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的发展趋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8:11: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的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的发展趋势

篇1

一、城市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一)城市农业概念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都市农业中开始提出城市农业命题。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一文中正式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按照200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定义,城市农业是指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用集约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垃圾和污水),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它既包括物质产品主要是食品的生产和城市生态环境等,也包括为城市居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验农业活动等精神产品。

显然,这种围绕特定城市而提出的城市农业概念,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也成为国际城市化进程中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吸纳。但我国具有与国际城市化发展不同的背景。我省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一直居全国领先水平,实质上已经成为一个都市型的省份,单一的以某个特定城市为对象来研究城市农业,无法解决浙江农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我们认为,城市农业是以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为目标的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区域性农业。它是与传统农区农业相延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国内外城市需求为导向,在不断接受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辐射的基础上,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城市农业内涵特征

第一,在目标定位上,着重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而展开。城市化对农业的要求不仅是提供鲜活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继续发挥生产功能;而且要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发挥生活功能;还要提供调节小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功能。可见,城市农业是一种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高形态的绿色农业;是依托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功能和生态系统而构建培育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是集种养加、农工贸、产研教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第二,在区域范围上,着重以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第三,在发展业态上,着重体现功能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城市农业,既含充当城市“菜篮子”的城郊农业,也含充当城市“空调器”的都市农业(净化空气、优化环境、绿化和美化城市),还含那些接受城市辐射的边缘地区的传统农业。

二、城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条件

近年来,通过效益农业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浙江农业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城市农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一,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效益农业五年来,浙江农业开始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至少五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关键性阶段,由传统的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满足温饱型的城郊农业,逐渐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手段,以增加收入为目的方向发展。二是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由产销脱节逐渐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由过去的单纯注重产量、满足温饱逐渐向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方向发展。

四是外向型农业快速推进,由单纯满足当地城市居民的城郊型和内向型农业向适应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型农业方向发展。五是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40元,已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第二,市场的高度发育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去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51.9%,提前三年完成了全省城市化发展规划确定的到2005年达到50%的目标,并正在向2010年达到55%和2020年实现65%的目标迈进。

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转化的过程。

第三,城乡经济进一步融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是发展城市农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发展二、三产业。200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比重已占57.5%,比1998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改变了农村就业结构;同时,也推进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二是按照“优先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培育中心镇”的方针,把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建设与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放开小城镇户籍,取消“农转非”限制,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城落户。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相互配套。与上海形成了2小时的交通圈,省内形成了4小时的交通圈。四是一大批“洗脚上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商企业主重新“穿鞋下田”,成为新型的民营农业企业主,改变了农民的主体结构,带来了资金、科技、人才和信息,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是拓展了农业的功能,由经济功能为主逐渐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功能综合转化,各种形式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不断涌现。

效益农业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培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城乡经济社会的日趋融合,为城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辐射的载体,积累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对城市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城市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浙江发展城市农业已经开始起步。但总体上看,目前在指导思想上还没有完全确立,同时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作评价和工作的指南。特别是在建设内容上,还存在许多内在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化对农业的辐射功能还不强。二是农业自身的竞争力还不高。三是城乡统筹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

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城市农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坚持“一个中心”,就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和农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扩大农产品需求空间和消费群体,以农民的非农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突出“一个重点”,就是城乡统筹,产业对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应确立以下五大战略:

———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城市农业,必须充分发挥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势,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从根本上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同时,充分利用城市资金、科技、人才和信息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让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以更便捷的方式进城,满足城市市场和城市居民消费的需求。从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城促农与服务城市、支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目标。

———农业产业化战略。城市农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城市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跳出农业就要围绕城市来做好农业的文章;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就是要大力发展以加工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标准化生产,并优化农业的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产品的品牌、加工、包装、保鲜和储藏等后续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产品绿色化战略。符合城市绿色屏障的功能、适应城市绿色消费潮流和应对国外市场“绿色壁垒”的要求,是城市农业的必然选择。

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必须以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着力建设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村镇建设;加大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导,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不断完善质量标准监督检测体系、绿色基地认定和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及行政执法体系,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和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安全控制。

