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

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8:11: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篇1

关键词:茶文化;茶具;茶具设计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具设计也伴随着饮茶习惯和烹茶工艺的发展而发展。

一、各个历史时期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现象,是有关整个茶叶发展过程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最早记载茶的是《神农百草经》一书,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有解毒、醒酒、提神、消食的功效,是比较珍贵的饮料。茶在饮品的发展中还经历了食用的过程,把茶作为辅料加入粥或汤中,饮食兼具。说明茶最早是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到了唐代,茶的产量大大提高,制茶技术也有了很高水平,为茶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便利,饮茶文化深入民间,煎茶法盛行。人们对品茶有了独到的见解,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更要从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在唐代,盛行用茶来宴请宾客,喝茶成了走亲访友的接待方式,形成一种风尚。诗人和文人一起品茶,更是一边饮茶一边作诗,其乐无穷。

到了宋代,制茶方法得到了改良,茶的制作愈精,更兴茶宴,还大兴斗茶。斗茶的形式是三两人聚集一起,各带珍藏茗茶,沏茶斗茶的次第,主要是斗色和斗汤,根据茶色和汤花来决出茶的优劣,以茶白汤花多为优,反之则为劣。斗茶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最求,是一种高雅的风尚。

元代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逐渐兴起,制茶方法由煎茶法和点茶法逐渐转为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方法,变得简捷。

明清时期,人们喝茶时更注重茶的味道和喝茶时的韵味,在品字上下功夫。茶的种类已经形成完善的六大类,沿用了冲泡法。民间茶馆盛行,茶馆遍地大街小巷。在茶馆,大家一起喝茶,不分身份地位,一起谈论国事家事,茶馆成了人们休闲娱乐问询议事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有些茶馆中还设有评书,艺曲等,供人们欣赏,茶馆饮茶成为当时流行的消遣方式。

二、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

新石器时期陶器的产生是茶具兴起的基础,在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较多的瓷器酒器都是茶具和酒具兼用的。隋朝时期饮茶并没有高度普及,茶从药用逐渐转为日常饮用,其次茶具的发展还受到生活水平和制造瓷器的工艺水平的制约,因此饮茶器和酒具、食具是共用的。其特点是材质以青铜器和瓷器为主,其中瓷质的盏一般造型简洁,质地相对粗糙,以青灰釉深灰胎为主,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

到了唐代,由于饮茶的需求增大,茶具开始从酒器中分离出来,形成茶盏。大唐盛世给茶文化和茶具的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瓷器的制造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给茶具设计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当时的越州、鼎州、寿州、洪州、邢州等都烧制茶碗,越窑青瓷碗的特点是釉面光洁,釉色温润色泽青翠,轻盈别致;唐三彩碗色彩斑斓,十分耀眼;邢窑白瓷小巧,秀美,洁白;洪州褐色瓷碗和寿州黄色瓷碗也独具特色。

唐代最受欢迎的茶盏是越窑青瓷,这与唐代的制茶方法和茶的种类有很大关系,唐代的制茶方法是煎茶法,茶汤为白红色,青瓷与白红色的茶水相配,更能衬托茶色。唐代的喝茶方法是煎茶法,把茶饼碾碎,煮出茶汁,应运而生了新的茶具——茶碾和茶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把茶饼碾碎和把茶粉和没有碾碎的茶块分开。瓷器的制造工艺的发展,茶盏可以制作的更加轻薄,为了防止烫手,唐代工匠还为茶碗烧制了精美的茶托,形态各异,满足人们对茶具造型的审美需求。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能做出精美的图案装饰,种类也变得更为丰富,定窑的白瓷碗,汝窑的青瓷碗,景德镇的青白瓷碗,钧窑的窑变瓷碗,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茶碗等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汝窑的青瓷碗碗身浑圆,圈足矮小,碗口装饰棕色碗边,与天青的釉色相配,顯得格外豪华尊贵,景德镇青白瓷碗釉面晶莹光润,碗口外撇,西高的圈足造型端庄秀美,宋钧窑的窑变红碗,碗通体布满了窑变形成的红蓝双色,好似落日前的余晖,自然美丽,宋耀州窑青釉印花碗,口沿微微外撇,矮圈足,小巧秀美,碗周身施橄榄绿釉,内壁印缠枝牡丹纹和大朵牡丹花,淡雅清秀。

