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要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通过对20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患者201例,男130例,女71例,年龄39~83岁。材料选用BD公司生产的“Y”型封闭式两通留置针,型号为24号或22号,留置针胶贴选用3M无菌透明敷贴膜。
方法:①穿刺部位: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所有患者选用相对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且穿刺部位皮肤完整无破损。通常选择四肢浅静脉,如头静脉、贵要静脉、颈静脉、大隐静脉等,尽量不选择手背浅静脉,以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②穿刺前准备:检查留置针软管及外套管无破损,并将留置针与输液器连接后排气备用。护士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讲解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方法及优点,消除紧张恐惧感,让其主动配合。③穿刺方法: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用2%碘伏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皮肤直径6~8cm,穿刺前再次检查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示指持留置针柄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退针芯1~2m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左手固定塑料套管,右手拔出针芯,证实回血通畅后用3M无菌透明敷贴膜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调节滴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弹性小,特别是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此穿刺方法,即见回血后只推进塑料套管,不宜推进针芯,能避免刺破血管,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④封管:输液完毕后,用0.9%的生理盐水5ml注入肝素帽内。注入时边退边注。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伴有血黏度的增高,为防止肝素封管液对疾病治疗产生影响,故暂未用肝素液封管。对于>12小时未应用的静脉留置针要用0.9%生理盐水5ml,2次/日推注,方法同上。对于应用甘露醇等高渗药物后,应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以减少高渗液体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结 果
防止静脉炎: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努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对一条静脉反复穿刺,因血管内壁机械性刺激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在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期间每天应对3M敷贴膜更换1次,如遇污染随时更换,贴膜周围皮肤每天用2%碘伏进行常规消毒,以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如发现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应及时拔除,防止感染。
掌握适宜留置时间:常规留置时间国外资料报道指出是96小时,我国目前教科书中规定静脉留置时间一般3~5天[1]。根据临床实践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3天,如病情需要可在3天后更换穿刺部位,以减少穿刺部位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2]。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至5~7天[3],所有用药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7天。临床应用中发现如果留置时间超过7天以上静脉炎的发生率>90%。
妥善固定: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除用3M无菌透明敷贴膜将穿刺部位及针梗2/3处全部覆盖外,还应加用3M输液胶贴将套管针尾翼固定,防止由于烦躁或意外牵拉致使留置针脱出。对于躁动患者可适当采用约束带,以避免自行拔管而致留置失败。
健康宣教: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之前,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及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
讨 论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注意事项:①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③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④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此时应拔出静脉留置针,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对201例循环系统疾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采用了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通过临床应用观察发现,本组201例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及提前拔管现象,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因此,掌握正确的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和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节约患者医疗成本。同时留置时间的延长也相应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有利于抢救顺利进行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
[关键词] 重症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14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nursing points of different parenteral nutrition strategies for severe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Methods 100 severe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high nitrogen and high calorie parenteral nutrition,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low nitrogen and low calorie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nursi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uch better improvement in blood glucose level, much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bviously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Severe patients; Acute stage; Parenteral nutrition strategy; Nursing satisfaction
重症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危急,机体的多项功能受到损害,机体代谢消耗明显增高,并且许多器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受损。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进食,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理营养需要[1]。重症患者在患病初期以及后期的机体应激状态不同,营养的代谢也不相同,所以在患者的不同阶段应该给予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2]。为研究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8±1.42)岁,患者质量在45~75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6.77±8.79)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实验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1.52)岁,患者质量在44~77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7.29±8.61)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对于该研究具有知情权。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2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125 KJ/(kg・d)。再给予常规的护理。综合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可能会伴有疼痛、焦虑、忧愁、紧张等各种不良情绪,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告诉患者病情在逐渐好转,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3]。②生活护理,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限制了患者躯体的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及擦浴,确保患者的整洁舒适,避免发生褥疮以及各种感染现象。病房内需要定期通风、消毒,床单被套等要常换洗,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室内可以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让患者身心愉悦。③静脉导管护理,3M胶布每3 d更换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更换。穿刺点按要求消毒防止感染,每班要核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体外长度,做好标记,严格交接班,避免脱管现象发生。可以在患者的病房内安装输液泵报警器,可以监测滴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正常,导管是否发生堵塞以及滴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等等。④血糖以及静脉压监测,对重症患者需要定时监测血糖水平,在给患者配制静脉营养液时,常规加入6克葡萄糖后需要加入1U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的水平含量可以酌情加减胰岛素皮下注射,尽量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70~8.85 mmol/L水平。不仅需要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还需要定时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测定,防止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等不良事件[4-5]。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1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83.2 KJ/(kg・d)。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
2 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糖水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营养一直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以及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英文缩写为TPN、肠内营养英文缩写为TEN。这两种方式是临床上常用的给患者补充能量的营养策略。对患者进行营养补充时不仅需要给予患者适量的糖类,还需要补充患者一定的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小分子营养素等等[6]。这些补充的营养和通常摄入的食物有显著的差别。若患者是过敏体质时,则在选择营养液的时候需要慎重,避免患者出现不良现象。若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不完全,或者有腹胀、严重呕吐以及肠痉挛等现象时,那么临床上尽量选择肠外营养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营养给予方案是最科学并且有效的[7]。
在过去的重症患者人群中,特别是进行了大型手术或者严重的创伤患者,临床上消耗较大,过去部分医生认为应该给予低热量,并且认为高热量持续营养会导致患者发生体内的皮质激素以及儿茶酚胺的水平含量会大幅度上升,血糖的清除率也会发生紊乱。这是说法不科学的,重症患者在住院初期,机体的应激状态严重,新陈代谢速度较快,低热量营养供应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康复,甚至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需要给患者进行长高热量营养支持,能够与患者的高消耗相吻合[8]。
在该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了高能量肠外营养策略法以及综合护理,不仅改善患者的心态,让患者变得乐观,同时对患者的生活、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了全面的护理。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得,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莉,徐元清.重症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情监护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75,82.
[2] 宋向云.重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88-4989.
[3] 隋芳.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急性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12(6):383-384.
[4] 王艳,颜泽娅,张雯婕,等.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急性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4):368-369.
[5] 易朝晖,徐穗莲,涂景梅,等.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护理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06-107.
[6] 杨海新.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8):3470-3472.
[7] 周鲜英,王磊,刘文侠,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534-535.
