元制”,教学方法的转化就会水到渠成,顺利地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了。

3.2 政府和学校以教师为本,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培训

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深入职业一线进修学习,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无法应用实践型教学方法,其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企业也在为招人难、留人更难而感到困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职业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我国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实践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把教师变成实践型人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是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对教师的培训要靠政府和又精、理论与实践并重、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不是那种考取了资格证书、毫无实践经验的理论“双师”)。同时,各职业学校还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方便和物质、资金支持。

3.3 职业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也要有所改变:变大班制为小班制;变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内容细化、精简,调整课时安排,丰富学习内涵,努力拓宽师生的学习空间,为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做好时间和空间的准备;此外职业学校还要努力创设浓厚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研讨气氛,提供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所需的物料和工具、经常开展教学方法比赛、对教学方法应用的好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3.4 教师利用现有条件,为教学方法做准备

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谈不上很好的应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上课前对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早已作到熟记于心,同时已将在上课可能用到的各种工具、材料早早准备好放在“百宝箱”内,上课时用起来得心应手。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一定非得像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带个“百宝箱”去上课,教师可以挑选那些需要辅助教具比较少,即简单可行,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只要课前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就可以了。例如课堂对话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提示法、美式辩论法、6-3-5教学法、张贴板法、倒三角法、角色模拟法等,把教学形式改成小组学习。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还包括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计划、统筹和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办学形式;转变师生角色,创造适宜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条件等。[1] 陈永芳.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 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4] 赵轶.探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行动导向法[J].山西财税教学学报,2007.2.

篇6

一、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一些高职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教师应该关注的,与自己无关,因为高职培养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注重理论研究的人才。因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高职教师仍然坚持用自己落后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教学方式保守,教学内容陈旧。很多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这就使得高职教学质量不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受到限制。

2.教师教学活动缺乏方向性

相比普通教育,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或者是教师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和分析能力。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中,许多新的岗位会产生,也有很多职业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市场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高职教师不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对一些新产品、新流程漠不关心,对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够了解,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缺乏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很多毕业生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3.教师教学活动中教育性不足

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职教育存在教育误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某种技能,将其作为学生谋生的手段,而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的职业道德却不太重视。高职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职业素养的指导,没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知识、技术、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市场的岗位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第一,教师自身要积极地寻找机会,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第二,高职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搭建交流平台

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是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重要的举措。企业和学校就项目、文化融合、培训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更多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技术需求、员工素质、新产品、新工艺等,教师了解到这些前沿信息后,将其与教学有机地结起来,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走进企业,在企业中工作,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市场的需求,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3.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篇7

>>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 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藏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述评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述评 IBSTPI教师能力标准述评 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从教师认知理论看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 聋校口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述评 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理论框架述评 双语教学语境下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研究述评 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建构 “蒙汉”幼儿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幼儿园影响因素及对策 关于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思考 浅析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高 新疆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南疆村小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Bertaux P,Coonan C.The CLIL Teacher's Competences Grid \[EB/OL\]. (2009830)\[20150328\].http://lendtrento.eu/convegno/files/mehisto.pdf.

\[3\] Miller G E.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Competence/Performance\[J\].Academic Medicine,1990,(9):6367.

\[4\] Coyle D,Hood P.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3638.

\[5\] Marsh D.CLIL/EMILEThe European Dimension:Actions,Trends and Foresight Potential\[R\].European Commission,DG EAC,2002:6570.

\[6\] 陆晓红.维果茨基社会文化视角下外语教师语言知识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2,(7):2632.

\[7\] Lydia S.Discouse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 Classroom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69.

\[8\] 陈美玉.教师专业实践理论与应用\[M\].台北:台北市大书苑,1996:1819.

Review on CLIL teacher competence grid in EU

LIU Y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530001,China)

AbstractBilingual teacher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related knowledge, skills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allow teachers to perform the bilingual teaching. All the bilingual teachers competence can be literally presented by 4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cultural interconnection, 5 context dimensions, and 6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 with focus on the cognitive system. Hen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LIL teacher competence grid with 14 areas of competence, 29 competences and hundreds of indications of competence into five aspects, which are content knowledge, curriculum design, linguistic compet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Key wordsbilingual education; bilingual teachers; competence; EU

(上接第10页)

Innova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s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FAN Huihui

(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enewal of teaching ideas,more and more colleges,universities and their faculty members began to use pedagogies and techniques,such as seminar courses,teambased learning and oth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s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However,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room,such as high student/teacher ratio and large class scale,many teachers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their practice.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types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Learning″time in class is not enough,quality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and learning ability is different,introduces two kin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which purpose is to provide some feasible ideas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alities.

