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1:09: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创业投资概念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创意产业对很多投资人来说,是一个经常听到但却又很陌生的概念,那到底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传媒、动漫、娱乐、教育、游戏、旅游、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绘画、舞蹈、戏剧、艺术品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在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特别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目前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其实已经有不少是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公司,例如:
出版传媒:北方传媒(601999)
动漫玩具:奥飞动漫(002292)
电视网络:歌华有线(600037)
影视传媒:中视传媒(600088)
旅游地产:华侨城(000069)
而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股中,最引人关注的可说是在创业板上市的以“电影产业”为主的“华谊兄弟”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华谊兄弟”的大股东中有多位影视圈中的名人,例如名导演冯小刚、制作人张纪中、明星李冰冰、黄晓明、任泉及张涵予等。在这些影视名人的光环下,“华谊兄弟”立时成为了中国知名的上市公司,也成了投资人目光的焦点。
那到底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股票是否值得投资呢?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国家所全力支持及扶植的重要产业,所以国家在资源分配上、政策上均会给予保护及优惠,这将有助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而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发展阶段而已,其可成长空间非常辽阔,如果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将在5年内翻上两倍甚至五倍,那也是不足以为奇的事情。
不过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高增长的特点,属于资金密集、科技密集、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型的产业。所以投资人如想在这一产业中投资获利并不容易,如果是“稳健型”的投资人,其实并不大适合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股。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所以目前对此产业有所研究的学者及专家相当缺乏,既懂文化创意产业又懂金融投资的人才在国内可说是少之又少。这增加了一般投资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股的困难及风险,这是投资人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创投是创业投资的简称。创业投资是指专业投资人员(创业投资家)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创公司提供融资的活动。与一般的投资家不同,创业投资家不仅投入资金,而且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网络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好地经营企业。所以,创业投资机构就是从事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创公司提供融资的活动的机构。
所谓的“创投概念股”是指在沪深两市中涉足风险创业投资,有望在创业板上市中大获其利的上市公司或者自身具有“分拆”上市概念的个股。
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信息产业与生命产业。具有创投概念的个股中,以投资创业科技园的居多,包括投资参股各著名大学的创业科技园。如龙头股份、大众公用、东北高速、全兴股份、常山股份、中海海盛等。
在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中,中小科技企业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目前直接投资这些企业存在一定障碍的情况下,创投概念股自然受到市场的关注。部分上市公司持有创司的大比例股权,这些创司拥有丰富的项目储备,在创业板推出的预期下,该类股票后市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沪深两市参股创投的上市公司有数十家。受益明显的创投概念股主要有:大众公用、电广传媒、力合股份、张江高科、紫光股份、龙头股份、复旦复华、钱江水利等。
投资创投概念股和创业板股票需要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关注中短线机会
创业板在上市资源、上市条件、交易方式、监管条件、退市方式上与主板市场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创业板的上市的条件将更加宽松,对于那些有良好发展前景,尚不具备A股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旨在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但是,这也恰恰说明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发展前景上有一定不确定因素。因此,投资创投概念股重点关注的是中短线的机会,而非长线投资目标。
关注股权多的公司
由于创业投资公司选择投资项目风险较大,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创投行业的收益率波动率较大,优秀的创业投资公司团队能够凭借其优秀的市场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有着众多的项目储备,创投行业中公司与公司的收益率差距很大,而且这一趋势有着一定的持续性持续;实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因此创司业绩相差悬殊。在选择创投概念股时,投资者要重点关注持有优质创司股权比例较多的上市公司,比如:持有深圳创司、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创司的上市公司。
