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6 11:16: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文化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概念合成理论分析茶语言现象,阐释茶文化对国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影响,揭示茶的精神和品性影响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婚姻、宗法、政治、价值和伦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茶文化的民族特性,拓宽茶文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围。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茶文化;认知隐喻;认知转喻;概念合成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①重视心理感知,人们的概念系统是在身体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上认知加工形成的。②认知语言学为研究语言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外语界和汉语界先后出版大量论著,形成了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和认知句法学等分支以及认知语言学与心理、社会、文化等语言外部交叉学科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水融,语言是一种生物文化生态龛,是一种社会习俗,承载了文化信息符号,而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不同的文化管轨制约着不同的语言,语言具有民族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茶文化,语言和文化结合,为茶文化的研究增加新的视角,拓宽研究范围。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物质层次
认知隐喻理论、认知转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里,也根植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隐喻投射是具体源域对抽象模糊的目标域的跨域投射,使抽象事物易于理解。认知转喻理论是“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连接。“穿越型连接”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连接,内向型是初始域,即事物的中心知识,③如“我买了本鲁迅”,“鲁迅”作为人的生理特征(身高、肤色、性别、国籍和职业等)属于认知转喻“穿越型连接”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而“鲁迅的书”是外向型。概念合成是产生新义和概念压缩的基本心理活动,基本运行机制是在输入空间中建立部分匹配,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新的“合成”心理空间中,是形成思想和语言的必要条件。①文化的物质层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具有获取功能和创造功能,是文化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起源于中国的茶是茶树的叶子或芽,经过加工可用来泡制作为饮品。中国人爱茶、喜茶,日常生活用具和食品也与茶相关,如茶杯、茶缸、茶壶、茶瓶、茶炉、茶几、茶托、茶盘、茶匙、茶点、茶饭和茶碗等。根据认知隐喻理论全局环境,生活用具隐喻映射了国人对茶的喜爱,茶的意义影响了整个民族。根据认知转喻理论,带有茶的用具已不再是单纯的盛茶、烧茶、茶水和点心、茶水和饭食的功效与含义,也不再是表示事物中心知识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茶杯、茶缸、茶壶、茶瓶和茶炉可以盛置或烧白开水,茶几、茶托和茶盘可以放置其他物品,茶匙已成为进食用或调饮料用的小勺,茶点已扩展为精致糕点的含义,茶饭泛指饮食,其含义扩展为转喻的“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人们生产出反映人类文化的人造物品,代代相习,其文化也延续下来。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与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合并和整合成一个新的概念系统。②语言棱镜中的词汇观察到文化物质层次的种种景象,展示了物质文化的痕迹。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制度层次
文化的制度层次是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风俗以及相关的理论、规范等,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③古代对待茶相关的事物谨慎而严谨,且礼仪较多。
(一)茶文化对婚姻制度的影响婚姻制度打上了茶文化的烙印,茶的端庄、典雅、和静与和美,隐喻映射婚姻的庄严、和美和忠诚的含义,茶的品质和精神隐喻映射婚姻的不同阶段。1.“受聘”隐喻为“吃茶”。古时称喝茶为“吃茶”,现代部分方言仍保留这种说法。“受聘”隐喻映射为“吃茶”的含义。如:(1)种芝麻,必夫妇同下其种,收时倍多,否则结稀而不实也。故俗云:长老种芝麻,未见得者。以僧无妇耳。种茶下种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郎瑛《七修类稿》)夫妇齐心协力种茶籽,收获多,隐喻映射夫妻对婚姻家庭应该忠诚或婚姻应“从一而终”,这是生活取得幸福果实的关键。独善其身的人种茶籽或颗粒无收或不能移植,隐喻映射没有婚姻家庭的人生活的幸福果实不易获得。所以,古时女孩子“受聘”隐喻为“吃茶”,茶的端庄和典雅表达了婚姻的庄重和忠诚的隐喻含义。(2)一女不吃两家茶。“不吃两家茶”隐喻“饮茶”应专心致志地品味一种茶的味道,隐喻映射女子要“从一而终”或“至性不移”之意。2.“订婚”“结婚”和“同房”隐喻为“吃茶”“定茶”与“合茶”。三茶六礼———古时订婚时隐喻为“下茶”“受茶”或“吃茶”,结婚隐喻为“定茶”,同房隐喻为“合茶”,茶的端庄、宁静、致远的品质隐喻含义体现在婚姻的不同阶段。
(二)茶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影响茶文化体现在中国宗法制度中,茶的精神和品性与儒家思想欣欣相应。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庄严和不可僭越,影响与规范人们的礼仪、行为和举止。例如,古时喝茶,尊者坐左位,依顺时针旋转,卑者坐右位,长幼尊卑贵贱划分明晰。喝茶时,茶盏不要有响声,不要吹凉,不用茶勺,不可一饮而尽,应慢慢品饮。茶水不能满溢,七分满适宜,茶水是热的,满了烫手,对客人不敬。所以,俗语“浅茶满酒”,酒是凉的,斟满表示尊敬,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而体现在饮茶的仪式和规范上,也隐喻映射了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如“端茶送客”:古时,客人告别时,以茶送客,茶的“和敬”的品喻映射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对客人不满下逐客令,以茶送客,茶的“和”的品喻映射婉拒客人,而又不失颜面。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请茶”,并由上司先饮,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倘若上司仅端茶而不饮时,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随呼“送客”声。(裳《三十年见闻录》)茶的“敬”的品质隐喻映射了古时人们对地位尊卑的遵从,茶的“和”的品喻映射了委婉的“逐客令”。
(三)茶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茶马古道”———茶、马和古道三个不相关的心理空间以茶为穿引线,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使三个心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建构成新的心理空间。古时,藏族人主食牛羊肉,饮茶可以降解脂肪,缓解燥热,喻为“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但是藏族地区不产茶,汉族地区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马匹,而藏、川和滇地区产良马,茶和马通过概念合成为新的心理空间“茶马互市”,进而形成促进民族间贸易、迁徙和融合的道路,隐喻映射带有即时环境和历史特征的“茶马互市”为“茶马古道”,是贸易繁荣和文化融合的象征。明洪武年间颁布《茶马法》,严禁私人茶马互市,驸马欧阳伦私自倒贩茶叶被处死,茶文化在政治制度打上了深深的隐喻烙印。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心理层次
文化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等,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①
(一)茶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茶馆。喝茶、品茶的馆子,又称“茶楼”,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产物。茶馆始于唐、兴于宋、普及于明和清,发展为不同种类的茶馆,如清茶馆(不售酒的茶馆)、大茶馆(如现在大饭店)、书茶馆(讲评书的茶馆)及酒茶馆(售酒的茶馆)等。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个体部分组合成整体,格式塔着眼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仅限于分离、孤立的元素。②茶馆已不仅仅是喝茶水的地方,已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应把茶馆的个体部分整合起来,才能体会其文化历史韵味,如明清的茶馆演变为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的地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体验客体,偏重人的需要,而不是从客体出发反映客体,客体认识寓于价值评判之中。茶馆是喝茶的地方,原本属于事物的初始域,即内向型连接,但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被转喻映射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象征、浓缩的小社会,已属于事物的外向型连接。不同的隐喻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中的特征不同,如成都的茶馆具有说书、打麻将、养生和艺术品鉴定等特征,隐喻映射了成都人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北京的茶馆有京剧、评书和大鼓等曲艺演出,京韵十足,隐喻映射了北方人豪迈、爽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2.人生如茶。中国人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主旨,以人对外界事物的体验为主,强调人生与境界的人生观。“人生如茶”隐喻映射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如不同茶的味道,品味茶隐喻为体验人生。人生的初始之路是创业的阶段,艰难辛苦,犹如“苦茶”;人生的成功阶段享受回报,犹如“甜茶”;人生的总结阶段,回味人生经历苦甜的滋味,犹如“香茶”。吃茶的“一苦二甘三回味”是人生经历的写照。3.歇后语。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隐喻性的,中国人的隐喻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民族性,歇后语即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的前一部分是事物的描述,后一部分是形象的隐喻解释,幽默风趣。茶文化中也含有大量与“茶”有关的歇后语。如:(1)茶馆的火剪———倒霉(煤)。茶馆烧开水需要煤球,火剪夹煤球或捣碎煤块,“倒煤”谐音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情不顺利。(2)茶壶掉了把儿———只有一张嘴。茶壶有两个嘴,一个是壶口,另一个是壶嘴,掉了把儿意思是壶嘴掉了,剩下一个壶口,只有一张嘴隐喻映射“能说会道,没有真本领”。(3)爆米花沏茶———泡汤了。爆米花泡到茶水,变软泡汤了,隐喻映射“做事没有结果”。(4)玻璃杯沏茶———看到底。玻璃杯里的茶水透明清澈,杯底一目了然,隐喻映射“彻底了解人或事物”。(5)不倒翁沏茶———没水平。左右摇摆的不倒翁沏茶,没有平衡,隐喻映射“没知识、没能耐”。(6)茶馆搬家———另起炉灶。茶馆搬家重新开张,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二)茶文化对价值系统的影响中国古文化的实用理性影响着人们的实用探求,是事物对人的实际用处和人对事物的希望和需要,是人和人的需求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尺度。受儒学“中庸之道”影响,人的处事方式体现了包容与和谐、灵活与变通。例如:(1)下午茶。吃茶点时间不是正餐吃饭时间,隐喻映射为较随便和非正式的含义。现在,茶文化在婚姻中有了变化,当男女相亲时,流行喝“下午茶”,隐喻映射为非正餐,场合和礼仪较随意,不满意可及时回绝,体现了儒学“中庸之道”灵活变通的实用理性影响。国人也受道教理论影响,追求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和养生方术。例如:(2)茶余酒后/茶余饭后。指吃过饭之后,隐喻映射闲来无事、消遣时光,体现道教与世无争、清新雅致之意。(3)粗茶淡饭/家常茶饭。指饭菜简单,隐喻映射为饮食简单、生活简朴或极为平常的事情。(4)茶话会。备有茶和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随和而庄重,隐喻映射畅叙友情、寄托希望、交流思想和展望未来等含义。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如道教的养生方术演变为重要的饮食文化,茶的饮食文化也受到影响,又影响到人们的文艺娱乐中。如:(5)奶茶。掺和牛、羊奶沏的茶,香甜不腻,口感。台湾歌手刘若英知性,如“奶茶”醇香幼滑,被隐喻映射为“奶茶”。清华女生章泽天的长相甜美、气质清新,如“奶茶”般清新淡雅,被隐喻映射为“奶茶”妹妹。(6)绿茶。不发酵茶,味道新鲜,汤清叶绿,提神益思清心。电影《绿茶》从一杯绿茶预测一个人的爱情,绿茶含有天然去除剂、能提神益思,隐喻映射人的内心和表象的分辨。
