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意识与传统民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武术教学;养生体育;传统文化;民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洗涤后,变得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在当前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中,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们对传统体育认识的思想转变,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1.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1.1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影响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武术不仅是锻炼人们身体和保持健康的一种艺术,也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体育项目,并且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认可。我国国家体育局也于二零零九年对武术体育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整治,使其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此外,我国的武术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以“制止侵袭”为基本技术指导,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它不仅是人们精神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人们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在武术的体育项目练习中,以技击为基本训练,其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等,是一种实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而进行的运动形式。此外,以武术为主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在国家体育局的体育运动项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以此,当今时代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应该加大武术体育的推行,使得学生们对我国民族体育教育有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意识。
1.2武术作为学校教学提升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当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展以中华武术为题材的体育教学,在实现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对民族体育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课程中,教师不能只从武术的技击方法或者套路和格斗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们传授这套武术技巧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文化内涵,因为武术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是一套由意识形态构成的全面系统的运动体系。学生们在进行武术学习时,可以感受到儒学、佛学等思想理念,还有中华传统美学以及哲学等传统理念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以武术学具有很高文化底蕴和价值,我们不能只从拳法、步法等角度去学习武术,要全面把握我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底蕴,否则,利用武术对学生们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将很难实现。
1.3武术内外兼修思想影响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中国的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的武学就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此外,我国的武术还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训练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等思想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当年,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这是象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武德也是我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武术思想以儒家学派的“仁”为核心思想,从古至今,我国各家武术学派中无不贯彻这一思想,这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尚,也体现出我国人民素质的高尚。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多介绍和引进我国的文化瑰宝,学生们在对武术的招式进行练习时,能够从中感悟到中国文化的高尚,从而激发学生们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进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1.4武术中高尚的道德标准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的武术精神中就包含宽容谦和、尊师重长的思想,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习武之人不仅仅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还有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但是也不能持强凌弱,这是习武之人的基本素质修养,同时还有注重以宽容谦和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师长,要更加尊重、有礼貌。同样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当今社会中所急需的道德标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砥柱,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们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素质文化的教育,让学们不仅有高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具有高超的个人修养,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传授时,要注意结合我国传统的武学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们凡事以德为先,先做好自己,再教育他人,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个人修养,还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优良学生,同时,加强了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养生体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1养生体育中的“养生保健顺乎自然”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养生问题便成为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传统养生中最重要的体育养生的关注却一直都很冷淡,并且体育养生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这可能与人们对养生之道的宏观看法有关。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天运》中对传统的崇尚自然的养生观进行简单表述:“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要求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自然万物的规律,以求得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和谐,从而加强学生们的养生意识,使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2.2养生体育中的“动与静平衡”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动与静相协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养生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欲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他主张人的养生也要遵循动与静相协调的原则,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对人体进行保养之道,否则恒动必将超越人体所能承受,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而恒静犹如朽木一般,毕将会蠹枢,所以人们应该讲究一种动与静相对平衡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武术学习时,通过武术学习中的动与静,便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养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2.3养生体育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养生体育中,传统的中医思想占据着很大地位,如《尚书•洪范》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重要参考之一。通过养生保养一个好的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希望做的事情。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养生体育教学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强化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国家是一件好事,并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各种学派的高尚思想,如儒家学派、道教以及佛教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讲究清心寡欲和修心养性等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同时也讲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将此引入到学生们的大学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修心养性,还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沉着有力,如道家的柔静、佛家的顿悟以及儒家的以理制心等,这些思想使学生们在面对未来的难题时能过学会控制,并且沉下心来去感知事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难题。由此可见,这些思想不仅与当代的养生学有着极为相似的观点,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部分。因此,在当今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除了利用一些技法对学生们进行体育养生教育外,更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内在的修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教学目的,只要将学生们的内在修养工作做好,他们才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去学习知识,这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也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和研究,同时,也为学生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益处。最后,这种哲学思想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养生技巧,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3.民族体育中的民俗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3.1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形式
民俗体育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发明的体育形式,然后在悠久的历史选择中,被广泛传承而留下来的体育文化。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社会演变的体现,此外,也是我国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最出名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他就是我国传统民俗体育的典型代表,虽然龙舟与当今时代下的划艇有着很大差距,但是龙舟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底蕴确是当代水上划艇远远不能替代的。由于赛龙舟活动始于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因此这种民俗体育活动便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赛龙舟既是对诗人屈原的祭奠,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使得学生们在尽情地进行民俗体育玩耍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理解和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此外,在民间像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包括中国象棋、舞龙等传统活动都属于民俗体育,这些民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最简单的游戏踢毽子、打陀螺等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并且又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投入到民俗体育的学习中,此外,这种活动具有较简单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学习中。
3.2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在校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民俗体育,并且每个民俗体育都有着不同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事先对这些民俗教育进行了解,然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教授以及民俗体育知识的讲解,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民俗体育的运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少数民族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中,各民族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被政府所保护和重视,并就此特意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大赛等活动,可知,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也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在当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逐渐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引入到学生们的学习中,这不仅使学生们生活更具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理解,这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民族体育作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枢纽,学生们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了解和学习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此外,在我国的某些高等院校中,已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育教育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传统武术和养生体育一样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利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授给学生们,这些文化都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对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总之,传统民族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社会中,某些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作者:马莹 郝震
参考文献:
[1]张英.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培训,2016,(22):119.
