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物理知识;生活;应用分析

引言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是我们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我们的思维得到开拓。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因此,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我们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认知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都是极为重要的。加强两者的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物理学习的直观性,更具有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提升生活技能。

一、生活实际与物理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都被归类为物理的方面,比如说树叶会漂在水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氢气球可以飞上天,但吹出来的气球却会掉在地上;水往低处流;水底石穿的现象;航天员在月球行走是漂着走;冬天毛衣容易起静电;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这些生活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情,却无一例外都可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而我们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正是对生活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物理是最早的物理学家们对自然界的现象的总结,后来逐渐形成了物理这一专门的学科,物理科学家们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深入,但物理还是从相对简单的现象入手的。物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物理课本中就有很多生活化的小例子,但是,更多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增加学习物理的乐趣,我们学习起来会更好理解,同样的,将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也能够开发我们的创造力。

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1、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在高中物理中,属于分子学的范畴,所以,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对我们学习分子学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纳米技术如下:

(1)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虽然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现象。

(2)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清水,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健康。

(3)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进交通工具的性能。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理想材料,能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延长发动机工作寿命。

(4)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微型药物输送器,可携带一定剂量的药物,在体外电磁信号的引导下准确治疗。纳米机器人,其体积小于红细胞,能疏通脑血管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的脂肪和沉淀物,还可“嚼碎”泌尿系统的结石等。

2、车辆速度计

在我们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中讲到速度计是来测定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本文来解释一下它是如何来测定机动车的瞬时速度。

当车以一定的速度行驶时,对应着车轮的一定转速,这时经过变速机构也使软轴以一定的转速转动,从而由电磁感应使感应盘也转动,使指针偏转一定的角度,那么在刻度盘上对应的位置刻上对应的车子速度,由于指针的转动角度与感应盘的转动角度是相等的,而感应盘的转动与软轴的转动成正比,而软轴的转动与车轮的转速成正比,而车轮的转速完全与车速成正比,所以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速度值完全由汽车的行驶速度来决定,所以测出的速度就是这个时刻车子的瞬时速度。速度计中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电磁感应、力矩转动、力矩平衡及仪表的刻度刻制和实际数据的处理.这都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体现。

3、航天技术

针对航天技术学习高中物理力学,就是在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航天技术的所有内容,了解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获得大量的有关航天技术的资料,包括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视频的,文字的,图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删减,最终获得那些形象的,有趣的,励志的等等对我们学习高中物理力学有价值的资料,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内容,我们还应该利用课外的时间多多关注一些航天技术,感受物理知识所带来的强大的力量,明白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科技进步的联系。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我们自己了解到的航天知识,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困。在航天技术中所应用到的力学知识如下:

(1)天体力学和轨道力学

为了开发宇宙,我们必须对各个行星的运动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必须用近代的力学知识进一步描述天体的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为了节约能量,必须对各种航天器的轨道进行优化。关于这方面,我们可以举例子。比如AOTV,就是气动辅助变轨转移飞行器。大家知道,要改变航天飞行器的飞行轨道,需要很大的能量。有时几乎是做不到的。一些力学专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即利用航天器在再人大气层中所受的气动力,来改变飞行轨道,就可以节省许多能量。

(2)大气层飞行力学

大气层飞行力学的重点是空天飞机的上升段轨道优化。由于空天飞机使用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它受到很大的阻力和气动加热。为了节省能量,必须对上升段的轨道进行优化。

(3)结构动力学

不论是航天器,还是运载器,都存在大量振动问题。例如,运载火箭的长细比例较大,就必须进行振动塔试验和结构动力学的计算。建造振动塔是非常费钱的。随着今后火箭直径的加大和长度的进一步增加,进行全尺寸的振动试验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必须在建立正确的模拟火箭结构的结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运载火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振动现象,若处理得不好,就可能造成发射的失败。

结语

总之,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高科技,实践

前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经济与科技,我国也不甘落后,开始大力发展科技与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我们的作业方式更加高科技化,而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在全球高科技化中尤为不可或缺,成为时代的一个主流发展专业,如今要想跟上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速度,就迫切地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深入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这样才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求,所以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深入研究与新兴生力军的培养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1.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概述

1.1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内涵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多种学科相结合产生的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要包含的是仪器技术与控制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起作用的地方在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与处理统计数据信息,通过数字化的管理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是最终要达成的效果。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收集统计处理信息,同时还包括控制其中的相关要素,它也包含了电力电子、精密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电力电子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由于控制技术和人工生产技术的测量和仪器技术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现实意义是非常高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的未来生产和生活的是能够达到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比如很多是网络化管理,数字化管理,采用智能系统,因为它有很多的功能和优势,应用的仪器是更广泛将这些属性都是利用起来。对人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支持,以减少人工费用支出,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同时,在监视和控制技术的当前应用中,数字控制处理信号可以提供给人们最有效率的方法。监测,对同一时间的技术和设备的控制,这样的便利性,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加快了生产速度。许多测控技术的优点逐渐被发现,它的发展不仅可以造福于人的技术发展,也给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测控技术与仪器在实践中的应用

2.1航天、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测量和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和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起着监测和控制的重要作用,利用测控技术对太空飞船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状态进行监控,还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更方便工程人员修改数据,测控技术是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农业生产也将适用于测量仪表和控制设备,这要归功于其使用的农业生产将能够实现数字化控制,会让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及更智能的农业生产管理监测得到的实时生产数据,可以为制造商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帮助人们作出生产计划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2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对于新的传感器技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它已被很好的在现代测量和控制技术和设备技术中发展,数字传感器和集成传感器是新型传感器的两大代表传感器,在测量数据如温度压力和其他数据上集成传感器很有用。使用数字传感器主要使用在监视系统上。近年来,开发新的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新的传感器技术领域已经开始使用新开发的传感器技术,以反映实际意义巨大的实用价值,生活种新的传感器技术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和重要性。证实了新型传感器开发的价值和潜力。

2.3远程测控技术的应用

目前,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有很多方面,使用测控技术和仪器在生活和工业中已经是一个现实状况,重要的工业活动常用的监控技术是测控技术。 使用电话网络的监测和控制技术,包括远程监控和控制技术,绿色技术和无线通信的远程监控和控制,可用于检查特定设备,维护设备,在管道故障,水电 ,气体等方面有效,同时减少人力的使用和降低人工检修难度,解决使用远程运输上存在难以管理的技术问题,实现高效的运行效率。

