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1:0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网络行为;交流沟通; 网络娱乐;商务交易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16-05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的基础设施,网络不仅仅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成为高校学生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类高校是普通高等院校中一类比较特殊的高校,网络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影响有着和其他类型高校学生相同的部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该校是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办学有百年历史,该校现有本科生近9000人,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专业范围涵盖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本调查针对全校本科生进行分层抽样,针对抽样调查的分析结果,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访谈调查。
1.研究目的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如何?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健康运用网络?这是信息化时代艺术类高校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鉴于以上原因,我们针对南京艺术学院现有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以期发现他们网络行为的特点,对其中不利于艺术类高校本科生发展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规范。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查时间: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
调查对象:南京艺术学院大一至大四的所有本科生;
抽样方法:抽取样本500人,样本覆盖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
问卷发放:由各院系、各年级辅导员负责发放给每类专业的学生,严格按照抽样标准分层抽样;
回收情形:本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率为96%;
问卷编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共45题,44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本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基本情况、网络应用基本情况、信息获取行为、交流沟通行为 、网络娱乐行为、商务交易行为。
(2)访谈调查法
访谈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访谈对象:南京艺术学院大一至大四使用校内网络的本科生;
访谈目的:了解南京艺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网络行为差距的原因,从而针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差异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行为。
二、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行为、娱乐类网络应用行为、商务交易类网络应用行为。
在有效样本中,如表1所示,男生占41.7%,女生占58.3%。这大致符合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性别比例(南京艺术学院本科生目前的性别比例大约为4:6)。如图1、2所示,问卷中的有效学生年级比和专业比分布也是按照学院总体的学生人数分布情况来取样的。本次调查力求做到对南京艺术学院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全面调查。
1.大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本研究主要调查了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的网龄、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大学生上网频率、大学生上网场所、网络接入方式、上网终端、大学生参与的网络行为的比例。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调查对象的网龄大多数处于4~8年期间,其次是8~12年,可推测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上网。中学阶段是一个孩子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该校本科生在这一阶段开始上网的比较多,无疑会影响他们在本科阶段对网络的依赖性。如图4所示,对网络比较依赖的大学生达到了39.6%;非常依赖网络,感觉离开网络就有异样的大学生也将近达到了10%左右。如图5所示,大学生普遍上网频率较高,将近50%的学生上网很频繁,经常上网的学生也达到了36%。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些基本特点可以从图6~9中看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是宿舍,主要的上网方式是有线上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是最主要的上网终端,其中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也比较多。
如图10所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比较全面,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商务交易四类活动参与的学生均超过了50%。其中交流沟通类活动参与的学生最多,学生数多达77.3%,这与艺术类高校学生性格外向度高、喜欢交流沟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学生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的分析
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行为是指网络使用者为了满足自己有关信息方面的需求,主动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一组行为。本研究从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行为的时间占比、方式方法、内容、工具几个方面来研究艺术类高校本科生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的现状与特点。
如图11、12所示,大学生花费上网时间的20%~40%来获取信息的人数比较多,相对于通过非网络形式获取信息他们更倾向于从网上获取信息。这一方面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有关系,艺术类专业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尤其是诸如设计类、传媒类等新兴专业,需要了解很多与时俱进的新鲜事物,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收大量新事物的平台,这对于他们的艺术生活和艺术创作有着良好的促进所用。另一方面和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评价有关。对于大量信息从网络上获取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度是如何评价的呢?我们可以从图13中发现,有40.8%的学生比较相信网络信息,有50.8%的学生相对相信网络信息,认为网络信息不可信的学生很少。
大学生信息获取类网络应用行为的特点可以从图14~16中清楚看出,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对于各类信息都有兴趣,在网上关心的信息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社交娱乐信息、新闻时事,其中他们最为关心的是社交娱乐信息,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倾向于从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于时事新闻和学术网站的关注不多。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只有在完成相关专业作业的时候才会关注学术网站,不仅仅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好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大学生成绩的好坏和他们是否从学术网站获取信息没有显著性差异关系。
3.大学生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行为的分析
所谓交流沟通是指两人以上或群体互相间的交流行为,网络作为媒介和人类交流沟通行为的结合就形成了网络交流沟通行为,它是借助于网络进行的一种交流沟通形式。本研究主要从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交流沟通行为的时间占比、内容、工具和工具使用情况来进行现状研究。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开始减少,他们开始注重彼此的交流沟通,花费在交流沟通上的时间开始变多,通过图17、18可以看出,将近50%的学生利用上网时间的20%~40%进行交流沟通,将近30%的学生利用上网时间40%~60%进行交流沟通。尽管大学生网上交流沟通的时间已经很多了,但比起他们通过非网络方式交流沟通的时间仍然很少,47.5%的学生仍然认为自己通过非网络方式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多,3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只有2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网上与人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多。可见沟通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最主要的一种行为,他们不仅仅喜欢在网上与人沟通交流,更渴望其他丰富多彩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大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分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的交流,认识朋友,展示自我及物品,可见大学生非常注重自我表现和知识分享。
