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1:09: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业投资概念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创意产业对很多投资人来说,是一个经常听到但却又很陌生的概念,那到底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传媒、动漫、娱乐、教育、游戏、旅游、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绘画、舞蹈、戏剧、艺术品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在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特别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目前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其实已经有不少是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公司,例如:
出版传媒:北方传媒(601999)
动漫玩具:奥飞动漫(002292)
电视网络:歌华有线(600037)
影视传媒:中视传媒(600088)
旅游地产:华侨城(000069)
而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股中,最引人关注的可说是在创业板上市的以“电影产业”为主的“华谊兄弟”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华谊兄弟”的大股东中有多位影视圈中的名人,例如名导演冯小刚、制作人张纪中、明星李冰冰、黄晓明、任泉及张涵予等。在这些影视名人的光环下,“华谊兄弟”立时成为了中国知名的上市公司,也成了投资人目光的焦点。
那到底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股票是否值得投资呢?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国家所全力支持及扶植的重要产业,所以国家在资源分配上、政策上均会给予保护及优惠,这将有助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而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发展阶段而已,其可成长空间非常辽阔,如果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将在5年内翻上两倍甚至五倍,那也是不足以为奇的事情。
不过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高增长的特点,属于资金密集、科技密集、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型的产业。所以投资人如想在这一产业中投资获利并不容易,如果是“稳健型”的投资人,其实并不大适合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股。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所以目前对此产业有所研究的学者及专家相当缺乏,既懂文化创意产业又懂金融投资的人才在国内可说是少之又少。这增加了一般投资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股的困难及风险,这是投资人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创投是创业投资的简称。创业投资是指专业投资人员(创业投资家)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创公司提供融资的活动。与一般的投资家不同,创业投资家不仅投入资金,而且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网络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好地经营企业。所以,创业投资机构就是从事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创公司提供融资的活动的机构。
所谓的“创投概念股”是指在沪深两市中涉足风险创业投资,有望在创业板上市中大获其利的上市公司或者自身具有“分拆”上市概念的个股。
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信息产业与生命产业。具有创投概念的个股中,以投资创业科技园的居多,包括投资参股各著名大学的创业科技园。如龙头股份、大众公用、东北高速、全兴股份、常山股份、中海海盛等。
在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中,中小科技企业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目前直接投资这些企业存在一定障碍的情况下,创投概念股自然受到市场的关注。部分上市公司持有创司的大比例股权,这些创司拥有丰富的项目储备,在创业板推出的预期下,该类股票后市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沪深两市参股创投的上市公司有数十家。受益明显的创投概念股主要有:大众公用、电广传媒、力合股份、张江高科、紫光股份、龙头股份、复旦复华、钱江水利等。
投资创投概念股和创业板股票需要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关注中短线机会
创业板在上市资源、上市条件、交易方式、监管条件、退市方式上与主板市场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创业板的上市的条件将更加宽松,对于那些有良好发展前景,尚不具备A股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旨在支持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但是,这也恰恰说明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发展前景上有一定不确定因素。因此,投资创投概念股重点关注的是中短线的机会,而非长线投资目标。
关注股权多的公司
由于创业投资公司选择投资项目风险较大,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创投行业的收益率波动率较大,优秀的创业投资公司团队能够凭借其优秀的市场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有着众多的项目储备,创投行业中公司与公司的收益率差距很大,而且这一趋势有着一定的持续性持续;实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因此创司业绩相差悬殊。在选择创投概念股时,投资者要重点关注持有优质创司股权比例较多的上市公司,比如:持有深圳创司、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创司的上市公司。
重视基本面分析
投资创投概念股还需要注重行业基本面的研究,了解未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可以在合理避免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高收益。
注意及时获利了结
创投概念股不仅包括参股创司的上市公司。也包括持有准上市公司的企业股权的公司,具有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投资者不可忽视风险,应以波段炒作为宜,因为其题材概念炒作成分偏重。一旦题材兑现,投资者要及时获利了结。
数据显示,仅2006年通过中小板实现资本退出的创投就获得了25.8倍的平均回报。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创业板开设,参股公司的回报将相当可观。
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鲜明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在二级市场上面临着价值重估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一些持有创司股权的上市公司,近期受到相当追捧。比如大众公用凭借持有深圳创新投20%股权,一举成为创投概念的领涨龙头。
除此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了创司,如紫光股份、中海海盛、燕京啤酒、世纪中天等参与设立了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华工科技、长源电力、武钢股份设立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股浙江天堂硅谷创业投资公司的钱江水利,综艺股份控股了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公司,力合股份控股的珠海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公司旗下拥有的拟上市项目众多,等等。
不过参股创投的上市公司中,出资额较高、占股份比例高的并不太多。从资金上看,出资额最大的是大众公用,出资金额为3.1亿元,参股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持股比例为20%。其次是紫江企业,控股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2.9亿元,持股比例为98%,同时还全资控股上海紫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0.1亿元,这两家都是上海本地企业。出资金额超过1亿元的还有唐钢股份,参股深圳创新投资基金,出资2亿元,持股比例为20%。杉杉股份,控股宁波杉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8亿元,持股比例为90%。力合股份,控股珠海清华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出资1.1亿元,持股比例为57%。
从数量上看,在创司方面,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最受上市公司青睐,拥有8家上市公司股东;其次是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拥有5家上市公司股东;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拥有3家上市公司股东。上市公司中,钱江水利参股的创司最多,有3家,其次是紫江企业和北京城建,各有2家。
除此外,还有一些本身拥有较多拟上市项目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值得关注,比如复星医药、张江高科等,属于准创投概念股。这两家也是典型的上海本地股。
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
大众公用(600635)
关注点:参股创投出资额大,占股份比例高
关注度:
大众公用投资2.75亿元参股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持有深圳创新投资集团20%股权。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是一家来自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目前中国最大、前景最好、实力最强的创业投资公司之一。其注册资本为16亿元,集团现下辖全资、控股、合资的投资(基金)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13家,可投资能力超过30亿元。其主要投资对象为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包括生物工程、IT、软件等。
近几年深圳创新投孵化的企业很多,如橡果国际、慧视通信、中心国际、珠海巨力、九城数码等在美国以及我国香港主板上市,获益几十亿元。而孵化的如怡亚通、西部材料、远望股、中材科技、同州电子、潍柴动力和金正科技等成为国内中小板高价股。据公开信息,深创告孵化的企业今年有望在国内上市的要达到50家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在创业板推出后,作为大比例参股股东自然将分享到巨大的收益,大众公用就是其中之一。其余几家股东还包括粤电力、盐田港和唐钢股份。
同时,大众公用还是大众交通(600611)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0.76%,公司还出资4352万元持有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9.52%股权、出资3000万元持有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20%股权、持有112万股交通银行股权等。这部分资产也面临大幅增值机会。
紫江企业(600210)
关注点:控股两家创司,主营大幅增长
关注度:
紫江企业参股了两家创司。控股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2.9亿元,持股比例为98%,同时还全资控股上海紫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为0.1亿元.其中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正式成立。目前,该创司已经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机电一体化、环保和能源领域进行了集中投资,投资项目已达十多项,成长前景较好。这一点为其控股公司紫江企业带来美好的未来预期。
从主营业务来看,紫江企业是沪深两市中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盈利能力最强的包装材料上市公司,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水平、销售额、经济效益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此外,紫江企业2007年报预增300%以上,扎实的主营业务配合创投概念,值得投资者关注。
张江高科(600895)
关注点:参股创投进入收获期
关注度:
张江高科的一个闪光点,就是其创投已逐步进入收获期,未来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此前若干年,张江高科在IT和BT领域重点培育并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并建立了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银行卡)、光电子和信息安全四大关联产业。
其2007年初还参与成立了汉世纪创投基金,目前,公司直接投资和通过汉世纪基金投资的创投企业包括展讯通信(纳斯达克上市)、复旦张江(香港上市)、万得资讯和嘉事堂药业等多家企业。随着创业板的即将推出,公司也将有机会充分受惠于创业板的有效退出机制。
此外,公司大股东多次表示将为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而公司也在2007年11月公告欲配股融资以收购大股东资产,其进程值得关注。
复星医药(600196)
关注点:投资股权潜在收益丰厚
关注度:
目前复星医药投资的公司已经在A股上市的就有羚锐股份、海翔药业、海正药业(已卖出),同时复星还控股国药集团49%、持有天药集团38%左右的股权。
尽快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板是资本市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为更多的中小创新企业输送资金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显然,今年推出创业板已无悬念。然而,提到创业板就不得不提到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即风险投资。是一种风险最大回报最高的投资,说风险大,因为投入后也许会颗粒无收,比如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前景极被看好陈逸飞先生的逸飞集团500万美元,但随着当年大师的骤然仙逝,这巨额风险投资也打了水漂,这充分体现了风险投资的风险性;说回报高,一旦投资的公司上市,便能得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像盛大网络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该股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增值了数十倍。
然而,中国投资者对风险投资知之甚少,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其实它就在你眼前,并无时不在左右着你的钱袋。
风险投资者是初创的高科技企业的衣食父母;而数以亿计的股民又是风险投资者的衣食父母。
“风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同“对冲基金”一样,是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弄潮儿之一。它的使命就是将一些无法确定风险的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那些原本没有多少机会变成小鸡崽的鸡蛋得以破壳。它是美国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器,风险投资对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它的参与,就没有今日美国的硅谷以及微软、英特尔、苹果、辉瑞、甲骨文等世界名牌。
然而,自“风险投资”降生那一刻起,它就一直在扮演“美女与野兽”的双重角色。正因为它承担了超额的风险,便决定了它不能将“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它必须拉一帮“难兄难弟”来共同参与这项游戏。
我们来看这个游戏怎么个玩法:
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型为:向创业者注资(播种期)―让企业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并设计好包装(孵化期)―在证券市场上市(收获期)―在二级市场上套现(退身期)。
这就是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本性是投机。跟一般投资比较,风险投资不是通过让企业创造财富来盈利,而是在证券市场卖掉企业盈利。为此,它把企业当产品来开发,它只做“生产”企业的前端工作,生产出来就卖掉。因而如何将企业包装上市卖个好价钱是它考虑的首要目标,“精心包装”成了唯一手段,其它如企业能否健康成长、未来的发展等统统变得无关紧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它会挖空心思,不遗余力。急功近利也决定了注射“风险投资激素”催生的婴儿的先天不足,成活率极低。正因为太熟悉自己的婴儿,所以一生下来就要将他们遗弃。
风险投资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它必须找到一个释放风险的地方,基于这个模型只有一个出口:上市套现,于是股市便成了它唯一释放风险的场所,于是躲在幕后的风险“接棒者”便粉墨登场了。不管你情不情愿,只要你在玩股票,只要你在追捧时下最热门的创投概念股,你便被拖入了这场游戏之中,而且还注定要扮演“将游戏进行到底”的角儿。
风险投资者在悄无声息中“退身”时,也把所有的风险转让给了你。
你不仅承担先天不足婴儿的生存和成长风险,还要承担“胎死腹中”的未上市企业的风险。因为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通常风险投资的胜算为一比九,也就是说十家企业,有一家上市便可收回成本,二家上市便可赚回一个企业,但它回收的每一分钱,都来自股市。
现在,我们已经不难看出:“风险投资与股民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不同的是贴有‘风险’标签的投资者只承担了部分风险;没贴‘风险’标签的股民却承担了全部风险。”
自2004年全球创业投资市场复苏以来,受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业投资制度的优化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的利好因素推动,中国创业投资业得到空前发展,2006年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风险投资国。国际创业投资巨头在国内纷纷布局抢滩并寻猎潜力投资目标,本土创业投资机构因创业板退出渠道将通而暗潮涌动,一时间“创业投资春天来临”之声此起彼伏。然而,虽然创业板将在年内推出,但回首2000年创业投资因创业板叫停而跌入谷底的萧条景象,放眼德国创业板关闭、香港创业板交投清淡的市场困局,稚嫩的本土创业投资不应盲目乐观。
创业投资市场热潮涌动