普世价值的内涵和实质
普世价值是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存在“普世价值”。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各个国家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所形成共同的信任、价值的认同。从的观点来看,并不笼统地否定普世价值,但是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存在,如无共同的利益,普世价值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存在。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看,不存在抽象、永久不变的普世价值。当面临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自然、环境、反恐安全等问题时,会形成具体的、暂时的普遍共识。
不存在普世价值。以唯物的、历史的方法看,具有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同时是与其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相统一的,从根本上看,其实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与中国的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久已有之。老子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不有余”。孔子观点有:“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哲学命题都是认为任何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自古至今,先贤的思想的历史传承,让我们文化的民族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在今天,用一个“文化自信”向世界彰显着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命力。
中国艺术文化中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知识阶层发生重大观念的改变,必须树立民族精神,坚定核心价值观。全球化在改变世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我国由经典的社会主义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整个进程中,世界性的联系导致世界的改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在此进程中,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打开国门学习,有这么一部分人,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文化自信方面妄自菲薄,易于丧失传统“真、善、美”的标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中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亟需传承和发展,坚定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必要保证。
艺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要求。艺术的美,就是自由,创造规则,改变规则,艺术源于人和服务于人本身,人的情感、感悟的析出,可以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艺术文化领域,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展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2008名演员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秦就有击缶而歌,加之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向我们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蕴含其中。但在魍秤胂执的融合,科技工具辅助艺术的过程中,艺术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与工具理性也会出现失衡,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追求经济利益,作品缺乏精神主体,形式繁杂,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能动作用降低,工具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主体和客体相倒置。艺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衡。艺术创造被异化,艺术作品的美感降低,作品无法传承艺术作品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在科技革命下,努力实现文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统一的重要保证。
传统艺术文化中传承我国民族精神几点想法
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乐谱是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现在只有部分从事音乐工作和音乐研究的人员能了解和使用工尺谱记谱法为载体的乐谱,大量的传统音乐作品不能译解和传播。目前,已开展对工尺谱的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变换,利用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过程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转化、识别等,从而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了传统剧种如利用工尺谱记谱的昆曲等剧种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丰富传统艺术素材。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是艺术作品中饮水思源的表现。就笔者所生活的城市一西安来说,文化积淀厚重,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作品创编中可以将具有典型的西北民族特色的声音以及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声音纳入音乐创作的基本材料。如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曲目,将电子音乐创作与电子乐器的演奏结合,在不违背戏曲舞台规律和戏曲美学原则的前提下,老式新用,使当代科技成果在传统舞台上发挥更大魅力。其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以电子乐器演奏者为音乐制作人的音乐工作站可以减免舞台道具繁重、传统乐器难以齐备等因素。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通过电子音乐方式创造出来的新声音以及电子音乐与乐器的合作,极大地丰富了音响素材,扩大了传统乐器演奏的影响力,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带入了新的认知领域,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新的音乐效果的审美需求。
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堂教学,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道德品质和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关键词】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实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多样,有很多项目适合在普通高校中开展。但从众多普通高校的开课现状不难看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似乎被武术这一项目代替而已。即便是像跳绳、毽球、拔河这些项目也只是在体育课中作为自由练习的内容而存在。民族传统体育应该走进高校体育课堂,发挥其特殊功能,这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堂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运动形态存在,在课堂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也为在校大学生增加了选项课的范围。经研究表明,在校学生从心理上对体育课拥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态。目前,大学体育课教学计划并为贯彻四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大学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大三以上作为选修来开展。另经观察,像田径、球类等项目是高校体育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也贯穿些趣味游戏,而且有些高校还以这些项目为此为达标测试的考试内容。根据地域条件,在体育课中增加民族体育内容,使学生了解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化,这不仅能丰富课堂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积极运动的情绪,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另外,众多民族体育项目以游戏形式为主,娱乐参与度高,具有较浓的活动氛围。广西民族学院自1993年正式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公共体育和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证实,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极强的心理倾向性,尤其是对陌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独特,很有必要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开展。
二、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道德品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综合性特点,因其融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为一体,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在流传中将图腾、生活、娱乐融合,而且对后辈具有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从而得以较好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棋戏以开发智慧和思维著称,可以说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将趣味性和游戏性融合的智慧游戏。围棋是一项高品位、文雅的脑力运动,社会文化性能呈现多样化。其中对立统一和阴阳互生的辩证关系,有助于锻炼人们的智力、陶冶情操。另外,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对参与者的勇气和自信心提出了考验。例如:藏族的押加、哈尼族的打磨秋、蒙古族的摔跤及射箭等。这些活动规则明确,参与者要严格遵守规则,都是在礼让、公平条件下进行,场面激烈,选手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拥有不甘示弱、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和品质。
三、有利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强化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和共同团结,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我党将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主要任务。普通高校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绝佳场所,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无疑是对民族体育文化文化传播的直接途径。这对大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强化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因地理环境和生活民俗的不同,导致其运动形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群体,具有较高学识能力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接受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知识,从而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这是对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的有益途径。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通过体育形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深入了解,产生认同,进而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四、有利于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出现严重脱节,连续性不够。有绝大部分人是工作之后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开始寻求适合自身的体育项目来健身。 课堂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如何与社会体育接轨,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这是本世纪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新要求。国家教委曾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涉及世界优秀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是培养在校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可谓丰富,适合在高校体育中开展的很多,而且多数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趣味性强,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特殊的魅力,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愉悦身心的健身项目,在参与中体验到体育锻炼的快乐,这也是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韩英甲,王焕波.关于在普通高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475-477.