从图20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是通过手机软件来进行的,现在很流行的微信、陌陌、人人、QQ、微博等手机软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手机成为了60%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上网终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交流的情况可以通过图21、22看出,47.5%的学生会经常查看手机上的新消息或新提醒,甚至在课堂上43.1%的学生会偶尔使用手机上网,35.8%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手机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通过手机上网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上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4.大学生娱乐类网络应用行为的分析
娱乐是“一个设计来给予观众乐趣的项目、表演、活动”,网络娱乐是借助于网络这一媒介而发生的。本研究从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娱乐的时间占比、形式和信任度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网络娱乐的现状。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稳步扩大,高校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压力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严峻。在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及时跟踪和掌握研究生思想动态,探索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策略,实现信息在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有效传达,对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发展,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的特点
传统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基本上采取聊天、开会、座谈或咨询辅导等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这些完全公开的交流方式不能完全满足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沟通交流效果。
1.沟通形式及场所单一,师生缺乏深入沟通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交流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交流以及电话沟通的方式,例如办公室谈话、教室开班会或是学生活动间隙的交流等,辅导员与研究生交流的场所局限于办公室、教室、运动场和学生宿舍。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还是电话沟通交流的方式,研究生普遍感觉只能无条件服从安排,导致沟通中的信息损失较多。沟通方式的单一,导致研究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很难实现师生间的深入沟通。
2.被动交流感觉强烈,缺乏主动沟通交流
研究生作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因其在年龄、生活阅历、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与本科生截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导致研究生个体间差异极大。经常是辅导员主动约谈研究生,而研究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主观上不愿意找辅导员寻求帮助,而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向辅导员求助。因此研究生在和辅导员沟通交流时的被动交流感特别强烈,部分研究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或者戒备心理,导致辅导员和研究生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沟通。
3.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沟通时间难以保证
辅导员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耗去了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经常性的加班和手机二十四小时待机的紧张工作状态,还有经常性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年终总结等工作使得辅导员没有充足的精力与所有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情感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新媒体给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给研究生学习生活带来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研究生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日益变得简单易行,成为研究生的一项基本学习技能。有些研究生通过投机取巧、实验数据造假或篡改他人数据等方式拼凑文章。在研究生群体中发生的学术造假现象会给社会造成较恶劣的影响,对研究生的就业等各方面也有非常不好的影响。一部分研究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沉迷于网络和虚拟的游戏世界,在网络中寻找所谓的生活的意义,荒废了学业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而退学。一些研究生人际交往逐渐减少,自我封闭加剧。随着新媒体与研究生生活联系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手机网络上面,长期生活在网络中,仅在虚拟世界中与同学老师交流,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2.新媒体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拓展工作途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等”。这说明新媒体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的巨大影响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新媒体在改变研究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打破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刻改变了辅导员的工作学习方式。新媒体平台的交互、自主、平等、快速等特点都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能力。辅导员只有与时俱进,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任何沟通过程都包含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沟通渠道等五个基本要素。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沟通模式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沟通成为把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介体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体。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辅导员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直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不断创新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1.强化新媒体意识,不断提升辅导员信息素质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不能故步自封,不但要坚守传统条件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模式,而且要敏锐地觉察到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强化新媒体意识,主动学习和使用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学习运用微信、微博、QQ、飞信、博客、易信、BBS等各种社交软件,及时关注掌握研究生学习状态、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态等。对网络法律法规、网络流行语言、网络道德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日常的工作实际,探索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处理群体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来开展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2.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研究生沟通交流的主动性
辅导员要转变传统的主导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辅导员要充分肯定研究生的主体意识。新媒体环境下与研究生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研究生保持密切互动交流,发挥师生共同的聪明才智,解决研究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沟通交流环境。辅导员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现实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新媒体工具积极开展各项互动活动,加强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交流,让研究生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更要让广大研究生主动接近、深入了解辅导员,在互动沟通交流中加强联系、加深彼此了解,有效地改善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被动局面。
3.建立新媒体沟通平台,弥补传统沟通方式的不足
