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节课是(水平二)的教材,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组合动作(二)为主,游戏练习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情境讨论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90%的学生能模仿老师做出武术的连贯动作。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跑的能力,提高学生灵巧、协调等素质,促进健康。
4.心理健康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运动中的心理感受,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武术组合动作为主线。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组合动作(二)通过搂手、弹踢理解攻防意义。2.掌握游戏方法。
难点:1.组掌要坚、出掌要快。2.负重跑的动作。
五、设计意图
(一)诱导兴趣 活跃情绪
1.师语言提示,以学做小武警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长大了想当什么?老师童年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一名武警战士。你看,电视中的武警威风凛凛,出手不凡,多神气啊,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来做一回小武警!
【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生崇拜武警战士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具体的情境,促使学生尽力去模仿武警战士,为顺利完成任务(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2.在节奏强烈的音乐中和老师一起做搏击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以激兴搏击操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兴奋点,活动了身体的各个关节。】
(二)培养兴趣 合作探究
1.游戏:剪刀、石头、布。【以游戏的形式复习武术的基本步伐,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愉快地动了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2.小武警学本领。①分组看挂图自学动作,熟悉动作路线。【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由学习空间,因此在学组合动作二前,教师不急于教,而是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看图解学习动作、琢磨动作、体会动作,通过与同伴互相学习、与教师商讨动作,初步掌握动作的路线。】
②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教师以自身刚劲有力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教学由易到难,从上肢和下肢的分解动作到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通过模仿练习,强化学生的动作,激发学生“我很想学”这些武术动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求学兴趣到达最高点。】
③学生自主练习动作。【本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辅导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④集体练习,纠正错误的动作。【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自主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集体练习时重点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要领。】
⑤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切磋,体验攻防的含义。【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作用,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保持兴趣 发展能力
游戏:抗洪抢险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2.分四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尝试练习。3.创编游戏,小组讨论进行。4.以本队讨论出的方案进行游戏。5.师生评价,评出最佳小分队。
【通过教师语言提示,使学生很快进入“小武警抗洪抢险显身手”的情境角色,在搬运沙袋的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聪明才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用什么方法搬运最快,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忘却疲劳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通过游戏竞赛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英勇顽强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延续兴趣 放松鼓励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作用,并提出了建设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025-03
1背景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后形成于美国[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是最早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院校[2]。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师开设了一门“人文经典选读课”,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西方经典,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门课逐渐被制度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3],这一尝试被视为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真正开端。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有效思考能力、清晰沟通能力、明确判断能力、普遍性价值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4]。此后,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识教育逐渐显现出以下特点:①关注的主题一般具有稳定性,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文艺、体育等基本常识。②由造诣高深的学者教授,课程门数不多,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时至今日,美国的大学仍在不断检讨并完善通识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5]。笔者针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
2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早有体现,儒家以《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为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教育宗旨是将学生培养成“通才”[6]。然而,近代中国教育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逐渐偏离古代“通才”教育的理念,更多地强调实用专业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过度专业化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北京大学等高校才开始探索,并将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7]。
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而开设的“全校通选课”;另一种是国内个别高校如复旦大学,或部分高校内少数“精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前两个学年不分专业、大三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成绩进行专业选择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两种通识教育模式在国内高校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全校通选课”在本科教学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选修课程门数有限,每门课课时受学时限制,因此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只能起到“领进门”的作用,无法为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国内高校的“全校通选课”缺乏严格的考核体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另一种“复旦模式”的通识教育由于教学组织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未能在国内高校中广泛实施[8]。
3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使学生拥有非富多彩的人生。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将会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目前,高校图书馆虽承担了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是这些课程仅涉及文献检索或数据库使用。因此,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展通识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培养“通才”的重要课题。
3.1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通识课程、小组讨论和研习发表三种模式。其中,通识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高校主要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讲述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复旦大学为例,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六个方面:①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②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③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④科学精神。⑤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⑥艺术与审美[9-10]。然而,受课程学时数限制,教师不可能对各领域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延伸学习。
高校图书馆可以从馆藏资源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通选课中挑选一定数量的课程,与任课教师商讨后针对课程内容列出供学生课后研读的书刊,做成不同主题的推荐阅读书单列表。如:针对《国学入门》这门选修课,提供“国学入门阅读推荐书单”,包括《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等,并对每一本书籍的阅读重点、难点以及容易产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逐渐形成疑问解答系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针对某一书单中的书籍概况进行介绍,提出推荐阅读的理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2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中的作用
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11]。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严重缺乏阅读习惯,难以静下心来学习[12],具体表现为:①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大部分学生以言情小说、武打小说或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为主要阅读物,只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缺少阅读经典名著的动力。②阅读动机滞后。大部分学生只有在某一时间段内,如撰写毕业论文或课程设计期间会因为专业知识的需求而进行大量的阅读。③阅读动机具有功利性。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更注重阅读实用性书籍,把读书当成找工作的“敲门砖”,很少注重通过阅读来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13]。因此,高校图书馆亟须开设阅读类课程,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1开设阅读类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具有某一特定学科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的图书馆高级专业服务人员和学科馆员[14]。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直接申请开设阅读类通选课,根据特定的选题,利用一个学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特定书籍阅读,通过探讨阅读感想,加深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
3.2.2制订并执行阅读任务。高校应针对每一位入校的新生,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安排其大学4年要完成的一系列阅读计划,如:每一学期阅读3~5本规定书籍,使学生针对不同主题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拓展课程以外的知识。图书馆还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制订阅读任务,引领和吸引读者认识什么是好书并且阅读好书,加强对经典作品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3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交流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整体部署,组织读书讲座或活动,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养成阅读习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对于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通识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分类,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专业的学生,有计划地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如: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组织人文、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读书活动,或者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通识教育课堂相关的知识进行持续深入的研习。
4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4.1通识教育馆员的培养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大学教育的实践者[15]。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高校图书馆应培养一批通识教育馆员。这些馆员除了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擅长处理文献信息,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人生阅历,从而在教学或读书活动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对书籍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2馆藏结构和借阅模式的改变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紧跟时展的潮流,与社会紧密联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优化馆藏结构,从而保证馆藏文献资源能即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新状态和科技发展的新动态[16]。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通识教育的课程阅读书单和学生阅读任务,对书籍进行分主题整理,并建立不同主题的阅读室和借阅规则。如:学生可以按照感兴趣的主题借阅成套的书籍,借阅规则可根据书籍内容和难度灵活调整,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支持。此外,成套书籍中可以附加相关领域教师或馆员的联系方式,鼓励学生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即时咨询,提高阅读效率。
4.3阅读活动的组织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向全校教师和同学征集感兴趣的选题,组织读书活动,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其次,读书活动要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有关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活动,经过4年的努力,全方位培养学生。最后,每次活动结束后,高校图书馆都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活动效果调查和问题反馈,从而对活动选题、组织方式等进行不断的改进。
5结语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能够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组织阅读交流和讲座活动等方式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开展贡献力量。此外,开展通识教育时,高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培养优秀的通识教育馆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通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倩倩,曹宇,邱小立.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2016(4):71-73.
