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范文

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1:0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

篇1

针对目前机票退改签中存在的问题,江苏消保委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化解“退改签费率畸高”难题,施行差异化的合理的“机票退改签阶梯费率”;二是,打破“特价机票一律不得退改签”的“三不得”行规。

并且,江苏消保委要求各家航空公司在一定时间内对江苏省消保委的建议给予明确答复。多数航空公司表示,将把建议带回公司,认真研究,按期回复。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航空业本身发展的困境,处于行业周期下行阶段,仓位管理是航空业可控成本的重要核心点,因此在控成本上,会产生种种高额退改签现象。

消费者与航空公司都是民法上的平等主体,对“退改签”这件事应当负一定的违约责任,但这个责任范围不够明确,在实际案例中甚至出现了退票费比机票费用都高的情况,加之航空公司的运输成本不透明,难以计算损失,“退改签费”便给了航空公司自由发挥的空间。此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应当考虑到航空业困境。航企之间因过多运力投入而导致的价格战,导致飞机票价勉强覆盖其成本,加之航空公司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若缺少前置规定、持续监管、后置惩罚措施,则易导致行业内部“霸王条款”层出不穷的情况。

董毅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研究领域: 主要执业领域为主要从事企业投资金融、电子商务、法律顾问等有关企业发展与经营的法律领域。致力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以及公司法律风险评估领域的研究,为企业进行全面的法律风险审查,解决企业存在法律风险隐患,现以常年法律顾问的形式与多家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担任多家的大型民企、有限公司等企业法律顾问。

电话:13555987329

篇2

1.1对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随着农村经济化的逐渐改革,我国水利工程中农业水费的收取逐渐从行政事业型收费转变成经济性的收费,因此,其原有的思维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水利工程水费主要是根据管理权以及使用权进行个人利益的收取,而由政府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是不合理的。人们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都逐渐忽视了资金内容的投入。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地区防洪、抗旱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项目的出现都需要收取工程水费,因此,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改革理念,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性内容,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却逐渐老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使用的年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应用于小型农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以整个配套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人口增多但是耕地却逐渐减少,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效率,就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中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就应该提高农业技术的生产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性内容的不同,就会使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优化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保证。

2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基本对策

2.1强化农业水利服务的工程投入

在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农”目标的建立,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强化水利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最终受益的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按照基本的发展理论,依据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内容的投入的根本意义,为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2.2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及服务的创新性水平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强化组织内容的建立,实现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运行,通过与群众管理内容的充分结合,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运行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运行,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性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义务。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水利工程发展理念的建立,强化工程维修养护的基本体系,而且,也应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强化专业人员的组建,优化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3结语

篇3

(1)审计时间提前。传统企业财务监督和审计往往在财务行为完成之后,通过审计的方式查找财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这个事后纠正的方式为企业挽回了一些损失,但当前审计时间已经普遍提前到“事中”或者“事前”,对企业财务监督有更好的效果。

(2)审计职能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监管部门或者人员是绝对的权力机构,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些人控制了企业的财务命脉。这种单一化的对企业财务的控制从根本上讲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方式。而现在的财务监督审计职能部门行使的更多是询问和建议的功能。

(3)审计范围扩大。企业财务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企业的基层生产车间,到企业核心部门的主管负责人都是财务监管的对象。当前,企业财务审计监督的方位已经从原来的仅对财务账目进行审计,转变为对生产、安全等多方面的审计。

(4)审计方式改变。目前,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方式由原来的调查改为调研,这种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企业在财务监督方面的制度完善。调研相比于调查更柔和,更容易让人接受。审计方式的转变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更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以往企业财务监督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5)审计内容完善。审计内容的不断完善是我国不断学习国际先进企业财务监督方式的结果。通过审计内容的不断完善,是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信,这也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的现状。

(6)审计技术提高。企业财务审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扯到大量的审计知识使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的企业财务监督审计方式不断完善,审计技术不断提高。这也是财务监督部门不断追求完善,提高工作技能的结果。

2.实施企业财务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是通过财务审计等基本手段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基本管制和约束的行为。通常在企业内部,负责企业财务监督的是多元的。也就是说,上文中所提到的企业财务监督部门是指企业法人、经理人、董事会、监事会等多个不同的机构或个人。在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同时,完善对财务监督部门或人员实施监督的审计监督部门。企业财务监督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可以用两个方面来讲述:

(1)制约性。企业财务监督的根本意义之一就是通过企业财务监督制约企业不合理经济行为损害企业根本利益。企业财务监督通过不过机构或个人共同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增加这种制约性。特别是高速发展的企业,财务制度往往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这时就需要财务监督实施它的制约性特点,将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内。