篇8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头戏,而教师素质又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则是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化的内在机制正在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师,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呢?要改变教师观念,掌握教学策略,学会自我评价,吸收大量新鲜知识,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监控能力”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教学能力促教师素质,以教师素质促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的教师应努力向“理论型”“实践型”“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科研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教育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符合时代的要求。

1.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只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提高教师理论素质,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科学地认识,并对待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学生管理、课堂组织、学生评估、等方面,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要得到增强,由以往盲目而不自觉的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主动能力

3.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要逐渐强化教育研究的意识,并善于从实践中捕捉富有新意识的研究课题,形成建立研究档案的能力,会运用科学地研究方法,撰写符合规范的研究论文。也只有长期坚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才能促使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的不断提高。

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申继亮教授和张涛博士于1998年提出的创新性命题,其意义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体现了教师从陈旧的“经验型”向全新的“专家型”转化的内在机制。只有促进教师由被动的不自觉的状态,转向主动地自觉地调节并改进自己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应成为各个学校认真探索的研究课题,也将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师形成教研监控能力的基础是由“不自觉――自觉――自动化”发展。而教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及“课堂教学操作能力”的体现则是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节概念教学过去我往往习惯于“满堂灌”,机械重复记忆再运用,常常使学生学得累,教师教的更累。如果恰当运用一些策略,就会使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如引入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借助已有的知识等引入概念,讲解时运用对比的原则,“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或将概念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变换,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中得到一些启迪。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另外,还可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各种发展层面上的学生都能解答出适合自己水平的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感。例如:“同分母分数加法”,可出示以下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1)观察这几组分数,说出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2)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上述三个问题,逐步递进。一般来说,只有会回答出第①个问题之后,才能去概括第②个问题,也只有会概括第③个问题,才有可能回答第④个问题。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时,我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优先发言,这样,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来,且各有所得。

篇9

一、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尊重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精神,按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素质教育不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充分发展,并且让学生“形”与“数”多维素质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层次要求。数学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分支,促进数学教育科学化、开放化、信息化,提高全民的数学素质,在生产科学技术方面运用,促进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是当前推行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在各方面的体现

1.在素质教育目标方面的体现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必然有该学科的教学目的,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逻辑的严密性、应用性、科学性要求较强。实施素质教育按培养未来人才的总目标,使教学目标科学化,素质化,使数学教学实用化、社会化。数学教学中同时应具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即使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生理素质,智力能力素质,科学思维素质,审美素质等。

2.在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方面的体现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到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学内容中暴露解题思维过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生活实际问题为背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素质;挖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其审美素质。

3.在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实施中,教学方法既要求有启发性,主动性,生动性,又要能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因此教师对课堂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感、有针对性,能引出新知识、新思考;对课堂的思维过程进行充分的展现,对解题思路进行探讨与指点;对教学内容补充适量变式练习题,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主要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改变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让学生完成教材目标任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重视素质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兼顾,对教材知识的引申与题海战术转向学生潜力和能力的培养;“主导”与“主体”地位的转换。由教师满堂灌的教转向学生有兴趣自主的学,化苦教苦学为乐教乐学;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重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明确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能力

数学教育应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强调教学生如何学数学,如何科学地思维,养成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品质的习惯,培养创造性思维,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形成适宜的情感,性格和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教学案例具有梯度,思维应有深度。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精髓,高层次地分析问题,阐明表述,由浅入深具有梯度,从培养思维的深度入手释疑解惑。

(2)结合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抽象日常生活中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

(3)挖掘数学本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讨各种解法,注重一题多解,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研究开放性题,创设特定的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进行批判地分析与评价事物的能力。

2.增加学生的寓教于乐活动

数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课堂教学高质量,课堂容量增大,课堂上学习掌握内容越多越丰富,注意力越集中,兴趣越浓厚,无形中减轻了学生课后课余时间里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个性,开发学生的智能潜力,增加了学生的寓教于乐活动,巩固和拓宽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3.符合应试与测评的需要

