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国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全国经济发展情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11:09: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全国经济发展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全国经济发展情况

篇1

一、税收完成情况

按照全年税收任务指标,及时梳理业户,对准业户进行摸底排查。目前,商城有纳税户360余家,比去年减少近百家,原因是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工商个体户的起征点提高了。减少的业户中大部分是小餐饮户、美容美发行业、婚纱摄影及其他小商店。上半年实现税源907.5余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1.8%,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房产税完成43.6万元,同比增长54.2%。税收结构分析显示纳税户前20名,占据总纳税额的88.6%,主要以餐饮、房地产及部分大的商贸公司为主。

二、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1、文化市场项目

2013年度由我处包挂负责的区重点商贸项目文化市场项目于今年5月初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节点计划要求,新建北侧商业楼(五层)的基础施工已于六月初结束,一、二层砼浇筑已完成,七月上旬将进行砼浇筑。由文化市场有限公司委托设计三院设计的建筑施工图已送至建设局审图中心进行审查,目前正进行局部修改和调整。在施工前期,管理处同施工方中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强化并明确了消防和安全责任,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提前预防并及时制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2、步行街南段道路修缮工程

按照区政府2013年度“为民办实事”的计划安排,我处承办南段道路破损路面修缮工作,前期委托建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该项目制定的五套修缮方案及相应招投标文本,区领导选定方案二,即进行全路面翻铺,新旧石材互补,保证石材耐压性。目前我处正在针对此次路面修缮工作中所涉及并影响到的业户进行前期宣传和协商工作。

三、城管工作情况

篇2

关键词: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我国是世界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最大的大国之一,不但存在着东西和南北间的大尺度地区差异,而且存在着省际之间中尺度和省内小尺度的地区差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东部沿海地带内部的地区差异也日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带内部’过大的地区发展差距,不但有悖于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的基本目标,而且不利于东部地区和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确定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并探究其成因,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带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的确定

(一)东部沿海地带的确定

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涉及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以及台湾、香港、澳门14个省、市、特别行政区;按经济类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划人西部地区。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选取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6省市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涉及72个地级以上城市,陆域土地面积为66.86万Kmz,占全国陆域土地面积的6.96%。2003年该地带总人口为33506.7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5.93%。201)3年该地带CDP总量为59404.24亿元,是全国的50.6%;人均GDP为17729元,是全国的1.95倍。

(二)欠发达地区的确定

人均GDP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参考世界银行的通用分类标准,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分为高收入、上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和低收入4种类型,分类标准如下:

――低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低于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75%的地区;

――下中等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为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75%-100%的地区;

――上中等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为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100%~150%的地区;

――高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高于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150%以上的地区。

为确定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本文选用研究区域6个省市的人均GDP和全国2003年人均GDP两个尺度分别进行分类,并把低收入类型确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以全国人均GDP(9073元)水平作为标准,从表l中可知,只有山东菏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占该地带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1.39%。显然,这没有反映出该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实际情况。原因就在于这个标准是全国标准,它不能真实反映东部沿海地带内部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为了更真实地反映该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应采用沿海地带人均GDP标准。

以沿海地带人均GDP(17729元)水平作为标准,从表2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共有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占该地带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20.83%,即1/5多。这个结果基本符合该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实际情况。在这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山东省共有3个(枣庄、聊城、菏泽),江苏省共有2个(宿迁、淮安),福建省共有2个(宁德、莆田);浙江省共有1个(衢州),广东省共有7个(揭阳、云浮、汕头、梅州、清远、河源、汕尾)。

(三)东部沿海地带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布特征

分布相对集中,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可分为南北两片,基本处于我国京津塘、长三角和珠三角3大经济发达地区的隆起地带之间,并以山东省和广东省为主,这两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占到东部沿海地带全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66.67%。

从地貌单元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丘陵山区和黄泛平原,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相对较差。大多处于省际交界地区。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位于省际交界处,远离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枣庄、菏泽、聊城就处于山东、江苏、河南3省交界处;梅州、河源就处于广东、福建、江西3省的交界处。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如枣庄。

二、成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对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或地区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良好的自然条件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相反,恶劣的自然条件,将非常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分布特征上可知,这15个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么集中分布在丘陵山区和黄泛平原,要么多数位于省际交界处,有的甚至还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因此,它们的自然条件都比较差,并造成了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形成。

(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原因。自然条件虽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这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三产比例不甚合理,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15个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中,有8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地区平均水平13.17%,占地区总数的53.33%。这8个地区中有7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8%,占地区总数的46.67%,占同类地区的87.5%。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虽成明显的“二三一”型,但和全国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使得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低,进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文化素质方面的原因。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方面,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反作用。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教育的投资就会相应提高,进而推动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人口文化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以山东省为例,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为6069.35元,其中教育消费支出为500.30元。而同期枣庄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4420元,为省人均的72.82%;菏泽是4571元,是省人均的75.31%。如果教育消费支出所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不变,则枣庄和菏泽城镇居民对教育投资的不足是非常明显的,由此而形成的经济落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篇3

【关键词】 教育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 GDP 聚类分析 回归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马歇尔认为:“在所有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的部分。他指出,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形式。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更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在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云南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故研究云南省的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整体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一、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7年到2007年全国及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有了显著的提高,全国GDP从1997年的78060.8亿元到2007年的251483.2亿元,增长了2.22倍。其中云南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GDP从1997年的1676.17亿元到2007年的4721.77亿元,增长了1.82倍。北京市发展较快,GDP从 2075.63亿元到2007年的9006.23亿元,增长了3.34倍。具体GDP的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

我们看到,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很快,尽管云南省经过多年的建设,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GDP有显著的增长,但相对全国增长是缓慢的,增长速度在中国属于落后的。对比北京市,发现云南的经济发展缓慢,云南GDP总是低于北京GDP,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计算出云南省的GDP占全国GDP的比例,见图3。从图3可以看到云南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2.15%,1998年略有提高,然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为1.88%,说明尽管云南的经济是在发展的,但在全国经济比重中呈下降趋势,也说明在中国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属于发展落后地区。

从衡量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人均GDP来看(见图4),全国人均GDP逐年增加,其中北京市人均GDP增长最快,从1997年16609元到2007年56044元,发展迅速,远远领先于全国,而云南的人均GDP也在逐年增加,从1997年4121元到2007年10496元,但一直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并且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云南省人均GDP不足北京的1/5,约为全国的55%。

10年前云南和中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但这十年来一些地区发展迅速,例如北京、广东等地区,而云南的经济也在发展,但发展缓慢,故云南和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云南省在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发展落后。

二、云南省教育投入状况分析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息息相关,为了促进云南经济长远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我们来分析近年来云南省教育投入的状况,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教育投入的指标。

按照全国各地区2000年到2005年的GDP,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计算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各地区GDP百分比,利用统计计算软件SPSS13.0分别对全国31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类平均法,聚类距离用平方欧式距离),分成三类,结果如下。

按2000年到2005年的GDP聚类(结果见表1),其中广东自成一类,六年来GDP最高,远远高出其他地区,平均约是北京是的3倍、云南的6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类由江苏、浙江、山东组成,GDP在全国属于高水平,是经济发达地区;第三类以北京为代表的11个地区,GDP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第四类以云南省为代表的16个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

按2000年到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聚类(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分类结果和GDP分类结果差别不大,说明教育投入与GDP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中广东的GDP最高,教育投入也最高;第二类的除了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外,其他三个地区都是GDP高的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相对也高。而北京、上海是我国直辖市,理应加大教育投入。第三类除了云南外,都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在全国也属于中上水平。第四类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入也相对落后。我们看到云南经济落后,但教育投入并不落后。

