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5:48: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校急救知识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现场急救;大学生;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2(a)-147-02
现场急救是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者”(第一目击者)对危重急症患者、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导致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盖,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其进行急救知识教育迫在眉睫。为掌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认知情况,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识,2007年2~11月笔者对某大学城内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展开了几次调查与培训,为在大学校园内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大学城内在校生。该大学城拥有在校生约3万人,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19岁。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急救知识培训热情较高,通过问卷调查,普遍愿意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我们随机选择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进行了以心肺复苏为主的业余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学时为30学时。
1.2 方法
1.2.1 发放调查表通过网上调查及在各个院校面向学生发放《现场急救培训调查、登记表》,对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及学期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其中包括是否了解当地急救电话;“第一目击者”在心脏猝死发生现场,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是否了解常见外伤的处理及止血方法;已经掌握哪些急救知识,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在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及宣传后再次发放问卷,了解培训的效果。
1.2.2 网络教学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及专业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制作《现场急救技术普及教育》网络课件,在互联网上面对学生开放,内容主要有:现场急救的意义、心肺复苏术(CPR)、心脏病突发、气管异物、烧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中毒、外伤的急救;车祸、溺水、火灾、地震、洪水等紧急避险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伤者搬运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过文字讲述、图片讲解及视频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强化刺激;在该课件上,建立了一个急救知识论坛,方便学习者之间或与讲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以期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1.2.3 现场教学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与演示,主要包括正规的心肺复苏(CPR,2005版内容)、外伤的处理以及搬运伤者的培训,培训达10学时。
1.2.4 实习操作在有条件的学校选择场地,安排学生进行急救现场实习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伤者搬运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对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失误进行讲评,并确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传协助各学校制定突发应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制定急救宣传册,分发给每个学生;在户内外宣传栏张贴急救宣传材料,发放健康处方,通过校园vod视频点播系统播放急救视频光盘,普及急救知识。
2 结果
通过培训前网上以及现场问卷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25份;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该大学城内的在校生近两年的教学培训,再次通过网上及发放现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6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数据见表1。
表1 某大学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培训前后,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培训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险的能力提高最大,达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较,转运能力(53.01%)>外伤处理(50.02%)>猝死判断(45.00%)>心肺复苏(38.04%),培训效果明显。
在大学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训的急救知识内容中,心肺复苏列第一位,其次是外伤、交通意外抢救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9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参训学生中,有95%通过了CPR、急救技术培训、考核,能承担现场急救员的职责。
3 讨论
1989~1996年美国青少年每年死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例数上升10%左右, 15~34岁的年龄组中,心脏猝死的例数从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长了10%[1];另有资料显示,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2%,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年轻人猝死以心肌病为主,70%猝死在医院外[2]。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在第13届中国心律学高峰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率仅为1%,而美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了AED(人工心脏除颤器)的地区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活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脏骤停后,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为4 min左右,每延迟除颤1 min,复苏的成功率会下降7%~10%,最佳急救时间是在发病、受伤后的几分钟到1 h,有“白金10分钟”与“黄金1小时”之说。因而在发病或受伤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又称作第一反应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挽救伤病者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减轻伤害,为院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真正降低急重伤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内的主要群体,走出校门后,将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乐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强烈需求和能力,同时,校园内也容易发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笔者对其中360人通过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见习和实习,进行现场急救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急救培训方式,特别是网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在其他人群进行现场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北方网.小心:青年心脏猝死率上升[OL].health.省略/system/2002/01/03/000234503.shtml.2002-1-3.
[2]计达,陈威.青少年猝死成功救治1例[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4):1372.
[3]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5:309-310.
[关键词] 心肺复苏;培训;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62-04
心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心搏骤停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处于危急状态,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3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其中仅有不到8%的患者能够存活[1]。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首要途径。心搏骤停5 min就可导致大脑出现不可逆性损伤,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以及救治成功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但目前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接受目击者实施CPR的比例依然低下(15%~50%)[2]。如何培养具有CPR等基本急救技能的市民是当前急诊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更是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命的希望。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技能”已经成为了中等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为了探究急救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2011年1月起,上海市303名中学生接受了由华东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设计并实施的急救知识技能课程,该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1月选择上海市全日制中学学生共303名,其中初一学生144名,高一学生159名;男144名,女159名;年龄12~17岁;每次培训35~40名。
1.2 培训内容
生存链的定义、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的正确方法、无器械CPR等急救知识。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根据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3],制作简捷、明了、易懂易学的PowerPoint课件。课件主要包括:成人生存链、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正确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如何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
将《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观点融入到培训中:①对无反应者先打电话启动EMS,在其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不必检查循环体征即开始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再行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②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持续性吹气1 s,见胸廓抬起即停止,防止通气过度。③重视持续性胸外按压,要求用力按压、不间断按压、胸外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深度大于5 cm,每次按压后胸廓应反弹完全。④按压通气比为30∶2。
1.3 培训人员
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
1.4 培训前后测试
为了解中学生原有急救知识水平进行培训前测试,内容包括: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为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培训效果在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试卷为题目相同,但次序不同的25道单项选择题,分值共100分,包括CPR(占68%)、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占32%)。
1.5 培训方法
由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对培训对象进行时长约4 h的心肺复苏培训,具体过程如下:①培训前完成相关试卷的测试(15 min)。②CPR理论知识:PowerPoint课件授课(45 min);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中学生常见急救知识:PowerPoint课件授课(25 min)。③培训后水平测试,完成相关试卷(15 min)。④心肺复苏示范,由培训医护人员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在讲解时将操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20 min)。⑤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指导:由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每名培训师带教5~8人,要求人人操作规范、合格(60 min)。⑥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判断方法、正确复苏、气道打开以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有效评估等,考核应用复苏专用模拟人进行,复苏时按压深度及位置感应指示灯绿色判为操作合格,如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合格(60 min)。
1.6 培训后随访
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问卷测试(试卷同前,但题目次序不同),共随访1年。
1.7 统计学方法
将参与培训的303名中学生培训前后和4次随访的试卷进行评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学生CPR理论知识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情况比较
初中学生共144名,培训前得分(32.83±9.59)分,及格1名,及格率为0.7%,培训后得分(63.9±7.51)分,及格114名,及格率为79.2%;高中学生共159名,培训前得分(48.92±9.42)分,及格21名,及格率为13.2%,培训后得分(75.8±13.01)分,及格140名,及格率为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间培训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初中与高中组培训前后急救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分,x±s)
2.2 两组中学生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比较
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初中组为95.8%(138/144),高中组为100.0%(159/159)。两组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随访结果
初中组和高中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进行4次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培训后第12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结果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图1。
3 讨论
3.1 国外目前培训情况
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把医学急救知识纳入了义务教育课程。在波兰和澳大利亚居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心肺复苏知识培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5%和50%[4-6],而瑞典该比例也高达45%[7]。部分国家甚至对此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德国政府2004年立法规定进行急救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总时数为36 h的相关课程。
3.2 我国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中学生年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了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意外伤害致死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8-9]。由于中学生校外留滞时间较已工作的成年人长,因此,更易接触突发意外伤害事件;而其好学且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更容易掌握心肺复苏及意外伤害技能,由此可见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对于院外突发心源性猝死等危急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有重要积极意义。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在学生培训前急救知识评估中,初中及高中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率仅分别为0.7%和13.2%,但经过培训后初中学生及高中学生合格率分别达到了79.2%和88.1%,说明通过培训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学生普及CPR等急救知识已刻不容缓。
3.3 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与模拟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内容涵盖了生存链、正确启动EMS、CPR理论知识、徒手CPR操作等。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是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几个关键的知识点的掌握对技能操作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10]。为此本研究设计了相关考核问卷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依据。
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中,初中组合格率为95.8%,高中组为100.0%。说明通过培训,心肺复苏等简单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被绝大多数中学生所掌握运用,该培训方式可行。此外笔者发现,初中生培训后急救知识考试的合格率(79.2%)稍低于高中生(88.1%),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应认为这个差异归因于初、高中生本身基础水平的不同(培训前初中组合格率0.7%,高中组合格率13.2%)。Jones等[11]发现,13~14岁的青少年已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技术。本研究也发现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正确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同样可以使身材较矮小、力量较薄弱的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样很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而张雁等[12]、温新华等[13]认为,对初中生开展急救培训,可以让公众从小掌握这一基本技能,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中学生进行CPR及急救知识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培训的方法和知识的正确与否。因此,医院中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急救人员无疑是进行培训的最佳人选。由临床医护人员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人小班化操作练习对学生实施培训,并通过反复测试加深学生印象,可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使培训更加规范、有效,从而更快达到培训目标。应当指出医护人员讲课时会习惯性地适当加入医学专业知识,并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及实际经验,这将增强中学生听课兴趣使记忆更为深刻。普及中学生急救技能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径无疑是医-校联合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和方法值得推广。
3.4 CPR知识技能培训需纳入中学课程
技术掌握程度不足,操作不熟练是很多曾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学员在心源性猝死现场没有采取救治行动的首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救知识有效性的保持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培训后3个月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成绩明显降低(P < 0.05),而培训后1年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前无差异(P﹥0.05)。这与Einspruch等[14]的研究不谋而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复训很关键。Woollard等[15]研究表明,第1次复训时间不应超过7个月,Andresen 等[16]发现,初次培训后第6个月的复训起着长时间保持心肺复苏技术的关键作用。从有利于课程安排和经济学的角度,笔者建议第1次复训时间为6个月。课堂教育是推广急救知识最高效、最基本的方法,课程教育还便于进行复训,具有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将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及中等教育课程,这样可使每名中学生都得到正确而又完整的急救知识培训,为显著提高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有效确保中学生健康、平安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Roger VL,Go AS,LIoyd-Jones D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1,123(4):e18-e209.