因为宋代盛行斗茶,白色茶汤用浅颜色的茶碗盛茶很难表现,于是就有了茶色白宜黑盏的说法。黒釉与白茶不仅黑白分明,装饰在碗里的花纹透过白色的汤若隐若现,为斗茶增添了趣味。

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茶碗,深受宋代人喜爱,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茶碗的主图案有:剪纸贴花装饰,有凤凰、龙、鱼、花卉、吉祥文字等,中间穿插小鸟花朵等,具有吉祥美满的寓意,为茶碗增添艺术魅力;木叶纹装饰,乍一看碗内仿佛贴着一片树叶,表面光滑,树叶已经被烧制在瓷釉里,工匠利用树叶做装饰产生奇特效果;窑变产生的奇特斑纹,内壁布满窑变花纹;油滴纹,仿佛茶碗占满油脂,油脂正顺着完璧向下滴淌;兔毫纹茶碗,碗内壁不满细小的兔毛纹,又叫金线纹,也是窑变产生的造型上野很有特点。茶具的整体形状为大口小底,碗身浅。用这种茶碗冲茶,抛物线形的落水可以使茶汤形成,更多的白色汤花,与宋代的斗茶文化相符,最具时代有象征性。

宋代的茶托样式更加丰富,定窑白瓷茶托,呈四瓣形,托边向上倾斜,边沿染成褐色,宛如一度盛开的花朵,中心薄胎出沿,用于放置茶碗。

元明清时期,冲泡法制茶省去了很多复杂的步骤和茶具,类似近代的喝茶习惯。不仅注重茶具的实用价值,更讲究茶具的质地和装饰。由于冲泡法制茶要求沸水冲泡,对水的温度要求很高,也需要出具有保温效果,所以在清代时期流行用盖碗泡茶,给茶碗加盖,既保温又能使泡茶的效果更好,茶具向成组配套的方向发展。茶讲究品,饮茶方式成小口喝茶,体会茶里的韵味,茶具也从大茶碗变向小巧精致,许多茶碗口径变小,碗身变细,成了茶杯。在装饰上,彩绘茶瓷器成为主流,品种更加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色彩缤纷,图文装饰包罗万象,有英雄人物,神话人物,山水景色,动物花卉,还有以谐音、暗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寓意吉祥美好,几乎达到了有图必有寓意,寓意必是吉祥境界。

三、当代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

现代人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饮茶是成为缓解压力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茶道是一种慢生活的生活艺术,是以茶为媒介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是一种形式美。能静心精神,去除杂念,这也是现代茶文化的精神。

除了这种传统的茶道,还有一些快节奏的饮茶方式的形成,比如茶粉,灌装茶饮等等,满足了没有时间泡茶喝的人群。还有一些美容养颜茶,各种水果茶适合女性青年饮。

当今饮茶文化群体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品茶,在茶具的设计上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如热感材料在茶具中的应用,在冲茶受热的时候茶具会变色等等,使饮茶增加了许多趣味性,从品茶逐渐转向“玩”茶。

现在市场上的茶具品种繁多,风格也各异,出现了许多新材料和新工艺。主要材料还瓷、紫砂、木、竹子、金属、玻璃等等。风格主要划分为自然古朴的田園风格、华贵的欧式风格、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可爱化趣味化风格等等。

