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科技创新的方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技创新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技创新的方式

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俄科技合作;合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5.4;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44-02

引言

科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推动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现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中占据大约80%的市场份额,中国和俄罗斯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的地位相对被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显得至关重要。俄罗斯发展创新经济的诸多有利环境和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条件。目前,神五、载人飞船、蛟龙号、7 000米海试、第四代核电技术、火星科考、北极科考等项目都包含中俄科技合作的成果,科技合作项目也在中国5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9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稳步推进[1]。通过科技合作,中俄两国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扩大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提升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中俄两国应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不断扩大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完善科技合作环境建设,为增强中俄两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提供推力。

一、以技术互换方式实现模仿创新

技术互换作为一种较早产生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式,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科研人员之间互相交换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科学研究资源的活动。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传统科技优势的科技强国,至今共有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特别重视在科技创新发展上提供支持,通过增加经费投入、聘请国外专家和引进先进设备等方式不断加强国家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中国拥有的本国发明或引进改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都符合国际标准检验的条件,且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如在俄罗斯引入和应用必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民领域,中方的民用实用技术也能为俄方提供很好的参考[2]。

以技术互换和合作为目的的交流互访是实现模仿创新的重要形式,通过交流学习有利于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找到开发技术的具体措施。中国国家科委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与俄罗斯科技部“俄罗斯之家”以及俄罗斯高教委“国际科学中心”为了更好地引进中俄技术和人才、推动两国科技成果转让,共同成立了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会,旨在促进两国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根据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科学合作协定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也已进入了实质性合作阶段,该中心会根据研究工作和互访学者的需要,采用“双基地”的形式,即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和位于伊尔库茨克、具有很强研究能力和地面观测设备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分别建立研究基地,在各自的研究基地配置专供对方来访研究人员使用的必要日地物理观测仪器以及办公室等设备[3]。引进技术专家和人才互访的方式直接、便利和简捷,己成为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技术的有效衔接和知识的有益交流。同时,两国还可以通过现代通信系统交换信息资料、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以及推荐和评估项目,实现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二、以技术互补方式促进合作创新

互补是促进合作达成的关键因素。中国与俄罗斯在资金、技术、设备、自然资源等方面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彼此的优势能弥补对方的不足。高技术领域的互补合作可以缩短技术的研发周期,促进双方技术竞争力的提升。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50 项重大技术中有 12―17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在决定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 100项突破型技术中,俄罗斯有17―20项与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当,另有 25 项经过几年研究开发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实力雄厚[4]。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卢布价值的波动促使俄罗斯把主要的财政力量运用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对决定国家长期竞争力的科技投入比例极少。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强,但近些年来在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都显著增加。中国的R&D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56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 905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现居世界第3位;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也于2013年突破2%。中国较强的R&D经费投入有效地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支持。另外,中国还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专向合作基金等为合作提供资金保障。中国对科研机构的鼓励和扶持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以技术互补促进合作创新的方式对于中俄科技合作的应用很广,它涉及航空航天、宇宙通讯、高能物理、船舶、交通通讯、微电子、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等众多领域。中国的很多地区和大学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或设备优势吸引俄罗斯的高技术人才从事研究;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合作载体与平台,引进、消化和发展技术,将合作推向更广的领域,中俄两国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以及技术联合开发开展双方的科技合作。

(一)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

为使中俄科技合作有计划地稳步开展,中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签订了《俄中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等。2014年10月26日中国新安股份公司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签订《元素有机物化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合作协议书》,双方集成各自的经验、知识、科技和生产资源实施战略合作,开展中俄科技经济信息共同分析,筛选有较好前景和发展方向的新产品[5]。2015年12月17日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中国南方工业公司于北京举行的中俄政府首脑第20次定期会晤上签署了就发展战略合作达成的协议。此前,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中国多家龙头国企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为使中俄贸易进一步获得发展,两国必须全力以赴地推动已经签约或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加速推进合作的重大工程建设并使其发挥效益。