创业投资市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创业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也取决于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同时由于涉及到科技创新、资本投资与产业安全等制度因素,也受到国家有关创业投资政策的影响。我国自1985年引入“创业投资”概念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缓慢发展后,2004年创业投资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小板市场释放的高回报效应与创业板推出的预期效应,促使我国创投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
创业投资市场持续强势增长。追逐相对高额的投资回报是创业投资的本性,而创业板市场是创业投资退出并增值的主体市场。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创业板市场对创业投资的推动效应极其显著。我国创业板热潮带动的创业投资激增则更为明显。1994~2007年我国创业投资资本额的增长情况,凸现了两次创业投资强势增长与创业板热潮的关联关系(见表1、图1)。
我国创业投资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2000年和2007年出现巨幅增长。1999年国家开始探讨设立创业板市场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投资的发展,2000年国务院法制办就《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条例(草案)》、深交所就创业板9项规则向社会征求意见,促使我国创业投资迅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资本总量大幅增长。从2000年开始的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尤其是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不断下挫,使全球创业投资受到重创而陷入萧条,我国也因市场风险控制经验不足而叫停创业板,导致许多创司在投资后因无法实现预期退出,最终陷入投资的死循环而停顿或倒闭,创业投资陷入低谷。2002年创投机构和资本总量增长快速下滑,2003年更是双双出现负增长。2004年深交所推出了中小板市场,创投概念股上市的高回报刺激创业投资开始复苏。2007年创业板推出的政策意愿更为明确,进一步增加了中外创投机构的投资热情,创业投资管理资本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05.8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了81.7%,较2000年增长了135.5%;年度项目投资金额达到398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年度新募集资金893.4亿元,是2006年的4倍。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风险投资目标国。
国内退出渠道明显增多。在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退出渠道不畅是瓶颈因素。在国内,创业投资除了个别的创投概念股在主板上市外,主要依靠境外IPO和国内外并购实现退出,因此出现了外资创投机构借助其“募资、退出两头在外”的模式而主导国内创投市场的格局,导致本土创投边缘化。2004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及深圳中小板块率先实现全流通后的首次IPO开闸,我国正在形成蓝筹股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和产权交易所协同发展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特别是中小板市场释放的创业投资成功实现IPO退出的财富效应,体现了国内资本市场对创投市场的推动作用。创业板市场更引起了中外创投机构对国内退出渠道的青睐。2007年共有77家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地区和上海、深圳等资本市场上市,其中在上海主板和深圳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达28家,占比达36.4%,是2006年退出数量的4.6倍。随着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国内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国内主板市场发行新股的市盈率一般控制在30倍左右,创业板的市盈率一般在30倍以上。《2007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境内A股资本市场IPO平均首日投资回报率高于境外资本市场,未来境内退出的高回报率对创投机构将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见表2)。
创投本土化进程明显加快。从创业投资资本的来源结构看,外资资本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内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占比增加。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研统计显示,2007年度新募风险资本来源中,海外资本的来源比例由2006年的65.1%下降至51.8%;企业资本成为第二大来源渠道,所占比例为17.5%;来自于政府的资金占比由2006年的7.4%激增至16.7%。在人民币基金设立方面,各地政府积极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并通过母子基金的制度创新实现由直接投资项目向参股人民币基金模式转变。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江苏苏州等10多个地区都设立相关的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外资创投和国内市场化的基金。外资创投机构在海外红筹受阻的困局下,为便于在国内投资和退出,也着手组建人民币基金,本土化的策略成为外资创投机构的必然选择。从退出收益来看,本土创投机构的资本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为例,其在国内资本市场渠道改善后显现出优秀的投资业绩。据统计,2005年之前,该公司创业投资的年收益率是20.45%;2005年之后,其本外币基金的年收益则达到35%以上;2006年更是硕果累累,投资企业上市达11家,其中在国内中小板挂牌上市的有5家,其他的在国外上市。
全球资本供给推动投资竞争空前激烈。由于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创业资金供给规模与强度大大增强,创投机构之间的竞争全方位展开,并推动创投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企业找创投机构的卖方市场向创投机构找企业的买方市场转变。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中国创投市场新募集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2007年,109家机构/基金新募集893.4亿元风险资本,是2006年新募集金额的4倍多,平均每家机构募集8.2亿元。创业资本的增加使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呈现出典型的资本推动型的竞争格局。首先,资本供给推动投资估值不断攀升,并出现一定的资本泡沫。受国内资本市场估值偏高和创业板推出预期的影响,国内外创投机构均加紧项目储备和投资。资金募集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之后创投机构对项目的需求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而创业企业则有自身的成长周期,于是创业资本供给与有效项目供给之间出现巨大的缺口,导致创投机构之间抢拼项目,推动投资价格不断向高位移动,投资成本不断攀升,投资强度不断增强。目前,一般的中晚期项目已达到10倍以上的市盈率,单位项目投资强度也大幅增加。据统计,2007年年度平均投资强度(项目平均投资额)高达5957万元,比2006年增长43.5%(见图2)。创投机构争夺项目,不仅依赖公关资源与增值服务,最终也体现在入股价格上,从而导致一定的泡沫。与此同时,由于项目需求增加,项目供给相对稳定,导致项目投资质量不同程度地下降,也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泡沫。
其次,资本供给加剧了创投人才的争夺。创业投资是以资本和投资管理人才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知识型行业。优秀的投资经理需要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极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丰富的运作经验和宽广的人脉关系,才能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为创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由于我国市场化的创业投资起步较晚,原有的投资经理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投行人员和企业技术人才,保荐人制度实施后,加盟创投行业的优秀投行人才大大减少,因此,我国优秀的创投人才极其匮乏,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创业投资家市场。创投市场迅速扩容,特别是大规模涌入的境外资本需要更多的本土创投人才匹配,这更加剧了创投人才供求的失衡局面。由于外资创投机构的薪酬收入和激励机制普遍优于本土创投机构,本土创投机构的人才竞争能力极弱。
最后,市场主体的增多加剧了竞争的态势。资本市场的高回报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参与,加盟创业投资的机构愈来愈多。2007年创投机构达360多家,较2000年的第一个高峰增长了44.6%。在新募集资金中,外资创投机构占比虽然下降,但管理风险资本总量占比仍然增加了55.6%,外资创投机构仍然以其海外资本市场优势和本土人才战略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资本市场推动的创投本土化趋势下,本土大型企业集团依据其产业整合优势组建创投基金,如江苏远东控股集团联合10家民营企业组建的世华联合投资公司,江苏省首家以民营资本组建的元丰基金,资本规模分别达到5亿元和2.5亿元。受政府业绩本地化战略取向的影响,政府创业资本以引导基金参股创司的杠杆方式将社会资金引入管理领域内,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竞争。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引导基金不再青睐设立直属的风险投资公司,纷纷参股外资基金,使本土创投失去政府支持优势。此外,在创业板渐行渐近和证券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的利好政策下,券商利用其并购上市的资源优势,也参与到创投项目的抢拼行列。
创业板退出不容乐观
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无疑给创业投资带来重大利好。但是,分析我国创业板上市初期的运行机理后,创业投资机构有必要保持相对的理性。
创业板退出周期较为漫长。为了预防国内创业板落入香港创业板那样的困境,深交所对创业板企业实施“优中选优”的风险控制策略,要求首批上市企业从原拟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中遴选,以提高创业板的品质。众所周知,中小板上市标准与创业板上市标准有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资本规模、资产结构、持续经营期限和盈利水平方面。原本预备在中小板企业上市的企业,三年净利润普遍超过4000万元,甚至高达5000万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源分流到创业板,无疑将使创投机构按照创业板标准新投的项目退出周期加长。据统计,现在排队等候上市的中小企业板企业有200家左右,而深圳中小板开板四年来,只有221家企业挂牌上市,排队等候审批的企业与四年来上市的企业数量相当。受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资本市场持续震荡等因素影响,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行规模和进度也将受到影响,新投项目按预期退出的计划必然延迟。
创业板企业的标准无形提高。创业板上市初期的企业来源于中小板优秀企业,意味着创业板首批上市素质将被整体拉高,后续的创业板企业比照标准无形中也将提高,必然会使创业板制度规则与实质审批之间出现差异,这更加大了新投项目在创业板实现IPO退出的难度。对于实力雄厚的外资创投机构而言,可以实现项目流量管理,而对于资本规模小的本土创投机构而言,创业板热潮下的“疯投”将会导致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券商也参与到创业投资项目,在投资目标上市审批制情况下,券商自投的项目无疑会被列入保荐的前列。显然,部分创投机构在创业板热潮下实施的带有突击投机意图的部分项目IPO退出将会成为泡影。
本土创投机构应选择的战略
从国家创新和产业安全的角度考虑,实施创业投资本土化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而本土创投机构的培育是实现创业投资本土化的关键。目前国内创业投资市场已经形成规模,为创业投资走向成熟奠定了产业基础,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为创业投资繁荣创造了市场条件。本土创投机构应审时度势,苦练内功,在本土资本市场支持和政策扶持下茁壮成长。
组织战略:探索建立准有限合伙制的治理机制。分析我国本土创投机构发展20多年来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的根源,主要是长期以来注重创业投资形式上的引入,轻视创业投资公司内生治理机制的构建,最终解决不了高运营成本、高成本和弱激励机制等基本问题。按国际惯例,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建立有限合伙契约,投资者要求创业投资家投入至少1%的资本,同时给予基金管理团队3%~5%的管理费和15%~25%的资本收益分成,这种报酬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促使创业投资家从投资人的利益出发,创造最好的投资业绩。我国目前本土主流创投机构大多脱胎于官办创投机构,多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股东行政干预多,管理层既不投入资本,又没有投资决策权限,也不能按行业惯例享受资本收益分成,因而不能建立与创业投资属性相吻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限合伙制要求作为创业投资家的一般合伙人按基金规模的1%投入资本,而且要承担无限责任。而我国本土职业的创业投资家尚未形成,其出资能力弱,又不愿承担无限责任。显然,国外的有限合伙制目前尚不能与本土创业投资家的文化价值取向相融,而传统的激励约束机制又与创业投资的行业属性相悖。为此,笔者提出本土创投机构可以引入准有限合伙制,即组织形式遵循公司制的法律框架,但引入有限合伙制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在现阶段对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更具有适应性。
与有限合伙制相比,准有限合伙制具有与本土文化和政策背景相适应的明显特征:一是准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要承担在基金中的出资义务,但可根据基金规模设定不同档次的出资上限与下限,这克服了公司制中管理层不出资的局限,而且出资额在管理层的能力承受范围内;二是与有限合伙制中一般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不同,准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按照在基金中的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这既促使管理层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又符合管理层不愿承担无限责任的本土文化;三是引入有限合伙制的资本收益分成模式,克服了现有公司制创投机构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的非创投属性,对创业投资家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人才战略:按行业惯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并稳定核心创业投资家。创业投资家是创业投资的核心生产要素,而人才战略往往取决于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进入国内的外资创投机构大多实行有限合伙制的激励框架,而本土主流创投机构依然沿袭陈旧的分配机制,不仅固定报酬的水平低于外资创投机构,而且不能建立稳定的与投资业绩相挂钩的动态分配机制。如果不能按行业惯例对创业投资人才进行激励约束,则我国本土创业投资家阶层将永远无法形成。本土创投机构的投资者应该正视这个现实,不为眼前小利与传统观念所束缚,尽快建立系统有效的治理机制,将创业投资人才的吸纳、培养与稳定纳入到治理范畴中,建立与外资创投机构相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并稳定中国本土的优秀创业投资家,这是竞争取胜的法宝。
投资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把握品质投资理念。本土创投机构与外资创投机构相比,在资本规模与募集资金渠道方面的劣势十分明显。2006年,外资创投机构管理的基金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占52.63%,而且形成固定的投资人团队,持续融资的能力极强。而本土创投机构的资本规模比较小,2006年资本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比例仅为16.5%,资本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占23.3%。同时,本土创投机构投资业绩尚不明显,持续融资能力也很薄弱。由于资本规模差异影响投资运作模式,外资创投机构在投资竞争中以价格、资本规模和投资强度取胜,在行业方面青睐软件与传统制造业。本土创投机构应集中自身本土优势与公关资源,谨防创业板陷井和投机活动,严格把握品质投资理念,将有限的资本集中在具有市场前景并为国家鼓励本土化或限制外资进入的信息安全、能源、航空航天、农业、新兴材料等行业。
融资战略:以民间资本与联合金融机构资本为主,以政府资本为辅。融资战略是直接关系到创业投资机构能否持续生存的关键。从外资创投机构与本土创投机构的融资渠道来看,外资创投机构主要募集对象为境外资本,这不仅因为国际资本富裕,更重要的是国际投资人具有与外资创投机构相一致的创投行业理念,并建立相互约束的声誉机制。而本土创投机构原有的资金募集渠道非常狭窄,投资者较为单一。在我国创业投资行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本土创投机构应在练好增值服务内功和做出良好投资业绩的基础上,利用资本市场退出渠道日臻完善的有利条件,按照严格的治理机制建立与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之间的融资通道,特别是建立与金融资本合作的通道。此外,与外资机构争取项目信息而谨防干预的动机不同,本土创投机构还应重视政府资本的加盟,并建立严格的治理机制抵御政府干预。
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直是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但现在,华尔街这个全球金融中心在次债危机的愁云笼罩下,正经历着7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挺过寒冬”,已经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最流行的口号。2007年下半年,中国登陆纳斯达克和港股的公司有超过11家之多,仅在10月份之后就达到10家,但没人能重现百度和分众传媒的上市奇迹。
纽约时间2007年12月6日上午11点,华视传媒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随后,大屏幕上不断显示延时20分钟的交易行情,下午4点收于8美元,与发行价持平。融资1.08亿美元。而此前,华视传媒的初定询价范围是在9.5-11.5美元之间,计划募集资金大约在1.28亿-1.55亿美元之间。与其他中国企业上市当天的红火相比,华视传媒上市当天只能用“寒流”来形容。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巨人网络上市时风光无比,但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就跌破了发行价,这种情况被归咎于华尔街7年以来最严酷的资本“寒冬”。
前段时间在股市上非常红火的中国概念股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遭遇华尔街的冬天
这个冬天,是华尔街最寒冷的!
