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8:11: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能源技术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以浙江省财政厅专项支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开展了特色实验平台建设.包含了新能源发电智能系统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相结合的综合型实验平台,以及计算机仿真系统和多媒体等设备,优化了实验设备资源,为探索型教学改革的实施创造了优良条件,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又能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8G10].优化后的新能源综合实验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实验平台)联接结构见图1.该实验平台既能进行专业入门实验,也可进行各类高级的电力系统大型设计实验,还可提供开放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和各类软仿真实验平台,供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调试仿真和创新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1)新能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该系统包含太阳能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电力电子逆变装置以及智能监控仪表等.可开展关于新能源发电、智能微网、电力储能等前沿技术的实验内容,还可开设科研发哺教学的相关大学生创新实验.(2)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试验台.WDTGIIIC型7套,包含微机保护装置、励磁调节装置、准同期装置、转速调节装置、电力系统稳定器和各类电力检测仪表,该套设备每台还各配有一组连轴电机SFD型,它包含直流电动机和三相同步发电机并带有测速装置、功角指示器、减振装置、万向轮等.(3)电气控制及继电保护试验台.DJZGIIIC型8套,包含各种电磁型继电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自动重合闸装置、移相器、调压器和检测仪表等.该DJZGIIIC型试验台与WDTGIIIC型试验台都具有综合性强,安全保护措施全面等优点,且能实现丰富多变的线路模型与并网功能.(4)电力系统监控实验台.PSG7G型1台,包含电力联网功能组件、工控上位机、监控软件、报表打印机、各类智能监测仪表,相当于电力系统调度通信局的功能,可模拟多台600mW机组在500kV主电力网运行的技术参数.并带有风电和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接口、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接口,能实现丰富多变的线路模型并网发电功能,以及与新能源智能微网系统的对接.(5)多类型可变动态RLC负载1台,包含可调节的电阻、电容、电感、电动机等各类负载,可模拟自定义特性的综合负荷.(6)33台计算机微机系统.安装有HDDZMSGII微机监控管理系统、PSASP电力系统仿真软件、EMTP电磁暂态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能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各类仿真调试实验.(7)1套多媒体教学设施,并组建了含不间断电源UPS和数据服务器的教学微机局域网等,为实验教学多样化和网络化提供基础.
2探索性实验设计
基于该综合实验平台,设计了一系列探索性实验项目,改变传统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G13].设计探索性实验将新能源发电技术等新兴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验项目中.这些探索性实验的学习目的明确,以小项目形式交于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仅提供必要的引导.学生通过前期准备、团队合作、分工协同、制定计划等步骤,自主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灵活运用电气类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验中的难题,既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一些代表性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见表1.这些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完成电气类课程入门实验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学生通过校园网络预约实验项目,实验室管理教师提供监管服务和安全防护.进行开放探索实验之前,学生需要做一些前期准备:首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的教学辅助系统,查阅该类课程的文献和资料,特别是了解和熟悉已预约的开放实验相关知识;然后,做好实验预习和方案设计草案,交于实验室开放管理教师查阅,教师对设计案的基本原则问题和人员设备安全进行把关;管理教师在现场进行监管,对学生的所提疑问进行指导.探索性实验往往是不断尝试和摸索,自动保护跳闸和错误警报等不可避免,这样锻炼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困难、越挫越勇的精神.开放实验完成后,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写成总结报告,交于相应课程教师作为平时成绩和课外表现的依据.
3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新能源发电技术等新知识不断更新,使得电气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为此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配套辅助,提高教学效率.基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电气专业实验仿真辅助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辅助系统,进行仿真实验、资料下载、信息、师生互动等内容,是开放型的网络化学习平台.教学内容的更新难以追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科书内容也很难做到与领域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其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及时补充相关参考书和文献来弥补.为能更好地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创新科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加强探索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验准备阶段开展文献查阅、主题讨论、方案论证等探索性环节.在新能源发电综合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项目反哺教学,也是此次教学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方法.利用新能源发电相关的科研项目资源,开展具有前沿性的演示教学、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设立课程相关创新项目来反哺教学,使得部分主动好学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目前,我校已形成了由研究生带领优秀本科生参与到导师科研项目的众多成功例子,培养出的学生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佳绩.此外,科研反哺教学的方法还有设立课外科技项目或毕业设计课题,充分利用课余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设计项目.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充分利用,以及探索性教学改革模式的支撑下,电气类专业建设成了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而且,我校已有不少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探索性实验教学改革,使得电气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加强了科学前沿的教育,提高了教学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
4结束论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3-01
1 导言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 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生态能源
主要的生态能源共有三种,这三种转换形式分别是直接燃烧的生物质气化、热化学转换的生物质液化以及生物学转换层面上的生物质发酵,这三种生态能源是我国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实践,生物质能源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向德国、英国等生物质能源大国进行借鉴学习。
2.2 地热能
利用地热能发电是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地热能可以储存在发电装置内,也可以直接利用,进行采暖、洗浴、温湿等应用。地热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优点,同时能源的转换效率较高,但在20世纪,因为开采的难度性较大,我国一直搁置了地热能的利用。目前我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地热能的商业化,地热能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与商业前景。
2.3 太阳能
由于太阳能的收集简单与低廉性的特点,深受我国新能源公司的青睐。在发达国家太阳能也是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美国、西班牙、日本相继建立了太阳能运行装置,促进了太阳能从自然能源走向商业化能源的进程。
2.4 风能
风能的应用作为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能发电,第二是直接利用风能作为能源,第二种通常的应用为带动水泵提水,利用风能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过各种转换方式进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袭流与洋流,潮汐水坝、海洋能转换、盐分梯度渗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运动中产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应用已经开发了几个1MW以下的示范项目和少数的大型项目,工业界的目标是开发出商业化技术。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国潮汐能大坝,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电厂都属于潮汐能与洋流的能源应用。
3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3.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4 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对策
4.1 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4.2 培育拉动性强的领头企业,大力宣传新能源
依靠我国经济政策对能源市场进行调整,协调传统能源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为后续的跟进企业开辟市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前期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龙头企业应该负起的责任。同时龙头企业也瓜分了新能源企业的大半块的市场,能够有新的资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广告的宣传、新能源宣传市场的完善。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企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O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新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传统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梅,李时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9):6-11.