(二)技术联合开发

中俄两国可以充分运用各自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各方面的优势进行合作,其中的技术联合开发就是为了完善或扩大技术的使用深度和广度进行的合作,通过合作有助于中俄双方扩大产业融合,产生1+1>2的经济效益。联合开发可以使两国的科技合作产生良好互动,一方面,通过联系两国企业促进双方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巩固、发展企业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技术开发的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双方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有效提高创新速度进程,实现科技合作带来的市场价值。

三、以技术转移方式实现自主创新

国际技术转移是技术开发的一种方式,通过在不同技术领域或地理领域间的流动和渗透实现。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出让方会按一定商业条件转让科技专利和生产工艺,受让方通过专利授权后开发新产品,对于核心技术的学习和开发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许可贸易

许可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技术供方向受方转让专利权,包含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自主创新强调核心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独立开发关键性核心技术、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以及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6]。由于自主创新常常在全新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因此,中俄两国首先可以就各自关注的领域通过许可贸易方式率先获得技术成果,其次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并积累与该项成果相关的技术知识,最后以该项成果的技术知识为基础,独立开发出该技术领域新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中国与俄罗斯对相关的专利技术拥有所有权,这些专利中往往也包含本国还未涉足的领域和方向,对其研究可有效推动技术的自主创新,产生新的突破。

(二)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同时也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通过工程承包,中俄两国可以把高技术产业链中的产品委托给对方的工程承包人,要求其按规定的条件完成任务。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包含很多技术转让条款,尤其在项目建设后期,承包人要对项目的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分享工程相关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等,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国际技术转移的诸多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两国应根据自主创新的实际需要,有效组合国际技术转移方式。如可以选择许可贸易方式与技术咨询方式的有效组合,不仅可以率先获得最新技术成果,为自主创新积累技术信息,还可以有效解决技术成果在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结语

随着21世纪中俄两国市场的逐步对接和经济体制转轨的逐渐深化,新的科技合作理念在逐步形成并加深,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也逐步走向理智和规范,可以预见,双方最终会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中俄科技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中俄两国科技水平的进步,通过互相交流学习的模仿到根据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合作,最后实现两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在不断的学习和合作过程中提升科技实力。目前,中俄科技合作无论在领域、规模还是方式上都在不断拓展和增多,中俄科技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为两国经济的长远高速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围,郭力.“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中俄科技合作[J].俄罗斯研究,2014,(4):61-82.

[2] 王威,李超.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问题及解决方法[J].经济师,2014,(3):84-86.

[3] 程恩庆,焦悦梅.中俄科技合作对地方经济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10,(29):102-103.

[4] 瓦・米赫耶夫,谢・卢科宁,钟建平.俄罗斯需要应对中国对俄政策新元素[J].俄罗斯学刊,2016,(2):77-84.

[5] 王维伟,张玉鹏,卢洋.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流孵化基地――烟台高新区中俄科技园打造国际化创新型特色孵化器

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定制的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路线。马克思也认为,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快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产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直接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促进作用。浅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指的是运用创新方式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改革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产品。当前人们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创新理论,包括:使用新产品或者新的产品特性,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还有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开发,引导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的材料供应方式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的是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可以是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也可以是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之上,坚持以民优先的民主发展方式。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生态等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1、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先进行经济建设而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落实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逐渐解决我国基本社会矛盾。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自然资源和资本建设过于急躁的现象,而科技创新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变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开发、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3、落实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工作,当前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

二、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一)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作为国家战略来实现的。这要求把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提出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观,高效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科学技术的投入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经费在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国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创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又要发展政产学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落实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竞争,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中稳步前行。人口素质建设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建设包括体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学、政治素质教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加大素质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带来的效益。可见,要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率的高效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创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完善城市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就业几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

(四)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能够反馈于人民生活。可见两者相互协调,引导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 快速发展 思路 措施

1研究背景

伴随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已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仅凭单个学者、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传统科研方式和科研规模已很难应对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不同学科和不同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之间组团集队并且以团队为基元,在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多种形式上展开更高层次的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攻克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技术问题,取得科技研发的重大创新。

高等学校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历来都是国家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链条。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2004年开始,教育部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地方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骨干和引领力量但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创新资源还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建设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以释放出尚未释放出来的巨大科研优势和潜在能量,是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挖掘安徽省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提高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安徽省科技竞争力,安徽省科技厅组织课题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旨在摸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的对策。课题组已通过实际调查和相关法规制度研究,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要素、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企业团队成功经验,本文对加快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措施。

