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范文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8:11: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种植技术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

篇1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农民行为

中图分类号:F323.3;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4.00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对于我国的团结安定和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使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深入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使有文化、懂科技的农民越来越多,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使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1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1.1科技文化决定农村素质

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高。我国农村的主要特点就是人口众多,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放眼我国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比较富裕,那这个家庭的文化水平一定较高,而生活困难的家庭,也一定是文化困难户。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信息接收能力也会较低,对其思维和整个农村的发展都会起到阻碍作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化,制约新农村的基本建设。

1.2精神文明有待提高

受传统思想、传统耕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逐渐形成了墨守成规的生活模式,存在享受安乐的思想,对于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农业生产的变革难以适应。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难以形成先进、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部分地区还残留迷信活动,导致有病不就医等现象仍然存在。总体来说,很多农民缺乏科学精神和市场意识,没有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思想意识,对先进农业科技、农机具、农艺、文化艺术等接受程度较低,应用意愿不强,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法律的相关意识还很淡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更多的农民都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农民不懂法律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农村发展较为缓慢,经济也相对要差一些,农民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也相对要少一些,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法律的应用手段还不了解。因此,农民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自己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利用法律的武器。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时,农民的第一意识就是选择忍耐,而不是去寻求法律武器的帮助,这也就说明,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很低。

2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行为改变的具体措施

农村生产技术和农民行为进行改变,其主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整体的文化素质就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促成的。关于农村教育的投入较低,公共文化产品的比率也比较低,硬件设施投入的少,对于农民的教育也不够深入,在农村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会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改变农民的具体行为。

2.1加大教育的投资

首先抓好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九年义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农村的教育师资力量不够,还是有一些人单纯因为经济的原因导致辍学,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没有真正实现。要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将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全面的提高起来,注重知识型农民的素养。在农村内部,还要开展培训教育,使农村的人才具有实用性,可以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可以在农村中建立培训教育网络,使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2.2加大物质投入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而农民自身追求知识和乐趣以及追求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符,农村的文化基础比较落后,农村不能很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及时提供服务,其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针对于农村的文化环境的建设要不断加强。在农村,有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要不断得到加强,相关的规划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村镇的整体面貌进行改善,对于村镇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也要给予重视,对于农村人居的具体环境,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理,这样一来,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会拥有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在农村内部,也可以开展公共文化的服务网络,将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使农村的文化市场可以得到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投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于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种植行为改变实践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通过探索,我们了解要想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本文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拥华.行为选择、博弈地位与制度变迁———基于国家—农民关系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83-94+173.

[2]孟庆延.“生存伦理”与集体逻辑———农业集体化时期“倒欠户”现象的社会学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2,(06):172-191+245.

篇2

唐义强从1997年开始利用塑料大棚种植黄瓜、西瓜、西葫芦、番茄等蔬菜,市场上什么赚钱他种什么。由于种菜重茬,几年时间,大棚内的病虫害就十分严重,为害最大的是根结线虫,当地菜农只好用大量农药来杀灭害虫,秋季耕地时把农药撒进地里,第二年春天再连续施几次农药。看到使用农药如此大量,唐义强十分担心,他感到这样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经过几年的实践,他终于探索出一套“闷棚法”灭虫技术。

唐义强摸索出的“闷棚”方法是,在根结线虫依赖植物的根茎繁殖、存活期,用闷棚的方法将其杀灭。即在闷棚前把上茬的瓜菜根茎全部清除干净,连杂草也不留。闷棚初期,棚内的土壤温度一般在20~30℃,这种温度正适合根结线虫大量繁殖。处理遗留的瓜菜根茎及杂草的作用,是使刚繁殖出来的根结线虫幼虫得不到营养,最后饿死。另外,就是用闷棚产生的高温杀灭有害病菌,采用此法,可将虫卵或已繁殖的幼虫全部闷死或热死。

