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设施意义范文

公共设施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8:11: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设施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设施意义

篇1

一、循环再利用设计的环境意义

循环再利用设计从源头间接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在末端直接减少垃圾和处理垃圾的消耗,大大拓宽了废旧材料利用的方式和领域,将一些原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材料纳入到再利用的范畴,提倡“低技利用”和“高技利用”并重的方式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在这个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的年代,任何脱离环境问题而展开的设计研究都将是毫无意义的。景观环境建设从建设材料的生产到建造和使用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且产生大量的污染,例如成产1吨熟水泥排放1吨二氧化碳和大量烟尘。因此,在景观环境建设中节省原材料,采用耐久性强、对环境无害的废弃建造材料是节约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的有效措施。

如生活中日光灯管,当它坏了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将其扔了。众所周知,废旧荧光灯存在汞污染的问题:一支管径36mm的荧光灯的汞含量达到25~45毫克,一支管径26mm的细荧光灯管的汞含量为20毫克,人体一次吸入2.5克汞,即会产生生命危险。如果废旧荧光灯不加处理,有害汞成分就会通过皮肤、呼吸或者食物进入到人体,产生极大危害。因而从环境价值而言如果能够运用设计师的智慧,充分发掘废旧荧光灯的美学价值,基于设计学和材料学的交叉研究,将大量的废旧荧光灯加以回收再利用,将有效解决这一环境难题。著名的照明设计师Dan Flavin利用荧光灯的标准化节点这一特性,对荧光灯管从事艺术创作,运用直杆荧光灯和环形荧光灯,用简洁异常的艺术语言,对其标准化节点加以设计和利用,表达出极简与抽象的艺术思考和摄人心魄的视觉魅力。

二、循环再利用设计的经济意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阶段,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日益紧张,循环再利用设计正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公共设施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城市建设当中的主要消耗就是建筑材料,这将直接加大对原始资源的开采程度。循环再利用是以再利用的方式将废弃材料运用在公共设施设计当中,和传统所用的材料相比,由于没有对原始资源的开采运输过程,循环再生材料的价格有绝对优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程的庞大造价。在这样一个倡导节能,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中,循环再利用设计日益体现出其巨大的潜在价值。目前,世界上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在这一领域进行研制和开发,通过设计师的精心打造,从循环再生材料的独特美学价值中获得附加值,向市场推出富有创意的再利用产品,并获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收益。英国有家生产和销售循环再生材料制成的户外景观产品的公司,其产品使用的材料全部是废旧塑料,产品的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回报,更赢得了广大消费群体的肯定。

三、循环再利用设计的社会意义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但是真的为环境的保护做些切实的努力则另当别论。循环再利用设计在公共设施上的应用具有社会意义,可以通过现实的作品感染大众,启发大众。在北京思考乐书局里一面由三万五千个废胶卷盒搭建成的胶卷墙吸进了众多读者的驻足,这是读者与书局员工共同创意而成的“装置艺术”,引导人们在这个特定空间内思索环保及生活态度等现代人的困惑。

循环再利用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启发消费者个体和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更蕴含着一种“资源再生文化”。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垃圾是丑陋的、肮脏的,但是以独特的方式将废弃物中所包含的物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其中不仅包括审美形式的可能、经济性使用的潜能,还可以重新认识物质功能的属性。

篇2

【关键词】设计文脉;要求;重要性;手法;案例

1 设计文脉主义

1.1 文脉和城市的文脉: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它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城市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1.2 公共设施的概念:关于“户外公共设施”,这一词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家具”,简略为SF。在欧洲被称为“城市配件”,在日本理解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路的装置”,也称“街具”,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环境设施”或“户外公共设施”。从功能意义上来说,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1.3 城市公共设施文脉设计含义:城市中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各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来进行,这是因为:每个城市的生存发展,都要建立在它自身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上,失去了历史文脉的城市将会成为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城”。城市的历史文化首先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来体现,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是通过各种文化设施、建筑风格等区别于其他城市。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首先是来自于我们所看到的带有文化韵味的传统建筑、迅速发展的商业建筑构成的大量建筑群的视觉形象,在此之中,当然也包括了构成城市环境的有特色的公共设施。所以,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加强街区中的基础设施、特色景观建筑物等硬件建设,体现出特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街区个性,是我们城市设计工作者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让城市公共设施的形象符合历史文脉,把能表达城市意象的诸如文化、政治、经济、民俗、审美、艺术等抽象的概念图形化,融合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形式当中,并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对其贴上特殊印记的标签以示与其它区域或其它城市的区别。这种留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城市公共设施文脉的集体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设施形象的塑造,在代代传承中,将主导城市形象设计的历史文脉通过物质形式的文化符号保存下来。

2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脉要求

2.1 结合城市主流文化:首先,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城市的主流文化,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个城市中不同的历史街区,都具有它特定且突出的地方文化和传统历史。而公共设施作为一种传达文化的载体,在设计中,必须通过其恰当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逐步形成与城市的建筑、景观风格相统一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沉积在建筑与环境中,并与它相结合,形成一个由不断传承的观念、文化和审美角度所制造出的“形象集合体”,即一个城市中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集体记忆。它以物化的形式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产生文化的认同感,使城市的风貌与特色在历史的雕琢中不断延续与传承。

2.2 融入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融“合”。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生态环境,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必须考虑其存在空间的生态环境。我们知道:自然环境有其复杂性,地球表面是形态不同的层面,由于日照、气温、风向、降雨、湿度以及地形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些城市四季如春,有些冬夏分明,有些常年冰雪覆盖。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诸如周围绿化用植被随时间、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材料用色、抗寒性、耐腐性等先天因素的限制,否则,设计师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城市公共设施再美,还未经得起人们的驻足,就已经寿终正寝了。由此看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确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很好地融合才行。

篇3

关键词: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1 昙华林艺术区概述

湖北美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暨昙华林艺术区是以原创艺术设计为导向、传播艺术理念、弘扬艺术文化、推进艺术设计国际化进程为主题,将其建成集科研、商务、教育、会展、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性、体验式、创新型的艺术设计创意产业园。

2 园区内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功能上的问题。昙华林艺术区内有很多公共设施年代久远,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要,不能充分地方便使用者。(2)布局的问题。园区内的公共设施相对较少,分布也十分不合理,不利于发挥其功能。例如,湖边开敞式的座椅的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使用者来说,隐蔽的空间显然更加吸引人。(3)系统设计的问题。公共设施种类、性质和功能复杂多样,但是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目前园区内的公共设施缺乏这方面的考虑,如垃圾箱就有塑料的和铁质的两种不同的材质和形态。(4)文化特色的问题。昙华林艺术区是在原湖北美术学院基础上创建的,代表的是美院的精神和文化,园区内的公共设施作为整个园区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当然应该体现出那种朴实厚重、不喧嚣不浮华,内敛的艺术品质。

3 园内公共设施设计必要性

(1)公共设施是必备的物质条件。人群的活动不仅仅来自于天气、场所这种户外空间因素的影响,也来自于物质条件的影响,物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频率,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的城市空间,大量的人群会在此驻足、玩耍。反之亦然。

公共设施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而被设计出来的,作为户外物质条件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公共设施的优劣也影响人们活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没有公共设施的城市里,那将是一幅这样的景象:人群车辆没有秩序,垃圾满街,晚上漆黑一片……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条件也没人愿意去做一些自发性的活动。

昙华林艺术区内的公共设施应该是备受关注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它的交通、学习、休闲和美学欣赏等相应的功能设施就应该更完善,需要吸引人们逗留更多的时间和进行更多的户外活动。完善的导识系统方便人们对园区的认知,合理的座椅提供人们休息、交流,良好的交通设施保障人们的安全,适宜的小气候宜于逗留,雕塑,艺术品等设施让人放松心情,带来艺术感受。