总之,茶的种类越来越多,饮茶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新时代的饮茶文化发生的变化也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茶具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缺乏设计感,茶具设计并没有把茶文化的底蕴精髓融入其中,对于茶的新用户群体——年轻化用户群体还没有系统的茶具设计品牌。在以后的茶具设计中,要注重茶具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和使用情景进行细分,关注不同层次、不同消费对象、不同种类的茶引发的不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四、结论

通过这次对茶具的调研,我发现茶具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演变,而这种演变根饮茶的方式和制茶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包括茶碗的形状,宋代黑釉敞口茶碗为斗茶而生,更能突出白茶的茶色,而发展到明清时期的盖碗是因为制茶工艺的演变。这对现代茶具的设计由很大启发,茶具设计不单单只是造型的变化,而是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人们的饮茶习惯和需求而设计。现代茶文化多元化,茶的品种也多种多样,茶具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饮茶人群也有着变化,茶不仅仅是中老年饮品,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亲睐,那么在茶具设计中,我们就可以考虑到这些因素,更全面的考虑茶具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第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 

[2]于川.谈茶说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5. 

篇2

听闻陈锦元先生在“赌石”界屡创奇迹:早年2万元博得一块价值600万元的玉料,2009年展出108把翡翠壶,并倡导茶、玉文化对接,如今又在南京展出万块翡翠原石并亲自解析赌石技巧。此举着实令人不解:时下,在玉石界的精英们大多数都在寻觅有钱的买家以期将手中翡翠高价出手之际,陈锦元缘何举办这样一个“价格从5000元到几万元不等”的赌石寻宝活动?为揭开悬疑,笔者决定到实地向陈锦元先生求教。

2012年7月5日,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云上缘”玉石会所,记者如约见到陈锦元先生。今年已经63岁的陈锦元先生性情温和,举止儒雅。谈及创业历程,陈锦元先生温和谦逊的言行间却流露出刚毅与自信。

陈锦元,生于1950年,中国台湾省彰化县人。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北京市工商联收藏品行业商会副会长、珠宝玉器商会副会长、北京锦元翡翠珠宝玉器公司(原翡翠缘珠宝玉器精品阁)创始人等职。在从事珠宝业已近40年的岁月中,陈锦元从创业到成功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传奇:2万变600万

1990年,陈锦元到内地投资,买了几块地盖厂房,由于这几块地位置都不是很理想,他把自己的钱都赔光了。此后,他尝试过很多行业,意图东山再起。直到1996年,有一次他在广东看到了一块特别难看的玉料,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他觉得这是一块好料,值得一赌。不巧,有人捷足先登以3万元的价格购买了这块玉料,切了一刀后里面成色果然不错,那个买家转手以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陈锦元。买到手后,陈锦元又将玉料切了一刀,里面翡翠的砾色、水透都非常好,他将这个玉料以10倍的价格出手,卖了300多万元,转手赚了270多万元,做生意赔的钱基本上都赚了回来,他就这样靠着一块石头东山再起。

40年间陈锦元出手屡有传奇之笔,其中2万博得600万元更是其经典之作:业内行家均不看好的1吨重的玉料,多年一直无人问津,很多来矿区挑选玉料的专家对它都看不上眼,觉得它不是一块好料,不会出好东西。但陈锦元却觉得这是一块好料,由于跟矿区老板熟识,他仅仅花了2万元就买下了这块1吨重的玉料。买回来以后,他切了一刀,令人惊奇的是玉料里面翡翠的质地、水透、成色都非常好,是一块难得的好料。

听说出了这样一块好料,很多商家纷纷上门求购,最后经过了几轮谈判,一家公司以600万元的价格购得了这块玉料。后来,这家公司用这块料生产出的翡翠艺术成品卖了3000多万元。

“翡翠行当以赌石闻名,既然是赌,就存在不确定因素,有一次我看中了一块石料,上面的松花、癣、颟带都非常清晰,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块好料,便花了20多万元买了下来,结果一刀下去,里面什么都没有,20多万就这样打了水漂。”陈锦元说。