“闷棚”的步骤:首先是每亩地施用200千克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在氨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热量,释放出来的氨气对根结线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其次,每亩地使用250千克以上的稻草,稻草要粉碎,撒到地里后能起到一定的闷热作用,可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生存。三是每亩地撒施生石灰100千克,生石灰本身就有杀虫灭菌作用,还能产生热量,对闷棚灭虫有积极的效果。在使用这3种方法时,碳酸氢铵、稻草、农家肥、生石灰撒施在地表,采用旋耕的方式翻压到土壤中,然后浇水,地表再覆盖一层旧地膜,此方法6~9月份都可以使用,这个时期气温本来就高,翻压在土壤中的碳酸氢铵、稻草、农家肥、生石灰产生大量的热量,棚内温度能提高到70℃以上,地温也能达到50℃,可有效杀灭根结线虫和有害病菌。

闷棚方法至少可以减少一半的农药使用量,而施到土壤中的碳酸氢铵,在灭虫的同时还会促进稻草的腐烂,与农家肥一起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起到生态种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农民为了多种一茬瓜菜,不愿让大棚休闲,即便大棚不能空闲,也可以采用闷棚方法,即在种植一茬瓜菜时,覆在地表的农膜不要清除,只把棚内的蔬菜根茎和杂草处理干净,闷上十来天,就能达到灭虫的效果。其实,大棚空闲一季并不会减少收入,多种一茬看似多赚了钱,由于病虫害造成减产,实际并不划算。

篇3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9

前言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下,技术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将生物技术合理运用于农业种植领域,可以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加速农业现代化;也可以使生物技术成果服务于社会生产,彰显技术的力量。所以,现实中相关部门就必须要做好生物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其能够为农业种植做出更大贡献。

1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1.1 重要意义

农业种植中合理运用生物技术的意义体现为以下3点:此举可以强化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合理运用,可以起到强化作物抵御病虫害能力的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对于保证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举有助于防止粮食危机的出现。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弥补种植模式的不足,起到增产作用。所以,生物技术在粮食增产方面的优势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可有效防止粮食危机的发生,这一点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重要意义;此举可以优化作物质量。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愈加关注。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领域,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优化。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转基因大豆以及嫁接水果都极受欢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生物技术的应用价值。

1.2 应用思路

1.2.1 转基因技术

此项技术的实质是通过人为干预,来进行DNA的体外剪切及重新拼接,进而实现基因重组。据此来讲,转基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基因提取,可切实保证新基因与需要相一致。所以,此项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生物检测环节,并规范执行检测流程。一般来讲,检测的基本步骤为:对生物体中的细胞实施单独培养;借助技术手段将它们转变为完整个体;对完成转化的个体实施检测。现阶段,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农业种植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相关实践也证明了其确有增产及优化作物质量的作用。此种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中的应用,实际就是借助人为干预实现优良基因向作物的转移,通过此种方式达到增产目的和改善作物质量的目的。

1.2.2 组织培养技术

简单来讲,组织培养就是一种基于全能性细胞、借助人工诱导来实现组织无菌发育的技术,经过培养,作物组织能够成长为完整植株。所以,此项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可以起到加快作物繁殖、培育良种等积极作用。另外,此项技术在减轻病毒威胁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既能够增强作物的经济优势,又可以同时兼顾环保。在应用此项技术的实践中,应注意如下几点:应保证相关的环境条件合乎要求,做到温度适宜、湿度恰当;保证化学条件满足要求,其中主要包括pH值以及渗透压等;由于实施培养时作物内的多酚氧化酶会被激活,引起作物褐变,进而影响到接种外植体培养,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褐变;为了获得无菌材料,建议采用分化培养基(诱导亦可)实施初代培养。

1.2.3 生物农药技术

在传统种植模式下,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人们经常借助化学方法来配制农药。这种方法虽然防治病虫害效果较好,但却容易给作物安全埋下隐患,降低作物质量。而生物农药技术则是指借助生物技术来进行农药配制,由于此种农药成分以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为主,其一般不会对作物造成污染,可消除喷洒农药的负面影响。与以往使用的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作用并不逊色,同时其还具有环保优势,对于发展绿色农业很有益处。但是,此种农药由于成分来源特殊、价格昂贵,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阻碍。考虑到微生物具有容易控制且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特点,现实中可以通过把源于生物组织的药物成分基因移植到微生物中的做法,来解决生物农药应用成本过高的问题。

