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交通含义范文

智慧交通含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1:1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交通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交通含义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

我国存在的社会道德、社会意识,都是有迹可循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包括当代我们一直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体现着华夏民族热烈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品质。从其本质与内涵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则思想,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践范式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如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出具体的结果。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指导中,一直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例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从中我们也可以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这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有着延续的赞叹和敬仰,在敬仰的基础之上,以传统美德为践行标准,一一去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属于当代的东西,但从其本质和内涵上来看,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升华与创新。它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吸取,也不盲目地继承封建社会中的腐朽产物,它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科学的态度,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教育良好结合。所以,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他们获得的是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部分。它培育和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结论:中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汇贯通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沉淀,愈久弥香。要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梳理文化本身,掌握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确什么方面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滋养内容。无论是何种文化,其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主体需求而产生和创造的,满足不同的主体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所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衡量,从中进一步挖掘涵养的能效。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做法

1.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可以有效地提升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践行。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一定的历史阶段反应的是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当时历史的现状意识材料。当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的正式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后,呈现出的伴随性的社会意识状态。它既可以有历史线索,同时也是当代优秀文化、精神的产物,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传统中华文化,不仅是为了服务于世界,解释世界,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要以自信的目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甚是,从中挖掘具有当代的价值的东西,找到现实价值,用它来滋养和运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文明是改造人类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综合。从狭义上来说,文明是精神文明,主要指思想上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文明指的是狭义中的文明。这种文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拥有则可以有良好的秩序。对于个人来说,这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良好习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都有待提升。校园中不乏出现插队、不说敬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包含民族精神的礼仪之地,中华文明的利益享誉海外。《周易》有云,“内文明而外柔顺”,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提升道德水平与行为操守。我们国家,讲究的是知耻、明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从文明、礼仪入手。不能让当下的大学生丧失基本的羞耻感,从而渐渐失去做人、做事的底线。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礼仪风范、改善其不文明的举止,不断提升其思想觉悟。

3.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价值观的教育属于思想范畴,重要的是教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思想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有着内容空乏、形式单一的问题。教育本身讲究实践,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容易与实践脱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深入人心,借助有效的工作手段来创新形式、丰富手段,不断提升果效。

所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不断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果效。但是,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积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相关工作的设计和规划上,要明确组织分工,提升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不断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来讲解,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陆肖乐,颜筱红.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学理论,2014,29:7-8.

篇2

最近10多年客车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不仅客车技术有了本质的提高,客车市场实现了有效的扩张,而且客车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苏州金龙的成长最能诠释这种发展。1998年,苏州金龙刚刚诞生,她平凡得无足轻重,有谁能想到10多年后她能够实现70多亿的销售额?有谁能想到2011年她能配合国家主管部门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大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苏州金龙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全国客车用户庄重宣示了两项承诺:

一是责任。

目前,安全和节能是国家政策的焦点,也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责任,但是,怎样实现安全和节能却是一个十分难解的命题。为了切实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全监督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3月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4月,交通运输部在关于“认真贯彻《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两项标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自2011年8月1日起新出厂的“两客一危”车辆,在车辆出厂前应安装符合标准的车载终端。行业主管部门希望通过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来实现安全和节能目标,苏州金龙则实时搭建了帮助政府实现目标的G-BOS平台,这个平台的两个主要功能正是规范安全驾驶行为和提高节油效率。苏州金龙全程协办全国道路客运“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充分体现了一个客车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客车行业的典范。

二是创新。

客车企业提高客车产品的技术含量责无旁贷,而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延伸服务,提高客车产品的应用效率,则是近几年客车技术不断完善的一个标志,其中,苏州金龙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突出。2009年,苏州金龙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突破口,率先在行业内提出“智慧客车”的新概念,推出G-BOS智慧客车运营系统,通过集成通信技术、总线技术、数字地理、传感技术,为客车用户提供解决安全和节能问题的远程控制方案,随着G-BOS系统的推广,中国客车正式跨进了车联网的大门。苏州金龙的技术突破有两个含义,一方面说明客车技术的发展仍有开拓空间,另一方面说明客车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能够真正推动客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的目标和结果与“海格客车,安全为本”的品牌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对海格品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交通运输部选择苏州金龙协办“科技助力行动”本身就是一种信任,通过本次活动,苏州金龙还得到了各省(市)交通厅和道路运输管理局的高度认可,因为,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安全和节能是两个具有一票否决作用的重要指标,通过长达9个月的测试,G-BOS智慧客车运营系统已经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是市场的回报很慷慨。2011年1-11月,苏州金龙共计销售大型公路客车5555辆(在客车行业排名第二,比去年同期上升一位),同比增长14.21%,远远高于行业平均增幅。特别是特大型公路客车,1-11月共计销售192辆,一举跃居行业第一,占行业总量的比例已超过30%。考虑客运安全因素,特大型公路客车在2009年达到顶峰之后,一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调控之中,双层公路客车已渐渐淡出公路客运市场,鉴于此,特大型公路客车领域的传统优势企业尚未恢复元气。

篇3

虽然“智慧城市”这个词被频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现在政府宏观规划中,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内涵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智慧城市的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 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

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篇4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要】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可进行深度分析、精细控制的城市。将在城市公共安全、生产制造、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使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关键词 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其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本质是融合,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使各系统之间交融协作,构建政府、企业、市民三大城市主体的数字网络化交互、共享平台。使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灵活[1]。使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1 智慧城市的主要智能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进行多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实时处理与利用,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应用与服务模式。是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智能,它突出强调几项关键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典型的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2]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感知技术如传感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卫星定位、电子标签等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智能化物体的联网技术,通过信息感知技术感知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信息并通过网络传递给城市数据中心,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这将建立城市的神经网络

云计算技术。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计算资源和能力被隐藏在云层后面,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提出自己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云后面,是虚拟化的城市数据中心,大量异构的服务器、存储和平台被虚拟化成统一的服务资源,信息资源被最大程度地统筹和共享。将建立城市的中枢系统。

大数据技术。是从海量的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能力,利用流处理、并行性、摘要索引和可视化等技术,建立起城市的海量数据库。海量的各类数据,如大量博客信息、物联网数据、空间数据、3D数据等等,被采集、存储、分类、挖掘和分析,对复杂事件做出智慧地决策。

其他技术。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还有很多,如3S技术(GIS,gps,RS)、将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HTML5发展使原有的基于FLEX和SilverLigt的RIA(富互联网应用)统一到HTML5环境;数据和软件一体化的应用开发平台技术和Web API技术,使组织机构的服务API化,带动API经济的发展;最终用户开发(Enduser Development)促进开发前移,推动用户参与开发;室内定位技术将是活动的定位更加微观和精准等。网络通信技术、建模仿真技术、元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安全问题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技术。