2 政府:明确宏观思路,落实扶持措施

政府职能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提升地方科技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政府在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学规划和宏观布局的基础上,还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基金扶持为其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促其尽快成长起来并发挥高绩效作用。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适应经济、科技、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好科学技术的储备和应用,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安徽省在全省高校中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遴选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有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有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科研目标,有解决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能真正实现安徽省科技资源的当量凝聚,整合全省高校科技力量,为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和高效运作提供合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科技创新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遴选的每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都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科研特色,对推动安徽省各个科技领域发展具有科学合理的布局。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能减少生态位重叠,避免了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建议省政府以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从战略角度制定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宏观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择优扶持”的原则,集中精力建设一批有创新力,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

2.2政策支持,基金扶持

现代科技活动已从比较分散的个体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政府主管部门从科技集成度、影响度出发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多个科研单位和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科技团队将成为参与项目竞争和完成科技任务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安徽省政府应树立大人才观理念,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和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跨地区,跨行业使用,指导高校推行人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实行人才“租赁”制度,为高校吸引、利用、整合国内外人才资源提供政策保障。对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建设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应协调有关单位进行体制上的调整,建立开放式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扎实实地积极推进,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省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选派一批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特色人才到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或合作研究,使其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团队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应继续加强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如以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省级拔尖人才等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目标。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对高校科技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为适应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创新性研究的迫切需要,省政府还应扩大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规模,提高创新基金的资助强度,实施源头创新战略,培养精英科研,造就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流动,为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财政扶持,民间资本参与的融资新格局。总之,省政府要重视把高层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相关政策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制度规范等手段,促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迅速成长,为全省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和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人才支撑。

3高校:发挥优势,强化联合,创新管理,科学评价

3.1发挥优势,强化联合

科学研究是探索性工作,其本质在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团队存在的理由和奋斗的目标,而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是为了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形成合力开展联合攻关。根据地方高校特点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组建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一是发挥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创新平

台优势,着力打造“品牌”团队,力争在重点及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因为重点科研创新平台汇聚了高校优质资源,具有吸引一流人才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科研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易产生原创性研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二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重大问题引导”为线索,打破高校科研人才组织上的体制,加强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合作,构建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如学科交叉,融合)、能满足科研任务要求的网状,柔性科研组织结构,充分优化校内科研资源,发挥高校多学科、人才丰富的资源,形成综合集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模式,建立一批多学科综合集成的高校“主力军”团队。三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团队的联合共建。高校要成为地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积极探索横向联合攻关新路子,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建立一批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特长,在不同编制、体制下实现组合功能的最大化,使合作单位之间成为一个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促进高校的科技活动,形成长效而有突破的创新合力和集成局面。

3.2创新管理机制,释放团队管理权

为了建立一套良性的创新团队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跟踪管理,主动承担向科技团队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做好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和科技招商工作。要科学、合理地释放团队管理权,明确团队负责人职责与权利,给予团队自主管理权,使其能最有效地开展工作。自主管理权包括:制定团队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决定岗位津贴、绩效津贴的发放标准;确定团队规模与成员结构,自行招聘引进人才,实施全时或非全时的灵活聘任方式;确定团队成员培养、梯队建设方案;在团队成员的出国等政策方面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以保持团队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等。

3.3建立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估

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体现国家教育与科技的政策导向,也体现对科研创新人才价值的肯定与尊重,是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宏观管理与分类指导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奖励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合理利益分配的依据。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宗旨是帮助团队健康,有序地运行,实行公开公平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建设高绩效团队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要建立起适合不同类型团队自身特点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应实施不同的评价原则,突出分类指导,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促进高校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和教研人员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团队应有的创新价值和经济效益。建议对偏重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主要评价原则应以学术创新价值为主,潜在经济价值为辅:对偏重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其评价标准是学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对偏重试验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其评价基准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价值为辅。第二,建立科学、客观和可行的创新团队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创新至上、竞争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现绩效优先、创新增值的基本原则,使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创新团队倾斜。第三,通过网络平台实施开放式的监督与评价。对获资助团队实行目标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开发“基于网络的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建立各团队网上动态档案,实时反映团队业绩动态,接受教职工监督,通过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对团队产生强烈的公众关注压力和相互竞争压力。第四,对团队绩效的评估要坚持学术同行“第三方评估咨询”制度。第三方组织独立于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其评估咨询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项目主管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行政干预,减轻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负担,加强项目管理的专业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投入绩效”。因此,来自同行的“第三方评估咨询”能够从学术角度对团队的工作做出相对科学、公平和可靠的评价。