[8] 雷荣兰,唐伟,高明焕,等.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4):383-384.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医患和谐
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胃肠疾病。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外,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也有关,因为它们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产生。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有,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这些呼吸疾病不易根除、易反复发作。笔者是在呼吸内科长期工作的一名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一下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要点。
1 呼吸疾病患者表现特点
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理外,它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生理因素、年龄情况、心理情绪等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往往相互影响。
1.1 心理问题
呼吸疾病患者因系统免疫力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温度、气候变化影响大,病情易反复发作。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患者呼吸疾病严重时,如呼吸衰竭,辅助呼吸的人工呼吸机常会受到患者的排斥,一是其作为机器易给人冷冰冰的感觉,除了给患者不适外,长期使用还会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内心焦虑、抑郁、恐惧、怀疑等不良心理。
1.2 生理问题
呼吸内科患者有呼吸不畅、呼吸道有异物,胸闷、气喘等问题,他们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奏、脉搏、血压、痰量等指标会有异常。它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影响患者整体的健康情况。
1.3 人群组成特点
据调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数是中老年群体,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机能如,呼吸系统、心机等功能变弱,排泄机能也变弱,加之长期粉尘,烟雾等有毒物在体内的积累,一旦有发病的诱导因素,呼吸疾病的症状便显现出来;也有一些因长期工作在粉尘环境的年轻人,如煤矿工人,他们短时间内接触含粉尘颗粒的频率十分大,即使身体健康,但有害物质已经远远超出身体的负荷,超出正常的自身净化能力,不能及时排除,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疾病。也有部分孩子因体质较弱而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而有的人是先天性呼吸疾病。
2 护理工作应注意问题
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是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护士作为医师治疗后,病人重要的关照人,与患者身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在对呼吸病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及时护理
护士工作繁忙、需要护理的病人很多,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我们要遵循选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不怕苦、不嫌累。把一些需要重要护理的患者分类,及时给他们必要的护理和照料。对其他患者也要给予及时医疗,关注其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治愈呼吸系统疾病。
2.2 工作态度和蔼
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真心实意为民众办事、解决他们在就医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民众对医院产生感激心理,解决当今社会对医院只顾赚钱的质疑,提升医院、人民天使的形象。呼吸疾病易通过空气传染,清洁的住院环境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很重要。
3 护理方法要点
3.1 健康教育宣传
对患者来说,有健康意识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保护自己。对呼吸系统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有了健康意识,就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辛辣、咸、生冷等刺激性太强的食物)、注意天气变化给他们呼吸系统带来的影响,及时增减衣物、了解自己病情的发展,及时用药或就医、了解整体患者的心理情况,学会找家人或朋友及时疏导。
健康知识的宣传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及时给与患者和家属,医院呼吸系统门诊可以有自己的健康宣传资料,及时发给患者。此外,医院也可以定期举行有关知识的教育讲座,让民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医患沟通和谐
每天查房时与病人聊天,测量体温、肺部情况,痰量等情况,询问患者一天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及对药物疗效的感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给需要的病人及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患者病情,并结合身体动作、去和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给听话孩子以赞许和鼓励、给老人以希望,给中年人以叮嘱。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真情,而不仅仅是医院里冰冷的机器、刺鼻的空气苦涩的药片。医患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护士可以在这以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药物、饮食、睡眠调理
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疾病初期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给药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患者心理安慰。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过敏反应等症状、病情康复情况等多方因素,适当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进行药物注射时,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注射易过敏的药物后要注意药物疗效、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药物副作用,掌握及时的抢救方法,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准确性、疗效性。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多食用高蛋白食品、适量食用水果、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 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呼吸系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环境改变,心理情绪影响较大,因此,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对呼吸内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掌握病人病情动态,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在掌握呼吸系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时,应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医患工作的展开,又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结合患者自身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做到治病先治心,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 38.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呼吸衰竭;护理要点
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在许多方面优于有创通气。其使用方便,患者痛苦小,舒适乐于接受,院内感染机会少。研究显示NIPPV对部分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尤为重要,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其中男28例,女2例,年龄61~79岁,平均62岁,其中COPD合并呼吸衰竭28例,重症哮喘1例,重症肺炎1例,均为呼吸衰竭。
2 护理要点
2.1 病室环境的要求:保持病室宽敞、明亮、通风,温度在22~25℃,相对湿度50%~60%。
2.2 加强教育,重视护患交流:患者在进行NIPPV治疗前,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NPPV的目的、重要性、要领、无创呼吸机结构、漏气接口的作用、排痰、进食及鼻面罩脱卸和佩戴的方法。这对初始NIPPV的成功至关重要。??
2.3 操作技术规范正确是NIPPV实施成功的因素之一:需要对使用者进行适当培训,在进行NIPPV前,护士应准备1台性能完好装置正确完善的呼吸机置患者床旁。将患者安置于舒适,一般可取半卧位或坐位,但均要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1]。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压窄,影响气流通过,降低疗效。协助医生给患者佩戴口鼻/面罩接氧气吸入,待患者适应5~10 min后再连接呼吸机,将已设置好的呼吸机打开。上机后指导患者行深而慢的节律呼吸,用鼻吸气嘴呼气,可对患者喊“吸-呼-吸-呼-”口令,教会患者随机送气而吸气使自已呼吸与呼吸机同步,减少人机对抗。
2.4 NIPPV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的临床监护: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神志状态。并监测患者呼吸肌运动情况,观察辅助呼吸肌运动,是否存在矛盾呼吸运动,是否存在人机对抗[2]。
2.5 气道压力的观察与处理:气道压力骤降时常提示脱管、管道泄露或气泵故障,气道压力升高及使用呼吸机后仍有严重缺氧者,应寻找原因,如痰栓、呼吸对抗等。予以积极处理。
2.6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无创呼吸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胀,可指导患者减少吞咽动作和讲话,以免气体进入胃肠道。上机时采取半卧位,可减轻腹胀和避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3]。正压通气对胃肠道会产生影响,使患者出现消化吸收不良,饮食摄人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不易控制。因此,应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免加重CO2潴留[4]。
2.7 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口腔内滋生细菌,做好口腔护理,协助患者擦浴、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防止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
2.8 停用呼吸机后的护理:当患者病情好转,按医嘱及时停机,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神志的变化,根据病情给予鼻塞吸氧,并加强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同时注意营养支持。
3 小结
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疗效明显,无创伤,被临床广泛使用。护理人员要掌握其作用原理、操作方法,密切观察和护理,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监测各项指标以及有效的防止不良反应措施,保持气道通畅等护理要点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环节。呼吸衰竭的预后不仅与其严重程度的抢救是否及时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原发病和诱因。急性呼吸衰竭时,如能及时去除原发病和诱因,则急性呼吸衰竭可完全缓解[5]。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虽然也经过抢救,多数只能缓解病情,因而关键问题在于预防其发生,如积极防治COPD、肺结核、矽肺等。治疗休克、创伤和严重感染时,应注意输液的速度和量,避免输入大量库存血,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氧,是防止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可延缓或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金 乔.中华护理全书·呼吸系统疾病[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0.
[2] 刘又宁.呼吸衰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86.
[3] 顾菁华,张继英,徐进珍.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46.
