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校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学校急救知识培训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48: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校急救知识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校急救知识培训

篇1

[关键词] 现场急救;大学生;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2(a)-147-02

现场急救是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者”(第一目击者)对危重急症患者、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导致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盖,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其进行急救知识教育迫在眉睫。为掌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认知情况,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识,2007年2~11月笔者对某大学城内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展开了几次调查与培训,为在大学校园内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大学城内在校生。该大学城拥有在校生约3万人,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19岁。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急救知识培训热情较高,通过问卷调查,普遍愿意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我们随机选择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进行了以心肺复苏为主的业余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学时为30学时。

1.2 方法

1.2.1 发放调查表通过网上调查及在各个院校面向学生发放《现场急救培训调查、登记表》,对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及学期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其中包括是否了解当地急救电话;“第一目击者”在心脏猝死发生现场,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是否了解常见外伤的处理及止血方法;已经掌握哪些急救知识,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在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及宣传后再次发放问卷,了解培训的效果。

1.2.2 网络教学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及专业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制作《现场急救技术普及教育》网络课件,在互联网上面对学生开放,内容主要有:现场急救的意义、心肺复苏术(CPR)、心脏病突发、气管异物、烧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中毒、外伤的急救;车祸、溺水、火灾、地震、洪水等紧急避险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伤者搬运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过文字讲述、图片讲解及视频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强化刺激;在该课件上,建立了一个急救知识论坛,方便学习者之间或与讲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以期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1.2.3 现场教学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与演示,主要包括正规的心肺复苏(CPR,2005版内容)、外伤的处理以及搬运伤者的培训,培训达10学时。

1.2.4 实习操作在有条件的学校选择场地,安排学生进行急救现场实习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伤者搬运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对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失误进行讲评,并确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传协助各学校制定突发应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制定急救宣传册,分发给每个学生;在户内外宣传栏张贴急救宣传材料,发放健康处方,通过校园vod视频点播系统播放急救视频光盘,普及急救知识。

2 结果

通过培训前网上以及现场问卷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25份;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该大学城内的在校生近两年的教学培训,再次通过网上及发放现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6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数据见表1。

表1 某大学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培训前后,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培训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险的能力提高最大,达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较,转运能力(53.01%)>外伤处理(50.02%)>猝死判断(45.00%)>心肺复苏(38.04%),培训效果明显。

在大学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训的急救知识内容中,心肺复苏列第一位,其次是外伤、交通意外抢救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9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参训学生中,有95%通过了CPR、急救技术培训、考核,能承担现场急救员的职责。

3 讨论

1989~1996年美国青少年每年死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例数上升10%左右, 15~34岁的年龄组中,心脏猝死的例数从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长了10%[1];另有资料显示,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2%,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年轻人猝死以心肌病为主,70%猝死在医院外[2]。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在第13届中国心律学高峰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率仅为1%,而美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了AED(人工心脏除颤器)的地区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活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脏骤停后,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为4 min左右,每延迟除颤1 min,复苏的成功率会下降7%~10%,最佳急救时间是在发病、受伤后的几分钟到1 h,有“白金10分钟”与“黄金1小时”之说。因而在发病或受伤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又称作第一反应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挽救伤病者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减轻伤害,为院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真正降低急重伤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内的主要群体,走出校门后,将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乐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强烈需求和能力,同时,校园内也容易发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笔者对其中360人通过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见习和实习,进行现场急救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急救培训方式,特别是网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在其他人群进行现场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北方网.小心:青年心脏猝死率上升[OL].health.省略/system/2002/01/03/000234503.shtml.2002-1-3.

[2]计达,陈威.青少年猝死成功救治1例[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4):1372.

[3]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5:309-310.

篇2

[关键词] 心肺复苏;培训;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62-04

心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心搏骤停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处于危急状态,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3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其中仅有不到8%的患者能够存活[1]。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首要途径。心搏骤停5 min就可导致大脑出现不可逆性损伤,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以及救治成功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但目前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接受目击者实施CPR的比例依然低下(15%~50%)[2]。如何培养具有CPR等基本急救技能的市民是当前急诊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更是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命的希望。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技能”已经成为了中等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为了探究急救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2011年1月起,上海市303名中学生接受了由华东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设计并实施的急救知识技能课程,该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1月选择上海市全日制中学学生共303名,其中初一学生144名,高一学生159名;男144名,女159名;年龄12~17岁;每次培训35~40名。

1.2 培训内容

生存链的定义、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的正确方法、无器械CPR等急救知识。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根据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3],制作简捷、明了、易懂易学的PowerPoint课件。课件主要包括:成人生存链、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正确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如何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

