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09:52: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反经济学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们曾经目睹了很多次的金融危机,一些相对短暂温和,而另一些则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没有必要在恐惧中盲目前行。为了防止经济危机再度上演,我们也可以从危机中学习经验以使我们在日后提早发觉相似的潜在危机。也许最让我们受益的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恐惧在金融混乱中所扮演的角色。此书为大家解释了目前的经济形势,同样也详细地阐明了恐慌的过程,以使我们能够正确处理那些引起我们恐慌的因素,这样我们就能在关键时刻保持理智。
《知道力》
人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做?我怎样做更好?怎样达成最佳效果?”这些正是本书要说的几大话题。
书中提供了一套解决个人职场生存和发展困惑的系统性方案――知道力。作者基于自身多年工作的宝贵经验,以活泼的形式,独特的视角和内容,阐述了凌驾于执行力之上的25条职场新思维。作者是这样表示的: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务实的、好奇的、爱思考的、脱离了刻板教条的、有志于自我提升的朋友们。
《人事经历职场笔记》
你为什么没有好工作?因为你不知道人事经理的选人标准!你为什么得不到晋升?因为你不知道上级甄选人才的喜好!你为什么不能成为领导身边的大红人?看看一个人事经理的笔记,你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为什么你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为什么你总是留不住你想留的千里马?为什么你的员工不能达到你的要求?为什么你的人员没有活力和激情?看看一个人事经理的经验,你能找到所有的答案!一部100天的职场升职传奇!一部实战型的励志作品!一部精彩的职场奋斗故事!一部菜鸟升职的秘籍!
《反常识经济学》
任务驱动与问题引导共存,丰实学习活动
两个团队的设计都能较好地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的原则,通过有结构、有层次的任务与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园区十中队设计了“春景变秋景”、“春景变冬景”、“春景变夏景”三个任务,春景怎么能“变”秋景、冬景、夏景呢?以一个“变”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以“想”、“思考”等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习与思考;常熟队则用“软件知多少”、“眼力大考验”、“技术初体验”三个环节,以“填空”方式提出问题,以“填空”方式明确任务,检测学生的任务完成。两个团队尽管侧重有所不一,但学习活动设计都较为丰富。
微课资源与要点提示互补,支持自主探究
两个团队的设计中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一是微课,亦称微视频;二是要点提示。园区十中队提供了“调节图片的色调”、“使用ACDSee9中的效果功能实现对图片的特殊视觉处理”和“夏景制作”的微视频,给学生的操作提供支持,同时还在每一个大环节中,提出了“要点提示”,将各种操作的要点提出来,供学生参考;常熟队则基于Moodel平台嵌入图片处理的相关视频,并呈现大量图片的对比材料,供学生观察与识别,也设计了知识点、技能点与提示等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这样丰富了学习支架的形式与内容,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其实,制作微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帮助,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有利于根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视频支持,有能力的学生可能借助教材或教师给出的一点提示就可以解决问题。我想,两个团队可能就是基于这一考虑设计了相关的提示,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为方便。
技术思维与操作能力并重,促进学生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重视操作。在前置学习中怎样呈现学生的操作、考探学生是否操作呢?两个团队都做了很好的思考,园区十中队设计了“作品展示栏”,将学生处理过的图片粘贴出来,方便评价;常熟队则通过填空形式,如“运用软件:________,调节内容:________,调节程度:________”来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当然,若将两种方式融合起来,既有过程记录,又有作品展示,学生的操作能更好地检测,效果会更好。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对机械的操作、为操作而操作,学生既要知道怎样操作,更要明白为什么操作、怎样做得更好,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两个团队在此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常熟队要求学生完成“操作练习感悟:请写下自己对图片调整的操作感悟”;创作有主题“火热的七月、飞扬的青春”的图片作品,就是丰富学生体验与感悟,体会图片处理的意义和价值;园区十中队则将“想、看、做、试”贯穿其中,给学生更多的尝试与体验机会。不过,园区十中队侧重了操作,常熟队注重了知识,我们从两个团队的目标设计就可见一斑,为此,在技术价值的探寻上两个团队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记者:今年电影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个趋势,您怎么看待?