(2)促进性。财务监督制度的制约性和促进性是不可分割的。企业财务监督制约了企业发展中不合理的财务行为的产生,必然会使企业的财务更加健康,企业的支出必然会向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流动。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企业财务监督为企业发展带来的促进性作用。

3.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方式根据《金融监督办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财务监督制度不断落实和深化。但在产权约束、监督制度以及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讲述如何提升企业财务的监督与管理。

(1)增强产权约束。企业产权监督是企业财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产权的归属和使用也是关系企业财政命脉的大事。在企业产权约束方面,务必要搞清两点:一是资产由谁来管;二是资产该怎样管理。企业财务监督要在做好这两个方面再接再励,是企业财务监督在产权约束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立健全财务监管制度。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层面上,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监督的相关法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许多新的领域中,我们没有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要加快行政立法的步伐。企业的财务监管制度设定要立足实际,为财务监督法规做最有效的补充。

(3)完善企业财务审计方式。企业财务的审计方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前企业财务审计的要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原因,当前我国企业的组成形式和现状较为复杂,需要企业财务监督审计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才能适应企业财务监督的要求。

3.小结

篇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是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三是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四是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二、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首先是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其次,在安民之责上关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最后,是要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

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篇6

【关键词】经济犯罪,侦查,取证,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经济犯罪逐渐成为维持社会稳定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对于经济犯罪而言,其造成的危害并不会直接侵犯公民的人身利益以及财产利益,因此,在整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犯罪黑数。所以,在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技术侦查形式,减少证据发现难、取证难的相关现象,相关的技术侦查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犯罪行为的基本特点,从而为整个技术侦查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在根本意义上破解经济犯罪案件发现难以及取证难的相关困境,为整个法律事业的建立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犯罪及时取证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犯罪法案具有延迟性的特点

由于经济事业的逐渐发展,明确的制度分工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化的生活逐渐变得复杂,导致经济犯罪逐渐深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于经济犯罪的自身特点而言,由于其自生的隐蔽性,致使经济犯罪的犯罪黑数相对较高,当犯罪行为被侦查机关发现之后,一些案件也许在很长时间之前就已经发生。这种延后性相对较强的案件形式,会使侦查机关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遇到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很多证明会面临这伪造、编造等现象,而且相关的证人也可能被改变。因此,在类似经济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抓紧时间调查,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消除延迟性所带来的影响。

(二)经济犯罪的自身特点出现取证难

对于经济犯罪的自身特点而言,首先,在整个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智能性特点。通过对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研究可以发现,基本的经济犯罪已经从传统的、简单的犯罪手段转向智能化、复杂性的案件形式。例如,存在着电子计算机网络的作案形式,这种案件形式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技术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制约性的挑战,所以,在整个案件侦查的过程中侦查人员很难找到相关的证据,也就为整个案件的侦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犯罪案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隐蔽性,在案件发生的过程中,其基本的行为往往会被正常的经济行为所掩盖,侦查人员在技术侦查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因此,可以发现,其隐蔽性的特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案件的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经济犯罪的证据造成了取证难

对于经济犯罪的案件形式而言,最主要的证据形式是书证,但是,书证的形式存在着容易销毁的特点。例如,合同诈骗案件中的合同、合同中的附件或是大多数传统经济案件中的书证形式,都是以传统的书证形式存在的。在一些经济案件中,一些犯罪分子会通过不良的渠道了解到侦查人员对于公司进行取证调查,所以,就会对一些不法的账目提前进行销毁,导致很多侦查人员没有办法充分掌握正确性的犯罪证据。而且,在案件侦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证据的生成与地域证据的存在地存在着分离的现象。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跨区域、跨国际的案件形式,这类案件形式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侦查及取证的过程中,会给整个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地方性的保护主义相对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为使整个证据的搜查带来一定的挑战性。

二、经济犯罪侦查中取证难的基本原因

(一)经济侦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经济犯罪的犯罪类型而言,是一直高智能的犯罪形式,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相关案件在发生时,不论整个犯罪的手法还是预谋性,都是一般的形式案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而对于相关我国刑侦队伍而言,在队伍建立的过程中很多队伍将整个团队作为养老队伍,安置富余的人员,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经济案件的攻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在现阶段经济案件的调查过程中,要想在根本意义上优化犯罪案件的处理能力,提高案件的攻破效率,就应该逐渐提高经济案件侦查队伍中人员的素质能力,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从而为整个经济案件的有效攻破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群众配合积极性相对较弱

在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较为严重的现象,就是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群众并不会积极配合。而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群众的配合是侦查取证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案件取证中第三方的主观性原因。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群众对经济案件取证过程中,配合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种方面;首先,由于经济案件犯罪现象并不像其他暴力形式案件犯罪一样,有现场证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使群众在直观上并不会对经济犯罪产生一定的抵触性心理,从而也就出现了群众对经济案件的调查不配合现象的出现。其次,对于经济案件而言,在发生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明确性的被害对象,他们会认为整个案件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同时也不愿意去沾染一些较为麻烦的事件,因此,拒绝侦查机关的现象也就相对较多。最后,就是我国对于配合侦查机关取证或作证的人员,并没有设置一定的保障制度,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使人民群众对于自身的安全产生一定的顾虑。因此,可以发现,在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过程中,群众配合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案件侦查的制约性发展。