[2] Hollenberg J,Herlitz J,Lindqvist J,et al. Improve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proportion of emergency crew witnessed cases and bystander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J]. CircuIation,2008, 118(4):389-396.
[3] 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et al. Part1:Executive Summary of 2010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J]. 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640-656.
[4] Rasmus A,Czekaljo MS. 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J]. Eur J Emerg Med,2000,7(1):39-43.
[5] Celenza T,gennat HC,O'BrienD,et al .Community competenc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Resuscitation,2002, 55(2):157-165.
[6] Smith KL,Cameron PA,McR Meyer AD,et al. Is the public equipped to act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emergencies?[J]. Emerg Med J,2003,20(1):80-87.
[7]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t al. 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 Foreign born and unemployed are not 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 [J]. 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8] Hang HM,Bach TT,Byass P. 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Describing an iceberg [J]. Public Health,2005,119:466-473.
[9] Blum RW,Nelson MK. The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a global context [J]. Adolescent Health,2004,35:402-418.
[10] Saevareid TJ,Balandin S. Nurses' perceptions of attempt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oldest old patients [J]. J Adv Nurs,2011,67(8):1739-1748.
[11] Jones I,Whitfield R,Colquhoun M,et al. At what age can school 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 he Heart start UK schools t raining programme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7,334(7605):1201-1203.
[12] 张雁,温新华,陈志,等.参与式培训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2):221-222.
[13] 温新华,张雁,陈志,等.在青少年急救技能培训中普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 20(4):245-246.
[14] Einspruch EL,Lynch B,Aufderheide TP,et al. Retention of CPR skills learned in a traditional AHA Heartsaver course versus 30-min video self-training:a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 [J]. Resuscitation,2007,74(3):476-486.
[15] Woollard M,Whitfield R,Newcombe RG,et al. Optimal refresher training intervals for ADE and CPR skill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J]. Resuscitation,2006,71(2):237-24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河南省;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培训
学校系统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招聘合格教师、持续且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与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强有力支持系统。[1]可见,教师在教育系统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随着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备受关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就显得迫切了。本研究对河南省5所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改善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意义上的参考。进而从培训方面着手来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进而提高教育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从河南省众多中职学校中选取5所开展重点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69份,有效问卷260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还辅以访谈等多种形式。问卷包括36道题,其中前8道是关于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9—22题是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现状的调查,后面14道关于培训现状方面的问题。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假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成分,编制半封闭半开放式问卷;根据理论构想与问卷调查结果,筛选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成分,采用q分类的方法,对其专业技能因素分类,构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标准,编制正式问卷。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现状
1.教学设计技能方面
(1)课程目标确定
34.9%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确定,32.7%的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20.1%的老师根据对口升学要求,11.9%的老师根据岗位要求来确定。这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不太一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种技术人才,应更多地强调对口升学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课程目标。
(2)教材处理方式
73.9%的老师都选择以教材内容为主,灵活调整,依照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占13.1%,只有2.6%的老师依据自己的考虑确定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的老师能对教材进行理性处理,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调整。
(3)对常用的授课方式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校的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加讨论,而边实践边讲解的比例最低。从中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的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不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各种实用的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技术方面的需求,从而服务社会。故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更多地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术。
2.教学评价技能方面
对学生和对其他教师教学评价侧重的方面的调查分析(见表)
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们看重的是日常自己的观察,往往忽略一些新的、全面的评价方式。对其他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则多关注教学效果,即在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3.教学研究技能方面
(1)对教学反思形式的调查分析(见表)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教师在教学反思形式上有所不同。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主要是教研室成员研讨和自己反思,而大专学历的教师还倾向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日志。(中专学历的教师调查人数较少,不具有统计分析意义)
(2)对科研论文情况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校教师己意识到科研十分重要,是显示自身素质及晋升职称的重要方面。以上数据说明广大中职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强烈,写论文的意识已凸现出来,这也是由于各级对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现状
1.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
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的调查由数据可知,在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方面专业教学法与实验技能的培训比例差距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职教师在参加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2.专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
(1)参加技能培训的级别(见表 )
从表中看出,48.5%的老师参加技能培训的级别是市级培训,校本培训仅占32.2%,而校本培训是各学校根据学校的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很有帮助,但在调查中校本培训的比例偏低,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2)专业技能培训的评价(如表)
如表,超过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技能培训现状不满意。当问到对目前的培训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时,没有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和培训流于形式呼声最高,比例均为20.3%。培训质量与效果差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
(3)专业技能培训的预期(见表)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61.1%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期望最理想的培训导师或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这些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熟悉其所教学科特点,能把自己一些成功的经验教给进行培训的教师。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种实用的技术人才,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中职教师对培训的预期是期待提高专业技能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于数据得出结论
1.通过大面积多种渠道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目前中等职业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培训现状有了较全面的、深刻的了解。结果显示,在专业技能方面,教师处理教材方式灵活,科研意识强烈,但是依然存在众多不足,如教学设计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不能进行很好的结合,教学技术能力不足,评价方式守旧等。
2.也使我们认识到中职教师的技能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与职业教育事业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培训时间不灵活、培训导师经验欠缺、培训途径单一等问题。
(二)相关建议
1.更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观念,提高其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把中职教师视野引向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需求,推动职教课程改革。并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使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还应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使教学重点更趋于学习者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还应逐步建立完善诸如经费保障、弹性时间、奖勤罚懒等措施以激励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切实感受到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益处。
2.强化培训的实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从上面调查中可以看出,机会少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能外出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县、市组织的一些假期培训及“达标式培训”,除此之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如依赖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进行“草根式培训”即“双师徒制培训”:师带徒,徒推师,共进共长。这样,有经验的老师带动新任教师进入实际的教学情景,处理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掌握先进理念的教师帮助相对保守的教师了解并内化这些先进理念,从而实现共同促进。同时,还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2]
3.完善教师的培训、培养计划并且形成制度
中等学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念,不断地吸收、获取专业发展前沿的新的信息,不断地更新和构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迅速捕捉到专业发展的有创意的、鲜活的、有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专业理论系统和专业操作技能系统。有目的地开展教师操作技能展示、说课、汇报课等,这些手段均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深层次了解每位专业课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通过专业前沿培训、学校集中培训、教师自我培训的多条途径进行,并建立可行、有效的制度,检查教师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对其中脱颖而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制订培训内容,适当更换培训方式与时间
首先,培训内容的制订要做到切实的全面化与多样化,且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训内容应该包括 20%左右的教学理论与方法,30%左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50%左右的企业实践活动。[3]同时应以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作为依据来划分培训层次,以能力为本位来设计教学培训方案,以实体化为手段来完善实践教学,对已有的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的规划;其次,为减少教师参训与原单位教学管理工作间的影响,将培训安排在暑期或期末进行将会进一步有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对于培训模式等的改进,建议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组织部门在组织学员报名前拟定各机构培训具体课程、大致流程安排、培训时间以及培训机构的性质、特色等,让教师在了解相关情况下结合现实选择性的报名,从而有利于提高参训教师积极性,使整个培训更顺利的开展,取得更好的绩效。[4]
5.精选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担任授课教师
在调查中发现,61.1%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期望最理想的培训导师或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所以应聘用既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有较强操作能力,又熟悉中职教育特点,常年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来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项目,组织教学,确保培训质量。
6.拓宽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与普通高中师资的重要区别体现在其专业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教师还不是主流,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依然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顶岗实习”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较好帮助
这种方式一般安排在暑期,由学校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新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中等职业学校应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实习积极性。由于企业的产品种类、操作规范、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动手能力、自身特点也各不相同,常规性、制度性地开展顶岗实习对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很有必要。
(2)“校内工厂”的教学模式对部分教师有帮助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模拟真实的产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专业课教室改建成“车间”,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对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他们努力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技能要求,这对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有较好的帮助。
(3)“科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在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与市场、企业近距离接触,可以较好地熟悉设备性能、设备使用、设备维护和设备管理情况,了解正在开发和即将投入使用的新设备的性能,是一种较好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方式。
参考文献:
[1] mckinsey&company.how the world’s best 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come out on top.london:mckinsey and company[eb/ol].mckinsey.com/clientservice/ 2007.9.5.