曲宗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40-41.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巴泽尔产权模型在少数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少数民族鼓在传统民族乐队中的应用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播 浅谈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在广西坭兴陶设计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广西民族艺术元素在现代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元素在舞美设计上的应用浅析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特征及其在本土艺术设计中的演绎研究 少数民族元素在首饰中的应用 湖湘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时尚女性服饰中的应用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家居设计应用中的思考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与思考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
作者单位:1.刘志宏(1978-),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韩国启明大学校建筑大学建筑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村落保护与建设,传统民居建筑。广西 桂林,541004。
2.李艳玲(1980-),女,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广西 桂林,541004。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研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研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校市合作模式
中国分类号:G758.4
课题名称:在民族院校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对我省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前言
如何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巨大作用,更有效的开发利用民族院校所蕴含的独有的宝贵资源,在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教学中将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不仅能够完善和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使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2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意义
(1)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在社会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平台,有独特的优势,将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复兴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于此同时,在民高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有利于丰富高校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增加民族自豪感。
(2)有利于发挥民族院校学校优势,形成独有体育特色,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院校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是民族院校促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途径。结合民族院校实际,合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民族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优势,而且也能造就多元的体育文化氛围。
(3)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民族院校的设立有利于在校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对其进入社会以后的持续锻炼有所帮助。推进全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全民体质的不断增强。
3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设立的可行性
(1)民族院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强力的国家政策支持和理论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相继出台许多发展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政策法规,弘扬国家传统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相关的研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设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体育课程纲要》则提供了在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有力的政策依据。
(2)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民族院校的设立中有着广阔的现实基础。国家招生问题上对民族院校有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保证了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生源,有着独特的政策基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在生源的数量、质量、经费、场地配置上均具独特优势。学生对其熟知的家乡体育活动有着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少数民族生源从小熟知本族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实践基础扎实。以高校为平台,生源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在科研上,高校可以比较容易的构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制定相符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修改考核方法和标准等,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此外高校具有健全的训练和竞赛管理机制,可以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4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模式初探
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实现体育体制的有效快速转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此前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的举国体育体制越来越呈现诸多的弊端,尝试体教结合的模式具有非常可观的研究价值。综合考虑分析在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各种因素,“校市合作”的训练基地模式设想具有一定的可施行性,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的优势。
(1)地方政府组织机构(如体育局)参与建设规划、经费投入等宏观管理,保证基础设施的顺利完整建设,此外利用政府组织的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对民族体育传承重要性的的宣传。院校方作为教育实体则主要负责开展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等日常事务。充分准确定位各自优势和功能,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以及领导机制,各司其职,保证训练基地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
(2)要对训练基地进行营销策划,基本内容以高校为主,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训练,竞赛及科研上,院校要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师生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认识。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师资情况以及场地设施等情况开展,同时借鉴相关院校经验。要培训已有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招聘和引进相应专业人才,补充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队伍,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3)在基地建设和维持运行方面,可采用地方财政补贴、政府拨款、群众集资、社会捐资等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在基地建设和运行前期,要以政府的投入为主,随着模式的成熟要逐步完成向社会投入为主的转变;通过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吸纳社会资金。同时要尝试寻求企业的加入,共建校体企三结合的合作模式。企业的加入则不仅可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甚至可以为运动员退役后提供工作岗位。反过来,企业则可以在支持高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彰显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4)基地要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外派进行信息交流和学习,以了解和学习最新的技术、经验、熟知相关项目的规则与方法,及时调整相应的训练计划。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了在民族院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的初步模式,旨在从体教结合的角度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此模式还不成熟,在管理机制和相关体制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桂忠,吴武彪,张爱平,等.建立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网点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
2、 张正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J].搏击(武术科学),2006(03)
3、 孙高峰,唐韶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06)
【关键词】彝族大学生 彝族传统体育 文化认同 文化适应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魍程逵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尤其是西方主流体育文化的理念、方式和结构不同,有着自身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生活一体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间的体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是,随着我国的汉文化和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在各个民族间的传播,彝族传统体育也不同程度受到了这些新的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此外,学校体育是最先接受奥林匹克文化的领地,是接受先进体育文化的前沿领域。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欲望更加明显,他们不愿受到保守思想的束缚,渴望接受先进的文化和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在多民族聚集的民族院校内,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常常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表现更为突出。面对包括奥林匹克文化等在内的强大主流文化,彝族大学生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对此,笔者选择了四川省内的部分民族院校,通过调查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态度和参与等情况,探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四川省部分民族院校的彝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91.3%。
二、结果
