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5:4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设计的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 键 词:纽带与桥梁 技术视野 人格塑造 8+2
目前,人们对“环境设计”这个词组的含义有一定的曲解,这不仅包括一般人,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对其也有偏颇的看法。故此有必要从本源上进行分析与明确,以利于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从词的含义上看“环境艺术”与“环境”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学术交流与讲学中所指“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是指“环境设计”。笔者以为这种混为一谈的说法是欠科学的,广州美院尹定邦教授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使用了“环境设计”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其定位是准确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and Art)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家在湖中筑起螺旋防波堤,在峡谷中挂起幕布之类的环境艺术。那么环境设计(Environment and Design)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学术理论界又称之其为——艺术设计三大类中的新学科?以及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准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发展并有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以下是笔者作的一些框架层面的研究,谨供参考。
一、环境设计定位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和影响着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无法脱离的这个环境。狭义的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为环境。环境设计就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因素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完美时尚、舒适宜人的人类生活空间。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使用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做到方便、舒适、顺畅,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2.进行生态、文化的保护设计;3.考虑环境的归属性和认同感;4.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设计,传达美感的信息;5.环境设计要考虑到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与审美趣味的多元性,要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与“环境设计”相区别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一种艺术性大于功能性的设计,它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美化和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信息传递。从以上五方面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应归属于第四和第五部分,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从属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或彼此等同的概念。
那么何谓“新学科”呢?就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大都有城规、建筑、室内外及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就其各专业的学科领域来看,似乎没有“新”的内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已有之,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也非今日之产物。甚至会有人提出我们现在有城市规划工作者,有众多建筑师、市政工程师、园林师乃至各类专业的美术家,他们已分担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那么还要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有实际的意义吗?理论上看似乎有其道理,但事实上,城市规划的工作主要侧重从社会学及心理行为的综合观念出发,宏观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很难涉及细微的功能与美学研究。而建筑设计则主要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脱离出来的设计,它主要是通过对室内空间、结构、布局、装饰、家具、材料、照明等设计因素综合分析考虑,进行科学、美观、舒适和合理的设计。室外设计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庭院、街道设计,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商业、娱乐区等的室外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雕塑、纪念碑等。从以上各专业的定位分析便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传统行业的规限,专业教育的分工和设计思想的单一,各专业工作者只能从事“分内”的工作。而在每一具体工程项目中,各专业间最大限度的合作也仅只是补充本专业的明显缺陷。由于以往我们各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横向的相关领域知识和宏观的技术视野,彼此间不能广泛的协调。因此在解决当今城市庞大复杂且多变的综合问题面前,不仅顾此失彼,难于应策,而且把整个城市环境经营得零落疏离,有的城市空间甚至成为各路行家自我表现的“天桥”市场。“环境设计”学科正是针对以上弊端而适时产生的。环境设计在这里成了各专业的纽带和桥梁,它以其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补充各专业间的空白,并推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一言以蔽之,所谓“新”就是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它立足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比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面更为广博和特有的统领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的建设要求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专业设计水准,我们唯有在整体环境观念的前提下并有环境设计的新知识构架介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建设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康健之路。
二、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注重环境质量的时代,以往人们要求舒适方便的环境如今已不合时宜了。人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当我们对环境需求达到这种程度后,环境设计已非以往的单体(项)设计,而是重视整个生活环境的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城市中的每一项设计都要始终周密地计划和研究。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土地,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其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较小的代价获取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再次,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从小学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都有要加入环境设计的内容。此外,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我们培养的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接下来的每个城区,局部建设则有建筑师与环境设计师共同完成。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高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这里面有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不清,而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
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艺术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形式美学、造型艺术为载体去拓展城市设计的各方面,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他们除了可解决小环境的设计能力外还具有控制大环境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
三、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组建基本有:城规、建筑、室内、内外、公共艺术设计五大类。师资队伍的来源主要从工科建筑院校和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又有实际经验的精英。教师比例因各地区、各院校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目前各高校教学的实践来看4∶5∶1之比较好,40%是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背景的,50%是工科院校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看,还要有一(文、史、哲)专业的教师参与,因为环境设计除功能、环保、审美外,还应有文脉的传承、环境空间的心理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当前环境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聘请社会上环境设计方面专家担任几门实践课程。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那样,80%的专业课都是聘请美国国内著名的设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来担任课程教学,但这一种行之有效的“8+2”教学模式是我们环境设计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总发展方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态保护型社会,使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国内设计界又极力倡导再设计(Redesign)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师资队伍和专业知识框架的组合以及学科定位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并不断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合拍。学科定位与建设的目的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时代变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对其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实用型”的要求,高校应立足当下,认清现状,创新教学形式。本文基于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供教学创新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改革
1前言
社会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随着时展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我国拥有1000多所开设了环境设计这一专业的高校,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跟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造成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实践教育成了高校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瓶颈。所以,为了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符合社会要求,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环境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性的专业,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需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部分。从实际情况分析,许多高校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情况、教学理念存在不同之处,导致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下,只能纸上谈兵,片面地理解知识,造成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在实践学习跟毕业实习中,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跟踪指导,而不是对其不管不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善教学的方式,将着重讲解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观念改正,增加关于专业的实践内容,在教育时,使理论跟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传输真正的实践型专业人才。
2.2教师能力上的不足目前环境专业师资中的青年教师大多从大学毕业就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少,在专业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培训时较少地参加设计实践,在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也较难开展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将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侧重教材内容,仅讲解理论知识,较少地引导学生付诸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全面、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实践能力的缺失。一部分环境专业的专职教师长时间在学校任教,与社会实践脱节,教学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地将行业内新的思想、知识及时地教授给学生。
2.3不合理的教学体系跟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习时期,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设计课程、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些环节,以期让学生们能够从中得到实践的机会,锻炼动手能力。但是教材内容理论性的内容多而实践性的内容较少,不同的课程之间得不到较好的融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如在专业实习时,教师带学生去材料市场认识材料,学生多数心不在焉、走马观花,导致记不清材料的名字,也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就造成了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实践学习的需求,在进行实习工作时,也很难适应工作需要。按照学习基础课程的规律,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后才能够获得稳扎实打的专业基础[1]。因设计专业的课程门类较多,不能对症下药地根据学生特点安排课程,导致许多专业基础课缩水,不能保证课时内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学生容易感到极大的压力,偶有产生厌学心理,对专业技能训练非常不利。
3实现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
3.1教学应结合教学理论内容贴近实际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在设计的创新能力跟创作表达能力,需学生在教师讲解流程和方法后,设计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这种传统的课堂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模拟实践。但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真正的工程项目时会有许多方面的阻碍,如:工程施工的技术、建筑材料、环境条件的限制,投资人的主观要求,气候影响以及不可抗力的因素等等。设计一个与实际工作没有密切关联的作业项目,虽说学生设计的方案花样百出,但是这些理想化的设计方案与现实生活脱节,此类作业不能让学生得到实在的技巧锻炼和能力拓展,还用去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毕业生们在进入社会的工作岗位时会发现,这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方案并不能对实际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反而导致在工作上不能独立地完成设计项目。所以,要想将此类弊端消除,在教学时,需教导学生做课堂作业时联系实际的环境设计工程项目,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2]。教师可选择从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中找出合适的项目为学生设计真题,并对该项目做实例讲解,或可根据教程内容提前跟实习基地取得联系,让学生实地训练。当遇到有难度的工程项目时,教师应让学生分组开展创作,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对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团队精神。方案完成时教师应与企业工程人员一起细心点评方案,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其实践学习的要求。为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外实践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发展,高校应尽量与社会形象良好、管理严格的大企业合作,并且使学生摆正姿态,在校企合作的兼职过程中不应以经济创收为主,而是以参与实践工作内容为主,高校与企业必须订立有效的管理规范,让实习学生达到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要求。
3.2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只有在教师有效地执行教学任务跟贯彻教育理念时,才能使教学目标达成[2]。所以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的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需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教师积极参加专业的培训,学习行业里新的知识、思想,使个人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拓展;支持教师参加实际的工程项目,通过实践内容结合教材内容作为实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实践经历;教师在企业的学习中,应与社会实际情况保持同步,避免脱离实际、观念落后,分享实践经验让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现今,我国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因在教学岗位的实践不多,实践经验不足,课堂授课易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为了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环节与实践环节的部分脱节,应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目前,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成为了建设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新选择[3]。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应寻找有工程实践能力且具备建造师或室内设计师等行业资质的教师。吸收“双师型”教师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对建设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3完善教学体系,科学安排课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改革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设计教育与实际接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需科学地调整实践教学的体系,加大专业课程基础内容学习的比重,增加实践活动内容,减少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的课程,将空余课时用于实践训练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课程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结语
在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环境专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转换培养人才的思路,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完善教学体系,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武东风.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J].现代装饰(理论),2015(9):266.
