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范文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

篇1

一、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从发展历程看)

(1)源远流长的表现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虽历经沧桑却始终不曾中断。

(2)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2.博大精深(从内涵上看)

(1)独特性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的文化常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

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1)区别

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纵向的时间层面,强调的是绵延不断,通过汉字和史学典籍得到证明;体现不同,博大精深侧重横向的内容层面,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得到证明。

(2)联系

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

在利用知识解题过程中,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有如下方法:根据材料中表示延续性和时间久远的词语,如“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几千年”“古老”等词语可以判断该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二、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

1.含义:即、兼收并蓄

(1)“”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甚至把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的一个很好注释。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即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

2.表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3.意义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由于它不断创新、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造力之外,还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判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二是兼收并蓄,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在判断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时候,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能只侧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三、利用本部分知识解决问题的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但中华文化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例如:“文化多元添魅力,一个音符无法演绎优美的旋律”。上海世博会中国地区馆里,云南、贵州、青海等少数民族大省通过世博会这个大舞台,向中外游客展现了各自省份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向世界表明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篇2

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神会超越时空,绵延不绝。就文明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保持其主体性的同时包容与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提供了载体、创造了契机。

国学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一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关系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一环。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我们决不能不辨青红皂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国学研究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只有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国学,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应当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理性地把握国学的学术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否则谈国学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还须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形势、新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华文化,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综合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时俱进地研究国学。

篇3

一、精彩的课堂需要科学的预设

所谓“预设”,简言之就是上课的设计,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事先的设想及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基于科学取向进行教学设计。预设体现着对文本的尊重,体现着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谨性。科学的预设要体现如下的要求――

(一)准确叙写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坚持“行为主体+动词+名词或词组”的叙写范式,通过不同行为动词的使用,关注认知的过程和方法,同时界定运用学科知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根据课程标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容表现标准为: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很显然,课程标准的这一表述较为笼统,必须将其细化、明确化和可操作。

基于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目标可描述为:目标1.学生能回忆中华文化丰富内容,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作用、特点、地位;目标2. 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目标3. 学生能够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目标4. 学生能理解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目标5. 学生能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叙写教学目标,使用了回忆、理解、认同、领会等行为动词,在表述上落实到了具体的知识点,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的水平层次上进行了科学、准确的描述,教师和学生对“我们要到哪里去”有清晰的认知。

(二)恰当选择教学策略

布鲁纳认为,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具有结构性的情境下才能够发生。策略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确定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与教学策略相匹配,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基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目标,笔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和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尤其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体验、感悟、成长。为此创设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组织教学:

问题情境(一)“你认为谁最适合担任中华文化的形象代言人?”(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获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个感性认识,对应目标1);问题情景(二)“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你能不能向外国朋友介绍一下中国文学艺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需要学生运用其语文知识储备并结合课本回答,意图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应目标1);问题情景(三)“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科技成就还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什么特点?”(需要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知识并结合课本观点来回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应目标1和5);问题情景(四)“在科技的发明创新方面,今日之美国跟古时之中国比较,你有什么看法?(意图是拓展教学时空,告诉学生我们有辉煌的过去,而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乏善可陈,要奋起直追,今天的中国完全可以再创辉煌,我们要有这样的民族自信心,对应目标5);问题情景(五)“播放《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视频并展示问题:这段视频中展现了哪些岭南文化元素?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开幕式堪称经典,意图是通过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对应目标2);问题情景(六)“请你谈谈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的文化意义?(需要调用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应目标3);情景设置(七)“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博大精深?你能阐释包容性的内涵和作用吗?请举一例。”(紧扣课本,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应目标4)。上述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呈现,并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层层推进,既体现了预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有必要的弹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探究、交流、对话等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和空间,为动态生成预留了“空白”。

(三)正确开发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要坚持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匹配这一重要原则,通过评价检测,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评价应有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测量,教学评价所要测量的方式应与教学目标的设置相一致。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相统一,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笔者在教学评价方面设计了选择题、问答题各一题,考查教学重点:1.单项选择题 [2014・天津卷.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4・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二、精彩的课堂源于动态的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或改变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体现着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课堂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的全部细节以及课堂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一)动态的生成要求教师创新教法

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极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预设”剧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以及创造性,保持教学的弹性和灵活性,注重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在互动中让教师、学生的思想观点不断交汇碰撞,推动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课堂上的“互动”和“生成”相得益彰:互动是生成的基础,课堂动了,学生活了,生成才有可能,一个以讲为主的课堂,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互动的升华,生成了疑难困惑、奇思妙想、独特见解,教师可点拨引导、组织讨论和表扬鼓励。这才是把精彩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二)动态的生成需要教师智慧把握

课堂生成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强调的是机智灵活,借助的是教师的智慧。课堂上学生的顿悟、灵感、困惑、错误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动态资源很容易“流失”掉,稍不注意很可能就“一滑而过”。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和把握生成的意识。课堂上有生成并不是目的,生成是否有效、成功与否的标准是预设目标的达成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合理地开发、利用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让它临场闪光。例如,在探究问题情景(三)时,有位学生发表了个人看法:“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不重视基础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以中国人命名的实在不多,许多原理、定律几乎都是西方人发现的。可以说我们中国只有发明而鲜有发现,实用有余、原创不足。我们中国科学家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是有文化传统方面原因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为这个学生的观点所震撼,确实有道理,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的贡献与我国的文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于是,我借机抛出“钱学森之问”让学生开展讨论,并就此问题联系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阐述了我的看法,激励学生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存在不足的评价是本节课最出彩处。一堂课下来,预设的三维目标达成度高,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

