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

人生价值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1:1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生价值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生价值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中国哲学;人生价值意义

一、中国哲学的主要价值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哲学家通常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因此,他们观察宇宙时往往着眼于整体,重视其统一性,认为“道”贯穿于天地万物之间,研究哲学归根结底是研究“道”。佛家、儒家、道家都认为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而言是统一的整体,其本性和根源是一致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价值来源于“道”,自然界也因此而有意义、尊严和德行。

(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中国哲学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看的至关重要,认为人与天地相互参照、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这对人格、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哲学探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道德价值、意义和人生目的等问题,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三大宗派,他们也将此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人文精神的基础是尊重自然,道德精神是其核心。从政治思想层面考虑,则是民本主义——民为国本思想的体现。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中国哲学强调的并非概念本身,而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中国哲学家认为,自知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自我的轉化。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修养身心,最终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理想人格;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良好秩序和公正的实现。

二、中国哲学对人生价值的影响及意义

(一)对自身欲望的合理处理

中国哲学很少追求欲望,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道家都是如此,有些人的人生充满了痛苦是因为贪婪,欲望所占甚多,感受到的生活便不是充满温暖与爱,而是有那么多的求不得。泰学会哲学能教会我们去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欲望问题,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需要积极的正视痛苦,为我们战胜痛苦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而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够容易快乐和满足,而不被那些欲望的投影所折磨,通过我们的美感来领悟宇宙中的和谐。克制欲望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将生活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如今人们生活并不快乐,与古时候相差甚远。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们,终日在浮躁的环境中奔波,追求房子车子,疏于对自己灵魂的梳洗,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古代哲学这告诉我们不急功近利,不为物质诱惑,坚守道德和理想的底线。中国哲学家告诉我们应该努力地追求终极价值,所谓的终极性是不仅仅掌握现实和世俗生活的法则,更应该超越于现实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过分的强调求财做官、吃喝玩乐都是缺乏超越性价值的体现。

(二)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

中国哲学追求实践,更注重去奋斗。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永不服输的武器就是抗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程门立雪、周游列国,中国人一直向着世界的未知和已知,向着充满疑问的世俗,向着自身不可摆脱的局限不断抗争。也就是人类存在的价值——敢于抗争命运的崇高和悲壮,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悲剧生命意识。漫漫人生路上,失败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是选择顽强拼搏还是缴械投降,从中国哲人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积极行动和寻求人生的意义。面临困境做到永不言败和不屈不挠,行动本就是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好的诠释。中国人过于务实,保守,很难超越于世俗世界,对于一些自我生命、生活世界、人文价值等范畴的概念没有形成,但是却有着属于自己的认识。清醒的认识自我是的真正意义所在,才可以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让自身在世界中主动孤立,向着未知世界进发,过程与结果都是艰辛和未知的,因此,只能是少数人才有机会发现真理。

篇2

1、人生价值对人生观有很大的重要意义,人生观与人生态度相互联系,有什么样的人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决定了人们应如何对待生活,以怎样的方法解决人生问题,而人生态度也影响人生观;

2、正确的人生观对人未来的成功具有导向作用,而错误的人生观则阻碍人们向前发展;

3、正确的人生观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责,而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阻碍个人的发展;

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经历和体验及个人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材料题:84岁“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在奔赴疫情重灾区的高铁餐车上举目凝望,深思治病救人良方;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抗疫不成功,我们绝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坚守重症病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医学四大天团会师携手抗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一幅幅动容的照片,汇聚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诚团结、义无反顾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我们要持续深入宣传报道医护人员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搬出病房,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撒播神州大地,让医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让医护人员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白衣天使”。

请回答: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zhi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篇5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贫困生资助 人文关怀价值

贫困生资助的价值是指贫困生资助活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贫困生成长需要的客观属性,反映出社会对贫困生资助行为具有“应然”意义的理想期待,体现社会对贫困生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与性质的设想和规定,是贫困生资助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探讨贫困生资助的价值问题,对于促进贫困生资助的学理研究和实践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核心价值

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指在贫困生资助的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体现贫困生资助内涵的、代表未来发展要求的价值。贫困生资助价值是以“贫困生”为中介,并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来体现。要对贫困生资助的价值进行科学定位,就必须全方位地进行考察,全面审视贫困生资助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贫困生资助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主体既包括受助主体,也包括施助主体。贫困生资助既要满足受助主体即贫困生个体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施助主体即高等教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方面,要按照贫困生个体的需要和发展规律,全面提升贫困生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境界,以促进他们成长和发展,使贫困生同其他青年学生一样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要求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提高他们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贫困生资助既要体现出个体价值,又要体现出其社会价值,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贫困生资助的基本价值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需求的人。就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体总是包含在整体之中,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社会的本质是人,人的价值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就贫困生的成长需求来看,贫困生具有强烈的成才欲望,他们除了有物质层面的需要外,还有更多的精神需要。因此,贫困生资助必须以满足贫困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应当关注社会对贫困生成长的要求,还应当关注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等需求,关注资助本身内在的促进贫困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以促进贫困生资助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协调统一。注重贫困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不但确立了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价值取向,而且彰显了贫困生资助的人文情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的根本体现,这必将极大地提升贫困生资助的效果。

2.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从贫困生资助的表现形式来看,其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是指事物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不需要依附于其他价值而存在。所谓外在价值,是指事物借助于对其他价值才能显示的价值,这种价值本身不具有外显性,只有依附于其他价值才能实现。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是指它本身所具有的保障贫困生生活、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提升贫困生发展质量、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