[2]李睿.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242.
1.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意义
实践课教学的研究是基于认知理论的基础。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情景中,在具体情景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对于环境设计系实践课教学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系统化的实践课程更能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就业,成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对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为艺术设计类其它专业的实践课提供借鉴;(3)实践课程教学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的基础,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基本保障。
2.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分析
德国——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很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情况的了解,可以借鉴一些有益经验,并改进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中的不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为“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即教学计划的制订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围绕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整体性强,学生在基础学期就可接触到专业领域,而在专业学期仍然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讲授与训练;打破各学科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各基础及专业学科的开放与交叉。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校毕业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实。而这些特征也恰恰是我国的学院教学中做得不足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我国在教学中课程的设置重视和强调的基础课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时数量多,而且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的顺序来设计,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色不突出,欠缺交叉和融合,一些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职业实践和理论科学紧密结合,以使学生尽早地将理论学习有效地应用于职业实践,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培训特色,也是学生能否顺利适应职业工作的关键。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中,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成效显著,这也是其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具体的职业实践工作。无论是学位论文工作的完成,还是实践学期的实习工作,都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实践学期中,学生应在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的课题。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为企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两部分,内容的安排和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
3.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借鉴德国实践教学的经验,我国的实践课教学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和力量,弥补学校设备方面和人员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未来发展。(2)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完善法律体系之上的,有了法律的保障,企业才能把这种教育作为企业自身行为来对待,保障教学培训过程中岗位、教师、培训车间的质量,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能够顺利进行。(3)调整院校课程设置。调节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在顺序设置上适当的交叉,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增加企业实习的时间,丰富实习的内容,避免企业实习的形式化。
4.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实践课程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比例将超过30%,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实践课程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理论课教学一样,实践课程也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与基础课、理论课程的联系,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本身的联系,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研究根据实践课教学体系的要求,为每次实践课制定相关的任务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探讨如何在低年级的实践课程中灵活引入校企结合教学,让企业尽早与教学挂钩。并思考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使实践课成为学生进入企业正式工作的桥梁。(3)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的研究实践课授课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所以它不像理论课程那样有详尽到每天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也不会每周安排具体的授课时间,而是以周为单位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如何监控学生学习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研究中去,即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总结
国外展示设计教育除了强调空间设计的训练外,根据展示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创新,将展示设计重点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现实转向虚拟,从平面转向空间,从有限转向无限。在我国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往往开设展示设计课程,虽然两个专业之间有一定相通性,但由于展示设计的涵盖面更广,如果任课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此专业,仅以空间设计的概念去讲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理念和重点的偏差。所以,教师在授课前,需要细致深入的了解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深入了解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只有全面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创新
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是展示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根据展示设计发展趋势在理论知识上做到推陈出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兼顾授课计划与进度在教学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1.展示设计的材料、技术、设备应用都具有快速的更替性,随着社会发展,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内容可供学习,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课程的体系大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
2.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还有多个专项设计内容包含在内,结合展示设计时下的新观念,将基础内容扩展到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点中,行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
教学技术与教学方法
教学技术和方法是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核心,先进教学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实验、辅导方式。
1.提升设备
在传统的多媒体投影教学设备基础上,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音频、网络通信,还可以通过体验新型技术(3D互动、AR现实增强、VR虚拟现实)了解未来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2.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解剖,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展示设计的原理和流程,了解件实际作品是如何从方案开始经过图纸和施工,落地成为一个实体空间。在体会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见解。
(2)“情景教学”:设置某个情境来带动学生,比如模拟设计师与甲方沟通方案,通过现场模拟估测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3)“现场教学”:脱离课堂,寻找适合学生的实践基地,现场指导学生认知材料性能、道具制作、设备搭建,充分利用施工现场资源,避免教学沦为“纸上谈兵”。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展示设计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空间设计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快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现代展示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
(1)重视市场调研。调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市场调研是最直观、有效的调研手段,能使学生全面获取最新鲜主流的信息资料,确保自己的设计方向不偏离市场需求。
(2)掌握自学技能。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学习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知识,用于进行跨界综合思考。
(3)广泛拓展和寻找适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为提供学校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获得更多社会经验。
4.考核方法
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程考核时,尽量避免以单的作业文本为衡量标准,应转变为分阶段、多元化的综合考量方式,注重过程的评分比重而不光依赖结果。一个全面的考核体系应包括学生对于自己作业的现场展示评价(包含方案设计阶段、整体过程记录、最终作品呈现),任课教师的点评和实践导师的评价。
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应用
采用分层次进阶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1.选择合适的理论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的知识重点要选择展示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展示空问的平面布置、流线设计、空间效果、陈设道具、灯光色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展示设计的基础理论要点。这些知识点内容作为课程讲解重点需要明确的理论解释和案例参考,甚至在课程阶段作业中进行练习操作。由于展示设计的综合性特质,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广告宣传、多媒体动画、材料性能、施工制作等,虽然不做独立知识点授课,但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内容信息,以期扩展专业知识面。
2.鼓励细致的社会调研探索
社会调研的课时比重在整体课程中较小,因此往往被学生忽略,逐渐变相为网络调研。但有效的社会市场调研分析是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维的最佳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好相应课时安排,明确调研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提倡手绘图纸和文字图表分析,减少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调独立的方案设计能力
鼓励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寻找学习优秀案例作为参考资料,但必须把控学生思维,防止后期形成全篇照抄,要培养学生自身的设计思考能力。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能力,让学生勇于提出新颖的设计想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和对话。在此之后,教师需要对所有的问题、想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总结,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通过这样的流程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探索多样的内容呈现效果
作业形式以往都是一本设计文本,这样的作业往往形成学生在课程前期就借鉴已有作品,进行简单临摹复制,缺乏思维过程和设计方法的锻炼。为了避免出现过度借鉴的现象,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纪录自己的思维过程、设计草图和知识点记录,形成设计笔记,并作为最终作业一并进行展示。同时要求在空间设计后期加入手工模型制作,了解和感受空间尺度。最后的作业也不仅限于文本,可以是结合多媒体视频的完整课程记录和设计文本,其中包含设计笔记和空间模型。
5.扩展实际的项目实践能力
在普通的课程训练中,学生往往注重课程作业的完成效果,以作业分数为衡量标准。但课程作业与实践项目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一个能提交完整作业的学生未必在实践项目中会有优秀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丰富社会资源,将学生带到设计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直接与项目负责人对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的有效结合。
教学改革的总结
1.教学模式开放性
教学改革整个过程的实施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局限于课堂,而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网络、图书馆、人流、城市环境等,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种新的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项目化
注重实际项目操作流程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入相应的实践项目和设计竞赛项目,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邀请企业中的资深设计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与产业无缝链接,带动课程实践化的改革。
3.教学成果丰富性
根据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教学成果可分为学生的课程纪录、设计文本、工作模型、实践案例、参赛经验等多个形式呈现,构建出创新性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的丰富成果。
结论
环境设计专业中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除了理论模型、教学设备、实践练习、课程考核的等一系列教学措施改革外,一名优秀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师也是一位成功的设计师。教师应立足实践项目,与企业交流对接,成为双向兼职的专业人才,在课堂是教师,在市场是专家,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经验支持。与此同时,由于现代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国内外展示设计教学差异,在课程教学中总结经验,拓展学科视界,加深学科认识,使课程设计适应时展,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展示设计应用型人才。