数学考试重视双基考查,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图形以及数学应用意识。

(1)数学思想方法的考点在基础题和综合题上。函数与方程,化归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数学语言的考查也在加强。一些阅读理解题,信息迁移题,实际应用题的解决都要有较强的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取得一定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逐步向职业能力转变。职业能力指个体的态度、技能及所学知识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类化迁移,逐步整合形成具备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任职资格能力;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管理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个体的择业方向,还客观表明个体在该职业中的成功可能性。1下文针对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试作探究。

一、高职院校培养职业能力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相较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教育着重于培养管理、制造及生产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有助于学生以自身职业能力为优势,具备适度的职业流动性,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学生仅掌握单一的职业技能,无法从事该专业的其他岗位,即不具备岗位迁移能力,不仅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要求,还难以发挥其真正的职业能力。2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

同时,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与专业特色相融合,便于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为理科院校。4受就业压力及院校性质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就I率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办学水平及学历均存在明显差距。为了弥补“先天性”差距,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一种“意识”,即学好专业课程,巩固专业技能,有助于毕业后更好就业,现有的语文知识水平能满足日常交际。造成教学双方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还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以就业为主,以服务为辅,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位学历偏低,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教育部的要求。5语文是语言及文学文化的简称,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面、灵活度及文化底蕴的要求更为严格。6受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投入不足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师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工作积极性,无法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三)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学效率低下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缺乏学习兴趣及主动性。语文教学,文学性强,知识复杂,教学难度大。7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以注入式教学方法为辅,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薄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

(四)教学材料过于混乱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专业需求,甚至,少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与专业需求大相径庭,与专业内容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使用过于混乱。8同时,市场上,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专业特色的教学材料太少,大多数语文教学材料与高中语文教学材料类似,过于重视知识点练习,针对性不强,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3.1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拓展教学内容

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我国高职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职语文,指以学生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利用教师引导辅助,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岗位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历偏低。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拓展教学内容,将职业技术与语文知识相融合,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更多问题,有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量少,学生过于被动,易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过于枯燥乏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逐步成为语文教学的“小主人”。同时,要求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创办校内文学刊物、举系列文学讲座及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及文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我国高职语文的教材内容,道德性强,思想性强,均出自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因此,要求相关教师,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材料内事件及人物,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主观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基本人格,助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及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强化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为了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原则,要求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例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熟悉教学规范、知识点理解透彻、知识面渊博及文化底蕴强等,将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与教学方法相融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五)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点及记忆能力的考核,同时,为了提高考核的通过率,教师要求学生一味背诵长篇知识点,无法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学素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人才要求。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以职业能力为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模式,丰富考核方法,提高考核效率,逐步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考核评估体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逐步成熟。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来看,受传统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材料过于混乱,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学生流失。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大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引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现有的教学方法相融合,为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胡晓蓓:《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析》,《科技展望》,2016年第1期,第277~279页。

2张莉:《分析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9~10页

3张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122~123页。

4陆琦:《职业能力需求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企业导报》,2016年第16期,第135页。

5韩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5期,第153~154页。

6李金平:《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技术与教育》,2015年第1期,第41~44页。

篇11

一、当前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偏差

(一)认识层面,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有人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知识运用能力,就是教育工作能力和教育实践智慧。过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较为偏重艺术技能课,轻视教师教育类课程,淡化对学生师范精神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整合能力的提升,致使学生缺乏幼儿教师必备的保教实践能力。高知低能甚至低知低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端,致使培养的学生进入幼儿园无法胜任保教工作或保教实践能力薄弱化。总之,目前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还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层面,未能保障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一是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并未在课程中体现。二是过度重视艺体技能,忽视保教能力。三是专业实践课程分配较不合理。理论课程往往占据大量课时,实践课程课时不足,且主要安排在毕业年级,致使课时分布过于集中,整体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四是实践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真正与幼儿园实践场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而且实践过程中也主要是一些理念的引领、理论框架的构建,缺乏统领全程的课程和具体化的可操作方案。