(2)公共引导人们的行为。人们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物质上的,就是设施本身功能齐全,方便使用,二是精神上的,就是设施通过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传达出来的信息来引导和规范人们更好的使用公共设施。对于昙华林艺术区来说,创造良好的户外空间,让人们更愿意去学习、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在园区的建设中可能会认为别具匠心的建筑物、纪念性的景观更重要,但是从人群的角度出发,创造一些宜人的随意性的集会地点才是最主要的。

4 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宜人活动场所。园内公共设施的使用者主要为教师、职员、学生,其次也有老人、小孩、残疾人和附近的居民,他们都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有针对地在设施的功能中给予充分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活动场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2)继承历史与创新突破的原则。园内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园中建筑、雕塑、景观等在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方面所隐藏的地域文化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新建的公共设施如果能够很好地体现园内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

(3)个性与整体性结合原则。园内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体现在“文化”“创意”这两方面,这也是树立园区的整体形象和展现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光追求单个物体的个性是不行的,必须要体现和展示园区的整体形象,保持整个区域尺度上的整体性。

(4)功能与形式相融合的原则。功能决定形式,形式传达功能,而形式与功能的出发点都是人的使用方式。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一个供人使用的公共产品,均具有一定的功能。在针对园区而设计的公共设施中功能应与形式相融合,如垃圾箱的功能是放置废弃物,但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产品的内涵也是设计的重点。

(5)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原则。技术和艺术二者缺一不可,产品设计最终要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公共设施设计也不例外,所以,在做园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涌现,应该把这些新的东西融入设计中,并体现公共设施最大的价值。

5 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设计具体思路

公共设施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一部分,设计程序是一样的。在针对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时,遵循前一节所述的设计原则,应该尽量体现出该区的艺术品位与层次,这也是树立园区的整体形象和展现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1)垃圾箱设计。垃圾箱的主要作用就是储藏垃圾,同时应具备美感。垃圾箱在造型上不宜过分夸张,既要给人干净整洁和艺术感,更要便于识别和使用。在材料上选用钢材和塑料。钢材强度高,耐腐蚀,耐酸碱,抗老化,塑料方便且易清洗。整个设计要简洁,同时应与建筑的简约风格契合。

(2)公共座椅设计。公共座椅是提供人们休息,交谈等各种活动的主要设施。座椅的品质好坏与摆放位置直接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公共座椅选用高品质磨砂质感不锈钢,一方面保证椅子坚固耐用,不易损坏,另一方面磨砂质感给人亲和舒适的感受。在造型设计上应力图简约、自然、整体。椅面与靠背的高度、长宽、倾斜度都要依据人机工学来确定,从而确保人体坐姿的舒适。

(3)导识牌设计。导识牌是城市公共信息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人的行为、提供丰富的信息,导识牌应该简洁、易懂。其安装位置要利于行人观看。导识牌选用钢木结构的材质,坚固,经济,易加工。在设计上力求简约但不简单,导识牌高度为一米六,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更加便于路人读取信息。

(4)宣传栏设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公众获悉信息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宣传栏的作用不可忽视。宣传栏用钢木结构的材质,采用灰色与园区内建筑环境相协调。顶部设计一块半透明的有机玻璃,便于采光,同时也丰富了宣传栏的整体视觉感受。

6 结论

城市公共设施本身是一个涉及多种元素的复杂系统,也是城市外部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昙华林艺术区的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与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更多的关注公共设施与园区内人们的活动习性以及活动规律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公共设施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并有针对地提出相应的设计思维。虽然不能代表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从研究人的行为出发,针对地域特征,做到“人――物――环境”相融合,从而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 医院公共设施管理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为满足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了国际化JCI医院认证,结合我中心在JCI认证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的改进工作,对当前医院公共设施管理如何实现科学管理进行探讨,为现代医院公共设施管理实现规范、安全、高效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院后勤 公共设施 医院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5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更高。医院除了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还需要有优质的后勤设施和服务与之相适配。

医院后勤设施管理包括医疗设施、公共设施和科研信息教学等设施管理,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主要包括医院的水、电、气等基本设施管理,具体有:高低压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医用气体系统、热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电梯系统、病房呼叫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电信系统、厨房系统等设施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对医院公共设施实行科学管理,是医院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后勤服务的关键。

1医院公共设施管理的特点

医院的公共设施管理,一是要求有较强的技术性,二是不间断性,因与一般的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相比,为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要求水、电、气等基本供应24小时不间断,因此对设施保障要求更高。如就电力供应来说,医院一般要求有双线路电源,还需要备用发电机作为后备应急电源,最大限度保证电力安全供应。此外,由于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工作为重,这就要求公共设施管理要有围绕临床转的服务性要求。

2公共设施管理发展现状与不足

医院的公共设施管理只是作为后勤管理中一项普通的工作,目前普遍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偏向于排除故障的维修,却忽视日常的预防性维护,就容易出现有问题才进行维修,到处“救火”的情况。公共设施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偏于“做”,忽视总结整理规范,欠缺标准化指引。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欠缺明确的作业标准,缺乏简洁清晰的操作流程,设备档案疏于管理等。

后勤公共设施维护人员包括高低压电工、水工、木工、气体工、电梯维修、制冷维修人员等,均要求有相应专业技能和专业资格。随着医院逐渐推行后勤机构改革,向社会化过渡,目前人员构成主要有自主管理、外包管理和两者共存的混合管理这三种形式。技术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也不易掌握高新专业技术。

3公共设施科学管理是现代医院发展所趋

随着医院的发展,公共设施设备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均日新月异,设备和配置更加先进和复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没有相应高精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况下,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现有公共设施管理的人力状况,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和专业的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作业标准、编制简洁易于执行的工作流程,由点及面,按制度、规范、标准、流程执行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人力不足,有序、有效完成各项工作,实现安全高效的公共设施管理模式。

4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是由原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婴医院)于2006年整合而成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拥有三个院区。2012年12月,我中心通过了JCI认证。在进行JCI认证过程中,我中心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改进工作,使我中心的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结合我中心的实际管理工作,对公共设施如何进行科学管理进行探讨。

4.1制定和完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并结合医院的实际现状修订与公共设施日常维修和管理相关的制度,使医院的各项制度符合法律规范,并严格按制度实施办事。自2011年以来,我中心共制定和完善了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设施巡视检查、维护保养、应急处理等。既有系统化的《电力设施管理制度》、《医用气体设施管理制度》,也有细致化的《便携式电器和电源延长线使用规定》等,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提供管理依据。

按照每类公共设施的运行特点,将作业程序标准化,通过制定详细作业标准,进行工作指引。在工作中按照“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查核标准-改进标准”的工作方式,使作业标准更加完善合理。根据作业标准,编制简明扼要的工作流程。比如使用图形方式表现工作流程,逐级指引操作步骤,简洁直观,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4.2编制设施维护计划并进行表格化管理

公共设施维护计划周期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所有设施维护项目有具体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按计划进行日常的设备维护,组织采购维修零件和材料,实施项目整改工作。自2012年以来,我院每年制定后勤六大安全计划,其中制定的公共设施安全计划,对执行设施维护、维修、整改、更新工作,进行了计划性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照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计划制定各种表格,把日常工作细化在具体的表格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建立设备巡视标准及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巡视表格,如电房设施巡查表、饮用水设施巡查表、呼叫系统巡查表等,实行定期、定路线、定动作的管理模式。根据设备的运行特点,制定如高低压设备运行记录表、污水处理运行记录表等,定时定点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根据不同的设施,制定设施维修保养记录表,如电梯维修保养记录表、发电机维修保养记录表等,如实记录设施的维修保养情况。实行表格化管理,可以将日常无序的工作,转变为计划化、标准化、易于执行工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表格化管理,需要按时执行表格工作,形成习惯性管理模式,并且需要及时完成表格的收集整理。

