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旅游行业;就业;影响
中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到国家的战略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保障。旅游高校承担着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的任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成为旅游业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而言,“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严格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到旅游行业“就业难”,更确切地说是到旅游企业“就业难”,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诸多的原因中,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导致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1就业门槛低带来的影响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产业的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很多,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就业容量大,包容性强。旅游业作为最大的服务产业,在缓解就业方面有着显著的能力与优势,尤其是在吸纳妇女就业、无工作阅历的年轻人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更是如此。由于就业门槛低,劳动就业的培训成本较低,很多旅游企业吝惜用人成本,在招聘时追求短期效应,只求能尽快上岗,表现为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的学历结构和专业知识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过于偏低。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都是通过基层的不断磨砺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管理人员通常要从基层做起,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大学生通常都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长期的一线艰苦劳动很难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进一步抑制了本科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就业的积极性。
2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带来的影响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它常用来表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社会成员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是服务特征最明显的行业。服务人员要给旅游消费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服务流程,要提供一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过程,要具有真诚微笑、谦恭有礼、热忱周到的服务态度,要随时践行“客人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旅游行业固有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以及相应的工作要求决定了它与其它服务行业存在着显著差异,旅游从业人员特有的服务型特征导致了旅游从业人员较低的社会地位。
3企业人才观存在偏差带来的影响
目前,有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于不同学历和层次的人区别对待,但往往期望值过高,等发现本科生的能力达不到这种期望时,就转而过渡贬低他们的能力。大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区分人才档次,不同学历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提升制度并不倾斜于本科生,使其心理不平衡,积极性受挫。由于行业特点,学生从就业到发展必须经历职业历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期望值和实际往往会有一定的反差,在没有调整好心态的情况下,容易心理失衡。一方面从基层历练,企业组织环境与组织气氛与其社会需求的反差容易产生不平衡;另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急于求成,在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跳槽、流动频繁发生。这种职业经历对低年级学生无疑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4行业就业面不广带来的影响
按照旅游高校设定的学生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后可以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事旅游院校的教学工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但是旅游景区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的地方,却也没有接纳多少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旅游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大部分旅游高校都变成了以培养旅行社导游、酒店服务员为目标[1]。旅行社和酒店这两个部门需要的是大量的熟练基层服务人员,管理岗位极少。旅行社和酒店无法接纳大量的旅游专业本科生成为企业经理、主管和领班。
5专业性不强带来的影响
旅游业综合性的的特点非常明显,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进入到旅游行业。企业需要的各工作岗位除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可以从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甚至某些岗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还有可能竞争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2]。目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语、中文、史地、财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通过旅游业与本专业的结合点,很容易进入旅游企业相关部门。这些专业学生的冲击造成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益缩小。相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面广而欠精,他们很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它专业领域的工作。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想进入旅游企业发展,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高校旅游本科教育的弊端所在。
6行业脆弱敏感带来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是一个对产业环境十分依赖且十分敏感的产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发生在国内外的危机事件必然会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危机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在社会稳态情况下,经济及社会运行相对安全、平稳,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与行为是稳定的,此时的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而危机的爆发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旅游设施,危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得不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出游行为,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危机之中。旅游业是易折和敏感的一个行业。世界上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会比旅游业遭受更多的危机[3]。一些自然灾害或者社会动荡不仅会对旅游业造成强烈冲击,还会严重影响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信心。
7淡旺季明显带来的影响
受自然气候和游客闲暇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任何一个地区的旅游业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都存在着“季节性”。旅游业的“季节性”造成了旅游就业的“季节性”,导致整个旅游行业的员工需求弹性较大,这一点对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影响最为明显。一方面,淡旺季差异的特征使旅游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新员工缺乏专业教育培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等很多不完善的问题。每到旅游旺季,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的导游员供不应求,很多旅行社只能把在校具有导游证的学生当成他们的选择目标。另一方面,一些景区、旅行社一进入旅游淡季,员工往往会被放长假。有的企业会根据淡旺季的员工需求来安排长期工和固定工的人数[4],甚至让其他员工停薪留职甚至离职。由于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专职的导游人员大多也都是挂靠于某一旅行社或各地导游服务公司名下,同时为多个旅行社提供服务,成为没有稳定收入保障的“自由职业者”,经常成为旅行社之间大打价格战的直接受害者,“季节性”往往带来稳定收入保障、医疗福利待遇等的缺失以及员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也使得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显现,对有志于从事旅游业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8结语
总之,各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旅游行业自身特点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塑造行业美好形象、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优越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利因素帮助旅游从业人员树立从业信心等,使尽可能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旅游高等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李晓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邵琪伟:中国旅游业发展对全球经济贡献有目共睹[EB/OL].
[2]张广瑞.中国尚不能称为世界“旅游大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4.
世界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势头最强劲、服务特色最明显的产业之一。据 WTO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在就业形式多元化、供需市场不断调整、行业人才要求高标准的背景下,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就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状况:基于2个案例分析
(一)访谈对象
分别选取1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1名在校生进行访谈和分析。
某高校2012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小嘉(女生),广州人,现在某美容美发公司做助理(半年)。曾在某国企做过后勤服务(1年)、某房地产公司担任办公室助理(1年半),毕业三年跳槽2次,皆因企业经营困难结构性辞退员工。三份工作按月薪酬(含各类福利)分别是3000、5000、4000。
某高校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小张(女生),韶关人,现在大二第二学期,在学校期间曾获得三等奖学金1次,担任班长,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已考取导游证,有1次带团经历;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马”比赛志愿者。
(二)访谈内容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访谈。
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小嘉毕业临近三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三个行业,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不太稳定,当被问及本人时,也承认“大学期间有做过一些职业规划,但就业时受到挫败就很快就被,然后现在陷入了没有规划,迷茫的状况”;小张大一期间上过职业规划课程,也参加过职业规划大赛,因此她“准备以后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电子商务行业”,目前也朝着这一方向在学习充电,不过小张也坦言“不清楚目前的规划到毕业时能否找预期的工作”。
关于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小嘉和小张高考填写志愿时“旅游管理专业”都不是第一选择,但对这一专业也不反感,随着大学期间学习的深入,逐渐对专业有所了解,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成绩也不断提高。
关于就业与实习的问题。小嘉毕业后,没有选择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和职业,原因是“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广以及对专业能力要求不明显”,因此,她情愿选择办公室、后勤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行业和职业。小张也曾到旅行社带团实习,发现旅行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旅游从业者门槛低等问题也很突出,影响她今后的职业选择。
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小嘉目前从事美容业,她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今后还是希望考取公务员,但不考虑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认为这一专业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薪酬不够吸引人。同时,通过小嘉了解其同班同宿舍同学,发现该班级30人,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仅5人,大部分都所学非所用。经随机调研,部分毕业生也认同小嘉的说法,认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突出,且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随快,但市场不完善,准入条件不明确,影响了就业信心。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小嘉对自身职业能力、就业目标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认为求学期间对专业既能掌握不够熟练,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时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和就业认知度也不够,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而小张也认为目前参与到旅游管理的实习体验还不多,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今后是否在本专业发展信心不足。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反而有所下降(具体见表1、表2),表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间存在严重错位。
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旅游业的广袤发展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适应意识;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毕业生缺乏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旅游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以及行业发展不健康这两类“双输”局面。如何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二、脱离市场需求: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相脱轨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设置时,主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更多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较少考虑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职业期望关注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与就业市场脱轨,也与学生发展期望值相脱轨,当学生毕业就业后,未能顺利从事本专业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相脱轨
旅游行业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特色性,要求从事旅游管理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综合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受到学时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制约等,高校每学期对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教学形式都过于理论化、大班教学化、应试化,无法针对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培养方案与企业以及行业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学生走出社会后难以学以致用,屡遭挫折。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相脱轨