一、普查的目的和要求
人口普查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这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2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地县分布、受教育程度、迁移流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对于我县来说,通过这次人口普查,还可以查清我县较为突出的流动人口问题、农民工问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状况等,为研究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普查的对象、范围和规模
普查对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普查规模:22万左右的家庭户、集体户,80万左右的现有人口加户籍外出人口,以及万人左右的死亡人口。
普查区的划分和设置:普查区域的划分坚持地域的原则。以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为基础划分普查区。全县15个镇乡下辖的679个居委会,都各设一个普查区。每个普查区按照一个普查员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原则上按300人左右),划分成若干个普查小区。各普查小区在地域上不能交叉、重叠和遗漏,所有普查小区连接起来,要完全覆盖全县。
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原则和方法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1月1日零时。
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也要登记相应信息。
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普查登记的方法,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四、普查内容和普查组织形式
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人口普查表分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1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
中国现役军人及军队管理的离退休人员,由军队领导机关统一进行普查、汇总。
在军队各类单位服务的职工、文职人员、非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居住在军队营院内的,由军队机关负责普查,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不在军队营院内居住的,由所在地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武警机关负责普查登记,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
在武警部队各类单位服务的职工、非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居住在武警部队营院内的,由武警机关负责普查,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不在武警部队营院内居住的,由所在地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其他各驻外机构人员以及派往境外的专家、职工、劳务人员、留学生(包括公费和自费)、实习生、进修人员等,由其出国前居住的家庭户或者集体户申报登记。
依法被判处徒刑、劳动教养(包括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由当地公安机关和监狱、劳教机关进行普查,普查表移交县人口普查办公室。
五、普查需要投入的力量
根据国务院及省、市、县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每个镇乡普查办平均12名工作人员,每个普查村(居委会)平均配备3名工作人员,每个普查小区至少配备1名普查员,原则上四至五个普查小区配备1名普查指导员,另外县级还需配备一定数量的对外籍人员调查的专业普查员。
六、普查的工作步骤
人口普查分四个主要工作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10月至10月底,
历时1年多。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县街两级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和办公用房、人员;进行普查综合试点;开展前期业务调研;制定工作规划和流程;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普查工作;筹备普查物资;开展普查宣传动员;编制审核地址码本;培训各级业务骨干;选调、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会同公安部门进行户口整顿;绘制普查地图;进行清查摸底;进行长表的样本
抽取;准备普查数据处理的设备及安装,程序调试,培训技术人员等。
人口普查全部工作大约用时4年。
七、普查的主要措施
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动员,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次人口普查的顺利进行。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领导重视是搞好人口普查的关键。县、镇乡两级人口普查机构,应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工作情况,主动争取县政府和街道加强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具体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街道要把人口普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点工作,特别是在普查登记阶段更应突出工作重点,全力以赴集中力量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及时解决普查中遇到的经费、人员、办公用房的困难和出现的重大问题。
2、着眼基层,强化各级普查机构。
各个镇乡应建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村(居委会)建立人口普查工作小组。村(居委会)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确定街道主任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分管社会事务工作的分管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选调积极负责、工作认真细致的同志从事调查、编码、宣传、综合、数据处理等工作,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3、各方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各部门要按照县人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群策群力,步调一致,按照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工,认真落实好各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通力合作把人口普查工作做好。
4、广泛发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组织各种宣传力量,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在10月份,要组织好声势浩大的宣传月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明白如实申报人口情况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以取得群众的支持,推动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5、拓宽渠道,做好社会力量的动员工作。
人口普查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广泛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调,要更多地发挥村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从基层村、社区工作者和居民骨干中选调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身体健康、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参与普查工作。
关键词:中外文化;礼貌;思维方式;教育文化;心理;对比;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3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类型、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也越来越显示跨文化交流在每个民族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文化差异却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笔者是个人物肖像摄影爱好者,拍过许多人像习作,所以在某些场合遇到很有特点的人物或外宾,经常会忍不住想要举起镜头。中国人面对陌生人举起的照相机镜头,大都是被摄者尽量躲避或者狠狠的瞪上举着相机的人一眼,再有激情拍摄的人也像做贼一样,顿时没了底气!可是大多数外国朋友都是十分配合的微笑着面对我的镜头,我当时也没有偷拍做贼的感觉,甚至还可以用英语简单做一些交流,或者几个表示友好的肢体语言引导他们转身拍摄侧面。
笔者在书城买书时遇见一个澳洲男士,看到他的白色胡子很有特点,我友好的示意我对他的胡子很感兴趣,并且举起相机给他看,他不但不拒绝,还赶紧用手把已经松散的胡子做成圈状,然后配合我的手势正面、侧面各照一张。拍摄完后我将画面调出来给他看,他说“OK!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规则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小小的照相机镜头,我们不难看出这背后巨大的文化差异。
笔者尝试从思维方式、教育文化、心理活动的角度分析其中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上述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一)恭维与应答。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的恭维语除了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二)邀请与接受。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角度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尖山的特点。西方人也常常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也对西方人那种直截了当的方式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
三、历史与现行教育文化的不同,从而带来心理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文化,而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中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亦然。”搞中庸之道,就是重视思想的整合和齐一,提倡待人接物要采取不偏不倚、调和适中的态度,排斥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西方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在社会活动中追求行为、言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成了西方国家人的一种精神风尚,受到社会普遍赞赏与颂扬。在西方,如果有人说“You arevery special”(你很特别),听者会因被承认富于个性、与众不同而感到非常高兴。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化为特征、多元文化共存的西方文化模式。
心态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导向卓越与完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存在着不少流弊,因此我们应该弱化中庸文化心理,认真学习汲取西方文化中鼓励探索创新的积极因素,倡导冒险和竞争意识,重视个体思想的独创性,保证充分的思想自由,允许“异端学说”的存在,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正文: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收检查又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范的税制需要科学有效的税收征收管理来实现,而科学有效的税收征收管理又需要科学有效的税收检查来保证。科学有效的税收检查就是规范化的税收检查。可见,税收检查的规范化问题是税收征管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实现税收检查规范化,对于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征税人履行征税职责,防止税源流失,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人库,维护税收法纪,减少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实现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推进以法治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税收检查”概念的规范化问题