4.3落实设施日常预防性维护

做好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关键在日常的维护,需要转变观念,将重点从设备损坏事后排除故障维修,提前为有计划的预防性维护保养。制定设施的预防性保养标准,有计划地提前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能够有效减少公共设施的故障,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对设施进行预防性维护,需要按时执行每台设备的月保、年保计划,落实对易损耗材的更换,仪表、安全阀等设施的检测,以主动维修的方式减少实际发生的维修量,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因设施突发性损坏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比如,执行电力设施预防性维护,发现空气开关有异味,随之检查出开关触点老化损坏,然后进行有计划的停电更换,从而将被动化为主动,避免了因设备损坏造成的突发性停电。

4.4进行有效的目视管理

目视管理是指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工作活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使用颜色、标签、标牌、图线等方式,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要求,变为一目了然的直观形式,能够给员工带来直观、易识、简便的工作指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员工的自我管理,便于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监督。

比如我中心在公共设施管理改进中进行了以下目视管理:

①管理制度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制定,张挂在具体管理部门和使用设备场所的墙上,便于随时查询。

②注意事项和工作流程张贴在设备旁,能够及时指引。

③指示仪表标示了安全范围,随时查核数据值是否正常。

④发电机的油标尺标示警戒线,一旦油线达到警戒线即可进行柴油补充。

⑤线管分色标示,如给水管、消防水管、排污管分颜色标示,并用箭头表明流向;医用气管包括氧气正压管、吸痰负压管、空气管标明名称,分色箭头标示流向。避免线管混乱,不能识别引起的差错。

⑥所有电柜、电箱编号标识并张贴警示标志。

⑦供水开关标明常开或常关,并标明开关方向。

⑧在重要设备(如电梯机房内的电梯主机)附近地面标示安全线,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⑨将应急预案制作成挂历张挂,不同颜色的挂历纸,分别对应不同的应急预案。

⑩病人可直接使用的设备,如饮水设备、淋浴设备等,制作温馨提示牌,指导使用和安全提示等等。

4.5制定重点监控指标并建立数据指标体系

对重要设施、重要数据指标进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医院公共设施数据指标体系,是加强公共设施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指标监控,是针对某些重要设施,制定特定的监控指标,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连续的监测记录、统计、分析、评估,对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监控指标,逐渐形成医院公共设施指标体系,为设施安全运行及公共设施管理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我中心在公共设施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重点监控指标,如:电力运行数据监测、降低电梯故障率监测、药物冰箱温度登记率监测等。通过对电力运行数据监测,发现2012年7月儿童院区一号变压器配电柜多次出现临近设定用电最高临界点情况,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原因:一是因近年医院发展, 多层办公楼层改为病区,新增了空调等用电设备,二是当月新增了大功率的消毒炉设备,三是遭遇了少见的连续高温天气。由此,医院制定了临时应急整改方案:一是重新调整3台变压器的电力分配,二是执行避高峰方案,对消毒炉实行错峰用电等。然后对全院电力进行评估,考虑以后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电力增容改造方案。

4.6加强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管理

由于医院公共设施系统运行的不间断性要求,设备需要随时处于正常或待命状态的原则,公共设施除了日常维护外,还要考虑到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硬件方面,在医院建筑设计时就应全面考虑配备应急设施。软件方面就是制定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有效的应急机制管理。具体预案有《突发停电应急预案》、《突发停水应急预案》等。如就突发停电应急预案处理来说,可根据停电的范围不同,制定多级应急预案,对局部范围的停电、单线路全院停电、双线路全院停电,分别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一旦发生,马上启动。应急机制管理包括做好预防准备,如在氧气、柴油等应急物资配备方面,在现有物资供应商无法供应时,由协定第三方物资供应商进行供应。进行监测预警,包括安装监测报警装置(如中心氧房安装氧气浓度超标报警装置、中心供氧超压、失压报警装置等进行监测预警)以及实施定时定点人员巡视监测。编制应急处理流程,包括操作流程和报告流程,指导员工及时正确处理应对。最后还有突发事件处理后的善后恢复和反思整改等。每年制定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计划,定期进行停电、停水、停气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演练方式包括模拟演练和实际演练。如电梯突发故障演练,我中心最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参与部门包括总务机电工程部门、保卫监控部门、急救转运部门、电梯维保单位等多个部门,从提前告知的有准备演练,到实施非预先告知的随机演练,有效增强了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检测各部门的实际协调能力。演练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7加强对外包厂商的管理

医院公共设施除了本院自行维护外,还需要各种专业的外包厂商进行维护,对外包厂商的管理也是公共设施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厂商的选择、合约签订、稽查、人员教育、考评等。厂商的选择是根据需要将不同的指标进行比对,选择合适的厂商。在签订合同前要充分预想到厂商有可能不遵循的事项,比如常见的维护不按时,维修不及时问题,可设置违约条款,采用扣罚方式进行督促,对多次违约者终止合约并需赔偿损失。例:我中心在签订设施维保合同前,针对厂商维修出现不能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到达的情况,协定如果超时每次扣罚100元。自签订条款后,基本没有发生维修不及时现象。厂商的稽查包括厂商自查,管理部门的稽查,还有综合部门的稽查,应制定稽查表,采取定期稽查和随机稽查的形式,发现问题执行报告流程,厂商和管理方要对整改进行跟进确认。厂商人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医院的培训体系。包括保密协议,服务礼仪,感控训练,病人安全,消防安全等,按医院标准严格执行。对外包公司的考评,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时效性等各方面进行多部门综合考评,督促厂商提高服务质量,考评不良的厂商列入黑名单。

4.8落实检查监督制度进行质量改进工作

检查监督是落实的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制定检查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来进行工作监督检查。我中心根据各项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检查表格,列明检查项目,采取打分制的考评方法,逐一对照检查监督。采取的检查方式有:后勤管理部门自检、交叉院区互检,中心JCI督导综合评检等方式。对查找发现问题,整理为电子表格,注明整改责任人和要求完成时间,限期整改回复。对发生的不良事件组织员工进行专项讨论,分析总结问题原因,然后制定计划,实施整改方案。采用质量改进方法有多种,如PDCA循环应用,按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理)的方法进行持续改进。开展QC质量管理项目,如针对电梯管理开展降低电梯故障率QC项目等,不断优化质量管理工作。

4.9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技能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培训,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各项岗位培训、设备维护培训、技能操作培训、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消防安全培训、新设备新技术培训等,并进行考核,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和安全意识。培训的方式有:专家讲座、视频影片教育、专业小册子、厂家现场培训、网上考试、实操考核等。 收集实用的培训资料,特别是一些异常事件,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培养员工专长多能,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加其它技能培训。如让低压维修电工参加电梯维修、压力容器操作等特种设备技术培训,让员工一专多能。做好培训记录档案管理,每次培训记录要完整,包括培训记录表,签名表、照片等要收集整理好。

4.10重视公共设施档案管理工作

公共设施档案管理就是将公共设施运行使用、维护维修、改造更新过程中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集,为设施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需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标准的公共设施档案模版。从购进设备开始认真收集、整理各种技术资料,包括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工作流程、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技术图纸、日常的巡查记录、维护维修记录,检验监测报告、工作报告,以及相关的声像资料、电子文件等等,并及时进行归档管理。由设备责任人负责收集资料,班组负责人落实监督,有条件的可专人管理档案。整齐、有序、清晰、完善的档案,可以帮助随时了解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可以正确对设备进行评价,合理选择更新,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发展提供借鉴。

