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助推经济社会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助推经济社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三年来,在省地税局的坚强领导和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六盘水市地税局按照“审慎推进、优化服务、效能建设、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科学调整机构、合理设置岗责、分类管理税源、科学配比人力资源、建立运行机制、强化信息支撑、再造工作流程等主要改革内容,确定“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纳税人申报真实性、合法性核查为切入点,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改革思路,通过改革初步达到“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的目标,为全市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理清改革思路

探索有效模式

为加快征管改革步伐,六盘水市地税部门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探索有效改革模式。

建立有效税收风险指向分析监控机构。监控机构按照征管改革的要求理顺了职能、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从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和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和征纳成本的角度,建立了科学、有效、可行的工作机制。

实施机构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通过改革,税源管理全面实现属地化基础上的专业化,通过税源分类分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进一步优化、岗位职责调整基本完成。

实施办税服务外包。通过实施办税服务外包、所有涉税事项全部由前台受理,提高了纳税服务水平;通过推广网络申报、电子申报和网络发票开具等方式,有效解决集中申报拥堵难题;通过实施全国县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提升了全市地税系统纳税服务规范化水平。

机关职能实体化转变和目标绩效管理。通过职能转变和绩效管理,六盘水市地税局干部职工已经适应风险事务应对。征收服务人员能够通过应对风险事务提高工作责任心,提高涉税事务办理准确性;评估人员能够按照风险识别、排序、推送及应对流程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做到了管大、控中、不放小;税收管理员能够按照风险提醒,及时完成一般税源管理事务。

大力深化信息管税。在信息采集、获取、标准和分析利用上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信息管税能力得到全面加强。

推进信息化建设

转变服务观念

为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六盘水市地税部门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

全面提高税收征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重点把握税源的信息监控。充分运用“税源专业化管理平台”、“税企信息互换平台”的优势,加强对经济税源的监控、预测,提升数据分析、处理和运用能力,提高信息数据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益。

进一步强化风险指标模型构建和维护。实时跟踪、筛选、比对、分析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科学评估涉税指标,防止偷、逃纳税行为的发生,形成信息化的防范机制。

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作用。逐步规范和完善“税企信息互换平台”和“第三方信息交换平台”,扩大信息数据采集来源,加强与国税、工商、银行、财政、国土等22家单位的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收征管各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与协税护税网络的沟通。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优势与人工信息收集处理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税收征管资料更准确,税收征管的基础更加坚实。

以计算机考核为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手段,进而实现由集中考核向日常考核的转变,由手工考核向计算机考核转变,由定性考核向定量考核转变。利用税源专业化管理平台进行工作“晾晒”,将全市地税系统可量化的事务办理情况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平台中进行集中、广泛“晾晒”,内容包括前台开票数量、税源管理事务的办理数量、纳税评估应对处理数量和其他事务的处理情况。进一步细化税源专业化管理平台考核模块考核指标,对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征、评、管、查”四个环节进行执法责任制考核。在全省地税系统首次实现税收执法行为的计算机自动考核监督,完善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考核工作体系。

与此同时,六盘水市地税部门在构建税收服务体系中,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优化服务的关系。切实转变观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增强服务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服务新平台。在12366纳税服务热线、地税微博、地税子网站、QQ群的基础上,开通了六盘水地税微信和六盘水地税网上纳税人学校,为纳税人提供更新型、更多样的服务渠道,实现智能化、实时化、互动性的纳税咨询、宣传服务。

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实现纳税服务形式的新突破。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主动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个性化服务,如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提醒服务、错时服务、绿色通道、送政策上门等。

拓宽服务内涵。实现纳税服务内容的新突破,简化办税流程、办税环节、审批程序,深入推进“一站式”、“一次性告知”、“免填单”等服务,以网上申报和网络发票为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同城通办和自助办税,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努力促发展

改革见成效

六盘水市地税局税收征管改革的成果得到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地税局及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认可。

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征科司下发了关于六盘水地税局征管改革相关工作的情况反映,总局大企业管理司指定六盘水地税局汇报在征管改革过程中对大企业的服务与管理经验,中国税务报、《当代贵州》、六盘水日报等多家媒体刊发相关报道50余篇。