重视基本面分析
投资创投概念股还需要注重行业基本面的研究,了解未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可以在合理避免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高收益。
注意及时获利了结
创投概念股不仅包括参股创司的上市公司。也包括持有准上市公司的企业股权的公司,具有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投资者不可忽视风险,应以波段炒作为宜,因为其题材概念炒作成分偏重。一旦题材兑现,投资者要及时获利了结。
数据显示,仅2006年通过中小板实现资本退出的创投就获得了25.8倍的平均回报。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创业板开设,参股公司的回报将相当可观。
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鲜明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在二级市场上面临着价值重估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一些持有创司股权的上市公司,近期受到相当追捧。比如大众公用凭借持有深圳创新投20%股权,一举成为创投概念的领涨龙头。
除此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了创司,如紫光股份、中海海盛、燕京啤酒、世纪中天等参与设立了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华工科技、长源电力、武钢股份设立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股浙江天堂硅谷创业投资公司的钱江水利,综艺股份控股了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公司,力合股份控股的珠海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公司旗下拥有的拟上市项目众多,等等。
不过参股创投的上市公司中,出资额较高、占股份比例高的并不太多。从资金上看,出资额最大的是大众公用,出资金额为3.1亿元,参股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持股比例为20%。其次是紫江企业,控股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2.9亿元,持股比例为98%,同时还全资控股上海紫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0.1亿元,这两家都是上海本地企业。出资金额超过1亿元的还有唐钢股份,参股深圳创新投资基金,出资2亿元,持股比例为20%。杉杉股份,控股宁波杉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8亿元,持股比例为90%。力合股份,控股珠海清华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出资1.1亿元,持股比例为57%。
从数量上看,在创司方面,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最受上市公司青睐,拥有8家上市公司股东;其次是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拥有5家上市公司股东;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拥有3家上市公司股东。上市公司中,钱江水利参股的创司最多,有3家,其次是紫江企业和北京城建,各有2家。
除此外,还有一些本身拥有较多拟上市项目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值得关注,比如复星医药、张江高科等,属于准创投概念股。这两家也是典型的上海本地股。
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
大众公用(600635)
关注点:参股创投出资额大,占股份比例高
关注度:
大众公用投资2.75亿元参股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持有深圳创新投资集团20%股权。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是一家来自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目前中国最大、前景最好、实力最强的创业投资公司之一。其注册资本为16亿元,集团现下辖全资、控股、合资的投资(基金)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13家,可投资能力超过30亿元。其主要投资对象为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包括生物工程、IT、软件等。
近几年深圳创新投孵化的企业很多,如橡果国际、慧视通信、中心国际、珠海巨力、九城数码等在美国以及我国香港主板上市,获益几十亿元。而孵化的如怡亚通、西部材料、远望股、中材科技、同州电子、潍柴动力和金正科技等成为国内中小板高价股。据公开信息,深创告孵化的企业今年有望在国内上市的要达到50家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在创业板推出后,作为大比例参股股东自然将分享到巨大的收益,大众公用就是其中之一。其余几家股东还包括粤电力、盐田港和唐钢股份。
同时,大众公用还是大众交通(600611)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0.76%,公司还出资4352万元持有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9.52%股权、出资3000万元持有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20%股权、持有112万股交通银行股权等。这部分资产也面临大幅增值机会。
紫江企业(600210)
关注点:控股两家创司,主营大幅增长
关注度:
紫江企业参股了两家创司。控股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2.9亿元,持股比例为98%,同时还全资控股上海紫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0.1亿元.其中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正式成立。目前,该创司已经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机电一体化、环保和能源领域进行了集中投资,投资项目已达十多项,成长前景较好。这一点为其控股公司紫江企业带来美好的未来预期。