(三)经济犯罪存在着交易性

对于经济犯罪的证据而言,其易变性主要是由于犯罪证据主要以书证的形式为主,而物证、人证或是电子证据作为辅的证据形式。对于书证而言,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统一被销毁,或是出现伪造的现象。对于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人员而言,其本身的职能性相对较高,其作案的过程中或是案件结束之后,就会将相关的证据进行销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为整个侦查活动的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而当经济案件犯罪人将国家工作人员腐蚀,成为共同犯罪的人员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很难避免不采用手中的权利,来控制书证中的证据。由于书证、物证以及人证都是常规性的证据形式,而电子证据则是电子商务领域中较为重要的经济犯罪形式,其中电子证据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以及电子设备所形成的证据类型,。由于电子设备的自身性特点,如果对于储藏在其他电子证据中的相关证据没有得到及时性的取证,就会使整个证据形式出现被毁灭的现象。总而言之,由于经济案件存在容易被伪造的风险,侦查机关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问题形式,从而保证整个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

(四)经济案件的犯罪证据较难转化

对于犯罪证据转化的问题形式而言,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证据的资格性问题。对于证据资格而言,是大陆法系中的惯用语言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相关证据可否被采纳的基本准则。而在经济犯罪案件的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经济犯罪案件主要是由相关行政部门移送而来的,而在证据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首先,主体必须合格,主要是指在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材料必须要合格侦查人员的证据收集,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避免出现证据的瑕疵性。其次,对于行政部门而言,在提取相关证据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应该重新拍照或是检查相关环境是否仍然存在,这种问题的研究是证明证据是否有效最为关键的问题形式。最后,是言词证据的转换,在转换中如果犯罪人翻供并以前所供述的内容,侦查人员将如何处理都是需要突破的重要性问题。因此,在现阶段证据侦查的过程中,应该掌握证据转化的基本技巧,从而为整个工作内容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经济犯罪侦查中取证难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经济侦查队伍的思想体系

对于经济犯罪的侦查人员而言,是主要的证据收集人员,如果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的素养,就会难以应对案件的复杂情况。在这种现象发生的情况之下,优化经济案件侦查人员的专业化素养,也就成为较为重要的发展措施。如果在人员优化的过程中,增添了会计人员、金融管理人员以及审计等方面的人员,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各自的理念去搜集证据,过于发挥自己单独的力量,也会为整个证据的搜集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现阶段经济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侦查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证据思想体系的建立,使相关人员在证据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共同性的证据思维结构以及证据链的基本结构,从而为现代化证据思想结构的优化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强化整个经济犯罪的案件侦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侦查人员的专业化素养

在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要想在根本意义上提高证据的收集工作,就应该从根本上出发,强化经济侦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现阶段公安机关经济侦查的公安机关而言,其侦查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对于一些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形式案件,在侦查的过程中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在取证的过程中,就会为整个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在现阶段经济案件的取证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侦查人员的专业性素质,增强人员的专业性知识,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为整个案件的侦查及侦破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掌握经济犯罪自生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犯罪形式而言,都存在着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而经济犯罪中取证难的特点也不例外,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经济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不同账本之间的差异性就是经济案件侦查过程中的主要突破口,而这种案件形式主要会表现在两个公司或单位的交易往来之中,当其中的一个犯罪嫌疑人存在着伪造、编造书证及物证的可能时,就应该与这个单位存在交易的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集中力量收集相关的证据,使整个案件可以得到一定的进展。因此,在整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要想在根本意义上侦破经济案件的犯罪形式,就应该充分掌握其本身的特点,如果在侦查的同时发现账本存在着一定的异常情况,就应该找到专门的人员进行项目的侦查,从而为整个案件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四)强化各个区域之间的合作

通过对经济案件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案件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跨区域的案件形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问题。例如,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地方性保护主义以及当地的公安机关不给予配合的现象,这种问题形式的出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制约性因素,尤其是在取证的过程中,会使侦查人员受到一定的阻碍性。因此,在现阶段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各地的机关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因素,强化不同地区之间的配合,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减少案件侦查过程中出现的限制性因素。而且,相关的侦查部门也应该强化宣传力度,对经济案件的侦查做出更有效的规定,从而使人们正确的认识到犯罪的相关行为,为和谐化社会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结束语:总而言之,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现及取证过程中的难度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通过对基本案件形式的研究及调查可以发现,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取证难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现阶段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专业人员的侦查能力,相关的司法部门也应该逐渐完善法律制度的基本形式,只有在根本意义上解决案件侦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挑战,才可建立优化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整个社会稳定化的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姚志强.试论经济犯罪侦查中取证难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14,04:27-30.