明确税收检查的概念,是理解和掌握税收检查规范化问题的起点。哲学认为,事物的概念,应当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对事物本质内容的理论抽象。因此,我们应当从税收检查的表象中去研究其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而给它确定一个科学的概念。
然而,在税收理论界,对税收检查的概念表述众说纷坛,各抒己见。有的同志认为,税收检查是“税务机关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主要方法”。有的认为,税收检查是“税务
机关按照国家税法规定,检查和监督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税务机关执行税收政策情况的一种手段”。有的认为,“纳税检查,又称税收检查或税务查帐”,等等。从这些观点和表述可以看出,人们对税收检查的本质认识和本质内容缺乏理论抽象和科学概括,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众所周知,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因此,作者认为,根据税收检查活动的本质的属胜,可以给税收检查下一个这样的概念。税收检查是对税收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一种方法。税收检查人员通过对征纳税双方的税收资料和财会资料的审查来确定征纳双方的税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真实,最后得出结论,作出公正的处理和评价,并写出书面报告供征纳
税双方执行和参考。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1、税收检查是一种经济监督的方法。经济监督包括财政监督、财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等等,税收检查属于税务监督的范畴。
2、税收检查的主体不仅仅是税务机关,也可以是税务机关以外的依法享有税收检查权的机关单位(如财政、审计、检察等),还可以是纳税单位和个人(如税收自查)。
3、税收检查的对象既是纳税人,又是征税人;既检查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又检查税务征收机关依法征税的情况。
4、税收检查对被查对象的监督是一种间接的监督,事后的监督。因为它只能是对被查对象进行了的税收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督。
5、税收检查的程序和内容是依法进行的检查机关和检查人员不能随心所欲,肆意检查。
6、税收检查的范围是随着税收检查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知道,税收检查与税务检查、税务查帐、纳税检查等不是等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在呕别。税务检查对税收事务管理的检查监督活动,它既包括税务工作制度的检查、税收计划的检查、税收工作纪律的检查。税收征收管理的检查等等,还包括各级政府对税务机关工作的检查和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检查、税收检查、税务查帐和纳税检查,都属于税务检查的范畴。税务查帐是对纳税人的涉税帐簿凭证资料等的检查监督活动。它通过对纳税人帐务的审查,确定其帐务所反映的税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它是税收检查的组成部分。纳税检查是对纳税人是否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活动。它既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又是税收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税收检查是对税收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活动。它既包括对整个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内容的检查,也包括与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的检查。由此可知,税收检查与税务检查、税务查帐和纳税检查等概念的相互关系,可以用
二、税收检查主体的规范化问题
税收检查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使税收检查权利的单位和组织。税收检查主体分为税收检查权利主体和税收检查义务主体。税收检查工作人员代表税收检查主体行使检查权,不能称作税收检查主体。目前,从法学角度看,巳经行使税收检查权利的单位和组织有:①税务主管机关;②财政机关;③审计机关;④检察机关;⑤各级政府“三大检查’协公室;③纳税人。其中①至⑤项为税收检查权利主体,第③项为税收检查义务主体(如纳税人自查)。在现实税收检查活动中,这些税收检查主体之间存在着重复检查。交叉检查的现象,有的以“提前介入”为由,参与了正常的税收检查;有的以职能分离和改革为由,重复派人对同一被对象进行多次检查、同时,税收检查主体的检查范畴、检查效果都不相同,有的只注意查补税款;有的税收检查结论不告知税务机关,也不把税款交由税务机关人库;有的只进行检查不作检查结论,走走过场而已。所有这些造成税收检查主体多元化,各检查主体之间以及与被查对象之间的纷争和矛盾。既不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征纳双方,更不利于实现税收征收、管理和检查的专业化.不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水平。为此,作者认为,宜从法律上规范税攸检查主体,明确各主体的检查层次、范畴、职责,使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减轻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提高检查工作效率。初步设想是把税收检查主体规范为三个层次,即:
1、基本的一般性税收检查主体——①税务主管机关,负责日常税收检查工作;②各级政府“三大检查”办公室,负责突击性的综合检查;③纳税人,负责自身的税收自查补报
作。
2、辅税收检查主体——①财政机关和审计机关,负责税务机关年度内日常检查之后的税收审查监督;②受托的社会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税务机构等,负责委托机关授权范畴内的税收检查。
3、特殊性税收检查主体——①检察机关,负责达到立案标准的偷税案件以及税务人员渎职、营私舞弊案件的查处;②行政监察机关,负责违犯政纪人员造成税收流失案件
的查处。
三、税收检查程序的规范化问题
程序就是步骤、次序。税收检查的程序是指税收检查工作从开始到最近结束,一步一
步有条不紊地顺序进行的过程。规范税收检查程序,不仅便利进行税收检查,而且有利实
现税收征管公平,提高征管工作效率。目前多地方的税收检查程序都不够规范。有的愿意查谁就查谁,愿意怎么查就怎么查,愿意什么时间查就什么时间查;有的只用电话或口头通知被查单位,往往产生被查单位办税人员外出等因素而影响检查计划或进度。有的只作检查不作结论,检查结果不通知被查对象。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着税收检查工作效果,进而影响征管工作水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宜将税收检查程序规范为三个阶段,同时对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也作相应的规范。
(一)税收检查的准备阶段
1、收集被查对象的帐簿凭证及一切税收资料,学习税收政策和财会制度,分析了解被
查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其它有关税收的情况资料。
2、制定税收检查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被查单位的名称和概况;②税收检查的目的与范围;③税收检查的所属时期;④税收检查的内容和日程安排;⑤安排税检人员。
3、税务主管机关分管领导审批税收检查计划。
4、通知(书面形式)被查对象。
(二)税收检查的进行阶段
1、做好税收检查工作记录和复制有关证据;
2、深入实际,实地检查;
3、分类汇总,核实数据;
4、组织座谈,听取被查对象意见。
(三)税收检查的终结阶段
1、做好税收检查工作总结;
2、写出税收检查报告书,其内容包括;①是否达到原定税收检查计划的要求?②阐明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为其定性。③说明处理决定事项。④提出建设性意见。⑤主管领
导审批。
3、送达——将税收检查报告书送达被查对象签收。
早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受限,在食材选择上多是就近原则。中国土地肥沃,即使是就地取材,供选择的种类也很多。铁器牛耕运用的时代早,有长期累积的耕作经验。耕作业发达使“五谷杂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肉类以猪、牛、羊肉为主。古代道家讲求“天人合一”,便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人类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自古以来,正是因为人的劳动才给自身带来丰衣足食,所以经人辛苦种植出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这一思想,在以土地为生的中国人脑海中保留下来。而日本一方则大相径庭。他们以水稻为主食,但供种植的平坦地形并不多。四面环海,使他们把海洋当做获取食材的地方。且早期缺乏养殖经验,必须依靠自然。而慢慢得,日本人似乎喜欢上了这种野外的风味,在饮食中开始追求“生鲜美”。如生鱼片、生鱼寿司等生食,在日本颇受欢迎。日本是“食鱼大国”,据有关调查,日本每人每年平均会吃掉70公斤生鲜鱼类。我从诸多日本影视作品中看到过演员在食用生鲜食物之后,会赞叹道“生食美味,生为日本人真好”之类台词。日语中有表示海产一词海幸(うみさち)。单从“幸”字,就足以体现出日本人认为被自然赐予食物的他们是幸福的,自然心怀尊重与感激。
另外在食材处理方面。中国讲究炒、炸、烤等手法,而在日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因为日本料理中的处理方式十分简单,有的只是用水煮一下就算完成了。「和食は、新鮮な食材を使う、栄養のバランスが良い。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正月などの年中行事と関わっている、などが特色だ[1]。其中“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意思是让食材的自然感继续保留。中国菜是使用最合适方法处理食材,让美妙的味道更好为人享受。而日本人认为只有少加工,才能吃出食物最根本,最自然的味道。
二、调味料种类与运用
调味料在中国菜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樣的。中国的调味料不仅种类五花八门,甚至同一种调味料,譬如酱油,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生抽”、“老抽”等不同的产品。日本除了会放入和中国一些大同小异的调味料如盐、醋、味淋(日式料酒)等外,几乎不会再在料理中加入其他调味品。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调味品发挥其作用。“酱油上色,砂糖提鲜,盐巴出味”。这是一种味觉调和的艺术。而在日本料理的调味则极其简单。在为数不多大量使用油的料理天麩羅(てんぷら)制作最后,料理人只会在上放上一小撮盐。在做雑煮(ぞうに)的时候多数日本主妇只会淋上一勺酱油。在菜中只加酱油,或是只放盐,这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更喜欢食材被调和之后,所带给人在味觉上的刺激,是对人食欲的关怀满足。而日本料理的观念则是用少许的调味料“勾引”出食材自然的味道。所以中国食客多会评价一道菜的美味与否,而在日本更多人则会评价一道料理的新鲜与否。日本人更在乎的是食材从离开自然到餐桌上的时间长短。他们认为少量的调味料所带来的自然的感觉,其本身就是一种味道。否则的话是对味道的破坏,没有尊重食材的自然风味。
三、器具差异
器具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日在饮食文化上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点的不同。中国依然保持着“大锅饭”这一聚餐制的传统,只有在职工食堂等处才实行分餐。[2]但日本只有在过节时才讲究一家人吃“团圆饭”。不论是聚餐还是分餐,用来盛饭的器具都是必不可少的。中日分聚的不同,对器具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中国主要是聚餐制,所以餐具的规格要更大一些。大大的汤盆,大大的碗碟,都是为了保证一家人的吃饱喝足。甚至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更加夸张规格的餐用器具。如“大海碗”,其外观质朴并无特殊之处,作用只是能大量盛饭。受注重实用思想影响的餐具之类的东西,反过来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往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发展。在日本由于分餐制,器具的小巧使他们热心于装饰绘制。自然中的山、川、岛等图案,便是他们所热衷的。虽然食材已经离开自然环境,但也要让他们尽量回归自然,保持自然的风味。讲究“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3]在颜色搭配上也颇下功夫。如春夏之际,多选用颜色鲜艳的餐具令人赏心悦目。在秋冬季,则会更多用朴素的木质器具,装点菊瓣、红叶素净之物。这也体现了有强烈季节感的日本人把自然的季节感带到料理中的一面。对食材来之自然,回归自然的想法。
四、小结
以上旨在通过几个具例,来浅析中日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知中国更看重的是人主观意志的所需,饮食中多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而日本则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尽量保护其原有风貌,避免破坏。当然,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远不止这些不同,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整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2013,8.