2013年11月6至7日,贵州省地税局组织全省各市、州、贵安新区地税局领导到六盘水召开对六盘水地税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试点工作的评估验收会。会上,与会领导高度评价该局的改革经验和做法,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篇2

十大体系建设是个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十大体系实施三年来,很多人认为,十大体系抓的都是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抓与不抓一个样。其实,十大体系离不开日常工作又高于日常工作。笔者根据自己对十大体系工作的了解,认为十大体系的精髓就是以无缝对接长珠闽为目标,通过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抓好十大体系建设,需要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节点难点来切入,它不仅能锻炼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人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现象不抓十大体系也照样会出现,只是迟早问题。但我想,因为抓了十大体系,提前破除了制约发展的障碍,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体现了其体制机制创新的助力器作用。__通过对十大体系的大胆探索,有效破解了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着力破解四大难题,为产业发展扫除障碍

围绕稀土、钨和甜叶菊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该县通过创新机制,着力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物流如何通达,质量如何提高等四大难题。

1、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解决好资金从哪里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金融服务体系,出台了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今年以来,__金融机构千方百计优化金融服务,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努力向上级行社争取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__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的授信额由1200万元提高到4200万元,利华兽药由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止10月底,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37亿元,比年初增加4.69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工业园区贷款总额达到4.6亿元,信贷增量达2.2亿元,比年初增长30.52%。

2、外引内育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与用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人力资源体系,一是组建了“__工业园学士后流动中心”,搭建了人才引进平台。采取政府补助、企业使用、来去自由的方式,专门为企业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已为菊隆高科、世瑞矿产、红金稀土等企业引进了15名紧缺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组建了“工业园劳动保障事务所”,搭建了劳动就业平台。专门规范劳动用工,帮助企业招工。通过举办就业再就业招聘大会及平时就业介绍,为92家企业招工6996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才62人,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城镇公民职业化”两大工程,20__年培训农民35000人、城镇公民10774人。

3、提高通关效率,发展物流产业,解决物流不畅问题。该县通过实施口岸物流体系建设,在有效促进物流通畅的同时,创造了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奇迹。一是完善了口岸通关服务机制。开通了__—厦门、__—深圳铁海联运通道,提高了通关效率,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5%左右;建设了口岸服务网,及时将最新的外贸政策和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申办等知识宣传到各进出口企业,适时组织外贸企业参加进出口通关知识业务培训,使32个企业报关员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该县把汽车货运产业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创造了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奇迹。在20__年底,__共拥有货运汽车401辆,20__年新增货运汽车326辆,20__年目前新增货运汽车818辆、1462吨,车辆增长数和吨位增长数均为全市第一。汽车货运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今年新增的816辆车辆今后每年可增加的直接税费达800多万元(其中县级直接税费460万元),加上间接收入每年可超1600万元。同时狠抓物流载体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30亩,建成标准仓库11栋、1.1万平方米的__天志仓储物流中心于8月建成投产,且其隔热、防潮效果达到了国家标准。洋塘汽车检测维修中心、红金汽车修配城、光彩物流中心、储潭货运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正在规范实施中。

4、采制推广标准,鼓励扶助创新,实施名牌兴县战略,解决质量不高问题。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体系,该县出台了采用高新技术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扶持名牌创建的系列政策,在工业、农业中大力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和争创名牌活动。省级名牌产品由20__年实施技术标准体系前的无到目前的3个,分别是__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菊隆牌”甜菊糖甙、__远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远驰牌”钨粉和__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虔锋牌”钨铁,其中__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钨铁还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为了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__还专门组建了“工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__鑫隆康稀土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组织科技成果鉴定2个,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5个,位于全市前列。技术标准的提高和名牌产品的效应开始在经济效益上显现。20__年1-10月,__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7亿元,上缴税收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33.4%,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已达7家。

二、搭建三大平台,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__在实施十大体系过程中,始终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这一核心,创新了系列体制机制,加快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对接步伐。