2 结语

总体来看,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强化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还可以起到增产及优化作物质量的作用,对于农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所以,现实中应正视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加大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SL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3-1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化信息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类技术的总称。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2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农业科技的了解比较少。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知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源在于,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意识差。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

3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三是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其次,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兼备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我国在运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

4 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21世纪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农业将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增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数字农业是环境健康的要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字农业研究已初有成效,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都颁布了严格的环境法律。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数字农业”研究。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共同取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以及数据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农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数字化。

5 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建立涉农服务网站,充分考虑农民使用,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完善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带动,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推广政策的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建设;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

6 结束语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大致经历和发生了三次比较引人注目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拖拉机等农机具为标志的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以现代遗传学理论等为标志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农业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探讨,首先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相关梳理,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基于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获得了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的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能对日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起到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新民.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5,12:11.

[2] 周国民.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李道亮,丁娟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14-18.

篇5

[关键词] 农业技术人员 知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02-01

随着国家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知识化的时代,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但现在出现了年轻人不愿上农业院校,农业单位青黄不接的现象,大多数还是70、80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但他们的知识是那个时代的,这样就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快速、良好发展的过程。在某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科技技术武装、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生产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的农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新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提高,对农作物的需求不仅仅是吃饱,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逐渐向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要保证这些领域健康、快速发展,就要求有农业新技术的大量运用,农业新技术的正确、快速运用就要求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加入,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增长的需要。如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运用,它不但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起到了保湿抗旱作用,使玉米亩增产20%——30%。与此同时,其他的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农民多年来盲目施肥的习惯,大大减少了肥料对土壤的侵蚀,不但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提高了粮食产量。由此可见,高新技术的引入,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而农业科技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作支撑,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而农业科技人员是新技术引进与推广的主体。比如:如何应用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的数据技术,建立健全更全面的农业管理系统,使农业管理达到规范化、一体化。现在我们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时代,农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因此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多,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才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 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农业技术队伍,他们毕业于正规的农业院校,他们专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解决了农业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以及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他们的知识是那个时代的,仅靠他们所学知识指导现代农业生产,是有点力不从心。比如我县农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的,虽然具有中、高级职称,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指导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仅靠他们现有的知识越来越难很好地运用高新技术。因此只有对技术人员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才能逐步地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队伍,才能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服务。

五、知识更新的途径

1.作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人员,要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要对自己时时充电,通过自学农业或与之有关的课程,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全面,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2.要定期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能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单位结合所需业务派技术人员进修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科技的转化。又比如,可聘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直接培训,对不懂的现场咨询专家,这样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3.要让农业技术人员走出去。“闭门造车”式的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最佳的方式。基层农技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很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网络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因此,要让技术人员到农业新技术运用好的地方去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开阔眼界,把他们的先进技术、经验、方法早点引用到我县。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优势;技术推广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含义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指为消费者生产更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更科学的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基本要求在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破坏,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必须将健康环保的生产观念贯穿始终,谨慎施用肥料和农药,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作物的基本需求。

2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相比,对农业环境更友好。通过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有效规避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其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收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更健康的绿色农业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价格比普通农作物要高,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再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利于农业品牌的建设。绿色农业提供的产品更安全、健康,产品质量更高,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肯定,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形成品牌效应;最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在当前农业技术水平范围内最大程度利用已有的农业资源,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

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

我国有着广袤的领土,资源丰富,环境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同时,我国又具有漫长的农耕文明和充沛的人力资源。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有着肥沃的土壤,具备很多独有的优势。要想更好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就必须对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3.1我国领土面积广阔,拥有丰厚的农业资源

我国国土面积排名全球前三,纬度跨度很大,拥有丰厚的农业资源。我国不仅具备广袤的耕地面积,林业资源、草地资源、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和林地,拥有大面积的领海[1]。丰厚的农业资源可以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3.2我国拥有多样的农业资源

