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的经验,而在众多的经验中,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使用。可以说,学生们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将课堂中营造出一种情切、意远和生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那么,如果可以通过精心营造教学情境来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为话题分别从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一)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自主”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对于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巧妙地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和主动地参与模式的学习。而在导入新课时能够成功运用情境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因好奇而想学,因兴趣而去学,并引导学生们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勾勒和描绘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感和求知欲。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我的老师》为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老师进行联想,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老师来进行巧妙设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冰心诗三首》,为了可以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我们必须以现实中的依据为根据来告知学生们这些诗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但是,它们的丰富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我们要去创设这种情境俩帮助学生们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出如下的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妒忌心理,但是,有谁会真正知道强者的辛苦呢?”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老人来深刻体会强者的苦难,感受强者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和体会作者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与学生是一起建构新知识的合作者,而不是主导者和被主导者的关系。因此,根据教学是互动性的特点,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如何来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们在有关知识方面联系自己的平时所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为教学做出铺垫并在实际的参与中来强化这些知识,这种通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可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是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思维活跃起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通过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的形式来渲染“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紧张气氛,并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组织学生们发言,“船长挽救了大家而自己却牺牲了,你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们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珏。初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一、传情阶段。传情,就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根据文章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创造情感氛围,把学生吸引到课文内容和课文情境中去的过程。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情境创设、形象再现、情感展示。
第一层面,情境的创设。如教《春》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到春,你们眼前是否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呢?你们是否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天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通过提问回答,学生已进入春的境界中去了。不过,这还只是他们对春天的体验和所学的绘春诗句。若顺水推舟,用一句话便可以把他们的思维引到课文上来:“同学们,我们来学习来朱清先生的《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美好春色的。”紧接着教师用富于感情的声调范读课文。创造一种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情感氛围中初步体验课文的情境。
第二层面,形象再现。教师在展示形象时,要根据课文体裁,分两种情况:写人事的,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挖掘其内在的联系,然后用演示性语言加上情节性的动作把人物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再现《分马》一文中老孙头这一人物的形象,就可以用演示性语言和戏剧性动作把他分马时的心理活动,分得马后的动作和换马时的思想活动,神态通过表演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若这样,就能使老孙头这一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学生的大脑中。若是写景、物的,则要把握课文中描写景物特色的语句(往往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表现)和融情的语言节奏,再通过语言节奏把握情感基调。如《春》这篇课文,开头则用急不可待的心情写“盼春”之切。教师在展示这种心情时,则要突出“盼”来,读时语言节律要体现出“迫不及待”的心情来,接着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图。教师在展示课文中五种意象时,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春草的“嫩”,春花的“闹”,春风的“柔”,迎春图的“静”,都要求教师以相应的语调和节律传神地传达给学生。因此,在展示形象的层面中,教师的语言和表情尤为重要,这个层面是整个情境教学的关键。
第三层面。情感展示。这一层面是前两层面的升华。这个层面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中加以点破。若点不好、不当,都有损情感的显现。以《春》为例。课文展示了五幅春色:画后,用了三个比喻句以排比的形式结尾。教师如果不予点破比喻句的内涵及其作用,那么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它的意义。这样很容易使形象的明晰度、动人性受到影响,有碍情感的展示,不易使学生向驰情阶段过度。只有当教师指出了这三个比喻句是作者以满怀喜悦的心情歌颂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和青春活力时,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五幅春色图的内在含义,才会由衷地赞叹“春天多美啊!”