1、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搭建行政服务综合平台。为了方便群众办事,__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中,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有行政审批事项的30多个政府部门统一进驻中心集中办公。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和程序公示制,做到各项行 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为了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__还编印了《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规范整合了涉及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企业房屋报建费用从58.2元下降到4.2元,真正实现部门规范收费,企业明白缴费。在十大体系进工业园服务站、进市场服务站、进乡村服务站设立了21个政策法规查询中心,为工业企业、市场业主、广大农民开展政策文件的查阅、咨询服务。行政服务正向政策透明、办事便捷方向迈进。

2、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信息平台。通过实施信息网络体系,城乡信息日益通畅。建成了县政府门户网站和11个乡镇门户网站,还有31个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60多个县政府组成部门接入了政务网。在重要核心部门推广应用了网上办公系统,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推广。开通了县档案网,设立了“现行文件”专页,县委、县政府、政府部门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可以在网上查阅、下载,利用网站加强对外宣传,提供办事服务。建成了__工业园网站,为园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介、招工用工信息服务,园区企业宽带安装率达95%,16个企业开通了网站,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乡村信息化工程,全县各乡镇建成了农民知识化网络培训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给农民留下了不散的课堂、不走的专家,建设了30多个“网络新村”,通过财政补助促成622户农民用上一宽带网,已有10%的果农收到了网上脐橙订单实现了网络销售,脐橙等农特产品销售半径由市内扩展到了省外;一批乡镇建成了惠民短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与农民沟通互动。

3、创新产权交易机制,搭建产权规范流转的交易平台。在实施产权交易体系中,该县大胆创新机制,建设了产权交易中心、招投标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搭建了流转规范顺畅的产权交易平台。所有国有资产处置统一进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实行阳光操作。今年1—10月共组织国有产权交易33宗,市场评估总价8967万元,总成交价达12554万元,增值3587万元,增值率40%。通过阳光交易国有资产增值,筹集了资金妥善安置了职工,促进了企业改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将对全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核算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操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办事,为部门和基层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服务平台。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稳定之基。__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1、健全网络,规范管理,把握就业这民生之本。通过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该县在各乡镇和工业园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把劳动和就业服务网络向乡镇和园区延伸,搭建了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的桥梁。同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关系。加强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鉴证管理,妥善处理调整劳动关系矛盾,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41起,结案41起,结案率100%,涉及农民工252人,追讨工资45.4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9850份,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建立。

篇3

【关键词】 加快 城乡一体化 助推 经济发展

1.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问题分析

目前,吉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速率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但由于历史基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与农村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制约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情况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城乡基础设施与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尽管这些年在改善民生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办的实事前所未有,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公民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还比较低,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

2.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加强的重点领域

当前,吉林省经济形势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在政策与体制、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2.1深化改革,促进城乡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体化;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统一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和发展条件的一体化;统一规划,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体化。

2.2以发展为动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在发展,根本在产业,要把加快城乡产业聚集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重要物质支撑。一方面要突出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根据实际,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把投资拉动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加强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求大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利用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打造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通过推进农村新型工业来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2.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市场建设一体化 目前农村商业流通设施缺乏;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严重滞后,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服务市场无序,服务质量比较低;农村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交易成本高、效益低。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根据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城市要素资源“下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4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一体化 按照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依据经济和环境特征,应适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区域城镇、集镇体系规划与建设。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全省各地应充分依据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确定主攻方向组织生产与加工,使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区域化与专业化的产业系列,从根本上转变散而杂、产业趋同造成的资源浪费局面。在工业产业布局上,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先导,依据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统筹考虑城乡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引导适宜的工业企业向县域经济开发区转移,实现各园区的错位发展,使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同时,有效引导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拉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2.5坚持创新,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加大对村镇一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实施“阳光工程”, 大力发展以“绿色证书”和“蓝色证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用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来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城乡文化娱乐一体化。探索城区文化设施与农村连锁运行、管理、使用的新路子,把社区文化延伸至农村,多渠道、多形式拓展文化的广度、深度。文化宣传部门应当组织城市文化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与村镇结对子,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文化联动;推进城乡信息共享进程。目前,城乡信息共享程度低,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失衡,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和对立。因此,必须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事业,应得到制度保障。信息共享应首先保证渠道畅通,全时空多渠道传递信息。