4团队:更新理念,明确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创新运行机制

4.1树立科学理念,明确建设目标

科研团队是一种新型的、复杂的社会组织,能否准确定位,是科研团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存在着必然的互动关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在组建科技团队时应主动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学校科技创新与地方重大、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深入、系统而持续性的跟踪研究,做出有关注度的创新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首先,要求高校科技团队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如学术积累,研究水平、研究队伍、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组织定位,确定团队的性质和目标。如团队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等,以此确定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保证团队以后的分类评价。根据团队的性质,发挥高校自己的科技特色,突出主攻重点,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明确的团队科研目标,包括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力争能在不太长的时段内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其次,要使团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根据科技团队实际运作过程中反馈的信息,适当地调整团队的研究目标。再次,要求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根据团队创新任务的需要,发挥个性化的专业优势,担当非我莫属的那部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团队的近期目标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既为团队的科技研发提供丰富的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也能以点带面营造出热烈的团队创新氛围。

4.2实施“头脑风暴法”,催生创新成果

在团队建设中,实施“头脑风暴法”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是团队创新的无价之宝,知识互补是“集体式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法――“头脑风暴法”所必需的。即围绕团队研究目标,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以及年龄、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的优势互补与融合,这样易于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有助于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激发创造性和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针对地方高校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建议多采用“核心小组+人员”的运作模式,组建的团队应具备科学的人才结构,是“共同愿景型”与“结构互补型”的灵活高效协作的综合体。二是由“群体互动”而展开的团队交流活动,通过经常性的、实质性的交流,团队可以集个体之能成整体之势,产生超越全体成员简单加和的创新绩效。首先,交流活动促使成员们愿意将个人的知识迅速传播给其他人,并使整个科技团队在共享个体知识基础上,将“知识碎片”合并成新的整体:交流活动能够激发成员自觉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激发出新观点、新方法和创造灵感。其次,交流活动是化解团队冲突的有效途径。美国学者谢里夫曾做过的团队;中突试验表明:适度的冲突对团队是有益的,只有通过冲突,才能把它们各自的经历、看法,价值

观和期望值融合为共同的目标、行为准则和考核制度,从而形成团队文化。通过交流活动团队成员之间公开质疑和公开测试假定,经过争论和冲突,经过清楚与模糊之间变换,成员们意见接近一致并实施某个新的事件。因此,加强“群体互动”的交流活动,有利于促进团队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4.3建立持续学习和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主体适应性

科学发展是一个跨时代的前后相继和跨学科的广泛协作的过程;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人员要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今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掌握科研所需的知识、经验、技巧,了解可能有助于科研创新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进展、新思想,新理念。因此,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培养学习型科研团队,可以不断增强团队成员的科技研发能力与潜力,并从整体上扩大团队科技创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i可以使团队成员密切跟踪外部科技发展的变化,能够准确把握本领域创新的方向和切入点。团队学习方式可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设立学术讲坛,定期组织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的集体培训1,有效弥补科研团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选送优秀成员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培训学习,加快其知识更新和深化的步伐。此外,有效的人才流动可以保证主体科技团队对科技快速发展的适应性,能更好地激发团队巨大的科研活力。因此,在团队建设中要淡化成员“稳定”思想,树立人才“流动”理念,建立起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专职与兼职既分离又互补的管理模式,形成自由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努力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国际上引进有相当知名度和发展潜力的知名学者加盟,使创新团队更具开放性,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创新源,真正形成合力,组织攻坚力量创新。

