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

环境设计的专业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4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环境设计的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设计的专业

篇1

关 键 词:纽带与桥梁 技术视野 人格塑造 8+2

目前,人们对“环境设计”这个词组的含义有一定的曲解,这不仅包括一般人,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对其也有偏颇的看法。故此有必要从本源上进行分析与明确,以利于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从词的含义上看“环境艺术”与“环境”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学术交流与讲学中所指“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是指“环境设计”。笔者以为这种混为一谈的说法是欠科学的,广州美院尹定邦教授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使用了“环境设计”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其定位是准确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and Art)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家在湖中筑起螺旋防波堤,在峡谷中挂起幕布之类的环境艺术。那么环境设计(Environment and Design)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学术理论界又称之其为——艺术设计三大类中的新学科?以及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准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发展并有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以下是笔者作的一些框架层面的研究,谨供参考。

一、环境设计定位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和影响着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无法脱离的这个环境。狭义的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为环境。环境设计就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因素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完美时尚、舒适宜人的人类生活空间。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使用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做到方便、舒适、顺畅,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2.进行生态、文化的保护设计;3.考虑环境的归属性和认同感;4.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设计,传达美感的信息;5.环境设计要考虑到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与审美趣味的多元性,要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与“环境设计”相区别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一种艺术性大于功能性的设计,它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美化和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信息传递。从以上五方面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应归属于第四和第五部分,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从属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或彼此等同的概念。

那么何谓“新学科”呢?就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大都有城规、建筑、室内外及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就其各专业的学科领域来看,似乎没有“新”的内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已有之,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也非今日之产物。甚至会有人提出我们现在有城市规划工作者,有众多建筑师、市政工程师、园林师乃至各类专业的美术家,他们已分担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那么还要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有实际的意义吗?理论上看似乎有其道理,但事实上,城市规划的工作主要侧重从社会学及心理行为的综合观念出发,宏观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很难涉及细微的功能与美学研究。而建筑设计则主要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脱离出来的设计,它主要是通过对室内空间、结构、布局、装饰、家具、材料、照明等设计因素综合分析考虑,进行科学、美观、舒适和合理的设计。室外设计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庭院、街道设计,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商业、娱乐区等的室外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雕塑、纪念碑等。从以上各专业的定位分析便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传统行业的规限,专业教育的分工和设计思想的单一,各专业工作者只能从事“分内”的工作。而在每一具体工程项目中,各专业间最大限度的合作也仅只是补充本专业的明显缺陷。由于以往我们各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横向的相关领域知识和宏观的技术视野,彼此间不能广泛的协调。因此在解决当今城市庞大复杂且多变的综合问题面前,不仅顾此失彼,难于应策,而且把整个城市环境经营得零落疏离,有的城市空间甚至成为各路行家自我表现的“天桥”市场。“环境设计”学科正是针对以上弊端而适时产生的。环境设计在这里成了各专业的纽带和桥梁,它以其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补充各专业间的空白,并推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一言以蔽之,所谓“新”就是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它立足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比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面更为广博和特有的统领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的建设要求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专业设计水准,我们唯有在整体环境观念的前提下并有环境设计的新知识构架介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建设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康健之路。

二、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注重环境质量的时代,以往人们要求舒适方便的环境如今已不合时宜了。人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当我们对环境需求达到这种程度后,环境设计已非以往的单体(项)设计,而是重视整个生活环境的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城市中的每一项设计都要始终周密地计划和研究。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土地,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其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较小的代价获取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再次,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从小学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都有要加入环境设计的内容。此外,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我们培养的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接下来的每个城区,局部建设则有建筑师与环境设计师共同完成。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高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这里面有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不清,而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

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艺术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形式美学、造型艺术为载体去拓展城市设计的各方面,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他们除了可解决小环境的设计能力外还具有控制大环境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

三、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组建基本有:城规、建筑、室内、内外、公共艺术设计五大类。师资队伍的来源主要从工科建筑院校和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又有实际经验的精英。教师比例因各地区、各院校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目前各高校教学的实践来看4∶5∶1之比较好,40%是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背景的,50%是工科院校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看,还要有一(文、史、哲)专业的教师参与,因为环境设计除功能、环保、审美外,还应有文脉的传承、环境空间的心理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当前环境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聘请社会上环境设计方面专家担任几门实践课程。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那样,80%的专业课都是聘请美国国内著名的设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来担任课程教学,但这一种行之有效的“8+2”教学模式是我们环境设计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总发展方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态保护型社会,使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国内设计界又极力倡导再设计(Redesign)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师资队伍和专业知识框架的组合以及学科定位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并不断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合拍。学科定位与建设的目的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篇2

