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范文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4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细胞的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细胞的知识点

篇1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为:分裂间期:G1期S期:DNA复制时期G2期分裂期:M期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

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粒的两个子染色体(染色单体);当着丝粒分裂后,两个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

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粒的数目,无论一个着丝粒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个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粒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2、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

间期:动物有中心体的复制而植物没有。

末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从外向内凹陷缢裂。

§3、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1、有丝分裂: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的分裂、受精卵的分裂。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4、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分化的意义:普遍存在的。经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核)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5、(A)癌细胞的特征、致癌因子

1、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易扩散、转移)

2、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辐射)、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6、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酶活性降低,呼吸减慢;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发生变化: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向内折叠等。

§7、细胞凋亡

注意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不同。

本章实验:§1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篇2

据统计,患牙周病的孕妇,出现胎儿生长障碍的危险约为无牙周病孕妇的两倍。因此,孕妇的口腔健康关乎两个人的健康。

孕妇保持口腔健康,须做到以下几点:

孕前进行口腔检查和保健治疗。孕妇在孕前应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保健治疗,其中包括治疗龋齿,治疗牙周疾病,彻底洁治(洗牙),拔除不应保留的牙齿及无保留价值的残牙根、残牙冠等。

孕期注意口腔保健。孕妇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妊娠期的妇女因口腔局部敏感,刷牙时可选用刷头小的保健牙刷;定期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上的牙菌斑;少吃可致龋齿的食物并遵循科学的进糖原则。 (李丽)

生活中被忽视的钙

我们平时吃的补钙食物一般是牛奶、酸奶、豆类等,其实生活中有不少被我们忽视的补钙“边角料”,都可以为我们很好地补钙,也更为有效和安全。

蛋壳 蛋壳含有极高的钙,可以把蛋壳磨成粉末后放进白开水中饮用,这样人体可以更好地吸收钙。

骨髓 骨髓是动物体内的造血工具,对人体钙质的补充有很好的作用。做骨头汤时,把骨头敲碎,让骨髓溶入汤中,能有效地帮助钙质被人体吸收。

鱼骨 鱼骨含钙很高,干炸鱼、焖酥鱼都能使鱼骨酥软,更方便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安子)

手脱皮吃点胡萝卜

有的人手和脚一到冬天就脱皮,开始时刺痒、起小疱,接着脱皮,脱皮面积逐渐加大,并向深层扩展,最终露出鲜色。由营养缺乏引起的手脚脱皮一般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的,对皮肤的表层有保护作用,如果缺乏的话,就会引起皮肤干燥和脱皮等现象。为了防止手脱皮,手要保持干净,尽量少沾水,洗手最好用温水;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牛奶、奶酪、鱼类、贝类、胡萝卜等。这些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此外,每天洗手后应涂抹护手霜,或用维生素E丸擦手,可一边抹一边按摩。(美华)

午餐吃红薯钙质吸收好

红薯是最近几年最热门的养生食物,它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氨基酸、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钙、钾、铁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是世界卫生组织评选出来的“十大最佳蔬菜”的冠军,营养学家也称赞红薯为“营养最均衡食品”。红薯除了具有减肥、抗癌等功效外,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骨钙流失,是一种非常好的营养食品。

红薯中除了含有一定的钙质外,还含有大量的钾和镁,这两种物质可以维持人体内的离子平衡,减缓因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钙质流失。

营养学家建议,红薯最好在午餐这个黄金时段吃。因为吃完红薯后,其中所含的钙质需要在人体内经过4~5小时进行吸收,而下午的日光照射正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在午餐时吃红薯,钙质可以在晚餐前全部被吸收,不会影响晚餐时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 (刘铭)