[2] 丁俊华,李泽宇.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视窗2007,(8):54-56.
深度学习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在技术、资源、教学、自身发展等方面具有的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的相关技能和心理特征。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媒体利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就成为其最重要的四种教育技术能力。
近年来,教育部和一些社会机构分别启动了系列的教师教育及培训项目,如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Intel@未来教育项目等。这些培训项目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更需要参加相关职业院校类的特色培训,开展深度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深度学习路线,包括设计标准、预评估、营造环境、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深度加工和评价等七个环节。认为深度学习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水平的分析或加工,以改变思想、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获取和应用新内容和技能。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目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形式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能够实现教育公平,突破时空的局限,提供更多资源,具备较高的学习自由度。但是,网络培训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仅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操作平台,不利于参训教师开展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2009年,王丽、谈云兵在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中,针对苏州教育博客的交互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的交流止于交换信息或获取信息,停留在浅层学习的层面,而缺乏对信息的再加工、再认识和再研究。
通过参与并调研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内容较少,脱离职业教师的学科领域,忽视参训教师的个性化差异;培训过程与教学实践脱钩,培训结果的评价重理论轻实践。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深度培训模型设计
1.深度学习的相关要素
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在于:一是充分利用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体验,使其成为开展新学习的“支架”;二是帮助学习者建立从具体知识向抽象知识的转换,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2.深度理念下的培训特点
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首先,应当建立培训共同体,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已有教学实践经验,设计出符合这些素养与经验支撑的新知识与新问题;其次,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个性化的培训目标与内容,设置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及环境,从技术角度提供给教师进行思考的学习氛围;最后,规范参训后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师将新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
3.深度理念下的基本培训模型
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充分考虑到深度学习的相关要素与深度培训的特点。根据深度学习路线的原型,制定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模型,如图所示。该模型分为三阶段九环节。(1)培训准备阶段。首先,由管理人员、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共同体,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成果,甚至可以互换角色扮演;其次,由培训共同体制定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与范畴;最后,分析参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划分培训领域及层次。(2)培训实施阶段。设立培训所需的学习资源、形成培训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参训教师的先前知识内容,设立参训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学习共同体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培训活动,获取教育技术能力的新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团队教学等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3)培训评价阶段,通过学习日志、教师博客、教学实践的微课程等方式开展多元评价;培训结束后,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培训实效及问题,开展下一轮的培训活动。
四、深度培训模式的注意事项
开展深度理念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各级人员的共同配合,要求学习共同体共同设计与开展培训活动,直至培训结束后的教学实践;对参训教师进行先前知识层次与类型的划分,确立个性化的专家指导与专业学习模块,依据参训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设计交流平台并开展真实的教学活动,辅助网络学习中各个交流功能的有效实现,避免培训活动的虚拟性;切实强调和提高参训教师的自主性,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促进参训教师有效开展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杜华,王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5):26-30.
[2]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0-43.
[3]孙天山.深度学习:核心要素及案例呈现[J].教育研究与评论.
一、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地位和作用
1 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国家赋予中职学校的一项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为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指明了方向。
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在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2005年我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以来,累计培训转移农民工近3000余人次,其中就地转移800多人,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外地经济区域输送2000多人,为我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跨地区转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县级职教中心是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和主力军
和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相比,县级职教中心是农村新生劳动力培养的前沿阵地。县级职教中心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招生对象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初中毕业生,其毕业生主要是就地安置或异地安置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县级职教中心在开展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上所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 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相对于其他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县级职教中心是政府主办的专门教育机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其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先进,教学规范、经验丰富。这些都是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的重要条件。
我校是1985年开办的,1994年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有着25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好,“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就业渠道畅通,就业安置质量高,有利于农民工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独特优势,是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培训质量的最好载体。
二、县城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宣传动员,努力扩大农民工教育培训规模
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让农民工明白职业教育培训对自身素质提高、未来就业、个人技能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带来的好处。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我校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家关于农民工培训的优惠政策和法规,让农民工了解“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内容。
二是采取得力措施,扩大招收农民工培训规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校动员全体教职工,实行分片包干,宣传政策,招生学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强有力的招生措施,我校短期技能培训班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2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行“三定”。即以市场需求定专业,以工种要求定课程,以农民工实际定内容。课程内容上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开设课程。
二是在教学模式上,实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模块式教学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在农民工培训中以实用技能为核心,强化技能训练,让他们掌握1~2种技术,学了能用,学了会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是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定单培养”、“定向培养”与校企联合相结合;在培训时间上,实行长短班、分段培训、分层培训相结合。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要避免盲目性,提高培训效率和转移效率。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农民工的就业需求,我们与市内外企业广泛签订培训、就业订单,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采用“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的培训方式。
3 推行农民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巩固率
在培训中我们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推荐。坚持教育培训与认证、用工相结合的原则,把学历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水平认定、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使农民工在完成非农生产技能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就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岗位就业,确保就业质量和就业巩固率。
关键词: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才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结合实际情况的探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我院一直以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专家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根据社会需求,毕业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济宁及鲁南地区生物制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有效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教学、生产、服务于一体,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的特色。即第1~2学期是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人文素养和基本技能教,结合专业认知教育完成企业见习;第3~4学期是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项目为载体,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组织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结合专业技能学习完成实习实训;第5学期以“订单”为基础,在相关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定向培养实践教学,结合毕业设计完成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企业适应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训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真正实现学习与实训交互进行,能力递进的培养目标。
2 构建“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为保障“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构建了基于岗位标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课程+活动+实践”的素质拓展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职业标准的对接。深化“理论+实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服务济宁区域生物技术行业与企业,促进学生就业,构建学生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同时依托校企产学平台,成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管理机构。以“互利、双赢”为原则,具体负责“订单”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评审验收、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接收“订单”学生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接受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的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40%以上。
3 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的内容及思路
(1)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创办校中厂、设立“冠名班”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
(2)构建“互利、双赢、共享”校企合作管理的机制。
①双方人员互聘。学校教师进入企业,提高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增强企业科研力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培训校内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②依据人才优势互补、设备使用共享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优化试验”中,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带来年增收节支总额1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学校和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③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建设以校方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学生单项能力、综合能力训练及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学生顶岗实习。
(3)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至少组织1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调研,深入区域企业、人才市场,综合岗位需求、追踪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等各类信息,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例如,依据生物制药岗位分析,实现生物医药发酵、提取、检测、单元操作岗位直通,让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让学院培养的学生直接为企业所用,成为企业优秀员工。
(4)完善教学管理运行保障机制:进行校企双方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专业教师的“双经历”制,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以生物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活动章程,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实习实训的相关制度建设,如制定《专业建设的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习安全协议》等制度。
(5)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在“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均有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成立校企“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专业带队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构成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顶岗实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保证实习效果。同时校企联合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实习实训安全圆满完成。
(6)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合作双赢,企业先赢”的原则,通过专职教师下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研发,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企业整体科研实力,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4 结束语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模式下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95%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最终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职业能力培养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向怀坤.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4-5.