3.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前景

仪器在开发时已经开始结合社会科学与技术和测控技术。工业生产已经逐渐规范化,网络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的数字化管理,这些有效的科技,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我们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控制技术和设备的重要先决因素。引起别人注意的越来越多的是,测控技术和设备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重视,学校也加强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用以成为以后的专家。测控技术能加以促进发展和中国科技的进步,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测控技术中来,深入测控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仪器的研究。而且,越来越多的测控技术和设备的行业,在这样的全球化的经济、市场环境下,测控仪器仪表的技术有了更为迫切进一步的发展,将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繁荣。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发展测控技术与设备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开发和研究的测控技术仪器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教育机构将会重点培养测控方面的人才,以提高相关的仪器仪表和控制技术的影响力。

4. 总结

根据我国的当前实际情况,测控技术和仪器的发展需要积极地被支持。支持测控技术和设备在未来工业中的技术开发,可为国民经济提供良好的基础,提供科学和技术扶持,有效提高国家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为了实现快速发展,国家在使用计量和测控技术方面的实践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发展,以达到相互支持和互惠互利。测控技术和专业测控技术与设备的使用已经开始应用到数据采集过程中,同时发展了生活中的测控技术和设备的重点培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监控方面也很具有开发潜力。除了实施远程监控技术外,还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管理,用于航天航空机器的运行分析,也可用于石油、天然气、电源等方面的新型传感器。对于更多的现有生产条件,更方便的是测试相关机器的障碍,及时的故障排除以及帮助工作人员确保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测控技术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将非常强大,在未来的研究中也具有巨大的潜力,更高的性能。

参考文献:

[1]温秀兰.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5):122-123.

[2]祝青园,王书茂,康峰,张磊,陈度.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装备测控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8(06):1333-1338.

[3]郭叙蕊.测控技术与仪器在实践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6(12):117-118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物理教学

我国的教育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乃至于教学方法都较传统教学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还存在一些弊端,有待改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所以有人说,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会反思的老师就不可能有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在提高教学效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的灯塔,所以有人说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一场革命。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上,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所以教师的教学关键一定要放在观念的转变上。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新课改还提倡转换师生的角色,提倡学生在教学中要保持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主导地位。转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理念,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深刻改变和不断完善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再是讲授,还有协助、指导等多种身份。多元化的教师作用是以往教师身份发生变化的关键,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转变并适应这种变化。

二、反思物理教学是否生活化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提倡灵活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好的老师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因为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物理知识的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物理教学中,从教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改后的重要教学理念。初中物理是自然科学教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在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生活中的很多内容都和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充分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明确生活知识的应用,提高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懂得生活就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启蒙学生的物理科学意识。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要具有挖掘生活资源的能力,而且要善于将此作为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思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是否都密切联系了生活,应该成为物理教学反思的重点。

三、反思物理教学是否具有先进性

有人说,教师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教师的高度就是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理念的新颖。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具有超前的科学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对当今社会的高新技术要有一些了解,给学生传递最新的科技信息,为学生终身的科学意识培养打好基础。教师是否能在教学中将现代物理技术传递给学生,也是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将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进度给学生以传递。比如,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内容的科技研究最新进展,都应适时地融入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优秀的老师都是善于传达新的科技信息的使者,是否能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成为教学反思的重点。

四、反思教学中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生产力,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应该一切教学设计都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习惯。教师研究教学的前提是研究学生,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意志为主导,是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应该认真反思的一项内容。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形成和能力培养,是否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综上所述,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反思就是对教学实施之后的总结,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对教学中反映出的优势进行发扬,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进步,那么教学效果的提高就不是难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翟扬.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青年与社会,2012(2).

篇4

一、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初一新生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新生来自不同学校,基础不一,这就给教师按统一标准和进度教学带来困难,顾全三分之二的中上水平的人,就会丢掉三分之一的后进生,从而为今后造成两头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种下恶果,大大打消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兴趣,继而出现一批一窍不通、得过且过、摔破罐子破摔的厌学者,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忙于进度忽略消化

由于受 “以统考分数评定教师”制度的影响,各数学教师都忙于赶进度,以便应付频繁的“统练”“周考”“月考”“期末考”,从而忽略了抓消化、抓基础,课堂教学渐渐成为部分“跟得上”学生的平台,而逐步成为部分后进学生的地狱。

二、 把好初一数学教学的基础关

(一)抓好兴趣基础关

培养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为新生学习数学打下第一步基础。第一节课,教师可以不必进入新课教学,就上“吹牛课”,讲有关古今中外数学家、科学家的经典故事,列举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小到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家庭生计划算,大到工程测算乃至整个国家的财政预算甚至高科技的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等,让新生在故事和实例中感知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爱上数学。

(二)摸清新生小学基础关

如,为了解新生的识图作图能力,可出示一个直角平面图,再把直角分成两个角,并标明其中一个角的度数,请问另外一个角的度数,或画出一个平面角(直角或锐角),请学生作出该角的角平分线(保留作图痕迹)。最后,为了解新生的读题能力和列式计算、列方程解应用题能力,可出两道较简单的应用题进行考察。

通过检测,老师对每个新生的小学数学底子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小学数学基础极差的同学,老师还要抽时间耐心帮其补上来。

(三)把好概念定理定义教学基础关

新生在小学阶段,只知道最小的数就是0,而进入初中后却要涉及到“负数”。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来直观的引入“负数”的概念。如,师问:我们知道,最小的数是什么?学生可能都会答:0 。然后老师再进一步引问:大家经常看天气预报,我国东北部冬季最低的温度是0度吗?学生都会答:不,还有低于0度的温度。师:那么,低于0度的温度播音员是怎么报道的?学生都会答:用“零下几度”来表达。师:那么在生活中,为了方便记录和计算,我们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低于或小于0的数呢?继而引出用于表示负数的符号“-”,从而形象直观地引出“负数”这一概念――小于0的数。怎么表示,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符号“-”即可表示“负数”(0除外)。

诸如此类的概念教学,比如“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等等的概念教学,都要非常重视,讲清,讲透,讲深,概念清,基础才牢,今后学习才无障碍。

(四)把好数学语言表达基础关

1.读题注意抓关键词。如题:3的相反数是( )。A.;B.-3;C.+3;D.-。此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相反数”,有的学生不注意读题审题就匆忙做题,甚至混淆“相反数”与“绝对值”和“倒数”的概念而把简单的题做错了。

2.边读文字表述边用数字符号或图形符号表示。如“代数式”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边读题边用数字符号表示的技能。如题:小明的课外读本是a本,小强的课外读本是小明的课外读本的2倍还多1本,请用代数式表示小强课外读本的数量。当学生读到“2倍”时,就应立即想到并写下“2a”这一代数项,再读到“还多1本”时就应写下“+1”,于是,就不难得出所要的结果,即“2a+1”的代数式。

3.语言文字表述逻辑性要强。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果及因的 “倒推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然后再从最先的因推出最终的果,形成逻辑性很完整的语言表述。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在学习几何证明题时,就不会出现“几何几何,卡卡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篇5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体现了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x;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知道百分数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弄清分数百分数的异同。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适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等。