当前,不少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未摆上重要议程,简单的一日游、一周实习以及在学校周边地区简单参观作为实践教学,导致原本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局限,有些高校尚未建起酒店管理模式实验室、旅游讲解实操室,也较少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导致培养的学生更趋向理论型、知识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较少,由于实践能力的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成为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才,因而脱离旅游行业从事其他行业,导致旅游业的巨大损失。
(四)高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相脱轨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求学学生中,相当比例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并非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自身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不够强。此外,社会和媒体一些关于旅游业、旅游导游的一些负面新闻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从求学开始就存在消极、抵触甚至消极情绪,要么寻求转专业,要么学习不主动。还有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认为旅游管理就是做导游、在旅行社或酒店工作,就是负责吃喝玩乐,或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面广、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进入门槛低、晋升渠道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事实上,这些肤浅活片面认识都与旅游管理就业不相符合的。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接触,都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期望有所差异,因此,部分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性由此而生。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活动与就业相脱轨
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更多通识教育和校园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等,这固然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偏少,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理论,缺少机会运用理论,对专业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课堂,第二课程较为乏力。例如,模拟导游、旅游管理突发事件技能大赛、旅游文化战略调研、旅游规划调研等创新创业类主题实践活动,都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更与就业相结合,这些偏偏是高校目前所缺乏的。
(六)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就业相脱轨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或转行而来,并且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教师和专家较少。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历与科研,不注重教学或实践,导致教师难以胜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旅游教育。例如,有些高校专业教师从来没有考取导游证也没有从事过旅游管理的实践实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制度、机制到教学实践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个案访谈,以及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进行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决定行动,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当务之急是要从深层次的理念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为主线,开展教育模式理论创新。换言之,要改变学科型、纯理论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旅行社、新型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旅游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以旅游管理实践为特色、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切勿把旅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化,也切勿把旅游管理打造成旅游专业,缺乏高端化。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型极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也需要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资源。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可采取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三位一体”。课内基础实践阶段主要包括旅游管理知识课程演示、课堂体验、课堂互动,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外实践强化主要包括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课堂作业课外化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深化阶段主要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定期见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三段渐进式”实践环节紧密,学分互通、学时互用、学习互动,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要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畅通互惠互利的渠道,引导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建设一批常态化的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总之,要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见识,提高职能,整体上形成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协同创新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目标。要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遴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订单式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作为培养主体,共同选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进行素质培养,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引导,以行业为引领,确保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人才适应性强,用得上、留得住,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更为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提供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为注重的是标准要高,资源要好,切勿把学生当作企业的实习生和临时工,否则,培养的人才只打上某个企业的烙印,而并非旅游行业优秀人才的标签。例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中旅学院院长)的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各个部门顶岗操作,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的潮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旅游行业大有作为,因此,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社会和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体验。要立足大学的学校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一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商业计划》等选修课,开展创业大讲堂、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咖啡沙龙,对旅游创业理论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介绍;二是培育创业竞赛文化,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时,鼓励学生结合旅游行业新常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优秀项目要进行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育。三是推广创新创业实训,为有意向落地、创新特色较为明显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时代特色,鼓励旅游管理学生开展新型旅游方式创新,打造新的旅游行业模式。
(五)加强师资建设,建设“双师型”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专业实习 教学创新
酒店行业发展迅猛,许多国际酒店集团都看好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纷纷登陆并迅速发展。然而中国酒店业却面临奇特的“工荒”,招聘服务人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酒店都将眼光盯上了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学生。使用实习生还有以下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实习学生在校已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技能基础,上手快、好使用;二是相对稳定,最起码实习期间(一般5-6个月)不会离开;三是工资成本低,一般为正式员工工资的一半。因此,虽然酒店也知道,学生实习结束后大部分都不会在该行业发展,但是,高素质、低成本的实习学生还是对酒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知名的国际酒店其实习生人数甚至会占到基层服务员的60-70%。
面对酒店对实习学生的青睐有加,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状况又是如何呢?能否平衡这种需求、能否在院校众多的竞争中保持活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专业实习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在接受两年的基础和专业教育后,在第三年便进入实体企业开始为期一年的专业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学院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多是选择本市或邻近省市有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或旅游企业,譬如旅行社、少数旅游景点、西五星级饭店度假村和经济型酒店。除了个别协调外基本遵循保全大局的决定,这在发挥个性上会对学生有部分限制。
为期5个月的的专业实习,学生会在单位的岗位安排上以实习生的身份顶岗工作,在业务上除了最初的适应期和培训期都是一视同仁的,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作息甚至加班加点,脱离了学校老师的管家式指导,面临可能的差错、批评和客人的指责,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的不安与自我怀疑,很多情况下实习单位是观察不到或者不予重视,因为不是“正式员工”,这就给学生们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基本可圈可点,有热爱工作岗位发挥优势完成的很好的,结束专业实习后留任了原单位,这种情况占到20%左右;有基本完成实习任务,没有过失也没有表扬,平稳结束实习转换就业实习单位或方向的,这种情况占到主要的75%左右;剩下的5%表现差强人意,经常在实习期间被单位和指导老师“关照”监督,勉强甚至不能完成专业实习的。很明显,这样的结果不是当初院系在进行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效果目标是希望的。
二、高职院校专业实习教学现状
作为以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加强,所以学院基本上都安排专业实习加就业实习的模式进行,主要通过与几家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成立实习基地,互为利益合作协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院校互为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下,学院与实习基地或非实习基地的实习合作越来越多的呈现商业化操作的趋势,在这种运作模式下进行专业老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操作,主要的程序包括:制定专业实习教学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动员与组织、明确和下发学生实习任务书、与实习单位一起选派和接送实习生到达单位并落实生活起居,最后全程进行实习管理。
对于院系专业教学来说,专业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氛围中感受体会,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锻炼,增加实践工作能力和经验,以期学生能在毕业就业时增加自身实力,获得企业工作的青睐,而很多专业老师也在为此不断调研、修改教学计划、内容与方法,但实际行业工作的不足使的这些努力仍然存在许多的缺陷,导致现实的专业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导致教学目标与实习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以我校为例,近两年出乎意料地学生在毕业择业时,10%左右的因为考到了导游证选择近旅行社工作;有30%的同学并不很情愿地进了酒店服务行业工作;只有14%左右的同学是真心实意地到酒店中去,坚守岗位、学以致用,为酒店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有18%左右的同学根本不愿意到相关的单位去,只要环境允许,宁可留待家中待业等待时机;有28%的同学面对多项选择,如文秘接待、保险业务员、公司职员、业务销售员等职务时,他们宁愿“跳槽”,而放弃所读专业;以上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情况分析,尽管是以点概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业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差异,有大批的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对口企业就业,形成这种专业矛盾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一)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专业兴趣培养缺乏
有不少学生当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喜欢,或是专业调配或是家长强迫,而后的专业学习也没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努力,专业兴趣不大,在专业老师平时的专业培养中也只是敷衍缺乏自我动力,这种积累的“不专业”加上平时的“不务正业”就直接导致就业时的不选专业。
2.专业岗位实习“挫折”是学生产生专业逃离心理的最直接导火线
专业实习时为了学生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行业实际中参与体会,缩短就业时与实际需要的差距,但是良好的出发点经常没有很好的效果,使得学生在专业实习后的就业实习中偏离本专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1)实习生因陌生和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普遍受到酒店老员工的歧视,时常遭到非议和白眼。(2)出现客人投诉时,员工往往把责任推给同组的实习生而让自己免遭被扣发奖金的处罚。(3)老员工出于对自身工作机会的保护(害怕较高学历的职业学院的学生毕业来工作抢了自己的工作的岗位),对实习学员讲述企业的种种不是和严苛之处,以此来打消学生毕业就业的念头。(4)单位上级对实习生的疏于交流和关怀,向实习生与老员工们产生利益冲突时的无助使实习生在正常的工作中有苦难言,(5)实习单位待遇不吸引人,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3.就业严峻形势的压力
面对日益严峻和残酷的就业,为了能早早地落定工作或户口,很多学生放弃了专业而选择易上手、能解决一些现实的实际问题并确定就业的工作;相对于需要实际工作经验和一些职业证书的酒店基层管理、旅行社工作人员、国际国内导游乃至一些票务工作等等,业务员、营业员等工作就成了学生刚毕业时的无奈选择。
(二)学院教学方面的原因
作为专业实习的授予方,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的原因,院系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原因。
1.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分散——精力分散、能力分散、人员分散
专业实习指导老师(或称为带队老师)因为还要承担学院课务、科研论文及其他院校事务,在对于分散在几个不同对口企业实习的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全身心管理与指导,而自身专业专长的限制决定不能对所有实习学生针对性指导;因为一些实际操作的困难,专业实习一般采用一个老师带一个实习点的方式进行,导致无法很好地全盘考虑和协调,并且有可能产生“木桶短板”效应。
2.专业实习教学计划与实习企业缺乏很好的沟通与协调,不够系统
理论与行业实际总是会存在些许的差异和碰撞,由于企业经营的忙碌,接纳实习生的时期基本都是旅游旺季,企业无暇与学校多次进行实习计划的磋商和确定,而是单方面的在专业教师根据经验或些许调研后制定的计划内容上匆匆表示认可。在实际的实习中根据计划来进行的学生实习内容就显得很少,因为不切合企业实际!