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人才在素质、知识面、应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促进教学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势在必行。教学的现代化改革不仅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而且还要求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所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课件、教学教材以及一些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往往是教师准备电子课件并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通信等先进技术的展示来实现专业知识的教学。目前,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等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教具已经在各类型的教学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往往需要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还有很多图片需要展示给同学们,这一个专业特点就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来为同学们展示更多、更丰富的有关专业知识。用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的用理论知识为主导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一些范例式、启发式、模拟式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获得更多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理解、记忆专业知识,从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调查发现,环境设计专业的多门课程都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学生们的学习知识面。随着科学技术已经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各种信息在速度以及数量上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涉及到各方各面的知识点。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是环境设计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帮助教师把更多的知识展示给同学们,又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锻炼学生收集、归纳、理解知识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般来说,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与环境设计专业丰富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生们在理解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把你理解的知识点展示给同学们,方便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将图像、声音、情景等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方式,多样性和新颖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从而激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分析、解决专业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一旦对环境设计专业产生了兴趣,那么对于概括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掌握起来的难度就降低了。
3.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环境设计专业的难度大,在于其存在一定的综合性、抽象性以及陌生性。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将专业知识生动真实的展示给同学们,从而有利于学生们了解难以想象的专业知识。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试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各个器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让学生们通过抽象思维和感性知识相结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
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综合运用各种电化器具。交叉使用各种电化器具,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媒体的功效,从而克服单一媒体的有限性。通过多个媒体的补充使用,锻炼学生们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其次,还应该注意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课堂的客观需要,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教师而言,教师应该将演播和讲解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学生应该将视听与思考、练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摒弃。
2.目的性原则。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要明白完成什么任务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一般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为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难点以及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切记随意、盲目、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否则不但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3.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有限的硬件、软件条件下,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媒体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当然最优化原则是相对的。最优化的标准是指用最少的时间、资金投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的选择,既要考虑到能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要考虑是否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绝不能为了形式而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更不能在一个问题上使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没有规律性,这样只会得到事得其返的效果。
总而言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要趋势之一。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思维,大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课;德育工作;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58-02
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专业课能够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而言,虽然近年来专业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课程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且束缚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指专业教学实践对德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因如此,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技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开拓其创作视野,使之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必须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以环境设计专业课《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其本质是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认识上的共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时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技法的练习,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理想外化为设计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学习需要引导,这就需要一种其能够接受的载体对其进行影响。在大学阶段,要想在各学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不行的。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在于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面临求职应聘的时候,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克服胆怯心理,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如果没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求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取得艺术上的成就,不仅需要勤学苦练而且需要在创作中展现出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课为载体,通过发挥其德育功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真正提高。
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是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重要德育功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塑造创新能力[1]。实践表明,专业课是塑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环境设计专业的作品极具思维发散性和思想扩张力,它具有独特的模糊性、弹性和随意性。学生在专业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直接的参与和间接地了解产生辐射性的思考和多端的联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能使学生追求完美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想象、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能够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继而实现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亲切。
二、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是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专业课、选修课没有被赋予开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教师往往忽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本课不相关,在课上讲这些内容纯属浪费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是辅导员的职责,自己只要讲好课就行了,所以带来了环境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重技艺、轻德育”现象。在专业课《设计思维与表达》上,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作品、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极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专业课弱化了德育功能,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且也势必带来学生思想贫乏、情趣低下,缺乏对设计作品的鉴赏、交流和创新能力。如何发挥专业课资源多、空间跨度大等优势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目标而言,环境设计专业课是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审美教育。实践表明,专业课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多数教师没有认清专业课的德育价值,只关注设计技法的训练,极少有人关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作为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专业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立竿见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其知识面过窄、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必须深刻研究专业课的内涵、价值、目的和方法,探索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只有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的作用。
三、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路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的互动共进,必须赋予教学内容以深刻的思想性,实现专业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使学生能够领略教学内容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使专业课的德育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环境设计专业必须在专业培养中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统筹兼顾专业课的教学性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得到提高,实现二者的互动共进,进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2]。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第一要义是强化“技艺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整合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使学生领悟专业课的教育意义,使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跟创作技巧比起来良好的艺术品行、道德更为重要。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设计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要素在设计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设计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使课程的德育目的统率知识的传授,引导和启发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唤醒潜在的求学意识和进取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设计作品的德育内涵,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准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根本方法是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使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专业课变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强化自身道德自律,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介入思想政治工作,使自身德育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只有教师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将作为信仰,对社会主义拥有信心,产生使命感,才能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才能使学生自身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将之引入正确的理解途径,才能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将来为谁工作、怎么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是最佳方式,因此,要发挥好专业课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其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全面进步。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学校应重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多方参与,在充分发挥高校理论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改进专业课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将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双双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专业训练时接纳德育内涵,从而达成专业教育的德育目标:让道德学习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完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实践教学;差异化
通过对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城市的艺术院校为期两周的考察,在领略欧洲城市文化,体验经典建筑与艺术宝库的伟大的同时,我全面深入学习了欧洲艺术设计风格,体验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以及马切拉塔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特点,开阔了视野,圆了自己的一个艺术之梦。现就两大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谈谈其对我们环境设计专业带来的启发与感受。