按2000年到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聚类(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最高的是,其次是北京,最后就是云南、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比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高一些,政府对西部落后地区在教育投入上是倾斜的。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选择对比了几个特殊地区2000年到2005年间的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变化(见表4)。

其中广东省由于GDP最高,教育投入比例低于全国水平,而、云南等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入比例高于国家水平。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回归分析

1、全国教育投入与GDP增长的回归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来分析教育投入Y与GDPX1、GDP增长X2、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之间的关系,以2000 年到2005年,全国31个地区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作二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

2005年:Y=-14070 + 501X1-1728.642X2+89158.672X3

其中样本相关系数r=0.999, F检验(伴随概率接近于0),并通过T检验,说明X1,X2,X3对Y 影响显著,均被引入模型,并且模型拟和效果较好。

2004年:Y=-385824 + 496.708X1-1449.872X2 + 138864.4X3

2003年:Y =-464441 + 396.438X1-990.407X2 + 148232.1X3

2002年:Y =-724091 + 290.57X1 + 211876.5X3

2001年:Y =-675402 + 278.987X1 + 222127.6X3

以上回归方程都通过检验,回归关系极显著,模型拟和效果好。

2000―2005年的回归模型有共同点,教育投入Y与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正相关,说明教育投入是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2003年到2005年的模型显示,教育投入与GDP增长X2负相关, 教育投入随着GDP的增加量X2的增大而减小,也就是说明经济增长快的地区教育投入量反而降低。这是因为我们分析的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各地区的情况,一个国家是一个整体,经济发达地区要对贫困地区作出贡献,政府对于像云南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投入上是倾斜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更能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协调发展。

2002年和2001年的回归模型显示,教育投入Y只与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有关,正相关;而GDP增长X2没被引入回归模型,说明2001年和2002年GDP增长X2对教育投入Y影响不大。

2、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回归模型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的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由国家的能力及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这个比例目标定为4%,16年来一直未能达到。纵观全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与经济落后省区有很大关系,为此我们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为寻找促进云南教育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奠定基础。

根据2000年到2005年云南省GDP、云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计算出2001 年到2005年的增长数据。以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长作预报量Y,以云南省GDP增长作预报因子X,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作线性回归分析,得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

Y=61579.854+274.578X

其中复相关系数r=0.75, F检验的伴随概率等于0.144,经检验模型拟和效果不好。

根据散点图看到,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长与GDP增长成曲线回归关系,分别利用Spss13.0提供的10种曲线模型(二次模型、复合模型、生长曲线模型、对数曲线模型、S曲线模型、三次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逆曲线模型、幂指曲线模型、逻辑曲线模型)进行曲线拟合,比较结果,其中二次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为:Y=242477.3-1132.376X+2.153X2

其中r=0.969, F检验的伴随概率等于0.061,拟和效果较好。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近年来整个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教育投入在增加。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在全国属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并且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全国的教育投入与GDP、GDP增长、上年教育投入GDP百分比的多元回归方程,以及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长和GDP增长的二次回归方程,为进一步研究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在分析过程中我们看到云南省在教育投入占GDP百分比上是超过发达省区的,政府对云南省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云南省的经济状况近5年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偏低。增大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相称的经济增长效果。这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教育投入的收益是个长久而持续的过程,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也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我们要坚信教育一定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其次,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的基本物质保证,作为贫困地区也要优先发展经济,为教育促进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教育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 范磊: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8(7).

篇4

摘 要 在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着手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层次以及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分析这些因素对于河南省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河南省 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从经济总量的变动情况看,“十五”以来,河南经济总量呈迅速扩大之势。GDP由2000年的5052.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18407.78亿元。GDP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5.1%提高到2004年的5.4%。据2009年的最新数据分析可知河南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5位,河南的GDP含金量(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即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到28位,河南经济发展的含金量较低,即河南人均GDP中,收入占的比重较小。

从中部地区来看,河南经济总量的优势地位依然明显,多年来保持中部六省第一的位置。从人均水平看,2004年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为9145元,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但与全国人均生产总值12336元相比,仍然有3000多元的差距,仅占全国的74.1%。而到了2007年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为16012元,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9524元,占全国的82.0%。

作为我国一个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河南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

二、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河南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总量快速扩张的阶段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由二三产业拉动,其中又主要以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受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制约和制度约束相对缺失的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等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对于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全省劳动力数量巨大然而质量与数量却形成了强烈反差,难以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需要。全省人才严重缺乏,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84人,不足全国一半,与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相差5-10倍;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140人,居全国第27位。全省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较低的人口素质不仅影响了全省的创新能力,也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下列表1是05至07年全省总的从业人数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的数据。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劳动力数量巨大,但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层次低,河南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比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9.8:42.6:17.6变化为2000年的23.0:45.4:31.6,进而又一路变化为2009年的14.3:56.6:29.1,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基本态势。但与全国10.6:46.8:42.6的结构相比,河南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大,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比重明显偏低且偏离程度很大,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体现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中部六省中的位次也居于最后。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低,河南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比较大,特别是三产比重比较低。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客观上影响了二产的管理和技术装备,这影响到河南经济增长中综合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河南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东部沿海地区制度创新对河南吸引外资造成的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紧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使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全球化的机遇对我国各个地区是不均等的,全球化的挑战对各个地区也是不相同的。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加工贸易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不断提升,增加财富的积累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东部沿海获得了“先行者利益”。这样在沿海与内地各省区之间,构造了国内同一个市场下经济发展不平等竞争的外部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所以,虽然改革开放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都享受到相近的政策,进行了相似的努力,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让我们看一下重要年份河南省和上海市引进外资的情况比较分析:

在上示列出的三个重要年份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每年引进外资所签订协议(合同)个数均为河南省的8到10倍左右,所吸纳外资金额以及实际利用外资额也均为河南省的好几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资源型产业总产值分布状况看,尽管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六省自然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但其资源产值与东部比并不占明显优势,所能够吸引外资规模根本无法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这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欲通过开发资源形成产业优势的工业化模式无疑是一个影响因素。

(四)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河南省技术引进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技术引进规模不大,与经济地位不相适应。2004年,河南省技术引进金额仅占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0.4%,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24位。

其次,技术引进依赖于少数西方发达国家。

再次,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足。大多数企业重引进,轻研发,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脱节,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未能达到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企业对技术引进缺乏长远规划,谈判能力较弱。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引进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了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布局,在技术引进方面我们应遵循产业提升原则、效益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领先实用原则。建立河南省鼓励技术引进目录,制定技术引进促进政策。增强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河南省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并通过区域产业结构重构和区域经济空间组织重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可持续的自我快速发展机制,努力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制约影响因素,从而逐步实现全省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安.空间二元市场结构约束下的中部崛起障碍及突破.当代财经.2007.5:72-77.