3.加快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实施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产业政策上和在体制改革上实现城乡统筹。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体措施:

3.1全力推进体制创新 按照着眼长远、逐步完善、健全机制的原则,以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体制与机制的保障、财政支持和发展动力。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紧紧抓住中央大幅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以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耕地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态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连接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4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努力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的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

3.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应突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抓好农民最急需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清洁能源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6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应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信用合作。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篇4

一、着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聚焦重点领域,创新投入方式,推动提升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建立黑龙江工业投资基金,促进“十大重点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落实激励政策,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推进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和中央及中央下放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造,支持龙煤改革攻坚。支持地质勘探三年专项行动,加快生成新矿权,推动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推进“三江”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推进哈牡、哈佳铁路加快建设,支持北安至富裕等公路项目建设,推动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三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推进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工作。支持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扩大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科技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四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非办公类资产清理处置和“三权合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推进开发省内外游客市场,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产品供给水平。推动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有效实施货币化安置,推动完成棚户区和农村泥草(危)房改造任务,加大采煤沉陷区棚改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消化存量商品房。支持“三供三治”工程建设,完善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推进哈尔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抚远东极小镇建设。六是推进巩固生态化优势。支持雾霾治理,推动改造老旧供热管网,撤并淘汰小锅炉,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做好天然林保护工作,推进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二、着力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大专项+工作清单+集中下达”模式,完善涉农资金整合管理机制,推动深化“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打造全产业链为路径,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发展。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支持耕地地力保护,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引导农民顺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和玉米收储制度,开展储备粮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试点,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省级储备粮管理体系。推动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保险资源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三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落实产业增收、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兜底等精准脱贫措施,促进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完善贫困县约束和退出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正向激励作用。

三、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统筹安排好民生支出,推动补齐民生短板,把基本民生保住,把底线兜住。一是支持教育公平发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启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二是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支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将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减轻大病患者就医负担。加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整合力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建立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系统,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三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统筹考虑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和物价涨幅等因素,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兜底性制度,落实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推动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给予及时救助。四是支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改善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条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支持体育场馆维修、设备购置,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四、着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是完善预算制度。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过渡方案,完善省与市县收入划分制度。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将政府住房基金、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等五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协调,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滚动编制三年财政规划。扩大财政投资评审范围,加强项目预算评审,将投资评审嵌入预算管理流程。二是完善国库管理制度。加大市(地)辖区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力度。落实政府会计准则和总预算会计制度,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扩面至所有市县,选择部分省直部门开展政府部门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加大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力度,提高预算单位公务卡使用效率。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落实绿色、创新产品采购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小微企业和本地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流程改革,降低政府采购成本。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购买主体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四是落实降成本政策。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落实税制改革政策,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深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严控“三公经费”规模,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吃空饷”、超编进人等问题,进一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篇5

[关键词]内陆地区 附加值 软成本 助推剂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是为制造工业产品所进行的设计,由于工业设计在产业振兴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许多国家已经把它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该产业的发展,许多国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投入巨大资金,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内陆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沿海省份城市的发展稍缓一些,于是很多学者建议在内陆地区高校不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理由是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做支撑和专业开设所需的实训条件。据调查,工业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工业设计专业及相关人才。工业设计的发展能促进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促进地区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环保和节能,促进区域和谐发展。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带动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的引进和升级。发展工业设计有助于提升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现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市场调节与市场竞争,工业设计则是面向人和面向市场的技术。工业设计是人类创造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大批量工业产品内在与外在的综合分析,进行多角度整体规划,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产品,使产品趋于更实用、更科学、更完美。工业设计也促进人类审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从而使它不仅对发展经济,而且对社会文明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内陆地区发展工业设计有重要的作用及现实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设计能有力推动内陆地区的市场竞争