2 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国外的智慧城市发展,将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六大领域:公共安全、电力、医疗卫生、水资源管理、交通和服务型政府。我国地域差别较大,城市特点各不相同,综合众多专家观点和厂家的报告,涉及到的智慧城市领域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2.1 智能城市综合管理

通过 “智慧城市”的智能运营中心平台,对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实时分析、沟通、协作,对城市管理业务对象和事件进行精细化控制,实施对城市部件的检查、报警、紧急事件处理、指挥调度、督察督办等功能。确保公共安全并提供水、电、气、热等服务正常运行,如:重要对象(巡检人员、车辆等)跟踪、实时事件上报,食品安全追溯、危险品安全处置、灾害预警与处理等。

在此方面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如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条形码或二维码的识别技术、多原料产品的问题追溯问题、条形码信息输入侧的安全追踪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香港政府实施的“tellme@1823”项目已比较成熟,市民可利用智能手机拍照、录像或录音的方式,结合手机的定位系统,将突发事件实时举报。可借鉴其模式,突出城市特色,使智能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更加便民和人性化。

2.2 智慧电网系统

智慧电网系统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具有响应迅速、计量准确、数据实时采集、服务高效便捷等特点,构建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智能供用电关系。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约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系统,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家电网正在进行社区智能用电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属于电力BI行业的延伸,其内容和性质均属于智慧电网系统的范畴。说明该我国在该领域已有相关研究和应用。

2.3 智能交通系统

该系统类示与城市交通指挥中心的含义,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

功能包括:电子收费、车辆监督、停车服务、交通检测、交通流检测、交通违法监测。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3]

2.4 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指利用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通常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 。可使医疗信息、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实现医疗服务的最优化解决。

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医疗水平还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医疗卫生资源不断集中到大医院,出现医疗服务质量欠佳、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智慧医疗将个体、器械、机构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病患人员、医务人员、保险公司、研究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缓解就医难的问题。鉴于我国的医疗体系,智慧医疗在国内的推广相对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如需要克服非技术层面的问题。

2.5 智能公园管理

具体功能包括:提供综合信息显示、无线上网等服务;建立人流实时检测机制,精确统计入园人量;发送社区短信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用于提高公园服务质量,避免突发事故生。

2.6 城市环境管理

功能主要包含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机动车绿标发放与识别、移动环境监察执法等。

2.7 电子政务应用

用于和公开处理政务,提供政务查询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人民直接沟通的渠道,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也用于向城市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办事、考核和即时通知功能,提高工作人员履职能力和效率。具体应用包括:综合办公、事务办理、政务查询、绩效考核和公共政务应用等功能。

2.8 智能城市照明管理

具体功能应包括:定时检测路灯工作参数(电压、流等);建立自动控制和人工远程两种开闭模式,实现回路节能或单个灯具智能化控制;建立故障报警与防盗机制。用于节约城市照明能耗,提高设施管养效率。

2.9 其他领域

智慧城市还包括智慧建筑系统、水务领域(水文监测、水质监测、供用水监测、灾情监测、水工设施监控、视频监控等)等领域。

3 总言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可进行深度分析、精细控制的城市。将在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使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感受。[4]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3):12-21.

[2]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广东省“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S].2011,5.

[3]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28-35.

篇5

常人眼里,聪明人指的是得风气之先者,其间又有大、小之别。交通路口抢着闯红灯者,排队之处试图加塞者,子女入学、医院看病力图用金钱开道者,见缝插针,投机取巧,俱属于小聪明。大聪明则不然,经过认真比较之后,在大事上见地深刻,例如,透过金钱、女色、官位上的花团锦簇,红火热闹,知道其背后往往潜伏着不测与危险,这就是一种大聪明。

大聪明固然高于小聪明,可与智慧相比,仍然是两码事。

“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女色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这样的世态人情延续了数千年,似乎也并不违背对立统一的生活规程,可这一连串四个“都”字,却清晰地挑明了聪明与智慧之间的界限。聪明人虽然在这类大关节上深有所悟,实践中却身不由己,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只好进入“都”字的行列。也正因为聪明与智慧不是一个层面,生活中“聪明反被”的现象,时或可见。

有人会问,而今市场经济,那些能挣大钱的腰缠万贯者,难道不能归入智慧者之列?眼下城市畸形发展,空气逐日恶劣,而富人大腕们纷纷以金钱开道,想方设法地往大城市涌,挤得房价居高难下,连政府也熬煎,富人们在市场上智商不低,可他们这种群体性的趋向,分明与“智慧”又拉开距离了。鲁迅早就认为,众多的聪明人不能支持这个世界。财壮气粗的富豪大腕们,充其量也可能只是聪明人而已。

词典解释,智慧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之类的能力。依此类推,我们的科学院自应是智慧者荟萃之所了。然而,举世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5年湖南省政府第四次推荐,才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起码可以说明,智慧二字很不寻常,词典上对其含义的阐释,并非尽善尽美。

有人认为美德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甚至说拥有美德,也就拥有了智慧。我觉得二者有联系,却难以画等号。美德是做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它是智慧的基础。我以为,不计得失地埋头苦干,襟怀天下而奉献社会,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愈挫愈奋一如袁隆平者,才不愧是一个纯粹的有智慧的人。人说袁隆平始终像个老农民,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有以美德为底衬的智者,才能以默无声息的质朴形象出现于生活之中,俗谓之“大智若愚”。

篇6

为此,本刊从2014年初推出全新的专栏:“穿城阅市,智慧中国”,从住建部2013年公布的193个智慧城市的名单中,选取10个极具潜力的智慧城市进行专题报道。采取约稿和访谈的形式,全面、多角度呈现不同阶段的智慧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本刊遴选出的案例在全国的尺度上切割出一个个当期智慧城市实践的时空横断面,试图反映多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观。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在不断扩大的时空范围内穿插,它们犹如镜鉴,彼此参照;与此对应,城市实践无论是在现象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看似平行的问题领域。但当我们聚焦于城市个案时,聚集其中的人口、物质和信息以流态方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和制度背景下交错作用,却演绎出不同的结果。隐藏于这种塔式转换中的是一种错位平行的时空关系。

“穿城阅市,智慧中国”活动在《数字商业时代》杂志将以专栏报道的形式展现,内容包括:城市全景、城市未来、智慧城市规划、智慧旅游产业、城市文化、媒体和科技、特色智慧旅游项目等方面。希望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栏目的意见,在摸索中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管中窥豹,寻求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

21世纪新兴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非常迅速,那些人口密集、具有更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城市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盲目国际化、永远塞车。世界范围内,非均衡发展、交通堵塞、废物管理、资源分配和犯罪等城市病层出不穷。全球化加剧了城市间的资本、资源和创造力的竞争。这些挑战促使城市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智能地追求规划、设计、金融、建筑、治理、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的新方法。