凭着一种对翡翠的痴迷,凭着一种流淌在骨子里的刚毅与自强不息,陈锦元在翡翠界不仅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其品德更为业界所尊敬。

传承:用108把玉壶阐释玉石缘

从1996年到2003年,陈锦元用8年的时间雕出了全球第一套翡翠壶,这套翡翠壶一共有108把,引起了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酷暑南京,挥汗如雨。然与陈锦元先生把杯品茗赏玉,犹如身沐春风。翡翠的高贵与铁观的幽绵交织在一起,令人顿感逍遥。陈锦元静静地梳理着自我认知的翡翠灵性与玉石文化传承。

“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茶文化和玉文化源远流长,但到目前为止,这两种文化元素并没有很好地相互融合起来,人们谈及茶壶,多为紫砂,而非玉壶,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以我试图将翡翠之美与茗茶之香结合起来,让众人一起来分享翠美茶香所带来的美妙感觉,一起来感知玉、茶元素融合在一起所带来的新鲜气息。”谈及创作108把翡翠玉壶的初衷,陈锦元先生如是说。

陈锦元在雕刻这108把壶时,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选料。他对于材料本身的选择要求非常严格,料的上面必须有两种以上颜色,而且不能有裂纹,通常1000块料中只有3-5块适合雕壶。每次他的翡翠加工厂来料,他都先把适合做翡翠壶的料挑出来,为108把壶的雕刻准备了充足的料源。有的时候,他也会亲自前往缅甸矿区进行选料。

108把壶中的每一把壶都是陈锦元亲自设计。他根据料上的颜色进行搭配,通过创意进行巧雕,壶的名字在设计时就已起好,每把壶都不重样。他培养的工匠已经和他达成默契,他只需要把设计图交给工匠,工匠就会按照图纸完成雕刻,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他需要和工匠不断沟通修改。他对工匠的做工要求极严,却从不要求工匠赶时间,为的是保证每一把壶的质量。

2004年央视《鉴宝》栏目请到了陈锦元和他的108把翡翠壶。当时几位专家对这108把翡翠壶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估,最后的估价超过千万元人民币。但陈锦元自己却表示,很多人向他询问这108把壶的价格,他并不开价,不是舍不得卖,而是要看买家的眼光怎样,能否看准壶的价值。如果是很有眼光的买家,他当然愿意坐下来商谈价格;如果买家根本就看不懂,就算他出再多的钱,陈锦元也不会卖给他。看不懂壶的人,就不会欣赏它,也不会把它当做一种茶玉文化来传承。

陈锦元希望把这108把壶卖给能看懂每一把壶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作者所蕴含在壶里的心血,才能将这108把壶好好保存,完整地流传下去。

“翡翠极具灵性,而这种灵性一旦和与其有缘的人对接,其内在的品格与高贵自然会流露出来,所以,未出泥土先有主,玉待有缘人。”陈锦元先生如此阐释翡翠与人的关系,在他看来,翡翠早已注入他的血液,成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成108把翡翠玉壶创作后,陈锦元先生再次启程,寻找108块具有内涵的翡翠奇石,期待再创奇迹,将翡翠的独有品格演绎到极致,并将其展现给大众,传承给后人。

传播:让千万大众与玉石结缘

谈及为何举办这次赌石寻宝活动时,陈锦元坦言:“一直以来,人们把翡翠玉石理解为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神品,与寻常百姓无缘,然而,我以为事实并非如此,人无绝对贵贱之分,翡翠亦然,玉待有缘人,虽高贵但并非不可触及,只不过中间缺乏穿针引线的人,让翡翠玉石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翡翠玉石的品格。”基于此,陈锦元先生毅然决定展出近万块翡翠原石,向大众传播玉石知识,让大众走进玉石,与玉结缘,共享赏玉之乐。