据华尔街方面的统计,2007年已有29家中国公司登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募资金额超过60亿美元,成为2007年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中数量最多的国家。而2006年,中国只有8家公司在美国上市,募资金额仅为9.56亿美元。
但现在这波浪潮显然遭遇了一场寒冬。
“最近华尔街严重透支过度。”具有10多年华尔街工作经验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在担保债务凭证和杠杆贷款上蒙受损失,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业成了2007年表现最差的行业之一。
据了解,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天然地更大。
受次级债务的崩盘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的股价跌幅都超过了16%,其中贝尔斯登的跌幅超过33%,美林证券的股价也下跌了32%,只有高盛的股价仅下跌了0.4%,然而华尔街业绩的“年关”还没有到来。
美国房屋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升至20年以来的高点,令投资者所持有的次级债价值大幅缩水。据花旗集团的分析师Prashant Bhatia预期,继2007年第三季度冲减了84亿美元的次级债相关损失,美国市值第三大的券商美林证券第四季度可能再次冲减45亿美元,这将导致美林证券每股损失2.5美元。
此前摩根士丹利曾表示,2007年9月份和10月份在高风险的房屋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上的损失达到37亿美元,Prashant Bhatia预计2007年11月损失还会增加7.5亿美元。
华尔街股市的不如意,直接体现在中国概念股在金融市场上的表现!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申请上市的要求都被否决了!华尔街一位投资界人士透露:“在此前,在美国上市的许多中国公司,尤其是TMT(IT、电信、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在IPO当天都出现过两位数以上的涨幅,但一些公司很快又跌回低于发行价。这种大起大落,也影响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任度。”
在过去的两周内,由于美国股市的持续低迷,已经有4家开始路演的中国公司延迟了在美国的上市计划。在经历了赴美上市的热潮后,中国企业开始安静下来。
四起四落
从1993年7月第一个在美上市的青岛啤酒算起,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么多年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几起几落。
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批到美上市的公司多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而且行业限于制造业。随后上市的则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为主,如华能国际、东方航空、广深铁路等公司。接下来是高科技通讯类企业,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
可以说,几乎每一只中国股票在纽约上市,都在华尔街掀起了一股“中国概念股”的热潮。例如,2000年3月3日,亚信网络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当日股价上涨314%,收盘于99.56美元,成功融资1.2亿美元。即使在2000年底华尔街股市下跌后,中国公司的上市依然引起投资者积极的反应,中国联通上市时就成功融资34亿美元,2002年11月中国电信上市时,也成功融资49亿美元。
“10余年中,既有像中华网这样中国概念股风光无限好的辉煌,又有大半股票价格跌破发行价,有些股票仅值几毛钱惨不忍睹的苦涩。”一位国际金融和投资银行专家这样总结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历程。
据了解,中国公司第一次在美国股市形成的热潮是在1993年7月。但这一次浪潮持续到1994年就消退了,股价跌到谷底。但在以制造业为主的股票引发的第一次浪潮消退不久,到美国上市的第二批中国股票又开始出现在华尔街,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为主的公司,这些公司涉及航空、铁路、公路、电力等领域。如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公司。
这些公司一上市,很快吊起那些想购买中国基础设施股票人的胃口,但好景不长。购买这些股票的主要是一些机构投资人,他们原打算长期持有,进行战略投资,不到迫不得已时是不轻易出手的。结果,这些机构纷纷抛售这些中国公司股票,造成股价狂跌。
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掀起的第三次狂潮是红筹股,这次狂潮起始于1996年底,终结于1997年10月的金融风暴。第三次浪潮消退后,国外资本市场对中国股票大门紧闭长达15个月。
但这一情况在1999年7月14日发生改变。当时,中国证监会《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当天,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挂牌当日,股价由20美元飙升到67.2美元,上涨235%,当日市值超过110亿人民币,集资1亿美元。外国记者形容:这些日子,中国企业股票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往上升。
随后,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而且,随着互联网公司上市的再度来临,风险投资商也比以往更加关注中国市场。2007年以来,互联网公司举办的 大型论坛上,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设立了风险投资商演讲环节,IDG、软银、赛伯乐等风投的身影更是时常闪现。“公司一旦上市,风投的回报将十分丰厚。”有关专家说,完美时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了解,软银赛富一年前花800万美元投资完美时空,在后者上市后获得的回报竟高达4亿美元,“一年内竟翻了50倍!”而在此前,软银赛富投资盛大网络,获得的回报也高达14倍。
从这四次浪潮可以看出,虽然国际资本市场变幻莫测,但中国企业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必然趋势。
风光不再
尽管每只中国股票上市之初都曾有过风光的日子,但随后面对的冷寂也不容回避。事实上,美国人对中国概念股的热度正在逐渐消退。
因为普通投资者不了解中国公司,对公司披露的信息往往抱半信半疑的态度,再加上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就有不规范之处,使得许多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不敢轻易碰”,华尔街也没有专门关注中国公司股价走势的证券分析员。
尽管2007年以来,网易、搜狐等网络股由于股价飚升引起了一些市场人士的关注,但这毕竟是“中国概念股”中的个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股票依然少人问津。
现在,巨人网络、太平洋相继跌破发行价,似乎是对这个现象的印证。虽然股价的下跌对这两家公司影响不大。但对期望上市的后来者来说,并不是好消息。此后上市将更加困难,即使勉强能够上市,可融到的资金也将明显减少,尤其对网络游戏、行业门户影响更大。
不难看出,海外投资人对于中国概念股的资质是相当挑剔的。如果一家中国上市公司无法成为一个有潜力的行业领军者,就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成功。这点在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领军人物――新浪、搜狐、百度和阿里巴巴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而在华尔街,中国概念股的风光更是告一段落,现在能通过上市聆讯、路演成功、保持股价不跌就已是不错的成就。而企业背后的风险投资商更是催着他们要尽早冲破上市大关,因为他们担心2008年会更“冷”。
“不惜逆流上市的背后是风险投资的急于逃离。”一位创业者说。据悉,老牌投资商IDG在过去40天内成功退出4家公司,因为投资商急于退出,企业也就必须匆忙上市,哪怕是跌破发行价。
易凯资本CEO王冉评论说,风险投资商现在面临两种选择:一个是2007年能上市就赶紧上市,“大家都在抢时间,害怕拖到2008年,”而企业即便上市后股价不佳,“那也只是股市投资者赚不了钱,风险投资商总不会吃亏。”据了解,现在一些社区交友网站和视频网站已经调整了原定的上市日期。已进入的急于撤退,未进入的冷静观望,国内的创业投资报告提醒,IT业的投资正在直线下降,数字背后是风险投资商对“冬天”的恐惧。
此轮行情与第一轮仅是金融股拉升的指数行情不同,此次个股机会十足,赚钱效应比较强。目前来看,“改革牛”+“杠杆牛”的合力推动了股指连创新高。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二是以“一带一路”、国企改革、区域协同发展为代表的改革主题;三是估值调整较为到位而近期利好相对集中的金融领域。
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环比增加422.14亿元,结束两连降。根据央行网站更新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93429.99亿元,环比增加422.14亿元;财政性存款余额为37591.24亿元,环比减少4705.38亿元。对此,有券商分析称,降息后货币市场利率不降反升,证明流动性缺口依然存在,继MLF续发之后,预计还有更多的宽松货币措施出台。
经济新常态下,资金对股市的风险偏好在提高。有券商认为,2014年二季度以来进入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无风险利率下降提供了牛市的催化剂,改革唤醒了A股。
也有券商表示,3月份融资余额出现了快速增长;同时新增A股开户数和新增基金开户数都大幅度增长,从市场情绪面逐渐转好的信号来看,随着市场趋势性上涨,市场成交量将会进一步放大,跟随趋势入场的新增资金将成为A股上涨的助力器。
民生证券:遵循“总理代言”的四条主线挖掘机会
民生证券称,建议遵循“总理代言”的四条主线挖掘相关领域投资机会。
金融机制改革线索下的银行、保险板块:银行目前估值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预计指数上升空间在10%左右,保险业二季度相关利好政策有望集中推出,今年有望加速发展。
改善民生线索下的房地产、建材板块,在线教育概念股:在稳增长逻辑下,房地产政策放松预期提升,受政策保驾护航,回暖趋势可期,预计上升空间在10%~20%左右,基建地产回暖,而环保催生产能收缩双重影响下,建材板块也将出现投资机会。
国家安全线索下的军工板块:外部环境的紧张可能会促使军备投入力度加大,目前该板块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建议投资者待市场调整到位后进入。
新经济增长点线索下的“互联网+”、“一带一路”、高新园区概念:国家已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将于3月底公布,将涉及总计几百项重点工程,而“丝路基金”未来规模可能达到4000亿美元;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政策扶植力度预计将继续加大,此外新三板快速发展也利好高新园区概念股。
国泰君安:军工股票处于大牛市期未来十倍空间可预期
国泰君安称,“资产证券化+军民深度融合+国企改革”概念共同驱动下,预计2025年我国国防工业整体利润将突破2000亿元,届时军工总市值有望达到6万亿,相当于目前的十倍。军工板块分化走势将继续演绎,市场风险偏好将处于有利阶段。
国泰君安称,目前,军工机械化类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信息化类市值的1.5倍。但军队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期。预计未来10年,信息化装备采购占比将从现在的30%左右提升至70%。本轮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系统、软件、芯片是未来最快的增长点。从“集团PE”看,电科系、航天系的盈利增长潜力最大,市值增长空间最大。
申万宏源:积极看好通信运营商大数据对外运营长期发展
中关村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2012年 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合作的《中关村国际化发展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关村的国际化进程已结出累累硕果。
外资企业已成为
中关村经济重要力量
2011年,中关村入统的外资企业(含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共1744家,总收入占示范区比重超过三成,工业总产值占示范区比重近一半,出口占示范区比重超过六成。
外资企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影响力较大。2011年,这三个领域的外资企业数量分别是1032家、210家和133家。从总收入看,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分别占据一、二、四的位置,2011年这三个领域的总收入分别达到3659.8亿元、1355.1亿元和257.4亿元,占示范区该领域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30%,其中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外资企业总数入接近示范区的一半。
在外企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亮点是,外资研发机构成为中关村地区外企力量中的亮点。
2011年,示范区外资研发机构数263个、科技活动人员数2.8万人、科技活动经费89.5亿元。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已成为示范区科技活动的新生力量,对于促进示范区产业技术竞争升级,加快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聚集,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示范区整体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外企研发机构呈现这样的特点:1、研发机构人员规模较大、投入较多。2011年示范区外资研发机构人员平均规模为107人,从业人员规模前十的外资研发机构中,从业人员规模均超过500人以上。此外,平均每家外资研发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3405万元,排在前十位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都在2亿元以上。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的研发经费达到17.9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2364人,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联想(北京)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研发经费为9.8亿元,研发人员数为952人。2、近一半的研发机构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最多的是从事电子与信息的研发机构,有127个,占外资研发机构总数的48.3%;其次是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的有49个,占总数的18.6%,第三位的是从事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的研发机构,共27个,占总数的10.3%。这三个领域的研发机构占总数的近八成。3、调查发现,近75%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内部。2011年,示范区外资研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22.6亿元,其中来自于企业内部的资金为91.2亿元,企业资金筹集比达到74.4%。有148个研发机构的科技活动资金筹集比达到了100%,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还有13个研发机构超过90%。