除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最近几年里开始遭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夏天的温度创下历史新高,冬天则越来越冷。全球环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人为的升温状态,科学家预计20~30年之后这些极端天气会变成新常态。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前奏,如果不及时改变,接下来的灾难及其引发的后果将无法预估。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城市病,整个地球迫切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的理念由此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思想和理论依据起源于1998年鲍里尔(Bollier)《怎样通过智慧的增长阻止城市的无序发展》著作中,作者倡导应该摒弃旧的观点,对城市规划采用新的政策,这种新主张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美国的波特兰市付诸实践。自2005年以来,“智慧城市”一词被全球大的信息技术公司(Siemens,2004;Cisco,2005;IBM,2009)广泛采纳,用于构建复杂的信息系统,对城市的建筑、运输、电网、水网、公共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进行集成,逐渐演化成任何形式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发展和运营的创新活动。

重塑城市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三重含义:首先,“智慧城市”应拥有的基础:物质基础雄厚,具有建设先进的IC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实现物的智能化,比如要努力建设成为“U型城市”(Ubiquitous City)、“金融城市”(Finance City)和“高科技城市”(High-Tech City);其次,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能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从容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要成为“创新城市”、“人文城市”(Culture City)和“智本城市”(Intellectual Capital City);最后,“智慧城市”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成为“绿色宜居城市”(Green City&Livable City)。

智慧城市的构建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物质、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构成的诸多子系统建立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把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中枢神经。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座座智慧而又聪明的城市里,在这里网络是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它无处不在,就像城市的神经系统,而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将成为城市的“大脑”,它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自动帮助我们思考怎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智慧城市”重在用智慧的信息科技帮助人们克服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的提出,就相当于一个城市需要大脑一样。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方向

“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深圳、南京、昆山等城市纷纷推出以“智慧城市”命名的发展战略,希望取得先发优势。截至2012年底,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8 个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2012年,地方政府和三大运营商就已共同在全国400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在我国智慧城市实践中,大多数城市以某个方面为重点,选择单一目标定位、逐步深入的战略,展开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实现智慧城市的条件的首要目标——感知城市。处于西部通信战略高地的成都2009年开始“无线成都”建设及运营,其构建的“无线成都”应用平台来拓展其应用,重点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的通信基础。

第二种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无锡就是一座因物联网而闻名的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物联网正在勾勒无锡这个“智慧城市”的面孔。以这种模式建设智慧城市的还有天津、杭州、广州和西安等共14个城市,占智慧城市建设总数的39%。

篇7

1.1智慧旅游的含义

智慧旅游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资源、经济、活动和游客等旅游相关信息,促进旅游信息共享和游客服务部门的业务协同,提高旅游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2智慧旅游的外延

智慧旅游的建设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基础环境,它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应协调联动,智慧旅游可以带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可以产生科技旅游项目。智慧旅游本身强调智慧低碳,其为低碳旅游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以引导游客关注低碳,在建设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低碳化。

2.松江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2.1松江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建设便捷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经验和特色。松江是上海之源,在松江开展智慧旅游,不仅符合上海市“智慧城市”的精神,同时也能够带动松江地区及周边的旅游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智慧旅游模式的开展可以将很多原先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起到最大程度利用的作用。近年来,松江区也在积极筹备,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在优化松江区旅游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旅游扶持政策兑现。其中包括2011年出台的《松江区加快旅游发展若干意见》和《旅游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以及2012年政府兑现奖励经费498万元。

二是景区服务水平实现较大幅度提升。近几年来,松江区多个景区评级得到上调,包括上海辰山植物园和上海醉白池公园,区内4A景区数量达到5家,位列全市郊区县之首。此外,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荣获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公园发展三十周年――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称号的国家级公园。

三是松江“会议谷”初具规模。纳入会务统计的18家酒店,全年接待住宿客人87万人,其中会务团队占接待人数的50.2%,为43.7万人数。

四是依托松江历史文化优势,松江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秀丽的山水生态环境,有上海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最早的历史遗址,是上海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区,十二五”期间,松江积极推进三大战略,努力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产业强区的跨越。2014年第一季度,中心城区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分别接待游客123.97万人次和99.35万人次,占全区景区(点)游客接待量的51%和41%,大型旅游功能性项目欢乐谷、辰山植物园、城市景观泰晤士小镇及文化景区方塔园、醉白池等得到市民游客的青睐。

2.2存在问题

1) 信息资源共享度低、整合力度不强。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旅游信息资源共享还很困难;由于分散在各旅游企业、景点、商户的大量数据信息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与整理,从而产生信息壁垒,导致信息利用率下降,资源重复投入,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相关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缺乏系统接口标准,难以互通,产生了信息孤岛,限制了智慧旅游的发展。

2) 旅游公共信息供给途径少。对于散客和自驾游市场,需要拓宽旅游公共信息的供给途径,实现丰富、多样和便捷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不能仅仅依靠单一且单向沟通的指示牌、人员讲解和张贴海报,或者依靠传统、分散的途径,如服务热线、旅游咨询中心或者服务中心,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物联网、触摸式旅游咨询机、移动客户端等高新技术,打造系统、高效、便捷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3) 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松江旅游网旅游产品的定制方面还有欠缺,尚未形成目的地营销体系。

4)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松江的无线网络覆盖率还较低,这大大限制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其他一些在配套设施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2.3松江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1) 社会功能方面。发展智慧旅游,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扩大就业。体现科学发展、创新城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松江区品牌和知名度,有助于可持续性发展。

2) 经济方面。智慧旅游在带来社会价值的同时,还会带来经济价值,带动城市的景区、酒店、餐饮、购物、交通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并通过内需,推助当地经济稳步发展。

3) 民生方面。推动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服务业提升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仅仅会使当地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更会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达到多赢的效果。

4) 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在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旅游承载力管控等方面综合应用多种智慧旅游的手段能够均衡游客的分布,降低游客对资源的破坏,有效确保游客的满意度,对缓解景区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5) 产业方面。通过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游客的行为模式,实现旅游产业链上各个系统的协同运作,从而逐渐改变整个产业的运营模式。

3.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3.1构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1)整合有关松江旅游的旅游信息资源,完善松江旅游网,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智能服务,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基本信息、旅游产品信息、公共环境等相关信息服务的需要。完善在线或者电话咨询服务,使游客随时随地进行旅游咨询。建立评价体系,使游客在游完可以对景区、餐饮、酒店、交通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提供参考。

2)建立 3D 虚拟景区旅游平台。通过 3D 虚拟景区旅游平台,摆脱单一的门票经济,开拓绿色环保的网上在线旅游,同时,利用全新的三维全景技术,全面展现景区美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吸引全球的游客到实地旅游,将推动松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得旅游信息的传播多元化。