我国国土贯穿南北,各个地区的环境条件都存在差异,南北之间气候差异更是悬殊,这孕育了我国种类多样的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农业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要求,在各个地区都可以找到具备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保障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

3.3我国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同时又具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因此,我国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大都具备一定的农业经验和农业技术,人力成本较低,能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这种优势已经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新的时代将以更好的方式参与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中来,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3.4我国国情和政策

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大量绿色农业实验点,也在不断加大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的投入,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和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局限,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频发,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我国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在基础建设和政策上都有一定的倾斜,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很多便利。

4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建议

我国的农业经济在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和世界上一些农业大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农业的发展模式由以追求产量为重心转移到以追求质量为重心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更健康环保的种植技术,能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促进农作物品质的提升,对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4.1加强宣传力度

一方面,要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绿色农业,知晓绿色农业产品和一般农业产品相比独有的优势,引导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绿色农业产品,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在农户中普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好处。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派遣专业人员的方式,让农户迅速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同时,也可以通过印发小册子、建立试验田的方式让农户切实看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经济效益,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

4.2提供政策支持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和传统的农业技术完全不同,不仅地方政府在推广和普及中需要大量的投入,农户在实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时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中容易遇到重重困难,农户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也不太热衷。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既要减轻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为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也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提供政策支持,可以有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国农业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3参考国外成功经验

在很多世界农业大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农业技术水平也更为先进。而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进行了建立绿色品牌、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等尝试[2],但比起一些世界农业大国,取得的成果仍然略显不足。我国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落地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起真正适用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4.4加大研究投入

农业技术水平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决定着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对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大相关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推进新的更高效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进度,让先相关研究机构能更快地拿出研究成果;其次,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实践基地的方式,让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快速得到应用,让农户看到新技术的优势,有利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最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人才支撑,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培养专业性人才。

4.5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势必会让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风险、暴露一些问题。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监管体系,不仅能保障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也能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一方面,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需要更严格的质检,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维护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一些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打着绿色农产品的旗号以次充好,在消费者心里建立对绿色农产品的信心。只有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保证绿色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篇7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篇8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农业职业教育;虚拟植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64-02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th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Min1,2, WANG Hong-juan1

(1.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Zhengzhou 451450,China;2.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8,China)

Abstract: Virtual reality VR (Virtual Reality) is considered a high-tech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roduction of VR technology to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e VR concept, and discusses the VR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rtual plantand made a VR of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virtual vocational agricultural teaching,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way.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virtual plant; appli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职业现代化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极大的推动了教育教学,科研,农业生产等。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实验中,运用虚拟模型可以解决部分实验设备不足,型号落后,耗费时间长等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1.1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又称灵境技术或幻境技术。是一种高新的人—机界面形式。它依托于数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学、声学、力学、生物学、光学乃至社会科学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接口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多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并行处理技术等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1]目前,该应用已涉及教育培训、科研、军事、工程设计、影视、医学、商业等众多领域,是专家学者们公认的能促使21世纪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几大技术之一。[2]

1.2技术特性

虚拟现实系统也是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构成的。一个完备的虚拟现实系统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1)沉浸感。VR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虚拟环境的建立,目的是获取真实环境的三维数据,并建立虚拟环境模型,实时显示三维图像,达到真实环境的虚拟图形展示。2)交互性。用户与虚拟环境里各种对象相互作用,传感器是高级人机交互技术的关键,例如人取物体时,机器应对虚拟环境作相应的变化。[4](3)空间想像力。VR应用的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它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2虚拟植物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2.1虚拟植物

虚拟植物(Virtual Plants)是VR技术模拟植物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数学、植物学、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交叉学科。它不仅能够提供植物生长的空间规律反映植物的形态结构,还可以摸拟生产管理以及探索出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奥秘。[3]由于它易控制、便于交互操作、真实感强,因此在教育教学、科研、农业生产等领域已广泛应用。