[2] 王黎明.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J].企业导报,2016,(13):78.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革命 能源结构 社会经济
能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能源结构则关乎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相对来说还是较为贫乏的,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就一直以煤炭供需为主。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不仅使我国能源结构过于单一,大大降低了对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低碳经济角度而言,需要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逐渐替代掉对煤炭资源的使用,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安全利用,进而使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以及社会经济三者实现协调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它的内涵是:以较低的环境代价和较少的能源消耗,转变出更多的经济产出,同时也为先进能源技术的创新提供机会[2]“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致共识: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优化能源结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诸多手段来降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获得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是对“低碳”和“经济”两者的兼顾,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温升高与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积极发展模式[3]。在全球气候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它要求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使用,通过优化常规能源结构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既实现经济产出的最大化,又保持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它需要建立在优化能源结构基础上。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经途径,它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开发洁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降低对能源的消耗,从而减缓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实现生态环保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天然气与石油等资源相对而言还是较为贫乏的,这就导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资源为主,严重偏离了世界以天然气、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4]。世界多个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其能源结构就实现了从煤炭向天然气、石油的转变,当前正在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利用路径上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能源结构就显得层次较低。当前我国在能源利用和发展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但人均可采储量较低,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依靠对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其单位产值比国际先进水平低,据有关统计,在能源利用总效率上,我国仅有32%左右,比国际平均水平还低10%以上。三是结构性污染问题。由于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在对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尘等物质是造成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燃煤。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四是能源安全隐患。自1993年以来,我国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且进口量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将会超过60%,对石油资源长期依赖于进口,这就导致能源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三、能源结构优化可行途径探析
(一)改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
不管是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是出于遵循国际环境公约,我国都应当对洁净能源全力开展探索和开发。基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以煤炭资源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因此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是我国当前减少和控制煤炭资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最佳选择。所谓洁净煤技术即是指在对煤炭的燃烧、转化以及加工环节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一种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减少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尘等的排放,从而减轻对空气的污染,进而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洁净煤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有助于用煤企业及用煤行业提升其经济效益。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最现实的选择是专注于洁净煤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能源利用方式的改进及能源生产。
(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虽然2008年能源产业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一是我国原本就是要逐渐降低对煤炭资源的消耗;二是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大力研发能源洁净化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来建立安全稳定、洁净经济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三是开源节流。由于生产企业和普通消费者能源节约意识薄弱,使我国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来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不断提升生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能源节约意识。其中,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鼓励创新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来推广对新能源产品的应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创新能源技术力度
如何优化能源结构以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能源技术创新。而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需要我国政府通过建立能源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和增加财政支持。目前,我国能源技术公关的第一课题是如何突破现有煤炭利用技术,研究出新的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从而减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压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各个科研单位、企业及各个高校充分发挥产学研集聚效应,在自主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对于能源技术开发起点还较低的我国而言,还可以通过与一些能源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国外企业或国家进行对新能源技术的联合研发,来提高我国能源技术水平。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
即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化石能源无法被其他新能源替代,然而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而言,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已不能再单纯地依靠单一的能源供应线路,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新能源资源优势,然而对新能源的利用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许多设备都依赖于进口。国家应当通过加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及培育新能源市场等措施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有效促进新能源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调整产业结构
当前造成我国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完全改变高排放、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调整产业构,发展低碳产业。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却发展落后,其产业结构现状是不合理的。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倘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则万元GDP能耗可以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想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耗能低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直接关乎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关乎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本文先简单阐述了低碳经济内涵及特点,再深入分析了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改进能源生产利用方式、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创新能源技术、发展新能源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能源结构优化策略,希望能借此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吉文,杨洋,沈国栋.低碳经济下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策略研究[J]. 山西焦煤科技,2010(6):54―56
[2]王韶华.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4―1
[3]刘振元.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J]. 商业时代,2011(10):122―123
在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成本高、市场发育不成熟、技术水平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是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一块屋顶太阳能光伏顶棚就能解决家庭用电、废弃的秸秆可以制气用作燃料、拂面的清风未来可能成为主力发电的来源……随着石油、煤等传统能源危机的日益显现,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是势在必行。
我国能源的供给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我国石油的可采储备年限新能源突破瓶颈只有15 年,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81 年。人均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水电资源的占有量分别为世界的6.8%、63%、6.0%、75%。按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速,我国传统能源储量不足的问题将会愈加突出,能源供给构成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石油供应安全潜在风险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大牵制因素;在国际国内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的趋势下,如果不改变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并因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一次能源消费方式,未来我国还将付出更多的环保代价。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必将步入更为多元化、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新时代。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因此,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面临发展瓶颈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能源格局产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将会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传统能源之间出现替代,新能源蓬勃发展,能源节约,高附加值利用成为趋势,我国能源结构将从以煤炭为主的对传统化能源的依赖向更加多元化、可持续、可再生的高效清洁能源消费新格局过渡。预计到2010 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5% 以上,而到2020 年,将达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2035 年到204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 以上。
但是,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却遭遇了许多瓶颈,诸如成本太高、市场无序竞争、管理体制混乱、缺乏人才等等,大大制约了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脚步。
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高成本。高成本来自多个方面:因为自主技术不成熟,我们要在设备购买上付出高成本;因为项目投资额大,融资渠道少,我们要在资金获取上付出高成本。
瓶颈之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竞争无序。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冲击了优秀产品的普及率,影响了人们利用新能源的信心。由于对新能源及其产品宣传太少,新能源产品的价值、性能及判断标准百姓认识不足;由于宣传、包装、防伪等方面的不足,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不能引领市场,甚至还经常被劣质品冲击;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行业法规和质量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监管缺位,导致各种打着新能源旗号的项目、产品到处推销,严重影响高、精、尖项目的推广应用。
瓶颈之三是技术水平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我国传统上没有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室,只有一些研究项目和课题组;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划滞后,基础研究、材料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和建设资金难以得到长期、持续的保障;专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目前我国只有章其初等少数专家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全国各大院校尚无新能源相关的专业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落后于行业发展,尤其是在产品如何扩大应用领域的研究方面,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缺乏。
瓶颈之四是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合理。首先是多头管理,以山东省为例,农村能源办管太阳能发电,新能源行业的工业生产由发改委管,企业经营归中小企业办管,而经贸委资源处则负责管理年耗5000 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这种多头管理让新能源企业“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一些部门发现企业有利可图时插手“管理”,需要解决问题时则退避三舍。
如何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能源消费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欧、日、美、印度等国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与上述国家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相关促进法规息息相关。