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是外在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外显,影响内在价值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一直以来,高校贫困生资助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重外轻内”倾向,即以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来决定其内在价值的存在,仅仅注意到它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将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片面地依附于它的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于是,贫困生资助变成了单纯地服务于政治与经济的工具,其本身的育人价值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这种倾向常常导致贫困生资助实践的低效甚至无效,与育人方向的偏离甚至背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这种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实现的贫困生资助,正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贫困生的专业素质、精神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

3.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从贫困生资助作用来看,其价值可分为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所谓目的价值,是指贫困生资助活动本身能够满足贫困生的生存、发展乃至享受的需要,是对贫困生的直接价值。所谓工具价值,是指某个价值活动本身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之需,而能满足实现目的需要,即实现一个价值活动的手段或工具。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的需要或欲望所指向的对象在理性的作用下就会成为人追求的目标或活动的目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以贫困生为核心,还是以施助主体为核心,反映了人们对贫困生资助活动的目的性的不同理解。贫困生资助要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这是贫困生资助的工具理性所应发挥的作用,也是这项工作内在的必然要求。然而,贫困生资助更本质的是资助活动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通过改善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贫困生的精神境界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贫困生既是资助的目的,又是资助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此,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贫困生提供全面的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根本任务和价值。一方面,贫困生资助可使贫困生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以满足社会群体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贫困生把各种帮助和关注转化成为个体德性形成、心灵塑造、道德人格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这正是贫困生资助的目的价值的体现。

综上所述,贫困生资助以其特有的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了贫困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了贫困生与社会的融合。从贫困生资助的本质意义来说,贫困生资助对于贫困生的关注,不仅应当包括贫困生现实的生存状态,还应包括其最终的成长目标;不仅应当关注物质层面的贫乏,还应当关注贫困生主体能力的拓展、理想情感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其个体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持久动力,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

二、建构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的对策

强调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建构,并不是要削弱和排斥贫困生资助的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手段价值,而是要重视挖掘其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将人文关怀价值渗透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之中,努力促进他们内在的有机统一,彰显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人文精神。

1.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切实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贫困生资助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客观现象,其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品质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最终目的是促进贫困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贫困生的发展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大小,正是贫困生资助的社会价值所在。只有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才能尽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贫困生资助与一般的社会慈善活动不同,其本身的特性就已经彰显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因此,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实践中,不能把贫困生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排斥与矛盾,而应将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完整统一的贫困生资助价值观念体系中,并注意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以彰显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 转贴于

那么,如何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首先要承认和保护个体价值,从贫困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维护其发展的合理诉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当前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要服务于他们未来发展的综合需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个体的主观需要,还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对贫困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行为选择等客观需要;不仅要服务于其生存的基础性需要,还应服务于他们精神层面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其次,要正确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在工作制度的设计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帮助贫困生用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的关爱,充分发挥各种资助的保障作用。同时,在资助实践中,还要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引导贫困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施助者,自觉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以个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来回报社会。最后,要努力克服“社会本位论”的影响和唯社会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贫困生资助价值体系,形成一种极富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既合理又切实有效的核心价值标准。

2.强调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对称。贫困生资助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贫困生个体的人格塑造、能力发展及其融入社会的程度上。从一般意义上说,这个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贫困生个体对现实可能性的预见和选择,它产生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反映出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意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贫困生固然需要来自社会的物质资助,但更具价值的却是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情感呵护。这就是说贫困生资助要立足于贫困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必须着眼于他们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发展趋向,而不能只注意到贫困生所具有的普遍的特征或规律,不能总是把贫困生的个性掩盖于共性特征之下,忽视甚至无视其个性的存在。所以,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不是分离的,而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具体工作中全面关注贫困生个体的生活现实,并格外关注其个性的发展需求,进而将其个体的发展融入社会人的立体化发展网络,以实现整个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贫困生资助的理想目标。

贫困生的发展需要表现为其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推动其行为的原始驱动力,也是其驾驭和调控自身行为的理性判断力。这种内在驱动力既可以改变贫困生的主观世界,也可以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蕴涵着共同发展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彰显慈善活动所具有的同情互助的道德情感,从现实的角度、实践的层面、理论的维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倡导个体自主、自立、自强,又要防止自私、自利、自专;既要培育个体的竞争意识和效率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在贫困生认定、资助项目评定、奖助学金发放等具体环节上,切实注意贫困生进取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正义,实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对称。

篇6

材料题:84岁“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在奔赴疫情重灾区的高铁餐车上举目凝望,深思治病救人良方;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抗疫不成功,我们绝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坚守重症病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医学四大天团会师携手抗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一幅幅动容的照片,汇聚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诚团结、义无反顾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我们要持续深入宣传报道医护人员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搬出病房,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撒播神州大地,让医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让医护人员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白衣天使”。

请回答: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zhi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端正人生坐标,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国家开放大学简介

网络核心课程:海量资源 多种终端

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核心课程。课程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相关知识点链接、形成性考试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方便学习者基于网络学习。同时,以知识点为单位,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库建设,增强其实时性和实用性。围绕不同专业教育领域开发各类非学历教育课程,通过直接引入、再加工、购买、合作等方式整合社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量的快速扩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目前学校还将开发3000门以上的微课程,每门课只有5分钟,而多个微课聚合在一起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一门大专业课。比如讲茶文化,可以开发出50门微课程,分别介绍红茶、绿茶、岩茶等不同种类茶的知识。

当下,国内外高校陆续推出网络公开课,国家开放大学也推出了“iTunes

U”网络公开课,成为内地少数开通iTunes

U的高校之一。首批推出30余门免费课程,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可以为国内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者提供语音学习、汉字学习、从零起点到中级的语言课程和中国文化欣赏课程。课程日下载量近千个,下载量最多的是中级汉语、幸福的能力、易捷汉语和声乐学习发声三要素。国外访问量近三成。在苹果iTunes