(三)实习单住方面的原因
通过我对于多家实习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以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为代表的旅游企业留任实习生的比例在10—20%,希望能留任实习生,但对留任实习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学习接受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上,比较学生调查表中相关的因素,实习单位愿意花在实习生身上的职业培训、工作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很少,甚至从基层领导到企业人事部对他们的关心因为比较老师的关心陡然降落,这就导致了独立思维能力渐强的大学生的反感,在实习工作中不愿意或少愿意发挥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协作效应也就大打折扣,因为在实习学生的印象中单位就是压榨他们,把其当做“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人才或者储备人才。另外,企业因自身经营管理的原因缺乏对实习生的系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与拓展。
四、专业实习教学几点创新思考
人们对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若要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行业现状地创新教学思维,不能固定于死板的常规教学,建立一整套适应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本专业,激发并加深学生的专业兴趣
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观念,利用可能的场合及活动充分发挥旅游类报刊杂志及声像资料的宣传与教育作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饭店业的管理现状及学习他们的服务典范;这类读物主要有《现代饭店》、《饭店世界》、《现代旅游报》、《中国旅游报》、各大著名饭店集团的网站等等。另外,可组织学生开展“酒店技能操作优秀选手”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开拓,参与到其中,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本专业,并利用场景教学对酒店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员工素质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自觉性和改造这种不良现象的决心和责任感,了解优秀饭店集团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文化理念。
(二)完善校内外实际训练和双师教师的实际能力的建设
首先,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我国各旅游院校已经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室。但要获得更好的教学和实训效果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应该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这点可以建议学院建设一座具备前台、客房、餐饮部的小型酒店,在部分固定员工之外,将日常营业作为实训内容以外,学校的嘉宾礼仪接待、领导宴请、学生家长和其他普通客人的住宿交由他们来负责,同时进行操作技能、文艺表演等比赛,并推荐他们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同类大赛。帮助学生成立诸如“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自己组织旅游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其次,对校外实训基地应慎重进行选择和建设。如前原因分析中所说,实习企业环境对学生的专业意识等影响很大。学院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更应选择那些声誉、管理良好,服务管理理念更贴合或接近专业老师授课要求,对员工的忠诚度培养比较有特色的酒店企业。另外一点就是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要形成梯队层次,从旅行社、景区景点到酒店,而接纳实习生站多数的酒店则从高星级酒店到经济型旅馆,从世界连锁饭店集团到有特色的单体酒店,旅馆,形成多种多效的锻炼层面。
再者,在于对专业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择与培养。专业实习老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企业工作能力过硬,专业实习指导期间校内事务的适当减少以便于专著精力于学生的实践协调和指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课程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导证、领队证、技师证等,并要求他们定期去旅行社、饭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派遣专业教师轮流去相关院校参加短期进修、做访问学者,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
(三)实施真正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高职学院一直提倡“工学交替”式教学,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对于专业教学效果将会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这种模式教学进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新生第一学年,教学重点主要是培养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职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上。除了进行一般常规性的认识性实习,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之外,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上,例如礼节、礼貌、仪容、仪表、仪态、服务意识、卫生习惯、劳动观念,都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活动来培养;另外,必须十分注意学生的职业着装,塑造充满职业氛围的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一个旅游从业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以“实用”为主,不苛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性,减少基础课程的无为学习,一切为到旅游企业实习作平稳过渡的准备.
第二阶段一一在校学习的第二学年主要是在高星级酒店实习,在这期间,学生按照实习教学大纲和酒店的培训计划完成实践课教学所需的一切技能与能力,获得实践教学的学分(每周一个学分,共36学分)。实习结束后评出优秀实习生,树立实践教学标兵。这个阶段主要是院系专业与实习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对学生的关注,发挥企业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阶段——教学第三学年,是学生酒店管理理论与职业英语提高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同时加强学习相关专业教材,用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英语能力。另外,学生还要考核各种技能证书,为就业做准备。在这一年里,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分流,有的同学会想取得大学本科文凭和学位而努力,有的因为自身的职业能力较强会到更高的企业甚至到国外就业,这些都是他们根据实习而对自己专业学习有的新规划,值得鼓励。
图1是表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实习的组织与协调过程。如图所示,学生实习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办学形式和教学计划(培训计划)上都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
(四)相信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管理
学生实习之初,在技能操作方面不如正式员工熟练细致,但他们有理论、有上进心、愿意承担责任,敢于接受不同岗位的挑战。因此在学生实习开始时,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就应多了解、多观察,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安排部分学生逐渐参与到基础管理之中,如可以从参加管理人员会议或向他们征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哪怕只是员工之间的小组长管理,迫使他们勤思考,把自己迅速融人酒店的整体之中;通过参与,他们会加深对酒店的了解。并对酒店的一些做法或结果容易理解。对个别适应性强、头脑灵活的实习生,在对岗位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后,要大胆使用,担任管理职务,指导老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因为对实习学生的最大激励,莫过于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信任。
实习生的管理需要实习单位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但应以实习企业的管理为主。在管理上应注意实习生和正式员工之间的心理差别,实习生一般更注重被人尊重、认可,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往往有求知欲、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承认错误,因此,实习单位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学校也恰当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对专业所长的发挥更加自信。
摘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出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和要求,提出关于酒店管理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调查情况及分析
1.1 调查情况
适用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与社会的无缝对接,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业界所需的人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于2014年12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调查,在问卷网上共收回79份答卷。受访对象的工作单位来自酒店业、旅行社业(包括在线旅游运营商)、旅游业其他部门(旅游局、会展业、现代休闲业等)、其他等,比例分别是65.82%、25.32%、2.53%、6.33%。
1.2 数据分析
1) 本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知识和素养的调查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实务操作技能、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要求较高。旅游企业认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类别依次是现代服务创新类、旅游市场营销类、旅游产品开发类、节事活动策划类。对旅游专业人才素养要求为:团队协作>抗压性>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具体情况如图1、图2、图3显示。
2) 本专业主要实践环节的调查
旅游企业十分认可毕业实习、行业技能实训、生产/见习实习、案例分析这几种实践方式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并倾向于建立毕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建立技能实训基地、高管进课堂给学生授课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具体情况如图4显示。
2、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2.1 能力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能力是:应变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客房、餐饮、前厅对客服务能力。
2.2 知识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知识是:酒店英语,会计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理论知识,礼仪知识,菜肴、酒水知识,酒店营销知识,酒店管理知识。
2.3 素养要求
酒店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1)思想素质,主要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特别是职业忠诚度。(2)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文、史、地、政策法规等。(3)身体、心理素质,一般来说,酒店行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既要求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较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高强度的工作;并且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应急技巧。(4)交际礼仪素质,酒店行业综合性、开放性强,是一个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行业,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礼仪素质。(5)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理论。
3、酒店管理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培养目标
现今酒店需要的人才不只是熟练的一线服务人员,而是熟悉酒店业的发展政策与前沿动态,掌握其各个部门的运营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能力。以及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等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独立工作和综合分析能力,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具备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环境工作的语言知识、沟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因此酒店管理方向应培养能在国际高星级酒店和连锁品牌从事酒店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酒店市场调研与营销、酒店企业经营与管理、服务管理等实务性、管理性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 构建课程体系
酒店的部门主要包括前厅客房、餐饮休闲、营销公关、人事文秘四个方面,因此,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从酒店的四类部门出发,重点培养学生各部门实务工作、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具体见表1。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结果、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要求,参考厦门艾美酒店、厦门喜来登酒店、厦门威斯汀酒店、厦门日航酒店等5星级酒店的岗位设置,确定酒店管理方向课程组包括基础知识、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 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87-189.
[2] 饶雪梅.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29-30.
[3] 郑红梅,谢玉婧.创新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破解[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5):35.
[4] 段金梅.珠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140.
[5] 朱云洁.中、澳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酒店管理研究,2014(07):140.
[6] 郭心毅,陈萍,刘乔乔.借鉴英国经验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4):6.
[7] 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 2011(1):123-124.
引言
现今的各大院校不断输出大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是顺应新时代经济体制下产业变革的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所能带动的经济增长量远不如第三产业服务性消费带了的经济增长量多,在这种背景下,便催生一大批与此行业相关的人才。然而在这种人才大量输出的情况下,与其配套的酒店行业却没有经历这种人才拥堵的现象,相反,酒店管理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并且长期处于一种疲软的状态,可以说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酒店实习,然而最终酒店的人才输入状况却让人大跌眼镜,这其中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呢?