4.11主动服务有效沟通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公共设施管理有服务性要求,技术人员需要改变等任务的被动方式,主动到各部门进行巡检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既解决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又提高了部门的满意度。2013年以来,我院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开展主动服务活动,通过制定主动服务方案,每天定路线到各部门巡查,发现问题填写工程联系单,及时进行维修,受到了各部门的欢迎和好评。有效的沟通包括和使用部门、上级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还有病人病属的沟通。主动与各方进行沟通,听取实际需求和意见,对问题及时反馈,积极宣传公共设施安全使用要求,能够促进大家的相互信任,提高服务效率,有效改进公共设施管理工作。

总之,对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是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可以切实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性,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为医院节约资金。科学的公共设施管理对加强医院后勤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鹭鹭,王羽.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夏慧敏,耿春华.基于JCI标准编写医院精细化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杨剑.班组长现场实用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4]钱建国,李维嘉.JCI与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6):9-12.

[5]黄翠云,黄健.现代中医院后勤管理创新[J].中国医院,2014,18(3):79-80.

[6]谢磊,黄世清.医院后勤应急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2013,17(11):12-14.

[7]刘元明,刘欢.建设节约型医院后勤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7):104-105,112.

篇5

1.1农村各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量仍不足

据最新资料统计,2012年全国40858个农村乡镇中,有文化站的乡镇34101个,覆盖率达到83.46%,但仍还有6757个乡镇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6.54%。可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根本未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1.2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设施陈旧,建设面积小,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图书馆文献数量少且陈旧,破损严重,因财力原因,极少添置新书,不少还存在安全隐患,降低了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兴趣。

1.3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显著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经费比较充足的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全,面积较大;而落后地区,文化设施建设非常简陋。如以2010年我国文化站建设面积情况为例,东部地区平均每站面积为1146平方米,西部为263平方米,东西差距明显;东部地区平均每年每站的业务活动专项经费为6.61万元,中部0.4万元,中部严重落后于东部,西部的情况更差。

2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2.1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均等化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公平地为城乡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化技术可以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使之各种性能组合达到最优,避免资源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存在巨大差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规范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都可以通过城乡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来解决,让农民享受现代文化成果,进而改善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

2.2标准化建设是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质量的关键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和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以标准化为手段,根据地区的差异,集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地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技术体系,统一规范同一地区的建设要求,上级政府统筹引领,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村寨能享受同一标准质量的文化设施。如安徽省试点村按照“一场(综合文体广场)、两堂(讲堂、礼堂)、三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墙(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统一新建,改扩建文化设施。

2.3标准化建设是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致使广大农民群众不能有效享受到国家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所带来的权益。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导致各村的文化设施都不相同,相关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制度也不相同,致使管理不方便,管理难度较大。而如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就可以解决建设规模、质量参差不齐及较多地方“重建设,轻管理”等导致管理混乱,使很多文化公共设施建成之后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广大农民群众不能享受到文化设施的权利。

3结语

篇6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人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0-01

一、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的理念

在当今中国这个城市急速膨胀的时代,城市户外空间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城市户外生活是指在现阶段存在城乡差别的条件下,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户外空间建设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和精神状态,是城市在最短时间内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方式。作为户外空间的一部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座椅也有着很多的讲究,无论是从座椅的材料、种类。我们需要从座椅所面对的使用人群、座椅所安排的地方和城市的人文精神等多个角度来考虑座椅的设计。下面,我从座椅所面对的使用人群这一角度来简析座椅设计。

(一)面对老年人,兼顾舒适与集体交流方便

老年人的身体相较于年青人更容易感到劳累,而相较于小孩又比较安静不会轻易动,会经常长时间坐在那里,所以在设计老年人的椅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座椅及时在老人长时间落座后,也不要给老人带来太多的劳累感。老年又时常饱受寂寞的煎熬,所以,他们时常会去公园,因为那里有很多其他老人。所以,公园里的座椅设计可以多样化。譬如,亭子里的围坐形式就很方便老年人相互交流,此时,亭子一般水泥制作,但座椅却最好设计成木质的,因为水泥制的比较凉,不适合冬天坐。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座椅要便于老年人去使用。

(二)面对年青人,我们需要注重质量与隐私

年青人平时的生活相对老年人,压力打了许多,他们也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因而,这类的座椅大多是为学生、情侣和需要交流工作的伙伴使用这样的人群与老年人不同,他们注重谈话的隐私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注重座椅的质量,尽量使得座椅能使这些平时一直劳累的身体放松下来,得到缓解,也要注意座椅间的距离、座椅的长度,以便更适合年青人使用。

(三)面对儿童,我们要注重安全与童趣

与年青人和老人不一样的是,儿童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呵护。儿童没有成年人的自制力,鞥没有成年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尽管家长会尽力照顾他们,但总有疏忽,所以,他们的座椅需要我们考虑到安全,而不仅仅是舒适。同样,孩子处在一个对世界新奇的时候,这时候他们的认知很强,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座椅上花些精力,满足他们趣味娱乐的心里,甚至可以添加一些学习内容,在休息的时候也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

这是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提出的一些想法,但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本身所带有的那种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这些座椅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坐的舒服坐的舒心,更是想让城市建设的更好,给每个路过的外地人通过这些公共设施了解到这个城市,了解到这个城市的特色,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体会到这个城市的人文。初次以外,各种场所下座椅也是不一样的,或简单大方,或绚彩鲜艳,但我们要记住的是这些座椅要与它们所安置的环境融为一体,不要显得突兀。

二、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一小部分,座椅甚至没有引起人们的很多注意。但座椅设计却不该为人忽视。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公共休闲空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座椅,或许它是长廊,或许它是小亭,或许它是石凳,尽管形式多样,可它的价值却是一样,为人们提供便利,尽到其作为公共设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座椅设计的重要性。

(一)贴心设计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虽然座椅的基本作用都是让人休息,但经过特别精心设计的座椅,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因为充分考虑到大家的情况,座椅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不论是解累,或是想要保护隐私,亦或是交流意见。因为座椅的便利,人们更愿意去使用公共设施,这些公共空间就可能为更多人所利用。

(二)精心设计体现城市的人文性和细致

当人们使用这些座椅时,尤其是外地人,就会体会到这所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细致。同样是座椅,给人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在心里会心一笑:这座城市竟是这样的体贴,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座椅都如此费心,为人们着想,那它究竟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此时,城市已经与人文和细致画上等号。

(三)设计成果为城市添加一道亮丽风采线

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座椅,必是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的,在彰显人文的同时,又使得景色更加和谐。在公园里,如若湖水之上,屹然矗立着一座小亭,用石路与岸边相连,既给了人们休息连天的场所,又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这是怎样的益处啊!