篇5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经济发展质量 评价体系

在对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中,人们对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集中在GDP统计量的变动――发展速度,却忽视了对经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重要方面――发展质量。而对于什么是经济发展质量,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即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程度;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资源、环境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从生产率质量、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来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全面评价(见表1)。

一、生产率质量比较

生产率是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我们认为生产率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生产率数量是生产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生产率质量是给定条件下有限资源的效率配置。生产如果仅仅是以总量增长为衡量的指标,忽略了资源限制性的因素,生产本身的意义则可能是破坏性的。为此,对生产率的考察既要从生产情况本身进行考量,又要对生产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测量。

从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比较来看,2007年中部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0455元,不仅远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而且也比西部地区少3192元;从投资产出效果系数指标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投资产出效果系数为1.8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但却比东部地区差0.47;而从单位产出的废气和废水指标比较来看,大多数省份是农业省的中部地区,除好于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之外,两项指标值均普遍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揭示出了中部地区工业经济活动生产率低下,投资效益不理想,工业生产污染重,排放高,环境破坏大(见表2)。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8》。)

二、经济结构状况比较

从三产产值占GDP比重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所占比重较大。2007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4.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值仅为6.9%和12.1%。二是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2007年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9.5%,略高于全国,但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07年中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5.9%,在全国所占份额最低。从外贸依存度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外向程度低,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弱。2007年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0.9%,比全国低55.3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少17.4个百分点,而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甚至也落后于西部地区1.6个百分点。从城镇化率指标来看,中部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9.3%,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6个百分点,仅比西部地区多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任重而道远(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整理。)

三、技术进步水平比较

从科技投入来看,中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要求。2007年,东部地区高校研究与发展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为46%,西部地区占21.03%,而中部地区仅占全国总数的17.09%,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也落后于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东部地区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总投资占全国的比例为54.83%,西部地区占16.89%,而中部地区仅为14.26%,比东部地区低42.57个百分点,而且也比西部地区少2.63个百分点。从科技产出来看,中部地区科技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甚大,且差距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2001年全国人均技术成果成交额61.33元,比中部地区多33.85元;2007年全国达到了168.51元,比中部地区多106.49元。从全要素生产率(TFP)来看,我们根据新增长理论数学模型并结合我国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建立了动态生产函数,并实证分析了中部各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各省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均高于全国水平34.95%(山西45.28%、安徽40.74%、江西44.4%、河南46.67%、湖北46.7%、湖南45.9%);全要素生产率均低于全国水平44.2%(山西30.82%、安徽27.97、江西25.19、河南19.81%、湖北27.38%、湖南27.20%)。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依然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为主,发展方式为粗放型。

四、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比较

从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来看,中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为1634元,而中部地区平均为126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其中湖北、江西和河南省三省均处于全国后5位之列;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全国为1897元,中部地区平均为14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0多元;普通高中和所属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分别为1548元和3363元,分别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9%和72%,其中江西和湖南两省甚至低于3000元。

从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来看,2007年中部地区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为1906人,而东部地区为2927人,中部仅占东部的65%;东北地区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也达到了2399人,也比中部地区多493人。从三产从业人员受教育分布来看,2005年中部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文盲和小学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初中则略好于全国,比全国水平分别高2.28(第一产业)、3.28(第二产业)、4.14(第三产业)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高中的比重分别为4.31%、17.94%、24.86%,比全国水平分别低0.37、7.43、0.83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专的比重分别为0.19%、5.66%、20.38%,比全国水平分别低0.04、1.24、3.4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部地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初中后教育严重滞后,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中部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最低,工业生产对环境污染普遍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生产方式粗放;二是工业化程度还不高,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且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三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流失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状况;四是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偏低,中部各省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财政经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初中后教育发展也普遍低于全国水平,并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短板,高素质人才状况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中部经济发展质量还不是很高,这不利于中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利于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创新科学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两大内生动力”,大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从而实现中部发展新跨越。

(注: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GXS1B022。)

【参考文献】

[1] 周绍森等: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国中部崛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的投资主体还是政府和企业,在长吉图地区主要是吉林省政府的投入以及长吉图地区的工业企业的低碳投入,考虑到吉林省主要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都分布在长吉图地区,本文在数据的选取上主要以吉林省大型工业企业的数据为主,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一)投入指标的选取在企业投入方面本文选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经费作为地区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投入指标。因为,目前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企业的废料排放,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地区,其大中型企业有责任投入研发经费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考虑到研发经费的投入到产出会有一个时间跨度,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使用2009年的企业研发经费数据进行分析。在政府方面的投入,主要考虑政府在地区经济建设中主要扮演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使得地区产业结构向着良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选取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作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地区能源消耗总量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能源的总和,这一指标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投入加以研究。(二)输出指标的选取GDP作为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输出指标进行研究,各地区GDP表明了各地区当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本文将各地区GDP作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当年输出成果。用以反映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成果的主要指标就是碳生产率,碳生产率是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又称为“碳均GDP”。本文利用现行统计数据中的“万元GDP能耗”,计算出每一个地区的碳生产率水平作为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产出。选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减少幅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各地区工业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效果。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减少幅度计算公式如下:(式略)

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MaxDEA5.2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了DEA效率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区低碳经济都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从各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效率来看,各地区效率差距在缩小。并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效率为DEA有效,综合效率值为1,只有12个地区DEA效率值不足1,表明这些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在投入和产出方面还有改善的空间。就吉林省而言,低碳经济发展DEA综合效率没有达到1,仍然处于DEA无效状态。吉林省在近几年的投资建设中不断提高本省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积极的将长吉图地区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区,重点建设以低碳经济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虽然目前吉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DEA无效阶段,但是我们看到吉林省的DEA得分也较高,达到0.90。从全国来看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全国后列,体现出吉林省在长吉图规划下进行的经济建设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低碳经济DEA无效的地区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就是说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并不理想。吉林省2010年GDP排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第22名,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其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水平排在全国的第20位,同样位居全国后列。在全国看,有部分地区由于地区自然资源保护较好,低碳经济产出较多而相应的投入较少,显示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DEA有效,也有省份由于传统工业较发达,虽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投入较多,但效果并不理想。吉林省由于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传统污染型工业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年代久远,生产效率较低,对环境污染较大,吉林省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资源改造和更新这些陈旧设备。本文主要采用产出导向的DEA模型进行分析,也就是保持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投入量不变,评价地区的低碳经济产出是否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也是各地区管理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既有投入是否产生了该有的产出。在对DEA无效的12个地区进行投影分析时发现,各地区的产出都没有达到既有投入应得到的产出。就吉林省而言,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还有一定增长的空间,地区GDP产出经过DEA方法测算可以再提高941.09亿元,地区GDP完全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11%,这样吉林省的GDP就可以在全国排在第18位。碳生产率可以提高23.62%提高到2.41,而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减少幅度应再减少3.65%。这些都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即可达到,这也是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DEA无效的关键。

长吉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7

“发展海洋经济”已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试点地区鲁、浙、粤三省海洋经济工作强力推进,其他省市又当如何?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百忙中接受了《小康・财智》记者专访,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详细解读。

《小康・财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

范恒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大力支持和沿海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的良好态势。1978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为60多亿元。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超过3.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海洋经济已成为增强国民经济总体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加社会就业、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制定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专门请示国务院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并将山东、浙江、广东作为试点地区。

《小康・财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大区有11个,此次把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确定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范恒山:我们提出试点地区的选择是本着重点突出、科学合理、避免攀比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作为试点地区必须要满足的五个基本条件:一是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总体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二是海洋科技研发能力突出,成果转化能力强,具备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海陆关系和谐,海陆统筹协调机制相对完备,推进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具有比较良好的条件;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在我国各个海区中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形成涵盖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重点海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沿海开发总体战略格局;五是在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岸线、海岛、海域空间、海洋生物、能源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优势明显,海洋经济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并且,三省海洋科技教育水平高,是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集中、产业创新优势明显的地区,具有支撑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再则,三省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与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小康・财智》:除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外,其他沿海省市应如何把握自身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范恒山:“十二五”时期,沿海各地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完成四项任务:调整升级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如何调整升级海洋产业结构呢?比如,海洋渔业要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油气业要实现油气并举;海洋运输业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滨海旅游业要继续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海水综合利用要作为战略性的接续产业加以培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造修船、海洋特殊工程设备与材料制造、深海和远洋技术装备研制等产业,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装备和制造业基地。