二、驰情阶段。即神随物游,缘心感物而情骋意驰的情感活动,体现在语文情境教学中的是,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现形象,制造一定的情感氛围,从而展示课文思想感情以后,学生受此感染。与课文,师情感所产生的共鸣效应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反应上。因此,驰情阶段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完成传情工作以后,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信息反馈)。仍以《春》为例。当教师利用“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相结合创设了一幅“美好春色”的情境时,学生则由“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等词句,在大脑中展现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和煦的东风,鲜嫩娇柔的花草,并从中感受到它们的生机与活力。当教师展示了五幅春色图后,学生则据此神思远游,联想到曾感动过自己的种种春天里的游戏或曾经历过的各种往事。当教师剖析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后,学生似乎联想到了他们也像春天的季节,似乎领悟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但学生驰情反应,往往呈现为多元性和无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允许合理想象的同时,精心疏导,使学生尽量产生基本一致的情感反应,要力求做到情感理解的多元性和整体――致性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留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调节、疏导。
三、澄情阶段。所谓澄情,就是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疏导下,根据自己的体验,情感达到时,教师使学生适可而止,中断情感流动,从情感体验中解脱出来,思考此情此景对我们的意义。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即“由观及悟”的情感流程,授《春》这篇课文时,当学生沉迷于春的美景之中,特别是读了三个比喻句,神思摇空之时,问道:“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峰回路转,学生自然会中断情思去思考本文深刻的寓意。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现今的教学领域中,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为各个科目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视频、动画和音频等多媒体元素,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这一内容时,教师事先准备与黄山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这些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观看到黄山巍峨壮阔的景色,脑海中也逐渐形成了对黄山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课文内容想要表达的内涵与主旨。
二、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情境
对文章中任务角色进行扮演,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文章内容营造良好的文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思想变化的发展规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内容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孔乙已》这一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举办一个小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角色,比如掌柜、孔乙已等。学生在扮演人物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指导学生如何与文章人物进行结合,让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根据人物的语气来说话,以此对每个人物角色性格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体会,这样的角色扮演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中角色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和单纯的背诵课文相比,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更加方便学生理解与认识。
三、运用情境实践教育
情境实践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已教学的经历和教学内容说出来与学生分享,让课文教学更加逼真,增强学生体验感。例如,在授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时,一开始上课,教师可以讲解自已到西双版纳旅游的经历。又如,在学到《石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观察石榴的成长过程,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便学生长时间对其进行观察,了解石榴生长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并做好详细记录。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课文问题,保证问题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要求学生立自主的完成布置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例如教学《我的母亲》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查找与母亲有关的文章,并要求学生思考母亲给自已的关爱,然后写出自已的看法。同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开始上课后让学生说出自已的看法,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
四、利用音乐背景渲染教学情境
有位教育实践家说过:“不要让学生讨厌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要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枯燥乏味的情境教育中,而是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入不失为一种绝佳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教学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在动听的音乐中去学习语文知识,细细品味内容带来的意境。例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在上课之前播放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中接受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完善逐渐成为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身教育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因此,教师应掌握最佳时机,注重情境教学的实践与完善,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初中语文教材的情境教育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11).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和参考物,将既有的经验与知识、概念相联系,进而在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该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学意义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早在我国的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其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激发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的运用好这一优势,积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的给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游戏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利用好课堂教学游戏,创设轻松的教学游戏情境,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思考,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这样通过趣味游戏的引导,在加强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语文情景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挖掘其潜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让其求知欲不断扩大,还能够开发其探索能力及批判意识。疑问作为争论的出发点、导火线,有了困惑,才能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坚持己见,敢于争辩。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立足于课本,在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教师布疑启思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加强交流讨论,主动去学习、消化、理解其中的知识和道理,然后教师进行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问,解开思路疙瘩,这是理性认识的升华。此外,教师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再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向其他学生寻求答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生活感知
