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节课是(水平二)的教材,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组合动作(二)为主,游戏练习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情境讨论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90%的学生能模仿老师做出武术的连贯动作。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跑的能力,提高学生灵巧、协调等素质,促进健康。
4.心理健康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运动中的心理感受,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武术组合动作为主线。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组合动作(二)通过搂手、弹踢理解攻防意义。2.掌握游戏方法。
难点:1.组掌要坚、出掌要快。2.负重跑的动作。
五、设计意图
(一)诱导兴趣 活跃情绪
1.师语言提示,以学做小武警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长大了想当什么?老师童年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一名武警战士。你看,电视中的武警威风凛凛,出手不凡,多神气啊,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来做一回小武警!
【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生崇拜武警战士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具体的情境,促使学生尽力去模仿武警战士,为顺利完成任务(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2.在节奏强烈的音乐中和老师一起做搏击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以激兴搏击操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兴奋点,活动了身体的各个关节。】
(二)培养兴趣 合作探究
1.游戏:剪刀、石头、布。【以游戏的形式复习武术的基本步伐,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愉快地动了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2.小武警学本领。①分组看挂图自学动作,熟悉动作路线。【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由学习空间,因此在学组合动作二前,教师不急于教,而是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看图解学习动作、琢磨动作、体会动作,通过与同伴互相学习、与教师商讨动作,初步掌握动作的路线。】
②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教师以自身刚劲有力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教学由易到难,从上肢和下肢的分解动作到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通过模仿练习,强化学生的动作,激发学生“我很想学”这些武术动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求学兴趣到达最高点。】
③学生自主练习动作。【本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辅导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④集体练习,纠正错误的动作。【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自主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集体练习时重点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要领。】
⑤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切磋,体验攻防的含义。【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作用,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保持兴趣 发展能力
游戏:抗洪抢险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2.分四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尝试练习。3.创编游戏,小组讨论进行。4.以本队讨论出的方案进行游戏。5.师生评价,评出最佳小分队。
【通过教师语言提示,使学生很快进入“小武警抗洪抢险显身手”的情境角色,在搬运沙袋的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聪明才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用什么方法搬运最快,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忘却疲劳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通过游戏竞赛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英勇顽强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延续兴趣 放松鼓励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作用,并提出了建设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025-03
1背景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后形成于美国[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是最早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院校[2]。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师开设了一门“人文经典选读课”,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西方经典,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门课逐渐被制度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3],这一尝试被视为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真正开端。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有效思考能力、清晰沟通能力、明确判断能力、普遍性价值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4]。此后,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识教育逐渐显现出以下特点:①关注的主题一般具有稳定性,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文艺、体育等基本常识。②由造诣高深的学者教授,课程门数不多,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时至今日,美国的大学仍在不断检讨并完善通识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5]。笔者针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
2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早有体现,儒家以《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为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教育宗旨是将学生培养成“通才”[6]。然而,近代中国教育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逐渐偏离古代“通才”教育的理念,更多地强调实用专业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过度专业化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北京大学等高校才开始探索,并将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7]。
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而开设的“全校通选课”;另一种是国内个别高校如复旦大学,或部分高校内少数“精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前两个学年不分专业、大三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成绩进行专业选择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两种通识教育模式在国内高校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全校通选课”在本科教学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选修课程门数有限,每门课课时受学时限制,因此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只能起到“领进门”的作用,无法为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国内高校的“全校通选课”缺乏严格的考核体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另一种“复旦模式”的通识教育由于教学组织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未能在国内高校中广泛实施[8]。
3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使学生拥有非富多彩的人生。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将会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目前,高校图书馆虽承担了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是这些课程仅涉及文献检索或数据库使用。因此,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展通识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培养“通才”的重要课题。