研究对象中,男生占59.0%,女生占41.0%。对于摔跤、磨秋、爬油杆、跳火绳、蹲斗、舞铃铛、跳月、皮风子、老虎抱蛋、抢羊和背新娘等11种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示“听说过”的比例分别为79.5%、23.1%、30.8%、28.2%、23.1%、12.8%、23.1%、7.7%、10.3%、28.2%和53.8%,表示“参加过”的比例分别为59.0%、12.8%、20.5%、17.9%、10.3%、12.8%、17.9%、2.6%、7.7%、15.4%和38.5%。对于参加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情况,表示“从不参加”、“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的比例分别是20.5%、43.6%和35.9%。89.7%的学生表示愿意亲自参与彝族传统体育项目。79.5%的学生认为传承与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82.1%的学生表示愿意为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做些尝试。对于参加体育项目的情况,38.5%的学生表示参加现代体育项目较多,51.3%的学生表示参加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10.3%的学生表示参加除彝族外的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较多。对于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作用或功能,选择“促进交流与交往,增加相互沟通”的比例为53.8%,选择“传承彝族文化习俗,弘扬和体现彝族精神文明”的比例为74.4%,选择“传承与发扬彝族传统体育技艺”的比例为38.5%,选择“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比例为28.2%,选择“锻炼身体”的比例为38.5%,选择“具有教育功能”的比例为23.1%,选择“其他”的比例为5.1%。对学校开展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满意程度,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8.2%、33.3%、20.5%、15.4%和2.6%。35.9%的学生认为彝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改造,以更符合现代的科学健康需要和休闲娱乐方式。对于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选择“排球”的比例为28.2%,选择“篮球”的比例为53.8%,选择“足球”的比例为28.2%,选择“羽毛球”的比例为53.8%,选择“网球”的比例为17.9%,选择“乒乓球”的比例为33.3%,选择“游泳”的比例为20.5%,选择“健美操”的比例为17.9%,选择“跆拳道”的比例为15.4%,选择“武术”的比例为30.8%,选择“田径”的比例为38.5%,选择“瑜伽”的比例为17.9%,选择“健美”的比例为12.8%,选择“太极拳”的比例为12.8%,选择“彝族传统体育”的比例为25.6%,选择“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比例为12.8%,选择“其他”的比例为5.1%,选择“不喜欢体育”的比例为2.6%。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否能与现代西方的奥利匹克体育文化相容”这一问题,选择“可以互补”、“难以融合”、“根本对立”和“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5.9%、12.8%、20.5%和30.8%。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这一问题,选择“面临转折”、“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日渐衰落”和“最终消失”的比例分别为7.7%、53.8%、33.3%和5.1%。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渐渐消亡”这一假设问题,选择“必须拯救”、“遗憾惋惜”、“听之任之”和“大势所趋”的比例分别为64.1%、23.1%、5.1%和7.7%。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是否已受到现代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这一问题,15.4%的学生认为“受影响较大,已发生很大变化”,76.9%的学生认为“受到一点影响,,抛弃了部分落后的文化,吸收了一些先进的文化”,5.1%的学生认为“不怎么受影响,只是吸收了一些新的文化”,2.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受影响,没有任何改变”。有关体育项目喜好的选项,41.0%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本民族的体育项目”,59.0%学生表示“更喜欢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和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对于“将来从事与体育有关的事业”这一假设问题,15.4%的学生选择在“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上发展”,64.1%的学生选择“在彝族传统体育运动上发展”,20.5%的学生选择“在其他民族的体育运动上发展”。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对于11种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摔跤和背新娘两种项目,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听说过”,而仅有摔跤一种项目,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在当代彝族大学生的认知中,大多数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已逐渐被淡化,磨秋、蹲斗、舞铃铛、皮风子和老虎抱蛋等项目,仅有10%左右的学生参加过,彝族大学生对于彝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参与已局限在少数项目中。由此可见,随着彝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一些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在彝族大学生群体中,他们较多地接触了包括奥林匹克文化在内的强大主流文化,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已经明显不足。“摔跤”这一项彝族传统体育,由于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对抗性,与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比较吻合,自然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并且,学校体育是彝族传统体育的薄弱环节,进入学校体育教材内容的彝族传统体育极少,这直接影响了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和参与,也影响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超过一半的学生(61.5%)对学校开展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示满意。学校仅仅开展了少数的项目,就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恰恰反映了彝族大学生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知的不足,除了摔跤、爬油杆和背新娘等常见项目,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彝族传统体育还有哪些项目。
本研究显示,彝族大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度非常高,仅有20.5%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仅有10.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学生表示参加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且能认识到彝族传统体育对于传承彝族文化习俗、弘扬和体现彝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并愿意尝试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这项工作。由此可见,彝族大学生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有着较好的基础,以学校体育为阵地,可以很好地搭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平台。
本研究显示,对于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篮球、羽毛球、田径、武术、乒乓球、足球和排球是彝族大学生选择比例较高的项目,均高于选择彝族传统体育的比例(25.6%)。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和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30.8%的学生对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相容的问题感到迷茫,大多数学生认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且必须拯救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愿意在彝族传统体育运动上发展。由此可见,彝族大学生一方面能明显感觉到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危机,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喜欢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他们既想融入到主流体育文化中,又担心失去自己的母体文化,这种文化适应的考验可能使彝族大学生产生心理与社会上的不适应,少部分彝族大学生甚至会迷失在主流文化的漩涡中。
综上,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融合c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就彝族传统体育而言,在全球化进程中,被社会推崇的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体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得到了包括彝族大学生在内的越来越多彝族民众的喜爱和推崇,彝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于远离家乡在学校中生活的彝族大学生而言,在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体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面对强大的现代主流体育文化,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学校应成为彝族传统体育保留传承并获得持续发展的阵地,学校体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体育教育通过加强彝族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扩大文化的认同与适应空间,可以对彝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体育通过将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教学内容,吸收和开发彝族丰富多彩、活动性强、趣味性高、教育内涵突出的传统项目,则可以把“认同”与“适应”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能保持彝族主体性和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能广泛吸收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对部分技术、规则朝着健身性及科学性等方面进行适度的改造,与异质文化“和而不同”,和谐共处,这便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应采纳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史光雄,王H,包忠伟等.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文化阐释[J].当代体育科技,2017.
[2]李伟伟.四川凉山地区彝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2016.
[3]路雅.城镇化背景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传统体育现状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5.
[4]何叶,迟晓丹.彝族传统体育与校园体育相结合的对策研究
――以彝族摔跤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5]陈棣芳.彝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功能[J].普洱学院学报,2013.
[6]曾洪林,韩勇.四川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抢救与保护[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蒋大国.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以西昌市彝族大中学生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1.
[8]赵惠,陈雪红,王浩春.论云南楚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1,(33).
[9]李兴华,张波,韩勇.论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的抢救与保护[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李永娜,袁校卫.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与重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马明珠,徐金兰.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12]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02).
[13]马明珠,巴哈尔・木沙,热合玛.学校体育中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认同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
关键词:少数民族骨干生 基础强化基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课程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以下简称“骨干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的教学要求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其基础课程综合水平接近或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增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课程为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英语、大学语文、信息技术、民族高等数学等六门课程,兼顾其他专业理论知识。[1]
可见,强化基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身体健康。高校体育课是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目前六所培训基地都没有开设体育课程,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在强化基地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必然要求。[1]
一 、开设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骨干生的兴趣爱好
高校体育课程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在强化基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抢花炮、板鞋竞速、珍珠球、高脚马、舞狮、抛绣球、竹竿舞、打陀螺、顶鼓、等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以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原本单一枯燥的体育课程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有利于激发骨干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2]