[2] 杨佰林.略论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和收集[D].华东政法学院,2012.

[3]张应立.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的取证难及对策[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05:69-71.

[4]李炜,朱吉龙. 试论刑事案件侦查中取证难的原因及对策[J]. 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2014,01:30-31.

[5]陈祥民,徐洪江,丁金成.经济犯罪案件侦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程小白.经济犯罪侦查学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一、充分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全镇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镇上下要充分认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重要性,在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各村、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加大服务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年底,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893户,私营企业6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户。2010年,市委、市政府给我镇下达的个体户发展计划增长40%(在年底户数893的基数)增长户数为357户;私营企业增长40%,增长户数为2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40%,增长户数为6户。1-8月份,我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0户,完成计划数的22%;新发展私营企业5户;完成计划数的20%;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户;完成计划数的66%。我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离市委、市政府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发展领域,上规模、上档次。抓住全市招商引资的有利时机,结合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大、中、小并举,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举的方针,引导和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走上建设快、效益好、质量高的运行轨道。紧紧抓住商贸、经纪、手工业加工、农副产品收购运输、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加大发展力度,积极兴办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第二产业,使个体私营经济在全镇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明确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从事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具有镇特色的产业。

(三)进一步增强个体私营经济的活力。使个体私营经济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要改变家庭作坊式经营和家庭企业式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科学管理,逐步建立责、权、利明确的运行机制,增强个体私营经济活力。

四、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

(一)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领导。镇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负责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导、协调、服务工作,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督促检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研究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工商所长担任,办公室负责统计相关考核数据、提报考核意见。各村也要成立个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有稳定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

(二)实行考核激励制。

(1)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私营企业发展工作作为纳入年底对农村四职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完成计划任务记100分,每增(减)1户个体工商户奖(扣)10分;每增1家专业合作社奖20分;每新注册成立1家私营企业奖40分。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工商所共同负责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考核工作,年底根据工商所提供的数据计分,报镇政府审定。

篇8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元素,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高度的文化自觉,按照文化建设规律顺势而为、改革创新,方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之花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遍地绽放。

首先,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发强大。近些年陆续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北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这些都要求领导干部要懂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既有特色品牌,又有拳头产品,既注重拓展外延,又注意挖掘内涵。但同时要注意,不能将文化GDP化、指标化,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将文化功利化的倾向,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功能。

其次,领导干部要重视将文化发展着眼于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意义。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民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据测算,文化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着人员、经费等方面困难,影响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领导干部―方面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这样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建设,防止文化利民形式化。要懂得如何整合文化资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从根本上提升百姓对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篇9

关键词:节约型医院 成本控制 意义 措施 必要性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构建节约型医院是非常必要的。而构建节约型医院的关键就是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将不必要的成本剔除,改变目前医院的经营环境和成本管理现状,最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新型医院。

一、构建节约型医院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节约意识逐渐增强,发展的模式由以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代表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而人们意识的转变是时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因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医院作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建节约型医院也是非常必要的,是符合时展潮流的,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鉴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建立一个节约型医院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医疗事业的发展更是非常迅猛,但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构建节约型社会,而节约型医院就是节约型社会的一部分,所以,要加强对医院的饿成本控制,努力构建节约型医院,不仅仅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必然之举,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由之路。

二、医院成本控制现状

(一)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医院管理者普遍存在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社会早已经不是过去“大锅饭”的时代了,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提高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积极参与到竞争中去。目前我国医院的成本管理面临的不是是否可以降低成本的问题,是医院管理者是否意识到应该去降低成本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优化资源配置,坚决杜绝成本核算不实等的状况,为建立节约型医院而奋斗。

(二)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企业由于经过了几十年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而医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不能像企业那样专业的核算成本,也不能像商业那样整合成本,所以,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缺失就会造成医院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最终使医院的成本浪费,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医院成本管理职能不清

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就是要用最低廉的的费用提供最优质医疗服务。维护医院职工正当的经济利益必须建立在维护医院利益和病人利益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并不代表要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但目前我国医院的成本管理存在职能划分不清,缺乏管理动力的现象,没有明确的职能部门来专门负责管理医院成本工作,和核算方法也仅局限于对成本的分摊计算,这就会造成成本管理范畴的片面化,造成医疗成本的浪费,是不利于我国医疗机构和我国医疗事业长远发展的。