摘要:高职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其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高职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入手,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的教师培训,有效地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师培训;实效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师资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13/03/14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和应用”(项目编号:2014-R-30254)
作者简介:卜树坡,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52-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目前,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社会逐步接纳职业教育,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岗位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要求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专深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职教师培训,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采取了大量行动,但效果并不理想。[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为期两周的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现实状况
高职教师培训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政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考察活动中,也将教师培训视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和指标。[2]但是,总体来讲,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教师培训主要归纳为国培、省培和学校培训等形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培训方案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培训方案的设计都是指向高职教师群体的,但培训方案设计都比较笼统、空泛,缺少针对性。还有国家与地方层面教师培训存在定位冲突,学校培训、地方培训、国家培训三个层面分工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缺少沟通,各自为战;(2)培训内容缺乏专业性。从教师培训开展的情况来看,培训内容简单、随意、零散和重复,不能反映教师的实质需求,大多包括高职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这些培训还远不及高职学生的培训,缺少订单式培训,更少有为专业教师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训;(3)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不论是国培还是地方培训都是立足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提高,忽视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不深入、不具体,许多培训目标定位在了解、理解层面;培训对象被动培训占多数,主动学习、实践操作占少数;(4)培训考核缺乏公正性。高职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考核缺少统一和规范的机制,有的培训缺少实质性的考核,甚至交了培训费都能通过;不少培训老师自行制定培训方案、讲授培训课程、拟定考试试题、批阅试卷等状况,根本做不到教考分离、公平公正。
二、借鉴国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十分重要。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如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十分鼓励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职培训。在美国,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不仅要有相当的学历,还要有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教师要有硕士以上学位,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等学科,专业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3]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学院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十分严格。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任教,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再进入实习学院进行两年的实习,再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在加拿大,针对教师的培训有省级教育培训和学院教师培训,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尤其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示范性能力。[4,5]我国的教师培训没有那么系统和规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使教师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教师培训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为案例进行剖析。
(一)学院办学理念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人才培养“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1)“地方性”是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区域定位于地方,即以“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为落脚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服务苏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2)“应用性”是把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即培养面向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3)“职业性”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即培养“职业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为核心,在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职业操守、职业文化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接受教育,力争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岗位技能培训。
(二)培训总体目标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院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后续培养学生、培训企业员工的能力。
(三)培训方案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使得培训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并切实可行。(1)培训项目。项目1:电子元件拆与焊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2:单晶片实用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3:数字逻辑设计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2)培训对象。项目1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项目2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项目3针对通信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下面以项目1为具体案例。
1.培训地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
2.培训时间。实用级/专业级各1周,每周三下午学科考试,每周五下午术科考试。
3.培训目标。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培训零件拆焊、测试、维修及设计、制作等能力。
4.培训重点。认证说明,实务课程,症状排除;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理论讲解和理论测试,实用级术科应试说明、拆焊成品板(SCBL)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专业级增加周边圆孔板(SCBH)讲解、SCBL拆焊和SCBH布线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
5.培训考核。学科理论测试认证从500题中随机产生50题,闭卷测试;实用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包括装配、焊接、调试SCBL板并正确显示,然后再拆卸板上所有器件;专业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又增加了周边圆孔板电路布线设计与制作,最后SCBL+SCBH板联调,显示正确并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6.培训证书。学科测试6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实用级证书;学科测试8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专业级证书。
(四)培训效果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培训效果统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专业级证书88.9%,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通信工程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3.8%、专业级证书93.3%。
据了解,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签发的能力认证证书获得了台湾电脑工会所属四千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的认可。
四、高职教师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是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是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与江苏省高校创建的首家联合认证中心,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心由电子元件拆焊能力认证中心、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和数位逻辑设计能力认证中心组成,该能力认证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统计,目前在苏州市注册的台资企业1万余家,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苏州已发展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台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化工、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投资规模还是用工人数均位居第一。笔者对12家台资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了调研,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排在前两位的是品德修养和实操能力。教师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能力认证证书后,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学生实训后通过认证考试,获取认证证书,毕业时可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就业,从而实现学校培养到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得到华硕、宏基、高创和冠捷等50多家台资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为了培训台资企业员工。在苏州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台资三千余家,企业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提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学院自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以来,广泛地与台资企业联系,利用学院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实训设备和具有能力认证监评资格的教师开展对外服务,已为华硕和高创两家公司培训员工总计93人,正在与苏州明基、力晶和友达等公司商谈具体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
通过这次培训,带来了诸多启示。培训内容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动手操作,理论讲解占20%,实际操作占80%;培训过程严格要求,从讲解、练习、测试、模拟考试到正式认证考试,每个步骤、环节都体现出很高的职业性;培训考核严谨务实,无论是学科考试,还是术科考试,严肃考场纪律,要求每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未通过者,下次再参加培训和考试。这为高职院校教师后续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雪利.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49-54.
[2]余婉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12(1):40-42.
[3]王勇强.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77-79.
[4]王华.论高职教师培训主体缺位与多主体参与[J].继续教育研究,2011(2):32-34.
关键词:普通话 机测背景 改革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技术在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中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的教学、培训与测试工作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我们对高职院校机测背景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入探讨了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测试中教学和培训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方面应有的有效对策。
一、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在整体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会进行推普宣传活动,各高职院校也会进行推普宣传。但宣传实际效果不明显,很少有教师和学生关注,宣传表面化,流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主观上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不高,因而对相关活动消极应对。许多学生更是重视专业学习,对普通话学习则不以为然。
2.培训测试和教学的整体工作得不到重视
尽管国家对每一位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有相应的等级要求,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讲,普通话的培训只是顺势而行,测试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项考试而已。受到只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非职业性综合素质培养的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学校不开设普通话课。即使开设也是课时紧缩,或只在有关专业开设。对参加测试的学生只在测试前进行简单培训,学生参加与否,全凭意愿,没有具体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学生或只知道测试程序、不知道测试内容,或根本不知道测试程序,更不知道测试内容,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二)被测主体学生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淡薄,不够主动和强烈
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说普通话。很多学生认为普通话课没什么高深的理论,可有可无,普通话学不学无所谓,说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对普通话认识不深,意识淡薄,影响学习与效果。