2.2教学应用

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而言,利用虚拟植物技术做实验可使课堂的学习形象化。首先通过VR技术可以摸拟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必费长时间实地种植即可观察分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9]其次摸拟生产管理,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植物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知识。再次可直观生动的对农田、森林等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从而探索科学规律和奥秘。[5]另外在教学实验中,运用虚拟模型可以解决部分实验设备不足,型号落后,耗费时间长等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3代码模型实现

2.3.1模型结构

植物的可视化模型包含了植物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以及生态生理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植物还有一些不同于其它物体的特性,如根茎枝条的弯曲、植物的向光性、由日照强弱和季节更替等引起的植物各器官组织的大小、形状以及颜色等的变化。[6]

2.3.2可视化流程

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VRML语言可视化方式来显示植物生长发育状况,是在充分利用二维或三维图形信息及各子系统基础之上的,将所建立的植物生长模型中获取的一些数据信息转换为植物的各器官组织的图形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以可视化的方式来输出到屏幕。[8]

2.3.3结构代码

#植物生长环境

Background {

groundColor[0.1 0.0 0.0,0.4 0.25 0.2,0.6 0.6 0.6]

groundAngle[1.405,1.605]

skyColor [0.0 0.2 0.7,0.0 0.5 1.0,1.0 1.0 1.0]

skyAngle[1.405,1.605]

}#日照子系统

DirectionalLight {

direction 0 -1 0

}#加入视点

DEFPlants Viewpoint {

position 15 5 40

jump FALSE

description"Plants"

}#加入单个植物

Transform {

translation-5.2 3.5 -8

rotation 0 1 0 0.6

children [

shape{

appearance Appearance{

material Material {diffuseColor 0.7 0.7 0.7}

textureImageTexture {url "plants.gif"}

}geometry Box{size 4 7 2}

}]}

3 VR的未来应用

虚拟农业职业教育是农业技术和VR相结合的产物,VR的不断发展为农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而农业职业教育对虚拟现实技术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动虚拟现实技术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对VR虚拟场景的要求越来越高,仅生成虚拟物体模型已经无法满足农业职业教育某些方面的要求。以农业职业教育为应用背景的VR系统开发将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研究任务,未来的VR系统在农业职业教育应用内容将会经历一个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未来农业职业教育将使用VR模拟系统在屏幕上虚拟农作物实验,为教育教学提供系统集成平台,有效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以及科研的科学化、高效化、虚拟化,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孝飞,张振国,刘星何.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安微农业科学,2007,35(7):2092-2093.

[2]杨沛.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

[3]徐其军,汤亮,顾东祥,等.基于形态参数的水稻根系三维建模及可视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

[4]李思辉,焦忠武,王亮,等.虚拟农业技术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34-9035,9037.

[5]刘宏伟,吴斌,朱玉颖,等.虚拟水稻的可视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261-15262.

[6]丁维龙.虚拟植物生长模型及其与智能系统集成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

[7]邓旭阳.虚拟作物建模与可视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篇9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对策

近年来,食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重视食品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为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性,绿色农业技术应运而生,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水平,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满足了国家对农业发展提出的需求。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和作用

绿色无污染。农药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崇无农药栽培,尽可能地消除农药残留,在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土壤造成污染。经济效益好。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降低了农产品种植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更受消费者青睐,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农业种植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对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宣传,其所具备绿色、环保的生产特点也得到认可。但是对于我国农业大国来讲,传统的耕种思想根深蒂固,绿色农产品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推广还有一定难度。一是技术水平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种植对于土地、环境、技术等要求相对传统的农耕技术要求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准入门槛较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且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生产水平低,产量缩减,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绿色农产品的价位普遍较高,目前在市场上的占比依然较小,销路还未完全打开,因此,很多生产基地和农户并不愿意尝试该项技术。总之,在当前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使用还仅限于小范围内,大规模的生产体系还未形成,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仍旧十分重要。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创新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新旧事物的更替是必然趋势。在传统的种植技术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的时候,研究和推广新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研发出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让农业生产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重视绿色农产品的技术推广是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