关键词:健康教育;呼吸系统;护理
健康教育史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针对危害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1]。在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下,在卫生部提出的"三好一满意"的引导下,整体护理的逐步深入,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在患者整个患病过程中,结合其生理特点、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年龄采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我们根据呼吸内科各种疾病患者的特点,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使患者掌握用药知识、各种检查的目的及防病常识,养成了良好的遵医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我院呼吸内科收治500例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年龄约在21~90岁。男患者310例,女患者190例;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52例,中学268例,小学71例,文盲9例。
1.2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解决每个患者面临的健康问题。病区护士长、负责护士及普通护士各尽其职,掌握呼吸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护理要点。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及做治疗、发药等时间,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了解患者所需,做好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讲解配合检查治疗的重要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采用文字加口述的教育方法;对年老、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采用简短、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加以图片说明,反复多次进行以强化记忆。
1.2.1病因 教育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病因有生活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继发性疾病等[1]。吸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因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改善生活工作的环境,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降低疾病发生的关键。应对上述患者重点实施病因教育,告之患者所患疾病及常见病因、诱因。
1.2.2疾病及用药知识教育 如为什么要做支气管镜、肺功能、胸部CT等检查、应如何配合、术后注意什么;如肺结核的患者目前主要用药、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何副作用等,强调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关键。慎用博来霉素、乙胺碘酮可能引起肺纤维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可导致支气管痉挛、氨基甙类抗生素可引起呼吸肌肌力降低等。
1.2.3饮食教育指导 根据不同疾病及不同病期给予合理适当的饮食。气管炎: ①不吃刺激性食物:辣椒、胡椒、蒜、葱、韭菜等辛辣之物;②菜肴调味也不宜过咸、过甜。肺炎:①禁食坚硬食物;②禁食油腻肥厚食物;③禁食过甜过咸食物。肺癌:①忌烟、酒;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等;③忌油煎、烧烤等热性食物;④忌油腻、粘滞生痰的食物。肺结核:①忌食茄子、无鳞类和不新鲜的海鱼、淡水鱼。无鳞鱼类有金枪鱼、鲐鲅鱼、马条鱼等。不新鲜的海鱼如带鱼、黄花鱼等。淡水鱼如鲤鱼等,以免在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过敏;②服用利福平期间,切勿同时进食牛奶等饮料;③服用异烟肼不宜用乳糖及含糖的食品。哮喘:①禁食寒凉; ②禁食肥甘厚味;③禁食过咸过甜过酸;④禁食橘子;⑤禁食一切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调味品,如辣椒、花椒、芥末、咖啡、浓茶等,芹菜、韭菜也应不吃或少吃;⑥禁忌吸烟、饮酒;⑦呼吸困难影响咀嚼时,应供给软食,以便于咀嚼和吞咽。
1.2.4出院指导 对患者进行口头及书面的出院指导,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复发。对恢复期带药出院的患者,指导其定期复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要随诊观察,定期做肺功能检查;肺炎患者应复查胸片,发现异常及时治疗;肺结核患者应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胸片。
2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增强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率维持在95%以上。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健康意识提高,患者能较好地配合治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治愈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日,降低了费用,患者再次入院率明显下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讨论
3.1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更多地渴望了解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下,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健康观念处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改善患者由于相关知识缺乏而引起的焦虑、紧张心理,协助患者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有效减轻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健康行为和观念,使患者主动参与医疗保健工作,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3.2个体化、差异性是实施健康教育的质量要求 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做到个体化。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有不同的健康需要,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健康需求,故护士必须首先了解患者的健康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体化健康教育重点是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和治疗方式,关注伴随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反应,开展针对性管理,减少导致不良情绪发生的诱因。鼓励家属参与和支持,做到个体化护理教育。呼吸内科疾病种类多,有些疾病病程长,诱因复杂,与生活工作关系密切,健康教育应根据不同病种及病情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何进行氧疗;支气管扩张患者如何进行引流;痰多粘稠患者如何有效地咳嗽咳痰等等。由于缺乏治疗、康复相关知识,有的患者表现为不以为然、对治疗不配合,有的由于呼吸困难等不适,导致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因此,应根据这些不同精神状态的患者正确评估其知识需求,提供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正确地面对疾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3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护理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2],只有掌握专业知识及沟通交流技巧并取得患者信任,才能顺利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文化、职业、年龄、社会背景的患者进行不同语言、程度、水平的教育。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相关理论,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以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实施患者健康教育,体现了现代护理观的内涵,护士用自己的知识满足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在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的同时,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和技巧得到提高,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原 ; 抗震救灾 ; 护理
1临床资料
728人次中,成都民兵416人次,当地地震灾民312人次;男性607名,女性121名。平均年龄12~59岁。外伤41人次;内科病人687人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531人次,消化系统疾病104人次,其他疾病52人次。门诊728人次中卧床休息620人次,吸氧130人次,饮食护理376人次,留观输液76人次,降温106人次,健康教育704人次。728人次中,有6名民兵因过度疲惫及缺氧,只能一直保持休息状态,接命令提前返回成都休整。722人次经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留观输液、降温、健康教育等措施,经过4小时~6天痊愈。没有发生一例高原肺水肿与脑水肿病人。
2护理要点
2.1卧床休息由于民兵连日参加抗震救灾活动,过度疲劳,加之高原环境的特点:缺氧、寒冷、湿度低,极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玉树地区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患病后耗氧量增加,机体更加缺氧,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可减少耗氧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2吸氧护理患病后耗氧量增加,通过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强抗病能力,故留观患者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4升/分)。
2.3饮食护理高原缺氧,胃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腹泻,有的发生应激性溃疡,故应给予高糖、多种维生素、易消化之饮食。
2.4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输入大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极易导致肺水肿或诱发心衰,输液速度一般以20~30滴/分为宜,24小时液体量不超过1500ml。对于呕吐、腹泻、脱水、不能进食患者,根据尿量,液体丢失量补液,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快,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5对高热患者积极降温因发热使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极易诱发高原脑水肿,因此,要积极采取退热措施,给予酒精擦浴物理降温,口服解热镇痛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者静脉补液。
2.6心理护理民兵在玉树高原地区由于环境特殊,与当地灾民语言不通,离家远隔千里,缺乏亲情支持,加之缺氧诸多原因影响,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担心疾病预后,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这些不良情绪增加耗氧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应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与果断处理,使患者有安全感;主动接近患者,通过亲切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用爱心、耐心关爱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以诚恳、亲切的语言给患者以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多方面给患者以体贴、关心和照顾,在护患间建立一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2],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7防御消杀每日两次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对民兵驻地的地面进行消杀,对抗震救灾返回驻地的汽车车轮及民兵的鞋、裤进行“84”消毒液喷洒消毒,对民兵的手依次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水清洗、碘伏浸泡消毒。对有伤口者,用碘伏消毒后加戴手套保护。
2.8加强感冒预防工作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注意保暧,尽量避免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每天分早晚两次,按每人1包抗病毒冲剂的量熬制抗感冒大锅汤,保证每个民兵在外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时及时饮用。
2.9保证水源安全及食品卫生在不能确认玉树水源无污染的情况下,所有民兵的生活用水或饮用水都来自一百多公里外的石渠,饮用水必须煮沸消毒;加强对炊事班所用食品原材料的检查,对变质的原材料进行销毁或掩埋;监督炊事班的餐具消毒,监督炊事班民兵个人卫生,保持指甲短及衣服清洁,对腹泻的炊事班民兵,及时报请调离。
3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掌握高原患者缺氧的特点,通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使患者减少耗氧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可有效防止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主要护理措施
1.1 湿化气道 雾化吸入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支气管及肺泡,达到抗感染,解痉平喘,稀释痰液及扩张支气管等目的[2],因而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使用敏感抗生素和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每日 2~4 次[3], 亦可采用中药雾化吸入,如清金化痰汤、桑杏汤等加减,将中药加水200 m,l煎3 h后,约剩20 m,l温度在30℃左右时,进行雾化吸入, 1 ~2次/d,每次雾化吸入30 min, 7 d为1个疗程,以稀释粘稠的分泌物,易于咳出。
1.2 正确吸痰:对于昏迷患者来说,吸痰是预防并发肺部感染的关键。首先要关注室内空气, 适当调节湿度( 60~70%) ,同时应注意保暖,病室温度保持在20℃~24℃。其次吸痰的顺序是:先吸气管内的痰,然后再吸口腔或鼻腔内的分泌物,顺序不可颠倒;吸痰时操作要轻柔, 插管深度不宜过长, 吸引时负压渐增, 并缓慢向上提升, 左右旋转, 吸引时间不超过 10s 为宜,吸痰时操作要轻柔,插管深度不宜过长,吸引时负压渐增,并缓慢向上提升,左右旋转,吸引时间不超过10 s为宜。另外吸痰管应每日更换1次,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切口局部应定期更换敷料、气管套管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并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或管道堵塞、脱落情况,从而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 翻身拍背:对长期卧床患者, 要帮助翻身及拍背,每 2~3h 一次, 将患者床头摇高30°~45°,半卧位与卧位变换,利于排痰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4]。拍背时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力度应均匀一致,每次3~5 min。通过拍背,使支气管、细支气管内痰液因振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气管到大气管,痰液随即咳出。