2.不良的测试动机影响了普通话学习的效果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大概有以下几种动机:
①兴趣动机。就是对普通话学习感兴趣,喜欢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与人交往,认为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和素质的体现。这种动机可以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很少。
②交际动机。就是把普通话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流工具,这本来是学习普通话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动力,效果明显,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但因认识不到位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不多。
③职业动机。将普通话当做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具。比如当教师、做文秘或从事旅游与酒店服务等工作。有这样动机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持有这种动机的只是一些专业的学生。
④应试动机。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和参加普通话测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将取得合格成绩、拿到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测试的根本动力。这样的学生面对学习与测试,采取的是临时性、突击式的应试学习,不在乎普通话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只重视测试等级,最终使普通话学习成为一种应试的短期行为,随着测试的结束,对普通话的学习与训练也宣告结束。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会在测试之后回落到原来的状态。
3.测试中各种消极心理影响测试结果
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心理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消极因素直接导致消极行为,影响普通话的正常学习,影响测试结果。
①紧张心理。考试紧张是正常的。但有的学生过分紧张,考试时口舌发干,声音颤抖,甚至全身发抖,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从测试开始,就声音细小,发音不清;到朗读时,字音含混,增、漏、错字“层出不穷”,语流不畅,断断续续;到“说话”一项,紧张心理使说话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紧张的心理影响了测试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测试成绩。
②无所谓心理。学习与求职上的功利思想使部分同学对无关毕业证书的普通话测试抱有无所谓的心理。
③自满、轻视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普通话太简单,自己与人交流毫无问题。于是在测试前不作准备,测试中漫不经心,没有良好的考试状态。导致在第三项朗读时,添、漏、换字错误与回读现象特别多,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说话一项上,由于准备不充分,认为临场发挥随便说说就行了,结果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不知所言。
④侥幸心理。有的同学偷懒,认为第一二项分值不重,不进行训练,只要朗读和说话考好就行。自己不认真准备,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拿到考场上去读。结果材料不熟悉、不适合自己的情况,读得不自然不流畅,口语化差,或语速飞快,不能保证说话时间,最终导致测试失败。
⑤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方音重,语音面貌差,根本讲不好普通话。其实学习普通话,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恒心,有吃苦精神,做到随时随地刻意纠正方音,拿出一股拼劲儿来,就一定会学好。
(三)测试主体教师在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测试员素质问题
参加培训的教师虽都是普通话测试员,但未必是中文专业毕业,语音理论和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这导致有些普通话测试的培训,缺乏专业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没有专业的训练,培训成为了测试前的简单了解,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2.培训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培训内容只限于测试程序,对真正需要培训的标准语音、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有的普通话教学只重视词语和朗读训练,对测试中最能体现普通话能力和水平的“说话”一项,却是一带而过。
二、有效措施和办法
1.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思想认识
重视营造学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是只在课堂上说普通话,而要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稳固。
加强思想认识。要将普通话提高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高度来看待。让学生明白,说普通话不仅是语音标准的问题,也是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问题。克服方音,用普通话表达,让大家听懂,这只是一个前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表达和沟通,这就要求说话必须有思想有内容,表达必须有逻辑性有条理,交流必须恰当得体。而做到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一个人思想有深度、认识有高度、表达有综合素质。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愈来愈微妙、求职找工作日益艰难的今天,说普通话、与人交流达到最佳沟通状态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开设普通话课,训练学生具有标准语音的同时,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从交流表达、与人沟通、顺利求职等角度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说普通话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和交际必备的能力,让他们体悟到普通话学习的真正意义。
2.重视对学生测试动机的引导
教师要对学生参加普通话学习和测试的各种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将应试动机转到职业动机、交际动机和兴趣动机上来。引导学生明白,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是必要的,普通话学习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通行证,但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必须的工具,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学识修养和外在形象的体现。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还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人交往,说普通话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不受情绪影响,不受环境左右,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强烈的学习愿望,坚持不懈地学习,真正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的考试心理,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让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乐观自信地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语言表达的浓厚兴趣,考试时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
引导学生克服过度紧张心理。过度紧张,一是由于缺少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是精神压力过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正确的认识,它不是一次性考试。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以补测。二是要引导学生期望适宜的目标等级。根据自身的情况,期待适合的等级,以免在准备阶段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训练和测试。三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锻炼,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心态。
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在教学或测前培训中,教师可以做一些增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克服临场的紧张心理。比如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暗暗地提示自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相信自己能考出实际水平。从正面提醒自己,消除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负面紧张因素。用深呼吸的方法,给体内增加充足的氧气,平稳呼吸,减缓心跳的速度,从而平衡心态。克服了紧张心理,就能从容自然,正常发挥,实现目标。
4.重视普通话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讲解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音基础理论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了解每个韵母的口腔形状与舌位变化,讲清声调的调值与声带松紧变化的关系,让学生懂得怎样发好每一个声母、韵母的音与声调的值。
(2)重视声母的方音纠正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纠正学生声母方音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音不标准,首先是因为方音中声母的发音错误,比如zh、ch、sh和z、c、s分不清、f和h发音正好相反、把n读成l、把r读成l、把j、q、x读成舌尖音等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大量、反复的训练,达到完全标准的程度。
(3)要注重韵母的归音训练
许多学生的语音缺陷是韵母发音时归音有问题。纠正韵母发音归音不到位的缺陷是普通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它似是而非,常常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因此,就成为许多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够准确、在测试中失分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语音中归音不到位的问题,给其纠音训练。
比如,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保持口腔形状的不变。但有些学生在发e、ê、i、u、ü、-i[?](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韵母)和-i[ι](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韵母)这些音时,口腔形状发生变化,语音出现了滑动,导致归音不到位的问题。训练中,一定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训练时保持口腔形状不变,发准每一个音。
再如,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是韵腹发音要响亮,从一个元音迅速滑向另一个元音,口腔形状一定发生变化,口形归向最后元音的口腔形状。但有些学生在发ɑi、ei、ɑo、ou、iɑo、iou、uɑi、uei这些音时,口腔形状没有变化,发成了单元音,归音不到位,导致语音不标准。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ɑi、ei、uɑi、uei发音要归向i的口形,ɑo、ou、iɑo、iou要归向u的口形,保证口腔形状滑动到位,语音标准。
第三,如鼻音韵母的发音,在发前鼻音韵母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和后鼻音韵母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时,有些学生也存在着归音不到位的缺陷。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白,前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前鼻辅音n的舌位与口形,舌尖最后一定要抵在上齿龈上。后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后鼻辅音nɡ的舌位与口形,舌位低且靠后,口腔的开口度要大一些,气流从鼻腔出来。这样才能归音到位,语音标准。
归音训练可以让语音字正腔圆,声音饱满、清晰,音调和谐自然。
(4)注重综合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口语表达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好普通话的目的就是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普通话就是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完全是口语测试,即通过读和说来检测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和表达的水平,所以学生一定要“开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口读,开口说,得到口语与心理的双重训练。在训练中,要从不限时间、不限内容的自由说话,发展到明确说话题目和表达时间的命题说话,逐步提高口语训练的层次。指导和训练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容,能给人以不同方面的收获和启发;要说得言之有理,有条理,合乎逻辑,思维清楚;要言之有文,说得准确、恰当,自然流畅,仪态要大方得体。让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得到口语表达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指导学生了解评分标准,掌握测试要领
让学生了解测试中每一项的评分标准,通过教师对标准细节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掌握测试要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①单音节字词的测试要领
朗读单音节字词是考查学生声、韵和调的读音标准程度。指导学生不要因读得过快或过慢,导致发音不准或发音不到位而形成的语音缺陷。朗读时要把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读得准确到位。要特别注意声调调值的到位。
②多音节词语的测试要领
多音节词语朗读除了考查学生声韵调的读音标准程度外,还考查学生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规范程度。让学生了解测试中的每一张试卷,都有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词语出现,一定要读准轻声、儿化和变调,避免音变不标准。
③朗读的测试要领
朗读短文是考查学生在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与熟练程度。就是既要考查声韵调及音变等语音要素的发音,还要考察停连、重音、速度与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朗读要素的运用。所以,朗读首先发音要标准,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读错字,不增、不漏、换字。要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合理运用气息,有声有色地朗读。
④说话的测试要领
命题说话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该题限时3分钟,一定要说满三分钟,还要说得顺畅。所以,测前的充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但准备不是测试时照着准备好的文稿去念、去读,也不能变相地借鉴现成的作品,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文章背诵,那样都会造成雷同减分。说话时在尽可能减少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同时,还要注意词汇、语法的规范,也应注意语速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影响流畅程度。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wzx201220。)
参考文献:
[1]林鸿主编.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2]宋欣桥主编.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3]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杨秀江.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11,(1).
[5]黄谦.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4).
