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0:1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一、创新和创新思维的内涵

所谓的创新,指的是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重新挖掘某件事物从未被关注过的重要部分,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事物的本质。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创新表现为教育模式的改革,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在原有体育教学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方式、教育体制、教学目标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思维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才能够以正确有效的行为,达到创新的目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要求具备的基本特征是新颖、原创和突破。譬如体育教学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教学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突破性的重组创造,“举一反三”出新的概念或者成果。以散打武术教学为例,拳法、腿法、摔法等的套路组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实战的灵活应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拳法、腿法、摔法等技击手段的同时,还需要为学生灌输实战的理念,以实战的态度对待所学到的技击方法,并在实战中灵活应用,才能够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育教学中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制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一个是创新思维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水平。

(一)体育教学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体育教学在保持原有有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对体系进行优化创新。但目前体育教学体系存在的“墨守成规”问题,制约着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首先,教学理念滞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意识,因此没有正确理解教育改革的内涵。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未能突出专业特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重点关注了专业特色、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器材设备等,而对于专业设置的具体特征,并没有深入研究。再次,教学方法单一,普遍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三种方法,但这种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忽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体质差异性、接受能力、自觉性等都没有关注,同时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都是通过体育课的成绩定论,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而且有失公允,很多有潜质的学生,其潜能难以被挖掘出来,能力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体系亟需输入创新思维,以满足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

(二)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要求改变以上“墨守成规”的人云亦云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应用创新思维,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实操的机会。譬如篮球赛场上学生的互动交流,体育教师在安排的篮球比赛中,指出学生在动作、合作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队员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模式规定具体的防守、进攻、传球和突破,而需要在赛场上一点一滴地指导,提高学生临场应变的思维能力。另外,创新思维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其中包括教育的观念、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换句话说,创新思维具有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性,这一点与教育改革的需求如出一辙,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精神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思维能够为创新方式提供选择的方式,让体育教学逐渐摆脱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创新思维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鉴于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创新思维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实践问题和基本要求,提高创新思维应用的针对性。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理念没有要求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水平,譬如掌握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以及篮球运作、进攻、防守等基本动作,但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动作,并打赢篮球比赛,教师并没有意识去重点关注。因此,在应用创新思维的时候,需要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转变,让教师从以往知识灌输者的身份,转变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交流者等,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自我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完成自我提升的过程,体现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自我价值,从而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二)教学氛围的营造

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思维应用的软条件。学生只有在自由和舒适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够有效调动创新意识,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首先,安全心理环境的创造。让学生从心理的层次上,感觉到接受教育的自由,以及没有太大的压力,教师应该以表扬、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上的困惑,以及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其次,愉悦教学环境的创造,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育的活动,以平衡和合作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为实践教学提出改善建议,这样才能够缓和教学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新思维作用的机会。再次,阶梯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从心理层面上拓展获得知识的信心,以层层递进的提出问题方式,层层解读问题解决思路,这样一来,教学氛围就不会过于死气沉沉,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在营造教学氛围的同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应该将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之一,不断地激励学生参与其中,就好比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可见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交流知识情感的重要性,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的权利。

(三)教学手段的更新

体育教育体系的创新思维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硬条件”,那就是教学的手段,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手段实际上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思维固定,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势必单一,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一方面是对比分析现有的教学手段,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创新原有的教学手段,融入创新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譬如某武术项目的授课,以往教师都是以亲身示范的方法,对细节动作进行讲解,但在学生实际练习的时候,教师仅仅对某些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而对于动作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应用方法,却鲜有谈及,以致学生所学的武术动作缺乏实战性。另一方面是根据教学的实践需求,创造出新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具体教学工作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譬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体质状况,以及教学条件等,灵活采用教学手段,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人才思维能力的创新。另外,教学的信息交流也很重要,教师可以藉此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从他人吸取有用的教学方法,以作为教学手段更新的科学依据。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了验证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一方面是确定评价的具体内容。鉴于体育教学体系内容的复杂性,但所有体育项目都具有实操性的要求,因此可以设定具体项目的活动,既不设置活动的成绩,也不明确活动的目标,而是由学生自由组合和自由发挥,检验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创造性能力,从侧面上折射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是理顺评价的步骤和流程,以防止评价工作脱离教学的主题,要求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制定评价的具体内容。总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属于动态管理的过程,而且没有固定的评价模式,每个教师都可以将自己认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作为评价体系的内容,这也是教学评价针对性的集中体现。