做菜加点酒,可减少油脂摄入量

中餐用酒烹调的传统源远流长,如啤酒鸭、绍兴醉鸡、香糟毛豆等,都别具风味。做菜时加点酒,好处远远不只是调味,还能减少人体对油脂的摄入,更有益于人体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最多不应超过30克,但做菜时油如果放得太少,做出的菜肴口感较差,炒菜时也易粘锅。如果做菜时加点酒,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炒素菜加些味道清淡的酒,不仅可以提味,还可减轻某些蔬菜的苦涩味,如苦瓜、菠菜、西兰花等。

炒肉、炖肉时加点酒,去腥的同时,还可减少肉本身的油脂。因为酒与肉会产生脂化反应,可以帮助脂肪溶解,同时生成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酯,使菜肴香而不腻。

用酒做菜还会使菜肴更有营养。因为比起油,很多食材的营养更容易溶解在酒精中,有利人体吸收。此外,从中医角度来看,适时适量摄入点酒,能健脾补胃、帮助消化。 (刘铭)

常用电脑的人吃什么好

常用电脑的人会经常感到眼睛不适,视力下降,还易有疲劳的感觉。常用电脑的人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多吃对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鱼肝油、胡萝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芝麻、萝卜、动物肝脏等。

多吃含钙质高的食品,如豆制品、奶酪、骨头汤、鸡蛋、牛奶、瘦肉、虾等。

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等。

注意增强抵抗力:多吃一些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能够排毒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带、苋菜等。

吃一些抗辐射的食品:银杏果及黑色食品。

吃一些养颜的食品:如樱桃、美肤水果等。

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豆芽、西红柿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小光)

喝豆浆八项注意

1. 忌不彻底煮开:生豆浆里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害物质,未煮熟就饮用,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2. 忌冲入鸡蛋:鸡蛋中的黏性蛋白(鸡蛋清)会与豆浆里的胰蛋白酶结合,产生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使鸡蛋和豆浆均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

3. 忌空腹饮豆浆: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化掉,营养成分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

4. 忌放红糖:红糖里有机酸较多,如醋酸、乳酸等,它们能与豆浆里的蛋白质和钙质结合,产生变性物及醋酸钙、乳酸钙等块状物,这不仅有损豆浆的营养价值,而且影响豆浆里所含营养素的吸收。

5. 忌用保温瓶储存豆浆:把豆浆装在保温瓶内,会使瓶内的细菌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3~4小时后,豆浆就会变质。

6. 忌与药同饮:有些药物如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会破坏豆浆里的营养成分,甚至产生副作用,危害健康。出于安全考虑,喝豆浆与服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以上。

篇3

一、引言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细胞生物学主要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以及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生长、分裂、分化、遗传变异、运动和兴奋、传导、衰老和死亡)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来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和个体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一起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并广泛渗透到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和农业、医学、生物高新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1]。

目前,国内已有过百所高校开设了细胞生物学专业,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简史和前沿领域,又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受到基本科学思维训练,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拓可获得知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及各细胞器间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掌握和了解细胞生物学的热点课题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命信息流和细胞信息网络的研究、信号传递与细胞识别、神经活动的细胞及分子基础、蛋白质的加工与分选、发育的分子机制及遗传控制、细胞增殖、调控与编程死亡等,使学生对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强烈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善于从生命现象探求其内在规律,能够运用现有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去研究生命科学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课题。”[2]当前,许多高校开设的细胞生物课程,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同时,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本文针对本校细胞生物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学校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探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优化细胞生物学教学体系,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二、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细胞生物学》的内容涵盖植物、动物、细菌等多种生物,并且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渗透广泛,因此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主线不清晰,层次紊乱,内容繁杂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较为牢固的细胞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网络,这就要求在一线教学的我们更多地考虑授课的内容。