2.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是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离和凸显出来的文化存在,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一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3]。对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化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民族体育大多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很多体育项目濒临失传的窘境,如彝族的“三笙”、傣族的雄性孔雀舞、苗族的上刀梯技术等,没有形成正式的文化传播体系,其原创性、自然性、真实性、民族性在逐渐削弱。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次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4]为此在骨干强化培训基地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继承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较为系统的途径,有利于以更加规范的形式保存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3.有利于提高骨干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凝聚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一种自然表达,是感情交流的媒介和符号。强化基地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举办各民族的特色节日,如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展现各民族制度文化和民族自信、民族审美等精神文化同时,对学生进行关于民族历史、民族自然、社会环境、民族生活习俗等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各民族情感交流和融合,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有利于提高骨干生的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强健体魄的同时还能改善睡眠质量,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从而提高骨干生心理状态的调节能力。[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与其他民族学生互动交流,逐渐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提高道德修养。
5.有利于减少学校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舞龙、踢毽、跳绳、毽子等多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需体育器材简单、价格便宜,所需场地要求不高,这可以减少学校对健身器材和体育场馆的投入费用,同时也相应地减轻国家与政府的负担。
在骨干强化培训基地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适应当代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3]
二、开设体育课程可预见的困境
1.缺乏教材的理论支撑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没有科学的教材作为指导,体育教学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学系统性、教育性、科学性就会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纷繁多样,没有统一的教材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加以规范,可能导致有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得到重复练习和推广,而有些晦涩难懂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则完全被忽略。这可能造成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的局面。
2.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体育教师是建立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体育课程体系和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最活跃的中坚力量,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良好教学顺利开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体育老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体育项目技能和知识,但是缺乏对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缺乏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是骨干强化基地开设少数民族体育课程面临的重要难题。
3.有限的教学条件
运动场地是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虽然与现代体育运动相比,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运动场地需要费用投入较少,可其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运动场地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求较高,需要学校能提供种类齐全的运动器材,而学校往往提供的场地和器材种类等教学条件有限,直接导致很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学校无法顺利开展。
三、克服困难的措施
在骨干强化基地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开创性的举措,必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1.国家将开设体育课程落到实处
1.1国家提供政策层面的保障
国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全国六所中央直属高校在对骨干预科生进行基础培训期间必须设置体育课程,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校体育课程体系,重视骨干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和监督。
1.2国家加强少数民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基础强化基地开设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重要前提是广大体育教师既要懂得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要精通少数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所以建设一支具备少数民族知识强有力的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是顺利开展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必然要求。为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投入,建立教师培训机制,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应重视民族体育科研方面的工作,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观摩会、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技术培训与交流,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体育教师民族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1.3组织编撰少数民族体育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统一的理论作为支撑,体育工作开展将无章可循,出现混乱局面。为保持各民族文化特色和各民族体育运动和谐统一,需要国家组织专门专家对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析、整理、甄别、筛选,找到适合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大多数学生易接受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整理编撰体育课程教材,为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4]
2.强化基地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
2.1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宣传工作
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大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培养骨干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树立民族体育教育观,将骨干预科生的体育课程纳入全校体育课程体系,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进骨干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吸纳专业的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家不仅要加强掌握少数民族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基地学校更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此类体育教师的待遇,吸引专业人才,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培训工作,与民族院校联合组织座谈会等活动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还可以与民族院校签订协议,委托民族院校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
2.3举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
体育竞赛是推动体育训练和教学的杠杆, 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如晚会、运动会等,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创造各民族学生之间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机会, 不断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4学校加大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是学校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培养院校在享受国家提供的经济补助外,学校应该拿出校财政收益的一部分投入骨干预科生体育课程开设,提高体育教师的薪资水平,提高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投入力度,创造一切便利条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少数民族运动需求,提供部分经费用来组织少数民族体育活动。
5.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评价对学生体育锻炼起到一定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以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客观要求。应将体能、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纳入少数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前后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评价学生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课程资源优势和潜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国家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的需要,是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
[2] 苏娟,陶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健康促进因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6,27(6):99-100
[3] 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23
【关键词】设境育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实效性
【Abstract】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feeling is the concern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the scenario which establish study activity grow emotion of teaching form.Pass to establish Jing to teach a feeling ability in the Chinese na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the tradition the sense of vision art appreciate the lesson teaching thorough the spirit carrying through student ethos in Shanghai City education instruction outline, exaltation real results.Establish Jing to teach feeling at the exaltation senior high school race tradition the sense of vision art appreciate the lesson real results of the function have construction to heavily appreciate atmosphere and draw near mental state distance;Enhance to appreciate beauty cognition process, the exaltation appreciate level;The exertive emotion move function and promote lesson outside expand.Establish the Jing's teaching the feeling exaltation tradition sense of 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race's art to appreciate teaching with real results lesson practice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to observe and learn exchanges of scenario, shape thoughts and feelings;Establish the scenario of game activity, the interesting aspect mutually melt;Establish a scenario of begin the practice, emotion experience;Establish a scenario of appreciate the investigation, the emotion sublimate.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the feeling exaltation tradition sense of 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race's art to appreciate the lesson real results teaching strategy to have already come close strategy, point strategy, interaction strategy, encourage strategy.