纵观欧盟新能源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大体可以归纳出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新能源的发展;二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三是制定经济激励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有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电力加价和低息贷款等;四是加强宣传,把强化决策者和普通公民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还很弱小,仅靠市场自发性发展很难,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
首先,倡导绿色消费,设立新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实行有保有压政策,通过对污染型的化石能源的抑制来促进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大力宣传绿色观念,积极营造绿色能源消费的社会氛围;实行环保折价和“清洁发展机制”。
其次,政府要积极引导新能源的技术开发。降低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关键靠自主科技创新,而推进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将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要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力量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对于新能源技术高端人才的引进给予优厚补贴;尽快在大学增设新能源专业,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技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支持企业通过购并国外研发机构、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外联合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合作的研发形式,提高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是确保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不同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要采取得力措施,消除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市场的各种有形和隐形限制,给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真正的国民待遇,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形成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关键词】新能源;应用;可持续发展
1前言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供需问题越来越严峻,亦愈来愈得到全球各国的热点关注。我国的新能源应用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核心技术不完备、市场培育脚步缓慢等,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并不容乐观[1]。由此可见,研究新能源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能源的概述
2.1新能源的特征
和传统的能源对比,新能源的特征为:(1)还没有被大量用作能源进行开发应用,部分仍旧处于起步研发时期;(2)资源赋存状况及物化特点与传统能源存在显著差异;(3)开发应用技术较为复杂,开发成本高;(4)应用环保,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5)储备量大,分布较为广泛,且大部分新能源存在能量密度不足的问题。
2.2新能源的类别
以新能源应用情况及技术开发水平而言,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地区对于新能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同。西方先进国家将常规的煤炭、石油、水资源及天然气等归类为传统能源,而将小水电界定为新能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新能源应用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新能源的类别划分自然也大不相同。现如今,我国大体上将新能源范围界定为:核能、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氢能等9个类别。
3新能源应用现状
3.1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未有完备的核心技术。现阶段,我国能源框架仍旧以石油、天然气及煤矿等常规能源为主,因为新能源应用涵盖了各式各样的领域,相较于传统能源应用,其技术要求要复杂的多,再加上未有完备的核心技术,新能源应用成本高等,从而使得新能源现目前还无法更替传统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
3.2新能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不景气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新能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不景气,新能源项目普遍存在亏损情况,新能源行业全面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新能源企业未得到科学合理发展规划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模糊,未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我国新能源应用存在较高的对外依赖度,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急速发展需求,需要大规模地向国外进口能源,能源进口较高的依赖度,一方面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一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3.3新能源市场需求没有保障
新能源产品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获悉、接受,再加上缺乏充分的政府引导力度,社会大众新能源消费欲望较弱,使得我国新能源产品需求保障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产业商业、规模化发展构成不利影响。在新能源产业中,企业过度关注投资,而不重视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的开发,市场培育进展十分缓慢,造成新能源形成设备闲置、能力浪费的局面[3]。
4强化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供需问题越来越严峻,亦愈来愈得到全球各国的热点关注。新能源应用凭借其各方面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能源应用方式的不足,构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能源应用模式。全面新能源产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强化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强化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4.1战略定位,经济援助
结合现如今历史背景及新能源技术发展实际状况,我国应当充分认识新能源产业所肩负的艰巨使命,促使新能源更替传统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促使优势能源更替稀缺能源,促使可再生能源更替化石能源等,全面深入强化新能源的战略核心地位[4]。此外,还应当给予新能源产业必要的经济援助,包括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以及投资、信贷政策等。以税收政策为例,可适宜地为供给清洁新能源的相关企业实施增值税减半、减免征收,国家应当许可从事新能源开展、应用的企业于纳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等。
4.2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
经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促进新能源在部分区域先头展开推广,并发挥示范、聚集作用,进一步达到新能源产业商业、规模化发展。同时,应当引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学应用企业相互间的关系,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好比金属硅生产厂、太阳能用多晶硅生产厂及芯片级高纯硅生产厂等,全面借助企业内外的资源、能源,积极促进控制成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实现[5]。
4.3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企业应当学习国际先进新能源技术成果,在对国际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利用的一并,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以构建起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6]。同时,企业还应当提升新能源技术、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开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人才功效的充分体现。
5结语
总而言之,鉴于我国未有完备的新能源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导致新能源市场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机制条件,为了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效性,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战略定位,经济援助”、“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等,积极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夏,史长东,程竹,饶金涛.低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05):86-90.
[2]赵华,张吉平,潘跃明,苏海红.新能源发展能否“风和日丽”?——我国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资源导刊,2011,32(03):16-17.
[3]吴琼,潘光杰.浅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济科苑,2012,13(11):60-61.
[4]竹,张任之.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0(03):8-12.
[5]鲁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44-46.
内容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重要求下,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结构优化举措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优化能源结构需从能源结构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技术创新、能源产业结构、能源管理方式、能源体制结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结构优化 优化方法
低碳经济概述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2003年在该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内涵为: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环境代价,转化为较多的经济产出,也为创新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提出后,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研究学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减少高碳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二) 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温升高和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是对目前全球高碳经济发展下对气候严重破坏的情形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完成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经济,是指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产出最大化,保持稳定的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它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减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赢。
(三)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要求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加大新能源的研发,增强洁净能源的消耗比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我们尽可能限制高碳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新能源体”,建立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产业”。具体的实质内涵包括:
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直接决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能源结构又受到资源禀赋和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整。所以必须处理好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洁净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率。在保证主体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加大对主体能源的技术含量,降低主体能源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一个煤炭储存丰富且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就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和碳减排项目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式。要实现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低碳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高碳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可持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将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洁净能源。
发展洁净能源集约型经济。建设“低碳经济产业”,即是发展洁净能源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是建设“低碳经济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就是发展以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消耗能源,在零污染或较低污染物排放情况绿色健康发展的一种可持续经济。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去碳化”,它也是我国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但能源“去碳化”的过程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践和验证,它必将经过高碳、低碳、零碳化的过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利益冲突,在高碳的低碳化过程中已经困难重重,那么达到零碳化更是难上加难,但该趋势不会变,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一) 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中国的煤炭储量大,占世界探明的13%。国内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总体消耗能源的70%,原油占21%,天然气占3%,上述数据表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严重失衡。虽然近十余年来煤炭在我国总体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但煤炭作为我国最安全、最可靠的能源,随着洁净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煤炭相关消耗器具的推广使用,煤炭的洁净化和低碳化在逐渐增长,至少在未来50年内煤炭占消耗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二) 技术总体水平落后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技术研发投资解决能源成本高、转化率低的难题,却导致能源设备的附属成本越来越大,反而降低了效益。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期望充分利用劣质煤,提高能源利用度,减少资源运用中的浪费;虽然工业生产技术等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价值,但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等为核心的技术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三) 洁净能源开发利用率低下