三、加强成本控制构建节约型医院

(一)建立健全医院成本控制管理机制

建立适应我国目前发展状态的节约型医院是非常必要的,而建立建全医疗机构的成本控制机制是首要任务。首先,医院管理者要具备建立节约型医院的意识和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管理提上日程,大力宣传成本控制管理的意义;其次要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和财务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高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使医院的每一次支出都是必要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医院以较少的成本投入,取得较好的医疗服务效果,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建立成本核算组织

医院成本管理是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来进行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可以建立一个部门为成本核算中心,各科室都配备相关人员,形成一个自上而下、从上级到下级全院互相配合有序的成本核算组织。组织是运行的基础,只有建立起了组织,才能对医院的成本进行有效地管理。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就必须对医院的收支加大管理力度,使医院利益与每位职工的利益挂钩,形成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建立节约型医疗机构,从而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

(三)合理控制人力资本

人员的开支是医院成本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降低成本,首先在人员费用上要严格控制,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初支出是当务之急。医院应推行全员聘用制,对于非医疗专业的后勤服务,人力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医院可以在后勤方面实行外包,将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化,这样有利于成本的节约,有利于节约型医院的构建。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我国医疗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构建节约型医院是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根本要求,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建立节约型医院也是大势所趋。而构建节约型医院的根本就是控制医院的成本,成本控制管理是建立节约型医院的关键所在,因此,完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是必然之举。虽然我国目前医院的成本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相信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具有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节约型医院一定会随之建立的。

参考文献:

[1]黎建明.现代节约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探讨[J].现代医院,2009

篇10

今年诺奖评选前夕,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于9月3日至8日举行50周年学术庆典,邀请多位诺奖和克拉克奖得主出席,在全球性“大衰退”的背景下,针对影响今后全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展开激辩。《财经国家周刊》作为内容合作伙伴,对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并专访了前后两任诺奖评委会主席。

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阐释、实证检验以及政策工具的探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这不仅关系到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成熟,也关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并与经济运行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纵观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乏意见交锋、观点对立,得益于此经济学才能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在“大衰退”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国际顶尖的宏观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济济一堂,重拾对人、对制度、对政府角色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或将驱动政策向教育和健康倾斜,对各国走出危机的结构性改革提出指导,并重新反思政府对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与制度

1995年诺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认为,由于缺乏对人力资本实质的足够认识,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低估了“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增长理论过分强调了对于外生技术进步的讨论。

在卢卡斯看来,人力资本的积累其实是一种社会学习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个体无论是接受教育还是参加工作,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以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这种学习的过程不仅依赖个体自身的能力,同时还更多地依赖于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因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对社会学习的刻画来获得。通过模型参数校准,卢卡斯论证了“人力资本意味着一切”。进而提醒改革者,要实现良好的经济增长,除了需要考虑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所提及的技术创新外,更应重视人力资本的提高。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制度经济学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教授提出另一种观点。“相比起其他因素,制度更可能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位2005年美国克拉克奖得主、诺奖有力竞争者认为,各国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的不同,源于更根本性的原因。以韩国和朝鲜为例,阿西莫格鲁论证了制度上的天壤之别,使得两个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都极为相似的国家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

“制度实质上就是政治,不同的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分配。”阿西莫格鲁认为最大的经济问题是政治,对于经济发展制度根源的研究,实际上是进行一系列制度的政治分析。

穷国能否赶超

“虽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还难以解释的特征,但是两国经济腾飞的事实不容争辩。”“促使经济增长理论复苏的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教授十分关注中国。其研究的“增长收敛”问题涉及一个重大命题:“穷国是否可以追上富国?”。

巴罗利用实证分析表明,如果将制度因素作为主要考量,那么经济增长将会呈现比较明显的收敛趋势。他认为,制度和人力资本等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它们随着经济发展自然演进,最终将会趋同,穷国应该有可以赶上富国的自信。但阿西莫格鲁则认为,制度等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受到历史和文化等影响的,各国不可能趋同,要成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赖于重要的制度条件和发展战略。

数本经典宏观教科书的作者、诺奖得主热门保罗?罗默教授,强调了经济学研究和“媒体经济学家”、“政策专家”的不同之处:“研究者必须要能刻画清楚两种最重要的驱动力量——技术与制度”,他将后者称为神秘的“X因素”,认为对于经济增长的探讨,严谨而统一的数学语言不可或缺。一方面,这能要求经济学家定义并阐述清楚这些制度变量,以避免天马行空式的空谈;另一方面,数学推导可以有助于得到严谨确定的结论,以淘汰那些只做模糊预测的南郭先生。

如何评估政府政策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女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认为,早期的经济学主要集中在探究个人或家庭行为,而缺少对政府行为的关注。之后宏观经济研究中流行的“贫困陷阱”以及“人力资本”问题,都使得政府的作用得到凸显。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可得数据,因此政策评估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不断增强,同时也促使了政策评估本身的发展。