【Key words】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feeling;The sense of vision art of the race tradition;Appreciate;Real results
设境育情是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培育情感的教学形式。在高中中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能深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提高实效性。
1.设境育情在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1.1营造浓郁的欣赏氛围,拉近心理距离。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艺术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高中阶段的艺术欣赏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其中的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包括中国绘画、书法、工艺、雕塑、陶瓷等。由于上海的高中学生所在的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开放且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因此高中生对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了解不太多,甚至个别有漠视的情况,针对学情在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中采用设境育情的形式,如在艺术欣赏专用教室中展示有关的照片、图片、专题壁报、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以音乐配图片循环滚动等,增强了环境的感染力,营造了浓郁的欣赏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氛围,创设了面对面的欣赏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深厚的积极感情、认同感、亲近感,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中华民族文化营养。
1.2强化审美认知过程,提高鉴赏水平。
设境育情符合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符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入境入情,产生认知需要,获得审美的愉悦,进入艺术审美的良好状态。设境育情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经久魅力,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感知活动,主动参与欣赏过程,通过观察、思维、评议、交流、练习等活动,丰富学习经历,逐步学会欣赏和审美,加深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内容的理解,培养多种能力,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鉴赏的水平。
1.3发挥情感迁移功能,促进课外拓展。
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获得以情动人、拨动心弦的教学效果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理解中形成艺术观念,有利于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发挥情感迁移的功能,主动去发现和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民族艺术美,当再现相关的情境时,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美好情感油然而升,养成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主动欣赏的习惯,并参于宣传、弘扬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同时有利于有艺术爱好、艺术基础的学生课外深入拓展,发展个性挖掘艺术潜能,逐步形成艺术特长,传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成为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人才。
2.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实践
2.1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
设境育情要善于结合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例如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我校腾出专门的房间建为艺术展览馆,分别举办过中国书法展览和中国绘画展览,突出民族文化这个主题,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在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是名家的作品。在展出期间,美术教师对美术社团的学生事先进行专门培训,然后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的教学阶段中,组织学生分班级分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先进行观摩。要求学生带好观摩提纲,提纲内容包括有哪些名家作品?选择2——3位名家了解其生平和主要成就,并说说其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在观摩时由美术教师和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成员在艺术展览馆内进行讲解,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同时在学校举办艺术节期间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并安排学生分组代表在艺术欣赏课内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开展交流,激发艺术通感。艺术展览中展现的艺术家在文明创造过程中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和名家人格激发了学生情感,使学生明确自身文化传承的使命,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2.2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情趣相融。
设境育情要善于挖掘和补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的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达到情趣相融的效果。例如在新年来临前,根据民族传统风俗,教师设计了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在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中,通过生活中的吉祥图案列举抢答,学生认识到一直到今天,吉祥图案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意义的图案,每逢过年佳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喜字,倒福字,拜年小孩,中国结等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贺;通过讲中华吉祥图案历史小故事,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吉祥图案最早开始于周代,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最为繁盛;通过中华吉祥图案分类的归类连线游戏,学生熟悉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分人物、花果草木、鸟兽鱼虫三类题材,其中表现的求福、求财、求官、求寿、婚姻、喜庆、农耕等都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重点欣赏了吉祥如意、纳福迎祥、年年有余、百事如意、松龄鹤寿、松鹤长春、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品味内涵,开展吉祥图案寓意题解竟猜、分析交流探讨吉祥图案艺术表现特点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对吉祥图案艺术认知学习过程。学生共识到,吉祥图案凝聚着民族精神、反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诚挚的感情,鉴赏吉祥图案作品,领悟了人类真诚、关爱、善良、互助、向上、热爱生活等积极情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丽的花朵,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
2.3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情感体验。
设境育情要善于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深刻理解艺术的创造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悟和心灵的反应,艺术的创造是激情与思想的结晶。如在工笔画欣赏课中,教师先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欣赏若干幅优秀的工笔画家的工笔画,这些工笔画古朴高雅、深不可测的意境令人神往;然后提出问题::工笔画是如何画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如何使用你的毛笔?师生共同回顾书法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中的毛笔文化,指出工笔画对毛笔的选择及笔法的运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接着教师示范使用毛笔画工笔画的线条,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画出工笔画的线条并互相交流,学生欲欲而试,教师巡视指导;再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工笔画笔法细部中的描法开展欣赏。通过在欣赏中教师的指导,学生了解了工笔画对笔法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线条要画得光滑并有变化,所以描就成为了一种画法,出现了战国十八描的手法、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等,历来有很多描法高手,甚至有一些毛笔也被称为铁画银钩等,而钩的时候则需要中锋运笔,下笔有神,运笔与书法一样是涩行的,体现了书画同源。关于中国古代画家采用积墨法,教师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了积墨法墨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染起来的,而每一层染得好不好就考验一个画家的功力了。最后让学生在古筝乐声中临摹一幅名作《竹雀图》的局部。选择若干学生临摹作品在大屏幕作交流后布置课后习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指导尝试创作。通过动手练习,学生体验艺术对象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在尝试中了解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力、表现力,发展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了艺术创作的冲动,提高了艺术素养。
2.4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情感升华。
设境育情要善于针对高中学生好奇心理和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如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雕塑艺术欣赏课中,教师设计了分组模拟考察的活动,提出鉴赏探究的主题:敦煌雕塑艺术的特点。全课教学过程主要有四个环节,先分析中国地图和敦煌的俯瞰图,认识敦煌环境特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中的一片绿洲,从俯瞰图中基本了解敦煌石窟数量及布局,使敦煌环境的荒凉与敦煌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丰富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这神密的土地,充满了艺术创作的灵性;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欣赏敦煌的代表性雕塑艺术作品,有敦煌的标志性建筑——山上凿出来的九层阁巨大佛像北大象等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及教师指导和归纳,共识到这些雕塑都不是一个时期的,每一时代的彩塑艺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唐代的石窟造像在莫高窟占了最大的比重,反映出唐代造像的兴盛及艺术风格、造型技巧的成熟与完美,是中华艺术的精华。敦煌彩塑的制作方式有圆塑、浮塑、影塑、悬塑。千姿百态的塑像显示了敦煌“塑匠“们娴熟的技艺、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重点观看中央电视台摄像的《敦煌再发现》,全方位考察158窟石窟雕塑内部精湛的雕塑特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模拟考察:整个洞窟雕塑作品的整体表现特色是什么?从局部观察,主体雕塑佛陀涅磐像(睡佛)有哪些造型特色?学生观看《敦煌再发现》后再一次热烈地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所造的莫高窟第158窟大卧佛洞窟极富特色,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主体雕塑采用了实体圆雕,而主体后面其他部分则采用了壁画手法,很有创意。人物动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传神,立体雕塑造像的存在,大大丰富了洞窟形制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洞窟艺术的内容,提高了对洞窟空间的使用,更使洞窟的整体布局显得层次分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洞窟墙上的壁画中发现了很多被破坏的历史痕迹,并联系敦煌大漠环境特点沙石随时都在侵蚀着珍贵的石窟艺术,激起了学生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在感受敦煌雕塑艺术魅力中情感升华。