党的xx大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时下,有一种新兴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升起,因其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反应出了普通平民的内心诉求以及精神世界,在中国大地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传播开来,甚至与精英文化产生强烈的对撞,这就是时下正如火如荼的“草根文化”。它强大的感染力使得它在大学生中也广泛流传开来。对于这种平民文化在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中的渗透,我们的大学生是怎么看待的,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为此,在XX年5月13日,我在一些高校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网络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要方法,请一些院校的同学在各自专业的qq群上邀请同学参与问卷调查。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100%,问卷容
量113.
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9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生活中较常或更常遇见“草根”一词,又有53.9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属于“草根”一族。有55.75%的对“草根文化”持中立态度,而37.17%的大学生对此则表示欣赏与尊重。对于“草根文化”的精神作用方面,大多数(87.61%)的大学生认为他是一种相对积极的文化,也有2.66%的大学生认为它是一种低俗的文化。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草根文化”良莠不齐,需要规范与引导。
(二)调查问题分析
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已对“草根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比较喜欢这种产生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化。但是这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
1、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的接触机会较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高达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本身就是“草根”的一员。而却仅有37.17%的大学生对“草根文化”持欣赏与尊重的态度,这表明这其中有至少有16.81%的大学生并没有对“草根文化”表示欣赏之情却认为自己是“草根”的一员。也就是说,这些人并不想成为“草根”,但是他们却成为了草根的一员。再进一步说,就是他们的文化追求是有别于“草根文化”的内容的,但是他们却身处于“草根文化”之中,参与并融于“草根文化”当中,或者说,“草根文化”反应了“草根阶层”的现实意志和思想意识,而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与他们自身的意志与思想却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对于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的表达方式他们并不表示赞赏。对于前者,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主流文化或者精英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少,而“草根文化”却比较广泛地分布在自己的身边,使得他们不得不参与其中。而对于后者,我们知道,“草根阶层”是以相对比较弱势的阶层,虽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总的说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多处在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成为热点的时间不长,在文化的自我认识上的不清晰,以及立场上的变动性大,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处于这个阶层,表明他们的学习或者追求在某些曾度上与“草根阶层”有相似之处,自我认识比较消极,但是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又比较高,对于一些“草根文化”的传播方式他们就不太喜欢了。
2、许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他们对文化的追求陷入误区。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一群接受过大学教育,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是我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是调查中我们却发现,73.45%的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
是一种平民文化,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是“草根”的一员。不然看出,许多大学生在还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归于平民阶层了,把自身归为相对弱势的阶层,或者说他们对生活的追求相对消极了,“草根文化” 是一种远离了价值取向的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产生于平民或民间文化,本身所感染的是来自于“草根”阶层朴素的气息,从而使得“草根文化”本身缺少价值取向的定位,因而也就无法帮助“草根”阶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这种文化的意义,甚至模糊了个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而且大学生接触草根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接触的,“草根文化”借助于网络之后,迅速扩大起来,这种形式下的文化更容易和感性的娱乐方式相结合,它们常常只顾忌个体此时彼地的感观感受,市侩之气比较足,若不加选择地认同,难免会陷入庸俗、低俗之中,文化自身境界也无法提升。加之文化自身缺少倾注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思考,缺乏历史的沉积和精髓的提升,在当今社会的显示环境中和网络缺乏规范的环境下,不仅无助于这种文化认同的个体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无法帮助他们正确的面对现实,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己主义、消极思想和仇富厌世等不良影响。所以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在价值观上产生了比较消极的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祖国希望大学生能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大学生是要为平民服务的,大学生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就应该尽可能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最终还是要成为平民,但是大学生应该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崇高的理想、积极进取并为之努力奋斗。
3、许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认识不足,过分信任草根文化。
我们知道,虽然“草根文化”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上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草根文化”也制造了很多无节制的娱乐垃圾和选秀泡沫。与形式的雷同相比,内容的苍白和表演的劣质对这类节目的杀伤力更大。一些节目在选拔过程中选手和主持人丑态百出,有的节目的获胜者明显带有不健康的印记,不仅让观众腻烦,还对青少年有着不良的导向。这种明显的低俗化倾向让很多学者感到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用“恶俗”评价此类节目,认为其既宣传了一夜暴富的错误价值观,更在审美导向上乏善可陈,有些节目和作品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微乎其微……我们发现有15.9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应该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可见部分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过分信任,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建议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一些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接触机会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在缺少了对高质量精神食粮的获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
一、经常在校园内开展适合大学生接触的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活动。主流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积累下来的具有积极价值取向,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等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让适合大学生健康法阵的更多元的文化进入校园。不同人对不同文化的亲近度各有不同,通过引入多元得文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地健康文化,跟有利于营造一股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更多大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 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我认为,应从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崇高信念、远大理想,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通过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增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就时下发生的一些时势与大学生分享,并在其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得教育,促使大学生对自身使命与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规范网络环境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对于“草根文化”这种大众文化当中。然而这种借助于互联网的文化传播方式确是与商业价值相挂钩的。因此,这种可以创造商业价值的文化在向商业利润的转化中也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各种经济规律来运作。然而在寻求文化的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文化的 发展中,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商业运作模式如果不能很好的结合,无法有效的解决二者之间的分歧,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我认为,政府应该出手干预商业运作对文化的传播,对于一些恶俗的、低级趣味的、拜金的、带有消极意味的文化应该加以规范、限制,以便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世界。
四、总结
总的来说,较大部分同学对于“草根文化”的认识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出了一些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以及思想状态。应该对这类学生加以指引与教育。同时“草根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民间,反应平民现实意志与精神世界的原生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流派,它的存在有它丰富的意义与积极的作用,只要加以疏导,必将成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朵奇葩。
附:关于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XX年,注定是属于草根的年代,当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走红网络,登上春晚后,当微博打拐彰显出草根力量不可估量的潜力时,越来越多的草根从地下室、出租屋、地下通道里走出来,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那么您对“草根文化”持何种看法呢?
1.日常生活中,你感觉“草根”这个词常见吗?
a.非常常见 15票,13.27%
b.比较常见 60票,53.1%
c.一般 28票,24.78%
d.较少 8 票, 7.08%
2.你认为什么是草根文化?
a、不被主流接受的文化 6 票,5.31%
b、只在民间流传 26票,23.01%
c 、网络文化 11票,9.73%
d、平民文化 83票,73.45%
e、其他 1 票,0.88%
3.你认为自己属于“草根”中的一员吗
a、属于 61票,53.98%
b、不属于 36票,31.86%
c、其它 14票,12.39%
4.你对草根文化的态度是
a、无聊,不关注 3 票, 2.65%
b、鄙视 1 票, 0.88%
c、欣赏、尊重 42票,37.17%
d、一般 ,不排斥不反对 63票,55.75%
e、其他、 2票,1.77%
5.今年在春晚播出的《春天里》收到广泛好评,请你谈谈把草根文化搬上舞台的看法。
a、值得认同,新的文化形态 70票,60.95%
b、不认同,虽然偶尔有好作品,但是品位低 7票,6.19%
c、随便,无所谓 16票,14.16%
d、有一些认同,有一些不认同 16票,14.16%
6.你如何看待草根文化?
a、是一种必然的流行 16票,14.16%
b、低俗文化 3票, 2.66%
c、积极的一面大于消极的一面 83票,73.45%
d、消极的一面大于积极的一面 8票, 7.08%
7.你认为草根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吗?