一、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在现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之中,大学生也逐渐提前迈出校园体验社会生活,实习作为体验社会以及收获工作经验一种重要的途径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针对现今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酒店实习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酒店行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内的一大领域,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较紧密,除此之外,酒店行业巨大的容纳量以及现代化的环境吸引着大量的实习生。而在酒店实习的益处,一方面,酒店内一系列的社交礼仪以及员工内部关系的处理方法都是酒店实习可以让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现代社会是交际的社会,而酒店实习所提供的一些基本职业常识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轻实践重理论的不足,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另一方面则是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处理,旅游专业属于外向型的专业,大多数时间都是要与人打交道的,酒店实习恰好能够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学会与不同的客户打交道,为其日后在社会上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属于酒店实习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的益处。
二、现今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状况
随着近些年高校招生计划的不断调整,各专业设置的重点也发生了偏移,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相对热门的专业,其所吸纳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大院校内所聚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同年毕业生都相对庞大,而在其就业选择上,却大致分为三个方向,首先,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由于性格或是前景预期等不符而选择跨专业就业,跳开与其专业相关的如酒店管理,地区导游等领域而选择从事一些相对疏远的职业,其次,一部分旅游专业学生选择转专业考研,往经济类专业发展,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同时也是暂时避开就业高峰,最后,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从事本专业工作,而酒店行业以其相对现代的工作环境以及较高的就业人员接纳量成为大部分此类学生的选择,然而,尽管如此,现今酒店行业人才缺乏度仍旧相对较高,这其中有哪些因素呢?
三、酒店实习对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因素
1.薪资的设置状况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来说,其工作预期首先便是与薪资直接相连,其对工作的向往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薪资设置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薪资设置对在校学生的毕业就业选择有很大的吸引力,酒店实习对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薪资的设置状况,良好的酒店薪资设置,避免工资预期与实习生的预期过于悬殊,是提高实习生对其好感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旅游专业学生选择留在酒店工作或者是选择其他相关酒店从事工作有很大的作用,相反,不合理的薪资设置或是过于草率的态度都很容易促使旅游管理学生实习生放弃此酒店甚至推出相关行业而进入其他领域。
2.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否
对于一个行业的好感度,处理薪资设置外,其管理制度的合理与否也是一项重大的影响因素,现代酒店由其是一些大都市的酒店,存在很多无序的管理状态,除此之外,许多灰色交易也在酒店进行,这对酒店形象起到了很大的损伤作用,酒店实习生在酒店实习的同时,也必然处于其管理体制之下,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必然会引起实习生的排斥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回影响其就业倾向,从而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
3.酒店文化的优劣状况
员工很大程度上被企业文化所塑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进行实习时,除了接触一些外在的交际礼仪,必然也会浸渍在其酒店文化之中,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将企业文化列为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指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其就业方向时,必然会考虑其日后长久的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对其自身发展与长久发展都是有益的,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时倾向于感受其酒店的文化,从而对其对与自身融合度进行预判,影响着其对就业方向的选择,良好的企业文化多能留住相关人才,而低劣的企业文化则很大程度上回促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其他领域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就业导向 产学研结合 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各条建设战线输送人才,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在国家的建设、生产和服务行业,高职院校都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开始步入转型期,逐渐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越来越注重科技和服务质量,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促使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保证高职教育能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国家教育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高职教育发展的交流会,在讨论和探索中逐渐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职教育发展方针。到2006年,鉴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验效果良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继续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了使高职教育能够尽快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国家在2010年又提出了加大高职教育改革力度,明确以就业为导向。在政策的支持下,各高职院校都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各个专业也都在尝试符合本专业实际的发展道路,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旅游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很快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尤其是对一些工业不发达而环境优美的地区,旅游业开展得如火如荼。高职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人们对旅游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在尝试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基于旅游管理的以地域限制,很多高职院校都选择和当地的旅游景区经营者合作,积极尝试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素材,极大的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明确培养的方向。其实高职教育在很多国家都是普遍开展的,西方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的明确,就是为经济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生产和服务业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明确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更加强调职业性和技能性,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的目标,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学生的哪方面能力。其次,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专业的设置,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专业设置的质量与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息息相关,也与学生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专业结构应该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行业风向标,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灵活多样的调整,体现高职教育的灵活性。再次,课程体系完善而不失灵活。高职教育的课程一方面要做到完善,使学生掌握本行业最基础的知识,为培养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够灵活,跟随市场的需要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课程体系要和实际的岗位需求相联系,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参与教学活动,让一线工作者和教师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既保证课程的理论性,又满足课程的实践性。最后,评价机制灵活多样。高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评价机制对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体现教学方向的风向标。教评不再是单向的考试,而是更为灵活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不再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高职教育必须从传统的考核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转变。除此以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就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企业的参与将使学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使课程与实际需求更加紧密,而企业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也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这种合作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满足了学校的教学工作。
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是照搬了本科的专业设置,这也是由于前期没有经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都很少有学校进行改变,大部分是长期沿用了本科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培养方向上存在很大差别,本科院校更倾向于研究型人才,更多的是理论教学,当然近些年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导课程依然是导游方向、酒店管理,一些改革积极的院校也开设了会展管理、度假管理等。但是,时下非常热门的电子商务、景区策划、旅游宣传促销等专业很少有学校开设,而这些专业是现在人才匮乏的专业。这也可以看出,在课程上缺乏适应性和特色化,并没有灵活变动,并没有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也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课程的设计没有特色,一味的尊崇传统,加上教学资源的不足,很多院校都放弃了改革。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从教学计划上看,很少有学校真正实施实践教学。从课程设计上看,也是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这也是由于上文已经说到的照搬本科课程的结果。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的教评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而考试的内容多数是理论知识,形式上也是笔试为主,这就导致老师们在教学中无意识的更加强调了理论基础教学,一些学校由于教师奖励机制可能与学生成绩挂钩,更是轻视实践教学。除此以外,教学设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教学资源,一些实践课程实际上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效果。一些学校的实训仅仅停留在餐饮摆台、客房做床等环节,流于形式。甚至于一些学校实训期间管理混乱,实训最后就只是填一个实训报告。而且,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很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实践课程的开设。
四、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其实,很多院校都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但是关键还是要看落实情况。这里需要积极引导教师自身学习,形成一定的考核制度,进一步拓宽教师的培训渠道,进一步增加培训经费。为配合校企结合的政策,积极引进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让具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到学校讲学。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挂职培养。其次,加强学校内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一般由教师负责。校内实践项目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也有极大帮助,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一些年轻的教师,尤其是高学历的新教师要加强培养,可以对新教师进行定向的挂职培训,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教师。还要加强人才的引进,积极引进人才,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优惠。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急需改革的内容,实践已经证明了照搬本科的课程设置是错误的,必须根据高职办学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积极跟随时代潮流,积极准备电子商务、景区设计、旅游营销等课程的开设。课程结构上需要兼顾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课程设计上也要考虑到合作企业的需求,可以为合作企业专门开设某一课程,或者给合作企业留一定的课时,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合适的教材,一方面可以在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教材,或者寻找合适的素材。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不再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分开,这部分的学习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这部分肯定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这个环节更要注意结合实践教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切不可以只是理论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践课程;三是技能提高。这部分主要是训练,包括各种技能的训练,以及一些相关行业的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某个行业和职位。
(三)建立与完善“双证”制度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外,还应努力参加各项技能考核,获取各种技能与资格证书。在培养计划中。我们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列入正式的教学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对接考证科目,开设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和《模拟导游》4门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课程。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在时间上与考试时间相衔接。并已开展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等考试工作。目前,学校还需要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行的准入证,无证就不能上岗。因此,我们为了提高导游证的考试通过率,专门安排了为期两周的考证实训。
(四)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种能力绝不是课本能够教会学生的,必须经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方面需要配合专业课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对专业技能进行加强训练。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训性教学、现场教学、阶段性训练、毕业实习或者岗前培训。其次,实践课程的开设需要一定的条件,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实训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很多院校不是不想开设实践课程,但也确实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完善现有的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软件、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和模拟导游实训室。配合主干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其次,要积极尝试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的实训基地,与一些景点的经营者和星级酒店合作,尽量提供在职的实践课程。
(五)改革教评机制,坚持走产学研道路
教评机制对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老师和学生无意识的会向教评的指标靠拢,所以教评机制一定要公平公正,同时要综合全面,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以分数来判定教学效果。首先教评机制需要严格考风考纪,严肃考场纪律,加大对作弊等行为的处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其次,教评机制改变仅依据期末成绩的问题,坚持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包括学生在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其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被认为是高职教育的成功模型,在各个专业相继尝试。但是,要避免合作伙伴的选择,一方面合作企业要有实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作的网络,而不是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这也是避免合作突然中断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可以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授课,或者为某个企业开设专门的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某企业班,班级成员可以由企业选择。
综上所述,面对高职教育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职教育发展方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帮助和服务学生就业,同时也满足企业的人才的需求,这一方针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方针的实践者,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大胆尝试改革,促使高职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凋海燕.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教产一体化的探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70—75.
[2]徐敏.设计自我成才、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借鉴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校教学模式,谈高职校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08,11:71—74.