[2]刘立园,宇文彩.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4):46-48.
[3]章潇.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J].学园,2015(18):1-2.
[4]王蕙.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83-87.
[5][16]黄永秋.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通识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52-53.
[6]张亚群.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46-154.
[7]沈文钦.通识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在“二战”后的全球扩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92-126.
[8]张子照.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2(3):9-12.
[9]庞振超.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三种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5-59.
[10]吴坚.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6(2):28-33.
[11]袁曦临,范莹莹,陈霞.大学图书馆嵌入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东南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74-77.
[12]谢蕴江.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图书馆服务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35-37.
[13]康巧梅.浅谈当代大学生阅读的现状[J].才智,2015(33):64-65.
[14]吴震,杨雪晶.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环境变迁与发展脉络[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85-89.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必修内容,它是组织快速跑教学或者训练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蹲踞式起跑技术看似简单,其实其技术结构比较复杂,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学理知识。笔者作为基层的一名体育教师,结合十几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到教学组织以及教法的选择运用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理;蹲踞式起跑;设计;创新
一、教学设计要从学情出发展开蹲踞式起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
枯燥无味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平衡能力较差,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绝对也是一次挑战。但是,小学生的兴奋阈值低,容易兴奋,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处于速度发展的敏感期。笔者通过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教学资源利用与革新教学方法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从概念出发把握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本质和规律
蹲踞式起跑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师首先要厘清蹲踞式起跑技术学习的概念和动作要领,起跑技术的概念和动作要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精髓的东西,它的掌握对于学习起跑技术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本质就是降低身体中心,让身体储备尽可能大的势能,瞬间摆脱平衡转化为动能,尽量减少风阻力的干扰,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获得较大的向前反作用力和向前的速度。这就是蹲踞式起跑技术学理的高度概括。
三、基于教学设计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学理探究
学理的研究其实就是研究学生是怎么样学会蹲踞式起跑运动技术的,学生的蹲踞式起跑运动技术是如何获得的,学生在技术的学习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这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预设出教学的难点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来克服学习难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程序组织教学,所以归根到底学理的研究其实就是教法的研究,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1.教学设计的重难点设计要精准。教师要把握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中,预备阶段中四肢支撑稳定有力且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从起到跑的平稳结合是蹲踞式起跑接加速跑的重点,而保持低重心从起到跑小步加速平稳过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谓重点突出,就是起跑中四肢支撑稳定有力且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从起到跑平稳结合是蹲踞式起跑的重点内容,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组织时间分配和学生练习上有所体现,才能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脉络分明,教学次序井然。而对于学生学习难点的突破,教学设计中主要是通过革新教法对学习难点进行有机分解分步突破,步步预设达成目标,最终实现难点的攻克。
2.教学设计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教学组织上让学生男女生同质分组,同质前后排两名学生组成一个互帮学习小组反向学练,互帮互学,这样的教学组织简练高效安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同时也便于教师把控课堂。
一、情景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当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自由活动时,会表现出比课堂教学更大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这也直接反映出来,当前一些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很大问题,无法通过枯燥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体育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适当的学习情景,通过这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度及兴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情景及叙事情节有机融合到教学当中,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对自身的体育锻炼效果及体育知识的学习进行总结与纳,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求知欲及参与热情。
二、巧用体育场景设置,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设计。把握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利用这个阶段小学生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结合小学生对故事的强烈兴趣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我们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当前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主角。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融入主题故事当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利用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例如,我们在排列队形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个教学内容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体育老师可以借助童话故事――小白兔参军进行引导。先给学生讲述一只小白兔进入森林部队之后,看到不同颜色的方阵,不清楚自己应该在部队的哪一个方阵当中,而且部队眼看就要开始远征,小白兔非常着急。当老师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操场上画出不同方阵地形,然后让学生进行颜色划分。在听到老师的哨声时,让学生选择自己相对应的颜色快速集合。学生在故事及情景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能融入整个教学环节当中,不仅对队形排列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以身体训练为基础,在体育老师的引导及带领下学习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及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的老师过分解读,认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从而很容易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意识到培养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性。例如:开展立定跳远课程教学时,体育老师会以传统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按照“预备―摆―蹬―跳”的步骤完成。当学生接受这样一种单调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表现出随意或者漫不经心的态度,根本掌握不了这项运动的技巧。体育老师可以换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还可以引用――青蛙王国的一天这篇童话故事中的一些情节,让学生认真想象并讨论青蛙跳跃时会采用几个步骤,然后引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完成立定跳远。这样一个情景教学,让更多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同时感悟到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适当添加体育游戏,做到学娱结合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通过体育运动舒缓压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从而,体育老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时适当进行学娱结合,不仅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而且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热情。