a、属于,只要具有教育人、启迪人、鞭策人,主宰并传承着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 87票,76.99%
b、不属于,来自于民间,没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 8票, 7.08%
c、不知道,无所谓 11票,9.73%
8.你认为,“草根”的流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多选题)
a.引起社会注意,提升底层社会的话语权 72票,63.72%
b.补充中国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 43票,38.05%
c.增加底层公众的社会认同感 29票,25.66%
d.与精英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 2票,1.77%
9. 你认同:“无论什么文化,只要能够以正面的思想影响人的就是好文化,所以优秀的‘草根文化’也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这个观点吗?
a、认同 79票,69.91%
b、不认同 24票,21.24%
c、不知道 6票,5.31%
10.你觉得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的发展吗?
a、有必要草根文化,良莠不齐,一定要规范,使之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 87票,76.99%
熊忆,女,汉族,均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400067)11贸经一班学生。
邓红玲,女,汉族,均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400067)11贸经一班学生。
摘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是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示范带动的责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是破解重庆城乡二元结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党的十和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在上述政策和实践背景下,本项目拟在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紧密围绕重庆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的实践,通过对重庆农村转移人口的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分析,探索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在城乡统筹改革中的作用,考察其政策需求和效果,提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有序化;制度转换;户籍制度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与核心含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转移人口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上整体融入城市社会,并认同自身市民身份的过程与状态。本质上属于农民进入城市的再社会化,最终适应城市社会的规则与逻辑,实现生活技能、社会规范、个性气质等方面的再社会化。而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域转换、制度转换、意识转换。
一、地域转换
地域转换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与就业地点从长期居住的农村转移向城镇即从狭义方面来说的转移。
1.总体人口结构
通过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实现就业,重庆城区人口逐渐增加,其中农业转移人口量增幅较大。2011年,全市总人口约33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2万人,非农业人口1277万人;常住人口2919万人,城镇人口1605万人,农村人口1313万人,城镇化率55%。农村劳动力约1480万人,45岁以下劳动力约1139万人,占77%,非农就业人口达887万人。而农村应该保留必要的务农人员所以此非农就业人员才可以看成是农村转移人口数。
2.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领域
据调查,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全年纯收入5000-10000元居多。调查显示,2006年,全年纯收入中,5000-10000元的农民工占44.6%,1000-5000元者占336%,10000-50000元者占142%,50000元以上者仅占22%。2011年,市内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和建筑行业等重点产业。其中,从事建筑业的120万人,占总数的27%;制造业96万人,占22%;旅馆、餐饮业40万人,占8%;家政服务业64万人,占14%;批发零售业42万人,占9%;其它领域占29%。
在农民工中,管理和技术工作工资水平最高,服务行业工资水平较低。调查显示,2006年,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月均收入在1000-1200元,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月均收入仅400-800元。管理人员的收入是家政服务人员收入的2―3倍。
3.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稳定情况
据调查分析,2011年,重庆农业转移人口劳务收入约650亿元,比上年增收100亿元。从总体看,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持续增加;但从个体看,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收入不稳定,能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的主体是有知识和技术的青壮年,四五十年代的转移人口缺乏技能的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困难比较大。所以,对其职业培训教育有很大的必要,具体措施后文详述。
总的来说,农业人口转换率不高,但其富于劳动力大部分都进行了地域转换,并取得了稳定的就业。所以,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地域转换这一方面挺有成果。
二、制度转换
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其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在众多制度改革的影响下完成职业身份与市民权身份的转换,其中又分为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养老金制度,住房制度。
1.重庆户籍制度转换
据调查,从“一圈两翼”分布情况看,转户进入“一圈”的大概占56%,渝东北占22%,渝东南占22%,这样一个结构也符合我们“三个一千万”人口布局的构想。根据规划,重庆主城今后将进入“外环时代”,也就是“双千时代”,将在100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布局1000万人口,另一部分是31个区、县城布局1000万人口,还有农村人口大概有1000万。按这“三个一千万”人口和生产的布局,对照控制的区域转户结构56∶22∶22,应该说也是比较吻合的。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具有群众基础的,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化调整过程。
2.养老保险制度转换
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坚决到位执行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标准。
社保局在主动为已转户的160万人办理养老保险,根据转户居民应该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标准,通过对接用工企业的督促,使其按新标准为转户农民工缴纳保险,使转移居民可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
3.土地制度转换
保留承包地与宅基地。在退出承包地之前,农机具补助、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公益林管护补助等涉及耕种行为,其补贴政策能持续享受。
4.住房制度转换
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由政府主导。2010年上半年市级财政对公租房建设已拨付5亿元,国家补助资金到位62亿元,国家可批准公积金贷款30亿元。主城区6个片区公租房已开工建设750万平方米。计划近3年建设公租房4000万平米,布局在轻轨沿线、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商品房、公租房“混建”模式,以共享小区环境和专业物业公司的管理与服务。公租房户型以50-60平米的小户型为主。
5.教育制度转换
(1)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政策。(2)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体系2009年将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最高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提高到600元/人,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补助标准由50%提高到80%,鉴定机构减收20%。实施返乡农民工就读中职的资助政策。
三、意识转换。
这种意识转换又是双向的,在消费观、认知模式、潮流、交往模式等改变成为城市主人翁意识,认同和接受城市的价值观,并在生活工作中展示出城市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为改变这种无序状态,建议重点从户籍制度,住房制度方面着手,辅助以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养老金制度实现。(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1012)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言文化思维差异 经贸外语专业 跨文化人才培养
一、引言
语言、文化与思维密切相关,故有思维只是脱去外衣的语言之说。通常当你掌握了一门外语时,你同时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由它自己特殊的思维结构构建的世界,只有理解了一门语言的文化思维模式这一深层的文化结构,你才能真正把握一门外语的神韵。而忽略不同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直接不利的影响。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对外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正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展开。经贸外语专业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专门机构,其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文化思维差异的内容将对跨文化人才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语言思维方式差异入手对经贸外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启示进行探讨。
二、文化思维差异对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思维方式必然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成为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般人都会习惯于用自己语言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维,并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必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思维,这种误解常使交际双方陷入被动、僵局乃至最后交际的失败。而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一方发出的语言信息是用本国语言思维编码、建构的信息,接收者则是以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破译、结构,这就极有可能发生误解。国内经贸外语专业人才是跨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会直接影响商务洽谈的结果。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张礼卿,2005),而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这是他们区别于另一民族或群体的显著特征。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形成一种语言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文化思维差异导致了国际商务洽谈中的文化碰撞乃至冲突,甚至导致洽谈不欢而散。因此,文化思维差异对外语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三、文化思维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风俗习惯的思维差异。
在国际商务洽谈中通常会有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如宴请、喝茶、喝咖啡等。这些活动往往直接受各国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谈判双方若能设身处地地兼顾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必然能为洽谈创造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交易的达成,反之则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阿拉伯人在社交活动中常邀请对方喝咖啡,依他们的习俗,客人不喝咖啡是很失礼的行为,拒绝咖啡对邀请人来说是一种侮辱。又如,芬兰人在生意达成后,通常会宴请对方,并邀请对方洗蒸气浴,他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对客户的欢迎,并借此加深友谊,甚至在洗蒸气浴的过程中还会达成重要交易,因此受邀请人是断然不能拒绝的。
(二)空间观念的思维差异。
空间观念理论认为生物与外界间的关系除自己的肉体界限以外,再向外扩展还有一个有机体的领域,这是要求自己有一个领地范围并对这一范围加以维护的行为。文化的不同,使人们对空间及其有关的交际规则有不同的需求,空间范围给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带来的联想和感受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间个体所习惯维护的个人空间范围的差异尤为重要。如在英语族文化中,一位客人就餐,先到了一个餐馆,其周围的环境,如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就成了他的临时领地,后到者宁可等候空桌也不愿与其同桌,因为他们彼此尊重维护对方与自己的空间。
(三)时间观念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时间上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在同属于一种文化的国家之间也有差异。如美国和墨西哥的时间观念就大不相同,前者时间观念强,后者相对淡薄,这使得两国商人容易出现激烈的摩擦。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工作和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人们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因此在商务谈判中都很准时。但在某些经济落后,或是文化背景特殊的国家,人们往往不太重视时间,不讲究准时参加商务谈判和宴会,有时甚至有意识地拖延时间,以显示其地位的珍贵。因此在商务洽谈中,显然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对方,否则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四)汉语族文化重形象思维,英语族文化重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汉语族汉化的重要特征,它广泛地运用于形象的感觉、知觉、表象及想象、联想和幻想,并在其中融入思维者的强烈的情感意志。其特点是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表象为依据对表象进行类比分析,强调相似、相关性。而英语族文化则注重抽象思维,它用抽象的思维分式进行概括,并用抽象的概念、数字、推理等进行思维。汉语族文化偏重形象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以形见理。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方式则追求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其特点就是注重综合性的分析,提取本质的属性,而抛弃那些非本质属性,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英语族文化严格区分主、客体,汉语族文化则注重主、客体相融。
英语族文化尤为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于严格区分主、客体,因此其语言的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是泾渭分明。而汉语族文化的思维多以“人”为本,一般不分主体与客体。比如汉语中常出现“有人说”,地道的英语应该说“I was told ...”,而不能说成“Some one told ...”。类似的说法在英语中有很多的例子。经贸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若忽视了不同文化对主客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受潜在的思维习惯的支配,对同一事物研究的着眼点及引起的联想是迥然不同的。
四、结论与建议
文化思维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起到一种导向性的作用,了解外语族文化与本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将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诸多研究结果,如王墨希(1993)、张红玲(2007)表明文化思维方式差异对参与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书面表达、书面信息的获取能力、商业交往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商务交流的双方通常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及不同的价值观。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评价对方,应根据对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交际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交际、谈判策略,这样才能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否则会增加交际难度,最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无法达成协议,丧失商业机遇。
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呼唤着新型的人才,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贸外语专业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前沿机构,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思维方式的传授,从文化层次真正把握一门语言。此外,在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及思维方式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外族与本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对比学习与认知,这样的人才方能真正适应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礼卿.国际贸易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近年来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物化学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与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查新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生物化学科研工作者研究水平的评定及该类科研工作的方向。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讨论了生物化学领域科技查新工作的相关问题。