3.1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通识课程、小组讨论和研习发表三种模式。其中,通识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高校主要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讲述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复旦大学为例,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六个方面:①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②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③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④科学精神。⑤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⑥艺术与审美[9-10]。然而,受课程学时数限制,教师不可能对各领域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延伸学习。
高校图书馆可以从馆藏资源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通选课中挑选一定数量的课程,与任课教师商讨后针对课程内容列出供学生课后研读的书刊,做成不同主题的推荐阅读书单列表。如:针对《国学入门》这门选修课,提供“国学入门阅读推荐书单”,包括《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等,并对每一本书籍的阅读重点、难点以及容易产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逐渐形成疑问解答系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针对某一书单中的书籍概况进行介绍,提出推荐阅读的理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2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中的作用
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11]。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严重缺乏阅读习惯,难以静下心来学习[12],具体表现为:①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大部分学生以言情小说、武打小说或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为主要阅读物,只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缺少阅读经典名著的动力。②阅读动机滞后。大部分学生只有在某一时间段内,如撰写毕业论文或课程设计期间会因为专业知识的需求而进行大量的阅读。③阅读动机具有功利性。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更注重阅读实用性书籍,把读书当成找工作的“敲门砖”,很少注重通过阅读来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13]。因此,高校图书馆亟须开设阅读类课程,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1开设阅读类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具有某一特定学科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的图书馆高级专业服务人员和学科馆员[14]。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直接申请开设阅读类通选课,根据特定的选题,利用一个学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特定书籍阅读,通过探讨阅读感想,加深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
3.2.2制订并执行阅读任务。高校应针对每一位入校的新生,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安排其大学4年要完成的一系列阅读计划,如:每一学期阅读3~5本规定书籍,使学生针对不同主题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拓展课程以外的知识。图书馆还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制订阅读任务,引领和吸引读者认识什么是好书并且阅读好书,加强对经典作品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3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交流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整体部署,组织读书讲座或活动,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养成阅读习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对于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通识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分类,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专业的学生,有计划地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如: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组织人文、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读书活动,或者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通识教育课堂相关的知识进行持续深入的研习。
4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4.1通识教育馆员的培养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大学教育的实践者[15]。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高校图书馆应培养一批通识教育馆员。这些馆员除了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擅长处理文献信息,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人生阅历,从而在教学或读书活动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对书籍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2馆藏结构和借阅模式的改变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紧跟时展的潮流,与社会紧密联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优化馆藏结构,从而保证馆藏文献资源能即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新状态和科技发展的新动态[16]。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通识教育的课程阅读书单和学生阅读任务,对书籍进行分主题整理,并建立不同主题的阅读室和借阅规则。如:学生可以按照感兴趣的主题借阅成套的书籍,借阅规则可根据书籍内容和难度灵活调整,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支持。此外,成套书籍中可以附加相关领域教师或馆员的联系方式,鼓励学生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即时咨询,提高阅读效率。
4.3阅读活动的组织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向全校教师和同学征集感兴趣的选题,组织读书活动,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其次,读书活动要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有关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活动,经过4年的努力,全方位培养学生。最后,每次活动结束后,高校图书馆都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活动效果调查和问题反馈,从而对活动选题、组织方式等进行不断的改进。
5结语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能够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组织阅读交流和讲座活动等方式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开展贡献力量。此外,开展通识教育时,高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培养优秀的通识教育馆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通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倩倩,曹宇,邱小立.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2016(4):71-73.
[2]刘立园,宇文彩.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4):46-48.
[3]章潇.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J].学园,2015(18):1-2.
[4]王蕙.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83-87.
[5][16]黄永秋.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通识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52-53.
[6]张亚群.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46-154.
[7]沈文钦.通识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在“二战”后的全球扩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92-126.
[8]张子照.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2(3):9-12.
[9]庞振超.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三种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5-59.
[10]吴坚.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6(2):28-33.
[11]袁曦临,范莹莹,陈霞.大学图书馆嵌入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东南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74-77.
[12]谢蕴江.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图书馆服务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35-37.
[13]康巧梅.浅谈当代大学生阅读的现状[J].才智,2015(33):64-65.