将《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观点融入到培训中:①对无反应者先打电话启动EMS,在其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不必检查循环体征即开始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再行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②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持续性吹气1 s,见胸廓抬起即停止,防止通气过度。③重视持续性胸外按压,要求用力按压、不间断按压、胸外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深度大于5 cm,每次按压后胸廓应反弹完全。④按压通气比为30∶2。

1.3 培训人员

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

1.4 培训前后测试

为了解中学生原有急救知识水平进行培训前测试,内容包括: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为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培训效果在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试卷为题目相同,但次序不同的25道单项选择题,分值共100分,包括CPR(占68%)、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占32%)。

1.5 培训方法

由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对培训对象进行时长约4 h的心肺复苏培训,具体过程如下:①培训前完成相关试卷的测试(15 min)。②CPR理论知识:PowerPoint课件授课(45 min);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中学生常见急救知识:PowerPoint课件授课(25 min)。③培训后水平测试,完成相关试卷(15 min)。④心肺复苏示范,由培训医护人员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在讲解时将操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20 min)。⑤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指导:由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每名培训师带教5~8人,要求人人操作规范、合格(60 min)。⑥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判断方法、正确复苏、气道打开以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有效评估等,考核应用复苏专用模拟人进行,复苏时按压深度及位置感应指示灯绿色判为操作合格,如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合格(60 min)。

1.6 培训后随访

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问卷测试(试卷同前,但题目次序不同),共随访1年。

1.7 统计学方法

将参与培训的303名中学生培训前后和4次随访的试卷进行评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学生CPR理论知识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情况比较

初中学生共144名,培训前得分(32.83±9.59)分,及格1名,及格率为0.7%,培训后得分(63.9±7.51)分,及格114名,及格率为79.2%;高中学生共159名,培训前得分(48.92±9.42)分,及格21名,及格率为13.2%,培训后得分(75.8±13.01)分,及格140名,及格率为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间培训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初中与高中组培训前后急救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分,x±s)

2.2 两组中学生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比较

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初中组为95.8%(138/144),高中组为100.0%(159/159)。两组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随访结果

初中组和高中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进行4次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培训后第12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结果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图1。

3 讨论

3.1 国外目前培训情况

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把医学急救知识纳入了义务教育课程。在波兰和澳大利亚居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心肺复苏知识培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5%和50%[4-6],而瑞典该比例也高达45%[7]。部分国家甚至对此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德国政府2004年立法规定进行急救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总时数为36 h的相关课程。

3.2 我国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中学生年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了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意外伤害致死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8-9]。由于中学生校外留滞时间较已工作的成年人长,因此,更易接触突发意外伤害事件;而其好学且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更容易掌握心肺复苏及意外伤害技能,由此可见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对于院外突发心源性猝死等危急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有重要积极意义。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在学生培训前急救知识评估中,初中及高中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率仅分别为0.7%和13.2%,但经过培训后初中学生及高中学生合格率分别达到了79.2%和88.1%,说明通过培训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学生普及CPR等急救知识已刻不容缓。

3.3 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与模拟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内容涵盖了生存链、正确启动EMS、CPR理论知识、徒手CPR操作等。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是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几个关键的知识点的掌握对技能操作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10]。为此本研究设计了相关考核问卷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依据。

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中,初中组合格率为95.8%,高中组为100.0%。说明通过培训,心肺复苏等简单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被绝大多数中学生所掌握运用,该培训方式可行。此外笔者发现,初中生培训后急救知识考试的合格率(79.2%)稍低于高中生(88.1%),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应认为这个差异归因于初、高中生本身基础水平的不同(培训前初中组合格率0.7%,高中组合格率13.2%)。Jones等[11]发现,13~14岁的青少年已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技术。本研究也发现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正确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同样可以使身材较矮小、力量较薄弱的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样很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而张雁等[12]、温新华等[13]认为,对初中生开展急救培训,可以让公众从小掌握这一基本技能,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中学生进行CPR及急救知识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培训的方法和知识的正确与否。因此,医院中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急救人员无疑是进行培训的最佳人选。由临床医护人员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人小班化操作练习对学生实施培训,并通过反复测试加深学生印象,可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使培训更加规范、有效,从而更快达到培训目标。应当指出医护人员讲课时会习惯性地适当加入医学专业知识,并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及实际经验,这将增强中学生听课兴趣使记忆更为深刻。普及中学生急救技能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径无疑是医-校联合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和方法值得推广。