[3]彭文武.民办高校旅游专业课教学绩效评价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12(下):183—118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旅游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86-02
近年来,围绕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本科教育发展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建设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专业内涵的提升。由此,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充分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法,逐步开始运用到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由师生共同通过“项目”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以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估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1]。具体来讲,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除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若干应用型导向的工作项目,明确工作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内容、能力技能和情感动机之外,相关信息的收集、实施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则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主处理完成。
项目教学法以工作项目完成为导向,一改过去追求将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参与工作项目的分析、论证、计划、实施和控制等实践活动,探寻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途径,并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在当前人才竞争的就业大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全面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塑造,而且越来越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正好契合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对于学生上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兼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就业能力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关键环节
1.项目设计与选择。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减少或忽略,恰恰相反,其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围绕项目选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目标,需要由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初步的项目创意,再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反馈意见,进而确定最终项目选题。
2.项目目标和计划制定。在与学生共同协商确定项目选题后,教师还要设计好每个工作项目的教学目标,详细界定工作项目及子项目的具体任务、责任划分。这一环节实质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学设计类似,对项目教学法的正常有效开展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3.项目准备。鉴于项目教学法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项目准备工作大体上可划分为教师准备工作和学生准备工作两方面。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要为项目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具体来讲,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协调项目实施所需的场所、必要的实训设备及材料,同时根据项目任务的分解,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行动小组,建立小组的组织体系和行动规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项目实施前要积极主动地围绕项目任务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储备,独立完成工作项目实施计划或演示方案。
4.项目任务执行。旅游管理专业的项目任务执行显然不能完全照搬理工科的试验、实验方式,需要结合旅游管理实践的特点选择若干切实可行的执行方式,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避免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来讲,一是召开项目策划或方案论证会,如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行社旅游产品设计及旅游线路设计和营销推广方案制定等项目,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邀请景区管理人员、旅游行社市场人员等专业人员进行项目方案的论证和评审,指出学生设计方案中的优缺点及可以进一步完善的部分。二是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练习与操作,如模拟导游、模拟酒店服务就可在仿真实训室或校内实习酒店进行现场模拟演练。三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如导游模拟、酒店服务、景区规划等项目任务皆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进行现场演练。
5.项目结果评估。尽管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意味其完全抛开教学结果的考核,而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仅仅将书面考试作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检验的唯一标准,强调将学生对项目结果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纳入其中。在项目教学法中,强调评价主体不再单纯以教师为唯一权威,转而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专业技术人员外评共同构成;强调考核内容不再仅仅是结果考核,还要兼顾过程考核,即效果与效率并重,包括项目计划、项目准备、项目执行、项目结果及项目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技能搭配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参照当前旅游管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加强自身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2]。
三、项目教学法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行动方略
1.课程体系的优化。当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围绕旅游管理原先脱胎的学科专业来构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养、重理论研究轻技能训练,显然与当前社会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不符。在应用拓展型人才培养导向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合理的优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按照学时数量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核心专业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深度,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广度;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旅行社职业技能(导游、计调、销售等)、酒店职业技能(前厅、客房、餐饮服务等)、景区管理职业技能(计调、规划等)等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远远未达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因此,有必要在项目教学法应用下进行必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在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时,有必要先与旅游企业进行意见收集与反馈,根据旅游行业对相关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的选聘、任用、晋升要求,在国家有关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标准,设计以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此外,要搞好教学资源库的配套保障,包括教案、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习实训项目设计方案及指导书、试题库、教材等,加大以应用性、实践性为导向的适合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各类教材的编写,为项目教学法提供教学资源保证。
3.教师素质的提升。在项目教学法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熟悉职业实践技能。但目前,许多本科院校教师基本上是由学校毕业直接担任教学工作,在经历上往往缺少在旅游行业从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鉴于教师往往要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有必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客观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挖掘“存量”资源,搞好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旅游企业建立师资培养协作关系,有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去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其次要拓宽“增量”资源,一方面建立兼职教师队伍,选聘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丰富旅游从业经验和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素养的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在新任教师引进上,力求旅游管理专业新任教师具备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一定标准,为项目教学法提供良好的教师素质条件。
4.实习实训条件的改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求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统筹规划相关实训室建设,切实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标准,尽可能创建仿真的模拟实习实训环境,购置符合当前旅游行业实际情况的实习实训设备、器材,包括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前厅和客房实训室等。另一方面,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存在着不少功利化的不良现象,使得校外实习几乎流于形式,因此学校有必要本来“共育人才、共管人才”的宗旨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切实按照项目教学法的环节设计好校外实习这一课程项目内容,真正保证项目教学法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旅游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设想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不断的深入和发展,各行业的人才争夺战也是越发的激烈。虽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较晚,但近几年来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很大程度上积极的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扩展,如酒店业、 饮食业、娱乐业、专业教育类行业等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都相应的开设了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但迅猛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各种问题及弊端。
一、我国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中职学校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较晚,许多课程设置都比较落后,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践课较少、学校内实习设备简陋,影响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是影响了学生在旅游与酒店行业的发展。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上几乎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水平的学生都是一样的,降低了学生的专业性,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没有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而且课程安排缺乏体系性,学科之间的联系表现不明显,学生难以掌握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
(二)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学校教学资源欠缺、设备不足,更新慢,与企业环境缺乏对接,不能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实训场地,教师只能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场景;且到快毕业的时候,小部分的学生才能拥有实习的机会,难以应用学到的知识,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检验。
二、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设想
(一)对公共基础课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需围绕旅游与酒店管理职能需求进行设置,旅游专业的学生普遍活泼、热情大方,接受能力较强,喜欢参与和显示自己的能力;酒店管理属于管理类的专业,但又涉及到不少酒店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专业设置的时候需体现专业特性,与其他专业知识区分开,旅游和管理行业息息相关,因此两个专业的学习要涉及到彼此,且两个行业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他们需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游客,因此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务必掌握多种语言,才能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
(二)合理安排学生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
由于我国旅游、酒店管理起步较晚,在许多中职学校里旅游与酒店管理还是新兴专业,因此许多学校都不能提供给学生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实习机会,且学校课程设置偏理论化,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
理论课过于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愿听一些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东西,所以,理论课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创建、营造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为课程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引起学生的悬念,让学生能对课上的话题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理论基础知识。
实践课以旅游、酒店行业需求为导向,对学生一一的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学生实习的需要,学校需不断开拓多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途径,如与大型酒店和旅游公司签订长远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在平时也有机会参与到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工作,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以实现职业能力为目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组成,改变原来老师单方面对学生评价,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学生评价体系应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内容应注重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完成职业活动过程采用的方式是否合理,对一个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进行评价,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建立综合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更完整,更好操作,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的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不仅要教师来评价,还需要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思。
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评价学校和企业间合作模式成败的现实依据。我们需依据评价的结果,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的计划。只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职业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突破现在的两年教学一年实习的课程模式束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优化教学质量,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结束语
旅游与酒店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与酒店管理的水平高低在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合格的优秀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必须改革专业课程的设置。
参考文献
[1]张雪梅.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设想[J].科学咨询,2013,(2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旅游管理;应用;青岛滨海学院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信息搜集、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地建立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随着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项目教学法目前已为很多国家和职业学校所采用,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朱枫曾对659篇有关项目教学法文献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发现有564篇文献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高职和中职),占到了85.6%。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广泛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突破高职教学中教与学的瓶颈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日益下降,这也使得部分教师非常苦恼,感觉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吃力。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大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方法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不能接受。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是非常讲究个性化和自主性的,他们渴望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而项目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项目的制定、实施中来。所以项目教学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只需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监督就可以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底子非常弱,而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内容从基础性知识一下转变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这一转变单凭课堂上的讲授,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厚的主要原因。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一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性知识之后,利用这些知识去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2、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恰恰缺乏这种与人合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每一个项目,从人员的分工、任务的分派、进程的安排以及最终成果的完成,都需要多位同学共同讨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大大锻炼了学生们的团结意识与合作能力。
3、对教师教学的促进
设计一个好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为了设计出相对完美的项目,教师首先需要吃透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每届学生的层次、能力、知识结构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项目。这一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4、为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
众所周知,青岛市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青岛乃至整个半岛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一方面,小型旅游企业不仅专业素养高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一般技能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也很严重;另一方面,大中型旅游企业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综合而言,青岛乃至山东半岛旅游行业缺乏职业素养高、业务纯熟、精于管理的业务经理层次人才。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业务经理岗位管理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就应该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作为一线从业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作为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而项目教学这一方法恰恰满足了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通过对青岛滨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向以获取实际经验为中心的转变,有助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助于缓解青岛市旅游行业人才失衡的现状。这也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三、项目教学法在青岛滨海学院高职旅游教学中的实施
青岛滨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11年7月份开始研究项目教学法在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并从2012年1月份正式开始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研究》课题。
经过项目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设计出每门课程的课程项目和综合项目;项目的具体要求、实施过程及指导方法;项目的评价方法。课程项目为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单一性项目,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例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有“首站沿途导游”这一实训项目,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首站沿途导游的程序和内容、积极调动游客的情绪;实训内容有致欢迎辞、沿途风光导游、风情介绍、介绍入住酒店;要求学生顺利完成一次首站沿途导游,欢迎辞要求大方、诚恳、热情,沿途景点要有主次之分,讲解要自然;教师会先示范讲解,然后请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最终由学生逐个进行模拟讲解,学生评析,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实训项目练习,学生们对这一内容印象深刻。而且这一方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的课堂为欢乐的学习。
综合项目是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为了让学生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合适的项目是关键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相当于目标管理方法中的目标,制定合适的项目是关键。因为一个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层次的项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教与学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项目不适合,则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我们主要是由老师们预先制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映,收集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进,而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项目的制定。
2、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青岛滨海学院高职旅游专业的同学是三年制。他们在第一学年接触的专业知识不多,所以设计的项目应该简单、易行,使其对项目教学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增加其学习兴趣;升入大二,随着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增多,可以增加项目的难度;而进入最后一个学年,他们对项目教学法和所学专业已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检验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重视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与反馈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予以监督和指导,观察学生们的分组情况以及参与的积极性、承担任务量的大小等,并将这些作为给学生打分的依据,避免小组作业中搭“顺风车”行为的产生。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教师应组织所有学生在一起展示、讨论。一般先让小组同学派代表展示其项目成果,然后请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将点评结果和修改建议反馈给小组同学,使其明确自己项目完成的优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戴晓燕.论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高校教师的挑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0-31.