1 科技查新工作的定义
科技查新(简称查新),是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进行操作,并做出结论(查新报告)。
2 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主要的几个方面
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用以证明其是否具有新颖性。
(2)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并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3)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资源。
3 科技查新工作的主要步骤:本文由收集整理
科技查新流程如下图所示:
4 查新报告的撰写及对查新项目新颖性的评价:
4.1 科技查新工作的结果是为被查新项目出具一份报告,称为“科技查新报告”,该报告包括封面、正文及签字盖章等内容,正文为报告的核心,包括以下内容:
4.1.1 课题的科学技术要点
根据用户提供的研究报告及其它技术资料写出的课题的概要,重点表述主要技术特征、参数、指标、创新点等。
4.1.2 检索过程与检索结果
包括对应于查新课题选用的检索策略、数据库、检索年限、检索词(关键词)、检索式及检索命中的结果。
4.1.3 查新结果
对查新课题与以上命中的结果进行新颖性及先进性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查新结论。
4.2 对项目新颖性的评价
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4.2.1 相同排斥原则
查新项目的技术领域和目的相同,技术手段实质相同,预期效果均与现有技术相同,那么该项目缺乏新颖性。反之,则新颖性成立。
4.2.2 单独对比原则
进行查新工作时,应当将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与每一份对比文献中公开的与该查新项目相关的科学技术内容单独地进行比较,不得将其与几份对比文献内容的组合进行比较。
4.2.3 具体(下位)概念否定一般(上位)概念原则
在同一科学技术主题中,具体(下位)概念的公开即可使一般(上位)概念的查新项目失去新颖性。例如,对比文献公开某产品是“酪蛋白制品”,就使“利用蛋白质制成的同一产品”的查新项目失去新颖性。
反之,一般(上位)概念的公开并不影响具体(下位)概念的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例如,对比文献公开的某产品是“利用蛋白质制成的”,并不能使“酪蛋白制品”的查新项目丧失新颖性。
4.2.4 突破传统原则
该原则通常用于数值范围的判断,主要是指:若在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某个数值范围是为了告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应当选用该数值范围,而查新项目却正是突破这种传统而确立该数值范围,那么该项目具有新颖性。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挑战,纷纷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潮流,分析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大脑及感受器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人的基本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教学和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结构,成为有较高综合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教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了人性与教养,具有了人文素质,否则与动物并无区别。[2]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它是一种后天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之间的对比。
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总体性教育目标,各高校据此制定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4]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国家意志,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国家只是从宏观上表示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意图,还未能真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约束或指导能力比较强,而我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大都仅仅是一种原则性很强而操作性很弱的指导性规定;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在高等院校取得共识,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则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教育主要内容的对比。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设置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国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现代历史类教育等课程,占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相比较,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热情很高,但课程仓促上马多,精品课程少;临时起意多,长远打算少;随意性强,目的性弱。所以,总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仍然不成熟,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教育基本方法的对比。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有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比较起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除了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强制性纳入和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随机纳入之外,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与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相映衬,往往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学年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苦乐不均”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更多的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单边主义”行为,这样的课程准入方式显然不可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下面方面进行改变,对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6]
(二)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创新、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教育的功利主义变得日益突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间接主导了这个社会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发展观,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高校教学体制。
当前,在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评估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改善高校教学体制,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多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艺术史论、影视、音乐等,不要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学分。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这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教化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电影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讲座,鼓励、扶持大学社团开展征文、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应重点进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历代名人的雕塑、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的亭阁等),这样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间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职学校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09-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续本民族的历史,并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但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衰退、变异,甚至消亡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有效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倾注了很多精力;而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历来都在起着主渠道作用,在这场守护精神家园的战争中,学校这个主阵地应该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创建于1978年,是桂西唯一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百色市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是滇、黔、桂三省区中心城市,是中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近年来,依托百色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办学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的生源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由原来的绝大多数生源来自本市,变成了现在的本市生源稳定,两翼(云南、贵州)生源数量不断增多、比例不断加大的局面,目前云南、贵州两省户籍的学生已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6个世居民族,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26个世居民族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创造了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贵州是民族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8%,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这些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成就了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广西则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另外有25个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广西各族人民既有着相似的生活热情和命运轨迹,也有着基于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繁衍过程、不同族群基因而各自形成的独特文化,它们和谐共存却又不丢失自己的斑斓个性,让美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在八桂大地上。可以说,滇、黔、桂三省区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共同铸造了西南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大景观。而生源主要来自这三个地区的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其实就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一个小缩影,以此作为对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调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本文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研究。本次问卷调查以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580份,收回问卷3580份,回收率100%。下面将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并以此为经验在同类学校中推广。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共有3580名全日制普通中专在校生接受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62名,占12.9%;女生3118名,占87.1%。被调查者来自广西、云南、贵州3个省区的不同民族,其中汉族学生783名,占21.9%;壮族学生2340名,占65.4%;瑶族学生114名,占3.2%;布依族学生198名,占5.5%;苗族学生104名,占2.9%;其他少数民族学生39名,占1.1%。
二、调查问卷具体情况
(一)被调查者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被调查的3580名学生中,有218名学生表示很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占总数的6.1%;有2068名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占总数的57.8%;有36.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总共是1294名学生。
被调查学生的家乡节庆日主要有什么活动这方面,有749名学生回答以祭祀为主,占20.9%;有819名学生回答以戏剧表演为主,占22.9%;还有1774名学生回答以邀请亲朋到家作客为主,占49.6%。
(二)被调查者对民族文化意义的认识。为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态度,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两个涉及以上内容的问题。
对“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本地区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多年的文化,你怎么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呢”这一问题,有3370名学生认为有其积极意义,大多都值得学习,占总数的94.1%;有61名学生认为大多都不值得学习,占总数的1.7%;还有149名学生表示不知道,占总数的4.2%。
对“你认为传统民族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有影响吗”,有1212名学生认为很重要,占33.9%;有1713名学生认为有些规范作用,占47.8%;有273名学生认为有消极作用,占7.6%,有358名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占10%;还有0.7%的学生认为完全过时,这部分学生共24名。
(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喜好。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认识,问卷里特别设置了“你更喜欢过民间节日还是现代节日”这一问题,试图从这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差异。
共有2047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传统节日,占总数的57.2%;1533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现代节日,占总数的42.8%。
(四)被调查者对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态度。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配合。而学校教育一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学生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次问卷调查有两个问题主要针对上以内容而设置。
在回答“你认为当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护吗”这一问题时,有1452名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占40.6%;有2053名学生认为有必要,占57.4%;有75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占2.1%。
在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前景问题上,有908人认为很乐观,占25.4%;有1589人认为比较乐观,占44.4%;有302人认为不乐观,占8.4%;有86人认为很悲观,占2.4%,还有615人认为很难说,占17.2%。
(五)被调查者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技能和本民族语言的情况。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她们是民族传统文化技能和民族语言的直接接触者,那么,在现代文化猛烈冲击的今天,她们是否还掌握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技能、是否想学习这方面的技能、是否会听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呢,这也是这次问卷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回答“你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吗”这一问题时,有2520名学生表示没有,但很想学,占总数的70.4%;有665名学生表示没有,暂时还不想学,占总数的18.6%;回答有民族文化特长的学生共395名,占总数的1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般以本民族的地方方言为沟通用语,但在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到外地入学等情况的影响下,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次调查问卷特地设置了“你会讲会听本民族的语言吗”这一问题,有2673人表示会讲会听,占74.7%;有522人表示只会听不会讲,占14.6%;还有385人表示不会讲也不会听,占10.8%。
三、分析
(一)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识主流是正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一些民歌、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习俗被废弃,甚至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也变得漠然。以上这些状况,致使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灭亡,如何对其实施保护,这是我国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令人欣慰的是,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一事的认识上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对当下社会有重要影响,这一点为我们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比较强。因为西南地区各省份的经济相对中东部省份落后,来自这些地区的广大同学,她们所处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这让她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有条件直接或是近距离接触到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正因为这样,她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着良好的根基和土壤,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也比较强,比如在回答“你认为当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护吗”这一问题时,有98%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选项。