(三)教学层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脱节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知识为支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才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一些学校一味地强调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忽略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教学。部分教师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主要使用一些传统理论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有的教师虽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也有失针对性,这势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构建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系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定技术、技能和素质。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儿童学习,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是多项能力的综合;不仅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专业情感的养成;不仅要求实践教学的技能、教学场景的把握,还要求学生自我建构,获得专业成长的能力。[2]依据《专业标准》中规定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范畴,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我们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解析为:职业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职业技能(语言技能、保教技能、艺术技能、研究幼儿的能力、反思提高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情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教师自身应有的修养与行为)这三部分。

(二)设置完善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合理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三大模块。职业知识模块,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等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根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学前教育的原理、规律、理念等。职业技能模块,包括艺体类课程: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舞蹈、绘画、手工、幼儿歌曲弹唱与创编、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律动操创编等,艺体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幼儿艺术创作能力;专业技能课:幼儿游戏与指导、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专业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自我反思与成长能力等综合能力。职业情感模块,包括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认同、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的教育情感。通过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课程保障。

(三)构建全程系统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所以,构建全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际,立足幼儿教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设置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实践目标在内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了系统化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1”是指一个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2”是指来自校内外技能训练指导的两支师资队伍;“3”是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教育见习实习基地、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平台等三个实践教学平台;“4”是指包括《见习实习指导方案》、《实训活动指导方案》、《毕业论文指导方案》、《专业成长指导方案》等方案。

(四)探索多维立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相对较多,丰富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与形式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取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多维立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对应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系,我们详细制定了各能力模块对应的具体要求,通过多种训练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初步拟定了“142”职业能力训练模式,“1”是指“一个体系”,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4”是指内容上包括基础课程教学、保教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艺体技能训练与竞赛等四种训练模式;“2”是指空间上不仅立足于校内,还扎根于校外,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

(五)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还能规范引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高师院校应立足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标准》、本校学生自身实际特点,有机结合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科学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在“全实践”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囊括多方位、多主体、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语言技能、保教实践能力、艺术技能等;评价主体包括校内教师、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自身和班级其他学生等多个主体;在整个教学实践评价过程中,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近年来,学生获得各类技能比赛奖项明显增加,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年年获一等奖,在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满意度较高,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拥有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教育厅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单位。

【参考文献】

[1]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11):64-66

篇12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岗位能力 教学实践

任职教育是一种关注培训职业性的教育,也就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使培训对象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培训对象的岗位实践能力始终是培训的重点。实践教学阶段是学员岗位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任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按照任职岗位能力构成要素创立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任职教育的基础,而且是任职教育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是否先进、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任职教育院校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生存。因此,要制订符合学员实际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新大纲和新教材应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吸收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提高学员科技素质,保证任职教育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

(1)围绕“宽基础、重能力、有发展”的目标创立课程结构。

为满足任职能力需要,课程结构应注重学员基础知识的培养。要特别重视科学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身体素质基础的培养。重能力应体现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夯实基础的需要,又要适应提高能力的要求。既要考虑到学员已经了解或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应压缩基础课,精选专业课,扩展技能课,确保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及时充实新装备、新方法和新系统的内容,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含量,使学员接触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最新信息和技能。

(2)围绕任职岗位需要精选教学内容。

岗位能力要求是任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应注重岗位任职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据实际情况,围绕学员所从事或将要从事岗位的能力需求来进行。一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紧贴岗位能力要求和学员的任职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二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以满足岗位任职的现实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不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知识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

2.按照不同培训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按照任职教育新的“三模块”训练模式,即“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力争在每一模块、每一阶段都开出若干门理论层次适中、发展前景好,对提高学员素质、能力、技术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程,使学员爱选愿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特点,不断运用现代化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1)教学实践形式多样化。

根据任职教育对象的差异,应加大推广多样化教学实践的力度。针对学员在任职经历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学员入校时分为拟任培训班和现任培训班两个层次,拟任班重在普及,现任班重在提高,分班实施教学,改变“一锅煮”方式;强化学科间的综合兼容,构建宽口径、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根据需要成立教学领导小组,实施联合教学;实施课题式教学: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和领域,组织学员见习调研、代职锻炼,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让学员在学习研究中解决难题,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

(2)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

任职教学更加注重学员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能力,因此,应该为学员提供直观、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以图像、声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给学员。将授课内容以录像的形式挂在校园网上,让学员在课余或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学习,使教学实现数字化、远程化、仿真化,不仅方便教员讲授,而且有利于学员接受。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快网络建设,完善远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3)教学方法运用人性化。