———营销现代化战略。实现城市与农业的对接,关键是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将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到城市市场,满足居民消费需要。

运用现代营销观念,转变营销策略,改善营销手段;进一步培育现代物流新业态,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建设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农产品拍卖等方式,把农产品销售对准城市市场,实现产品价值,获取最大效益。

———市场外向化战略。城市农业首先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农业。一方面,大量名特优新农产品需要拓展省外甚至国外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在省外城市和国际市场的份额,以销促产,指导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加工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省外国外的农业资源优势和我省区域资本技术优势,实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把农业基地建到省外、国外,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外向型农业之路。

四、城市农业十个主要指标

衡量城市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目前尚未定论,也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借鉴现代农业、生态省建设等指标,结合城市农业要求,我们认为,至少应设置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十个主要指标来衡量城市农业:

1.产业化经营达到较高水平。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实现基地化生产,100%为拥有品牌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扩大,加工农产品比重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6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55亿元。

2.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60%以上。通过吸纳城市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充分发挥其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促进现行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每个农业劳动者掌握12门专业技能,吸纳现代农业科技能力日趋增强。

3.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200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929.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0%左右。预计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将达到4760万人(按3‰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农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422万人。按照19982002年全省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净减173.1万人,年均减34.6万人的速度;到2010年,还将净减276.8万人,届时,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652.8万人,占总人口13.7%。为此,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达到20000元左右。19961998年,全省平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8915元,1998年后,浙江经济快速发展,1999-2001年,全省平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0314.5元。按照这样的递增速度,到2010年实现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20000元水平是有可能的。

5.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目前,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5%,发达国家一般为2%3%,我国2002年为14.5%。

我省2002年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为77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94亿元,占8.9%。按照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今后五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率将在10%以上,第一产业增长率为3%。据此推算,到2010年,全省GDP为19302亿元(以增长12%计算),农业增加值为879亿元(以增长3%计算),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6%。

6.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确保。农区环境不断改善,农田绿化率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整治,基本农田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

7.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保持在1:1.7左右。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6元,两者之比为1:2.4,呈现逐步扩大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省城镇职工收入水平将超过2万元,如果要使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平均收入水平达到城镇职工收入水平从目前的42%提高到60%,两者之比恢复到1:1.7左右的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将实现1.2万元,比目前增143%,8年平均要增17.9%的速度,用常规的增长方式显然是难以达到的,必须靠减少农民和企业化经营的城市农业。

8.城市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城乡联动的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新的就业机制,保障进城农民“有业可创,有事可干,有钱可挣,有医可保,有老可养”。

9.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形成城乡贯通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民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10.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内形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休闲需要服务的配套的农业公园和农业博物院;在城郊形成城市生态屏障、城市居民休闲和中小学生农业实践基地;在城市辐射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和农区生态系统。

五、围绕城市化,构筑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做强、做大、做特”现代效益农业实现城市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战略思路,必须紧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优化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出口能力,建设城市取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同时,把强化农产品进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农产品进超市和社区的能力,建立起多元化、便捷、高效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一)围绕城市优势抓招商,培育城市农业的市场新主体。

城市化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联。要抓住工商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家投资农业的机遇期,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步伐,充分接受城市经济的辐射,吸纳城市人才、资金、科技和信息到农业、农村,催生和培育一大批民营农业企业,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形成新的市场经济主体和企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变政府主导为企业主导,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经营为企业经营,促进企业化的市场主体与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的有效结合,逐步把农业改造成为智能依附型的高效率、高效益的现达产业。

(二)围绕城市消费抓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城市消费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拉动,不仅要求城市农业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结构,更需要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和以加工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1.突出区域优势布局和产业开发重点。在产业和产品开发上,突出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加工产品和品牌产品。在区域布局上,突出城区、近郊、城市之间及城市辐射的广大农区等几个区域,并进行科学安排和合理布局。在城区和近郊,大力发展供居民休闲和娱乐需要的农业公园,建设反映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博物馆等;与上海接邻的嘉兴、湖州两市,要注重上海“餐桌经济”,建设上海“编外菜园子”和“养殖基地”,提供鲜活农产品;浙西南地区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休闲观光农业区,为市民提供旅游休闲的“后花园”;浙东沿海地区重点发展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建立先进农业制造车间,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出口。