1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是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始创于1339年,是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开创世界美术教育先河。“世界美术学院之母,四大美术学院之首”这是对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最简洁的评价。由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收藏的文艺复兴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更是声名远扬,蜚声世界。这里的学科设置:学院现有造型类、设计类两大主体学科。主要有艺术视觉学院:绘画系、绘画设计系、雕塑系、装饰系、版画系、舞台布景、新艺术形式语言表达;还有应用美术与设计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背景绘制系、时装与高级服装系、博物馆设计系。
1.1 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就佛罗伦萨学院的地理条件来说是许多设计院校、美术院校无法比拟的。这座美丽的文化古城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保存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佛罗伦萨产生,自古希腊开始的悠久的欧洲文明从这里迈入了一个新纪元,所以它又有“西方雅典”之称。
今天,佛罗伦萨依然古韵浓浓:雕像林立的广场,巍峨耸立的教堂,街道两边开启着古老店铺的门窗。漫步在宫殿、古堡和廊桥,仿佛回到中世纪晚期正在孕育文明新曙光的时代。阿尔诺河水闪烁金色的落日余晖,映照着岸边街景和古代遗迹。伫立在但丁和贝雅特里奇曾经相遇的老桥,确实感悟到佛罗伦萨还有另一种美――诚如文人雅士所言,那是恍然若失的,如同波提切利画中人物那样带有一丝忧郁的美。在这样的文化艺术熏陶下,学生怎么会没有艺术底蕴、文化底蕴,怎么会没有创作的灵感。
这些条件我们没法比,但是,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上下点功夫,营造我们自己的设计学院氛围。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贯彻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毕业设计为例,其中一个选题就可以定位“为商院设计”,让学生为自己身处的环境去设计,小到公共设施垃圾桶,大到整个校园的景观规划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并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比任何一种爱校教育都来得实际、深刻,如果你不满意你的校园,那你就去改变它,那你就去运用你的专业在校园里留下“痕迹”。我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正是对环境空间的设计、改造,在这种契机下,师生一起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
1.2 引导式的设计教育
佛罗伦萨学院非常注重引导式教育。在这里,老师不会对你画画的风格或者设计的风格去评论正确与否,不会去纠正,不会去轻易评判,他们只会引导你,如果你是这种风格的,就引导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教育,可能过多地去干涉了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教育中确实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不应该有标准模式,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式的引导式教育,我们甚至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细微调整。
2 马切拉塔美术学院
2.1 校园的公共设施建设非常精致,充分体现学校的性质与定位:海报、信息栏
我们的校园建设应当结合我们的专业,比如指示系统、路牌、休息座椅、展示宣传栏、海报设计等,都应让学生来主动参与,这样既能让学生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也能形成我们的校园文化。
2.2 要强调综合性教学、注重社会实践
在马切拉塔美术学院,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学校附近就有一个大型的露天歌剧院,会有定期的露天歌剧表演。那么整个露天歌剧院从策划、宣传到最后的演出,都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负责。例如,服装设计专业、舞台布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
我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呢?应强调两点:第一,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面应该有所扩展,比如说交叉性的学科,灵活的把建筑、材料、植物、人机工程学等知识融入艺术类教学中,学会相关学科间的融会贯通。第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要提高,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也要不断加强艺术理论、文化素养、英语等方面知识的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2.3 学生的学习环境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室,并配有一定的设备,在这里学生可以动手制作完成自己的作品,这里还有校园网络,学生凭自己的学号、密码进入,很自觉地都拿着手提电脑坐在学校查资料、做作业,没有老师督管。这就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非常强。
我们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多,每个教师担负的教学工作量也较大,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双重效率,也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导师负责的工作室制我们目前也正在计划实施之中。
工作室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点,让学生直接学习到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实际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课程可以融入实际项目,当项目完成,课程也相应的修满学分。这个工作室还可以打破年级的分界,使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2.4 要实行差异化、个性化人才培养
从专业设置上看,意大利、法国大学专业划分较细致,专业目标很明确,突出了院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选择。另一方面,当前国外一些高校让学生在接受集群式的校园教育中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打算选择专业,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所修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激情的学习与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个性与创新性。相对国内高校,国外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个性化。基于此,我们也会考虑将环境设计专业以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化来落实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教育。我们可以在大三第一学期,就进行课程设置的细化与差异化,按照此类不同设置,对学生进行有阶段的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 课程开发 环艺专业 景观设计 工作导向
一、引言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支撑环境设计专业的“双翼”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统性、操作性,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和具体教学内容尚未达成共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随意等问题。德国不来梅大学的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上世纪80年代首创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将一项工作的完整流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学习与专业实践直接对接,学生学习过程更符合或接近企业的工作过程。本文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与方法,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为完善环境设计学科体系和教育方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方案
1.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对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整体、全面的景观设计职业分析,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解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景观的概念和涵义,以培养学生基本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三种能力培养:设计思维能力、场地空间意识和设计表达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方法和操作流程,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编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小尺度景观项目的设计任务。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1]。现代景观设计涵盖了从中小尺度的庭院、广场、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尺度的旅游风景区规划、生态恢复建设等海量内容。学生在景观设计课程开始前通过一系列室内空间的学习和相应的设计实践,已形成比较强烈的室内空间感和微观细致的思维方式,并养成了利用透视图直观表达设计思想的习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应根据学生能力、课程性质、社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选题首先要偏重于新颖、趣味性、可变性较高的设计任务,力图培养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拓展思维,体会内涵;其次,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结合前述因素并确保在有限时间内接触综合性设计内容,最终确定居住小区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为典型工作任务。
3.转换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1]。景观设计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方案设计、扩充设计、施工图设计与概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序化的方法,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任务书解读、设计准备、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方案展示、总结评价等若干主题教学单元。
4.创设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重视教学中对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根据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学习,切实掌握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表1)。
表1 居住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
5.建立评价体系
成绩评定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成果的同时看成对课程教学的间接反馈。以往设计类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作业进行考核,评分标准以设计的图面效果为主导,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随意性。景观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对课程考核项目进行了细化,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或调研报告、设计理念、设计创意、设计说明、设计方案草稿、CAD设计图表达、模型、效果图表达、整体效果等多个内容,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兼顾。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设计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设计作业成绩占60%。这样在最终成绩判定中,不仅考虑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对学生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有所反映。
三、教学成果小结
1.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有别于景观学科的专业课程。在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专业范畴及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以微观意义上的、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为教学实践对象,如庭院、广场、街道、居住小区、城市公园等,以人的平视和步行为度量标准,以人的感官体验特别是视觉感官体验为主要依据进行设计,即“视觉景观设计”[3]。通过强调设计中的创造性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既发挥了环境设计学生的优势,又与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相一致。
在课程案例设计阶段,将综合性大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各小课题之间保持相互关联,考虑系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由浅入深、举一反三。根据课程整体课时安排和内容结构,控制每一个任务的尺度和难度,将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分解为中心绿地(含集散广场)、宅间绿地和步行商业街等三个阶段性的设计任务。对每个任务安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专题,例如宅间绿地景观设计的任务包括场地认知、空间结构与分析、景观要素分析三个专题;集散广场景观设计任务包括基地环境认知、空间结构、场所精神和细部营造等四个小专题。虽然各个任务包含的小专题比较接近,但具体内容和深度是不一样的。通过反复练习,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景观设计内容和程序,锻炼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2.突出实践、开放持续的教学过程
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始终注意保持“系统化、过程性、 开放式”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激活学生创新能力[4]。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尝试:首先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对设计过程的关注和引导,而淡化设计结果。如在学生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合理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采用现场勘测、调查问卷和类比研究等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培养学生调查和分析能力;其次是利用多媒体定期在课堂上汇报和展示阶段性设计成果,师生共同针对设计课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汇报者针对教师和同学的疑问与点评及时做出解答和回应。通过设置“居住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这样一个较大的课题为课程考核作业,在讲课之初就制订好详细的任务书和工作计划,并明确各阶段可供考察的设计成果要求,既对设计过程进行考察、展示和评价,又锻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的能力。
3.启发互动的教学方式
传统“讲、练、评结合”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在动手实践之前先讲解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课题设计的目的,更好地开展设计。但就艺术类学生而言,纯理论学习既难以理解又不会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设计案例中,通过案例讲解和评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大有裨益[3]。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设计分析图和设计草图,以及对设计过程的细致描述,引导学生从功能、结构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深入、理性地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设计究竟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有遗憾之处,如何理解、学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培养学生研究设计意识。
讨论式教学法在加强教学互动上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启发、引导、串联的作用。学生不再被动等待老师来改图,而是主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二来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注意与学生适时换位,引导学生问教师答,督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通过多种讨论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此外,还可以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系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包括校园网、FTP站点等)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视频、评述等融为一体,并链接专业网站、论坛、设计大师的博客等,使课内教学向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延伸,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强化教学互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61-64.