1.4 引流:引流是一种容易、有效的排痰方法,引流有时比应用抗生素更重要,采用引流,可使呼吸系统分泌物或痰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大气道排出。引流期间配合拍胸、拍背的措施可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排出体外。早期使用引流使肺内分泌物及时排出体外,减少了深部吸痰的次数,减少将细菌带人肺内的机会,同时降低了深部感染率。而且引流操作简便可行,节省经济费用,临床效果较好[5]。
1.5 口腔护理 进行口腔护理时棉球不可过湿,并注意棉球不可遗留在口腔内,防止误吸。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致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并注意漱口液的选择,一般选用生理盐水,也可以根据pH值选用漱口液,以达到改变口腔酸碱环境,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同时对有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及时指导患者作吞咽功能训练,防止误吸误咽,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患者用舌头的运动将食物后送以利吞咽。
1.6 健康教育 在坠积性肺炎的防治中,有效控制感染和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是关键。应告知患者勤翻身、拍背的重要性,给患者家属讲解必要的知识、长期卧床患者护理的要点、康复指导,以取得配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要注重合理的营养摄入,应多食高蛋白并加粗纤维的饮食。
2 护理体会
坠积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原因所致肺活动受限,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理出呼吸道。而针对这些易发因素或病理生理改变,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性措施对稳定患者情绪,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坚持完善各项护理操作,并在操作前与患者沟通,使其最大限度获益,从而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这对提高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颖,顾娟.坠积性肺炎的成因及相关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50-51
[2] 锦燕,黄建芬,张正霞.急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雾化吸入选择及其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7): 4.
[3] 朱 玲.实用重症监护[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3) : 195- 196.
内科学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掌握好呼吸系统内科护理对临床内科其它学科的护理显得至关重要。而学员的临床实习阶段,是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时期,也是在校的理论学习进一步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桥梁。内科实习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员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所以每位带教老师的责任重大。现就如何提高内科护理临床带教谈谈体会。
1 领导重视
1.1 成立实习领导小组 在医院医务部的指导下,护校领导与护理部共同负责学员的临床实习,定期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查看学员的实习情况并组织考核。各病区由护士长、带教教师和学员组成教学小组,双方互通信息,交流情况,确保实习质量。
1.2 选择带教老师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带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员。应选择具有良好素质,在护理教学中能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具有系统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基本熟悉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受过基础护理操作的专门训练,各项操作规范,护龄较长有一定带教经验的护士带教。
1.3 固定带教老师 让带教老师明确自己的职责、避免个别护士将带教看成额外负担而不负责的现象,能对每个学员进行全程管理,能系统地,有步骤地对学员进行各项技术训练,同时也有利于带教老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促使其学习有关知识和教学知识,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呼吸系统内科临床护理带教要点
实习初期带老师应主动热情地迎学员,详细介绍本科情况,如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各种物品存放位置及规章制度。根据本科特点和易发生问题和差错的薄弱环节,经验教训,反复向同学强调交待,并嘱其要多问多看。要求学员复习掌握内科常见病的一般知识,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工作,进入实习后期,要求学员熟悉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如常见的吸氧、鼻饲、超声雾化吸入等.具体做法,带教老师有计划地集中学员结合实际和操作原理讲授,不失时机地组织同学参观有关操作,让同学单独操作,老师在旁指导,做到放手不放眼。在此同时,要避免学员重技术操作,轻生活护理,让学员从思想上认识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能自觉地为病人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3 加强专科护理教学
3.1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要求、休息、饮食、口腔护理及其他、生活护理。
3.2常见症状护理 咯血病人的护理、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护理。
3.3常用的护理技术 引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腔穿刺术及人工呼吸器的应用。
3.4疾病护理一般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疾病护理重点进行分析。为达到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目的,对休克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进行护理分析。
关键词 内科护理技术 高专 护理 课程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1]。自2004年以来,为了适应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需求,我校《内科护理学》经院校合作重构为《内科护理技术》,课程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建立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我们突出了整体护理、强化了技能训练[2]。该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现报告如下。
主要改革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1235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和“五个对接”。“一个核心”是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两个结合”即院校结合、工学结合。“三位一体”是指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五个对接” 包括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国内护理与国际护理对接。①理论教学:《内科护理技术》理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学科知识满堂灌的模式,建立了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按照真实的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3大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边教、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解决了以往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和就业岗位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习阶段迅速适应临床,在就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护理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临床见习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制定出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为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需要,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本课程原有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设计37个情境。每个模块的主要情境为常见病的护理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如模块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见病护理技术和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9个情境。每个情境按真实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教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编排有序,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适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课程组通过院校共建、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如评判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a案例导入法:课堂授课和实训课时,我们以案例为先导,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对病人提出实施整体护理的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导入法”教学,把护理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在实训课中重点。“角色扮演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育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强化职业认同[3]。具体教学设计:课前给予学生典型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病人或护士,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剧情,设计语言。实训课中,扮演病人的学生,扮演“病人”的学生要表演出病人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向护士提出问题。扮演“护士”的学生,要“以病人为中心”,把护理评估和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表演出来。“护士”通过对“病人”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把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表演情况、存在问题,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4]。在理实一体教室,每个情境以案例为载体,基于护理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即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设计。首先教师仿真教学,然后学生仿真训练,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d床边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在课间见习、实习时,由临床兼任教师在教学医院实施。床边教学法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见习前教师深入病房精选病例,见习时在教师指导下,由1名学生主要负责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其他同学补充。床边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印象真实而深刻。②教学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成员已经制作了全套教学课件,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音频,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相关的DVD、CAI视频、网络资源、内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库等。b配备齐全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综合技能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实训室,设有多媒体护理教学示教反示教系统、高仿真电子化教学系统(多功能心肺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腹部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高级综合模拟人4套、中央监护站、床边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经典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实训环境。c广泛使用课程网站:本课程2012年开通了课程网站,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实现了资源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有图片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一直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余所,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课间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增加见识,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学校与医院建立了教学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学医院实习工作研讨会”和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护理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临床带教等护理实践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组构建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行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课程单元考核、单项技能考核、课程结束考核)-顶岗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顶岗过程中的轮科考核-毕业前过关考核-上岗前选拔考核,由校内任课教师和行业带教教师根据每个工作过程完成的质量、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的情况,进行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实现五个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的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讨 论
课程组成员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创新了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采用“案例导入法”、“理实一体化”、“角色扮演法”、“床边教学法”等教学法,教师仿真教学,学生仿真训练,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较好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岩.整体护理之我见[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1-82.