生活犹如海洋,其中包含着各种知识和学问,关键是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的慧眼,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要设计情境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深化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怀,背负着时代的印记。有些课文,其内容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很难感受到文章的内在,从而给他们理解文本带来了思维上的障碍,学习起来自然也就觉得抽象,晦涩难懂。对于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深化理解,深入感知。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们可以先不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场景,接着教师又借助音乐进行朗诵,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如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导,使得学生离作品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情感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塑造健全的人格。初中语文的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生活气息、人物性格,有利于创设出生动而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与领悟语文知识。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入式”“一言堂”等现象仍较为普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应用,以期把语文知识融入到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一、音乐抒情,渲染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只有细细品味,方能贴近作者。在音乐作品中,情感就在节奏与旋律之中,无需深究,无需揣摩,仅凭听觉,就能用音乐最直接的感染力唤起情感共鸣,引感认同。实际上,文学与音乐同作为情感的艺术,实有其相通之处,若能在导入新课或朗读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无疑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静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吻合文本情感基调的音乐情境,让音乐抒情,渲染情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触动学生的想象,让文本的意境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其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寥寥数语中,体味游子的孤苦离情。由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与古典诗词尤为契合,因此,我就给学生播放古筝选曲中的《秋日情思》,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我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去想象作者伫立在清澈的溪水之畔,残阳如血,满目秋色,一股人生命运的苍凉之感不禁涌上心头……从学生沉醉而凝重的表情可知,音乐已凭其独特的感染力使课堂盈满了悲思愁绪的气氛,使学生自然体会诗句的妙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问题悟情,引入情境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能够使学生尽快受到情绪的感染,进入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但由于学生缺乏深入思考,从而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真意。问题是学习的核心,而思维的火花也总因问题而点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精心创设问题,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诱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文本情感,理解文本深意。如《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因此,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是什么样子?”“小伙计有多久没有看到孔乙己了?”“看客都以什么态度对待孔乙己?”“孔乙己在看客的心里重要吗?为什么?”“如果孔乙己死了,其死因会是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造成该句矛盾的根源,就在于那冷酷无情的黑暗社会与封建迂腐的教育制度。
三、生活启情,体验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虽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但若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就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与距离感,更无法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教育本质。其实,语文大多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尽显人生百态,可谓语文处处含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出发点,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以启发学生的自我情感认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情境,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思考生活,并学会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在《最苦与最乐》的教学中,若以文论文,学生仅会单纯地记住负责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却不懂得反思生活中的责任问题。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与责任相关的生活体验,我就先举例讲述生活中的责任,如借同学钱后还钱的责任、受人恩惠后感恩的责任、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完成父母托付的责任等,然后再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生活中的负责之苦、尽责之乐,而学生也在不断的诉说与回味中,自觉地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文中所传达的“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主题,从而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现实理解,又树立了正确的“责任观”。
四、表演生情,融入情境
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设生活情境,能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连,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并受到真善美的渐染熏陶,但这种体验通常较为主观,不免偏颇,缺乏客观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更好地融入文本情境,教师应选取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借助角色扮演活动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融入文本情境,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共语言、共动作,自然生情,真正将知识内化,巩固记忆。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自行编排课本剧,分组分别扮演鲁达、李忠、史进、郑屠、金老、金翠莲等人物,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文本内容形象化、立体化,让表演者和观众入情入境,如临其境,真正让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深刻体会了文中人物的心态起伏和情感变化,对文本的主题、认识就更为深刻与牢固。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资源,借助音乐、问题、生活、表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与兴趣,方能以境生情,以境动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将知识内化,化为己用。同时,教师无论创设何种情境,都应以情感为纽带,以思想为核心,让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真正抵达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振动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广阔天空中自由飞翔,尽情感受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发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1(17).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直观情境;学习情境;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关键一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情境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语文。
一、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直观情境