篇8

【关键词】河南省经济现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结构 要素投入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而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带,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和人口大省,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大省。至2011年,河南省工业总产值为30339.39亿元,位列全国各省、直辖市第五位。而依旧保持着“中国粮仓”的地位,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为5542.5万t,稳居各省、直辖市第一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成效显著,特别自“九五”计划以来,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自2988.37亿元(1995年)增至26931.03亿元,增幅十倍有余。然而在河南经济发展中长期出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已经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00—2011年的生产总值增速跌至全国第24位。因而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河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实证分析

(一)需求结构上依赖出口拉动增长,内需不足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河南省出口总额年年攀升,由此带动的经济增长是可观的,然而在2008—2009年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河南出口商品总额急剧下降,使得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速在2008—2009年间亦明显降低,生产总值指数由2008年的112.1下降至2009年的110.9(上年为100)。

(二)产业结构演进太慢,产业结构依旧不优

首先,根据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到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过程,再到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1]。第一产业近年来增加值的增量与生产总值的增量之比稳中有降,但降幅很小;而第二产业虽处于主导地位,但自1996年来增幅亦十分有限;对于第三产业,近年来虽稳中有增但增幅甚微。

其次,河南省的工业内部装备工业极端落后,高兴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而低水平的一般加工业发展较快。一方面,虽然自2000年来,河南省科研内部经费支出由248024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644922万元,增幅近10倍,而全省专利授权数却由2000年的2766项下降至2011年的1279项。如不致力于提高各个企业及机构的自主研发能力及研发的资金回报率,单纯地追求产品产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生产效率无法提高。这对整个河南省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发展是及其不利的。另一方面,一般加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于人口大省河南来说发展这类产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因而富士康、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以及蒙牛、哇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均纷纷在河南省境内建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获得超额利润。短期内,这种现象能够增加当地务工人员的就业率,并且能够提高河南省产出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然而长期来看,这些企业挤占省内其他各当地企业市场份额,使得一些中小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使得其科研经费不足的情况更加严重,并且会加剧政府监管难度,影响省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调整。

最后,在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过程的内部出现两极分化,对于一些娱乐、享受、旅游等的消费业的发展过度膨胀,而生产业,如交通、通讯、金融、法律咨询、商务咨询、物流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2]。以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位例,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使得其金融业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虽然金融总量上差距不大甚至超过一些地区,但是在人均方面以及金融业对GDP的贡献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状况的表示,笔者认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衡量:(1)高级经济师娄永跃在其学术研究中曾提到[3],一般研究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情况所采用的金融发展指标为金融相关比率(FIR),由这个地区的存款加贷款除以地区生产总值便可以得到金融相关比率;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由人均GDP来表示。河南省人均GDP呈指数增长,而其金融相关比率自2003年达到最高值2.044453之后,进些一直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并在2008年达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1.335877,近三年来虽然金融相关比率有所提升,此数值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从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对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十余年来,河南省内金融机构存款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几本持平,而金融机构贷款对生产总值的比值缓慢下降,可见金融业发展速度不及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速度,也就是说金融业在河南省的发展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总之,近十年来河南省金融发展状况与其经济发展的指数上升的态势几乎相背而行,进一步鼓励并促进金融业以及其他生产性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金融业等生产业的监管力度,是河南省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三)生产要素投入方面

河南省生产要素质量偏低,且要素组合不优,因而造成生产效率低;技术进步太慢,自主创新能力很低,因而造成工业产品质量较低。

从资金上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紧密相关,对于河南省并不例外。从我国GDP增长与广义货币增量上来看,1981—2012年GDP增长了接近96倍,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840倍左右,自“九五”计划以来平均每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率达16.45%之多;对于河南省,在此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07倍。我国经济的腾飞速度可观,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更是惊人。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年均增加率均在10%以下。货币供应量的激增能够拉动企业信贷额度,促进国内投资,以起到拉动GDP增长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对于近年来CPI指数的持续激增,我国房地产泡沫现象以及我国股市在2007年以来的非正常性的波动等全国性的经济问题,货币供应量的激增难辞其咎。因而,政府应坚决控制货币超发问题。

从劳动力方面来看,河南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巨大,占比亦是全国最高,劳动供给量充足性满足了发展的需要,并为当地及其他各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过分地依靠资金和劳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不是一个长久且持续的发展方式。

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致力于科技成分的投入应成为河南省各企业的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国企以及各个新兴中小企业。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企的优势不再明显,至2011年,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以占据GDP总额的61.1%,且近年来此比例持续上涨,这对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冲击是很大的。而作为省内传统的国有企业,本身已存在种种“弊病”,如:国家为了使国有企业能够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给予它们优惠政策,将很多国有企业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而股份公司被内部人士所控制的情况十分严重,在四百多家上市公司中,三百多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度超过50%[4],此类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国企招贤纳士,按照市场的规律持续、健康地发展,其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企业”的经济学属性也无法体现。若不以研发先进的技术、招纳人才为基础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那么其在市场经济的公平博弈中将难以生存;而对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在无法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的环境下[5]以及筹融资方面不具优势的形势下,发展其独有的专利技术,便会成为其生存之道。

(四)能源利用方面

河南省长期以来走的是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发展道路,使得我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

1.能源消耗量大。一个地区的能源消耗量与产出量之比可以部分地反映这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以下所述中的能源均包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进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粗放程度。河南省能源消耗与产出之比与全国的情况相比之下有明显上升趋势。在1990年,河南省能源消耗与产出之比低于全国水平的40%,原因应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取得发展契机,其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大量消耗拉升了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耗水平,而同期河南省的经济仍处于上升前的准备阶段,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934.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不及GDP的5%,因此其能源消耗与产出之比也是极低的。而在2000年此数值便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在2001—2005年此比值略微下降,但近几年来,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其对能源的依赖度的提高,使得此数值仍然明显超过全国水平。说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的粗放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以来不惜以牺牲大量的能源来谋求经济上的增长。

2.能源无节制的耗费必然导致生态失衡。第一,2011年河南省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处全国第三位(排放量为303.59万t),因而环境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第二,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农业生产大省,农业产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大,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全国之最。2011年河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国8.96%,而农用化肥施用量占全国11.81%,平均每公顷施肥量半个世纪以来翻了百倍有余。大量的化肥施用,使得土壤和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屡被检出。因此,应适当地对超额购入化肥的部分征收适度的税费,以降低肥料使用量;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化进程,着力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W·查尔斯·索耶,理查德·L·斯普林克,刘春生.国际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03).

[3]娄永跃.河南与重庆长期金融发展比较与启示[J].金融实践与理论,2011(06).