3.4 CPR知识技能培训需纳入中学课程

技术掌握程度不足,操作不熟练是很多曾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学员在心源性猝死现场没有采取救治行动的首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救知识有效性的保持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培训后3个月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成绩明显降低(P < 0.05),而培训后1年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前无差异(P﹥0.05)。这与Einspruch等[14]的研究不谋而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复训很关键。Woollard等[15]研究表明,第1次复训时间不应超过7个月,Andresen 等[16]发现,初次培训后第6个月的复训起着长时间保持心肺复苏技术的关键作用。从有利于课程安排和经济学的角度,笔者建议第1次复训时间为6个月。课堂教育是推广急救知识最高效、最基本的方法,课程教育还便于进行复训,具有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将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及中等教育课程,这样可使每名中学生都得到正确而又完整的急救知识培训,为显著提高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有效确保中学生健康、平安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Roger VL,Go AS,LIoyd-Jones D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1,123(4):e18-e209.

[2] Hollenberg J,Herlitz J,Lindqvist J,et al. Improve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proportion of emergency crew witnessed cases and bystander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J]. CircuIation,2008, 118(4):389-396.

[3] 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et al. Part1:Executive Summary of 2010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J]. 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640-656.

[4] Rasmus A,Czekaljo MS. 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J]. Eur J Emerg Med,2000,7(1):39-43.

[5] Celenza T,gennat HC,O'BrienD,et al .Community competenc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Resuscitation,2002, 55(2):157-165.

[6] Smith KL,Cameron PA,McR Meyer AD,et al. Is the public equipped to act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emergencies?[J]. Emerg Med J,2003,20(1):80-87.

[7]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t al. 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 Foreign born and unemployed are not 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 [J]. 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8] Hang HM,Bach TT,Byass P. 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Describing an iceberg [J]. Public Health,2005,119:466-473.

[9] Blum RW,Nelson MK. The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a global context [J]. Adolescent Health,2004,35:402-418.

[10] Saevareid TJ,Balandin S. Nurses' perceptions of attempt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oldest old patients [J]. J Adv Nurs,2011,67(8):1739-1748.

[11] Jones I,Whitfield R,Colquhoun M,et al. At what age can school 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 he Heart start UK schools t raining programme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7,334(7605):1201-1203.

[12] 张雁,温新华,陈志,等.参与式培训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2):221-222.

[13] 温新华,张雁,陈志,等.在青少年急救技能培训中普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 20(4):245-246.

[14] Einspruch EL,Lynch B,Aufderheide TP,et al. Retention of CPR skills learned in a traditional AHA Heartsaver course versus 30-min video self-training:a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 [J]. Resuscitation,2007,74(3):476-486.

[15] Woollard M,Whitfield R,Newcombe RG,et al. Optimal refresher training intervals for ADE and CPR skill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J]. Resuscitation,2006,71(2):237-247.

篇3

关键字:顶岗支教;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平台;农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16-02

河北省从2006年,开展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顶岗支教活动,将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生送到农村中小学去,在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承担相应的课程;同时,置换出实习学校的教师,脱岗到高等师范学校去参加培训,经过多年的操作,河北省已有数万名大学生经历了顶岗实习,同时,也为广大的农村学校培训了上千人次的教师培训。对于置换培训的实践价值已得到大家的共识[1],但是老师培训后回到原单位,教学能力是否有提升?影响教师能力提升的因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

笔者利用在河北省北部山区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驻县管理教师和顶岗实习巡回指导教师的便利情况,采用个别访谈、小型座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参加置换培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老师,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保定、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大部分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座谈、个别访谈和调查问卷共涉及老师116人。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培训期间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回校后在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领导对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培训后继续接受远程培训意愿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数据。表1和表2列出了相关的调查情况。

2.教师对培训后的感受。从表1看出,82%的老师,觉得自己在培训中收获非常大,13%的老师,觉有收获一般,其中4%的老师认为收获很少。通过访谈记录我们了解到,部分老师参加培训的专业和自身所教学科、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认为对教学帮助意义不大,故选择了收获很少这个选项,但是他们也提到,对他们开拓眼界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3.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通过表1可以看到,89%的老师认为,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思想有提升,6%的老师,认为有提升,但提升有限,5%的老师认为,对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不高。分析原因,培训老师认为,有些培训内容思想挺好,但是不适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本不能够去实施。