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直观情境,就是要求教师以情境教学特征为抓手,在语文教学中变抽象的课文内容为形象的艺术形式,通过创设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创设直观情境,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音乐辅助等,还可以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情境、个人或小组答题比赛情境、游戏教学情境等。创设直观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时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授古诗词时,课文短小精悍,形象鲜明,教师要创设直观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例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为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讲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拿出彩笔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画面。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画笔和语言尽力去描绘自己心中想象的画面。当学生们观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倾听同学描述着自己心中想象的美好画面时,也都在自己的心里勾勒着一幅幅奇妙的景象。这时,学生们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投入到深层次的学习中。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绪,让学生的思绪飞出小小的教室,飞到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翱翔,使学生进入忘我境界,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并被学生瞬间掌握。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可以积极互动,学生的灵感仿佛山泉溪流一般源源不断。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但享受着学习的轻松与愉悦,而且才思敏捷,灵感不断,在无形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总会有部分学生对其难以理解。如果教师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会无动于衷,对歌曲没有感觉,这是因为很多当代初中生对年代久远的邓丽君歌曲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无法产生共鸣。但是,如果教师在配乐伴奏下亲自吟唱《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教师的演唱技能和生动的神情很重要),就会使学生首先关注教师的演唱,进而关注演唱的内容,并能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中。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下无眠及对月沉思的情绪的体会,能够理解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出的人生哲理。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并进行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创设出最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与情境互动和交融,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创设充满情感的情境
创设充满情感的情境,必须有情感的真实投入,没有真切的情感就创设不了精彩的教学情境。作为纽带的语文情境教学中的感情性,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果。学生只有深切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感,感受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的情感,才能被感染,被打动,带着真情更好地学习。例如,学习《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学生虽然对下雨并不陌生,但是对下雨的细节却不甚清楚,对于春夏秋冬的雨有什么区别就更不了解了。因此,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投入情感,并创设充满情感的情境,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倾听有关雨的乐曲。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说说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或者能够引起丰富联想的部分,以及它们让自己想到或感受到了什么。接着,学生放松情绪,倾听乐曲伴奏下的教师的朗读,并在倾听过程中展开对四季的雨的联想。教师朗读春雨时语速适中,温柔、希望和憧憬并存,让学生体会春雷隆隆唤醒大地万物的春雨情境;教师朗读夏雨时语速稍快,热烈、粗犷和激昂并存,让学生体会暴风骤雨后的彩虹当空;教师朗读秋雨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含情脉脉,并带着沉静和深思,让学生体会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教师通过创设充满情感的情境,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以强调学生为主体,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目的,进而使学生达到乐学、易学、爱学的较高境界的一种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爱好有所不同,他们很难真正达到主体的主动参与,语文教师一进课堂直奔课文,要么教师范读课文,要么学生齐读课文,而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相反,有的教师就很重视教学本课时的“情境创设”,想办法创设和本课内容相关,甚至十分接近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走进本课的学习。那么,“创设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结合个人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一、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到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重在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一味图热闹,甚至哗众取宠,情境内容的选取要贴切;另外,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连贯性,理想状态下,一节课的情境应是环环相生的。具体来说,情境创设的方法与途径有以下六种:
1.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实物演示情境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比如在讲解陶渊明的《饮酒》时,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闲适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娴雅幽静的意境,体会诗人忘情脱俗、淡泊宁静、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人物;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后,扮演皇帝、骗子、大臣等角色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语文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的不同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
参考文献:
[1]肖建新.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习报,2006(12).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情境教学 基本原则 创设方法 实践运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资料表明:在人的全部感觉器官中,仅眼睛和耳朵两种感官接受外界信息量的比例在94%,而触觉等其他感官接受信息量的总和只有6%的比例。这就是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活动的理论性基础。乔纳森曾经作出如下描述:“所谓情境教学,说到底就是利用一个比较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把一个将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体验和感悟,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性知识。”笔者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语文教学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征,如果把“三美特征”通过某种情境有效地表现出来,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一是针对性特征。即情境创设要关注和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远离实际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要始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生活性特征。有人说过:过去语文书是学生的全部学习生活,而现在生活则是学生的学习教科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中挖掘和创设有效情境资源,促使学生切实感知生活知识的价值。三是形象性特征。其实质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切实解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从中超越比较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从而在获得更多知识和掌握更多事物的同时,有效推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性发展。四是情感性特征。我们要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和好奇心,以有效激活积极性情感体验,从而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功能。而教材中许多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都凝聚着作者鲜明的情感,深深地打上了主观烙印,为开展情境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从《藤野先生》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情谊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品味赏析,让人从饱含深情的语言和充满魅力的细节描写中,能够切身感受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沁人肺腑、催人泪下。又如,面对教材中的各类“母亲”形象,无不令人为之动容。我们要择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深受教育、洗礼和熏陶,从而逐步实现精神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笔者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必须克服随意性、盲目性和低水准化的弱点,要在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要讲求一定的针对性和客观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体验和理解。否则就可能产生曲高和寡之虞。二是要讲求一定的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随意和盲目,要让学生能够融入情境之中。现实中为一味追求时髦化而刻意创设情境的现象不是没有,相反还不在少数。这种“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情境创设极易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三是要讲究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情境创设的内容选取要合适贴切,要努力做到步步紧扣、环环相生,以求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要讲究一定的挑战性和时代性。做任何事情,有挑战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兴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否则,只会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情境教学 特征创设 实践与思考