如果老师能够为小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则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功夫熊猫》等学生喜欢的影片,让学生模仿影片中的武术动作,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老师再加以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有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五、紧密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以赛代培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1.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本领与中介,是把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育现实的手段与保障。体育教师不具备基本的运动技能,就不可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任何体育教学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成都市教科院体育组十分注重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本次技能比赛就是对之前培训的一次检验,力求通过比赛让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做出更优美、更标准的示范动作,从而吸引孩子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本次技能比赛项目涉及了队列队形、徒手操、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六大系列共计37个小项内容,比赛项目之多、涉及面之广是成都市历年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比赛规模最大的一次。队列队形是中小学体育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具有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身体协调性及团队整体协作能力等功能,是体育课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队列队形作为必考项目出现,各校体育教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编排的队列队形顺序都很合理,动作也较规范,较好地培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调控能力。其他各项在本次比赛中以抽考的形式出现,许多体育老师通过练习在自身不太擅长的项目上也都有较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运动技能的综合能力,为日后的体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专业中很重要的技能之一,不但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更需要教师设计恰当的师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
成都市教科院体育教研组为了提高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技能,先后在各区市县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张晓虹老师多次组织开展了专门针对教学设计的讲座活动,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设计的书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分析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的能力。
3.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说课、评课技能
说课、评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提高体育教师说课、评课的能力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成都市十分重视体育教师说课、评课技能的提高,先后举办了几次全市体育教师说课比赛,各区市县在市教科院的组织下也先后开展了多次说课、评课的培训和比赛活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如何说、评课也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本次技能比赛的第三环节就是说课比赛,说课的内容即上次定时教学设计比赛的内容,各参赛教研组在一周的时间内做好准备。纵观本次说课比赛,由于前期集体教学设计总体水平较高,因此说课水平普遍较好,老师们连说带示范,充分表达了设计意图,有效培养了教师们的示范能力。
4.改变了领导对体育教师的认识
技能比赛准备期间,各校体育老师积极筹备,通过翻阅书本或上网查询资料等手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的技术特点,然后教研组相互观摩共同提高。许多学校体育教研组善于发挥团队的作用,根据每位体育教师的技能特长,采取分工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指导全组教师共同学习。这种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师个人的责任感,达到了教研组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对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培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体育教师任课普遍较多,为了准备专业技能比赛,老师们只有利用休息时间来强化练习,部分学校还安排教师在节假日进行专门练习,并请相关专业人士来指导。如此辛苦的过程,老师们均毫无怨言,表现出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整个活动过程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累并快乐着。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常规训练到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不管是预赛还是决赛,各学校参赛教师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在赛场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充分展现了体育教师特有的风采,圆满地完成了本次比赛任务。
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看在心里,他们对体育教师又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体育教师的艰辛,认识到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体育教师的看法,这对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稳定性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本次比赛得到了全市各中小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技能比赛准备期间他们经常深入体育教研组参观和指导教师们的日常训练。为他们添置必要的体育器材。通过这次比赛,区县的绝大多数学校器材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场地得到了大力的改善,体育教学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不管是区县的预赛还是市决赛,技能比赛当天,绝大多数学校行政领导亲自带队前来,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参赛教师,为他们出色的展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赛为突破口发现存在的问题
本次技能比赛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存在着几点问题。
1.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对单一
本次比赛年轻的体育教师是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热情洋溢、充满朝气,为赛场带来了青春与活力。但纵观本次比赛,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年轻的体育教师,尤其是近五年参加工作的体育教师,体育技能比较单一,身体素质、专项水平等综合素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多数年轻教师除了在体育院校学习的专项外,其他各项都较匮乏,有些项目如体操中的技巧和山羊分腿腾跃很少涉足过。队列队形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较多的年轻教师存在着口令不正确、口哨运用不恰当等问题,这为常规体育教学的开展设置了较大的难度,有待于今后的全面发展。
2.兼职教师的技能有待提高
参加本次决赛的教研组由于都是各区县的优胜者,因而整体素质较好,但很多区县尤其是边远地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很不合理,教师之间各方面技能参差不齐,兼职体育教师、转行体育教师、军人转业当体育教师相对较多,这部分体育教师由于极少接受规范的、系统的体育技能训练,因而专业技能相对欠缺,这对日常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阳光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成都市虽然开展了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种种活动,但这些活动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他们长期以来技能欠缺的现实。
3.教学中各项目开展亟待均衡
从本次比赛的过程看,队列队形由于在体育课堂中经常运用,因而比赛效果最好,教师动作相对比较规范。由于田径、球类项目(主要是篮球项目)各校开展较普及,因此教师动作较正确,比赛效果较好。其他如体操、武术等由于多数学校开展较少,除部分学习这几个专项的老师外,普遍还比较弱,这在各区县预赛时表现的更明显。所有这些都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加强这方面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上开展教学,力求使各项目在各中小学均衡开展,促使各中小学生体育技能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以赛为起点找出解决办法
1.加大培训力度
技能的形成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如何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呢?成都市教科院将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教师技能培训的力度,制定出更加适合本市的培训计划,指导各区市县围绕本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
2.丰富培训形式
成都市20个区县发展很不平衡,各区县师资、硬件上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在市教科院统一指导下开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丰富培训形式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成都市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进行,将全员培训和市、区级骨干培训结合起来,将各区县优秀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组织到各区县开展现场上课和讲座,通过专家引领和以赛代培的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全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赵超君.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技能[J].体育教学,2011(3).