我国对洁净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洁净能源开发力度,政府加强对洁净能源理念的推广和引导,但洁净能源开发技术导致洁净能源开发率较低。另外,由于洁净能源开发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导致洁净能源转化技术水平不高,实际转化产品和产品种类少,顾客关注度高却实际购买少,市场占有率低,造成洁净能源实际利用率低下。
(四)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产业的投资乘数效应很明显,对带动对口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保障我国能源中长期供应出发,现阶段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砝码。由此,实施积极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刻不容缓。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短期利益致使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性,具有带动效应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缓慢,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缺少战略性,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性。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建议
(一) 优化能源结构战略
我国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战略已经不能适合当前低碳经济和国际环境公约对我国应尽义务的要求了,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减低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替代率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机构战略的主导战略。但在目前和今后几十年中,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格局不会变,而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降低,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随着风能、太阳能、新型核能、氢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费比例的提高,促进能源供应体系的升级和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双赢。
(二) 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归根结底要靠能源技术创新。我国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持和建立能源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目前,突破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是我国能源技术公关的第一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直接减轻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压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集聚效应。在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由于我国能源技术开发起点低,我国可以通过和某些技术研发和实践运用良好的国家或企业联合开发,采用能源技术“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提高我国能源技术水平。
(三) 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情下,能源消费呈现出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煤炭等化石能源为消耗主体等特点。在这种情形下,首先要有步骤地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少以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加速新能源和洁净能源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逐渐增加洁净能源的消耗比例;其次,通过价格、公益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合理的能源消费需求和意识,促进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再次,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以能源消耗效果为导向,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限制能源消费单位或个人的能源结构和比例。政府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降低能源消费的不合理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四)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2008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能源产业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同时,经济危机造成的能源供需紧张状况的缓解为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根据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实际,要逐渐降低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常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以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新型核能为代表的替代能源,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第三,在开源同时要加强节流。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基于普通消费者和工厂生产员工能源节约意识薄弱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宣导,提升社会成员的能源节约意识;在企业生产中,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创新工作,提高能源运行效率,推广应用能源产品。
(五) 转变能源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要求,从能源管理方式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缓能源高消耗的压力。首先,目前应该坚持以化石能源为主,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我国的能源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依靠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但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污染控制成本高和不可再生性等缺点,我国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并扩大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向需求管理优化和能源供应过程转变。传统观点一直把能源供给作为能源管理过程的重点,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能源需求管理和供应过程也是提高能源效率不可忽视的方面。需求管理是能源管理的第一环节,需求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能源管理利用效率和成本;而供应过程中供应渠道、供应管理方式、供应商的选取等都影响着能源的利用效益。因此,我国要加强能源需求管理,优化能源供应过程。最后,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众所周知,人类对地球非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量探明度越来越高,人类不可能依靠非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生存下去,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势在必行,而科学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工具,我国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我国能源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元化的新能源。
(六)创新能源体制激活机制
在目前政府体制中,各部门或政府单位单纯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分割政府权力,增加了能源结构优化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建立健全能源市场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能源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放弃对能源的控制权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保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质和量的优势下,要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放宽市场运作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其次,要构筑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的联营体制。一直以来,我国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分属两个不同行业,能源器具制造业的研发严重滞后,推迟了新能源的投入市场时间。上述二者的联营可以尽快新能源进入市场时间,同时可以提高通过市场检验后的新能源的附加值,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的正相关关系。再次,规范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国家已经组建能源局,但各省市县的能源行政体制需要加快组建,整合现有行政部门的职责,及时解决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王顺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
摘 要 低碳经济时代,新能源产业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家战略层面上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与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我国必须研习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策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 政策 法律法规
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源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金融危机后,为了使政府能够尽快的走出经济衰退,美国、欧盟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制度了相关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中国也在积极的推进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上海世博会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一项新的发展成果。
一、目前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策略
1.美国:积极参与减排,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号召加进中国和印度等大国。新能源产业要获得巨大的市场,只有世界各国尤其是能源消费大国参与其中,才能够凸显美国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技术优势,否则这将造成美国制造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由于能源成本的上升。因此,积极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也是为美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创造国际市场。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会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市场,这是新能源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不同之处。奥巴马上台后,采取了与布什政府不同的能源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奥巴马强调要在新能源、环保政策方面有所贡献,强调绿色能源与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的态度积极,表示美国政府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期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奥巴马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拿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2.欧盟:以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发展,建设统一的区域能源市场
为了实现减排和环保目标,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以《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为代表的环保指令,这些法规既维护了欧盟境内居民健康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与反倾销等措施相比更为严格的贸易壁垒。最近,欧盟还通过了一项新的家电更高能效的等级标准,并首次对电视机制定最低能效标准,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由于国土和人口的原因,欧盟各国新能源产业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最可行的做法是建设统一的能源市场,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此外,在《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中,为了实现可持续、有竞争力和供应安全的目标,提出建立内部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加强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各成员国之间开放能源市场,制定能源技术战略计划并统一对外能源政策。因此,建设统一的区域能源市场,也是欧盟在特殊环境背景下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后,我国虽然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但是在如何有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不同,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陷入一方面欠缺长远考虑,一方面又急于求成的局面,显露了一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问题。
1.发展目标不明确,创新和核心技术掌握不足
从国家制定的有关新能源的政策来看,只是从宏观上强调要重视发展新能源,而没有具体的确定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转型战略问题,没有列出明确的目标。可以说,我们在新能源发展战略层面考虑不足。另外,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规划滞后,产业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再加上不完善的新能源技术标准、资源评价、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仍然采用发达国家早已不使用的技术,较低的技术水平和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之初就遭遇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如果要想在新能源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就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重视创新和核心技术。
2.缺乏完善的新能源政策体系
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稳定性差,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会实施一些激励政策,例如政府补贴、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及贷款支持等。我国目前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导致即使新能源技术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显著,但是由于经济效益低,从而大大降低企业与政府投资新能源的热情,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3.市场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我国新能源发展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创新和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百姓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性能认知浅薄;另一方面,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这也减弱了消费者使用新能源产品的信心。健全的市场保障机制对行业的发展,尤其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着及其巨大的作用,继续完善市场保障机制是必要的。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尽快出台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的保障实施是每一个新行业发展所必需的,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行业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监管,这样才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新能源的法律保障方面做得不够完善。