3)建立旅游信息触摸屏,建立景区自助导游平台,为游客提供资料检索、触摸查询等服务。

4)提高无线宽带网覆盖率。

3.2完善物联网建设实现人性化智慧旅游

旅游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参与的客观因素受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的影响较大,变动性也大,而游客的心理、生理现象也呈多样化,使得整个旅游过程要多方位应对才能尽可能使活动服务完美。物联网的加入可从组合、监控、及时三个方面优化服务过程。组合旅游目的地优质接待旅游企业,通过平时物联网的监控,收集游客对各类旅游企业反馈,将旅游目的地优秀的旅行社、酒店、购物中心组合推荐给消费者;动态化监控整个旅游过程,跟踪整个行程,防患于未然,安排好旅游途中的每个环节,以防因为天气、交通变化等带来的消极影响;运用物联网信息流可及时有效处理旅游中的矛盾,维护旅游质量与市场秩序,使愉悦的气氛贯穿整个游程。

3.3 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准确的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的转变,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

1)制定旅游信息标准,建立基于旅游信息标准的旅游云计算中心,按照统一的规则获取采集旅游信息,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通过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基础信息、 统一地理信息、统一交换接口、统一技术平台,使旅游信息的智慧化,让项目融合和跨平台合作成为可能。

2)建立综合管理平台,包括旅游安全保障、旅游数据监测分析、旅游品质保障、旅游诚信管理、旅游互动评价管理、游客消费行为数据收集分析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以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4.智慧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

4.1政策支持

在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针对本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奖励和补贴等支持政策,引导并推动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商和科技企业等相关方积极参与智慧旅游的构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在旅游行业的深度应用。

4.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智慧旅游的建设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特色,政府所有,企业经营,多方受益”的经营模式。确定政府独自投资、政府投资引导、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合投资、政府与旅游信息化企业联合投资以及企业独自投资五种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开放智慧旅游市场的开发,积极引入各类资本,实现多方投入,多方盈利。

4.3优化环境,全面发展智慧旅游

发展智慧旅游,还要全面发展松江的旅游产业的外部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区容区貌等。借助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加强旅游产业同其它产业、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加强各级旅游局同相关部门的合作。除政府、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传统旅游服务环节外,要广泛组织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松江智慧旅游的建设。推进智慧景区试点建设、智慧酒店试点建设、智慧旅游试点建设,为其他景区、酒店、旅游社做出示范引领作用。

篇8

【关键词】云计算 智能化城市体系 应用策略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利用云计算技术可对城市中的海量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并充分满足人们的查询、智能化、网络化等需求,并构建完善的智能化城市体系。云计算技术具备的高效率、高扩展性的特点,只有将云计算技术合理引用在智能化城市体系构建中,才能促使智能化城市的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1 云计算技术内涵概述

1.1 云计算含义

云计算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计算方式,能发挥软硬件共享、信息共享的作用。云计算技术提供的服务通常提供各种通用浏览器的访问、在线商业业务,软件中的全部数据都可以存储在数据管理中心。云计算技术主要是将IT资源作为服务主要手段,并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全部的IT资源。

1.2 云计算类型

将云计算的服务功能作为基础,可以将云计算分为几种服务类型: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对于基础设施服务来说,其组要是为用户提供硬件设备等基础资源服务,例如亚马逊网络服务的弹性计算等。而云计算提供的平台服务便是为用户提供稳定的应用程序运行环境,例如谷歌的应用引擎,云计算操作系统等。而云计算提供的软件服务,相比于前两种服务方式来说,这种服务的针对性极强,且会将某种特定软件功能转换为服务,是提供具备专门用途的服务。

1.3 云计算特点

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特点便是规模极大。其中主要包含广泛的网络连接,并可提供丰富的宽带资源以及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服务。基于云计算这种特点,才能为智能化城市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2 云计算技术在临空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临空新城位于武汉市临空经济区,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距离天河机场5公里,着力打造武汉门户形象及机场配套功能,智慧城市项目包括综合运行中心、智慧监控、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管网、智慧信用、公众云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公共信息化基础几个方面。

通过开展临空新城智慧城市建设,将临空新城打造成为具备“市民生活便捷化”、“产业发展高端化”、“城市运行一体化”、“行政管理高效化”特色的网上临空新城,使其成为国内智慧城市示范园区。即:大力发挥航空产业、旅游等核心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打造综合运行中心、新城展示中心两大中心,建设市民服务、企业服务两大应用服务体系,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两大基础支撑体系,营建实施、运营及保障体系,将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安全新城、智慧新城、低碳新城和宜居新城,构建环境优美、尺度宜人、功能复合、绿色低碳的智慧新城。

同时,通过临空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服务型园区,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园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完善原因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临空新城建设统一云平台系统,用以支撑智慧交通、城管和其他业务系统的运行,以及未来智慧教育系统的建设运行。采用云平台架构,园区信息系统可以很好的进行资源利用,高效运行,其优势如下:

(1)统一管理全区信息资源。实现区内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为政府部门、企业内部之间业务协同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可减少各部门信息重复采集、存储和处理过程,减少信息化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而推动临空新城信息化建设。

(2)推进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整合部门资源和数据,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政府、单位、公众数据需求。结合当前信息化发展形式,坚持以产业经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为核心,打造具有临空新城特色的智慧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政务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智慧化、市民生活数字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

(3)建设和拓展应用,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需求。严格遵循国家和政府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和相关规定,开展建设基于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基础上,实现各级应用系统的建设,真正实现对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对公众的服务,提升社会满意度,提高临空新城的管理效益,进而加快临空新城的发展与建设。

(4)为未来新建设系统提供运行基础,满足城市发展建设需求。按照云计算服务的部署方式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可以将云计算分为三类,即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而公共云是由云服务提供商运营,为最终用户提供从应用程序、软件运行环境,到物理基础设施等各种各样的IT资源。在该方式下,云服务提供商需要保证所提供资源的安全性和可能性等非功能性需求,而最终用户不关心具体资源由谁提供、如何实现等问题。因此,云平台的建设将利用公共云的这一特点,不仅只为智慧交通、城管和其他本次项目建设业务系统提供服务,长远打算还将为智慧教育等未来要建设的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服务。本次云平台已为智慧教育提供了至少150T的数据容量,加上云平台提供的各种IT资源服务,未来智慧教育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功能,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施。

3 结语

利用云计算基础可以使智能化城市体系更加完善。因此,技术人员应将云计算技术不断完善,才能利用这种先进的科技技术构建出完善的智能化城市系y,并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各种服务,从而促进我国智能化城市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石忠.云计算在智能化城市体系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32+46.

[2]阮晓龙,赵振营.浅谈云计算在智慧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2):7783-7785+7793.

[3]杨飞飞.云计算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173.