篇4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放缓至7%左右。同时,面临着传统产业竞争、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而,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而学校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站在高中生角度,分析各个院校科技创新问题。然后,由学校的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本文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转变

在当前资源约束、环境约束、能源约束的条件下,如若缺乏创新支撑,将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应结合现有文献鲜少有对学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用的详细讨论特点,从高中生角度入手,探索学校科技创新途径,最终更好地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培养现代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一、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就目前现况来看,影响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科分布角度来看,多学科交叉中新思想的产生,就意味着于原有研究方法上突破某学科已有范式。因而,更有利于我们产生创新的灵感。但由于目前高中院校学科的划分更为细致,即每个学科基础知识范围过窄,从而阻碍了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使得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化且知识面单一;

第二,从激励制度角度来看,如若在高中院校科研创新活动发展过程中,采取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且兼顾奖励合理性的激励方法,可充分挖掘我们学生的潜力,提高我们创新业绩。同时,使高中院校科技创新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前进;

第三,从支持服务环境角度来看,由于目前学校创新发展涉及到了多个政府机构,而每个政府机构均以各自利益为中心,且存有推诿责任、管理方式冲突等行为,影响到了学校科技创新与发展。同时,限制了我们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

二、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

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我们创新能力,应注重加强产学研结合。即鼓励学校与地方政府机构建立合同协作关系。然后,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且设置科研基金,就此让学校高中生真正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工作中,发挥自身创新意识,提出科技创新的建设性意见。例如,江苏省南通中学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高中生在校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即与地方政府建立协作,设立了科研基金。同时,于2017年1月8日,在江苏省南通中学一会议室,举办了首届望岳科技创新奖学金颁奖活动,在活动举办过程中邀请了学生处和部分班主任参与到其中,就此通过该项奖学金的设置,使得该学校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氛围有所加强。如,基于该项奖学金设置的基础上,吴钰宸提出了云智能自行车码表设计思想,王徐D提出了用手势控制音乐的思想,即进一步实现了对在校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发展的帮扶。

(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在学校创新活动组织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作用。同时,提升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应落实高中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即首先,在高中生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打通相似学科间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综合性,且经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培养我们自身的创业技能,最终让我们主动参与到区域产业发展活动中,由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为了更好地锻炼我们科技创新意识,也应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增设“才斋讲堂”等活动内容,且通过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将实践经验与课堂活动进行融合,继而促使我们更好的形成创新思维。

(三)加强创新条件建设

学校科技创新有利于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科技创新作用,应向学校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投入大量资金,继而为学校分配实验室、仪器仪表、资料信息等Y源配置,并注重构建资源共享机制,让我们在良好的科技资源配置环境中,积极参与到科技研究活动中,增加创新研究成果。此外,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组织过程中,也应树立良好的新型人才培养意识。即邀请客座教授和社会各界高层人员向本校高中生介绍科技创新研究知识,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而后,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中,施展才华。

三、结语

综上可知,基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迫在眉睫。而由于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组织过程中,应站在我们学生的角度,优化学校科技创新组织项目。即从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创新条件建设等层面入手,让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得以发展。

篇5

[关键词] 科技馆 科普创新 科普教育

1 引言

日前,英国文化协会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科技部及中国科协一起,发起组织了以“未来博物馆”为主题的中英博物馆论坛。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在本次论坛中作了《科技馆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目前国内科技馆界、包括中国科技馆常常会出现刚开馆时车水马龙,过不了几年就门庭冷落的状况,主要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怎么才可持续发展,那就是讲创新,科普理念的创新,展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及运行机制和管理的创新等。所以,新世纪的科技馆只有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才可能持续发展。

2 科普创新――科技馆发展的精髓

创新是新世纪科技馆的发展精髓。它会源源不断地给科普教育理念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要以创新的方式加强科学家与大众的沟通,以促进大众学习科学。现代科技馆是在吸收了19世纪科技与工业博物馆传统的前提下,以所谓的“做中学”的理念指导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倡导所谓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福建省科技馆的“科学探索宫”就是公众学习科普的好地方。它于2004年1月开放,共有两层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设磁电、虚拟世界、航空航天和综合技术四大展区,61个展项,137件展品。“科学探索宫”在展示形式上大量采用影视技术、光电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设有“万有引力”、“静电发生器”、“虚拟打击乐”等多种互动展品,50%的展品可供公众动手操作,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鼓舞人们发现身边的科学,了解科学。现在“科学探索宫”已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高科技、新知识、进行实践和探索的理想场所 。