3.1扩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范围

宣传是技术推广的基础。当前绿色技术的推广不容乐观,首先是宣传方式单一,以理论宣讲为主,宣讲内容专业性强、不符合农村现状;其次是意识引导力度不强,思想未实现根本转变。因此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上应该注重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把握宣传目的,宣传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农户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作用,形成绿色生产的意识,并且充分调动农户学习这一技术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宣传方式,根据农民及农村的发展特点,以技术下乡、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向农户展示绿色农产品及技术,让人们从本质上了解技术是关键。

3.2加大生产扶持,制定惠民机制

在当前阶段,有一部分农户已经开始接触绿色农产品种植,但是对于新技术的不熟悉,导致很多农户不敢大胆尝试,都是小规模生产,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惠民机制、政策,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一是要提供人才技术扶持,安排相应的推广人员为农户讲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等内容;二是要提供资金扶持,结合实际情况,为引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户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2020年4月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政策的通知》,对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给予3万元的奖励。

3.3由点及面,建立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作为一种全新的推广渠道,对于拉近与农户之间的交流,提供实际操作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广的过程中,各地区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试验田、观摩点,以示范基地为圆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在示范基地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试种体验点等,让农户亲感种植,学习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科研中心,为农民提供与科研人员交流探讨的机会,切实解决农户在种植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实用性和本土化。3.4加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前期投入技术的推广不仅需要智力支持,还需要资金带动和政策保障,并且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务必要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前期投入。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缮公路、兴建水库等,保障生产的硬件设施,用来支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

4结语

篇10

[关键词] 农业技术人员 知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02-01

随着国家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知识化的时代,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但现在出现了年轻人不愿上农业院校,农业单位青黄不接的现象,大多数还是70、80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但他们的知识是那个时代的,这样就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快速、良好发展的过程。在某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科技技术武装、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生产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的农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新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提高,对农作物的需求不仅仅是吃饱,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逐渐向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要保证这些领域健康、快速发展,就要求有农业新技术的大量运用,农业新技术的正确、快速运用就要求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加入,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增长的需要。如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运用,它不但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起到了保湿抗旱作用,使玉米亩增产20%——30%。与此同时,其他的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农民多年来盲目施肥的习惯,大大减少了肥料对土壤的侵蚀,不但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提高了粮食产量。由此可见,高新技术的引入,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而农业科技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作支撑,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而农业科技人员是新技术引进与推广的主体。比如:如何应用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的数据技术,建立健全更全面的农业管理系统,使农业管理达到规范化、一体化。现在我们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时代,农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因此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多,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才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 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农业技术队伍,他们毕业于正规的农业院校,他们专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解决了农业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以及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他们的知识是那个时代的,仅靠他们所学知识指导现代农业生产,是有点力不从心。比如我县农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的,虽然具有中、高级职称,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指导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仅靠他们现有的知识越来越难很好地运用高新技术。因此只有对技术人员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才能逐步地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队伍,才能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服务。

五、知识更新的途径

1.作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人员,要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要对自己时时充电,通过自学农业或与之有关的课程,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全面,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2.要定期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能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单位结合所需业务派技术人员进修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科技的转化。又比如,可聘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直接培训,对不懂的现场咨询专家,这样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3.要让农业技术人员走出去。“闭门造车”式的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最佳的方式。基层农技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很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网络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因此,要让技术人员到农业新技术运用好的地方去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开阔眼界,把他们的先进技术、经验、方法早点引用到我县。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篇11

早春时节,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的风还很冷。走进坐落在六农场曾二村的民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4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里早已是春意盎然,满眼新绿。

“民悦生态园项目总占地面积1020 亩,计划投资3200 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已建成的40 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后置式棚室,俗称‘阴阳棚’。”民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董事长王景民介绍说,“阳面棚可以种植反季节的优种蔬菜、瓜果,后坡棚也就是阴面棚种植长白山人参、菌类等喜阴的植物。这样既能增加棚室的总体效益,还节约了土地。”以民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代表,六农场以“夯实基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依托高端科技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全力打造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六农场是曹妃甸区面积最小的农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 亩,农业资源匮乏和传统落后的耕种模式一直是困扰农场发展的两大难题。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找准当地旱田资源种植作物适应性强和土壤质量优化等优势,实施农业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种植业,有效地破解了发展中的难题。