三、结论

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众多设施的一部分,座椅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地方,又给了我们交流的空间。可惜,在城市化进程快速的今天,又有多少城市注意到公共设施的建设呢,又有多少城市能真正地建设良好呢?本文从座椅使用对象的角度,简析了一些座椅设计,又强调了座椅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旨在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不 光是对座椅的重视,更是对整个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建设的重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我们不能放松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要让城市更加适于人们居住,适于人们生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公共图形;人类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99-01

图形的出现与人类文明的出现同步,当原始人类在岩石上刻下他们的第一道痕迹,或是在绳子上系下第一个结的时候,图形便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开始了它对世界的描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形语言的外在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被赋予新的涵义。

公共图形亦即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基于社会对于图形的共通认知,通过平面设计上的视觉传达功能,所创造的视觉语言,具有公共利用价值。其内容广泛,设计如交通标志、公共设施标志、体育标志、医疗标志等。

公共图形肇始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当现代设计脱离古典主义的樊笼,与现代文化紧密相连,新的图形符号在平面设计中不断地被创造和突现。随着世界一体化发展,图形符号更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通过其易读、易懂的特性,成为一种超越文字的国际通用符号语言。在1974年美国联邦交通部公布的公共交通导向系统,统一了美国的交通标示,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图形通过最初的文字说明成为人类社会中的通用知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不经翻译也能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所理解,成为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

公共图形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密不可分。当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越来越完善的城市生活中,公共图形的指示功能逐渐增大,它以更大的信息传输量,高速的信息传递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范化、标准化的城市公共标志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具有“城市无声导游”、“世界城市语言”和“城市名片”这3大功能,对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通讯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类社会加快了向信息时代迈进的步伐,而在纷繁复杂的视觉符号系统中, 文字、标志、插图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可能作为单一的元素存在, 也可能以组合的形式存在。公共标志设计是一个将思维、视觉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符号化的过程, 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和再次利用的过程,并让人们能够轻松的识别。

公共图形在城市的运用首先要服务于公众,它并非艺术作品,它要求更多的人体工程学,感性知觉等设计,以符合观看者的需要。通常情况下,符号的创造会经过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今天这个信息量极大的社会生活中,抽象的图形一经得到人们的认同,将成为更加直接和有效、实用的符号。

篇8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六、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设计

篇9

关键词:公共配套设施;无障碍设计;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建国初期对物质丰盈的渴望转变为对精神富足的追求。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弱势群体对物质、精神需求会更高。无障碍设计就是满足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平等参与”的基本保障。

一、无障碍设计的探索历程

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最早在建筑界出于人道主义的呼唤,无障碍设计应运而生。自美国在1961年制定《无障碍标准》开始,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法律文件。我国在1986年制定、1989年4月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无障碍设计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住建部组织编修于2012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更是以制定强制性条文的形式,对行业内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要求。

与改革开放前近乎完全追求实用性不同,多元化的现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公共配套设施的功能性,娱乐性、公众参与性等体现精神文化层面的设计也不断融于其中。这其中,公众参与性就涉及到“平等参与”的社会问题,而弱势群体能否平等的参与到其中,就是体现社会人文环境水平高低的风向标。

无障碍设计其实并没有太深的技术要求。大多数无障碍设计是在原有设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例如,台阶改为坡道,扶手上标识盲文。这些无障碍设计基本不增加建设成本,对工程工期也不造成影响,只需要设计与施工人员在设计和施工前,注意细节、提高无障碍意识而已。

二、无障碍设施的主要内容

无障碍设施主要包含物质环境无障碍和信息交流无障碍两大类。物质环境无障碍是指建筑、交通、市政等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全寿命期间,便于弱势群体的使用及参与。信息交流无障碍是指传播媒体应立体化覆盖,使弱势群体也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及时获得或收发、传递各种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影视作品的手语或解说。

三、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一)无障碍性

这里的“障碍”一词,不仅仅是指实体的、阻碍通行的障碍,也指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弱、病、残、孕”这类人群,他们特殊的需求与常规设施的配置产生差距,从而产生使用、通过或是参与上的困难,这里也称障碍。无障碍设计中的无障碍性原则,更多的是解决后者所称的障碍。

(二)易识别性

易识别性是公共配套设施乃至公共内、外空间设计中针对任何群体都需要具备的原则,甚至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贯穿于整个社会环境。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表达形式,将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受众,已达到提示、警告的效果。

(三)易达性

这一原则可以看做是无障碍性与易识别性相结合进而衍生的一项原则。根据易识别性原则设计的标识引导系统,指引出可出入空间的最短距离。设施的使用通过易懂的说明和无障碍操作,达到节省体力、精力或是获得更充盈的精神满足的需要,这也是易达性原则的作用之一。

(四)可交往性

狭义上理解,“互动”即是可交往性的具象表现。可交往性原则,可以为提供参与人群提供交往的场地,也可以是环境与参与人的交往与互动,例如游乐场。广义上讲,“平等参与”便是可交往性的抽象表现。各类人群都能够并且乐于参与到的公共配套设施,本身就是可参与性强的设计成果。

四、无障碍设施设计的常见注意事项

无障碍设计大部分是针对细节进行的特殊处理。以下以建筑空间和园林景观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为例。

(一)建筑无障碍空间的具体要求

1、出入口

最方便、简单且实用的出入口,就是没有门槛、楼梯等高差出现,能够直接通过的出入口,但这种形式并不是很常用。出入口的位置要便于发现和到达、尺寸应满足弱势群体的通过。(按建筑物和出入口的功能定位不同,尺寸要求各异。)形式要便于使用、开启方式要保证安全性和便于操作性。

2、地面

盲道的设计在公共建筑内部已经很常见,它的存在与使用已经广为视觉障碍人群所接受。地面无障碍设计的细节不仅仅体现在盲道上,尺寸需求、防滑也是无障碍设计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垂直交通系统

无障碍性、易识别性以及易达性三者的经典结合之一,就是垂直交通系统。常用于公共配套设施的就是组合使用的垂直升降设备,笼统点讲就是用多个厢式电梯链接不同高程的空间。没有高差、一学就会、快速直达的特点,使其广泛的应用于多种空间环境。

4、避难所

任何时候都有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一条快速疏散人员的救生通道,关键时刻可以拯救多条生命,设计中大多采用消防通道的形式设置。然而弱势群体相较于普通人,反应力与行动力相对迟缓,很多时候难以在短时间内逃离,尤其在火灾等导致电力系统瘫痪的情况下。设置专用的避难所,存放满足一定时间使用量的避难或救生工具以待救援,这种设施在平时作用不大,但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更具有实用价值。

5、卫生间

卫生间在公共配套设施中出现较早,任何人对此都有需求。在此提出卫生间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老、弱、病、残、孕”这类人群所使用的残厕。尺寸上满足轮椅的进入、设施上便于操作使用,此外保证安全是重中之重。

(二)园林无障碍空间的具体要求

1、出入口

园林景观空间的出入口不仅仅是具象的“门”,往往是视觉或者感官对空间的区别。出入口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1)封闭式

这里的封闭不是对空间的整体围合,而是理解为具象的分隔,就是有各种形式的门。设有门的园林景观空间,大部分都是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例如通过闸机刷票进入的公园,他的出入口可以进行分流设计,设置专门的无障碍通道。另外,人员的保障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设计上的疏忽,能够更好地做好无障碍化。

(2)开放式

开放式园林景观空间按照其功能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上开放,但位置上为不可进入的孤岛绿化,例如立交桥下的环岛绿化。另一种是以提供游览、休闲、娱乐环境为功能主体的景观绿地,互动参与性强是它的最大特点。此类园林景观空间的的入口就一定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可以以拓宽通道、台阶改坡道的形式使弱势群体方便通过。

2、园路

园林景观空间的主园路不同于次要园路的休闲、娱乐和美观性,首要关注的是功能性。它要有快速通过的流畅性;要有所有人都能通过的无障碍性。因此,主园路在设计上要防滑、缓坡要在4度以下、宽度应满足轮椅使用者与普通人会面时可同时通过需求。另外,园路尽量避免断头路,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进行说明。