对于“赌石”,陈锦元先生告诉我们要以平淡心对待、量力而为。

目前市场上的翡翠原石基本上都产自于缅甸,价格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极为罕见的原石也会达到上百万元。赌石的人在石头的选择上最好量力而为,所谓“量力”,既是指财力,也是指智力。

篇3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教育;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多元文化交互发展的背景下,其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不断增前自身的影响力,在培养人文化品质、价值理念、道德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我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如何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是高校思政教育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为此,加强思政教育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文化自信背景下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1.1茶文化中折射出的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深远的发展,逐步从国内走向世界各地。在我国开辟丝绸之路之后,受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茶产品伴随着茶文化逐渐流通向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喝茶、品茶、学习茶文化的人潮,甚至部分地区以喝茶作为一种时尚。这种情况的出现,深刻的表明我国茶文化释放出的旺盛生命力,并逐渐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我国茶文化所表现出的向外延伸力和传播力,可带给我国人民充足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茶文化中折射出的这种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理念相一致,都是通过优秀价值观的传授和输出,改变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茶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能够覆盖思政教学的四类内容。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礼法、茶技艺、茶器具等都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与思政社会、文化、政治、哲学等内容相结合,可更高效的完成知识的传递,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政知识内涵提供案例的帮助。

1.2茶文化精神和内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一方面,虽然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全新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进入到教学实践中,并发挥其先进作用,但传统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仍旧存在。高校思政教师受到僵化教学理念的影响较为深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和应用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将茶文化融合到思政教学中,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配合,不但可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还可为学生传递更多人文思想和国学情怀,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例如将茶文化中代表性的“谦卑恭逊”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案例,讲解谦卑恭逊品质的优势,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这种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性,从而纠正自身不良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当前导致高校思政教学形式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学内容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其内容过于的空洞,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关注。而融合茶文化到教学中,可增添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并通过对茶文化的针对性讲解,换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提供助力。

2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茶文化有机结合的策略

2.1制定思政教育制度,为茶文化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现阶段关键的政治任务,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制定思政教育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为茶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提供支持。在教育目标方面,高校应依据思政教育的整体目标,确立茶文化教育的阶段性发展计划,并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术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动力,以此来保障茶文化与思政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添加茶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的选修课程,并增加其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师资力量配备方面,可制定完善的薪酬制度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到教师队伍之中,为教师队伍增添全新的活力。还可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用过开展茶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加强对茶文化的研究,进而掌握更多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式,为茶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支持。2.2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促进茶文化在课堂中的落实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高校要想实现思政教育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就要转变传统单一知识传递的教学方法,将更多创新理念和手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增强茶文化在课堂渗透的时效性。在课堂之中,高校思政教育可改变传统说教式的话语模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案例,传递重要的思想理论。例如可为学生讲解历史典故和故事,并配以茶文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茶文化中蕴含的专注、谦卑、认知的工匠精神,以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可程度。在课堂之外,高校思政教师应改变传统信息传递的方法。由于新时期学生在信息传递和接收方式方面,与之前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更多的将目光投入到新媒体平台,并更加依赖和信任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对于此,高校可在思政教育和茶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对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例如高校教师可建立微博、微信、QQ等公众号,突破思政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推送功能将知识有效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并引导学生针对有关话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教师可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教师的指导,可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政治观念和思想的问题。还能够扩大茶文化的宣传范围,使更多学生了解到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和精髓,以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

