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的经验,而在众多的经验中,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使用。可以说,学生们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将课堂中营造出一种情切、意远和生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那么,如果可以通过精心营造教学情境来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为话题分别从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一)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自主”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对于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巧妙地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和主动地参与模式的学习。而在导入新课时能够成功运用情境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因好奇而想学,因兴趣而去学,并引导学生们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勾勒和描绘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感和求知欲。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我的老师》为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老师进行联想,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老师来进行巧妙设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冰心诗三首》,为了可以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我们必须以现实中的依据为根据来告知学生们这些诗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但是,它们的丰富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我们要去创设这种情境俩帮助学生们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出如下的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妒忌心理,但是,有谁会真正知道强者的辛苦呢?”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老人来深刻体会强者的苦难,感受强者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和体会作者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与学生是一起建构新知识的合作者,而不是主导者和被主导者的关系。因此,根据教学是互动性的特点,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如何来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们在有关知识方面联系自己的平时所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为教学做出铺垫并在实际的参与中来强化这些知识,这种通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可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是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思维活跃起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通过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的形式来渲染“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紧张气氛,并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组织学生们发言,“船长挽救了大家而自己却牺牲了,你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们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珏。初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一、传情阶段。传情,就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根据文章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创造情感氛围,把学生吸引到课文内容和课文情境中去的过程。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情境创设、形象再现、情感展示。
第一层面,情境的创设。如教《春》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到春,你们眼前是否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呢?你们是否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天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通过提问回答,学生已进入春的境界中去了。不过,这还只是他们对春天的体验和所学的绘春诗句。若顺水推舟,用一句话便可以把他们的思维引到课文上来:“同学们,我们来学习来朱清先生的《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美好春色的。”紧接着教师用富于感情的声调范读课文。创造一种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情感氛围中初步体验课文的情境。
第二层面,形象再现。教师在展示形象时,要根据课文体裁,分两种情况:写人事的,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挖掘其内在的联系,然后用演示性语言加上情节性的动作把人物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再现《分马》一文中老孙头这一人物的形象,就可以用演示性语言和戏剧性动作把他分马时的心理活动,分得马后的动作和换马时的思想活动,神态通过表演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若这样,就能使老孙头这一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学生的大脑中。若是写景、物的,则要把握课文中描写景物特色的语句(往往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表现)和融情的语言节奏,再通过语言节奏把握情感基调。如《春》这篇课文,开头则用急不可待的心情写“盼春”之切。教师在展示这种心情时,则要突出“盼”来,读时语言节律要体现出“迫不及待”的心情来,接着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图。教师在展示课文中五种意象时,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春草的“嫩”,春花的“闹”,春风的“柔”,迎春图的“静”,都要求教师以相应的语调和节律传神地传达给学生。因此,在展示形象的层面中,教师的语言和表情尤为重要,这个层面是整个情境教学的关键。
第三层面。情感展示。这一层面是前两层面的升华。这个层面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中加以点破。若点不好、不当,都有损情感的显现。以《春》为例。课文展示了五幅春色:画后,用了三个比喻句以排比的形式结尾。教师如果不予点破比喻句的内涵及其作用,那么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它的意义。这样很容易使形象的明晰度、动人性受到影响,有碍情感的展示,不易使学生向驰情阶段过度。只有当教师指出了这三个比喻句是作者以满怀喜悦的心情歌颂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和青春活力时,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五幅春色图的内在含义,才会由衷地赞叹“春天多美啊!”
二、驰情阶段。即神随物游,缘心感物而情骋意驰的情感活动,体现在语文情境教学中的是,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现形象,制造一定的情感氛围,从而展示课文思想感情以后,学生受此感染。与课文,师情感所产生的共鸣效应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反应上。因此,驰情阶段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完成传情工作以后,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信息反馈)。仍以《春》为例。当教师利用“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相结合创设了一幅“美好春色”的情境时,学生则由“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等词句,在大脑中展现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和煦的东风,鲜嫩娇柔的花草,并从中感受到它们的生机与活力。当教师展示了五幅春色图后,学生则据此神思远游,联想到曾感动过自己的种种春天里的游戏或曾经历过的各种往事。当教师剖析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后,学生似乎联想到了他们也像春天的季节,似乎领悟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但学生驰情反应,往往呈现为多元性和无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允许合理想象的同时,精心疏导,使学生尽量产生基本一致的情感反应,要力求做到情感理解的多元性和整体――致性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留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调节、疏导。
三、澄情阶段。所谓澄情,就是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疏导下,根据自己的体验,情感达到时,教师使学生适可而止,中断情感流动,从情感体验中解脱出来,思考此情此景对我们的意义。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即“由观及悟”的情感流程,授《春》这篇课文时,当学生沉迷于春的美景之中,特别是读了三个比喻句,神思摇空之时,问道:“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峰回路转,学生自然会中断情思去思考本文深刻的寓意。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现今的教学领域中,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为各个科目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视频、动画和音频等多媒体元素,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这一内容时,教师事先准备与黄山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这些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观看到黄山巍峨壮阔的景色,脑海中也逐渐形成了对黄山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课文内容想要表达的内涵与主旨。
二、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情境
对文章中任务角色进行扮演,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文章内容营造良好的文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思想变化的发展规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内容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孔乙已》这一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举办一个小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角色,比如掌柜、孔乙已等。学生在扮演人物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指导学生如何与文章人物进行结合,让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根据人物的语气来说话,以此对每个人物角色性格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体会,这样的角色扮演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中角色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和单纯的背诵课文相比,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更加方便学生理解与认识。
三、运用情境实践教育
情境实践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已教学的经历和教学内容说出来与学生分享,让课文教学更加逼真,增强学生体验感。例如,在授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时,一开始上课,教师可以讲解自已到西双版纳旅游的经历。又如,在学到《石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观察石榴的成长过程,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便学生长时间对其进行观察,了解石榴生长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并做好详细记录。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课文问题,保证问题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要求学生立自主的完成布置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例如教学《我的母亲》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查找与母亲有关的文章,并要求学生思考母亲给自已的关爱,然后写出自已的看法。同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开始上课后让学生说出自已的看法,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