因此领导高度重视,做好统筹安排,制定培训计划,并在红会办公室全体人员和全区救护师资的共同努力下,提前高质量完成了市红会下达的年度救护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一进社区,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7988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50.3%;二进乡村,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3652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23%;三进学校,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2370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14.9%;四进机关,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473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3%,五是进企事业单位,已完成应急救护培训1392人,占全部应急救护培训的8.8%。
一、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我区红十字会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讲授不同的应急救护知识,为群众带去了简单易懂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提高了群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对企业职工、学校老师、机关工作人员等以中青年为主的群体对,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知识需求量较大,培训中突出这方面内容的讲解和操作,对社区内中老年居民、中小学生等群体,重点放在创伤救护、意外伤害处理等方面,如:止血包扎、火灾、电击等意外伤害的防范处置,中老年人中风、猝死的防范及救护,呼吸道梗塞急救等。
二、开展应急救护员培训工作。为确保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时间事件时,群众不至于手忙脚乱,能迅速有效的应对。我区红十字会深入各个乡镇社区,由我们注册的救护师资不定时开展每期两天的初级救护知识培训,每期救护培训结束后,我们队每一名学员进行测试,对应急救护知识掌握较好学员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
三、加强应急救护知识宣传。一是结合重大节日进行主题宣传。在“5·8”世界红十字日期间,上下联动,开展“五·八”系列宣传活动。二是利用其它主题活动宣传。利用以“弘扬新时代红十字精神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的纳凉晚会开展文艺汇演宣传红十字精神、应急救护知识等内容。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紧紧围绕心肺复苏、气道梗阻、创伤急救、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开展,提高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现场应急救护处理能力,掌握自救互救基本技能,为掌握技能较好的老师发红十字救护员证,以便及时开展现场救护,为师生们的安全保驾护航。三是利用主流媒体深入宣传。2018年,区红十字会利用各级媒体平台,宣传红十字工作,传播红十字精神,四是发动志愿者进行上街宣传。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上街宣传新法及红十字会主要业务工作。五是通过举办应急救护技能比赛宣传。让群众参与其中,通过比赛促进群众了解红十字会是做什么的及应急救护的知识。让更多的群众知道红十字精神,了解红十字会的业务工作,参与到红十字活动之中,为进步一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长效机制。一是企业应急救护培训机制。二是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三是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五、建立救护培训基地(平台)。利用社区红十字“三合一”工作站、村“会员之家”等平台,成校救护培训基地、成校红十字学堂、红十字宣教基地等救护培训基地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存在不足:
1.救护培训师资较为薄弱,我区没有一级救护培训师资,常参与救护培训工作的二级救护培训师资也较为短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6份,回收率为99.4%,其中男生1067名,女生1419名,年龄为18~25岁,平均为(21.45±3.5)岁。临床专业893人,护理专业645人,公管专业251人,药学专业234人,检验专业228人,康复美容专业235人;一年级586人,二年级567人,三年级607人,四年级726人。
1.2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中国急救网站的研究与建设自行设计问卷内容,经专家审核后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级、专业等;②急救知识,常见急救电话的使用、心肺复苏术、日常伤害急救技术等;③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电视、书籍、互联网等;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需要;⑤急救知识的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课、选修课等。并采用访谈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急救技术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年级为单位,采用电化教学方式诉知填表方法,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字2检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程度,以P
2结果
2.1在调查的2486名大学生中,在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清除、常见危重及意外事故急救技能知识得分最低,分别占42%、53%、47%,原因是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急救知识培训,缺乏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医学院校开展急救知识过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在技能操作上重视不够,在中毒、创伤、急救电话的使用上得分较高,这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症,对这些学生们较熟悉,见表1。
2.2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为62%,性别、不同专业及年级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
2.3电视、书籍是目前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占41%,其次是通过报纸、互联网获得,分别占23%和21%,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形式多样,但缺少规范。参加专题培训班等正规形式获得技能者相当少,只占5%。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程度较高,认为需要的占90%、一般的占9%、不需要的只占1%。大学生希望培训形式以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为主,占46%,其次是健康教育课,占25%,说明学校是组织大学生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的主要场所,见表3。
3讨论
3.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为62%,在高校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已是迫在眉睫。高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普遍存在困难,主要困难为缺少资金与师资队伍。因为缺乏资金或经费不足而未开展对大学生的急救技能专项培训,学校缺乏师资,培训面窄,没有统一的教材,培训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受训学生数量低,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和兴趣程度高,但施救意愿低下。施救意愿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急救技能掌握不够,施救信心不足所致。缺乏激励机制也是制约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急救培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1.1进行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知晓率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不重视,未能“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系统教育”实施到位。
在校大学生是国民中高素质群体,其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力好,且具备积极向上、好学的特征。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从在校大学生开始,进行大学生自救与互救意识、院前急救能力的培养,从而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急救技能培训、认证方法与体系,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急救医学发展,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促进,再通过他们对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若干年后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普及率必将会有大幅提高。
3.1.2在校临床医学生可作为急救培训的实施者 可以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依托,建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心”,招募自愿参加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在校大学生与研究生,进行集中规范化培训,并经严格考核合格,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期培训,并经严格考核合格,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期培训各院校“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分中心”骨干;各院校骨干志愿者开展工作,以每学年新入校大学生为主要培训对象,将培训纳入新生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4建议
4.1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模式 强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情景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教学以实训课为主,理论教学重点突出培训的意义与重要性。建立网络培训系统,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及信息平台,上传培训教学课件、实训录像等,并由培训教师负责解答参与培训的志愿者与接受培训的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多途径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4.2由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干预 建议由教育系统牵头卫生部门配合以行政干预为主,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急救培训考核评估体系,预期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和知识。由医学院校大学生为志愿者的主体,实施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从而逐步提高国民自救与互救能力,提高国民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科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涛,顾勤,顾振华,等.大学生应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J].江苏高校,2010,(3):155.
关键词 旅游 导游 急救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旅游急救能力现状
1.1 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旅游急救能力总体偏低
我国中职院校在导游旅游专业中虽然设置了急救能力的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同时课程的质量也可能因侧重点的不同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存在有部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学习中只是记住了书本上叙述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动手急救的能力,甚至出现在急救中惊慌失措,因为紧张而忘记急救方法的情况。
1.2 重理论轻实践,急救能力不足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中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种教育惯性也延伸到了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中,在需要实践课教学的导游旅游急救实践课上也是如此。学生对书本上的急救知识相当熟悉,在考试中也能精确地将急救相关的问题回答清楚,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有些学生利用寒暑假接受过旅行社的培训,但是由于时间所限与可操作性差,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较少。尤其是在急救情况比较特殊,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学生更是束手无策,如对心脏病病人应该采取的急救措施,大多数学生知道用心肺复苏法,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知道怎么做,对于双手的手势、应该按压的位置、按压的力度大小等多数学生毫无概念,这些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所造成的后果,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该种情形,没有专业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手段势必会危机到游客的生命安全。
2 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旅游急救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急救实践课的不严谨
由于急救课程只是模拟急救现场的情况,许多学生在进行急救实践活动时缺乏该有的急切感、紧迫感、危机感,对待急救实践活动课不专注,甚至有些学生主观认为这只是一项实验课,没有去的必要,索性完全不参与急救实践课的学习。这对于日后的实际工作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表现。
2.2 急救设施的缺乏
在学生对待急救实践课态度不严谨的同时,学校给急救实践课配置的相应急救设备也有限。进行急救实践活动时通常情况是以小组为单位共享急救设备,还有些必需的急救设备,如灭火器、绷带、假人、夹板等配置得较少,“僧多粥少”,这样就造成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拿着设备进行急救实践的现象,加上实践时间不够充足,有些学生好不容易等到自己可以实践了,实践课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教学进度也很缓慢。同时,因为设备不够分配,造成有些想实践的同学打消了实践的念头,进而影响了后续的实践知识的学习。
2.3 老师专业能力的欠缺与专业师资的匮乏
一方面,中职院校导游旅游专业的老师常年在学校进行教学,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有些学校导游旅游专业的急救课由缺乏专业护理能力的导游老师兼任,但有些老师理论知识丰富,虽然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但是并不十分擅长;另一方面,学校不仅缺乏毕业于专业护理专业的老师,同时还缺乏专门从事急救课程教学的老师,有些老师虽然对急救知识有所了解,但是没有急救证,这就导致老师的急救教学成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另外,急救课应该由持有急救证、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的老师进行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的急救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在危机时刻给需要帮助的游客提供及时正确的救治。
3 给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急救能力培养方法的建议
3.1 重视急救实践教学
对于导游专业学生的急救实践课,学校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除了书面知识,教材理论上的教学之外,可以适时多增加一些急救实践课,同时,教学地点不用拘泥于教室内,可以走出教师,在操场、体育馆等场地进行。另外,教学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进行,如采取模拟教学、表演教学等方式,增强教学的现场感与形象感。学校也应该多举行一些与急救知识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急救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如举行消防演习、火灾逃生、急救演练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急救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应对突况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中吸引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在学校组织与支持下,多管齐下,培养急救能力。
3.2 引进配套设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急救培训
学校应该为导游专业的学生配备相应的急救实践设备,让学生获得实践急救知识的机会。如遇到游客遭遇骨折意外时,夹板的位置该如何摆放,绷带的绑法怎样才是合适的,进行怎样的手法才能为受伤的游客缓解疼痛。这些都必须得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救治,同时有了设备的支撑,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急救时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与感受,这样,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相应的办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对于价格昂贵、质量较好的急救设备,为节约学校成本,学校可以只购买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的设备,在课程安排的时候避免班与班之间在该课实践上的重复,大家按照教学安排循环使用,这样既有了专业急救设备的支持,由能保证老师教学的条件与学生参与实践救济的积极性,将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达到一举多得的目标。
除了在学校进行急救实践活动外,学生们还可以自己参加社会上的急救活动,如积极参加消防知识讲座了解相关的消防知识,积极去医院、疗养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应急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3 加强对老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引进”专业老师
前文所述,在部分学校,由只懂得一些急救技巧但是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老师兼任的导游急救课老师,这显然是不利于导游专业学生急救能力培养的。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对老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要让老师“走出去”,如组织老师参加校外急救培训,到优秀的学校、旅游单位学习别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积极考取急救证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坚持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积极引进医院的正式医生到学校讲课,利用他们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给学生传授急救技能。
参考文献
[1] 邓荆云.院前急救知识及培训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14).