与世界最强网球运动员比赛的战术选择
“替罪”or“原罪”:论当前职业体育越轨问题中的体制
国际体育传播理论期刊的办刊特点与比较分析
地方体育立法评估体系的构建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广播专业频率发展战略SWOT分析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2种教学设计思路的融合
体育教学示范方法刍议——基于对社会认知理论的思考
大学体育教师的非智力因素结构及对其教学效果的影响
多维视角下的阳光体育运动及其开展对策
“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的“冲突与共融”
武术馆校评价体系研究
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优秀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CBA外籍球员引进的制度变迁
潜优势射箭项目青少年基础训练关键问题的调查
29届奥运会田径项目运动员年龄结构与特征分析
不同篮球鞋足底压力的差异性研究
郑陆教授简介
北京市第2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奥运射击子弹的无损检测:Ⅰ.用中子和X线技术实现子弹火药装填量的无损检测
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完善
论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生态边缘效应
新农村建设中电视媒介体育信息对农民体育生活的影响
英美判例中的体育比赛裁判员过失侵权问题研究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症结及其法律环境建设
体育公共服务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
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高原特征及策略
从美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以江汉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为例
体育教师培训文化透视
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从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剖析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材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方法多元化的实验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体育教育专业铅球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验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结构体系构建及应用
对100m跑全程速度结构划分的再认识
基于粗糙集对个案男子1万m跑成绩的分析与预测
一个奥运冠军的诞生——记射击运动员邱健的奋斗历程
李林教授个人简历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取得的突破与问题
提高射击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控能力的研究
我国高等院校近10年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文献回顾
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影响
中国体育明星社会责任解析
设立中国体育投资基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传播的研究
《人民日报》对奥林匹克运动会(1952—1984年)报道的倾向性演变研究
体育传媒业的产业特性与产业发展研究
对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必要性探讨
关于首都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天津市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及新时期发展对策研究
不同目标设置对男大学生篮球个人技术和心境状态的影响
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
TOPSIS法与RSR法相结合综合评价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论奥运后武术项目的推广与普及
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
主题名称
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
姓名
田春娟
工作单位
下花园高级中学
年级学科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本人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简要说明目前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应用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生能够直观的完整的看到技术动作,有时教学中的动作技术可以采用放慢的方法,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也可以播放许多比赛的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与特点
高中学生有一定武术知识基础,在小学和初中都接触过,本节课是《英雄少年》的第一节课,我安排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武术操的起势、第一节、第二节,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课的节奏不紧,本节课学生参与性强、技能有效提高、思维活跃、知识面拓宽、意志品质、协作态度有效提高,采用启发、模仿、创新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课后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电脑观看教学视频,观看本节课的教学视频和后两节操的教学视频。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掌握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抱拳礼、第一、二节动作。
教学重点:正确的动作顺序、身体姿势及节奏感。
教学难点:手、眼、精、气、神的协调配合。
四、教学过程与技术应用(针对教学过程,对拟解决的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学环节
过程描述
技术工具及使用
开始部分
在课的开始阶段先让学生观看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对武术操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带着学生进入准备活动。
视频多媒体
基本部分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分解教学视频,然后在教学中给学生解决问题,和学生一起练习。
视频多媒体
结束部分
1、在结束部分,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能尽快得到身心的放松。2、放松后让学生观看比赛的武术整套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频播放器
五、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一、只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你让学生在那里长时间集中练习,他也会觉得枯燥的,注意力也不会集中起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节课我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整套操的完整视频,让学生对整套操有更直观的印象,此外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观看武术比赛的视频,让学生对武术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辅导能力是体育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如果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死练硬套。产生错误时,不仅判别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厦门仍然独领
评判更为公平
多个设区市成绩明显提升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教学技能大比武的基础上,本次大赛既是全省中小学教师技能的大比武,也是对近年来岗位练兵的大检阅,更是对建设一支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的大促进。与2010年全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相比,本次大赛具有社会关注度更高、影响面更广,参赛选手更多、竞争更加激烈,比赛项目调整,学科特点突显,评委人数倍增,比赛组织工作更加复杂等特点。
一、两届大赛比较
1.比赛项目凸显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考核
本次大赛比赛项目在上一届“教学设计”和“片段教学”两个项目基础上,将“板书”、“课件制作”改为“评课”和“学科技能”项目,凸显了学科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的考核。
(1)学科技能。主要考核选手本学科专业技能中某一基本技能或多项技能,具体内容依学科特点而定。除体育、音乐分为必选和自选外,其它学科只有必选项目。如高中组各学科设置的学科技能:
体育:必选项目为广播操、武术健身操;自选项目(8项)为投掷、跨栏、运球上篮、排球、体操(技巧)、武术(徒手类)、武术(器械类)、健美操;
音乐必选项目为理论与鉴赏,自选项目为任选一项专业技能表演。
学科技能是本次大赛最为复杂的项目,项目多,形式不一,时间有长有短。体育学科的比赛项目设置与全国比赛接轨,分别设必选和自选,共有10个项目;音乐也设置必选和自选;数学学科分解题和析题两方面;理科实验技能既要操作又要讲解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既要展示才艺还需解说转化为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有些项目时间短,只3分钟,有些如美术的电脑设计时间长,需180分钟。从实施结果看,这些项目都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技能要求。
(2)评课。参赛选手观看组委会所提供的一课时学科课堂教学或活动视频,进行规定内容的综合评析,考核选手评课基本技能。评课分为文字评析和口述评析,文字评析不少于300字,口述评析10分钟。总时间60分钟。权重占总分20%,即20分。
评课,顾名思义就是对所观察的课进行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变化进行分析判断。评课是一项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评课可以帮助和指导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节课,众说纷纭。不论哪种说法,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基于比赛时间和评判,本次大赛的评课要求选手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设计与实施、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方面选择三点进行评析。如高中组的要求是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教师教学基本功;初中组的要求是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小学组的要求是教学设计、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