时代变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对其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实用型”的要求,高校应立足当下,认清现状,创新教学形式。本文基于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供教学创新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改革

1前言

社会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随着时展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我国拥有1000多所开设了环境设计这一专业的高校,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跟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造成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实践教育成了高校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瓶颈。所以,为了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符合社会要求,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环境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性的专业,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需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部分。从实际情况分析,许多高校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情况、教学理念存在不同之处,导致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下,只能纸上谈兵,片面地理解知识,造成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在实践学习跟毕业实习中,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跟踪指导,而不是对其不管不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善教学的方式,将着重讲解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观念改正,增加关于专业的实践内容,在教育时,使理论跟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传输真正的实践型专业人才。

2.2教师能力上的不足目前环境专业师资中的青年教师大多从大学毕业就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少,在专业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培训时较少地参加设计实践,在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也较难开展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将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侧重教材内容,仅讲解理论知识,较少地引导学生付诸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全面、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实践能力的缺失。一部分环境专业的专职教师长时间在学校任教,与社会实践脱节,教学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地将行业内新的思想、知识及时地教授给学生。

2.3不合理的教学体系跟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习时期,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设计课程、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些环节,以期让学生们能够从中得到实践的机会,锻炼动手能力。但是教材内容理论性的内容多而实践性的内容较少,不同的课程之间得不到较好的融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如在专业实习时,教师带学生去材料市场认识材料,学生多数心不在焉、走马观花,导致记不清材料的名字,也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就造成了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实践学习的需求,在进行实习工作时,也很难适应工作需要。按照学习基础课程的规律,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后才能够获得稳扎实打的专业基础[1]。因设计专业的课程门类较多,不能对症下药地根据学生特点安排课程,导致许多专业基础课缩水,不能保证课时内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学生容易感到极大的压力,偶有产生厌学心理,对专业技能训练非常不利。

3实现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

3.1教学应结合教学理论内容贴近实际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在设计的创新能力跟创作表达能力,需学生在教师讲解流程和方法后,设计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这种传统的课堂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模拟实践。但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真正的工程项目时会有许多方面的阻碍,如:工程施工的技术、建筑材料、环境条件的限制,投资人的主观要求,气候影响以及不可抗力的因素等等。设计一个与实际工作没有密切关联的作业项目,虽说学生设计的方案花样百出,但是这些理想化的设计方案与现实生活脱节,此类作业不能让学生得到实在的技巧锻炼和能力拓展,还用去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毕业生们在进入社会的工作岗位时会发现,这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方案并不能对实际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反而导致在工作上不能独立地完成设计项目。所以,要想将此类弊端消除,在教学时,需教导学生做课堂作业时联系实际的环境设计工程项目,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2]。教师可选择从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中找出合适的项目为学生设计真题,并对该项目做实例讲解,或可根据教程内容提前跟实习基地取得联系,让学生实地训练。当遇到有难度的工程项目时,教师应让学生分组开展创作,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对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团队精神。方案完成时教师应与企业工程人员一起细心点评方案,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其实践学习的要求。为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外实践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发展,高校应尽量与社会形象良好、管理严格的大企业合作,并且使学生摆正姿态,在校企合作的兼职过程中不应以经济创收为主,而是以参与实践工作内容为主,高校与企业必须订立有效的管理规范,让实习学生达到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要求。

3.2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只有在教师有效地执行教学任务跟贯彻教育理念时,才能使教学目标达成[2]。所以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的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需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教师积极参加专业的培训,学习行业里新的知识、思想,使个人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拓展;支持教师参加实际的工程项目,通过实践内容结合教材内容作为实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实践经历;教师在企业的学习中,应与社会实际情况保持同步,避免脱离实际、观念落后,分享实践经验让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现今,我国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因在教学岗位的实践不多,实践经验不足,课堂授课易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为了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环节与实践环节的部分脱节,应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目前,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成为了建设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新选择[3]。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应寻找有工程实践能力且具备建造师或室内设计师等行业资质的教师。吸收“双师型”教师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对建设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3完善教学体系,科学安排课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改革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设计教育与实际接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需科学地调整实践教学的体系,加大专业课程基础内容学习的比重,增加实践活动内容,减少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的课程,将空余课时用于实践训练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课程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结语

在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环境专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转换培养人才的思路,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完善教学体系,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武东风.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J].现代装饰(理论),2015(9):266.

[2]李睿.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242.