[2]朱枫.国内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兼谈项目教学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适用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9):54-56.
[3]葛廷友.项目教学法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2):
60-61.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项目教学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蒋述东(1965-),男,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教育。(重庆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重点教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270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43-02
一、项目教学概述
(一)概念
项目教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以来自社会生产实践或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完成项目的教学方法。
(二)基本特征
1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建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把工作任务引入教学中,设计出一个个教学项目。在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中,教学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为了完成根据工作任务建构的教学项目。通常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就可能突破传统课程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甚至可能突破学科界限。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生可以较完整地了解他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
2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学习方式比较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是未来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同时,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条件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3 多样化的学习成果。项目教学中,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为完成依据工作任务建构的教学项目,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解决任务的不同方案与策略,形成各不相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使学习成果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因此,项目教学评价也是多元化的,评判的标准不是简单“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项目教学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实施步骤
实施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明确项目任务。要求教师熟悉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教学项目任务,确定项目目标和任务。步骤二:学生分组。(1)规模: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7人最为理想,尽量使每组成员为单数,以免造成全体表决的时候出现相持不下的状况。(2)性别组合:每组成员尽量做到男女搭配,因为在遇事表决的时候也许男女对问题的看法会有性别差异,搭配后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具全面性。(3)组长的选取:可以按照自主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慎用直接点取的方式任命组长),组长需要有组织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步骤三:讨论计划,明确任务。在学习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步骤四:各小组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根据小组成员分工,学生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展开活动。步骤五: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对各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展览展示,也可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可以在每组代表发言后马上点评,也可以汇报完成后集中点评。学生分享各小组学习成果,对各小组的汇报内容可提出质疑。
二、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原因
(一)项目教学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的标志是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项目教学以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方法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在工科和文科管理类专业推广不均衡的现状
项目教学在工科类专业推广较好,而在管理类等文科专业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通过百度、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关于工科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类文章较多,关于文科管理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类文章很少。本教改项目拟在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对项目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期取得在文科管理类专业推广项目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三、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一个教学实例:“前厅服务与管理”前台接待“入住登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入住登记”的业务工作流程。(2)能力目标:掌握“入住登记”的服务规范和技巧(报价、排房等),能妥善、灵活地处理客人入住时的常见问题。(3)情感目标:认识前台入住登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前台工作领域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入住登记的程序;难点是妥善、灵活地处理客人入住时的各种问题。
教学实施策略比较:
传统教学策略:以教师讲解为主,让学生知道前台入住登记每一环节工作内容(是什么)。理解原因(为什么),学会操作(怎么做)。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清楚的,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是完整的。根据皮连生认知学习理论,在新知识习得阶段,教学策略一般也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一般。究其原因,一是内容比较简单,没有挑战性,缺少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学生参与,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式学习状态。
项目教学策略:第一步:明确任务。学生收集比较各种人住登记工作流程,尝试提出科学合理的入住登记工作新流程。第二步:学生分组。第三步:组织实施。(1)收集各种不同的入住登记程序,通过比较发现问题;(2)与实际工作经验相联系,发现传统入住登记工作流程的问题,研究工作环节的创新。第四步:成果汇报。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阐明理由。第五步:成果评价(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在入住登记单元学习中形成了多元学习成果:(1)四环节流程:安排客房(根据客人需求和房源)一登记入住客人信息(查验证件、登记、核实签字)一收取保证金一制作与发放钥匙(突出工作任务内容)。(2)五环节流程:询问查看一填表核对一制作钥匙一填写房卡一整理资料。(3)六环节流程:识别客人有无预订一填写登记表,形成入住登记记录(强调迅速:三分钟
内)一排房定价一确定付款方式一完成入住登记手续OJ作相关表格,存档。
效果分析:(1)兴趣。找出入住登记工作流程的问题,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成员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3)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围绕具体的项目任务,从信息收集、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方案选择,整个过程学生全体参与,主动建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项目教学的教学策略
1 项目教学中的内容选择策略。教师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相关项目,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项目又可以分为2~3个子项目或任务。教师选取一个简单、典型项目或任务,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余下的项目或任务由学生(或小组)讨论选择,教师指导确定,全班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学法内容选择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第二,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第三,与企业实际生产或服务管理等活动有密切关系;第四,学生具有制订计划并实施完成的可能性;第五,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第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七,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第八,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
2 项目教学中的知识教学策略。从知识学习的阶段看,新知识的获得阶段采用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讲解;知识巩固和应用阶段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学生自己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新知及实践经验。从知识类型看,知识类型的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保持、迁移就可能有不同的规律,课堂教学模式也不可能相同。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等陈述性知识比较适用于讲授式教学,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做中学。学生学到的主要是经验、策略等过程性的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因此,经验及策略等程序性知识则较适合以活动教学形式进行的项目教学。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 项目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策略。高职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岗位一般为企业文员、前台接待、公关、对外宣传、产品推销以及各种助理等管理岗位。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与工科、医科、艺术、财经类专业有所不同。其能力需要培养以人为对象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案写作能力等,涉及面较广。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不同的个人可能适合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方法也应该多样化。这种带有人际交往色彩的能力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项目教学学习的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42
[中图分类号]G712.0;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能力本位教育”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全称是“Come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为CBE,这一词汇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代表国家为美国和加拿大。既然称作是“能力本位教育”,那必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字面上人们可以理解为“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专业掌握程度为本质与核心,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
1 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能力本位教育
1.1 国旅游行业的具体现状
人民的生活水平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时,旅游才开始成为一种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经济水平增长的新型产物。
这时的中产阶层开始兴起,旅游成为了消费的第一选择。中产阶级的消费途径、消费方式都会引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时代趋势,其中出境游的签证要求旅游者提供的财产证明,便是中产阶层经济实力最好的佐证。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院长戴斌表示:“出境游正成为普通中产阶层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旅游方式多样化的出现,使价格愈加透明、旅游建设愈加规范合理、旅游的自主性增强、旅游路线设计更为自由和个性化。
1.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的岗位职责
由于旅游行业逐步的规范化,旅游公司职员的分工也愈加的科学与明确(这里暂时不包括在线旅游公司的团队经营模式)除了团队的核心高层、主管外,具体的部门岗位包括。①公关宣传员。负责旅游产品的与旅游资料的收集,旅游公司的外界宣传。②销售经理。负责为游客提供旅游的相关咨询、办理相应的参团手续,是与客户接触最多的职位。③业务经理。办理团队运行的各项事宜。例如酒店和机票的成本核算,利润所占百分比等。④客户接待员。安排团期的导游、组织导游进行定期的集体培训、处理由于导游而产生的投诉或旅游产品的质量问题。⑤旅游计划员。安排导游接团、与相应的导游交接旅游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处理旅游计划表、导游证件、导游标志红旗、导游路线图、结算清单、团队交接手续等。⑥中文导游。负责旅游行程中的一切事宜,深度了解旅行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口才流利,具体事宜例如与当地的车队、酒店交接等。
⑦外文导游。职责与中文导游一致,但要求外文水平较高。⑧行李专员。规模较大的旅游团队会安排行李专员,保障客户的行李安全。⑨地接车队。公司内部的车队要保障团队的日常用车,外地的车队需要预先交接与安排,保障客户在旅游目的地可以顺利出行游玩。⑩车辆调度员、安检员。负责车辆的安排、安全与维修。?客服代表。作为公司与客户第一时间接触的门面担当,客服代表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是否选择该公司的旅游产品,进而直接关系到旅游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客服代表要在深度了解旅游行业和本公司特色后方可上岗,前期需要较为复杂的业务知识培训。
部分的大型旅游公司还在各旅游目的地的当地设置餐厅、购物商店,或与当地的购物商店合作,因此也有员工到当地商店去做服务人员。
1.3 针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意义
在上文的部分中,人们已经介绍了旅游公司中明确的职位分工与具体岗位职责,那么在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具体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1.3.1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心中树立四种能力观
(1)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主张用具体、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将工作进行一项一项的细致分解。
(2)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观念指的是掌握具体的任务技能,促进个体能力迁移。
(3)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的整合能力观,这种观念认为: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