从主营业务来看,紫江企业是沪深两市中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盈利能力最强的包装材料上市公司,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水平、销售额、经济效益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此外,紫江企业2007年报预增300%以上,扎实的主营业务配合创投概念,值得投资者关注。
张江高科(600895)
关注点:参股创投进入收获期
关注度:
张江高科的一个闪光点,就是其创投已逐步进入收获期,未来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此前若干年,张江高科在IT和BT领域重点培育并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并建立了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银行卡)、光电子和信息安全四大关联产业。
其2007年初还参与成立了汉世纪创投基金,目前,公司直接投资和通过汉世纪基金投资的创投企业包括展讯通信(纳斯达克上市)、复旦张江(香港上市)、万得资讯和嘉事堂药业等多家企业。随着创业板的即将推出,公司也将有机会充分受惠于创业板的有效退出机制。
此外,公司大股东多次表示将为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而公司也在2007年11月公告欲配股融资以收购大股东资产,其进程值得关注。
复星医药(600196)
关注点:投资股权潜在收益丰厚
关注度:
目前复星医药投资的公司已经在A股上市的就有羚锐股份、海翔药业、海正药业(已卖出),同时复星还控股国药集团49%、持有天药集团38%左右的股权。
尽快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板是资本市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为更多的中小创新企业输送资金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显然,今年推出创业板已无悬念。然而,提到创业板就不得不提到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即风险投资。是一种风险最大回报最高的投资,说风险大,因为投入后也许会颗粒无收,比如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前景极被看好陈逸飞先生的逸飞集团500万美元,但随着当年大师的骤然仙逝,这巨额风险投资也打了水漂,这充分体现了风险投资的风险性;说回报高,一旦投资的公司上市,便能得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像盛大网络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该股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增值了数十倍。
然而,中国投资者对风险投资知之甚少,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其实它就在你眼前,并无时不在左右着你的钱袋。
风险投资者是初创的高科技企业的衣食父母;而数以亿计的股民又是风险投资者的衣食父母。
“风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同“对冲基金”一样,是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弄潮儿之一。它的使命就是将一些无法确定风险的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那些原本没有多少机会变成小鸡崽的鸡蛋得以破壳。它是美国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器,风险投资对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它的参与,就没有今日美国的硅谷以及微软、英特尔、苹果、辉瑞、甲骨文等世界名牌。
然而,自“风险投资”降生那一刻起,它就一直在扮演“美女与野兽”的双重角色。正因为它承担了超额的风险,便决定了它不能将“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它必须拉一帮“难兄难弟”来共同参与这项游戏。
我们来看这个游戏怎么个玩法:
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型为:向创业者注资(播种期)―让企业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并设计好包装(孵化期)―在证券市场上市(收获期)―在二级市场上套现(退身期)。
这就是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本性是投机。跟一般投资比较,风险投资不是通过让企业创造财富来盈利,而是在证券市场卖掉企业盈利。为此,它把企业当产品来开发,它只做“生产”企业的前端工作,生产出来就卖掉。因而如何将企业包装上市卖个好价钱是它考虑的首要目标,“精心包装”成了唯一手段,其它如企业能否健康成长、未来的发展等统统变得无关紧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它会挖空心思,不遗余力。急功近利也决定了注射“风险投资激素”催生的婴儿的先天不足,成活率极低。正因为太熟悉自己的婴儿,所以一生下来就要将他们遗弃。
风险投资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它必须找到一个释放风险的地方,基于这个模型只有一个出口:上市套现,于是股市便成了它唯一释放风险的场所,于是躲在幕后的风险“接棒者”便粉墨登场了。不管你情不情愿,只要你在玩股票,只要你在追捧时下最热门的创投概念股,你便被拖入了这场游戏之中,而且还注定要扮演“将游戏进行到底”的角儿。
风险投资者在悄无声息中“退身”时,也把所有的风险转让给了你。
你不仅承担先天不足婴儿的生存和成长风险,还要承担“胎死腹中”的未上市企业的风险。因为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通常风险投资的胜算为一比九,也就是说十家企业,有一家上市便可收回成本,二家上市便可赚回一个企业,但它回收的每一分钱,都来自股市。
现在,我们已经不难看出:“风险投资与股民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不同的是贴有‘风险’标签的投资者只承担了部分风险;没贴‘风险’标签的股民却承担了全部风险。”