篇9

关键词:公积金保障深度适应性

本文在我国各位学者研究社会保障尤其是住房保障的基础上,借鉴住房保障测度模型,设计了公积金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力度的测算模型,并探讨公积金缴存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力图分析我国公积金制度的保障水平和地区差异。本文运用统计软件Excel和Eviews5.0,采用公积金保障密度指标、公积金保障深度指标等对我国2003~2007年公积金与国民经济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保障密度是衡量居民住房保障从公积金制度中实际受益程度的指标,以公积金缴纳数额比总人口的结果来表示。公积金对城镇居民住房保障相对水平即保障的深度,以当年的公积金缴存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公积金对城镇居民住房保障的密度和深度都与人均GDP有关。由于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构造出公积金对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密度或深度与人均GDP的函数,根据该国或地区的人均GDP来预测保障密度或深度。

一、实证分析

(一)各地区公积金人均缴存额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化值

首先,统计2003-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个人平均公积金缴存额。其次,计算公积金缴存率,即公积金缴存人数除以当地职工总人数。再次,以各地区的个人平均公积金缴存额乘以公积金缴存率,除以全国平均值,可以得到2003-2007年各地区个人平均公积金缴存标准化值。

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化值。首先,统计2003-2007年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其次,以各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全国平均值,可以得到2003-2007年各地区个人平均公积金缴存标准化值。

(二)不同地区公积金保障深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为考察不同地区公积金保障深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可以将各地人均公积金缴纳水平和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结合起来,考察各地区的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同时,利用时间序列考察各地区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

首先,将2003年各地区的人均GDP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各地区的人均GDP除以全国平均人均GDP,记为G(i),然后将各地区的G作为横轴,以同年的该地区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P(i)作为纵轴,绘在同一个散点图中。在散点图中。用一纵一横两条线把分布图分成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其中的横线为Gfil=1,为全国人均GDP水平线。在这条线之上,表明该地区人均GDP水平比全国人均GDP水平高:相反,在这条线之下,表明该地区人均GDP水平比全国人均GDP水平低。纵线也为1,即对2003年各省、市、自治区公积金缴存水平做标准化处理,其平均值为1。右边表示各地区公积金缴存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左边表示各地区公积金缴存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这两条线的含义。所分成的4个区域的经济含义分别为:区域①属于“经济实力差,高保障型”,表示该地区的人均GDP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②属于“经济实力较好,高保障型”,表示该地区的人均GDP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③属于“经济实力差,低保障型”。表示该地区人均GDP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④属于“经济实力好,低保障型”,表示该地区人均GDP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2003年31个地区进行区域判定,并以同样方法对2004-2007年各地区进行区域判定。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全国2003年有4个城市属于类别①,8个城市属于类别②,16个城市属于类别③,3个城市属于类别④。其他年份差别不大,表明我国绝大部分的地区属于类别③,即经济实力差且公积金缴存数额较低、公积金住房保障力度较弱的地区,其次是类别②的地区数有7-8个,属于经济实力强,且公积金住房保障力度大的地区。从2003年到2007年的总体情况看,连续5年有10个地区属于类别③,表明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积金对住房的保障水平也落后于平均水平。连续5年有10个城市属于类别②,表明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积金对住房的保障水平也高于平均水平。连续5年只有辽宁属于类别④,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公积金对住房的保障水平太低,与其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河北省和黑龙江省2003年属于类别④,但后来四年中,进入了类别③。表明河北省的公积金对住房保障水平一直较低,但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降低,需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公积金缴存水平。内蒙古前两年属于类别③,后3年进入类别④,说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但公积金对住房的保障水平应该进一步提高,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前4年较高,但2007年住房公积金缴存水平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其他省份在类别③和类别①之间波动,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公积金住房保障的相对水平不稳定,其中安徽、广西、、青海、新疆的住房保障水平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则有下降趋势。

篇10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国内生产总值 宁夏

一、引言

经济外向型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将本地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融入更大市场,实现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和人才的流动与配置,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2012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为22.17亿美元;其中,出口16.41亿美元,进口5.76亿美元。过去十年(2003―2012年,下文同),宁夏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4%、21.28%和23.49%。实际利用外资由0.72亿美元增加到3.48亿美元,年均增长25.29%。

宁夏作为内陆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大力发展地区外向型经济,认识和研究经济外向型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对于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

经济外向型测度有不同的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便于和全国的比较,笔者选取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二个指标用于测度。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其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表1为过去十年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及进口依存度计算值。

外资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表示一国或地区吸收利用国外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标志之一。表3为过去十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及外资依存度计算值。

通过上述二个指标对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以及与全国同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

(1)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的情况下,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外贸依存度年均下降6.06%,出口依存度年均下降6.67 %,进口依存度年均下降1.74%。且宁夏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达到68.9%。

(2)在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的情况下,宁夏外资依存度也以年均0.97%小幅下降。2009年之前六年外资依存度平均为1.57%,之后四年外资依存度下降到平均0.87%。

(3)全国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49.2%、26.46%和22.76%,宁夏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7.8%、5.16%和2.6%。宁夏仅为全国的15.8%、19.5%和11.4%。

(4)全国外资依存度年均为1.68%,宁夏外资依存度年均为0.84%,为全国的二分之一。

三、宁夏经济外向型分析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根据过去十年宁夏对外经济公报数据,以下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其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几个方面对宁夏经济外向型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

1、出口产品结构

宁夏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机电、纺织品、碳化硅、钽铌铍及制品、机床及铸件、羊绒纱线、铁合金、金属镁和轮胎等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0.58%。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5.78%。过去十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31.5%,但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下降0.9%。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0.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8%。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达5.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3.2%。过去十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18.2%,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增长153.3%。这表明,过去十年宁夏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出口额近三分之一,与进出口总额保持同步增速。机电产品占出口额比例连续稳定增长,占出口额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33.2%。

2、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度

宁夏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2008年,对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进出口分别为8.43亿美元、4.54亿美元和2.17亿美元,分别占年度进出口总额的44.79%、24.12%和11.53%。对阿联酋、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等新兴市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出口3.77亿美元,占年度进出口额的20.02%。

3、出口商品贸易方式

宁夏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过去十年一般贸易额年均约占出口额的95%。

4、外贸主体

宁夏对外贸易主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2007年,私营企业出口4.0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7.0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4.96%;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额的47.85%。尽管近年来外贸主体情况有所变化,但就2007年与2012年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宁夏外贸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二)利用外资

表3、表4数据表明,过去五年,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外资依存度的差距在缩小。五年的比值分别为35.0%%、38.8%、50.0%、66.6%和69.2%,说明宁夏利用外资规模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宁夏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不高,2012年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31%,外资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三)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

根据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方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宁夏出口产品绝大都是工业产品,其工业增加值计入GDP。即:

工业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

尽管过去十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21.14%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第一,出口产品总产值规模小;第二,受下游原材料、本地劳动力成本、全程物流运输费用等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带来中间投入部分增加,并由此减少增加值规模。因此,在地区GDP基数大、增速较低,出口增速高、基数小的情况,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导致出口(外贸、进口)依存度随之下降,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能力显现出不断弱化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宁夏经济外向型的特征:

1、出口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机电和其他初级产品;一般贸易约占进出口总额95%;出口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占出口总额的47.85%;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市场。

2、过去十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1.9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全国外贸依存度的差距逐年扩大,与全国外资依存度差距在逐年缩小。

3、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逐年下降表明对外经济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在弱化。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宁夏对外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较小。

四、影响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以人均进出口额和人均利用外资额,能够反映和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过去五年,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2234.2美元,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301.5美元,为全国的13.5%。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23%,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86%,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3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75.4美元,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37美元,为全国的49.1%。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9%,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2.27%,为全国年均增长率的7.8倍。

(二)产业层次较低,外向型产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 0.6:1,远低于全国1.2:1的水平。产业体系不健全,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和有效的农产品出口能力。

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例过高。2012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24亿元,其中,重工业增加值719.7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98.45亿元。轻重工业结构为12.04:87.96,与2009年轻重工业结构16.38:83.62相比,重工业增加值还在逐年增加。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就超过 70%以上,“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

(三)对外经济结构有待完善提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重点出口商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是制约宁夏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围绕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从贸易方式创新、新兴市场开拓、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建立外贸聚集地、构建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对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体系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

(四)政策导向不足

2005年,宁夏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区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出口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协调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等,通过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和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高耗能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及时为企业提供退税、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等在内的若干具体措施,但就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与显现出来。