3.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3.1贴近策略。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贴近教学内容、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所处时代的成长环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学习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 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稳定的情感以达到教学目标,。
3.2重点策略。
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个主题,创设情境,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并使各环节构成互有联系的有机整体,唤起和激励学生审美冲动,,促进以审美为核心的欣赏经验的长期积累,为审美表现和传承作好准备
3.3互动策略。
师生互动中的教师的主导和指导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丰富的艺术欣赏和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分工、做好示范、注意答疑、交流指导、加强管理、适时调控、总结提高等方面,重视课堂生成性,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4激励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于欣赏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做、想、讲有机结合,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发挥学生艺术长处;在评价中运用激励策略,综合学生在欣赏课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良好习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和特长开展分项评价,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3]《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1 设定对话模式及案例
设定6个不同的对话模式,对患者进行渐进性的了解,这6个问题包括:1.问患者来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患者将会怎么样?3.怎样改善患者目前的病情??4.怎样来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呢?5.患者将要怎么办?6.家属将要怎么办?我们就以新诊断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查房为例。在采集病史、查体、汇总辅助检查结果后,总结性的按渐进性沟通方式对患者说:
1.1 回答第1个问题。(问患者来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了解患者病史及检查情况,分析病情:您的病情,我们已有了初步的诊断。您目前虽然没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典型的肝炎的症状,但根据最近1年以来查2次乙肝六项呈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核心抗体IgM阴性(即所谓的小三阳),乙肝病毒DNA高于7log,肝功能检查ALT大于正常值,但未高于两倍以上,可考虑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虽然您过去未曾化验肝功和乙肝六项,30多岁体检时才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但是您母亲、姐姐和弟弟都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据此可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是母婴传播所致。
1.2 回答第2个问题。(那么得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您会怎么样呢?)限于目前全世界医疗水平,母婴传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还不能根治。您目前的病情是肝功异常、病毒在高水平复制,它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损害自身肝脏,也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也就是说您的肝功ALT控制不好、乙肝病毒DNA不能转阴、E抗原不能转阴,将来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如不注意休息、长期疲劳、低蛋白饮食等,病情会很快发展,严重时发展成重症肝炎、肝衰竭、肝肾综合征等等。
1.3 回答第3个问题。(怎样改善患者目前的病情?我们(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和医师)准备做什么?)作为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和医师,我们会根据您上述化验检查结果,完善相关检查,用一些保肝、提高免疫的药物,及时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及时进行病毒性肝炎并发症相关检查指导您如何通过饮食提高免疫以及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安排您定期复诊。(具体饮食、体育锻炼、治疗用药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等略)。
1.4 回答第4个问题。(怎样来了解您病情发展情况呢?)我们会建议您定期监测肝功ALT、乙肝病毒DNA、乙肝六项和腹部B超等相应的检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5 回答第5个问题。(患者将要怎么办?)我们的治疗也需要您的积极配合。请您注意食用适量的优质蛋白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按时吃药、打针,定期复诊监测肝功ALT、乙肝病毒DNA、乙肝六项和腹部B超等相应的检查,争取更快更好的控制病毒复制,使ALP恢复正常,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6 回答第6个问题。(家属将要怎么办?)家属应配合医师监督患者服药、打针等治疗,必要时适当的护理患者,给予日常生活上的关爱与帮助。开导病人不要有精神负担,以平稳、愉快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疾病。
2 教学实施
采用模拟示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示范1次,实习医师小组间分别模拟1次,再由带教老师带实习医师正式接待一位新患者,评价反馈、重复提高。
3 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渐进性对话方式,进行边示范边学,即时反馈、重复提高,大概在3-4次接诊患者之后,约1周左右,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即可熟练掌握这种方式的语言沟通。通过这样的训练,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可与患者形成较流畅的语言沟通,沟通内容比较有条理、有层次,能够较好地将临床诊断及治疗信息传输给患者,并取得患者较好的依从和配合。被带教的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自我评价均认为与患者语言沟通较以往明显改善。
4 应注意以下问题
4.1 带教老师应给予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在称呼上应当把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称为医生,特别是在给病人介绍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时更应这样,使学生有名正言顺的感觉,能够以一个医生的角色来面对病人。也可取得患者的信任,禁止称呼小王、小李等。信任是医患沟通的基石。
4.2 带教老师应肯定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及时指出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在与患者语言沟通中的不足之处,评价以赞扬和鼓励为主,这样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指出错误与不足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打击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你如果这么说,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
4.3 对于医学基本功弱的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带教老师要尽量在场,以免患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答不出,或者答得不准确,而影响医患关系或使患者有情绪。
4.4 要教会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比较谨慎地表达意思,包括:可能、不除外、不支持、不符合、基本上等词语的正确使用。教会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尽量避免使用太绝对的语言,如:肯定、绝对、不可能等。
4.5 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或诊断不明时、或疾病恶化时,应由带教医师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解释,以避免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解释出现歧义,导致病人或病人家属不信任或疑虑。
关键词:价值取向;理解前结构;此在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53-02
一、“理解前结构”概念的界定
海德格尔明确提出了“理解的前结构”,即“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把握”(前有、前见和前设)。《存在与时间》中言道“这种解释一向奠基于一种前有之中。作为理解的占有,解释活动有所理解地向已经被理解了的因缘整体性去存在。解释向来奠基于前见之中,它瞄准某种可解释状态,拿在前有中摄取到的东西开刀。被理解的东西保持在前有中,并且前见地被瞄准,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解释可以从有待解释的在者自身汲取属于这个在者的概念方式,但是也可以迫使这个在者进入另一些概念,虽然按照这个在者的存在方式来说,这些概念同这个在者是相反的。无论如何,解释一向已经断然地或有所保留地决定好了对某种概念方式表示赞同,解释奠基于一种前把握之中。”[1]175
所谓前见,就是解释者理解某一事物的先行立场或视角,或知识背景;所谓前设是指我们进行理解时事先所具有的概念框架,即由前有和前见所决定的一种主体预设、预期,即主体带着某种预期或目的去进行建构、认知,价值取向、评估等,所以海德格尔说解释奠基于一种前把握(前设)之中。
二、“前结构”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分析
主体“理解前结构”与价值取向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或笼统地归结为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潜在与现实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必须细分到某一方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三方面来探讨,即分别从“前有”、“前见”和“前设”三方面分别来阐述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前结构”中的“三前”对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于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分,对于弄清与价值取向的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前设”的阐述容易给人一种“前设”即“价值取向”的假相。当然,“前结构”中的“前设”已经具有了某种取向的意味,但此时的取向还不能归结为仅仅是价值取向,毋宁说是具有了价值取向的潜取向,它是一种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取向,并未彰显或未完全彰显出来。
1.“前有”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人在去进行某种价值取向之前,我们先具有了的历史处境与传统观念,我们不是一无所有地进行理解,而是有所东西地进行理解,这种东西就是前有。人本身就是一个有限性的历史存在物。社会文化作为主体进行价值取向最大的“前有”,社会文化范畴在本文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即存在于观念范围内的“内感”的精神文化,以及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外感”的精神文化。人要进行某种价值取向时,不能凭空产生,他必定基于该时代的社会文化,受该时代社会文化的制约,脱离了该时代的文化背景,任何的价值取向都无从说起。在影响主体进行价值取向的诸多社会文化因素中,笔者认为,语言、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素质四方面对主体的影响尤为深远。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探讨语言的差异对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语言不是空洞的符号,作为保存传统的蓄水库,维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传统只有对现实有意义才有生命力,凡是历史的都是现在的;现在只有植根于传统(历史)之中才能得到定位,凡是现在的都是历史的。语言对于个体的思维方式,进而是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时代语言框架犹如给个体配上了一副时代色镜,用它去观察周围世界,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时代色镜的色彩,打上了时代的色彩[2]162。对此,萨丕尔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语言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积极创造者,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体系不同,头脑中的“世界图景”也就有所不同[2]157。本·沃尔夫认为,语言体系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经验和行动方式乃至价值取向。他进一步提出两个原理,一是语言相对性原理:人们是按照语言所强加的思维和感知方式认识世界的。他说:“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使所有的观察者都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是类似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式相互校定的。”二是语言体系的客观必然性原理:语言体系所强加的思维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沃尔夫说:“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所不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所支配的。”当然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除此之外,在此语言系统之上所形成的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对此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语言对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是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语言对于个体,具有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个体无力抗拒和改变既成语言,只有模仿和学习,掌握并服从它的语词意义、语法规则,并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实施语言行为,才能为社会所理解。它才能理解社会。语言对于个体而言的先在作用,只有伴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才能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因为个体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语言本身蕴涵了某种大致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也是社会所有成员所承认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体的价值取向只有在不违背大背景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2.前见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传统戏曲中有利的艺术元素,对于戏曲来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沃国平传统戏曲本身具有传统美,民族声乐在继承其传统美德基础上对戏曲艺术进行变革,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促进中国艺术的进度与发展。