4.培训后,回到本校,能否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34%的老师没有在教学上适时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38%的老师偶尔用,23%的老师用过,但次数不多,只有5%的老师经常使用。从表1现象得知,偶尔用和用过但次数不多的老师占据了61%的比例,经过座谈和访谈进一步获知原因,当有教学比赛或公开课时,老师才开始去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去演示一堂课,当然,因为是公开课或教学比赛,学校领导也重视,从硬件和时间上也会给予一定的照顾。34%的老师回到本校后,基本没有采用新的教学思想或理念,具体原因稍后分析。

5.影响运用教学理念的原因。这一选项为多选,其中选择本校重视的程度不够的占73%;本校的条件有限,不能够实施的,占61%;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备课的有44%;学生素质不高,认为无法进行的,有34%,学科内容受限,有11%。表2的数据反映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对于老师培训后是否能够有效使用所学知识,提升教学效能的影响很大;另外,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运用新教学思想和理论的一个主要原因,毕竟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有家庭因素的影响,老师有时候不太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授课内容该如何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实施。当然,面对可以获得荣誉的公开课或是教学比赛时,老师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愿意多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准备。此外,学校硬件条件缺失或受限,也是影响某些学科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新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因素。我们走访了很多学校,发现部分学校硬件不够,或陈旧或损坏;还有部分学校,将电脑、投影等设备闲置起来,不让教师使用,原因是怕用坏了,只有检查的时候才开放;甚至个别学校给出的原因是,因经费有限,电脑费电,故而不用;当有检查时才开放,国家拨付的新设备成为了领导应付检查的工具。

三、提升置换教师培训后教学效能的对策

根据前述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老师认为培训后有收获,对自己教学技能和思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回到本校后,在本校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能的情况确不佳,当然一次培训并不能马上见效,对于国培项目,如何能够更好地、长久地、广泛地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呢?[2]我们根据调查分析结果,翻阅与培训教师的访谈记录,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扭转管理者思想,适应新课程要求。一个单位的管理者,往往就是一条船的舵手,培训老师就是船上的船员。当培训老师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新的教学思想后,回到本单位,往往受限于本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条条框框,不能很好地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实施教学手段。所以,改变教学思想和理念,首先要改变的是管理者的思想,在“置换培训”或国培项目中,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包括中小学校长和各地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只有管理者重视了,后续提到的各项措施,才能更有效的实施。

2.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人都是有懒惰行为的,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课本内容、设计教学和收集素材,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老教师,或主观能动性不强的教师,他们往往有着抵触情绪,所以,需要在政策上扶持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师。各学校校长,甚至是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就要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老师。此外,有些学科的内容,需要相应硬件条件的支持。比如说,在访谈中,美术老师就提及到,在我校培训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非常好,但是,如果在农村中小学去实施,相应的教学成本就会上升。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资金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培训内容需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些内容在城市学校很容易实现,到了农村学校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所以,提升教学硬件设备,也离不开各地市主管教育领导的支持,从这个层面上讲,改变中小学管理者的思想,就是提升教学效能中很重要的一环。

3.开通对培训学员的远程教学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培训。培训学员回到本校后,当初在培训学校收到的鼓舞,满腔的热情、激情可能随着在本校平平淡淡的教学中磨蚀殆尽;学员缺少和外界的广泛交流,如获知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途径较少,和其他学校同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减少;另外,每一期受培训的老师数量是有限的,各学校的老师因为家庭和工作等原因,不一定能够按时参加培训,为了能够将培训范围扩大,同时将培训的效果一直延伸下去,而不是局限于在校培训期间,可以开通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培训服务。

4.利用网络平台,征集培训内容。经过访谈,我们得知,某些学科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缺少相应的操作手段,所讲内容不适应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情况。原因是培训老师不清楚受培训者的知识结构水平,确定培训内容时,就以理论为主。访谈所有的培训学员,都提到了不要“重理论,轻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就是利用上述平台,各学科老师都可以在此提出具体的问题,在每一期培训开始之前,由组织者收集相关问题,培训者根据相关问题准备培训内容,并给出相应的实践方式。

四、结束语

“顶岗支教、置换培训”以及国培项目,对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开拓视野有很大的帮助,受训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升不是靠一次培训就能完成,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缩短和加速这个过程的推进,除了教师本人外,还有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对于培训学校能够做到的,就是跟进对已培训学员的继续培训,将一次培训转变为终身培训。

参考文献:

篇4

深度学习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在技术、资源、教学、自身发展等方面具有的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的相关技能和心理特征。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媒体利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就成为其最重要的四种教育技术能力。