2 朱丹,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4-15.
3 张伟,张玉.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6):558-559.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8-02
粗隆间部位的骨质为松质骨,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营养不良时,这部分骨质会变得疏松、脆弱,在下肢突然扭转或受到较大的外力冲击等情况下易发生骨折[1]。由于局部肌内组织多,血供丰富,骨折后一般可形成良好的愈合连接,但愈合缓慢,患者易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2]。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多在其治疗骨折本身的基础上,配合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以保证患者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65例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综合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和交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5例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8.6±12.3岁;EVANS分型:Ⅱ型23例,Ⅲ型25例,Ⅳ型20例,15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病因:35例摔伤、25例交通事故伤,5例坠落伤。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患侧肢体皮牵引或骨牵引,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情况下,采用麦氏鹅颈钉固定或滑槽加压鹅颈钉固定,术后给予常规激素、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1例(1.54%)发生坠积性肺炎,经积极治疗后治愈,本组患者住院时间21d-78d者平均45.6±12.5天,所有患者出院时X线检查结果显示对位对线良好。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3.1.1 术前评估:粗隆间骨折多为老年或高龄患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老化,对手术耐受能力较差,而且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各种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围术期易发生心脏骤停、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或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术前,我们首先需对患者做好肝肾功能检测、心肺功能测定及各种术前常规检查,以评估患者整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并对患者手术风险性做出初步评估。
3.1.2 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害怕、恐惧、担心预后,护士应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讲解手术相关情况,安慰鼓励患者,以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的面对手术。
3.1.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高血压患者严格加强血压控制,适当用药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或雾化吸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总之,使患者病情稳定,利于手术进行。
3.2 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内通气良好、适宜的温湿度,并保持病房安静,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患者有效的睡眠时间。
3.3 术后护理
3.3.1 护理:术后常采取被动,不能活动。护士应协助患者或指导其家属定期为患者变换。变换时需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采取合适,如四肢骨折者,需抬高下肢约20cm,以利于四肢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水肿或疼痛[3]。变换时,护士应动作轻柔,避免加重骨折。
3.3.2 患肢护理:保持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位,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15°,髋关节外展30°,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患侧脚穿横板鞋,维持外展内旋位约4周左右。
3.3.3 严密观察伤情: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患侧肢体温度、血液循环及肿胀等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3.4 功能康复护理:术后早期穿“丁”字鞋使患肢保持轻度外展中立位,采用皮牵引2周,作X线检查评估患者骨折愈合及对位情况,恢复良好者可尽早进行功能训练,首先膝关节屈伸,然后髋关节小范围屈伸,同一动作避免反复长时间练习。术后6周在家属或医护人员的协作下进行负重练习,然后向站立、跨步等练习过渡,辅助拄拐。练习过程应循序渐近,避免过度练习造成骨折处断裂等并发症发生[4]。
3.4 防止并发症
3.4.1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出血等刺激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同时,可通过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使机体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术后48h内极易形成静脉血栓,应将患者抬高,嘱患者适当活动患肢或被动按摩,使用抗凝药。
3.4.2 预防褥疮: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平整无渣, 2-3h翻身1次,采用50%酒精对骨骼隆突处按摩,勤擦身,更换干净衣服。
3.4.3 预防坠积性肺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早期活动进行康复训练,而且往往是致命的,因此,嘱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运动,每l-2h做1次。术后第ld经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抬高床头或取半坐位。对于长期卧床活动较少的患者,每2h翻身的同时拍背1次,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
3.4.5 预防泌尿系并发症: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女患者采用新洁尔灭冲洗外阴,每日2次。
参考文献
[1] 孟冬梅.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J].西南军医,2010,3(12):360-361
[2] 刘艳,马珍珍,朱小珊.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2):27-28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教学;分析;探讨
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课程中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且教学数量被过度重视,教学质量则会被忽视,课时数量缩减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准则相违背,此时中职教师应该正视中职教学现状,不仅要向学生教授课本知识,还应该在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一举例,做到言传身教、授之以渔。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对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临床护理操作知识等熟练掌握,之后在此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以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解剖学基础教学中,应对运动系统体表骨性知识和运动系统肌性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
众所周知,人体中有206块骨和大约600多块骨骼肌,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所有人体骨和人体骨骼肌进行全面系统介绍。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对各个小结中骨性标志知识和相关肌性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此时教师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露骨骨性标志和躯干骨骨性标志以及对应四肢骨骨性标志等。颅骨骨性标志主要有枕外隆突、乳突、下颌角、翼点,躯干骨骨性标志则分为第七颈椎棘突、胸骨角、剑突、全部胸腰椎棘突和肋弓,四肢骨骨性标志与前者不同,其主要分为肩胛骨下角、桡/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
应该了解到,全身肌性标志有咀嚼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腹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上述人体骨性标志和人体饥性标志均在整体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起到辅助定位作用,可以对人体深部器官位置和血管以及相应神经走向等进行准确判定,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穿刺定位提供科学合理依据。中职教师在教授解剖学课程时应对每个课时进行详细教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从自身部位中找到正确位置,这样即可有效联系到临床实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若找到体内三角肌且同时指出人体肌肉注射正确部位即为人体内部三角肌中部,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突出此类标志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能够深刻记住这类知识。
二、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相应临床护理流程相结合
此条中首要一点就是将人体消化系统、人体呼吸系统、人体泌尿系统、人体生殖系统中各个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和人体器官功能相互联系,在此前提下将人体器官功能和临床护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将学习顺序安排妥当,为后续解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在四大人体系统教授过程中应该将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功能―临床护理相结合的课时教学放在第一位,教师在人体器官形态结构讲解时应将人体脏器体表投影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进而联系临床以至能够为护理诊断工作提供科学化依据与合理化依据。
1.顺序教学法
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顺序教学方法,此方法对学生掌握以及有效吸收知识更为有利,且使学生在课程思路方面更清晰,掌握更牢固。人体消化系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按照器官顺序进行讲解,其基本教学顺序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教师在讲授此类知识的同时也应重点讲解人体脏器形态结构知识和人体脏器功能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等。胃壁结构特点教学中,胃底腺主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之后在此基础上会适时参与蛋白质分解功能,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胃底腺壁细胞会分泌出盐酸和内因子等物质,此时盐酸则具有杀菌功能和激活人体胃蛋白酶原功能,内因子会对将回肠维生素B12吸收效能提升到最大限度,教师要将临床护理进行课堂教学融入,当胃粘膜出现损伤状况时,胃酸分泌会有所减少且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状况。细菌生产繁殖会使人体胃酸分泌过多,会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致使溃疡病状等产生。
2.脏器大体形态结构基础教学及体表投影基础教学相结合
人体重要内脏形态结构知识讲解和相应人体体表投影讲解等显得尤为重要,便于内外科护理系统疾病诊断教学和系统疾病护理教学等,内脏体表投影记忆工作也会从中受益,内外科护理疾病诊断效率和诊断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和关系,这也是解剖学基础教学得以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单就人体脏内结构与人体内脏功能而言,人体器官毗邻压缩则最为适宜,综上所述,中职教师在讲解解剖学知识时要侧重于内脏大体形态结构知识教学及人体体表投影知识教学等,在消化系统中胃、十二指肠、阑尾、肝脏、胆囊、胰腺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在呼吸系统中肺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泌尿系统中肾、输尿管、膀胱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生殖系统中、输精管、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子宫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
三、人体神经系统教学和人体脉管系统教学综述
1.人体脉管系统教学要点分析
应按照以够用教学原则进行中职解剖学基础知识教学,人体脉管系统检测时,护理专业学生和专业临床医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中职护理专业需要重点掌握好人体全身血管分支和具体浅表静脉走行,细小人体血管动脉血分布知识和人体静脉学收集范围知识等,教师只要稍有提及即可,在教学中插入护理常用静脉注射部位及动脉止血部位,动脉血压的测量,丰富课堂教学。而对于心脏,在讲授中需侧重于讲授心脏的大体形态结构、入口与出口及心脏的体表投影,这样可以为临床护理内、外科心脏系统疾病的讲授打下基础。
2.人体神经系统教学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人体神经系统知识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极为困难,本人从多年教学经历中发现,在进行解剖学基础教学中不能对人体神经系统知识进行盲目讲解,这样就不会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预期教学质量,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屡不清头绪,基本知识也会难以掌握。教师在讲解人体神经系统内容时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答题形态和对应概念着重讲解,不必拘泥于临床护理关系知识讲解中,脊髓内上、下行纤维素知识、脑干内的神经核团知识、内脏神经、脑和脊髓传导通路知识等通通可以略讲,要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神经的主要分布,这样就使神经系统一章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刻。
结束语