U收藏排名中,幸福的能力和发声三要素上线第一天就已经排在第12位和第23位。公众可通过苹果iTunes

U

App自由下载或订阅这些教学资源。

网络教师团队:名师荟萃 线上互动

网络教师团队是建设网上核心课程、实施网上教学、开展网上教研的团队。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为单位,组建网络教学团队,开展网上导学、助学和促学活动。聘请著名专家教授、行家里手、一线技术专家,遴选开放大学系统的优秀教师和专职教师分别担任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和辅导教师,建立三级梯队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开设网络教师空间,方便教师在线开展教学事务管理、团队交流协作和课程教学。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胡吉成就是使用新技术的达人,他认为网络学习会让人有疏离感,隔膜感,需要老师尽可能还原现实教学的感受。他的方法是利用各种新技术丰富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交流,同时也让网络学习变得更有趣。

该唱歌就唱歌、想写诗就写诗,在胡吉成的课程论坛里,态度最热情的首先要数老师自己,他千方百计营造课堂气氛,即使学生问的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冷嘲热讽,而是耐心说明,“你得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注视着他、关心着他、等候着他,自己面对的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热情的、认真负责的老师。”在胡吉成看来,远程教育中,老师提供的支持服务不仅仅只是学习支持,也应该包括情感支持。

网络学习空间:以人为本 乐学致用

网络学习空间以学生基于网络学习为主线,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内容涵盖学习全部过程。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课程超市、公告、作业、测试练习、虚拟实验、辅导答疑、学习进度、毕业论文、查询成绩、缴费、预约考试等功能,同时,提供网上校园新闻信息、好友交流、社区交流、公共资源和咨询帮助等个性化服务。

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交互方式,为学生的网上学习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管理和共享学习与活动的知识经验,支持学生利用PC、电视、手机、PAD等不同终端学习的无缝接入。空间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各类社会学习资源库连通,与学分银行对接,成为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桥梁。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学习档案,保存和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贡献和分享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管理;提供各种校园生活信息和服务,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参与校园活动,体验休闲娱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篇7

中学生价值取向与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受经济发展快慢、改革步伐大孝开放广度深度的影响,也受其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家庭物质生活状况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外界交往频繁,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反映出来的新情况也多些,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更为激烈,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就更大。内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也比较封闭,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相对比较迟缓、淳朴一些。所以,沿海发达地区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许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意识,这是内地中学生所不及的。这些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地域因素,各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侧面地为各地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加强价值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根据中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努力更新教育内容

中学生的身心尚未成熟,其人生价值观念,一方面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 方面又随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这种现实状况是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应只囿于抽象层面的指点和批评,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充分发展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提倡先公后私,把国家、集体、人个利益有机结合,防止消极因素的发展和向不好方向转化。因此,必须更新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群众性文明活动结合起来,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利用当地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发挥出自己对社会贡献的能量。

篇8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责任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3-02

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人生在世肩负着各种使命责任,社会的责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对于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承担并履行了一定的责任,从而产生的符合内心需要的情感体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1]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由此,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背景不同所定义的社会责任感也不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是我国现阶段社会成员的责任感。离开了这一核心,现阶段我国成员的社会责任感毫无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包容当代高职生普遍而合理的价值目标追求,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同时能够吸收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成分,阻挡社会中不良信息,满足高职生多元文化的需求,避免高职生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化,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明确了基本途径。高职学生要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责任感不断有所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才能更到位,才能无私地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将核心价值观践行作为自己首要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乐于奉献,勇于负责。无论学品还有人品他们都有明显提升,然而,由于自身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高职生希望自己能承担起自己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对社会责任感又比较茫然,缺乏详细认识。[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奋斗目标产生偏差,功利倾向明显。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期,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美好的设想并乐意为此而奋斗,但部分学生没有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虽然力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和物质享受的需求,[3]他们把个人奋斗目标凌驾于社会理想之上的信念,造成了社会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现状。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往往受个人主义支配,容易陷于功利目标,重物质实惠。

2.价值取向发生错位,社会价值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当今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悄然发生变化,以个人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义已成为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倾向呈现利益化。他们常常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具体目标上,对“我”之外的事却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相对弱化,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容易成为空谈。

3.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知行脱节严重。高职生的身心发展处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阶段,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事务的正义感等都得到了增强。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还在摸索中前行,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在价值观取向上,思想观念还是比较狭隘,以自己为中心。因此,这样的道德情感水平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力量,常常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动的脱节。

三、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1.场域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理应承担对学生进行系统责任教育的重任。责任感的培育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倡导隐性渗透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改变以往理论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隐性渗透式与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的责任教育模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情景剧表演、主题研讨、辩论赛等形式,巧妙地创设多种情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唤起学生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的强烈愿望,从而自主地践行责任。[4]其次,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贯通责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每个公民应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注重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生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从而外化为责任行为。