但今后政策评估也将面临诸多挑战。第一、许多人对政策评估的意义持不同意见,认为发展过程中,花费太多精力进行政策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发展是与一些长期因素相关,比如制度、宗教。而像制度这种重要变量,演进得非常缓慢,几乎不能靠设计对照试验来完成。

第二,许多政策往往是多项具体措施的集合,要将这些措施一个个分解是很难的,只是估计整个集合的作用意义不大,而且整体估计通常会导致高估各项措施的影响,因为他们之间可能会存在互补性。

第三,政策执行的好坏与政府管理者的质量有系统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在评估某项政策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其本身对经济中的个体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政策实施的决策和管理团队。

反思经济学体系

“如何看待当前微观基础和宏观政策之间联系的缺失?”、“是否有必要对进行补救?”、“如何进行补救?”,主持第三天专题讨论的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托斯顿?佩尔森教授在讨论伊始,就提出了关系到经济学体系构建与重组的三个核心问题。

篇11

关键词:三农问题;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1.2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14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四川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结束语

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4]杨世勇.川渝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12

关键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内涵 企业影响 社会经济影响

一、“营改增”的原因及内涵分析

(一)“营改增”实施原因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现行的的中国税制体系在有些条款和制度上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呈现出不科学、不合理性,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税制不合理性。现行的税费在收取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企业实行抵扣时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抵扣效果,重复征税严重。第二,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阻碍。许多企业服务生产都由自己完成,一些企业甚至有自己的内部物流体系,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利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第三,企业的出口竞争小,在原有的税制中,企业在对外出口时必须缴纳一定的税费,这增加了企业在税负方面的压力,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不利于国际市场的竞争。第四,税收征收和管理困难。在传统的税制中,面对界限模糊的商品和服务,税收征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模糊的产品不能定义怎么征收税费。在这些原因下,催生了我国新的“营改增”税制的诞生,他的颁布标志着税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营改增”的政策解读

“营改增”就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就是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在改革之后,这些项目缴纳增值税,这种税制的改革最大的直接获益者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缴纳税负方面的任务明显降低了。这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有助于增值税制度的完善,减少重复征税的现象,降低企业的成本。从目前的运行状况可以看出,整体的效果非常显著,达到了国家对于“营改增”的初期设想,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会不断调整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意义

“营改增”直接面对的对象是企业,所以企业受到新税制改革的影响最大,也最深远,在对企业的影响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税负的影响、经营架构的影响,下面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在企业发展中,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变化。原有的税制下,服务税费发票金额就是服务收入,实际发生的列支则为相应的企业运营成本,在计算时收入额乘以税率等于应纳税额。但是在“营改增”改革之后,应纳税额部分是当期收入项与当期支出项的差值再乘以税率。第二,税务发票的使用管理变化。国家税务部门对于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更加严格,这是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企业来说是对外提供服务产生的收入税额和企业日常采购其他商品、接受企业服务产生的支出项税额的凭据,所以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更加严格,保证企业增值税的缴纳金额的真实性,防止偷税漏税。第三,对于会计核算要求增高,由于此次的“营改增”税制还不够成熟,不能很清晰的分辨各业务的核算,导致混合经营的增值税费核算增加了难度,对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了较高的要求。

(二)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国家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税负负担、鼓励服务业发展,在对税负的影响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营改增”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了对企业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减少企业的税负;第二,增值税税率在现行增值税标准税率中新增加11%和6%两档低税率,更加科学的收取增值税;第三,企业所购买服务的增值税金额可作进项抵扣,所以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税负,而且也降低了购买服务原本需要承担的增值税负担。

三、“营改增”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意义

(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消费和投资。在“营改增”的税收制度下,试点的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得到了转型和发展。由于消费购买这些试点服务的税率降低,推动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增加了购买行为,形成了良好的消费推动力。随着服务业的转型速度加快,第三产业的税负明显减少,打破了原有第三产业疲软的瓶颈。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成本降低,增加了企业的自身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营改增”区域优惠政策,吸引了外来投资,活跃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带动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优化。

(二)调节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营改增”是国家利用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对经济结构实现宏观调控,合理安排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一种减少政府的税收为代价,引导投资者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刺激消费者对于消费品的消费,从整体上盘活中国的经济。作为一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大了对市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政策导向,能够有效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营改增”作为国家现代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应该积极的学习和掌握新“营改增”税制改革内容,结合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对减少企业税负,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时,应该不断的在实践中修正和调整,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因此,尝试构建一个系统框架,将上述各项因素与股市的关系统筹考虑,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于解决认知冲突和思维混乱,进而有效分析它们对股市的综合作用,就显得极为必要。