2.比赛学科设置更为合理
首届大赛将部分薄弱学科如高中的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三科合并为一学科组,初中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两科合并,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两科合并。本次大赛则完全依据教育部课程方案中的所有学科单独设置比赛项目,高中组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15个学科组;初中组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13个学科组;小学设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9个学科组,加上幼儿园,共设38个学科组,比上届增加5个学科组。薄弱学科单独设置比赛项目,是落实省教育厅关于2012年底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促进薄弱学科课程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特等奖人数增加
本届大赛奖项设置与首届大赛略有不同,各学科组分别按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设一二三等奖与首届大赛相同,本届大赛增加特等获奖人数,由原来4名增至9名:幼儿园1名,小学2名,初中3名,高中3名。首届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直接向省总工会申报“五一劳动奖章”,本次大赛是第一名获得者申报。
4.评判更为公平公正
本次比赛更加规范、公平、有序,力争评判无争议无投诉。一是增加评委人数,每个学科一组7名评委改为两组评委各7名,抽调高校专家教授和中小学一线名优骨干教师担任评委,每个设区市确保有一名评委参加,并回避设区市教研员。二是减少评委评选项目,首届大赛一组评委评4个项目,本次评委只能评2个项目,一项为笔试项目,另一项为面试项目。如高中数学评委按片段教学、评课(纸质评析)和教学设计(纸质设计)、解题析题分为两组。三是评分统计科学透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面试比赛项目直接面对选手亮分。
5.综合素质比赛更凸显选手的现场思辨与分析能力
本次综合素质比赛仍设置现场答辩和试卷答题,现场答辩沿用首届方式,对某一观点进行阐述。现场答辩题目:“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答辩时间由20分钟缩小至10分钟,分值由50%降为40%。试卷答题由首届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内容由综合性改为德育能力、教科研能力、评价命题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分值由50%升为60%。综合素质比赛全部选用主观题,更加强调选手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积累和现场思辨与分析能力的考核。从比赛成绩可见特等奖选手现场答辩和试卷答题成绩都是比较高的。
二、大赛成绩分析
本次大赛参赛选手556名,经过激烈角逐,347名参赛选手获得各类奖项,其等奖9名、一等奖60名、二等奖121名、三等奖166名。
1.厦门市代表队继续独占鳌头。厦门参赛选手60人、获奖58人,获奖率为96.7%。其中一等奖34个、占56.7%,获学科组第一名20个、占52.6%,获特等奖5人、占55.6%。厦门市的成绩在各代表队中遥遥领先。厦门市在两届大赛连续取得好成绩,归功于厦门市近几年来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做得扎实,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市教科院组织、培训、指导有力。厦门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的经验值得各设区市借鉴。
2.多个设区市成绩明显提升。本届大赛各设区市都十分重视,在广泛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的基础上,层层筛选,达到了以赛促练的目的,许多参赛老师反映,在准备应赛过程中大家一起共同学习,达到了共同提升的目的。在本届大赛中,三明、漳州、宁德等市成绩比第一届有了明显提升,第1名或一等奖有了突破。
3.参赛选手竞争激烈,实力不差上下。
从参赛选手得分情况看,实力基本相当,差距不甚明显。以高中部分学科选手获奖前3名作具体分析,便可看出实力状况。
从上表看出,高中有11个、初中有8个、小学有3个学科组前两名成绩之差仅在小数点分值,最小差距0.04分(初中物理);第一名选手成绩并非四科成绩都特别优秀,而是四科成绩综合所得(表3)。因此,本次大赛选手势均力敌,实力相当,可见选手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
三、启示与期待
启示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加重视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
2010年首届技能大赛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总结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经验,积极借鉴和推广各地优秀练兵成果,形成自下而上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推动了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也更加重视参赛选手的层层选拔和培训提升,挑选优秀选手参赛,以体现本地教师教学技能水平。如福州三中、福州八中选送了多名优秀教师参加比赛,分别取得第一名好成绩,福州三中选手还获得特等奖。从获奖面分析,本次大赛参赛选手556人,获得奖项的有347人,占参赛选手的62.4%。全省有八个设区市参赛选手获奖面达到50%以上,厦门96.7%,福州84.7%,泉州68.3%,莆田66.7%,三明63.3%,龙岩56.7%,漳州55.0%,宁德50.0%。参赛选手认为,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是促进中小学教师技能提升的重要平台。
启示之二:教学技能大赛技能主题更为鲜明,定位更加明确
将学科技能设置为大赛比赛项目,使得教学技能大赛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内容形式看,各学段各学科设置的学科技能比赛形式和内容均凸显学科特点,理科强调实验基本技能,文科突出文本解读或阅读理解或故事评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强调技术的掌握,综合实践活动则强调综合素质及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从比赛结果看,学科技能是成绩差距最大的项目。此举是一个重要导向,将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加重视提升教师学科技能,而学科技能的提升将直接影响我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学科技能比赛项目将会在今后的各类技能大赛中成为核心项目。
期待1: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劲动力。举办省级教学技能大赛,推动中小学岗位练兵,为许多年轻老师搭建了展示实力提升自我的平台,也让很多老师脱颖而出。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小学老师能以积极参赛展现自我为动力,厚实底蕴,探索思考,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成为我省教育教学的引领者,成为我省名师乃至全国名师。
【关键词】“积木原理”;武术套路;传统教学法;创编能力
1 前言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往往只能教给学生固定的动作套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去熟练动作套路,而这种记忆式的掌握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因此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的本质,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的内在本质,从根本上去掌握这一学科的内涵,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武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此契机下,探索以“积木原理”为理论来指导进行武术教学,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积木原理运用于武术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优效性。
2 实验方案与实施
2.1实验的对象和时间
教学实验于2014年9―2015年1月,36学时。样本来源于成都文理学院2014级休闲体育系1班和2班,两个班人数均为30人。
2.2实验的因素及控制
2.2.施加因素
实验组学生采用“积木原理”思想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武术套路实践教学,对照组的学生运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武术套路实践教学。
2.2.2实验因素控制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均保持一致。学生均处于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中,不知道实验的存在。
2.3实验的方法
组间对比法
2.4 实验过程
2.4.1.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前为了保证身体素质的好坏对实验不造成干扰,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试内容为:100米、1500米、三角障碍跑、立定跳远、横叉。分析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检验结果 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均等,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教学前身体素质不会影响实验的不均衡实施。
2.4.2实验前两组学生武术创编能力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武术套路创编能力进行测试以保证实验后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将测试结成绩处理后如表2所示,得出P >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学生的武术套路创编成绩基本相当,可以为实验后创编水平的变化作数据证明。
表2 实验前测得学生武术套路创编情况结果统计表
2.4.3实验实施前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2.4.3.1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都不太了解,分别为实验组19%、对照组21%,没有明显差异。
2.4.3.2两组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喜爱程度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分别都达到了87%、86%,不喜欢武术运动的学生占有比例非常小,实验组13%,对照组14%,结果证明了两组学生在对武术的喜爱程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4.3.3两组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经历