2.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
新能源行业是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整个产业规模小,获益能力差,其成长和发展壮大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制定有利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应该依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技术类型和特点,获利能力和应用前景,从多方面研究和制定相应政策。另外,政府要增加和及时落实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出台新能源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强宣传,增强整个社会对对新能源的关注度,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热情,提升资金使用效果。
3.加强基础研究,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创新
我国的新能源技术研究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跟着发达国家,产品和设备生产都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很大的落差。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另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并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对于中国想要长远发展新能源产业,解决能源问题,这是必须重视的。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办好科研创新机制、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石定环.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16).
[2]王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评述.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06).
[3]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人大建设.2010(04).
“计划”出台背景
全球总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可见,当今社会主要依赖于传统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发展,但资源在日益耗尽。同时化石能源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全球有30多个发达国家和10多个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增加能源供给,促进节能降耗,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提出,为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促进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深入理解和广泛接受,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将会得到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与认同。中国政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公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为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计划”中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内容
“计划”所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实施“计划”的目标
1.发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促进各国技术优势互补,建立技术合作平台。
2.在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同时推动中国的先进技术走出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3.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技术指南,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
4.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与国外联合建立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5.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
6.建立与发展一批大的示范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创新。
7.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
8.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究与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计划”重点支持领域
1.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其它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综合建筑,低成本、低污染太阳能高纯硅材料生产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工业应用等。
2.生物质燃料与生物质发电:非粮能源作物、纤维素原料乙醇、能源林业植物、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沼气及发电等。
3.风力发电:风能资源评估,大型高效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机组及风电场建设等。
4.氢能及燃料电池:制氢(太阳能、核能等)、储氢和输氢技术,新型燃料电池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
5.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储运、利用技术等。
“计划”重点任务
1.开展基础研究
鼓励和支持中国研发机构与大学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开展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科技理论成果。
2.建立产业化示范
重点跟踪、引进和研究国际适宜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先进技术,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的系统评价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系统等研发工作。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是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因此要重点合作开发其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合作建立国际化检测中心。
3.面向规模应用
积极参与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化和地区性技术标准与规范,为新产品进入市场提前做好准备。交流和借鉴国外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法规与管理制度。
4.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中国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走出去,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合作项目,并在国内外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基地,与有关国家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
5.促进国际交流和对话
建立与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对话机制,交流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观点和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发展瓶颈的方法与策略。以论坛、讨论会、政策对话等形式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
6.培养高层次人才
利用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中心和示范工程等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怎样实施“计划”
1.成立计划组织机构
由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联合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重要科研机构,组织实施“计划”。成立“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启动国际合作机制。
由科技部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联合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聘请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高层次专家,成立“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计划”的优先领域、重点任务和合作方式提出咨询建议,供指导委员会决策。
2.设立专项资金
将安排专项资金启动“计划”,吸引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资金共同推动“计划”实施。同时重视吸引国际大型能源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私营资本投入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
实施“计划”五个宗旨
1.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以及携手解决世界未来能源问题的努力。
2.通过选择国际领先和国内急需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学技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拓宽引进先进技术的渠道,促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建立国际交流平台,支持我国先进、实用的能源技术走向国际市场,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促进各国先进技术的融合。
3.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技术人才,提高中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基础研究水平,解决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
4.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规模化利用程度,有效降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
5.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
“计划”坚持的五个原则
1.合作互利共赢。结合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优势和特点,按照国际惯例,在科技领域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保护知识产权。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科技合作中,要加强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的先进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3.先进技术共享。在保护各自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强各国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我国先进新能源技术进入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和科技资源共享。
4.集成优势资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其他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国际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农村;新能源技术;建议
1.处理农村新民居冬季取暖用能问题的方法
1.1更新供热模式
新的供热模式多数指秸秆半气化多功能水暖炉具供暖,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独立供热。若对于能耗条件没有过于特别的要求,则常常要使用直燃式秸秆半气化多功能水暖炉采暖、墙体保温与地盘管独立供热模式。由于供热形式的独立性较强,在各类建筑结构以及外墙美观和房顶方面的运用较多。(2)集中供热。若用户条件允许,则尽可能建设锅炉房,使用秸秆压块专用供暖锅炉能相对集中起来供热模式。这类模式与普通的供暖形式一样,但最大的特点在于此锅炉燃烧的是秸秆压块,要配备相应的机械设备。
1.2运用水源热泵
与其它供热方式不同的是,水源热泵是依赖于地下水或者地表水的温度当成能源的基础,以此对建筑物实现制冷、制热效果的一项综合技术。水源热泵供冷、供热具有良好的节能作用,对外界几乎不会造成污染,使得该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更加广泛。水源热泵供暖供冷技术对于经济发达、电力充足的农村居民用户也较为实用,在集中供暖供冷的各类平房、楼房里运用效果也很好。尽管这种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大,但是后期管理可采取无人坚守的状态运行,设备用电要比空调节省60%,并且发挥出来的供热效果也十分理想。
1.3多能补充供暖
(1)发挥技术优势。充分运用太阳能技术互相补足,可将供暖技术的集成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发挥出多能互补的作用,且在冬季取暖时起到节能减排作用。太阳能多能补充供暖技术常用在农村新民居的平房和2层小楼的供暖,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需要投资的成本也不一样。建设时需要包含的方面有太阳能热水供暖系统、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热风供暖系统、秸秆半气化炊事等不同部分。
(2)分散单项技术。表面上看太阳能多能互补技术集合了多项不同方面的技术,但对该综合性的技术全面解剖之后,划分出来的单项技术也能发挥出非同一般的作用。如:在处理楼房的取暖问题时,我们需对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热风供暖系统、秸秆半气化多功能水暖炉供暖、墙体保温及地盘管供热等三大结构组合起来,这样可以保证5层楼房的取暖状况得到改善。
2.对于农村新民居炊事用能的推广
2.1沼气
从所有不同的方案中进行对比后,发现选择沼气处理农村用能问题获得的效果十分满意。技术改造过程中若能够全面执行技术指标,则基本上能保证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炊事用能状况显著改善,此外还可以全面协调好居民用户的环境问题,处理好生活污水遇到的各种困难。利用平房小院和独家小楼建造全新的住宅区域,就可以在院内地下建设沼气池来满足日常能量需要。对于农村搞养殖的农户,我们可采取建立小型沼气工程,实施联户供沼气的模式。沼气能源的成本投资较低,整体创造出来的能源效率较为理想。
2.2秸秆
农作物成熟丰收后会获得大量的秸秆,将这些秸秆运用起来同样可以创造出理想的能源。压块燃料能源化技术对于农村百姓的炊事用能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实际能源效率情况看,选择当前常用的两大模式较为适合。(1)秸秆燃料块以及专用炉具。直燃式秸秆半气化炉是专用炉具的全称,该种形式的新型炉具有着很大的优点,如:燃烧火旺、封火时间长、可以柴煤两用等,与常规的节煤炉具相比能节约的煤燃料达50%。此外,在安全性能方面,这种技术不会出现爆炸等严重的问题。(2)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管道供气入户。如果农村区域已经建立了居民小区,为了达到楼层建筑的使用需要,我们应该建立大型秸秆气化站完成管道供气入户模式。虽然这种模式成本消耗较大,但正式运行之后可处理上千户居民的供气问题,如:气化站建设、供气管道及料场建设等等。
3.处理农村民居污水问题的方法
社会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些使得新居民建设带来的生活污水量增大。对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也是现实生活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选择适当的沼气净化池对生活污水实施处理,能够让农村用水情况得以改善。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是一项多级处理体系,其涉及到水压式沼气池、厌氧滤器、生物过滤沉淀、好氧处理等许多方面的操作。对于粪便污水、生活污水等应该通过厌氧消化前的处理操作,对污水里存在的不同有机物质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将其通过液化酸化气化降解反应,促进有机物质变为甲烷和二氧化碳,这样就可以消除污水里存在的不同病菌物质。为了保证生活污水中干物质含量、COD浓度、BOD浓度减小到环境规定的标准值范围内,可以利用过滤沉淀、好氧分解等方式加以处理,通常被处理的水都需要满足国家Ⅱ类水标准才能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之后,则一般都直接用在农作物灌溉里。有的生活污水指标符合要求则能排放到江河里,这样能维持良好的水资源环境。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的使用无需过多的管理,只要保持净化池运行正常既能获得新能源。
4.结语
综上所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新型农村给予了厚望,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努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环境,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振锋,贾海燕.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68-70.
[2]法忠勇.推进我国农村新能源推广应采取的措施[J].甘肃农业,2007(9):49-51.