股市作为股票流通和交易的场所,由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两部分组成,其中投资主体是指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内;投资客体是指各种股票,其实质是上市企业股权。对于投资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投资者群体心理等主观因素,这些会通过估值水平的高低反映出来;对投资客体的研究则主要涉及上市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其直接衡量指标是每股收益。完整的股票市场未来趋势研究,必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股价等于每股收益乘估值);但本文限于篇幅,所做的研究仅限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对上市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分析。

对三个概念本质的分析

人们之所以不能将经济、政治和文化与股市统一起来,原因首先在于对“经济”、“政治”和“文化”本质内涵的理解和定义角度不尽相同,从而无法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而言,认知的不统一存在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由于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不同而造成对这一概念认知上的不统一。

第二个层面则是由于对不同概念的定义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概念之间认知上无法纳入统一的框架。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就需要找到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概念所共同具有的核心出发点,并围绕这一共同出发点从各自侧重的方面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这三个概念各自的特性。

由于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其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不管人们对其具体定义如何,其描述的内容都是与人相关,不能离开人这一要素。基于此特征,笔者从“人”这一共同核心出发,分别从“人的需求”、“人的关系”和“人的行为”角度,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做出定义(如图1)。

人无疑是经济的根本意义所在,没有人经济的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人的需求,经济 活动将失去目的;没有由人的劳动转化而来的各种供给,经济的概念将缺乏实现渠道。也正源于此,“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等诸多经典经济理论在论证经济增长时也都将推动经济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人口因素。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笔者从满足人的需求角度将“经济”定义为“人的各种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的过程和结果”。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绝大部分的物质需求和相当大部分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

当然,人的需求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除了人的主观意愿之外,劳动生产率水平代表着满足需求的客观能力。即需求含有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两方面。由于人的主观需求意愿弹性较大(即较少内在的自我克制,欲望无止境),所以人的需求满足主要受制于客观条件,人们通过能力的扩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满足其需求的主观意愿。

人无疑也是政治的根本意义所在。政治作为一种现象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集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脱离人这一核心因素,政治的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对象,若不包含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读,则政治的概念将丧失自身特性。从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将“政治”定义为“人与人之间、人群之间关系的调整过程和结果”。当然,并非全部人与人的关系均由政治来调整,但人群关系却主要外化为政治关系。

文化更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文化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人作为基因的“载体”在自然选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若有人不接受某种主流文化,那么他将被自然和社会淘汰,相关的文化基因也因此消亡,其结果就是生存繁衍下来的人们对该文化基因上的适应性)。而文化一旦形成并被人们接受,就会以“潜意识”方式作用于人们的行为,进而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来自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学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对文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都会涉及文化对于人们行为倾向的影响。从影响人们行为倾向的角度将“文化”定义为“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下,人们主观意识中所具有的某些行为倾向作用于其客观行为”。

三者与股市联系和作用机制

在完成了从“人”这一核心因素角度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定义后,接下来将解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揭示三者如何作用于上市企业整体经营业绩。

一 经济涵盖并决定上市企业整体经营业绩

作为股市投资客体,上市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中各行业的优秀代表。根据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器官,从根源上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它体现着某种社会特殊要求,而这种要求就是创造顾客;换言之,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来发现人们的潜在需求并设法给予满足、从而推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前面所定义,由于经济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上市企业实际上就是经济实现其功能的载体之一,投资客体(即上市企业)包涵于经济之中。

从影响上市企业经营业绩的诸多因素来看,它们即使不是来自于经济内涵,也必然要通过作用于经济内涵来间接影响上市企业,从而决定上市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单个上市企业在经营状况上存在差异,但作为整体的上市企业,其总体经营业绩很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环境)。

二 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体而言,经济、政治和文化是通过共同作用于“人”这个因素而有机联系在一起,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服务于人这个核心因素并对人施加影响,进而彼此影响。

首先,经济和政治的联系机制在于,政治作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利益来实现,即人们的需求是否 能得到满足。换言之,要想调整人们的关系就必须满足他们的某种需求,通过利益引导来促使人们接受这种关系上的调整。所以政治要想通过满足需求来调整人们的关系,最现实的途径就是依靠经济手段,这就把政治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另一角度看,为了保持某种满足人们需求经济状态的稳定性,会产生相应人群关系上的调整,以确认和保持某种经济状态,这就产生了对政治的需求。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将会要求政治也相应发生改变。在两者之间,逻辑上是经济先行,即人们的需求先发生变化,再调整关系以适应需求的变化。在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时,即使人们有较高的满足需求的主观意愿,但却没有满足需求的客观能力。此时政治上很难发生变化,因为缺乏相应的调整人群关系的迫切需要。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的人的需求被满足时,随着经济变化,对政治变化的要求也随之产生。