在学校教育中,情景教学可以利用一种相对熟悉的参考物,较好地解决教学活动中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各类矛盾,能够从中赢得身临其境、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角度,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阐述。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主要特点
在学校教育中,有效教学情境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特点。社会生活是有效教学情境赖以生成的物质性前提和条件,离开这一前提条件,它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并善于挖掘和利用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切实增强其实际感悟,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如果形影相吊的话,必然是劳而无功。二是针对性特点。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存在自己思维认知的发展区域,在创设语文教学的有效情境时,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一方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不能远离教学内容和目标。换言之,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否则,极易形成“曲高和寡”的现象。三是形象性特点。良好的教学情境,既要注重其感性、可见和摸得着,又要强调生动、具体、形象性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形象与抽象思维、感性与理性认识的互动关系。四是情感性特点。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情感艺术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情感因素的内在驱动下,往往能够促使学生超常发挥,从中收获“激中生智”的意外之效。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应当认真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注重以下“五个必须”:一是必须明确一定的目的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既有效防止哗众取宠,又努力避免流于形式。二是必须渗透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可抓住学生们的兴奋点,有效选取讲故事、做游戏、课堂比赛、多媒体演示和模拟表演的方法创设良好情境;在此基础之上,更应凸显问题情境的独特魅力,促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能够充分发展思维的深度和张力。三是必须讲求一定的时代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否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觉性。四是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青少年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强,如果所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挑战性过强,会打击其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如果缺乏相应的挑战性,既无法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不利于对知识的认知、体验和理解。
三、对初中语文有效情境教学的初步实践
笔者认为,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1.导入式情景。教学导入犹如作品之索引和旋律之前奏,应当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从而发挥引人入胜和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有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而是首先播放了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母亲》MTV。那震颤心灵的歌词、那激越跌宕的旋律、那深入人心的唱腔,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有效地激活了课堂学习氛围,为教学活动作出了良好铺垫。
2.生活性情境。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善于把知识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链接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形象化语言与学生感知充分融合起来,以努力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贴切性和可感性。如小说《社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尤其是一大帮顽皮活泼、友好无私的农村儿童在一起煮豆的生活情境,读起来非常生动有趣,令人余香绕肠、回味无穷。为了帮助一些没有水乡生活经历的学生更好地体验“那豆香般”的童年,我们可以一边通过多媒体观赏江浙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一边引导和启发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述说自己童年时的趣闻轶事,把思维的触角再次伸向逝去不久的童年生活。这样,在激发课堂学趣的同时,让教材内容能够更加生动传神。
一、当前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情境教学在我国已经普及了十多年, 并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教学方式,然而由于教师自身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使得当前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境创设缺乏感情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情境创设离不开感情的投入。没有感情的投入,难以创设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语文教学情境。然而,一些教师由于对课程过于熟悉,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感情;此外,一些教师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而导致创设的情境显得虚假,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2. 情境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目标还不够明确,似乎是为了赶潮流而以完成情境教学的任务为目的,而不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甚至一些教师为了增强课堂的观赏性而只是在公开课时才采用情境教学法。这样往往忽视了情境教学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与情境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3.情境教学偏离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而,一些教师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而无法做到情境和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的方法要合理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学科更注重欣赏性、形象性和感悟性。它不但注重学生接受多种感官刺激,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合理的情境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并精心设计。除此之外,只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走到学生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不仅为设计教学情境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还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师个人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以问题为驱动创设教学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立足于课本,在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从而驱动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转换师生角色,创设开放的情境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让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学习需求,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知识,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内容,通过利用多种方法及新媒体技术,创设出较为真实、生动的情境,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情境设置缺乏有效依据