自2004年全球创业投资市场复苏以来,受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业投资制度的优化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的利好因素推动,中国创业投资业得到空前发展,2006年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风险投资国。国际创业投资巨头在国内纷纷布局抢滩并寻猎潜力投资目标,本土创业投资机构因创业板退出渠道将通而暗潮涌动,一时间“创业投资春天来临”之声此起彼伏。然而,虽然创业板将在年内推出,但回首2000年创业投资因创业板叫停而跌入谷底的萧条景象,放眼德国创业板关闭、香港创业板交投清淡的市场困局,稚嫩的本土创业投资不应盲目乐观。
创业投资市场热潮涌动
创业投资市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创业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也取决于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同时由于涉及到科技创新、资本投资与产业安全等制度因素,也受到国家有关创业投资政策的影响。我国自1985年引入“创业投资”概念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缓慢发展后,2004年创业投资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小板市场释放的高回报效应与创业板推出的预期效应,促使我国创投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
创业投资市场持续强势增长。追逐相对高额的投资回报是创业投资的本性,而创业板市场是创业投资退出并增值的主体市场。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创业板市场对创业投资的推动效应极其显著。我国创业板热潮带动的创业投资激增则更为明显。1994~2007年我国创业投资资本额的增长情况,凸现了两次创业投资强势增长与创业板热潮的关联关系(见表1、图1)。
我国创业投资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2000年和2007年出现巨幅增长。1999年国家开始探讨设立创业板市场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投资的发展,2000年国务院法制办就《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条例(草案)》、深交所就创业板9项规则向社会征求意见,促使我国创业投资迅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资本总量大幅增长。从2000年开始的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尤其是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不断下挫,使全球创业投资受到重创而陷入萧条,我国也因市场风险控制经验不足而叫停创业板,导致许多创司在投资后因无法实现预期退出,最终陷入投资的死循环而停顿或倒闭,创业投资陷入低谷。2002年创投机构和资本总量增长快速下滑,2003年更是双双出现负增长。2004年深交所推出了中小板市场,创投概念股上市的高回报刺激创业投资开始复苏。2007年创业板推出的政策意愿更为明确,进一步增加了中外创投机构的投资热情,创业投资管理资本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05.8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了81.7%,较2000年增长了135.5%;年度项目投资金额达到398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年度新募集资金893.4亿元,是2006年的4倍。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风险投资目标国。
国内退出渠道明显增多。在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退出渠道不畅是瓶颈因素。在国内,创业投资除了个别的创投概念股在主板上市外,主要依靠境外IPO和国内外并购实现退出,因此出现了外资创投机构借助其“募资、退出两头在外”的模式而主导国内创投市场的格局,导致本土创投边缘化。2004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及深圳中小板块率先实现全流通后的首次IPO开闸,我国正在形成蓝筹股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和产权交易所协同发展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特别是中小板市场释放的创业投资成功实现IPO退出的财富效应,体现了国内资本市场对创投市场的推动作用。创业板市场更引起了中外创投机构对国内退出渠道的青睐。2007年共有77家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地区和上海、深圳等资本市场上市,其中在上海主板和深圳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达28家,占比达36.4%,是2006年退出数量的4.6倍。随着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国内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国内主板市场发行新股的市盈率一般控制在30倍左右,创业板的市盈率一般在30倍以上。《2007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境内A股资本市场IPO平均首日投资回报率高于境外资本市场,未来境内退出的高回报率对创投机构将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见表2)。
创投本土化进程明显加快。从创业投资资本的来源结构看,外资资本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内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占比增加。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研统计显示,2007年度新募风险资本来源中,海外资本的来源比例由2006年的65.1%下降至51.8%;企业资本成为第二大来源渠道,所占比例为17.5%;来自于政府的资金占比由2006年的7.4%激增至16.7%。在人民币基金设立方面,各地政府积极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并通过母子基金的制度创新实现由直接投资项目向参股人民币基金模式转变。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江苏苏州等10多个地区都设立相关的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外资创投和国内市场化的基金。外资创投机构在海外红筹受阻的困局下,为便于在国内投资和退出,也着手组建人民币基金,本土化的策略成为外资创投机构的必然选择。从退出收益来看,本土创投机构的资本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为例,其在国内资本市场渠道改善后显现出优秀的投资业绩。据统计,2005年之前,该公司创业投资的年收益率是20.45%;2005年之后,其本外币基金的年收益则达到35%以上;2006年更是硕果累累,投资企业上市达11家,其中在国内中小板挂牌上市的有5家,其他的在国外上市。