[14]吴震,杨雪晶.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环境变迁与发展脉络[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85-89.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必修内容,它是组织快速跑教学或者训练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蹲踞式起跑技术看似简单,其实其技术结构比较复杂,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学理知识。笔者作为基层的一名体育教师,结合十几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到教学组织以及教法的选择运用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理;蹲踞式起跑;设计;创新
一、教学设计要从学情出发展开蹲踞式起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
枯燥无味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平衡能力较差,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绝对也是一次挑战。但是,小学生的兴奋阈值低,容易兴奋,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处于速度发展的敏感期。笔者通过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教学资源利用与革新教学方法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从概念出发把握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本质和规律
蹲踞式起跑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师首先要厘清蹲踞式起跑技术学习的概念和动作要领,起跑技术的概念和动作要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精髓的东西,它的掌握对于学习起跑技术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本质就是降低身体中心,让身体储备尽可能大的势能,瞬间摆脱平衡转化为动能,尽量减少风阻力的干扰,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获得较大的向前反作用力和向前的速度。这就是蹲踞式起跑技术学理的高度概括。
三、基于教学设计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学理探究
学理的研究其实就是研究学生是怎么样学会蹲踞式起跑运动技术的,学生的蹲踞式起跑运动技术是如何获得的,学生在技术的学习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这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预设出教学的难点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来克服学习难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程序组织教学,所以归根到底学理的研究其实就是教法的研究,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1.教学设计的重难点设计要精准。教师要把握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中,预备阶段中四肢支撑稳定有力且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从起到跑的平稳结合是蹲踞式起跑接加速跑的重点,而保持低重心从起到跑小步加速平稳过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谓重点突出,就是起跑中四肢支撑稳定有力且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从起到跑平稳结合是蹲踞式起跑的重点内容,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组织时间分配和学生练习上有所体现,才能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脉络分明,教学次序井然。而对于学生学习难点的突破,教学设计中主要是通过革新教法对学习难点进行有机分解分步突破,步步预设达成目标,最终实现难点的攻克。
2.教学设计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教学组织上让学生男女生同质分组,同质前后排两名学生组成一个互帮学习小组反向学练,互帮互学,这样的教学组织简练高效安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同时也便于教师把控课堂。
一、情景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当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自由活动时,会表现出比课堂教学更大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这也直接反映出来,当前一些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很大问题,无法通过枯燥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体育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适当的学习情景,通过这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度及兴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情景及叙事情节有机融合到教学当中,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对自身的体育锻炼效果及体育知识的学习进行总结与纳,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求知欲及参与热情。
二、巧用体育场景设置,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设计。把握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利用这个阶段小学生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结合小学生对故事的强烈兴趣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我们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当前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主角。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融入主题故事当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利用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例如,我们在排列队形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个教学内容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体育老师可以借助童话故事――小白兔参军进行引导。先给学生讲述一只小白兔进入森林部队之后,看到不同颜色的方阵,不清楚自己应该在部队的哪一个方阵当中,而且部队眼看就要开始远征,小白兔非常着急。当老师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操场上画出不同方阵地形,然后让学生进行颜色划分。在听到老师的哨声时,让学生选择自己相对应的颜色快速集合。学生在故事及情景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能融入整个教学环节当中,不仅对队形排列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以身体训练为基础,在体育老师的引导及带领下学习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及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的老师过分解读,认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从而很容易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意识到培养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性。例如:开展立定跳远课程教学时,体育老师会以传统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按照“预备―摆―蹬―跳”的步骤完成。当学生接受这样一种单调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表现出随意或者漫不经心的态度,根本掌握不了这项运动的技巧。体育老师可以换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还可以引用――青蛙王国的一天这篇童话故事中的一些情节,让学生认真想象并讨论青蛙跳跃时会采用几个步骤,然后引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完成立定跳远。这样一个情景教学,让更多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同时感悟到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适当添加体育游戏,做到学娱结合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通过体育运动舒缓压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从而,体育老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时适当进行学娱结合,不仅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而且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热情。如果老师能够为小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则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功夫熊猫》等学生喜欢的影片,让学生模仿影片中的武术动作,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老师再加以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有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五、紧密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以赛代培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1.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本领与中介,是把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育现实的手段与保障。