资本国际化
拓宽中关村企业发展渠道
国际资本的进入,开阔了中关村企业的视野,给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营机制,提供了更多的与国际科技、经济联系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了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企业实力的快速提升。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机构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关村备受境外投资机构关注,诸多境外投资机构集聚中关村,参与融入企业创新发展,如IDG、老虎基金、DCM等。境外投资机构的到来,一方面有力支持了处于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创投支持的新创办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做好上市、特别是境外上市的准备,2010、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全部17家企业,均得到了创业投资的支持。比如,柯莱特公司获得IBM、中国创投、花旗银行等机构的支持;高德软件获得华登国际、凯鹏华盈、红杉资本等的支持;环球天下教育获得赛富基金的支持。最近在互联网领域屡屡发起争端的奇虎360则获得红杉中国、鼎晖创投、IDG、高原资本、经纬中国等的支持。可以说,境外创业投资在推动企业快速成长、抢占市场先机、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特别是促进企业上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境外上市产生了什么样的效益呢?显然,它为企业全球配置资源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境外上市,企业不仅可以使企业加快做强做大,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与合作,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水平。
截至2012年3月,示范区共有79家企业境外上市,占示范区上市企业总数(211家)的37.8%,境外IPO融资额693.5亿元,占示范区企业IPO总数的37.6%。其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最多,达到29家,在香港上市24家,位居第2;在纽约上市为19家,名列第3。但从IPO融资额来计算,在香港上市企业的融资额最多,达到256.2亿元,而纽约上市企业和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分列第2、3位。
总体而言,中关村的境外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中关村在美上市企业48家,占境外上市企业的近2/3。IPO融资额占中国概念股在美上市IPO的约20%,近八成中关村在美上市企业IPO融资额超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中关村板块已经形成,纳斯达克初步形成了以百度、亚信、新浪、搜狐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板块;在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形成了以新东方、安博教育、学而思、学大教育、环球雅思、全美测评、弘成教育等为代表的中国教育概念股板块。这种板块效应对未来中关村企业继续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极大的提升了中关村的投资价值。
2011年,中关村管委会先后和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签署协议,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境外上市的桥梁和纽带,为提高中关村国际知名度、推进中关村企业整体上市,提供了有利机会。
人才国际化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当壳资源炒作成为一种市场趋之若鹜的盈利模式时,其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一夜之间,壳资源就从“一天涨一个亿”的坐地起价,变为市场避之不及,股价连续大幅下跌的烫手货。而压垮壳资源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暂缓中概股回归A股”的传闻。
5月5日,一则“证监会拟暂缓中概股回归A股”的消息在市场不胫而走,称“中概股回归借壳、重组、IPO均可能有限制”。
受此传闻冲击,当日,上证指数大跌2.82%,创业板指数跌幅更是超过4%,与中概股相关的壳资源概念股开始躁动不安――综艺股份(600770.SH)、中信国安(000839.SZ)等跌停,中银绒业(000982.SZ)、大杨创世(600233.SH)、分众传媒(002027.SZ)分别大跌9.30%、7.37%、6.83%。
有统计显示,沪深两市15只中概股回归概念股总市值在5月5日为4495.38亿元,而5月6日则降至4256.09亿元,一天时间蒸发了239.29亿元。
5月6日,针对市场有关中概股的传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态称,注意到此类企业回归A股有较大的特殊性,特别是对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应该高度关注。并表示,证监会“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5月9日,受上述监管层收紧中概股回归消息发酵的影响,A股市场中概股回归概念股继续大跌,其中搜房(SFUN.N)旗下资产借壳标的万里股份(600847.SH)、正在运作收购中星技术的综艺股份跌停,已完成借壳上市的分众传媒大跌7.17%,正在运作收购学大教育(XUE.N)的银润投资(000526.SZ)也下跌了4%。
同时,冲击波也波及到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已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股价普遍大幅下跌,甚至已经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或者已经达成最终协议的公司也未能幸免。
当日,跌幅超过10%的中概股就有7只,分别为世纪互联(VNET.O)、中国信息技术(CNIT.O)、陌陌(MOMO.O)、欢聚时代(YY.O)、空中网(KZ.O)、当当网(DANG.N)、奇虎360(QIHU.N),跌幅分别达到24.01%、17.86%、15.84%、13.81%、13.79%、13.28%、11.32%。
其中,从消息传出之始到目前,世纪互联、陌陌、欢聚时代、当当网、奇虎360的累计跌幅更是高达29%、25%、22%、21%、14%。
一场跨越大洋两岸的淘金之旅为何突起波澜?答案或许就是中概股回归的“三宗罪”――溢价高、圈钱多、资金外逃。
按照彭博的报道,限制原因是为了防止中概股国内借壳上市溢价较高,或会导致融资过多抽取股市资金,影响股市稳定。另外,中概股大批集中回归会导致在美私有化金额巨大,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 政策风向突变,中概股回归概股大幅下跌。
风变小船翻
中金公司梳理过去一年以来有关方面对中概股回归的政策表态,认为监管层在对中概股回归问题的态度上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这期间以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偏正面,以鼓励为主;后一阶段偏负面,政策监管渐趋严格。
中金公司表示,从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工信部6月19日在全国范围内放开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例限制,以及12月23日国务常务会议提到“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完善相关法律规则,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等表态中可以看出,监管层对于中概股回归一度持积极甚至鼓励态度,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从2015年开始中概股公司回归的积极性。
据中金公司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共有39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其中已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司12家,而已达成最终协议或者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公司共11家。
但2016年以来,3月份有媒体报道“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删除“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字样,以及5月6日证监会对红筹公司回归问题的表态,都使得市场开始担心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回归之路是否会面临更大的政策变数和不确定性,进而对股价造成显著冲击。
对于中概股回归遇阻,市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受监管部门抑制壳股爆炒的“误伤”。
报道称,在注册制推迟、战略新兴板搁浅之后,A股市场中的存量壳资源开始遭遇爆炒,疯狂的行情引起证监会的高度注意。为遏制炒作,会里已经专门召开过会议,研究限制办法。
为此,证监会3月底组织了一些人大法工委代表及券商领导,探讨过是不是要给中国概念股借壳降温,其中也讨论到中国概念股高溢价私有化,回归时候又来一部分溢价,有些坑A股散户的感觉。因此,对中国概念股未来借壳回归A股,监管部门要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否则可能严重冲击当前中国股市。
也就是说,监管部门对中概股回归和私有化并不持反对态度,监管的要点也不在于限制中概股回归,而是在于抑制壳资源炒作。
不管是监管部门有心还是无意,政策风向的转变仍使得正在回归的中概股小船说翻就翻,影响的是以千亿计的资金。
从中概股公司回归A股的方式来看,主要有直接IPO上市、借壳和新三板挂牌三种。此前由于直接IPO门槛高、等待时间长;市场处于高位时合适壳资源相对有限、股权结构复杂;而新三板挂牌并非首选等考虑,中概股公司曾普遍寄希望于上海“战略新兴板”的推出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因此也促使已经私有化中概股公司更多考虑借壳上市这一选项。
中金公司称,虽然目前无法对政策和监管态度做出准确预判,但如果借壳方式也受限的话,则意味着中概股回归的主要途径均将面临更大的变数和挑战。
除了冲击投资者情绪和相关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外,中金公司认为,可能会打击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积极性。
对于私有化要约的提出方(如公司管理层、PE基金等),能否顺利回归A股上市,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成本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如果回归A股之路面临更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的话,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尚未提出私有化,或者还未达成确定协议的公司的积极性。
回归“三宗罪”
中金公司表示,对中概股而言,回归过程主要分为在美国私有化退市、拆除VIE架构、在A股上市这三个步骤。从已有的经验和案例来看,在美私有化退市并非难事,但由于拆除VIE架构和A股上市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方监管,因此并非坦途。
但即使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以及时间成本上的不确定性,A股市场的高估值溢价、高流动性、再融资功能等优点依然给中概股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愿景和显著的吸引力,这也是中概股公司决定私有化的主要动力。
万里回归只为利,为了获得更高的估值,更便利的融资,中概股前仆后继要回归,但也同时成为市场反对中概股回归的理由。
有投资者在微博做的一个调研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上市,目的是为了圈钱套利;更有人质疑,有些持赞同意见的人不是看不到这一点,而是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关系。
投资者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中概股回归看重的是两地估值差带来的套利机会,而大规模的回归意味着天量的融资额,成为A股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按照Wind资讯的数据,目前全球有352家中概股,市值达到1.4万亿美元,剔除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等国有企业外,剩余300多家中概股的市值约为5000亿美元,全部回归A股,至少需要6000亿美元到7000亿美元的对价,换算成人民币将达到4万亿元的规模。
当然,上述情形是极端情形,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不过,中概股加速回归却是正在发生的事实,2015年以来,已有近40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涉及资金380亿美元。
同时,据Wind资讯统计,有数据的215只中概股的平均市盈率为13倍,而目前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市盈率分别为45倍和67倍,沪深主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14倍和23倍。
根据已经借壳成功的分众传媒及世纪游轮(巨人网络)的市盈率来看,按照2016年预测的净利润计算,前者的市盈率约为28倍,后者则高达58倍,均远高于中概股平均市盈率,巨大的估值落差意味着巨额财富的套利机会。
如,分众传媒在美退市时的市值为35亿美元,而借壳上市时估值近500亿元,借壳上市后即使股价有所回落当前市值也高达1300亿元,实际控制人江南春的身价则高达300亿元;而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后,世纪游轮股价也连续涨停,股价从发行价的不足30元狂最高飙至230元,史玉柱身价曾浮盈达300亿元;完美世界退市时为10亿美元,而作价估值则达120亿元……
最近被综艺股份收购的中星微亦是如此。2015年12月18日,中星微完成退市,退市前,中星微市值约为3.46亿美元。根据综艺股份的收购预案,中星微私有化时估值约为4.53亿美元,对应人民币估值为29.34亿元。而综艺股份收购时给出的估值为101亿元,与中星微私有化时的估值相比,估值增幅高达244.24%。
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中星技术实现归属净利润2.8亿元,扣非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1.31亿元,按照上述收购估值,公司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6.1倍和77.11倍。
这一估值水平不仅远远超过了中概股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A股市场对应公司海康威视(002415.SZ)和大华股份(002236.SZ)的估值水平。按照2015年净利润计算,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的市盈率约分别为24.44倍和36.29倍;扣非后市盈率分别为25.44倍和37.28倍。
如果说,对于一些长期在美股市场上默默无闻、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流动性差、估值明显偏低无法实现正常融资功能的中概股公司而言,回归A股还可以理解,那么对于市盈率高达30多倍的奇虎360来说,并不存在被低估的基础,为何也要抢着回归呢?