全球资本供给推动投资竞争空前激烈。由于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创业资金供给规模与强度大大增强,创投机构之间的竞争全方位展开,并推动创投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企业找创投机构的卖方市场向创投机构找企业的买方市场转变。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中国创投市场新募集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2007年,109家机构/基金新募集893.4亿元风险资本,是2006年新募集金额的4倍多,平均每家机构募集8.2亿元。创业资本的增加使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呈现出典型的资本推动型的竞争格局。首先,资本供给推动投资估值不断攀升,并出现一定的资本泡沫。受国内资本市场估值偏高和创业板推出预期的影响,国内外创投机构均加紧项目储备和投资。资金募集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之后创投机构对项目的需求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而创业企业则有自身的成长周期,于是创业资本供给与有效项目供给之间出现巨大的缺口,导致创投机构之间抢拼项目,推动投资价格不断向高位移动,投资成本不断攀升,投资强度不断增强。目前,一般的中晚期项目已达到10倍以上的市盈率,单位项目投资强度也大幅增加。据统计,2007年年度平均投资强度(项目平均投资额)高达5957万元,比2006年增长43.5%(见图2)。创投机构争夺项目,不仅依赖公关资源与增值服务,最终也体现在入股价格上,从而导致一定的泡沫。与此同时,由于项目需求增加,项目供给相对稳定,导致项目投资质量不同程度地下降,也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泡沫。
其次,资本供给加剧了创投人才的争夺。创业投资是以资本和投资管理人才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知识型行业。优秀的投资经理需要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极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丰富的运作经验和宽广的人脉关系,才能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为创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由于我国市场化的创业投资起步较晚,原有的投资经理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投行人员和企业技术人才,保荐人制度实施后,加盟创投行业的优秀投行人才大大减少,因此,我国优秀的创投人才极其匮乏,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创业投资家市场。创投市场迅速扩容,特别是大规模涌入的境外资本需要更多的本土创投人才匹配,这更加剧了创投人才供求的失衡局面。由于外资创投机构的薪酬收入和激励机制普遍优于本土创投机构,本土创投机构的人才竞争能力极弱。
最后,市场主体的增多加剧了竞争的态势。资本市场的高回报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参与,加盟创业投资的机构愈来愈多。2007年创投机构达360多家,较2000年的第一个高峰增长了44.6%。在新募集资金中,外资创投机构占比虽然下降,但管理风险资本总量占比仍然增加了55.6%,外资创投机构仍然以其海外资本市场优势和本土人才战略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资本市场推动的创投本土化趋势下,本土大型企业集团依据其产业整合优势组建创投基金,如江苏远东控股集团联合10家民营企业组建的世华联合投资公司,江苏省首家以民营资本组建的元丰基金,资本规模分别达到5亿元和2.5亿元。受政府业绩本地化战略取向的影响,政府创业资本以引导基金参股创司的杠杆方式将社会资金引入管理领域内,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竞争。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引导基金不再青睐设立直属的风险投资公司,纷纷参股外资基金,使本土创投失去政府支持优势。此外,在创业板渐行渐近和证券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的利好政策下,券商利用其并购上市的资源优势,也参与到创投项目的抢拼行列。
创业板退出不容乐观
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无疑给创业投资带来重大利好。但是,分析我国创业板上市初期的运行机理后,创业投资机构有必要保持相对的理性。
创业板退出周期较为漫长。为了预防国内创业板落入香港创业板那样的困境,深交所对创业板企业实施“优中选优”的风险控制策略,要求首批上市企业从原拟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中遴选,以提高创业板的品质。众所周知,中小板上市标准与创业板上市标准有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资本规模、资产结构、持续经营期限和盈利水平方面。原本预备在中小板企业上市的企业,三年净利润普遍超过4000万元,甚至高达5000万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源分流到创业板,无疑将使创投机构按照创业板标准新投的项目退出周期加长。据统计,现在排队等候上市的中小企业板企业有200家左右,而深圳中小板开板四年来,只有221家企业挂牌上市,排队等候审批的企业与四年来上市的企业数量相当。受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资本市场持续震荡等因素影响,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行规模和进度也将受到影响,新投项目按预期退出的计划必然延迟。
创业板企业的标准无形提高。创业板上市初期的企业来源于中小板优秀企业,意味着创业板首批上市素质将被整体拉高,后续的创业板企业比照标准无形中也将提高,必然会使创业板制度规则与实质审批之间出现差异,这更加大了新投项目在创业板实现IPO退出的难度。对于实力雄厚的外资创投机构而言,可以实现项目流量管理,而对于资本规模小的本土创投机构而言,创业板热潮下的“疯投”将会导致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券商也参与到创业投资项目,在投资目标上市审批制情况下,券商自投的项目无疑会被列入保荐的前列。显然,部分创投机构在创业板热潮下实施的带有突击投机意图的部分项目IPO退出将会成为泡影。