体育教师不具备基本的运动技能,就不可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任何体育教学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成都市教科院体育组十分注重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本次技能比赛就是对之前培训的一次检验,力求通过比赛让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做出更优美、更标准的示范动作,从而吸引孩子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本次技能比赛项目涉及了队列队形、徒手操、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六大系列共计37个小项内容,比赛项目之多、涉及面之广是成都市历年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比赛规模最大的一次。队列队形是中小学体育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具有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身体协调性及团队整体协作能力等功能,是体育课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队列队形作为必考项目出现,各校体育教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编排的队列队形顺序都很合理,动作也较规范,较好地培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调控能力。其他各项在本次比赛中以抽考的形式出现,许多体育老师通过练习在自身不太擅长的项目上也都有较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运动技能的综合能力,为日后的体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专业中很重要的技能之一,不但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更需要教师设计恰当的师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
成都市教科院体育教研组为了提高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技能,先后在各区市县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张晓虹老师多次组织开展了专门针对教学设计的讲座活动,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设计的书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分析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的能力。
3.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说课、评课技能
说课、评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提高体育教师说课、评课的能力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成都市十分重视体育教师说课、评课技能的提高,先后举办了几次全市体育教师说课比赛,各区市县在市教科院的组织下也先后开展了多次说课、评课的培训和比赛活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如何说、评课也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本次技能比赛的第三环节就是说课比赛,说课的内容即上次定时教学设计比赛的内容,各参赛教研组在一周的时间内做好准备。纵观本次说课比赛,由于前期集体教学设计总体水平较高,因此说课水平普遍较好,老师们连说带示范,充分表达了设计意图,有效培养了教师们的示范能力。
4.改变了领导对体育教师的认识
技能比赛准备期间,各校体育老师积极筹备,通过翻阅书本或上网查询资料等手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的技术特点,然后教研组相互观摩共同提高。许多学校体育教研组善于发挥团队的作用,根据每位体育教师的技能特长,采取分工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指导全组教师共同学习。这种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师个人的责任感,达到了教研组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对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培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体育教师任课普遍较多,为了准备专业技能比赛,老师们只有利用休息时间来强化练习,部分学校还安排教师在节假日进行专门练习,并请相关专业人士来指导。如此辛苦的过程,老师们均毫无怨言,表现出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整个活动过程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累并快乐着。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常规训练到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不管是预赛还是决赛,各学校参赛教师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在赛场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充分展现了体育教师特有的风采,圆满地完成了本次比赛任务。
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看在心里,他们对体育教师又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体育教师的艰辛,认识到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体育教师的看法,这对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稳定性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本次比赛得到了全市各中小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技能比赛准备期间他们经常深入体育教研组参观和指导教师们的日常训练。为他们添置必要的体育器材。通过这次比赛,区县的绝大多数学校器材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场地得到了大力的改善,体育教学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不管是区县的预赛还是市决赛,技能比赛当天,绝大多数学校行政领导亲自带队前来,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参赛教师,为他们出色的展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赛为突破口发现存在的问题
本次技能比赛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存在着几点问题。
1.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对单一
本次比赛年轻的体育教师是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热情洋溢、充满朝气,为赛场带来了青春与活力。但纵观本次比赛,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年轻的体育教师,尤其是近五年参加工作的体育教师,体育技能比较单一,身体素质、专项水平等综合素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多数年轻教师除了在体育院校学习的专项外,其他各项都较匮乏,有些项目如体操中的技巧和山羊分腿腾跃很少涉足过。队列队形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较多的年轻教师存在着口令不正确、口哨运用不恰当等问题,这为常规体育教学的开展设置了较大的难度,有待于今后的全面发展。
2.兼职教师的技能有待提高
参加本次决赛的教研组由于都是各区县的优胜者,因而整体素质较好,但很多区县尤其是边远地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很不合理,教师之间各方面技能参差不齐,兼职体育教师、转行体育教师、军人转业当体育教师相对较多,这部分体育教师由于极少接受规范的、系统的体育技能训练,因而专业技能相对欠缺,这对日常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阳光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成都市虽然开展了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种种活动,但这些活动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他们长期以来技能欠缺的现实。
3.教学中各项目开展亟待均衡
从本次比赛的过程看,队列队形由于在体育课堂中经常运用,因而比赛效果最好,教师动作相对比较规范。由于田径、球类项目(主要是篮球项目)各校开展较普及,因此教师动作较正确,比赛效果较好。其他如体操、武术等由于多数学校开展较少,除部分学习这几个专项的老师外,普遍还比较弱,这在各区县预赛时表现的更明显。所有这些都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加强这方面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上开展教学,力求使各项目在各中小学均衡开展,促使各中小学生体育技能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以赛为起点找出解决办法
1.加大培训力度
技能的形成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如何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呢?成都市教科院将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教师技能培训的力度,制定出更加适合本市的培训计划,指导各区市县围绕本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
2.丰富培训形式
成都市20个区县发展很不平衡,各区县师资、硬件上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在市教科院统一指导下开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丰富培训形式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成都市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进行,将全员培训和市、区级骨干培训结合起来,将各区县优秀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组织到各区县开展现场上课和讲座,通过专家引领和以赛代培的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全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赵超君.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技能[J].体育教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