五、发展策略

宁夏发展对外经济既不能照搬东南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之路,又不能长期保持已有的对外经济形成的竞争优势,必须在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中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一)利用地区各种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内资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二)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加工贸易一般会伴随着外资的流入,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以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带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既可增加对外贸易额,提高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增加利用外资额,提高外资依存度。

(三)充分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把宁夏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构建宁夏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体和平台。

(四)建立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近年来,商务部已在全国认定了200多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基地其上下游产业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并且有公共的检测、设计研发、培训、商品推介、电子商务平台等。宁夏应立足自身特色与对外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实施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建设,带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提高。

(五)目前,总人口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高度,宁夏应主动出击,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体系,开拓面向中亚、东欧、俄罗斯与欧洲大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六)发挥政府职能和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开拓,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产业、资本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发与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七)政府应该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出台与落实实施系列、完整、配套的发展规划、政策指导及实施细则等。

六、结语

宁夏作为一个主要依赖资源发展的省区,在全球和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以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现有对外经济为基础,创新性、制度化谋划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不断探索和开拓宁夏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思路、新办法与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王芳.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导刊,2012;10

[3]王宏丽.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事求是,2011;05

[4]万寿光.“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宁夏大学学报,第36卷第6期:2012;11

篇11

关键词:河南;信息化;国民经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52-0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信息产业也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河南省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在当前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区信息化建设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因素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等,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河南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

地区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①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对当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了以下五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共同构成图1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本文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统计 。由于信息化指标之间不同质,为进行对比我们以郑州为基准,将各地市的指标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由于指标加权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相同权数简单算术平均法来测度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算法是:将郑州的各项指标值指数定为1,将各地市的同类指标值除以郑州对应的值求得该市各项指标值指数。然后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计算出该市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最后对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进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那么本文测度的河南各省辖市的各项信息化主体指数及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区,如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而程度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

二、河南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指标。表2列示了河南18个省辖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数,以及与信息化指数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18个地市在经济发展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不平衡较为明显。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如郑州、济源、焦作、洛阳等);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等)。这显示出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不妨用人均GDP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作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下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而将人均GD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则可得到:b=0.8395,a=0.227。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0.227+0.8395x。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则有:r2=0.7156,r=0.846

α=0.005单尾tα(16)=2.12 t=6.347>2.12为显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显著性强。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按照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可以对这种实证的现象和结论给出如下的一般解释:在信息经济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带动力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如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作用。信息产业对各传统产业具有催化、倍增和优化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即乘数效应),当一种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表现为当信息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时,会提高使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第二层次间接经济效果,以此类推可产生更深层次的间接经济效果。这些间接经济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扩散效应,使得信息产业间接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传统产业格局、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也都发挥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日本和欧美地区信息化经历,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在1990―2006年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3 000亿美元上升至32 000亿美元,增长了10.67倍,西欧由5 000亿美元上升到200 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美国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导地位,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中已成为最大的部门,其产值占GDP的80%。

三、结语

自2005年以来,河南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及各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在第12位左右,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与此同时,河南近年来的经济也同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位次稳步上升。仅总量上看,2005年河南GDP首破万亿大关,而2008年更达1.8亿以上,排在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五而中西部第一位置。GDP增速2004年至今基本平均保持在14%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达16 012元,2008年更达19 593元。若按照国际经验判断,这标志着河南已进入了一个经济全面提速、工业规模急剧扩张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也标志着河南在继续保持农业大省地位的同时,已进入了全国经济大省的第一方阵,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基本地位。但如果把河南的信息化建设放在全国的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则其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我们以第三产业主要表征为新技术产业,根据2008年国家和河南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将GDP看做1个整体单位,那么河南与全国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指标的对比情况是: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河南为0.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0.4;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河南为0.29而全国平均水平为0.42;第三产业对GDP拉动作用,河南为0.29而全国为0.43。可以看出这三个主要指标,河南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对当前传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和促进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河南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统计局.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张颖丽,许正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度量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

[3]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十一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R].2008-11-10.

[4]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The relevant analysis between the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measur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Li Li-zhi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450002,China)

篇12

关键词:赤水河;流域经济;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4

流域经济是指依托江河,发挥流域水资源承载、航运和景观生态等功能的经济活动,以实现流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但因上下游之间存在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流域内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和经济发展整体效率不高。目前关于流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且较多关注长江流域,关于赤水河流域的研究极少。鉴于此,本文拟从空间维度对贵州赤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推进“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促进赤水河流域生态建设和区域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1贵州赤水河流域概况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是长江干流上游的一级支流,全长436.5公里,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河流,是三峡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享有“美酒河”、“生态河”等美誉。整个赤水河流经云南、贵州和四川三个省,其中贵州省境内流域面积为12222平方公里,占59.8%,涉及七星关区、大方县、金沙县、遵义县(播州区)、仁怀市、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等8个市县(区)。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县(区)统计公报整理。

2.2流域各市县(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赤水河流域上游七星关区、大方县虽然工业化起步较早,但最近几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缩减煤电行业等资源消耗型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42%,成为七星关区、大方县的主导产业。流域内其他市县(区)的产业发展则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尤其是仁怀市,其第二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高达66%,其中酿酒I是仁怀市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2.3流域各市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均GDP这一指标常用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赤水河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仁怀市,2015年其人均GDP为91483元,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为全国人均GDP的1.83倍;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是桐梓县,2015年其人均GDP仅为23859元,比全国人均GDP低52.27%。贵州赤水河流域内其他市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贵州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研究

为探究贵州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程度,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进行量化研究。

3.1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指研究区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值变异程度,是各区域数值的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

C.V=∑ni=1(Xi-X-)2/n-1X-

其中X-为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平均值,Xi为各区域人均GDP值,n-1表示自由度,n=8。

根据2015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市县(区)的人均GDP指标值,求出变异系数值为0.62,说明贵州省赤水河流域8个县市(区)的人均GDP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较高,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不均衡。

3.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于20世纪初提出后,就经常用作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反映区域间的分配差异。基尼系数值为0~1之间,基尼系数越接近1,说明区域间的分配越不均衡。

(1)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按从大到小排序,分别计算各县市(区)人均GDP占的比重。

xi=Xi/XX=∑ni=1Xi

(2)计算流域内各县市(区)的基尼系数:G(x)=a-bZx,其中a=(n+1)/n,b=2/n,Zx=∑ni=1ixi。

根据2015你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县市(区)的人均GDP值,求出基尼系数为0.23,在0.2~0.3期间,分配比较平均。

从变异系数指标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内的8个县市(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但从基尼系数指标看,流域内各县市(区)的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究其原因,流域内除仁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整体都落后,县市(区)的收入水平都较低。

4结论与对策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内8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整个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不均衡,呈现单极增长,仁怀市的人均GDP远远超过全国水平,但其他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落后于全国水平。同时,整个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城镇化水平低下,都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此,需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当前赤水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

4.1依托“赤水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创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

一是根据贵州赤水河流域的区域特点,结合贵州的山地农耕条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二是依托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大力开发休闲旅游、康养旅游以及文化旅游等多种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全域旅游产业;三是依托赤水河流域的交通枢纽以及产业集群的优势,整合物流资源,构建高效的物流服务中心,同时重点推进批发、零售、会展等行业发展,大力推进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

4.2合理布局,分区域发展重点优势产业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上游,其生态环境脆弱,同时承担着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责,该区域可通过采用现代种植技术,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中游区则以仁怀的茅台酒为龙头,整合为集约化酱香型酒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建设全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下游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特有的珍稀药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健康养老产业。

4.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赤水河流域经济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障赤水河流域的水质,流域上游既需要增加投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放弃发展就有良好经济效益的产业,因此,需要中下游为上游损失予以生态补偿,从而保障流域内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添贵,吴次芳,陈美球等.基于博弈视角的鄱阳湖流域经济协调机制及路径选择[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9):14651474.