实验组73.3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武术运动,对照组也达到76.67%的学生从未学习过武术,两组学生得武术套路学习经历相似,没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实验对象。
2.4.4教学实验的正常运行
2.4.4.1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全程保证实验场地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2.4.4.2实验对象的控制,在进行教学实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必须保证实验对象的出勤率。
2.4.4.3教学计划的落实,在实验过程中,要按部就班的执行所制定的计划,不可人为因素更改教学计划。
2.4.4.4实验内容,严格控制实验内容,不可人为因素随意更改。
2.4.4.5实验数据,实验收据的收集及时性,在实验过程的每一环节一定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及时收集所需的实验数据。
3结果统计与分析
3.1武术套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学期结束进行了武术套路测试,两组同学均参加了测试,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其结果如下表3
表3显示P>0.05,表明两组学生的少年规定拳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此还不能说明“积木原理”对学生学习武术没有促进作用,因为两组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调查其学习过程(教学计划),发现从时间上就能证明“积木原理”的优效性。实验组学习少年规定拳套路的时间为第9―12周,共8个学时。对照组学习时间为第9―16周,共16学时。
3.2自编武术套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对两组学生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武术套路创编能力测试。测试结果分析见表4
表4,P
4.结论
4.1“积木原理” 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独立的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4.2“积木原理” 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加快学生对武术套路动作的记忆速度和深度,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武术技能知识。
4.3“积木原理” 运用于武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4.4利用“积木原理”为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武术,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武术运动的内在规律并且灵活运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张君.培养高职女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实验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2-28
[2]张莉莉.新理念下健美操创编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4-17
[3]张莉莉.健美操的创编学习对高职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 2007-08-15
[4]丁林涛.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设计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10-01[45]郭艳红.高师体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培养创新能力基本途径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5]杨玉霞.新理念下高校女生健美操教学创编能力略谈[J].《大家》.2011-09-05
[6]杨莉.对健美操动作创编能力培养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09-28
[7]钟富良.拼装积木法在循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0-25
[8]冯玉洪.巧用“积木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2):14.
关键词:体育教学;唤醒;武术;学习;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53-02
师生因为动态生成而活跃,课堂教学因为动态生成而成长,教学因为动态生成而充满律动。笔者有幸听了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陈秀华老师的多媒体在《武术――“形神拳”》教学中的交互运用公开课,现结合课的片断谈笔者的观课体会与感想。
一、再现、唤醒
片断描述:上课开始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各项结合武术特点的准备活动,然后安排学生通过大屏幕欣赏老师亲自表演的“形神拳”套路,欣赏一遍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找出套路中已经学过的动作(即会的),接着大屏幕用正常速度和慢放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看。
应该说这种带着问题寻找结果的观看更能唤醒学生的技术、技能储备,设计符合美国教育家加涅“在教授新的动作技术之前必须激活学生长时间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技术,唤醒学生的技术技能储备”学说;也符合建构主义“每一个新知识都不是凭空生成的,它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的理论。
二、追问、巩固
片断描述:教师:刚才我们已经观看了正常速度和慢速度的播放“形神拳”套路,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哪些动作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学生回答:弓、马、歇、虚、仆的五种步型,及拳、掌、勾手型都已经学过,还有马步冲拳、弓步冲拳等等也已经学过,这时老师再请同学出列展示已经学过的动作,并适时点评,提出要求,然后分成了五人一组的八个小组,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复习,同时每小组配一部通过手机或iPad让学生拍摄练习的视频,要求同伴间相互欣赏或自己进行观看,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的或相互的纠正等,教师则进行巡回指导或参与学生之中一起进行练习,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灵活地进行复习巩固已学动作技术,学生的学练气氛非常活跃。
这种通过再现――追问――学生回答――展示的形式,更好地唤醒了学生对已有动作技术的记忆,然后在教师提出动作规范和练习要求的情况下按小组进行复习,并用手机自拍进行相互纠正,教师融入学生之中一起练习,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气氛活跃。
三、深探、学习
片断描述: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动作技术,同学们表现很好,动作也很到位,下面我们再看大屏幕,仔细看哪些动作技术我们还没学过(即不会的),要尽量多地记住动作过程。然后让学生反复观看,要求学生自己或在小组状态下进行学练(提倡相互拍摄练习的视频与同伴或与大屏幕动作进行比较),要尽自己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把更多没学过的动作做出来,教师则进行巡回指导,适当示范、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最后教师示范领做,带领大家一起反复学练没有学过的动作。
这种把未学过的动作技术寻找出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然后再尝试去把未学过的动作技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尽量多地掌握,这种教学设计对于体育教学中简单或没有危险性的技术来说是值得提倡的。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尽自己的能力更多把没学过的动作技术能够做出来”,做不出的教师还会指导并带领大家一起学练。富兰克林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
四、重构、创新
片断描述:教师:前面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老师、同伴的相互帮助下已经学会了“形神拳”套路中的所有单个的动作技术,下面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播放的“形神拳”套路,要求同学们通过自己或小组的努力把已经学过的动作技术进行串联形成套路,可以与大屏幕播放的“形神拳”套路一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串联形成新套路,然后大屏幕进行反复的播放,而学生则自己或按小组进行练习尝试串联,尽力达成不同的串联的效果(即创新),教师则仍进行巡回指导或与学生一起练习;最后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手机或iPad连接大屏幕进行视频播放,学生集体欣赏,师生共同评价。
1.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和探索活动的导向,教师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适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材搭建符合学生认知和技术、技能形成规律的脚手架,才能使学生在身体练习体验过程中学会并掌握技术和技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技术、技能基础上的主动构建,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实现知识、技术、技能的自然掌握和体能的提高。
2.教师挖掘教材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学生的基础与技术、技能的储备;二是相关学段的教学任务;三是教材自身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设计时对学情的分析要真正到位,要想一想学生自己会学练到什么程度,可能出现什么困难。应该从会处教,教其不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实施教学,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有所收获。
3.体育教学应该回归本真,简约实用才是好课,一节课如果用N种器材,而且器材还是需要别人帮忙布置的,教学过程如走马灯,让人眼花缭乱,无法仿效,这样的课再好也不值得提倡,而这节课应该说是比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其中让学生用手机或iPad进行自拍互拍,然后进行相互的欣赏、纠正,很实在,没有让人觉得太花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简洁明了,用自然朴实的教学追求了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法磊.浅析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横向设计的三条基本轴线[J].体育教学,2015(7).