[2]葛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108-110.
[3]宋立民,谢明洋,王锋.视觉尺度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风水文化 教学方法 内容设置
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受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颇深,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评价标准。伴随着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进一步加深,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高等教育中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相关的知识应进行扩宽,教学上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以便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风水是中国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创造的自然、人文和谐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关于居住(阳宅)和葬地(阴宅)环境选择的学问。从古至今,风水一直以一种人类活动的经验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梳理历代有关风水的文献不难发现,风水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形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实践影响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进程。
环境设计主要是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手段解决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中国的风水思想正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蕴含环境设计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初级的环境科学,这在“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地甄别其内容,系统地学习其精髓,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中国古代城市、村落、住宅与环境的关联性,为深入了解聚落结构、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和内部细节营造提供依据,也为当今环境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一、风水作为专业课程的文化解读
风水观念源远流长,一些人认为最迟也是始于周代,从此风水便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人们试图凭借所选的佳境招致幸福。风水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学说展开,形成两大流派,即形势派和理气派。风水以“负阴抱阳”为基本格局,以对宇宙天地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为总体思想,逐渐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植根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风水的产生早于其他学科,风水理论以传统哲学观念和方法为基础,架构的思维体系中有一部分心理因素,因而在被某些缺乏科研依据的商业机构或个人肆意转变为牟利手段之后,风水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受到大部分学者的批判。笔者认为,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整体审美思考,尽管其发展存在着许多历史的、认识的缺陷,范畴也欠精密,但不应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态度,而应用理性的视角发掘其科学智慧的一面,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
如今,很多研究者从民俗学、地理学、文化学、建筑学、规划学等不同领域探索风水,有些院校在研究生阶段设置风水相关科研方向,相比之下,风水本科教育刚刚起步。笔者认为风水具有当代价值,应该作为通识文化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在环境设计本科阶段设置相关课程,使风水美学融入到建筑规划、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等方面,指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好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风水课程的教学方法
风水理论纷繁复杂,旁系颇多,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理论成果可作为教材使用,许多古代风水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编著,往往晦涩难懂,本科生要想较全面、深入的进入风水世界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相关实践经验,只是从书本上或是网络上了解一些成功案例,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基础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确保风水文化的传播不在扭曲和误解的基础上建立,所涉及的内容集中在有确凿理论依据的部分,去除模棱两可的观点,案例引用也应有所考究,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专业课阶段,为了达到课程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可以聘请校外风水专家、风水职业设计师担任专题客座教授,参与课程教学,使课堂传授的观念、内容、方法与业界发展同步,避免常规的内容宽泛、形而上学等问题;在实践课阶段,可推行“真题真做、虚题实做、实地调研”等教学策略,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学习和实战设计意识,提高活学活用、古为今用等能力。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即大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大二、大三阶段的专业方向课及大四阶段的专业实践课。风水作为课程不能局限在单一时间段来完成,应融合本科四年的专业视角采用贯穿式教学方式,涉及风水的流派宗旨、形势美学、经典案例研究、现代实际运用等内容,将知识点整合到相关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加强风水知识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实际案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深奥艰涩的风水不是一件易事,本科开设的风水课程在内容上应更偏向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纯风水理论应适当弱化,感兴趣的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根据对风水的理解及个人特点选择更宽泛的学习内容。
三、风水课程的设置及内容
本科一年级主要通过秋季写生进行实地感知,从中了解风水的基本流派及特点。环境设计类学生在一年级末通常会安排去外省写生采风,常去江西婺源、安徽西递、宏村等风景秀丽、明清建筑保留较完好的地方。这些地方整体规划布局严谨,既讲来龙,又讲去脉,是中国风水村落的典型代表。风水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曾出现过诸多流派,特别是鼎盛的唐宋时期,以杨筠松为代表的“形势派”可谓为主流。该流派强调“山龙落脉形式”为主,因传播地始于江西,故又称“江西派”。形势派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合一,遵循“山环水抱必有气”等规律。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枯燥的讲授“龙、砂、穴、水、向地论”五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外出写生时依据实地实景进行具体讲解,则既生动又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年级主讲风水基本理论。围绕大一阶段所了解的“形势派”,以“阳宅”和“阴宅”两个方面分专题进行研究。阳宅形法又细分“宅外形”和“宅内形”,“宅外形”是对宅外视野所及的范围进行整体环境质量评估,常以“辨形”“察气”两种相宅手段,以及“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授课时需要将古代最佳城址、村址、宅址的风水图配合以上要点详解,再选取清代紫禁城的风水平面图进行分析。“宅内形”是对宅院形态的规定,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主要是对尊卑大小、方圆整缺的权衡,可延伸到大三阶段的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中。在探讨“阴宅”问题时,主要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起来,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天子的灵魂要和山川大地相配相融达到永存,因而从风水的角度剖析帝王陵寝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帝王陵寝除了强烈的礼制色彩和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组织处理方面的精湛造诣外,细致探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如何使整体环境赋予艺术感染力,是值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传颂的,经典案例可选用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的清东陵等。
三年级划分不同专业方向。本科阶段主要涉及的室内设计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后者涉猎范围更广,内容更庞杂,因此在设置风水室内方向课程内容时,只选取家居空间进行深度剖析,主要从功能分区、空间流线、色彩照明等方面展开。比如,客厅的玄关设计、卧室门朝向的讲究、老人房的灯光色彩、儿童房的书桌摆放的注意事项、厨房的布置、卫生间设计中的禁忌,以及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物品与方位的配合问题。景观设计方向则侧重选址、择向、营造、树种的意蕴等方面,包括地理、气候、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审辨和选择,以及对应的优化处理方法。比如“四灵兽地形”模式、“水口”序列,以及如何做到“藏风聚气”等,运用风水知识对山水空间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格局。
四年级阶段,对风水有基本认知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需要,把风水知识与操作方法直接作用于毕业设计作品中,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观点展开进一步论述,以毕业论文或是期刊论文的形式完成。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无论将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将风水作为一种普及学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价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存艺术与规划原则,将风水科学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使现代环境设计蕴含传统文化美学,对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曙D,等.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的内容广泛,既包括人们使用的家具、设施,又包括人们生活的室内外环境。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之一的人体工程学的学习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首先,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活动范围和设施的数量尺寸。
其次,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
最后,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器官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这是人体工程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1.学生
(1)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因为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缺乏切身体会。
(2)实践中运用人体工程学时,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设置思想障碍。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绘图桌椅、餐厅桌椅、会议室桌椅、学生寝室卧具、学生寝室环境、洗漱间环境、教室环境、餐厅环境等典型的室内,外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家具和环境在使用中造成种种不便的原因,也会因为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积极主动学习的障碍。
(3)环境设计类学生大都为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比较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实例讲解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虑各种人体静态尺寸、动态功能尺寸外,还要考虑一定的使用状态、使用方式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设计结果的不同。因此,只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需要的家具或环境。
2.教师
(1)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为教学目标。目前的人体工程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数据,较为枯燥,使艺术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重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
(2)注重理论的全面性,忽略解决单个实际设计问题的精确性。大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有了一些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意识,但针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手足无措,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1.教学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学为主,抛砖引玉。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应以经典案例空间为切入点,提出案例,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设计项目,应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哪些因素、应如何设计?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讨论结论归纳一下并一一列出,同时记录学生疑惑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并要求课程之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明白之处教师再给予指点和纠正。
(2)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理论指导实践。环境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后面临实际设计项目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人体工程学课程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应以面向实践为主要目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各种案例,学生可能会感觉离自己很遥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真实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设计项目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样才会有更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冲动,上课时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教学方法上