2015年6月17日,奇虎360宣布,董事会收到创始人周鸿t的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提案,该私有化提案对奇虎360的估值为90亿美元。
中金公司认为,如果奇虎360回归A股上市,其市值将高达38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市值扩大近7倍。
中金公司的计算方法是将奇虎360各项业务按照A股类似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进行估值,然后进行加总。其中包括360 PSP业务估值1400亿元、搜索业务1100亿元、游戏业务740亿元、企业安全业务420亿元、智能手机业务140亿元,加起来就是3800亿元。
而且,这还是出于“保守估计”,既没有对奇虎360的领导力给出溢价,也没有计入奇虎360与国药控股合作成立医药电商的进展。
目前,奇虎360的市值约为92亿美元,与其私有化估值不差上下,而一旦按照上述测算回归A股,就意味着凭空多出3000多亿元左右的市值,财富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除了悬殊的估值差异,A股市场融资的便利性也为中概股所看重。
4月14日,刚刚完成借壳上市的分众传媒就公告称,公司以19.8元/股的发行价,定向增发25252.53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50亿元。按照分众传媒2015年的净利润计算,这一定向增发价的市盈率约为24倍。
由于参与中概股私有化退市与回归A股后之间的巨大套利空间,吸引了国内大量资金参与到中概股回归的金钱游戏之中。有人士认为,这引发了监管层的担忧,认为资金的大量外流,不仅加剧了资金脱实入虚,还可能将加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以奇虎360的私有化为例。自从奇虎360放出私有化的消息后,A股投资者俨然参演了一场猜壳狂潮,在相关概念股被频频爆炒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干脆斥巨资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
截至目前,A股已有4家上市公司披露将斥资参与奇虎360的私有化项目,包括中信国安、电广传媒(000917.SZ)、天业股份(600807.SH)、爱尔眼科(300015.SZ),投资金额约为4亿美元、3亿元人民币、8971.4万美元、3032.4万美元。
上述公司打的旗号则多为“有望实现较高的资本增值收益,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公司的投资水平,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此,综合业界评论,中概股大规模集体回归A股,可能会冲击创业投资市场,消耗大量外汇,冲击A股估值。
首先,加剧国内资金脱实入虚,中概股私有化之风刮起后,许多PE开始只做这种所谓的无风险套利业务,钱都是在境内外股东层面流转。同时,中概股集体回归,还将消耗大量外汇储备,尤其估值套利的逻辑深入人心后,这种操作手法还扩散为收购纯海外资产做货币和估值套利。
其次,中概股越来越侧重于玩跨市场套利,而巨大的估值差异也吸引着大量的PE参与其中,盈利模式变为介绍项目和搭结构发产品,恶化了PE行业生态。
再次,中概股回归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助长了A股市场对壳资源股票的炒作,中概股回归热潮直接把4亿元净利润以下、评估值在50亿元以下的资产扫出借壳市场,35亿元以下的壳基本绝迹,越烂的上市公司越,预期收益和胃口越高,严重扭曲市场资源配置。
回归之路尚在
据报道,有知情人士称,证监会并不是要彻底关闭中概股回归的大门,而是在考虑限制中概股借壳回归措施,其中包括对中概股回归的估值,按照一定的市盈率进行限制。
即,中概股是可以回归的,但要受到更多的约束条件,一个是提高时间成本,一个是降低估值溢价。
据报道,目前业内对于政策变化较为强烈的一个预期是,中概股VIE结构拆除完成后,需运行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资本运作。
华泰证券投行人士表示,“这个变化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这相当于提高了中概股走借壳渠道的时间成本,一方面防止了中概股过快的套利;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壳现象。”
此外,监管层还有可能仿效IPO限制发行市盈率的不成文规定,通过压制中概股回归后IPO、并购重组的估值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泡沫,而且境外收购资产装入A股公司的审核也要从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概股回归对A股市场资金面的冲击。
方正证券表示,虽然中概股以后回来的路会坎坷很多,但对能够回来的中概股而言,自己本身的估值还是会提高很多。
从1992年成立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到1998年成立广东省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再到2000年两家公司资产合并成立广东省粤科风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直至2013年更名为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在长达22年的时间轴线上,粤科金融集团使用的所有金融工具都紧紧围绕服务科技、发展科技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行。
摸着石头过河
1992年,广东省科委牵头成立旨在为科技转化提供金融服务的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即“粤科创投”),注册资本2000万元。当时,全国各省成立的类似这样的公司大约有20多家。改革开放之初,资本运作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虽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金融的力量辅助科技项目的发展,但是怎么干、如何干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粤科金融集团副总经理彭星国回忆当初说:“创业投资在当时根本就是一个很新鲜的事情,没有可循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既定的方法,就是摸索着往前走。”
粤科创投最初使用的辅助科技发展的金融工具,是固定回报的投资(即借款)。当时银行很少对轻资产及缺少抵押(或担保)的小微企业开放贷款业务,而初创的科技企业和孵化的科技项目却急需资金,粤科创投提供的金融服务恰恰可以满足这些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二十几年前,刚刚起步的中国资本市场并没有规范的市场制度体系,各种风控工具更是非常匮乏,通常采取的风控手段就是抵押贷款。但刚刚创业的公司根本就没有像样的资产,抵押也形同虚设。被司(其实也就是借款的公司)发展不良,大部分借款收不回来,成为这一时期科技投资公司的常态,并导致这种科技金融的初期探索无法持续下去。经过几年时间,全国二十几家创投机构只剩下十家左右,其中活跃的机构只有七八家。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固定回报的投资方式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创投的本质投资方式,因此要归位,归到股权投资的轨道上。
创投概念最早是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引入国内的,为了学习国外股权投资的先进经验,1997年年中,广东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科技博士团赴美国硅谷等地考察,后得出结论:风险投资是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发展的第一推动力。1997年8月,广东省政府开始着手筹建真正意义的创司――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即“粤科风险”)。广东省政府分期拿出5亿元资金,其中首期的2.5亿元成为公司注册资本。1998年1月8日,粤科风险完成工商注册成立。在同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后来被创投业界称为“一号提案”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此后,创投机构犹如星星之火在中国渐成燎原之势。
彭星国回忆,在粤科风险成立之初,董事长、常务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由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卢钟鹤、广东省科委主任和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张世民兼任。彭星国成为粤科风险的第一位员工,他当时的职务是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公司人员招聘、制度建设、业务分工等工作都是在他的具体主持下一一落实的,他是陪伴粤科金融集团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来的创投老兵。
心怀科技兴国理念的彭星国,带领着粤科风险的投资管理团队专注于科技项目。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把目光瞄准高校的实验室,陆续投了北京邮电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一些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但后来他们发现,虽然这些科研成果的技术很前沿,科技含量很高,但研发团队成员都是学者而非企业家,他们不懂得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营,所创办的企业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无法实现投资资本的增值退出。此后,粤科风险除了把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外,创业团队也成为投资与否的关键因素。
2000年国家推行国有企业重组,即把挂靠在政府各部门下的国有企业剥离出来,组合成集团并统一管理。在这一大背景下,广东省政府以粤科风险与粤科创投两家创司资产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粤科集团,这是全国第一家以集团公司形态建制的省属创投集团。2011年9月,为促进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广东省政府将粤科集团作为科技金融平台划归广东省科技厅管理,科技厅履行出资人的身份。2013年11月,配合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粤科集团更名为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金融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名后的粤科金融集团业务涉及三大板块:一是以核心业务(创业投资)为基础的股权投资板块;二是科技金融服务板块,即类金融服务,包括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和国际资产管理等;三是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板块,即科技地产。股权投资板块作为粤科集团核心业务,拥有股权投资的完整业务链,包括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财政性股权投资基金、区域创投基金、高校合作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创投基金、创投政府引导基金以及产业基金等业务。
高校合作基金主要是与高校合作的天使投资项目,学校与粤科金融集团各出资50%设立基金,校方主导项目筛选及调研,粤科方面主导项目评价及投资决策。高校合作基金的规模较小,通常在2000万~3000万元之间。天使期的投资金额一般不大,每个项目大约投200万~300万元不等,规模3000万元的基金能投十几个项目。天使项目的风险最大,它考验着投资者的眼光、科技知识的深厚积淀、对行业的全面了解,以及投后增值服务能力,一般的创司并不敢涉足。但粤科金融集团在这方面却做得顺风顺水,它经常担任首轮投资的主导投资人,并得到创业者的高度认可和创投机构的跟投。如今,许多PE机构都学会了紧盯粤科金融集团投资的天使和风投项目,准备在次轮跟进投资。
现在,粤科金融集团旗下有两只大学基金,一只是与中山大学共同出资设立的广东中大粤科基金,首期规模2000万元;另一只是与华南理工大学和创维集团共同出资的广东创华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500万元。这两只基金均由粤科金融集团指导调研和主导决策,封闭期为“5+2”。彭星国表示,这两只基金所投项目发展态势不错,基金将跟着项目的发展走,存续时间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不会因为囿于封闭期的限制而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退出。对于这些项目的退出方式,粤科金融集团也有一套成熟的策略。鉴于粤科金融集团的国有性质,这两只基金正在筹划吸引社会资本进来增资,以稀释国有股份股权比例,退出时按照协议退出,而不用再去挂牌。
基于粤科金融集团在创投领域的口碑,广东省科技厅的科技创投引导基金和广东省发改委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均主要委托粤科金融集团代为管理。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粤科金融集团会代表政府向投资公司注入引导资金。此时,粤科金融集团又担当了LP的角色。彭星国说:“集团这些年一直专注于VC投资,在产业投资方面的经验不足。作为LP把引导资金注入到有产业投资经验的基金,能够提高了引导基金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2012年,粤科金融集团扩大了产业基金的规模,与江门、顺德、惠州等地政府及民间资本合作成立了科技产业投资基金。201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颁布为创投机构募集私募债提供了政策依据。7月文件出台,粤科金融集团在8月就开始着手准备申请发创投债。经过近半年的筹划,集团于2014年3月底成功募集到10亿元利率为7.3%的10年期私募创投债(简称“14粤科债”),为下步粤科金融集团加快投资节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如今,粤科金融集团已经实现了种子投资、天使投资、早期投资、发展期投资、PE等各个阶段的创投全产业链运作,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投资系统:天使项目退出阶段可由集团内部的VC基金接手,到其发展期则由PE基金承接,完全可以做到自己传接接力棒。彭星国介绍,粤科金融集团的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从A轮进入,为了股权不被稀释,企业B轮融资时会稍稍再投入一些。因为粤科金融集团是国企,股权变化是重大变化,要进行产权登记,所以B轮跟进投资有助于维持持股比例不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基本上,再往后几轮的投资就都是其他机构介入,盯着粤科金融集团所投项目的PE机构很多,所以后续跟进投资方面不成问题。