3、坡道与台阶

台阶是连接不同高程空间的常用形式,又兼具美观的效果。为方便老人、小孩的使用,台阶踏面尺寸应在30cm以上,级高不应大于15cm。但对于轮椅使用者,坡道才是更好的选择。即便选择坡道,坡度也不宜过大,尽量控制在6度以下。园林景观的台阶或坡道一般选用石材或防腐木制作,石材尽量避免采用光面处理,荔枝面等便面肌理粗糙的面层处理方式,摩擦力较大防滑效果好,比较适合使用。如果路程太长,应每隔10m设置一段休息平台,以供休息或停留。有条件的话应在踏步和坡道上设置扶手。

4、卫生间、垃圾箱、桌椅等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作为必要城市配套,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卫生间,垃圾桶都是必备设施之一,这里不再赘述。桌椅板凳除了点缀景观亮点以外,功能性也不容忽视。老人和儿童,体力有限,每隔一段路程一定要休息以便体力的恢复。

篇10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文化建设;意义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创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献收藏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以及建筑物的文化符号功能等,构成了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图书馆是贯穿于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明,与城市一同发展起来的。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公共图书馆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性标志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它在一个城市所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是其它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作为城市先进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是因为它是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和图书馆的产生来看,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图书馆广泛而完善的保存和记载了人类活动的各种资料,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着眼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着力于让市民的精神世界更美好,服务于城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城市各个阶层人民,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要、知识需求以及各种特殊需求,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分类、精心提炼、重点辑录,为市民提供有重要价值的情报信息和科学文化,传播知识,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它是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贯穿整个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文明积淀和记忆,它与城市的形象、人口、素质、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城市文化的主角和文明标志。

当今世界现代化城市都是文化发达的都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团体,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和文化标志性建筑物,文化设施完备,文化产业发达。图书馆是知识公共设施,是知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播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公共图书馆是市民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它能够提供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崇尚知识、倡导文明、选择阅读的共同意识和行为方式,其丰富的文献信息收藏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使城市居民通过学习获得扮演其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使自己不断适应变革中的城市生活。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教育与学校不同,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的目的并不限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是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这种教育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生,在学习范围上更具广泛性,在学习方式上更具灵活性,在学习内容上更具个性化。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学府,承担着提高市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滋养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责任,影响着城市精神的凝练,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图书馆是城市居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保证城市成员自由、平等的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与学校教育相比,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智力资源服务体系,其教育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等特征,使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出与学校和其他教育场所不同的特征。可以说,在跨越学校、社会教育两者之间的鸿沟,在促进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教育之外最为主要的后继教育补充的平台,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要服务体系,满足了城市中每一个成员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的需要,保障他们的文化和生存权利,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从面弥合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使城市各类群体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达到文化融合的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凝聚力、竟争力和城市文化的创新力。

3.公共图书馆集聚城市文化精髓,承担文化交流和传承

公共图书馆妥善保存着珍贵的文献资料,聚集并展示记载着城市变迁历程的文献史料,体现着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链条,以及从古至今发展的轨迹,它是城市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客观展示。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投资的公溢性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不仅是文献财富、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且成为人和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公众空间。其次因为图书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建筑,本身公众空间是聚合人群的地方。所以,公共图书馆除了让市民随时能够进来读书、用书、借书以外,还应把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社区的公共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等等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提供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服务场所,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文化交流需求。

公共图书馆不仅以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知识的宝库,而且是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以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们在这里与古今圣贤对话。图书馆是城市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的重要资源基础,人们在这里回忆城市发展脉络,感受城市精神和文化。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交流和文化休闲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开展文化娱乐,交流思想,信息,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休闲娱乐、陶冶身心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新的文化关系。图书馆还可以经常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举办主题座谈会、各类培训班、书展、书评征文、新书推介及猜谜等灵活多样的各种活动,将读者吸引到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人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与碰撞,培育高尚的生活情趣,从而搭建起市民关注公共事务、探讨公共话题、沟通思想、互相交往的共享空间,促进公共文化氛围和公共理性思维的形成,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宣传先进文化,塑造公众形象,营造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4.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服务宗旨应当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为基础,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用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占领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及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就应当在藏书建设上重视思想政治读物系统全面的收藏,将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提供给给读者,提高公众文化娱乐的品位和质量;在服务方向上坚持公共性和公益性,重视提高读者普及率、书刊流通率;在宣传上要以积极的态度把信息传输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展览、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与此同时,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图书借阅是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也主要靠读书来实现。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馆藏书与日俱增,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同时也加大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难度;而读者素质的日益提高,亦使满足读者需求的难度增大。这些都将把图书馆读者服务和读者教育引向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双向选择,增加了文献传递的自觉性,使图书馆在实施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大大增强。培养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将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和知识需求的文化服务场所,应确定服务方针和策略,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学习功能。要实现“创建学习型城市”总目标,首先必须从学习开始,要学习必从读书开始,要读书就离不开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作用,使其从多领域、多层面向广大读者宣传当今社会热点,扩大知识面。图书馆作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场所,还应该有专门为儿童服务的图书馆或专门的阅览室,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馆设施。要有合理的馆藏,合适的藏书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读物以及计算机等等。藏书量要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要注意突出城市特色、地方特色。以人性化服务为基础,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宗旨是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对人们知识储备和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具备丰富知识的人们创造了城市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因此图书馆对城市文化的促进和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都不能缺少图书馆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李泽文.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7)

[2]戴成英.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7)

篇11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情感交流与共享;审美心理;视觉传达:人文关怀

一、前言

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它的公共方式所依赖的并不是艺术的风格、样式、流派,而是一种集体或群体的空间精神。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重视为市民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场所”,以人为核心,研究人的需求和行为,体现人的尺度,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使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人工景观、城市文脉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案例:成都市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南河边,是一座生态环保艺术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

整治前,活水公园这片地属于居民用地,无任何公共设施,人与环境的关系因“锦江”这条成都人民的母亲河的污染而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垃圾泛滥淤塞河道,河底翻着白泡,空气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等。它危及到公众的生活与生命安全,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政府在府南河综合整治,将原住居民集中安置后,这片土地被征集为公共事业的国有规划用地。设计师将其设计成一个立足环境,改善生态条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针对居民心理反应的生态型环保公园。

整顿后,活水公园绿草茵茵,细水长流,空间环境多姿多彩,巧妙奇特,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缓解工作压力、和睦近邻亲朋关系,观赏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双重的需要。它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成为成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成都市最重要的休闲公园之一,在提升城市艺术形象、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设计师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园林中起的作用,来提高整体环境品质、创造优质公共空间和地域特色文化,营造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氛围。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情感、审美和心理因素,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

(1)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符合人行为特征的多样化、人性化公共空间,使空间为公众使用和享受。公共空间的设计应顺应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文化、行为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功能上既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又要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爱好分清主次,统筹安排。活水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人群所具有的不同需求爱好和行为规律,考虑到在不同气候、时间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考虑到人们在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因此,活水公园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如表演、休闲、观赏、交谈、儿童戏水等。

(2)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总是要经过情感“镜头”的特殊折射,从而渲染上主观的情感色彩。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所有公众可达和共享的,具有与公众对作品的可及性、参与性、甚至触摸和攀沿其上,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情感空间在城市中的表现与需求尤为明显。设计师用情感创造空间,使更具内涵、更具感染力的公共空间无处不在,从而吸引公众积极、直接地参与,并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满足公众的审美心理、生理的需求,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共享。活水公园里不管是象征农业文明的水动力水车造型,还是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设计,都考虑了视觉元素的亲合力,这些造型在场景中发挥各自的“表情”,表达性格与情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感染力甚至震撼力,引起人们的关注、联想、赞美,能唤起人们的激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3)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反应和接受,而是积极和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创造。审美意识的重心是追求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关心公共艺术中诸如材质、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对人审美活动的影响,也要考虑其“深层的东西”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些都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是我们的人性化设计应该提倡的方面。活水公园整体造型像一条逆水而上的游鱼,具有与人类相关的生命意象。它把府河里的水抽到的太阳神鸟广场处的池子即“鱼头”部分进行预处理,然后流经“羊肠小道”,水流在石雕池进行充分曝氧后,再流入“鱼身”部分的人工湿地净化,最后慢慢流入各景观区,可供孩子们嬉戏,供大人们观赏游玩。水环境把整个场景和谐的融合起来,营造出能够与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有生命的“人性空间”。