(二)继承与发展
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有着一定的审美共同点,他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范围内,但是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特点和地域风格,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艺术,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戏曲的发展继承了传统戏剧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在很多歌剧中经常会看到板式变化,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中经常会出穿插戏曲形式,民族声乐借鉴传统戏曲的演唱技法丰富其音乐内涵,现代很多歌唱家都具有深厚的戏曲功底,利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即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启示
现代民族声乐首先要将审美艺术融入到创作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积极发挥文学在声乐中的表现,提高文化价值;注重创作个性和情感色彩的投入。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出具有鲜明美学品格和综合艺术的声乐作品。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演绎出具有时代性与戏剧性的艺术作品,推动我国文艺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戏曲元素对现代民族声乐的沁润
(一)熏陶和感染
传统戏曲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利用现代艺术带动传统艺术的发展。现代很多著名的声乐唱段中都有着传统戏曲的影子,比如民族歌曲《断桥遗梦》以曲唱词,以丰富多彩的歌词,展现中国民风、民情。另外传统戏曲多样的形式变化也为民族声乐多继承,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的变奏曲式不同,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化使戏曲演唱感情更加丰富,也使其戏剧性更加丰富多变。民族声乐在这种意识形式的熏陶下也形成了板式变化主体。其次民族声乐也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审美标准,二者都主要强调传达情意、中正平和、含蓄典雅的审美特点,提高其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
(二)演唱技巧的借鉴
歌唱的重要因素是气息,歌唱者对于气息的掌握是演唱的主要因素,这一点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都特别重视。现代民族声乐就很好的借鉴了传统戏曲中丹田运气的方法,在演唱过程中适当把控气息的运转,不断完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技能。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注重对传统戏曲语言的借鉴,传统戏曲的歌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寄托,民族声乐对其进行借鉴,丰富了自身的语言形式,提高其艺术价值。
三、结语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关键词】园林景观;传统文化;塑造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理想与信仰。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积,留存在建筑中,与人们的生活融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园林景观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人们逐渐被园林景观塑造的传统文化所影响,并将这种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
文化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综合。狭义的文化是指形态意识产生的精神财富,主要包含信仰、宗教、民俗习惯、文学思想、艺术情操、科学技术等。传统文化则是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的物质体制和精神实体文化意识,是相较于外来文化与当代文化来说的,属于狭义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风俗、思想道德、技术心志等各个方面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传统文化具有的淳朴宁静、自然淡雅的审美观念,和谐顺畅、自然共处的自然观念,以及多样形式、充分生机的形象艺术,都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
二、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文化节点,它利用文化基因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园林景观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创造开发具有地方人文特点的现代园林景观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将传统文化转变为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并且对其赋予新的园林景观内涵是设计者肩负的神圣使命。现代园林景观以真实的传统地域文化作为依托,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并且向世人充分展示,将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观念。
三、现代园林景观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园林设计具体是指对街道、庭院、广场、公元、河岸、桥梁等全部的生活区域、工商业和娱乐区域等一系列的外界空间以及独立性质的室外空间建筑实施的环境园林设计,通过园林景观文化意义能够看出,园林景观充当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调和剂,园林景观设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估计视觉形象、大众心理、绿化生态及精神要求、传统文化是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园林景观层次的关键内容。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将会重新展示历史的光芒,能够使人们追忆美好的回忆,更加突显园林景观的唯一性,提高了园林景观的档次。
四、现代园林景观塑造传统文化的方式
(一)正视传统文化
城市是一个逐渐传承、有序前进的历史过程,只有按照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才能具有根基。园林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凭借一定的设计理念作为创造精神价值的原则。大部分人普遍认为传统就代表着旧观念、老思想。这样无疑令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研究仅停留在一些东西的表象上。总体来说传统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表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都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园林景观设计也是这样。实际上,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例如我们延续着一些很难舍弃的民族风俗习惯,因此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分离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应当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展示与继承传统文化
现代园林景观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能够借助于公园绿地、道路、雕塑、行道树等多种物体,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利用他们能够将传统文化大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工程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释放深厚历史地域文化。
1.公园绿地
现代园林景观中城市绿地是重要的部分,通过斑块的形式在城市整体生态体系中散步。在园林景观规划时,以城市的传统文化作为题眼,将无形抽象的传统文化进行形象化,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显示传统文化。联系公园绿地的需求功能,根据突显的文化主题、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重要思想,应用碑文、栏杆、雕塑等一系列能够利用的载体硬件,将与城市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件、传说以及典故进行固化,彰显其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们在娱乐休闲的时候,不自觉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了解。
2.道路绿地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道路绿地发挥了关键的生态廊道的作用,同时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展示特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能够彰显城市的现代园林景观特点,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应用各类载体硬件充分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特点。例如对古老城区中道路格局框架尽量保护,恢复使用历史名字,保持方正古城的空间布局,尽可能保护历史留下的老胡同等,特别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路名要尽可能的继续使用,将传统历史文化凭借地名的形式实施固化,充分利用乡土,将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能够更好的塑造传统文化意识。
3.公共设施
在人们平常生活中公共设施随处可见,并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马路灯、垃圾桶、座椅、花台等。这些公共设施不仅使城市绿地凭借其自身的使用价值为人们使用和服务,同时还能利用它们具有的装饰造型作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成功塑造城市的传统文化。例如马路灯具有变化各异的造型,观赏装饰性很强,其布局情况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传统文化,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园林景观的特点,布置协调且不同款式的灯具。
(三)利用色彩图案塑造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象征包含了很多的图案,例如中国结、窗花、祥云、金乌等,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利用这些传统的图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不仅仅具有深刻的寓意,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有效延续了本土文化,同时还能塑造独特的园林景观形象,使我们进一步与世界的交流。例如在墙壁、栏杆、道路等位置利用手绘或石刻的方法塑造祥云和龙凤呈祥的图案,能够充分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或者利用植物设计出十二生肖的各种图案,让人们欣赏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迹,这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现代园林景观的色彩是表情定位景观的重要元素,最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包括:红、黄、白、灰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些色彩,能够准确营造园林景观的表情。红色和黄色能够塑造喜庆、祥和的气氛。例如在设计路灯时应用大红色的灯笼,在节假日的气氛中能够突出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在景观建筑中采用灰色,能够更加彰显景观特有的典雅与宁静,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色彩成功向人们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结束语
整体来说,园林景观的布置风格和意境等方面都能够有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我们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不断寻找传统文化和审美精髓,发扬传统文化,力争实现古为今用。纵观历史发展过程,园林景观设计始终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属于具备了浓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典型表达形式,对于世界园林景观的发展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