成功在于坚守
彭星国把中国创投行业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
1998年~2000年是“萌芽期”。因为受“一号提案”及创业板将要推出的传闻消息的影响,许多省份都在酝酿成立创司,应该说这是创投发展的第一个小。
2001年~2005年是“寒冬期”。由于创业板推出的预期并没有成真,导致很多投资项目退出无门,投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也无法再去投新的项目,致使很多创司面临倒闭的危险。为了求生存,有些创司转入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有的则投身房地产行业。但那段时间二级市场的形势也不太好,最后往往是股票被套。在这一时期,1998年到2000年成立的创司有很多改行或关门,大约占了总数的2/3。剩下的大约1/3创司没有走多元化道路,这些坚持做创投的机构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比较好,这被业界戏称为“剩者为王”,粤科金融集团就是其中的一家。
“活下来不仅是指机构存在,团队完整,而且还指公司一直在做创投,没有改过行。即使低潮的时候,粤科金融集团也没想过转行,始终坚持做创投。”对创投情有独钟的彭星国,在创投的低潮期却发现了行业的机会,“其实那个时候比现在好做,由于竞争者不多,投资价格非常低,仅仅是净资产的适当溢价。”
2006年~2007年是创投的“缓慢恢复期”。这段时间里,粤科金融集团之前投资的近50个项目终于开花结果。许多项目陆续成功实现IPO,粤科金融集团也就此“守得云开见月明”,获得了丰厚回报。
2008年~2009年是“期”。创业板即将开板为创投拓宽了IPO退出通道,这使得许多人误以为创投是暴利行业,一时间新成立的创司遍地开花。但在彭星国看来,与寒冬期相比,期的创投也并不好做。行业不好的时候,物美价廉的项目比比皆是;行业好了,大家都去抢项目,反而把价格抬高了。“我们是学过哲学的,相信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循环发展的。寒冬期的时候,我不相信这个行业会永远低潮,那时候项目估值很低,按照净资产计价投入,通常溢价不会超过净资产的30%。溢价不超过30%意味着一两年的利润相加就足以补回投资溢价成本。现在PE投资要10倍以上的溢价,这意味着需要10年以上的利润总和才能补回溢价成本。”彭星国说。
2000年到2005年间,粤科金融集团的投资频率一直保持在每年10个项目左右,总投资规模在2亿元左右,单个项目投资额约2000万元。它没有和被司做对赌和回购的约定,而是对被投企业充满信任和期望。但粤科金融集团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所以每年被投企业要拿出1/3的利润来分红。“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利润分红来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熬过了几年的寒冬期。即使如此,集团也没有涉足二级市场,坚持做科技项目投资。”彭星国说,无论形势多么艰难,粤科金融集团从未动摇过科技投资的信念。
2009年~2011年属于“疯狂期”。创投行业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竞争非常激烈,投资价格的PE值高至25倍,人们戏称风投为“疯投”。
2012年~2013年是“调整期”。许多只为IPO临门一脚而飞蛾扑火的创投机构,在IPO关闸期间折戟沉沙。而此时稳扎稳打的粤科金融集团又加大了投资力度,2013年一年就投了38个项目,其中包括16个天使投资项目。同时,自身的创投行业优势及其投资的上市公司丰裕的资金储备优势,为粤科金融集团在IPO关闸期找到了新的商机,即为上市公司策划PE二级市场收购,帮它们策划收购一些因为资金到期而急于抛售的创投机构优质项目股权。
首先,我国创业板市场定位明确,服务对象具体。从其确立的宗旨看,创业板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所有的创业企业或中小企业都有机会从中直接受益,它只服务于自主创新或其他成长型的一小部分企业。
其次,创业板门槛虽低,但并非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都能上市。中国开设创业板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旺盛的资源。截至2007年年底,国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56047家,其中高新区内企业有32347家。国内优秀的中小企业也有很多,到2011年底,具备至少一年盈利、发行前盈利达到2000万这样条件的企业至少有3000~5000家,但其中很多公司在治理等软指标方面达不到主板的要求,这恰恰成为了创业板市场建设的资源基础。
创业板市场最大的吸引力,主要在于降低了企业上市的资本门槛,也降低了企业最低盈利的标准,这大大有利于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流通,这为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更方便的融资渠道。创业板市场的属性,决定了比较适合那些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即期不突出,但前景看好、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
第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创业板的形式将大于实质。虽然创业板的推出让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以及创投及时兑现收益的梦想都离现实更近了,但还是有必要冷静观察企业上市审批的数量与融资额。假设每周过会5家,每年总计也就250家左右;假设平均每家能够融资1亿元,创业板一年的融资额也就在250亿元左右,而在主板上市的龙头企业,一家的融资额动辄就是上百亿元。因此,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要通过创业板IPO 解决融资难问题,还只是杯水车薪。
当然,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来说,在创业板上市带来的不仅是融资机会,随之而来的还有品牌效应、人才效应、财富效应、公司治理效应的提高以及创新激励效应等连带效应,这些都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也为创业投资者营造了一个创投资本进出自由的正常投资机制,是解决创业投资退出问题的有效形式,将大大刺激中国创投业的快速发展。
创业投资是中国大陆的发明创造,旨在促使具有较大失败风险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创业板的意义来说,形式将远大大于实质。鉴于此,彭星国建议,创投机构应理性看待创业板热潮,应当坚持创业投资主业不能动摇。事实上,近几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创投概念股多数也来自创新型科技企业,而且投资收益很高。国内创业投资的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重点投资于高成长性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这既是国情的需要也是投资收益的需要。
中国智慧城市规模达4万亿,概念股前景广阔。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徐明、李颖在第十六届高交会智慧城市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机遇,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智慧城市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为后台,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与软件服务业紧密相关,全球市场预估在未来大概有40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估计将有4万亿人民币市场规模。
运营商结盟国产品牌欲推高端加密手机。伴随手机隐私遭遇“信任”危机,在国家、企业和个人关注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国产手机厂商们纷纷涌入安全加密市场,安全手机开始受到了国内三大运营商的重视。据悉,三大运营商已再度加强与一些国产手机厂商的深度合作,将陆续推出以安全为主打的手机,其中包括一款当今安全防护级别最高的酷派高端旗舰机。
高通计划进军服务器芯片领域:与中国厂商合作。11月20日智能手机芯片制造商高通在分析师会议上宣布,该公司计划进军服务器芯片领域,与英特尔、AMD等公司展开竞争。公司将会为数据中心生产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与中国厂商合作,共同开发低功耗芯片。
华谊兄弟宣布与阿里巴巴和腾讯战略合作。11月18日,华谊兄弟晚间宣布与阿里巴巴、腾讯战略合作,并披露了股权变化情况。公告显示,华谊兄弟将向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共计144,985,904股。其中腾讯认购51,550,544股,阿里创投将认购股票61,755,799股。定增后,阿里、腾讯所持华谊兄弟股份皆为8.08%。
两度创业,伤痕累累
陈一舟的创业历程,是典型的淘金互联网的“海归”成功之路。斯坦福商学院有着一贯的创业传统,当今国际众多叱咤风云的大公司,从HP到Sun、Cisco,再到Yahoo、Excite和eBay,都是斯坦福的学生创办的。陈一舟深受影响,有着独立创业的情怀,即使有高薪伺候也不去给别人打工。
1998年年底,陈一舟牵头搞起“斯坦福中国互联网讨论会”。每隔两三个星期,斯坦福的中国留学生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聊互联网。在讨论过程中,陈一舟与两位斯坦福校友周云帆和杨宁,逐渐形成了一个创业部落,他们最终选择做互联网虚拟社区。
在上世纪,硅谷Sandhill街(沙山路)的投资家们开创了风险投资行业,那里几乎集中了世界上所有的知名风险投资公司。1999年新年刚过,陈一舟便拿着三个人一起做出来的商业计划书,开车在硅谷一家一家地敲门找投资商。不久之后,陈一舟获得了自己第一笔200多万美金的投资,并在5月回国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这就是后来的ChinaRen社区。
通过高校行系列宣传,ChinaRen校友录人气迅速拉升,几乎成为中国大学生必上网站。逢上假期,师哥师姐伤感别离时会说,“去校友录找我吧”。 2000年,ChinaRen排名国内网站老四。然而达到巅峰时,陈一舟口袋渐空。其时,全球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上不了市,无法融资,就撑不下去。搜狐、新浪和网易上市后三足鼎立,未能及时上市的ChinaRen地位很难再突出,投资人决定把它卖掉。2000年,陈一舟将ChinaRen卖给搜狐张朝阳,他个人获得44万股搜狐股票。当时搜狐每股股票价值仅仅为1美元出头。陈一舟认为搜狐的价值被远远低估,并未匆忙出手。2003年7月,搜狐的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的39.74美元/股。凭借着ChinaRen和44万股搜狐股票,一买一卖间,陈一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卖掉股票后,陈一舟放弃搜狐副总裁的位置,重返硅谷,再次创业。互联网热潮退去,光通讯产业又热了起来。他没有怎么多想,又一头扎了进去。在美国达拉斯,陈一舟邀了一帮同学、朋友,开起一家新公司,从美国得州大学一位教授手里,买回一项网络加速器的专利,做IP电话产品。眼看要做起市场,“9・11”事件却不期而至,美国经济很快出现连锁反应,企业不敢投资,工业设备根本卖不出去,时运不济的陈一舟再次经历了全球“泡沫经济”。陈一舟的二次创业梦想又破碎了。
打造千橡航母
结束美国的生意,陈一舟无时不在关注国内。2003年,从美国股市上,他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复苏。这一年,陈一舟召集旧部,携近百万美元创业投资回国成立千橡公司。取名千橡,寓意公司将要有橡树一样旺盛的生命力。他吸取前两次的经验,决定做社区,并且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稳抓现金流,千橡公司正如它的寓意那样,快速稳定地发展起来。
做ChinaRen时他就积累了很多关于社区的经验,更何况陈一舟最了解和喜爱的就是社区,并自称是在社区里泡的时间最长的中国CEO。当时中国开始出现“韩流”,于是陈一舟创办的DuDu网完全从韩国网站借鉴风格。然而,陈一舟最终发现韩国的东西“拿来主义不Work”,DuDu网成长并不理想。自己做不成功,陈一舟开始想到收购,起初想要收购一个游戏类网站,结果没有成功。接着他收购了猫扑。猫扑原本是个人网站,这个网站上曾经出现过诸如“手机调到马桶里”之类的著名搞怪帖,是个另类风格的社区。在员工的推荐下,陈一舟偶然上了一次猫扑网,结果他开始发现“猫扑上的一群老用户,非常有创新精神,回帖不按常理出牌,非常有娱乐价值,看一个帖子都能看你小半天时间。”陈一舟很快就被这个以BT(Bound Thinking跳跃思维)风格著称的社区网站所吸引。观察猫扑一年后,陈一舟把站长请来商谈合作。2004年3月,通过股权置换方式,陈一舟购下猫扑网,这一次,陈一舟押对了宝。两年后,猫扑网络流量排名从全球的3000位开外,提升至目前的30位。完成猫扑的收购,陈一舟并未裹足不前,开始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资本运作,将魔兽世界中国网、UUme、5Q校园网、DoNews、豆瓣网等全都并入千橡,千橡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并购机器。
2006年3月,陈一舟的千橡集团宣布获得来自于General Atlantic(GA)为首的包括DCM、TVC、Accel Partner以及联想投资等在内的480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是2006年以来最大的一笔互联网风险投资,也是WEB2.0概念中融资额最大的企业。打着2.0概念的网站非常多,千橡何以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垂青?