2.以“人机工学’为空间的基本尺度,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

公共艺术集中展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公共场所的环境建设、公共设施的建设、社区共同区域的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模数化的设计、艺术的形式以及公共精神的导入,为市民大众开辟和经营出更多具有亲和力的、可感知的、可识别的、可认同的舒适方便的公共空间。活水公园结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人与物进行和谐、紧密联系,使整体环境趋于生态和谐化,提高了生活环境品种,营造了绿色人居环境。它用艺术的形式将关怀、关爱之情,物化在一个个亲切的造型之中,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尺度的设计上避免纪念性、对称、庄严、高大、冷漠,每一设计都强调与人的亲近、亲和;在选择材料时也表现出了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尽量避免人造物,多采用本地产的各类石木,卵石等原生态的环保材质。而座椅、儿童戏水区、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则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3.突出个性和特色,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营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公共艺术是有气质的,不同的公共艺术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或严谨、或轻松、或张扬等。但是如今的公共艺术设计普遍雷同,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塑造独一无二的景观,并不是标新立异,从表面上寻找突破点,更重要的是从大背景出发,从公众的角度去考虑,去解决人们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活水公园设计的鱼形跟大地艺术有关,介入了公共遭际遭遇的水污染问题,它内置环保教育中心,免费向公众进行水生态的环保宣传,提升了水生态保护的全民意识。它用艺术造型语言告诉人们水是具有生命的,污水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装置,最后还原成具有生命活力,对人类有益的净水,使人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中完成对文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

(2)城市公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多种内涵,并以直观的形象反映出社会意识形态,体现时代精神和主流文化。它不仅集合了设计的使用功能、场所、地域特征的差异性等诸多因素,还反映了设计师个人的文化修养及美学取向。同时公共艺术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民族文化长期作用下的产物,除了受客观环境、外部条件的影响外,还要受礼制、玄学及古代哲学的影响。活水公园在它的建设时期,农耕文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在中国同时存在,各种文化并置。设计背景虽然复杂,但文化视野是宏观的,它不但结合了区域文化的现状,与国际整个大文化环境也是关联的。设计师将四川特有植被及太阳神鸟、川西建筑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来,浓浓的人情味和民族特色唤起人们情感的认同,现实文化传承和精神自由交流。

4.符合可达性原则、无障碍设计原则、安全性原则、分区设计原则、兼顾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篇12

关键词:九江公共艺术;美学;探索

1 设计美学的概念

在中国社会早期,董仲舒说过:“中者,天之用之,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这是我国早期的美学思想,崇尚的是合乎规律的中庸之美,“中庸”的美学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等各个领域。而在西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由此可见,早期中西方都认为艺术的美学是以和谐为基础的,和谐是人们对于艺术美学的认知。到现代,随着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美学是在结合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以传统美学和艺术研究的理论为基石衍生发展而来。设计美学提倡将传统的美学规律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将文化表现融于设计,将艺术理论回归实践,指导现代设计活动和艺术审美未来的发展方向。

2 九江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美学内涵

2.1 公共艺术中的传承之美

随着九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竞争和新城区规划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和审美需求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变化。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空间内不可缺失的要素,以其独特的设计在城市街道、社区、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凝聚人气、艺术美感、启迪来者等人性化使用意义和艺术空间氛围。画家埃贡・席勒曾提出:“艺术永远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起源”指的是艺术的历史溯源,九江市公共艺术设计必须从其美学溯源出发,探索其美学内涵,缅怀其传统民间艺术,才能传承设计项目中的九江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对设计美学的探索,既是对赣鄱文化特有的传统性及延续性的反映,又是地域空间特色中的重要指导。例如,九江南山公园在设计中,设计定位于展现九江民俗风情历史,以入口处太极图的布置和金、木、水、火、土的小品安排,以极鲜明的中国传统形式展现青莲凌波、太极草坪、古韵风华、八方来仪、莲开盛世、九水汇江、七星忘庐等层次的景观节点,在大体设计思想上尊重了九江的地域文化特色,展F了九江城市的历史溯源。

当然,传承之美除了体现在民间历史与美术中外,还有一种是传统民俗情感的传承。由于公共艺术处在公共空间,它要求跟社会群体有一种心灵上的对话和共鸣,这是一种交流和展示的艺术形态。否则,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和人文特色得不到体现。优秀的公共艺术会加深社会群体的感官记忆和民俗认知,如九江荷花垅的一组荷花雕塑设计,其意向和形态抓住了九江人民对荷花的特殊情感。荷花是九江市的市花,同时展现了九江古代大思想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高洁莲花精神,再结合地名,使得这组荷花雕塑公共艺术成了九江的地标性雕塑之一。

2.2 公共艺术中的规律之美

孔子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强调“善”的内涵,“善”是一种内在美和功能美,“美”是一种外在美和形式美,只有既“尽善”又“尽美”的作品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由此说明,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美”与“善”的原则,即公共艺术必须合乎比例、尺度、体量、均衡等审美要求,符合人类伦理道德标准,与周边环境空间和谐,体现地域特色,具有真善美的正面社会意义,才是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例如,九江大中路的一组清末民初具有九江茶市、米市风情的铜制雕塑,通过抬货的工人、点货的账房先生、来往的外国商人,形象地展现了九江当年作为四大茶市、米市的辉煌。又如张官巷到湓浦路这段分布了九江传统小吃的铜制塑像,分别是:萝卜粑、冰糖花、炒糯米等,非常写实地把人们带入回忆九江历史小吃的情景中。唯一略感不足的是,雕像的服饰可能与九江当时的情况有所出入。另外,在四码头信华广场也有打陀螺、财神爷、吹乐器等小的立体雕塑,为广场的商业空间环境增添了一份趣味和活力。

这些雕塑的统一特色是铜制的人物历史形象,塑造形象,表现力生动,以明清样式石牌坊为中心,以中国传统长卷式绘画为表现形式,合乎造型“美”的需求。同时,铜的质感体现出一种复古和历史感,雕像生动展现了九江当年作为茶米之乡的繁华与九江传统小吃的特色,其叙事题材和所摆放的街道位置达到了“善”的和谐,使这组雕塑成为展现九江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

2.3 公共艺术中的创新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朝着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使得人们对设计审美、设计形态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设计师不断创新,在设计作品中展现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这是创新之美的内涵要求。而九江城市的整体公共设施大多围绕历史事件、地域文化、民俗民风等方面展开设计,在创新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九江八里湖的胜利碑是为了纪念1998年抗洪设计的,整个胜利碑较为雄伟,碑高200.6米,早期可以乘坐电梯登上碑顶参观,后期关闭参观功能,整体造型模仿华盛顿纪念碑的欧式方尖造型。在公共艺术的创意上是一件单纯的借鉴作品,对于地域特色体现不足,创意意识较弱,但是它比华盛顿纪念碑还高的尺寸、体量,以及抗洪纪念意义,也使它成为九江的地标性设计之一。