(三)部分学生认同现代文化的同时削弱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尤其是各种现代快餐文化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有一些青年学生更乐于选择现代文化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比如在回答“你更喜欢过民间节日还是现代节日”这一问题时,有1533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现代节日,占总数的42.8%,这个比例跟回答“更喜欢传统节日”的比例很相近,可见在现代文化面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被削弱了。
(四)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存在困惑,不知道从何做起。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族文化事业的氛围也正在形成,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尽个人之力,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学生也显示出困惑,比如有2520名同学不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技艺,很想学,占总数的70.4%。
四、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早在1951年,国家就明确指出,民族教育应当采取适合于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1981年又重申了民族教育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政策,并于1984年将这一方针政策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近年来,乘着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和基层卫生事业的东风,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新成绩,目前共有全日制普通中专在校生6000多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另外,由于办学社会效益显著,吸引了云南、贵州两省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多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家庭。学校领导者应该抓住这一显著特点,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到“提升学校品质”的高度来认识,在着重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之与其他的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要解决切实解决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中(下转第21页)(上接第10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培育全校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任务的良好校园氛围。
(二)达成共识,加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广大教师则是传承工作的引导者。为此,应该先在教师队伍中达成思想共识,让教育者们明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进行相对应的统一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帮助广大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主动、自如地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渗透。
(三)真抓实干,精心组织,将传承民族文化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和深化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机制,将其渗透在各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民族文化艺术思想深邃、源远流长的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突出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师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并切实培养和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要安排工作人员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定期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策略、计划,并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只要这样真抓实干,精心组织,这一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
(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深入人心。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因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原因而变得很大,所以,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不可能经常大规模性地开展集体活动,只能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可以先在每个班级选拔出一名民族文化宣传员,进行集中的规范培训,然后由这些民族文化宣传员负责带动和指导班里开展相关的学习和活动;还要确保“民族文化进课堂”这一载体真正得到落实,每周安排1~2节课组织各班同学学习民族文化知识,通过这些有力措施,促进整个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全面开展。
(五)善于总结,积极推广,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发现好的做法要及时收集,及时汇总和完善,并在校内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也可以带着这些好做法到同类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形成各学校之间互动和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和当地负责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部门多沟通、常联系,让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与社会接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关键字】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差异,人力资源管理
一、中俄企业文化对比分析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中国企业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独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本文采用霍夫斯泰德企业文化模型对中俄两国企业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具有五个指标,从不同维度反应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分别是“权利差距”、“防止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和“长期、短期导向”。通过对中俄两个国家企业各指标指数进行对比,有以下发现:
俄罗斯企业同中国一样,都拥有较大的权力距离,而且在男、女性化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企业显示出极高的不确定性规避,而中国则相反。同时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上,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而俄罗斯企业则没有明显特征。长、短期导向维度方面,中国企业是典型的长期导向,而俄罗斯企业则坚持短期导向。
二、中俄两国民族文化对比分析
如果说把企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根,而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其深深扎根的土壤。中俄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两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矛盾性和统一性。俄罗斯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民族,在许多方面同时具有两极化表现。原因在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东、西方文明交界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其文化发展深受两方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两种不同文化激烈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五千年来中国文化虽受到外侵文化的多次冲击,但都凭借其极强的包容性将这些文化融合成自身的一部分,并持续发展下来,因而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统一性。
(二)极端性和中庸。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民族,凡事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这可能与早期俄罗斯的气候条件有关。俄罗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春秋两季则十分短暂,这就促使其早期农民在短暂的农忙时刻拼命劳作,集中精力迅速完成大量的工作,而在秋收之后进入无休止的放松和休闲。受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早期靠天吃饭的俄罗斯农民逐渐养成了易走极端、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并持续影响到现在。
中国人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莫过于“中庸”。所谓中庸,即在处理问题时要求把握准确的度,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中国人相信凡事“过犹不及”,认为假如凡事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则无论对事对人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在处事过程中崇尚一种相对的稳态,这种稳态即为“中庸”。
(三)排外性和包容性。在某些方面,俄罗斯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的民族,比如强烈的排外性。体现在民族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排斥外族精神。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正是凭借其自身极强的包容力,将古往今来各外侵文化融合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从中不断发展。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基于以上中俄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分析,对于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本文认为应当突出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积极有效的开展文化沟通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要求跨文化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两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并了解其相关文化背景。在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本着“”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沟通。人力资源部应当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借助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帮助双方员工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了解价值观和行事准则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而营造一种开放沟通、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组织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二)建立企业自身“合金文化”。文化没有高下之辩,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文化差异却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为组织带来双面影响。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企业应当能够以不同文化背景为基础,在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沟通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炼不同文化差异的优势,弱化其不足,建立企业自身的“合金文化”。
(三)实现“合金文化”。为了控制并引导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跨文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切实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以企业的“合金文化”为中心,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语言问题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首要问题,这要求在开始的招聘阶段就要注重招募具有较强语言优势的人才,这样就能在后期培训中节省大量语言培训费用,而新入职人员也能快速投入到工作中,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企业内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文化培训。对于外方员工,应当加强对当地文化敏感性的培训,帮助其顺利了解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氛围,增进其对当地价值观、行事准则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组织“合金文化”的认同,从而帮助外方员工更好更快的融入组织,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当地员工,应当着重加强对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双方管理人员在工作的协调程度以及配合程度,确保企业管理水平能够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部应当组织开展文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双方管理人员彼此沟通、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提供平台,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合金文化”。
参考文献: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常委会在2012年开展食品安全“一法两规”执法检查、2013年开展跟踪检查的基础上,今年10月再次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食品安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
本次检查由省人大常委会姒健敏副主任担任检查组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实施,采取抽查与自查相结合,重点围绕去年跟踪检查后提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监管机制建设、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置等四个方面内容,跟踪检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审议意见的情况。检查组邀请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分2组赴杭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四个市进行实地抽查,同时布置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自查。检查组分别听取了省食安办、食药局、公安厅等11个部门、4个设区市及所属4个县(市、区)政府的情况汇报,与有关方面代表进行了座谈,采取明查暗访、现场抽检等方式,实地查看检验检测机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餐厨废弃物处理各环节近30家单位。11月初召开全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专题会议,专门听取各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还利用浙江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广泛征求了意见。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食品安全工作主要成效
从检查情况看,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精神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稳步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基层监管网络;根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的监管责任;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教育引导、规范整治、严打惩处,促进全省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定向好,落实食品安全审议意见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推进机构改革。去年11月1日起,新组建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始正式履行各项新职能。省政府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意见》,要求各地整合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工商部门组建市场监管局。舟山市作为群岛新区创新模式,率先探索市、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三合一”,并于去年底全部到位。目前,除台州市以外10个设区市、82个县(市、区)都出台了“三定”方案。同时,各地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也由商务部门划转农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了两段监管为主的模式。二是明确监管责任。强化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抓好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并出台了《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三是健全基层网络。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的意见》,目前,全省134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已全部成立食安委及其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干部,构建覆盖行政村(社区)的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绍兴市等地还明确了对协管员、信息员的补贴标准,以更好地稳定队伍。