篇3

1.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意义

实践课教学的研究是基于认知理论的基础。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实践课教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情景中,在具体情景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对于环境设计系实践课教学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系统化的实践课程更能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就业,成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对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为艺术设计类其它专业的实践课提供借鉴;(3)实践课程教学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的基础,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基本保障。

2.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分析

德国——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很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情况的了解,可以借鉴一些有益经验,并改进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中的不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为“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即教学计划的制订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围绕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整体性强,学生在基础学期就可接触到专业领域,而在专业学期仍然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讲授与训练;打破各学科的封闭性与完整性,强调各基础及专业学科的开放与交叉。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校毕业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被多年的实践所证实。而这些特征也恰恰是我国的学院教学中做得不足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我国在教学中课程的设置重视和强调的基础课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时数量多,而且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的顺序来设计,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色不突出,欠缺交叉和融合,一些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职业实践和理论科学紧密结合,以使学生尽早地将理论学习有效地应用于职业实践,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培训特色,也是学生能否顺利适应职业工作的关键。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中,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成效显著,这也是其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具体的职业实践工作。无论是学位论文工作的完成,还是实践学期的实习工作,都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实践学期中,学生应在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的课题。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为企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两部分,内容的安排和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

3.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借鉴德国实践教学的经验,我国的实践课教学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的作用和力量,弥补学校设备方面和人员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未来发展。(2)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完善法律体系之上的,有了法律的保障,企业才能把这种教育作为企业自身行为来对待,保障教学培训过程中岗位、教师、培训车间的质量,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能够顺利进行。(3)调整院校课程设置。调节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在顺序设置上适当的交叉,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增加企业实习的时间,丰富实习的内容,避免企业实习的形式化。

4.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实践课程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比例将超过30%,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实践课程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理论课教学一样,实践课程也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与基础课、理论课程的联系,注重不同阶段实践课程本身的联系,加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研究根据实践课教学体系的要求,为每次实践课制定相关的任务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探讨如何在低年级的实践课程中灵活引入校企结合教学,让企业尽早与教学挂钩。并思考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使实践课成为学生进入企业正式工作的桥梁。(3)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的研究实践课授课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所以它不像理论课程那样有详尽到每天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也不会每周安排具体的授课时间,而是以周为单位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如何监控学生学习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监管研究中去,即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总结

篇4

国外展示设计教育除了强调空间设计的训练外,根据展示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创新,将展示设计重点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现实转向虚拟,从平面转向空间,从有限转向无限。在我国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往往开设展示设计课程,虽然两个专业之间有一定相通性,但由于展示设计的涵盖面更广,如果任课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此专业,仅以空间设计的概念去讲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理念和重点的偏差。所以,教师在授课前,需要细致深入的了解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深入了解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只有全面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创新

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是展示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根据展示设计发展趋势在理论知识上做到推陈出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兼顾授课计划与进度在教学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1.展示设计的材料、技术、设备应用都具有快速的更替性,随着社会发展,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内容可供学习,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课程的体系大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

2.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还有多个专项设计内容包含在内,结合展示设计时下的新观念,将基础内容扩展到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点中,行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

教学技术与教学方法

教学技术和方法是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核心,先进教学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实验、辅导方式。

1.提升设备

在传统的多媒体投影教学设备基础上,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音频、网络通信,还可以通过体验新型技术(3D互动、AR现实增强、VR虚拟现实)了解未来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2.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解剖,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展示设计的原理和流程,了解件实际作品是如何从方案开始经过图纸和施工,落地成为一个实体空间。在体会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见解。

(2)“情景教学”:设置某个情境来带动学生,比如模拟设计师与甲方沟通方案,通过现场模拟估测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3)“现场教学”:脱离课堂,寻找适合学生的实践基地,现场指导学生认知材料性能、道具制作、设备搭建,充分利用施工现场资源,避免教学沦为“纸上谈兵”。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展示设计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空间设计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快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现代展示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

(1)重视市场调研。调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市场调研是最直观、有效的调研手段,能使学生全面获取最新鲜主流的信息资料,确保自己的设计方向不偏离市场需求。

(2)掌握自学技能。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学习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知识,用于进行跨界综合思考。

(3)广泛拓展和寻找适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为提供学校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获得更多社会经验。

4.考核方法

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程考核时,尽量避免以单的作业文本为衡量标准,应转变为分阶段、多元化的综合考量方式,注重过程的评分比重而不光依赖结果。一个全面的考核体系应包括学生对于自己作业的现场展示评价(包含方案设计阶段、整体过程记录、最终作品呈现),任课教师的点评和实践导师的评价。

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应用

采用分层次进阶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1.选择合适的理论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的知识重点要选择展示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展示空问的平面布置、流线设计、空间效果、陈设道具、灯光色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展示设计的基础理论要点。这些知识点内容作为课程讲解重点需要明确的理论解释和案例参考,甚至在课程阶段作业中进行练习操作。由于展示设计的综合性特质,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广告宣传、多媒体动画、材料性能、施工制作等,虽然不做独立知识点授课,但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内容信息,以期扩展专业知识面。