(4)针对个人特质选择未来职业规划的能力观,“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一个与你特质相符的工作一定会让你做起来十分轻松与开心,数据研究表明,没有职业规划的人在未来十年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反而还在不停地换工作。一份与你兴趣喜好一致的工作做起来一定会比你做一份毫无兴趣的工作来的开心。
1.3.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了解自身所具备的各项“能力”
“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等。①专业能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岗位知识储备。②方法能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③社会能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以及日常的人与人的交际内容、交际方法。④关键能力。超出了本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职业技能、知识范畴、需求范围的能力。
因此,在能力本位教育中,“能力”的具体概念并不是指传统的“职业技能”或者所谓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是要进行具有真正意义的“能力本位教育”的培训,拓展和拉伸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观,将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愿景由普通的旅游领域就业延展到注重自身知识、技能、心态、行为的各项领域职业中。
2 搭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旅游”这一现代衍生而出的新行业领域,相关的高校课程还不够完备,急需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这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由于在线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也给予传统的旅游行业不小的冲击,逼迫传统旅游公司纷纷开始改革转型。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确定自身的职业规划,因为在线旅游公司与传统旅游公司的岗位分配是有较大区别的。
在这里,人们暂以传统旅游公司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搭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而课程评价体系的搭建需要根据高校该专业的人数而定,人数少于30人的班级可以选择以周为期限,30人~50人的班级可以选择以月为期限,50人以上的班级可以选择以学期为期限。在高校的官方网站应为匿名评价,理由要规范、合理,不得出现人身攻击的字眼,也不得过度夸赞。该课程的设置或该教师的课程风格的优势与劣势均为必填项。在最下方可以设置一个“个人意见”的输入栏,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与态度。课程评价体系搭建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课程目标要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
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在这里体现在主张将学习目标转向学生个体,了解学生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具体变化,通过能力指标测试了解学生从思维、性格到行为的个人特质。
2.2 课程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至“企业专家导向”
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至“企业专家导向”是指课程的编排与开发要由产业界的权威来决定和策划,并且还要有一定的教育专家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该专业课程的理解。这一课程的实施需要设定实行期限,因为现代行业领域的更迭速度加快,既定的课程无法满足时代变化的需要。而课程评价体系的搭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意见,还可以了解旅游领域的最新趋势与发展方向。
2.3 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
“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是指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师也成为了学生可以利用的一部分学习资源,而且也是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中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在旅游专业课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去适应学生不同的个体性差异,针对性设置不同的课程。
3 结 语
在关于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模式中,课程评价体系是现今较具有优势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以“反客为主”的方式,将学生的需求列为教育的重点,通过学生的个人特质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编排,通过学生的个人态度与观点来进行教师的配置,通过学生的个人意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来改善专业课程中知识点设置与传授。这样的课程会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发现并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在学习时获得乐趣,在工作中发挥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一、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一)利益相关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弗里曼、布莱尔、米切尔等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并将之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二)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根据与酒店实习的影响程度大小,将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两个层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学校、酒店、实学生)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见图1。
图1 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
(三)利益相关者研究的意义
对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酒店实习各利益相关者的获益诉求与利益冲突的分析,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对酒店而言,通过实习生资源可以降低成本,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源。最后,对学生来说,酒店实习可以检验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二、云南农业大学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调研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学校或院系统一安排、学校统一安排与自主实习相结合、学生自主实习。目前云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组织方式以院系统一安排为主。实习基地主要是以官渡酒店与海丽宾雅帕佛伦斯度假酒店为代表的高星级酒店。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为期三个月。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餐饮、客房、总台、商务中心等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并以餐饮、客房为主。
(二)实习生方面
根据对云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9级、2010级学生的实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其实习地点,主要集中在官渡大酒店、海丽宾雅帕佛伦斯酒店;实习部门主要集中在餐饮部、客房部等部门,具体见表1。
(三)酒店方面
酒店通常根据自身各部门的用人需求,将学生分配到餐饮、客房等人员流动性大的部门。一般不会轮岗,只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调整,实行一人一岗到底的岗位分配。酒店岗前培训时长通常为3-5天,培训内容主要是酒店的基本情况、酒店文化、规章制度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等。然后将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跟岗培训。实习期间,实习生和正式员工的薪酬差别较大,向实习生支付的薪酬低于正式员工。
三、云南农业大学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调研分析
(一)利益诉求
1、学校利益诉求
(1)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以及应用性人才的责任,而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服务性、操作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习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开始,对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起到重要作用。
(2)促进专业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旅游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首先,通过分析酒店的要求和实习出现的问题,可以找到学校专业教学的不足,从而调整课程设置、修正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发展建设。
(3)开拓教学资源。作为实习基地的酒店,在丰富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拓展了学校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酒店真实环境中,例如前厅、餐饮部、客房部、商务中心等部门提升专业技能。
2、实习生利益诉求
(1)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实习可以促进实习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把所学与所用联系起来。从问卷统计的情况看,云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基本上起到了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实习效果。具体见表2。
(2)积累人脉关系。专业实习不仅是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践增强个人的工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关于“实习中的困难来源”38%的认为源于人际关系(见图2)。通过实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这为学生毕业后选择到实习酒店工作或者到实习酒店所在城市从事其它行业打下了基础。
图2 实习中的困难来源
(3)强化学习意识。通过实习,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用人标准,认识到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部分。调查显示,78%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收获颇丰,实习结束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加大,抗挫抗压能力明显提高。
3、酒店利益诉求
(1)降低用人成本。高校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酒店无需办理像正式员工一样的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及负连带责任,费用低于聘用正式员工,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学生在实习之前已经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短时间的实践培训就能独立上岗,这节省了培训费用和时间。
(2)进行人才储备。随着酒店业人才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酒店员工流失率却呈上升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综合素质突出,符合酒店的用人标准。酒店对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且有留职意向的学生重点培养,进行人才储备,有利于酒店人力资源库的
建设。
(3)激发酒店活力。大学生已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较前沿的酒店发展理念,并具有青年人的热情、活力、较强的求知欲望,如合理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并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酒店的活力。
(二)问题冲突
1、岗位单一与学生期望岗位的冲突。实习岗位的安排是酒店实习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考虑到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各部门的用人需求,酒店一般安排学生在一线部门工作,且一般不会轮岗。而学生自身则期望在实习期内进行岗位轮换,全面的提升自身管理、服务技能水平。
2、薪酬较低与学生满意度的冲突。实习期间,学生和老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一样,而报酬却与差距较大。据调查,云南农业大学实习生的实习工资为1000―1200元。这使得学生对酒店的薪酬待遇满意度以及实习热情较低。
3、学校与学生实习时段选择冲突。在实习时段的选择上,考虑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部分学生希望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以方便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然而,这一时段会与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鉴定等相冲突。所以学校还是将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
4、实习时间与酒店期望的冲突。实习生虽然对于酒店而言成本比较低,但酒店前期培训等都需要费用,为了赚取收益,酒店一般要求学生的实习时限为6-12个月。但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实习周期为3个月。
四、对策研究
(一)学校方面
1、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培养体系。成立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评议监督机构,在教学质量决策、监督、质量评价机制上采纳多方意见与建议。注重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同时加强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和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素养,较多的酒店从业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及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行业指向十分明确的专业,它是以为酒店及相关行业培养一线的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关键。
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规模大、效益好、实践条件充分、合作意愿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首先,应尽量选择知名度高,经营管理、服务操作具有科学合理制度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其次,学校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
4、完善考评机制。考评机制应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考察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对实习效果的考评应是全方位的,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
(二)实习生方面
1、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学生必须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明白基层工作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2、树立良好服务意识。酒店是作为服务性行业,要求酒店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也是创立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实习学生应强化酒店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