关键词:新能源动力;产业化;发展路径
新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领域。我们通常将新能源定义为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 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能源、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新能源动力产业即以研究、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用于动力系统而形成的产业,其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探寻新能源动力产业的特征,挖掘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推动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明显提升意义深远。
一、新能源动力产业的特征
新能源动力产业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绿色环保。随着资源过度开发,传统能源日渐枯竭,绿色环保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话题。新能源动力产业以新能源开发为基础,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的优点,这与常规能源在开采、使用过程中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开发新能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兑现我国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避免其他国家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为借口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发展新能源的意义不只在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更在于它的综合价值,无疑使得绿色环保成为了新能源动力产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二是“双高”显著。“双高”即高投入,高风险。新能源动力产业涉及生物、海洋、新材料、电子等高新技术,高风险、高投入是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新能源动力开发中,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如风电投资成本为8000一10000元/千瓦,光伏并网发电投资成本约为6000美元/千瓦[1]。同时,如此高的投入后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使得新能源动力产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三是特别扶持。新能源动力产业“双高”特征的存在,以及其巨大政治、经济、社会价值的存在,使新能源动力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更是政府的责任,为此许多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我国,新能源尚属刚刚兴起的产业,需要国家的大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新能源动力产业的高速发展。
二、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鼓励发展新能源动力产业,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新能源动力产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使新能源动力产业陷入了困境之中。一是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在新能源的运用上,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外,绝大多数 利用新能源生产的电力、热力产品的成本仍然远远高于常规能源产品,缺乏经济竞争优 势,不具备完全自主商业化发展的能力。并且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进一步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新能源动力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美国能源基金会 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预测,2020年前我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需7万亿元[2]。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量仅仅依靠国家财政难以实现,需要依靠市场融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新能源动力产业融资效果不够理想,研发资金较为匮乏;三是行业管理松散。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团体、行业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企业间、政企间缺乏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造成企业各自为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的出现[3]。同时,我国虽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配套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的突破路径
新能源动力产业是朝阳产业,其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促进我国新能源动力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核心技术研发中,政府和企业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二者真正形成合力。政府要扮演好研发主导的角色,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一批国家级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鼓励支持核心技术研发。企业要扮演好研发主体的角色,积极开展新能源动力研究,加大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推进新能源设备的国产化,实现“引进一消化一创新”的技术路线,根本改变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二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在国家持续加大新能源产业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要多渠道集资,充分运用社会资金、银行资金研发新能源技术;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我们要根据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尽快制定新能源交易及与之相关的管理办法、新能源发展基金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同时,我们还要对政府、企业等利益主体在新能源产业研发中的权利与义务作为明确的规定,做到科学、规范、高效,为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能源;实验技术;垃圾处理;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S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6-010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但是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等领域,还有较大的差距,而在食品、医疗等领域中,如果应用生物技术,将会极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专家和学者对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了研究。生物技术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自身还不是很完善,其中生物能源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项目,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生物能源技术能够利用废物等资源,代替传统的石油和煤炭能源,从而达到安全环保的目的。
1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分析
1.1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概念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由于出现的时间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概念,不同学者提出的看法也不同,通过大量的分析知道,大多学者认为,生物能源技术就是利用农林、工业和生活垃圾等作为原理,通过添加一些可燃物,从而可以燃烧提供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能源。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就是对如何将垃圾转变成能源的过程,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一门技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个领域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而生物能源技术不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还能够达到开发新能源的目的,因此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研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垃圾的组成不同,添加的助燃物等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产生的垃圾量较大,而且成分的差异很大,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我国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初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助燃物,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垃圾的成分不同,助燃物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异,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就是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助燃物,使垃圾燃烧产生的废气污染最低,同时产生的能量
最高。
1.2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特点
通过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概念可以知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没有的垃圾,转化成有用的能源,在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煤炭等传统资源的消耗,对于经济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看似简单的变化,却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以往处理垃圾时,主要采用燃烧的方式,而受到当时经济水平的限制,垃圾的数量较少,其中的有害物质很少,燃烧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进入到21世纪后,世界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生物垃圾越来越大,工业水平的提高,导致工业废料越来越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生物和工业垃圾中,有很多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这些影响越来越大,如近年来酸雨、雾霾等灾害频发,都是由于垃圾的处理不当导致的,如果能够根据垃圾的实际情况,利用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添加适当的助燃物,在燃烧的过程中,对产生的气体进行处理,就可以很好的将这些垃圾转化成为能源。
2 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应用
2.1 垃圾处理
对于生活和生产中的垃圾,传统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土埋和燃烧,如果垃圾中没有污染物质,埋到土壤的一段时间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会转化成土壤的一部分,但是垃圾的成分不同,转化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而燃烧需要的时间很短,但是在燃烧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气体,进入到大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化学工业水平较低的时代,这两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处理垃圾问题,但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生活和工业垃圾中,经常会参杂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选择土埋的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甚至会影响周围的土壤,造成更严重的污染,而燃烧虽然不会对土地造成污染,燃烧产生的气体会对大气产生污染,因此近些年来,如何处理垃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垃圾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在实际的垃圾处理时,通过采集一定的样本,然后添加不同的助燃物,观察燃烧的效果,然后选择一种燃烧产生污染气体最少、热能最大的助燃物,这样在解决垃圾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的问题。
2.2 新能源开发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石油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终有用尽的一天,这些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寻找新的高效、清洁型能源,成为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近些年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风能和太阳能等,是利用自然能源的方式,虽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少,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因此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地区开发,而生物能源受到的限制很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能源技术是在生物循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利用垃圾制造生物燃料,也可以利用桉树制造生物柴油等。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前景更加广阔,由于自然界中存在着循环,不同物质之间可以进行转化,而生物能源技术正好利用了这个特点,只要分析出能源的成分,就可以利用其他的物质,提取出这些成分,从而制造出这种能源,目前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的生物能源与实际的能源相比,供给的能量较低,相信随着生物能源实验技术的发展,生物燃烧生产工艺的提高,这些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也会越来越大。
3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生物能源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垃圾问题,同时可以达到开发新能源的目的,因此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生物能源技术的研究,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是研究垃圾转化成能源过程的一门技术,是实现生物能源技术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发展重工业,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治理环境成为了重要问题,而生物能源实验技术,不但能够很好的解决生物、工业中的废物,还可以生产出生物燃料,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良才.论中国生物能源发展的根本出路[J].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6.
[2] 杜祥琬,黄其励,李俊峰,高虎.我国可再生能
源战略地位和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工程科
学,2009,(8):4-9+51.
[3] 马春红,李运朝,刘旭,及增发,李晓煜,何晓
棣,崔四平,王立安,贾银锁.生物质能源研究
进展与前景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2011,
关键词:新能源;福建
1 福建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拥有优质的硅矿资源,具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福建省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居全国前列,初步估算,全省沿海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4131万千瓦,技术开发量607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储量估计为陆地上的3-4倍,风能不仅是福建省最具优势和开发前景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也是可开发的重点。2000年,装机容量均为6000kW的平潭长江澳风电场和山东澳仔山风电场先后顺利并网投产,福建迈开了风电产业化开发的第一步。“十一五”时期,福建全省风电装机规模从2005年的5万千瓦,添加到2010年的73万千瓦,增速分别超越火电、水电等传统动力。2009年《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出台后,福建省加快风电资源利用,重点开发沿海陆地风能资源,在条件具备地区集中连片建设风电场,2011年全省总共建成20个风电场,福建省陆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03万千瓦,发电量超越21.9亿千瓦时,到2012年底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以上。
从资源角度来讲,福建特别适合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福建地处亚热带,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在沼气、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福建生物柴油三代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第一代技术是以动植物废油脂为原料加工提炼成生物柴油。现已建成具有相当技术装备水平规模的生物柴油企业11家(其中5万t级生产能力3家、2万t级3家、1万t级6家),境外上市3家,形成年生产能力35万t左右。第二代技术以木本油料林的油脂为原料加工提炼成生物柴油。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多家民营、外资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小规模建立示范基地,繁育栽培优良树种,探索经济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三代技术是以海洋藻类和纤维素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在福建师大、厦门大学开展试验,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福建省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2007年4月起,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2010年)》《太阳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7-2009》,《福建省新能源振兴实施方案》。这些文件包括推进公共应用,奖励自主创新,推广ED和光伏产品,对产业实行优惠的财税和用电政策,鼓励优先采用省内生产的LED和光伏产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福建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形成矿山开采、粗晶冶炼、精制提纯、晶体制作、硅片切割、扩散印刷、组件封装等环节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福建核电工作始于1983年,但经历了20多年的徘徊。2008年2月18日,宁德核电主体工程开工,宁德核电站选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辖福鼎市秦屿镇备湾村,南距福州143公里、北距温州113公里,东临大海,是一个海岛,潮差大、人口少,区位地形和条件对发展核电都极为优越。宁德核电站的建设,对于支持海西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电网结构、拉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
2.1 对开发新能源战略意义的认识不足
例如福建省拥有适合发展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特别是生物液体燃料中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均有较成熟的技术和资源,但开发生物质能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为生物质能源在能源领域里所占的比重较小,生物能源成本较高,近期替代常规能源的潜力有限,无足轻重,因此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快发展、检查落实上都未引起足够重视。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没有为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建立如常规能源建设项目同等待遇的固定资金渠道。
2.2 缺乏完整的激励政策
新能源产业在发展初期是弱势产业,投资高、技术含量高。在发展初期,政府支持和引导十分重要。政府应当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作为一项减少常规能源消费量和改善环境的措施加以扶持,并采取税收、补助、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建立风险基金、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激励政策.以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3 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福建省的大部分相关企业生产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低,原料来源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在不考虑常规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目前一部分新能源产品的成本较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另外,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缺乏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企业缺乏熟悉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存在核心技术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而产业链的发展与产业前景关系密切。福建省未完全掌握从工业硅到太阳能级高纯硅的生产技术,使发展硅太阳电池的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生产工艺是真空管型,而具有易与建筑物结合、适用于承压和二次循环的平板型太阳能热水器仍在开发之中。