篇4

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方勇教授于2012年10月提出关于“新子学”的构想,随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年多以来,许多学者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研究和探讨,并对其内涵与内容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系统建构,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新近出版的《“新子学”论集》,即集中体现了在此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全书集中呈现了“新子学”的时代性、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学术重构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的重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无疑是重构中华文化的基础。“新子学”是对中华文化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生态的全面梳理,它的提出,显现出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与学术基本命脉的敏锐把握。正如许抗生所言,我们在当下要做的是民族文化学术的全面复兴,“新儒家”虽在相关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先后提出“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新经学”等理念,但中华文化极其丰富多彩,绝非儒家一枝独秀的文化所能替代,“新子学”的提出合乎传统学术实际,正是当下所急需。也正因此,他以为,“新子学”应当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进行中华文化重构的基础。

在时代性方面,方勇从《“新子学”构想》到《再论“新子学”》,皆强调如今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传统学术面临现代转型,“新子学”正是此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服务于这个时代。“新子学”强调要将诸子百家思想的优长提炼升华成创新、解放的“子学精神”。林其锬也概述了先秦诸子的原创、求实、争鸣、汇通、开放等五重基本精神,这些皆可谓“子学精神”的重要构成。“新子学”强调以该精神为导引,系统整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也使得它更符合时代潮流。

“新子学”较之其他理念,更具有包容性。经学独尊的时代已结束,且正如陆永品所言,经学范围狭窄、陈旧、僵化、停滞,其中的一些主张也已不符合当今的国情民意,因而应当重申“新子学”在自身建构方面的一个基本理念,即强调“子”为思想史的“诸子百家”。如傅璇琮所言,“新子学”对自身之“子”的勘定,较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之“子”的分类,更合乎思想史的实际。何况子学本身也包括了儒家的学说,如孔孟的学说。

“新子学”之所以适合今天的需要,还在于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中华文化的重构,是以现代眼光从传统的中华文化中选择那些经过现代阐释能适合今日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融汇形成新的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文化。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只固守旧的一套,是十分荒诞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推陈出新,应当广泛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精华,使之为我所用。许多被认为是普世价值的理念,皆应大胆加以回应和吸收。这些也都是“新子学”的题中之意。

篇5

本文作者:潘璠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军事经济学院

(一)包容性和长期性文化,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孟子说:“人之与禽兽也,几希。饱食暖衣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的“教”,就是指教化、文化,只有这样,人才有了成为人的品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记载也是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在汉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少数民族,也都融入了中华文明之中,并且成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它的包容性也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如果把探究人类文明源头的目光投向中华大地,人们会看到,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古代四大文明中,也只有中华文明在沧桑中代代传承,未曾中缀,表现出了其独特的延续品质[2]。(二)尊君重民思想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较为孤立的传统农业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高在上的集权统治,君王的尊贵不能挑战。但是,孟子提出的“民重君轻”思想却也震动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过去的中国,暴戾贪婪的君王常常为一己之利惑乱天下,他们残酷的统治就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虽然最终的结局就是这种“君重民轻”的社会秩序无法久长,不是被忍无可忍的老百姓所,就是被其他新兴势力所颠覆。于是一些聪明的君王便悟出了一些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等,这些道理就是从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生发而来。“尊君”和“重民”本是相反的理念,但在中华文明中又是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两个支柱。统治者以长久稳定出发,然后注重民众的力量,既强调了“国以君为主”,又强调了“君以民为贵”。(三)家族色彩重中国古代强调“家国一体”的格局,它是以家族演化为国家,以血缘纽带维护国家统治。这种制度不像欧洲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一种在家族环境下,强调个人在家族的关系和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为父者教子,为子者孝长,为兄者善弟,为弟者尊兄……这种关系也被引申成了君臣之礼的处事原则[3]。

(一)意识作用这里的意识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指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指现在的文化运用状况。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我们国家出土的文物繁多,文献记载也是众多。尽管遭遇过列强的掠夺和十年的破坏,但是总体保护还是可以的。这些财富可以成为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教育的利器,帮助我们在文化研究领域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外,要加强大众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认同度。文化是财富,不是展品。如果我们提倡的文化只是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或是在舞台上表演,那么它就是死的,是没有意义的。人们现在对西方文化认同度很高,尤其是年轻一代。这就说明我们自己的文化从传播到普及的工作都做的不好。我们要让文化走进生活,让人们从生活中接触文化并发展到接受文化,把文化和生活结合,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文化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文化创新意识,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体现时代精神;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多创作、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用美好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正气。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浅出,才能继续深入。(二)教育作用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则只有一个:教育。教育是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从1906年正式开始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但是中国人一直重视文化传承和道德培养,所以在洋学堂里也讲究“德、智、体”教育,于是学校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不同的是在西方社会,学校是不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的,发挥作用的是宗教和社区,加上媒体、影视等工具,达到了教育目的。学校对人进行教育具有系统、综合与形成独特环境的优势,虽然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我们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还是要把孩子送到私学和公学去学习。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沉淀、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是文化事业中最中心,最关键的环节。但是我国教育的这一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遭到扭曲乃至摧残,这在教学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提高,而是当作了机器——将来生产物质产品或从事某项业务的机器,只有“人”——具备了优秀文化的“人”才能创造。如果学生在被教育中成长为一个“全人”、一个可以进行创造的人、一个符合他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人,那时学校的本质功能就实现了[4]。(三)社区文化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农村大步步入现代化和城镇化,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却忽视了社区对于文化的作用。城市里的社区由于快速发展和人员的密集流动,社区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农村里社区虽然文化氛围较好,但由于基础薄,意识差,所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个社区文化的形成,在自觉营造的前提下,也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放慢了或忽略了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社区应当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或者配合政府开展活动。社区的管理者也要相应改变思路,建立社区内部融洽的关系,互助的风气,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小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是截然对立、不相容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面认识文化的概念,正确处理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综观全局,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健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