[2]彭荣胜.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J].商业研究,2010,(2):116120.

篇13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业结构;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14-06

马克思经济理论认为,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其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实体经济的存在与规模决定虚拟经济的存在与规模[1]。市场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作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和谐关系及发展的动态波动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2]。然而,由于虚拟经济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及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规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常出现背离情况,当虚拟经济发展过度膨胀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度失衡时,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而引发经济危机[3-5]。2007年开始缘于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受到了重创,国际经济面临萎缩和衰退。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蔓延,表现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延伸,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从经济层面向社会生活传导。

江苏省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求实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出口下降、就业形势严峻、工业利润率下滑等,江苏省所受的影响也较大,2008年11月,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分析,当下要高度重视“三个传导”,即国际金融风险向国内传导、虚拟经济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中小企业困难向上游资源型大企业传导。为有针对性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08年末开始,江苏省陆续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缓和就业形势、保持社会稳定等各项政策法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引起国内外对经济发展的深思。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江苏省如何更好地发展本省虚拟经济,降低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其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笔者在分析1978年以来江苏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以进一步理清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结构变化

1978年以来,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变化尤其显著。图1反映了1978-2009年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由图1可看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基本稳定在50%-60%;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9.8%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39.2%。1990年江苏省GDP为1 416.5亿元人民币,2007年已达2 5741.2亿元人民币,2008年江苏省GDP为30 312.61亿元人民币,2009年达34 061.19亿元,同比增长12.4%。综上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整体水平不断上升,目前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及外资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456.38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3 496.71亿美元。2008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增至3 922.7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90%,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至251.2亿美元,外资依存度约为6%。金融危机爆发后,除少数月份外,江苏省单月出口同比增长率均低于往年。2008年9月以来,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2008年11月、l2月单月出口同比均呈负增长,2009年1月达-19.1%。2009年外贸出口累计降幅从第一季度的24.5%收缩为全年的16.3%。200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拉动经济增长-1.3%,显示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严重不足。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江苏省境外直接投资也明显减少。2008年江苏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减少1 780户,投资总额减少29.16%,注册资本减少21.9%。2007年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2个,比2006年增长14.9%;2008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仅232个,比2007年下降7.9%。

二、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情况

江苏省虚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对整体虚拟经济规模的壮大起到显著推动作用。江苏省计划“十一五”末,使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0%,使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从金融业的行业结构发展、贷款规模及证券市场等的发展情况均反映了江苏省虚拟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整体行业结构发展情况

目前,银行业仍占江苏省金融业的主导地位,证券业份额也迅速提升,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分业经营体制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迅速扩大。根据现有数据,2007年江苏银行业实现增加值932.11亿元,同比增长16.4%;证券业和保险业增加值分别为201.06亿元和59.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5.2%和20.0%。2007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达1 202.1亿元,大大高于GDP增加值增速。2004年以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所占比例达到4.7%,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具体如表1所示。随着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加大。2007年金融业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拉动经济增长1.3%,分别比2006年提升4%、0.6%。金融业增加值的持续上升,反映出江苏省虚拟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

(二)贷款规模情况

从贷款规模看,1996-2009年,江苏省多数年份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0 450.54亿元,同比增长17.7%,比年初增加4 590.9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2 092.10亿元,同比增长19.5%。2008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 160.7亿元,比年初增加4311.2亿元。2009年末为35 296.7亿元,同比增长34.9%。图2显示了1996-2009年江苏省贷款规模增速与全国贷款规模增速的对比情况。从图2可看出,1996-2009年的多数年份,江苏省贷款规模增速均高于全国贷款规模增速。

(三)证券市场发展情况

随着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和新《证券法》的实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江苏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及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分别为74 716.6亿元、35 72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7.1%、109.5%。2008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为37 331.9亿元,同比下降50.04%,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为54 109.53亿元,同比增长51.46%。2009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72 659.7亿元,同比增长94.6%;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为91 637.4亿元,同比增长69.4%。比较2008年江苏省与全国股票流通市值与GDP的比值(如表2所示)江苏省的比重为6.96%,而全国的比重为40.02%,江苏省的这一比值水平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可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江苏省证券交易增速明显降低,2009年证券交易总额上升,但交易额增速较2007年仍较低。

三、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灰色关联情况

在对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为从整体上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将对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该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不要求样本服从某个典型的分布,不要求各因素数据与系统特征数据之间呈线性关系或彼此无关,适宜用于二元系统间的整体动态分析,此外,可以尽量减少由于统计原因带来的数据灰度干扰。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缩。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一)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模型中包括对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计算模型,在灰色绝对关联度及相对关联度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灰色绝对关联度的模型如下:

设系统行为序列Xi=(xi(1),xi(2),…xi(n)),D为序列算子,且

xiD=(xi(1)d,(xi(2)d,…xi(n)d)

其中,xi(k)d=xi(k)-xi(1),k=1,2,…,n,则称D为序列始点零化算子,xiD为始点零化像。记为:

xiD=Xi0=(xi0(1),xi0(2),…xi0(n))

设系统行为序列Xi=xi(1),xi(2),…xi(n)),D为序列算子,且

xiD=(xi(1)d,xi(2)d,…xi(n)d)

其中,xi(k)d=xi(k)/xi(1),xi(1)≠0,k=1,2,…,n,则称D为序列初始化算子,xiD为初始化象。记为:

xiD=X′0=(xi′(1),xi′(2),…xi′(n))

设X0与Xi为长度相同的时间行为序列,而

X00=(x00(1),x00(2),…x00(n)),Xi0=(xi0(1),xi0(2),…xi0(n))

分别为X0与Xi的始点零化像,则:

S0=■x00(k)+■x00(n),

S1=■xi0(k)+■xi0(n),

si-s0=■(xi0(k)-x00(k))+■(xi0(n)-x00(n))

设X0与Xi为长度相同的时间行为序列,则X0与Xi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为:

?着oi=■

设X0与Xi为长度相同的时间行为序列,且初值均不为0,X′0与X′i分别为X0与Xi的初值像,则称X′0与X′i的灰色绝对关联度为X0与Xi的灰色相对关联度,记为?酌oi 。

(二)灰色关联度计算

根据对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为考察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的影响程度关系,进一步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根据江苏省实际发展情况,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选取M2、贷款规模(dk)、证券交易量(zq)、期货交易量(qh)、保费收入(bx),实体经济主要代表变量选取江苏省GDP。为保证所选变量数据统一口径,选取1998-2008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所选数据均来自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咨询行数据库、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等。尔后分别计算了样本区间内江苏省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及灰色综合关联度。表3为灰色绝对关联度计算结果。

从表3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可看出,虚拟经济主要代表变量中贷款规模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最大达到0.9763,M2与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次之达到0.8481。相比较看出,期货交易量、保费收入与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较低。其中,保费收入与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最低,其值为0.5144。整体上看,贷款规模、M2、证券市场与GDP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较高。为增强判断的准确性,进一步进行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计算,并最终计算出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综合关联度,以进行整体综合分析。表4为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间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计算结果。