2.4 市场应用不够
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福建没有高纯多晶企业,光伏应用市场弱小,即外销工业硅——购进高纯多晶及电池片——外销电池组及太阳能产品(太阳能灯及工艺品),市场、原料均高度以来外部,市场风险大。
3 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福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应紧紧抓住世界能源结构转换的战略机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自主研发和引进提高、重点突破和整体发展相结合,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业交流合作,以应用带需求,以需求促发展,重点推动生物能源产业、风电产业、新型环保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努力把福建省建设成为东南沿海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3.1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政策补贴机制
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初衷在于降低发电成本、促进产业发展,补贴过高不利于新能源技术进步,而补贴过低则将挫伤投资者信心,不利于产业发展,因此,补贴标准必须适中,并应随新能源技术进步而动态调整,仅在新能源技术、产业尚不能与传统能源竞争的特定阶段实行。同时不断降低补贴幅度,尽可能减轻因发展新能源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担。对商业化新能源项目补贴的对象,应是已经具有较为成熟技术且能够通过自身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规模扩大,不断降低成本的企业。补贴政策的实施,需要建立竞争和比较机制,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新能源发电技术不断进步,积极为新能源发电降低成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 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目前新能源尚不具备市场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才能生存发展。政府应积极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和主管部门对新能源发电的认知度,自愿承担开发新能源的成本。落实并完善新能源“上网电价”实施细则,继续实施'金太阳工程'等扶持措施,鼓励新能源企业与电力系统等加强沟通合作,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以'下乡、富民、支边、治荒'为目标,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等应用,开发多样化的光伏产品。重视电源电网协调同步发展,形成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互动的协同机制。通过合理的电价标准、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积极的金融扶持,积极扩大国内新能源市场。
3.3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资金、人员方面的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全面提升本土化新能源设备技术水平,以科技攻关或其他方式使有关企业在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巩固或达到领先地位,力争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提升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整体实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从新能源大国向新能源强国转变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能源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稳定投资者信心,以调动各方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长期投入。今后的发展方向,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和成本控制,把成本下降到可以商业化发电,平价上网,走到老百姓家中。
3.4 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两岸合作
福建省具有独特的对台合作优势,国家对“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战略定位将是推动两地开展产业先期合作的积极助推因素。随着闽台经贸交流的深入,闽台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并得以持续深化,在新能源领域亦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表的22 条“共同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全面合作”、“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链优化整合”、“建立两岸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交流合作平台”等合作建议。闽台两地在政策、地缘、经贸资源等方面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在产业发展的条件上也具备较多的资源优势互补之处。福建省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政策、促进两地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构建闽台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通过项目对接实现新能源产业链的延伸。支持两岸新能源合作,加快海峡两岸新能源合作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两岸新能源合作先行先试,促进闽台新能源产业对接。
3.5 创新金融制度,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应建立具有多渠道融资能力的融资平台,以利于产业发展的资金筹措,包括建立新能源产业的政府专项发展基金、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建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新能源企业通过发行融资债券和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投资模式、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和担保机构支持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指导企业利用清洁发展机制( CDM) 增加资源来源、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对新能源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放宽行业的一些投资限制等等。政府应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目标,在高校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对口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培养一批装备研制和系统开发设计的带头人,摆脱目前在世界能源产业链上“加工厂”的地位,实现从代工型向创新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叶志:福建新能源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发展研究》2010年12
[2]林孟涛:加快发展福建省新能源产业的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2 年第3 期
[3]叶用成:福建省风电发展的研究《能源与环境》2006。5
[4]福建电力勘探设计院:福建风力开发计划2009
摘 要:新能源技术、轻量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汽车材料的创新和应用是推动我国由世界汽车工业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车辆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该文介绍了同济大学“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立,为我国学科交叉和创新型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关键词: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交叉 源头创新 未来汽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50-03
Subject Crossing Talent Cultivation for Source Innovation of Future Automotive Industry
Lin Jia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New energy, lightweight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automobile revolution.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otive materials is the one route to chang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industrial giant to the power.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ourc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ubject crossing in vehicle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the Materials-Automobile-New energy innovation experimentation area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 new kind subject crossing and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automotive industr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Vehicle engineering;Materil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bject crossing;Source innovation;Future automotive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工业大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我国的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产量占全球第一,不过在汽车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1]。
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建立在大规模资源消耗的汽车工业则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锂电池、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材料等一大批汽车新材料不断涌现,成为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源头动力[2]。
1 我国汽车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
为了培养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技术与管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建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一批汽车类专业,成效显著。但目前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相近,即偏重于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服务保障,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3,4],在汽车技术源头开发创新人才培养上则有所欠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单纯偏重于车辆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汽车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所需,因此,相继开展了跨学科培养试点。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近年来除了在车辆工程专业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外,还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建立了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理工学院将车辆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相结合开展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汽车材料类课程,为车辆工程或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元素。[5-7]
自古以来,材料科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推动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源头动力。未来汽车技术的变革离不开在汽车材料领域的源头创新[8-11]。在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偏重于机械、汽车技术方面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汽车生产所用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则多局限在应用范围,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汽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发领域的积淀。
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兼具汽车材料源头创新和汽车设计制造创新的高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结合各自优势,强势联合,在国内首创“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将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技术有机结合,重点培养服务于新一代汽车工程技术与汽车材料创新、具有源头创新思维的汽车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之急需。
2 创新实验区建设理念及思路
从现有的本科培养体系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是研究汽车等各类车辆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培养从事上述领域高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本科专业,目前我国数十个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该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科基础知识。其主干课程包括车辆工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理论、汽车设计等。
材料类专业则是全国综合性高校大都拥有的本科专业,是一类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宽口径专业,其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材料类专业又可细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随着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一些新的本科专业也都有招生。
2014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就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汽车的发展必定围绕着新能源技术、轻量化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汽车材料上的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进而实现汽车技术上的变革。
为了培养服务于未来汽车工业领域源头创新、能够从事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汽车相关材料、装备及整车开发的综合性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研讨汽车、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学科交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于2016年设立了“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正式对外招生,以培养兼具物理、化学、力学、机械、设计等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必备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定位于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时与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学科交叉密切合作,在未来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上协同创新,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新一轮变革提供源头推动力。
3 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物理、化学类基础课程、电工、设计等工科基础课程以及大量材料类专业课程,专业总学分为175。而车辆工程为5年制本科专业,除了大量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力学、机械、电子、电工等工程基础课程,5年总学分达211.5,即使在扣除其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后,总学分也高达179.5学分。由于国家及学校对本科教育的总学分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简单合并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需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课堂学习强度和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
因此,在设定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遵循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融合汽车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强化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特色交叉课程教学的培养模式,开展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整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必要的物理、化学类、电工、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车辆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力学、机械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大规模开展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在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须的专业课程总学分和毕业要求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求。
因此,在创新实验区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三大化学、电工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制造技术基础等力学、机械类基础课程。在材料类课程中则保持了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等全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学、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基础等重要专业课程。对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来说,则根据创新实验区培养目标开设了车辆工程导论、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实验区通过深入研讨开设了诸如汽车工程材料、新能源材料、轻量化汽车技术与材料、车用传感器技术与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论等学科交叉课程,同时两院合作设立了材料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车用新能源技术及材料综合实验、汽车构造实习等一批学科交叉型实验实践类课程。这些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立不仅使创新实验区学分分布可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同时创新实验区的总学分控制在17分,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在4年本科阶段学习。(如图1)
为了进一步加强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训练,完全具备同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继续学习深造、工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或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也提供赴美、英、法国等知名高校进行国际联合学位培养的机会,以培养在汽车工业领域国家急需之才。学生也可以经过本科学习直接进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工作。
4 结语
创新实验区的学生经过创新实验区的跨学科模式人才培养,将兼具材料学科和车辆工程的专业知识,材料研究和汽车工程开发相结合,在车用材料开发时直接掌握汽车应用之需,而在汽车研发和生产、维护时则明晰各类车用材料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材为车用,车以材先,对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未来汽车技术源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将在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不断探索,优化并健全实验区课程体系,并由学科交叉型本科教学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延伸,并希望在不久将来建设成一个汽车材料相关学科交叉新专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同时为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式人才培养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 吴斯.追逐数十载 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之痛缘何还在[N].现代物流报,2016-5-13(C3).