1 课堂教学目标维度设置更加准确,表述渐趋清晰
在前4届的观摩展示活动中,或多或少地看到目标维度过多,甚至有不切实际现象。如第1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中谈到“有的学习目标过多,5个领域的目标全都搬到一堂课上,难以实现;学习目标不明确,例如‘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学会运用羽毛球进行身体锻炼’等。”[1]第2届观摩展示活动综述中再次强调:“制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行,是可以检查、可以观察和可以评价的。”[2]
从第5届展示课教案看,课堂教学目标维度设置比较准确。例如展示课《篮球传切配合课》课堂教学目标是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体能素质训练目标、情感体验和品质培养目标等3个比较可行的维度来设置的[3]53。另外,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渐趋清晰了,其中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表述,基本能体现出毛振明[4]在《体育教学论》中提出的三要素:课题、条件、标准。例如展示课《小球操》的教学目标表述是:“通过学练,90%的学生能跟随音乐做出各种动作,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追求力度和美感,动作有力、步伐有弹性,表现力强。”[3]85正如于素梅[5]所认为的那样,要想使目标具体化,需要找准量化的指标,如体能素质锻炼目标的设置,主要锻炼的体能素质是什么,是耐力、速度、柔韧,还是灵敏、力量?然后,用相对能够量化的和便于评价的语言来表述,如“通过柔韧素质的练习,约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在做纵叉时动作完全到位”就显得便于观察和评价。
2 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
体育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由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改成了新课程标准无规定内容和教学时数,而是由教师依据水平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课改初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较为混乱的状态,教师在选择和确定具体要教什么时,更多的是选择了安全、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或活动形式,运动技能的教。第5届观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多元了,不但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大类,而且还有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和新兴项目被引进体育课堂教学。同时也重视对运动技能教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观摩课增加了“课课练”教学内容,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新趋势,使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述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既有健身价值,又多彩有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3 课堂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各种方法日趋融合
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是潜在于教学内容之中的,它要通过组织教法的运作才能实现。组织教法越科学,教学内容价值就体现得越充分。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既要有正确的教法、学法和练法指导,又要有合理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从教学策略上来看,新课改后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体育学习方式,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单向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但课改初期,从前2届观摩展示活动情况可以看出,教师们对新学习方式的认识和掌握还有所欠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假象,尤其是形式化的探究更为突出。从第5届观摩展示活动来看,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形成了有机融合。比如初二“篮球传切配合及体能练习课”,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高效,各种教学方式变换的时机把握较准,把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不是把学生集中起来纠错,而是把学生集中起来演示了几种出现错误的情况,让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实现了发现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的新路子。
4 课堂教学设计结构要素趋于集中,设计脉络更清晰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范式一直是一线教师很困惑的问题,前4届课堂教学设计结构要素分散、脉络紊乱。对第5届35节展示课教案中的教学设计结构要素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教材分析和课时计划达100%,即所有教学设计中都包含了这两项;学情分析达94.2%,只有两节课没有学情分析;指导思想达91.4%,有3节课在指导思想的位置上,写的是设计思想;教学流程达88.5%,场地布置达74.2%,安全措施达68.5%。由此可见,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结构要素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1)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2)全面透彻的教材分析;(3)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4)简单明了的教学流程;(5)科学合理的场地布置;(6)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7)规范有效的课时计划等。从上述分析看,体育教学设计结构要素趋于集中,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脉络更清晰。
5 课堂教学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发展性
教学评价是指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做出客观、科学的判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发展[7]。新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观认为,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参 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时,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既要看到学生现时的学习表现,又要看到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基础,还要关注个体差异等。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良好表现要及时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前4届观摩课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你真棒”、“真不错”、“非常好”、“你们真聪明”等缺乏个性化的评价。而第5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课中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和令人信服的评价。如观摩课中出现了“这个学生是第一个摸到篮网的”“你的动作很好”等评价。毛振明教授在第5届观摩展示活动点评一节课时说“教师的表扬,学生笑了一下,做了一个得意的表情动作。这会给学生留下影响他很久的感受,这是真评价。”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通过长达10多年的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与不足。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正式颁布,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体育教学目标维度设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策略运用、教学设计结构要素和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执行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结果,对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尽贤. 第1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EB/OL]. http://dxf5.com/ziyuan/234997.html.
[2] 第2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审委员会. 第2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 体育教学,2007(1):34.