在传承中创新,2013年以来,六农场新一届党委大胆提出了将农场自身的发展融入全区开放开发的大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科学布局,以构建“三大园区”、做强“四大基地”为支撑,全力打造曹妃甸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三大园区”即以民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发挥试验、示范和孵化的作用,推动该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投资1000 万元的尚原农业生态园和投资4800 万元的丽雅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主题,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区;以投资6000 万元的奥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项目建设农夫产品物流园区。“四大基地”即无公害果菜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天茂”果蔬品牌效应,建成种植西红柿、芹菜、葡萄、黄瓜等万亩无公害农场品认证基地;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以全场6000 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龙头,普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传统的水稻生产由粗放低质向高效节约转变;占地200 亩的高标准、现代化畜禽养殖园区,吸引了中红、万凯丰等省、市龙头企业入园发展;绿化苗圃培植基地,与国家知名园林公司合作开发轻盐碱贫瘠耕地1000 亩,繁育苗木品种30余个、150 万株。(注:1 亩≈667 m2)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篇12

陕西茶产业近年发展迅猛,为了建好茶园、规范技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陕西省农业厅组织茶叶专家,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遴选了适宜推广的6个茶叶主导品种和4项主推技术,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推广。

陕西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4年9月11日

陕西省茶叶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一、主导品种(6个)

1、陕茶1号。茶树无性系品种,由陕西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从紫阳群体种中选择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采用系统选种法选育而成,陕茶1号是陕西第一个自选自育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具有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发芽早,芽叶肥状,持嫩性强,生长势好,适应性广,抗寒,抗病等优良特征。适应性和适制性很强。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2、龙井长叶。茶树无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育芽力较强,持嫩性强,春茶发芽早,适制扁形绿名茶、大宗绿茶。抗寒性和适应性均强,扦插繁殖力强。适宜在汉中地区种植。

3、龙井43。茶树无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1987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良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抗寒性强,抗旱性较弱,适应性广,产量高,适制龙井类绿茶,品质优。适宜在安康、商洛地区种植。

4、中茶108。茶树无性系品种。由中国茶叶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叶尖渐尖,叶质较薄。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均较强,尤抗炭疽病,产量高。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5、乌牛早。茶树无性系品种。由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小乔木型,中叶类,特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芽叶较肥壮,育芽力和持嫩性强。抗旱、抗寒性强,结实少,单产高,适制扁形绿茶,品质良好。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6、紫阳种(无性系)。1965年全国推广的21个地方品种之一,灌木型,中叶类,早芽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制绿茶品质优良。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二、主推技术(4项)

1、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

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是茶树繁育主要的方式。具有繁殖系数大,能保持良种优质高产且性状较―致的特征特性,有利于迅速扩大良种的数量和良种茶园建设规模,采用无性系良种建设的茶园便于管理和机采,能有效节省人工成本和提高种茶的经济效益。

技术要点:选择茶树无性系良种;引种示范;加强母本园的建设管理;按要求适时剪取扦穗;采用露地或大棚进行扦插育苗;苗期管理。

2.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

无性系良种茶园是指采用无性系良种茶苗建设的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实现茶园建设良种化、生态化、机械化和标准化。

技术要点:科学选址;园、林、路、排灌水系统综合规划、合理布局;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无性系优良品种茶苗;清理园地;挖沟施足基肥和做畦;根据该品种的生长发育状况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适时种植;建设防护林。

3、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方法,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茶树病虫害,确保茶叶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茶叶优质增收的目的。

技术要点:选用经植物检疫后的抗病虫害茶树良种;合理种植管理;生物防治上采取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措施;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茶树害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积极选用矿物源、生物源农药;建立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