(五)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54人,大部分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有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反应灵敏,很好地表现自己,学习热情高。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知道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且在生活中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部分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具体百分数的含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过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

二、教学设计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下面我们来看一场足球比赛。(课件播放江门市“迎亚运”足球比赛片断)

1.设疑质疑

(提出问题,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师:在刚才的比赛中,新会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如果你是主教练,你会选派队员去罚点球呢?(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要看这位队员在平时训练中的表现

生2:我会让在本场比赛中发挥最好,进球率最高的球员去罚点球

生3:我会从技术水平差不多的球员中,挑选心理素质最好的

出示课件表格,让学生看到三位球员以往的点球战绩,讨论会安排几号球员去。

新会队球员 罚点球总数 进球总数

9号 20 18

3号 10 7

5号 25 21

生1:我会让5号去,因为它进球最多。

生2:我不同意,因为罚点球总数不同,所以不能这样比。我认为让9号去,因为在罚点球中,他失球最少,说明他水平高。

生3:我认为要看他们的进球率。假设都罚点球100个,3号进球88个,9号进球90个,而5号只进86个。所以9号最合适。

师:刚才同学们据理力争,那么你认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队员水平更公平?

生:按进球率

师:为什么刚才的同学要把分母化成100呢?

生:方便比较它们的大小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为了便于比较,把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你知道这样的分数还可以怎样表示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百分数。(板书课题:认识的百分数)

3.感受百分数的作用

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哪些数据用百分数表示更简洁一些。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课件出示表格)

师: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呢?

自己先独立做,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汇报,进一步感受百分数的作用。

生汇报:一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二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三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这样一比较,二号品种发芽情况最好。

师:对,把分母变成100,比较起来非常方便。

【评析:本节设计,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足球比赛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创设“足球比赛罚点球―种子发芽率”等系列问题情境,将“百分数的意义”以“问题串”的形式巧妙地贯穿其中,使学生体验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二)探索新知,研究意义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1)小组合作交流。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内对某个百分数的认识。

(2)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人们为什么喜欢使用百分数?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开展信息会。教师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师:课前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百分数,待会我们来开个信息会。大家先在组内交流一下,把你们组最有价值的信息向全班,好吗?(每组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讲解,并选一个小主持人来主持: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收集的信息: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树木过度砍伐……)

据了解,某西欧国家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为91%,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吗?)

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一个儿童体内80%是水分。人体中,除了人脑以外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97%-98%。(我们每天要多喝白开水,及时补充水分,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我省还有少数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书读……)

信息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评析: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进行交流,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而且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探究分涤氚俜质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自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

(1)一堆煤重85/100吨,运走它的。

(2)鸭的只数是鸡的70%

师生讨论:

(1)这两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是?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师: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百分数与分数不但读法、写法不同,而且意义也不相同: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也就是说,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不可带单位名称的。

【评析:为了让学生明确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设计了这两道题,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

3.指导学生写百分数

(1)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比如写成22%(板书: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板书:百分之二十二)。

师:(指板书)谁来黑板上随意写几个百分数呢?(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像22%、90%、70%等,就是百分数)

(2)这些百分数那些写得漂亮,有的哪个地方需要改进,使学生自己发现书写方面的问题,从而指导书写。

(3)教师布置写5个百分数的任务,在写的过程中突然叫停,让学生说一句带百分数的话描述自己的书写情况,叫其他同学才自己写了几个。

(三)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1.做课本第91页读一读,说一说。(实物投影出示)

2.写出下面的百分数。(课件出示)

(1)某造纸厂2008年完成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2)女性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3.选择适当的百分数填空。(课件出示)

2% 15% 120% 98% 100%

(1)淘气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患者治愈率达到( )

(2)今天上课,由于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动脑,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3)小汽车的速度是大客车速度的( )

师:在短短一节课的相处中我发现我们班同学学习氛围特别浓厚,上课发言积极踊跃,真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班级。老师刚才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它吗?那百发百中呢?十拿九稳呢?平分秋色呢?一箭双雕?半壁江山?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如“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发百中”等让学生根据这些成语写出相应的百分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价值。】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百分数,你有什么收获?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 最后老师送你一个成功的密诀,那就是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件出示:天才= 99%的汗水+1%的灵感)

【评析:教师并没有把结尾看成是搞形式,走过场,而是始终如一的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当中去。在这个结尾中,教师充分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实际,适时地把总结的权力放给学生,实现了从“要我总结”到“我要总结”的思维转变,如最后教师送给学生成功的密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

1.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入课题,还是在巩固练习中,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还安排了让学生交流在实际生活中收集到的百分数这一环节,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使数学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数学”生活化,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

2.这堂课还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用教材或依托教材展开、扩充教材的新教材观,不拘泥于已有教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巧改教材,努力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3.《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能得到了张扬。

四、蓬江区环市街中心学校数学教研员周一安老师点评:

吴顺超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课时,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1.上课时,吴老师组织学生观看了江门市“迎亚运”足球比赛片断。课始,他从新会队的比赛引入,通过出示图片、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新的教学内容之中。

篇6

关键词:融合 物理 生活

一、观察生活现象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物理有关的现象,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现象是物理学存在及发展的根源”。因此学习物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要首先学会从生活现象中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例如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有一定倾斜度,而卡车、公交车等大型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却几乎是坚直的。小汽车前挡风玻璃这样安装是什么原因?学习平面镜之前,让学生先观察家中的穿衣镜,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讲并联电路时,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等的连接方式;讲摩擦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哪些部位利用了摩擦;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让学生坐车观察车外景物的运动情况。通过大量观察,不但开发了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求知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物理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当教学内容来自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时,课堂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应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物理知识的生活实例、现象引进课堂。将教材中抽象、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物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富有趣味性,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能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能唤起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思维中出现疑问,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课堂举例生活化

物理教学要真正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是离不开实例的。物理教学正是因为有了实例才将知识和生活、社会联系了起来,才显得生动活泼。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

四、实践应用生活化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用所学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将物理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高中物理教学要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应用前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价值的认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航空航天技术上的应用;热机(蒸汽机)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电磁感应的研究直接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来临等等。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为什么用盐水?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以让学生查出自己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某个月家中用电多少度?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让物理学回归生活和社会,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领会到物理学的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志趣。

篇7

笔者以选修3-5《反冲运动――火箭》一节参加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主题的第六届“江苏省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本设计从课堂实验、学生情感、教学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受到专家与参赛同行的肯定。

1.教师

本节课是属于科普性质的课,对学生的知识理论性要求不高,本节课主要是设想通过实验、讲解、理论推导、解释新现象等环节,让学生保持观察、思考状态,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现象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本节课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利用放气球活动、观看章鱼乌贼视频、反冲小车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反冲运动,感受物理来自于生活。