四、利用音乐背景渲染教学情境
有位教育实践家说过:“不要让学生讨厌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要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枯燥乏味的情境教育中,而是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入不失为一种绝佳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教学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在动听的音乐中去学习语文知识,细细品味内容带来的意境。例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在上课之前播放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中接受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完善逐渐成为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身教育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因此,教师应掌握最佳时机,注重情境教学的实践与完善,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初中语文教材的情境教育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11).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和参考物,将既有的经验与知识、概念相联系,进而在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该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学意义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早在我国的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其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激发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的运用好这一优势,积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的给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游戏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利用好课堂教学游戏,创设轻松的教学游戏情境,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思考,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这样通过趣味游戏的引导,在加强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语文情景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挖掘其潜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让其求知欲不断扩大,还能够开发其探索能力及批判意识。疑问作为争论的出发点、导火线,有了困惑,才能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坚持己见,敢于争辩。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立足于课本,在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教师布疑启思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加强交流讨论,主动去学习、消化、理解其中的知识和道理,然后教师进行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问,解开思路疙瘩,这是理性认识的升华。此外,教师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再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向其他学生寻求答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生活感知
生活犹如海洋,其中包含着各种知识和学问,关键是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的慧眼,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要设计情境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深化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怀,背负着时代的印记。有些课文,其内容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很难感受到文章的内在,从而给他们理解文本带来了思维上的障碍,学习起来自然也就觉得抽象,晦涩难懂。对于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深化理解,深入感知。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们可以先不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场景,接着教师又借助音乐进行朗诵,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如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导,使得学生离作品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情感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塑造健全的人格。初中语文的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生活气息、人物性格,有利于创设出生动而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与领悟语文知识。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入式”“一言堂”等现象仍较为普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应用,以期把语文知识融入到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一、音乐抒情,渲染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只有细细品味,方能贴近作者。在音乐作品中,情感就在节奏与旋律之中,无需深究,无需揣摩,仅凭听觉,就能用音乐最直接的感染力唤起情感共鸣,引感认同。实际上,文学与音乐同作为情感的艺术,实有其相通之处,若能在导入新课或朗读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无疑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静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吻合文本情感基调的音乐情境,让音乐抒情,渲染情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触动学生的想象,让文本的意境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其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寥寥数语中,体味游子的孤苦离情。由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与古典诗词尤为契合,因此,我就给学生播放古筝选曲中的《秋日情思》,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我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去想象作者伫立在清澈的溪水之畔,残阳如血,满目秋色,一股人生命运的苍凉之感不禁涌上心头……从学生沉醉而凝重的表情可知,音乐已凭其独特的感染力使课堂盈满了悲思愁绪的气氛,使学生自然体会诗句的妙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问题悟情,引入情境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能够使学生尽快受到情绪的感染,进入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但由于学生缺乏深入思考,从而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真意。问题是学习的核心,而思维的火花也总因问题而点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精心创设问题,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诱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文本情感,理解文本深意。如《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因此,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是什么样子?”“小伙计有多久没有看到孔乙己了?”“看客都以什么态度对待孔乙己?”“孔乙己在看客的心里重要吗?为什么?”“如果孔乙己死了,其死因会是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造成该句矛盾的根源,就在于那冷酷无情的黑暗社会与封建迂腐的教育制度。
三、生活启情,体验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虽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但若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就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与距离感,更无法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教育本质。其实,语文大多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尽显人生百态,可谓语文处处含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出发点,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以启发学生的自我情感认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情境,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思考生活,并学会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在《最苦与最乐》的教学中,若以文论文,学生仅会单纯地记住负责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却不懂得反思生活中的责任问题。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与责任相关的生活体验,我就先举例讲述生活中的责任,如借同学钱后还钱的责任、受人恩惠后感恩的责任、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完成父母托付的责任等,然后再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生活中的负责之苦、尽责之乐,而学生也在不断的诉说与回味中,自觉地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文中所传达的“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主题,从而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现实理解,又树立了正确的“责任观”。
四、表演生情,融入情境
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设生活情境,能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连,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并受到真善美的渐染熏陶,但这种体验通常较为主观,不免偏颇,缺乏客观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更好地融入文本情境,教师应选取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借助角色扮演活动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融入文本情境,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共语言、共动作,自然生情,真正将知识内化,巩固记忆。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自行编排课本剧,分组分别扮演鲁达、李忠、史进、郑屠、金老、金翠莲等人物,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文本内容形象化、立体化,让表演者和观众入情入境,如临其境,真正让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深刻体会了文中人物的心态起伏和情感变化,对文本的主题、认识就更为深刻与牢固。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资源,借助音乐、问题、生活、表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与兴趣,方能以境生情,以境动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将知识内化,化为己用。同时,教师无论创设何种情境,都应以情感为纽带,以思想为核心,让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真正抵达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振动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广阔天空中自由飞翔,尽情感受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发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