王红卫:在我的印象中是在07年到08年中,创作界的一些同行聊天的时候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从07年末到08年开始形成所谓的黄金时代,这个趋势首先是体现在票房上,所以当这个膨胀真的开始发生的时候,速度比原来预计的还是要快一些。比如去年年末开始算一些今年上档片子的时候,对于预计票房我们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是个两千万的话,我们说它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一个膨胀系数,但结果却是膨胀系数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在08年以前的电影,在票房上要有奇迹的话,可能还需要一些强烈的话题、一个好的演员阵容等等因素来支撑。到08年之后,有意思的是,好像它什么支撑都不需要了,票房的数字就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我觉得核心是客观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消费形态的个变化,就是当电影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之后,大量资金开始涌向电影业,把电影作为产业经营的时候,另一方面,当消费观念已经全面的进入这个时代的时候,影院消费不再是像十年前大家都抱怨三、五十元一张电影票贵,让大家觉得它和其他消费比起来也是一个便宜的消费,这时候出现这种日常消费的形式在中国发展的这个时期是很正常的现象。
记者:去年中国电影的总产值大概是43个亿,43个亿相当于当时的5亿多美金,但这5亿多对于好莱坞来说或许只是一部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而我最近看到的一个中国电影市场分析说到2012年中国电影总产值要突破100个亿,您觉得这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还是我们还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王红卫:我觉得这个不能算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也不算是一个很天方夜谭的事情。WWW.133229.cOM从创作者而言,越是这个时候,尤其是行业中的龙头,能够控制整个投资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时候,更该清楚质量的问题。中国几乎所有产业都走过产业膨胀到产业爆发这个过程,只不过是说电影从来还没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当中,电影从来都是后发展,希望电影不会走弯路,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记者:中国的新一代正在成长起来,他们的价值观中能够接受看电影是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部分,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一个原因?
王红卫:这个分析起来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我觉得以8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之前,无论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还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观影经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真正的改革开放到之前,那么电影是作为一个免费娱乐存在的,不会成为我们消费支出的一部分。之后就会变为一个既贵又没有什么乐趣的消费,就变成一个艺术消费、文化消费,类似去听个音乐会,大家虽然听不懂,但是知道那是一个高雅的东西,那么进入电影院呢,虽然是门票很贵,却看不懂或不能接受,就是没意思。所以它经历的是这么两个奇怪的状态。到近几年呢,电影已经回归到个正常的电影消费状态,是不是年轻人已经能够把看电影作为一个习惯或是爱好?我觉得所谓看电影的习惯不是由于他们从小看电影养成的,因为他们的幼年时期或是少年时期,看电影也同样是学校组织或是从电视上看,那个时候爸妈没有带他们去看电影的习惯,如果一个八零年到八五年出生的一个小孩儿,当他们十岁的时候正是中国电影的最低潮,他们不会从小像一个美国小孩儿样,从小父母周末就会带他们去电影院,所以养成看电影的习惯,所以不是由于他的习惯带来的而只是大环境创造了这么个恰当的时机。
记者:从创作上来讲,您会不会觉得由于数码设备大量的普及使我们的创作环境宽松了许多?
王红卫:对学生或是民间的影像制作上有所影响,但对于真正产业这一块的影响,我觉得要再过一点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如果说民间趋势的话,这几年在民间影像上,随着器材在提升,从最早的拿个三十万像素的家用dv去拍一个小电影,到现在起码要拿一个hdv去制作,这一点我觉得还没有直接反映在产业中。我觉得产业中的变化,比如数字技术的革新,带给我们的是可以与国外片子去媲美,或者说是提供了一个挑战的可能性。前两天我刚看完田壮壮老师拍摄的《狼灾记》的一个访谈,访谈中偶然提到,十年前拍摄一部片子的时候最高的预算才两三百万。田老师在做预算的时候,说这个涉及到人和狼之间特技的变换,仅仅特技的花费都要几十万,对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觉得没法拍了。而现在做不做片子或特技做到什么程度,已经不再是他做不做这部影片首要的一个问题了。他可以把他的精力和创作上的思维放在艺术创作这一块而不是技术这一块。
记者:学院主办的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到今年已经是第8届了,您认为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的作业和国外电影学院出身的学生拍摄的作品其实大家都意识到差距在哪里,但是为什么像是很难去追赶呢?