根据培训对象的任职需求和经历的明显差异,将教学内容组合为若干专题,按照“提出问题—引导学员分析问题—指导学员研讨—得出结论”的步骤与思路展开教学。引导学员思考问题,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把学员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开发,让全体学员共享,使大家共同提高。根据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适用性强的网络课程群,为学员分别提供选修课、专题课、讲座课、资料片等菜单式服务,让不同层次的学员根据自身实际按需索取,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

3.紧扣岗位能力生成规律创新组训模式

任职教育是一种岗位任职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实践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注重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处理能力。这些仅仅通过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实践性内容比例,为学员搭建学会适应岗位的平台。一是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化,真正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第一任职能力;二是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三是参加(观摩)实践演练,进行现场教学。

(1)创新教育观念,树立终生培养的观念。

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它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的外化,是经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潜能。首先,教育观念要更新,要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其次,教育模式要改革,要由传统的封闭型教育模式向现代开放型模式转变;最后,课程教材要改革,要专业创新、课程创新、教材创新、手段创新。院校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大批“学会学习”的人才,把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特点突现出来。同时,让学员学会在独立探索、质疑问难、讨论交流中发现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习能力,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要营造“六大解放”环境: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使他有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些他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任职院校学员的学习以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关键要让学员掌握使用知识的技能,因此,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学员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平台;第二,教员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原则实施;第三,改变单纯教员“讲解示范、学员模仿操作”的现状,让学员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

(3)优化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应该注意减少评价对学员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评价对学员自尊的损害;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功能;引导与鼓励学员自己与自己比较,体会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学员自评、同组之间互评、教员评价等,以达到教学目的。

4.结语

岗位任职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的本质特征一是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岗位任职教育的根本特征;二是培养过程具有综合性,既要注重单科教学,又要注重多科综合训练,更要与任职岗位相联系,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依据新形势下培训对象的培养目标和任职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不断深入推进任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TAFE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20-02

一、前言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赴澳大利亚学习其职业教育体系特点,自学习培训开始,对澳TAFE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总结TAFE教育模式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现代职业提供一些启示,以应对现代新型职业教育背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挑战。

二、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特点

(一) TAFE教育模式的理念

澳大利亚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设,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渠道。自1972年成立以来,TAFE学院的培养途径为“行业主导、企业专家导向”;办学机制为“政府设计、出资、促进和监管,学校参与市场竞争”;教学方式为“教与训、学与练紧密结合”。TAFE教育模式的理念是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并运行的,承担了澳大利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任,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TAFE教育模式的开放性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的开放性。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需求不断增加、删减和调整专业的设置,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专业面。(2)学生生源的开放性。TAFE学院的生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完成12年的学习之后,选择职业教育继续学业;二是需要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在职、非在职人员;三是需要获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等。同时,TAFE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后,也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深造,攻读学士学位。(3)教学方式的开放性。TAFE学院根据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开设了全日制、半日制,函授或远距离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学校专职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TAFE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使全澳洲每年有近1/10的人在TAFE学院接受培训与教育。

(三)TAFE教育模式下的资质证书体系

TAFE教育模式下的资质证书体系简称为AQF(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它为澳大利亚的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搭建起了一个互通的平台,是国家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岗前培训课程都可以找到认证标准。AQF将资质证书分为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3类,共10个等级,每一级证书的取得需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经过培训并达到专业能力,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可以在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领域转换。在澳大利亚,AQF资质认证体系发放的证书在澳大利亚全国具有有效性和通用性。

(四)TAFE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TAFE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教育模式的实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为了适应这种能力本位教育的需要,专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的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讲授理论课并指导学生实践,并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适应不同环境的教学能力,一专多能是对TAFE专职师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学的需要,TAFE还向社会招聘具有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对口专业技术资格,并有较强的生产现场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强大的专兼职教师团队,保证了TAFE学院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机制的多样化

在TAFE教育模式下课程考核机制是灵活多样的:(1)考核时间可以在课程进行的任何时间段,由学员提出申请考核。(2)考核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工件制作、分析报告、证明书、第三者评价、面谈、自评、录像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进行考核。(3)学员可通过提供直接或间接等证明材料来减免学时或直接进行考核,如在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经验,可认定并折算为相应的课程学时,以减少课程学习时间或学习年限。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而且具有绝对的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领先性。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机制的多样化,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且更能反映出学员的实际能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变化。我国高职办学存在着多方办学,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的状态。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在宏观上缺乏调控,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而市场急需的人才又缺少专业来培养。专业设置的灵活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2)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起步较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同时所学知识陈旧,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存在差距,使得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足。