2.鼓励细致的社会调研探索

社会调研的课时比重在整体课程中较小,因此往往被学生忽略,逐渐变相为网络调研。但有效的社会市场调研分析是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维的最佳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好相应课时安排,明确调研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提倡手绘图纸和文字图表分析,减少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调独立的方案设计能力

鼓励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寻找学习优秀案例作为参考资料,但必须把控学生思维,防止后期形成全篇照抄,要培养学生自身的设计思考能力。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能力,让学生勇于提出新颖的设计想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和对话。在此之后,教师需要对所有的问题、想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总结,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通过这样的流程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探索多样的内容呈现效果

作业形式以往都是一本设计文本,这样的作业往往形成学生在课程前期就借鉴已有作品,进行简单临摹复制,缺乏思维过程和设计方法的锻炼。为了避免出现过度借鉴的现象,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纪录自己的思维过程、设计草图和知识点记录,形成设计笔记,并作为最终作业一并进行展示。同时要求在空间设计后期加入手工模型制作,了解和感受空间尺度。最后的作业也不仅限于文本,可以是结合多媒体视频的完整课程记录和设计文本,其中包含设计笔记和空间模型。

5.扩展实际的项目实践能力

在普通的课程训练中,学生往往注重课程作业的完成效果,以作业分数为衡量标准。但课程作业与实践项目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一个能提交完整作业的学生未必在实践项目中会有优秀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丰富社会资源,将学生带到设计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直接与项目负责人对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的有效结合。

教学改革的总结

1.教学模式开放性

教学改革整个过程的实施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局限于课堂,而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网络、图书馆、人流、城市环境等,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种新的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项目化

注重实际项目操作流程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入相应的实践项目和设计竞赛项目,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邀请企业中的资深设计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与产业无缝链接,带动课程实践化的改革。

3.教学成果丰富性

根据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教学成果可分为学生的课程纪录、设计文本、工作模型、实践案例、参赛经验等多个形式呈现,构建出创新性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的丰富成果。

结论

环境设计专业中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除了理论模型、教学设备、实践练习、课程考核的等一系列教学措施改革外,一名优秀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师也是一位成功的设计师。教师应立足实践项目,与企业交流对接,成为双向兼职的专业人才,在课堂是教师,在市场是专家,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经验支持。与此同时,由于现代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国内外展示设计教学差异,在课程教学中总结经验,拓展学科视界,加深学科认识,使课程设计适应时展,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展示设计应用型人才。

篇5

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人才在素质、知识面、应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促进教学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势在必行。教学的现代化改革不仅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而且还要求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所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课件、教学教材以及一些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往往是教师准备电子课件并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通信等先进技术的展示来实现专业知识的教学。目前,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等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教具已经在各类型的教学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往往需要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还有很多图片需要展示给同学们,这一个专业特点就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来为同学们展示更多、更丰富的有关专业知识。用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的用理论知识为主导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一些范例式、启发式、模拟式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获得更多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理解、记忆专业知识,从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调查发现,环境设计专业的多门课程都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学生们的学习知识面。随着科学技术已经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各种信息在速度以及数量上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涉及到各方各面的知识点。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是环境设计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帮助教师把更多的知识展示给同学们,又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锻炼学生收集、归纳、理解知识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般来说,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与环境设计专业丰富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生们在理解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把你理解的知识点展示给同学们,方便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将图像、声音、情景等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方式,多样性和新颖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从而激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分析、解决专业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一旦对环境设计专业产生了兴趣,那么对于概括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掌握起来的难度就降低了。

3.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环境设计专业的难度大,在于其存在一定的综合性、抽象性以及陌生性。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将专业知识生动真实的展示给同学们,从而有利于学生们了解难以想象的专业知识。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试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各个器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让学生们通过抽象思维和感性知识相结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

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综合运用各种电化器具。交叉使用各种电化器具,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媒体的功效,从而克服单一媒体的有限性。通过多个媒体的补充使用,锻炼学生们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其次,还应该注意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课堂的客观需要,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教师而言,教师应该将演播和讲解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学生应该将视听与思考、练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摒弃。

2.目的性原则。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要明白完成什么任务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一般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为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难点以及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切记随意、盲目、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否则不但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3.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有限的硬件、软件条件下,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媒体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当然最优化原则是相对的。最优化的标准是指用最少的时间、资金投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的选择,既要考虑到能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要考虑是否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绝不能为了形式而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更不能在一个问题上使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没有规律性,这样只会得到事得其返的效果。

总而言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要趋势之一。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思维,大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