(1)纳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学校课堂中了,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集言、声、乐、动画、媒体剪辑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视、声觉盛宴,众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也证明了高校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为了削弱人体工程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应花一番心思,不仅仅加入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视频,如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某款著名家具的设计思路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设计专业的喜爱。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环境设计专业建设 实践模式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54-02
1 国内应用技术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概况
当前我国已将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大计,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5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到,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目前全国的高校约有1200所,这意味着有一半的高校将逐步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
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立“环境设计专业”由于对地方应用技术型院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专业建设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均有所不同,如何走出应用技术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发展特色,无疑是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导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综合型院校,课程设置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设计沟通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的结合,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面广、实际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环境设计人才;第二种情况多为师范类院校,多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专业理论紧密结合设计技能课程,毕业生可选择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可选择策划、宣传及设计工作,就业渠道较宽;第三种集中于艺术类院校,理论与实践并重,更为注重设计表现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依托于完善的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深入探讨这些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明确应用技术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针对目前应用技术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整体现状,笔者将重点对具有代表性的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和国家首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该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推进国际化,实行开放式办学,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该学院目前艺术学部现有7个本科专业,下设15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方向、广告设计方向、多媒体艺术设计方向),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方向、家居产品设计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首饰设计方向),动画(影视动画方向、游戏设计方向、数字展示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展示设计方向、虚拟漫游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数码影像艺术设计方向、数码绘画方向),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设计方向)。环境设计专业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创新艺术与动手能力。该专业具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各种实习、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课程设置以素描、色彩写生、构成(平面、色彩、立体)这类基础训练课程入手,培养学生的造型基本功、设计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制图类课程、表现技法类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专业设计类课程、材料施工类课程、工程预算类课程、市场营销学等,以满足本专业领域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综上可见该学院的基础课程设置强调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课程方向密切对应职业岗位,突出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特色。
再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为例进一步进行分析。学校倡导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创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学生毕业可获“双证书”。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双证书”是指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还要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是指毕业生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1996年,该学校培养出我国具有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成为我国培养“双高”人才的第一校。是我国首批获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有四大方向:动画、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艺术与科技(会展设计方向),所开设课程重视横向与纵向的交叉拓展,会展设计方向在横向上强调基础扎实,艺工结合,理论课、三大构成与模型制作、工艺材料课程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和教学能力;纵向上将设计应用技能类课程进行细化整合,培养能够从事会展设计、会展配套设计制作、会展策划和会展设计教育等工作的“一体化”职教师资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选择到中、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从事会展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可选择进入事业单位的策划、宣传、与展示部门从事相应的对外宣传工作,还能进入企业或专门的设计公司从事专业的展览、展示和宣传的策划与设计工作。
广东白云学院也是被教育部列为中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研究的试点院校,其下属的艺术设计学院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下设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设计系、产品设计系、服装系、动画系五个系,并设有中韩设计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生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等。在功能完备的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涵盖了各专业方向共4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环境设计系主要分为室内设计方向和展示设计,专业的相关主干课程群和职业课程群都是按照职业群―― 岗位群来设置,每门课程内容体系也都是按照职业―― 岗位―― 能力逻辑体系来构建。在实践教学上实行“三个合一”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教室与实训室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工厂与实训室合一的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合一的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训练三种实训模式。实训目的是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入专业现场实际,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设置、职能,了解设备的构成、性能和运转原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为毕业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上,实施“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设计表现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近年大力推行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CDIO理念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
3 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代表性应用技术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一是这些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集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将特色优势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二是建立了较为严密的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及主导课程,基本形成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植于基础坚实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起真实应用的驱动教学的改革机制。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具体课程设置中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以此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以此推动教学流程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并以此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正如广东白云学院副院长李贵富教授所言:应用技术大学既有高等教育属性,又有职业技术教育属性,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完全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和研究这些代表性应用技术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无疑为将要和正在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全面性;专业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14-02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才的竞争状况不仅存在于理论型、管理型、设计型人才之中,也存在于技艺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之中。然而,为自己准确定位并努力提高竞争力,首先应了解自身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技艺技巧和能力范围等具体状况,科学理性的选择自身的“标签”才能更好地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
其中,将“应用技术型”作为自身“标签”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下获得相对较多的实践机会。“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不仅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出来。
首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研读,加重了技术实践的成分,这也就更加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例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分为室内设计方向与景观设计方向,室内设计的设计成果能够直接为家庭服务,为商家服务,且能够直接获得经济价值回报,而景观设计的成果同样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成果和体验,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找到进步方向,实现了个体的发展。
因此,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不仅能直接促成经济价值的实现,满足自身的物质要求,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并为今后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方向,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精神需求。
其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形成的社会。“社会愈是向前发展,愈有利个体的发展,而个体发展的水平愈高,则社会就会愈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人才的进步与培养能够促进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就业以后,其在校的专业掌握的程度能够直接决定社会对其进行的第二次培养时间,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来说,学生在校学习锻炼的接受能力越强,在社会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的时间就越少,反之,所消耗的社会培养时间越多。因此,个体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个体的发展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性和制约性,且对于社会形成完整的人才支撑体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如何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个问题在现实状态下也变得愈加的亟待解决。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教育培养的全面性方面:人的培养“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受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作为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即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身体健康的现代人”。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比较看重,忽略对学生科学文化的培养、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身体素质的锻炼。没有明确的意识到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体质是一切学习实践的前提。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体来说,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先行课程等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摄影、插花等课程,加强并督促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鼓励学生与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活动,例如可与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建筑专业等专业学科,了解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扩充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该做出明确的、科学的引导,避免学生心理形成不健康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在身体素质方面,应该多督促学生加强身体体能的锻炼,并积极组织趣味性、竞争性、奖励性的比赛,完善锻炼设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总之,教育培养全面性的实行需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思想从片面性到全面性的转变。