作者简介

王莹(1981-),女,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学历。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前期工作部,工程师。

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工作;调研

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指的是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和信息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将诸多系统最终集合成为一个新系统,并满足以下发展目标:第一,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交通等系统服务,从而满足各项活动需求;第二,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舒适程度;第三,为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城市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分别是经济、社会、环境、财政的可持续性。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将数据管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技术和系统的集成,一方面包括孤立系统的横向集成,另一方面也包括纵向系统的集成,例如传感器、通信技术、实时分析控制系统等。其中,智慧城市建设期间的关键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同时必须采用多方协作的模式。因为当前的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系统,彼此之间处于独立管理的状态,因此不了解对方的运行情况,当一个系统发生故障,就可能影响其他系统的运行。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协作,则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必要途径。

2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作进展

目前智慧城市标准化组织机构,主要包括IEC、ISO、ITU-T、ISO/IECJTC1,智慧城市标准化国家则包括中国、英国、德国、美国等。以我国为例,对组织方式、工作进展、工作目标进行介绍,具体情况如下:2.1组织方式。我国为了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实现统筹协调管理的目标,在2014年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标准化总体组、标准化专家咨询组等,站在国家的角度,完善智慧城市的战略标准体系,实现协调工作的目标。主要组织如下:第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JTC1;第二,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对口国际组织是ITU-T;第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TC268/SC1;第四,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对口国际组织是ISO/IECTC268/SC1。2.2工作进展。第一,2013年颁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参考架构,分析了技术体系,并制定了建设标准体系,涉及基础、支持技术、建设管理、信息安全、应用等方面,为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二,其余补充标准正在制定中,已经立项的标准包括技术参考模型、SOA标准应用指南、评价模型和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2.3工作目标。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以关键的、急需的智慧城市标准为优先,首先完成这些标准的制定,并逐步完善整个标准体系。第二部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入手,建立国内、国际标准协调发展机制;然后从国家标准成果入手,争取对其中的标准制定产生主导作用。第三部分,标准的采用和提升,开展试点工程,对智慧城市标准进行应用和验证,作为国内的参考样板,最终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涉及咨询、培训、测评等内容。

3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调研分析

以我国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为例,试点项目包括物流、健康、交通、安居、水务、政务等领域。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可见试点项目单位对于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并专门成立了标准工作组,少数项目已基本形成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尚且处于规划阶段,工作重点在于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第二,标准化的基础不同,因此具体工作存在差异。对此,改进对策和建议如下:第一,满足需求。智慧城市在建设期间,标准化工作应该从民众和市场需求入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研标准化现状,明确目前缺失的、急需的标准,从而制定出数据、应用、服务等标准。经实践检验后的成熟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第二,提供保障。智慧城市在建设期间,要求国家标准委和省厅部门提供政策保障,在组织协调、项目安排、标准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尤其是要借助于智慧城市标准技术委员会这个平台,加强交流、研讨等工作,确保试点项目顺利进行。第三,培养人才。缺少标准化人才,是阻碍城市发展、经济进步的一大要素。

4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构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活动需求,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为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创设有利条件。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二是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三是标准的采用和提升。分析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现状可知,改进工作应该从满足需求、提供保障、培养人才三个方面入手,以期促进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树东 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云点名;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概念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Green)打造并启动了一项名为“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国内各高校大规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基本都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以纯熟的计算机网络为中心技术的数字校园建设得以迅速展开。学生、教员、管理人员成为其主要构成和主要的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管理达成信息的传播和资源的共享,创造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校园。IT是服务,DT是体验[1],智慧化、人性化的智慧校园便成为了数字校园的进阶。

一、智慧校园来源、含义与特征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智慧一词的释义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以人类大脑思维的方式为模本,校园也能模拟为一个智慧的运转体。在上个世纪末,钱学森首次提出了与以往关于智慧截然不同的“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学”主要的依据是唯物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成果,注重人机结合。“大成智慧”是在信息发展时代,对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界的重要构思。足以证明,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已经对“智慧”的环境展开了想象。而“智慧校园”也是时展、信息技术进步背景下的一个必然产物。2010年重庆邮电大学在一二五提出了智慧校园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创造新的服务。“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施、情景、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集成的一种智能的校园系统。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信息的连通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沟通方式提供高效迅速的交流渠道。智慧校园具有的特征有:环境多方感应、网络全面覆盖、大量数据支持、智能学习情境、师生人[2]。简而言之,智慧校园就是一个将师生与生活智能连接的平台。

二、智慧校园需要的技术

技术在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依靠多种技术从而才能真正地实现个性化、智慧化、灵活性的智慧化校园。移动互联技术为全校师生提供全面覆盖、流畅、安全的无线网络环境,是建设智慧校园基础技术。社会网络技术提供了师生在虚拟环境中的活动情况等数据,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管理标准化。学习分析技术,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上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实现优化教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记录平台,有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危机预警等功能;还可为教育研究者提高研究效率提供数据支持;数据资源的组织与共享技术,使得学习环境下的资源具有资源共享性[3]。云计算技术的特点有:规模巨大、虚拟化高、可靠性强、价格低廉等,因此,运用云计算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支持,高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师生可在虚拟化环境中学习,生活。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等技术,将任何物品和互联相连,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商务智能,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用户数据,从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有效地帮助用户决策、判断与实施。

三、对智慧校园的分析和展望

在对于智慧校园的需求,我校已建立起“云点名”平台,“云点名”利用的是图像识别考勤技术,将图像处理与人脸识别技术相结合,教师只需要一个手机和一套远程的图像识别软件,即可实现对学生进行考勤。如今,国内大多学校也已处于智慧校园发展的初步阶段。内容包括:全覆盖网络环境、节能监测系统、智能交通、平安校园等成为其规划项目[4]。在物联网连接的校园中将学习生活一体化。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有:本校校园信息管理库、教务在线平台、校园一卡通、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智能节电节水管理系统(根据室内明亮程度、温度、湿度等因素调节灯、热水器、空调这一系列电器的光亮及温度)等。基于服务对象的角度,智慧校园还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我们从以下的方面构造了未来智慧校园的蓝图。1、生活方面。智慧校园必定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制定数据分析报告,有助于用户对日常生活的决策。根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和习惯,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对用户的生活进行个性化管理。诸如大学生们偏爱的健身方式,可以根据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制定一份人性化的报告,用户可以系统中获取详细的身体状况表和营养食谱根据报告进行合理的健身。智慧校园必定是平安便捷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全校覆盖的智能化、高透明的安全保障系统,以实现平安校园。其中包括校园智能安全管理系统以及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实现对校园内及周边环境和对象的24小时检测与监控,实现防火、防盗等功能,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在智慧校园中,为重要的文件和物品贴上嵌入GPS定位标签的二维码,能够随时对物品进行定位处理,明确其具置以及所处环境,确保安全管理;对出入校园的车辆进行定位和监测,实现全透明的监管,这样,既能保障校园交通秩序,也能检测到有异常行为举动的可疑车辆。2、学习方面。学习是智慧校园的主题。学习分析是对学习者以及学习情境的数据进行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发生的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可以通过交互文本分析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为老师的评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图书馆可以分析学生的借阅情况,挖掘个体特征进行推荐,为阅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在教室中的每张桌子上贴上二维码进行物联化管理。移动互联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稳定、安全的无线网络环境,可以覆盖到全校的各个角落,包括图书馆、食堂等地方,使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同学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观看学校的学术演讲、运动会、校园比赛等。

四、结束语

数字校园在多年的发展进步下,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仍缺乏有价值的应用,没有形成适合学生校园生活专用的生态群落。由此,人们对更加智能、更加富有创造力的智慧校园则有了更高的需求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智能化校园的发展进程。但是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接受容易使得校园智能化指日可待。现在的智慧校园还处于刚刚发育的雏形时段,仍有一大批的问题需要发现与解决,在资金、人力需求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此,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各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付出。

参考文献:

[1]吴宇玲.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中的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2-01.