第二,在科技馆的管理方面,应建立一个开放性强,以受众为中心的科技馆,并能灵活协调其他客户的需求。把参观者当“客户”,多少有一点市场经济的味道,同时这也是利用科普形式去赚科普的钱,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受众为中心,这样观众才心甘情愿地把钱拿出来。

其三,商业运作,每个科技馆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推销商”,大家都要讲。我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你、可以拿到你这儿来展览,可以吸收你的什么展览到我们那儿去等等,有很强的商业运作的目的与利润追求。英国及其他国家的科技馆、博物馆,除门票收入,他们的纪念品的收入也很可观,甚至有的可以与门票收入相提并论,他们把纪念品展台做到参观必须经过的通道,有简单的折纸作品,也有高级的镶有宝石的作品,吸引随同父母一起参观的孩子们驻足。虽为追求利润,但对公众而言,等于把科技展品、科技教育带回家,这才是双赢,真正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科技馆与观众都满意。

3 科普教育――科技馆发展的重心

科普场馆教育理念对于大众来说尤为重要。如何让它更深入人心呢?

其一,减少解说员,强调鼓励观众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展品的说明书很详尽而且分层次,比如第一部分是概括,第二部分是全面介绍,第三部分则很深入――有科学术语、数学公式还有进一步的展品背景及前景的内容,而且字体大小也根据不同层次而不同。例如,福建省科技馆曾举办的“台湾蝴碟展”,内容丰富。吸引了许多蝴蝶爱好者。展品设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蝶等多种生动逼真的名贵标本。让公众仿佛置身于蝴蝶的海洋。特别是每个展品旁附上的详细图片及说明让参观者能自由观赏蝴蝶。

其二,开放性,观众可以接触这些展品,同时经常有一些相关表演,以及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这样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可以到这里来上课。强调科技馆是第二课堂的实用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福建省科技馆近期举办的“欢乐七彩”六一科普活动。就是针对少年的特点和喜好开展的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很强的活动。内容包括会等六个活动。尤其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搭建比赛,利用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教具,搭建一个小型的受灾人民安居点,深受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让孩子们在 “玩”、“动”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家长感悟“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新观念。

其三,科技培训, 在加强科普场馆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主阵地作用,科技培训要集合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等社会科普设施资源,建立功能各异的科普阵地。利用各种社会科普设施资源,建立起开放辐射范围大、社会功能各具特色的科普阵地。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针对社区居民,要着力培养他们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福建省科技馆为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定期邀请专家免费为公众举办健康讲座,答疑解惑。针对青少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省科技培训中心为青少年开设“小小建筑师”、“超时空之旅”、“探索月球”等科学素养培训班,采用拼插模型作为教具进行教学,要孩子动手实践,引导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针对下岗职工,则着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省科技培训中心专门对他们开设电脑基础班课程。让他们掌握技能,了解社会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四,集合社会科普传媒资源,建立大众科普现代化传播手段。发挥互联网反映快、容量大、集成度高的特点,在网上开设科技馆网站和特色科普场馆网页,附上鲜明生动的图片。或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上开辟科普专题栏目等,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其五,加强贴近生活、关爱生命,提高预防自然灾害和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科普内容。贴近生活是指科技馆的展品无论多么宏观,多么微观,多么复杂,多么简单,都应当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就失去本来的意义。为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提高人们防震自救能力,省科技馆还专门举办了地震知识大型展览,分地震灾害、地震知识、地震观测、工程措施、应急准备、地震自救和福建防震七个部分。活动展品贴近生活,引导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来关爱生命,享有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

4 结语

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馆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新世纪科技馆要发挥创新和教育理念,创新地进行教育,教育中能充分体现创新。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科技馆使现代科学技术走出象牙塔,走下神坛,走进民众,服务社会。为繁荣科普事业,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