真正有经验的风险投资,投的不是资产,而是团队。资产可以毁灭,而一个好的队伍能不断创造新的资产,以陈一舟为首的管理团队被证明在互联网社区有着极为成功的经验,陈一舟和他所领导的团队就是投资者最大的保证。而且,千橡在过去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较大的价值,体现在所有资产和它的变现能力、未来增值的潜力。投资者正是基于这两点,才大力支持千橡。2006年千橡规模至少扩张一倍,旗下有“中国第一娱乐互动门户”猫扑网、号称中国最大的视频分享中心UUme、魔兽世界中国网站WoWar、IT社区及媒体平台斗牛士DoNews、软件下载网站DuDu、猫眼宽频Pcast、校园社区网站5Q、城市门户Renren、互联网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mapbar等。
收购经
相对于自我积累式的自发型成长而言,成功的收购往往可以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捷径,陈一舟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他认为,企业发展要灵活一些,不能完全靠自己创业,也不能完全靠收购。是适合收购,还是适合自己去做,最后都是看成本。收购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且大部分收购对象在被收购后,它原有的资产扩大很多倍。如果没有新的成倍价值的增长,收购是没有意义的。由于资源、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往往发生在上市之后,如搜狐等,企业上市之前的并购案例并不多见,千橡就是少数上市前并购并且成功的公司之一。
如何在自己没有做大的时候就开始收购别人?陈一舟这样回答:“收购是一种需求。有需求,就要去找,找到了合适就买。”猫扑他做不出来,但可以收购过来占为己有。回顾陈一舟的收购史,“猫扑”、“Donews”、“Renren”和“5Q”等为数众多的子品牌连成一串,堆成一窝,为什么陈一舟对各种各样的网站收购如此孜孜不倦呢?因为在陈一舟看来,WEB2.0时代网民的需求高度多样化,用户需要给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特别是社区概念里面几个网站,一定要有一些不同特色的品牌。就像宝洁卖洗发水一样,同样是洗发水,有很多不一样的品牌。比如,猫扑网很受年轻人喜欢,但是这个市场还不够细,千橡又新推出了“Renren网”和“5Q校园网”,“Renren网”提供的是城市分类信息服务,而“5Q校园网”则是一个只针对在校学生的社区网站,都很酷。应该说,千橡是互联网业少见的多品牌公司,产品多可以给客户一个打包广告的机会,优势显而易见。比方说对于联想,可以在DoNews针对高端用户做广告,也可以在猫扑网做大众化产品的广告,量身定做。千橡是互联网业的宝洁,旗下有很多产品,都是通过一个分销渠道系统去卖。旗下九个网站各有特色,吸引不同的人群,自然能创造更多的合力价值。
反过来考虑一个问题,这些网站既然陈一舟自己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反而被他收购呢?因为陈一舟能给它们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舞台。这就是双赢的交易。
陈一舟象猎豹一样有着敏锐嗅觉和矫健身手,能准确、成功地抓住机会。陈一舟收购网站有两个特点:一是社区、二是娱乐性。在他看来,社区具有高度互动性与粘着度。社区在自身成长同时,会给用户带来更大价值,用户反过来会更愿意留在这个地方。而喜欢娱乐的人大都是年轻人,也是消费能力很强的群体,所以长远收益是可预期的。陈一舟开始把这些收购来的网站逐步融合到主打的猫扑网平台上,并加大投入,增加了朋友圈、帖吧、猫仔队、猫眼电视台等新产品,并推出DuDu网络加速器等服务。陈一舟使用了十年Yahoo的地图服务,但是在用了一次Google地图后就改变了习惯。这让他感到用户对产品体验的重要性,所以他坚持“重要的产品亲自上,像朋友圈。产品质量要好,做得好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创始人自己做。”
在互联网第二轮投资热来临之际,千橡一系列的收购举动自然吸引了国际创业投资家的关注。虽然收购对公司来讲意味着壮大,但每一次收购对创始人的个人股份则意味着一次稀释。但是,国际风险投资商对陈一舟的偏爱和慷慨很大的降低了稀释比例,源源不断的资金加入解决了陈一舟的后顾之忧。
并非尾声
目前看来,千橡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卖内容的公司”,而千橡也逐渐从一个创业型公司,变成一个成长型公司。“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千橡将怎样继续成长,这是摆在陈一舟和千橡面前的首要问题。
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近日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中国创投市场的活跃度再次下滑,创投市场共新募集完成21支基金,募资总额5.9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滑72.7%和74.5%,为2009年以来的季度最低点,同时投资和退出金额也均回落至2010年以来的季度最低点。由于国内A股自2012年11月16日起暂停,IPO通道暂时关闭,国际市场的IPO形势也很糟糕,原本指望靠上市退出的资本尴尬驻留,并给整个资本市场带来了连锁反应――退出形势若好,则募资容易,投资速度就快;如果退出不好,募资肯定很困难,则造成融资也困难。在创投市场中表现最为活跃的互联网及TMT行业的创业者们,不得不在考验中等待春天。
创业者需转变心态
对于当前的资本退出困境话题,很多投资界人士不愿多谈,婉拒采访,从中不难揣测到一丝无奈的心情。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创投市场上到处都是亟待出售的项目,FA(投资中介公司)忙得不可开交,整个市场似乎进入了大甩卖时代,从IPO退出转向并购退出成为当前的大趋势。在此大环境下,相比中晚期投资方,做项目中早期的投资者没有太多压力,心态相对轻松。“目前PE受到的影响很大,我们做项目早期投资的现在不会面临这个问题。”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石宏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当前的IPO困境也不失为很多创业者转变心态的一个契机。
事实上,在国外成熟市场上,并购退出的方式十分普遍。Google收购YouTube、Ebay收购Skype、微软收购云计算监测创业公司MetricsHub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并购案例,而相关创投机构也通过并购方式获得了高额收益。美国创投市场上,反而是通过上市退出所占比例较小,因为以IPO方式退出好比靠天吃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VC/PE就要遭殃,非常被动。但是在国内创投领域,IPO仍是最主要的退出通道,甚至是不少创业者的“迷信”。此次因IPO暂停造成的混乱局面,可谓上市退出之被动程度的恰当注解。
石宏认为,国内创投市场的并购交易活跃程度远不如美国有两大方面原因,一是创业者中很多更看重上市而非并购,“很多创业者几乎把创业项目当儿子一样看待,不愿意把它卖掉,心理上不能接受。”石宏说,这可能有文化方面的影响,创业者认为把项目卖掉就意味着自身经营出了大问题,是不成功的表现,有损尊严;另一方面,国内创投领域的大环境也存在不健康因素,如不少收购方理念上有偏见,对寻求售出的创业项目常戴着有色眼镜打量,给出的估值自然不理想,这必然打击创业团队的热情以及并购市场的热闹程度。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巨头垄断问题,这造成创业者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想卖掉项目也得不到机会。上述种种问题何时才能厘清解决?石宏说:“只能慢慢来。”
“2012年由于整体市场不太好,特别是中国概念股退出机制受到影响之后,使得很多投资人都更加小心了。”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说,市场盘整其实意味着回归正常,是件好事。也有投资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资本市场形势让很多人清楚地看到,中国VC/PE未来以IPO为主要的退出渠道将会越走越窄,市场在不断成熟,退出方式也需要多层次、多元化,而并购退出方式将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人们转变观念还需要时间,石宏表示,他和很多投资界人士一直在宣传并购退出方式,鼓励创业者接受并购,因为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很多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并无多少管理能力,更缺乏管理上市公司的能力,“创业者应该认清自己,做出理性选择。”
盘整秩序细思方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资本困境下的创投双方恐怕都需要重新思考方向。
一位做创投中介工作的人士曾表示,他非常不看好移动领域的创业项目,“90%都会死掉”;还有一位投资公司的老板也有相同看法,“这个领域虽然很热闹,但是底气不足”。而石宏表示,他个人仍然非常看好移动互联网,因为移动时代到来的趋势不可阻挡,一切都会移动化。但是,那些简单的APP或者游戏产品类,前途将是有限的,因为门槛太低。必须有核心技术有高门槛的应用或者产品,才能在移动时代站稳脚跟,这样的技术和产品也必然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同理,电商项目也是如此,石宏认为,传统模式的电商项目现在已经不被看好,但能独辟蹊径并把体验做到极致的项目,依然有极大的潜力,值得投资。“所以不能以一个笼统的标准来谈某个领域看好还是不看好,我认为成败在于细节。”金沙江创投的丁健也表示,他的投资重点还是放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其中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2011年7月份中国VC/PE投资市场共有20只(含首轮完成)基金募资完成30,23亿美元,募资规模相比上个月大幅增长,募资活跃度更是达到今年以来最高水平。从币种来看,完成募资的人民币基金数量达到14只,但由于金沙江、兰馨亚洲等外资机构新基金完成募资,导致美元基金募资规模仍大于人民币基金。
数据显示,2011年7月披露6只基金成立并开始募集,与上个月新基金成立数量持平;目标规模为38.81亿美元,环比大幅下降45.2%,主要原因在于6月份成立的农银(无锡)股权投资基金、上海汽车产业基金目标规模分别达150亿元和300亿元,而本月新成立基金目标规模最大的建银精瑞公租房建设基金、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规模均为100亿元(见图1)。
募资完成方面,共有19只基金完成募资,募资规模达35.51亿美元,相比上个月,募资完成基金数量及规模均略大幅增长,并成为2011年以来募资完成基金数量最多的月份。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为兰馨亚洲五期基金,募资完成6,5亿美元,主要投向中国地区。完成规模最大的一只人民币基金为中农科产业发展基金,募集完成15亿元人民币。从完成募资的基金类型来看,成长型(Growth)基金共有12只,完成募资总额达14.99亿美元;创投(Venture)基金共有8只,完成募资6.04亿美元。
从基金币种来看,本月新成立6只基金中有5只为人民币基金,仅有的一只外币基金为三菱科瑞基金。由科瑞集团与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合作成立,旨在帮助中日两国企业开展互补合作的投资基金,一期规模为100亿日元。
在完成募资基金中,14只为人民币基金,募资总规模约合9.19亿美元,占比45.9%,而其余5只均为美元基金,共募资1184亿美元,占比达59.1%。除上文提到的兰馨亚洲第五期基金外,本月披露完成募资的美元基金还包括金沙江四期基全、毅鸣投资四期基金、以及思佰益,南丰与台湾金融企业新光共同组建的大中华私募基金。由美国SRI(US)CHINAOPPORTUNITYFUND公司、上海协丰科技创投、上海赏道股权投资共同设立的“西安丝路机遇股权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也是一只美元基金,为陕西省第一只外商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
从基金投资策略来看,关注特定产业的专业化基金依然占据较高比重,如华芯半导体创投基金,专门定位于半导体业;无锡华映文化产业基金,则是华映光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华成立的第二只文化产业基金。7月底启动的中农科产业发展基金,则号称我国首支农业科技领域私募股权基金,募资规模2亿美元的毅鸣投资四期基金,也主要关注中国的农业、医疗保健等领域。此外,新希望集团在重庆成立“重庆新希望股权投资中心”,借助新希望集团的行业优势及资源,预计该基金也将重点关注国内农林牧渔相关产业。而在开始募集基金中,建银国际的廉租房建设基金、绍兴中科轻纺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也均有明确的产业投资方向。