(2)对实验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认识反冲运动,探索反冲运动的规律及其物理本质。

(3)通过旋转火箭演示实验,揭开反冲运动在生活中应用分析的序幕,让学生利用其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类反冲运动现象,感受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过程,享受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所获得的快乐。

2.教材

本节课主要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在生产、生活中及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侧重于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本节课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能力、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量守恒定律,尚缺乏实际应用的意识,一旦涉及具体的问题,难免会束手无策;由于前面所学多处于理论推导与分析阶段,学生还未能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注重所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动量守恒定律,是本节课的一个着力点。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从生活中来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每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释放,如图1所示;播放观看播放乌贼、章鱼运动的视频,如图2所示;水上飞板视频,如图3所示。

图1 图2 图3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以上三个运动的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

讨论总结:物体在内力作用下被分离成两部分,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

教师: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反冲运动――火箭》。

板书: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离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向某个方向运动,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反冲运动。

点评:通过活动体验,了解生活中的反冲运动。丰富学生感性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在头脑中对反冲运动的特点形成初步印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训练,注重归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在典型事例中总结出一般结论的能力。

2.新课教学――认识反冲运动

教师:请大家利用反冲将小车运动起来,感受反冲运动。

设置问题:(1)怎样利用反冲运动使小车动起来?

(2)怎样才能让小车动得更快?

(上接第146页)(3)这是什么原理?

实验器材:反冲小车(小车内部有弹簧,三个档不同程度压缩弹簧,按动开关可以将物体弹出),质量不等的木块几个等,如图4所示。

实验优势:小车可以将不同质量物体弹出,可以随意改变小车质量,也可改变弹簧弹力使弹出物体速度不同。学生的假设猜想基本都可以通过本实验完成。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猜想影响小车速度的原因,利用不同质量的小木块、课本、桌子挡板、手等利用反冲使小车运动,验证猜想,总结实验。

总结:木块质量大,小车速度快;小车装载物体质量越少,速度越快;木块弹出速度大,小车速度快,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点评:动手实践,体验感知,催生问题,寻求本质,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加深对事物各个侧面的认识,开放的实验促进有效的生成。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对实验定量分析。

设小车质量为m1,木块质量m2,木块速度大小为v2,求小车反冲速度大小。

解:小车与木块系统动量守恒,选取小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m1v1-m2v2=0

v1=■v2

可以完美解释实验现象!

教师:试验中有同学直接用小车弹桌子,这也是利用反冲运动吗?

小组讨论、总结:是利用反冲运动!将桌子和地球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被弹出,由于整体质量很大,难以观察到整体的运动。

点评:这是课堂的“意外”,经过讨论,“意外”变为“惊喜”。

3.应用反冲运动――到生活中去

教师:人类很早就发现了反冲运动的规律特点,我国早在宋代就已经发明了火箭。展示古代火箭图片,如图5所示。

老师也利用反冲运动的规律制作了“火箭”,介绍自制旋转火箭的结构,演示自制旋转火箭,如图6所示。

图5 图6 图7

点评:介绍物理学史,理清事物发展脉络。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感受理论指导下再实践的强大效果,激发学生动手热情,为课后作业做好铺垫,为真正火箭的分析埋下伏笔。

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高尖端科学技术的领先性,展现了我国的科学研发和科学创新能力,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的体现之一。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下发送神九上天的二号运载火箭。展示二号运载火箭1:100模型,如图7所示。播放神舟九号发射视频。

介绍火箭相关数据:全箭起飞质量四百六十吨,总高度四十九点七米。

发射火箭条件苛刻:火箭发射速度要达到7.9 km/s;气体喷射速度有限2000~4000 m/s;火箭质量比小于10。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二号运载火箭模型的结构,回想发射过程,思考讨论:如何保证火箭结构稳定的同时又能达到发射速度?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得到多级火箭概念。

点评:利用二号运载火箭1:100模型和神舟九号发射视频的启示,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多级火箭概念,解决本课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总结与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利用反冲运动的例子,大家能不能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并展开分析:放烟花、大炮、枪支、喷气式飞机等。

教师:播放自动灌溉装置,请同学们分析喷头旋转原理。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喷头结构,如图8所示,得到利用反冲运动使喷头喷水时自动旋转。

图8 图9

点评: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火箭、烟花、大炮、自动灌溉装置等具体事例,学以致用,深化了对事例的理性认知,对事例的认识由“是什么”“干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更深层次地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和美的意蕴,也很好地增进了对物理的情感。

4.分析反冲的危害

教师:有时候反冲运动也会有弊端,同学们能举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枪械、大炮射击时后坐力会影响射击准度。

播放大炮射击时强大的后坐力,如图9所示。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分析下手枪和步枪的优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根据v1=■v2,枪体质量为m2,速度大小为v2,射击时控制v2比较小,所以枪体质量大的射击距离远。步枪射击距离远,手枪射击距离近。考虑后坐力影响,单确度高,连确度低。

点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研究枪支,提升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堂小结:(1)反冲运动及其原理。(2)反冲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反冲运动在航天技术上的应用。(4)反冲运动弊端的防治。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让物理走向生活,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化理论的枯燥说教为实践的鲜活感知,让学生对物理印象深刻,真正去享受物理,应用物理。

篇8

人本主义思想与新的物理课程改革要求是一致的。在即将颁布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培养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对物理知识以外的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体现了物理教学中学生的人本因素。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正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一 学习动机的激发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发展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吸引、弄懂物理现象产生原因的探求、通过高考和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理想等,在上述因素中,认知内趋力的因素对物理课堂教学影响明显。教师是采用外部强化去控制学生,还是采取一些方法去吸引学生对物理现象本身的注意,效果明显不同,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物理情境的创设,就是这个道理。

人本主义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改变讲述、演示、推导等一人包办的做法,给学生以更多的参与机会。从物理现象的感知,表象的建立,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实验操作等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推理、演算寻找结论。在上述过程的体验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构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反复的“探究——快乐”体会中,学习动机得到强化,物理兴趣逐渐形成。

二 学习内容的加工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价值或用处时,学习才会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新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已对知识内容上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在高中教学中,老师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对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将极大地改变目前教学中事倍功半的状况,取得满意的效果。

1.密切传统知识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经典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前人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在教学中,老师应设法将教材中脱离了实践的抽象概念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巩固知识,加深概念、规律的理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当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2.重书本知识向当代科技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尖端的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神秘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细心归纳一下,许多现代科技知识在高中物理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现代航天技术以匀速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为理论基础;低温物理对应热学知识;通讯电子技术对应电磁振荡、电磁波;光电技术、激光对应光的本性;计算机对应半导体;核武器、贫铀炸弹对应原子物理等。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应尖端科技的介绍,不仅消除了学生内心的神秘感,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泛化为学习当前知识的动机。