而九江小坝李公堤和南湖沿岸的光电公共艺术设计,在夜晚时分,华灯初上,沿路有各种“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年年有余”“楚风编钟”等民俗浮雕设计,橙色、绿色、红色的灯光投射到壁画、树上、湖面上,如同一条璀璨的宝石项链一般映衬在湖面上,使整个城市美如幻境。这种光电的创意设计很好地衬托了九江浔城的山水之美。

别林斯基说:“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公共艺术的创新之美更多是表现在“时代精神”上,设计师要把握设计地域的时代脉搏和地域个性,才能摆脱呆板、单调的设计。在以后的城市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注重从生活或民俗风情中汲取有特色的素材进行升华、加工,或采用与时俱进的材料与技术,并运用简洁明快的节奏韵律以及夸张变形等形式进行创意变化,才能设计出好的艺术作品,在设计意识上展现时代的进步。

3 九江市公共艺术的美学影响

在九江市这个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的空间中,内外文化和物质的频繁交流使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追求一种舒适、安全和美的生活方式,这要求空间中要构建具有美学价值和品位的公共艺术。所以,公共艺术强调公共性和美学性,这是当代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审美取向。这种设计美学逐渐发展的目的是解决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社会效益的问题,在公共场所体现对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关怀。所以,公共艺术设计是否具有美学特征,能否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取决于其艺术形式中美学内涵的表达,表达到位即可凝聚城市文化,得到市民的认同和尊重。同时,也会与周边环境产生一种和谐的意境,赋予环境创造性和启示性,体现公共空间的灵性和诗意。

公共艺术设计随着九江历史的发展,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往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城市中,其通常以雕塑、壁画、光电艺术和多元化艺术等形式出现,它们扮演着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角色,与环境互相依存,继承、发展文化。同时,环境的不同又制约着公共艺术的发展,两者在矛盾运动中,共同探索和谐之美。

4 结语

随着九江市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基于设计美学的影响,在城市各个角落、方位为市民提供美而实用的艺术作品和设施,展现九江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关怀。美学指导下的传承、规律和创新之美是构建优秀公共艺术的基石,共同指导、完善九江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九江这座城市文化内设计美学的探索,将成为九江市公共环境文化意识和审美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九江公共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玉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美学原则[J].商业文化,2009(08).

篇13

到目前为止,全区*所中小学,除一所地处偏远实施半封闭管理的高中外,其余37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均对外开放,充分挖掘了现有学校体育资源潜力,方便了广大群众就近健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群众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时间段里锻炼的人数每日有上万人,全区全年约有*万人次的群众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进行健身锻炼。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也给学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学校更好的融入到社区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在社会的美誉度,使社区居民更加关注教育,热心支持教育。学校在体育设施开放的同时,紧紧依托社会体育团体及社区力量,打造学校体育品牌,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实力。如沈家门小学成立了棋类俱乐部,俱乐部聘请区棋协会员到校进行免费指导,使该校每位学生都会下一种棋,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学校棋类俱乐部学员在省、市比赛中屡获佳绩;沈家门二小组建了校乒乓球俱乐部,由区乒协出资为校购买五套乒乓球台,学校场馆免费向区乒协会员开放,学校还聘请区乒协会员免费为学校俱乐部学员辅导,积极打造体育品牌,形成了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区之所以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突出政府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区政府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建立了由区文明办、教育、体育、公安等部门及街道、乡镇负责人组成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实施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坚持“无偿开放、政府奖励、有序进行、确保安全”的原则。为鼓励学校的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区政府安排了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专项资金,并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奖励制度,每年专设奖励资金*万元,用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同时区政府还为学校及其他把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单位投保公共体育设施公众责任险,极大地减轻了学校及有关单位因为体育设施开放而带来的安全风险。各校成立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校针对本校体育资源实际情况,制定开放的实施细则,并在开放场馆门口悬挂公告牌,将开放的项目内容、地点、时间、注意事项等管理规定进行详细说明,向公众告之,确保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有序进行。

(二)明确职责、协同管理,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建立了由街道(乡镇)牵头,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各街道(乡镇)积极落实资金,加强协调;学校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员,加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社区及各社会团体(包括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开展宣传动员,向居民(会员)发放活动卡,鼓励社区居民和体育团体组织会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教育健身群众(会员)爱护学校设施,自觉遵守锻炼时间,服从管理。明确了开放点门卫、场地工作人员及健身活动指导人员以及志愿者的工作职责。针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学校的财产安全以及用器械不当而引发的人身安全等问题,建立了风险投保、设置活动告示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公安巡视、做会员卡、活动出入登记等制度,保证开放工作正常运行。区政府拟定了《**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考核办法》,每年度末进行评估考核,对开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纳入文明社区、文明单位考核指标,形成学校、社区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因校而异、分区错时,创新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形式。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既要考虑到学校所属社区居民就近锻炼的需要,同时也要正视学校体育设施在开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便于管理及为群众锻炼提供方便,**区在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内容上做到因校而异:一是教学区和活动区分开的学校,学校的室外体育设施每天早晚两次全部无偿向社会开放,健身群众可以自由进入;学校室内体育设施每天早晚两次对社会团体(包括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有偿开放,活动人员凭会员证进入锻炼场馆。假期、双休日、节假日,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将开放时间适当延长。二是教学区和活动区合一的非寄宿制学校,社区群众必须凭有关证件进入学校,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到指定的室外体育场地进行免费锻炼。三是教学区和活动区合一的寄宿制学校,周一至周五不开放,假期、双休日、节假日体育设施场馆对公众开放。学校召开大型活动需要利用体育活动场所及设施不便向公众开放时,各校提前张贴公告对外告之。

篇14

一、班子团结有力工作成效显著

大家知道,社区工作在我县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社区情况杂,工作基础差,居民意识不高,社区观念淡薄,加之我们各社区组织际怯谌ツ昴甑撞胖鸩阶榻ㄆ鹄吹模构ぷ骷让挥泄娣兜恼吖娑ǹ梢谰荩裁挥谐晒Φ淖龇ň榭山杓荒芸课颐亲约翰欢系拿骱吞教郑栽诰咛宓墓ぷ髦杏龅搅瞬簧倮押臀侍猓娑灾疃嗟睦押臀侍猓颐侨匀荒芄豢戳己玫木置妫〉媒虾玫某杉ǎ庥胛颐歉骶游岬男燎诠ぷ魇怯涝斗植豢模币渤浞炙得髁宋颐歉魃缜牧斓及嘧佣际欠浅S判愕模颐堑墓芾矶游槭歉挥屑崆空蕉妨Φ模杉颐蔷游岬墓ぷ魇谴笥邢M模颐巧缜芾淼拿魈焓敲篮玫摹?BR>

二、制度措施有效,管理运作规范

今年,各社区都能严格按照我们年初下达的工作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不论是软件建设还是硬件设施,都花费了许多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了必要的内设机构和相应的工作制度,并规范成册,制版上墙,实行公开监督;其次是工作扎实,运作规范,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按照职责和制度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组织活动和工作档案,都有完整的原始资料和文字记载,这对以后逐步完善和促进我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是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各居委会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基本落实,为今后开展工作打好了基础。

三、工作责任心强,管理服务到位

社区工作涉及面广,管理内容多,服务性强,对此我们各社区居委会成员都能本着为社区事业高度负责,为广大居民热情服务的原则,走访住户,调查登记,不分白天黑夜,不辞千辛万苦,风雨无阻,排难而进,长期奔波于本辖区的居民小区和住户院所,特别是对居民区的公益性事业和公众性设施,总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想方设法搞好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来服务于广大居民,从而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确实为我县的城区居民做出了无私奉献,为我们的社区管理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充分体现了我们小巷总理的高尚情操和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