建立新媒体沟通平台,将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与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相结合,不断加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充分运用音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对研究生进行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沟通和宣传,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应用新媒体成熟的技术搭建辅导员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平台,及时传递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学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学术讲座、评奖评优、资助育人、就业指导、实习招聘等相关信息,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手机飞信、微信、QQ、微博、博客等增强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并处理研究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师生情感,提高师生沟通的效率。新媒体沟通平台的建立,使得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流程化、网络化,达到新媒体有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目的。
4.建立新媒体监管引导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有效沟通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需要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学生干部的密切沟通交流,密切关注研究生的网络动态,始终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在新媒体平台上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尊重研究生的话语权,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等引发的网络讨论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与研究生的互动沟通交流。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阵地,引导研究生思考辨析学习生活和情感中遇到的问题,传递正能量,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 高职 课外沟通 师生交流
一、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现状分析
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数据,在不愿意推荐母校给亲友就读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2%是因为“师生课外交流不够”。该调查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2093所高校、分部、分院,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009所(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部)。其实,在高校除了辅导员(班主任)或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沟通交流较多外,其他任课教师(包括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很多学生反映,只有在入学教育时、每周的班会和例行点名时才能和老师交流一下,更别说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了。除了上课,难觅专业教师的踪影,即使有些学生主动找教师交流探讨,也要在课后即时请教,否则一些无需坐班的教师就回家了,想要与教师交流就只能是下次上课时了。
以上种种就是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这对于学生自觉性高的本科院校来说,可能关系不大,但对于自觉性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大学生活。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进入高职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学生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优秀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是顺理成章,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缺乏热情,甚至迷茫而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关心和爱护。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能否成才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引导。如果专业教师带着PPT赶场上课,课上口若悬河,课下人走茶凉,影响的不止是师生关系,还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牵涉到学生的在校体验,以及对母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职专业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学生,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积极的师生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
二、造成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严重不足的原因分析
1、部分高职专业教师办公条件差,缺乏基本办公配置,教师坐班时间少
很多高职学校长期以来没有生均拨款,办学经费有限,教师办公条件较差。有些学校考虑到普通专业教师无需坐班,根本没有为其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甚至专任教师大多没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师无法在学校备课。这养成了广大专业教师有课来校上课,无课回家备课的习惯。除了学校会议、每周固定业务学习的时间外,很少能看到专业教师在学校办公,导致师生间普遍缺乏交流。
2、高职学校师生比过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工作量繁重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学校大量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招生就业好的品牌高职学校更是如此。教师数量增长远远赶不上生源迅速扩大的速度,造成部分高职学校师生比严重不足,广大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再加上教师有科研、育人、社会工作量等各种绩效指标,使得广大教师工作压力大,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精力。
3、部分教师缺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意识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塑造完整、健康、和谐、美好的人格,提高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自己的学生,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品格与情操,这就是“立德树人”。而主动与学生沟通,加强师生交流,正是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言传身教”。但是,很多高职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于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4、现有育人工作任务缺乏具体衡量指标
很多高职学校把育人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引起广大教师对育人工作的重视。比如鼓励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把是否当过班主任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这有利于教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由于缺乏细化标准,育人工作往往很难界定。特别是对于已经当过班主任,又没有职称评聘要求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很难具体量化,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否及其交流程度很难考核。
三、改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现状的对策
师生沟通交流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在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参与学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增进他们的知识与才干,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选择师生间合适的话题和交流方式,拓宽师生间交流的领域和渠道,是高职教师应该关注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内容。
1、课堂上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是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交流、探究的大舞台。高职教师尽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量不足,二是质不高。课堂上真正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极少数,一般是学生干部和个别成绩好的学生。交流的话题主要是课堂内容或课本知识,学科以外的内容交流得很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每个学生,使所有学生在高度平等、和谐、民主的交往互动中,开放心态、张扬个性、释放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创造各种条件,构建激励每个学生高度参与的机制,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当学生不能流利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多启发和鼓励,循循善诱,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水平,增强其学习能力。
2、制定师生课外交流计划,加强师生交流管理