王红卫:我一直强调,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其实并不一定是一个好市场。首先我们要先把它做大,然后再做好,而现在的市场只是开始形成的一个大市场,优胜劣汰的好市场还没有形成,同时有了好市场后才能真正有好电影。现在的大市场能形成的是多电影,是指能拿到高投资的电影,许多电影人开始有活干,题材能够多元化,这是大市场带来的。那么,定要等到好市场之后我们才会去做真正的好电影。
无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它其实是一个层面上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看不见的也是必然的,我们整体的平台,整体的环境到了的时候,那么我们所谓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差距才会显得小。其实电影这个东西,我总是爱拿它和体育比,一个国家的民众喜欢用这样的个东西去感受这个国家的强大或民族的自豪感,他需要一个民族自发的对体育的热爱。在电影上,某种成分也是这样的,人们总说我们学生的作业差,其实最近有一个例子,就是《非常完美》的导演金依萌,该片是金依萌在美国学电影的时候拍的一个学生作业,我问过看过这个片子的学生,对于这个学生作业的感受就是不仅仅是导演,这个片子背后的整个创作的团队都很有才华,这和她在美国的教育环境有关。这是和产业管理衔接的,作为一个毕业作业制作的技术力量和艺术质量。在我们这儿,同样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学生作业和国外学生作业的差距与其说是这是一个作品的差距不如说是一个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以及两者衔接中的差距。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不是我们教育中出现了问题或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更全面的一个问题。
记者:这几年中国出了很多年轻导演,比如宁浩,管虎等等,他们走的是那种类似于国外的小制片方式,他们的成功会不会和他们走的这种带有欧洲独立电影元素的方式有关系呢?
王红卫:我认为,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从这些低成本影片,或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类似于西方独立制作的影片里头,他们读解到的可能是这些导演选择的种形态。这种形态是中国以前很少见的,所以他们借此上位了,但不是说导演意识到观众口碑这样的一个东西,而去选择这样的方式去拍摄。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在电影这样一个产业当中,作为产业,它不是个艺术。另外面看,其实是市场、是影院、是观众、是制片人在这样的个时机需要这样的影片出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你很难说是哪个决定了哪个。所以它是一个需求与创作愿望集合起来的一个力量。
记者:目前导演系在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方式,比起以往有什么变化?
王红卫:近几年有所变化。进入到新世纪以后,导演系连续招了八届学生。教学的变化中,最显著的还是实践量增加,这也是数字设备普及化带来的变化。虽然说传统上一直是以实践带动教学,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在近十年才真正落实的,因为设备问题,在校期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是不可能拍摄太多的作业,所以说导演系的教学方式的变化,可能最显著的就是这一点。
另外可能还有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到的问题,一方面是八零后的学生在视听语言方面,每一届比每一届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个可能和整体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八、九十年代,我们总觉得让学生去学习拍摄技法,需要很多的时间,并且有很多的困难,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会变得相对于之前进步比较快。但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学生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表面的技巧和叙事之外,从故事之中能够去抓取更广泛受众心理的一个东西,相对而言显得比较薄弱。这个可能由于他们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以社会内容或是有关人为主的事情,他们是在一个消费的形态下进行的关注,当他们开始去做作品,他们也会停留在一个浅尝辄止的消费状态下。这样,无论是他们继续的往前走也好,还是对他们以后去适应一个真正的市场也好,可能都会有一定距离。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以后我们教学中学生要去注意的一个问题。
从明年新的招生开始,考生开始变成清一色的九零后,面对新的学生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我在广州开的一个编剧会上就说,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所有在座的无论是资深的、成功的、还是新锐的那些编剧,当八零年代未生的和九零年代后出生的这些人开始成为消费的主体的时候,这些文化我们习不习惯、适不适应、作为作者是不是适应?作为教育者能不能适应?这其实是个需要去双向解决的一个问题。
记者:今年导演系并没有招生,是什么原因呢?明年电影学院会招生吗?具备哪些素质是导演系最基本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布鲁纳提出:“我们教某人学习一门学科,决不是要将结果记在心中,而是帮助他参加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去。”电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各个学科都有联系。因此,教学生学电脑,培养的是其驾驭电脑的能力,而不应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操作。
在教学过程启用“自主尝试”教学法,可以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动手尝试、去探索,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这种尝试教学活动具有三个特点:(1)通过学生尝试活动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尝试目标非常明确;(2)学生尝试活动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尝试;(3)尝试形式主要是解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提出的尝试问题,学生解决尝试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索活动、一种创新活动。
2.研究目标
基于数字化环境,自主尝试教学充分关注教学过程的本质,注重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立足学生本位,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为教学的出发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按照网络上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尝试,通过探索去“发现”新知,并建立相应的结构,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并接受同伴的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范式结构