2.实践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关键在于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把“知”“情”转化成“行”,就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途径。社会实践要成为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引导,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创设校园文化情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培养高职生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为高职生践行社会责任提供重要的渠道。如开展社团文化节、专题演讲比赛、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和毕业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以及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逐渐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二,引导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为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可以鼓励学生以宿舍、班集体为单位,人人都参与管理,既能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同时,可以实行“以高带低”模式。从高年级中选聘学生担任低年级的助理班主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承担责任,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荣誉,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第三,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勤工助学模式,既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同时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四,创造社会实践机会。高职院校要以社团为依托,根据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调查、扶贫帮困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公益活动等平台,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使其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3.制度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职教系统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由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要形成规范完善的制度机制,使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作长久地坚持下去,建立制约机制。评优评先机制、学生道德档案的建立和优奖劣罚的制度等各种方法都会加深高职学生对责任内涵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完善权责教育和追究机制,形成一种赏罚分明的氛围。学校通过对制约机制的有效建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制止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思维和态度。比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结合在校期间操行表现,并将考核成绩和毕业成绩挂钩,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责任、体验到责任,促使高职学生责任感从学校强制监督逐渐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承担,为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提高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并据此评定出各类奖学金和优秀干部等,这种把学生当作产品的评价标准,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5]所以,高职院校在建立制约机制的同时,还应强化激励机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通过肯定和奖励学生的某些言行来激励学生巩固和保持这种优良的行为方式;后者则跟前者恰恰相反,通过否定和惩罚学生的某些言行来激化学生减弱和消退这种错误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首先,通过学生都认可的方式来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好学生给予奖励,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从而树立责任意识;其次,要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坚决摒弃,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引导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并自觉履行。

参考文献:

[1]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丁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

[3]刘申辉.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

篇9

有一天,爸爸对我说:“上海一个郊外有一个养鸡场,那里都是全电脑控制的,还在每个鸡蛋上都弄上什么东西,只要你买了他们的鸡蛋之后,你在回去查,他那里都会显示出这是几几年几几日卖的。全电子显示。“我觉得爸爸的目标好像要成为那样的高科技。

他是一个大学生,一个大学生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来养鸡的确另人难以置信。但事实终归是事实,这是爸爸他经过精心努力得来的成果,但是爸爸他不满足与现状,为了攀登上更高的的山而更加努力。

所以,他要创品牌,要把鸡笼改进的更好,更高科技,设备要更好更高科技,品牌也要更好更高科技。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1.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在多元化的时代,更加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医学生是医学院校校园的主体,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2002年共同发起和倡议《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1],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20世纪90年代左右出生的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主体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正在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处于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观逐步形成阶段。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生在校的主体地位,真正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加强他们的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缓解医患矛盾,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做好基础工作。

2.当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医学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医学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方面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结构欠合理

许多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课程位置不清,课时少,关注和重视度均很低[2]。各类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设置目的性不强,只侧重于课程的知识属性的灌输,而疏忽了其内在价值性。同时,这些课程目前还缺乏与整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使得它们仍然较独立于医学课程之外,不能充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3]。

2.2 非医学背景教师对医学知识了解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非医学背景教师容易认为医学只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忽视了建立人文素养课程的真正目的是将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在价值影响给学生,而不是一味侧重人文素养课程的知识属性[4]。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等非医学专业课程,完善学生的自我修养,并为其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支撑。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解概念和理论, 而没有注重其实用性。另外,非医学背景教师对医学知识不够重视, 容易导致所教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脱节, 学生兴趣不高,也不能实现课程的宗旨。

3.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3.1 教学中融入医学元素

传统的非医学学科教学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所以医学生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而学习,并不能将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意义[5]。教师恰当地结合医学知识进行学科教学, 既可以达到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融合, 有助于改善知识结构,改变狭隘的专业观,也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帮助[6]。

3.2 辅导员队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引导

辅导员在高校中是最为接近学生的教师群体,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活动组织等大量工作,很多辅导员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对学生的引导和导向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应该重视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运用辅导员的有利资源引导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命观、价值观,进而在医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3.3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一是加强校园校貌环境建设,通过建立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二是加强人文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利用橱窗、校内刊物、广播、网络等大力宣传中外历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达到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

3.4 加强医疗实践,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来说,外部的教育影响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被他们所理解、消化和吸收,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体现知行统一的医疗实践,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必须胜任的社会角色的价值,强化他们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的观念,对病人一视同仁的观念,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等,使学生接受生动而深刻的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精神得到升华。

3.5加强以榜样召感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加强校园内外医学职业精神教学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40多所医学院校,包括70多所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建有校史馆的约达90%,但建有专门的以弘扬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题的医学教育场馆寥寥无几,其比例非常低[7]。因此,医学院校在扩大规模的建设规划中,应有系统地建设以弘扬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题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园等示范性教育基地。这些展室、展馆等要展出人物的生平事迹、贡献成果介绍、珍藏物品和个人塑像,要让参观者有视觉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被一种高尚的力量所吸引、所启迪。同时,要把参观这些展室、展馆建设成为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干部培训、新教师培训、新医务工作者培训的必修课。医生、护理人员入行前必须在先辈们面前宣誓,为将来献身医学许下庄重的诺言,让毕业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将精神铭记心灵。

参考文献:

[1] ABIM基金,ACP-ASIM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倡议.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1-2.

[2] 汪滋民,李明,蔡郑东.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87-88.

[3] 梁进.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学科教育的全球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6(4):1.

[4] 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23(1):98-99.

[5] 祝世娜.医学院校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知识学习[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71-74.

[6] 杨练武.新形势下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4):43.

篇11

成为一条平平的小溪,只有明白了人生真正的内涵,才能成为绚丽多彩的图画;成为波涛汹涌的大海。

我和妈妈的一次谈话,让我明白了这一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是在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弹簧。我的母亲在那一天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人生存在的真谛。妈妈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你曾经是否想过你成人之后的事业和打算?”我说:“还没有,等成人以后再说吧!我现在还小。”妈妈又说:

“不能这样。你想:,他是我国伟大的主席,到现在为什么人们还记念着他?爱迪生他一生投奔科学事业,虽然他已经去世,可他的事迹于光辉为什么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这时心头十分疑惑,到底为什么呢?