[2] 唐科祥.浅谈汽车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6(4):148-151.
[3] 王旭飞,康芹,施绍宁,等.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50-52.
[4] 陈茹雯,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6.
[5] 张兰春,赵景波,刘晓杰.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112-114.
[6] 王天国,罗成,李建.面向汽车工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5.
[7] 常颖,李晓东,魏志勇.汽车材料类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6):190-192.
[8] 牟宁博.关于汽车新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化工管理,2016(4):89.
[9] 周贺祥.汽车用新材料的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44(2):41-42,45.
[关键词]中俄;能源合作;合作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03.189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结构和能源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经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能源合作近期呈现加快推进的趋势。中俄通过持续创新能源合作模式的方式,努力共建新型能源大国关系。
1 中俄能源合作的具体实施模式
根据中俄双边能源合作的实际成果,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合作模式。
1.1 联合开发模式
能源联合开发模式是指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地质勘探、开采和销售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的合作模式。联合开发模式是两国能源合作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
俄罗斯大陆架面积为620万平方公里,其中400万平方公里富含油气资源,俄罗斯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规定,外国公司只能通过与俄罗斯公司建立联合企业的形式参与资源开发。中俄联合企业主要从事在俄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地质勘探、开发和销售工作,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两家公司执行全面长期合作的协议,合作内容涉及石油的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勘察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开发俄罗斯的地下资源、需要巨额投资,为此,已经背负沉重债务的俄方企业会积极寻求中国企业参与联合开发。这对于双方企业结成战略资源联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中方最终取得俄罗斯能源的利用许可。
联合开发的优点是:针对目前俄罗斯缺乏资本和技术条件的现状,在双方联合开发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引进俄罗斯企业中参与联合开发,从而为中国油气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了机会。联合开发模式的缺点在于:联合开发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分歧与争端,比如两国政府在价格上的分歧,俄能源决策各方间的利益争端,中俄联合企业作为联合开发投资者和实施者双方间的利益争端等。
1.2 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模式是指以技术合作为基础,以科技合作为主线,以能源产业为平台,通过中俄技术交换、技术互补和技术贸易三种科技合作方式的自动,从而实现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能源储量方面,中国的可开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短缺问题以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会日益加剧,这就要求必须加强能源技术创新。虽然俄罗斯的能源产量巨大,但在能源的勘探开采方面,存在着开采条件恶化、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措施。目前中俄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田湾核电站是中俄在核能领域的高科技合作,为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同时在矿业科技合作方面也有一定程度进展,双方互相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钻探和爆破技术等。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创新是中俄两国政策的共同目标。双方技术领域的广泛合作为能源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能力的调整和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能源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
虽然中俄能源技术战略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优势条件,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包括四点。
第一,国际因素的竞争或干扰,尤其是美俄深化能源合作给中国开发俄罗斯油气资源及运输通道建设带来了竞争压力。
第二,两国工商界在技术信息、商务信息等方面缺乏深度了解,缺乏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对寻求合适的合作项目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存在一定难度。
第三,两国经贸科技合作的运转机制不畅。
第四,俄罗斯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内经济制度建设滞后,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利益争夺削弱了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与此同时,对外国投资战略性行业的本能排斥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技术投资。
1.3 安全合作模式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供给安全、价格安全、消费的环境安全、运输安全以及勘探、开发与利用的研发安全等。在俄罗斯方面,尽管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高,但能源问题对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却是很现实的。俄罗斯能源安全现状包括:能源出口依赖度日益突出,能源生产下降,能源行业固定资产老化,在能源发展与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已探明石油资源开采比例低、浪费严重,原有加工深度百分比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等。
中俄要想采取安全合作模式,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在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双方政治互信,建立政府间能源战略安全对话与沟通机制,将能源合作纳入地区战略对话。
第二,加强能源企业间的交流和互信,完善市场合作机制,加强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石油进出口方面的合作,推动亚洲石油和能源市场的建立。
第三,督促和支持俄罗斯改善能源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加快油气运输管网方面的建设,构建运输安全合作机制。
第四,加强双方法律机制完善,为双方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保障两国能源安全搭建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框架。
第五,加强反海盗、反恐怖及有组织犯罪等领域的安全合作。
2 中俄能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的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标准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这种标准综合分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是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的强大推动力。目前,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是能源资源,而俄罗斯最短缺的资源是资金和技术资源,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遭遇的欧债危机。因此,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两国往往根据自身的国情、世界局势变化来选择合适的能源贸易合作模式。对俄来说,目前石油贸易是最合适的合作模式。然而此模式无法保障合作的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技术资源,推动双方在技术和资金优势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落实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的建立,从而提高中俄两国能源基础研究水平,解决能源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
目前中俄两国都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创新能源开发技术作为重大战略。能源技术合作模式可以加强能源开发技术的革新和促进新型可替代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区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与此同时,技术合作模式还可以通过企业的技术引进,进而落实到产业上,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使能源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并进一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推进,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下一个循环。
参考文献:
[1]程春华.新形势下中俄油气合作特点及思路[J].国际石油经济,2013,21(6).
[2]侯敏跃,韩冬涛.中俄、中澳能源合作比较研究――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探析[J].俄罗斯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