四、结束语

篇2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内涵及特征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培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Fostering Innovative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ZHANG Wenxi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is people's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key of human qualities and ability is to innovate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s the backbon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ilding the country's future, and how their own innovative qualities, will directly determin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ies, presented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hinking ways.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foster; practice

1 大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描述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原有的、固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探求事物运动内部机理的思维活动。

1.1 创新思维活动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求新、求异、求发现、求突破。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独立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求新、求异思维,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不可能创新,只有敢于在认识过程中着力发掘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发掘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问题,力破陈规,勇于创新。其二,联想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思维,通常表现为 “纵向连动”或“逆向连动”。“纵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向纵深挖掘,探究其内在机理;“逆向连动”,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其反面。其三,发散性。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的发散思维、置换思维和迂回思维。具有创新思维素质的人不受传统的思想、观念、习惯的束缚,敢于从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其四,综合性。创新思维形成于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的综合,形成于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的交替、融合。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又有短时间的突破和一时的顿悟;既有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和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也有多维开阔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交叉、整体思维。

1.2 创新思维活动的阶段

任何活动都是具有目的的,活动即可表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创新思维,作为人类的活动形式,也具有目的性这一共同的关键表达。

一般而言,创新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分析阶段、发散信息阶段、收敛选择阶段、实现转换阶段。

2 制约大学生思维创新的障碍

培育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塑造受教育主体的创新品质,而这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弱势和缺陷。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主要受限于以下几种思维障碍。

从众思维。“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家,随大流。当代大学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不光生活态度上“从众”,连考试作弊都“从众”,而且这种“从众思维”在大学校园中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如果一味地“从众”,人云亦云,不愿开动脑筋,也就不可能进行创造,阻碍了创新思维。

权威思维。权威型思维一旦在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中确立之后,就很难改变,并且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得到强化和泛化。大学生思维中的权威定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专业权威”。

经验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往往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去判断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育创新思维就要求大学生摆脱经验定势,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自我中心型思维。在日常思维活动中,学生们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认识去思考问题,由此产生了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

(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75页)

3 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每一种新知和新能的产生都是多方面信息整合后的创造结果。国外许多大学把是否具有创造和探究神秘事物的精神,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据统计,当前美国的知识创新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约占生产力提高因素的80%。新知识的社会引导功能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传递、应用人类已有知识基础上侧重于知识超越。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的创新思维。高等教育的本质不是对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已有的知识的吸纳和积累,作为自己进一步创新的阶梯,作为知识更新的平台。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只能靠引导和培育。

3.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整个创新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发散思维要求主体思维在空间的观念下向四周无拘无束地扩散,甚至可以是海阔天空地联系和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幻想等,目的是寻找或捕获更多的信息和可能的答案。思维发散过程是在观念、视角、知识资源、心理因素和相关技法等作用下完成的。

发散思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知识,创新需要运用知识。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当代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源泉。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良好的知识素养不仅包括知识的量,更要求对知识的良好的掌握。因此,大学生们要善于对知识进行组合、抽象、概括、归类。当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其提取检索率就大大提高。

3.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活动都有接受和认同既有知识、既有认识的顺向习惯,而逆向思维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既有的接受和认同,而是勇于寻找与既有不同的新东西。逆向思维是指就某一对象同时积极地构想出方向上相反的两个或更多同时并存的词语、概念、图形和思想等,并且将对立的思维对象独立地放在同一的空间中。其关键的核心是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同时去认识、思考和定格。

笔者认为,在加强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要鼓励受教育者有大胆质疑、偏爱求异的精神。其实,求新、求异是思维活动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培育逆向思维的重要内容是爱护和鼓励受教育者发展优良个性,高扬创新的独立人格和主体优势。独特个性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它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是引发、促使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最基础因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思维方式创新和科学创新的原动力是个性、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教育应该启发和提升个性展现的自觉性,使每个个体及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外发达国家在个性化教育评估体系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参考。比如,北欧的“学生基础能力国际比较计划”和“国际文凭标准”,都以强调评价学生的能力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发挥,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余地。

3.3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灵感;兴趣;预测;学生;艺术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12-01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受此影响,计算机正大量的代替人手的绘图功能,艺术设计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单纯漂亮的画面形式美的竞争,而是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的竞争。时代的进步需要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素质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将创新设计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在学习中更好的运用观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是感知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脑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个人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创新思维是指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思维路线和价值观,从而得到对事物的全新认知。那么,当今要如何做好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就需要我们先从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入手,同时与现代设计的新形态进行紧密的联系和融合。在教育教学中,把握好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培养灵感的可控性