[2] 韦齐齐.建立普通高校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3] 吴晓莲.护生掌握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4).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而意外伤害现场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是否掌握紧急救助技能是自救或对他人实施救助的重要环节,较好地在意外伤害现场进行急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阶段,活动面广、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但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能力又相对不足,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为了解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为高校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普及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与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2年武汉地区某艺术高校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各年级选取300名大学生,总共1200名学生,其中男生340名,女生860名,表演类120名,其他专业1080名,城市984名,农村216名,年龄在17-25岁之间。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现场急救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无记名现场填写答卷,表格现场回收。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院系、籍贯,急救知识了解途径,常见急救知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对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以及普及急救知识的建议等。
2 分析与结果
大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网络媒体和书本知识。急救理论知识的错误率最高达97.7%,其中97.6%的大学生不知道使用心肺复苏术抢救猝死者; 71% 的大学生选择了对脊椎损伤者徒手搬运;92.7%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触电急救首先要切断电源,93. 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急救护理知识, 表示愿意上急救课的学生占83.5%, 渴望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调查结果见表1、表2、表3、表4.
3 讨论
急救(Emergency)主要分为院内急救和院前急救,通常说的急救指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 )即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 由医务人员或在场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 以维持病人基本生命特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1】。
3.1 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据报道,现在还有大部分的大学
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高校的大学生急救能力的
现状调查中【2】【3】【4】【5】,就显著反映了这一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这些调查中,对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通过现场复苏急救、常见运动性损伤急救、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这三方面的数据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急救能力普遍欠佳。对于现场复苏急救、运动损伤抢救和意外事故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知识和技能的严重匮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这一点充分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急救知识和能力都相当的匮乏,急需要加强。
3.2 造成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程度普遍较低的原因
3.2.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可能是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忽略了大学生急救知识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而有一些学校则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一些学校开设了有关大学生急救知识的选修课【6】,我认为这是必需的,也是恰到好处的,虽然没有必要作为必修课来进行教学,但是作为选修课来进行教学还是比较好的。
3.2.2 大学生不注意自身加强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当代的大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大学必修课的学习,而不注重其他方面比如大学生急救的知识,从而导致大学生从思想上对于大学生急救方面知识的不重视。其次,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急救方面的知识可有可无,而并非将来大学生就业等的必需,因而也就不重视在大学生急救方面的知识积累。
3.2.3 没有从思想上对学学生急救知识引起重要。现在,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就迫使大学生围绕提高社会就业竞争力而展开学习,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没有多大用处的就很少去学习甚至是不去学习。因此,没有从思想上对学学生急救知识引起重视也是导致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知晓程度较少的主要原因。
3.2.4 社会各界没有注意到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相对匮乏。社会各界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注意到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当然,2008 年发生在上海商学院的女生宿舍楼失火事件和近两年武汉地区连续在军训时期出现5例大学生猝死病例,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所知晓的急救知识产生了极大的担忧,使得社会对普及大学生急救知识开始给予高度重视,开始采取在大学生中开办急救骨干培训班。但是,我认为,即使这样社会对于普及大学生急救知识的力度还是很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社会还需要对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引起高度重视。
3.3 加强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有关建议
3.3.1 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需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急救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了解大学生对常见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和需求率,内容如:发烧、休克、溺水、摔伤、触电、出血、骨折等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据此,制订了一个“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年度工作目标,由校卫生所、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学生会联合组织实施。
3.3.2 多开展一些大学生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坚持每月举行一次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主要讲授常见疾病和各种意外伤害的特点,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知识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并组织课堂讨论,要着重解答大学生们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形的疾病和意外伤害等问题,增强大学生应对疾病和意外伤害的能力和信心。
3.3.3 举办急救知识方面的展览活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大厅。《防止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专题专版,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止血、包扎固定、物理降温、异物取出等操作程序和要领。大厅定期向大学生开放,“五四”青年节、大学生运动会等节假日期间将急救知识专题专版在餐厅前、体育场等处展出,等等一系列方法与措施。
3.3.4 开展电视和网络教育。一是,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反复播放《意外伤害与急救》系列卫生科学教育片。二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大学生网站专门设定健康教育网页,全面系统地介绍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并开设相应的网上对话栏目,为大学生就这方面的知识进行答疑解惑。
3.3.5 组织有奖竞赛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奖竞赛》,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强化培训阶段。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从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中,每个年级推荐一定的志愿者。用一周时间,每天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系统讲解急救方面的知识,对急救操作技术进行示范,发给文字材料,组织观看专题展览和卫生科学教育片,帮助志愿者将过去分散、零星的急救方面知识系统化,使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地结合。集中练习阶段。教务处安排适当时间,学校卫生所提供急救用的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夹板、纱布等医用器械,学工处、学生会组织志愿者集中练习,一方面从中选拔优秀者参赛,另一方面扩大对大学生的影响,起到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技术再传播的作用。有奖竞赛阶段。从志愿者中选出一定比例的选手进行分组参加比赛。四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四个支持方阵,观战助威。通过必答题、抢答题和技能操作的三轮竞赛,由学校卫生所得老师和教务处、学工处领导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参与奖等。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 也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提高大学生人文体育意识, 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普及急救知识, 使学生不但能成为现场施救者, 而且也是急救知识的传播者,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人群急救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实用急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2] 陈根芝,胡高楼,林 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3.
[3] 陈梦洁,张丽萍,于瑞梅.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87-188.
[4] 谢诚诚,祝雪花,徐伟英,温州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8),2085-2086.