(一)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普通生物学等学科,这些专业课的内容在授课的时间上不一致。为了有效避免与先行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出现重复,并且游刃有余地突出本课程在此知识点上特有的重点,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每个章节的内容与哪门课程的知识点重复;其次应了解与此知识点重复的课程的授课时间是否早于此知识点。若是,则在教授此知识点时,与细胞生物学不相关的内容则一带而过。若否,则建议在传授此知识点时,即使此内容与细胞生物学的内容相关性不强,但为了方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此知识点,则应简单介绍。比如在介绍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个章节的内容时,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是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因此,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若学生已经具备了此知识点,则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简单提及此知识点,而重点阐述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其上蛋白的定位、代谢自主程度,核基因对其控制及其起源等。又比如细胞核与染色体章节中,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内容中,都重点阐述了此部分内容,因此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仅做简单介绍即可。这样,使本学科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紧密衔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内,将重点内容最大化地传授给学生。

(二)贯穿前沿内容,贴近时展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我们的课本却并不能时刻地更新以顺应科学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细胞生物学的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只顾及课本的基础知识点。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并将此动态转化为知识点的内容,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吸引其注意力。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细胞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例如今年的奖项颁发给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赞扬其在细胞的自噬作用方面的卓越贡献。当我们在传授“溶酶体的自噬作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将此例先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加以阐述,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牢固。

(三)启发引导,对知识点适当延伸

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僵化做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时,我们教师应该多用“问题导入法”来引出知识点,并让学生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解释。这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细胞的大小及体积恒定”这一小节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人和小鼠相应的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比如心、肺、脾脏等,但是人的这些器官都比小鼠大很多,那么这到底是由于细胞的数量造成的,还是由于细胞的大小不一造成的?另外,每个知识点发?F过程的背后都是有很有趣的小故事,在传授这些知识点之前,我们教师不妨先讲述一下这些小故事,从而激发起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学生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在慕课和微课逐渐发展壮大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整合网络上优秀的资源来进行授课。虽热目前慕课和微课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涵盖整个细胞生物学的所有知识点,但部分已经成型。在上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先对知识点进行预习,通过上课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教师“填鸭式”的授课让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惰性”。在上课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学―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以及探索的热情。

四、改革考核方法

??下,各个院校最常用的考核方式局限于期末考试,这样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就算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只要在期末前几天突击一下,也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当改变考核方式。考核应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之中,如布置课程论文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在部分知识点或者章节讲授完成之后,给出一个研讨题,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查阅相关的文献,最终以PPT或者以课程论文形式进行专题交流研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论文查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对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篇4

一、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备课中的使用

备课是生物教学的前提,有效的生物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备课.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具备联系性,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的.通过概念图的使用,教师可以归纳整理出教学思路,将生物知识结构展示给学生们.同时,利用概念图还可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帮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在生物备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活化课堂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细胞结构”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来明确教学目标,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展示给学生们.细胞结构大致可以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对于各个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将各个细胞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们.对此,教师为学生们制作了如下的概念图.

[JZ][HT6]细胞膜制备方法主要成分功能

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成分功能

细胞器(功能)

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细胞核核膜:双层膜有核孔核仁:功能染色体:与染色体的关系

通过对该概念图的使用,教师首先将细胞结构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给学生们,即是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这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三个主要内容.在细胞膜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其制备方法、主要成分和功能.对于细胞质和细胞核部分,同样利用概念图将其主要教学要求罗列出来.同时,对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进一步细分,按照不同类型阐述教学要求.在此概念图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教学要求也是十分清楚.如此一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简洁高效,有利于生物课堂备课效率的提高.同时,在概念图的备课应用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们,更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各个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程度也介绍给学生们,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