2.3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拓展茶文化的融入渠道

企业作为学生发展的终端,与高校同样承担着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教育责任。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在企业选聘人才时鼓励企业在考察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政课程的成绩,掌握学生所思想发展状况,为更多具备茶文化理念和思想人才提供就业机会。还可鼓励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育人的模式,更好的了解学生发展实际情况。还可高校中引入更多的科研项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把控,制造出更多创意茶产品,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另外,高校还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拓展学生实践学习的途径,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到企业内参与生产工作,了解茶文化具体的实践应用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学习的成果,积累更多工作的经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完成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传统;茶具设计;新思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思路是创意,即通过对文化进行刻意包装获得经济价值,生产的产品具有很高普遍性和附加价值。工艺美术产品是设计思路和生产技术的结合,可以帮助区域经济带来实际利润,因此,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我国历史上茶具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审美的表达,具备文化附加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现阶段,传统茶具的设计开始趋于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古风设计使茶具失去新意,无法与时俱进,本文提出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对实现现代工艺和传统文化结合展开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工艺美术新思维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均对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发展,例如:日本的木雕艺术、瑞典的金属编织艺术等,将传统文化与多功能设计相结合,使产品兼具现代都市的简约理念和传统文化内涵,是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1工艺美术新思维

工艺美术是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基础上出现,是手工匠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美学,操作中将技术与设计完美结合,成为兼具实用属性和艺术审美的产品。工艺美术作品采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普遍性,以方便批量生产,是在劳动中创造的美学,例如:紫砂壶最早出现于宋代,明展鼎盛,具有不易变形、透气不渗水、耐冷热不烫手等优点,以龚春为首的优秀工匠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茶具,外观上与书法、绘画、诗词进行结合,使好的紫砂作品具备一定收藏价值。实践中,设计思路使生产技术富有美感,生产技术提高又为设计思路的实现提供可能,传统茶具设计往往包含了设计者对茶文化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一定是与当下审美相关,传统茶具的生产需要依赖技术但不仅仅只是技术,过分追求技术和材料的革新,无法传达出艺术内涵,一样不能达到打动消费者效果。从材料上看茶具不再局限于陶瓷、紫砂等常见材料,骨瓷、玻璃等形式也开始受到欢迎。当前为配合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加入工艺美术基础课,将现代科技引入工艺美术发展,通过培养了解茶文化和工艺美术加工技术的综合人才,使传统茶具设计焕发新的生机。

1.2传统茶具设计发展现状

传统茶具设计是我国茶文化的具象化表现,深受各级政府和茶文化爱好者重视,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茶具设计是否应当加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茶具更多作为私人藏品,不断推高的价格使茶具赏玩趋于小众化,除了茶艺爱好者外,多被收藏家持有,一般民众对传统茶具关注度低;其次,茶具生产工艺缺乏革新,传统手艺人掌握着代代相传的手工制造技术,但设计理念相对单一,设计者本身也不具备对现代文化融合的能力,很难根据时展做出变通,茶具设计一般不符合年轻人喜好;再次,消费者购买茶具往往需要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茶饮品的爱好,当下年轻人对茶文化的了解不深,在饮品消费上选择极多,选择茶饮品且使用传统茶具的概率不高,相关工艺美术设计传承出现问题;最后,传统茶具设计缺乏一定产业背景,相关人力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都存在局限,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发展缓慢,很难实现经济效益转化,同一时期其他工艺美术产品的发展,逐步取代传统茶具市场。

2文化创意产业下我国传统茶具设计

2.1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因素

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发展与社会文化及生产技术息息相关,使用材料从早期的石器、木器,到陶器、瓷器、紫砂和现代流行的玻璃,形状设计流畅自然,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兼具实用和收藏价值。传统茶具设计一般具有区域特色,即与产地及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增加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品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的工艺美术新思维主要包括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第一,设计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设计理念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不同设计师对传统茶文化的不同理解,会做出完全不同的产品,现代工艺美术需要在思维过程中考虑到使用者使用需求和审美趋势,并通过制作实践这一理念;第二,技术方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艺,不同表现手法,对茶具的最后造型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技术选择上必须与设计相匹配。设计和技术不断磨合适应的过程,会对传统茶具工艺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产品表现力不断增强,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2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