[2]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峰.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8-05.

篇11

关键词爱智哲学追求普遍理性

〔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2-0007-04

“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却远非明晰。在今天的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越来越五花八门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虽然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只要我们意欲从事哲学研究就有必要对哲学这门学科做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理解。须知,古今中外形形的哲学,无论其理论观点如何纷繁杂乱,都首先立足于其对哲学性质的独特判定。

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从人类最初对哲学学科性质和哲学问题进行探求和阐释的渊源上予以考察。

一、“φιλοσοφíα”的最初含义是“爱智慧”

古希腊哲学中最早的哲学(philosophy)一词用的是希腊文“φιλοσοφíα”,该词是由“φιλο(热爱)”和“σοφíα(智慧)”组合而成。如此,“φιλοσοφíα”就具有了“爱智慧”的最初含义。据称,最先使用该词的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70-约前490)、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4-约前483年)和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年)等人。除希腊文之外,在西方哲学中,哲学一词的表述还有拉丁语(philosophia)和英语(philosophy)。

受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的影响,很多西方学者,也包括某些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无哲学。从词源学考证来看,中国古代确未形成“哲学”一词,有的只是“哲”(《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哲人”(《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哲思”( 晋时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澄鉴博映,哲思惟文”)。“哲”指聪明、智慧;“哲人”指善于思辨、学问精深、才智超群之人,类似于“哲学家”“思想家”之谓;“哲思”指思虑精深敏捷。评判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古人有没有使用“哲学”一词,而在于中国古代的学问中有没有符合哲学观点和理论的内容。

1874年,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1829-1897年),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英语中的“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黄宗宪、康有为等将日本学者的这一译法介绍到中国,后来逐渐通行。

二、“爱智慧”中蕴涵的哲学追求普遍理性的思想

应该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最初用“爱智慧”来指谓哲学时,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含义还是十分模糊的。但是,其中却蕴涵了两个重要的思想:一是“智慧”并不简单地等于一般性的知识,它是高于知识的东西;二是“智慧”追求的是一种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的思想,它要认识和驾驭一切。这两个思想为后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如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年)等人对哲学的学科性质的阐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这两个重要的思想可以从赫拉克利特的相关观点中体现出来。他认为单单拥有广博学问的人还不能算是已经拥有了智慧,而拥有智慧的关键在于必须去认识那种能够驾驭一切的思想。然而,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这个能够驾驭一切的思想原本不属于人,而属于神,所以,人们要拥有智慧就必须用自己的思想去追求和体悟神所拥有的真理。他说:智慧只在神的心里,而人的心里却没有智慧;和神相比较,最有智慧的人也只能像是一只猴子;“神的法律从心所欲地支配着,满足一切,也超过一切”。他还强调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善于说出真理,而要知晓真理就要以自然为尺度,并以自然的方式来行动。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29、148页。

正因为只有神才拥有智慧,所以,苏格拉底才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他只承认自己是一个服从神的意志的,探求智慧的“爱智者”。他说:“只有神才是聪明的;……人的智慧是很少价值和根本没有价值的”。他是这样来描述自己的: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他知道自己丝毫也不拥有任何真正的智慧,所以,这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所以苏格拉底就按照神的意志在世界上行动,来搜寻并探求任何人的智慧。②

当古希腊学者在谈论神的智慧和人的思想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其实他们就涉及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当他们声称“爱智慧”就是去探寻神所拥有的真理,就是去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时,他们就是在寻求某种具有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的东西,而这种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正是哲学研究的首要领域。

三、亚里士多德强调“智慧是一门关于第一原理的”“唯一自由的科学”

对于“爱智慧”和追求智慧的哲学学科所具有的追求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过较为详尽地论述,我们可以把他相关的观点概括如下:智慧是一门关于第一原理的科学;我们必须研究什么种类的原因和原理的知识是智慧。首先有必要提出一个假定,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应当认识尽可能广泛的事物,尽管他没有关于每一事物的细节的知识。人类科学的学科分有不同的层次,那些追求更为本质认识的科学比较起那些仅仅追求某些表面结论的科学,更具有智慧,而这样的高层次的科学与那些仅仅起到辅认识的科学相比,不能不拥有更深刻的智慧的本性。知道所有事物的人必定是那种拥有最高程度的普遍知识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知道属于那个普遍知识的所有的事例。而要认识这样的普遍知识一般说来是极为困难的。这样的普遍知识因为它离开感觉十分遥远,所以,描述这样的普遍知识的严格的科学,处理的几乎都是关于“第一原理”的知识。据此而论,我们有必要去探讨那种关于事物的第一原因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样的关于事物原初原因的知识的时候,才可以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事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李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9、18、21、85~86页。从这些相关观点中,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已经把追求普遍理性的哲学学科和具有具体感性的科学学科加以区分,并且提出了关于“第一原理的科学”的终极普遍理性的哲学性质,而他称这样的哲学为“第一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首先“是一门研究第一原理和原因的知识”,这样的研究是为了认识而追求科学,所以,它不具有生产性和实用性。就能力而言,从事哲学研究已经超越了人自身能力的限度,因为哲学作为一门最为神圣的科学其特权是属于神的。哲学研究仅只是那些生活已有保障的哲人们,为了满足无知的困惑所引发的惊奇而从事的思考,所以,哲学是“唯一自由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说的一些话中,这些话经常被人们转引来描述哲学家们工作的性质,有人藉此推崇哲学和哲学家的神圣,有人则藉此嘲讽哲学和哲学家的无用。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些话是:“它不是一门生产的科学,即使从最早的哲学家的历史来看也是很清楚的。因为人们是由于惊奇,才从现在开始并且也从最初开始了哲学思考”;“一个人在困惑和惊奇的时候,认为它自己是无知的(因而即使是神话的爱好者,在一种意义上也是智慧的爱好者,因为神话是由惊奇组成的)”。②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李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19、20页。