二、概念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生物知识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贯穿和渗透的,生物课堂需要学生对生物知识做到全面的认识.通过生物概念图在课堂中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生物知识的细节内容,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将生物知识的层次和意义展示给学生们,从而不断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DNA分子结构”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围绕DNA结构的组成,为学生们制定了如下逐层递进的概念图:元素组成:C、H、O、N、P基本单位:脱氧核甘酸单链结构:脱氧核苷酸单链结构双链结构:脱氧核苷酸双链,即是DNA的平面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在进行DNA分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不妨按照以上的主线,进行该章节的教学.首先是介绍其基本组成元素,即是碳氢氧氮磷.然后是其基本单位,在介绍其基本单元时,教师再进一步介绍其分类,即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对此,教师可以进一步绘制针对脱氧核苷酸绘制列表式概念图,帮助学生认识其分类.然后依次是单链结构及其双链结构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双链结构教学时,按照双链结构、盘旋方式、碱基配对、单链排列的顺序展开平行教学.此时,教师必须详细向学生们介绍DNA的双链结构,反向平行、脱氧核糖与磷酸碱基的交错排列、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等,这些详细深入的生物知识点必须在此时进行渗透教学.最后,为了帮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DNA的双螺旋结构,教师可以将其螺旋双链模型展示给学生们,帮助学生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小概念图的交错组合,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各个概念图体系中,从而绘制出层次清晰、内容全面的概念图.

三、概念图在生物复习教学中的使用

在传统的概念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为学生们绘制好概念图,学生们只需要记忆就好.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将概念图绘制的工作也交给了学生们.尤其是在高中生物的复习课堂上,学生们在概念图的自主绘制过程中,实现了对生物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对此,教师必须明确对学生的概念图绘制要求,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清晰明了的概念图结构以及准确合理的绘图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图文声并茂的课件展示生命体的美感.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生命活动规律时感悟生命所存在的深刻的内在美.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所蕴含的对称美,DNA采用边解旋边复制的复制方式并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最大程度降低差错率的严谨的科学美.

篇5

学时最少的维生素相关内容却是目前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最常用的知识点(图1)。经典的三大代谢不仅常用也是临床工作者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社区医院最大的患者群是退休的老年患者,患者群中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所以糖代谢、脂代谢等基本原理在社区临床应用中占很大比重。其次常用的是与生理相关的水电代谢及酸碱平衡,与生理学内容有交叉与重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医学专业工作者目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点。肿瘤的高发,肿瘤标志物检验技术在社区卫生院的普及与开展,使临床工作者迫切希望学习癌基因、抑癌基因这方面的知识,这也表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及时编入最新的医学研究进展。

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抗感染免疫是社区医生最常用到的知识点(图2)。社区医院处于传染病、地域性疾病、突发疫情的前沿阵地,对传染病和突发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地域性疾病进行筛检和治疗,是其重要职责之一。而比较出乎教师意外的是即使是在农村,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寄生虫学这一章节临床医生并不常用,对其要求不高。抗体与补体是临床医生最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临床上不少检测手段都需要用到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免疫学的应用和技术需要做些概括性的讲解,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不至于太茫然。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细胞生物学最常用的和希望了解的知识点均集中在细胞的活动上,即细胞水平的增殖、分化、衰老、坏死和凋亡。这些知识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也与不少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总体而言细胞生物学与基层的医学工作者并不是很密切。

课程整合初步大纲。

根据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对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知识点的需求量,我们拟针对临床专业(社区医学方向)学生开设实用医学生命科学课程,涵盖以上学科部分知识点,力求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点。

传统的课程结构将临床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一模式系统性强,但各课程各自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由于面向农村社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设置。目前的趋势是社区医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课程的重组,整合。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推行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其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对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67学时(理论55+实验17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占66学时(理论54+实验12学时)、细胞生物学占20学时(理论14+实验6学时);遗传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72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81学时,细胞生物学未开课。由此,我们在社区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拟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适当增加遗传学的内容,形成一门贯穿一学年的153学时的实用医学生命科学。

从而有效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相互重复的内容可统一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除了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还要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如本次课程整合过程中,弱化生物化学相关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等电点等,加强三大代谢的讲授力度;即强调基本概念、生理意义等,而不是代谢步骤和调控。

同时增设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测等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其次,不能一刀切地取消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课程,或者只作为选修课,而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比如在蛋白代谢章节中强化分子病。有研究表明88.1%的人认为,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值得改进,提高社区医生的疾病诊断和大病发现能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