传统茶具想要得到发展必须与现代生活相适应,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形式,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的简约时尚设计风格,让传统茶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关注,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进行引进,使工艺美术设计实践有政策支持,并在茶叶产业发展区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使传统茶具设计与茶叶旅游业、特色茶产品会展相联系。其次,在生产技术成熟后,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我国传统手工艺人往往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思想,忽视市场推广的重要性。再次,打造茶文化产业链,加大品牌建设,将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品牌化,实现消费者对设计的认可,帮助艺术设计快速经济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对固有优秀文化进行保留,传承产品文化附加价值的同时与大众审美相呼应,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最后,加强对工艺美术制造人才的培养,由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设计理念,因此加大传统茶具制造工艺从业者培训力度,打造复合型人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通过相关部门配合、市场推广宣传、品牌打造、从业者培训四方面促进传统茶具设计工艺与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适应,可以有效帮助传统茶具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3结束语

现代美术设计的不断发展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包括对产品设计思路和制造技术,涉及到工艺美术创造力和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其作品保留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习俗,反映着当时技术水平和风俗民情,在拥有使用价值的同时具备艺术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有效实现了创新可以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需要设计师不断创新和制造技术发展的推动。设计形式的变化使传统文化更加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改变消费取向,打造广泛受众的中国设计,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播发扬。设计文化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和时代色彩,深挖现代人饮茶选择和习惯,分析人们在使用上的需求,对设计的实用性有着很大帮助。现阶段,我国传统茶具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特色文化的表达和创意新技术的融合还不足够,单纯产品造型的改变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设计文化的彻底变革。在产品设计工艺改革中需要不断深入,关注产品设计的实际意义,达到更加明显的创新效果,为我国传统茶具的销售拓宽了道路,实现文化创业产业与工艺美术思维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宁.文化创意产业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时代转型[J].美与时代,2010(5):24-26.

[2]李涵,李元俊.江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0(6):85-88.

[3]王平.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现展的新机遇:文化创意产业[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49.

[4]易璐.从日用陶瓷设计看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J].设计,2012(10):186-187.

[5]刘薇.闽台茶文化与创意产品品牌融合研究[J].艺术生活,2016(1):70-73.

[6]张健健.艺术的自然·诚实的设计———工艺美术运动对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15-18.

[7]李旭,黄蜜.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与现代设计的发展[J].包装工程,2010(20):160-162.

[8]武晓燕.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称谓变迁背后的问题[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5):129-131.

篇5

关键词:时大彬紫砂壶;朴实大度;明代茶文化;实用性与艺术性

始于宋初的宜兴紫砂陶,在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乾隆中叶的一百多年中进入了繁荣时期。在紫砂工艺发展历史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位大家便是时大彬。时大彬制壶,诸款俱足,诸土色也俱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所制的紫砂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时大彬开创了紫砂创作与文人紧密结合的先河,他从文人那里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什么是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指导自己的紫砂壶设计和创作。

时大彬也从生活中吸取养分,在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探,当时紫砂壶有两种风格,繁缛纤巧和朴实大度,时大彬坚持了朴实的风格。这种风格从现存的,或在明代纪年墓中出土的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中,可见一斑。如他的“六方壶”、“如意纹三足圆壶”、“扁鼎足盖圆壶”、“僧帽壶”等作品,都反映出“时壶”的朴实风格。时大彬创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名陶的地位。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推崇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

(一)明代茶文化与时大彬紫砂壶

“时大彬紫砂壶”是在明代茶文化飞速发展这一精神气候下孕育出的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明朝建立以来,手工业者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元朝推行的徭役制度,奴隶工匠制度逐步废止,手工业者获得了完全的创作自由,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当时社会上由于市民阶层的发展,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极力提倡,茶与文学与文人相结合,以茶文化为号召,茶风空前盛行。由以上三方面而形成的社会时念,也对紫砂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大彬紫砂壶”适应了这一要求,而且它兼实用功能和欣赏把玩的双重功能,所以为人们所接受并大放异彩。