三 学习方法的掌握

罗杰斯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这是最宝贵的知识。与此同时,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同时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又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从而导致对各种经验的不断感受及对变化的耐受性。

物理方法是物理学发展中的灵魂,高中教学中方法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实际学习中,物理方法的学习不如知识学习那样明确,因为方法是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知识表述之中的。为克服这种困难,一方面学生要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论因素并努力加以掌握,另一方面则需要老师对重要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77

数学学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也是能够给人带来兴奋和愉悦的学科。正如数学家华罗庚说的:“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是一切自然学科实现精密计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学习阶段就要夯实好数学的基础,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乃至天文、物理、宇宙航天技术等方面的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现提供数学保障。所以如何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以及动力成了现阶段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趣味教学法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新课改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在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学生因为教师的温和、平易近人,在课堂上也就会主动地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对教学的意见。所以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巩固和加强,才能在数学课堂中用心去聆听、去感受数学之美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数学学习贯彻到实际生活之中

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投入到实践之中,为了解决实践活动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虽然小学生在低龄阶段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体验的能力还比较低,但是他们对周围的事务已经有所认识和体验,所以教师鼓励小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能够直接体会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一只青蛙在深为5米的井里面,它想跳上井来,已知青蛙每次可以跳上来2米,但由于井壁很滑,它每次跳完后要滑下去1米,问青蛙要跳几次才能跳出这口井?分析这道题目就需要锻炼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需要他们对数学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对于这道题的分析:青蛙每跳一次跳上来2米,又滑下去1米,相当于实际只跳上去了1米,但是要注意最后一次例外,它跳上去2米,已经到了井口,不会再滑下去了。所以教师应该号召和鼓励学生多多的对周围的一些实际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不会遗漏掉关键点,才能对生活更加的理解,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析的能力,数字的研究才会更加的透彻。

三、培养小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能力,仔细观察数学学习规律

小学数学的题目从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到逐渐的加深,开始对数学进行发散式的训练,为以后更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都没有固定,对周围的事物又比较敏感,所以在低龄阶段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教会他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对于他们智力的开发、思维模式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解数学基本运算的时候,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这几种基本运算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相互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转化和运算的规律。在一道题目中:简便运算题,55×22+78×55,从题目的形势看是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结合,但是要想简便计算,就要找到连个算式之间的共同点和规律,55这个数字是它们两个乘法之间的共同项,所以可以对这两个乘法提公因式,用括号辅助,先做加法,再做乘法,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达到了简便运算的目的。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形成一种对数学的敏感思维,用心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数学中寻求到乐趣。

四、一题多解,寻求最佳方案

《周易》中说过“变则通,通则久”,学习数学的时候同样也适用,世界上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则要求灵活多变,解决数学难题不能够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要学会灵活变通,对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最简洁的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小学五年级的一道数学应用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相距174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道题在五年级之前,只要学过实际应用题的分析和乘除法的运算,都能够用分步计算的方式对题目进行分析而得出答案。而五年级的学生已然解除了利用未知数求解的答题方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这道题目的时候,不仅仅要求学生用分布计算的方法解出题目,还要学会使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对例题进行验证。多种方式的解答,能够保证题目的准确性,所以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应该学会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发散思维,对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强化。

五、实现教师与科技的结合,将数学之美展露在学生的眼前

篇10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44-02

寻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根本目标。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笔者常常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我的课吗?2.物理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呢?3.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升教学有效性呢?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注重实验教学,把教材内容落到实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资源,想方设法提高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和成功率

由于物理实验准备的工作量大,实验操作的偶然因素多,我校物理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好实验员的作用,及时更新、添置器材,有时甚至从其他学校借用器材,保证教材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能安排进行,不偷工减料,并且确保做到两个教学班同时上课、两个学生使用一组实验器材。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教师之间为实验而临时调课是常有的事。在课前教师们都要与实验员一起,反复做几遍实验,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成功率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安排有“瓶吞鸡蛋”的实验,要求教师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教师就和实验员一起研究:演示时应该把广口瓶放在多高的位置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视线不受阻挡;多大的鸡蛋才最合适被挤进广口瓶内;统一配发的细纸条要多宽、多长,着火时火焰多大,才能既完成实验,又最大限度地保证用火安全。

(二)对教材上的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确保实验获得最佳效果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是微小、短暂的,不易被观察到,因而我校物理组教师就与实验员一起积极想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良,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以增强实验的感染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惯性》教学中有两个常规的演示实验:一个是“用钢尺击打棋子”实验――用钢尺击打一摞象棋子中间的某一个,让棋子飞出而看到上边棋子由于惯性落回原位置。第二个是“小球惯性”实验――把一小球放在一小硬纸片上,一起搁置柱状金属管上,被拉弯的薄金属片快速撞击把纸片撞飞,而球由于惯性落回原处,没有随纸片飞出。我们改良后的实验装置是把教材安排的两个实验组合成一个,具体做法是:把小纸片和小球都换成了若干个圆形硬塑料块,它们的直径不同,由大到小往上摞着放置,且分别在边缘粘上不同颜色的彩色纸;而薄金属片选择的长度以只能击打到最下面的塑料块为准。演示实验时,教师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拉弯薄金属片进行击发,可见到最底下的塑料块被击飞的同时,不同颜色的塑料块落下又紧跟着被击飞。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都惊叹不已,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有效激发。

同时,我们利用课件演示,或者增加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等,把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提高可见度,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到,因而教师在完成实物实验演示之后要紧接着补充课件的展示,从而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额外增加动手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感性认识

教材上有些内容比较难理解,而教材上的实验或者案例又偏少,如果教师不对这些内容进行额外的实验情境补充,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也较少。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玩“比一比谁射得更准”的游戏:教师提供相同的一组器材,有橡皮筋(若干条)、薄金属片、薄竹片、小石头粒、纸片(若干),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选出代表做射手,想办法击中前方讲台上的模拟老鼠的靶子,每组选三人,每人有两次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流速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课堂上教师演示“自制喷水壶”实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一玩”,学生就会兴奋不已。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这个现象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学会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真正体会到: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实验的过程,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物理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巧妙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开展教学

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要求物理教师用心研读和精准把握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通过生活的感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一)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

谈到物理,有些同学会觉得深不可测,不好学。这时,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渗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观察,就能学好物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杠杆》时,教师准备了一些学生见过的、在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羊角锤、镊子、树枝剪刀、指甲剪、开瓶器、蛋糕夹、老虎钳),请学生上讲台逐一展示这些物品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感受,再通过分析、对比,就可以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并认识了杠杆分类的条件。