从表4可看出,灰色相对关联度中,M2及贷款规模与GDP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相比较于其他虚拟经济代表变量与GDP的相对关联度高,其中贷款规模与GDP的相对关联度最高,达到0.8505,其次是M2与GDP的相对关联度达0.8258,期货交易量与GDP的灰色相对关联度最低达0.5451。在计算灰色综合关联度时,考虑本文侧重考查虚拟经济的变化率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则对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各赋予40%、60%的权重,最终计算出贷款规模与GDP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为r(dk,gdp)=0.90082,其余依次为r(M2,GDP)=0.83472,r(zq,GDP)=0.7206,r(qh,GDP)=0.6139,r(bx,GDP)=0.65456。从虚拟经济各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情况看,得出的判定结果为r(dk,gdp)>r(M2,GDP)>r(zq,GDP)>r(bx,GDP)>r(qh,GDP)。

结合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及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可看出,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中,贷款规模与M2要素与实体经济GDP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对地,证券交易量、期货交易量及保费收入与GDP的关联度较低。从江苏省实际情况看,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回暖,需继续有针对性地扩大信贷投放力度,尤其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而有效推动就业率的提升,以利于改善民生。从表4的数据可看出,目前江苏省金融市场发展股票流通市值与GDP的比值远低于全国的水平,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完善,提升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需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减少金融市场风险,有效地推动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

五、结论及建议

从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看,2009年江苏省GDP同比增长12.4%,2009下半年以来进出口与出口总额降幅收窄,分别比上半年降低11.6%、8.5%,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说明后危机时期随着国际形势逐渐转好及我国经济持续回暖,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也逐步回升,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虚拟经济规模中尤其是证券交易量占GDP的比重仍较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与实体经济的灰色关联度相对较低,在国家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制度的背景下,江苏省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促进江苏虚拟经济发展,发挥对实体经济的积极效应。针对江苏省目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对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经济整体运行中,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对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江苏省经济发展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加快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由于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机制及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需政府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以弥补市场竞争缺陷。目前江苏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部分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其制约了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因此,为引导江苏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工业结构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二)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

目前江苏省经济回暖态势逐渐稳固,但由于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外需规模仍较低,江苏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省份,金融危机对其进出口贸易直接造成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到2009年出现净出口负拉动经济增长现象。面临此次金融危机的袭击,国家采取了“四万亿元”救市措施,相应地,江苏省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措施,也提出2010年以6 500亿元政府性投资带动社会投资2.5万亿元的目标,以此促进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借此契机江苏省需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内需的持续均衡增长,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三)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及注重外部环境建设

虚拟经济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其发展规模需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同时,需注重虚拟经济发展的适度原则,理顺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则、监管方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外部环境建设中,江苏需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使虚拟经济参与主体更快捷地获取对方真实信息,减少风险;合理规划及完善虚拟经济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协调、公证及监督职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时间、扩大经营空间、提高交易速度、创新交易产品,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赢[6]。

(四)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需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并注重自身创新

注重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的虚拟经济,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主要金融市场。此外,由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可看出,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较低,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有效抵御外部经济风险,推动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需根据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大虚拟经济发展的广度及深度,在风险可控、有助于全局性目标实施的前提下,鼓励适度的金融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工具,采取相关举措有效支持虚拟经济创新品种的开发及应用,以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评论,2003,(1).

[3]Chang 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Mainland China: A Note on Testing Demand Following or Supply Leading Hypothesis.[J].Applied Economic Letters, 2002, (9):869-873.

[4]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6):32-39.

[5]王爱俭,陈杰.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适度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6,(8):16-20.

[6]宋文鲁.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解析[J].上海投资,2009,(4):29-32.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ictitious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Liu Chuanzhe, Zhou Yingying, Chi Che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篇14

一、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评析

(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2002年82个旗县域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鄂托克旗达到1.91万元,不低于6000元的有23个,低于6000元的有40个,最低的只有人均2400元;人均财政收入450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满洲里市达到1325.42元;不低于260元的有23个,低于260元的有40个,最低的人均财政收入只有80.7元;其中有4个旗县不足100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580元以上的有21人,最高的东乌旗达到4879元,不低于2000元的有20个,低于2000元的有41个,最低的只有845元。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内蒙古旗县域经济的现状。客观评价,旗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同域内区位、资源、土地、交通、投资及其它社会因素有关,不足以完全反映旗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但人均经济总量是能够基本反映旗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旗县居民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牧区,这部分居民的收入从一个侧面反映旗县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实的情况是,内蒙古旗县域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明显,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条件薄弱。2002年全区82个旗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差距。从总体来看,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有8个,占全部旗县的9.7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5个(全国平均水平为2476元),占全部旗县的18.2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11个(全区平均水平为2086元),占全部旗县的13.41%;其余48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部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占全部旗县的58.55%,其中有21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城乡交融、谋求城乡统筹发展并共享建设成果的社会,而不是城乡分割发展的社会。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欠发达状况尤其突出,这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

(三)整体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但从现实和发展来看,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仍然不足。由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部门连续四年进行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内蒙古列全国第20位之后。全国县域经济100强中,始终没有内蒙古旗县入选。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是其整体经济实力,即经济规模。只有拥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才能全面提升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部分旗县“西部特征”明显

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从目前情况看,全区有4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全区只有3个旗县人均财政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对差距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欠发达特征突出。

锡林郭勒盟有9个旗县工业增加值没有超过亿元,占其全部旗的75%。从全区82个旗县工业化程度来看,旗县整体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突出表现为大多数旗县工业化水平还相当低。82个旗县中,只有18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全部旗县的21.95%,其余64个旗县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仍处于农业经济时期,占全部旗县的78.05%。在进入工业化阶段的18个旗县中,县级市有7个,占总数的38.9%。在地区分布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33.3%。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门槛。从现阶段看,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迈入工业化道路门槛仍需加倍努力,任务十分艰巨。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民营经济方向

广东、浙江等地的发展经验表明,是民营经济造就了一批富县强县。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是富民经济,是强县强市经济。

(二)特色经济方向

我区县域经济已经逐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特征,如和林县的养殖业和五原县的油葵产业化。

(三)园区经济方向

经济增长点在园区、发展竞争力在园区。去年我区各旗县园区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园区,园区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且增势强劲。

(四)配角经济方向

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较少,它不可能在很大的产业领域与对手展开竞争,也很难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外部为之配套的大型终端产品和龙头企业。因此,它应更多地寻找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三、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协调,统筹谋划区域内与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明确定位分工和发展方向

不仅是放在本区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生产力、重大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重点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和布局,而且应当跳出地区谋划,置身于全区、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和统筹。

(二)加大对县域经济要素的供给和投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支撑

一是政策要素的投放。市县两级应对现行的各级各类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不能兑现的予以取消,能兑现的明确操作部门、操作路径、确保到位,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此外,政府各工作部门还应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政策规定,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冲破种种不合时宜的思想阻碍,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宽政策、放活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向县域集聚迸发活力,促进一切能为县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创新信贷方式,如存贷挂钩放款、授信放款等,解决银行惧贷、惜贷的问题。同时,建立各类扶持引导资金,把更多的社会资金导向县域经济,积极向上争取“星火”、“火炬”、“两高一优”等专项贷款和贴息资金,努力缓解县域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三是人才要素的投放。这是县域经济的治本之策。目前,县域人才状况是数量极少且在加快流失,“孔雀东南飞,麻雀也在东南飞”。由于人才瓶颈,许多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项目无法在县域落户。政府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制定和采取更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措施,把急需的人才引来、留住、用好,加快本地适用型人才培养,为县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提供更有效的人才服务。同时,进一步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和新生劳动力培训,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实现普及十二年教育,没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挂钩帮扶、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等形式,把帮扶的重点放在贫困生的助学上,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有效提升,推动群众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