解剖学基础课程是我们在进行整体中职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从实际角度而言,其实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解剖学基础教学内容应该与具体临床护理需要等教学知识紧密相连,最为常见的即为护理注射技术教学、穿刺技术教学、插管技术教学和急救技术教学以及相应诊疗技术教学等,上述教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到解剖学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性健康教育;生活质量;心理状况;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1(b)-014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tic role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124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in Yiwu Central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0 to June 2013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6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9 cas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ic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 George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GRQ) was used to evaluat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was used to evaluat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The acute exacerbation rate during follow-up, re-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were observed. Results SGRQ scale in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respiratory symptoms, activity, psychosocial scores were (41.06±8.92), (30.26±5.52), (27.15±5.49) point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quality of life [(56.24±10.59), (40.89±6.98), (32.58±6.22) points]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CL-90 scale of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aranoia scores were (30.15±4.34), (21.56±4.45), (26.37±4.49), (24.36±3.45), (19.64±3.56), (12.13±3.35) point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6.92±4.45), (25.67±4.88), (39.94±4.46), (40.26±4.45), (19.36±3.35), (20.65±3.75) points] (P < 0.05). The exacerbation rates, readmission rates and mortality rat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18.46%, 12.31%, 0.00%,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49.15%, 45.76%, 5.08%)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for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life behavior guidance, 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 assistance in the form of groups will help to improve health behavior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reduce adverse outcomes occurs.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ystemic 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of lif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Prognosi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缓慢,反复发作,不仅对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还可以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或加重其他疾病严重程度,急性发作可能导致患者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控制稳定期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是治疗的目标,而稳定期的控制不仅依赖药物等治疗手段干预,患者治疗依从性、日常生活行为及心理状态对其生活质量和预后都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采用系统性健康教育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0年9月~2013年6月义乌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修订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肺功能分级Ⅰ~Ⅲ级;本地区为长期居住地,便于随访;自愿配合健康教育。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其他系统疾病;合并运动障碍需长期卧床;合并恶性肿瘤;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退出标准:治疗或随访期间初诊恶性肿瘤、发生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死亡、失访。纳入124例,男98例,女26例;年龄39~74岁,平均(57.39±8.32)岁;肺功能分级Ⅰ级45例,Ⅱ级59例,Ⅲ级20例;病史3~15年。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剔除退出病例,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年龄、性别、肺功能、病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干预组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具体包括:①疾病知识强化宣教:本研究患者均有较长病史,具备一定程度的疾病健康知识,但通过临床沟通了解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故通过交谈、询问掌握患者突出存在的疾病相关知识欠缺点作为“宣教热点”,住院期间每周1次系统性健康知识小课,主要采用简单易懂的幻灯形式,每次以相关“宣教热点”进行强化宣教,并采用中老年人易于接受的“顺口溜”将热点编排成文传授。②心理辅导:通过床边沟通倾听及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再以聊天倾听开解,推荐书籍、音乐或影视作品,分享病友心得,出院后采用电话、邮件定期询问等形式,主动针对患者心理症结,提供心理疏导,指导自我心理调整,缓解患者各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疲倦、失望、沮丧、抑郁、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并建立个人心理辅导记录,动态观察患者心理问题和解决的情况。③生活行为指导:详细了解患者生活习惯(作息、吸烟、嗜酒、运动、人际交往)、生活环境(住房地域、楼层、小区环境可能存在的粉尘或空气污染),对存在的不良生活行为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如仍吸烟者重点进行戒烟干预,指导科学戒烟方式或推荐到戒烟门诊接受专业干预;帮助改善患者生活环境中存在诱发疾病加重的因素,如家人吸烟、粉尘污染等为其提出改善建议,如建议家人戒烟或避免在屋内吸烟,选择通风良好时段开窗通风,出门带口罩等,并与家人充分沟通获得理解。④康复训练教育: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学习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深呼吸、缩唇呼吸等,床边面对面教授,分为护士示范、患者实践、护士指导纠正等过程确保患者能充分掌握呼吸训练技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兴趣爱好指导选择有氧耐力训练,如散步、慢跑、快步走、起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推荐合理运动强度及时间,原则以达到有效有氧运动目标心率=(200-年龄)×(60%~80%),患者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准,每周3~5次有氧运动。⑤建立健康小组:同期入院患者组成4~5人一组的健康小组,自行选一位小组长负责联系各组员,通过相互沟通,及时通知出席出院后健康知识小课时间,监督生活行为和运动锻炼,积极参与健康知识小课期间的“宣教热点”讨论,出院后相互协助支持等形式,提高患者管理的效率,为患者提供心理归属和支持。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住院期间进行常规疾病知识、治疗知识、生活注意事项等宣教,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出院随访时间不少于1年,观察患者急性发作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2]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反映3个月内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社交心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各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评价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大症状因子,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 < 0.05)。干预组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社交心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改善更为显著,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干预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对照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 < 0.05);干预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更为显著。见表3。
2.3 两组预后比较
随访12~22个月,平均(16.34±3.22)个月,干预组急性发作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预后更好。见表4。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多数患者已对疾病有所了解,但本研究临床前期了解发现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仍存在片面或者误解,而这些情况极易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不确定感,影响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忽视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改善,本研究纳入患者病程均在3年以上,仍有患者继续吸烟,并大多存在自行暂停治疗的情况,极易促使病情进展诱发急性发作,在以往多项临床调查研究中也有相似的情况[4-5]。可以认为对非初诊的患者进行强化健康宣教尤其是加强易忽略、混淆、遗漏、误解的“宣教热点”教育需求十分迫切[6]。鉴于此,干预组在干预之前对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欠缺点进行临床摸底,对反映突出的问题设为“宣教热点”,在常规的健康教育小课中以相关“宣教热点”作为重点,重塑患者疾病健康认知,强化认知的科学性,减少由于认知欠缺导致持续的不良影响。宣教方式是健康知识是否准确达到患者的重要介质,幻灯图文并茂,有利于患者获取宣教要点,但仍存在知识点多、患者难以迅速整理归纳的问题,我院适应中老年患者接受特点,采用将热点变成短小易读的“顺口溜”教给患者,使枯燥的知识点更具有趣味性,朗朗上口使归纳后的要点易于接受。本研究开展期间患者反映良好,并持续对医务人员提出所关心的问题,使健康小课成为互动的平台,患者可以更自主地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获得专业性的解答。有针对性、重点突出的健康宣教更适合慢性病长期患病的患者教育,避免传统宣教程式化的简单重复。
呼吸系统症状是对患者生活和生理影响最突出的方面,由于呼吸困难、反复咳嗽、哮喘等症状会给患者心理带来较大的打击,而呼吸困难的持续往往伴随濒死感及绝望感[7]。有研究显示,不确定感、无助感是造成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敌对等不良情绪的重要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抑郁、焦虑发生率高[8-12]。心理辅导一直是慢性疾病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辅导效果,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实施方法也莫衷一是。干预组采用的是通过床边沟通倾听,与家属沟通主动获取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特点进行面对面开导,推荐书籍、音乐或影视作品,分享病友心得,出院后电话、邮件定期询问等形式,主动输出帮助的方式进行。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拉近护患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前提,而此后应为患者提供多种有效疏导手段以达到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笔者认为书籍、音乐或影视作品是较好的一种非直接干预型辅助工具,利用轻松、励志的文艺作品潜移默化感染患者,为其提供排解情绪的出口[13]。
呼吸系统功能的恢复是减轻症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稳定期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指导其进行呼吸训练、有氧耐力训练等增加呼吸肌力量,肺通气质量,提高血氧饱和度[14-15]。但患者长期患病反复发作,运动意愿往往不强,需要配合健康知识宣教激发患者自我管理的意愿,采用榜样经验分享可以为患者提供参照和激励;教授呼吸训练时关键是中老年患者真确掌握训练方式,此后通过小组相互帮助监督坚持进行;有氧训练不仅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户外运动还有利于患者融入社会,改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压力[16-21]。生活行为和生活环境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影响,尤其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极大,临床接触中发现患者及家属对之有所了解,但并没有好的改善手段,因此提供科学改善方案需求较大,需要跟家属充分沟通,让患者配合和家属理解共同完成不良行为和生活环境改善[22-2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在通过以上方法进行实施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明显优于传统常规健康教育效果,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社交心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著降低。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尤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不良情绪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急性发作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患者症状控制效果更好,预后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通过综合心理辅导、生活行为指导、康复训练和团体互助形式有利于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行为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2] 顾靖华,邱宜军,陆亿华.生活质量评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判断价值 [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2):207-211.