[3] 第5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4]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体育 教学技能 比赛 启发
一、前言
2012年3月23日,由宿迁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室和宿迁市钟吾初中联合主办的“宿迁市第一届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宿迁中学隆重举行。各县区共派出了8支代表队、30名体育教师参加比赛。1技能大赛内容有五个模块:广播体操、队列队形、个人技能、课堂教学和体育教师体能测试。1.广播操、武术操,以区(县、市直)代表队为单位完成中小学广播体操《七彩阳光》《舞动青春》和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2.队列队形,以代表队为单位完成规定的队列、队形动作。3.自选项目(个人技能),每个参赛教师从规定的8个自选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运动技能比赛。教学设计和评课采取的是现场上课、现场点评,对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当场解读。本次比赛可以说是专业而不失精彩,但是从比赛中也反映出系列问题。
二、技能比赛暴露出来的系列问题
(一)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的水平不高
区级以上重点中学近年来陆续从高校引进了一批体育专业本科的大学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将他们充实到一线体育教师队伍之中,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新教师根本不会带运动队,有的居然不能掌握田径、体操、武术、三大球、韵律操和舞蹈五大技能的基本技术,更谈不上能胜任这些项目的教学。宿迁市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到生源的限制,已经有五、六年没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已趋于老龄化的体育教师,要求他们掌握跆拳道、轮滑、瑜伽、街舞等学生特别喜欢的新兴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则显然是天方夜谭。
(二)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令人担忧
2010年原中央教科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调查显示,接近80%的老师不认为教师职业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职业;60%以上有职业倦怠倾向。我校中小学共九个年级60个班级,专职体育教师7个、非专职体育教师5个;中小学合用1个操场;75%的教师不备课,没有单元课时计划,上课内容随意;上课课堂纪律松散,慢跑热身运动后,没有技能、技术教学,以自由活动为主,中小学生最喜爱的情景趣味性或智力热身型游戏也看不见了。
三、技能比赛的意义
(一)教学技能比赛是搭建省级教学技能比赛的需要
各地区的参赛选手代表着一定地区的体育教学水平,而且类似的教学技能比赛,如基本功比赛、教学技能展示等等,在全国全省各地已经普遍开展。正是基于为体育教师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争取在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中斩头露角,再创佳绩,为宿迁体育教学出彩增色才有了此次比赛的推出。
(二)市级教学技能比赛对于平衡地区体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来自各县区的参赛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的教学能手,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体育素养较高,可以代表着一定地区的教学水平。这一点参赛的观摩教师有很好的引导启发和借鉴意义,因为参赛选手不仅是技能的比赛,而且还涉及教学单元计划的制定、如何说课、专家点评等环节,基本上是代表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水平,给我们提供了范式教学,知道我们教学中哪个环节存在问题。
(三)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素质进行检查和评估的一项重要措施
比赛既是对我市学校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次检阅,也是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明确导向。
四、此次教学技能比赛对本人教学的启发
(一)此次大赛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
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二)“模拟上课”的环节给我了很大启示
“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对知识的学习和充实才能使“教”得心应手,使“教”有如信手拈来之顺畅。一个班、一个年级,这么多学生,个体差异如此之大,怎样做到针对性训练和教学,笔者常常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组织性、纪律性越来越差。通过这次学习后明了,是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情况,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一、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体育学科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转变
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于体育教学诸多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当然要确保必要的“三基”教学;在学习基本的过程中和打下基础后更需要关心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培养其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这也是观代学术观上将“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相结合,培养与发展相结合的需要,是体育教育功效的长远与近期结合的需要,是学生学校学习阶段教育与未来终身体育相结合的需要。
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建立重在激励的科学评价。
二、创造素质教育观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一)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基础性,全面性与民族性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应杜多元化、全面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出发,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论等功能出发,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宝库中,去优选和编制最适合中小学体育的教材教学内容。在这里,可能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材大纲的内容体系,合理扬弃竞技体育的一些所谓正规现成体系(包括技术、战术、规则、场地体系),充实和创造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价值与观念体系。
(二)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在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要从重视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为主,转向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的规律特点为主来安排教学环节与步骤,而不再是教师的纯粹的“传授组织”教材,“指使”学生的活动。还要从过去较死板的规范体育课结构模式中,向较为多样化、灵活、实效性、人格化。的方向转变。更需要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的又体现素质教育功效的体育课的“结构模式”。基本上结构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千课一律,千人一面,更需要“改头换面”,促使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三)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与方法观念转向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的导法和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
在方法主体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向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
三、精心育人,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和课堂组织教学的特点,需要学生用身体参与练习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获得知识与技能,这就在客观上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条件。同学间的共同合作,相互帮助,友好相处,不仅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增强了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武术练习让学生了解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练习排球时用中国女排历经千辛万苦拼夺“五连冠”的事迹来激发学生过祖国热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练习体操、障碍跑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教学中既要有和风细雨般的讲道理、循循善诱,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潜在影响;既要以正面教育、表扬为主,又要对不良现在进行批评。
1.实验数据结果。组成实验组时,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目的进行了解,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偏远的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目的是住校。除学习外设有什么可娱乐的,参加体育锻炼可消磨时间,还“好玩”。根本没有人把参加体育锻炼与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相联系。学生的动机和目的是很明确的,从中反映出农村中小学学生是多么纯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处于相当落后和匮乏的境地,这应当引起体育教师,特别是教育行政领导的深切关注,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象,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存在的困难。对农村中学来说,要参加课余的体育锻炼,可谓困难重重。一是农村中学师资、场地、设备十分缺乏;二是由体育锻炼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错误观点所形成的“环境”因素。农村中学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要真正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中,首先要彻底改变师生和家长的陈旧观念,其次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发课余体育锻炼的各种资源,以弥补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4.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农村中学,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一是要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趣味性强、运动负荷量不大的运动项目;二是要结合农村中学的现实实际,选择一些需要场地器材少、便于学生参加锻炼,又体现学生青春活力的项目,如韵律操、跳绳、武术套路、踢毽子、趣味性体育游戏等。
二.对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建议
1.增强学生锻炼意识,树立新型体育观。要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树立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促进智力发育、确保全面发展的新型体育观。2.关注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多给予他们关怀和鼓励,多渠道地宣传体育锻炼对学生生长发育、智力开发、意志品质培养等的作用,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要有特色。农村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要与农村实际和农村中学生实际相结合,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教堂内容选棒上要更贴近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上要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从思想、理论知识、心理生理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等方面解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存在的思想“问题”。4.体育锻炼运动强度的合理性。农村中学和农村中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运动强度上,考虑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学生的体质和营养现实,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不宜过大,要保证学生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文化知识的学习中。5.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忽视健康教育,从而也就忽视了解学生自身心发展特点的重要一步,也给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与智自发展方面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开展好健康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智力的发展。6.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体育与健康教育由于常常被人们忽视,因此,在管理与监督机制方面也不健全,使得农村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只有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