在以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台上讲解、学生听课为主,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语文教师可根据丰富的教材内容及课堂主题,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创设不同情境,以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知识。但是,在实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未完全掌握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单纯为了情境而情境,缺乏有效依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较为僵硬。如,在进行一般记叙文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并提供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内涵。而在进行古诗词讲解时,教师则需要针对每首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及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设置相应的情境,或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以增加古诗词教学的乐趣。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课题的差异,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始终采取朗诵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使得原本正常的课堂文本教学内容被扰乱,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情境创设不合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被研发,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内。在教学领域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及黑板罗列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为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但是,在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与授课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师必须在保证课程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考虑到整体教学目标,对每一堂课都进行情境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并且让情境教学法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也会随之消减。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课时安排及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授课方式,合理设置情境。
(三)“境”与“情”相分离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既离不开“境”,也不能忽视“情”,只有实现“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在情境教学法中,“情”主要是指故事的内涵及主旨思想,而“境”则是指故事所处的背景及环境,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做到“情”与“境”两者兼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缺乏对“情”的重要性认知,一味追求对“境”的创设,最终使得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收效甚微。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白毛女》这篇课文授课时,大部分教师都会以多种方式与手段,向学生展示白毛女所处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状况,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对“境”的渲染上,而在交代完“境”后,课程授课也结束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变化及作者的表达意图,仍旧没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与领悟。
三、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驱使学生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学活动,参与课堂讨论。初中生普遍年龄层较低,虽然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注意力较为分散,难以在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高关注度。因此,如何创设符合课堂教学需求,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更有效地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所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内在需求。如,许多初中学生都较为好动,特别是男生,对武侠世界及军人生活极为向往。对此,教师在进行《向沙漠进军》课堂教学时,可提前搜集有关军事行动及行军打仗方面的资料,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创设行军打仗的情境,在课堂上建立敢死队、指挥组、情报组与守备组,并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组,参与到情境中去,模拟情报接收、攻击、防守、指挥等情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本内容,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内心期望。
(二)实现“情”与“境”的统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生由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并且知识水平有限,思想价值观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为主要任务,在课本教材的选择上,也主要是带有启迪意义的精品课程。在这些课文内,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反思。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可深入挖掘语文课本内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以多种方式与手段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以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对《春望》等诗篇授课时,可设置小组朗诵比赛,将学生分为几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对诗篇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进行诗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深刻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此外,教师还可将诗人所处时代与现实生活作对比,让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同时,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创设实物情境,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操作策略
所谓情境教学,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特定的、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并感悟语文,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情境教学的实践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因为教师们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现今的情境教学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一、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今初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不具备足够的相关性,许多时候都是空有热闹而与实际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其二,创设的教学情境过于形式化,教师仅仅为了体现情境教学的理念,在一些毫无必要的地方创设情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其三,创设的情境太过随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过易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过难的问题,学生又无法获得实际的成果,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的操作策略
1.问题启发型教学策略
问题启发型教学策略就是把教学的内容转变为问题的形式,让教师或是学生抛出,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答这些问题,进而掌握教学的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初中语文中《散步》一文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如“想必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散步的经历,那你们散步时,通常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一起?而且,散步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以这一类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接下来就需要老师准确把握时机,提升问题的难度,切入教学的主题,如抛出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名字便叫做《散步》,大家觉得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标题,表达什么意思呢?”引起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对文章进行阅读,完成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2.探究学习型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型教学策略的实施包括问题的提出、确定问题的探究方向、组织资料的收集、获得结论及采取行动等。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注意这样几点问题:其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时,要多关注参与度较差的学生,尽量避免出现较优秀学生主导探究活动的局面;其二,在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时,教师要注意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其三,情境的创设要贴合实际的生活,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以便教学主题和过程的设计。
仍旧以《散步》一文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呢?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同学通过对文章的精读,进行小组探究,而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一些相关资料,以便于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进而开展探究学习,以促进教学成果的体现。