(二)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尽管物理教师常常对学生说:“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是仍然会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没有敏锐的认识,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对生活的感知存在疑惑甚至是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用物理知识解释”,或者对遇到的问题不懂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决等。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我想学”“我学会了”和“我能够用物理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紧扣学生关注、想了解的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时,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身边常见的水、冰、霜等物质,以及自然界中雾、雪、雨等天气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和现象在状态上是否相同?它们分别形成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

在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跟踪和关注最新的物理科技成果,如航天技术、新能源、激光应用、超导和纳米等特殊材料的应用等。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或疑惑时,再经过教师适时的释疑,必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找到相关的答案,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或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如果物理教师善于利用物理科的优势,尽量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好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操作,哪怕是学困生,也都会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焦耳定律》时,教师先给一个电热丝在外的电炉通上电,然后请几个学生代表把手放在电炉旁边,感受电流的热效应。接下来,教师再拿出另外一个电炉(电热丝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小二分之一),也在220伏的电压下通电,让学生上台观察、对比:两个电热丝的发红、发热程度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功率大小不同,原因是因为电热丝的电阻不同造成的。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能从直接的实验观察中获得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篇11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对物理学的高度概括,物理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应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构建情智课堂,开启、丰富学生的心智,创建培养和打造学生的能力的课堂生态.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构建情智课堂,激发学生思维,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谈几点做法.

1创设鲜活的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品质

演示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实验能够制造认知冲突,给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形成巨大的冲突,为学习新知识蓄足了动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品质.例如,在进行《力的合成》教学时,将一较重的杠铃片放在地面上相距一点五米左右的两根红线中间,让两个同学站在红线外拉杠铃片,模拟 “泗水拔鼎”情景,学生在模拟“拔鼎”的游戏中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再如,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将一小灯泡分别与电动势为3 V的干电池组和内电阻较大电动势为9 V的叠层电池连通,学生看到小灯泡与电动势为9 V的叠层电池连通时的亮度反而比与电动势为3 V的干电池组接通时反而暗得多,学生顿感迷惑不解,进入了愤悱状态.其次,演示“极具有震憾力的新奇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物理实验或“原来司空见惯的但背后却蕴藏着科学的秘密”的生活化实验,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学习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协调状态,指引学生科学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培养.如用 “多米诺骨牌效应”实验引入 “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法拉利F2003跑车与飓风2000战斗机的启动PK”视频引入 “加速度”,“高压电击金属笼内有鸟的金属笼实验”引入静电感应等.

1.2创设求异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品质

用发散性问题创设求异情景,构建了让学生提出各种求异问题的思维平台,教师在此平台上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深入探讨,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思路狭窄,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设计几个测定电阻的方案.由于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自由度,他们从已有的电路知识提出了欧姆表测量法、替代法、伏安法、比例法、半偏法、惠斯通电桥法、电桥伏安法等方案,其构思十分巧妙,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探究实现了共同进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品质.

1.3构建迁移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品质

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地选择,创设迁移情境,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发挥迁移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融汇贯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品质的培养.例如通过学生已掌握的习题情境创设物理实验的迁移情境: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电路研究电源输出功率变化情况.电源E电动势、内电阻恒定,R1为滑动变阻器,R2、R3为定值电阻,A、V为理想电表.

(1)若滑动片P由a滑至b时A示数一直变小,则R1和R2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2)若R1=6 Ω,R2=12 Ω,电源内电阻r=6 Ω,当滑动片P由a滑至b时,电源E的输出功率P随外电路总电阻R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则R3的阻值应该选择

A.2 ΩB.4 ΩC.6 ΩD.8 Ω

1.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和再现实验演示不明显或无法用肉眼能感受的一些物理过程,使“微观”变“宏观”、使“静”变“ 动”、 “高速”变“低速”,从而起到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的效果.例如用几何画板展示“极限法得到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动态过程”,就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通过CAI课件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光电效应实验、多普勒效应、原子的能级跃迁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生活应用类视频的播放,渗透STS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播放 “平抛运动演示实验现象重复慢放”、“运动汽车轮子下的草垫飞行方向”等情境探究类视频,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提高了物理教学效果.

2探究身边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悟理能力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物理学的真谛,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创设的问题情境,尽量使学生们从生活中去感受、探索、学习物理,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体现物理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悟理能力.如体育赛事中径赛项目涉及的运动规律、田赛项目和技巧项目涉及的动力学知识和流体力学知识;航天技术与宇宙的开发中涉及万有引力、圆周运动和超失重知识、功能关系.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的物理现象,譬如:挂在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停止转动时,秒针停在何位量;天空为什么是尉蓝色的,早晚看到的太阳为何是红的;为何利用棉花糖测微波炉中微波的波长等等,当把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有的小声讨论,片刻功夫,很多同学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学生在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物理的实用性和学习的成功感.同时教师及时地充分利用涉及到的热门科技素材加工成问题情景,如航母系列问题、磁悬浮车系列问题、新能源系列问题、航空航天系列问题等.总之,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同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自我发展能力.

3发挥语言的感染功能,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智慧火花的闪现,这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快乐课堂”,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富有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富有悬念性、趣味性、激励性、饱含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和谐、清晰、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断受到鼓舞;将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和表情融为一体,使学生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高效、更高质.

3.1渗透文学化的语言

在理科课堂上教师适度地把物理语言文学化,使学生感到格外新鲜,可使学生加速进入学习状态.譬如在进行“圆周运动应用”引入课题时,边播放游乐园中的视频,边配音:

乘在旋转飞机上的你,仿佛踏着白云飞向了蓝天;

坐在空中转椅中潇洒的你,笑得多么的灿烂;

高大的观光摩天轮让大自然的美景送入你的视野;

玩过翻滚过山车的你,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是那么难以忘怀;

在渐渐竖起的勇敢者战盘中的你,感叹自己的抗负荷能力竞然如此之强;

身在时上时下的离心转轮中的你,正领略着超失重的奇妙的感觉;

当我们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点滴,一定感叹我们的生活与圆周运动竟然是那样的密不可分,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3.2适时运用诗词,可使学生倍感亲切

例如在进行电磁感应中的楞次定律教学时:用一句古诗来概括: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又如在“全电路欧姆定律”关于短路教学时,对保险丝的评价:化作轻烟随风去,愿把安全留人间.

3.3利用谐音整合规律,可使学生终身不忘

例如对多普勒效应公式可以用“上观下源”帮助学生记忆,交流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相位关系时,用“容(雄)压(鸭)流感”来描述等.

3.4编辑顺口溜,可使学习趣味有加

如在欧姆表教学中,以一组顺口溜为线索完成学习探究活动:

左零右‘8’在睡觉,E比满流R中掏,

闭路定律刻度找,刻度非匀且反倒,

现在使用欧姆表,R中附近误差小,

选档调零不能倒,乖上倍率要记牢,

旋钮置空OK了.