在一种经济状态相对稳定的时期内,政治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主政者能够利用政治权利来干预经济,由于人的主观需求意愿难以琢磨,所以这种干预主要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间接影响来实现,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机制在于,经济涉及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认知所塑造的,前者代表了需求的客观能力,后者则形成需求的主观意愿。文化对人需求中的主观认知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并决定人们的需求习惯――即以何为自己的需求、在这些需求中哪些更重要等。从自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经济。按照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层次需求理论,人必须在具备一定经济条件时,在满足了较低层次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较高层次需求更多地具有文化活动属性。而文化一旦改变,就将对人们的需求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政治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机制是,政治在调整人群关系的过程中,哪些关系更重要、选择怎样的政治工具进行调整等问题,很多都是从主观角度进行判断决策,主观决策往往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样从自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政治。

三 三者与上市企业之间的联系

由于经济决定上市企业之整体业绩表现,而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又相互作用,因此政治和文化也会通过经济对上市企业施加影响,而具体影响方式由于时间周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短期来看,文化因素在三者中最为稳定,它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它受两者的影响。它影响上市企业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作用于政治、进而影响经济及上市企业,另一种则是直接作用于经济并影响上市企业。文化因素作为人主观意愿的需求偏好和行为倾向,构成了经济和政治的可行边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内涵和政策选择。

政治因素短期内则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但受经济的影响不大,它主要通过经济对上市企业产生影响。政治在短期内受文化的影响形成各项政策的优先次序,并以政府既定经济目标对经济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到上市企业。

经济因素短期内变动性最大,除了经济自身的波动之外,还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因素在三者中的短期变动性最强。(见图2)

篇14

一、低碳经济下进行会计创新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通过对应的手段来减少一些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其排放物对社会的影响,以达到一个经济与生态相对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而低碳经济模式下,其必须要具备对应的会计方式,当前将这种会计称为低碳会计。低碳会计其也就是以能源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依靠多种形式来保证企业履行低碳责任,以降低其污染与能源消耗,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新型的会计学科。低碳经济下进行会计创新,其具有如下几个基本意义:第一,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源利用,从而提高了国家整体的能源利用率,实现国名经济整体的健康与稳定发展。第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低碳经济下所形成的会计模式,相对注重经济本身应该达到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使得其生产行为更加健康,能够提高其企业的社会形象,完善其企业的生产结构,并且推动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第三,个体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模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利益模式,其更加注重社会各个领域的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多方效益,能够为个体提供一个更加协调的社会环境。

二、低碳经济下会计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規不健全

从我国当前会计领域来说,其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保护,但是这些法律基本上没有涉及低碳会计,也就是说,其缺乏基本的法律支撑,在一些实际的操作中,缺乏法律支撑就丧失了实现的可能性,甚至还会被扭曲。

(二)缺乏深入的理论

要想实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其本身必须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且该理论具有发展的长期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将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模式理论化,这就使得其缺乏对应的理论支撑,无法为实践提供支撑。

(三)缺乏对应的人才

我国当前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其都是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来培养的。而低碳会计本身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对于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在这种模式下,基本上没有对应的人才。

三、低碳经济下如何实现会计理论的创新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就目前来说,我国针对会计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更何况,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模式本身就与传统的会计模式不同,其法律的适用性相对较弱。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国家加强重视,提高对低碳经济下会计理论创新的重视,并且,制定对应的法律规范,保证其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所引导,且其创新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对低碳会计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低碳经济下会计理论的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式变换,其需要从根本上来进行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根据我国当前的低碳会计实际状况来着手,并且将其转变为理论,并将理论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在这种状况下,会计理论的创新才能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当然,我国当前的低碳会计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案例,可以对其加以借鉴。

(三)制定合理的会计管理模式

新产生的会计模式沿用传统的会计管理其不一定能够达到对应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对当前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加以调整。最好可以针对其制定良好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无法及时准确对自身信息进行报备的企业进行惩罚。当然,对于一些处理应用较好的会计进行必要的奖励,能够让企业在压力与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更加注重自身的会计运行。

(四)提高人才培养的力度

我国当前的会计教学中,还没有对应的低碳经济内容。因此,要实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改变其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低碳经济的部分,并且,就这部分应该如何实现其会计运行加以深入化。对于一些已经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培训,使得每个员工都具有对应的意识。必要时,可以采取考核的方式,以提高其对于整个培训的重视,促使其不断的完善自身对于低碳会计的认知。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其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传统的会计模式是服务于传统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模式必须要新的经济服务手段来作为支撑,故而,必须要对会计进行创新。然而,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经济的现状,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估,保证其理论创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胥兴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J].中国商贸,2012,25:105-106.

[2]张倩.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3,01:41-44+71.

[3]陈刚梅.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8-9.

[4]崔永建,秦小波.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176.

作者简介:王雨(1978-)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中级会计师,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会计实践研究。

刘燕(1979-),女,汉族,江西宁都人,硕士,讲师,专职教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从事会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