妈妈接着说:“可是,中国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名字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呢?一个人,从平凡到不平凡,需要经过很多的,而这你现在还不能明白,你只要努力学习,你将来自然就会明白。”

我愣住了,沉思了好久……好久……

晚上我躺在床上,细细咀嚼着妈妈的一番含义的深刻话,想了很多很多:难道我也要成为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吗?不,我要成为汹涌的大海,让我的名字像和爱迪生一样,名传千古。让我的人生如同金子一般宝贵。

篇12

关键词:儒家;仁爱思想;价值观;意义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1.爱人是仁爱的重心

孔子认为爱人即是仁,这里所指的人,并不是指特殊的阶级或者是某一部分的人,而是全部的人,孔子对全部人都产生了仁爱之心。孔子在对“泛爱众”进行强调的同时也指出了要爱施德行善之人,不能对为非作歹的人施行仁爱,假如混淆了善者和不善者,那么付出相同的仁爱就丧失了其实质意义。

2.孝悌是仁爱的基本

孔子认为爱人需要分清前后顺序,孝悌作为一种天然的情感是仁爱的重要根本和基础,只有树立好这一根基,才能够促使仁爱之苗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孝悌自身具有复杂特点,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从低级的孝上升至高级的孝,这样的孝道才是最圆满的。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利益制度的驱使,造成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弱化了长远目标,扩大了拜金主义思想。(2)过度享受追求物质,造成一些大学生在评价价值时,日趋表现出世俗化的标准,弱化了人生的理想,产生了享乐主义思想。(3)突出强调了自我实现,造成在价值主体上一些大学生对自我化过分强调,淡化了集体主义理念,个人极端主义思想迅速萌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得失作为选择标准。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制度造成的影响。市场经济能促进公平竞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鼓励人们对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进行追求,这样能激发大学生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将这一原则盲目扩大,将其引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看作是自己的价值标准,通过追求物质价值换取精神价值,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2)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分配问题。这使得大学生开始怀疑书本所讲的价值观,进一步对一切进行怀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的各种价值观与文化思想也将乘虚而入,一些鉴别力严重不足的大学生也开始对新潮进行追逐,并且将其作为价值支柱。此外,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产生了对物质文明建设过度强调的现象,这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意义

1.爱人培养大学生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儒家所提倡的仁爱包含了很多意义,在当今社会中这些思想依然是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的。仁爱的根本是爱护亲人,进而发展成为尊敬长辈、诚信待友。而仁爱实施的方法便是推己及人,要求仁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实现爱全部人,借此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仁爱精神提倡爱他人,这一精神可以看作是对爱人民的另一种诠释与升华。大学生在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应把仁爱精神提升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校园中甚至进入社会之后都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道德精神。

2.爱家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文化突出了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统一特点,一方面对个人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积极肯定,另一方面还分析了个人存在与发展应当统一在群体的存在及发展中。而这一群体或者集体具体可以认为是家,从家庭、家乡再至家园都是家的不同内涵。在炎黄子孙中这一归根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产生了大量的负面问题。不少大学生对个人意识过分强调,不计后果地追逐个人利益,当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一己私利。精神领域出现了世俗化问题,使得大学生评判事物的标准受到了影响,也使他们的人生观出现了偏差。高校应当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归属感,以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指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爱自然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

人产生于自然,属于自然的重要部分,因此人需要尊重自然与生命,仁爱万物。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和自然是互相影响的,因此人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科学开发。然而,在当代,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实行了过度开发,日益恶化了生态环境,引起了很多矛盾与危机。人类必须把满足人类的需求同环境资源的承担能力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人类永远应用资源,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应当深入理解这一思想,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儒家仁爱思想内涵极其丰富,这些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重要意义。大学生需要联系目前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思考与探索,真正领悟儒家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篇13

朱旭193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身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资深话剧演员,他先后出演过《武则天》《霓虹灯下的哨兵》《茶馆》《哗变》等多部话剧。1984年,他又进入影视界,出演电影《变脸》《洗澡》《刮痧》,电视剧《末代皇帝》《大宅门》《似水年华》等,后一举荣获第九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人称“老影帝”。

大脑常锻炼

朱旭常常说:“我喜欢锻炼,喜欢用脑子。”朱旭年轻时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样样在行,一直到70多岁,他还会去玩这些体育运动。朱旭觉得,打球时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一种全身协调的运动,对人的反应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老年人只要大脑反应灵活,身体协调性好,生活也就有滋有味了。

锻炼大脑是朱旭一直很注重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继续加强大脑的锻炼,朱旭又喜欢上了围棋。为此,他还专门拜围棋世界冠军徐莹为师。朱旭下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健脑悦心。徐莹曾这样评价过他:“朱老师不是特别关注围棋新闻、棋赛、棋手的那种人,他的乐趣在对弈中,他就沉醉于围棋本身。”

困苦笑面对

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生活”。朱旭就是一个性格开朗,直面现实生活的人。见过朱旭的人都说他脸上始终有乐观的微笑。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天乐呵呵的他,却因两个儿子都有先天性耳聋而烦恼。朱旭曾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奔走于各地大小医院间;为了教孩子生活技能,除了传授自己掌握的一些技艺外,他还专门带孩子去寻师访友,尽力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虽然年过半百时还在操劳,但他始终坚信:“生活不管多苦,只要乐观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

或许正是这种笑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了上苍,现在,他两个孩子都有了各自的出路:大儿子做道具,二儿子搞摄像。幸福永远眷顾乐观面对生活、笑对人生的人。