4、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

篇13

关键词:农村职业高中;幼师;美术教学;途径和方法

农村职业高中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是向农村职业高中幼师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的材料充满了好奇心,美术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职业高中的大部分幼师生毕业后都会去基层幼儿园工作,再加上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幼师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农村职业高中的幼师学生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对以后的幼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职业高中幼师生如何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呢?这就要求我们农村职业高中的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农村职业高中幼师美术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幼师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

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前进,客观事物在变化,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观念也就必须转变。所以美术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把学生当成是容纳知识的容器,现在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职业高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幼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高中的美术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职业高中幼师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职业高中的幼师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习方法上,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农村职业高中美术教学过程设计应该体现幼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面对浩如烟海的科技知识和不断提高的职业要求,人们日益感受到在学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局限和陈旧,认识到只有通过贯穿整个生命历程的不间断的自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挑战,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新一轮职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目的是在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起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引导职业高中幼师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职业高中幼师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力和习惯,适应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需要。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培养职业高中幼师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在美术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更能体现出职业高中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创造性等特点。

三、农村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的问题情境要体现幼师教材的文化底蕴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幼儿教育中美术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体现美术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少儿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对幼儿教育的兴趣;通过对美术史的探讨,帮助学生对中国美术、外国美术的了解;通过揭示物体结构内在的魅力,让职业高中幼师学生从中体验到艺术的美。

四、农村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应培养幼师学生的审美个性

“审美教育是以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美的事物和美的境界去陶冶人的。”美的事物和美的境界都是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创造农村职业高中幼师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中的美等手段来培养审美观念和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农村职业高中的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农村职业高中幼师的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去感受艺术作品,使其情感与所感受的对象融为一体,其审美的想象力便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给职业高中幼师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突出了农村职业高中幼师美术教学应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培养农村职业高中幼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农村职业高中幼师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农村职业高中幼师学生的审美个性,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农村职业高中美术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美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涛.艺术概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06.

篇14

关键词:现代农艺 课程 岗位 教学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创业新主体,即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未来农业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近年来,笔者在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中,从有效满足现代农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采用“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核心,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重讲轻练,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占总学时的比例极低。教师往往不能结合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有机组合教学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导致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岗位需求相脱节,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无法提升。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技术技能型内容为主体,课程内容体现岗位性、技术性、实践性;应围绕栽培植物的播种、苗期管理、大田管理、收获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环节进行课程设计,有机整合、开发专业理论课及实践课,实现“课岗融合”。

在实施“课岗融合”教学中,教师应调研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及所必备的能力要求,把岗位工作任务、流程、核心技能及规范等融入到相关专业教学模块,让学生学有所用。“课岗融合”符合中职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知识、 技能、情感的需要。

三、“课岗融合”教学的保障条件

1.开发体现“课岗融合”的校本教材

立足作物田间管理、农技服务、良种推广、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加工及贮运、农产品购销等岗位和岗位群,把现代农艺技术技能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技能、加工技能、营销技能。组织专业教师和涉农企业专家围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和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坚持任务驱动,以实用为准、够用为度,共同开发体现“课岗融合”校本教材。

2.造就具备“双师”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

“课岗融合”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将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只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才能保障“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为此,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掌握新工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涉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

3.建立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课岗融合”教学基地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室和实训场所融为一体。因此,有满足教学内容需要的实训设备、设施及相应学习环境是“课岗融合”教学的基础条件。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需要,学校要进行温室大棚、大田作物示范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教学项目标准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生产性实训工场;建立土壤肥料、种子质量检测等实训室,购置相配套的实训设备,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由于实训基地投资大、周期长,学校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开拓企业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现场。

4.“课岗融合”的教学安排要考虑季节性

现代农艺专业课程有其特殊性,学生的认知和操作对象是有生命的栽培植物,而植物生长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受季节影响。因此,植物生产必须合理控制农时,在教学及训练内容安排上,要围绕农时转,跟着节气走,做到教学接近生产实际。

5.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坚持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确立一套有效的评价系统,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自评三部分,做到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注重岗位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实现考评内容由教材向职业岗位要求转移。考核前,教师要全面总结分析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出现的情况,展示、交流学生取得的优秀项目成果,并根据项目成果(如作物产量)或项目总结报告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