关键词:中职校;救护队;体验式生命教育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立项课题
G717
2012年12月福州商贸职业中专学校参加了福建省红十字开展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并于2013年确认为福建省红十字体验式生命教育试点校。根据活动的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开展系列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包含普及安全知识;掌握基本的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交通事故、溺水以及中毒等常见灾害事故的应对处理(重点是拔打110、112、119);紧急避险和防灾常识(重点是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群体安全有序撤离)等。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的体验式生命教育课题组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式,由班级、宿舍推荐学生代表成立校园救护队。校园救护队通过近4年的体验式培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服务活动,已成为了校园生命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一、中职校构建校园救护队的意义
近年来,中职生自残、自杀、校园暴力、伤害动物等案例常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中职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缺乏尊重,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对他人他物生命的漠视等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中职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出众的人才,更应培养生命健康的人,培养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在中职校构建校园救护队是加强中职生生命教育,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1.构建校园救护队是中职校校园安全的保障
校园安全是中职校师生工作、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落实。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校校园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此时构建校园救护队是校园安全建设的需求。
(1)校园救护队的构建完善了中职校园人力防范网络体系
一般中职校校园安全人力防范体系多由教师队伍组成,由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形成三级防范网络体系,也有部分中职校会由团委学生会成立安全志愿者作为补充。而福州商贸职业中专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校园救护队,让学生担当起校园安全管理者、安全隐患发现者的责任。救护队的成员活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培训,让他们成为了校园安全的“移动活探头”,及时地将身边可疑的安全问题、涉及安全的可疑之人反映给校保卫处。救护队能够将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地反映出来,可以使学校对安全隐患尽快整改从而消灭一切不安定因素,有效地遏制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校园救护队这一安全队伍已成为学校人力防范网络体系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2)校园救护队的构建成为了中职校各项活动的重要保障
自2014年成立校园救护队以来,救护队成为校园各项活动的重要保障。以校体育节为例,在赛事开展前,校救护队考察运动场地的安全设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解决,协助校方发放并收集《学生特异体质调查问卷》,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体质隐患。在赛事进行时,救护队成为运动场地的安全协作员,保障比赛的安全开展。同时救护队成为运动员的有力保障,当运动员们出现运动伤害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象,按照学校培训的程序,疏散围观的同学,及时向校医务室汇报,在汇报中能够简单描述运动员的伤害情况。在校医较忙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校医的电话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现场急救,例如擦伤等,若遇到涉及生命危险的伤害时,他们能够协助教师及时地正确地拔打120.三年来,福州商贸职业中校园现场救护队出色地完成校内大型活动的现场安全保障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2.构建校园救护队是中职生生命安全的需要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更多的心理矛盾,更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他生命意识淡薄,处于既忽视生命安全,又想学习急救安全知识的矛盾中。在福州商贸职业中专学校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96.4%的学生对急救知识感兴趣,96.9%的学生表示愿意学习急救知识。他们渴望学习急救知识,希望成为学校安全的保护者,甚至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指导家人、朋友或同学,为急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份力量。
二、中职校构建校园救护队的方法
福州商贸职业中专学校的校园救护队依托校学生会团委,以学生社团的方式搭建校园救护队的组织结构。借助福州市红十字会的力量,培训校园救护队的导师、开设校园救护队的急救课程。
1.中职校校园救护队的组织结构
中职校校园救护队的组织建构在校红十字会的指导下,以校园社团为蓝图,制定校园救护队的活动章程,制定工作计划,以团委学生会、寄宿生管理委员会为依托,推荐吸纳校园救护队成员。每班级推荐2人,1男1女,每宿舍推荐1人,总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队,每队分设队长、副队长各1人,再指定一位指导教师。校园救护队的指导教师都是经过福州市红十字会培训,取得急救证书及急救培训证书的教师。
2.中职校校园救护队的培训内容
关键词:职业导游 急救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03-02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完善,旅游市场逐渐开始以专业导游占主导地位,业余导游带活动的现象已经逐渐淡出市场。然而即便目前专业导游逐渐占据了中国旅游市场,但是在实际带团活动中还是会有许多职业导游无法应对的紧急情况出现。尤其是意外灾害或者游客本身潜在的突发疾病等不可预料现象的发生,对旅游者、旅游公司甚至是旅游市场而言都是一种打击。因此,在前期职业导游培训过程中,学校就应该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急救能力的培养。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专业的急救能力培养就成为了目前大多数旅游专业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1 旅游急救能力内涵及重要性
旅游急救能力就是指在实际旅游过程中,对突发事故具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将旅游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降到最低。而具体的旅游应急包括交通事故急救、溺水人员急救、虫蛇叮咬处理、突发疾病急救等对旅游中可能发生的多种类型状况的应急处理。同时,目前旅游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夕阳旅游团,导游需要带领大数量的老年人进行旅游活动。而老年游客身体机能不及年轻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潜在疾病。这就需要导游自身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以及应急能力,在有效防止老年人疾病发生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处理疾病突发状况,减少不必要的伤亡。综上可知,增强职业导游的急救能力不仅有利于保证中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更有助于保护我国国民财产人身安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2 导游急救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未开展系统专业的导游急救实践课程
专业系统的导游急救实践课程是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急救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导游急救实践课程的理解仅停留于书面教学层面。据实际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专业导游的急救能力培养教学仍处于书面教学层面,并未涉及深层次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对于导游专业课程安排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偏重于专业性知识教学课程反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培训课程,这也就可能对导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阻碍。尤其是作为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急救能力培训,更加需要学校安排系统的专业急救实践课程,以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形成丰富的紧急情况处理经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
2.2 急救设施和专业师资缺乏
专业急救能力的培训离不开专业设备及专业教师的支援,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急救设施储备和专业教师组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标准的急救课程中需要使用到专业急救假人模型、夹板、灭火器、绷带等多种急救设施,以求最真实的还原急救现场,教给学生最详细具体的急救知识。据调查,大部分急救设施存在价格过高的现象,因此为减少教学开支,大部分学校对于急救设施的配备均不完善,因此并不利于实践模拟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大部分高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缺少专业急救教师的参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学生个人的实践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指导。然而现阶段的专业教育师资配备情况是大部分由业余急救教师进行授课,并不能将最专业准确的急救知识传授给导游专业学生。
2.3 学校与学生对于急救实践不够重视
设备师资力量的缺乏、课程安排不合理等一系列急救教育资源的不足归根结底就是学校对于急救实践教学的忽视,从而对专业学生也造成了影响,在导游专业学生心目中形成了急救能力不够重要的观念。学校资源的短缺、教育理念的缺陷以及学生自身的不重视都导致了目前旅游急救实践教学的失败。很少有专业导游学生主动去学习急救实践,因此在实际紧急情况发生之后,只具有导游专业知识的导游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的反应,阻止紧急事态的扩大化,不仅无法做出急救反应,很有可能连自救能力都不完全具备。因此,专业导游急救实践教学的革新需要从转变学生、学校观念开始,做到对职业导游急救能力培养真正的重视。
3 培养导游急救能力的教学方法探讨
3.1 设置实践急救课程,实行多样化教学
系统的急救实践课程包括心肺复苏术、夹板固定、绷带系绑、溺水火灾模拟训练等全方面的素质训练。旅游活动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而发生的意外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学校应该组织专业系统的急救实践教学课程,扩大旅游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面。对于尚且处于青春期的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过于枯燥乏味的课堂讲学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同时,急救课程本身就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们鼓励学校将急救教学走出教室,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最大化还原紧急情况发生现场,让同学们在实践中积累急救经验,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专业素质。同时,为加强急救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学校还可以开展导游急救知识大赛、防火演练、急救模拟大赛等多种集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巩固。而这种实践性的课程需要积极落实到每一位导游专业学生中,保障每一位即将走上导游岗位的学生具有从容、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娴熟的急救技能。
3.2 增加专业设备,引进专业教师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回报性不高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导游专业的经费投入,主动增加急救专业设备,组建专业急救师资教学队伍。完备的急救设备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实战经验,在不断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比如,利用假人练习心肺复苏术,可以准确了解到具体急救手法,比如,按压频率及力度等。而面对价格较高的急救设备时,学校可以积极联系当地红十字会,请求红十字会在设备、教师方面的援助。而在教师团队组建方面,学校应该主动增加急救专业教师的比重。不仅应该在后期招聘过程中加大对专业急救教师的关注,也可以在后期对新聘教师和业余急救教学老师进行统一的急救教学培训,提高导游专业急救教师的专业程度,也就是提高学生急救能力的专业程度。
3.3 组织学生进行急救实践见习
知识源于实践,对于职业导游急救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学校不仅仅可以将课堂多样化,还应该根据对当地急救培训资源的考量,加强学生的急救实践见习经验。主要可以依靠当地红十字会培训资源以及旅游公司资源,在假期或者实践周集体组织导游专业学生跟随红十字专业急救队伍进行急救知识的学习。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将学生分批分配到专业旅游公司进行实战演练,加强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积极促进学生实战经验累积。而对于已经参与工作的导游而言,各旅游公司也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急救能力课程培训,保障在岗导游统一具备专业的急救素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急救教学本身就属于一种实践性课程,因此对职业导游急救能力的培养方法源于实践,最终也应该回归实践。提高职业导游急救能力,是对游客负责的表现,更是对旅游市场的一种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导游人员应急救护技能现况分析和提升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6(1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