另外,受到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提倡儒学的中庸之道,同时推崇佛家的内敛,并且推崇道家的自然、平朴、虚无。我们民族的主流文化一直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一直是以仁德治天下的中庸之道,而紫砂壶朴质无华的泥质和光华内敛的色彩,正契合了文人艺术家们的品质追求。“时大彬紫砂壶”可以涵盖并表达文人艺术家们的思想和追求,壶身、壶把、壶盖、壶的、壶嘴的外切空间的流畅之处,各部位配合的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和压迫感,反而是一种视觉感受上的轻松与舒展,细细阅读,无处不渗透着“粗而不媚,朴而大雅”。

(二)时大彬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时大彬紫砂壶”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紫砂壶工艺品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紫砂壶的形式变化成了社会时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需,同时也获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它的出现是陶器生产过程中独特资源结出的硕果,它的发展则是适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逐渐变化的反映。“时大彬紫砂壶”作为工艺品当然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工匠们在口手相传的过程中,制作技术不断提高,最终使其既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当然它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既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实际的方便,又在一定程度上让使用者或观赏者得到审美的愉悦。

1、在实用性方面:时大彬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巨匠,他总结、发展及改进了整套制壶工艺,“时大彬紫砂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

在工艺上:先前,不知名的金沙寺僧是徒手捏壶,供春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紫砂壶”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早期拉坯的成型方法,泥料含水率较高,这样就会造成收缩率较大,继而造成变形较大。“时大彬紫砂壶”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有些壶身有指螺纹。“时大彬紫砂壶”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

在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时大彬紫砂壶”的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总的说应是“砂粗质古肌理匀”。如果说,从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是金沙寺僧和供春首创的话,则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因此,“时大彬紫砂壶”在砂壶泥料上的创新对壶艺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在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时大彬紫砂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他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时大彬紫砂壶”的这些造型,当然并不都是他凭空创造的,有的是继承模仿前人已有的款式,如仿代春龙旦壶,董翰的菱花式,又如赵梁的多提梁式。但他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改进;而有的则完全由其创新设计。

综上所述,“时大彬紫砂壶”在实用性方面已基本成熟,“时壶”艺术逐渐发扬光大,“蔚为大观”。时大彬在紫砂壶艺的制作工艺、泥料配制、造型设计都有变革创新,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质古朴雅的艺术风格。总之,“时大彬紫砂壶”在实用性方面的进步无疑为紫砂壶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艺术性方面:“时大彬紫砂壶”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集造型设计、书法绘画、诗词联句于一体,融多种艺术于一炉,因而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众多的文化功能。时大彬开创了在壶上题铭之先河和陶刻装饰的雏形。

在壶型上:他摈弃了前人的匠气,突破了供春的大壶樊篱而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一人一壶,这样更 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并且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性。无怪人们要称赞其为“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在识款上:时大彬在制壶的识款、题铭上表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时大彬受文人的影响,他刻苦学习,精通书法。最初时大彬并不擅长书法,款式必先请人落墨,后来时大彬在长期钻研书法之后,终于写得一手漂亮的王字,才自行款署,时大彬的刻款,书法闲雅,博得文人的赞美。如周高起曰:“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

在艺术风格上:“时大彬紫砂壶”造型以光货为主,不作装饰,少量作品在嘴与把上稍以龙口、凤作装饰,工艺上不精细装饰,整壶显得古朴、典雅、大气、稳重,形成了独特的朴雅坚致的艺术风格,“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时大彬紫砂壶”实用功能较强,但也有仿瓜果形状及捏塑装饰作品,同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所以,优秀的“时大彬紫砂壶”大多是实用性极佳而又充分体现造型美的一般规律且能表现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这样的作品既符合实用性要求又能使欣赏者产生审美愉悦。时大彬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古人形容为“典重”、“沉郁并老健”、“砂粗质古”,用我们今天直观的感觉形容就是“大气”二字。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