(三)酒店方面
1、营造良好实习环境。酒店应实行人性化管理,对实习学生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根据实习生的兴趣和特点,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尽可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实习生心理压力。
2、做好岗前培训工作。酒店岗前培训就是主要是向实习生介绍酒店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业务。对酒店的作用明显:可以使新员工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方法和程序;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增加对工作和酒店好感,增强酒店凝聚力。
关键词:麦可思报告;实践能力;就业能力;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其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发展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日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而至。2013年全国有699万应届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赶集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
伴随着大学毕业就业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总体上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到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300万人,旅游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中国旅游产业的高速扩张使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进而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一、麦可思(2012)调研数据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指标构成
本研究采用麦可思的就业能力指标构,分为两个纬度:就业状况评价和能力与知识,其中,就业状况评价有六个衡量指标(非失业率、现状满意度、收入分析、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离职分析),能力与知识纬度由3个指标构成,分别为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和价值观提升。
(2)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评价
根据河南城建学院麦可思报告(2012),归纳、汇总和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
(1)就业现状满意度分析: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5%,高于我校平均水平和全国211院校的54%,在我校37个专业中处于第3位,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现状的满意度水平处于较高地位;
(2)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平均月收入3235元,高于本校平均月收入2929元,略低于全国211院校的平均月收入3628元;
(3)专业的相关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度为41%,低于本校的平均水平78%,和全国211院校的专业相关度69%,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专业的相关度相对较低;
表1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一览表
(4)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2%,与本校的平均水平42%以及和全国211院校的43%持平,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职业期待比较符合整体水平;
(5)非失业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非失业率是100%,在我校37个专业中处于第1位,高于全国211院校的93.2%的就业率和本校的平均水平96.1%,领先于河南省和全国其他专业的就业水平;
(6)半年内的离职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3%,高于学校平均水平27%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19%,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离职率相对较高;
(7)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分析:旅游管理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52%,低于学校平均水平68%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7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母校的认同度较低;
(8)母校满意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对母校的满意度为63%,高于学校平均水平91%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90%,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大学四年母校的培养比较满意;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和知识评价
为了比较科学客观的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在调研设计的时候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重要程度、毕业时掌握的程度和工作要求掌握的程度作为对比研究。
其中,能力主要由管理能力和理解交流能力构成;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核心知识的构成设计为14个指标,分别代表14种核心知识的重要度(见表2)。
表2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核心知识"构成指标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和知识总体比较评价
通过分析可知,学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遍低于工作要求水平和程度,学生大学四年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要求,有所侧重。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比较评价
(1)理解交流能力评价。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理解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毕业时掌握的水平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距离企业要求的水平还有差距,毕业时掌握的水平比我校平均稍高。
(2)管理能力评价。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毕业时掌握的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更加达不到重要性程度的要求,距离企业要求以及自身的认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知识比较评价
(1)核心知识重要度排序。目标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知识重要性排序调研结果参见表3,销售营销知识排在第一位,心理学知识位居第2位,外国语知识位列倒数第1位。
表3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知识排序
核心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排序 全校平均排序
销售与营销知识 1 2
心理学知识 2 3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知识 3 7
财务管理能力 4 1
人事与人力资源知识 5 4
…… …… ……
关键词:能力本位;旅游管理;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一、我国旅游行业的具体现状
(一)旅游行业规模急速增长,带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至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条件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民的物质、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时,旅游才从日常的“出门”转变为一种行业,俗话说“衣食足方能知荣辱”,旅游也可以称为是经济水平提高条件下的新型产物。
在2013年时,我国的旅游消费就达到了3万亿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我国的旅游行业对全球经济增加值达到全球GDP的10%,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3.1%,直接创造了1亿多个相关的就业岗位,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旅市场。
因此,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而旅游行业的蓬勃兴起,同样带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中等经济承载能力的阶层开始兴起,带来“旅游热”
目前,我国的中产阶层(中等经济承载能力的阶层,一下简称为“中产阶层”)占总体就业人口的20%,如果每年按照1%速度增长,那么至少20年内,中产阶层就可以达到我国总就业人口的40%。而现今的中等阶层需求不再仅限于豪车、洋房,更是倾向于投资自身的精神状态,看一看本国或是境外的美丽风景。
因此,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如何进行消费、着装、挑选住所、教育孩子都会引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时代趋势。
(三)出境游的消费、规模、质量同比上升
仅在2012年,中国的旅游支出已达到全国最高。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出境游的游客将由2012年的8300万增长至2个亿。在2013年,出境游的规模达到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8.0%。出境游的消费情况达到12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8%。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院长戴斌表示:“出境游正成为普通中产阶层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形式多样化
在线旅游、自驾游、自由行等旅游方式的出现,使“跟着导游红旗走,天南地北全都有”的画面即将成为历史,旅游的价格愈加透明、旅游团队的建设更加规范与合理、旅游期间的时间掌握更加的自由,旅游者可以尽情享受旅游时光的惬意与旅游期间中旅游项目的自由选择。
虽然我国的旅游行业总体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不容乐观。
二、我国旅游行业现存的具体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产品的供给不足与百姓的旅游需求所存在的矛盾
部分景区临近,但由于彼此分散经营、没有合作,导致双方恶性竞争的情况的发生。现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客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吃、游”而是向“吃、住、行、游、购”一条龙方向发展。
还有最为明显的一点,相信很多有过团体旅游经历的客户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客户当萌生旅游者想法时,却无法想走就走,必须要等到某个团期的开始日期,很多游客在等到团期的时候已经并不想出行了,因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才会有特别的感受。这样的团期等待十分影响客户的旅游体验,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选择整合旅游资源,保证每个团期的间隔时间为一周以内。
(二)旅游市场秩序依然混乱,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综合多家官方的权威媒体报道,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现象为普遍进行“零负团费”的经营模式、旅行社挂靠、旅行社承包,使各旅游公司的“低价竞争”继续加剧。旅游购物点、旅游景点门票、旅游酒店住宿均有价格虚高的现象。
通俗来讲就是你报名旅游团时费用极低,而在旅游的过程中各项消费加价严重,导游获取高额的回扣,并且这种现象极其普遍,使百姓对于旅游公司失去信息,旅游行业口碑下降,影响旅游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旅游行业人才总量不够,人才素质总体偏低
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数量还存在较大的缺口,由于旅游教育的资源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都相对滞后。旅游公司定位不明确、经营者没有长远的行业战略而导致的恶性非正当竞争愈演愈烈。
(四)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景区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没有进行总体、统一的规划,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做到较高的执行力度,外加管理部门对景区的规划实施监督不够重视,因此,导致旅游景区的开发失去宏观控制。
景区设置多重管理,控制权利极为分散,导致景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没有指定或贯彻国家规定的统一开发建设规划等问题,导致景区口碑普遍下降,影响该景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
三、在能力本位教育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育模式的研究
就如同“科学技术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上文中所提到旅游业的种种劣势和弊端出现的源头最后都是人才储备不够的原因,因此“教育从娃娃抓起”,“行业发展从教育人才抓起”。
而“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拓展能力,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与本工作职务相关的知识方面、经验方面(活动的范围与领域)、态度方面、反馈方面(评价、评估的领域)。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种被称作“专项能力”的能力,而专项能力等同于所谓的“综合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中有较为重要的五大要素,分别为:
(一)将职业能力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基础
职业能力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也是教育评价的标准与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规划分析,来确定其综合能力情况,编排设置学习的科目。再通过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出的专项能力情况,以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未来的教学任务以及学习方式和计划。
(二)将个人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
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的能力观分析并且确定其能力的标准,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会收效不小。
(三)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或参照物,评价学生多项能力的具体情况,采用标准的参照性质的参照评价进行。
(四)教学灵活,管理严格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初始都有较大的惰性,因此,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受教育方与教育者的课堂互动,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教学方式的优化与改进。在管理上我们选择严格、科学的管理,在严格的课程设置编排后,受教育方应当按照课程编排及时复习和巩固,达到最佳的师生关系与授课状态。
(五)设置奖励与荣誉
根据日常表现,潜力挖掘深度,期末成绩授予相应的学分和奖励。
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还不够科学和完善,因此,在该领域的教育上,我们依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向该领域输送大批的优质人才,完善领域缺口,引导旅游领域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荷兰CBL模式的借鉴和应用[D].青岛大学,2014.
[2]郝俊.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项目课程的思考――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2,(11):175-176.
[3]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郭岚.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