(二)创新工作载体,监管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至今年9月,全省90个县(市、区)已全面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免费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并创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满意度测评方案,杭州、衢州、丽水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工程。二是在生产加工环节监管方面,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与分类机制。制订实施《浙江省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报告规定》,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并规定了企业自查、监管部门抽查等具体要求。三是在流通环节监管方面,推动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电子监管。开展农贸市场自制食品“清源”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市场禁入和退市监管机制,淘汰一批“低、小、散”的食品作坊,倒逼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四是在餐饮服务监管方面,深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推进特大型、大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阳光厨房”建设,制定评定标准和考评办法。出台《浙江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指导。舟山市作出了餐饮单位禁止向外地游客提供生食海产品的规定,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
(三)关注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一是加大打击力度。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围绕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薄弱领域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次专项行动和整治。从今年3月1日至6月10日,在全省集中开展食品安全百日严打行动,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形成严打高压态势。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建设,出台《关于建立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协作机制意见》、《浙江省食品危害认定操作规程(暂行)》,温州、湖州、嘉兴等地公安部门成立了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加大食品违法案件打击力度。二是健全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全省中小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达83.9%,A、B等级学校食堂比例达61.5%,品牌超市进校园比例达57.8%。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实施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强化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管控,在124家单位建立农产品准出管理制度,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加强小餐饮监管。宁波开展“关注身边的小餐饮食品安全”行动,温州市区小餐饮持证率由53.5%提升到96.5%,湖州市试点开展小餐饮整治提升工程,嘉兴市对无证餐饮店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五是认真查处杭州“广琪”生产销售过期食品案件,开展食用明胶专项监督抽检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四)开展宣教活动,法制氛围日趋浓厚。对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要求,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活动,加强与媒体沟通,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公众安全消费,加强行业自律。温州市组建“食品安全监督团”,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目前全省已经广泛开展“我执法,你参与”、“我宣传,你传递”、“你点题,我检测”、“你举报,我查处”活动,深化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时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省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食品安全状况与人民群众期待仍有不少差距。从检查情况看,有些方面仍然没有得到较好整改,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整合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监管领域还存在空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后,市、县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三个环节的监管职能划归市场监管局,监管职能趋于集中,监管盲点逐步消除,但职能整合、业务融合还没有完全到位,执法“死角”和监管“空隙”依然存在。一是有的部门职能虽然移交而人员和技术力量并未移交,导致相关领域的监管处于空白。杭州市西湖区反映监管职能调整后,农业部门新增加了农产品储运、生猪定点屠宰和私屠滥宰查处等监管职能,但监管和保障力量并未及时到位。二是基层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各地工商部门的基层队伍虽然健全,但与从事食品安全的专业要求相去甚远,承担监管新任务的专业化水平不够。绍兴市反映专业人员占比下降,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食品药品相关专业的人员只占23.3%。台州全市食品安全专职监管人员不到300人,监管对象却有4.6万余家。三是有的地方存在村级协管员、信息员报酬过低、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难以掌握新技术等情况,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健全,质量安全还存在隐患。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监管机制尚未很好建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许可,轻监管;重专项整治,轻源头治理;被动应对多,主动监管少的问题。一是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机制、全程追溯体系尚未建立。如食用农产品品种多,农业生产“规模小、分布散、水平低”,在准入机制与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展不快,准入的条件、要求、标准仍不够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旧存在。二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尚待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技术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标准备案任务繁重,相关人财物等保障机制尚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标准制定进度以及企业标准备案质量。三是风险监测抽检率偏低,基层风险监测能力薄弱。各设区市风险监测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样本量偏少,2014年我省争取平均风险监测样本量仅为1件/千人口,与“十二五”规划中2件/千人口的目标量差距较大。风险评估、交流及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四是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事先防范与发现手段。全省许多地方反映熟食制品的原材料虽有监管但点多量大,难以监管到位,用病死动物加工的行为难以防范;对添加剂的生产与使用的监管目前仅止于台账层面,非法使用添加剂和滥用添加剂监管难度较大。另外,对主动查处的案件宣传也不够,致使群众容易误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媒体记者、内部从业人员举报发现的。
(三)基层技术支撑力量薄弱,检验检测能力还有待提升。各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经费落实不到位、检验检测设备不足等问题,监管资源有限性和监管对象广泛性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是检验检测经费不足。随着食品安全专项治理、示范创建和宣传力度加大,投诉举报数量和处理难度攀升,检验检测经费缺口不断扩大。按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一个品种检测有近300个参数,而我省一般在市级层面检测58个参数,最低费用需1000元,这在县、乡及农贸市场就无法开展。二是检验检测能力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存在着“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全”现象。部分地区因为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检验制度和专业人才,检测设备闲置,连基本的工作需要都满足不了。在水产品检测方面,作为渔业大省,我省水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只有部级一家、省级3家、市级3家,县级一家也没有。三是检验检测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全省市级层面检测资源整合配置基本完成,县区级仅有29个完成或正在组建综合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基层市场监管所及乡镇农产品监管机构快检能力十分欠缺。许多农产品需要委托送检,周期在15至20天,而蔬菜、沼虾等农产品收获期短,批次多,常会出现检测报告出具时,不合格批次农产品已经销售完毕的现象。
(四)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监管方式还有待改进。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大环境下,食品生产经营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相关部门适应市场变化意识不强、手段不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置措施有待增加。一是省级层面尚未出台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虽然部分市县已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但餐厨废弃物“统一收集,集中定点处置”的原则仍难以落实,尤其是许多乡村“农家乐”的餐厨废弃物处理缺乏监管,大量的废弃物没有及时回收处理,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难保不流向餐桌。二是无证生产经营问题解决难度大。我省外来人口多,城乡二元化结构,无证流动摊贩、无证小餐饮数量巨大,社会反映强烈,有关部门虽然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效果仍不明显。江山市反映有小作坊200余家,但符合生产经营发证标准的只有1家。三是进口食品市场监管亟待加强。近年来,假冒进口食品、走私食品等问题逐步凸显,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由于管理手段单一、管理链短、区域性强,检测能力弱,对于违法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食品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监管部门难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央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抓食品安全工作。为了更好地督促和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严格的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全面负起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不留“死角、盲区”。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食安委的组织架构及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其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二要建立健全横向、纵向联动监管机制,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加强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市场监管部门与农业、卫生计生、质监等部门协作机制,对于职责交叉、职能不清的领域,要建立落实重点问题交办制度,切实做到全链式监管和无缝衔接。三要加强培训指导,完善乡镇(街道)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监管基础,切实发挥农村和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作用,提升基层责任网络监管质量。四要创新监管方式,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二)严格市场准入,切实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在食品标准制订、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和实施安全可靠的生产加工技术上要加大监测力量,提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力。一要建立严谨的标准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倒逼机制来进一步促进监管工作。二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加快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硬整合”的同时,要夯实基层,提升软实力,培养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分级检验检测计划和技术手段,增强综合监测能力,要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第三方参与食品安全检测的范围,着力增加检测种类、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批次和频率,为市场准入提供技术保障。三要督促、指导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自身检验检测制度和条件建设,切实把好源头安全关。四要充分发挥监测平台预警作用,充分运用风险监测成果,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贮存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全覆盖,实现由事后查处向事前消除隐患转变,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大惩处力度,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措施。要继续保持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压态势,坚持历年来专项整治行动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深挖行业共性问题。一是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开展重点环节整治和整治督办,坚决清理一批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二是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处理,畅通投诉渠道,确保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三是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修改的启动准备工作,在监管执法中正确应用法律,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四是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完善案件移送、事先介入、信息互通等制度,不断提高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合力和威慑力,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四)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推进社会共治格局。各级政府要多途径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食品安全工作强大的合力。一要开展食品安全标识认证宣传和科普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安全标识的普及,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规范舆论报道,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二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加大举报奖励力度,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三要推进企业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定期向社会企业信用情况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黑名单,坚决曝光危害群众食品安全的典型事件。四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诚信经营。五要发挥消费者协会、各类民间组织及志愿者队伍作用,帮助消费者维权。
老实说,早几年是很少有人知道径山茶及其悠久文化的;即便说到浙江,大多数人也只知龙井而不知其他为何物也,龙井文化似乎便是全部浙省茶文化。这些年,这个局狭错误的成见得以突破了:人们不仅知道除单一龙井而外,还有另外为数多众的名茶文化,而且知道它们被涵括的其间,更有远甚积深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繁多遗存。由此,人们获得了关于该省茶文化校正的认识。这个误解之能校正,我以为一大批茶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要因之一。径山茶文化被重新认识,亦得益于此。
径山所属余杭的赵大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挚着于径山及其茶文化的研究,《图考》一书,便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贡献。
那么,作为中华茶文化一脉的径山茶文化,究竟有它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图考》这部专著,较好地给出了人们所关心或应该把握的答案。它以时间的上溯盛唐、下迄当代的大跨度,以史料的丰富、繁驳,全面系统地论证径山茶与其文化的发端、蕃衍、流播的相依相存、兴衰互见,使人们通过此一支脉的认知,感受出中华茶文化主流的浩大厚重。
有关径山茶文化的特色,我以为专著至少在如下三点上作了标示: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图考》告诉我们,此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图考》辑录的大量史载图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其二,通过对陆羽众多遗存的发掘展示,表现出该茶文化悠远深厚的纯正底蕴。但陆羽在余杭活动的认识,由于史料的缺乏,虽研究家们有大致的轮廊,但其间许多认识尚无法明晰,《陆文学自传》的寥寥数字,令人无从得窥其全。现在《图考》以山岭、河流、村庄等众多地名,以读书或著作其地等较多的考校、研究,尽力破译陆羽当时的活动范围及其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了人们对该地茶文化历史内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