篇14

【摘要】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关系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关键,二者关于企业运营决策控制权的分配合作方式对资本和企业的收益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合作是投资人和企业家行为的纳什均衡解,在重复动态博弈中声誉机制作为市场信号对投资人和企业家具有良好的激励约束。因此引入网络征信概念构建能够使声誉机制显性化的平台,在协调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层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投资人;企业家;公司治理;声誉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协同发展机制研究”(12xyj002) 以及西安市软科学项目“金融资本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研究”(SF130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京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投融资管理;张荣刚,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公司投融资管理。

一、引言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微观细胞,是资本、劳动以及管理等资源的有限集成体。尤其是现代企业在开放市场环境中,其资源皆是从外部输入,通过企业这种特殊组织的“加工”提纯成具有价值创造的新产品。而在企业这种与外部资源交换的机制中,资本由于其相对稀缺性,在企业运营中的影响权重较大,对企业具体的运营管理所产生的介入性冲击也较强。在一般意义上,资本的持有者投资人与企业原有管理者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有限背离也会对企业最终的价值创造和效益输出带来冲击。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资本雇佣劳动。财产权是最重要的权利,企业融入的资本是投资人提供的,所以在企业中,理应由投资者单向地支配企业家。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管理者而言,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对利益和非利益的追求都是最大化,故对于资本所有权和企业管理权两权分离的投资人和管理者来说,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由于道德风险、机会主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二者的核心问题体现在授权与控制,即委托-的权属配置。但是从美国公司治理的危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权分离的层次越多,委托链条越长,现代企业在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利益背离中的运营效率也越来越低。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指出,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管理者是在“使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也就不可能盼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融入资本时,确实如斯密所言是在使用他人资本,但是其不同于单纯的职业经理人,与投资人不是简单的委托关系,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企业的所有者,故企业在融入资本后,企业家如何协调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最大化与企业管理者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统合,成为企业在引入投资后的关键问题。

二、现实情况和本文主要思路

(一) 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的现实情况

中小企业和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由于所需资本的有限性,其融资方式多以信贷为主,而较少涉及创投等权益性投资,投资人和企业家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会人情关联以及角色的重合性,故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矛盾在该类型的企业体现不多。而当企业规模扩张到到一定程度时,科斯边界的存在迫使其必须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此时权益性投资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对冲使其成为多数有资质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然而在引入资本的同时,投资人的利益诉求也必然要通过投资标的企业去实现,因此投资人的介入必然会对企业长期形成的类均衡化的管理架构形成外部冲击,与企业原有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同盟关系也会由于不确定性以及道德风险、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存在而难以完全契合,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甚至出现投资人出于自身理性的介入而导致双方共损的非理性结果。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关系的协调程度,对企业发展有深远影响。远的来说有国美投资人与管理者关系破裂导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且几年难以翻身,近的则有雷士照明投资人对其创始人和管理者“逼宫”导致股价暴跌①,企业运营动荡。那么从理论上看是否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就是授权与控制的纯零和博弈,传统的委托-模式在这种关系协调上的捉襟见肘是否有解决之道,约束-激励机制能否加以重构来有效调和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既是现实企业治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资本-劳动关系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二) 本文的主要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从企业的权力核心出发将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家的企业”,一类是“成熟的企业”。在“企业家的企业”中,权力是属于资本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资本家其实就是企业家。而“成熟的企业”的权力核心是技术结构层,即由各种技术人员、专家、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领导核心②。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其通过融资而引入的投资人在对企业控制权上是有单向正驱动的,即投资人基于自身决策的完全实现有冲动也有激励去实现对企业的完全控制。而基于资源分工和专业化考虑,企业原有管理人无疑在企业管理和运营决策层面是有知识优势的。本文基于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在企业控制权上非完全妥协的假设③,通过构建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博弈模型得出合作是其实现双方共有价值的纳什均衡解,并引入声誉机制,摒弃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理念,分析在企业共同体架构下,二者授权与分权关系所引致的声誉机制作为信号在增大投资人和企业家二次投融资成本、风险分担和规模效应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模型分析,本文发现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的约束下,投资人和企业管理者-企业家之间在有限分权与授权的过程中,良好的合作是二者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方案,是二者关系的帕累托最优;引入声誉机制模型,分析发现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努力合作程度在重复博弈中虽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但是其在N-1期的努力合作都是正的,且声誉机制的激励作用越强,其努力合作的程度也就越高。

(三)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两支。第一支文献涉及投资人和企业家作为管理者之间的关系。Gor?man and Sahlman(1989) 认为投资人是企业所需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其进行的非资本活动是创业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投资人的非资本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企业管理的干预(intervention),二是对企业管理的支持或服务(support or advice)(Kaplan and Stromberg,2004)。Hellmann and Puri(2000,2002) 的研究表明,投资人提供的管理支持或服务会对项目的增值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这种管理支持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合约设计的影响。Kaplan and Stromberg (2004) 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人对企业管理的干预与其掌握的控制权正相关,而其对企业管理的支持或服务则与风险投资家所拥有的权益份额正相关。同时认为双方的行为(在本文中定义为双方的努力合作水平) 同时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指出投资人和企业家管理者实际是一个团队(teams/partnership) 关系。第二支文献主要涉及声誉机制问题。Fama (1980) 是最早研究声誉机制激励问题的经济学家,其核心理论是在竞争的经理人市场上,时间可以解决那些不受经理人控制的随机变量所带来的波动,使得经营的状况完全反映经理人的市场价值。Holmstrom(1982) 将Fama的理论模型化,指出尽管声誉机制能够揭示经理人的能力,但经理人的努力程度一般会随时间的演变而呈现递减趋势。Gomes (2000)据贝克尔(George Baker,2000) 建立的声誉机制的激励强度与经理期望目标和业绩指标之偏差的关系式,说明了经理人期望目标和业绩指标之偏差程度。Milbourn(2003) 研究了声誉机制在股票市场上的运用,指出一个善待中小股东的声誉机制能够创造更大价值。余鑫、陈园(2005) 认为追求良好的声誉是企业家成就发展的需要,同时投资人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是二者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