2.教育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专业是按学科或职业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的专门领域,按一定的专业定向培养人才,使其具备必须的专业素质,是专门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可适当扩大专业口径,深入了解与其他专业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缘由与过程,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构架。
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应该安排史论课程、制图课程、绘图课程、设计课程等环艺专业课程环节,还应该设置建筑课程、园林课程、生物课程、文学课程、法律课程、管理课程等第二课程的环节,这些课程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多学科教育的模式不止不会削弱专业教育,反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独立运用。
3.教育培养的创造性方面:“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且“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创造性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实践过程。
在培养的过程当中,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应该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积极给予指导,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教师应合理改善教育方式,“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不要以“讲授―接受”的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实现“自学―治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例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专题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前期阶段由老师讲授相关理论和要求,中期阶段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并根据要求进行具体设计,在此期间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引导和交流并最终定稿,后期阶段就完全交由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绘图作业。整个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方案的合作者而不是作业的操控者,不仅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表达自身的想法,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思维中获得有利的信息,这是一个双赢的教学实践。
总之,“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一种纵向提升的关系。”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全面性、专业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角度去改善和提高。
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分析
在进一步探究和了解之后,作者认为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学习与交流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仅要了解和借鉴国内办学有显著成效的高校的教育方法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应汲取国外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与交流状态。
2.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将知识教授于学生,并使其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就决定了教师不止是要有较强的知识背景,更需要掌握一定教学能力和教学心理,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性、积极探究性的学习者。
3.正确处理思考与规划的关系。基于现实情况考虑本校的办学特点和理念,从课程教学模式、教育方法与技能、教学程序与材料等方面考虑本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并正确的、科学的制定下一个阶段的教学重点与方向。
4.正确处理投入与实践的关系。创办特色教学的前期工作是投入,这是成功办学的一条重要的经验。然而,投入不只局限于经济的投入,更多的是资源的投入、精神的投入、智力的投入和实践的投入。只有将投入的积极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两者才能形成更好的促进关系,才能对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总之,构建全面性、专业性、创新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科学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教育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和现代教育体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易顺明.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3,(3).
[2]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潘晓良,郑莹,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
【关键词】环境设计 创造性思维 教育培养模式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进行认知的过程。对于环境设计而言,从最初的场地分析,到设计理念,从凝练设计创意到付诸设计表现,这一系列过程从始至终贯穿着主体的思维活动,而设计作品的核心更是强调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行为再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设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正如柏拉图所倡导的:“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①,设计教学中对教育模式的探求,其实质是寻找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环境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环境设计是针对室内外人居环境进行美化与装饰的空间艺术,设计除满足场地的功能属性外,还要求对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其设计思维的形成既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同时也包括了感性的发散与抽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笔者借鉴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②,综合专业特征,可将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信息整合层面。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设计思维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必然建构于对形式、方法和文化等主体知识认知的基础上,现代设计观念中许多重要的思路均是与材料、工艺以及科技等发展紧密联系的。创造性成果必然有着一定的思维原型,没有对学科以及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是无法超越的。综合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而有效的操作方法以及表达形式,均是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思维形成的先决条件。
第二,思维导向层面。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设计理念与取向,而这些理念与取向的形成都深刻渗透着设计者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以及价值规范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在环境设计领域表现为对专业的本质理解和对设计问题的相对固定认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维在一种文化环境或多种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模式和创造原型,内在地决定了设计的走向。
第三,思维输出层面。设计构思并非一次性构想而完成,其既需要形象思维对现有形式进行联想、抽象、重构以及再创造,也需要逻辑思维对场地环境、设计要求以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综合以及总结。排除分析阶段中各种不合理因素,将形象进一步通过某种形式完善与发展。这两种思维交替反复,实现了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形成的思维深化过程,同时在思考中触发设计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设计思维向设计语言转换,以形象化、直观化的图纸来对构思进行表达与阐述,同时其内涵反映着设计的逻辑与本质。
二、以创造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一)阶段融合,主轴明确的课程结构
环境设计有着多层次、多类型、交互影响的知识结构,全局化地认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性是筛选有效信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择取观念与综合化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在知识层面上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目前,环境设计多数课程设置是以“点”的形式出现,仅在固定的1至2个学期集中完成,③如设计表现、造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而这些看似技能训练的基础课,其实质是关于如何观察、理解和设计的素质训练,其在高年级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课程中都需要综合应用。因此,可以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将基础课程拆分延伸到多个学期中,保持连续性,减少每个学期的学时。同时将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以方案分析、设计认知或情境设计等形式部分延伸到低年级。这类课程可以采用专题或教师工作室课题等形式,如开设方案分析课程,教师通过对某一主题项目的分析,由具体工程实例到抽象设计方法,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评判以及成果汇报,从而实现“认知――筛选与提炼――观点输出”的思维建构模式。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归纳为“技术线”“理论线”“设计线”来明确教学目标与线索。其中,“技术线”侧重于美术技法,造型原理以及工程技术,是设计实践的基本支撑;“理论线”强调史论合一,通过对设计史、美术史、城市史论的构架,从历史与理论中获得智慧和创新的基础;“设计线”则是课程系统中的主轴,具体而言,通过各阶段设计课程对“技术线”“理论线”中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联系相关学科,有所侧重的同时突出各线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如技能线中的表现技法课程,不局限于单纯的临摹或写生,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业,有主题性地完成。
(二)主动化、参与性的实践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除应具有专业知识、设计理念以及经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真正把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说,实践的过程就是专业思维不断展开和提高的过程。
而教学中的实践并不仅是单纯地将项目纳入到课程中来,社会化的工程反而容易让学生可能听命于项目业主,其设计思维并未较传统课堂听命于教师有所不同。实践过程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课程中知识、原理以及技术的补充,更多的则是加深学生对实践中各种约束条件的转化,帮助学生扭转被动思维方式下“画设计”的现象,探求专业的社会性与复杂性。同时,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也能有效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双向交流以及互相激发,提供学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广泛接触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全面培养以及兴趣点的深度建构。
例如,可在中高年级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与展览,针对不同年级采取“真题真做”“真题假做”或“概念方案”等形式。这类实践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从教学任务布置、课堂指导到设计考核的固有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centre)、以课题来组织(project-organized)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这些挑战性的竞赛课题也要求各教学团队结合更广的专业背景和更深的理解层面以研究的态度来进行专业教学。从学生角度而言,参赛学生主动对竞赛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即就某一目标进行海量信息筛选、评判以及应用。学生除需要快速吸收与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外,还会涉及市场调研、课题汇报,技术支持甚至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与规划、园林、市场乃至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自由协作。
(三)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从设计角度而言,思维形成与输出过程中,设计师会不断评估方案的优劣。评估标准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联系在一起。评估的结果反映了不同阶段设计师与成果之间的价值关系,并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导向,而评估主体的不同也会让设计成果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特点。