高职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交流,比如要求每个专任教师制定每学期师生交流计划,公布师生交流时间安排。每位教师的师生交流时间向所有学生开放,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师生交流内容是非限定性的,可以探讨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学生关心的其他问题,如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计划、兴趣爱好、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实习就业等内容。
高职学校在考核教师育人工作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量化指标,比如育人工作增加访谈一定数量学生的指标,并有跟踪记录。可以制定教师与学生访谈表,将访谈时间、访谈内容和学生签名、学生联系方式等纳入填写内容,便于学校抽检。
3、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为了密切师生联系,促进教学相长,高职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高职学校为这些活动中心提供配套的办公、会谈、查阅资料等设施。比如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名师、学生喜爱的教师及特色课程教师,最好能涵盖所有专业教师,定期进驻中心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该中心除了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外,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咨询中心则安排有资质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积极干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安排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规划与指导。总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师生交流平台开导一些心里有疑问的学生,为学生补习功课,或者指导他们就业创业。学生可以和教师预约面谈,一对一地交流,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就专升本、专业技能竞赛等问题深度咨询教师。
4、通过实施专业“导师制”,促进高职师生交流
高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绝对领导者。部分高职学校实行“导师制”,即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到固定专业班级当学生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直至学生毕业就业。导师不同于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就业创业。导师要深入所带班级,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逐步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其成人成才。
5、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促进师生课外交流
针对目前高职学校师生交流不够,特别是师生课外交流不足的情况,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可通过构建教学网络平台来促进师生课外交流,既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师生感情。
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专业课程以“精品资源共享课”或“微课”等形式实现课程资源上网,为教学辅助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统一的一体化交流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信息、课程答疑、课程考核等具有高实用性的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分为教师课程资源和课程相关资源;课程信息指师生课程信息、教学资料,以便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答疑指网上提问、解答、讨论、浏览,对有价值的问题归档;课程考核则通过测试、讨论、进阶等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教学博客等移动终端与学生互动,将互动从课堂延续到随时随地,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拓展师生交流渠道。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实习实训带学生到企业调研,指导学生参赛,建立专业协会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1.1软件项目管理的意识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型企业,大部分都仅仅关注软件系统技术而忽略软件项目的管理环节,软件项目的内部人员大部分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然而缺乏足够的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技巧以及管理经验。
1.2软件项目的干系人问题
软件项目干系人一般就是软件项目有关系的人,主要包含参与软件项目与接收软件项目影响的人,分别有软件项目的策划人、软件项目的小组成员、软件项目的配合人员、软件的客户以及供应商等。软件项目干系人的期望值与需求度在软件项目的制定过程中与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各个不同干系人的期望值与需求度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与执行软件项目时均衡这些人的期望值与需求度是十分困难的。
1.3软件项目团队内部分工合作问题
软件项目的执行过程包含多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各个不同角色与同一阶段的不同角色的具体任务有区别的,软件项目经理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有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细节问题,比如分工任务不清晰,会导致软件项目的相关人员相互推拖责任;尽管有时候分工任务十分清晰,然而员工相互之间没有充分配合,没有从软件项目的整体性出发考虑。
2软件项目管理的对策
2.1制定有效的软件项目计划
制定软件项目计划并非是要求写出一份说明资料或者是计划书,然而应当根据实际的软件项目情况制定一个符合软件项目的实施计划,这个软件项目计划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尽量能够充分考虑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软件项目计划要体现出实用性,可以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制定软件项目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总体情况,充分结合实际的项目执行情况尽可能降低软件项目的成本,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执行计划。
2.2合理分配软件项目任务
软件项目经理把实际项目的任务分解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工作分解结构,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避免工作范围出现遗漏问题,为了达到项目任务分解的有效分配,能够使用软件资源的负荷直方图,从而能够确保工作任务达到科学合理的负载均衡目标。软件项目技术人员在承担管理任务之前,需要充分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执行项目的人员管理与沟通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积累软件项目的实际管理经验,相应地加强软件项目的管理意识。
2.3软件项目成员的协调配合
软件项目经理在任务分解完成之后,把具体的工作责任合理地分配给相应的工作人员,同时需要强调各个员工之间的协调配合,完成各种不同的分工工作。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阶段通常包含了多个阶段,然而各个不同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应当注意前后阶段之间的具体衔接,确保前后阶段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
2.4增强沟通交流的主动意识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情况:其一是要清楚认识到沟通交流的对象与内容;其二是应当清晰地了解沟通交流的主要目的;其三是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限制,有可能在第一次沟通交流过程中无法顺利地进行,然而给对方时间仔细耐心地听完对方的话,对于关键问题应当合理解决。软件项目干系人应当增强沟通交流的主动意识,确保项目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有利于促进软件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性教学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未来发展成功与否,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程度。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国家高度强调和高度重视创新性教学性学习和教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作为数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加强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些,都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不一样的条件和智力发展情况,导致了小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有些小朋友接受比较快,有些小朋友接受得比较慢,有些小朋友比较注重基础的把握,有些小朋友悟性稍高等等现象,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程度,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是教学是重要举措,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加数与被加数的应对位置;能加减庞大的数据,提高学习能力;第二层,能就加数与减数之间,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同一结果的探索,归纳出怎样的可行性方法的种类,这一尝试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又是很有意义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三、加强学生合作性学习理念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四、在沟通交流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