三、投资人与管理者关系的博弈分析

投资人和企业家等管理者作为标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一定的契约将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予以固化,这种约束机制是对二者在资本关系存续期间所结成的利益同盟的一种行为节制,但是其约束范围和力度是相对有限的,二者作为有限理性人基于风险偏好和价值最大追求的推动会使其行为跨越契约约束的边界。而就风险偏好而言,通过影响投资人和企业家行为进而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投资人和企业家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其风险偏好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入企业的生产要素的性质;二是其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在“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合约框架里,投资人以一定权益资本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以享有企业剩余收入的形式参与企业分配;而企业家则具有股份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既有所有权收益也有控制权收益。对投资人而言,其更多地追求资本在短期内获得足够收益,进而寻找另一只“能下更大蛋的鸡”。而对企业家而言,与投资人更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的风险偏好不同,其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其在运营决策时更趋于长期稳健。由于风险偏好的差异,投资人和企业家作为相对成功的人士对自身决策行为的坚持在有限理性下更为固执,因此在控制权不绝对占比的情况下,二者意见分歧、行为背离就容易导致关系不协调进而影响企业运营④。

就企业而言,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激励就是二者关系协调、共同努力精诚合作,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创造价值,使二者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因此,只有当二者相互合作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有可能使资本投入和原有企业之间产生1+1>2的效果,也才能充分发挥合作伙伴的群体作用,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投资人和管理者作为利益相关者,其现实行为经常发生背离,那么双方合作是否可行,其理论依据何在,我们构建模型进行分析。

假定投资人和企业家的风险偏好不同,且二者在合作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 则有Yi = f (m1,m2) 。其中Yi 为企业的预期产出, m1 和m2分别为投资人和企业家努力工作的产出。设m1s 为投资人不合作时的工作, m2s 为企业家不合作时的工作⑤。且双方的合作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互补系数为β ( β1 为投资人对企业家的互补, β2 为企业家对投资人的互补)。如果双方不合作,则有

作,合作) 方式的各自期望收益均大于各自不合作状态下的期望收益,因此(合作,合作) 也是二者关系处理的帕累托最优方案。

四、引入声誉机制的模型分析

通过博弈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而言,协调关系、精诚合作是帕累托最优选,为后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存在,投资人和企业家在风险偏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固执地坚持己方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介入企业的决策、运营等实务来实现其阶段性的价值最大化⑥。如果双方利益诉求的背离度较大,则双方行为就会偏离帕累托最优。很明显,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投资人和管理者只关心一次性的成本收益。但是,如果博弈重复多次,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和管理者会为了长远利益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这是重复博弈理论的一个强有力的结果,同时这种重复博弈也可以塑造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声誉,并对其未来的预期收益带来影响。

声誉机制的核心是投资人和企业家为了在后续企业运营以及二次投融资中降低成本,获得未来的预期收益,其就有动力去建立良好的声誉机制。当投资人因为单次利益诉求而与企业家等管理者关系僵化,则在后期的企业决策和运营中,企业家会有基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进行报复的动机。而投资人如果因与企业家等管理者关系不协调导致企业运营业绩差,则其未来在市场中进行二次投资的时候,由于声誉机制信号作用的存在,在竞争性的资本市场中其投资进程会受阻,投资效率下降。而对企业家等管理者而言,其与投资人关系协调、合作顺利而具有良好声誉,则使投资人对其行为选择的非对称信息转化为对称信息,同时借助声誉机制,将融资企业管理者和投资人之间的混同均衡转变为分离均衡,既有助于管理者从该投资人手中获取二次投资,同时也有利于其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中获取融资。

投资人在选择以资本形式进入企业时,属于价值搜寻阶段的他组织行为。而当资本以契约形式进入企业,资本和企业在一定的架构中就有了共生性,此时就进入自组织状态。而自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非线性和巨涨落,尤其是在当今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声誉机制作为一种价值信号,其在传递过程中通过非线性和巨涨落会使声誉机制的信号功能形成大喇叭效应,即将良性和劣性的声誉信号放大化地传递给利益相关者,而这很明显会极大地影响投资人和企业家的远期收益。

下面我们分析声誉机制对投资人行为的影响,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投资人在所投资企业中的行为分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产出函数为Yt = αt + ω + ut 。其中αt 为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在工作方面的努力与合作程度, ω 为投资人的个人能力,其在阶段内相对固定,不随时序变化。ut为外生变量。假定ω 与ut 呈独立正态分布,期望值为零,方差为σ2ω 与σ2u , ut 各阶段相互独立。

由于我们假设投资人的行为周期只分两段,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投资人在第一阶段的最优努力水平大于0,在第二阶段最优努力为α2 = 0 。假定资本市场完全竞争,投资人的收益等于预期产出

但出于维护自身声誉进而获得更高远期收益的考虑,投资人会使第一阶段的努力合作水平大于0。而且ε越大,声誉机制的激励程度越强,投资人的努力合作水平也就越高。

同理,如果引入重复博弈,将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合作关系延展到N期,除最后一期努力合作程度αt 为0外, α1 到αt - 1 的值都大于0。并且仍然假定投资人是有限理性的,其努力合作程度虽然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但是随着这种合作阶段的延展,合作期数越多,其在自组织框架下,这种合作关系的自我修复、弥合的程度也就越强。因此即使合作期数无限长,其在自组织框架中的一阶最优也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对于企业家而言,在同一模型下分析结果也是相同的。因此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而言,很明显二者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性博弈。在现实中投资人将资本投入企业,则和企业家等管理者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部分利益共同体,其博弈行为会贯穿整个契约过程,因此,声誉机制对二者的激励与约束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基础。