3.合作学习型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型教学策略相对于探究学习型教学策略,更加偏重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而且强化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因素。在创设这种情境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设计,既要注意单节课的备课,又要注重整个单元的备课,以便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其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一定要均衡合理,保证每个小组的内部异质以及组间同质。
依旧以《散步》一文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学习任务,如“请通过精读课文,对文中各人物的性情特点进行描述。”与此同时还可以设置时间限定,既起到控制教学进度的作用,又可以激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角色”当中,亲身感受并进行体会与理解。而本文就现今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问题启发、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这三种可行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黄金仙.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在如今的教学思想当中,多元智能被喻为主流的教学思想之一,它认为智能是不断发展的,并且具有情境性。而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就是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情境,以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刺激学生的体验,进而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多元智能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实际教学过程之中的不足之处
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自诞生后一直不断在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已然被众多的教师所接受,同样,如何更好的运用情境教学也引起了众多教师的重视。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教师都乐意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并且取得了好的效果,尽管如此,情境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情境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的开展,通常有着随意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紧紧扣住文章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只要是遇到问题,教师就采取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情境教学的方法适合于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地掌握知识点。
2.技术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当前,情境教学这一方法的开展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因为在多媒体中有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将问题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问题有直观的了解。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的教师未能较好掌握多媒体的技术。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情境教学的方法
无论从活跃课堂气氛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情境教学这一方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是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教师就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运用多元智能的方式呈现文章的意境
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凭借一些语言或者是文字符号讲解课文内容,就不能激起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学生在初中这一阶段中,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情感较为丰富,情绪也极易受到影响。若是教师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展现文章中的意境,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采用到了白描的手法,借景抒情,通过营造意境来打动读者,呈现了作者极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若是想要让学生对文章有进一步的感触,就必须立体地阐述作品的背景。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一生的经历以及南唐的背景等,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其次,可以借助图片,因为文章中有许多关于景色的描写,所以可以利用到较多的资源,找到符合作者所想呈现意境的图片,特别是文章中对曾经南唐的宫殿与现如今居住的小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而引起了作者深切的感慨;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诵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刻去体会作者心中的悔恨。
2.在设计情境的过程中运用适合的智能切入点
智能点切入的不同,导致最终的情景教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首先是对文章的理解,主要包括文章的思想表达、时代背景等,在这个基础之上要理解学生的智能发展状态。
比如,《背影》中描写的是父子之间的感情,但是,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不论是父亲深沉的爱,还是孩子在发现父亲日渐衰老的那种感伤,距离他们都很遥远,因而学生很难去体会那种情感。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这种意境。这篇文章的学习是在学校开家长会之后,有教师突发奇想,在学校门口用摄像机拍摄家长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傍晚往学校走的身影。在讲解《背影》这篇文章时,播放了这段视频,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天净沙・秋思》这篇文章,包含了很多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思乡图。文章语言凝练且意义深远。在讲解文章时,可以配备适当的图片、音乐,教师进行初步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诵读,以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境教学法与语文的教学规律较为相符,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近年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符合。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智能是具有多种维度的,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情境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鲲.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年Z1期.
[2] 康彦姝. 多元智力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初中语文主要是为了培养初中生情感认识和价值观,通过情境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在应用情境教育时,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情境教学,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视频和文章增强情境教学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善于发现情境教学中的缺陷,并及时学习优秀的情境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今教学方式中都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课文情境进行展现,提高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和认识,并且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文内容利用视频和图片形式进行展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其中有一段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将美景进行呈现,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春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在情境教育中也可以利用视频和音乐对课文内容进行渲染,提高初中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教师可以找到关于社戏的视频,在教学时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社戏,并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有更好的理解。
(3)科学创建课文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育中,合理创建课文问题,确保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查找关于赞美母亲的诗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爱护,写一百字左右的感想。同时让学生积极预习课文内容,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谈论对这篇课文的感想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
(4)利用实践方法进行初中情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