近年来,教育部和一些社会机构分别启动了系列的教师教育及培训项目,如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Intel@未来教育项目等。这些培训项目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更需要参加相关职业院校类的特色培训,开展深度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深度学习路线,包括设计标准、预评估、营造环境、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深度加工和评价等七个环节。认为深度学习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水平的分析或加工,以改变思想、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获取和应用新内容和技能。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目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形式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能够实现教育公平,突破时空的局限,提供更多资源,具备较高的学习自由度。但是,网络培训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仅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操作平台,不利于参训教师开展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2009年,王丽、谈云兵在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中,针对苏州教育博客的交互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的交流止于交换信息或获取信息,停留在浅层学习的层面,而缺乏对信息的再加工、再认识和再研究。

通过参与并调研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内容较少,脱离职业教师的学科领域,忽视参训教师的个性化差异;培训过程与教学实践脱钩,培训结果的评价重理论轻实践。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深度培训模型设计

1.深度学习的相关要素

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在于:一是充分利用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体验,使其成为开展新学习的“支架”;二是帮助学习者建立从具体知识向抽象知识的转换,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2.深度理念下的培训特点

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首先,应当建立培训共同体,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已有教学实践经验,设计出符合这些素养与经验支撑的新知识与新问题;其次,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个性化的培训目标与内容,设置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及环境,从技术角度提供给教师进行思考的学习氛围;最后,规范参训后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进一步促进教师将新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

3.深度理念下的基本培训模型

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充分考虑到深度学习的相关要素与深度培训的特点。根据深度学习路线的原型,制定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模型,如图所示。该模型分为三阶段九环节。(1)培训准备阶段。首先,由管理人员、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共同体,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成果,甚至可以互换角色扮演;其次,由培训共同体制定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与范畴;最后,分析参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划分培训领域及层次。(2)培训实施阶段。设立培训所需的学习资源、形成培训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参训教师的先前知识内容,设立参训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学习共同体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培训活动,获取教育技术能力的新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团队教学等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3)培训评价阶段,通过学习日志、教师博客、教学实践的微课程等方式开展多元评价;培训结束后,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培训实效及问题,开展下一轮的培训活动。

四、深度培训模式的注意事项

开展深度理念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各级人员的共同配合,要求学习共同体共同设计与开展培训活动,直至培训结束后的教学实践;对参训教师进行先前知识层次与类型的划分,确立个性化的专家指导与专业学习模块,依据参训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设计交流平台并开展真实的教学活动,辅助网络学习中各个交流功能的有效实现,避免培训活动的虚拟性;切实强调和提高参训教师的自主性,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促进参训教师有效开展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杜华,王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5):26-30.

[2]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0-43.

[3]孙天山.深度学习:核心要素及案例呈现[J].教育研究与评论.

篇5

一、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地位和作用

1 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国家赋予中职学校的一项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为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指明了方向。

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在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2005年我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以来,累计培训转移农民工近3000余人次,其中就地转移800多人,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外地经济区域输送2000多人,为我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跨地区转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县级职教中心是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和主力军

和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相比,县级职教中心是农村新生劳动力培养的前沿阵地。县级职教中心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招生对象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初中毕业生,其毕业生主要是就地安置或异地安置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县级职教中心在开展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上所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 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相对于其他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县级职教中心是政府主办的专门教育机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其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先进,教学规范、经验丰富。这些都是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的重要条件。

我校是1985年开办的,1994年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有着25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好,“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就业渠道畅通,就业安置质量高,有利于农民工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独特优势,是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培训质量的最好载体。

二、县城职教中心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宣传动员,努力扩大农民工教育培训规模

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让农民工明白职业教育培训对自身素质提高、未来就业、个人技能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带来的好处。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我校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家关于农民工培训的优惠政策和法规,让农民工了解“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内容。

二是采取得力措施,扩大招收农民工培训规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校动员全体教职工,实行分片包干,宣传政策,招生学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强有力的招生措施,我校短期技能培训班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2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行“三定”。即以市场需求定专业,以工种要求定课程,以农民工实际定内容。课程内容上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开设课程。

二是在教学模式上,实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模块式教学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在农民工培训中以实用技能为核心,强化技能训练,让他们掌握1~2种技术,学了能用,学了会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是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定单培养”、“定向培养”与校企联合相结合;在培训时间上,实行长短班、分段培训、分层培训相结合。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要避免盲目性,提高培训效率和转移效率。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农民工的就业需求,我们与市内外企业广泛签订培训、就业订单,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采用“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的培训方式。

3 推行农民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巩固率

在培训中我们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推荐。坚持教育培训与认证、用工相结合的原则,把学历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水平认定、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使农民工在完成非农生产技能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就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岗位就业,确保就业质量和就业巩固率。