从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授课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均是针对“教”与“学”的内部评价模式,其屏蔽了部分源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等外部评判的有益信息。专业前沿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仅依靠教研室或教师个人的判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架构内外结合、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在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评委会制度,评委可以由教师、职业设计师甚至学生代表组成,在多方面评价意见的碰撞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多个层面的反思,完成设计思维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同时也可以在高年级课程中,采用更多团队合作的设计工作方式,增加集体讨论的频率和深度,避免设计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交流,提倡设计理念的共享和争论,尝试推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审视自身的同时重视团队的力量。并且,在评估标准上,应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避免片面评价,采用综合评分制,减少学生过于强调最终“图面”效果等问题。例如,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评分,可以采用场地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汇报,草图以及最终成果等部分组成。各个阶段有分项的评定标准,并以“议图”来取代“改图”,将指导教师的角色集中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完善和培养方面。
结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重视学科专业特征,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统筹考虑,以“信息收集――实践参与――评估验证”为线索,建构完整、完善的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系统。保证课程与教学的有效性,并兼顾到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注释:
①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91
②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39.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5-0137-03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Progressive Typ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Research
LI An(Urban Arts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gradually reduce theory teach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eaching hours, so consider how to carry ou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research, the introduction of cutting-edge knowledge o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chieve the maximum uti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ive typ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research conducted a meaningful exploration, for reference and discussion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Internet :.cn
前言
总所周知我国高校在很多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教育上一直与社会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也不例外,随着该专业的发展,专业市场、就业形势、就业层次的要求提升,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必然要有大的发展,虽然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但是没有从本质上实现改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诸如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及考核评价上还远未进行大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设计企业和就业市场急需对口可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就业学生急需学习专业市场所需的专业技能,因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急需打通“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通道。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一)项目改革与研究是本专业的发展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环境设计”随着时代的要求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发展丰富。针对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和任务。如何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其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培养社会专业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考核评价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项目改革与研究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发展的需要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减少理论教学的授课学时,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本专业的前沿性及交叉性,目前更多更新的知识点大量出现,要保证学生对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必须要求对课堂外的教学形式投入更大的关注和教学改革探索。
(三)项目改革与研究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根据本校提出的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里讲授课程内容和布置作业练习,以其“个人化” 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与指导,同时作业也缺乏真题实践的训练,往往一个作业好几届学生重复做,缺乏对当前专业市场需求的考虑,缺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考虑,更难体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虑。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项目改革是教学资源优化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采取引进设计一线业师走进课堂,学生走出教室进入企业,教师同业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设计教学及项目实践指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结合设计实践的学习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尝试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能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培养实践设计能力,并且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更好的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接轨,实践与就业的接轨。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设想
(一)改革理念
本项目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优化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建有效的教学团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用。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提倡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时数逐渐减少,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学习的投入。为此,专业课程也随着发展趋势开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主干课程环境景观设计为例,《环境景观设计Ⅰ》72学时和《环境景观设计Ⅱ》80学时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后分别改为64学时及72学时,同时压缩课内授课时数至总课时的1/3,加大作业实践环节。本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方向重要的主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优化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创作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通过编写合理的教学大纲、安排符合教学培育规律的课程作业,以开放式的、讨论式的、一对一辅导式的教学来打开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做好专业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教学从设计市场需求出发,从实际动手操作的培养要求出发,采取课堂基础理论讲授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作业项目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生产实践,真题真做。确保基础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避免以往设计理论落实不到位,设计作业阶段进度不好掌握的确点。从而带动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准确的了解行业信息及最新的专业知识。
(四)教学团队的改革
通过校企合作,虚拟培养班的建立,联系业界有影响的一线设计院合作,做到教师―学生―设计院+教师―学生―教学的互动,建立教师+设计师的双“导师制”教学体系,打通“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渠道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实用和实效性,同时与教师的教学实施“双师型”培养同步进行。
(五)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教师和设计师共同核定的综合评价体系,解决教师片面的以课堂教学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引进设计院项目评价体系。以实践表现和实践项目的操作结果给学生评分,做到关注学生平时的设计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课堂教学评价与社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评价的结合。同时加入学生自评环节,可以使学生有思考的接触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钻研问题、探索创新的兴趣和能力,较早确立学习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自我不足以便更好的规划未来。
三、递进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与路径
(一)改革的方法
1.在前期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改经验,进行反复讨论、调研,尽快形成适合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
2.精细设计,做好项目改革与实施准备,调整并优化课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提前告知学生学习内容与要求;跟踪分析课程前后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探讨一种适合于本课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3.以改革团队为试点,推进改革内容与方法:要求团队成员全面开展本项目的改革内容与方法,课堂教学改革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做好改革前、实施中、与改革后的材料收集,进行讨论、分析与总结,为改革研究提供充分的支撑材料;
4.注重改革与研究,注重实效性。将团队成员在课改过程中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材料整理,成果梳理,分析与研究,最终汇编成册,为进一步改革与推广做好准备。
(二)改革运行的路径
1.教学改革通过与设计单位签定培养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虚拟班。合作模式随着年级的变化跟进不同的形式,逐步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一个动态的、长效的、分阶段的过程;
2.教学改革培养架构:做好一年级的行业普识教育,二、三年级的业师(企业设计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四年级的学生跟教师进企业实现“双导师”制教学。(图1)
3.具体实施计划
(1)一年级: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结合短学期制推进业师进年级,展开业界能力素养的讲座,进行专业与市场需求的普识教育――以企业与院所参观,业界讲座为重
(2)二年级:推进业师进课堂,提升学生课程设计符合市场项目设计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以业师参与课程教学为侧重;
(3)三、四年级:打破班级建制,组建校企合作虚拟班对接设计企业公司,作业接轨设计项目,展开企业设计师与学院专任教师一对一的长效合作。(图2)
(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效
1.已经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前期的改革与研究,2010年《景观设计》课程成为院教改课程,并于2012年验收。
2.学校与学院领导的支撑,课堂教学团队成员都是专业骨干力量,并践行于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都有一定的教改经验和社会资源,能够顺利并圆满的完成该项目的改革与研究,实施与推广。
3.成立校企合作环境设计课程虚拟班约30人,确定6家设计单位定向培养,(五人一组),课程老师负责带队,课程作业结合设计项目与设计师一起进行设计指导,着重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期间教师完成实践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成果、改革自评等内容形成报告,实现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
四、递进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方法的过程掌握
教学方法要结合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如何在压缩的课时里有效的完成理论授课,校企合作引入项目作业的选定和设计院业师的合作培育过程把握,项目改革进一步形成推广项目,需要针对性的进一步深化工作。
(二)构建校企课堂教学团队
培养应用性人才,需要教师个人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同时如何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使这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内容
随着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如何进一步推进“业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学生进企业”,工作的长效开展,这将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结语
本文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优化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建有效的教学团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用。项目对递进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