3.5幽默的肢体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课堂上用哑剧表演的形式进行演示实验过程,如在讲电磁感应时,我表演了科拉顿于法拉第之前所进行的实验,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暂态效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到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再如在向心力引入教学时,我进行了“水流星”的哑剧表演:教师不动声色地将一个空杯子杯口朝下,接着将水放入杯中,再次将杯子杯口朝下,水流出.然后再次将水放入杯中演示“水流星”实验.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从而快速地使学生进入探索学习状态.我们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融入自身丰富的情感,以自身的表现感染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

4开展生动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2

人本主义思想与新的物理课程改革要求是一致的.在即将颁布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培养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对物理知识以外的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体现了物理教学中学生的人本因素.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正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发展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吸引、弄懂物理现象产生原因的探求、通过高考和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理想等,在上述因素中,认知内趋力的因素对物理课堂教学影响明显.教师是采用外部强化去控制学生,还是采取一些方法去吸引学生对物理现象本身的注意,效果明显不同.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物理情境的创设,就是这个道理.

人本主义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改变讲述、演示、推导等一人包办的做法,给学生以更多的参与机会.从物理现象的感知,表象的建立,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实验操作等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推理、演算寻找结论.在上述过程的体验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构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反复的“探究──快乐”体会中,学习动机得到强化,物理兴趣逐渐形成.

二、学习内容的加工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价值或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新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已对知识内容上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在高中教学中,老师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对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将极大地改变目前教学中事倍功半的状况,取得满意的效果.

1.密切传统知识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经典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前人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在教学中,老师应设法将教材中脱离了实践的抽象概念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巩固知识,加深概念、规律的理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当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习题教学是最容易脱离生活的环节,许多学生,甚至老师都错误地认为习题课就是做题、讲题.学生耐着性子一路做下去,最后甚至都忘了基本的概念、规律,只剩下满脑子的公式和符号.高效的习题课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同样的题目,可以用传统的抽象、空洞的物理情景作载体,可以直接给出恰巧的数据,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甚至亲自测量获得数据作已知条件.两种做法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据报道,湖北有一所中学,校门正对一段下坡路,下坡路尽头则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在校门口竖起一块“禁止骑车下行”的牌子,但屡禁不止.后来,一位物理老师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习题课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所任班级学生实际测量了这段下坡路的长度、高差、摩擦因数等数据,课上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算骑车下坡滑行的加速度、由静止下坡到坡底的速度、有一定初速度时到达坡底的速度等,再结合对面马路上车辆的正常行驶速度、司机反应时间等估算刹车距离,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让学生通过实际测算对骑车下坡的危险性有了切身体会.有人可能担心,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物理教学,这种担心正是立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的.我们说,在新的教学理念中,类似的情况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即便不能事必躬行,至少应建立起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

2.重书本知识向当代科技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尖端的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神秘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细心归纳一下,许多现代科技知识在高中物理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现代航天技术以匀速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为理论基础;低温物理对应热学知识;通讯电子技术对应电磁振荡、电磁波;光电技术、激光对应光的本性;计算机对应半导体;核武器、贫铀炸弹对应原子物理等.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应尖端科技的介绍,不仅消除了学生内心的神秘感,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泛化为学习当前知识的动机.

三、学习方法的掌握

罗杰斯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这是最宝贵的知识.与此同时,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同时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又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从而导致对各种经验的不断感受及对变化的耐受性.

物理方法是物理学发展中的灵魂,高中教学中方法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实际学习中,物理方法的学习不如知识学习那样明确,因为方法是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知识表述之中的.为克服这种困难,一方面学生要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论因素并努力加以掌握,另一方面则需要老师对重要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

例如理想化方法、控制变量方法等.这些方法是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一般在学习进行到适当阶段时正式提出,在后续学习中不断运用.高中物理中,理想化方法的提出过程是这样的:在“力”一章中通过光滑斜面、轻杆、轻绳等渗透理想化思想,在“物体的运动”一章正确运用理想化方法引入物理模型──质点.然后在后续学习中出现了理想化方法的大量应用实例,如简谐运动、简谐波、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光线等概念模型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过程等物理过程模型.控制变量法的提出与之类似,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过程中第一次正式接触控制变量法,随后在单摆振动规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中强化和应用.

篇13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作为中华小学科技组组长,甘壮见证了该校科技教育的发展。甘壮原本是一名语文教师,但他从小心中就有“科技梦”,时常捣鼓一些小发明。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教师,在中华小学找到了发挥特长的舞台。

“学校很重视发展科技教育,不仅建成了科技活动室,购置了各种各样的设施设备,还让我开设航模、科幻画等兴趣小组。我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终于能一展身手了。”甘壮老师说。虽然钟情于斯、热心于斯,但甘壮深知单靠一人之力,是难以在全校推开科技教育的。他需要一个团队,一个喜爱并专注于科技教育的团队。不久之后,在学校的支持下,由他领队的科技教育辅导员队伍组成了。业余时间,他带领辅导员们研究机器人代码和指令等知识,攻克各项技术难题。“研究使我们的科技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发明的乐趣。”甘壮老师说,如今他已成为该校科技辅导员骨干。

中华小学教师符月荷如今也深深爱上了科技教育,她说:“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现在,我不再是当初那个仅凭一腔热情搞科技教育的‘门外汉’了,我对科技教育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为了提升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中华小学近年来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除了每学期开展至少两次的全校性科技教育集中培训,还邀请相关专家到校现场指导,不断提升教师的科技教育水平。通过培训,该校科技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已形成一支由13名科技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组成的科技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科技课堂引领学生成长

“瞧!这是我发明的防滑剪刀,它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很有用。”中华小学五(1)班学生梁嘉程自豪地说。因为尼龙绳比较滑,用剪刀剪比较难剪断,她便发明了防滑剪刀。她用砂轮在剪刀一侧刀锋靠后的位置打一个小口,用以固定物品,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剪断物品了。

“留心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实践。这是我们科技教育课堂的核心理念。”中华小学校长黄秀英介绍说,“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范推进科技教育,实现学生全员参与的主渠道。”为此,该校在三到六年级每周开设3节科学课和2节综合实践课。科学课要求任课教师以探究性学习模式授课,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综合实践课要求任课教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实践。

中华小学四(2)班学生黄瓒告诉记者:“科技教育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提高了,学习也更有自信了。”2015年,她转入该校就读,由于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成绩下滑,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当时正值该校第十届科技节,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发明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班级自动升降台,这让她获得了同学们的赞扬。她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很快提高,还被评为了学校的“三好学生”。