本土创投机构应选择的战略
从国家创新和产业安全的角度考虑,实施创业投资本土化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而本土创投机构的培育是实现创业投资本土化的关键。目前国内创业投资市场已经形成规模,为创业投资走向成熟奠定了产业基础,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为创业投资繁荣创造了市场条件。本土创投机构应审时度势,苦练内功,在本土资本市场支持和政策扶持下茁壮成长。
组织战略:探索建立准有限合伙制的治理机制。分析我国本土创投机构发展20多年来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的根源,主要是长期以来注重创业投资形式上的引入,轻视创业投资公司内生治理机制的构建,最终解决不了高运营成本、高成本和弱激励机制等基本问题。按国际惯例,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建立有限合伙契约,投资者要求创业投资家投入至少1%的资本,同时给予基金管理团队3%~5%的管理费和15%~25%的资本收益分成,这种报酬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促使创业投资家从投资人的利益出发,创造最好的投资业绩。我国目前本土主流创投机构大多脱胎于官办创投机构,多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股东行政干预多,管理层既不投入资本,又没有投资决策权限,也不能按行业惯例享受资本收益分成,因而不能建立与创业投资属性相吻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限合伙制要求作为创业投资家的一般合伙人按基金规模的1%投入资本,而且要承担无限责任。而我国本土职业的创业投资家尚未形成,其出资能力弱,又不愿承担无限责任。显然,国外的有限合伙制目前尚不能与本土创业投资家的文化价值取向相融,而传统的激励约束机制又与创业投资的行业属性相悖。为此,笔者提出本土创投机构可以引入准有限合伙制,即组织形式遵循公司制的法律框架,但引入有限合伙制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在现阶段对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更具有适应性。
与有限合伙制相比,准有限合伙制具有与本土文化和政策背景相适应的明显特征:一是准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要承担在基金中的出资义务,但可根据基金规模设定不同档次的出资上限与下限,这克服了公司制中管理层不出资的局限,而且出资额在管理层的能力承受范围内;二是与有限合伙制中一般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不同,准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按照在基金中的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这既促使管理层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又符合管理层不愿承担无限责任的本土文化;三是引入有限合伙制的资本收益分成模式,克服了现有公司制创投机构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的非创投属性,对创业投资家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人才战略:按行业惯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并稳定核心创业投资家。创业投资家是创业投资的核心生产要素,而人才战略往往取决于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进入国内的外资创投机构大多实行有限合伙制的激励框架,而本土主流创投机构依然沿袭陈旧的分配机制,不仅固定报酬的水平低于外资创投机构,而且不能建立稳定的与投资业绩相挂钩的动态分配机制。如果不能按行业惯例对创业投资人才进行激励约束,则我国本土创业投资家阶层将永远无法形成。本土创投机构的投资者应该正视这个现实,不为眼前小利与传统观念所束缚,尽快建立系统有效的治理机制,将创业投资人才的吸纳、培养与稳定纳入到治理范畴中,建立与外资创投机构相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并稳定中国本土的优秀创业投资家,这是竞争取胜的法宝。
投资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把握品质投资理念。本土创投机构与外资创投机构相比,在资本规模与募集资金渠道方面的劣势十分明显。2006年,外资创投机构管理的基金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占52.63%,而且形成固定的投资人团队,持续融资的能力极强。而本土创投机构的资本规模比较小,2006年资本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比例仅为16.5%,资本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占23.3%。同时,本土创投机构投资业绩尚不明显,持续融资能力也很薄弱。由于资本规模差异影响投资运作模式,外资创投机构在投资竞争中以价格、资本规模和投资强度取胜,在行业方面青睐软件与传统制造业。本土创投机构应集中自身本土优势与公关资源,谨防创业板陷井和投机活动,严格把握品质投资理念,将有限的资本集中在具有市场前景并为国家鼓励本土化或限制外资进入的信息安全、能源、航空航天、农业、新兴材料等行业。
融资战略:以民间资本与联合金融机构资本为主,以政府资本为辅。融资战略是直接关系到创业投资机构能否持续生存的关键。从外资创投机构与本土创投机构的融资渠道来看,外资创投机构主要募集对象为境外资本,这不仅因为国际资本富裕,更重要的是国际投资人具有与外资创投机构相一致的创投行业理念,并建立相互约束的声誉机制。而本土创投机构原有的资金募集渠道非常狭窄,投资者较为单一。在我国创业投资行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本土创投机构应在练好增值服务内功和做出良好投资业绩的基础上,利用资本市场退出渠道日臻完善的有利条件,按照严格的治理机制建立与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之间的融资通道,特别是建立与金融资本合作的通道。此外,与外资机构争取项目信息而谨防干预的动机不同,本土创投机构还应重视政府资本的加盟,并建立严格的治理机制抵御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