[3] 江莲,陈建波,王兰,等.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状态调查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3,17(10):1486-1487.
[4] 俞彩仙,诸海英,王延,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11):1002-1003.
[5] 邓敏,邱学英,苏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护士认知差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 19(7):781-784.
[6] 张恭祖.健康教育并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22-624.
[7] 罗晓华,马宇,张静.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420-2421.
[8] 徐传芹,何远强,郑玉龙,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和认知功能损害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59-61.
[9] 王彩霞,金先桥,彭德荣,等.社区教育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2):136-138.
[10] 杜舒婷,邢彬,丁连明,等.呼吸操及肌力训练联合支气管舒张药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15-119.
[11] 应少聪,周向东,刘益琼.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5):333-336.
[12] 王.有氧运动对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62-1063.
[13] 庞琪,刘晓菊,施凯,等.香烟烟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2):895-898.
[14] 洪涵涵,凌楠,徐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的质性研究[J].护理杂志,2014,(11):19-21.
[15] 赵梁燕,陈华良.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3):90-92.
[16] 吴海蓉,韩红梅,罗慧玲,等.呼吸康复训练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用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156-158.
[17] 焦涛,王萍,于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环球中医药,2013,6(z1):42-43.
[18] 张玉芬.优质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3,6(z2):38-39.
[19] 王素玲.连续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后健康状况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146-147,153.
[20] 杨勋,胡红玲,赵苏,等.固肾定喘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2):283-286.
[21] 杜丽娟,李风森,杨惠琴,等.平喘敷贴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9):319-322.
[22] 区利娟,刘宇霞,林凤瑜,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13,13(8):123-125.
【关键词】 老年人;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而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另外,老年人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及难度。我院骨科于2002~2004年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护理上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6~90岁,平均7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30例;跌伤63例,车祸伤17例;30例股骨颈骨折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粗隆间骨折18例行人工关节置换,15例行钢板固定,17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80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0例,2种37例,3种25例,4种8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2.1 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
2.1.1 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 老年人呼吸系统渐出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老,主要表现为胸廓僵硬、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正常情况下,吸入肺泡中的微小尘粒及病原体均由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带至细支气管,再由黏液-纤毛系统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巨噬细胞的数量、吞噬功能及纤毛的移动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些微尘及病原体。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呼吸道的灭菌作用及中和病毒的活性作用,故老年人在围手术期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有发病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组患者均并存不同程度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资料表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卧床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础上。所以,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是高龄手术患者能否进行手术及影响预后的关键。
2.1.2 护理
2.1.2.1 病情观察 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隐袭,进展快,症状多不典型。因此,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咳嗽、咳痰情况,加强肺部听诊,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2.1.2.2 增加肺活量 根据护理评估为患者制定详细可行的肺活量锻炼计划。如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指导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拉吊环每日3次,每次5~10下,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
2.1.2.3 加强口腔护理 口咽部细菌的吸入是产生细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径。老年人口腔和牙齿疾病较多,因此保持口腔卫生,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可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清洁口腔。
2.1.2.4 维持适宜的空气环境 老年人鼻黏膜萎缩,其纤毛脱落,导致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及净化功能减退,干冷及含尘粒的空气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炎症。因而注意维持病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尘粒,避免扬尘。对张口呼吸者用2层或3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以湿润空气,吸氧患者做好氧气的湿化,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气对鼻黏膜的长时间直接冲击等。
2.1.2.5 促进排痰 老年人呼吸道清痰液的能力减退,加之老年人神经系统老化,对外界刺激反应差,神经传导减慢,呼吸肌萎缩,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气道。痰液阻塞与肺部感染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对低效咳痰者2~3h给予翻身、叩背,刺激咳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本组80例患者中有1例95岁的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出现肺部感染,经过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出院前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余72例均未发生明显呼吸道感染。
2.2 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与护理
2.2.1 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病例均为老年患者,半数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同时术前骨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又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以上因素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危及生命。
2.2.2 护理
2.2.2.1 抬高患肢 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25°,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避免腘窝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
2.2.2.2 保持引流通畅 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受压,以影响静脉回流。
2.2.2.3 早期积极活动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一般术后麻醉消失后即指导患者行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每2h 20次,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每2h协助翻身1次,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术后1~2天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活动,每小时40~50次;根据病情协助床上坐起,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min,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
2.2.2.4 下肢血液回流观察 治疗静脉血栓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1~4天,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注意对比观察,必要时测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2.2.5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术后患者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和肝素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疗过程中注意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滴速要缓慢,一般30~40滴/min,防止发生肺水肿;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引流液量,防止术后出血性休克。
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逐渐康复,余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2.3 其他重要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2.3.1 老年患者神经精神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有反应迟钝、易疲劳、记忆力差、睡眠缺乏规律、行为不能自制等特点。另外,创伤、住院与手术均易造成老年患者知觉剥夺,产生认知障碍,如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护理人员白天按分级护理巡视,经常与患者交流,防止患者过于安静、处于浅睡眠状态,使氧饱和度、氧分压降低,从而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骨折合并偏瘫侧肢体的护理十分重要,将肢体放舒适位置,避免骨突部位受压,避免足踝部下垂,定时、定量对患肢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对外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躁动严重者,除药物治疗外,使用约束带和床栏,24h不间断陪护,防止坠床等其他意外事故发生。本组并存脑血栓后遗症偏瘫15例,摔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10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3.2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特点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细胞数减少,结缔组织增加,肝细胞酶活性、解毒功能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肾单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肌酐清除率、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均下降。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对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抗生素药物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h总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本组80例老年患者未发生肝肾衰竭并发症。
2.3.3 泌尿系统特点与护理 老年男性患者并存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易使细菌繁殖生长;前列腺液减少,可降低尿道抗菌能力。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阴道pH值相对升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本组病例术后即行留置导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排尿,定时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清洁会皮肤,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素预防泌尿系感染。
2.3.4 内分泌系统特点与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易发生内分泌调节障碍,最多见的是糖尿病。高血糖可影响伤口愈合,对术后恢复十分不利,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对该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本组58例患者并存糖尿病,请内分泌科进行会诊治疗。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行饮食护理,每天监测血糖尿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10mmol/L以下,尿糖控制在(+)以内。患者均匀顺利通过手术,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伤口感染。