灵感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创造能力,其次它是突发而来的。也就是说,灵感种创造能力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的。但是,我们承认灵感的突发性,并不等于也同时承认了它是不可控制的因素。灵感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来源于我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最终获取的灵感不管多么显著,都是在我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基础上综合运用的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了解了灵感产生的过程,掌握了灵感产生的规律,就完全可能将无序的灵感转化为有序的逻辑推理过程并加以合理利用,成为可控的大脑活动,将其随时转化为一项计划的结果,一个问题的结论。比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在有感而发的时候做好灵感记录,锻炼根据现实事物联想新事物的习惯。多组织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或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激发大脑中灵感的形成和巩固。

二、培养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我们对于所喜爱的人或事物,在自己大脑中形成的一种兴奋点和倾向。这个兴奋点和倾向性可以驱使人向着所喜爱的目标不断的付出努力,不畏阻碍和困难,坚定信念直至成功。当感兴趣的目标出现的时候,人可以调动自身最大的潜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解决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兴趣的驱使下,人们可以暂时忽略兴奋点之外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对工作目标投入力量,因此往往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展,在创新活动中取得较大的收益。

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一个没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是缺乏魅力的。而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又需要设计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的获得,需要设计者对各科知识感兴趣。归根到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许多知名的设计师都有广泛的爱好,他们从众多学科中汲取养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一般而言,人们对某种物质感兴趣,是因为生理需要的满足;人们对精神状态感兴趣,是因为心理需要的满足。需要是兴趣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有需要就一定会有兴趣;没有需要,兴趣一定不会持久。兴趣来源于需要,保持于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我们可以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多聊多问,敞开心扉的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现在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研究学生的日常爱好和性格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举例或提问,与学生产生共鸣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提升兴趣为创新思维带来的动力。

三、培养认可预测的主动性

预测是创新思维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能动的控制和把握机遇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讲,如果要适应和加速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对未来的事物有一个前瞻性,有一个预测。如果掌握了这个预测的方法,我们就会抓住事物的脉搏,发现和了解事物发展的走向,掌握了主动性,就会提前对未来的事物做好准备,有条不紊的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变化并且利用这些变化去达到理想的目的。比如,举例说明某种事物的可预测性。让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多读书多学习,增加大脑中的信息贮备。当面对问题时,学习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和在逻辑基础上的特点,并将其作为下一个具体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前提来对待。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1 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以独创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超常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得到独到的思维成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我国基础教育必须开展创新教育,而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概括起来,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1 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特质。它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且思维过程见解独到。例如变换角度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方法以及联想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新的未知的知识时,总是离不开旧的已知的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会联系到旧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寻找类似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2 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它对一个问题是从多程方向进行思考,即从“类比”的纵向方向,“对比”的横向方向以及“反比”的逆向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多方向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于突破,在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当然,创新思维不仅包括对旧的观念、理论、方法的突破,还有对当时事物运行固定程序的突破,对未知世界识知的突破。

1.3 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需要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知识。并且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以此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1.4 创新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性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原素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过或从新创造出来的思维形象,比如统计学中的类比思维和联想思维等。类比思维可以引导发现,这也表现出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是指对统计学问题对象有了足够多的认知之后,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解决方式的一种思维表现。

2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2.1 创新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信息技术课中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与方法,往往使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过程,进而丧失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而创新思维的展开恰恰可以恢复信息技术问题的本来状态,加上其新颖性、独到性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了积极性。

2.2 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决定因素,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活动是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同进行的.创造人才的培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创新思维既是问题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比如,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的严格逻辑推理可以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技术的发现过程才是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3 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3.1 同一性的传统文化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听话就是好学生的惯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某些老师不愿意接受批评,以至于大多数学生不敢对书本以及教师提出质疑,不敢标新立异,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2 “个性学生”与“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为他们的教学目标,而是仍在追求高升学率及高成绩。因此,大部分老师也就以考试为导向来安排他们的教学,从而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了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消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纯化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从而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导致了个性学生的气乏。

3.3 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仅仅局限于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并且考试的内容多是记忆性质的常识知识,灵活运用的知识较少,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因此,学生学习的精力主要放在怎样记住这些知识上,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用脑动手能力的发展。

4 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原理以及网络资源,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面具有一个优势。设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创新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