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强调说:因为研究哲学是为了消除无知,所以,人们进行哲学思考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实用性的功利目的,而只能是一种纯粹的对科学认识的追求。他还进一步举例说:只有当生活十分舒适,相应的娱乐享受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才有精力和闲暇去从事这样的哲学研究。所以,哲学从事的是一种自由的思考,哲学是一门“唯一自由的科学”。②

四、“爱智慧”是人对神和上帝所拥有的普遍理性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在强调“智慧是一门关于第一原理的科学”,是“唯一自由的科学”的同时又指出:“也由于这个缘故,拥有它可以公正地被认为是超出人类的能力的;因为在许多方面人的本性是受束缚的,所以正如西蒙尼德(Simonides)所说,‘只有神能有此特权’”;“任何其他科学也必定不会被认为比这门科学更为荣誉。因为最神圣的科学也是最荣耀的”;“因为最适合于神具有的科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因而任何处理神圣对象的科学也是如此”;“所有科学都比这门科学更必需,但是没有任何科学比它更好。”③

正因为从一开始,西方古代的哲学家们就把完满的智慧赋予了神,所以,在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中,只有上帝或神是一种绝对性、完满性的存在,只有在他们那里才拥有最高的具有绝对真理性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而且还具有永恒性和无限性。至于世界上具体存在的万事万物,也包括人,都是由上帝或神创造出来的,因为它们是被创造出来的,所以,这样的存在便不具有完满性和绝对性,它们只能分有创造者的部分内容和性质,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和有限的、片面的和暂时的存在。这样,上帝或神便成了完满智慧和永恒真理的拥有者,便成了无限性和必然性的存在者,而人则只能从与上帝的联系中分有某些智慧和真理的内容。这就是西方传统中的“天赋观念”学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具有客观精神韵味的理念论,他把他所假定的一种具有绝对性存在的普遍理性看作是世界的终极性存在,并认为个体灵魂是普遍理性的不完全而有限的表现形式,灵魂只有轮回,没有死亡,灵魂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永恒的。根据这样的认识,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认识的回忆说。这一学说认为,人们只是在认识绝对理念,而这些认识的内容也仅只是这个灵魂早已在投身为人之前就随着神灵游历时所观察到的内容。人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也仅只是对灵魂早已把握了的知识的一种回忆。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5~76页。

古罗马基督教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更是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发生的“神启性”的学说。这一学说强调 “上帝之光使我认识真理”。他说:“你〔上帝〕指示我反求诸已,我在你引导下进入我的心灵,我所以能如此,是由于‘你已成为我的助力’。我进入心灵后,我用灵魂的眼睛――虽则还是很模糊的――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在我思想之上的永恒之光……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下,因为我是它创造的。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②③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24,240,472~475,361页。

在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神学家们则在认识的神启性特征之外又增加了信仰性特征。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尔谟(Anselmus,1033-1109年)就曾强调指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理解上帝”。②在安瑟尔谟大主教所处的时代过去了六百多年之后,法国教士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年)则同样强调说人只能通过与神的紧密结合来认识神、爱慕神,从而达到神性的纯粹、光辉、强大、恢宏的真理性境界。③

既然神和上是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存在,那么,它们便是最高智慧的拥有者,所谓“爱智慧”便是爱神和上帝,并通过这样的爱去追求和获得神和上帝所拥有的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而这种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的基本性质则是关于世界和存在的第一原因、终极原理。

显然,人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神和上帝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则是一种无限性的存在,人只能立足于自身的有限性去认识神和上帝所拥有的无限性的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这实在是一个勉为其难的事情。正因为是这样,哲学才成了少数杰出人物从事的学问,而那些明智的哲学家们,如苏格拉底,才只承认自己是“智慧”的追求者和爱好者,而不认为自己是“智慧”的拥有者,因为,只有神和上帝才能够担当“智慧”拥有者的角色。

这样,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哲学不仅神圣而高贵,而且它所追寻的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是人通向神和上帝的途径,由于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暂时性、个别性,所以,这种追寻之路永远只能是一个过程,不可能有其终点。这就是我们从“φιλοσοφíα”(爱智)”一词的最初含义中所体悟出的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的韵味。

篇12

“持一本好书,如乘一叶扁舟弄潮与知识的浪颠,纵然惊、险、奇、难,然而好书就像一把金闪闪的钥匙——开启智慧之门。”这次,我读了《天花板里的奇妙朋友》,这本书是“日本的柏叶幸子”写的。

这本书讲了阿红、阿了、爸爸和妈妈搬进新房子里,刚把行李收拾完、就来了四个奇怪的人:金发卷曲的胖婆婆玛瑞、披着毛坎肩的大叔御不净、雪白的大鸟舒比、八只脚的橙色水母尤里安。他们负责看护交通工具的罐子,在阿红阿了家住下了。突然有一天,罐子破了,交通工具都跑了出来,很多人被带到了梦想世界。阿红和阿了用自己的梦醒来修补罐子,他们的梦想很大,每人只用了一半就修好了。让“整个世界”又恢复了正常。

从这本书中,我终于明白了”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五年级:李美寰

篇13

最简单的例子是一卡通,有些已经和手机的SIM卡合二为一,用这一张卡就可以进行乘坐各种公交工具、租用公共自行车、超市购物等消费。

电子政务也是个典型应用,让市民、企业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办理很多公共业务,或者大大简化办事流程,比如港澳通行证的签注由以往依靠人力耗费时间的模式简化成了一台自助机器---不得不说,这更像个反面案例,签注为什么不能在网上申请付费并且简化成机票那样的二维码传送到手机上呢?

有意思的是,城管也要智慧起来了。这个叫“智慧城管”的构想已经在国内的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比如北京城管在IOS和安卓系统上推出了“我爱北京 市民城管通”的应用软件,提供地图服务和违法违纪的举报服务。不过,对于如何文明有效地清除占道经营的无照小贩,还有待探索。

在某些城市,市民的所有信息已经被整合到一起---人的基本信息、工作情况、住址、银行的存款和交易信息、房产信息,等等,听上去似乎不新鲜,但细想一下,当这些分散的信息拼在一起---尤其是人与资产信息完整对位并保持更新,反腐监督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再比如说,智能公交站牌可以告知乘客所有途经的车次和信息,以及下班车大概何时到站,智能停车系统可以为车主探测附近一公里内的停车位,免得他到处打转。

你可以听到和看到许多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中:环保、城市管理、灾难预警、资源集约利用、智能电网、繁忙却有序的交通、远程医疗,太多太多了。所有的这些,都在到处点燃城市智慧的火花。

如果拨开那些纷繁复杂的表象来看,智慧城市的内核是一个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高度有效运行的系统,这个系统实时在搜集这个城市每个个体的信息(通过RFID、传感器、摄像头等等),传输到互联互通的各个数据库,再经过分析(云计算和大数据),从而产生判断甚至预测能力,并且根据规则形成一定的处理机制---这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这大概就是智慧城市的理想型了吧。