五、模型的现实意义与结论

国美以及雷士等现代企业引入投资之后,投资人与企业家等企业原有管理者之间争夺企业控制权进而双方关系难以协调,导致企业运营动荡、业绩下滑的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资本介入企业之后,其投资人与企业原有管理者之间关系协调程度的重要性,而现代企业在资本资源上基本都无法自给自足,融资是每个企业在一定阶段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下企业的融资难,使资本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抛开债务融资不谈,权益性融资尤其是创投性质的权益融资,在引入资本和投资人专业的扶持之外,随之而来的对企业决策、运营的介入和干涉也就不可避免,而这必然与企业家等企业原有管理者在控制权上形成分歧。企业在进行融资引入资本的同时,如何处理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投资人如何处理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成为二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通过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资本进入企业之后,投资人与企业家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价值联盟,通过契约规则的约束无法完全消弭投资人和企业家基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道德风险行为。在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博弈的模型中,当任何一方采取不合作行为时,其二者的收益都无法实现最大化,只有当行为决策方案为(合作,合作) 时,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完全理性的行为可能无法得到双赢的结果。博弈分析从理论上解决了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即只有合作才能最优。同时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机制对纳什均衡决策加以固化,因而我们引入声誉机制分析投资人和企业家基于声誉考虑进行努力合作的可行性。声誉机制的引入,对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是双向的。对投资人而言,由于是多次重复博弈,其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家是多次合作关系,如果第一次合作关系破裂,则后续企业家有动机进行报复;而在企业外部,如果投资人与企业家关系不协调导致企业业绩下滑,既不利于资本增值也不利于投资人在市场中对其他优质项目的投资。而对企业家等管理者而言,与投资人合作关系的好坏,除了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之外,还影响其从同一投资人手中获取二次投资以及从市场中进行融资的成本。明显地,如果由于企业家等管理者导致合作关系不协调的声誉作为负向信号进行传递,其后续获取融资的难度会加大,融资成本也会大幅提高。

在现实中,声誉机制的效应范围较为狭窄,局限于利益相关企业以及利益相关人的有限圈子内,信号传递和辐射的波段较短。因此基于理论和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建立能够展示投资人和企业家声誉的资质平台,使声誉这种价值信号能够有效传递并在市场中通过影响未来成本和收益来约束和激励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故而依托网络和征信体系,将电子商务的理念引入投资人和企业家关系的声誉机制中,在投融资电子商务平台的征信体系中加入声誉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投融资历史数据和收益数据、双方互评平台以及第三方数据认证平台等。

首先,将声誉机制与征信及网络平台相结合,通过将事关未来投资收益、企业未来发展的声誉和信用资本纳入考量,为企业融资和资本投资甄别信息提供了新渠道。声誉机制借助网络平台增大了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关系不协调的信誉成本,因而投资人不愿选择声誉不好的企业家所在企业进行投资,这恰为声誉好的企业在同等市场条件下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

其次,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等管理者的关系而言,声誉机制的隐性激励也能长期达到显性激励约束的效果。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性越来越强、企业越来越成长的情况下,基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机会主义的行为难以长期保证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收益。成熟的投资人和企业家,在长期合作中所形成的良好声誉会形成规模,对双方未来收益的实现都有正向推动,这也为企业在引入投资后如何处理与投资人的关系以实现双方共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样板。

再次,将声誉机制的信号作用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还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和诚信环境。当然这也要求宏观上强化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还从整体上提高了金融的运营效率。

注释

①雷士为实现业务扩张和顺利上市,引入赛富亚洲成为第一股东,于两年后投资人夺取企业控制权,将企业创始人和原实际控制人逼离企业。

②“成熟的企业”中外来投资人与企业原有领导核心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对象。

③对于企业而言,原有创始人或者管理者在不被并购的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放弃企业控制权来迎合资本的介入需求;而投资人在将资本注入企业之后,也不可能完全不干扰企业的运营决策,因此该假设具有现实依据和理论可行性。

④对于风险偏好型的投资人,其可能追求短期效益,进而通过资本的介入在企业运营中采取激进行为,从而达到类似于风险投资快进快退的效果,以提高资本运转效率。而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其更多地追求长期稳定收益。对于管理者而言,基于风险偏好的不同,其行为体现在企业运营上也有激进和稳健、短期和长期的区别。如果二者的契合度比较高,则关系较为协调;反之则相反。

⑤为了便于建模分析,文中将投资人与企业家等管理者的关系协调、合作良好的状态记为“合作”,反之则为“不合作”。

⑥投资人和管理者都要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那么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原则,投资人和管理者按照契约分享企业的合作剩余。但是投资人更注重投资回报套现和短期收益,而管理者则更注重市场运营和长期收益,故管理者相对于投资人而言,更趋于风险厌恶。

参考文献

[1]李春琦,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6).

[2]刘惠萍,张世英. 基于声誉理论的我国经理人动态激励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4).

[3]雷井生,林莎. 企业家声誉对控制权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

[4]夏纪军,张晏.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3).

[5] Fama E.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firm[J].JournalofPolitic Economy,1980,(88):288-307.

[6]邓大松,王增文. 声誉激励机制对投资管理人的激励约束效应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5).

[7]黄群慧,李春琦.报酬、声誉与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的激励[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8]燕志雄,费方域.企业融资中的控制权与企业家的激励[J].经济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