数字化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中自主尝试教学范式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数字化环境] [教 师] [学习程序] [学 生] [创设情境] [出示尝试] [指导自学] [协调促进] [精讲释疑] [课堂作业] [引导总结] [创景设疑] [研读任务] [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共性问题] [研讨交流] [总结延伸] [激发兴趣] [尝试练习] [自学步骤] [相互促进] [教师讲解] [整体回顾] [二次尝试]
该范式具体细分为七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三至第六个环节为核心环节,它可以根据重要问题的数量和解决办法选择再循环,第四个环节则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是否采用小组协作学习。
四、操作程序
1.创景设疑,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多媒体情境。这种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多感观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使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2.出示尝试,任务驱动
在该教学范式下,教师出示的尝试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习的新内容,以及要实现的各项操作,既是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又是检验知识掌握度的标准。出示尝试题目,可以事先由老师设计好存放于学习资源教学网页,让学生自己自行打开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尝试,从而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
3.自主探究,文件帮助
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文件帮助完成教学。由于学生操作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对于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教师事先做好帮助文件,如,书本、操作步骤的提示,或是操作的演示视频,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策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4.小组协作,相互促进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类具体的细节问题,而教师的指导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小组协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一方面,可以让两两相近的二至三人组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发挥物理空间距离短的优势,相互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势,协作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教师则提供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并适时参与交流,及时进行学习调控和指导。
5.共性问题,精讲释疑
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讲解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2)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训练要精,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6.二次尝试,体验成功
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时,从学生的制作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7.总结延伸,整体回顾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整个操作过程的再一次回顾。通过设置各个任务,进行先导后学、先练后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也非常活跃,在小组的讨论和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和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
大学翻译教学只是作为提升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工具,所以翻译训练可以涉及多学科并立足传统翻译类型,而专业翻译教学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这一教学口的,MTI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社会翻译需求,而不是与大学翻译教学相似的类型。所以,从社会翻译需求出发是MTI教学作为专业翻译教学有别于大学翻译教学的关键。因此,翻译训练不应以文学领域为主,而是要增加社会实际所需翻译领域的实例练习,减少文学味,这才是MTI教学作为专业翻译教学的体现。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翻译教学方案提出:“水培养实用翻译人才的原则,重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文化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引人,有助于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语境意识和交际策略,提高学生的口、笔译质量改革MTI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翻译人才,当前翻译硕士从事专业工作的情况不尽如人意。〕
从图1与图2差异可以看出福建MTI教学方式与社会实际翻译需求之间的偏离。高校翻译教学偏重文学领域,而社会实际翻译需求则以工程类、财法类居多。文学翻译讲究理论的结合,文学味较重,而工程类翻译要求直白明了。长期接受高校翻译教学的翻译硕士自然无法适应与自己早已习惯的翻译类型不同的文本,其中还包括让文科翻译硕士头疼的理科内容文本。同时,高校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引人其他跨学科的知识,虽然增加了学习面的广度,但是术业有专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综上分析可知,福建高校MTI教学方式偏离了社会实际翻译需求,导致翻译硕士无法适应社会翻译需要,所以最后从事翻译事业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图2所反映出来的情况。
当然,不是所有翻译硕士一定要从事翻译事业。高校培养方式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标准,不只是局限于本专业的职业,导致翻译硕士没有从事翻译事业的原:很多,不能只怪教学方式。但是,高校MTI教学方式的口标是培养实用翻译人才,可是实际上培养出来的翻译硕士中走向实用翻译领域的人少之又少,又有几个成为真正的实用翻译人才?不是所有翻译硕士最后一定要从事翻译事业,但是极大一部分翻译硕士最后都不从事翻译事业,这其中肯定存在问题。MTI教学应始终>IC这一口标,努力培养翻译硕士对翻译这一职业的兴趣,传授给翻译硕士适应社会实际翻译需要的翻译知识,教导翻译硕士努力学好自身专业为自己谋生、为社会付出、为国家效力,而不是简单地认为翻译硕士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行。培养一位能找到工作的硕士生几乎所有专业都可以,还要MTI教学何用?所以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取决于MTI教学方式,而MTI教学方式的关键是要增加社会实际需求的翻译类型实例,减少文学味的翻译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