随着VC/PE市场参与者增多及资金规模增长,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因此未来新成立基金将更多突出其专业能力及产业特色以加强竞争力;而随着更多实业型企业加入设立私募股权基金的行列,其产业优势也将推动更多关注特定产业的基金出现。
投资市场保持活跃电商服务成新热点
尽管近期二级市场表现疲软,尤其是美国中概股遭遇重创,但由于VC/PE投资的延时效应,7月份中国VC/PE投资活跃度并无明显变化,投资规模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不过,一级,二级市场之间不同的景气程度。已推动投资者做出更为多元化的投资决策,延续着近几个月以来的发展趋势,PIPE类型投资依然占据较高比例,并购投资也有所增加。
在行业分布方面,互联网依然是投资主流,尤其是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占据了互联网融资总额的绝大多数。但在细分领域方面,综合类B2C及团购投资已趋于饱和,投资者向更新的细分领域迈进,奢侈品B2C及电商服务业投资案例开始增多,尤其是后者,在庞大的市场空间以及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下,或将成为互联网行业新的投资热点。PE投资趋于多元化
数据显示,2011年7月国内共披露创业投资(VC)案例36起,投资金额8.95亿美元,环比分别增长5.9%和58.8%,相比2010年同期(41起案例、投资2.82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有所下降,投资金额则大幅增长;本月披露私募股权投资(PE)案例23起,相比上个月基本持平,投资金额12.15亿美元,环比大幅下降70.0%――6月份仅社保基金入股人保集团涉及金额就高达100亿元(约合14.8亿美元),因此导致该月融资总规模大幅高企。相比2010年同期(23起案例,投资9.93亿美元),7月份案例数量不变,投资规模则有所上升。
整体来看,本月创业投资(VC)活跃度无太大波动,但披露投资总额则自5月份以来呈逐月增长趋势,从近一年来月度数据来看,投资总额仅次于2010年12月份,而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则达到一年来最高水平。尽管近期二级市场表现低迷,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中国概念股面临较为恶劣的市场环境,导致投资机构退出渠道收窄,但由于一级市场投资决策的延时效应,本月创业投资规模仍处于高位。
一级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二级市场企业估值的回落,导致近几个月以来定向增发成为PE投资的热点,7月份这一现象得以延续,披露PIPE类型投资5起,投资总额1.81亿美元,占DE投资总量的21.7%和14,9%。此外。本月还披露多起并购(Buyput)投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案例是安佰深收购金钱豹(中国)酒店餐饮集团,披露投资金额达15亿元,加上此前百胜收购小肥羊(00968,HK),雀巢收购徐福记等案例。显示出外资机构对国内食品饮料、餐饮等大众消费领域的关注。
电商服务投资价值凸显
从本月VC/PE投资整体行业分布来看,互联网依然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行业,融资案例数为21起,占季度投资案例总数的35.6%,其次为IT和制造业,分别披露案例7起和5起;投资金额方面,互联网同样远高于其他行业,披露投资金额9.31亿美元,占比44.1%,其次为连锁经营和房地产行业,分别披露投资额2.38亿美元和1.69亿美元(见图2、图3)。
从互联网细分行业来看,电子商务行业投资案例7起,占互联网行业投资案例数量的33.3%,投资金额达6.65亿美元,占比则达71.4%。其中,金额最大的案例为盛大资本联合另两家投资机构投资品聚网,披露投
资额达20亿元(约合2.95亿美元),其次是淡马锡联合IDG资本注资凡客诚品,投资金额达2.3亿美元。
在电子商务各细分领域中,团购网站仅有美团及24券获得新一轮融资,而近期获得融资的团购网站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可见,团购行业市场格局已逐渐明晰,很难再有新的网站获投资者青睐。随着团购网站陆续获得足够的“粮食储备”,预计下半年行业“洗牌”将加速进行,而投资活跃度则将明显下降。在垂直行业B2C领域,奢侈品电子商务继续受到热捧,尚品网获得第三轮融资,金额达500029-美元:正品奢侈品交易平台寺库也于本月完成首轮千万美元融资。
此外,随着B2C及团购领域投资趋近饱和,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及相关产业链则受到投资者更多关注。致力于电子商务营销服务的百分点科技、亿玛在线于7月份相继获得新一轮融资,电商导购网站返利网获得启明创投和思伟投资联合注资,此前的6月份,电子商务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商派网络、E店宝也分别获得新一轮融资。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理念逐渐遍及各个领域,不同专业领域的交叉将导致越来越多第三方服务商的出现,软件公司,广告公司及物流公司,都不可避免成为电商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投资者而言,不管是出于良好市场预期还是规避电商行业正面竞争,第三方服务领域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中企IPO融资额缩水赴美上市时间窗口暂闭
数据显示,2011年7月,共有35家中国企业在内地及香港实现上市,总计融资达227.39亿元,环比下降37.58%。海外机构唱空中国概念,多家拟赴美上市企业纷纷推迟IPO计划。
香港成为海外上市首选
近期A股市场利空消息不断,证监会不断加大IPO审核力度、提高上市门槛i海外主要机构纷纷唱空中国概念,加之临近海外机构基金经理集中休假,多数企业上市热情有所消退,总融资规模大幅缩减。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数据库产品CVSource统计,2011年7月,总计35家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IPO。融资227.39亿元,与上月IPO数量持平,融资金额下降37,58%:同比IPO数量及融资金额分别下降7.89%,85.56%。本月IP0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为高鑫零售(06808.HK),在港交所上市融资82.36亿港元;其次为以岭药业(002603.SZ)和新矿资源(01231.HK),分别在深交所中小板,港交所主板融资22.46亿元和17.50亿港元。
本月35家IPO企业中,有20家选择了境内上市(同比:-20.00%;环比:-28.57%),占比近六成(57.14%);境外上市活跃度有所增加,共计15家企业实现IPO(同比:一20.00%;环比:-28.57%),其中7家为香港本地公司。
从交易所分布来看,境内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达11家,中小板9家,上交所主板本月未有企业上市。境外IPO集中于港交所,其中主板12家、创业板3家。与此同时,7月没有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
由于信任危机,协议控制等风险,加上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企的担忧,中国概念在经历前期被追捧之后,估值开始出现下调,使得多数拟赴美上市企业推迟IPO计划。原计划20日登陆纳斯达克的迅雷宣布因市况欠佳推迟IPO,且未来上市时间未定;同样,原计划在本周路演的盛大文学也宣称,决定暂停在纽约证交所融资2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
在融资金额分布方面,20家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总计融资108.10亿元,占比47.54%。其中,中小板77.13亿元(33.92%),创业板30.98亿元(13.62%)。
境外方面,中国企业在港总计融资119.29亿元,其中主板117.68亿元(51.75%),创业板1.60亿元(0.70%) (见图4)。
从估值上看,由于赴美上市窗口的暂时关闭,中国企业海外的融资规模出现下降,15家企业总计融资119.29亿元,平均单笔融资7.951乙元,环比分别下滑29.58%与67.14%;境内方面,因近期新股破发不断,使得境内IPO估值也出现下滑,20家企业总计融资108.10亿元,环比上涨16.67%,平均单笔融资5.41亿元,环比下滑22.35%(见图5)。
传统行业占据主导
从上市企业所属行业上来看,本月35家IPO企业中,制造、IT等IPO传统热门行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近六成,分别为制造业7家(20.00%)、IT行业5家(14.29%)、化学工A4家(11.43%)、医疗健康4家(11.43%)。
在融资金额分布方面,来自上述4个行业的20家企业总计融资86.79亿元,占比38.17%。其中,医疗健康29.40亿元(12,93%),化学工业22.72亿元(19.0%)、IT行业18.g6亿元(11.1%)以及制造业1572亿元(6.8%)。
连锁经营本月尽管仅有3家实现IPO,总计融资金额却高达69.42亿元,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其中高鑫零售(06808.HK)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融资82.36亿港元,为其贡献大半。此外,所属综合行业的卓尔发展(02098.HK)也成功从港交所主板融资15.17亿港元。
并购规模499亿元境内并购占七成
2011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规模与上月基本持平,已完成交易案例数量为181起,其中披露金额的案例148起,同比下降20.4%;披露金额499亿元,同比下降0.2%。中国企业境内并购交易案例数量达134起,案例数量占比为90.5%;披露并购金额373.3亿元,占比达74.8%。规模与上月基本持平
2011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宣布规模较6月平稳上升,交易宣布案例数量略有下降。根据Chin8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中国并购市场宣布交易案例数量265起,与上月相比,并购宣布案例数量同比下降17.7%;披露交易金额1026亿元,同比下降11.2%。房,交、能分列前三
2011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的案例涉及17个一级行业。制造业、能源及矿业,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数量分列前三位,以21,18和17起分别占并购案例总数量的15%,13%和12%。
并购完成交易金额方面,房地产,交通运输,能源及矿业三个行业排名居前。
其中房地产行业交易完成规模占据各行业之首,并购金额118.8亿元,占比达24%;交通运输行业以80.4亿元占比16%居于第二位;能源及矿业以57.1亿元占比11%居第三位(见图6。表1)。
房地产行业规模最大的一起交易为33.16亿元:2009年11月,甘肃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0981SZ)以每股4.75元的价格向宁波银亿控股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6.98亿股,收购其持有的宁波银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于今年7月8日完成。交通运输行业规模最大的一起交易为71.73亿元:2010年6月,山东高速(600350.SH)以每股529元的价格向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发行13.56亿股,收购其持有的山东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今年7月1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今年以来,受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的影响,一线房企逐渐大力布局有发展潜力的二三线城市。通过抢占份额,降价促销等方式提高综合销售收入,希望减少政策给企业的直接影响;但一些中小型房企项目储备有限,资金周转慢,常常由于资金链短缺而被迫转让项目,导致房地产行业并购整合日益增多。
境内并购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