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是IBM。在IBM的构想中,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这就是“智慧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智慧的IT科技(当然,最好是IBM提供的)将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尽享便利生活,并与环境和谐相处。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概念,有一个更宏大的原型---智慧地球。2008年底,那是个极为特殊的时间,当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蔓延至全球,而受到波及的中国将在2009年推出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IBM就在那时抛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每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智能的洞察。

在IBM的理念中,“洞察”是智慧的体现---不是被动地应对,而是主动去预测。

关于这种“预测”,谷歌曾有过预测美国冬季流感传播的案例,通过观察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可以预测到不仅是全美范围的传播,而且可以具体到特定的地区和州,其基础建立在对每天收到的来自全球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的庞大数据的分析。

这也正是“大数据”的要义。

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让人一头雾水的乌托邦式的概念。而对IBM来说,这是一个宏大的商业计划,不能让自己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淖,同时巧妙利用各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政策及后危机时代的转型战略,为自己开辟新的市场和增长点。而现在,这已经不仅仅是IBM的商业机会了,神州数码、中科曙光、华为等本土企业亦参与到了这一轰轰烈烈的进程中。

“智慧城市”在中国广受地方政府欢迎---高科技、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改善民生,贴着这些和谐的标签启动投资是再合适不过的。因此,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各种城市智慧的碎片,除去开头所述的,还有太多太多。

这些碎片是缺乏顶层设计的表现。

中国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在国家层面,住建部推行的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已超过200个,科技部也在推行20个试点城市,同时,国家发改委正联合多部委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启动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组织10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在地方,包括各地发改委、经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

中国的智慧城市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战略或者主题。关于这点,可对比新加坡2006年提出的智慧国2015计划(比IBM提出智慧地球要早,当然,含义也不尽相同)以及日本的i-Japan战略。以新加坡为例,由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全面统筹智慧城市战略(相当于整个国家的“首席信息官”),并且明确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因此新加坡的资讯通信行业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篇14

然而,眼下的“互联网+”热点会驻为常态还是沦为过眼云烟?哪些领域将成为这股热潮的直接受益者?传统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股发展的太潮?日前,赛迪方略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分析师郑欣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就以上问题为我们一一作答。

(Q:《智慧城市》杂志A:郑欣)

“互联网+”≠智能互联网

Q今年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请问您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含义?

A:“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的一种方式,是在当前互联网基础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正在逐步向物联网模式升级的背景下,对于传统产业从生产、仓储、物流到销售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一种重构式升级,传统产业的业务模式因为有了“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整体的信息流海量增加,大幅度提升效率,也增加了开放性。

Q:有人提出,“互联网+”指的不是传统的互联网,而是智能互联网,对此您怎么看’

A:智能互联网现在并不是一个特别完善和权威的概念,我理解所谓的智能互联网应该是在网络速度加快,分析能力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数据处理、分析还有决策支持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应该是对于传统互联网意义上的一个重要升级。另外,随着现在物联网体系的建设,未来我们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被感知成为信息,进入互联网的体系当中,这便让互联网的决策能力更为强大,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智能”概念。“互联网+”的角度应该是行业融台重构升级,而智能互联网应该是一种手段。

Q:提倡“互联网+”,对建设智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A:“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意味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人们日常生活,因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广阔,包括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公共事业管理、交通、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同时,“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也意味着互联网的思维已经彻底从传统的商贸和休闲娱乐领域扩展出来,全方位地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在日益“互联网化”。

实际上,智慧城市强调的概念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对包括民生、环保、安全、城市服务、生产生活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这个与“互联网+”所强调的商业模式是一致的,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

Q:“互联网+”下的智慧城市,和我们已经在建的智慧城市,有何区别和联系?

A: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称为智慧,大多数是对于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得像政务、公共服务、交通等领域的业务内容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等等,整体上的思维是把线下的业务拿到线上去做。这个仅仅是“互联网+”模式实施的一个初级阶段。

“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结合的核心,更多的应该是从智慧城市业务本身来进行改造重构,一项业务的流程制定过程当中,就应该根据互联网的特色进行设计优化。比如打车这类的服务,现在的常规升级模式是把出租车和乘客的地理位置、基本信息、行驶距离等内容进行了互联网化,可以在软件当中呈现,但像费用结算、评价体系等内容,实际上只是在原来的计费平台基础上另外增加了一个支付平台和评价平台,很多信息还是需要手工录入,不少车费的结算也都在线下,这部分信息整体上是脱节的。而像专车这部分,它的模式设计就融入了一部分“互联网+”的思想,出租车的行驶和计费与叫车的平台是高度统一的,这样不光是给司机和乘客双方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信息获取的维度更加全面和准确,给以后的行业统计、营销、业务优化和决策支撑等都提供了方便。

哪些领域将会爆发

Q:当下,除了已经在发展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等,哪个行业将成为“互联网+”浪潮的下一受益者?

A:“互联网+”下一个受益的重点就是在生产制造领域,这是当前互联网化和智慧化改造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而“互联网+”改造的重点不是在生产工艺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智能制造的理念上。比如工厂的机器生产可以根据生产任务和周边环境、能耗等条件自行进行调整和协作;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机器自身具有分析、调整、判断和决策能力;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现实场景,从而进行试验和仿真: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生产端的信息感知和状态监控,进行质量追溯等等。很多内容都是当前生产领域所亟需改造升级的部分,也是“互联网+”的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供支撑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在社区服务,也就是现在很热的社区O2O领域。当前的中国社区服务存在很多痛点,且此类服务一般流程比较简单,重构比较容易。通过把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和用户的需求信息线上化,社区O2O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渠道的增值效应,如信息透明、就近交易、配送可控等,同时在成本、效率、舒适等方面提供附加价值。而当交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针对用户提供个人性化的服务方案,同时用户端对于服务商的选择也有了更多依据。

Q:对于企业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能够抢得智慧城市的先机?

A:目前看来,“互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还是比较零散的,未来的趋势,很可能会像现在的电子商务一样形成寡头的局面。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智慧城市这么大的领域当中很难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更为有效的方式是在自身擅长的行业领域,在保持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在单一或者较少的行业当中注重用户资源的积累和用户习惯的收集;同时,由于各个地理区域文化特性的不同,企业在发展初期也应当注重“根据地”的建立,尝试在某一领域、某一区域采集和分析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是企业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数据安全管理是新挑战

Q: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我们将如何保障大数据的安全?

A:大数据安全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性的安全,主要是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包括匿名保护技术、数据水印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溯源技术等等。在物联网网络建设不断铺开的情况下,需要在建设的初期同步跟进安全技术的应用。二是软性的安全,包括用户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的完善等等。在大数据时代,软性安全的核心应该是建立监管方和用户双向的信用监督体系,像现在360、搜狗的号码通等服务就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