3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多种心理异常。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创伤、住院、手术等重大应激易出现恐惧及退行性心理,表现为行为异常、过度兴奋、多疑等症状。对于这种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第二种情况是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第三种情况是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4 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髋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在高龄患者中保守治疗,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1,2],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3]。通过对本组8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认为除按照骨科护理常规,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针对地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外,根据老年患者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能力下降、思想负担重等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Mark C,Denis C.Mortality following surgery fo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in centenarians.Injury Int Car Injured,2000,537-539.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而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另外,老年人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及难度。我院骨科于2002~2004年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护理上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6~90岁,平均7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30例;跌伤63例,车祸伤17例;30例股骨颈骨折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粗隆间骨折18例行人工关节置换,15例行钢板固定,17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80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0例,2种37例,3种25例,4种8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2.1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
2.1.1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老年人呼吸系统渐出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老,主要表现为胸廓僵硬、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正常情况下,吸入肺泡中的微小尘粒及病原体均由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带至细支气管,再由黏液-纤毛系统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巨噬细胞的数量、吞噬功能及纤毛的移动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些微尘及病原体。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呼吸道的灭菌作用及中和病毒的活性作用,故老年人在围手术期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有发病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组患者均并存不同程度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资料表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卧床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础上。所以,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是高龄手术患者能否进行手术及影响预后的关键。
2.1.2护理
2.1.2.1病情观察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隐袭,进展快,症状多不典型。因此,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咳嗽、咳痰情况,加强肺部听诊,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2.1.2.2增加肺活量根据护理评估为患者制定详细可行的肺活量锻炼计划。如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指导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拉吊环每日3次,每次5~10下,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
2.1.2.3加强口腔护理口咽部细菌的吸入是产生细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径。老年人口腔和牙齿疾病较多,因此保持口腔卫生,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可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清洁口腔。
2.1.2.4维持适宜的空气环境老年人鼻黏膜萎缩,其纤毛脱落,导致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及净化功能减退,干冷及含尘粒的空气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炎症。因而注意维持病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尘粒,避免扬尘。对张口呼吸者用2层或3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以湿润空气,吸氧患者做好氧气的湿化,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气对鼻黏膜的长时间直接冲击等。
2.1.2.5促进排痰老年人呼吸道清痰液的能力减退,加之老年人神经系统老化,对外界刺激反应差,神经传导减慢,呼吸肌萎缩,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气道。痰液阻塞与肺部感染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对低效咳痰者2~3h给予翻身、叩背,刺激咳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本组80例患者中有1例95岁的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出现肺部感染,经过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出院前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余72例均未发生明显呼吸道感染。
2.2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与护理
2.2.1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病例均为老年患者,半数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同时术前骨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又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以上因素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危及生命。
2.2.2护理
2.2.2.1抬高患肢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25°,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避免腘窝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
2.2.2.2保持引流通畅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受压,以影响静脉回流。
2.2.2.3早期积极活动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一般术后麻醉消失后即指导患者行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每2h20次,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每2h协助翻身1次,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术后1~2天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活动,每小时40~50次;根据病情协助床上坐起,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min,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2.2.2.4下肢血液回流观察治疗静脉血栓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1~4天,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注意对比观察,必要时测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2.2.5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患者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和肝素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疗过程中注意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滴速要缓慢,一般30~40滴/min,防止发生肺水肿;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引流液量,防止术后出血性休克。
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逐渐康复,余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2.3其他重要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2.3.1老年患者神经精神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有反应迟钝、易疲劳、记忆力差、睡眠缺乏规律、行为不能自制等特点。另外,创伤、住院与手术均易造成老年患者知觉剥夺,产生认知障碍,如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护理人员白天按分级护理巡视,经常与患者交流,防止患者过于安静、处于浅睡眠状态,使氧饱和度、氧分压降低,从而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骨折合并偏瘫侧肢体的护理十分重要,将肢体放舒适位置,避免骨突部位受压,避免足踝部下垂,定时、定量对患肢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对外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躁动严重者,除药物治疗外,使用约束带和床栏,24h不间断陪护,防止坠床等其他意外事故发生。本组并存脑血栓后遗症偏瘫15例,摔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10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3.2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特点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细胞数减少,结缔组织增加,肝细胞酶活性、解毒功能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肾单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肌酐清除率、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均下降。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对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抗生素药物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h总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本组80例老年患者未发生肝肾衰竭并发症。
2.3.3泌尿系统特点与护理老年男性患者并存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易使细菌繁殖生长;前列腺液减少,可降低尿道抗菌能力。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阴道pH值相对升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本组病例术后即行留置导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排尿,定时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清洁会皮肤,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素预防泌尿系感染。
2.3.4内分泌系统特点与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易发生内分泌调节障碍,最多见的是糖尿病。高血糖可影响伤口愈合,对术后恢复十分不利,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对该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本组58例患者并存糖尿病,请内分泌科进行会诊治疗。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行饮食护理,每天监测血糖尿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10mmol/L以下,尿糖控制在(+)以内。患者均匀顺利通过手术,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伤口感染。
3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多种心理异常。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创伤、住院、手术等重大应激易出现恐惧及退行性心理,表现为行为异常、过度兴奋、多疑等症状。对于这种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第二种情况是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第三种情况是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4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髋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在高龄患者中保守治疗,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1,2],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3]。通过对本组8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认为除按照骨科护理常规,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针对地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外,根据老年患者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能力下降、思想负担重等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MarkC,DenisC.Mortalityfollowingsurgeryforproximalfemoralfracturesincentenarians.InjuryIntCarInjured,2000,53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