2.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是城市农业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要着力培植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起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具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业。同时,加快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园区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国外大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和市场的同步引进,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改善质量安

全状况。

3.加快农产品出口。城市是出口的重要集散地,是农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平台。要依托城市平台,加快培育具有强大市场开拓能力的外贸主体,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外商等创办专业外贸公司,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同时,加大资本、技术、品种和智力引进,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逐步形成“种子种苗在内、加工在内和基地在外、市场销售在外”的“两内两外”格局,提高外向型农业水平。

(三)围绕城市餐桌抓流通,发展现代营销服务业。

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是实现产品价值,推动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全省已有70%的基地农产品通过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渠道进入城市市场,其中约有6%已进入城市超市、连锁店等现代商业渠道。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市场营销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市场营销规模偏小,品牌意识不强和营销方式落后,缺乏超市化、连锁化和配送中心等现代市场营销方式进行推介和销售。要瞄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体,围绕城市餐桌,建立起多元化、便捷、高效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1.把开拓上海市场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浙江农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按照差异性竞争要求,实施“错位”接轨战术。做大做强名特优和精品文章,打响生态牌,取得进入上海市场的“身份证”。同时,以上海市场为龙头,建立以整个浙江为腹地,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上海各大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经营大户等方面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网络,以合作、合股等多种形式,通过市场带动基地、基地依托市场,扩大我省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占有份额。

2.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营销新平台,并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组织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场、农产品基地等,定期举办有组织、有声势、有规模的招商会、洽谈会、展销展示会,扩大农产品在省内外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促进基地农产品与经销企业、市场的有效对接,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进城出国。

3.不断提高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组建市场营销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农产品贩销经纪人队伍。当前,要特别注重组建由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大户和营销大户等为主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协会,沟通市场信息,协调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经营方式,统一品牌,统一市场、统一营销网络、统一营销策略,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

4.创新农产品市场营销机制。利用各地“农改超”的有利时机,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和农户的有效衔接,争取更多的企业在超市设立优质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直接参与超市的经营。建立以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出口和进超市相关信息为基本要素的信息收集体系,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电脑网络,形成上联市场、下接农户与企业的农产品流通信息采集和系统,开辟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和拍卖等现代交易渠道,扩大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空间和领域。积极尝试社区化的市场营销方式。一方面在具备条件的农产品主产区设立展示中心、仓储中心和配送中心,直接连接生产者和各种超市、连锁店,统一质量把关,统一组织货源,统一收购和销售价格,统一包装和品牌,构建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业;另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建立农产品配送服务网络,方便居民购买。

六、政府推动,城乡互动,营造城市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发展城市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城乡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从而把城市发展和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改变农村搞农业,城市发展二、三产业的旧观念。

(一)从城乡共进共荣理念,搞好城市农业规划。把城市农业列入城市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使城市化规划与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起来。并在其原则指导下,加强城市农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

此规划应当确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突出农业为城市服务的要求,体现农业和农村共进共荣的目标。通过规划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用土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保护与管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常年蔬菜基地、副食品基地、休闲旅游农业用地,并使城市农业逐步从城市化区域向非城市化区域有重点、有主次地推进,循序渐进,整体发展。

(二)从城乡统筹兼顾角度,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一是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把建设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建设中小城市、农村小城镇、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化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分流农村劳动力。二是制定有关政策,将城市区域内的部分农业人口直接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将“撤村建居”后的农民、进城转为市民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待遇;探索农村集体财产补偿制度,对属于进城农民的集体财产,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按其所占份额,进行补偿或有偿转让。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逐步形成城乡互通的劳动用工制度和覆盖省、市、县、乡的就业服务网络,使进城农民和城镇就业人员在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缴纳保险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对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开展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探索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机制,通过确定技术等级、颁发上岗证书等方式,提高农民专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三)从城乡协调发展入手,改革和创新城市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形态,城市农业的发展必须从改革和创新机制入手。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加快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为吸纳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创造条件。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配套服务措施,吸引城市高新技术向农业和农村梯度转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目前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体制状况,建立城乡一体、贸工农一体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的“统一、高效、有序”的农业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农产品营销管理体制。