除了大力建设校内科技教育课堂,中华小学还积极构建校外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如组织学生参加以“走近创客 体验创新”为主题的2016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资料研究和访谈调查,了解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今,科技课堂、校外实践活动已成为该校的常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锻炼了动手能力。

精彩纷呈的科技活动

“这是我自制的小台灯,有了它,我在房间里看书就温馨多了。”这是中华小学五(2)班学生覃艳妍为迎接科技节而做的小发明,她兴高采烈地向记者讲述发明小台灯的过程,“准备好电线、电池、灯泡、圆珠笔杆、果冻盒等材料,把它们组合起来,一台简易的小台灯就做好了。”

“每一次科技节我都很期待,为了在科技节上展示更好的作品,我会很努力地去准备。虽然有点累,但我觉得很有趣、很快乐。而且,我还可以在同学的发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覃艳研说。

每到科技节,中华小学就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一个个摊位上展示着学生制作的船模、风能发电机、环保小灯笼等作品,学生们一边吆喝一边耐心地介绍、演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除了安排科技小制作比赛,还有科幻画制作、航模知识讲座和表演、橡筋动力飞机制作等,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如今,科技节已经成为该校的一个传统节日。

此外,该校利用百色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资源开展科普活动,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家长参与到科技教育工作中,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育的良好氛围。

“每一个活动都非常有趣,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能学到许许多多科技知识,获得很多锻炼机会。”在科技活动室,该校五(1)班学生肖灿一边向记者讲解科技发明的程序,一边娴熟地操作机器人搬运积木。2016年,他与同学黄Z轩一起制作的这个小发明,获得了广西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WER-J项目一等奖。

篇14

那么,在数学学科中如何渗透真善美的教育呢?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认为,世上万物,以真善美为最高境界.数学的真善美往往被淹没在形式演绎的海洋里,需要大力挖掘、用心体察才能发现,进而感受、体验和欣赏.

笔者以为,学生通过感悟与欣赏数学的真善美,不仅可以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人文意境,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提升数学素养,而且还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慈善为怀、善待社会与他人的豁达胸襟;以及高尚的审美情操等等.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1 欣赏数学的“真”,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严谨务实、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

爱因斯坦说过:“为什么数学比其他一切学科受到特殊的尊重?理由之一是数学命题的绝对可靠性和无可争辩性.至于其他各个学科的命题则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争辩的,经常处于会被发现的事实的危险之中.”

数学的“真”,源于数学所推崇的逻辑演绎方法.数学中每一个概念的形成,每一个定理、公式的得出都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崇尚公理化的演绎方法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知识以及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

比如,通过一些数学命题的真假判断及证明,可以培养学生清晰的表达、有条理的思考习惯,养成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理性思维品质以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优良个性.

数学的“真”还体现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

数学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一样的漫长、一样的艰难与曲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活与生产活动而自然产生、发展与成熟的.数学史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数学学科发生、发展的坎坷经历,而且生动地展现了隐藏在那内涵深刻、形式完美的知识背后许多学者、数学家们为了真理辛勤耕耘、前赴

后继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如果在课堂中适宜地穿插数学史,不仅可以缓解理性知识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为科学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比如,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2 ,引起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恐慌,他们企图迫使希伯索斯改变观点,最终年轻的希伯索斯为了坚持自己的发现而被反对派抛尸大海;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了他所酷爱的图形研究而惨遭罗马士兵杀害;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忍受着病痛与政治迫害的双重折磨,最终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为祖国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可见,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充满了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因此,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穿插数学史,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崇高思想,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培养责任意识,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欣赏数学的“善”,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数学的热情,立志成为积善行德、有利社会的人

什么是“善”?培根说:“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成为一种自私的、比禽兽好不了多少的东西”.

华罗庚教授说过:“哪里有‘形’,哪里有‘量’,哪里就有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知识推动社会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服务,这就是数学“善”的表现.

可以毫不夸张得说,现在数学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切高科技术都可归结为数学技术,现代化就是数学化.

例如,自然科学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化学等,都需要数学的表述;天文学中航天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的上天等,都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经济学研究领域,少不了数学方面的知识等等;即使在社会科学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等方面,数学也是大显身手.可见,数学不仅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与推理基础,也为社会科学提供了理性思维的方法,数学推动了社会科技与文明的发展.

上面是从大的方面看数学的“善”,实际上,即使是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用得着数学的地方,曾经说过一个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事情:一位电工发现在地下控制1 0层以上房间空调的温度不准,经分析得知空调使用三相电,而连接地下室和空调器的三根导线的长度不同,因而电阻也不同.显然用万用电表无法测量这样长导线的电阻,聪明的电工想到了数学:把三根导线(电阻分别为x , , )在高楼上两两相连,然后在地下室分别测出两根导线的电阻(设为,b ,c ),于是通过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x+ y = a , y+ z = b , x+ z = c很容易得出三根导线的电阻.

这个例子给了学生不小的震撼,电工的可贵之处是在看不见数学的地方,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思维,通过构造数学模型,巧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倘若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为社会谋福利,为他人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点滴事情,积德行善,岂不是我们教育的莫大成就!

3 欣赏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表面上似乎很枯燥乏味,但只要我们运用数学的头脑,努力探索,就不难体味到数学事实上蕴含着一种深邃的美、理性的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指出“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所研究的原则.”

人类对数学“美”的探讨历史悠久.

古希腊早期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最早提出美在于事物各部分的秩序和比例,并且把这种原则应用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沿用至今的“黄金数”,即0 .6 1 8就是他们发现的.

在中世纪,黄金数被作为美的信条统治着当时欧洲的建筑和艺术.美神维纳斯婷婷玉立,美妙绝伦,多少人为之倾倒!其重要原因就是体型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比.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公元前1 0 5 6年)的我国华北古建筑四宝之一的应州塔,虽历经沧桑仍安然耸立,实为建筑史上的奇观.它

也是利用优美的几何结构,而这又是与坚固实用相统一的.

数学美不仅客观存在,在自然物质世界处处有它的痕迹;而且,在数学本身和其教学上,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比如圆锥曲线这部分内容,处处都有“美”的痕迹,其中“平面截圆锥”体现圆锥曲线光滑美、动态美、统一与和谐美;圆锥曲线的定义具有统一美与数学语言美;圆锥曲线的方程蕴涵简洁美;圆锥曲线与物理学中的关系——物体运动速度分别为第一,第二或第三宇宙速度时,其轨道即为相应的圆锥曲线,以及曲线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体现了圆锥曲线与生活的自然和谐、浑然天成之美等等.教师若能精心设置的适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蕴涵其中的数学美,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大力挖掘数学教材中蕴涵的真善美,寻找数学知识与德育的最佳“契合点”,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真善美高尚情操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柴俊.欣赏数学的真善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 0 1 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