(二)高职教育缺乏行业与企业的支持

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其驱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于行业与企业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指导和支持。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校企之间的合作,总是校热企冷,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缺少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三)高职教育缺乏开放性

我国高职教育缺乏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招生对象的局限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招生模式主要有“3+证书”模式、单考单招模式、三二分段模式、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等。主要生源来自于高中、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而面向社会在职及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模式缺乏。(2)高职教育衔接通道的局限性。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通道不通畅,缺乏证书或学历的互认制度,使得高职教育存在局限性。

四、TAFE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借鉴TAFE教育模式的优点,对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

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中,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将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由政府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学校按照考核标准和能力要求完成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行业的技能或能力,并颁发从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受到政府、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而我国虽然在某些行业领域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间的接口还存在很多问题。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参差不齐。如何借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的一系列措施,解决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推广遇到的问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学历文凭应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历证书是由教育部颁发的,而职业技能证书则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来颁发。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获得学历证书。但在就业市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文凭相比并没有竞争优势,也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后,要重新考取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建立健全我国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的要求。

(三)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职业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启动,如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TAFE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建设经验。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整个高职教育缺乏行业企业的指导,高职教育发展开放性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高职教育中的问题,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面对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建设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们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激发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六部门编制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信息动态[J].教育与职业,2014,(19).

[2]张琦,赵红红,宋连凯,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6).

篇14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提升

1引言

近年来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参考文献(教体艺〔2014〕1号)、(教体艺〔2015〕5号)、〔2015〕71号,这些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以往校园教育中不被重视的艺术教育学科终于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肯定,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同步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学校美育教学的核心。

2培养目标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学前艺术教育师资以及从事学前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学前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幼儿园、儿童艺术教育机构和艺术教育管理部门从事艺术教学及艺术教育管理工作。

3提升途径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分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核心技能提升三个部分,使艺术教育专业具备学前教育理论修养与实践的艺术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一)艺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

所有教师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理论、艺术教育理念、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政策等理论知识,并参加教育教学理论考核,考核不合格需参加补测。

(二)艺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1.参加考核教师提交《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2.课程范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

3.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师提交的《课程整体设计》,现场抽取考核内容(模块);

4.被考核教师根据被抽取内容(模块),完成现场模拟授课或说课一次。

5.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审组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三)艺术教育专业核心技能的提升

1.专业核心技能清单及考核要点,专业核心技能不得超过5项。

2.被考核教师自行选择所授课程所属专业的一项核心技能进行现场操作。

3.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审组对教师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评价并提问。

4.艺术教育专业核心技能考核点如下:(1)儿童教学活动设计与试讲考核要点

A.教学理论新颖;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科学性、操作性强,20分B.教学内容准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体现学前教育新理念,联系幼儿

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实践动力能力,20分

C.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具有启发性;能激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20分D.教态、仪表及语言得体,恰当,20分

E.粉笔字板书书写格式标准、规范,字迹清楚、优美,10分F.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10分

G.时间20分钟

(2)儿童美术考核要点

(3)儿童舞蹈考核要点

(4)指定儿歌伴奏编配考核要点

利用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和全分解和弦,完成10首指定儿歌伴奏编配,和声编配与音型织体符合歌曲风格,前奏与尾声编配合理。每完成一首得10分。合计100分,用时45分钟。

(5)指定兒歌弹唱考核要点

完成10首指定儿歌自弹自唱,弹奏方法正确,歌唱音色音准好、吐字清晰,节奏稳定。每完成一首得10分。合计100分,用时40分钟。

4提升要求

(一)理论考核

所有教师参加理论考核,因故未能参加考核或考核不合格需参加补测,有两次补测机会。

(二)课堂教学能力考核

教学理论考核通过后,申请“课堂教学能力考核”。考核不通过者,给予一次补测机会。

(一)专业核心技能考核

教学理论考核通过后,申请“专业核心技能考核”。考核不通过者,给予一次补测机会。

(二)公平公正公开

测评活动严格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对全体教师公开,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与检查。

(四)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