篇2

农业规模经济

以前中国是小农经济,中学历史课本里就这样介绍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现在中国农业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正在向集约化生产发展。以肉鸡和奶牛为例,2003年全国肉鸡养殖规模在100万只以上的占3.12%,到2010年为8.55%。规模化养殖业推动了饲料生意火暴。最近流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会将土地集约在种植大户手里,农民将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

农民合作社

福建省永春县湖洋合兴鹌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典型案例。合作社现有会员28场,成员135人。2009年,产蛋135万斤,产值750万元,实现利润160万元,现有存栏35万羽,每天可生产蛋37担左右。

合作社在生产方面以“六统一分”为运行机制,即统一调种、统一孵化、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运输、统一销售、分散饲养。把闲散的农村生产力统筹到一起,有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被列入农业部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经过几年努力,合作社初步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产业模式。

有机农业

国内外市场都在推动有机市场的发展,并释放了巨大的需求。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面积将达到600万-1000万亩,在有机农业种植面积方面将会排世界第二。养殖业方面,以水产为例,2006年,我国有机水产总产量接近11000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22%,预计未来10年,这一比重将超过2%。

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0.3%-0.5%,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10亿-37亿美元,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

农产品品牌

阳澄湖大闸蟹也算生鲜产品中一个比较成功的品牌。市场需求稳定,产品生命周期长,附加值能做得上去,产品品质基本能达成一致,运输保鲜又比较方便。

阳澄湖大闸蟹无疑是成功的,这给了其他农产品信心,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现在农产品市场已由单纯的产品价格或质量的竞争,转化为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等以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全产业链资源

上游原料成本和下游渠道费用的挤压,让企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很多企业开始整合资源,布局全产业链。

新希望目前全产业链布局比较成功,是一个优秀的范本。新希望的产业链包括饲料、种苗、养殖体系、肉食品加工体系和市场体系开发,总体取得积极的进展,尤其是鸡、鸭产业链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2011年,新希望鸡和鸭的规模已达13亿只。新希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把产业链延长后,大大提升了抗风险的能力。

食品安全和品牌形象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相关乳企成为众人焦点,三鹿这样的大企业也随之崩盘。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空前高涨,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行动。这使得不正面面对食品安全的行业和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面临巨大风险。

篇3

现阶段农业推广体制和发展趋势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

一、现阶段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1.常规农业推广(传递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其目标是增产增收;其对象是全体农民,但往往选择一些类群的农户作为联系户、示范户;一般是在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下设立推广机构;主要采用直接面向个人的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和指导等活动;推广人员充当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

这是一种试图将常规推广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推广效益的推广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和应用。

3.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推广的组织体系健全,联邦、州、县和自愿者在人员、项目活动中合作默契,推广的内容丰富、经费充足、人员精干.它通过立法,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作项目的资助,并由州内的一所或几所农业大学来组织执行推广任务,其特征是合作关系。

4.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推广工作是同投入供应、技术引进及其他农业服务相联系的。这种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单项商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对象一般只限于这种商品产区内的农民。通常是由为生产某一商品而设立的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公司来为农民提供有关的研究、推广、投入供应及其它市场信息服务。

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组织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专题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该方式。

6.综合乡村发展计划

这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概念。它依据计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发展卫生、交通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目标。

7.农作系统开发方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提供专为满足当地耕作条件及农户的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研究的成果。实地人员一般专业化程度很高。计划是通过研究和推广人员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当地农民的合作来实现的。农作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他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或农场的需要,把农户或农场视为一个综合系统。

8.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广组织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其推广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指导及农家生活指导,在全国从上到下各级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

二、农业推广体制发展主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50--100年内,农业推广仍然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陈良玉,高启杰)

当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产业结构不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模式使理论。再者,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按一定程序分类型确定推广的组合模式模式。

总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推广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推广体制也将呈现以下特征:

1.推广要素的多元化。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农场主)等都将成为推广的相关参与者,起内容涉及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广模式的复杂化。单一的推广模式不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经济社会,这就要求各种推广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发挥作用

3.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4.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农业推广中广泛应用。

德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一是各州植保局开发和运营的电于数据管理系统(EDV),二是邮电系统开发经营的电视屏幕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须购买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服务。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文献数据库系统(PHYTOMED)、农药残留数据库INTERPRET、害虫管理数据库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宿主机,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存储了德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个数据库,其中农业方面的数据库30多个。

凡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用户或大型计算机终端用户,如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的农场主等等,都可通过国家邮电通讯网络系统,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接,购买了数据库访问通行字的用户,可随时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客,经当场测试,无论全国哪个地方,联机接通后,一般仅需l一3秒的等待时间,查询结果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查询结果。(李远,孟晓宏)

5.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信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高新技术开发、技术辐射模式,完善相应的技术市场和市场机制,(如目前采用的“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的多元化组织模式,或者类似于“公司加协会联农户”式的各种组合模式,这些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陈良玉,高启杰)

美国所有的推广体系都是商业化的,唯独农业推广体系是绝对不向农民要一分钱的。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受自然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一旦遇到灾害就很难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帮助。(杨映辉)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这一格局可能会回发生变化。

6.政府在农业推广的地位将在有偿服务开展后一段时间削弱。

参考文献:

〔1〕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2〕武英耀,张改清--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李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4〕李远,孟晓宏.日本双轨农业推广体系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16.

〔6〕吴俊.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研究

〔7〕.马晓岚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杨秀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时报.2006-03-02

〔8〕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篇4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心的问题,而农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所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比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及允许农民自行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等政策。自从政策出台后,我国农业机械的销售总量迅速上升。而且,农机装备的总量和种类也一直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对于我们河南是小麦主产区,目前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2)由于农村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组织管理不方便,不可能每家每户都购买农业机械,但是购买的机械如果只在本区域使用,就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因为一年中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非常短。由此,农民朋友探索出了跨区域作业的服务模式。比如,我们河南省内,南方作物成熟比较早,北方比较晚,那么在进行收割的时候就从南方的信阳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到达北方安阳作业结束的时候,基本上河南省内的作物已经收割和播种结束。这样就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机经营者的收入。

(3)随着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不断的扩大,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比如,水稻插秧机、食用菌生产机械、薯类收获机、药材挖掘机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类等。这些农业机械的运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发展,为实现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4)随着现代化机械技术的发展,为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制造,农机科研机构专门成立了从农机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善体系。重点还是粮食经济作物方面的技术装备的完善,对于其它优势经济作物也积极开发。目前我过生产的农业机械类产品种类繁多,对于河南省内的农机产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共有12大类、38小类、104个品目。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对于我国总的农机产品种类目前有3000多种,这些种类繁多的产品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能力,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农机产品种类和技术还有待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今后农业机械化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产品,目前小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还要开发产品,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为此要在粮食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要注重产品后期的烘干、精深度加工等机械设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于技术不够完善的设备,要积极开发研制,像玉米收割机,有些只能把玉米棒收下来,有些只能收剥过皮的,近两年的才能收玉米粒。应该在前两种不完善的基础上研发一种产品直接收玉米粒。这样可以节约资源。

(2)对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像移栽机具、土壤消毒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都将会较快的发展。畜牧业的机械发展,利用粉碎机把秸秆打碎作物牲畜的饲料;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有: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等比较先进的机械。畜牧业方面的机械产品也将有很大的发展,

(3)中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倡导走节约型、绿色化的道路。保护环境也要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大力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械设备。要注重农业机械的再利用,因此,环保的农业机械技术应大力增加。农业机械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将是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样农业机械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4)随着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缺乏的是大规模的实用性很强的机械,像小型机械非常多。但是,随着人们生产要求的提高,那些小型设备以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对于那些不利于生产的设备要坚决淘汰。大家需要的是实用性更强、科技含量更高、操作更方便的机械。这些要求将会促进农业机械更好的发展。

3结论

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

三、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