工业设计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科技被视作是第一次竞争,而产品的工业设计则是第二次竞争。目前的趋势是两次竞争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很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市场长远战略下将技术和工业设计并行开发,在推出产品的时候,已经在应用形式和产品外观上成为市场成熟的产品了。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上,制造商是为了在有限的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必然要想尽办法打败敌手。在那些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市场上,对手之间必须应用智慧公平竞争。而现代设计恰恰是最有效的智慧竞争手段,制造商在设计师的帮助下,使自己的商品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形象面世,提高了商品的竞争力。而在第一轮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制造高,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寻求更好的设计,由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最后是整个市场的商品都在设计水平上得到了提高。消费者成了最终的受益者。所以,是竞争导入了现代工业设计,设计反过来又促进了竞争。

2、 工业设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高附加值”

在“产品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是由“价格”来体现的。而价格则是由制造商品的原材料、零配件、人工费用、管理费用、包装运输费、企业应得利税收入、销售流通费等部分构成的。它们是“硬成本”,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用统计方法计算出来的。而对于产品制造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设计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智慧劳动”范畴的“软成本”价值多少,是没有包含在内的。

在“商品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追新意识的增强,新技术含量高、款式设计好的商品,在销售上拉开了与技术过时、款式陈旧的商品之间的距离。而新旧产品可能在“硬成本”上是相差不大的。那么,我们把纯粹由于技术和设计所创造出的这部分价值叫做“附加价值”。如果这部分价值超过了“硬成本”,我们就可以将这种商品称为“高附加值”商品。工业设计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创造高附加值,内陆地区的发展更需要“高附加值”的商品,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促进社会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设计师是在研究市场变化与消费者行为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以对需求有着最敏锐的嗅觉,可以发现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潜力巨大的市场。工业设计的力量令人吃惊。原价3000多元的一款手机,只不过在机壳上镶上一颗水晶,身价陡然上涨到8000多元,这个设计仅一个月就为TCL移动通信带来1个亿的销售收入。不是所有的设计都是简单的累加就可以创造无尽的附件价值,而是在于工业设计本身是一种技术,它的要求就是运用设计的知识和方法,促进和提高产品生产的系列化、标准化,加快大批量生产,有力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为一个企业甚至地区发展创造“高附加值”。

3、工业设计能有力的促进内陆地区企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第一环,直接决定着工业生产的成败。一件真正成功的产品,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给企业的发展指出新的战略方向,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创造出名牌效应。

工业设计是一种专门化的服务,其目的是创造与发展产品或系统的概念和规格,以使其功能,价值和外观达到最优化,同时满足用户与生产商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实现了最大的商业利润,才是成功的,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形象,而最终被社会所认可。企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企业就需要合理的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在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下,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并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既为企业实现最大的利润,又为社会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得到社会公众认同,树立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由此可见,产品在企业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工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是创造产品的真正品质。现在,工业设计由设计产品发展到设计企业,引导市场的发展潮流。因此,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设计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合理的工业设计管理,必将促使把企业生产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因为企业不可能今天生产一个产品和昨天以及明天的产品毫无关系,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韩国的三星公司。企业要想让工业设计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就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

工业设计促进企业在产品方面的创新。伴随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工业设计师专业化的解决人和技术、人和机器、人和环境、人和人、美和技术、功能和美等各种关系,自觉的研究这些变化,不断为适应和满足这些变化而对本企业的产品做出有价值创新设计,及时发现企业高回报的创新点和盈利点。这些创新在设计管理者的引导和规划下,是可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互相促进和完善的,也就是说工业设计师是实现企业有价值创新的最有效环节之一,并推动创新。

工业设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目前很多企业所急待追求的目标,实际中,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不管企业设定了何种企业文化目标,如果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致的,那么它的文化也就意义不大,因为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当然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部门,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4、工业设计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从设计本身开始探寻节约的意义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身边的许多产品都是工业设计的产物,产品本身的每一个零部件,材料都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使用本身就代表着环保指标,因此,在设计产品的环节中,如何使用对人、环境有利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可回收循环利用,都是这门学科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具备的现实意义。

工业设计也是方法,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引导使用者把注意力集中到环保意识上来,因此,工业设计不仅是制造某一个产品,更重要的是指向某种生活方式,通过使用产品本身,人们将养成一种环保的习惯,这需要设计者从一开始就具备环保意识,把整个设计贯穿在产品设计中,使其在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它的环保价值和意义。工业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工业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